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2024-09-09

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共9篇)

1.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篇一

<< 设计与生活>>校本课程纲要

岳阳市四中柳健超 夏煌

第一部分 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 “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校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作精神,加强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从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对设计的感知,对生活与设计的理解。

2、提高学生探索、合作的态度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提高科研水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2、多介绍课外的美术知识来丰富学生,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

3、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

根据上述目标,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本课程主要安排如下:每单周教学一节课,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不同课堂内容引导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对设计与生活的认识。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生活与设计

第一课设计话你知

第二课生活万象

第三课设计与生活碰撞

第二单元:设计之美

第一课点、线、面

第二课鬼斧神工

第三课时尚元素

第四课我是达人

第五课岳阳我的家

第三单元:奇思妙想

第一课我的书房我做主

第二课做个有心人

第三课 我就是我第四单元:视觉与思维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我们逐渐被设计 我拒绝设计 屋顶上的火车 鹤舞蓝天我心飞翔

第三部分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

实施建议:

1.在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5.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评议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将美术课程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促进自我发展。过去,由于对自我评价的教育作用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忽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这种失误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这不但影响了教师与他人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后的一个成绩不是决定一个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以结果评价学生,实际上制约了学生展示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表现他们通过学习过程所增长的能力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

在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具体操作上,究竟运用哪种评价方法,那就要看哪种评价方法能更准确地获取较为丰富的有效评价信息。少采用定量评价方式,定性评价方式的;多采用课堂上的交谈评价,课后的书面评语,评语与等级结合的评价,也有互评或座谈等方式的评价。总之,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的方向。

2011年11月26日

2.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篇二

一、让情境导入交融于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 当学生对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阅读材料不感兴趣时, 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显得生硬, 而学生亦感到课堂学习的枯燥。我国教育界1997年的一项调查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果:目前近一半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冷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的内容一般以课本为主, 因此, 教师面对教材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成了关键。

课堂阅读教学导入的方式很多, 针对目前教学的现状, 可以采用下面几种导入方法。 (1) 针对课题本身进行导入, 也就是从课题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三亚落日》这篇文章为例, 教师先谈话:“同学们, 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三亚。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三亚是颗美丽动人的明珠。那里有蓝蓝的天、碧绿的海、俊秀的椰树、细软的沙滩、悠闲的扁舟, 还有美轮美奂的三亚落日。”然后直接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这种方式的导入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 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快速引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2) 课文背景导入, 对课文内容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以《水》为例, 教师通过介绍课文发生的特殊时代背景进行切入。这种背景导入法不仅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也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然而然地理解缺水的苦, 懂得珍惜水资源。 (3) 通过猜谜语进行导入。以《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为例: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远看芝麻满地, 近看黑马运米。不怕山高路远, 都要运到家里。腿长胳膊短, 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吭声, 无人大声喊。通过猜谜语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而此时, 教师要把这种兴趣快速、巧妙地引入课题的学习, 就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蚂蚁和蝈蝈》。这种导入方法虽能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很好的掌控能力。 (4) 还有一些其他的导入方法也特别有效。如儿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动画导入法、质疑导入法等等。通过这些导入法的运用, 学生的阅读兴趣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注意提醒的是, 运用这些导入方法时, 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些导入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因此, 导入部分要适可而止, 不能因一味地追求出新而忽视了学习文本的教学内容。

二、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 使阅读过程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视角阅读文本, 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情感生活去进行阅读教学。因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 所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不可能与教师的水平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不是很深, 但由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某种情况下, 学生也会有成年人没有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去进行阅读教学。因此, 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呢?

首先, 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 必须真实地、全面地、细致地了解学生。要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就必须熟悉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等理论。此外, 教师要走近学生, 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年级所在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教师的阅读教学便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其次, 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 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教材, 认真做好教学准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把课文“吃透”,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在教学难点的把握上,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深入地挖掘教材。

第三, 以学生的立场进行阅读教学, 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 要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建构课堂。学生学的方式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先学后教, 自主提问, 主动探究, 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帮扶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由灌输者变成启发者, 打破以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总之, 教师如果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阅读教学, 那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学会在生活中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虽能把课本中的课文全都讲完, 却无法把众多的课外读物讲给学生听。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往往读懂了这篇文章, 却不一定能读懂另一篇文章。因此, 教师只有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 才能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阅读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会具体的那篇文章, 更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广泛阅读。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使阅读教学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呢?

第一, 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在课堂上, 阅读教学往往分为词语的教学、句子的教学、段落的教学、全篇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时, 需要在这几方面进行指导, 使阅读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在指导学生词语的学习上,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用熟悉的、浅易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在句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在段落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弄懂每一个句子。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更好地把握全段的主要内容。在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白课文的思想感情。此外,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 指导学生学会泛读。泛读是人们平时生活中使用性很强的阅读方式, 泛读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有数量的保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因此, 为了使阅读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生活,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外读物中选择一些好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这些课外读物一定要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与学生自身生活紧密相关。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在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给予指导。如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用符号记录自己的见解、感受;批注法, 让学生用文字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还可以做卡片, 让学生摘录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学生在掌握这些方法后, 自学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3.让习作牵手生活 篇三

一、为习作拥抱“情境生活”

受时间、地域、条件的限制,很多看图作文或半命题、命题的习作内容看似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实许多学生未必亲身经历或尝试过,或早已时过境迁,难以追忆。没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揭示的个性化作文的核心要素: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时课堂要写,已“无从下手”“词不达意”了。这就需要情境再现,让学生进入习作内容的“情境生活”中去参与、去感受、去描述、去表达。

1.真实的“情境生活”

如《母亲节______》,就让课堂上的时间翻到5月第二个星期日吧。上课伊始,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是母亲节,你想为起早贪黑做饭、辛勤工作的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打开了:有的说想为妈妈点一首歌,祝她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有的说想送给妈妈一张自制贺卡;有的说想为妈妈买一副手套,让她的手在冬天洗衣服时不再冻得通红;有的说想给妈妈写一首小诗;有的想给妈妈烧菜、捶背;有的说想拥抱妈妈,并给妈妈一个吻……别看孩子年龄小,但在表达对妈妈的爱时是款款入情、动人心弦。

2.虚拟的“情境生活”

如《春游》,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春天里的美景,采用导游讲解或游戏的方式,给多数学生表达每到一处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兴趣盎然,瞪大眼睛看,竖起耳朵认真听,敞开心扉大胆说。这样配合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花香”的效果,再让学生把这一过程写下来。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个性的真实体验,让习作内容在“情境生活”中得到真实具体的表达,达到“触手可及”“历历在目”,写作时“下笔如有神”。

二、让习作表达“快乐生活”

老舍先生说习作要“写出心里掏出的真心话”来。这就应该让学生随着“意识流”顺其自然地表达,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由写自己正在过的“快乐生活”。教师要从学生自由掌握的时间入手,如课外时间、周末、寒暑假、节日等,让学生以日记、游记、观后感或一事一记的形式写自己不受学习限制、不受时间限制、不被大人干扰的事情,使习作完成有更长时间酝酿、更广题材选择,让学生把自己爱做的事写出来交流。

由于学生性格迥异,情感、经历各不相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冲破“千篇一律”的牢笼,享受自由表达之乐。

三、引习作咀嚼“经典生活”

叶老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章。”孩子在学校受老师教导、同学帮助;在家受长辈疼爱;在社会受到长者关心、年轻人呵护。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同样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阳光的灿烂、世间的温暖。习作离不开这种需要讴歌的“经典生活”,学生更需要咀嚼这种“经典生活”。只有过好“经典生活”,才会让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赋予习作时代灵魂、人格的魅力,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写记事作文《去英雄纪念碑》,教师在清明节前带学生去祭扫烈士墓,聆听英雄故事,学生热血沸腾。写人作文《我的妈妈》《陌生人》等,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妈妈的劳动,叔叔阿姨的敬业,进而表达自己的感动。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故事的人都知道,小女孩在除夕之夜冻死在大街上,脸上洋溢的是幸福,而不是痛苦。这时,我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为题,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直接与小女孩交流,进一步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更加了解给予是快乐的。

这样,习作的文字就能充满炽热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不同的观察、不同的经历,表达相同的热爱或憎恨、欢乐与忧伤,写出经典且含人文精神的文字。

四、请习作品味“未来生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习作不仅要写出我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还要写出我们想到的、想要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写作中品味“美好生活”,写出明天的憧憬。

1.探索式想象作文

如教完《我必须去》,让学生思考接到爸爸的电话,李丹是怎么想的?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并且续写下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李丹心里迫切想去看马戏的语句,理解她在去敬老院还是去看马戏的问题上,经受了是失信还是守信的考验,她最终选择了守信。如果是你,你能不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来呢?生活中,经常有些事让我们左右为难。这时,我以《续写我必须去》为题,让学生想象新的结局。

2.畅想式想象作文

想象大多指向未来,既可写未来社会的变化,也可写自己未来的职业、工作、成就等,是学生把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加以具体化的过程。比如写半命题作文《假如_____》,在习作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如提供开头,想象经过和结果;提供开头和结尾,想象经过等。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李丹的爸爸下午去看马戏,就能写出新奇的文章。

3.童话式想象作文

让学生尝试写童话故事,能彻底解放学生的手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自由地翱翔于现实和梦想之间。孩子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找到自己的自信。比如《山猫遇险记》《文具盒的争吵》《太阳的故事》等。只有大胆选材,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从家庭生活写到学校生活,从地球写到太阳,从蓝天写到宇宙。

总之,有生活才有作文,有生活才有精彩的作文。只有让学生的习作徜徉于生活之中,才能从课内写到课外,由昨天想到明天,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拥抱生活,真心实意地赞美生活的精彩吧!

参考文献:

潘淑琴.牵手生活,让习作充满活力[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1).

4.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篇四

—参加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小学语文提前读写交流会有感

今天的阅读课上,我照旧和学生一起拿着《新语文读本》(小学卷6)认真地读着,教室里静得出奇,只能听得见同学们偶尔轻轻翻书的声音。突然,我们班的马昊站起来大声说:“王老师,我就喜欢《刷围墙的奥妙》中的赛谬尔!”

“为什么?”我一看本节课才过了二十九分钟,但他已经等不及了。(我规定看三十分钟的书,剩下十分钟交流读书所获。)“因为他虽然故弄玄虚,顽皮的骗别人替他干活,但也看出他头脑聪明。”

“嗯,你的理解很实际。”听到我的肯定,马昊得意的坐下。这时又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的举手,甚至一个站了起来了!“我喜欢《一个美国少年的一天》中的米勒,因为米勒也很聪明。跟他做朋友很轻松。”吴龙说。

“王老师,读第一个专题的‘调皮故事’让我感到很轻松,很快乐。”

“我也是。”一个学生大声随声附和道。

“读了‘会跳舞的诗’这一专题,让我大开眼界。”朱旭敏大声说。“能说说理由吗?”我随即问道。

“因为我以前见到的诗只是横着分节写的,还从来没见过写《伞》像伞样子的诗,写《电线杆》想电线杆样的诗,真的是诗像会跳舞一样!”

„„

„„

下课铃响了,看到还有那么多举手的同学期待的眼神,我只恨时间过得太快,没有办法,我只好说:“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一一聆听大家读后的感受、启发,那就写在今天晚上的日记中,让老师明天细细的读吧!”

下课后,看着还有一些学生依旧专注看书的神情,我欣慰极了,此时我思绪飘飞。

那是2008年10月8日、9日,我有幸作为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小学语文提前读写交流会的一名参与者,聆听了深圳南山实验小学李校长、张校长、南山实验学校实验班的刘鹰、王剑宜老师对我校实验班冯老师观摩课的点评及对家长的培训,就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了解到了好多信息,也大开眼界。

十月八日早上,一进平凉宾馆的会议室,工作人员给每个参会者发一个手提包,按照以往的惯例,我想,里面肯定是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而已,就随手接住,但当我提起来时觉得重重的,很有分量,跟往常的培训会不一样。这种好奇心迫使我一坐下,就翻开包,大概两厘米多厚的一本书呈现在我眼前,我第一个念头是:肯定是南山实验学校的书,拿来让我们长长见识的。但当我再仔细一看上面写着《牵着春风的手》—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解放路小学,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赶忙凑过去问张秀红老师“南山学校印的吧?”(因为我们学校无力承印)“就是。”由于与会代表还没到齐,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随即我就被孩子们的那种最纯、最真、最自然的文字所感染,也被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吸引、所折服。于启凡同学写的《海洋》天上有海洋/天上的海洋是小鸟的海洋/天上的海洋很蓝很蓝/草原有海洋/„„我们的脑子里有海洋/脑子里的海洋是知识的海洋/知识的海洋很远很远。我们平时一直说“知识的海洋”,但这位小朋友想象我们的脑子里有海洋,并且是知识的海洋,一下子让人回味无穷。真不敢相信这是一年级的小孩子写的。我想在一年级就能挖掘出孩子内心最纯的、最真的、最丰富的想象力的就是提前读写的魅力。

简短的领导致辞发言结束后,驱车前往我校实验班,实验班冯老师的现场学生习作指导观摩课,令我耳目一新。新的原因之一是冯老师的课设计得好,导入自然、水到渠成;其二是整堂课老师讲解很少,主要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品味理解,整个课堂学生动起来,不但口动、手动、眼动、最主要的是心动,她的激励、欣赏学生体现在每一个眼神和微笑中;其三是学生的纯真、语言之朴实、学生如泉涌的灵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孩子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发自肺腑地说:“当我写下‘飞机’这个词时/我真想坐上它/去深圳看望张爷爷(张校长)。”旁边的老师包括张校长听到这个孩子天真的话语是都忍不住笑起来。是啊,在孩子眼里、心里,张校长是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最大的一位长者(虽然他没有那么老)。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恩真的让人感动不已;其四是电脑作文名副其实。冯老师上完观摩课后,领学生到电脑室去打他们脑中的诗歌《我学写字》,因为电脑有限,学生分两批上,一到电脑室,前面的学生已经打好了,坐得端端正正,我心中不免有些疑惑:是不是以前老师辅导

后的作品?但当我走到一个女同学身边目睹了她打的过程后,疑虑消除了。我看一个女同学,一直不安地左右看到来的老师,跟其他学生的神情不一样,我走过去,看到她的窗口跟别的同学不一样,在“我的文档”中,全是她以前打的作文的文件名,我就问:“你打的文章呢?打开让老师看看!”她有点紧张地说:’老师,我打完后不小心给剪切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我说:“不要紧,重新打。”这下她不那么紧张了,于是我站在她身后,她从转换输入法模式、到改变字号大小、定光标,一切都显得那么娴熟自信。一会儿她就左右手配合得得心应手,一会儿就打了两小节的诗。当看到诗歌从她灵巧的小手流淌出来后。我不由地说:“哎呀,真了不起!”但在成功的背后,冯老师倾注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说冯老师和他的学生给我一种观感上的的震撼的话,接下来南山学校李校长的一段点评给我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多少年来,并且现在,我们一直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分数论英雄,在老师、在家长眼中,分数就是一切,而李校长不赞成一张卷子就能证明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他以“圈养的鸡”和“放养的鸡”形象的比喻提前读写的魅力就是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考试的机器。他也很自然的提到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的个性阅读发展很快时,老师会驾驭不住,这时老师该怎么做?他明确地指出两条途径:一是和孩子交朋友,蹲下来和孩子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共同学习;二是即使老师跟不上学生也不要紧,只要抱着欣赏学生的态度也是可以的。从他的点评中可以看出南山的领导把自己丰富的经验、自己的成

果毫不保留地捧出来的真诚,想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老师、家长尝到这个甜头、共享自己的教育成果。其实每一所学校都蕴含着新课程的生长点,正是这些有远见、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家能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找到这个生长点,并让它能遍地开花,真的很不容易。

为了把提前读写的先进教育理念更快、更准的渗透到平凉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张校长来平凉时还特意请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的方卫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给我们讲了“儿童文学与儿童课外阅读”、“21世纪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这两个精彩的讲座,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充满着童心、童趣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也知道儿童文学是没有禁区的,但每一篇文章中都是充满着感动、回味、震撼、温暖的。坐在二中的多功能厅细细品味两位教授的讲座,真是浮想联翩,张校长不但从物质上帮助,方法上指导西部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扭转西部老师的陈旧观念,添加一道精神上的佐餐,这种良苦的用心让我们感动不已。

第二天下午,有幸参加了张校长、刘鹰、王剑宜老师对我们崆峒区三个实验班家长的培训会,又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在这个培训会上,张校长和南山的两位实验班的老师,以漫谈的形式,要求家长做一位智慧型的家长,这种智慧包含着对孩子幼小心灵的呵护、想法设法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尽快识字、鼓励孩子自觉认真有效地阅读。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事例都渗透着对孩子的爱,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学习开始心灵就受挫,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不急,不急,我们慢慢来,只要孩子认真做了,只要比他昨天做得好,要求认识的生字虽然全部记不住,但只要他记了几个,就该为孩子喝彩,为孩子鼓掌加油。”试想:这样的赏识教育持之以恒,这样的“播种爱的教育”能交不出自信、阳光、心理健全、喜欢上学的孩子吗?除了做一位智慧型的家长外,家长还应做一个知识型的家长,那么文凭低的家长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才能跟上孩子的成长,正像李校长说得那样,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家长、老师的成长,好多家长的素质在阅读中提高,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另外,让我深有感触的一件事是家长培训会是一种漫谈式的,不是事先准备好文稿从头念到尾,理论性的东西一大堆,空话大话一大片,听后脑中什么也没留下,什么方法也没得到。他们的这种讲故事式的家长会,和风细雨、平心近气、娓娓道来,没有重复、罗嗦之感,但听后能从中受益,得到一些指导孩子的方法,让家长也让我这个老师深深感到: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在孩子慢慢远离阅读的时代,我们首先自己要读书,来感染、引导孩子读书,身教重于言教。这种座谈会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们做了,实实在在地做了,而且做得很实,才能总结出那么多丰富的可行的经验来推广。这也提醒我们:教育学生光看书是不够的,要反思、要交流、要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慢慢提升自我。记得张秀红老师2006年9月到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学习回来后,一直感叹的一句话是:不管那个老师,不管带什么课的,都很能说,口才都非常好!今天有幸聆听他们对家长的培训,果真是这样!

那次活动结束后,对我的触动很大,回来后我首先调整自己的思

路,转变教学方法,其次要让孩子接触《《新语文读本》这套书,但平凉的大小书店我跑遍了也没有,恰好南山给我们又捐了好多书,其中就有几套《新语文读本》,当我看到这套书时,简直欣喜若狂,我如获至宝地现拿回家读了起来,我专注的阅读者,感动着,感叹着„„没想到这么多好文章我才是第一次读到。然后就动员家长给孩子买,家长都很支持,学生也从那时起喜欢上了读书。两年多来,孩子已经读了南山捐助的好多书,像《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夏洛的网》、《三国演义》„„曹文轩的好多小说,杨红樱的校园系列小说。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其他的都非常喜欢读书,每天中午,读书已成为我班的一道风景,当你走进教室,会看到每人手拿一本书,偶尔也有极个别不认真读书的孩子东张西望,但当他看到别人都在读书时,便也急忙读了起来。书读得多了,写日记内容也丰富了,我把孩子的日记装订成册,孩子的日记内容好多都是写读书的感受和收获的。《新语文读本》以其纯粹、独到的理念,精致、经典的选文内容也赢得了好多家长的赞赏和喜爱,像龚萌蒙、朱旭敏、张龙等家长也参与到阅读中来,和孩子以读书,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

本学期我上第六单元“网络世界”这一主题时,由于好多孩子家里没有电脑,对它也比较陌生,正好《新语文读本》(小学卷11)第12个主题就是其妙的网络世界,不但让我了解了一些电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也明白了好多东西。

5.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篇五

储蓄、保险、纳税是最常见的有关理财方面的数学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因此,我们在这一讲举例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以增强理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简单财务问题的数学能力.

1.储蓄

银行对存款人付给利息,这叫储蓄.存入的钱叫本金.一定存期(年、月或日)内的利息对本金的比叫利率.本金加上利息叫本利和.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本利和=本金×(1+利率经×存期).

如果用p,r,n,i,s分别表示本金、利率、存期、利息与本利和,那么有

i=prn,s=p(1+rn).

例1 设年利率为0.0171,某人存入银行2000元,3年后得到利息多少元?本利和为多少元?

解 i=2000×0.0171×3=102.6(元).

s=2000×(1+0.0171×3)=2102.6(元).

答 某人得到利息102.6元,本利和为2102.6元.

以上计算利息的方法叫单利法,单利法的特点是无论存款多少年,利息都不加入本金.相对地,如果存款年限较长,约定在每年的某月把利息加入本金,这就是复利法,即利息再生利息.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多数实行的是单利法.不过规定存款的年限越长利率也越高.例如,1998年3月我国银行公布的定期储蓄人民币的年利率如表22.1所示.

用复利法计算本利和,如果设本金是p元,年利率是r,存期是n年,那么若第1年到第n年的本利和分别是s1,s2,…,sn,则

s1=p(1+r),s2=s1(1+r)=p(1+r)(1+r)=p(1+r)2,s3=s2(1+r)=p(1+r)2(1+r)=p(1+r)3,……,sn=p(1+r)n.

例2 小李有20000元,想存入银行储蓄5年,可有几种储蓄方案,哪种方案获利最多?

解 按表22.1的利率计算.

(1)连续存五个1年期,则5年期满的本利和为

20000(1+0.0522)5≈25794(元).

(2)先存一个2年期,再连续存三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558×2)·(1+0.0522)3≈25898(元).

(3)先连续存二个2年期,再存一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558×2)2·(1+0.0552)≈26003(元).

(4)先存一个3年期,再转存一个2年期,则5年后的本利和为

20000(1+0.0621×3)·(1+0.0558×2)≈26374(元).

(5)先存一个3年期,然后再连续存二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621×3)·(1+0.0522)2≈26268(元).

(6)存一个5年期,则到期后本利和为

20000(1+0.0666×5)≈26660(元).

显然,第六种方案,获利最多,可见国家所规定的年利率已经充分考虑了你可能选择的存款方案,利率是合理的.

2.保险

保险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生命和财产保护的金融事业.例如,火灾保险就是由于火灾所引起损失的保险,人寿保险是由于人身意外伤害或养老的保险,等等.下面举两个简单的实例.

例3 假设一个小城镇过去10年中,发生火灾情况如表22.2所示.

试问:(1)设想平均每年在1000家中烧掉几家?

(2)如果保户投保30万元的火灾保险,最低限度要交多少保险费保险公司才不亏本?

解(1)因为

1+0+1+2+0+2+1+2+0+2=11(家),365+371+385+395+412+418+430+435+440+445=4096(家).

11÷4096≈0.0026.

(2)300000×0.0026=780(元).

答(1)每年在1000家中,大约烧掉2.6家.

(2)投保30万元的保险费,至少需交780元的保险费.

例4 财产保险是常见的保险.假定A种财产保险是每投保1000元财产,要交3元保险费,保险期为1年,期满后不退保险费,续保需重新交费.B种财产保险是按储蓄方式,每1000元财产保险交储蓄金25元,保险一年.期满后不论是否得到赔款均全额退还储蓄金,以利息作为保险费.今有兄弟二人,哥哥投保8万元A种保险一年,弟弟投保8万元B种保险一年.试问兄弟二人谁投的保险更合算些?(假定定期存款1年期利率为5.22%)

解 哥哥投保8万元A种财产保险,需交保险费

80000÷1000×3=80×3=240(元).

弟弟投保8万元B种财产保险,按每1000元交25元保险储蓄金算,共交

80000÷1000×25=2000(元),而2000元一年的利息为

2000×0.0522=104.4(元).

兄弟二人相比较,弟弟少花了保险费约

240-104.4=135.60(元).

因此,弟弟投的保险更合算些.

3.纳税

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对于每个工作人员来说,除了工资部分按国家规定纳税外,个人劳务增收也应纳税.现行劳务报酬纳税办法有三种:

(1)每次取得劳务报酬不超过1000元的(包括1000元),预扣率为3%,全额计税.

(2)每次取得劳务报酬1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减除费用800元后的余额,依照20%的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3)每次取得劳务报酬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后,依照20%的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每次取得劳务报酬超过20000元的(暂略).

由(1),(2),(3)的规定,我们如果设个人每次劳务报酬为x元,y为相应的纳税金额(元),那么,我们可以写出关于劳务报酬纳税的分段函数:

例5 小王和小张两人一次共取得劳务报酬10000元,已知小王的报酬是小张的2倍多,两人共缴纳个人所得税1560元,问小王和小张各得劳务报酬多少元?

解 根据劳务报酬所得税计算方法(见函数①),从已知条件分析可知小王的收入超过4000元,而小张的收入在1000~4000之间,如果设小王的收入为x元,小张的收入为y元,则有方程组:

由①得y=10000-x,将之代入②得

x(1-20%)20%+(10000-x-800)20%=1560,化简、整理得

0.16x-0.2x+1840=1560,所以

0.04x=280,x=7000(元).

则 y=10000-7000=3000(元).

所以

答 小王收入7000元,小张收入3000元.

例6 如果对写文章、出版图书所获稿费的纳税计算方法是

其中y(x)表示稿费为x元应缴纳的税额.

那么若小红的爸爸取得一笔稿费,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得到6216元,问这笔稿费是多少元?

解 设这笔稿费为x元,由于x>4000,所以,根据相应的纳税规定,有方程

x(1-20%)· 20%×(1-30%)=x-6216,化简、整理得

0.112x=x-6216,所以 0.888x=6216,所以 x=7000(元).

答 这笔稿费是7000元.

练习八

1.按下列三种方法,将100元存入银行,10年后的本利和各是多少?(设1年期、3年期、5年期的年利率分别为5.22%,6.21%,6.66%保持不变)

(1)定期1年,每存满1年,将本利和自动转存下一年,共续存10年;

(2)先连续存三个3年期,9年后将本利和转存1年期,合计共存10年;

(3)连续存二个5年期.

2.李光购买了25000元某公司5年期的债券,5年后得到本利和为40000元,问这种债券的年利率是多少?

3.王芳取得一笔稿费,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得到2580元,问这笔稿费是多少元?

6.让课程通向儿童生活 篇六

胡塞尔曾经说过:“当我们一起生活,面对面的谈话,在辩论中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处在那种人格主义的态度中。”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道德的素材,而且从中也在接受道德的影响。按照胡塞尔的观点,儿童道德的养成,应当根植于儿童真实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道德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家也会发现“生活化”成为各门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如数学、语文、科学等等。而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课程的基本理念,那就是“回归生活”。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的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对教材,或是对课堂、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除了一改课堂是“舞台”,老师是“主角”,学生是“群众演员”的旧有弊端;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外,更应让我们的教育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

一、激活教材,由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

作为课程理念和教学事实的中介——教科书,既要通过其体例的选择、结构的编排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同时又要提示施教者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去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

《品德与生活》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学生凭借教科书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反映自己的现实生活,来组织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学习人类的文化成果。这里所说的是“凭借”,而不是“重复”。也就是说教科书功能并不是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去“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凭借”它激活自己的思维,做出自己的结论,呈现生活的自我。正如新课标要求教科书实现的功能是“激活”一样,是要它成为一种“活性因子”。

《品德与生活》教材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把儿童投放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让儿童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和整理。《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从而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书本世界的意义之源。从生活性的角度看,教材内容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更重要的是应该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1、书本世界来源于儿童生活世界。

“源于生活”是指教材关注和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从儿童日常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以“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例如,在教材每个单元和课文的设计中,要调查儿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涉及和解决他们生活的现实问题,以真实生活的“逻辑”为依据进行安排。如第一册教材的单元安排为《你好,新学校》、《我们的生活》、《我爱我家》、《我们一起迎新年》四大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下又分别设了不同的课文。这些主题和课文都是面对刚刚踏进小学门槛的新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即将要面对的生活而组织的。如在《你好,新学校》这一主题中安排了《美丽的校园》、《老师,您好》、《学校的每一天》、《我是小学生》四篇课文。让学生参观新学校,认识新老师,知道自己是小学生了,并为此而多了一份自豪感和责任感。正如书本前言“致一年级的小朋友”中说的:“让我们和你手中的书一起走进你向往的小学生活。这里有你多彩的生活。”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自儿童的真实生活。孩子们都觉得这些事情都将在自己的身上发生或曾经发生过,因而愿意相信;来自自己的生活,孩子会觉得离自己很近;讲述的都是最普遍的事,切合实际,因而可行。

2、书本世界引导儿童生活世界。

我们的书本世界呈现的不仅是一种“生活图景”,更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图景”或是“富含价值的生活图景”。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这些重构了的“生活事件”,搭建起了教学回归生活的桥梁,引导教师去关注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生活,也将更好地引导儿童积极面对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少儿时期由于认知、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真实的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使学生对生活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现在社会是一个独生子女“横行”的社会,不少家长把孩子捧在手心小心呵护,不仅满足孩子们各种“享受性”要求外,很少会让孩子参与劳动。如在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今天我当家》主题中的《进厨房》一课时,教师主动联系家长,让家长配合引导儿童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分担父母的辛劳,为长辈尽孝心,让孩子感受到劳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从而引导儿童热爱劳动、爱护家人,引导儿童真正做生活的小主人。

所以,教科书——书本世界,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不应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教材更好的体验生活,体验快乐呢?一是: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改变教材;二是:尊重学生活动的权利,补充教材;三是尊重学生的探究权利,超越教材。那些来自现实、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需要、道德同感、思维难题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问题具体鲜活的,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让儿童真正回归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二、重建课堂,由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我们的品德教育是在对儿童生活的积极引导,使孩子的生活更有质量,更闪光彩。其最终目的仍是指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努力营造生活化课堂,让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我们要注重儿童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生活”。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永远不可能真正等同于真实生活,也不会变成真实的生活,而应该是一种经过“重构”的、体现教育意图的、有教育意义的“近似真实”的生活。换句话说,课堂中的生活虽然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但它是儿童一种特殊的生活,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真实的”生活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有意安排的具有特定教育意义的生活过程。另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儿童成长的“养料”和资源,课堂教学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自己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起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现实生活。

1、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课堂中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作用,如第一册中《我们一起迎新年》的主题中,天真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过年的,算算时间,新年即将到来。课刚刚开始,没等我把话说完,孩子们就欢呼雀跃了,纷纷把自己的“过年史”向大家“汇报”:过年一定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我有好几套呢!);过年时全家人一起去拜年,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大人还买鞭炮给我们放呢!);每年过年,我都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买很多自己想买的东西(压岁钱我们不可以随便花,要给爸爸***);过年时我最喜欢„„孩子们俨然沉静在喜气洋洋的新年里了。多么快乐的时刻啊!我仿佛也和孩子们一样回到了童年,享受着新年的种种“优厚待遇”。同时他们又在盼望着新的一年快快到来。“现在你是小学生了,你打算怎样迎接新年的到来呢?”是啊!就让儿童的这种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变成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的过程,成为扩大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创造和体验美好生活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儿童即刻的真实生活。

新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而且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为范例。所以我们更应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关注儿童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引导儿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世界。如:在教学第二册的第一单元《春天的歌》时,正值春天向我们悄悄走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参观了“校园的春天”,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春天的身影,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让孩子们也来给校园打扮打扮——种上一棵小树苗,“和小树一起长大”。孩子们玩玩泥土,知道了怎么种树。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进而引导孩子每天观察,记录花种、树苗的成长记录表,这不正是孩子自己的成长记录表吗?

3、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儿童的真实生活。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本课程的性质: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棱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根据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行为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如:第一册《我是小学生》一课中的“看我多精神”这个板块。让学生通过与幼儿园生活做比较,知道小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要: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由模拟不同的职业来说明“坐、立、行”的重要性。如:解放军叔叔站岗放哨;模特表演;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和练习:教师师范;树学生榜样;同桌互相学习纠正;小组比赛„„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重要的是孩子们知道了有了正确的姿势,人显得更精神、更自信,同时还是一种讲文明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儿童的现实生活,无疑是指导学生实践的有效途径。课堂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并且给了学生充分创造的空间,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识世界,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三、走出课堂,由单一生活回归多元生活。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新教材中留有大量的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大力实践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社会生活活动。

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小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和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人们常说的“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因此,品德教学应从学校生活扩展到儿童的家庭、社区、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以及教师、家长、公众,甚至儿童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从而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和儿童生活周围的一切人、事、物,都成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者。

社会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而生活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构成。由于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的差异、地区发展的差异、家庭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儿童所体验的是不同的生活。当然,在这些不同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道德品行的发展问题。在设计这些共同问题时,应兼顾生活的多元化,使不同生活世界的儿童都能在教育中找到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也让儿童在多元化的生活中产生富有个性的体验。

学生的个性生活与家庭是最密切的,通过与家人和社会接触多元的生活。在教学《上超市》一课时,我把活动由原来的“老师带着小朋友上超市”改成了“家长带着小朋友上超市”。教师在儿童进行购物前和家长联系:购物时尽量多指导,少干预。让孩子充分运用课堂中习得的购物一般步骤和技巧,自主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理能力,或者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收获。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验了独立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社会的丰富多彩。活动后的结果确实让人意想不到:(一位刚转进班级的新生)我从小住在农村老家,第一次去超市,我眼前一亮,那么多的东西可以随便选。下次回老家挑奶奶最爱吃的桂花糕,她一定很开心;爸爸妈妈很少带我去超市,昨天自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感到昨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出发前我问妈妈家里缺什么,由我去超市买,后来我把妈妈要我买的酱油错买成老酒了。虽然我买错了,但下次我肯定不会弄错了;我的文具盒已经用了一学期了,本来我想给自己买一个漂亮的新文具盒。可是在超市门口看到有个阿姨带着一个小弟弟在向行人乞讨,所以后来我买了一些好吃的送给小弟弟,虽然新文具盒没了,可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是啊!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孩子去购物的时间也不一样,购物的超市也不同,他们看到的是不断变化的多元社会,所以他们的收获也是五彩缤纷的。

7.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篇七

一、寻美食, 追溯家乡食之源

昆山地处古三江口, 北江娄江 (现在叫浏河) 往北通长江出海, 东江吴淞江向东经上海长江口出海, 中江通苏州。昆山历史可以追溯到吴越文化鼎盛期, 是东亚越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昆山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物产丰富, 以阳澄湖大闸蟹最为有名。此外, 周市爊鸭、周庄万三蹄、锦溪袜底酥、正仪青团子等, 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经典美食。

选材前对昆山各乡镇的美食进行了斟酌、筛选, 最终确定了正仪青团为首批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其原因有三:其一, 正仪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 距昆山市区10千米, 阳澄湖东南岸, 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和昆曲的发源地之一, 又是江南鱼米之乡。据考古证实, 正仪古镇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镇, 亦富有昆山水乡古镇的特色。其二, 正仪的百年老店文魁斋的青团子柔软细润、甜而不腻、香而不散、翌而不黄, 可以存放一周而香鲜如初。这里除了用料讲究和手工制作外, 还有一项独门绝技———制作浆麦草汁。现在拥有这门技艺的人已经凤毛麟角, 这也给文魁斋增添了许多令人向往的神秘。其三, 青团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 学生通过课堂及实践相对容易掌握, 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探究家乡的历史渊源。

通过地方美食这一德育课程, 让学生走进家乡, 了解家乡, 品尝美食, 追溯历史。“乡土”如童年的“烙印”, “似春蚕作茧, 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是纹身的花纹, 一辈子附在身上”。因此, 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势在必行。“乡土”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依恋、一份回报家乡的责任, 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家乡的“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就是“乡土”内涵的具体所指。作为学校, 作为一线教师, 如何让“乡土”这一概念深入学生心田, 地方美食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引进应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知美食, 感悟家乡食之味

在调查研究昆山名点———正仪青团时发现很多学生对文魁斋的主人吴定元老人特别感兴趣。守望文魁斋的吴定元老人出生于1945年, 临近七旬。老人至今单身, 现在他一个人独撑文魁斋。在2007年昆山市人民政府发布的第一批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里, 文魁斋的“家作青团子制作工艺”榜上有名。文魁斋青团以它独特的色、香、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大, 文魁斋眼看后继无人。吴定元老人对着店里的金字招牌, 忧心忡忡。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裹进家族百年秘技的文魁斋青团, 学校特意把老人请进了课堂。老人精神矍铄, 一身素衣, 左手持一瓶墨绿的浆麦草汁, 右手拎一篮新鲜出炉、香气扑鼻的手工青团。学生围着老人追问了:“如何识别浆麦草”“青团的制作过程”“文魁斋为何回绝送上门来的生意”等问题, 老人一一详细解答。随后还让学生品尝了当天凌晨制作的青团。教室里弥漫着青团独有的香味, 学生在清香的浆麦草汁里, 仿佛看到了江南新绿的田野, 仿佛看到了水乡人民勤劳的身影。

古人云:“入国而问俗, 入乡而随俗。”这充分说明了乡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随着昆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有更多的外地幼儿随父母一起来到昆山, 成为了新昆山人。以昆山乡土文化教育为切口, 意在传承和发展昆山乡土文化, 加深儿童对昆山乡土文化的感知了解, 培养儿童对昆山乡土文化的兴趣, 陶冶情操, 喜欢昆山, 有作为昆山人的自豪感。学校德育工作决不局限于学校本身, 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协同共进, 利用各种德育美食课程资源, 共同开发、整合、实施, 使学校德育课程得以更加丰富多彩、行之有效。

三、做美食, 传承家乡食之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做中学, 做中悟, 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活力德育校本课程切合这一点,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 理解和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 让学生主动参与, 知行合一, 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懂仁爱知礼让的美好情操, 培养学生自理、自强等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样可以有效利用家乡的美食资源。在老人讲述了文魁斋青团制作的工艺之后, 学生迎来了自己动手做青团的机会。文魁斋提供给我校秘方配制的浆麦草青汁到糯米、红豆、核桃等原材料, 在吴定元老人和食堂工作人员的积极帮助下, 学生自己和糯米粉, 加青汁, 包馅料……笑声盈盈, 暖意融融。学生一边包着青团, 一边听老人讲述文魁斋每年清明都要把做好的青团分送给镇上孤寡老人的感人故事。学生被感动了。青团蒸好后, 学生分成几个小队, 把热腾腾的青团分送到了隔壁敬老院老人和爱心学校的孩子手中。老人们品着青团, 追忆过去的艰难岁月, 感慨现在的美好生活。学生听得热泪盈眶, 同时又激情满怀。

课程结束, 我收到这样一条家长短信:“蒋老师:您好!孩子回到家中特别兴奋地讲了今日的德育课, 说周末要亲手为全家做一次青团子, 还要送给远在乡下的太爷爷。今天的一课比我们十年的亲情教育都有效, 感谢老师给孩子这份爱的礼物!”念着这条短信, 我心里越发坚定这种“通过舌尖、走入心间”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把传统的美食文化与时代性的教育要求兼容并蓄, 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提升了德行修养, 塑造了健全人格。

8.让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 篇八

我们都知道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一种研究,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但是,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出现了认识混乱、校本无序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有必要对校本教研的功能有个理性的思考。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是教师生命赖以生存的特殊世界。校本教研是教师的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它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系起来。只有让校本教研融入教师的教育生活,才能让“校本教研”与“有效”同行,才能使教师感受到从事研究活动的幸福,把研究当作休闲时的习惯和爱好,教师才会把教育工作当作自由创造的生活。

校本研究是对朴素的学校生活的真切关怀。当教师自觉地持续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就转化为研究“课题”。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引领教师走上这条路。

思想引领,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前提

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活,是不能离开思想指引的。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更新和吸纳先进的思想,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文化的人。只有教师有了成长的体验,有了先进科学思想的滋润,他才会自觉地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之中。

为此,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时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需求,把视野投向全省乃至全国,不定期特意邀请一些有先进思想和品位高雅的,在某一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和名师来我们校讲学。请专家到学校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对教师的成长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教师的热情,剥去教师对专家和研究的神秘面纱。我们往往请求专家设计与教师互动的活动,鼓励老师大胆展示自己的思想。老师与专家零距离的对话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把老师沉睡多年的成长欲望点燃起来,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是在过一种高贵流动的生活。

比如临邑王立华老师的报告“习惯、自然、自由,教师自主发展的三境界”,让老师们明白了作为一位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成长的愿望。教师的自主发展应该确定为三层境界:最初境界:习惯的养成——应该做什么;中观境界:生命的自然——想做什么;最高境界:生命的自由——在做什么。教师要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发展应定下以下目标:做教育文化的发展者;做教育理想的守望者;做人性完善的培育者;做先进理论的学习者;做打破僵局的研究者;做体验幸福的生活者。

通过组织这种形式的研训,我们还摸索出了自己的校本研训方式。

1.同课异案展示+答辩式点评

在案例展示与研讨时,可让经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至少三位教师以同一个课例为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方案设计,这样利于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受训者能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开拓思路,并能让不同生源的教师均能收获到自己有用的信息。

步骤一:每人讲授10~20分钟,在1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三位教师的研究方案展示;

步骤二:听众用1小时的时间进行点评和研讨;

步骤三:三位教师根据听众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反思和调整,进行二次设计;

步骤四:教师展示后写教育教学反思;其他听课教师写“研究心得”。

在点评时可采用“答辩式点评”的方式,由点评的教师向展示教师提问,还可追问,引发其他教师的思考。为提高参与点评的教师面,可采用“1+1”的点评方式,每个人说出“我们认为其最成功之处”及“需要改进的一个地方”,同时还要说出“如果我们来设计,我们会……”的改进建议。

2.教师自助培训计划

(1)个人读书计划

“读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决定了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读书可以让人明智,可以帮助教师逐步拥有思想,不仅可以让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充实自己,从书中汲取更多的教育思想,还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教育管理方式的反思依据。几年来,我校积极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创建读书校园,鼓励教师读书。为了让读书成为每位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学校的一种时尚和风景,同时避免教师在读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我们积极鼓励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任教的学科特点,制定出阶段性个人读书计划。为了便于教师间的交流,学校教导处“读书协会”定时发布读书推荐目录和指导纲要,有序地指导教师读书。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使读书和交流融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生活;读书和交流也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以升华,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改变着自己的课堂。

(2)教育管理咨询顾问

教育管理咨询顾问也是我校进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即由教师自己寻找一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管理水平的教育专家或县区级以上优秀教师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咨询顾问,在遇到困惑时可以及时得到帮助。教师管理咨询顾问由于是本地域教育方面的专家或优秀教师,在理论管理和理念运用上都高于一般教师。同时,教育管理咨询顾问对于当地的教育现状与实际教育资源比较了解,能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水准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因此,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教育管理咨询顾问都能深入浅出地予以解答疑难。

(3)异校伙伴互助计划

教师可以在同类别的其他学校中,寻找一位或几位教龄、生源等相近的教师组成研究互助伙伴,可以经常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交流教育管理经验资源,在合作中促进自我发展。异校伙伴互助更加亲切、直接,便于异校教师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处在同一层面上的老师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更能自然客观地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异校伙伴互助避免了直面大家“仰之弥高”的尴尬,更有利于提升自己,改进课堂。

搭建平台,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保障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内行,要想具备创新的见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引领教师重视继续学习,这样可以让老师从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中走出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疆界。要让“学习”成为教师终身的“事业”,成为教师享受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辟了“名师讲坛”,给走在队伍前面的名师一个展示的平台,也给其他教师一种身边榜样的引领。这种引领比任何行政上的推动都更具力量。

学校为老师们建立的博客群便是引领教师走上成功之路的又一重要平台。期望教师能够通过“成长博客”这个平台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从“薄”到“博”。期望“博客”这个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思想客人,同时也期待越来越多的老师带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来到这个平台,进行思想与智慧的交流。这样的成长方式,不仅让每位教师都能拾级而上,而且让一批有思想、有才华的教师脱颖而出。

例如,我校老师利用博客进行评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校本教研新形式。下面是我校老师就一节课的听课随笔与外地网友进行的网上互动点评:

1.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好方式!这种评课方式好,公开化,透明度高,大家都能参与讨论。

2.博客教研,创建教师和谐文化。

3.我们认为,学生之所以在课上不活跃,不敢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维,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

4.这样的课堂,是不是需要对学生的诸如表达、勇气、合作、自主等进行培训,是不是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细节决定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还真得注意这些无效性的问题,对学生要放心,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正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

这种评课方式打破了以前讲课者与评课者对立的尴尬格局。在教师群体中创设一个相互信任、互助学习的环境,使大家对教学有一定的共识。利用博客评课让教师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互相感觉到的是收获和感激,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同事关系,是以文会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交往。

同时,评课博文放在网上,也便于其他老师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这样,便于资源共享,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指点,拓展了教研的空间和时间,使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

随着教师自主发展文化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间互助与合作的需要显得越来越迫切。建立一种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共同体志愿者协会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催生的。“志愿”的含义,一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行政强迫;二是没有固定的限制。如果不想参加,可以随时退出,如果想参与进来,协会随时欢迎。

协会每一次开展活动,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都是秘书处在充分征询会员们的意见和建议的情况下开展的。会员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自己喜欢的话题,活动开展得既热烈,又深入,充分展示了自主的力量。他们在群体的互动中汲取同伴的智慧,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释放自己的激情。在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的发展都被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教师工作多年,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很多实践经验由于不会去总结推广,很可惜地流失为过去的回忆。本来有很多机会成就自己的事业,但是,由于不去对自己宝贵的工作实践、思想经历和同伴交流的知识进行管理,使自己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从而长远地影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以上引领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学会进行知识管理。我们归结、尝试了两种校本化知识管理形式:生活史叙述(教师知识管理的个体层面)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教师知识管理的共同体层面)。

生活史叙述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生活史主要叙述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念如何形成的历史,类似自传、日记、日志、个人故事小说。撰写生活史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进行逐步的梳理,这有助于教师反思其教育行为形成的历史原因,从而促进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成长的来龙去脉。通过生活史叙述,教师将过去所发生的生活历史知识,慢慢发展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与行为的“影响”知识,对其后续的经验选择与重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则立足于教师群体,通过教师之间生活史、专业经验等的分享与对话,从而提升对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管理。教师将自己的生活史叙述完毕,不是摆在那儿就好了,还要进一步与共同体分享,即同事进行对话、探讨生活史中所隐含的议题,并且学习共同体把这些对话内容加以摘录与归纳,这种档案就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记录以及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与管理。在教师共同体分享个人生活史的过程中,会生成出许多观点、想法与理解,某教师所描述的每一个经验或是事件,都可能激发起学习组织中另一些经验与故事的回应,而逐渐形成共同体的知识,这就是团体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它能有效激发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聚焦课堂,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根本

有专家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出发,“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研究课堂生活无疑是重中之重。

校本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融课堂改进与教师学习为一体的“行动学习”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这同时也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样的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为了促使教师进行课改,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三个层次的“同课异构+多元反思”活动。首先在本校每个学科中选出三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其次聘请名师与本校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再次选派本校教师到兄弟学校与该校教师“同课异构”。并且要求教师要真实地再现自己的课堂情景,写出课堂实录,总结出课后教学反思,教研组长整理出学科组的共同评课材料,收集学生对课堂的评价,请求专家和名师对教师的课堂进行现场评价。这样,就能窥视出当下我们的课堂困惑到底在哪里,捕捉到当下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心路,从而寻找下一步课堂建构的方向和策略。

我们在这种行动研究方式中,探索出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五大教学环节: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反馈评价。三项核心要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善学促教。具体实施的三大教学载体:学习型组织、自主学习模板和周目标导航。在此,我们特别介绍一下三大教学载体。

1.学习型组织。将个性不同、情感各异、知识水平和文化积淀各不相同的4~6个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团结合作的集体。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小组合作。我校的学习型组织,则是有目的、有预设、有精心准备的一种组织,目标性强,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完成周目标的学习要求,并要将前置性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同时,学习型组织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励,有自己的组织名称,有自己的组约、组训、主旨,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另外,他们还有自己的组织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等。

2.自主学习模板。指导学生实现课堂自主学习的提纲式文本,“学习模板”展现“自主预习,互动研习,拓展运用”的方法和任务。遵循“导学性、操作性、探究性、深刻性”设计原则,“学习模板”设计的“学习过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兼顾了学生的预习、研习和复习三个环节。

3.周目标导航。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改变了近年来目标教学所强调的“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由于把目标上移为“周目标”,学生需要提前主动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周目标导航”中,目标的设定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时,学校在建设好这些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得益彰,互相联系。例如,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地方特点,我们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让民间游戏走进校园》发表在《人民教育》2009年第11期上,《我们与游艺同行,经典伴我们成长》发表在《教育文学》2009年第6期上。这样,学生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习得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必然会迁移到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这样,学校的课堂、课程和学习就有了“沙场秋点兵”的热烈场面,校本教研就有了创造的激情。

可见,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生成的教学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自我们生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一旦校本教研融入了教师的生活,就显示出了它生命的活力,校本教研就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形成跨学校、跨地区的研修网络。

应该说,让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既是一场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一种幸福生活的尽情演绎与温情体验。

9.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九

为进一步推进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有效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资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关注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突显学校特色。目前,根据我县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确定了2009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效教学)的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与落实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先行校工作计划。

年初教科室组织古北口和大城子2所中学,新城子、不老屯、檀营、南菜园、河南寨、东邵渠6所中心校,确定这8所学校为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先行校。向各校负责人介绍了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现状,确定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并组织各校负责人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文章,帮助各校准确深入地理解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以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得以突显。实现目标:

四月份结合东邵渠中心校编写的《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六月份结合檀营小学的编写的《满蒙民族音乐、满蒙民族体育、满蒙民族美术、满蒙民族常识》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凸现学校特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九月份结合南菜园小学编写的《武术》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十月份结合新城子中心校编写的《我爱我的家乡》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科室负责组织先行校的负责人,深入各校开展个案研究活动。

二、落实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个案研究活动

(一)4月21日在东邵渠小学,结合《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校长关于如何开展与落实《写字》校本课程在东邵渠中心校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汇报。其次,听了柴秀全、佟静文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常用的偏旁部首”、“人字头的写法”校本课。参观了教师和学生写字效果展览。最后围绕《写字》校本课程有效教学进行研讨。大家感受到:

1.学校“以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为核心,以“培养农村一流高素质的学生,创建写字特色学校”的目标明确。学校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作业本中出现的易错字、易混字,间架结构搭配不当的字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并编制为《写字》校本教材,从写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采取措施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由组织本套教材编写的柴秀全老师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使用培训,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正确掌握教材的使用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1)教师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如:观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起笔与收笔的位置,观察教师的示范书写,观察学生的书写作品等等;(2)再思考的习惯;(3)后动笔的习惯,教师将学生执笔、坐姿,编成儿歌,供学生想用。每节课都围绕学生写好每一个汉字进行讲练结合、练习与指导结合、指导与评价结合,形成了学校教师独特的写字教学模式。

4.学校制定了措施,保证校本教材在时间、检查、评比三个方面的落实;教师对每节课中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写字习惯良好的学生颁发班级小奖状予以表扬。使学生端正了坐姿,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和运笔方法。学生先观察后动笔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5.突显了学校的教学特色。

(1)学校写字氛围基本形成,师生写字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书法人才和爱好者,多位教师被吸收为密云书法协会,成为会员。

(2)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一层走廊,布满了由县级以上获奖师生用软、硬笔书写的,以“仁义礼志信”等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3)各教室、专室内的规章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八荣八耻等内容,均由学校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书写,装裱上墙。

(4)学生作业在《北京市汉字书写规范化现场会》上展出,《人民日报》、《现代教育报》、《教育前沿》、密云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学校写字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

(二)6月9日在檀营小学,结合《满蒙民族音乐、体育、美术、常识》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突显学校民族特色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首先听了学校领导关于《深入研究,扎实落实,提高校本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经验介绍;看了学校的音乐队、武术队的表演;听了4节校本课程课,最后和教师进行座谈。我们感受到: 1.为建设满蒙民族艺术特色校,学校从檀营地区保留下来的满蒙民族文化进行开发,经收集整理分满蒙民族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四个方面内容,并结合学校多年的民族教育成果,编制成校本教材,并采取多种途径有效实施。

2.学校实施校本课程计划细致全面,分工具体,民族常识部分授课为数学教师;民族音乐、美术、体育部分由美术、音乐、体育教师负责授课;实践活动部分由综合实践课教师负责组织。分别对1-5年级14个班进行教学;每学期每位教师授课三课时。

3.培养适应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师。为适应校本课程教学,学校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相关知识,不断研发校本教材,使新教师教学有了抓手。

(1)吸收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美术大学生刘亚晨,参与了校本课程美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遇到很多困难。他认为编写教材必须知识准确,遇到不确定知识的时候就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达到知识的准确性,虽然很累,任务比较紧,但是,乐在其中„„。

(2)学校创造条件给到本校交流教师安排以师带徒。

学校给从山区校交流到本校的王海洋教师安排了2个师傅,由校内的李亚青老师向他传授满蒙民族体育项目的知识,校外的唐云明老师教他学习武术。2年下来,使从未接触过武术教学的王海洋教师在武术的种类、技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更好地组织武术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磨练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原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应该说难度是很大。

美术教师就深有感触地说:在大学的专业虽然是美术,但是和满蒙民族美术知识相关甚少,坦诚地说,刚开始教学还有些不太适应,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内容,一时间有些困惑,在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网络学习,满蒙民族的风俗、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我,精心设计教案,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上《满族小吃》《蒙古包》《旗鞋》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把民族知识融入教学当中,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民族风情、文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身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去做好教育,民族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我们要做的、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4.学校倡导教师时时深入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为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教学,倡导教师要时时反思,并对不同成熟度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手型教师来说,让他多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是否存在缺陷;对于适应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合适;对于成熟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自身教学理念是否得当。教师在反思之后,还可以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再次设计、实践、再次反思。学校每学期收集教师的《典型案例反思》,每人5篇,已经坚持4年多了。

5.学校采取从校内走出校外,再从校外走进校内的方式开展校本课程活动,使学生感悟到满族蒙古族灿烂文化的精深,民族风俗的纯朴,民族礼节的内涵,民族传统的精华,民族奋进的自豪,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爱护,启迪了学生们热爱民族、热爱家乡,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美好心灵。

(三)9月29日在南菜园小学,结合《武术》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看了南菜园小学课间操的武术表演。接着参观了体育教师自制器具,看了两节利用教师自制器具上的武术校本课程课。其次看了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发展的录像短片和听了校领导的简单汇报。最后围绕南菜园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教师潜能自制体育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主要针对校本教材编写细节,如:编写的依据,培养学生什么,教学目标的设置(武德)等讨论;肯定了学校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材料自制精灵球、拂尘器具进行体育训练,既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又消除了学生皮肉损伤的目的。又提出了体育器具的改进意见,如沙袋的制作等。通过这次有效教学的研讨交流,大家充分认识到:

1.学校干部教师的合作意识强。校长充分发挥体育教研组的作用,将自制精灵球,软棍、拂尘的训练项目编入校本教材。校长并组织教师帮助体育组利用废纸、旧布、海绵、皮条、和木棍等材料,制作精灵球,软棍、拂尘等课堂教学辅助器械500多件,供学生在武术校本课程训练中使用。

2.学校课间操的训练项目多。体育教师将自创编的《中国功夫》武术操纳入了课间操,实现广播操两套,武术操一套、太极拳一套,共四套操。

3.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间操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站、坐、行等习惯越来越规范。

4.学校自创的《拂尘、精灵球》项目曾参加北京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育体、育心、育人传承体育文化大型展示活动。

(四)10月29日在新城子中心校,结合《我爱我的家乡》校本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思想教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李国强、冯小军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竖钩的写法》、《走进家乡河》校本课。其次听了陶瑞忠校长关于《新城子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深受启发: 1.干部的课程主体意识明显加强。

校长通过参加研修班的学习,对课程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课程认识发展到要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整体来认识。2.干部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显著提高,朝着优秀团队方向发展

学校于2005年就开发出《我爱我的家乡》这门校本课程,当时主要是校长引领部分教师参与了开发工作,发展到全体干部和教师都参与了研究,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更为可贵的是,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充分纳入到教研组中,教师的个人研究与组织研究相融合,使各个教研组织向优秀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

3.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干部教师关注到了自身的资源优势,认识到区域内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长城古堡、历史文化等宝贵资源,可以成为本校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将原有校本课程《我爱我的家乡》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补充,每个年级编辑一本教材,供1-6年级同时使用,使其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提高。

4.学校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35+5”的教学基本模式,即35分钟基本用于国家课程,5分钟基本用于校本课程,实现了校本课程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三、研究反思,不断提高

1.加强干部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首先要加强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学校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干部和教师。

2.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反复深入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认识到学校开发一门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需要以一门为主多门同开的思路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需要多方面有经验的人员参与支持。

3.倡导教师课堂教学要及时反思的同时要加强不同层次负责人的反思总结。

4.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各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看到这些成果,不能只看眼前教师、学生的获奖情况,要从长远记忆,要想到将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变化。

上一篇:媒体记者如何面试下一篇:优秀店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