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2025-01-07

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共12篇)

1.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一

市场调研与跟踪调查报告

浙江省嘉兴市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

一。市境介于北纬30度21分至31度2分与东经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尤以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

工业经济情况介绍

(1)基本情况 开发区内现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高档纺织为主的产业特色。

2007年,全区完成和实现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为:

工业生产总值:197.75亿元;

进出口总额:16.5亿美元;其中进口:5.68亿美元,出口:10.8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

实际到位外资:1.7亿美元。

(2)近年发展特点

地处上海、杭州和苏州中心的嘉兴,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离三大城市的路程均只要一个小时。”几乎每遇到一位嘉兴人,都会听到他们这样骄傲地说。加上嘉兴日前的临港工业的发展,港口的优势渐渐显露,交通便利成为嘉兴发展最大的优势。嘉兴的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存在着总量不足、水平不高、驾驭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总体上落后于同级城市等问题。要缩小这一差距,就必须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产品进入大规模消费阶段时,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以及部分改造后的“再现活力”的传统服务业,主要有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会议展览、国际商务、旅游业、教育培训、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它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和人们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决定因素,已经成为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新动力。据统计,在40个国际化大城市中,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70%的有22个。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调查反映:

一、大部分毕业生素质较高,刻苦敬业。

据用人单位反映,大部分毕业生能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虽学历层次不高,但能踏踏实实从头干起,在工作实践中虚心学习很快成为企业骨干,现已有一批毕业生担任了公司的部门经理、宾馆总经理秘书等重要职务、有的已自己开公司当老总。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未被对口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录用但经过对业务日益熟练,大部分毕

业生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普遍认为在不对口专业的岗位上工作,基本素质、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非常重要,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大部分在从事不对口专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在与就业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工作环节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二)毕业生基本技能有待提高

(三)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够强。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针对以上分析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结合市场需求实际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2、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整合。

3、试行毕业生设计,岗位训练与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

4、从多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二)拓宽渠道、正确定位,扩大毕业生就业领域。

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这是符合实际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校近几年来的毕业生中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个体等企业。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基导,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应教育毕业生端正就业的态度,不好高婺远,不挑肥拣瘦,先就业再择业,把初次就业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到一线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立足服务,有的放失,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一把手工程”,抓好这一工程要从建立与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体系。

1、营造上下互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2、形成畅通便捷,及时互动,广泛多元的信息渠道。

3、加强针对实际,调整心理,层面不同的就业指导。

2.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二

《技术与市场》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类期刊, 由四川省科技厅主管, 四川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 月刊。本刊国内统一刊号:CN51-1450/T,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8554, 邮发代号:62-125。是被《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的期刊。

本刊宗旨:

及时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报道科研成果, 传播管理经验, 促进学术交流, 为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及经济、管理、教育、医务工作者搭建交流的平台, 提供理论探讨的园地。

同时本刊面向市场, 传递国内外科技信息, 以报道各行各业技术项目为主线, 将全国科技工作者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迅速推向市场, 为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服务。

主要栏目:

理论版块:工作研究、金融管理、专题论坛、经营与管理、农业经济、教育教学、市场营销、决策焦点、区域经济、科技创新 (网络、电子、化工、建筑、纳米技术……) 等。

技术板块:开发展望、专利技术、新技术新产品、纳米技术、院校成果、选项参谋、名特优新品等。

本刊全年定价:100元, 订户可免费刊登两次分类广告。

邮编:610016

联系人:付佩宁包湘蓉

编辑部电话: (028) 86621815传真:86783176

3.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高效结合 篇三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创新应用,是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使能器。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快速发展也将催生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信息化理念,并将带动信息产业向新的高度跃进。

IBM以超前的技术、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IT业界独树一帜。早期开发360系列计算机,IBM强制要求工程人员多种型号同时开发,并使其与大型机和小型机在软件上达到兼容。虽然技术十分复杂而且颇具冒险性,但事实证明,模块化设计引发了计算机史上的一场革命。计算机因此具有兼容性,可扩展、可升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客户、扩大了市场,加快了计算机产业和发展。近年来,IBM推行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和服务产品化的策略,源于其在服务过程中,体会到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在经历了众多定制化造成的延期、低质量和高成本之后,IBM反思产品设计乃至交付过程,提出尽量使产品和服务实现标准化。在IBM的商业视野中,一切业务都应该组件化,按照服务的方式进行封装,组件之下则是IT工具的应用。在咨询业务中,IBM试图将服务内容标准化,即按照行业服务的模块设计每一个标准的内容,亦即组件商业模式(Component Business Model,CBM)。

从早期由其创立的PC体系标准,至今仍被广泛沿用和发展;再到最近IBM推出软件服务的产品化发展方向——SOA理念和系列标准,引发了整个IT业界的一场转型历程。IBM大力倡导和极力推行的信息技术领域的开放技术体系和工业标准,不但实现了当期的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而且也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引领并把控了全球IT业的发展潮流。

近期,IBM 又将“智慧的地球(Smarter Planet)”计划作为未来公司战略发展的核心。该战略可以定义为: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现实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由此,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智慧的地球(Smarter Planet)”是人类对信息的识别、互通、挖掘以及重新组织利用的新远见,无疑将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四

顾相蕊 李洁玲

——以陕西省石泉县饶峰镇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不断增多,为系统地找到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应对之策,帮助留守人员解决其遇到的问题,从社会管理视角对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存在许多问题,应从成立“三留守”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包联帮扶制度、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搞好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切实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困难。

[关键词]留守人员;困难分析;自治组织;多元化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务工,农村留下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儿童与妇女。在国内诸多学者[1-5]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帮助留守老人得到关爱、留守妇女创业致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调查组深入饶峰镇19个村,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1.基本情况与调查方法

饶峰镇位于石泉县城西部19公里,属西安“半日经济圈”,西与两河镇毗邻,东与城关镇接壤,南与西乡县子午镇搭界,北与宁陕县相邻,总面积159.86平方公里。辖区内1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户数3818户,人口12110人,外出务工3717人,饶峰镇60岁以上老人总数1890人,留守老人478人,其中80岁以上45人。妇女总数4039人,留守妇女180人,其中50岁以上43人。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村干部、小学教师、村民、学生进行调

查[6]。共走访中、小学校3所,访谈基层村(组)干部50人、教师40人,有478名留守老人、180名留守妇女及96名留守儿童参与了问卷调查。

2.农村留守人员困难分析

2.1留守妇女的主要困难

生活负担重。调查显示,随着大量成年男人外出打工,有36.11%留守妇女必须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需要照料1-2个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达69.44 %,还有48.33%的留守妇女需要照顾同住的老人,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力不从心,生活负担过重。

心理压力大。留守妇女在承受繁重生活负担的同时,还要整天担心诸多与家庭相关的事情。调查显示,担心丈夫安全的有72.22 %,担心自己或家人生病的有76.67 %,担心农活劳动过重难以承受的有54.44%,担心子女教育难的44.44%。家庭矛盾多。有些在外打工的丈夫1-2年才回家1次,夫妻团聚少,由此导致夫妻正常的生理需求难以满足,引发家庭矛盾和危机。据村干部估计,这类情况可达17%左右。

2.2留守老人的主要困难

情感孤独。调查显示,留守老人中丧偶的占21.13 %,独居的占38.91%;在外务工的子女与老人经常联系的占78.45 %,偶尔联系的20.08%,完全不联系的占1.47%;多数留守老人情感孤独,心里寂寞。

体力不支。调查显示,79.29%的留守老人仍需干农活,58.58%的老人需要照顾孙辈。留守老人患慢性病的占31.38 %,患严重疾病的占5.23%,有4.18%的老人没有参加合作医疗,在此条件下,加上生活贫困,看病难的老人达到29.29%。

缺乏关爱。调查显示,一年来得到民政部门关爱的老人占6.28%,得到卫生部门关爱的占1.05%,得到妇联关爱的占3.14%,得到计生部门关爱的占2.30 %。除此之外,无其他组织对老人有过关爱。

2.3留守儿童的主要困难

父母关爱少。78.13%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87%的则和亲戚生活在一起或长期寄住在学校。43.75%的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影响很大。16.67%的留守儿童半年以上才与父母交流1次,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亲情,缺乏和父母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致使少数儿童形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障碍,甚至有2.08%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管教约束发生违法行为。

学习压力大。33.3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的外出务工使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大,一方面是由于“感到父母辛苦,想取得好成绩”(57.29%);另一方面源于“父母的期望值变高”(22.92%)。

现实需求多。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主要是缺乏与父母的交流(52.08%)、作业无人辅导(45.83%),家庭经济条件差(29.17%),同学嘲笑与歧视(8.33%),学习无兴趣、逃学厌学(5.20%)、缺乏父母管教约束、有违法行为(2.08%)。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的帮助主要有老师多进行学习辅导(41.67%)、丰富课余文化生活(39.58%)、成立学习兴趣小组(27.08%)、定期开展谈心活动(26.04%)、高年级同学的帮扶(18.75%)等;希望社会关爱主要有开展关爱“手拉手”活动(28.12%)、成立村级儿童活动室(32.29%)、经济支持(34.38%)、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37.50%)等。

3.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对策

通过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现状调查发现,农村留守人员困难多,现有的基层管理方法己无法解决,只有不断探索才可能切实帮助留守人员。

3.1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三留守”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随着新时期农村社会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共同体己演变为开放性的农村生活共同体。村级组织的功能己逐步弱化,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民的要求。推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将会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村弱势留守人员遇到的诸多现实困难,可以提供弱势留守人员需要的多重服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例如,村民互助理事会可以提供农业耕作服务、病人照料服务、红白喜事办理等,成立村级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室满足留守人员的文化需求等。

3.2建立村级服务机构,推行包联帮扶责任制度。

各村组建留守人员管护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留守人员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村组干部和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留守人员实行结对包联,包联的责任主要是日常联络、定期走访、沟通交流、教育引导、困难帮扶和安全监护,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3.3加强农村学校建设,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在中、小学校中普及教职工、高年级学生、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连心桥”;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4创新活动载体,发展多元化产业。

通过老年协会等组织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联系留守妇女参加广场舞大赛,举办“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组织留守人员定期到农家书屋阅读书籍,交流种养殖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等活动,丰富留守人员的生活,充分调动留守人员学习积极性。结合留守人员的实际,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技术培训,帮助她们提供生产劳动技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惠农政策,要向有创业意愿的留守妇女倾斜,帮助她们创业增收;在现有蚕桑、烤烟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服务业,满足农村留守家庭的特色需求。

5.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五

------------------

日期:2008-08-29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武汉市国税局副局长 何金元

一、纳税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治税思想的影响,税务机关基本上没有纳税服务的概念。1993年税制改革,为了让纳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税制,我国第一次提出了“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1996年,在全国税务征管工作会议上,纳税服务的概念正式提出。1997年“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的确立,首次明确了纳税服务在税收征管中的基础地位。2001年4月28日颁布的新《税收征管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纳税服务的内容,实现了质的飞跃。2002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成立了纳税服务处,这是我国税收史上第一个纳税服务的行政管理机构,预示我国开始着手建立纳税服务体系和相关规章。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通知》,“一户式”、“一站式”、“一窗式”服务模式在各地税务机关逐渐得到推广,纳税服务在我国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格局。2005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该文件是我国纳税服务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纳税服务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使我国纳税服务逐步由零散、随意走向规范、统一。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得到较快的发展。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办税服务场所。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1.9万多个办税服务厅,这些大厅集税务登记、发售发票、申报受理、税款征收等功能为一体,推出了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一窗式”服务等措施,实行税前、税中、税后的多方面服务,纳税服务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构建了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2001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综合查询、投诉举报、纳税申报等服务内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随时在线的特点,建立了专门的税务网站,接受纳税人网上申报,宣传税收政策法规,解答纳税人相关问题等等,初步建立了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三是形成了多元化的纳税申报方式。逐步推行多元化的申报缴税方式,主要有直接申报、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上申报、代理申报等申报方式;在税收缴款方面,采用了现金、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委托银行代收等多种方法,为纳税人办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四是开展了多渠道的税收宣传服务。以税收宣传月载体,一年一个宣传主题,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税收宣传活动,向全社会普及税法知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介向纳税人开展经常性、多形式的税收宣传,公布税法变动、税率调整等情况。建立了税法公告制度,在办税场所设立了触摸式查询服务设备、电子显示屏等,供纳税人使用和阅读。

二、纳税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在纳税服务实践中,其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和保障性的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纳税服务理念的缺失与滞后。在传统的税法理论中,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往往是过分强调征税人的权利而忽视其义务,或过分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忽视其权利,使征税机关处于一种较纳税人“优越”的地位,存在官本位思想,纳税人是管制对象和管制客体,服务职能被严重淡化。其次,税务机关管理理念中存在过错推定的惯性思维,税务人员预先设定所有纳税人为偷税嫌疑对象,基本上不相信他们能够依法自觉纳税,在潜意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纳税人”与“偷税人”、“逃税人”混淆起来甚至等同起来,并且制订各种措施来加以防范,以堵住税收征管的漏洞。这种偷税假设的思维定势,导致了部分税务干部重管理轻服务,纳税服务观念淡薄,自身定位不准,对纳税服务的意义缺乏深刻认识,严重制约了纳税服务的开展。

(二)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充实了保护纳税人权利方面的法律内容,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纳税服务的立法层次仍然较低,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纳税服务的法律法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纳税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对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行为和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但这只是系统内部的工作规范,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纳税服务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从机构设置上看,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以加强对纳税人监控管理为重点的改革,侧重对纳税人的监控与管理,纳税服务只是属于征管的一个侧面,不系统、不全面,没有明确的职能机构专施纳税服务。从岗责体系看,岗责体系设置注重了管理和执法,却没有明确的纳税服务职责,更没有专职的纳税服务岗,与纳税服务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责任追究、质量管理、监督控制制度等也未形成。从运行机制上看,由于征、管、查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到位,不同地域税务机关的信息联系不畅,纳税服务经常出现缺失和漏洞,没有形成良好协调的纳税服务运行机制。

(四)纳税服务考评机制缺位。目前,评价纳税服务工作好与坏的方法,税务系统外部主要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基层评议机关和第三方评估,内部主要是各地税务部门组织的最佳办税服务厅、服务明星评选等。其评价的特点均具有主观性和事后性,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纳税服务质量的评价工作基本还处在事后总结性的主观性评价阶段。即使是行风评比、第三方评估,也是社会各界参与的多,真正的服务对象—纳税人参与的少,使纳税服务的成效缺乏检验和保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税务工作者自身的觉悟与管理水平,影响了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五)纳税服务能力不足。同纳税人的需求相比,现行纳税服务体系在能力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纳税服务的技术手段上,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集纳税申报、催报催缴、信息查询等为一体的纳税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尚未完全建立。税务机关与企业及银行、工商、审计、财政、海关等部门的联网进度迟缓,共享程度低。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多地侧重于表象化服务和浅层次服务。在税务人员的素质上,税务干部的个人素质、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少数税务干部主动意识、配合意识、责任意识较差,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推进缺乏积极性,不能满足纳税人多元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完善纳税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必须明确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围绕目标和原则进行构建和完善。

(一)基本目标。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应实现以下基本目标:

一是提高纳税人满意度。一切以纳税人为中心,把纳税人对涉税事项合法合理期望的满意度作为开展工作、评价工作的标准,要尊重纳税人的选择,强化纳税人的参与,注重纳税人的评价,形成税务机关的服务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满意度。

二是提高税法遵从度。税务机关通过提供全面优质的纳税服务,为纳税人依法、自觉、主动、及时足额缴纳税款创造条件,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际纳税过程中,都将减少纳税人的对抗,减少涉税违法现象的发生,从而达到引导纳税遵从,维护税收法制,促进公平公正的目的。

三是提升税收征管质效。以创新纳税服务为切入点,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力求管理的手段更优、效率更快、质量更高、成本更低,达到管理机制更加先进、征管秩序更加规范、收入结构更加合理的目标。

四是提高征纳关系和谐度。通过文明高效的纳税服务,降低税收成本、减少征纳阻力,树立起税务部门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的全新形象,有效缓解征纳关系和社会矛盾,实现双方共赢,提高征纳关系和谐度。

(二)基本原则。结合纳税人的期望和现代纳税服务的特点,完善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应当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依法服务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在纳税服务工作中,要依法行政、依法治税、依法服务,一切措施、手段、内容都应当乎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使服务成为法定的、规范的行为,而不是随意性的行为。

二是公平效率原则。纳税服务应当在法律框架下,坚持公平、公正的治税思想,让每一个纳税人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来享受税务机关提供的各项服务,不能因为经济或其他条件的约束而产生排斥性。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办税障碍,降低征纳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有效满足纳税人合理合法的需求与期望。

三是需求导向原则。纳税人对服务的需求是税务机关开展纳税服务的依据。要认真研究不同性质、不同情况纳税人的实际需求,按照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要求,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是统筹兼顾原则。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中介组织,它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决定了其提供的纳税服务必须以确保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管理需要为前提,不能以服务代替一切。因此,纳税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处理好依法服务、加强征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既要优化服务,又要确保税收法律、法规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得以贯彻落实,确保税收服从服务于经济和社会改革发展大局。

四、完善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途径

要把我国纳税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形成组织结构完备、流程设置严密、要素配置合理、考核机制健全的新型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观。要充分认识纳税服务在整个税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用开放的、多层次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对待,使全体税务干部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纳税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实现角色转变。要牢固树立“服务型税务”的理念,把“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作为各级税务机关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执法角色上实现由“执法+管理”的强势角色向“平等+服务”的平等角色转变。把尊重纳税人、相信纳税人、理解和关心纳税人贯穿于税收征管活动的始终。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是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的理念,明确纳税服务是法律赋予税务部门的法定职责,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硬任务”,而不仅仅是税务机关倡导的一种工作要求。

(二)完善立法,制定综合性纳税服务法规。纳税服务的法制化是我国纳税服务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然途径。我们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予以完善。一是在《税收基本法》中确立纳税服务的法定地位。在将来出台《税收基本法》时,单设纳税服务章节,明确纳税服务的法定地位、基本目标、基本方式等,将纳税服务从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的范畴转到法定义务的范畴,成为税务机关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乃至每个税务人员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应制定和出台《纳税人权益保护法》。把《税收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的权利以法律法规形式颁布实施,明确纳税人权利的具体内容、程序等,约束税务机关的权力,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出台综合性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在认真总结各地贯彻落实《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的基础上,尽快修订完善并正式出台《纳税服务工作规范》,明确税务机关提供纳税服务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服务制度、服务范围、服务措施、服务标准、服务监督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使我国的纳税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强化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组织管理机构。

纳税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专职的服务部门负责对其进行规划、管理、协调和控制,保证纳税服务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鉴于目前我国征管模式和纳税服务的现状,应在省级局设立纳税服务处,专门负责纳税服务管理工作。并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自上而下延伸到税务基层部门。在地、市级税务局设立纳税服务中心,各基层分局设立纳税服务科(股),专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纳税服务具体事宜。包括整体规划、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考核评价、管理纳税服务热线等。

(四)优化流程,为纳税服务的协调运行提供支撑。保证纳税服务体系的协调运转,必须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围绕对内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制约,对外有利于服务纳税人,加强税源监控的目标,坚持以流程为导向、提高纳税人满意度为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使管理与服务互动共融,达到更加完美的结合。要尊重业务流程的自身规律和法律要求,科学地设计业务工作的环节和流向。精简繁琐事项,取消不必要的、不合理的流程,整合形式和内容相近的流程。同时,实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尽可能地避免因不同的职能分工而导致业务分割、工作交叉以及相互衔接不好的情况,确保服务工作规范操作,有效运行。

(五)健全机制,保障纳税服务的规范化运行。完善的纳税服务体系,必须要有健全的内在机制作为保障。一是建立纳税服务岗责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纳税服务职责,使纳税服务职责成为整体岗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纳税服务的部门责任、岗位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使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操作程序上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建立纳税服务决策机制。在纳税服务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增设纳税人的听证程序,建立纳税人参与决策机制。在推出新的服务措施时,提前征询纳税人、社会各界和广大基层税务人员的意见,及时了解纳税人的需求,尽量避免决策的失误以及推行负担和阻力。三是建立纳税服务考评监督机制。建立纳税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构建科学、实用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方法,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纳税服务的考评。建立公开的、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采取公众投票、打分、问卷调查等方式考评,也可聘请专家、学者组成调查组,预先设计科学的评价模型考评,把服务行为置于有效的社会监督之下,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真实和公正。四是建立纳税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全方位的纳税服务激励机制,将纳税服务水平作为评先评优、福利待遇、绩效工作考核、干部使用的重要内容,促进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五是建立纳税服务保障机制。在人员保障上,要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税务人员到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工作,并对其开展税收业务、服务礼仪、沟通技巧、心理调节等在内的各种技能的培训,提高纳税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6.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六

主持人:达 夫

特邀嘉宾:

营销实战专家 宋 辉

河北乡谣乳业营销总监 孙乃伦

黑龙江一面坡鑫城葡萄酒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 孙成岩

案由

华糖诊所:

如今是一个管理成就业绩的时代,做企业更是这样。但我公司销售部与市场部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存在的问题始终无法根本解决。工作推诿、推卸责任、互相诋毁、互相扯皮等等,它们两部门之间的关系好比一对“欢喜冤家”:一方面,二者相互依赖,联系密切;另一方面,二者互相制约,矛盾重重。作为领导对两部门之间存在的矛盾也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是很清楚,请问:两部门沟通不力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北京 王先生

嘉宾大会诊

沟通与协作不力在实践中的表现

主持人:大家好,本期华糖诊所的议题是:如何改善销售部与市场部的沟通与协作?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相对完善的组织结构,都有自己的销售部与市场部,不同的职能预期、不同的职责权限、不同的实践情况。两个部门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在实践中矛盾也有不少,这可能就是让王先生困惑的事了,揭开两部门沟通协作不力的面纱,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请问:两部门沟通协作不力在实践中有哪些表现呢?

宋 辉:我认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沟通方面。销售部是企业接触市场的最前沿部门,对市场动态、竞争信息的了解通常最直接、最全面。然而,市场部在进行市场决策时却往往很少能够及时从销售部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市场部是负责企业营销策略整合的部门,对企业的市场、渠道及品牌策略理解深刻。但是,销售部通常很少了解本企业各种具体方案背后的市场、渠道、品牌目标及主体策略。

2.方案制定方面。在多数企业中,促销方案(或者营销策略)的制订被认为只是市场部的事情。在方案制订过程中,市场部不重视与销售部讨论,销售部也极少主动参与。市场部为了使方案更具市场竞争力通常会全面考虑市场状况及竞争对手的策略,却极少考虑本企业销售运作的实际状况。

3.销售执行方面。两部门沟通协作不力造成方案制订与销售执行脱节。在销售执行过程中,市场部既不了解方案的实际可行程度,又不了解方案所造就的真实效果,甚至连方案的实际执行状况都不甚了解。而销售部不了解公司方案的目标及主体策略,使其在销售执行中只能够考虑如何利用公司资源实现直接效益(如短期销量)最大化,更有甚者会“活用”公司方案造成公司实际损失。

总之,市场部与销售部沟通协作不力,一方面造成企业资源浪费、市场竞争能力降低,另一方面也加深了部门之间的矛盾,造成在方案执行过程中(甚至执行前就开始)相互指责:市场部抱怨销售部执行能力低下;销售部投诉市场部方案愚蠢。

孙成岩:销售部与市场部沟通协作不力,主要表现在市场策划、广告投入与促销力度之间的矛盾,销售计划与销售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两部门工作流程接口之间的矛盾。一个是方案制定者,一个是方案执行者,一旦出现有关方案的问题,争议总是无法避免的,管控不力就会形成两部门之间的矛盾,甚至积累延续下去,损害企业利益。

沟通协作不力的原因

主持人:企业的销售部与市场部沟通协作不力,表现在企业的日常工作和企业产品的市场表现等方方面面。而造成沟通协作不力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各位谈谈自己的看法。宋 辉:

1.人员方面:两部门人员知识结构、工作阅历等方面的差距是造成人员沟通协作不力一个因素。通常,市场部人员的总体文化程度比销售部人员高,而销售部人员的工作阅历比市场部人员丰富,客观上造成两部门人员在沟通中的表达方式、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部门的沟通。

两部门工作内容、方式的差异是造成人员沟通协作不力的又一个因素。销售工作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销售部人员必须更重视行动、更善于利用感性经验处理问题;营销策划知识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市场部人员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善于利用理性知识分析问题。

2.观念方面:两部门都有一定程度的本位优势思想:销售部通常认为产品是靠“销售人员一件一件卖出去的”;市场部则认为成功的营销策略才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策略不灵,跑死也没用”。长期的沟通协作不力客观上使两部门人员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沟通恐惧症”。市场部人员总害怕销售人员“没完没了地抱怨”;销售人员总担心市场人员“给我下圈套”。

由于两部门人员均缺乏对对方部门实际工作特点的认识,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会轻视对方的工作。市场部人员认为销售人员“不就是跑跑街吗”,却不了解销售工作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销售部人员认为市场人员“成天只知道做报告”,却不了解营销策划工作的复杂和繁琐。

3.制度方面:制度缺陷也是造成两部门沟通协作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际中,企业往往既缺乏强化部门间沟通的制度,又缺乏明晰各部门职责的制度,造成两部门长期“踢皮球”,矛盾越吵越大,问题越积越多,沟通越来越难。另外,销售部处于各种工作流程的最后环节,执行方案,接受监督,并且还要承担执行失败的责任,这就造成销售部对市场部有一定的成见。

总之,人员、观点和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两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比较困难,工作内容的相关又需要他们必须保持不断沟通,因此,如何改善市场部与销售部沟通协作不力的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孙乃伦:企业上层领导对销售部与市场部的职能没有一个系统的、准确的认识,造成在组织结构建设中存在漏洞,两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不是出现交叉现象就是存在空白领域。这就为销售部与市场部在市场运作和销售实践中发生摩擦提供了温床,有了功大家抢,有了过互相推。

说到职责划分,我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市场专员就相当于一个营销总监;而在日本,一个市场专员就是一个户外广告牌。这两种定位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我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一点: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管理水平是影响市场部能力的重要因素。从理想出发,市场部应该更了解市场,其能力和水平也应该更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企业不可能在创建之初就拥有一个适合自身的市场部门,这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成立市场部,让他们先从管理产品的市场秩序做起,当他们进入市场状况的时候,再让他们展开市场调查,制定迎合市场竞争态势的市场策略。抄袭、模仿或者急于求成也是造成两部门沟通协作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善沟通协作的方法

主持人:沟通协作不力,是一些成长中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深或浅,或轻或重,如何摆脱这一困扰,如何改善销售部与市场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呢?

宋 辉:

1.人员方面:就销售部而言,系统改善各级销售主管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与市场部的沟通状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销售运作自身效率的提高。合格的销售主管应了解目标,更应了解达成目标的途径,因此,他们不但应具有销售操作的能力,也应具有一定的市场知识以及利用理性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善其知识结构的方式主要为培训和工作轮换。就市场部而言,提高市场人员对销售工作的正确认识,丰富其销售知识及工作阅历,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与销售部的沟通;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制订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实际,使方案更具有可执行性,从而优化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其销售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方式同样是培训及工作轮换。

2.观念方面:端正市场部和销售部人员正确认识成功的观念,使他们了解到企业所有成绩都是建立在两个部门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够抹杀另一方的工作,任何一方离开另一方都不能独立取得成功。系统提高两部门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彼此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帮助他们克服彼此的“沟通恐惧症”。在部门主管的带领下,两部门人员要更勇于主动了解对方的实际状况,尊重对方的工作,持续强化相互的沟通。市场人员要主动与销售人员沟通、系统解释公司策略、了解市场状况等;销售人员要主动向市场人员反馈市场信息、分享市场经验、表达个人建议等。培养两部门人员树立正确对待工作的观点,帮

助他们认识到“工作争论”与“个人矛盾”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客观面对“工作争论”的态度,营造人与人坦诚相待的工作氛围。

3.制度方面:

首先,企业必须完备方案的制订程序:

a)对于企业的主体促销、长期策略(如全年渠道策略)等,市场部仍然是策划的主要责任部门。但是,在策划过程中必须建立与销售部门的充分沟通制度,提高方案的可执行性。b)对于企业的短期策略与及时促销的制订流程应该由单项流程改变为双向流程。一方面,根据公司要求及竞争需求,市场部制订有关方案,在制定过程中仍然必须建立与相关销售部门的充分沟通制度,方案执行的原则是“成熟一个执行一个”,防止企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本区域竞争的需求,销售部也可向市场部提出促销申请,市场部在充分考虑市场状况及企业资源的条件下审批促销方案,方案审批的原则是“快速、准确、及时”,提高企业应对竞争的能力。

其次,企业必须完备销售执行程序:

a)在制订方案时,市场部必须同时制订操作性强的执行监控与信息反馈程序。执行监控程序应当既包括市场部的监督程序又包括销售部的自控程序,同时必须建立市场部与销售部监控信息及时交换程序,执行监控的主要原则在于“发现不足、解决问题、改善执行”。信息反馈程序应当既包括执行状态信息反馈又包括执行效果信息反馈,同时必须建立信息数据分享机制,信息反馈的主要原则在于“了解方案、优化方案”。

b)在销售执行时,销售部必须建立完善系统的运作控制系统及信息反馈渠道。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信息及时畅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

c)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计市场方案效果跟踪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提高销售执行跟踪的客观性、及时性、公开性。

最后,企业可以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改善:

a)在人事制度方面,为了增强市场人员对于销售的认识,丰富其生活阅历,市场部应当更加侧重于从销售部中选取符合条件、具有一定销售经验的人员到市场部工作;为了提高销售主管的管理水平,在提拔销售主管前,待提拔人员应当到市场部工作(或实习)一段时期,增强其市场意识及运用理性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b)对重要的促销方案或市场策略采取项目负责制的方式,针对每一个具体项目确定一个总责任人及每个项目的具体责任人。

c)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市场销售部,专项强化市场部与销售部沟通协作关系,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要想改变市场部与销售部沟通与协作不力的状况,必须从人员、观点、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其中“人员”,尤其是企业高层及两部门主管的观念能否彻底改变是决定其改善程度的决定因素。

孙成岩: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流程,两部门由同一领导统一领导和协调工作。宋辉先生提到的设置市场销售部的也不失为一个好点子。

7.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七

《技术与市场》杂志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 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 9 9 4年,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类期刊。本刊国内统一刊号:CN 5 1-1 4 5 0/T;国际标准刊号ISSN 1 0 0 6-8 5 5 4;邮发代号:6 2-1 2 5。按国家标准大1 6开版本出版, 月刊 (每月1 5日出版) , 全年1 2期, 每期1 2元, 全年1 4 4元。本刊被《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宗旨:本刊重点刊登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经营与管理等学术论文, 为企业在研发与管理以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提供有效支撑。同时, 本刊面向市场, 传递国内外科技信息, 将全国科技工作者开发的技术成果迅速推向市场, 为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服务。主要栏目:理论版块:科技金融、创新与实践、技术研发、经营与管理、专题研究等。技术版块:科技前沿、项目信息 (技术项目、技术需求、成果转化、融资需求) 等。联系人:邓成玲编辑部电话: (028) 86621815 86783176编辑部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慈寺路3 2号邮政编码:610016

8.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八

信息管理协会2008年6月份的时候对其300个成员组织进行了调查,发现2009年的五大热门应用程序和技术发展包括:病毒保护、商业智能、业务流程管理(BPM)、持续性规划和灾难恢复以及服务器虚拟化。

SIM副总裁兼Stevens技术研究所教授和副院长Jerry Luftman认为这几个列入前几位的热门技术也反应了IT领导所关注的关键问题。

“安全问题和去年一样仍然是重点关注问题,不过人们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问题,如商业智能。”Luftman表示。

首先,通过病毒保护部署的安全,反映了IT部门保证服务正常进行以及保护系统环境的持续性能力,另外IT部门同时还面临着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更加多样化的威胁。Lock-heed Martin的副总裁Kenneth Washington向SIMPosium 08会议的与会者们解释说,如今人们正通过多种设备进行高速连接,这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也让IT管理人员不得不肩负更大的网络安全责任。

Martin在SIM会议中说道:“如今的黑客都是非常有耐心的,他们受利益、数据和盗窃的驱使。”

在SIM调查中商业智能和BPM仅次于安全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Luftman表示,商业智能还将继续挑战IT部门,“BI比原先设想的要更加复杂并且需要很强的技术力量,而现有的IT人才中还不具备这种技术水平。另一方面,BPM之所以榜上有名是因为它可以为IT部门提供成本效益较高的精简操作。

Luftman补充说,“BPM能够帮助IT部门降低成本,当然会优先考虑它。”

业务持续性和灾难恢复位列第四位,仍然是IT领导人重点关注的问题,不过第五位的服务器虚拟化却是第一次登上SIM的五大应用程序和技术发展名单。专家表示,“这是一个被视为有可能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的领域。”

9.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九

为确保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据区委有关文件精神,三甲街道党工委做到早准备、早沟通、早部署,切实做好换届的各项前期工作, 自八月份开始对村级组织进行了前期调研,通过个别座谈及书面征询意见等形式,对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与部署,现根据调研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当前村级班子建设现状

去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多次以工作大督查的方式,以及通过届中考察及本次的调研发现大多数行政村班子分工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间团结协作较好,村务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较强。但也有个别村班子间还不够团结,矛盾较多,村党组织与村委会配合不够密切,缺少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村班子成员个体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力;个别村班子年龄老化,难以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步伐。认真分析当前村级班子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个别村的干部对培养后备干部抱有抵触情绪,生怕培养了后备干部会挫伤了现职干部的积极性,尤其对年龄稍大的同志,甚至怕抢了自己的位子。所以在村级后备干部推选中,未按照街道有关文件认真实施,敷衍了事,报街道党工委的后备干部名单杂乱。部分村即使有后备干部,也常常备而不用。二是由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的集中积聚以及现实问题的解决上达不成共识,个别村班子内部沟通不畅,导致在具体工作上缺乏团结协作,矛盾激烈的甚至出现谩骂斗殴。三是个别村两委带头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心,致使村内部分工作拖沓,导致班子威信不高,凝聚力不强;四是个别村政务、财务透明度不强,民主管理监督机制有名无实,少数村级工程管理不够规范,导致村民群众对班子的信任度下降。

二、农村干部群众主要思想动态

通过对各村进行个别座谈、书面意见征询、党员群众走访等形式了解了各村班子整体运行情况、班子成员个体的工作情况及在党员群众中的信任度,同时也摸清了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及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对即将进行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各种想法。大多数村党员干部群众对于上届村党组织“两推一选”的选举方式表示赞同,认为这样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透明度,营造了良好的选举氛围,使得整个选举流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但也有不少党员干部对“两推一选”则表现出不同的心态:一是可能会出现“老好人”比“真实干”推选票高的现象,从而挫伤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一些村后备干部由于平时接触面相对较窄,往往难能进入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视野,导致票数不集中,使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三是部分党员群众认为“两推一选”程序过于繁琐,时间过长,不注重社会效益,且容易引发矛盾,认为在法定程序不可少的情况下,简化选举程序。另外,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认为,应严格规范村委会选举候选人资格条件,应取消有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的候选人资格;加强对村委会主任管理力度,对不能履行承诺、管理粗暴以及党员群众不满意的应有一定的处罚力度。

三、换届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基层组织选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受征地、拆迁等社会矛盾和其他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个别党员群众达不成共识,认为村干部不作为,可能在选举时制造混乱。二是班子成员年龄结构老化,部分村后备干部培养不力,后继乏人。特别党组织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没有梯度,短时间很难改变结构层次。三是高素质高文化年轻人干部缺少,虽然这几年把籍贯迁回农村的大学生增多,但很多都外出打工上班,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很少。四是部分党支部书记因想继续留任,或想“安稳退任”,在近期的村务、党务工作中拖延应付,不利于村换届工作的正常准备,也不利于换届后新班子的工作开展。五是近几年三甲街道发展迅速,部分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加上基本报酬政策实行,让村主要干部变成了“公职干部”,吃上了“财政饭”,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村主要干部在大家心目中地位。“地位”的提升,待遇的增加、约束力的降低,容易吸引更多对主要干部职位的关注。预期在换届选举中会引起激烈的竞争,进而容易激化村内矛盾。

四、工作重点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过对所属行政村的走访调研,街道党工委在下阶段将继续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确定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重点村,关键是加大后进村整顿转化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重点及打算:

一是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强化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素质,转变老思想、老观念、***气。重点解决好村级干部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忽视了自身队伍的管理和教育的思想认识问题,从后备干部中选出二至三名进行角色锻炼,安排他们进入村内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等岗位,逐步进行吐故纳新,使班子做到老中青结合,加强班子的战斗力。对今年选报的村级年轻优秀党员进行重点考察培养,切实提高党员在村委会、村民代表选举中的当选比例。

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对于涉及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村加大关注力度,做好调研分析,及时排摸出各种不安定因素,将矛盾解决在换届选举前,为选举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序开展。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与其他村错开时间开展选举工作,使整个街道的力量集中一起,齐心协力,做好这些村的换届选举工作。

三是扩大选人视野,广纳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突破现有村干部及后备村干部的范围,在全村范围内物色村两委带头人人选,同时必须做好党员干部群众的前期思想引导工作,以确保选出的书记或村长既符合党委意图又不违背群众意愿。四是加强届末财务清理。财务问题是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及早做好财务清理工作,及时造册登记,在各村开展好村务公开,使群众更明白、干部更清白,为选举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0.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十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6课 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荷兰的殖民扩张情况,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

2.掌握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过程,理解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3.了解殖民掠夺的史实,理解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殖民掠夺导致了亚、非、拉美殖民地的极端贫困与落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用的恩格斯的话,既认识黄金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力,又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洲早期殖民侵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一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2.难点:殖民扩张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16世纪到18世纪荷兰、英国等国在确立殖民帝国之后,进行野蛮的殖民扩张和建立海外市场的过程。他们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欧洲发展和兴旺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市场正是在这种扩张中得到拓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来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并提出问题:新航路开辟后对世界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继西葡殖民扩张后欧洲哪一国掌握了殖民霸权?鼓励学生回答。(2)新课讲授

NO.1(自主学习)

为什么历史上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时期的荷兰,拥有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其它国家的总和。这就决定了荷兰商业和贸易繁荣,是17世纪的世界商业霸主。NO.2(合作学习)

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荷兰人“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提示:地理、经济、政治)

第一子目:荷兰-—17世纪的商业殖民帝国(展)

(1)兴起的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居大西洋航线中心,天然良港,便于海外拓展。②经济:16世纪欧洲最富庶地区之一③政治前提:(2)国家独立:158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奠定基础(3)制度先进:

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NO.3(自主学习)

在商贸活动中日益富裕起来的荷兰人,又是怎样参与殖民争夺的?有哪些表现呢扩张方式:

①成立政府特许的垄断性贸易公司 ②在亚非美等地抢占殖民地.扩张概况:P26 非洲:好望角(葡)

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 美洲: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尼德兰(地区)扩张结果: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商业殖民帝国 思考:NO.1英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NO.2英国夺取海上霸权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NO.3英国为什么能够建立世界殖民帝国? 第二子目:英国的殖民扩张(17-18世纪)1.竞争对手(扩张过程)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丧失海上霸主地位,英开始殖民扩张

②17世纪初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 ③ 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 ⑴直接原因:

英颁布《航海条例》

⑵结果:▲荷兰战败,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英国夺得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④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 ▲北美:⑴加拿大

⑵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 ▲亚洲:扩大在印度殖民势力(沿海—内地)

比较:

荷兰——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重视发展航运,忽视发展海军(工业资本>商业资本)。

法国——工业倾向于奢侈品,英国重于纺织与金属制品,并重视海军建设;法国发展重心在欧洲大陆的争霸,英国则是争夺海上霸权(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2.扩张的结果:

① 18世纪中期英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② ②为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市场、资本)1.建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优势): 地理: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经济: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资源丰富,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军事:大力发展海军是其争霸的军事保障;

政策:颁布《航海条例》等保护本国海外贸易的措施

制度保证:17世纪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思考:NO.1世界市场拓展的前提是什么?

NO.2世界市场拓展的方式是什么? NO.3世界市场拓展的表现是什么?

第三子目:世界市场的拓展(进一步发展)

1.拓展前提: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兴起,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2.拓展形式(途径):

主要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抢掠、欺诈 其他途径:鼓励出口(正常贸易手段)3.殖民扩张的表现(特征):①抢劫和掠夺财富 ②种族灭绝

合作探究

(议)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影响? 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殖民国家:掠夺大量财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拓展海外市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亚非美洲)殖民主义带来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对世界:(经济)通过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建立直接贸易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视频解读;贩卖黑奴的三角航程(分析三角贸易的罪恶)

根据材料内容总结归纳殖民主义的罪恶。材料一 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取了255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除了在东印度拥有政治统治权外,还拥有茶叶贸易、同中国的贸易和对欧洲往来的货运的垄断权。而印度的沿海航运和各岛之间的航运以及印度内地的贸易,却为公司的高级职员所垄断。对盐、鸦片、槟榔和其他商品的垄断权成了财富的取之不尽的矿藏。这些职员自定价格,任意勒索不幸的印度人。

材料三 1703年在他们(指英国殖民者)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

材料四 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大陆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几百年间,非洲因此丧失约一亿精壮人口,相当于1800年时非洲人口的总和,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五、本课小结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评)

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进行殖民扩张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殖民扩张(17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扩张(18世纪)

殖民扩张的结果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世界市场的拓展

▲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和祸害,造成贫穷和落后

六、当堂检测(检)

1、下列关于17世纪荷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是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C、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D、成为“日不落”的世界殖民帝国

2、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统称为:(C)A、新阿姆斯特丹 B、弗吉尼亚 C、新尼德兰 D、新法兰西

3、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法国,到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这场争夺实质上反映了(B)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胜利 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 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4、英国能够夺取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不包括:(C)A、资本主义的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建立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5、16世纪以来,殖民主义的罪恶主要表现为:(D)①屠杀当地居民 ②掠夺财富、资源和劳动力 ③贩卖黑人奴隶 ④开拓商品市场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③

6、早期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的最大作用是:(C)A、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利润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扩大了世界市场

7.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是在(A)A、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 B、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之后 C、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后 D、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后

8.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此理解确切的是(C)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9.黑奴制在美洲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A)A、印第安人惨遭虐杀,美洲需要大批劳动力 B、黑人身体强壮,远离家乡,不易逃跑 C、黑奴贸易能给殖民者带来巨大财富 D、欧洲殖民者对黑人比对印第安人熟悉

10.下列对黑奴贸易的理解,错误的是(B)A、黑奴贸易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11.市场调查与技术范文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课程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概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涉及的原因也很多。本次研究收集数据的途径主要是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驻马店市几所高中的教师和学生,从课程实施情况、课程教学授课方式、课程内容掌握情况、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期待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共发放500份问卷,其中学生问卷450份,回收436份,有效问卷430份,有效率为95.56%;教师问卷50份,回收48份,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96%。利用SPSS Statistics 17.0 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教师情况方面,只有75%的教师是专职教师,还有25%的是兼职教师;学历上只有25%的教师是本科学历,50%的是专科学历,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其它情况;师资培训方面只有75%的教师参加过专业方面培训,其他25%的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学生情况方面,有76%的同学对信息技术教学表现出浓厚兴趣,15%表现出兴趣一般,还有9%的同学对信息技术教学表现出毫无兴趣;学习情况上,只有30%的同学能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内容,41%的同学能基本掌握,但还有29%的同学表示没有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自我认知情况上,19.9%同学认为自己学习得还不错,51%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一般,而29.1%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得很差。机房情况上,人机比率只有0.6;机时比率每周只有1学时;设备完好率只有73%;硬件和软件更新率只有41%。而且几乎没有学校举办过关于信息技术方面或者一些相关的培训。

2 信息技术课程调查情况分析

2.1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情况

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在高中一年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每个学期都会有20~30个学时不等;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机房人机比率只有0.6,所以在真正实施中,每个学生每学期也只有12~18个学时的课程,而且设备完好率不高,软硬件更新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又造成了学生少之又少的课程学习的缩水。尤其在参加完高二信息技术会考后,就不会再开设该课程的教学。

2.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授课方式

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调查结果学生的兴趣情况能看出,部分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表现出兴趣不大,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不能真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绝大部分學校对此课程不是很重视、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因素,进而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2.3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掌握情况

通过对问卷的认真分析,进而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间个体的差异及起点的不同。尤其调查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在自我认知时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和起点的不同,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程度上和自我认知的层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2.4 教师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期待情况

从最终的调查分析结果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只有部分是科班出身,为此,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希望接受这方面的学习。在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期望时,他们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如office办公、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基本维护、简单的视频及图像处理等等,从他们的期待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何能更好地适应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如何能更好的推进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我们仍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教育机制及地域环境对信息技术的影响

从调查分析结果中我们得知,一般各学校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实际教学中将面临人机比率过低及和其他主课经常冲突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很难有过多的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而且一般学校都会以会考的形式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考查,再加上缺乏较为完善的监督制度和考核标准,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3.2 课程内容单一,动手操作能力亟待加强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充实。而作为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力度。而在现实中,现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加之时空的局限,学生只具有了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而却没有时间来进行上机练习。

3.3 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在初中学生学习的基础进行的,然而由于高中的学生生源不集中,使起点不同的学生来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起点和个性的不同,必然使学生的领悟能力与计算机基础上存在差异,最终导致了课堂虽是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程度及速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必然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时间的有效利用和内容的安排上造成一定的困扰。

4 建议和对策

4.1 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教育部门应从多方面着手,使师生转变观念和认识,进而使学生和家长也改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让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

4.2 加强学校软、硬件投入

在没有充足信息技术软、硬件的保障的情况下,就很难有实际教学中有效学习的保障。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应,进而促进学习。同时,采用多样教学法,在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水平。

4.3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适当安排学习内容

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充分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明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基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规律,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4.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充分利用好这一特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学习模式,教师在小组学习中作适当引导即可。再如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永,安志宏.衡水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现状调查及分析[J].福建电脑,2011(8).

[2] 施金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几所中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4).

12.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 篇十二

1技术创新中竞争与垄断因素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结构。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的观点,认为在技术创新方面,完全竞争市场要优于其他市场结构。K.Arrow(1962)[3]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讨论与发明相关的资源有效配置问题,认为发明的资源配置与其他产品的资源配置性质相同。然而,现实经济的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ies)、非独占性(Inappropriability)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导致资源配置达不到完全竞争时的帕累托最优。但这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错误,而是现实市场结构达不到完全竞争程度的要求。所以,Arrow提出应改善由于上述因素导致的经济系统中某些失效机制(Devices),使市场结构向完全竞争靠拢,从而促进与发明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正是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参与者获得的创新激励大于垄断者,所以Arrow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更有利于技术创新(J.Metcalfe,1995)[4]。

与完全竞争市场极端相对立的是垄断市场。J.Schumpeter(1999)[1]认为大企业有利于技术创新,而其所指的大企业就是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的垄断企业。J.Galbraith(1972)[5]从制度角度也提出了相似观点。竞争性企业由于其内部效率,尤其是技术效率的低下,实际上导致对技术创新机会的浪费;而大规模控制企业已成为经济进步最强有力的机器。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本较高,这必然导致那些有资源且规模相当的企业才能胜任。在现实世界中,大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价格由他们决定,费用由他们支付,他们是管理价格的寡占者,因此他们自定价格,让那些没有自主性的消费者来偿付,同时也迫使消费者的口味去适应它的产品”[6]。

2 “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

M.Kamiem、N.Schwartz(1982)[7]认为,完全竞争和垄断都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介于两者之间某种程度的市场结构最适合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即“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Scherer,1967[8];Nelson、Winter,1978[9])。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小,不具备垄断实力,不能保证技术创新所带来收益的持久性;垄断企业虽然拥有保证创新收益持久性的垄断力量,但其缺乏必要的竞争,难以调动垄断企业的创新积极性Stigler(1956)[10]发现在1899—1955年,美国各产业中人均产出明显增加的行业基本都表现出垄断程度逐渐减弱的趋势,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与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是相关的。Nickell(1996)、Okada(2005)分别基于英国和日本的企业面板数据,在竞争与企业绩效研究中得出竞争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结论[11]。

W.Maclaurin(1949)[12],A.Bright(1949)[13],R.Schlaifer、S.Herson(1950)[14]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已建立企业而言,新企业的诞生对于将一种新技术引入市场是必要的。F.Scherer(1984)[15]认为,在不存在市场进入可能性的情况下,垄断竞争市场比垄断市场具有更强的新产品创新动力;而在允许市场进入的情况下,无论是垄断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该市场上的原有厂商在面对市场进入者和潜在进入者时,具有相同的新产品创新动机,以阻止竞争者进入。刘黎清(2001)[16]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中,由于消费者的偏好不断改变,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必须在产品差别化上下工夫。余东华(2006)[17]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对于在位企业是一种“自我替代”过程,不确定性越大,在位企业实现“自我替代”的成本就越高,创新动机就越小。

持“市场竞争有利于技术创新”观点的学者主要从市场竞争带来的企业竞争压力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创新主体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只存在创新压力是不够的。因此,从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以及从维持、保护创新收益等方面的分析,导致了“垄断因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观点。

2.2垄断有利于技术创新

C.Freeman(1997)[18]认为,在发明工作的初期以及费用少但更具开创性的创新中,小公司相对而言占有某种优势;而在发明工作的后期以及改进和扩大最初重大成就时,大公司则占优势。W.Maclaurin(1954)[19]认为大企业设置进入障碍对于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使其在降低创新成本和维持或扩大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W.Cohen(1995)[20]的实证研究认为,大企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大企业可以在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获得用于研发的资金;二是企业的研发工作也存在规模效应;三是大企业有足够的市场销售能力从而可以确保获取更多的创新收益。R.Nelson(1959)[21]引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1953年的调查指出,至少从研发支出上来说,大企业在研究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375个雇员超过5 000人的大企业实施了占该行业70%的研发活动。E.Mansfield(1963、1964)[22,23]、J.Worley(1961)[24]、W.Fellner(1951)[25]的研究表明,寡头垄断市场对新产品的竞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Y.Brozen(1965)[26]、D.Hamberg(1964)[27]、I.Horowitz(1962)[28]在两位或三位数行业分类基础上定量研究了市场结构与专利发明的关系,认为企业规模和专利发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越能承受创新的高风险性、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形成创新和生产规模效应的能力越强,并且有实力独占创新收益(Cohen、Klepper,1996)[29]。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惯性理论”(Inertia Theory)也开始起作用(R.Chandy、G.Tellis,2000)[30]。因为随着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多,官僚机构出现,层层审批的管理制度必然延迟创新项目的选择,这些因素对大企业的创新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3 SCP框架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之争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实际上也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以哈佛大学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学派。其构造了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的分析框架(即SCP框架)。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进而决定经济运行绩效。受有效竞争理论的影响,哈佛学派重视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影响,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以W.Baumol(1982)[31]的可竞争理论和G.Stigler(1983)[32]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发起了挑战。可竞争理论认为,只要市场上存在潜在进入压力(ContestBound等(1984)[33]发现,研究开发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U型曲线。而F.Scherer(1967)[8]、Aghion(2005)[34]、R.Levin(1985)[35]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创新强度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争论触及到本文的核心,即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下节利用最优专利保护期模型的分析,本文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是通过“预期利润”因素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而企业创新行为又对市场结构和企业自身规模产生反作用。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并非技术创新的动因,而是一种中间因素。

4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最优专利保护期”模型分析

市场结构、企业规模方面的争论是基于不同市场结构和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而展开的。实际上,从这2个方面进行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两种力量的地位、作用的不同理解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进行的,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机。任何行为主体的行为都是有原因、有动机的;但只存在动机是不够的,行为主体还需要具备行为能力。只有这2个方面条件同时具备,行为才可能发生。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同样需要有创新的动机和创新的能力。本文利用F.Scherer(1984)[15]提出的最优专利保护期模型(见图1)来表述以上分析的实质。

从市场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的观点,无论是支持竞争还是赞同垄断,都认为市场结构是因,技术创新是果(哈佛学派观点)。但在文献综述部分已明确指出,无论是J.Schumpeter还是A.Marshall都认同市场结构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芝加哥学派观点)。F.Scherer(1984)的图形分析,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的。函数B=β(RD)α表示企业从技术创新的R&D支出中获得的每期成本节约,R&D支出是一个总量折现值。α<1,表明R&D支出带来的企业成本节约是递减的;函数Q(B,T)表示由每年的成本节约B和专利保护期T决定的企业技术创新总收益的折现值。假定每年的收益不变,根据专利保护期T的不同,Q(B,T)可以用图1a中的直线表示,T越大(T2>T1),企业的收益也就越大。B(RD) 和Q(B,T)之间的距离表示技术创新的可能收益(图1a中的粗线表示在T1和T2下的最大收益)。随着专利保护期的增加,企业的收益变大。Scherer将曲线B(RD)简化为图1b中的折线,这样做的直观理解是技术创新往往被认为是突破性的,而这种突破带来的收益可以看成是稳定的。

利用最优专利保护期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将市场结构分析中关于“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的讨论与“预期利润”统一在一起,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第二,市场结构中垄断力量的强弱可以用专利保护期T间接表示。企业的垄断力量实际上就像获得了一种专利保护,具有排他性,T越大表示垄断性越强。第三,模型中的变量RD、B、T、Q可以很好地描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适合讨论从市场结构方面分析技术创新动因的观点。

Q是B的函数,而B又是RD的函数。结合这2个方面,本节首先从“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与RD支出之间的关系开始分析。RD支出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实际投入,是代表技术创新程度最合适的变量。市场结构分析中关于上述关系的讨论可以用表1表示。

无论在何种市场结构中,“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对于RD支出都起着相反的作用。因此,市场结构对于RD支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图1b中可以用FG段的移动来表示RD支出,因此,“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使得RD支出存在向不同方向移动的力量(如图中箭头所示),因而也就无法准确判断两者较量的结果。RD支出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B(RD)的不确定性,即图1b中GH段移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B(RD)整个函数而言,由于RD支出的不确定性,B(RD)的形状也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在关键的F和G两点。

接下来分析函数Q(B,T)。按照本节的设定,T的大小可以代表市场中的垄断强度。因此,市场结构对于T的影响是确定的。随着垄断程度的提高,T值也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直线Q(B,T)向右旋转。但是因素B对于Q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即便可以确定T对Q影响的方向,但是由于B的存在,使得不同市场结构对于Q的影响作用难以确定。所以,直线Q(B,T)在图1b中的移动方向也是不确定的。因此,从市场结构方面分析的观点仅仅是从实证角度说明市场结构与其技术创新之间所表现出的相关性,而并没有理论分析上的支持。市场结构方面的分析所期望达到的就是图1c所显示的一种底线状态。即从实现预期利润的角度,市场结构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相互作用,达到A.Marshall所设想的那种规模经济和竞争,从而实现某种程度的均衡。图1c中的关键点G*由B/RD决定,即当存在预期的利润时,技术创新行为才会发生,或者说当“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使Q(B,T)穿过G*或者在G*的右侧时,技术创新行为才可能发生。

因此,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从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两方面讨论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结构方面的分析并没有考虑利润因素,因而,市场结构不是技术创新的动因,只是影响它的中间因素。

5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预期利润

技术创新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是一种不可完全进行预测的经济活动。从新技术构想的出现到完成商业化应用并被市场所接受,这一过程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才使现实经济中人类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好体现。综上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企业规模的讨论,本文的观点介于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之间,即市场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中扮演着中间变量的角色。通过最优专利保护期模型分析,市场结构作为连接预期利润和技术创新行为的中间因素,在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摘要:市场结构中的竞争与垄断因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总结学术界围绕M.Kamiem和N.Schwartz(1982)“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讨论,利用“最优专利保护期”模型,探讨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对SCP框架的争论,提出市场结构是连接技术创新行为与技术创新动因(预期利润)的中间因素。在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市场结构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上一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笔记下一篇:团县委双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