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说课稿范文

2024-06-23

鸟的天堂说课稿范文(共10篇)

1.鸟的天堂说课稿范文 篇一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燕秀里小学的陈立,耳东陈,独立自立的立。今天我的网络教学资源应用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3课《鸟的天堂》。我从河北远程教育网上下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把它进行加工组合。

一直想寻找一篇能和多媒体课件完美结合,既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虚拟性、音效性和具象性,又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阅读要体现个性感悟”的文章。直到读了《鸟的天堂》这篇散文时,终于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于是我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今天借网络教学资源应用说课比赛之际,将其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材简析】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文章的第一部分以写静态为主,重点描绘了大榕树树大,干多,枝繁,叶茂的特点;第二部分则以写动态为主,展现了一幅百鸟齐鸣、万鸟纷飞的热闹画面。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大榕树的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了解课文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是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五大版块,每个版块都恰当的运用了网络教学资源。下面我详细的介绍一下教学流程。

第一版块: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鸟的天堂图片逐一出现,,这时教师激情解说:在广东新会县郊外,一条小河的河心,有一棵古老的榕树,上面栖息着数以万计的鸟儿,每当晨曦初露时,这里便群鸟飞翔,百鸟齐鸣,构成极为壮观的奇景,被称为“鸟的天堂”。作家巴金曾到此游历,写下了一篇清丽可人的散文,这就是《鸟的天堂》。教师板书课题。

第二版块:找重点语句,引出本课学习纲要

1、教师说: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前后两次到“鸟的天堂”,那么他内心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指名说并出示课件2)

2.鸟的天堂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说学生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情节很简单。主要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傍晚,群鸟已经归巢,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并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清晨,正是群鸟出巢的时刻。重点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充分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结尾时又由衷地写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小学语文新大纲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提高和发展“。大纲强调了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所以在这节课安排教学任务时,我注重设计的问题以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目的。而四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对自学课文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以”读—析—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即首先让学生能在读中找出相映的重点词语及句子,再互相交流,最后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宗旨是通过如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确定,我确定了四个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

2、能力目标:

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并利用朗读,交流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从中挖掘这种独立学习的可贵能力,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课文《鸟的天堂》揭示鸟与树,人与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当今世界热点为环保,又正好与我国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应,一个”和谐“,从文本到生活,都得到了体现。通过本文的学习,师生情感达到了升华,沉浸在和谐的大自然的氛围中。倍感《鸟的天堂》的确是人间的乐园。这里的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三、说说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及教学媒体的使用

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学难点是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为了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贯彻新大纲提出的: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的要求,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在读中自己去感悟,去领会其意义。理解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可能通过朗读准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的更加深入。例如:“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数,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进行理解,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体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并让学生从部分词语中体会到榕树的巨大,就这个问题启发学生从总体上谈大榕树的大和茂盛,也可以就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语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句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从而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例如: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抓住“那么多”“一簇”“一堆”“不留一点缝隙”等数量词中体会树多而密,“翠绿”“颤动”等词语中体会榕树的美丽和富有生命力。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另外,播放影音文件,课文朗读“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这段语言文字比较优美,指导学生带着喜爱之情练习朗读(齐读,指名读,范读,体会读),并试着背下来。这一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实实在在地练习,当堂背下来,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然后教师播放“众鸟纷飞”的Flansh动画,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后,抓住喜欢的句子谈感受,这是最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为它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作伙伴,因而兴趣较浓,积极性特别的高。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在自读中自悟,在自悟中自得,此时,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主动的求知,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使学生的生命力得到张扬。从而,结合课文了解到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抓住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知道鸟的数量多,种类多,姿态多,感受到他们自由,快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想象讲述有的鸟还会怎样。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 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部分,我设计训练学生围绕第四自然段中重点句展开学习,训练学生找出重点句,培养理解句子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应当视其性质区别处理。在此基础上由此句引出本课的难点,第一句“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而第二句鸟的天堂却没有加引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这株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作 “鸟的天堂”,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多向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学会吸收,学会合作,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由个体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群众学习活动,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优势互补的条件,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讨论交流就把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和领悟作者 的表达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课文的最后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答案,多层的鼓励,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顿悟,想象和灵感,体会到这里的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使学生获得了感观上的感受,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一看就喜欢上这种方式,使他们满怀兴奋,愉快之情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转换 本课主要有7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首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交代任务播放影音文件:课文朗读:“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投影出示描写大榕树巨大的句子,读一读,谈出自己体会,同学互相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并指导书写要点。

投影出示描写大榕树美丽和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方法同

(三)为与下面的内容更好的衔接,教师使用激励性语言穿插,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利于下面内容的学习。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展示鸟的天堂的静态美,指导以各种形式朗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优美的句子。

(五)播放“众鸟纷飞”的录像,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然后指导学生在默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讲述自己的想象,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写作方法,突破全课重点部分。

(六)抓住重点进行训练理解,学生讨论研究,使难点得以突破。(七),全课总结:采用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受到的启发的方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感悟人与自然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大而茂盛

静态美

鸟的天堂

(和谐)鸟

多而快乐

动态美

板书是课文的浓缩,设计精练,清晰,有助于体现课文的重点及中心,课文主要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第一次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第二次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体会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的学习知识为主,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为宗旨而设计并实施的教学。

教材简析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文章的第一部分以写静态为主,重点描绘了大榕树树大,干多,枝繁,叶茂的特点;第二部分则以写动态为主,展现了一幅百鸟齐鸣、万鸟纷飞的热闹画面。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认识大榕树的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了解课文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是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五大版块,每个版块都恰当的运用了网络教学资源。下面我详细的介绍一下教学流程。

第一版块: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鸟的天堂图片逐一出现,这时教师激情解说:在广东新会县郊外,一条小河的河心,有一棵古老的榕树,上面栖息着数以万计的鸟儿,每当晨曦初露时,这里便群鸟飞翔,百鸟齐鸣,构成极为壮观的奇景,被称为“鸟的天堂”。作家巴金曾到此游历,写下了一篇清丽可人的散文,这就是《鸟的天堂》。教师板书课题。

第二版块:找重点语句,引出本课学习纲要

1教师说: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前后两次到“鸟的天堂”,那么他内心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指名说并出示课件2)

课件2——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教师说:是啊!那这是一株什么样的大榕树呀?(出示课件3——榕树画面)你看它盘根错节,硕大无朋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真是———(学生跟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师又说:那么你再看(出示课件4)这么多的鸟翩翩起舞,百鸟争鸣,再加上这潋滟的水色,婆娑的树姿。啊!你怎么读这句话?(指名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里网络教学课件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从而理解并朗读中心句] 3教师接着说: 在这两处不同的景观中,你更喜欢那一处?喜欢写榕树的同学请坐到南边大组,喜欢写鸟活动的同学请坐到北边大组(同时板书:榕树、鸟)(这时学生们下位,进行重新组合)组合完毕,教师宣布学习要求: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分这两个方阵进行阅读比赛。首先,是方阵内部共同学习、讨论的时间,请你们参照下面表格进行学习和讨论,(出示课件5)

准备好以后,我们一起来比赛。

比较内容

时间

主要景物

景物特点

观察顺序

描写角度

喜欢的句子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版块:学生分大组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巡视,适当点拨,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第四版块:阅读比赛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现在准备好比赛了吗?好,请认真听比赛规则。(出示课件6——比赛规则,指名读规则)

(1)本次比赛采用打擂台的形式,甲方答出一项内容,乙方也必须回答一项内容。

(2)每次发言后,记分员将得分在黑板显示出来。

(3)累计得分最高的方阵为胜方。学生读完后教师:好!大家已经知道比赛规则了。现在开始比赛,第一环节——必答部分,请同学们认真听清要求,按要求回答,答对的加五分,(学生根据表格回答问题,课件随机出示答案。为节省时间,我集中出示)

(1)时间——甲方“黄昏”,乙方“早晨”(各加5分)

(2)主要景物——乙方“榕树”,甲方“鸟”(各加5分)

(3)景物特点——甲方“大、茂盛”,乙方“多、欢快”(说出其中一点加5分,说完整加10分,要求简要说明理由)

(4)观察顺序——甲方“远近”,乙方“点 面 点”(各加10分,均要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5)描写角度——乙方“静态”,甲方“动态”(各加10分)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课件随机出示答案,学生看到自己答案,真正的融入到比赛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结束后,教师宣布得分。然后说:好!现在我们进行比赛第二环节——抢读

【此环节是本课中最重要的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网络资源课件的运用是为了与教学目的及本课特点融为一体,形成本课教学的鲜明个性。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也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这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相机出示课件】

(1)首先,教师说:在这一环节,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和作者的心情。谁想第一个来读?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7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数,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问: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榕树全貌,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枝干的不可计数和直垂)然后让学生用其他的形式来读。(带读、几人一起读、挑战读等)

【本环节使用课件,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抓准特点,相互交流喜欢这一部分文字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画面、自评、互评,在反复朗读、评价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准确、形象地用词、用句的。】

教师又问:谁再来读?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8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师问:那你能说说喜欢原因吗?(相机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树叶,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引导学生读出文字之美。

【使用课件展示大榕树树冠近景,目的是请同学们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这一设计将学生的观察与对重点句的欣赏和理解结合起来。一闪一闪的动画让学生体会情景之美,然后用声音之美表现文字之美,表现作者点睛之美。】

教师再问:还有谁想读?随机出示课件9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教师问: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呢?有什么原因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播放众鸟高飞的动画,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会)

教师接着问:还有吗?(出示课件10)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教师问:你为什么喜欢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播放百鸟欢腾的动画)

教师说:你们说的真好?那你们能读出来这种热闹的感情来吗?(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展示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画面中群鸟翔集、百鸟齐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学生将在课件场景中看到的、听到的与作者所描写的相互对照,细细品味。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的创造发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本环节结束后,教师说:现在我们进行比赛的第三个环节——看谁背的又快又好

要求:每个方阵先练习一遍指定内容(甲方:8自然段;乙方:12自然段),再比赛谁背得好。

5小结评比,宣布获胜方。

第五: 交换练读,谈感受,体会静态与动态的不同。交换角色读,体会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抓住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谈感受。

3.3人教四上《鸟的天堂》说课稿 篇三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作者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静态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谴词造句精妙准确,韵味十足,表达情感充沛,细腻,描写生动细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2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新课标中“知、情、意”三个维度,再结合本课的特点,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目标:认识课文1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几个词语。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固然离不开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文字来体会意境和情感的,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完善,理解能力低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运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分析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想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课文、图片、声音、录像等组合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这种图文声像并的场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在突破重难点上也会有显著的效果。

4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榕树的挂图、相关课件、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制作小鸟图片、查阅《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书提问的能力。因本课的阅读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边读边想的方法不明确,在实践中应怎想,想什么不够明晰。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难,我具体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设置法——主要是激发学生情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拔法——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伺机点拔,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在以上几种教法中点拔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并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次教学我运用了以下几种学法,勾画圈点法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好习惯。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针对性较强,思路清晰。其中讨论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欣赏格尔的《天堂》并把它作为背景乐,用课件出示天堂这个词,提问用来比喻什么?那么鸟的天堂指的又是什么)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就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一簇簇、应接不暇、规律、缝隙、树梢、静寂)。等几个词语。

这一环节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我会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3·研读课文悟情悟理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a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为什么文中的鸟的天堂会加上双引号

b作者为什么特写一只画眉鸟。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c说一说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我会让学生先默课文,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得出答案。

其次,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各自的见解给予肯定。

通过这一环节,解决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热闹的场面,形象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尽情地享受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2、出示大榕树挂图,利用学生课前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最后,再美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5·小结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解决问题,这只是阅读教学中的浅层目标,创新型学生应具有的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本课的小结我是这样来设计的。本课的中心是: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课文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6·拓展延伸

重视课文内容,适当对课文进行引申,使课文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本次教学的拓展延伸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文中的“小画眉”。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7·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练笔的开始。我的作业布置是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个游览胜地,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

8·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本课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鸟的天堂

树大而茂盛

静态美

鸟多而快乐

4.长春版《鸟的乐园》说课稿 篇四

——2010学年第一学期语文课堂教学改进小结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随文识字的课堂氛围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在教学中强化诵读,鼓励在识中用,在用中识,巩固识字效果,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1、随文识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一年级的课文,句子短,篇幅小,有的有故事性、有的有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课件、插图,很能吸引学生。当然,老师要做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初读环节,在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后,学生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随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再把词语所在的句子读通、读顺;难理解的、重点的字要细致处理,细读字所在的词,所在的句,甚至是所在的段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揣摩自主理解字义,然后组内讨论,最后组长汇报全班交流,把字义弄透。随课文分散识字后,再回到课文中去诵读,凭借课文内容的情节性,语句的连贯性,学生很快熟读成诵。这当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训练,生字词得到巩固,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还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2、随文识字,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学生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离不开反复接触,反复实践。“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

例如,我上《古井》一课,在学习第一句中“很深很深”一词时,由字到词,先在屏幕上出现“很深”两个生字,在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后,通过媒体演示,通过很深和很深很深的理解过程中,将很的字义明确,使学生自主发现很„很„的句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词语的变化,为准确朗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随即又在文中找到很多很多,很久很久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在学习新的汉字的同时梳理和巩固旧知。再到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样的古井„„把识字融入到语言训练中,学生在读文中识字,在读词语中识字,在说话中识字,学得轻松而愉快。

随文识字的“文”应该不仅仅是书中的课文,还可以是指某种语言环境。学生识字后,我们编首儿歌、小诗等,把重点生字尽可能多的用进去,让学生再次随文识字。如果学生换个环境还能认识,那说明他是真正的认识了。

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识字的积极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记“林”字,双木成林,所以“林”里有两个“木”字。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学习《东西南北》,由课题入手,字宝宝刚好藏在课题之中。为能给学生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在课题中寻找理解,加以认读,又如在教学《动物乐园》一课,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让他们记住“猪、狐狸、狮”字等,我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更好的记住这个字,如猪和猫、狗一样是四只脚的动物,所以“猪”字是反犬旁的,这对要学的生字形成鲜明的首次感知。学生也能更好的识记所学的生字了。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同时阅读文本又是识字与巩固识字的过程。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外巩固识字显得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中,让随文识字逐渐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我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其间。上课伊始我先用语言描绘“在美丽的森林里,鸟儿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它们时而在树上栖息,时而叽喳欢叫,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展翅飞翔,那就是鸟的天地,那就是鸟的乐园,你们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吗?”让学生观看结合课文内容制作的生动形象的课件,一群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在茂密的森林里快活地飞来飞去,学生被此情此景带进了美丽的大自然、带进了鸟的乐园,做到课伊始,趣即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马上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

二、乐中识字,贵在得法。

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它们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但是,它们交朋友是有选择的。你必须记住它,并且能准确的读出他们的名字,你们能做到吗?学生就带着这种想和鸟儿交朋友的愿望投入到识字的情境中。在识字的过程中我以游戏“对对碰”、帮鸟类朋友补充音乐会入场券、儿歌作为学生巩固识字的载体引导学生在玩中轻松、自主、合作、探究识字。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地学习状态,快乐的识字。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学生识字的同时我还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如:“鹊、鹃、鸦、鸵、鸽、鹰”它们都是鸟字旁的形声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也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他们;燕字,通过字理识字图来记忆“甲骨文是燕子形;楷体将尾部变成四点底失去原形。“鹊”和“雀”用比较法记忆。通过分析研究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今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语文信息的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书籍、广告、电脑网络,语文信息源无处不有,我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扩大识字量,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工具,关注人文。

全课的教学以识字为主,又时时贯穿人文教育,例如教学“乌鸦”时,让学生在认识“鸦”的基础上了解乌鸦对人类的帮助,从而去改变人们头脑当中乌鸦是不祥之兆的愚昧想法。从而教育学生不应以貌来评价鸟,引伸到应该看人的本质,这样自然的融合,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四、训练表达,拓展思维。

5.《瑞雪图》说课稿[范文]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语文第7册主题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景。课文通过对这一场瑞雪的描述,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2、教学目标的设定。

(1)、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3)、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4、教学准备。

(1)、由于部分孩子生活在南方,没见过雪,搜集关于雪景的多媒体课件,有利孩子对雪的认识。

(2)、收集有关雪的诗歌、图片,以及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

(3)、圈划描写雪的重点句子。

二、说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意,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2、自读自悟法: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感情朗读法:运用感情朗读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三、说学法:

1、读-思-议-读法:在学文时,我从“导-扶-放”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2、学法迁移法:在教学“雪后美景”这段时,我引导学生迁移上一段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问题引入→品读词句→抓住中心→朗读回顾→提高能力 第一步: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大家已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雪的图片,用课前收集的诗歌和积累的词语赞颂眼前的情景。

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1、自由读第三、四、五、六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这样设计利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文章的重点,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第三步: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一)体会雪大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并结合“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

1读:指名读了解内容。

2思: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问题:文中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你从哪几个方面来体会雪下得很大?

3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4读:指名读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

(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同时在学生自读后总结该如何有感情朗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得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

(二)体会景美

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用感情朗读法教学这一部分,并运用上一段中的“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雪后美景这一部分。

1读:雪后美景这一部分。

2思:组内思考,梳理出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3议:组内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4读:小组通过朗读,表现出雪景的美。

(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收获?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体会人欢

对于“雪后人欢笑”这一部分我只抓住一个问题: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为了表达喜悦之情。这样可以看出学生已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出了文中的情感!

第四步,抓住中心,理解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也是文章的重点,直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我引导学生理解“瑞雪”是指什么,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再次谈谈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使学生明白此时此刻作者愉快的心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抓住中心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出最好的水平!

第六步: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作者在写雪后美景这一段中: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从而总结出作者的写景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雪后美景这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学写片段“这场雨来得多及时啊!„„”

(这样的设计符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重点和作者的写作特点,我的板书设计为: 瑞雪图

下雪前

天气变化大

下雪时

下雪后

美(粉妆玉砌)感受

6.《小管家》说课稿范文 篇六

大杖子学区车河堡小学

王新华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四课时《小管家》。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特色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课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是: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景,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日常开支、绘制折线统计图等活动,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材在活动的安排上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决策。首先是学生每天向爸爸妈妈了解家里的每一笔开支,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内,算出小计,在一周结束时做好总计;然后根据每天的小计绘制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小组中交流;最后是依据统计结果给父母提出相应的理财建议。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

消费。一个家庭也是一样,每天都有一定的开支。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家里一周的开支情况,探讨开支的规律,学习做个小管家。出示课题:《小管家》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了解各家一周开支情况。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里一周开支记录单。全班交流,各小组内选派代表汇报其家里一周开支情况并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①你是怎样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②表中的“项目”、“金额”、“小计”、“总计”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表的制作。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

师: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你应该怎样设计?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照老师提供的统计图样,也可以向小组内同学学习绘制方法。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现家里一周开支情况的周期性。

3、展示、交流、汇报

7.浮力说课稿范文 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

一、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对浮力这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这一常识的基础上,综合的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而展开的。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为接下来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及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定性认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学习使用探究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观:

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1)浮力的概念,经历探究过程,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1)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及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方法。即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基础上,辅助以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测量,明确浮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简单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争取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教学过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后归纳得出,生生交流后,学生汇报,教师点评。1)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浮力;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准备2个小实验,一个是释放氢气球,一个是往水里压空矿泉水瓶。

在这一环节,也许有各种问题出现,特别是概念的建构与生活经验的冲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个生活经验去反驳,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轻松。从而形成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浮力的测量:

明确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压矿泉水瓶的实验中,提问学生有没办法测得浮力的大小。给出器材,小组讨论,得出方案。

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细绳

实验步骤:在空气中称出石块的重力,将石块浸没在水里称出此时的视重。

根据现象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除此,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会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

关于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实验步骤可以参考书上P92。学生按照步骤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计划让同学们自行完成,有问题的举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关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经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有关。

8.说课稿-青花瓷(范文) 篇八

小黄中心学校 陈艳艳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青花瓷》。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自选教材,课题《青花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呈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主要让学生掌握青花瓷纹样,学生可以在纸盘上随意画出任何图案,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图形表现能力。

2.教学目标:

(1)美育目标: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和乐趣,并且能够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感受其典雅高贵的美,知道青花瓷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用不同的图案装饰青花瓷。3.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了解青花瓷花纹的主要特征。(2)用不同的图案装饰青花瓷。

一、学情分析:

在美工表现方面,一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己的思维,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多是根据范画或范作进行模仿的一个过程。本课让学生独立设计一个青花瓷,也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对他们的进步进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美工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个元代青花瓷,引出本课的内容。

(二)教师引导、赏析图片。

在展示大量图片的时候,分析青花瓷的图案特点,为学生自主创作打下基础。

(三)示范(2分钟)主要是通过在多媒体的展示,再一次向学生巩固青花瓷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创作的方法。

(四)学生练习

学生体验创作快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和快乐。

(五)评价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自评,互评。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

9.《气体的压强》说课稿范文 篇九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气体的压强》。本节的教学是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延伸,在压强一章中有着较重地位,气体压强不象固体、液体那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大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去理解、去感悟,这其中就渗透了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即“间接推断”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感悟,来理解大气压的存在。这对今后磁场、电现象的教学也起了一个教学的铺垫作用。

下面我就本节课教学的有关方面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本节的教学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事例知道大气压的存在;二是让学生能通过科学的探究粗略测出大气压的值,并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三是让学生知道液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四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具体这一节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通过“易拉罐被压扁”、“硬纸片托水杯”等实验首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引出“大气压”的概念。书本对与大气压概念的提出放在后面,而在课的一开始便直接出现“大气压”三个字,我认为这样安排顺序是不太合理的。其实对于“大气压”概念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递进启发的方法让学生得出,我的教学是这样的:“提问:固体为什么对它的支撑面有压强?”学生会很容易的报出答案:因为固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提问:“那么液体为什么对容器的底面有压强呢?”学生也会很容易的报出答案:因为液体也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空气是否也要受到重力的作用?空气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呢?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样学生便很顺利的得出了大气压的概念。

在学生知道大气压存在的基础上,立刻提出问题:大气压多大呢?于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塑料吸盘进一步让学生亲身感悟大气压的威力。而后通过小组分组实验根据针筒实验的步骤让学生粗略的测出大气压的值。学生测出的值大多都不同,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便可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其间的教学可以简单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FLASH动画来实现实验的过程。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水银是有毒的,进而提出:能否改用水来做这个演示实验呢?启发学生们根据公式P=ρgh去讨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总结出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对于“大气压的变化”一部分可以通过山体植物的垂直分布和气压的数据,让学生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夏天雷雨天气的闷热,老人的呼吸困难,水中鱼儿跃出水面呼吸氧气等现象让学生感知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

课本通过“高压锅”、“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来阐述气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教学中还可以穿插的事例还很多,例如:飞机起飞与降落人耳为什么感到难受?从深海中捕捞上来的鱼为什么没有活的?航天员费俊龙能穿着我这套衣服上太空吗?等等,虽是一些小小的问题,但解决了学生平日的许多好奇,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对于气压计的教学只要让学生知道它是测量气压的仪器即可,无须太多的补充,更不须要介绍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对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吹纸条”、“吹风机”等实验学生便可得出:“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的结论。而对于运用这个知识点来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通过特定的事例来分析加以解决,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新课改,新教才给我们的感触是很深的,它并不是我们所象的那么简单。新课改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是可以不断延伸和拓展的,本节气体压强就是一个很好课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很好的去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挖掘书本上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所隐藏的深刻含义。

10.《买文具》说课稿[范文] 篇十

——《文具店》说课稿

说课教师:草堂小学西区分校

欧涛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草堂小学西区的欧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文具店》小数的初步认识,该课是北师大版本三年级上册八单元认识小数的第一课,属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结合这次成都市小学数学赛课的主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外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将思维外显理解成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的想;串联知识的脉络,让学生清晰的说;让隐性的东西显性化。于是在本课中我们建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集合具体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主动观察,仔细聆听,思维碰撞产生火花,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并尝试清晰的表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串联起已学元、角、分的知识,形成知识脉络,使得内隐的思维给以外化。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教师应当根据孩子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每节课前应该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力求因人施教。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小数的读法存在困难。在元、角、分的背景下,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够根据商品价格说出如3.15元就是3元1角5分,0.85元就是8角5分,因此本节课对小数数位结构模型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结构模型建构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对小数意义的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想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掌握小数的基础知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 的认、读、写;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拓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育要回归人的本真存在,立足本课,我们将真实诠释为这样的四句:真实的学情生成、真实的思考需求、真实的生活情境,真实的教育回归。

顺应天性——真实的学情生成

语言对于多数孩子而言是习得的,模仿的,在学习其内在含义之前是约定生成的,孩子对小数的最初印象也是从样子和声音上进行感知辨识的。由此,解决读小数的问题,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生成,在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小数读法时我们没有急于给出评价是对是错,而是设计听“播音员读数”的环节。第一遍听个大概,找找感觉,第二遍带着问题听“这些小数是怎么读的?”听完后“把你的发现给你的同桌讲一讲”。错误是新旧知识的交汇处,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合理及时运用,甚至创设错误资源,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有助于教学有的放矢,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孩子们的思维在相互碰撞和启发下自己总结出:“读小数时,整数部分就像我们数数一样地读,小数部分的数要一个数一个数地读。”让孩子们从模仿,辨析,归纳中习得读法,这是让孩子与数学相遇的最真实途径。遵循思维——真实的思考需求

生活和数学的沟通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搭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模型就意味着为孩子搭建一个个通往数学思考的桥梁。本节课中有两个

数学模型的建立,一个是(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结构的建立,一个是(元·角分)数位结构的生活模型。我们思考,对这两种模型的建立应该采取哪种途径呢?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针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结构的建立,这种模型是客观存在的,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死知识,其探究价值几乎为零,于是在开课时自然引出,这样也便于在后续学习中约定语言,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带着这些新词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混淆。“元·角分”数位结构模型的建立也是探究小数意义最为关键的一点,这里我们设计了购物活动。给每一个孩子准备一套人民币,根据给出的价格付钱。

“你是怎么又快又准的付钱的?”

“10.05元,这里,角的位置空着是怎么回事呀?” „„

这些问题的设定推动学生自己实践,独立思考。小数的意义在实践,归纳,总结中慢慢领会,自然得出,符合数学概念的基本生成线索,孩子们也积累了宝贵的活动学习经验。这样根据概念模型的性质不同分别设置活动,建立适宜的途径才能唤出孩子最真实的需要,让其最自然的接受和感悟数学的本质意义。

在“如何将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币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问题上,我们创设了“商店小帮手”的情境,孩子们完全把自己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去思考。“1张2元,4个1分的硬币”的剪刀的价格到底是用2.04元还是2.40元来表示; “ 1张5角,3张1角,1个1分硬币”是0.81元的写法中体会中0的重要性;在”12张1角,1个1分”变成1.21元的过程中了解 “满十进一”的道理。有需求才主动,发自内心的探索欲望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进而扫除学习路上的一切障碍。

贴近生活——真实的情境

本节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教材中给出的“文具店”情境有4件商品,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商品的多样化,课件选用的素材都是与学生贴近的学习用品,让学生真实地融入到购物的活动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小数读法时采用录音播放形式;在购物时让学生使用人民币去真实的付钱;在改写小数时,采用帮助商场贴价格标签的形式,这样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地畅游在学习中,相遇在轻松的氛围中、轻快的节奏中、亲切的情感中。回归人本——真实的教育回归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一节富有情感的数学课一定是建立在这样的三者关系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在本节课中,老师理解、欣赏学生,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与赞扬,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和谐铸就这是一节富有亲切情感的数学课。

在以往概念学习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枯燥,反复,规矩多,认识小数一课尤为如此。读小数,写小数,想意义本身就存在诸多难点,为了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轻松度过,老师有必要分层分类地帮孩子克

服难点,读数的难可以回归到模仿归纳,意义的难可以借助动手体验,写数的难可以对比质疑,每个学习目标用不同形式的体验分层解决。

上一篇:创新思维中期报告下一篇:安全教育日发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