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轨迹

2024-06-09

发展轨迹(12篇)

1.发展轨迹 篇一

潮州市古建筑设计--潮汕民居

一、课题提出

潮汕地区,既有灵秀山川的孕育,又是“十相留声”之地。二千多年来文明历史的沉淀,使其拥有丰富的古典建筑。潮汕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专家名流的赞誉。例如我国美学学会会长王朝闻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考察潮汕时,就对潮汕民居给予高度的赞美:“原以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点。”地灵人杰的潮汕大地,虽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沧桑,但至今仍保存有一大批珍贵的民宅建筑。其中有被专家们誉为国内罕见的府第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附马府:有潮州木雕堪称一绝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略黄公祠;有石刻艺术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的从熙公祠;有清代爱国政治家丁日昌和清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故居德安里等大型建筑群。历史上的潮州,曾经有过辉煌。它是9个县的先民一起奋斗创造出来的,作为它的后人,我们有权利共享它那骄人的荣誉,也有责任探究和弘扬它那神奇的底蕴。

二、活动目的

许多人可能对古建筑知之甚少,然而当你走近它们,就象再次经历那些沧桑岁月,听它们倾诉过去的风风雨雨,犹如翻阅一本史书般抱着敬畏去看待。它们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漫漫历史的见证,在时光的长廊中显得庄严又质朴。以往我们从没如此贴切地感受,因此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去感知那座座古香古色的居所,获得更多课外知识。

三、研究进程

(1)开会讨论,确定课题,分配任务;(2)到图书馆、上网找资料;(3)筛选出有用的资料;

(4)写总结论文,先介绍一下潮汕建筑的总体情况,再根据现状探讨、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并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四、研究成果

(一)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

“潮州厝,皇宫起”,这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这句俗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建筑规模和建筑

格局上看,潮汕民居与京城皇宫宅院有相似之处。潮汕人多地少,华侨众多,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潮人大多聚族而居,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寨格局。特别是富贵族望之家尤为重视此风,以建立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为荣。故清乾隆《潮州府志》云:“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为壮丽。”民国三十三年《广东年鉴》曰:“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 潮汕“府第式”民居基本格局则千年未变,对潮汕人民心态和民性的形成有深远的影

响。“府第式”民居最大特点是以大宗祠为中心,附属建筑按尊卑顺序围绕大宗祠展开,形成一个既抱成一团又可向外辐射的建筑整体。这种融血缘宗亲和建筑布局于一体的“府第式”民居,造就了潮汕人民重宗族、重乡亲、重家庭的传统伦理观念,富于凝聚力又勇于开拓的性格。潮汕人民崇尚谦直、中和、稳重等儒家所推崇的高尚美德,也与“府第式”民居的中轴对称、排列整齐、形体端严的感觉模式相一致。

总之,潮汕民居无论是从建筑格局、规模和内外装饰上都与京城皇宫有相似之处,“潮州厝,皇宫起”并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表述。

在边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制约,经济条件也较差,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村子又小,那里的村寨民居格局与平原有别。砌石为基,土砖作墙,上压金字架,再上瓦或草篷。砖石屋、土砖屋、石卵巷道,是山区民宅的特色。潮汕土楼的兴建年代,大多数在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这同樟林寨早期民居建筑形式一样,与当时多山贼海寇侵扰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潮汕土楼的外观有圆形、八卦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几种式样,圆形土楼数量最多。潮汕土楼的建筑规模一般不大,占地三四亩,24~28套二层房间环拱建成一围。规模较为宏大的,有饶平县三饶镇的道韵楼,东山镇的潮教楼,上饶镇的镇福楼。道韵楼外周长323米,内周长135米,共有56套三进堂屋和“套角屋,堂屋深29米,墙厚1.6米。土楼房间的后墙即为楼寨的外墙,厚度一般都超过1米,既坚实牢靠,有防御功能,又防潮隔热,使房间冬暖夏凉,居者安适。土楼显示出潮汕山民的气质,也显示出潮汕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和建筑匠师们的创造能力。饶平县还保留数百幢明清时期建造的土楼寨,是饶平县民宅的一大特色。

(二)潮汕民居的工艺特色

明清以后潮州民居建筑进入了成熟时期,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建筑装饰手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其一是实用与艺术和谐结合,在关系到建筑结构、特别是屋面上最显眼部位,如屋脊、墙头、不同墙面的转角处、细部收口等部位,通过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而且更加坚固。潮州乃多雨地区,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防漏要求很高,屋脊做得较大,在最为突出的屋脊饰以灰塑、嵌瓷、彩画,不怕日曝雨晒,历久如新。在大面积的外墙面墙上嵌以石雕,墙头饰以彩画,避免了单调的直角,丰富了立面。大中型祠堂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结构,多数采用彻上露明造以求建

筑空间敞大,同时在梁架、照壁、额坊、柱头斗横、雀替等部位精雕细琢,使这些举目可见的部位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了防潮、防洪和防白蚁,潮州民居一般采用石构柱础,而且比北方明显更高,因而将柱础雕刻成复杂的几何形状,造型饰样几乎逾百种。室内一般追求良好的采光、通风,采用精致的通雕屏风、隔扇。同时,潮州民居十分注重门面装饰,集中对石柱、屋脊、外墙门框、匾额楹联、檐头、抱鼓石、石狮乃至门前之亭子、旗杆等均予以精美的装饰,使建筑物门前徒增华贵之感。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土、火五种不同的造型。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连同山墙、屋檐都用瓷来镶嵌。嵌瓷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一些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除了嵌瓷,还有雕刻,在建筑物的一些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其二是装饰题材广泛,潮州民居的装饰题材几乎囊括传统的民间题材,如历史故事、神话、戏剧题材、吉祥图案、虫鱼鸟兽、亭台山水、以至名人名家诗书画,同时善于表现地方特色,如潮州八景、岭南佳果等地方题材,晚期尚出现了一些西方花纹图案。

其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博采众长以为我用,最突出的是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琉璃、彩画等工艺。

其四,精益求精的营造思想,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内容使潮州艺人大显身手,注入了竞争机制,使明末以后的潮州民居装饰日显细腻繁复。

(三)潮汕民居形式的发展

潮州古城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文物古迹700余处,古桥、古寺、古塔、古祠、古府第、古民居遍布老城区,可谓“步步见古、步步有故(故事)”,建筑和人文景观基本上都保留着唐宋时期的遗风。老城区并不大,依次是打银街、西平路、太平路贯穿南北。而东西走向的从北到南依次是中山路、西马路、开元路。而那些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府第,大多位于甲第巷、铁巷、义察巷、灶巷。潮汕民居建筑,古今城乡均有差别,贫富差异甚大;但相沿成习,无论大格局与小单元,既有个性,更有共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民居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近年变化尤大。

潮汕城市,都是从原来县城、圩市、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内按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纵横列成直线,也有依地理环境或某些人为原因而弯曲的。大街多为店铺,小巷多为民宅。临街店铺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多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顶瓦屋,上有阁楼,后半为客厅或卧室,前半为店面,店铺人家也多有小巷内的住宅。小巷里有许许多多的建造单元,富户人家建三厅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户建二厅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点金)或一厅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户单间或多间连体的“竹竿厝”。城市宅地难觅,往往难以统一规格。潮汕各城市旧民宅墙体多为三合土夯筑,均较矮,砖砌楼房极少。潮州、揭阳、潮阳等旧城和开埠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汕头市,二三层以上的水泥结构楼房,多是在清末民初时间出现,汕头市少数四五层以上楼房是30年代才兴建的。民

宅多是一二层平房;此一情况,一直延伸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城市和一部分镇,多层建筑日增,高层建筑(10层以上)逐步出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住进了楼房,都是配套组合。住宅装修、布置,其特点是重厅面装饰,阳台多装上花架。城市扩大之后,原来城郊都成了市区,出现一些城中村。村里民宅改建很不统一,有些为楼房,有些仍是旧屋,巷道狭窄,旧祠堂多无拆除,这是城中村的特有现象。近年受城市楼房居室配套的影响及钢筋水泥的普遍应用,农村出现许多中西结合的住宅楼房,多是三合院的楼房化,二、三、四层均有,有厨厕配套,有的有庭园,相似别墅。

近代潮汕建筑的类型亦十分丰富, “中庭式”的布局及其组合则显示出潮汕侨乡建筑的地方特色。需要强调指出,装饰装修艺术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最大特色。而其装饰艺术的特色和风格乃至近代潮汕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和文化地域性格的形成,又是近代潮汕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近代潮汕建筑的装饰艺术反映出时人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炫富心理。特别是一些有钱有势的富家望族,相竟豪奢,争夸壮丽,不惜破费。故在潮汕地区,素有“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民谚。近代时期,潮汕建筑装饰继承了传统的手法,以木雕、石雕、嵌瓷和彩画四种工艺为主。无论木雕还是石雕,都讲究“勾勾、杂杂、通通”,构图饱满,虚实有致,精雕细刻,形神兼备。庆瓷和灰塑更是就地取材,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独特工艺。

其次,近代潮汕建筑的装饰艺术表征了时人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长年累月的商贸经营培育了潮汕人的务实品格和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潮汕建筑在技术上的务实性是这种文化地域性格的写照。潮汕地区林木资源不丰,采用石材、泥土、贝灰,表现出取材上的因地制宜。

潮汕地区临海而多台风,往往使用硬山式山墙以减小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脊饰多用嵌瓷而少用砖雕灰塑,既增强了的气势和美观,又适应了海风侵蚀的气候特点。在民居、饲庙等各类建筑中,广泛采用石门框、石门脸、石柱、石台阶、石梁架,增强了建筑的稳固度,也大大抵御了海风的侵蚀。此外,为了强调通风透气、抗风防震的效果,潮汕建筑的结构方式亦很有特点。在一些大中型堂屋采用了两端山面穿斗式、中央诸间抬架式的混合结构法。这样既宽敞实用又防风抗震。再次,近代潮汕建筑反映了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潮汕建筑的开放品格表现在对外来建筑文化的逐步吸收融合,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明中叶以前,主要受阅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明中叶以后至清前朝,受江南文化影响;近代则较早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在近代潮汕众多庭园中,钢铁、混泥土等材料以及西方柱式、外廊式建筑、地下室等一些外来形式得以广泛采用。如建于1898年于1909年竣工的潮阳棉城西园,大门西向,进门就是开阔的水面,布局明显区别于传统造园手法。水面上设一扁六角亭正对大门,左侧为两层高的钢筋混泥土居住用房,平面为外廊式,正立面饰以四根多立克叠柱。右侧庭园布置亭台楼阁,假山真水,情趣盎然。山上建有圆亭,山下造有水晶宫。园内景点处处,题名极富诗意。

整个庭园意境高远,小中见大,展现了中西合壁的庭园风采。又如汕头市市中心道路系统的扇形扩散布局,卫异于传统棋盘式街道格局,呈现出吸收西方城市建筑规则设计方式的新型商埠城市面貌。

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县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表现出不同的人文品格和美学特征。潮汕侨乡建筑面对“中西之争”在城镇和乡村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抉择。前者更开放、更主动,融合性更强;后者相对保守,行动迟疑。这正好说明了潮汕侨乡建筑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了近代潮汕建筑进行理性选择和文化轻型的矛盾性、复杂性和艰难性。潮汕侨乡建筑的性格特征与商贸繁荣及从商心理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潮汕建筑装饰艺术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潮人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和对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博采众长的开放融通品格。

2.发展轨迹 篇二

国外的隐喻研究历史悠久,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外隐喻研究阶段进行了分期。束定芳根据研究范围和方法把西方的隐喻研究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 即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时期、隐喻的语义学研究时期、隐喻的多学科研究时期。我们以时间为标准, 将国外隐喻研究分为20世纪以前和20世纪以后两个阶段。20世纪以前的隐喻理论, 严世清将其分为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我们认为, 柏拉图对隐喻持“贬斥”态度, 其研究并不构成隐喻研究历史, 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主张并不能代表整个20世纪以前隐喻研究的状况。对于20世纪以前的隐喻研究史还有一种传统划分方法, 即认为主要存在两种最基本的隐喻理论——古典派和浪漫派。我们认为, 这种划分方法较严世清的分类更具有合理性。

古典派隐喻观的基本主张是: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 运用它可以产生特定的表达效果;隐喻有别于日常语言, 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偏离;隐喻是明喻的一种浓缩形式。此派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和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Quintilian。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对隐喻作比较系统的研究的人, 他关于隐喻问题的观点和理论零散地分布在《诗学》 (Poetics) 和《修辞学》 (Rhetoric) 两部经典名著之中。他认为, 隐喻与明喻本质上是一致的, 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 所以他的隐喻理论被称为“比较论”。他认为, 隐喻的主要功用是修饰, 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使言语不致流于平庸, 文体显得明洁优雅, 换言之,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附加物”, 是“佳肴中的调料”。亚里士多德也阐明了隐喻的创造性和隐喻的认知功能。他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忽视隐喻的使用与语境的关系等, 但他是隐喻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 其隐喻理论自成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隐喻的某些特点, 为以后的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亚氏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讨论影响了其后2000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 隐喻自此坐实为“一种修饰性的语言形式”, 几千年不得翻身, 影响极为深远。

Quintilian是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家。他把隐喻界定为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此理论被称为“替代论”。他曾系统地阐明语言与隐喻的相互关系:为了艺术的目的, 语言必须被提炼到具有较强的力量, 比喻即具有这种提炼的效果。他同样认为隐喻是语言的装饰品。Quintilian把自亚氏以来对语言和隐喻研究的古典主义方法推向了一个顶点, 他的论述融汇了前人大多数有关的论述, 因此, Quintilian可以被看作是在他之前的修辞学家们所积累的隐喻观的代表。

浪漫派的隐喻观是由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雪莱、柯勒律治等提出的。其基本主张可简要地概括为:隐喻是语言内部的一种衍生机制, 而不是游离于常规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 隐喻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关键所在, 反映了语言的本质, 因此所有的语言都是具有隐喻性质的;隐喻是人类体验世界的重要方式;不存在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之间的区分。古典派认为隐喻是语言的手段, 浪漫派则认为隐喻是语言的本质。相比而言, 浪漫派一反传统的隐喻修辞观, 对隐喻的认识更为深刻, 并且影响了20世纪以后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隐喻所持的观点。

20世纪是隐喻研究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 1936年, 英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新修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Richards所著的《修辞哲学》突破了古典隐喻理论的束缚, 首次提出“语义互动”理论, 认为隐喻是在一定述谓过程中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语义变化现象。Richards也是西方最早、最明确地对隐喻认知特性进行阐述的人, 他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1962年, 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Max Black发表《模型与隐喻》, 对Richards提出的“语义互动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使其发展成为现代隐喻研究中较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70年代后期, 西方对隐喻研究的兴趣达到极点, 有关隐喻研究的学术会议接连召开, 隐喻研究著作不断出版, 各种新观点、新理论纷纷出台, 还出现了专门的隐喻研究刊物、研究机构和专门网站, 掀起一股“隐喻狂热”。这一时期引人注目的隐喻研究者有符号学家U.Eco、哲学家J.Searle和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等。1980年, 美国生成语义学家Lakoff与哲学家Johnson联手推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该书从认知角度全面、系统地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阐发, 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 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90年代以来, 隐喻成为认知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20世纪以来隐喻研究的总的特点是:宽视野, 多视角, 多学科交叉, 从传统的静态研究转为动态的观察和思考, 并且发展迅速。这些特点在近三十年来表现得更为突出。

2. 国内隐喻研究综观

中国的隐喻研究始于先秦时期的修辞思想, 从《诗经》、《尔雅》、《周礼》和先秦诸子中就大量出现“比”、“喻”和“譬”的使用, 虽然中西方使用的术语不尽相同, 但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此类的论述应该算作是中国隐喻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与西方隐喻研究相比, 国内隐喻研究具有自身的特点, 不乏新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汉语修辞学中, 隐喻被看作是典型的修辞格, 通常与借喻、讽喻、博喻、引喻等相提并论, 被看作是“比喻”这一“类”下面的“变种”。比喻最初称“譬”, 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中的“取譬不远, 昊天不忒”之句。关于“譬”的定义最早见于《墨子·小取》:“辟 (即譬) 也者, 举也 (他) 物而以明之也。”此句从功能上说明了比喻的价值, 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比喻的定义。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关于比喻作用和性质的阐述都是在演说术范围内, 先秦诸子个个都是善于运用比喻的高手。孔子提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矣。”《礼记·学记》中有“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之句, 这成为古代文人的共识, 隐喻被儒家改造成一个政教伦理概念。

从汉代开始对比喻的研究范围渐渐扩大, 将它作为《诗经》“六义”之一, 与“兴”一起研究, 合称“比兴”。“比兴”一语最早见于《周礼》, 东汉经学家郑众注《周礼》, 初次对“比兴”进行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 兴者托事于物也。”东汉王逸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 总结出“引类譬喻”的特点, 道出了比喻的灵魂是两事物间的相似点, 可以说与西方的“比较论”不谋而合。南朝的刘勰最早对“比兴”进行系统研究, 在其经典著作《文心雕龙》中专设《比兴篇》, 说明“比喻”和“起兴”的区别和联系, 认为“比显兴隐”:“比者, 附也;兴者, 起也。”本体和喻体可在不同的方面建立相似联系, 以形成比喻, 比喻贵在贴切。刘勰的比兴理论的影响极其深远, 真正将隐喻从比喻中独立出来进行理论研究, 也是在《文心雕龙》中始见端倪。

《文心雕龙》之后, 从理论上探讨隐喻问题的还有南宋陈骙的《文则》。陈骙根据比喻的形式将它分为十种不同的类型, 定义虽有交叉, 但是从新的角度的尝试。除此以外, 系统地从理论上对隐喻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并不多。1932年,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问世, 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正式建立。陈望道把譬喻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 明喻是“甲如同乙”, 是相类的关系;隐喻是“甲就是乙”, 是相合的关系。实际上其中“隐喻”和“借喻”同属于广义上的隐喻, 只不过是根据其语法形式的不同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国修辞学对比喻辞格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 出现了比喻专著, 如袁晖 (1982) 的《比喻》, 对比喻辞格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李济中 (1995) 的《比喻论析》, 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 揭示比喻的种种属性, 对比喻的种类论述更为深入、细致, 但这些研究都没有超出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范围。这个时期, 一些作家也对比喻有所研究, 如秦牧在《譬喻之花》中称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比喻也有独到见解。

综上所述, 自中国古代修辞学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 汉语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几乎一直限于修辞格的范围内, 这种情形直到80年代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才有所变化。概念隐喻理论的推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将隐喻作为一种语义辞格的传统观点, 对国内语言学界的隐喻研究是个推动, 对隐喻现象开始从多角度进行剖析, 触及隐喻的生成机制、隐喻与抽象思维、隐喻的语用特点等深层问题。林书武是最早介绍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耿占春的《隐喻》 (1993) 在诗学范围内讨论隐喻现象, 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隐喻现象的学术论著。束定芳首次提出“隐喻学”的概念, 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 对隐喻产生的原因、工作机制、本质特征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突出了隐喻是人的认知活动这一本质。总之, 我国现阶段的隐喻研究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僵滞状态, 在西方隐喻研究热潮的影响下逐渐起步和发展。

3. 余论

传统隐喻观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段, 是对正常语言规则的偏离, 而认知隐喻观中的隐喻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学概念, 而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语言中的隐喻是这种思维方式及其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综观中外隐喻研究发展轨迹, 均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 即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 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及符号学等的研究对象;从词语层次过渡到动态的话语现象;从作为一种语言“寄生现象”过渡到将其视为人类极其重要的认知工具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和阐释。简言之, 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化过程。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 1995, (5) .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6.

[4]袁晖, 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 (修订本) [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

[5]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M].商务印书馆, 1996.

[10]亚里士多德著.崔延强, 严一译.修辞学[M].台湾慧明文化公司, 2001.

3.大学发展的轨迹 篇三

本书以年度为单元评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高等教育的50件大事,试图通过这些事件理清这一特定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同时,作者专业的视角,运用学术沙龙研究范式,探讨这50件大事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做出教育学的反思。对每年的大事评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框架体系:一是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对所遴选的事件进行回顾;二是由学术团队对相应事件开展讨论,各自发表不同观点,并由主持者进行总结性的点评;三是提供“相关阅读”,作为事件认识的辅助性材料,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四是作者就每年度某一话题进行深刻而独具见解的专题评论。如此不凡的五年,作者们与她一同走过,并用朴实而又深刻、专业而又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这五年的历史轨迹,对中国大学里这五年来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本书选取的事件颇有价值,说理透彻,文风清新,观点独到,视角新颖,图文并茂,既具学术性、思想性,又兼顾通俗性、可读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十一五”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非凡的五年,我们遇到过“挑战与使命”“期待与忧思”“困惑与选择”,也经历“改革与创新”“转型与发展”“规划与展望”。 正因为如此,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记录了中国“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历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陆续颁布,“质量保障”“教学名师”“教授上课堂”“精英教育”等话题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变革;2007年“质量工程”“免费师范生”“民办大学”“孔子学院”“大学负债”等事件,记录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切都影响着教育,关系着民生;2008年“教学评估”“科技服务”“独立学院”“学术规范”“心理健康”等关键词进入公众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关注大学内部结构的变化;2009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新任教育部部长”“教学成果”“钱学森之问”等引发全民热议,牵动着社会,大学的事再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了;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高教体制改革”“南方科大”“卓越计划”等无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欣欣向荣。本书最后一单元,作者针对大学和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与评析,深度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和原因,无不给人启示和希望。

在这五年间,我们看到今日之中国大学的希望,同时也了解到大学里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教学质量、大学制度、学术腐败等,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客观辩证地分析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让读者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质,加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增强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春华秋实,应贺祖斌教授所言,“正值国家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之际,有大学先贤之榜样,自当集天下有志有识之士,重振大学人文精神之风,重树学界自由独立之风骨,引领社会开明思想之风尚,造就国家建设发展之栋梁”。

4.发展轨迹 篇四

前言

人小近年来确立了“人小志大、胸怀天下”的核心精神,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名师扬校的发展策略,按照“科学与人文并重,经典与时尚同行”的办学思路,以“基础扎实,自主发展,个性丰富,富于创新”为育人目标,形成“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的学风,“诲人不倦,长善救其失”的教风,“有教无类,本立而道生”的校风,构建了和谐的校园、儒雅的校园、科技的校园、生趣的校园、规范的校园、阳光的校园。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校各项工作硕果累累。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级督导检查组、全国“护校安园”交叉检查组、教育部科技司督查组、省教科院李灿莉院长一行、省教育宣传中心副主任鲍刚一行先后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同时我校应邀在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我校入选安徽队、许新江校长参加2013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

先后获中国校园媒体建设百佳示范学校、红领巾数字图书馆示范学校;铜官山区教育局2012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单位、铜官山区教育局2009—2012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省级课题《“我担当”班级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验》获省级三等奖;14名教师获全国电子白板课例大赛奖;9名教师获省首届中小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奖;6件作品获第十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奖评选活动银奖和铜奖;机器人获全省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并在全国比赛中获第十名;舞蹈节目获省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三等奖;阳光体育荣获铜官山区教育局一等奖。同时我校还有多名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荣获等级奖。

成绩属于过去,历史已经步入2014年,我们将戒骄戒躁,继续扎实有序地努力工作,谱写我校教书育人的新篇章!

后记

此册书中节选的稿件均是对学校各项活动的报道,从节选的稿件中可以窥见学校发展的足迹。汇集成册不仅是对学校工作的又一次集中宣传和展示,也便于后人对学校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册书除署名稿件外均为王锐同志撰稿。

5.发展轨迹 篇五

从汉字本源看中西方诗歌发展轨迹之迥异

汉语具有简隽、含蓄、内蕴、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汉语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比其他任何文学形式都重要得多.然而在欧洲,世所公认的最伟大的.诗歌作品,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弥尔顿的<失乐园>等几乎全是叙事诗.我们从文字的源头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汉字与西方字母拼音文字的差异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作 者:张传彪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宁德 352100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00427(6)分类号:H12关键词:汉语抒情诗 欧洲诗歌 表意文字 拼音文字

6.发展轨迹 篇六

内容摘要 :自1976年至今三十余年来,流行歌曲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从单一到多元,并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特征和发展轨迹。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流行歌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当代乐坛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流行歌曲从它诞生至今,每一个阶段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思想,它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折射,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富有个性的演唱,既丰富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又开拓了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笔者通过对改革开放以后流行歌曲发展概况的描述,梳理出一条流行歌曲发展的清晰脉络,并以此为基础吸收并借鉴其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流行歌曲更好地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解禁重放期(1977—1982年)

1976年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局面。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首先是一批新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70年代末歌坛上主要流行一些电影作品的歌曲,如:《阿诗玛》《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还有一些“文革”前创作的优秀作品《我们的田野》《我的祖国》等。这些作品不仅让老一代人重温了过去美好的时光,也让年轻一代领略到了清新质朴的音乐。这时期的歌曲创作也活跃起来,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泉水叮咚》《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满山红叶似彩霞》《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太阳岛上》《校园的早晨》等。这些歌曲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这一时期随着录音机在中国的普及,更为这些歌曲的传唱打开方便之门。歌曲内容反映了人们新的生活,反映了祖国的建设面貌。

总体来说,这时期的流行歌曲唱法还是非常传统的,基本沿袭了抒情歌曲的正统唱法,并且许多都来自电影插曲,涌现出了大量歌手,代表人物如李谷

一、苏小明、朱逢博、郑绪岚、谢丽丝、王洁实、索宝丽、牟玄甫等。在这些歌手中,李谷一和苏小明尤为突出。李谷一在她的演唱中大胆创新,听来更觉情真意切,亲切而清新,令人耳目一新,如代表作《绒花》《妹妹找哥泪花流》《心中的玫瑰》《乡恋》《客从何来》等。以《军港之夜》一举成名的苏小明,一方面得益于这首歌曲的创作方式,一方面得益于她的演唱。以往的军旅歌曲多以硬朗,雄健著称,突出军人特性,但这首歌曲以夜为背景,通过夜衬托水兵的梦,表现了温柔甜美的情绪,词曲结合亲切自然,旋律流畅朴实。苏小明在演唱此歌时,淡化了演唱技巧,用一种自然的声音低吟浅唱,与此歌的基调十分吻合,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对著名的男女声二重唱歌手,牟玄甫和索宝丽,谢丽丝和王洁实。前者以演唱东南亚及我国台湾民歌著称,演唱亲切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有《宝贝》《夫妻双双把家还》《蜗牛与黄鹂》等。谢丽丝、王洁实演唱风格清新明快,多以演唱我国大陆及台湾的校园歌曲,代表作有《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湖湾》等。这两首歌曲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男女对唱的形式新颖,大受听众的欢迎。这时期著名的歌手还有郑绪岚,其演唱柔和甜美,代表作有《牧羊曲》《太阳岛上》。朱逢博的演唱甜美清亮,代表作有《满山红叶似彩霞》《橄榄树》。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歌坛许多知名歌手都出自东方歌舞团门下,如牟玄甫、索宝丽、郑绪岚、程琳、朱明瑛、远征、李玲玉等,他们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发展壮大期(1982—1985年)

1982年,电视在中国开始普及,金鸡百花奖和各种晚会陆续在电视上出现,流行歌曲的流传有了更好的渠道,许多歌手也通过电视使听众不仅熟悉其声也熟悉其人。这一时期各种港台地区的电影、电视连续剧开始进入内地市场,其中的主题曲风靡一时,这无疑也刺激了内地流行歌坛的创作。邓丽君、凤飞飞、刘文正、谭咏麟等一批港台歌星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这些歌手的演唱风格为大陆歌手所借鉴。这一阶段,大陆歌手的演唱有模仿港台地区的痕迹,风格也较单一,但各自的特点已具雏形。电视上也有专门的文娱栏目,推出流行歌曲和歌手,比如《九州方圆》栏目。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程琳、朱明瑛、成方圆、沈小岑等。程琳的演唱讲究吐字运腔,童稚的声音中带有成熟的味道,其歌曲大多偏向轻柔、甜美的特色,代表作有《童年的小摇车》《风雨兼程》等。朱明瑛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演唱风格成熟大方,含蓄质朴,音色醇美而柔和,她以演唱非洲和拉美歌曲出名,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代表作有《角落之歌》《莫愁啊莫愁》。这一时期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许多歌手的成名大多归功于翻唱港台歌曲,如朱明瑛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成方圆的《童年》,程琳的《酒干倘卖无》等。

三、成熟实力期(1985—1994年)

中国内地的流行歌曲历经两个阶段后,终于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无论是词曲、演唱还是歌手的实力,流行歌曲此时发展得都已比较成熟,风格特征多种多样,性格鲜明突出,经典作品较多。如今在流行歌坛上,许多歌手都产生于这个时代,活跃在歌坛上影响至今,其地位无人能取代。他们的演唱已摆脱了港台地区的束缚,除了借鉴港台地区歌手的演唱方式,也吸收欧美歌手的技巧和方法,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们不仅注重流行歌曲惯常的气息声音控制,并在音色音域歌曲的理解处理上更进一层楼,如歌手毛阿敏、韦唯、张行、田震、刘欢、崔健、那英、李娜等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这一时期流行歌曲的成熟不仅反映在演唱和歌手上,也体现在和国际接轨上。如郭峰为世界和平年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这部三乐章的大型作品,集中了当时中国歌坛百位知名歌手共同演绎,全曲气势宏大,主题寓意深刻,无论词曲创作、歌手演唱、配器及歌手数量都把这首歌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成为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为流行歌曲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郭峰这时期的代表作还有《我多想》《让我再看你一眼》等。这一时期毛阿敏演唱的《绿叶对根的情意》也在国际上获奖,从而提高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品质与知名度。毛阿敏的演唱成熟稳重,深情婉转,同时又大气磅礴,气息声音控制收放自如而又精细,低音深沉婉转,高音开阔明亮,对歌曲的演绎与把握准确,擅长演唱起落较大的歌曲,经典之作比比皆是。如:《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渴望》《烛光里的妈妈》《同一首歌》《历史的天空》等。这一时期电视歌手大赛启动,许多歌手由此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如韦唯、那英等。韦唯的演唱沉厚开阔而又深情,代表作有《爱的奉献》《让我再看你一眼》。那英演唱风格洒脱自由,音域较宽,代表作有《山不转水转》《雾里看花》等。张行对翻唱的港台地区的歌曲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处理,形成典型的特色,其演唱风格成熟洒脱而又轻松自如,代表作有《最高峰》《雨中即景》等。田震以一曲翻唱曲目《成吉思汗》成名,其低沉沙哑又带野性的嗓音不加雕琢,直抒胸臆,令人耳目一新,演唱奔放热情而又深沉。刘欢以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名扬天下,随后多年佳作不断,至今仍屹立歌坛,演唱气势开阔洒脱,奔放自由,无拘无束且酣畅淋漓,代表作有《千万次的问》《好汉歌》《去者》等。这时期的李娜成名作《好人一生平安》令人流连忘返。李娜的演唱情真意切,洒脱自然,音域宽广,嗓音醇美而富于张力,她驾驭歌曲的能力极强,各种类型的歌曲都能准确演绎,其经典作品极多,如:《好人一生平安》《嫂子颂》《女人是老虎》《咱爸咱妈》《青藏高原》等。

80年代后期为西方人所熟知的摇滚音乐开始走入中国,崔健为此时中国摇滚的代表人物。他以一曲《一无所有》成为中国摇滚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其摇滚先驱者的地位。这首歌以一种原始的声音和不加掩饰的表白,直击听者心肺,充满了对生活的一种反叛和质疑,其代表作还有《假行僧》《解决》《像一把刀子》等。80年代后期的另一景观就是“西北风”现象,这缘于1987年的青年歌手大赛,杭天琪、胡月等歌手推出了一批具有浓郁西北风格的歌曲,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作曲家和歌手纷纷投入这场热潮中,推出了大批此类歌曲。由于这类歌曲中有大部分为速成品,其质量可想而知,其中一些不乏流于庸俗和肤浅的歌曲,这股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迅速衰败下去了。尽管其中也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如《信天游》《我心中的太阳》等。

四、多元纷呈时期(1994年至今)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股票、房地产、互联网、手机……纷纷介入中国人的生活。港澳回归,申奥成功等因素,无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开始走向多元化时期。流行歌曲也受此大背景的影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特点。各种流派、各类歌手、各种晚会的演出不胜枚举。

90年代一种新的电视形式开始兴起,MTV使得音乐的传播更加立体生动。在经济大潮的背景下,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歌手和歌曲其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相对于前两个时期好歌手与好作品的比例相对要低,大多数歌曲与歌手都是昙花一现。这时期的特点是偶像与实力并存,摇滚与抒情并重。因此,这一时期的风格特点呈现出了多样性。陈琳以一曲带摇滚风格的《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享誉歌坛,这首歌不仅吸收了前期流行歌曲的元素,并大胆加入摇滚风格,使人耳目一新。陈琳的演唱洒脱自如,声线收放随心所欲,其代表作还有《爱就爱了》。孙楠以一曲《不见不散》为人熟知,孙楠的演唱富有热情,声音嘹亮高亢,挥洒自如,代表作还有《五星红旗》《你快回来》等。孙悦的一曲《祝你平安》感动了无数人,也使她夺得了1995年MTV金奖,其演唱风格清新自然,轻松流畅,音域较宽,代表作还有《幸福快车》《好人好梦》等。韩红是近几年崛起的实力歌手,其天籁之声宽广流畅,浑然天成,深情而不失热情,代表作有《家乡》《风雨中的美丽》《天亮了》等。

校园民谣在这一时期也风靡一时,以老狼为代表的歌手创作的《同桌的你》《江湖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以其叙说性的风格,朗朗上口的词曲结合,亲切自然的演唱而广为流传。摇滚乐此时也发展起来,著名的摇滚乐队有黑豹,其作品风格具有强烈的人文和神秘主义色彩,代表作有《无地自容》。唐朝乐队,其演唱风格狂放,具有钢铁一样的精神意志,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代表作《回到唐朝》。零点乐队演唱自然婉约又蕴含着一种激越的情绪,代表作《你到底爱不爱我》。这一时期有许多老歌手纷纷复出,代表人物田震以《野花》专辑声震歌坛,证明了实力派歌手的雄厚功力。中央台大型歌友晚会《同一首歌》的推出,让许多人领略了老歌手的实力和风采。

7.广东省专业镇发展轨迹探究 篇七

关键词:专业镇,形成机制,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1 专业镇内涵及现状

专业镇是我国行政区域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多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来重点发展名、优、特、新产业和产品, 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 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其收入成为农民和乡镇收入的主要来源。

广东省的专业镇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初, 发展于90年代末, 为广东省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主导产业体系, 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发展阶段。

2 专业镇的发展轨迹

一个普通的乡镇发展成具有主导产业体系的专业镇须经过一个转变的过程:形成机制——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基于不同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条件, 各专业镇会选择其适用的发展模式, 而发展到一定程度, 各专业镇则需要面临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

2.1 形成机制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横向一体化专业镇的产业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基于当地的资源禀赋或者传统工艺; (2) 产业体系的成型是通过仿效某种工艺并形成集群化所致; (3) 承接产业转移并将其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横向一体化专业镇体现了专业镇经济内部的聚集效应。

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纵向一体化专业镇的产业特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1) 专业化分工深化并发展成企业集群; (2) 通过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纵向一体化专业镇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上市是由不同的企业分别负责不同的生产环节来完成的。

综上所述, 横向一体化专业镇尚处于专业化分工的低层次, 是专业镇发展轨迹的初级阶段;而纵向一体化专业镇则处于专业化分工的更高层次, 是专业镇发展的高级阶段。

2.2 发展模式

2.2.1 外资主导型发展模式

外资主导的专业镇发展模式的实现有其必然的支撑要素, 包括基础条件和推动力量。

从基础条件来看, 主要包括宽松的市场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广东作为重要的经济改革试点地区, 对于市场经济的准入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都有明显的倾斜性;再者, 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邻近港澳台, 区位优势明显, 劳动成本低廉。

从推动力量看, 包括两点:一是产业的国际分工和转移, 尤其是香港制造业向内地产业梯度转移;二是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外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投入。此类发展模式最典型的是90年代东莞的“三来一补”经济。

2.2.2 专业分工型发展模式

专业分工的专业镇发展模式是在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的条件下才实现的, 当专业镇的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 随着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 在市场推动作用下必然要进行分工, 而分工又意味着生产将进一步专业化, 久而久之, 在专业镇的经济体内必然会形成围绕一个主导产品进行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 专门化生产的企业随之产生, 这些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会使得某一类或几类产业特别突出, 从而成为专业镇的主导产业。

2.2.3 政策扶持型发展模式

随着产业的不断集聚, 规模越来越大, 单是利用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并不能很好地将专业镇的经济导向一个良好的局面, 甚至会导致企业间的盲目扎堆和无序竞争, 此时, 政府的介入显得迫切而又必要。政府通过颁布地方性的优惠政策、提供各类生产要素如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促进集聚企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规划引导、改善基建等措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导向和便利。当专业镇的产业发展主要由政府进行规划引导所推动, 则政府的角色已然成为发展的主体之一。

2.2.4 自主创新型发展模式

随着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 传统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 正步入衰退阶段。而广东省的专业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技术含量不高, 市场成熟且接近饱和, 若不及时转型升级则会被市场淘汰, 但是专业镇的经济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规模不大, 资金储备不足, 技术资源相对落后, 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能力也不足。基于如此严峻的局面, 以政府为主导, 联合企业与高校实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型发展模式逐渐在各专业镇实行。

2.3 转型升级

2.3.1 制造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制造业也告别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些综合实力比较强的专业镇开始寻求新的经济方向, 而创意经济就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一个选择。“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2.3.2 以高新技术促进生产力提高

广东省大部分专业镇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产业技术层次低, 附加值低。在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中,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专业镇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适用技术, 建设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和营销体系, 如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建成首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镇”。

2.3.3 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

品牌效应的树立能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 是专业镇转型升级的一个有效路径, 这包括两个方面: (1) 从地域的角度而言, 由于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种产品的企业在空间上的大规模集中, 形成门类齐全、产品线长的一个供货地点, 更容易吸引广大用户从而形成区域品牌; (2)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 围绕专业镇的特色主导产业, 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积极应用推广先进技术, 升级改进原有产品和服务, 打造行业品牌。

3 广东专业镇与浙江“块状经济”的比较

与广东省的专业镇类似, 浙江地区的产业集群一般被称作“块状经济”, 但二者无论从形成机制、发展模式, 还是转型升级进度都不尽相同。

3.1 形成机制

浙江的“块状经济”多达数百个, 其形成机制以纵向一体化为主, 每一个集群的主体都是成规模却分散的家庭作坊或小型企业, 实现了同一产业从原料、生产、运输、销售等不同环节的纵向专业化分工;相较之下, 由于贴近市场和准入门槛较低, 广东专业镇以横向一体化的专业分工为主, 同一集群内的企业都有各自的生产链, 从原料进货、设计到生产销售都是一手包办, 并没有专注于一个产业的某一个环节或工艺, 这也决定了企业只能进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3.2 发展模式

从浙江的“块状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 其采用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专业分工和自主创新。浙江的块状经济以家庭工厂为起点, 通过纵向一体化的专业分工使得产业结构顺利从传统的轻工业向先到轻工业升级, 而结构的演变更多地表现在产品的更新、工艺的创想以及产品附加值的递增上。

广东的专业镇在发展模式上更偏向外资引导和政策扶持。改革开放后, 开放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使得广东迅速发展成港台和海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 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随着产业的梯度转移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 各专业镇开始成型并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

3.3 转型升级

在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 浙江和广东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从实现的途径来看, 浙江更注重产品的技术创新, 而广东则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的推动力。

浙江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发展成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 其突出的特点是产业关键技术为支撑, 产业层次高端化, 市场业态新型化。除了继续发挥原来的体制优势、集聚优势和营销优势外, 更重要的是依靠重大产业技术的创新, 突破升级瓶颈。而作为广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专业镇也有同样的难题, 企业有创新的动力, 却缺乏创新的能力。为此, 高校与专业镇对接的发展模式应时而生。有关高校针对专业镇的技术需求, 着力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将本校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引入到相关的专业镇, 共建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2006年至今, 广东投入资金, 广泛发动60多所国家重点高校与广东200多个专业镇、产业集群区、产业转移园区对接。

4 建议对策

4.1 承接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

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镇已经依靠早期承接港台以及国际的产业梯度转移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 开始走向自主创新的转型道路, 而相对较弱的专业镇则需要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 延长本地的产业链和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另外, 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要牵头招商引资, 一方面则要大力推动本地区的科技开发研究, 加强产业创新竞争力。

4.2 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已然成为广东省专业镇在后危机时代继续实现高速发展的瓶颈, 尽管大多企业都有实现关键产业技术创新的欲望, 但是缺乏高级生产要素如高层次人力资本、资金、设备等的支持。因此, 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专业镇内产业链的升级均有着质的影响, 而平台的内容应涉及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物流配送、人才引进与培训等服务内容。政府的作用则是为这些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给予适当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4.3 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

鼓励专业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 开展产业技术项目合作, 一方面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 一方面也加强了该地区的产业链配套。产学研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用以将不同社会资源集中并整合到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平台上, 不仅有利于新技术的研发, 也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目前, 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专业镇大部分集中于珠三角, 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的专业镇在技术创新的带动功能还较弱, 而且专业镇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领域也需扩展。

参考文献

[1]邵念荣.专业镇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 2009, (7) :166-168.

[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树科学发展观, 走转型升级路——广东省专业镇五年工作总结[J].广东专业镇 (2012专刊) , 2012:9-11.

[3]廖欣.广东专业镇经济崛起因素与发展特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7) :87-88.

[4]王珺.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广东专业镇经济的理论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90-95.

[5]普军, 闫小培.专业镇经济模式的形成机制、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人文地理, 2004, 6 (3) :26-30.

[6]谢军.专业镇经济竞争优势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134-136.

[7]何庭宏.广东专业镇发展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 (5) .

8.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轨迹 篇八

从科学主义到行为主义

与以往管理思想不同的是,科学管理更强调逻辑清晰、量化分解、规范形式、精确定额和受控实验等原则。泰勒将科学引入到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法,为管理理论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科学管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假设的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或只要能让人得到经济利益就会配合管理者发挥自身的潜力,这使科学管理理论在随后的实践中受到挑战,导致行为科学的出现。

行为科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律。它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人的行为动机和发展变化的规律,目的在于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人类努力实现组织目标。行为科学假定人是“社会人”——认为除物质利益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同样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应把职工当作不同的个体来看待,而不能只将其视为无差别的机器。

二战后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使传统管理理论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管理学派。其中典型的包括以法约尔、孔茨为代表的过程学派、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卢桑斯为代表的权变学派及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等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又出现彼得斯的新管理理论、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科特的管理原则等不同的管理理论。各学派风格、特点及研究角度、侧重领域都不尽相同,为新时期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借鉴空间和实践舞台。

新时期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企业基本价值观还是具体行为准则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员工作为文化人的特点更为明显,企业管理更加突出了文化。

学习文化

对个人、对企业来说,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本身、创造自我、创造未来。在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的相互作用下,学习、知识共享、提高员工素质将是组织的重要职能和目标。

创新文化

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创新的作用日益得到强化,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砝码,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创新的人。美国戴尔公司看到了存在于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巨大的利润空间,从而采用了直销方式,使公司得到惊人的发展速度,创新力的形成有时是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个人努力的结果,但企业也可以营造适当的环境来激励企业内全体员工的创新活动。

虚拟文化

9.名人成长轨迹 篇九

牧童歌手

记得童年有一首歌,一直伴随他到如今——

“清河水哎长又长,弯弯曲曲与我转,放学路过清河桥,回家路上看牛羊。”

屈进科少小时家境平寒,与母亲相依为命,三岁开始煮饭,母亲教他如何划火柴起火,他的家原先是一个大家族,祖父屈少聘是一个老学究,70多岁还戴着老花眼镜在方凳前握着毛笔写字,他家分得富农的房子,青砖黑瓦两层楼房,二楼楼板都是扎实的杉木木板好料构成,顶梁大柱的。木窗装饰花鸟虫鱼,挺不错的!屋边有一片水塘,水塘源自后山,后山圆圆鼓鼓,外实中空,藏珠蕴玉,名叫“古皮寨”,他的村由此而得名。门前有一座大石桥,小时候牛从桥上过,屈进科有一次在桥上睡着,几头牛从他肚子上迈过而没有伤害他一根毫毛!清清的小溪终年四季潺潺流过,有时似呜咽,有时又似哭泣,有时是欢歌,有时也似咆哮!一家三代同堂,十几口人就住在这个规模约莫400平米的屋子里。姑娘妯娌叔伯兄弟常常发生口角,母亲是被大家族人聚焦的核心!个个都觉得她参加生产队活动太激进,母亲当过畜牧场的养猪场长,还当过铅锌矿的矿工。接触一些政府干部,怀疑她作风问题,妒忌她获得劳模、积极分子!因为父亲远在部队,所以母亲处于孤立无助的地位!父亲从部队寄回的衣服、军队和国家的政府的奖励品,总是被姑娘和叔伯兄弟拦截领去!母亲几次在父亲面前倾诉,因为母亲又是父亲的童养媳,所以后来经受不住这多方压力而劳燕分飞!家里藏书甚多、后来屈进科得益良多。父亲屈方旋,1948年就读阳朔中学,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过共产党的空军飞行员!参加抗美援朝,但因为家族姑娘姊妹和叔伯兄弟的挑拨离间,父亲十多年军旅生涯,顾及不了家中是非,他两岁时父母就被迫离婚!屈进科四岁随母改嫁下堂到太婆山村,童年颠沛流离!放牛砍柴唱山歌一直伴随着他的童年生活,那是一生一世不会忘记的——

同情姊妹唱首歌,好容好易遇得着。好容好易遇着妹,天高月亮手难摸。不要急来不要忙,日头落了有月光。月光落了有星子,星子落了又天光。罗妍秀来开白花,阿妹爱我我爱她。阿妹爱我读书子,我爱阿妹会插花。门前块田四四方,有种韭菜有种秧。韭菜又有秧又有,看妹聪明扯哪箱。门前块田四四方,螺丝肚里几多弯。自己有愁自己改,自流眼泪自抹干。高山打鸟鸟飞高,可惜沙子可惜硝。连得好孀人又远,十二重山九座桥。看牛妹——

何不嫁给看牛哥。

山上煮起白米饭,杀鸡杀鸭喊妹喝。扯大炮—— 又讲杀鸡杀鸭给妹喝,那天走你屋门过,半个锅头搞糊酪。门前快田四四方,又种韭菜又种秧。韭菜又有秧又有,看妹聪明扯哪箱? 罗妍秀来开白花,阿妹爱哥哥爱她。阿妹爱哥读书子,哥爱阿妹会插花。好股凉水出半坡,六月太阳晒不着。抬钎插丝围起井,凉水留着给哥喝。好股凉水出半坡,六月太阳晒不着。裹足捧水给妹吃,哪个良心比得哥。月亮爬上柳树梢,哥在树下等阿娇。等到五更不见妹,哥哥走路脚打漂。

月亮爬山柳树梢,妹在房里发高烧。爹娘不准哥会妹,怕哥花心耍阿娇。想妹迷——

想妹迷迷饭不吃。吃饭好比吃沙子,吃肉好比吃树皮。想哥迷——

想哥迷迷饭不吃。日里想你千百遍,夜晚想你到天明。没会变——

沙洲难变浪泥田。几时变成燕子鸟,时时飞在你廊檐。没会变——

沙洲难变浪泥田。几时变颗铜子扣,时时扣在你胸前。没会变——

沙洲难变烂泥田。几时变块花床垫,夜夜粘在你身边。没会变——

沙洲难变浪泥田。

又变蝴蝶又变蚕,又边白鸟飞满天。

„„

10.求轨迹方程教案 篇十

娄底一中 刘瑞华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熟练运用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3、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落实轨迹方程的几种常规求法。

难点:教会学生如何审题,选用适当的方法求轨迹的方程。教学方法:

讨论法、类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最基本、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这类题目把基本知识、方法技巧、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融于一体,因而也是历届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知识回顾

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在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时,要经历审题、寻找和确定求解途径、分清解答步骤、逐步推演、综合陈述、完整作答或给出恰当的结论等多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基本步骤是:

(1)建系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坐标M(x,y);

(2)列式: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PMP(M),关键是根据条件列出适合条件的等式;

(3)代换:用坐标代换几何等式,列出方程f(x,y)0;(4)化简:把方程f(x,y)0化成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二、基础训练



1、已知向量OP与OQ是关于y轴对称,且2OPOQ1则点Px,y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

2.△ABC中,A为动点,B、C为定点,B(-则动点A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aa1,0),C(,0),且满足条件sinC-sinB=sinA,222x2y21上的动点,则F1F2P重心的轨迹方程为

3、点P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

259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点Px,y满足xy4,则点Qx,yx22的y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与分析:

1、yx221 方法为:直译法即是如果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本身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2关系,则只需直接把这些关系“翻译”成x,y的等式,由此得到曲线的方程.

x2y21 方法为:定义法就是若动点的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如:圆,椭2、43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以根据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9x2y21y0方法为:代入法就是若动点P(x,y)依赖于已知方程的曲线上另一个动3、25点C(x0,y0)运动时,找出点P与点C之间的坐标关系式,用(x,y)表示(x0,y0)再将x0,y0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点P的轨迹方程。

4、y22x42x2方法为:所谓参数法就是在求曲线方程时,如果动点坐标x,y关系不易表达,可根据具体题设条件引进一个(或多个)中间变量来分别表示动点坐标x,y,间接地把x,y的关系找出来,然后消去参数即可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

小结:

一、由以上几个题目可以看出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常用的方法有: 1.直译法;2.定义法

3.相关点法(代入法);4.参数法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中的注意点:

1.注意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即不多不少。2.注意平面几何知识的运用。3.注意要求是求轨迹方程还是轨迹

三、例题讲解

22例1.已知定点A(2,0),点Q是圆x+y=1的动点,∠AOQ的平分线交AQ于M,当Q点在圆上移动时,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的性质,知 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AM|2,|MQ||AM||OA|

|MQ||OQ| 而|OA|2,|OQ|1,故 即点M分AQ成比为2,若设出M(x,y),则由分点坐标公式,可表示出点Q的坐标,因Q、M为相关点,(Q点运动导致点M运动),可采用相关点法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法1:设M(x,y),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得 ∵M在AQ上,∴点M分AQ成比为2,|AM||AO|2,|MQ||OQ|22·x0x120)若设点Q的坐标为(x0,y0),则 又A(2,02·y0y123x2x02 y3y0222而点Q(x0,y0)在圆x2y21上

3x223y24)()21,化简,得(x)2y2 22392242 点M的轨迹方程为(x)y。

x0y01,即(性质,知 分析2: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AM||AO|2,|QM||QO| 若过M作MN∥OQ交OA于N,则|AN||AM|2,|ON||QM|0),而 从而N(,|MN| 23|MN||AM|2,|OQ|1,|OQ||AQ|3222|OQ|为定值,可见动点M到定点N的距离为定值。3332 因此M的轨迹是以N为圆心,半径为的圆,32242 其方程为(x)y,39 而当∠AOQ=180°时,其角分线为y轴,它与AQ交点为原点O,显然,该点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注:此种解法为定义法。例

2、设过点A1,0的直线与抛物线x24y交于不同的两点P,Q,求线段PQ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设Mx,y,Px1,y1,Qx2,y2,又由已知可设直线PQ的方程y为:ykx1,则由

ykx1消去x24yy得: x24kx4k0

x1x24k,x1x24k

x222y1x2x1x22x1x21y2444k22k

xx1x22k2消去k得:y1x2x

yy1y2222k22k又直线PQ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

16k216k0即k1或k0

x2或x0点M的轨迹方程为:y12x2x,x2或x0

法二:设Mx,y,Px1,y1,Qx2,y2,由P,Q在抛物线上得

x214y1两式相减得:x2x221x24y1y2 24y2变形得x1x1y224yxx4kPQ

122x4kyPQ又kPQx1,消去k12PQ得y2xx。又由y12x2x得其交点坐标为0,0,2,1 x24yQPoAx因为中点必须在抛物线内,由图可知x2或x0

点M的轨迹方程为:y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12xx,x2或x0 

21、过抛物线x24y的焦点的弦PQ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11.论美国联邦制的发展轨迹 篇十一

摘 要 美国的联邦制,经由1787年宪法确立,经历了200多年的演变,在形式上仅有微小的变化,从现实政治的实际看,联邦制经历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相互分权、相对独立的二元制联邦时期,联邦的权利至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权力界限模糊的合作联邦制时期以及新联邦主义时期。

关键词 邦联 联邦

联邦制是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中的关键概念。联邦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在相反和敌对的利益之间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府制度,其标准的定义的特性之一是权力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享的政府体制。联邦制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双重的政府结构,它意味着两个层级的政府统治着同样的土地和人民,每个层级的政府都至少有一个自治区域,每个政府在其领域内的自治都有某种保证。联邦制使美国把一个大共和国的强大性和小共和国的安全性结合起来,创建了一个与国家统治型社会相对立的自治社会。美国的联邦制,经由1787年宪法确立,经历了200多年的演变,在形式上仅有微小的变化,从现实政治的实际看,联邦制经历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相互分权、相对独立的二元制联邦时期,联邦的权利至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权力界限模糊的合作联邦制时期以及新联邦主义时期。

一、联邦制的诞生——从邦联到联邦

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并于1781年经各州批准后正式生效。

但是《邦联条例》确立的是一个州之间的组织,而不是一个政府。邦联只是各主权州的联盟,是各州的代理人,对各州而非对人民负责;邦联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做任何事都举步维艰;邦联亦无力协调统一各州的政策,反而由于各州的争执而无所适从,被讥为“一个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具体来讲,邦联完全缺乏贯彻它的宪法措施的整体强制性权威;行使权力经常遭到抵制;没有执行自己的法律的权力;没有征税权,国库空虚,邦联信用很低;国会缺乏管理对外贸易和对内贸易的权力;缺乏执行和约义务的能力;缺乏对州政府的相互保障,保护它们免于内部叛乱和篡夺;缺乏发行纸币的排他性权力;全国政府全部权力的组织只存在于一个单一制的议院,没有行政、司法与立法职能的分离的或不同的配置……

《邦联条例》确立的體制显然不能适应当时美国的形势。鉴于邦联制的内在缺陷及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在一个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建立一个比邦联国会拥有更多权力的中央政府。但同时费城会议还存在两大分歧:一是美国人民如何对中央政府加以控制,以确保政府为普通人民而不是为自己做事;二是各州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为此费城会议上出现了联邦派和州权派、大州派和小州派之争。1787年宪法是这些矛盾妥协的产物,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这个模式的四原则之一就是联邦制。从而使美国由“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邦联制发展到“四肢听从头脑指挥”的联邦制。联邦制的优点,正如托克维尔所说,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二、二元联邦制

二元联邦制是对美国自1787至20世纪30年代联邦制发展模式的概括,又被称为联邦制的“二元模式”,指联邦和州各自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各负其责,互不干涉的政治模式,美国学者又称之为“分层蛋糕”。倡导这一模式的政治家们主张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划一道界限,彼此保持独立,并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中享有至高地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有各自的活动领域,任何一方均不得侵犯或干预另一方的行为。在这种模式下,国防、国家间事务、货币、信贷和州际贸易领域的管辖权归联邦政府所有,而其他大部分国内事务,如教育、福利、卫生、刑事司法等管辖权则均由州政府所有。

三、合作联邦制

1929 年~1933 年爆发的大危机为美国的二元联邦制划上了句号。由于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发挥到极致而引发的大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经济困境、贫困问题、政治危机扑面而来,对付危机的传统方法已毫无回天之力,人心思变。罗斯福总统顺应形势,进行“新政”改革,改革涉及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诸多领域,规模宏大,联邦政府不再是在某些方面扩大权限,而是全面进入州权领域,联邦与州政府各司其职,相互独立的关系发生变化。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导致联邦政府权力的急剧膨胀。30 年代后期经罗斯福总统改组的最高法院又放宽了对宪法的解释,使得联邦政府合法地扩展权力,联邦高于州的地位终于确定下来。根本转变后的联邦制被称为“合作联邦制”,意为联邦和州共同行使一度属于州政府的权力,联邦与州相互独立让位于相互依赖。二战后联邦政府的权力更是大大扩展,随着联邦补助和联邦优先立法的不断增加,联邦对州的影响和控制不断加强,相对州权来说,联邦权力已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四、新联邦主义

新联邦主义是指寻求改变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日益集中的趋势,力图恢复联邦与州之间权力关系的平衡,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重新获得权力的联邦政治模式。美国的“新联邦主义”政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期间。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的日益集中,美国社会要求改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间权力失衡状况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了部分地实现社会的这一要求,改变联邦预算的严重失衡,20世纪年代末尼克松上台后便提出了还权于州、还政于民的口号试图改变“新政”时期以来美国联邦政治的权力流向,使权力、经费和责任重新转移到各州和人民手中。

1981年里根上台后,再次提出“新联邦主义”的理论概念。里根政策的核心是将联邦政府的权力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部分地下放给各州和地方政府。他下放了联邦的部分法规制定权,调整了联邦资助体系,调整并实施联邦政府拨款计划,划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社会福利责任,扩大整批资助计划的范围。克林顿和小布什在任期间,也都坚持“新联邦主义”政策,主张缩小联邦政府权限,相应扩大州政府的权限。

参考文献:

[1]曾尔恕,黄宇昕.二十世纪美国联邦制的发展.广州商学院学报.2006.

12.试论西方标题音乐的发展轨迹 篇十二

一、标题音乐产生的条件

标题音乐的产生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 通过其取材于民间传说, 小说, 戏剧, 诗歌等素材的特点, 笔者认为对其发展其决定作用的有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器乐的发展两个因素。

(一)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提出及19世纪文学的快速发展, 使人们越来越要求更明确的欣赏和理解一部抽象音乐作品。

文艺复兴发生在中世纪晚期, 其思想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重视人的价值, 提倡个性与人权, 为随后的学术和文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使欧洲文化的历史由此摆脱了束缚人性的中世纪而进入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文主义者认为, 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塑造人的灵魂, 文学能用虚构的故事引人入胜, 教育更多的公众, 以达到激发人的精神力量的目的。继启蒙思想之后, 浪漫主义运动于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文学, 19世纪上半叶在文学中已达到鼎盛, 并漫延到其他艺术领域。作为一种新的文艺思潮, 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 强调主观与主体性, 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他们往往与作品融为一体, 这种情感主义在文学的抒情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2) 在这两个重要时期音乐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特别是在器乐方面, 作曲家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 因此文学的发展为标题音乐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文化场所。

(二) 西方器乐曲及乐器的发展, 为标题音乐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有关西方音乐中器乐的发展, 中世纪时期比古希腊、古罗马已有明显的进步, 而到了文艺复兴的1 6世纪器乐开始获得了独立的发展, 器乐逐渐从单纯为声乐伴奏的从属地位中摆脱出来。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器乐演奏是即兴的, 但器乐被记录成乐谱保存下来。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后, 器乐终于在巴洛克时期一跃成为与声乐并驾齐驱的音乐形式而独立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时期器乐发展主要体现在多种乐器体裁的诞生、发展、完善上, 如赋格曲、舞曲、组曲等, 器乐的发展使带中立性的作品逐渐消失, 出现了小提琴乐曲只能用小提琴演奏, 古钢琴乐曲非古钢琴演奏不可的局面, 器乐曲的即兴形势逐渐被富有条理的形式所代替, 这样便开拓出了一个新的演奏领域, 更重要的是此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曲家和器乐演奏家, 如维瓦尔第、巴赫, 亨德尔, 他们的作品和演奏技巧集中体现了西方音乐文化在审美和思维上的重大进步。此外, 巴洛克时期乐器制造工艺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器乐的发展并对西方音乐产生重大影响, 出现了提琴、古钢琴及其制造家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巴洛克时期器乐曲及乐器的发展促使了纯音乐的产生, 使标题音乐从纯音乐当中脱离出来成为可能。 (3)

二、标题音乐的产生及发展

笔者认为标题音乐的发展轨迹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兴盛期、现代期等五个时期。

(一) 萌芽期。

文艺复兴思潮使人们冲破了黑暗中世纪宗教的束缚而趋向追求自我, 追求对抽象音乐作品更明了的理解。标题音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半神话半历史性的音乐时期, 有许多传奇式的故事曾提到有文献为证的一个事实, 即一首名为“辟底亚, 诺姆”的标题音乐。加布里埃利的《战役》, 16世纪中期法国作曲家詹昆斯的《鸟之歌》和1700年德国作曲家库瑙所创作的《圣经史》, 这些作品都算是标题音乐的前身。 (4) 这个时期的作品材料非常简单体裁上也不太正式, 大都通过对自然界某些奇妙景观的模拟、描绘或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表现出作者和作曲家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胸怀和情操, 以及他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意境与情绪, 这便是最早的描绘型标题音乐的雏形, 尽管它还不是严格的标题音乐, 却已初步具有了标题音乐的倾向性。

(二) 形成期。

器乐曲题材的多样性及乐器制造工艺的进步为标题音乐的产生提供了必备条件。巴洛克时期的巴赫的古钢琴曲《离别随想曲》全曲分为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朋友们恳求“留着和我们在一起”…….第六乐章:愉快的旅行。 (5)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其总谱扉页上曾相应地题写过一首短诗, 用以简单描述音乐内容。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分为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到达乡村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溪畔景色;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 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的情绪。 (6) 这些作品除了对每个乐章加入了题目对音乐加以解释说明外, 有的还在总谱上加上注释以防听众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误解, 即用文字即标题对音乐进行了与作品内容思想相符的描述, 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感情等属于抒情类型, 此外, 有些标题体现出作曲家对社会状态、发展、变革做出的思考、评价和认识和对人生社会的感慨等哲理型, 如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 这已严格的符合了标题音乐的定义。贝多芬的标题交响曲, 为李斯特创立交响诗奠定了基础。因此, 这个时期是标题音乐的最重要的形成时期。

(三) 发展期。

标题音乐作为一种音乐体裁, 主要创始人是法国伟大的作曲家柏辽兹, 他在贝多芬交响乐传统的基础上将交响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并在其中强调个人感情的抒发, 被誉为“交响诗人”, 是公认的标题音乐家。他创作的《幻想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生涯的插曲”, 作曲家不仅为这部作品加上了题目而且内容取自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本曲的曲首, 还有一篇介绍性的文章, 其大意如下:“一位带有病态、神经衰弱、想象力丰富而尖锐的年轻艺术家, 因为失恋而服下鸦片自杀, 但因服用量过少而未能致死, 在昏迷中他梦见一连串离奇荒诞的事物。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 每一个乐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标题:第一乐章“梦、热情”………第五乐章“魔鬼的晚会之梦”。 (7) 此后他又相继写了标题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等带标题的音乐作品, 对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标题属于那种提出故事情节或与故事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主人公等的情节类型, 音乐体裁上仍是标题交响曲的继续。在这一时期, 门德尔松也写了一系列描写自然风光和取材于文学作品的管弦乐曲如《仲夏夜之梦》等六首, 创立了一种与戏剧没有关系的、专为音乐会而作的有标题的序曲, 称为“音乐会序曲”或“交响序曲”;音乐会序曲体裁上多表现为上面提到的抒情型, 成为贝多芬管弦乐序曲和李斯特交响诗之音乐会序间的过渡, 为李斯特创立交响诗以及标题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之, 柏辽兹的交响乐如诗如画配器效果极佳且均有标题, 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浪漫抒情且内容深刻, 他们标题式的创作手法对浪漫派音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为标题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兴盛期。

谈到标题音乐就不能不提到李斯特, 他对标题音乐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 早期对交响曲的改编和宣传, 他先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改编为钢琴曲后来又改变了它的其他作品如《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等, 此外还改编了贝多芬、帕格尼尼以及舒伯特、舒曼的许多作品。他为这些交响乐色彩所吸引力求用钢琴来再现这些效果并以指挥家家的身份来演出前辈们的标题交响乐、宣传发展标题音乐。 (2) 创立标题交响诗的体裁, 李斯特是一个在标题音乐上高产的作曲家, 其作品大都有标题或文字介绍他一生写了十三首标题交响诗, 开创了单乐章交响乐体裁的先例。如《山上所闻》是李斯的第一首标题交响诗。取材于法国作家与过1829年所做得一手同名事。首演于1857年1月7日由作曲家本人指挥, 标题提示:“两个相互干扰的声音, 即美好平静的自然声音和喧嚷痛苦的人类声音的矛盾, 表现人们渴望逃避政治骚动的思想。” (8) (3) 在音乐理论方面, 李斯特还以其独特的眼光发表了大量的音乐评论, 表现了对标题音乐的积极肯定的态度, 对以后的标题音乐作曲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段时期时标题音乐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 有的作品既有对故事情节的描述, 又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同时还有对社会的认识等, 在作品内容类型上出现了属于综合型, 逐渐地标题音乐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当时音乐发展的大趋势, 达到了顶峰时期。

(五) 持续期。

19世纪音乐出现的多种音乐流派持续发展时期丰富了标题音乐的音乐形式。浪漫主义后的20世纪音乐出现的多种流派, 如民族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等音乐形式, 在这种形势下标题音乐的兴盛不但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而且在这些流派中不断有标题音乐作品问世。民族主义音乐是标题音乐的热诚拥护者, 这在强力集团和捷克、芬兰等民族乐派的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带有标题的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包罗丁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以及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等都是标题音乐的珍品, 特别是斯梅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共有六个乐章:1、维舍拉德。2、沃尔塔瓦河。3, 沙卡尔。4, 波西米娅。5, 塔波尔。6, 布兰尼克。 (9) 整部作品充满了对捷克壮丽历史的缅怀和对祖国美好风光的赞颂, 是标题音乐的典范作品。标题音乐此时已经成为时尚, 出现各种类型的作品描绘型的如舒曼的《梦幻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哲理型如李斯特的《前奏曲》等。情节型的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舞曲》、勋柏格的《华沙幸存者》等;抒情型的如柴可夫斯记得《悲怆交响曲》、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感官型的如巴托克的《两幅肖像》、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从音乐体裁角度分我们可以将标题音乐分为:标题交响曲、序曲、交响诗、音诗、音画或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向叙事曲等形式。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音乐家提出强调音乐的理智因素, 斯特拉文斯基、勃拉姆斯等作曲家主张音乐应“回到18世纪, 重返巴赫, 回到古典”, 掀起了一股反对标题音乐、反对浪漫主义的潮流, 但却没能撼动标题音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可见标题音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标题音乐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人们都能接受的事物, 渐渐的人们不再提到它, 但并不是说它消失、不存在了相反的而是说明它变得普遍化, 变得更有大众意识了。

三、结语

标题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后世音乐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其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数百年来, 标题音乐因其体现了大众意识和通俗易懂而倍受听众信赖并迅速成为世界各国作曲家创作的重要领域。通过标题音乐, 作曲家给与听众的观念更加确定, 使人们明确他所进行的方向和表达的感情, 引导了听众对音乐作品作出正确的理解;作曲家先选择一个题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这些各种材料的题目给予作曲家以灵感, 从而使作曲家努力表现更生动、更形象化的音乐开阔了创作领域, 为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提供了条件;标题音乐是多种艺术元素结合的产物, 它的形成在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使文学艺术和音乐有了严密的结合, 加速了音乐因素与文学、绘画、戏剧等非音乐因素的融合;标题音乐因直接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显示出它的社会功能, 其中以教育、政治、陶冶、娱乐功能表现较为突出, 为人们的生活和人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也是它在浩瀚的音乐长河中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标题音乐不但具有大众化的思想意识而且他还能通过多样的音乐形式表现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它的出现促进了音乐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与完善。总之, 标题音乐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产物, 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珍贵财富, 它一定能随着社会的发展, 继续成为世界听众喜欢的音乐形式, 成为音乐苍穹中一颗璀璨的星。

参考文献

[1]姚亚平主编.西方音乐通史教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蔡良玉著.西方音乐文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3]赵小平著.柏辽兹.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4]俞人豪等著.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5]钱仁康著.欧洲音乐简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6]于润洋著.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7]交响音乐赏析编写组.交响音乐赏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8]李德隆《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卓越贡献》, 《音乐探索》2002年第1期。

[9]朱维之、赵澧、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10]徐锡《标题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周报》2005年第47期

上一篇:小学生西湖旅游作文怎么写下一篇:团支部作用发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