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2024-07-25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共16篇)

1.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一

20××年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20××年是我院跨入三级医院的一年,为了确保完成信息评价,医院秉承顶层设计、急用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结合患者需求、临床需求、管理需求,通过信息创新为我院三级医院评审打造了亮点。

一、结合评审标准,为完成信息评价工作搭建平台

1、自行开发《监测指标查询系统》获得了评审专家的好评,为职能部门监测指标查询和分析提供了系统工具。

2、创新实施《病案追溯系统》,为我院建设数据中心搭建平台。1)我院与开发商对《病案追溯系统》进行改造,在临床科室安装《数字化医院采集系统》和《联众数字化病历浏览器》。使其能够实时查询指标,便于持续改进。

2)实现了组合查询五年的电子病历的核心条款;在省内较早的实现卫统四报表的网络直报工作,在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医院信息评价评审中,我院的上报质量获得全省第×名的好成绩。

3)实现了与卫生部HQMS系统的接口。

二、结合条款要求,配合各相关科室完成系统实施

1、配合医务部,对HIS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手术分级、抗菌药物分级及时限管理的需求。

2、结合医务部、护理部、药剂科、器械科等相关条款,自行设计了《不良事件报告平台》,实现了医疗安全办统一管理不良事件。

3、结合院感办条款,实现了通过医嘱监控,自动实现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感染指标的监控。

4、结合输血科条款,实施输血管理系统,实现了输血流程的全程管理。

三、结合电子病历评级要求,不断持续改进,保障系统实施效果;

1、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施重点逐渐从管理信息系统(HMIS)向临床信息系统(CIS)过渡,立项实施手术麻醉系统,实现了手术麻醉信息的电子化;

1)优化了手术病人家属等候区显示系统,实现了自动显示手术进程信息; 2)实现了手术排班大屏显示系统,可在手术室显示排班信息;可以实现手 术病人进程、手术时长的追踪;

3)建设了数字化手术室,成功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治疗胆石 症技术培训班》实现了手术转播;在医院评审中,为专家进行了手术转播演示。

2、搭建社区医疗网络联合体平台,服务医院运营

尝试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我院社区网络联合体。建立社区转诊、会诊系统,实现???、??、??三家社区卫生中心实现社区医师共享我院合理用药、电子图书馆、PACS、LIS等系统,使其能在社区直接预约我院专家。

3、持续改进电子病历系统:配合医务部、护理部需求,共实施了27项目持续改进。增加了电子病历首页查询、临床路径统计、护理评估的逻辑性、电子病历首页智能化提醒等功能。

4、在省内率先完成省直医保处方及诊断传输接口的开发,先后被省市医保办推选为省市医保的试点。在评审前,省医保办组织九家医院在在我院召开现场会,为信息互联互通条款增加了支撑材料。

5、持续改进危急值短信提示系统:在住院医生站增加危急值确认功能:增加了危急值监管功能,方便检验科和医务部实时监控。

6、通过护士站和医保审核程序优化出院流程:根据医保办、门诊部和财务科需求,优化了医保出院流程,实现了急诊优先入院的流程。

7、排队叫号系统的持续改进:增加了检验科的排队系统,缩短了等候时间,优化了检验科窗口流程。

四、信息监管持续改进

1、为防止内网广播风暴,提升网络安全及效率。信息科将病房楼、门诊楼所有客户端,重新划分VLAN,使我院网络结构逐步提升为智能三层网络。

2、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制度和《卫生部关于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我院网络安全等级情况进行自查。通过了省公安厅组织的国家信息安全等级评估,HIS系统通过三级评估。PACS、LIS及电子病历系统通过二级评估

3、严格网络安全检查,保障系统安全:

1)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强化了对网络应急知识知晓度、演练情况及培训情况的检查,在评审期间达到了人人知晓。

2)网络病毒防范:

为了确保医院评审期间一线科室系统高效运行,加大了对网络病毒的防范,特别是针对非法使用优盘进行了监控和阻断,对发现问题的科室均发放病毒警示表,有效的强化了网络安全。

五、以系统创新提升学术水平,将信息创新做精做细,其中有三项系统获得评审专家好评,两项获得院新技术奖。

1、《科主任精细化管理系统》、《医德医风电子信息管理》、《预约诊疗平台》在预评审和正式评审期间均获得专家好评。

2、??开发的《医政质量精细化监管系统》荣获2013年新技术创新二等奖,实现了针对手术精细化管理、急危重症管理、外埠患者分布情况、检查科室工作效率进行实时监管;《医德医风电子信息管理》荣获新技术创新三等奖,有多家医院前来参观。

六、转变作风,实现服务标准化,有针对性:

1、严格执行新巡检标准,将以硬件为主转化为注重对系统使用情况追踪,将系统做出实效。

2、推行服务专员模式:明确分工,使技术人员有自己的对口服务科室,主动沟通与服务。首先在急诊科、血透等科室进行试点,并将其推广到共34个临床医技科室。在第四季度满意度调查中,信息科满意度较前三季度有明显提高。

2.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二

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20字教育工作方针。

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事关国计民生。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 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 反映了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未来的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 关键靠人才, 根本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面临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任务下, 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这就更加需要优先发展教育,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充分发挥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二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 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坚持育人为本, 就是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育人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主题。我国教育改革以恢复高考制度为先声, 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 不断加大改革力度, 不断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以改革促发展, 以改革促公平,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激发活力, 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 也是今后的必然选择。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要求教育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是实现社会公平进步、人民幸福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目标, 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在全国或省范围内, 教育资源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同一市 (区、县) 范围内, 教育资源要向薄弱学校倾斜, 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等均衡配置。

3.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三

信息化领导力:交通物流业信息化正在实现由策略到战略、由局部到整体的转变,CEO与CIO的信息化领导力正带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活。总分25分;

信息化整合力:交通物流企业是典型的跨地域、分散型的经营,信息化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集中式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系统统一企业的规范,实时采集业务和财务数据,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实现透明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总分30分:

IT基础设施:交通物流企业在进行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等整个流程各方面的IT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是提高生产力的源泉,其性质是对硬件设备,软件、人力资源的综合投入。总分25分:

业务创新支持度:率先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商业模式与创新的营销手段来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为上下游合作伙伴与客户提供服务,持续创新正在受到各界越来越高的关注。总分20分。

(本榜单数据主要来源于周刊调查以及市场公开数据分析。)

点评:

本期信息化比较出色的基本上都是具有优良整合能力的大型交通物流企业,从阵营上来看,上榜企业大致分为三类;国有大型交通物流企业如中远集运;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物流巨头如DHL;少数通过信息化取得优良业绩的大型民营交通物流企业,如广州宝供物流集团公司,不能忽略的现实是:国外交通物流巨头由于信息化较早,信息化程度较为成熟,水平也较高,随着其加大抢滩中国的步伐。本土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过在我国新近推出的“物流行业振兴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政策支持来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这对于我国的交通物流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本期出现以下亮点: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远集运信息化突出灵敏度概念,通过信息化,全面提高决策灵敏度、管理灵敏度、协同灵敏度,环境灵敏度,创新灵敏度,进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转型灵敏度,达到了提高企业活力的目的。

广州宝供物流集团公司 广州宝供物流集团公司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把优势集中到客户服务和减少流通环节这一方面。宝供以前从广州运到北京要15天,现在只需要10天;在时间可靠性方面,原来能达到90%就不错了,可现在铁路运输已经提高到了95%,公路甚至可以达到99%以上。信息化使宝供避开了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战场,

4.20xx年学校普法工作计划 篇四

今年,我校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做好“六五”普法总结和普法验收工作,启动“七五”普法,做到开好局、起好步;按照上级的部署,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进一步推进法制宣传“六进”活动;继续加强干部学法,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将法制宣传和法治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我校依法治理工作,维护和促进我校稳定。

一、做好“六五”普法总结验收和“七五”普法规划及启动工作。

1、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做好“六五”普法的各项工作。今年,按照区普法工作要点,结合实际,做好“六五”普法及验收工作。紧紧围绕全市普法活动要求和我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任务,服务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2、认真抓好“七五”普法的启动工作。总结“六五”普法的好经验、好方法。加强领导,抓好“七五”普法启动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把启动并实施“七五”普法启动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到位,措施落实。

二、普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推动普法工作不断发展。

1、抓好《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法制讲座和板报等普法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促进我校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加大专业法的学习和宣传力度。坚持和完善我校的各项学法制度,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维护社会稳定、守法维权。

3、结合系列活动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要结合“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儿童节”、“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预防艾滋病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集中一定时间,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相关的法制学习活动,形成普法的规模效应。

三、切实加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工作。

1、学校要根据本单位的工作特点,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学法计划,采取讲座、研讨、自学、调研、咨询等形式,提高干部教师学习的针对性。教育行政干部每年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

2、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3、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坚持学法与解决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相结合,把法制教育融入日常工作要加强交流,不断创新学法用法的形式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以及远程教育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干部教师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效性。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5.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五

下周,市委督导组将对我局第一环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为顺利通过检查,现列出重点事项,请各支部对照要求,查漏补缺,准备好台账资料以备检查。

一、做好活动小结。

小结时间跨度为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准备阶段到目前为止,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教育方面,开展了哪些学习教育活动(含学习对象、时间、内容、形式),召开了哪些会议,获得什么成效。二是征求意见方面。通过哪些形式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对象、人次;单位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的次数;梳理汇总出多少条意见和建议,针对“四风”方面的有几条,围绕职能工作的有几条。三是边查边改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动作),解决了哪些问题,即知即改的有哪些,列入计划整改的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效。

二、准备台账资料

1、要准备好会议(学习)记录、印发的文件、个人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文章等(学习时间及内容要按照局下发学习计划表安排);

2、支部开展活动的记录,如图片、活动记录、文字材料、征求意见稿、报送信息等;

3、通过各种形式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征求到的意见

既要原汁原味,又要分析归纳;既要查摆问题,又要分析原因。

三、下一步活动安排

1、深入开展学习活动,认真抓好集中学习与自学。要以学促知,学习总书记在兰考讲话,把学习焦裕禄精神与总书记讲话相结合,组织观看《焦裕禄》影片(党建网)。

2、围绕“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组织进行专题讨论,党委(支部)成员都要发言。

6.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六

枣坪小学王永攀

(2012年2月23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在这“草色遥看近却无,新春不觉柳梢归”的美好春天里,县局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县教育教学工作会。强局长的工作报告,令人精神振奋,豪情满怀,增强了我们做好2012年各项教育工作的决心和信心。2012年,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强化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依照一个“严”字抓管理、提质量。修订完善并严格落实教职工请休假、绩效考评、奖励惩罚等各种规章制度,依法治校,规范教学行为。严格落实有效教学基本要求,深入开展“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加快课题研究,提升我校教育科研层次。大力加强薄弱学科教育教学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加大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力度,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充分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开展学校开放周和家长接待日活动,整合教育合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位于全县前茅。

二、围绕一个“品”字抓德育、变校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规范学生行为,积极举行歌咏比赛、1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趣味运动会、体操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断增强了学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精心策划,尽最大努力加快绿化、净化、美化和文化建设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给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把握一个“细”字,抓安全、提水平。不断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坚持开展安全法纪教育活动,推行班级安全法纪教育一周一主题活动。加大对重点部位和设施的排查力度,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坚持全体教师护送学生过马路上下学制度,确保不发生一起责任性安全事故。组织全体教职工不断学习,以身作则,“全天候”、“ 全方位”、“多层次”地做好学校各项工作,规范财务管理,实行校务公开,提高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实现办全县一流学校不懈努力。

同志们,2012年,我们将按照县局“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一个中心、狠抓四项工作、实现两个确保”的总体思路,抓住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主线,强化学校管理,狠抓教学过程,争创特色示范学校,努力办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

7.台湾新闻传播教育20年发展简述 篇七

一、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现状概述

据台湾教育部统计, “台湾现共有24所学校70个传播相关系所, 其中大学部40个 (57.1%) , 硕士班28个 (40%) , 博士班2个 (2.9%) 。公立26个 (37.1%) , 私立44个 (62.9%) , 分布在台湾北部的有55个 (78.6%) , 中部的有3个 (4.3%) , 南部的有12个 (17.1%) ”。[1]“在这其中较有影响的设有新闻传播系所的大学主要是:政治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艺术学院、辅仁大学、世新大学、中原大学、淡江大学、文化大学、大叶大学、元智大学、铭传大学、实践大学、长荣大学、南华大学、玄奘大学等十余家, 而上述排名也基本依据了各校每年最低录取分数线由高至低的顺序, 其中前四所高校为‘国立’, 其余高校基本为私立。”[2]这些院校所成立的系所名称五花八门, 主要包括:传播、新闻、大众传播、音像记录、视听传播、影像传播、广告、平面传播技术、印刷 (艺术) 、图文传播教育、视觉传达设计、公共传播、口语传播、传播管理、传播科技、电讯传播、资讯传播、广电、电影等。

台湾新闻教育已发展成为涵盖多种门类, 涉及文理工管的复合型体系, 而且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积极提供管道给专职人员进修, 硕士在职班如雨后春笋兴起。“在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争办新闻传播专业系所的背景支撑下, 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3]当然, 台湾的新闻传播业从一开始便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其新闻传播教育的变迁和发展与台湾当局的政策密切相关, 自解严以来, 传播事业朝向多向性发展, 学校教育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训练方式上, 也与以前的做法大不相同, 这可从其发展特色管窥一二。

二、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特色

(一) 传播教学领域扩大及其社会化倾向

传播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与信息网络的普及, 使得新闻传播科系的课程与研究取向与以往有所不同:1970年以前, 以“新闻类”、“大众传播类”系所为主, 1971—1990年, 以“大众传播类”系所为主;1991—2011年, 除“大众传播类”系所继续成立外, “传播新科技类”、“传播管理类”、“视觉传播类”、“艺术类”系所纷纷成立。台湾各类传播相关科系的必修课也多偏向于专业性、技术性, 例如信息网络工程研究、电视剧情片制作、电影管理学、多媒体制作课程等。

这些年台湾的传播教育因其科系日益分化, 分科愈来愈细, 逐渐走上了专、精教学路子, 如传播管理、口语传播、视听传播、平面传播科技等也被纳入了传播教育领域等;一些教师则开始走出校园, 以文章、研讨会等方式检视当前传播政策, 并积极参与改革行动, 台湾的新闻传播教育因而也逐渐走向了社会化。如高校举办“台北国际有线电视研讨会”、“高清晰度电视媒体科技应用学术研讨会”、“卫星电视法座谈会”、“选举新闻之处理及功能”、“竞选广告之策略与分际”、“两党选举演说策略”等活动。

(二) 多媒体课程及实验研究蔚然成风, 鼓励学生“在做中学”

台湾的新闻教育受美国学派影响, 历来重视研究方法的使用, 在课程设置上本就多有倾斜, 再加上多媒体技术和电脑应用等新兴传播科技的广泛应用, 推动了高校对传播系统以及媒体技术、艺术的整合研究的开展, 多媒体课程及实验研究蔚为风潮。如“国立”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备有电脑工作站、传播实验室、传播生态数据库等各项新颖的电化教学仪器;台湾大学工学院资讯工程学系设立了多媒体实验室, 将传播新科技运用于学院资讯科技与医学教育科技的整合等。

“利用先进的电脑硬件对传播系统软件的开发研究, 已成为台湾新闻教育中的一大特色。学校一般均办有报刊、广播等, 有的还设有印刷厂, 供学生边学边做, 边做边学。”[4]把专业训练和正规教学密切配合起来, 实现传播教育跨领域的整合。其中以世新大学的广播电台做得最为有声有色, “世新广播电台是中国台湾成立最早的, 由学校附设供学生实习研究的广播电台, 也是目前唯一同时拥有AM调幅、FM调频与网络广播的学校电台, 其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如FM88定位为流行音乐网, 为听众提供优质的音乐聆赏与信息, AM729则定位为读书人的频道, 为听众提供各类读书、进修资讯等”;[5]又如台湾文化大学新闻系于1995年11月, 将《文化一周》建成台湾第一个联结全球电脑网络的学生刊物;台湾铭传学院大传系《铭报新闻》亦设有电子新闻中心等。

(三) 课程设置突显整合传播的理念

近年, 中国台湾一些新闻传播院系为了加强通识、人文与资讯传播教育, 开始推行新课程制度, 以学程取代学系。这些院校规定每个学程包括一定数量的相关类型课程, 学生可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要求数目的课程即可, 剩余学分可任选其他院系的课程来修满。

各个学校对此学程的设置略有不同, 如“政治大学从1999年8月1日起实施前段不分系的新课程制度, 以学程取代学系, 做知识、资源之整合, 以提供多元学制, 增进教育的弹性及有效性, 其新闻系的学士班要求学生仅需于本系主管之三学程中任选一学程并修完最低下限学分 (24分) , 即完成本系规定, 其余学分可选本院、他院、本校开设的各项课程”;[6]又如铭传大学设立了15个学程, 一、二年级只修习核心课程, 三年级选系之后再根据各院要求选修学程, 此外也提供了很多选修课程等。这些院校共同规定学生至少修毕一个本系及一个外系、跨系或跨院的学程才能毕业。

三、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公私立大学差距巨大, 直接影响教学总体质量

台湾的教育深受政治因素影响。公立大学在台湾地区享有绝对优势, 既有充裕的台湾当局预算护翼, 又享有各种结构上的福利, 私立院校则未能拥有更合理的教育资源。比如台湾官方规定财团捐款给私立大学, 无法共享捐款给公立大学的租税减免, 这反映出当局刻意偏袒公立学校的政策;又如以专任老师负担的教学时数而言, 公立大学有的教授甚至连基本时数都教不满, 而多数私立院校却因课时过重, 待遇差距等问题无法吸引优秀师资长久服务。在这种背景下, 台湾的私立大学纷纷通过大力扩招的办法, 用学费来支持教学、研究花销, 这导致录取分数直线下降, 学生总体素质下滑, 水平良莠不齐, 且由于台湾经济连年下滑, 私立大学收费偏高, 多数学生花大量精力打工还贷, 这更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二) 传播学科相关的研究滞后, 未能满足台湾本土需要

目前台湾的高校教师中相当大一部分有留美学习的背景, 这虽能提高台湾新闻教育的师资水平, 但也因此产生些负面影响。这些留美的传播学者, 不少教学与研究均师承美国。故而台湾传播研究领域一直停留在翻译、介绍、比附、接枝、借种、移植美国传播学理的阶段, 始终未能将传播理论本土化。且教师的教育背景太过相似容易导致学术专业分布不均、学术资源浪费、开课重叠等问题, 如在新闻传播学核心课程《传播理论》的科目内容上, 很多院校的上课内容均以介绍国外传播理论为主。但就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领域来看, 以偏向纯美国为主的量化研究趋势并无法完全解决台湾许多的问题。

(三) 台湾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供过于求, 竞争异常激烈

台湾的新闻传播相关院系激增, 基本形成由专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新闻教育体系, 毕业生也因此出现相对过剩的矛盾局面。“据台湾《广告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 台湾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最想进入的十大热门公司排名如下:TVBS、台视、奥美广告、《中国时报》、《联合报》、超视、中视、华视、智威汤逊广告、民间全民电视。而选择进入企业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薪资福利好、企业形象佳、企业有发展潜力。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职务大部分集中在企划、记者、编辑三类。”[7]但台湾岛狭小的本土市场使得他们的选择范围有限, 很多学生并不能从事和相关专业对口的工作, 就业前景和满意度极其不乐观。

四、小结

总体来说, 近20年来的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速, 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注重社会化, 注重学以致用。这些宝贵经验可供大陆参考 (如当前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方案上均有所改革) , 但不容忽视的是台湾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时存在不少弊端。台湾教育界正着手措施, 努力改善。如, 考虑根据各校的办学绩效、学生人数比例等合理的评量方式来决定公私立学校受到的经费补助, 开放私立学校及公立学校新闻传播学系学生之间的交流, 开放相关的课程相互选修, 以缩小外在环境所造成的差距;努力发展属于自己文化背景的思想理论及借此培养出自己的传播人才与师资等;在就业领域, 一方面与业界加强互动,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开展和大陆的人才交流活动, 借此拓宽就业市场等。

参考文献

[1]翁秀琪.台湾传播教育的回顾与愿景[G].中华传播学会年会论文, 2001.

[2][3][7]段鹏.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现代传播, 2004 (3) :87-89.

[4]陈桂兰, 赵民.台湾新闻教育述评[J].新闻大学, 1996 (4) .

[5][6]中国网.中国台湾新闻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EB/OL]. (2007-06-05) .http://www.lianghui.org.cn/education/zhuanti/07rcfzbg/2007-06/05/content_8346740_3.htm.

[8]陈飞宝.当代台湾地区传媒[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488-490.

8.20XX年 XX小学校工作总结 篇八

——xx区xx小学校20xx年工作总结 xx教管中心:

回首20xx年总觉得有许多酸甜苦辣,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xx小学实现了顺利搬迁,圆了xx人四年多的新校梦,从此让我们彻底摆脱了过渡学校的苦难日子,让我们全体师生可以放开手脚大干快干,追回曾经被落下的距离。新学校从规划到修建再到顺利实现搬迁,这里有太多值得回味与总结的地方了。20xx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为了更好地搞好下年的工作,特对20xx年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顺利实现学校搬迁。xxxx小学几经周折,走到了今天,实属不易。回顾学校的办学历程,学校创办于1950年,位于xx月台坝,为支持xx堤防工程建设,学校于2010年1月16日迁至xx插旗二社农贸市场过渡,一过渡就是四年半,在这四年半的时间里,学校四处奔走,多方呼吁,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新学校终于于2012年8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在新学校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麻烦,比如,工程施工用电久拖不下,足足等了三个月才落地,眼看工程进入尾声时,又遇涪清路拓宽,又给耽误了三个月,到了2014年的4月底,各项工程均已完工时,又考虑到建学校所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及住房安置等未得到解决,担心这部分群众来阻碍学校搬迁。为搬迁到新学校,应急预案及搬迁方案易稿不下于10次,项主任在学校是否搬迁的问题上,两次现场办公,最后交由区政府定夺,决定5月29日全面搬迁。真是好事多磨,我们于5月29日顺利搬迁到了新学校,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生少地广管理难度加大,清洁压力增大,水电消耗浪费大,网络使用与安全、水电的管理,各功能室的布置安排与管理,学校班级文化的打造等,各项问题亟待解决,各项支出成倍增加,各种矛盾予以凸显。到了新学校迎接上级、兄弟学校的指导也变得多起来,我们在学生管理上、在学生日常规范上、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在师生的文明礼仪上等一系列的东西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东西我们都还不习惯,许多情况我们都还不适应,许多事物我们都还在积极的努力改变。这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全体老师的理解与支持,才能把xx小学打造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提高队伍素养,让育人工作更加理性

1、提升管理队伍水平。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学习保障机制,学校购买一批管理图书供大家学习之用,同时学校规定每月召开一次干部读书心得交流会,让每位干部将本月学习到的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以此促使大家自主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努力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要求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2、提高学科教师专业素养。一是根据教师成长档案重新进行学习规划;二是与涪陵城七校建立了“教学合作”办学单位,聘请城七校专家团队到xx小学实地指导;三是与城七校教师联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开展校内赛课活动,为教师走出去展示搭建平台;五是派教师外出培训开拓眼界,本学期学校借助科协等先后派教师赴北京、兰州、杭州、重庆、长寿等地学习;六是积极参加重庆市组织的学校全员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培训等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学校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3、开辟班主任学习绿色通道。一是学校每月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培训交流学习会,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进行交流,班主任老师人人在会上交流发言;二是为班主任征订《班主任之友》杂志,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拓宽班主任老师的视野;三是派班主任参加全区组织的“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培训”。这些活动提高了班主任管理水平及管理能力,为打造学习型班主任集体走出了成功之路。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1、注重过程加强督查,教育教学质量有保证。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为此,学校狠抓教育教学工作,本期学校加强了对毕业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毕业班的工作目标、措施。定期召开毕业班教师的座谈会、交流会。在日常教学中实现教育思想共享和教育资源共享,认真做好培优转差工作,为大面积丰收奠定基础。在过程管理上,采取平时督查、半月检查、月终考核等方式实施质量监控。这些有效举措,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学期期末我校再获佳绩,在全教管中心12个科次的考试中,获第一名的有4个科次,他们分别是:王敏、冉小玲、梁大贵、杨铭;获第二名的有4个科次,他们分别是:计萍、黄欧亚、李明莲、蒋毅;获第三名的有1个科次,是:周东。从平均分的及格率上看,我校较上期有一个提升,平均分在90分及以上的有8个科次,他们分别是:常正凤、王敏、冉晓玲、计萍、黄欧亚、洪琼、汤和平、蒋毅;超过教管中心平均分的班级有14个科次,他们分别是:常正凤、王敏、冉晓玲、谭克剑、计萍、黄欧亚、盛智超、梁大贵、李明莲、杨铭、蒋毅、冉毅蓉、卢文春、周东;及格率为100%的科次有16个,他们分别是:王敏、冉晓玲、计萍、刘芳、黄欧亚、张艳、盛智超、洪琼、汤和平、严丽、梁大贵、李明莲、杨铭、蒋毅、冉毅蓉、卢文春、周东。

2、以活动为载体,德育工作常抓不懈

在学校管理中,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结合时代和实际,并开拓德育工作的新渠道。

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对一年级新生开展“我入队,我光荣”活动。强化少先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和管理以及各中队组织建设的指导,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以主题活动为教育载体,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以“目标教育”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宗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校发展现状,组织开展了“作业展评”“读书心得”“六一庆祝”“未来之星”评选等。在12月12日,我们将进行新学校的第一次运动会,元旦节我们邀请了家长参加我们的庆祝活动,家长与孩子一道感受新学校所带来的崭新的变化。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学校最大的夙愿。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①学校在以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观引领下,强健学生体魄,学校每期举办一次运动会。学校参加区上组织的小学生跳踢比赛分获三等奖,航模比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影视作品《葛根的探究》获重庆市一等奖;学生作品《家用电器远程遥控装置》,在八月份参加全国获noc大赛上获一等奖。在重庆市组织的科学论文评选活动中,我校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区科协组织的科幻画比赛中我校获15二等奖,20个三等奖。20xx年我校的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我校在中国科协组织的评比中,我校学生获一二三等奖各一个,教师论文获二等奖,学校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中小学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单位”。这些活动的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积极探索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学校先后与西南大学研究生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涪陵区气象局、涪陵区公安消防支队、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六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近期学校先后组织学生走进教育实践基地,如《葛根的探究》、《白鹤梁科普调查》、《榨菜育种过程探究》、《水稻的培育过程》等。

③充分发挥科技场馆作用。为发挥学校科技教育场地、设施的作用,学校成立了气象观兴趣小组,在教育开放日,对全体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开放,将科普知识带入社区,并对社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供免费服务。④科技教育成效显著。学校积极探索科技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思路,学校确立“动脑又动手,科技在身边”的科技教育理念,让每一位教师学生时时处处都将自己置身于“科技”的氛围之中,让科技的神秘感远离师生,人人可创新,人人会创新,人人是创新的主人,让小制作、小发明伴随每一位师生。学校将“创意发明”定为我校的科技特色,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我校的发明创新作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受到上级部门、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普遍好评。我校的“校园专题”——《三峡库区污水是怎样处理的》获“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央电化教育馆”“铜奖”。《涪陵污水处理流程科技考察活动方案》在第二十八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重庆科协、市教委、市环保局、市科委、市共青团”授予“二等奖”。《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科学考察活动》在第二十九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重庆科协、市教委、市环保局、市科委、市共青团”授予“三等奖”。

⑤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新学校运动场地宽阔,有200米环形跑道100米直跑道。教室及功能室按现代化标准配备,每班均配有全新的“班班通”设备,功能室齐备且设施齐全,分别建有:音乐活动室、舞蹈室、美术活动室、信息技术教室、劳技室、科技室、卫生保健室以及体育保管室等。自上学期我们迁到新学校后,开始免费为孩子们提供特长培训,每周星期二、三、四下午学校分别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学科的培训,目前我校设置的特长培训项目有:舞蹈、合唱、绘画、书法、航模、中国象棋、播音与主持、摄影、篮球、足球、跳踢、计算机、气象观测等十三个大项,学校规定每个孩子参训不得超过两个项目,孩子们参加活动十分踊跃。

四、切实加强管理,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之重点。年初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一岗双责管理办法,并对各项安全工作进行了责任分解,收到成效。一是加强了学校安全检查保卫工作,学校对保卫人员不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和工作要求,制订严格的轮班站岗值勤规定,按时开关大门,实行入校门人员审查,登记制度,领导带班,保卫人员和班主任轮流值勤制度;二是加强了校舍安全管理,由总务处、班主任定期对学校校舍进行排查,校长室不定时抽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三是加强了饮食卫生的检查,由学校生活领导小组对食堂、饮用水、饮用奶等进行不定期检查,做好防疫等工作;四是加强校内安全管理,放学和课间操时间学生上下楼,安排了专人组织,专人执勤;五是加强校外交通安全管理,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学校有保安、值周教师到公路执勤,学校迁校后,学生换乘不方便,为规范学生的出行习惯,学校专门安排保安与工作人员到三峡水务公交站点对学生上下车进行引导,确保了学生的乘车安全,给家长们减轻了护送带来的麻烦。让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六是加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训练,本期按要求开展了《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多方协调争取项目,提升新学校办学品质

新学校的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关怀,倍受家长社会关注。原区委书记张鸣在升任重庆市副市长时还特别指示,早日完成xx小学修建工作。在今年4月xx堤防工程现场办公会上区委秦敏书记对xx小学的修建进度及何时搬迁给予了高度关注。xx小学新学校于20xx年5月29日顺利迁校后,得到了社会各届的支持与帮助。今年暑假在教管中心领导的亲自带领下,我们一家一户地做思想工作,居民们由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变为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终于在八月底全面完成了学校后方围墙的修建。为提升学校品质,严格按设计施工,在九月底我们完成了学校塑胶运动场的建设,为师生活动提供的保障。为完善新校功能,我们在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安装了窗帘,全校走道、窗台安装了花栏、为各办公室配套了办公桌椅、装备了四个会议室(学术报告厅、教职工会议室以及两个小会议室内)。与此同时区气象局将在我校建立学生气象观测站并与重庆市气象局联网,区科委投资5万元在我校建天文观测室,区科协投资30万元在我校建微型科技馆,一所现代科普教育学校即将诞生。

9.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九

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气发〔2007〕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教育厅(教委):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雷电灾害频发,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及,但由于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校防雷意识淡薄,许多建筑物和电子电器设备未及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采取适当防雷措施,一些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未按要求进行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已有防雷装置未进行定期检测,对存在的防雷隐患不能及时整改,致使雷击造成师生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的精神,组织做好学校防雷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防雷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防雷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安全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共同做好防雷安全工作,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将组织编写防雷安全宣传材料,向社会做好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广大中小学校还要认真落实好教材中有关防雷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切实落实学校防雷安全工作职责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加强对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进一步检查和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切实从源头把好学校防雷安全质量关。各级气象台站要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输手段及时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提供给有关教育部门和单位,为学校和广大师生采取避险措施提供支持和帮助。各级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安全工作范围,履行好对学校的安全监管职责,并配合气象主管机构检查、落实各项防雷安全措施。

三、依法做好学校防雷安全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要联合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未按规定安装防雷装置或安装的防雷装置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防雷标准及时整改,切实排除雷击隐患。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在依法取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核准书后方可开工建设,在取得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后方可投入使用。防雷装置必须由持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对于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依法进行定期检测,确保防雷装置发挥作用。

四、加强防雷安全宣传和雷电灾害应急处置与调查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师生的防雷法规、科普知识方面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和依法防雷、科学防雷、主动防雷的意识。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和完善相关应急处置预案,雷电灾害发生后,各学校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各学校要建立健全雷电灾害报告制度,在遭受雷电灾害后应及时向教育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灾情,并协助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工作,分析雷电灾害事故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五、严格执行学校防雷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学校防雷安全责任事故的查处力度,依法维护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秩序。对于拒不接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拒不接受防雷装置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不合格又拒不整改、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学校和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导致雷击责任事故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要及时组织调查,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教育厅(教委)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各地实际迅速组织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将在汛期期间组成检查组对各地、各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对排查和清除隐患不力的,要进行严肃查处。

中国气象局

教 育 部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10.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十

在研究对象的时间维度上,国内学者存在两种认识。第一种观点,主张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在时间上没有任何限制,既可以是横向比较,即同一时代(包括古古相比、今今相比)的不同地域相比,也可以是纵向比较,即古今相比。横向比较的典型是张瑞璠、王承绪主编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1997),该书将孔子与苏格拉底、荀况与柏拉图、《学记》与《雄辩术》、书院与中世纪大学、STS课程与中国理科教育等,都纳入比较范围。纵向比较的代表是沈煜峰的《关于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一文与高如峰等著《比较教育学》(1992)。沈煜峰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比较研究各时间或空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状况、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矛盾性(差异性和同一性)的教育学分支学科。[1]高如峰等著《比较教育学》也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是“不同空间或时间之间教育理论与实践”,“既可以把不同地理区域的教育问题进行比较,也可以把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进行比较”。[2]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上述立场的核心是主张将“古代”、“近代”作为与“现代”、“当代”地位等同的时间单位,而不是作为“现代”、“当代”的背景。但是,这种主张并不为广大比较教育研究同仁所取。第二种观点,也是大多数学者赞同的观点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定位在“现在”、“当代”,研究当前的教育问题。在研究“当代”教育问题时,虽然可能会涉及对“过去”的研究或描述,因为只有“鉴往知来,智识上方有系统”,[3]但从根本上说,对历史的考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明确提出这种主张的,在解放前有钟鲁斋(《比较教育》,1935),在改革开放后有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1982),成有信(《比较教育教程》,1987),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1989)等。近期,有学者提出,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未来学是“运用方法直接分析教育活动”所产生的三门学科。[4]在笔者看来,这三门学科的并置似乎更彰显了它们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工:教育史学研究“过去”,比较教育学研究“现在”,教育未来学研究“未来”。由此,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时间定位昭然若揭。

即使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比较教育应当定位在“现代”、“当代”,但在“应当研究现代与当代的什么”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认识分歧。下面,就在时间维度的“现当代”方向上,将“空间”(比较的是何者的教育)与“内容”(比较的是教育的什么)两个维度纳入,来详察二维交叉所产生的四类基本观点。

观点A:比较的单位是民族-国家,比较的内容是教育制度。

这种观点在民国时期很有市场。民国时期,国人编撰的以“比较教育”命名的专著或教材共正式出版了7本,其中庄泽宣(1929)、(1)常导之(1930)、陈作栋与刘家壎(1934)、钟鲁斋(1935)的著作是颇具代表性的4本。(2)从其著作名“比较教育”上看,这四本著作比较的是教育的所有内容,但在实际行文中却仅限定在教育制度层面。现将四本著作目录列论于下,通过比较,可从中窥其一二。

从上述四本比较教育著作目录来看,庄著与陈著相似,皆以专题(各级各类教育)为纲,专题之下分述国别教育状况;常著与钟著类同,皆以国别为要,国别之下分述各个教育专题(各级各类教育)。然则,除叙述维度略有不同之外,四著共通之处在于,其涉及的“教育”都是指“教育制度”,即使偶尔涉及到课程(比如庄著),也是谈课程的制度性设置,而不是课程教学论,更不是教学法或教学内容。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这些“比较教育”实际上应谓之以“比较教育制度”更为名副其实。这一点,细心的读者或许早已在庄泽宣的著作中有所发现。庄先生说:“环顾国内各书店,谈此数国之教育制度且比较列论之书,犹未见之,即外国文之比较教育书籍亦尚罕见……”[5]这里,我们只需摘出这句话的关键词,就可以明了其核心内涵,“数国之教育制度且比较列论”者谓之“比较教育”。

50年代以后的台湾比较教育研究似乎承袭了解放前大陆的这一传统。黄龙先所著《各国教育制度》为台湾指定的大学“比较教育”用书,从1958年到1975年,前后印行9版,在台湾影响可谓深远。吴俊升先生为其所作的序言就直接将“比较教育”等同于“各国教育制度”。吴先生认为,除教育社会学、教育史外,“惟有比较教育或各国教育制度一科,更接近于教育事实的客观研究……因此比较教育或各国教育制度,就其为教育学术而论,无论为纯理或应用,均为应该特别重视的一科。我们从事教育研究者多憧憬于教育科学化,比较教育或各国教育制度实为促进教育科学化之一种主要研究”。[6]雷国鼎先生独自撰写的著作,也表明了同样的立场。“教育制度之比较研究,迩来深受重视。惟因研究重点及方法不一,以至名称与内容互异。或称比较教育、国际教育及外国教育,或名叙述教育和分析教育。我国则通称各国教育制度或比较教育”。[7]

在改革开放后的大陆比较教育界,“比较教育乃各国教育制度”这一观点不再多见。据笔者查阅的资料,王承绪先生可能是曾明确提出过这一观点的惟一知名学者,他认为,“比较教育乃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分析研究各国教育制度,吸取其优良经验,以供我国四化建设借鉴的学科”。[8]事实上,大陆目前以“比较教育”为名的著作,特别是比较教育教材,虽然在篇首的理论阐述中大多赞同观点D,但在实际的章节体例及内容安排上,仍然没有超出“各国教育制度”这一范围。这类观点,将在下文“观点D”中详述,此不赘言。

总体而言,观点A“比较教育即各国教育制度之比较”是解放前的大陆及50~70年代的台湾比较教育界的主流观点,它是中国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范围的初期探寻。

观点B:比较的单位是民族-国家,比较的内容是教育的全部领域。

与观点A相比,观点B在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空间维度一致的前提下,在内容维度上有所拓展,由单纯的“教育制度”扩大到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在内的多个教育领域。

民国时期,首次译介康德尔《比较教育》的罗廷光先生曾指出,“就教育方面说,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教法的好坏是比较,比较两个学校成绩的优劣亦是比较,比较两个城市教育效率的高下,乃至比较两个国家的教育宗旨、政策及实施方案等还是比较。故实际说来,我们几无时无地不用比较法。所谓比较的研究云云,范围原来很广,方法原来很多……不过通常所谓‘比较教育’,或教育上比较的研究,多指两国(或两国以上)教育之普通或特殊方面的两两比较而言”。[9]也就是说,虽然比较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通常所谓的比较教育,既不是指两个学校也不是指两个城市之间的教育比较,而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教育的“普通或特殊”方面的比较。

如果说这一观点在解放前并不为多数学者认同,那么它在今日的比较教育著作中则经常体现出来。王承绪、朱勃、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比较教育》就明确界定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围是“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10]该著是新中国成立后国人编著的第一本比较教育教材,从1982到2004年,它再版3次,印刷21次,总印数达130,700册。可以说在比较教育领域内,它伴随并引导了一代学术新人的成长,其影响范围之广泛、程度之深远,位居当代中国比较教育领域之首,它所界定的研究范围也广为国内学者认可。朱勃先生在另一著作中更加明确地陈述了这一观点,“马列主义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是以国家为单位、以两国以上诸教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与综合对比”。[11]吴文侃、杨汉清先生在其著作中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们认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来说,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从时间来说,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空间来说,不同文化、地域、民族之间的比较也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研究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现代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发展。[12]

一句话,观点B“比较教育即研究各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虽然在解放前也曾为个别学者所赞同,但它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才成为中国大陆比较教育领域的典型陈述。

观点C:比较的单位既可以是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地区或大范围的文化圈,但在比较的内容上应该仅限于教育制度层面。这一观点,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存在,但据笔者所查阅的有限资料来看,并没有学者在论文或著作中明确倡导这一立场(或许有些学者在他们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践行着这一立场)。基于这种原因,此处不再详细论述。

观点D:比较的单位既可以是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地区或文化圈,比较的内容是教育的全部领域。

这一观点多为当代中国的比较教育学者所持有,但在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邰爽秋先生编撰的《比较教育论文索引》(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26)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立场。

邰爽秋编《比较教育论文索引》是解放前也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惟一的一本比较教育研究论文索引。(1)从表3所列该索引的分类体系来看,我们可以约略推测出编者秉承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围”的理念。该索引共收录七百多条论文题目及摘要信息,按国别陈列,国别之下最多划分五个一级类别,一级类别下又划分出诸多二级、三级类别,如下表所示:

*说明:一级类别“教学法”下,没有划分二级、三级分类,只逐条列出了所属“教学法”类别下的论文条目。

由上表可知,无论是比较的单位还是比较的内容,邰爽秋所编索引涉猎的范围都比同时代其他学者的著作更为广泛。就比较的单位而言,它不仅收录了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论文,还涉及了以“地区”为单位的有关台湾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化圈”为单位的有关南洋教育的论文;就比较的内容而论,该索引收录的论文已经远远超出当时普遍认为的“各国教育制度”的范畴,除教育制度外,它还包括了思想理论层面和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论文,几乎囊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用现在较为流行的语汇来概括,就是涵盖了“全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后,大陆比较教育研究日益繁荣,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日益拓张,观点D开始广为流行。金世柏先生认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领域,不仅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行政、教育课程、各科教学方法,也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的比较研究”。[13]成有信先生也认为,虽然“学制至今仍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内容”,但是“比较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问题在时间方面是当代,在空间方面是全世界,在内容方面是全部理论和实践问题”。[14]商继宗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整个的教育领域”。[15]项贤明教授认为,比较教育“以当代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异同与成败”。[16]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问题,台湾的杨思伟教授也提出了颇有深度的看法。他认为,在内容上,比较教育研究涉及教育的全部领域,教育行政、教育课程、学科教育、教育思想、教育哲学等都包括在内,并没有特定的领域限制;在空间上,“原则上是以国家为单位做比较”,“但要以国家为单位,其基本前提是这个国家在内涵上必须是等质且一致的,也就是说,基本上必须是在同一民族文化,同样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之情况下……但以现在看来,在很多国家,像联邦型国家或第三世界的有些国家,很难想象其国家内有所谓的单一的教育制度,因此就比较单位而言,有往宏观的角度,如以文化圈、地域、政治体制等为单位的比较,也有往微观的角度,如以一国之内的州或县等为单位的比较”。[17]

除了理论的探讨之外,中国比较教育也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践行着这一立场。1983年举办的比较教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上,学者们经过讨论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要全面系统地、历史地研究各国教育。既要进行宏观的研究,又要进行微观的研究。要比较各国的教育制度,也要比较各国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各国的教育思想”。[18]在此,分析中国比较教育学研究会会刊《比较教育研究》(1990年11月确定)刊发的论文所涉及的领域来说明这一观点在当代的典型存在,或许是再恰切不过的。据笔者统计,在1991~2004年间,作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会刊的《比较教育研究》共刊发了1,313篇研究论文(不含译文、书评书介、会议资料、人物访谈等篇目)。这些论文当中,除了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研究之外,还有以大范围“文化圈”或“国际联盟”为单位的研究(如把“东南亚”、“西方”作为一个整体单位的研究,对UNESIO、OECD的教育活动研究等),以及以小范围“地区”为单位的研究(如港澳台教育研究)。在研究的单位上,《比较教育研究》甚至还包括了中国东部与西部教育比较的文章。

概言之,“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一理论探讨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著作当中。但就实际进行的比较教育研究实践涉及的领域来说,这一理念在解放前及改革开放后的论文索引及期刊当中都有相当多的体现。

综上所述,通过对几类基本观点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基本得出以下两点认识:(1)动态的过程认识。如果把以上各观点看作一个前后发展历程的话,那么,这一历程可以粗略描述为“A→B→D”,即中国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认识基本经历了:在空间维度上,从单纯的国别研究到以民族-国家为主,兼有地区和文化圈的研究;在内容维度上,从教育制度的比较到包括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部领域的研究。(2)静态的结构认识。如果把上述各观点看作一个内外关联结构的话,那么,这一结构则可以简单表达为“A

总而言之,比较教育对象的拓展是历史展示给我们的比较教育发展状态或趋势。这一状态给当前许多比较教育研究者带来困惑,朱旭东教授曾专门撰文揭示了这一状况。[19]把原来不属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也纳入比较教育门下,是会促进比较教育的发展,还是会损害它的纯度?这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冯增俊教授准确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双重作用。他认为,新的研究领域的形成,一方面大大地开拓了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序的学科行为,人们开始怀疑比较教育是否会衰弱,或丧失某些功能,或使比较教育局限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之中而丧失了生机勃勃的发展生机。[20]

11.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十一

——南京市天正小学教科研工作汇报

【摘要】坚持“适合教育引领下的童心文化”办学理念下,以“德育、课程”两个体系开展教育科研研究。以“适合教育”引领下的“为儿童设计”、“让儿童展示”、“给儿童管理”及“家校共建”为研究点展开德育科研工作;以“童心课堂”“校本课程”及“心育研究”为面丰富整个课程科研体系。

【关键词】童心课堂;童心文化;适合教育;

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区教研室及学校工作重点,坚持“适合教育引领下的童心文化”办学理念,以“德育、课程”两个体系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坚持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与校本课程改革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服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和保证。

一.与专家对话碰撞

围绕天正的核心内涵、品质提升及文化建设,我们诚邀专家走进天正讲坛,与老师们对话,进行理念上碰撞。其中有杨启亮教授的《时间课程改革,生成教育智慧》、冯建军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由“知识型”向“生命型”转变》、徐瑞泰所长《“我在教育教学中的新发现”论文指导会》、成尚荣督学《办学思路及教育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等。通过与专家对话碰撞,老师们的教育思想更积极、流畅,教育智慧层出不穷。

二.完善科研体系,构建科研型特色学校

我校于09年以“小主人背景下的童心文化建设”这个核心理念为切入点申报了市级规划课题。于2010年提出了围绕“适合教育引领下的童心文化”办学理念,以“德育、课程”两个体系开展研究的新视角,邀请省教科所所长彭钢、蔡守农、王一军等专家召开《省级规划课题论证会》,以《适合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童心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命名的总课题出炉,并申报省级课题,同时积极参与全国课题的申报。

三.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工作的服务实效性

教育理论的生命源于课堂之中,我们多次邀请宋宁所长进行指导,并形成“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出题”的“童心课堂”教学模式。诚邀沈重予老师进行指导,让教师们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教学,审视课堂。数学组成员参与到了朱宇辉老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新课标的分解》研究当中。从每学期每位教师开设的一节“研究课→有研究点的研究课→童心课堂要素研究课→童心课堂示范课”的主题变迁,诠释出天正的教育科研践行着“行动中研究,研究中实践,实践中成长”的理念。

四.构建适合教育理念下的“童心文化”,完善两大体系

从“适合教育”理念出发,从儿童内心的真实需求出发,构建“童心文化”,完善其背景下的“德育”“课程”两大体系,让儿童成为童年生活的主人,共建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一)德育科研体系:

围绕“让儿童快乐作主人”核心目标,形成“为儿童设计、让儿童展示、给儿童管理”的德育体系。

1、“适合教育”引领下的“为儿童设计”

“为儿童设计”就是为儿童的成长设计,为“六年影响一生”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我们结合新春开展特色开学典礼;元宵节开展了“灯谜大猜想”活动;参与高铁南站石壁画“爱的箴言”活动;“我与恐龙亲密接触”科学殿堂活动;与宁波银行举办反假货币宣传活动;走进电信未来信息馆开展参观活动。还有为孩子们设计的淘书节、远足节及演讲节等。

2、“适合教育”引领下的“让儿童展示”

每班外墙上都有孩子们推荐的一本好书、班级全家福照、本学期的个性签名等。一楼的美术长廊是全校学生的“纸浆画”展示,二楼是学生们的“书法、水墨画”主题展示,三、四楼为“儿童画”主题板块展示。每周“国旗下精彩讲话”中的升旗手、小主持人、小指挥、到书写主题词的小书法家都是精彩的展示点。

天正小学第四届校园文化节文艺晚会精彩纷呈、创意无限,这其中离不开本次文化节谢晓富校长倡导的理念——“每个孩子的节日 每个孩子的舞台”,离不开年级组这个团队在“适合理念”下的构思与创意。如三年级组,几十个优秀的孩子去了《明月几时有》的诗歌演颂,年级组的团队智慧让剩下的一批“动力”十足的孩子演绎了柔合天正社团活动、业余爱好为一体的《课间十分钟》。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别具的风格特色至今令人难忘。天正小学的“儿歌节、诗歌节、艺术节、文化节”都让儿童们展现出了精彩!

3、“适合教育”引领下的“给儿童管理”

“给他们管理”就是让每个孩子不仅管好自己的事,还要管好班级的事、学校的事。校园里应该活跃一批小能人。如小记者、小摄像师,小主持人,小接待员、小检查员、小执勤员等20余种。

4、“适合教育”引领下的“家校共建”

邀请专家为新生家长开设讲座,南大、南师大教育博士为家长开设家教讲座。通过引领,家委会与班主任、年级组共同组织学生外出开展实践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家委会还走进班级开设“家长讲坛”,有食品工程硕士主讲的《儿童营养健康》,21岁做船长的家长主讲的《环球旅行》、文学爱好者主讲的《漫谈狮子王》„„ 家委会还走进天正社团,为孩子们无偿授课。

5、“适合教育”促使“校本教材”出炉

《让国旗下讲话更精彩》是我校编著的第一本德育系列校本教材,共收集了前一年的30余篇“国旗下讲话文稿”,并进行整理、审核、选照片等环节的准备。最终确定编著内容包括:升旗手事迹、主持人员、讲话内容、教师寄语、学生心语、照片六部分。这本精美的校本教材,凝聚的是每一位参与教师及学生团队的智慧结晶,并将诸位的精彩永远留在德育校本史册中,同时也为后人的创新话题搭建更高的平台。

(二)课程科研体系:

1、“童心课堂”——“自主模式”构建。

结合儿童特点进行“童心课堂”模式构建研讨。提出了“童心课堂”的研究要素。邀请宋宁所长多次给予指导,形成课堂模式。诚邀特级教师每周与大家进行研究课的研讨,提高了教师们审视教学,审视课堂的视角内涵。还多次承担语文、数学专场展示活动,受到领导与专家们的高度的赞誉。

2、“校本课程”—— 学科特色凸显

在“童心课堂”引领下,语文学科改编《语文园地》;数学学科完成了以“立足教材、拓展教材、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发展”为定位的“教学课例+天正智慧星”校本教材。美术学科以特色校本课程“纸浆画”为展示平台对全市进行汇报,并出版《纸浆画校本教材》。“三模科技”组参加区中小学生航海模型比赛,成绩显著。音乐学科的“铜管乐队”多次对外接待表演,与荷兰乐团的互动交流,获得一致赞誉。

3、“心育研究”—— 展示不断提升

心育部门为每位孩子发放“友谊卡”,“心灵花园”每天中午开放。2011年接受“市示范心理咨询室”验收。同年4月,承办“春天里的心灵之约——鼓楼区心育课堂展示观摩现场会”,并进行了专题汇报。5月承办“市第五期个人课题现场会”。

五.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

基于德育体系、课程体系开展的教科研工作,很大层面的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开展了青年教师“一个感人的教育叙事”沙龙,“咖啡时光”读书会,以“童心、爱心为主题”的论坛交流。每年有近15篇论文荣获省、市、区奖项,多个个人课题立项。

我们力求在科研的引领下,让天正的每位教师都能用一个研究者的视野去审视课堂教学,审视教育管理。这是一位教师、一所学校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种氛围就是教科研所带来的智慧、理性和力量。

张高洁

天正小学科研部门

12.5月20日祝福信息 篇十二

2. 日子虽然平平淡淡,生活却是裹着酸酸甜甜;牵手虽然简简单单,爱情也是缠缠绵绵;只愿生生世世相伴,只到青丝白发满头。520,我爱你。

3. 吐露心声让爱芬芳,吐露爱意让情陶醉。520爱你日,诉说一份期盼,表达一份柔情,传递一份美好,感动一份心田。愿你收获爱情幸福,演绎爱情浪漫!

4. 想你,只因你是我的牵挂;念你,就为不忘你的飘飘长发;梦你,完全是白日思念的升华;爱你,是我内心真情的表达。520,爱你之心恭候检查!

5. 没你的世界,人海中飘浮,爱就像在真空。你是我的地心引力,甘愿为你坠落爱河,留恋于甜蜜的漩涡。520,我爱你,用前世的因,了今生的果。

6. 万语千言,发送我的问候到你心田,删除你的痛苦到天边,回收我的回忆保存到永远,爱你不用甜言蜜语。节日快乐

7. 宝贝,情人节到了,送你一束玫瑰,用真心塑料纸包扎,系上快乐彩带,喷点爱的香水,插一张真情卡片,写着:宝贝,愿我的爱能带给你一生的快乐…

8. 暖暖的阳光照耀你,柔柔的清风抚摸你,阵阵的细雨呼唤你,静静的夜里思念你。情人节送你甜言千字,蜜语万句,还有浪漫你一生的玫瑰。宝贝,节日快乐。

9. 温暖的光照,抚慰你的烦忧。下雨的季节,想念你的优柔。飘雪的冬夜,冷冻你的心愁。简明的夜空,驰骋你的所求。情人的祝福,送去问候:快乐哦…

13.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十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也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最卓越的成就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广大教师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化鸿沟。教育部组织实施的百个“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工程,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共建信息化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其效果十分显著。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将会发挥更加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合作学习和“手拉手”工程等将会有更多的形式并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过去几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推动了学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又进一步普及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还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程,全国有近千所中小学校被确认为国家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典型引路,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信息化环境技术、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现代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新时期,要按照十七大的精神,着力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和有效应用。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在各类教育教学中应用并产生效果,已经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也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根据十七大精神,分别设立了“幼儿教育协作研究会”和“特殊教育协作研究会”,通过全国电化教育馆系统和协会组织,推进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深化改革和坚持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技术可以在上述诸方面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来运用信息技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改革和坚持创新要提高到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高度上来认识,深化改革的内容也要符合十七大精神的要求。这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活的生命力。

14.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十四

本学期学校结合市县育教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与要求,与时俱进,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让校园网成为师生管理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信息平台。

二、主要工作

1、管理工作

本年度,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电教组成员作,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完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计算机使用、电教设备的使用和借用制度。规范学生、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保证学校网络健康、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作用。制定《校园网Ip地址分配管理表》规章制度,文明上网,禁止教师上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网站,坚决杜绝利用网上炒股、购物等现象。做好校园网的建设工作。

2、信息技术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1)信息资源的建设

本学期将本着出既要讲究实用、实效,又要把握发展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校园网站建设,使我校的校园网发挥出最好的效益。继续利用宽带网,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不断充实学校内部网站的内容,通过网络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加强校园办公管理、教学常规和学生常规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网上学习、制作课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部门、各学科以及个人的教学资源库,建好学校资源库。

(2)设备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

进一步完善检修制度,各种设备有专人管理,常用设备每周检查一次,并有详细记录,有问题要及时处理,使设备维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电教设备不断增加,安全保障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3、教学工作

抓好课堂教学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上好《信息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搜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技能。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综合能力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们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教师能熟练掌握上网浏览搜索资料、资料、软件上传下载、“县网络教研平台”、运用MicrosoftWord编制试卷、运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统计成绩、运用Microsoft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课件、制作个人主页等工作。

5、学生综合技能培训工作

本学期,抓好学生文字数据输入训练、Frontpage网页制作、Microsoft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MicrosoftWord文字编辑处理培训。

6、教改实验工作

本学期为配合学校申报《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研究》课题结题工作,继续抓好课题研究工作,搜集整理实验课题所需的各种材料,确保顺利完成结题工作。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信息技术工作计划

2、2—15周学生综合技能培训

3、13周学生综合技能培训

4、2—6周抓好教师信息技术综技能培训。

5、8—15周教师信息技术综技能比赛。

6、15周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评比。

7、18周课题资料的收集、筛选、分类、归纳和整理

8、电教设备设施清点工作。

9、学期结束总结工作。

15.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十五

龙泉20小学校科创工作总结

春天种下希望的种子,夏天挥洒辛勤的汗水,秋天收获累累的硕果,冬天享受甜甜的喜悦。这一年多来科创工作作为我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农村娃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比赛中拓宽了眼界,心中埋下了科技的种子。

一、机构健全 制度完善1、2012年3月我校成立了以李华校长任组长,德育处为具体分管科室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

2、成立了由谭斌老师为科技辅导组长,共有8名辅导员的科技辅导小组。

3、组建了WRO机器人兴趣小组、FLL机器人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车模兴趣小组、宠物和搬运机器人兴趣小组、国际数棋兴趣小组等10个科技活动兴趣小组。

4、我校把科技活动融入的学校课程当中,在每周五下午面向全校学生专设了两节课作为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的固定活动开展时间。而且还在各个科技项目比赛前进行了每天不低于1小时的赛前集训。从而使得我校的科创活动变得课程化。

二、组织得当成绩喜人

1、我校在2012年3月正式启动科创工作以来先后参加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宠物机器人)、成都市第八届青少

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搬运机器人)、2013年FLL机器人世锦赛中国总决赛,第十一届四川省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FLL机器人挑战赛)、成都市第九届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wro选拔赛)、成都市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制作比赛、成都市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第二十八届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国际数棋技能测试)项目、成都市第三十二届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机械模型项目)团体、龙泉驿区第四届中小学生电脑英汉字录入比赛等活动10余次。

2、在各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2.12获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宠物机器人)项目团体二等奖

2012.12获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搬运机器人)项目团体一等奖

2012.06获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wro选拔赛)项目团体一等奖

2012.06获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wro选拔赛)项目团体二等奖

2012.06获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成都市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wro选拔赛)项目团体一等奖

2012年5月获成都市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制作比赛团体三等奖

2012年5月获龙泉驿区第四届中小学生电脑英汉字录入比赛团体

二等奖

2012年6月获成都市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团体一等奖 2012年12月获第二十八届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国际数棋技能测试)项目二等奖

2012年12月 获成都市第三十二届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机械模型项目)团体二等奖

2013年3月获成都市第九届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FLL挑战赛)团体一等奖

2013年5月获成都市第九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制作比赛团体一等奖 2013年5月获2013年FLL机器人世锦赛中国总决赛团体二等奖 2013年5月获第二十九届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国际数棋技能测试)项目二等奖

2013年6月获第十一届四川省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FLL机器人挑战赛)二等奖

三、设施到位 保障有力

1、在一年中我校根据科创工作的实际需求,先后添置乐高机器人9796一套、配件库一套、2012WRO机器人比赛场地一个、2013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场地一个、智慧天下宠物机器人8套及其场地一个、智慧天下搬运机器人8套及其场地一个、2012年航模比赛器材50套、2012年车模比赛器材97套和国际数棋80套等设备,共计3万余元。

2、学校在经费和教室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为科创活动投入了3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有40多台液晶电脑的网络计算机房。把学校花费17万建设的安全功能室也提供给科创活动专门使用。另外在我校的楼宇间还增加了科普宣传专栏和学生科技作品展示专栏。

3、在本年中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科创工作先后派遣科创辅导教师参加了数十人次的各级各类科创工作的培训,培训经费累计达7千多元。2012年4月和2013年3月两次请到了胡主任和王老师等市科协领导来我校指导科创工作,2012年10月和2013年3月及5月三次请了乐高公司的专家江老师到我校来辅导我们科技活动,2012年9月还请到了四川省国际数棋专家教师吕老师和朱老师为全校教师进行了国际数棋辅导员工作的培训。在这样的走出去与请进来中,让我们的科创工作有了明显的提升。

4、在这一年中,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10次左右的国省市区各级比赛,活动费用累计5万多元,充分保障了科技活动的开展。

5、我校对科创工作制定了工作制度和辅导教师工作制度等,并且把科创辅导工作纳入了学校绩效考核管理当中,使得学校科创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化、制度化。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科创工作在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但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晓得科创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16.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0 篇十六

一、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勃兴与论争的缘起

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端可追溯至1948年。1948年,全美教育协会(NEA)提出《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报告,强调国际理解教育要培育对人类有义务意识和觉悟的“良好的美国市民”。[2]该时期的国际理解教育以民族国家为出发点,并未凸显全球意识与爱国主张之间的冲突。国际化趋势初见端倪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认识到使公民具备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因此更加积极地推行国际理解教育。联邦政府拨专项经费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教师培训项目,还成立了“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D)、“美国国际理解教育论坛”(American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Education)、“美国国际跨文化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Education,ACI-IE)及“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等专门机构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咨询和指导。[3]受其影响,国际理解教育迅速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得以普及。

随着国际理解教育的蓬勃发展,相关争议也随之而起。全球化对于美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为应对全球化的需要,美国才如此注重国际理解教育,然而国际理解教育的激烈冲突却也是因全球化引起的。1986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教育局第八地区办公室发表了题为《吹响国际理解教育的警哨》(Blowing the Whistle on Global Education)的报告,斥责国际理解教育用“理想国”似的和平主义世界观代替基督教伦理,导致学生政治上的左倾倾向。该批判引起整个科罗拉多州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全面反省。此后数月间,相关论争蔓延至全国,不同学派的专家学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博弈。在此过程中,以加州切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人类依存中心”主任肯尼思·泰(Kenneth A.Tye)为代表的国际理解教育改革派和以科罗拉多州教育区域代表托马斯·谭奎多(Thomas G.Tancredo)及其顾问格雷格·坎宁安(Greg L.Cunningham)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论争最为令人瞩目。双方论争的焦点集中在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出发点、教育过程中应贯彻的基本价值等问题上,对美国此后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全球公民”还是“合格国民”?——围绕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的对立

全球化时代的各国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回答其教育目标是以“全球公民”还是以“合格国民”为先的问题。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国际理解教育要强调全球关怀,但是既然民族国家仍然是划分人类世界的主要依据,既然个人的利益与其所属的民族国家息息相关,各国就不能完全抛开培养国民的前提去谈全球公民的问题,而以谁为先的问题自然成为国际理解教育不同立场的首要论争点。

保守派希望通过教育培养赋有美国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竞争力的爱国国民。而改革派则强调爱国国民基础上的全球公民的培养,主张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国家和文化,懂得与他人合作和分享,为他们在未来全球化社会中应对不同问题而做准备。

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对立与双方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不无关系。保守派大多推崇霍布斯关于国际关系的观点,对世界的和平与合作抱有悲观的态度,认为冲突是必然的,自救才是真理,这使他们对国际理解教育持怀疑态度。[4]如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Eric Buehrer)在《新时代的伪装》(In the New Age Masquerade)一文中指出,国际理解教育在用社会主义给学生洗脑,且用东方式的神秘宗教来误导人们。作为美国公民应该坚持爱国主义,维护国家利益,国际间的相互依赖虽然提供了追求共同利益的平台,但这不过是新时代实力竞争的竞技场而已。[5]

改革派则坚持用乐观肯定的态度看待世界和平及其教育效用。他们认为,全球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恰恰是平等合作的精神,越是发生冲突的地方,越要强调和平、理解和尊重,国际理解教育应在培养学生全球意识上发挥积极作用。詹姆斯·贝克在《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一文中指出,应将全球视野教育纳入到国际理解教育中,因为这是21世纪全球公民的基本素养。[8]他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包含诸多全球公民相关要素——用多样化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认识全球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世界的重大课题及认同和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等。[7]改革派代表人物肯尼斯·泰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其他国家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涉及价值立场的国际问题,最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者”,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换位思考”的能力,理解并尊重他人的立场、观点。[8]

迈克·亚当斯(J.Michael Adams)在《世界公民的根基》(A Found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中分析双方有关“全球公民”的论争:保守派认为“全球公民”并无归属的政治实体,从情感上讲也无法超越作为民族国家公民的自豪感,现在来谈“全球公民”时机尚早。而改革派主张随着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超国家组织与力量正在萌生,“全球公民”未必要一定归属于某个政治群体,欧盟的成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况且,国际理解教育提倡的“全球公民”理念不是要以此替代“爱国公民”,而是在“爱国公民”的基础上培养“全球公民”。[9]从亚当斯的分析看来,双方的论争矛头直指国际理解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民族国家”还是“全球”?——针对国际理解教育出发点的分歧

在怎样看待民族国家之间关系、定位国家与全球的关系上,主张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保守派和全球普遍利益至上的改革派之间出现的根本分歧,是导致双方的另一冲突。

保守派认为国家是保护公民利益、为公民服务的实体。因此,爱国家、忠诚于国家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对于美国公民来说,美国在全球化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远比超国家机构或实体更为重要。保守派因而批评改革派推崇的国际理解教育宣扬全球一体化、强调合作共融,是在变相地否定美国在全球的地位,瓦解公民的爱国精神。1988年,克斯顿(Katherine Kersten)在《明尼苏达州公立学校的激进化》(The Radicalization of Minnesota’s Public Schools)中,指责明尼苏达州联合会所推行的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左倾性质,是反民主和泛和平主义的、“试图瓦解美国”的教育。[10]

对此,改革派反驳道:改革者们从不否认民族国家的存在价值,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亦毋庸置疑。但是,忠诚于国家与全球合作之间并不矛盾。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国家联合在一起超越边界的限制来解决全球问题更加有利于人类世界的发展。[11]国际间的联合中真正需要克服的是狭隘的爱国主义偏见。如果国家只管自己利益,至全球利益于不顾则会自尝苦果。美国国际事务专业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School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会议中,詹姆士·米特曼批判《吹响国际理解教育的警哨》,呼吁其他委员一同谴责政府对学校的干涉,并成立3人小组发表决议:“国际理解教育项目没有危害国家利益,相反在各个层面上增强国际理解教育可使美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12]国际理解教育学者肯尼思·泰认为,极端的国家主义是美国和全世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极大障碍。[13]

全球化导致钱、物品、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愈加频繁,使得民族国家疆域不断受到冲击。相应地,在思想领域中出现了试图重新强调民族国家疆域、主张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同样也出现了强调超民族国家维度、主张全球共同利益至上的观点,而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冲突在美国国际理解教育上体现尤为明显。

四、“美国传统价值”还是“人类普遍价值”?——有关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的冲突

在教育过程中宣扬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决定国际理解教育的性质,因此也成为论争双方关注的焦点,他们各自围绕自己所捍卫的价值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

作为保守派的一员,菲莉斯·斯科夫莱(Phyllis Schafly)批评道:“国际理解教育向学生灌输其他国家和政府、法律系统、文化及经济体制和美国的是平等的并值得受到同样的尊重,这样的观点是天真和极具误导性的。国际理解教育还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和明辨事实’,其实这是试图将自己的政治倾向强加给学生,鼓励学生践踏美国的国家制度、拒绝美国传统理念的行径。”[14]而极端的保守派成员格雷格·坎宁安则(Gregg L.cunningham)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宣扬的是一种折中而神秘的道义,试图以此来替换基督教共有的传统道德观念,是十分危险的。[15]

1991年,爱荷华州教育局颁布法令,要求在公立学校的第12年级所有科目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并开发教育参考书和案例集分发给各学校。一些信奉正统基督教的教徒、家长和农业社区及机构的成员[16]纷纷攻击这些教材在立场、观点和用语上具有煽动性,要求取消相关教育。

面对这些攻击和批评,改革派始终如一地坚持文化多样性的观点,一方面继续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另一方面不断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提出全球化时代所需的新的标准和理念,强调宽容、理解与合作。学者班尼特(William J.Bennett)认为:“极端保守派用一系列的‘绝对真理’作为标尺来衡量和批判国际理解教育,但是真正的宽容是批判地审视其他文化。宽容并不代表对所有观点的认同,而是要遵守一条原则:没有任何人可以概括所有真相,不同观点的共存是可能的,差异并不归因于他人的无知,顽固或邪恶。”[17]肯尼思·泰则认为:“其实国际理解教育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在我国应如何与其他国家相处等问题上国际理解教育是有一些新观点的。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由一个国家主导其他国家并将自己的价值理念强加给其他国家是很难行得通的。地区合作如欧共体,似乎成为未来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替代民族国家的霸权。国际理解教育正是致力于帮助人们理解这些新的价值观。”[18]

论争双方的分歧源自双方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受人性论影响,改革派在世界观和历史观问题上抱有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非来自人类的本性,而是源于国际国内体制的不完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这种体制而避免战争,实现和平。在国际关系方面,改革派强调,建构全球共同的道德标准和理性原则来实现世界和平。同时,他们反对权力政治,认为权力的争斗是战争的根源。而保守派虽然对社会发展也持有乐观态度,但他们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认为国家间权力争夺是不可避免的,和平来自均势或霸权的建立。保守派更强调美国应在全球秩序中抢占优势地位,同时占据道义和正义的至高点。[19]

这些分歧在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选择上体现得尤为鲜明。首先,改革派希望通过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并增进其民主、人权、平等意识,为适应全球化社会做好准备的同时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从而达到世界和平的目标。保守派则重视美国传统价值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力图使学生意识到美国价值的优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爱国公民。其次,保守派坚持美国传统道德与宗教伦理价值的优越性,批评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内容宣扬道德平等和无神论,必须予以反对。他们认为,美国理念是不允许践踏的,道德平等是空谈,反而应教育学生如何应付反对美国价值的敌人。最后,保守派中的诸多人是正统的基督徒,他们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威胁到了他们深层的宗教信仰,[20]国际理解教育试图解释的现实世界充满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和多样性,而这恰恰相悖于在美国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的宗教主义。而改革派认为,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价值的多样性并不影响学生拥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不同价值之间是可以沟通并共存的。

上一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案例模拟题八下一篇:指南针在生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