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与鲁智深之比较的人物评论作文
1.林冲与鲁智深之比较的人物评论作文 篇一
关键词:纯粹;精神世界;生命的永恒
伦勃朗和顾恺之都擅长刻画人物,并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最终要表达出他们对于生命本源的理解,他们的艺术都是在追求心灵和精神上的自由。伦勃朗的艺术追求普遍人性,追求永恒,他从自身出发,通过描绘别人(个别性),返回到内在的主观性来,从而表现出普遍性之人性。顾恺之兼顾客体与主体,以自身之神来体现宇宙之道,更加的客观。本篇文章是要从造型、理念、理念与技巧的统合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人物内在精神表达上的不同。
一、造型与人物精神表达的关系之比较
(一)伦勃朗的造型手法
伦勃朗用笔概括简约,笔触明显,厚重,肌理感强,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精致细腻的画法,在画布上直接作画,画面的一部分反复修改,在厚颜色上进行罩染从而形成色垢,色域窄而明暗宽。光影(舞台式光影)是伦勃朗重要的创作手法,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突出重点,受光部分色彩明确,暗部色彩明确性减弱,亮部主要集中在人物的头部,其他部分则隐藏在带有神秘感的暗部中,亮部的颜色较厚,暗部的颜色较薄,对比强烈,明暗层次感和虚实变化极为丰富,通过韵律感来体现绘画的内涵。伦勃朗笔下的光是流动多变的而非静止的,他的光走到边缘会稍作停顿并继续前行。其色彩少了些感官刺激,色彩在他的笔下变得深邃而凝重,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以同类色为主体的对比关系,即便是冷暖对比,他也会降低其对抗性,显示出更多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伦勃朗在笔触技法上实现了由细腻到精简,从形似到神似的升华,他使用简练笔触是在最具激情的瞬间去快速表现对象的内在意境,并增加了明暗过渡,使画面和谐并表现出他本身的多重复杂的精神状态。
(二)顾恺之的造型手法
顾恺之注重眼睛的刻画,认为把眼睛画好才能达到“悟对”,然而这也是绘画中的一个难点,画“目送归鸿”难,难在怎样通过眼神的刻画来表现此人此刻的思绪。除了眼神的表达,他认为在人物的脸上的刻画也可以传神,“颊上益传神”,并认为在动态上的刻画也能传神,而且刻画对象的神态要符合他的身份,也很注重环境的刻画。顾恺之讲究意在笔先,眼睛跟着笔走,注重临摹,“以素摩素”,即拓临,将新纸或绢覆盖在原作上,将轮廓描绘下来。顾恺之的线条受篆书线条的影响,用笔轻重缓急,曲直,认为作者应体会表现不同对象的量感和质感,他注重构图,提出“置阵布势”。顾恺之还注重“势”,力求表现出所绘对象的运动姿态,即使是画山峦岩石之类的静物也如此;认为艺术表现须突出所绘对象的特征和意趣所在,山峦、岩石、骏马以及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各有其“势”,作者对“势”的个性把握准确并展示充分,创作的艺术形象才能生动传神。
顾恺之的线条被称为“春蚕吐丝”,线条均匀、细致、紧密、有力、有韧劲,连接不断,气势贯通。而在伦勃朗的素描和速写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很多素描中不像顾恺之那样精细地刻画眼睛,而是简单的几笔概括出来,伦勃朗的线条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丰富,动态感强。他不会像顾恺之那样一笔一笔地把衣褶描出来,如果把伦勃朗一幅素描中的大部分给挡住,只看一个小小的局部,我们甚至看不出那是什么,他的画只有从整体上看才有意义。
二、绘画理念在精神表达方面的作用之差异
(一)生命的永恒
伦勃朗的艺术追求普遍人性,追求永恒,追求纯粹,追求自由。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伦勃朗对于形式空间的处理,采用倒退法,即一种精神性的内涵力量,将形式的空间予以压力般的不休止的倒退,以至于无所终极之深暗的角落里为止。形式的空间不见了,精神内涵性的深暗的空间基础也就出现了。伦勃朗的光和暗部是一种无限,他为了不让光只成为一种形式,不让光被极端的描述,伦勃朗在他的画中还添加了色彩,这种色彩也是伦勃朗情感的体现。因为受人文主义影响,伦勃朗注重个体,追求自我,所以他这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他对自身的理解深刻,从而也就对他人的理解很深刻,伦勃朗对人性深刻的表达来自他自身内在的深刻的人性或经验。生命的概念是灵魂,而在人们的身体里得到实现。灵魂与身体的结合,实质上是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结合,伦勃朗从自身出发,通过描绘别人(个别性),返回到内在的主观性来,从而表现出普遍性之人性(灵魂)——生命的永恒。所以,伦勃朗的艺术不只是在表达情感,而是超越了情感与外物间的关系,而借一切情感与外物,直接进入心灵的世界。同时这也是一种整体性,一种统合,即普遍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这也是艺术真正的起始点。
(二)传神体道
顾恺之注重观察体验自然,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绘画理论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顾恺之观察和体验自然是为了达到传神,最终涉及“道”,即宇宙生命本体的表现。顾恺之是以自身之神来体现宇宙之道。他既注重外在的“形”而又超越“形”来把握对象内在生命的“神”,则直接发现那作为宇宙的生命本体——“道”。顾恺之注重对客观对象生命的捕捉,注重发挥自身的想象,并将其与客观对象相结合,他将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进行沟通,悟对,达到“天人合一”。
综上所述,伦勃朗与顾恺之都是通过一种有形的媒介去表现无形的本质,都是通过有限的范围去追求无限的生命空间。但顾恺之在对主体自我生命的展现上相对较少,他兼重对象和主体。顾恺之与伦勃朗都注重写实。他与伦勃朗不同,伦勃朗通过他的自画像,从自身出发,对自身进行深刻的了解,再通过表现客观对象而返回到内在的主观性来,从而表现出普遍性之人性,体现出生命的永恒。因此,伦勃朗对于生命的体会源于主观。而顾恺之更多的是表现客体之间的“悟对”,通过客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生命感。所以他的“神”源于客观。
三、理论与技巧的结合在精神传达方面的作用之比较
(一)静态的表达
高度的艺术产生是形式与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一种无限的一致性,精神的表现往往是在吸收了过去的形式之外,又根据自身而产生出创造性的形式或方法,自身或精神通过这一形式或方法才能以一种独创的方式真实地表现出来。伦勃朗艺术中的很多题材都和宗教有关,但由于他受人文主义影响,他所表现的耶稣、圣母等形象来自于普通人的形象。他始于人文主义但又超过人文主义,通过人文主义来追求纯粹,追求自由。在他的画中一般只突出头部,其他部分则画的比较暗,带有神秘色彩,黑暗和光都是一种无限,这超越了一切形式,是理想事物的表达——精神世界,同时它又是一切变化的真正源头。在伦勃朗的油画中,人物的头部往往笔触明显、颜色厚重、反复叠加、概括、明暗关系明确、以素描关系为主,色彩表现相对较少,虚实变化非常微妙;背景和暗部以及衣服等处理相对简练,颜色相对薄一些。这也是伦勃朗空间的两极性绘画的处理方式,即瞬间明亮和瞬间黑暗,一种是我们能够察觉到的,一种是我们察觉不到,但是存在的。伦勃朗在追求无限,但他所追求的无限不是在时间里的无限延长,也不是在空间里的无限膨胀,而是通过体会和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感受自然,进行创作,然后回到自己,或在他的创作中与自己相联系。这是一种圆圈式的无限,是完整的。所以他的画中包含了一切及其变化,并在这些变化中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一种静态,一种永恒。
伦勃朗没有写自己的人生传记,但他的一系列的自画像就如同他的人生传记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来深刻体会他内心世界及情感的变化。伦勃朗的自画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成熟期)、老年时期。伦勃朗的每个时期的自画像都是他内心世界的一次真诚的呈现,也因此看到他本人外貌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历程。他不只是描绘自己对某些孤立事物的反映,而是把自己的经历与人类生存的普遍的不安因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二)客体的表达
顾恺之的线条被称之为犹如“春蚕吐丝”,他的线条粗细均匀,在他的那个年代以及之前的年代,很多画家的线条不再是粗细均匀,而是具有轻重缓急,变化丰富的线条。其实在顾恺之的线条中可以体现出他的纯粹,黑格尔认为,纯粹是一切事物的开端,它可以被看作为“无”,“有”即是“无”,二者是合一的。另外,顾恺之提出了很多的绘画理论,如“迁想妙得”、“临见妙裁”、“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等,这都需要对生活进行长期深入以及设身处地的观察体验。他认为人对于大自然的体验和理解,在于心灵的深刻震动与心灵的明澈觉悟,这使人在对大自然的体验中进入超脱世俗羁绊的审美境界,并获得精神与生命的自由。
四、结语
伦勃朗和顾恺之都很注重对人物的体验和感受,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不只停留在写实上,而且还要表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他们都描绘身边的人的事,并且也都表现宗教题材,他们都在追求生命的本源,以获得自由。他们的不同在于,伦勃朗更加的主观,通过描绘客观对象回到自身内心深处,实现了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结合,表现出普遍性之人性,体现出生命的永恒。顾恺之兼顾对象和主体,与伦勃朗相比较,更加的客观。
【参考文献】
[1]李祥林.顾恺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袁有根.苏涵,李晓庵.顾恺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李春.欧洲17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平.大师素描画廊伦勃朗素描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社,1996.
[5]史作柽.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吴琼,刘学义.黑格尔哲学思想诠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金维诺.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林冲与鲁智深之比较的人物评论作文】推荐阅读:
水浒传林冲读书心得10-16
五年级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评课稿06-16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 异同之比较09-27
oa与erp之比较11-01
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之比较07-30
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之比较毕业论文10-17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08-06
诉讼与仲裁的比较09-15
分销模式的比较与选择07-05
联想与惠普企业文化的比较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