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2024-09-30

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精选17篇)

1.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一

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策略

丰富的生活经验、深厚的阅读积累、广阔的媒体信息,是中学生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却贫乏、干瘪和单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从日常生活经验、文本阅读及媒体信息中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其策略如下。

一、宁收勿放

“收”与“放”是就从日常生活经验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放”是指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想当然地认为,练习写作只要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会把生活的素材写入文中,不愁学生没有素材。但事实常常让人大跌眼镜:写老师,必是披星戴月改作业,病入膏肓站讲台;写母亲,必是冒雨送雨伞,夜起盖被子,等等。学生像贴标签一样,硬是把同样的素材加到不同人物身上。所以,教师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收一收”,收到自己的脑子里,收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里。在学生生活经验与写作素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就是所谓的“收”。

那么该如何“收“呢?生活经验课堂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把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写作生活。曹勇军老师认为:“想方设法因势利导构建热气腾腾的现场、势头和局面,让学生身处其中不知疲倦地‘吸附’写作知识和技能,养成审视、发现和思考的习惯,形成乐于表达和交流的风气,塑造并拓展自我,获得写作与人生的同步发展。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如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以“班会感悟课”带领学生开展演讲交流、写作感悟等活动。课上,赵老师以自己生动的演讲打动学生,或者以“先觉”的学生演讲打动“后觉”的学生。这些演讲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最真实经验。赵老师说,这种课从形式上看是语文走进班会,从内容上看是语文走进心灵。如果教师开展写作教学,只是让学生盯着几节作文课,盯着几篇优秀范文,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脱胎换骨。把生活经验课堂化,引导学生对此加以品位、感悟、思考,学生必能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从而获得丰富的人生营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写作素材,也把学生的写作和发展融合在了一起,是学生写作的精神源泉与动力。

二、宁精勿泛

“精”与“泛”是就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很多的素材,但往往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没有深入地把握阅读中的人、事、物,而是简单地把这些人物或事件概念化了。导致充斥在写作中的,很多是老生常谈的素材。请看下面一组素材:

运动员:刘翔、姚明、丁俊晖

残疾人:霍金、张海迪、史铁生

科学家: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

文学家:苏轼、屈原、陶渊明

这些人物,在广大学子的笔下,被“捣鼓”了千百遍。动辄就是司马迁宫刑,屈原跳江,居里夫人受镭辐射……大家素材千篇一律,作文自然不会得到青睐。不是说我们熟悉的名人不可拿来做素材,关键是看你怎么用。

如对高考全国乙卷的作文《位置和价值》,一位考生在文中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一是被贬黄州,二是修筑苏堤。我们知道,苏轼在这两个阶段恰恰处于不同的人生位置:低谷和中间。但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他文学生涯达到了高峰;在西湖,他修建了千年苏堤。考生只有平时对苏轼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将这些素材化为己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时,需要学生对陈词滥调的素材去“烂”,去“滥”,达到“精”。所谓“精”即追求新鲜的、有文化品位的、引人深入思考的、有独特感受的素材。

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使素材达到“精”呢?专题化阅读这一方法不妨一试。中学生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不是空着脑袋学习的,有自己的好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欣赏的大家,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向展开研究,如生平、思想、贡献、名言、轶事等。给学生一点时间,再给予一点引导,让学生越学越聪明,学生自会建立自己的素材根据地。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说,他有一个学生十分喜爱红楼梦,写作时,无论什么话题,他都会化用《红楼梦》中的材料,而得分都不低,在该学生的启发下,曹老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专题化阅读,他把一首诗变成一个专题,把一篇文章变成一个专题,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专项阅读研究摘抄。通过专题化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阅读对象中的人、事、物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把陈旧的素材新颖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素材库,才不会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写作素材从泛泛而肤浅到精而透彻,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高度。

三、宁拾勿弃

“拾”与“弃”是就从网络信息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弃”是指有些教师舍弃网络资源。虽然学生写作素材主要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面对这一不可更改的事实,教师与其舍弃网络资源,不如重拾这些丰富的素材。当然“拾”并不是全盘接受,听之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媒介这一大环境,秉承“拿来主义”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自己丰富的写作素材库,这就是所谓的“拾”。

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在推行自己的绿色作文理念时,就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介。赵老师带领学生课前观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新闻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打破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学习习惯。赵老师说,“杨雷同学代表实验班写给吉林市新任市长王照环的一封信,表达了有志学子参与家乡建设的高度热情和责任心,在江城百万人民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应”。学生不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他们有了自己的写作动力和自觉性。

青春期的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从声、形、色等各个方面冲击着他们。学生面对日常枯燥的书本学习,早已筋疲力尽,如果教师换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放松学生,还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或许有的教师认为,从网络上来的素材缺少文学性,是快餐文化,是非主流文化,可是从传统途径获得的写作素材不也是精华与糟粕、主流与非主流、高雅和低俗并存的吗?简单粗暴地排斥网络是不公平的,任何事情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大有裨益。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写作素材也到处都有,无论是生活还是书本,抑或网络都有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提取。只要学生具有积累素材的意识,并运用以上积累素材的三个策略,一定会得心应手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素材。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241000)

2.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二

一、积累写作素材

“摆事实, 讲道理”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写作方法, 在议论文中“摆事实”是为“讲道理”服务的, 要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来, 我们就要先学会摆出“事实”, 因此, 我们得积累写作素材, 让“事实说话”。

(一) 写作素材的宝藏———教科书。

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富于文化内涵, 文质兼美, 丰富多彩, 难易适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为什么坐拥宝库而不去开发利用呢?学习写作时可用如下方法。

1. 准确地引用诗句。

引用古诗文说理且说理透彻是2008年湖南考生《远近焦距》的一大亮点。开篇引用“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点题又增势, 并引发悬念;接着文章从大到小进行论述。一句“眼肉有尘三界窄, 心中无事一床宽”对人的价值观进行解说, 得出眼界开阔由人看事物的距离决定, 这是大;紧接着用“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论述, 并且很巧妙地与上面的禅语进行了呼应, 这是中;然后用现实生活之例让文章贴近了生活, 得出“只有跳出来, 才能明白生活之美好”, 这是小。引用的诗句达八句以上, 可谓匠心独运, 恰到好处。2005年天津考生《留给明天 (四) 》引用李白﹑杜甫﹑柳永的诗句, 引发了对“我将要怎样的人生”的思考。

2. 巧妙地化用材料。

“化用”可以使材料成为行文的组成部分, 自然而不着痕迹。使文章有文采, 并显出作者的文学素养。如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文王拘而演《周易》, 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 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 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你想起了花香从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 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此段化用《报任安书》, 贴切自然, 评析司马迁, 富有深度。2005年福建考生《圆形与星形》:“在这里, 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看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探究石钟山的得名, 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 看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感慨人生如梦……”化用《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 浑然天成。

3. 课外延伸教材。

以教材为本, 课外延伸。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 我们可以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学习《指南录 (后序) 》的时候, 我们可以关注文天祥的点滴信息。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 我们又将积累很多素材, 因为他们的经历精神思想同样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如2005年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 (1) 被贬黄州; (2) 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 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 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峰, 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只有对苏轼全方面地了解, 考生才能将这些素材为己所用。

(二) 写作素材的源泉———生活。

信息化时代笼罩下的我们, 自然会涉猎各种新闻, 大到国事家事天下事, 小到我们身边的琐事,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素材就会很多。2008年虽然过去了, 但很多事情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雪灾、地震、奥运让我们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 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骄傲的同时, 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 如“三鹿奶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8年, 国庆60周年, 让我们因中国强大而激动不已的同时, 也让我们重新审视“90后”的一代。长江大学学生手拉手结人梯救人献身的事例重新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二、运用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 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 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 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一) 品味、提炼主题。

大多数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 需要反复玩味。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气息, 怎能与孤独的海子同悲同喜?如果不同史铁生一起“生活”在《我的地坛》, 又怎能把“出入人生”感悟得彻底?如果对《逍遥游》心存难以消弥的隔阂, 又怎能与庄子一起逍遥在蝴蝶翩翩的文学世界中呢?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 可以思考:这素材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操?这种思想、情操是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典型性呢?我们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地内化或积累。我们占有材料, 提炼主题, 还要根据主题分门归类。有的一个材料可适用多个话题, 如李密的《陈情表》可适用“双赢的智慧” (2005年山东卷) ;“一枝一叶世界” (2005年浙江卷) , 《赤壁赋》可适用“乐观”、“挫折”、“包容”、“和谐”、“自然”等话题;司马迁的素材可适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转折”、“心灵的选择”、“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变通”、“挑战”等话题。有的多种素材同适用一个话题, 如2004年全国乙卷,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作者用王勃、李白、司马迁的素材说明他们面对挫折, 并没有放大痛苦的观点。

(二) 联想、捕捉材料。

占有大量素材, 却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我们还要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进行横向联想, 搜索自己素材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如2008年重庆考生《在自然中生活》, 作者联想到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索罗在小木屋自由生活的情景, 谢安徜徉湖光山色的情形, 内容丰富, 观点极具说服力。

(三) 选择、组织材料。

对联想到的材料鉴别后, 选择与作文话题内容相关的素材, 使之与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而提炼的主旨相匹配, 可集中笔力, 深挖细掘写一两个素材, 如2007年辽宁考生《我能》文章紧扣项羽和苏东坡的事例, 深入分析, 使文章具有厚重的意蕴。也可将多个材料按一定的顺序串联, 如2007全国卷《滴水之恩, 以何报?》选择了诸葛亮、李密、贝多芬的材料, 按照中外的顺序排列, 思路清晰。

总之, 积累素材贵在有心, 运用素材贵在用心。我们相信, 只要对生活和阅读的书籍认真思考, 用心体会, 并努力把对生活和书籍的思考与体会储藏进大脑, 写好作文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摘要:许多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是抓耳挠腮, 搜肠刮肚, 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因此学生必须从教科书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 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 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 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学会运用写作素材。

3.初中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三

关键词:语文写作 素材积累 素材运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提到写作便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受兴趣爱好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写作上展现了较强的文学天赋,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处于黔驴技穷的状态,其实很多学生不是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好,而是其缺乏必要的素材从而导致其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感觉“没话说”。为强化学生整体写作水平的提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上的引导,从而使其在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爱上写作。

1素材的积累

素材的积累过程便是学生提升自己文学修养的过程,而这一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眼”与“心”的综合运用。

1.1擦亮双眼,仔细观察生活

“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强调的是作者从生活中的某件事情上汲取灵感,然后加之自己的想象最终创造出一个个或鲜活生动、或朴实真挚、或温馨浪漫的故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提醒学生擦亮自己的双眼,仔细的观察周围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自己写作的素材。例如,在景观的写作当中以四季之景最为常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让其仔细的观察世界,从而“看见”写作素材。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让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将优美的、有哲理的文字摘抄下来经过自己的融合使其成为自己文章中的闪光点。

1.2放飞心灵,感受真善美

很多学生总是抱怨其在写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同题材的文章中容易出现“词穷”“无从下笔”等状况,究其原因是其没有将真情实感或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写作中去,其写作更多的是一种应付,这种情况下为加强学生正确写作思想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心”进行剖析。“剖析”学生的心灵,主要是通过让其从心底对某些事情进行感悟,那么其在写作中才能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写有关爱国主义或乐于助人等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民解放军参与抗震救灾等感人场面的视频,此举更有利于涤荡学生的心灵,使其能更深层次的感知爱国、奉献的真谛,那么其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2写作素材的运用

学生通过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素材后便进入了作文的创作阶段,写作过程便是将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通过具体的写作技巧或手法表现出来的过程,此阶段更注重的是在保证语言组合完整紧密的情况下强化文章的中心、突出文章的亮点,使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佳作。

2.1引用名人名言,突出文章的亮点

在语文学习与课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会积累大量的古诗词或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些素材的正确运用不但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起到升华主体的作用,还使阅读者充分感知到作者的文学素养,从而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2结合实例,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篇好的文章要能够在感情上触及阅读者的灵魂,因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好能将自己掌握的与文章的题目有密切关系的现实案例结合到文章中,从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列举的实例与文章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结合实例与真情实感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2.3润色语言,将材料进行深加工

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对写作素材的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学生不可能真正将自己掌握的素材全盘托出付诸于自己的文章中,其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与语境对素材进行深加工,从而使其以更合适的形式出现在文章中,做到既不突兀还能充分彰显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写与意志相关的文章时,某位学生便引用了蒲松龄的著名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引用过程中其并没有以对联的形式将内容展示出来,而是结合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项羽破釜沉舟伐楚以及蒲松龄以茶换故事最终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等三个故事形成了一个极具文化内涵并紧扣文章主题的排比句,从而极大的增添了文章整体的亮点。

3结语

初中语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为强化学生写作功底的培养,教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等方面的引导,使其可以灵活的运用各种素材润色自己的文章,从而使文章最终成为能激发他人阅读兴趣的佳作。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应用到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引导上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师只要经过设身处地的探究便能总结出可行性更高的策略,从而使其成功地作用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去,以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林.送“鱼”送“渔”亦送“网”——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写作素材积累的对策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C].2013.

4.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篇四

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曾说:“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因此,在积累作文素材时,希望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一点。

自己的生活中,肯定会有许多作文素材。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如:星期日早晨,起床后,妈妈收拾屋子,让“我”墩地,“我”墩得很干净,受到表扬,也从中体会到替父母分担家务的快乐;上午,“我”跑到公园,足足放了两个小时的风筝,欢乐无比;下午,看了世界大片《泰坦尼克号》,很有感触;晚上因贪看电视剧《天龙八部》,耽误了预习功课,只得第二天早上起来紧赶,弄得十分难堪,总算勉强躲过了老师的批评??

大家只要认真想一想,每天你身边类似的事绝不会少。其实,这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有的同学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概括起来就是:学习--吃饭--休息。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要真心地热爱生活,多一点兴趣、爱好,例如多看些有益的书,弹弹琴,练练书法,打打球,听听音乐等等;要学会关心别人,多一点爱心,例如多为老师、父母、同学做些好事;要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要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焦点访淡”、“今日话题”、“实话实说”等节目;要勤于实践,多动手做一做,从中获取第一手作文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自然也会丰富起来。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作者写的什么事?为什么能够写出这篇文章?

节水,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通向楼顶的排水道正往地上哗哗地流水。我向楼上望了望,并大声喊:“谁家太阳能流水啦!”我的话音刚落,就有许多人从自己家窗户探出头来,没有一个人说话。

于是,我就挨家挨户地问了起来。我问王叔叔,又看了李奶奶家的水龙头,一至六层都问过了,只有四层刘叔叔家的门关得紧紧的。肯定是刘叔叔家跑的水。可他家没有人,我只好跑回家问爸爸怎么办?爸爸说:“你刘叔叔在一街那边工

作,具体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我又问:“那刘叔叔单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个体服装店没电话。”爸爸答道。我急得真想撞开门,把水龙头关好。这时我忽然记起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路过一街时在一个小服装店门前看到过刘叔叔。想到这儿,我骑着车子飞也似的来到了一街的那家小店。我把刘叔叔喊了出来,喘着粗气说明经过。“我现在忙着赶活,回不去呀!要不你帮我关一下!”说着,刘叔叔把钥匙递给了我。

我骑着车,又飞快地奔回刘叔叔家,关好水龙头。事干完了,已经两点了,我没顾得上吃午饭,就急急忙忙上学了。

虽然我又累又饿,但我心里却很高兴,因为我为节水做出了贡献。

5.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 篇五

【点燃思维】

有条件就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有钱花在教育上,花在提高孩子的素养上,是值得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作为中国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进行深入思考,也不能不提出质疑,那就是如果任其发展,中国的教育将走向哪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钱人受更好的教育,结果岂不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学校可能越来越像个商场,给那些不喜欢读书的有钱娃娃一个花钱买文凭的地方。那么,我们的教育还像教育吗?

【运用话题】

(1)教育公平(2)我看“富二代”(3)分数与素质(4)实践与探索

6.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六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发布《第一号文件》。现在已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8年又连续十五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布的第十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是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总要求作了详实的落实,其中有很多素材能够为学员所用,可将其规范表述用于作文的写作中,以满足作文深刻性的要求。

一、管全面、管长远(一)管全面

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工作都作了全面的部署。今年的一号文件正是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对经济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即乡村振兴是基础,而且是全面振兴,这其中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二)管长远。

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文件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乡村振兴的目标作了阶段性的拆解:

第一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第三阶段: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整体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发展时应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中央一号文件据此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时激活乡村活力的重要基础,产业兴百业方能旺。因此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老百姓种下的“常青树”真正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韩俊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组织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七

一、融入生活

作文是生活的产物,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平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 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进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因为,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平时, 我就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 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 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瓜果蔬菜……并鼓励学生看一看, 摸一摸, 闻一闻, 之后让他们把感受记录下来。

如, 有一天, 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雾。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 七米以外的东西全都看不清楚。我领着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体会, 让学生先站在室内观察, 然后走进雾中体会。上课了, 学生仍兴奋得手舞足蹈, 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 争先恐后地叙述他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这时, 让学生写作, 就水到渠成了。

二、积累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 是作文的基础。犹如木之本, 水之源。那么,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我认为,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 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 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因此,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 春游、读书、演讲、比赛、听广播等等, 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如, 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夕给母校写一份建议书。于是, 我组织学生到操场、图书室、微机室等主要活动场所去观察实践, 去寻找问题, 然后再回到教室动手写。实践证明, 这样, 学生有了写作素材, 觉得有话可说, 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其次, 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留心观察生活, 并将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平时生活、学习中, 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 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日记, 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 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成立一个素材库。

三、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厚了, 就会有倾诉、表达的欲望, 于是写作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有许多美好的幻想, 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 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例如, 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 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帮助。如, 《我生气了, 怎么办?》《我有烦心事, 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 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 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 为什么会烦心, 以及生气时的表现, 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学生倾诉, 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要抓住时机, 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 表露心声, 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四、重视讲评

8.中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篇八

一、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当今中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传递手段的日益先进,传播速度的加快,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学生每天接触的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书本中,有许多是从家庭、社会和他人的交往、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中得来的。他们接受的、脑子里储存的各方面的信息是相当丰富广泛的。学生不缺少生活,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大胆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培养“眼睛”。指导学生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观察要勤,时时处处,不忘观察;直接间接、具体抽象,都须观察。观察要广,既可围绕一个特定对象做系统的观察,也可由此及彼,进行扩展观察。观察要敏锐,要提高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水平,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用哲学的眼光,懂得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应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

(二)“运用脑髓”。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即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善于从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中,从纷繁芜杂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寻找出事物的各种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勇于创新。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次写作都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加工提炼,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写出富有鲜明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见解深刻的文章。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积累情感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就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引导他们关心热爱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中引出情感活水。当今中学生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同学们爱什么就让他们写什么,写作贴近了学生生活,学生不再感到写作是无米之炊的事了,写作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经过两年多的积累训练,同学们都养成了良好的练笔习惯,记生活写兴趣,记思想写感受,作文能力很有进步。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源泉,而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又是他们写作的主渠道,学生只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引导学生把思维钻头钻入课文,从教材中发现素材

除了从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中帮助学生开写作材料之源外,还引导学生把思维的钻头钻入课文,钻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中,发掘出社会、人生更深层的东西来。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概括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凝聚着前人的生活经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

(一)深入开掘题材,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功过得失,让学生去思考去评说,以提高他们认识和分辨事物的能力,开拓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成为“思想家”。

(二)充分利用教材,扩展学生写作空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所需的来源。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中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论据。如表现热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屈原、文天祥等爱国人物形象,表现爱人民恨敌人的鲁迅等革命者形象,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等科学家形象,祥林嫂、水生嫂、尼洛夫娜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妇女形象。还有表现人物 崇高气节的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传统美德的“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名句,都是学生们写作时极好的素材、有力的论据,如能恰到好处地引进文章中赋予新的内容,一定会使学生写出见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三)培养读书习惯,丰富学生语言仓库。教材上的文章,无论古文还是今文,不仅是学生写作丰富的材料之源,更是学生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的仓库。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熟读、精思、深思的读书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引导他们反复地阅读,冷静地思考,大胆地想象,既深入其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又能出乎其外,善于分析、联想、推理,从课文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学习前人的写作经验,用从书本中所获得的间接的生活经验来弥补和丰富自己生活的不足,充实自己的材料仓库和语言仓库。

9.如何有效的积累写作素材 篇九

可以写些日记。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点滴,而且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文笔。日记是不拘形式的写作方式,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抄录一些名人名言。我们如果在自己的写作中引入一些名人名言,那么会使得文章更加富有文彩。

可以浏览网络内容。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一些新闻媒体材料。阅读书籍。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散文、小说这类的书籍,这样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写些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准备一个本子来写作读书笔记。笔记的文字可长可短,主要是阅读后的感想和思考。

2作文素材如何积累

首先,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课内书本上还是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名人名句,优美语句等等,此时你就要把它们抄写下来,抄写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写上你的感悟感想等等。这样不仅积累了一些写作中可以引用的素材,而且还锻炼了你的写做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其次,有灵感时就要及时写下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比较少,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对生活毫无感觉,有时侯或许一次考试失败的经历都可以成为他们作文写作时的素材。因此,这就要求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哪怕有一点点的感想,感悟都要及时写下来,抓住写作的灵感。宋代的欧阳修就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而宋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也随身带着口袋想到好的诗句时就随时记下来。

10.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篇十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初三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

下锅”,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那么,如何在目前的情况积累素材呢?主要方法有三条:

一,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

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二,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

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三、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上述讲到的在现代文阅读中需要大量的阅读,这可以一举两得,学生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在现阶段中,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

11.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十一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1.作文素材积累意识淡薄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都没有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当写作时才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或者是定下作文题目后才寻找有关素材,没有为写作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也忽视了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使学生真正作文时倍感鲜活素材的匮乏。

2.作文素材积累条理性不强

中学生随着写作的不断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但积累写作素材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收集信息,而缺乏对素材的有效处理,因此,要很好地利用收集的素材就成了一句空话。低层次的积累无法使素材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这样下去,作文素材积累得愈多,学生反而愈受材料的束缚。

3.作文素材积累比较单一

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写作缺乏专项指导,同时学生肩负繁重的课业负担,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因而所积累的作文素材类型非常单一。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发散思维,难以触类旁通,因此,学生在作文时所用的素材丰富性不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素材。

二、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和方法

1.留心生活

(1)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人或事,并做到有侧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获得鲜活的作文素材。例如,在写有关人物这类作文时,学生一定要留心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甚至表情,经过多次观察之后,人物的形象会留在脑海中。而且,在写类似作文时,即使不再观察,只要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大脑中就会浮现相关的词语或语段,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2)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生活就是舞台,“节目”随时会上演。例如,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观察广场里的某一场所,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中的景……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商场的经营者,诸如他们的商品,他们的销售方法,了解他们在交易过程中与客户的接触、交流,揣测客户的心理、经营者的心理等。

学生亲身感受了生活,在作文时就会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春夏秋冬,季节轮换,万物枯荣,形态各异,各领风骚,教师或家长要抽出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观察身边常见却从来没有真正感悟的大自然之景,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和大自然的伟大。诸如此类,有了生活这一源泉,长期积累,学生自然会构建一个作文素材库,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2.拓展阅读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中学生,随着课堂学习任务的加大,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后的时间也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进一步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中学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乃至背诵,精选一些优美词语与段落。对于所选文章中的典型人物,还要学会评价。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中《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作者紧紧扣住主人公郭荣庆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展开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以此表现人物的幽默、技艺高超等特点。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学生限于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类公共阅读资源,从而达到学生阅读的生活化、常态化。比如,可以在校园的长廊中放置书架,延长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部分。

(3)注意提高阅读书籍的质量。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但当代的中学生更沉迷于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忽视了对名家名篇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把名家名篇等内容纳入课外阅读范围。

(4)加强对历史文化类素材的积累。中学生的作文在选材和立意上往往缺少文化厚重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类的作文素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值得我们为之感动乃至震撼。学生只要在作文时能够做到将历史文化类素材纳入作文中,那么文章自然会气势恢宏,具有可读性。

总之,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学生要想从实质上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阅读的有心人。有了充足的素材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杨崇理.浅谈中学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要用心观察、不断积累,就可以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作文素材积累的有关问题作一剖析,以便提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1.作文素材积累意识淡薄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都没有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当写作时才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或者是定下作文题目后才寻找有关素材,没有为写作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也忽视了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使学生真正作文时倍感鲜活素材的匮乏。

2.作文素材积累条理性不强

中学生随着写作的不断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但积累写作素材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收集信息,而缺乏对素材的有效处理,因此,要很好地利用收集的素材就成了一句空话。低层次的积累无法使素材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这样下去,作文素材积累得愈多,学生反而愈受材料的束缚。

3.作文素材积累比较单一

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写作缺乏专项指导,同时学生肩负繁重的课业负担,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因而所积累的作文素材类型非常单一。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发散思维,难以触类旁通,因此,学生在作文时所用的素材丰富性不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素材。

二、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和方法

1.留心生活

(1)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人或事,并做到有侧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获得鲜活的作文素材。例如,在写有关人物这类作文时,学生一定要留心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甚至表情,经过多次观察之后,人物的形象会留在脑海中。而且,在写类似作文时,即使不再观察,只要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大脑中就会浮现相关的词语或语段,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2)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生活就是舞台,“节目”随时会上演。例如,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观察广场里的某一场所,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中的景……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商场的经营者,诸如他们的商品,他们的销售方法,了解他们在交易过程中与客户的接触、交流,揣测客户的心理、经营者的心理等。

学生亲身感受了生活,在作文时就会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春夏秋冬,季节轮换,万物枯荣,形态各异,各领风骚,教师或家长要抽出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观察身边常见却从来没有真正感悟的大自然之景,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和大自然的伟大。诸如此类,有了生活这一源泉,长期积累,学生自然会构建一个作文素材库,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2.拓展阅读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中学生,随着课堂学习任务的加大,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后的时间也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进一步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中学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乃至背诵,精选一些优美词语与段落。对于所选文章中的典型人物,还要学会评价。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中《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作者紧紧扣住主人公郭荣庆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展开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以此表现人物的幽默、技艺高超等特点。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学生限于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类公共阅读资源,从而达到学生阅读的生活化、常态化。比如,可以在校园的长廊中放置书架,延长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部分。

(3)注意提高阅读书籍的质量。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但当代的中学生更沉迷于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忽视了对名家名篇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把名家名篇等内容纳入课外阅读范围。

(4)加强对历史文化类素材的积累。中学生的作文在选材和立意上往往缺少文化厚重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类的作文素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值得我们为之感动乃至震撼。学生只要在作文时能够做到将历史文化类素材纳入作文中,那么文章自然会气势恢宏,具有可读性。

总之,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学生要想从实质上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阅读的有心人。有了充足的素材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12.以积累为话题的中考写作素材 篇十二

2、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3、司马迁游学积累。

4、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

13.中考写作素材积累:依恋 篇十三

【依恋】

夜,已经很深了。山村的夜是死一般的宁静,偶尔有几声猫头鹰“咕—咕—咕”时续时断的叫着,给山村的夜增添了几许神秘。一对年轻的恋人在学校操场里静静的坐着,他们背对着背,一个面朝西一个面朝东,彼此沉默不语,看样子在闹别扭,好像在吵架。

这是一间山区很普通的小学校。四面被大山紧紧的环抱着,像一座巨大的屏障,使校园显得更加碧绿。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操场伸向山外,就像是一条丝带。这条小路就是老师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当初他就是被这间美丽的精巧的学校吸引住的。那时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学校周围开满了木棉花,引来了无数的美丽的.小鸟,也引来了他,他毫不犹疑的选择了这间小学校,不经意的度过美好的七年时光。“七年了,你说搞调动要用上七年吗?种果树早就结果卖钱了!”女的轻轻的说;夜很黑,看不清女的表情,但听出女的满怀怨言。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周围很静,静得几乎可以听见他们的呼吸。“说话呀!”女的似乎不耐烦了。男的掏出一包香烟,点燃吸了一口,立即咳嗽起来,看得出男的从来不吸烟,今晚他却吸上了。“爸爸说,不能搞调动,干脆辞职帮爸爸管理果园,今年的龙眼价钱很好,爸爸忙收购,腾不出手来管理,不会亏待你的”,“我离不开这里的孩子,孩子们太需要我了”,男的终于开口了。“学生给你什么好处?你图什么?穷山恶水的!”“不许你侮辱我的学生!”男的似乎被女的话激怒了,他提高了声调,说:“这里虽然偏僻,交通不便,可是孩子们永远不会落后,不会愚昧!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抓好文化教育,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不了多久,这里的经济就会像我们外地一样……”“我不是来听你讲课的,我只想听你说在我和学生之间,你到底选择谁?”女的打断他的话互不相让,好像下了最后的通谍。又沉默了好长时间,男的觉得这个问题太难了。周围太静,只有不知情的蟋蟀一个劲的叫,烦死人了!男的暗自嘀咕着。是啊,这问题太难回答了。一边是相恋多年的女朋友,一边是他钟爱的学生。他又拿出了一支香烟,但手颤抖着,怎么也点不着,可以看出他很痛苦。终于点燃了香烟,但他紧闭着双眼,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呀!”女朋友嘤嘤的哭着,她不敢相信刚才说的话是出自她的口。“我……”他欲言又止。是啊,他和她是同乡,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同在一个班里,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星期天一起砍柴放牛,什么时候都在一起,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形影不离,在很早的时候就心心相印,双方的父母亲都默许他们的关系,许多人都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要说分手,谈何容易啊!

家乡的条件确实不错,他家里的经济也不差,父母都是搞生意的,有两层小洋楼,开一家小饭店。去年,父亲刚买了一部小车,让他辞职回去开车拉客赚钱。现在,他还记住父亲来看他临走时说的话:你在这里当代课教师,一个月才三百块钱,合算吗?不如回家帮家里搞生意,再怎么都比当代课老师强!他听了,心理很不是滋味。是啊,他每个月都靠家里的补贴,才可以打发一天三餐,心理更感到不安。现在女朋友又提出他难于接受的问题,让他感到左右为难,他不知道摆在他面前的将是什么?他怎么对待?他陷入深深的沉思……,

14.从生活中积累散文写作素材 篇十四

一、善于捕捉生活经历中的情感因素

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强调“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四学段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作出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散文题材广泛,生活中的一景一物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对象,这些简单平凡的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往往饱含不同的情趣、感悟,有人把这些事情称为“生活中的情感现象”,中学生应该深入生活,最好是亲自体验这些情感现象,不断捕捉其中的情感因素,增加生活的感悟。

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就是以这些零碎的情感点滴为基础的。与一般的寓情于事、直抒情怀不同,议论抒情散文是以抒情性的文字表达哲理性的感悟,感情寓于议论之中,水乳交融。这样,要做到自然流畅、游刃有余的表达就必然要求生活体验过程中真情实感的积聚。一方面,学生要关注生活细节,善于从一景一物中窥见世界,从一草一木上体味人情,养成仔细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应加以集中和提炼,时刻记录下对生活的点滴感受,以这些点滴感受创作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善于对生活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这是议论抒情散文中阐发议论的条件。对于散文来说,它的创作往往是有感而发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对身边的事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善于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随着年龄的增长,哲学、历史等知识的扩充完备,高中生在理性思考、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此时就应该把这些所学的知识、所经历的感受运用到平时写作中,一方面,要用哲学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将这些思考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下来,勤于动笔。

三、善于将“情”和“理”融会成感悟生活的理趣

积累了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加之理性思考,我们更应用适当的方式把它们表达出来,把它们融会成感悟生活的理趣。“理趣”即哲理与趣味,然而这里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议论文式的说理,它应与趣味相结合,说得明白一点,也就是你所要讲的道理让人听起来不会那么枯燥,还能让人听了心服口服,受到感染。那么,如何使文章表现出生活的理趣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这主要适用于议论抒情散文中的哲思类散文。写作者从头脑中选择切合主旨的题材,从身边选择最能寄予自己所感所思的外物,此时的“物”已不单单独立于生命体之外,而是一种饱含作者情与理的象征物,是有含义、有价值的东西,读者正是通过这“物”感知作者的。例如:《我与地坛》所表现的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勇于进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灯》的希望永存,抗战必胜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战”思想,《合欢树》的怀念母亲等立意,都是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喷发而出的。

2.边叙边感,随想随议。这主要适用于随想类议论抒情散文。作者将自己的理趣蕴涵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之中,边叙事边感悟,常常以小见大,以平凡写出不平凡。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感悟地坛中的景物由衷地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这一段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观已经从消极转为了积极。

3.化抽象为具象。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他把春这个抽象化的事物通过形象化的景物,赋予了活力和生命。其中没有用纯粹的抽象说理性文字,而是运用了比喻、想象和拟人化、情趣化的句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样的具象化的描写,显得既生动又形象。此外,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彩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也是使情理巧妙结合、增强文章理趣的很好途径。

15.谈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十五

362121,惠安洛江中学,黄桂聪

“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秦牧《<艺海拾贝>跋》)在农村,由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又由于思维空间的局限,中学生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在写作时老是咬着笔杆“挤牙膏”,即使勉强写出,素材也往往缺乏新意:写老师多写老师熬夜备课;颂母亲大多是写母亲深夜背子就医;写友谊多是与朋友破镜重圆。有些素材,小学写了,初中还写,陈腔滥调。这样的作文怎么可能会吸引人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句话表明:初中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以解决作文中“无米之炊”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农村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观察乡村自然景色,收集素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教育提倡我们要追求理想的美育,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美,感受自然美带来的无穷乐趣。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说的是心若无物,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而从大自然中积累素材,便要眼中有物。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观去看、听、尝、嗅、触,去感知、了解、认识客观事物。你可以借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虫一鸟来抒情;你可以尽情描绘雨中小路、雨后山野,寄托你的情思;你可以想像自己就是清潭中畅游的鱼儿、森林中欢歌的小鸟、大树上悄然蠕动的虫儿,真切地表达你的志向。鲁迅先生把百草园软泥墙根一带写得妙趣横生,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用心感悟,就不可能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的文字。

除了观察,还必须把观察后的体验记录下来。“行吟一路诗囊小,背个箩筐全部收”,唐代诗人李贺,从少年时就一直注意收集创作素材,经常背了一只锦囊出门体察生活。每有所见所闻所感,就凝练诗句,记在纸条上,放入锦囊里。回家后,他选择、修改、精心构思后,写成联或写成诗,放进另一只锦囊中。李贺短短一生,传下的诗230余首,其中不少佳作名句,他的《雁门太守行》中的起始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得精警突兀,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此外,还有唐代唐求的“诗瓢”、宋人梅尧臣的“诗袋”、明人陶宗仪的“瓦罐”,这些都是创作的材料“仓库”,如果我们也能用心积累材料,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不会再出现写作时“举头望天空,脑袋一片空”的情况。

二、体验乡村生活习俗,挖掘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述真情实感。”乡村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纯朴的民风、古老的习俗、忙碌的农事,同样是我们很好的写作素材。此外,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有参与农活的经历,如放牛放羊、收稻割麦。他们进行的各种带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游戏,像山间的野炊、河里的钓虾捕鱼、树上的捕蝉捉鸟。还有很多古老的习俗,除夕守岁、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以及祈雨、“普度”、“佛诞”等充满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这些都是很丰富的生活积累,而且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令人神往。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祝福》等佳作,无不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乡村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注,其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村林林总总犹如是一座巨大的宝藏,而我们的学生却熟视无睹。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什么精金美玉,就不值得去拾取和收藏的缘故。”可见,教师之于学生的责任,除了把他们领进生活,还应该教会他们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如何挖掘身边这一宝库加以利用呢?2005年泉州市中考作文题目《温暖》,有一部分考生就机智地运用乡土习俗作为素材。有一考生叙写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奶奶在孙女中考之日,清晨赴庙,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孙女的故事。故事描述具体细致,真实感人。那老奶奶一颠一颠的身影,每天都从我们每个人的身旁走过,笃信观音保佑的朴素话语萦绕于我们每个人的耳旁。还有一考生,通过写自己生病吃药其间发现其母亲把煮过的中药残渣倒在村路中央这一细节,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类似的乡村素材还有很多,如“天狗吃月”、“用手指月,半夜会被割耳”、“下齿丢屋顶,上齿丢床下”等。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不错,生活才是写作不息的源泉,只要我们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写作时就会文思源涌。

三、阅读文化经典名作,拓展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广泛阅读的好处,它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通过阅读,可以多视角多渠道拓展作文的素材。

1、阅读名著,从经典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中外名著,有目的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了解文学、感受情怀。如阅读《骆驼祥子》,感受祥子质朴勤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体味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2、充分运用教材拓展写作材料,寻找“源头活水”。农村中学阅读条件有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积累材料。如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学习如何写人记事。只有善于积累,使读写同步,和谐发展,作文时才能“下笔如有神”。

3、写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章。“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而言,动笔读书是最好的读书方式,这样有利于储存资料,拓展素材。

16.经典的高考写作素材积累 篇十六

28.热爱是风,“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热爱是雨,“有情芍药含春泪”。热爱是土,俯身就能抠出一把,哪一把土壤里没有先民的血汗和未来人的绿梦呢?热爱是云,仰首就能望到一片,哪一片云里没落过孩子的向往和老人的忆念呢?

因为热爱,我们心存感激,因为热爱,我们满怀忧愤;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忍辱负重的生,生是热爱;大义凛然地死,死是热爱;清清爽爽,认认真真地活着,活着又何尝不是热爱!(《热爱生活》)

29.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舟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决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30.牵引一股波涛行走的,可能是它身边的一段岸;牵引千条江万条河,后浪推着前浪向着同一个既定方向前行的,则只能是那众望所归的大海。

召唤一只鹰飞翔的,可能是它寻觅着的一个瞬间目标,而召唤所有雄鹰、鲲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飞越征途的,则只能是那博大、高远的蓝天。

驱走一片黑暗的,或许是一束烛光,而驱走整个世界黑暗的,则必定是那普照人间的太阳。(《旗帜》)

31.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也可以在炸毁的大桥旁,可以在芳香扑鼻的鲜花上,也可以在风中跳动的烛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脱俗的维纳斯雕像上,也可以在那平凡少女的笑魇里。生与死处在两个世界,但美却可在生死边缘上闪闪发亮,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美的断想》)

32.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33.掩卷沉思时,首先从记忆的湖面泛起的,便是历史尽头那一道道光彩的背影。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抵达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处。三国时的羽扇纶巾,先秦两汉的明月关,长安城上的紫气辉云,江河两岸的饿殍哀鸿,都在历史的书面中栩栩如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情愿在这一段凝重的记忆中感受民族的盛衰交替和前进之路的坎坷崎岖。当唐宋的光景一片歌舞升平,当忽必烈的铁骑驰骋中亚的土地,我们可以在那一段灿烂的记忆中激动欢呼、喜极而泣;当大清帝国的势力衰微,列强的屠刀残杀我中华儿女,我们可以在那一段痛心疾首的记忆中,唤起民族的觉醒,奋发图强,一雪国耻。正是这一串串凝血含泪的记忆给了我们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我们没齿不忘。(《铭记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34.人生错过的总比没错过的多,每个人都有无数次的错过。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的错过而歉疚而悲哀,应该为自己的拥有而喜悦。错过漂亮,你拥有健康、错过健康,你拥有智慧;错过智慧,你拥有善良;错过善良,你拥有财富;错过财富,你拥有安逸;错过安逸,你拥有自由;错过自由,你拥有人格……(《错过》)

一位诗人说过、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这也许正是一种美丽,正如维纳斯的断臂,让人回味无穷,而回忆里总有一种甜甜的酸酸味道。

错过了蓝天的深邃,才可以有白云的飘逸;错过了大海的壮阔,才可以有小溪的悠然;错过了原野的芬芳,才可以有小草的碧绿。(《错过》)

35.惊叹云蒸霞蔚的山峰,却害怕荆划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这只能使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须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代需要的是凭借自信这架云梯的攀登者。当年炮火纷飞中,面对五岭、乌蒙、岷山,胜利之歌!他高唱“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他高唱“踏遍青山人未老”;他高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字里行间,充满着自信者的豪气!(《自信--登山的云梯》)

36.春,多么惬意的名字!也带来了芬芳艳丽的花朵,带来了蓬勃新绿的草木,带来了对未来一份憧憬,带给我们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多么热情的名字!她带来了缤纷绚丽的骄阳,带来了挺拔苍翠的树木,带来了奋斗的脚印,带给我们一支激情的歌曲。

秋,多么温情的名字!她带来了如金的落叶,带来了温柔的秋雨,带来了丰收的喜讯,带给我们一篇缠绵的诗章。

冬,多么宁静的名字!她带来了洁白的雪花,带来了素雅的天地,带来了胜利后的沉思,带给我们一幅清新的画卷。(《美就在我们身边》)

37.当你饥渴难耐地在习题堆起的高山中攀登时,你是否渴望看到一泓甘甜的清泉?当你精疲力竭地在作业铺就的沙漠间行进时,你是否期待走进一方清凉的绿洲?当你寂寞孤独地在参考资料筑起的围城中徘徊迷惘时,你是否向往飞向一片自由的蓝天?琴就是这样一泓清泉,棋就是这样一方绿洲,书画就是这样一片蓝天。琴棋书画,这古人为才子淑女构筑的亭台楼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亦应该进去畅游一番。(《琴棋书画之我见》)

38.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39.坚韧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是“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鉴湖女侠!我,也决心像他们那样,追求拥有坚韧的品格。(,天津考生《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坚韧,是对我心理素质的要求,它让我承受任何挑战、打击;刚强,是对我人格品质的要求,它让我承受任何恶势力的挑衅,并战胜它;谦卑,是对我意志品质的要求,它让我不卑不亢,冷静坚强。这就是我的心理承受力。(1998,湖北考生《韧·刚·卑》)

40.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缎带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4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荀子·天论》中的一句话。它道出了一个真理、世界有其特定的内在的规律,它不为人的意志改变。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客观世界规律的客观性。适应,就是摸清这种规律,利用这种规律,做生活的强者。(《勇当适者》)

42.真理无须打扮,哪怕写在枯黄的纸张上,描摹在贫瘠的沙土中,甚至变成粗俗的谚语,它也会生辉。谬俣,即使被刻上佛的银盘,铸入宫殿的金鼎,甚至冒充神的启示,也是黯然无光的。(《真理与谬误》)

43.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英雄与光明》)

17.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十七

关键词:写作素材;观察;阅读;积累;归类

我经常与语文教师在交流学生作文问题,发现学生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账,写人如写同一人,内容干瘪,更有甚者,篇幅不够,草草几句就完事,全然是应付式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太少,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致力于探究指导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对生活要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1.学会交流

要鼓励学生勇于走进生活去观察,交流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流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写作技巧,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

2.主动参与体验生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许多学生平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深入到生活当中,就体会不了生活的各种滋味,缺乏生活与心灵的碰撞,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少了份“味道”。因此教師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体验真伪虚实、优劣美丑。活动中积累的材料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抒发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二、擅长阅读

写作素材的第二个来源是间接经验,也就是学生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书报杂志、电影电视节目、听别人讲的故事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阅读,阅读积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课内阅读

造成学生在写作文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的原因,除了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之外,更缺了教师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己文之“短”,缺了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新教材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采用“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学生一定能找到写作的“源泉”。

比如写人,可引导学生从《蜡烛》中学写以事表现人,从《邓稼先》中学会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写作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就能轻松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

此外,还可以从课文中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2.课外阅读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营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到各类课外阅读的渠道多,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有效地积累较多较广的写作素材,才能使写作时“文之有物”、左右逢源、文思敏捷。

三、养成积累习惯

阅读积累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即能引发心灵的感触,是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在开始时,教师要带一点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可以规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阅读心得、观察笔记不得少于400字。还要培养积累的兴趣,定期评比表彰,调动积累的积极性;把积累的文字装订成册,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到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四、归类素材

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对积累起来的素材进行归纳梳理、加工整合,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素材,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情”之文,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

上一篇:关于草房子的读书笔记高中下一篇:教育实践活动微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