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精选8篇)
1.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篇一
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全球范围的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这为永州这样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永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加快湘南开发开放”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兴工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充分利用永州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强平台建设,挖掘各地优势,强力招商引资,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92个,比2008年增加112个,是全省引进产业转移项目最多的市州之一,已开工建设或已投产项目34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35个。2006年至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25亿美元、2.16亿美元、2.91亿美元、3.32亿美元,总量达到10.6亿元,是“十五”五年总和的3.1倍;实际到位内资分别为90亿元、100亿元、127亿元、207亿元,总量达到524亿元,是“十五”五年总和的4.4倍。2003年以来,永州已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一)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和主要成效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四大明显特点:
1、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日益增多。2006年以来,全市共引进500万美元或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220个。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华能集团、全国水泥行业排名前两位的海螺集团和华新水泥、重庆啤酒集团、世界著名运动鞋品牌彪马生产商湘威公司、耐克鞋生产商广硕集团、PSA集团弘电电子、法国珂莎黛国际企业集团、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集团、江苏著名民营企业天地龙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先后落户永州。
2、产业链式引进日益增多。永州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是三大类: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毛织加工、电子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二是建材、冶金等重化工业产业,如建材制造、金属冶炼、五金制造等行业;三是资源开发型产业,如竹木加工、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通过数年的发展,毛织、制鞋、电子、铜加工、锰加工等行业,都呈现出从生产车间到集团总部、由单个环节转移到整个链条转移的态势。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毛织业已形成从机织到拉伸、纺线、制衣、漂染整个产业链条,制鞋业已实现由制作鞋面、鞋底到制作成品,并在永州直接出口。仅蓝山县毛织企业达到480多家、用工6万多人,成为继东莞和浙江桐乡后的中国第三大外向型毛织基地。零陵区形成了电解金属锰加工、硅锰合金加工、富锰渣和生铁加工、四氧化三锰和硫酸锰加工等锰产业链条,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区锰产业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6亿元。
3、引进产业层次有所提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要求,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新型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一批光伏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而且发展来势很好。东安单晶硅项目今年4月已经投产,由西安交大、湖南格润新能源有限公司、东安县政府联办的光伏科技产业园已奠基开工,拟投资6亿元以上,建成一个以光伏发电为龙头,集硅提纯和太阳能利用终端产品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观光与人居于一体的示范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年税收5000万元以上。冷水滩华源光伏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8所及挪威的再生能源利用公司扩大投资合作项目正在洽谈中。永州
时代阳光药业2008年实现与上海复星集团联营,成功转制为股份公司,目前正朝中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成药制造企业进军。
4、项目集聚化趋势显现。从空间布局看,主要集中在交通沿线和工业园区。沿永连公路和湘桂铁路的产业转移项目聚集效应显现,90%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集中在市、县工业园区,园区规模迅速扩张。去年全市园区扩园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182万平方米。从产业类别看,长丰工业园的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凤凰园经济开发区的果蔬加工产业,蓝山的毛纺、制鞋产业,道县的电子、五金、制鞋产业,宁远的玩具加工产业等初具规模。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承接产业转移为推动永州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了长丰汽车制造等优势企业的产业链条,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与长丰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达到12家,2009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7亿元。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了冶炼、水泥、造纸等传统产业,通过引进大企业新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在全市集中布局了7条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10台2.5万千伏安硅锰合金电炉生产线、5条年产3万吨电解金属锰生产线、10个3万吨再生纸项目,这些项目今年内将全部建成,届时全市水泥年产能将达到900万吨,硅锰合金和电解金属锰年产能达到50万吨,造纸年产能达到60万吨,一大批规模小、能耗高和工艺落后企业将全部停产关闭,传统工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催生了加工贸易产业,“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五年总和的4.9倍,蓝山县跻身“全省加工贸易十强县”行列。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运动鞋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的生产商都已落户永州,永州正在成为世界著名运动鞋生产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产业承接企业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促进了工业结构升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9年,永州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40.04亿元、增长14.0%,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超过35%;全市规模工业完成135.57亿元、增长24.5%,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超过60%;全市投资总额完成600.14亿元、增长67.5%,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达到26.2%;全市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增长16.6%,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贡献率超过30%,蓝山、宁远、道县、新田等县新增财政收入的80%来自沿海产业转移项目。2009年,永州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为5870万美元,占永州市出口总额的88.9 %。目前“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拥有进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加工贸易企业82家。蓝山县200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59万美元,同比增长25.6倍,该县的台湾承阳针织公司跻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十强企业之列。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产业转移企业共为全市提供了30万个就业岗位,占同期全市社会就业的80%以上,仅去年新增劳动用工10万个,不仅解决了全市因金融危机返乡民工的就业问题,还吸纳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部分转移企业已出现招工难的现象。2009年,“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工业园区从业人员4.59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41.1%,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吸纳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蓝山县加工贸易企业劳动用工需7万人,有近3万外县人前来打工。
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永州形象的重要名片。大规模的承接产业转移造就了“永州现象”,给国家商务部、省委省政府和各个市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永州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成为全省4个重点承接市之一,蓝山、宁远、道县、新田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试点县,占全省试点县
总数的1/5。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商报》、《大公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以及国内各大网站等2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称永州“由湖南贫困市变为投资绿洲”,“广东发达路在此重演”,2009年,永州还被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
二、机遇与挑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更加激烈,永州承接产业转移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压力前所未有: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承接产业转移是沿海发达地区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也是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现实选择。对产业转移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积极争取,力争上游不甘落后。广东出政策、筹巨资强力推进“双转移”,并提出承担双转移没有完成任务的市,党政一把手当年考评不称职;江西、广西、安徽、东南亚等地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宽、力度大、来势猛,国家还专门出台政策文件支持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我省各市州承接平台起点高,比如说,郴州有国家级加工贸易区,衡阳有深圳工业园,湘西有广州工业园。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区位优势受交通条件制约。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永州交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要实现与广东的高速通道对接还尚需时日。永州正想方设法加快通往广东、广西的二广、道贺高速公路建设,但由于广东、广西路段建设的进度比较慢,什么时候能真正形成与广东高速公路的互连互通,还不确定;铁路方面,洛湛、湘桂两条铁路主要对接广西,通往广东需由湘桂线往北绕道衡阳,经京广线到郴州再进入广东境内,市内靠近郴州的宁远、蓝山、新田三县仍属于铁路运行的盲区。永州“高速”时代还没有到来,郴州、衡阳等地已经率先进入“高铁”时代、3+5地区即将进入“轻轨”时代,永州交通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毗邻两广的区位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先天不足。随着转移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现有工业园区大多存在规划滞后、功能不全、配套不足的问题,如园区内标准厂房少,相关的绿化、休闲、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缺乏;县域之间产业规划重叠、雷同,产业优势难以互补,产业链条难以形成;企业之间关联度小,产业优势难以互补,行业配套能力差;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没有一家大型物流配送企业,转移企业普遍反映物流成本过高。四是资源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日益削弱。首先用地成本高。按照我省上缴国土资源厅和给付农户的征地补偿金的标准,每征收1亩土地,水田的成本7.42万元,旱土6万元,林地5.5万元,荒山3.08万元,当地政府筹集园区建设用地资金难度较大。其次融资难度大。园区建设发展资金主要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而加工贸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少,商业银行出于资产抵押不足等方面的考虑,银行放贷的比例一直很低,信贷投入少。再次用工矛盾日渐突出。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只能招到所需员工总数的一半左右。五是政策环境尚有差距。据有的客商反映,投资成本高于预期,同类企业待遇不同,技术人才和熟练工难以留住,行政效率不及沿海等,这说明永州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还不够宽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产业转移这块蛋糕,都在纷纷打造政策洼地,竞争日趋激烈。永州周边的贺州、桂林等地千方百计建“园中园”,力图吸引产业转移。粤北山区的韶关、清远等市,依托广东省出台的“双转移”政策,对转移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移客观上构成了吸附式拦截。相比之下,我们的政策环境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明显不及。
机遇十分难得:一是产业转移加快。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复苏超过预期,国际产业转移重新开始活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3.1%,其中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增长3.5%、0.2%和1.2%,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1.9%,沿海地区企业订单趋多、出口趋旺,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的指引下,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大加快,必
将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的出现。如果说去年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对转方式、调结构还有一些不同看法的话,那么现在对“坚决转、主动转、赶快转”已没有疑议。二是中央政策利好。去年出台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制定了进一步扶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把永州作为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规划,永州发展已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上,都特别强调要积极有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明确提出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而且国家正在制定《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以支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可以预期,国家支持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将会更为密集出台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省里更加重视。2008年,省里确定把永州建设成为全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和全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南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湘南三市市委书记市长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34条“先行先试”政策,永州不是“比照执行”,而是“全面通行”。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永州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建设”,周强省长年初到永州视察时,又提出要充分发挥紧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将永州建成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位和省领导的关心重视,是我们继续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强大动力。四是比较优势明显。一个是资源优势,永州劳动力、土地、矿产、水能、农产品、旅游资源丰富,并与沿海地区互补,资源是稀缺性要素,有资源就能吸引老板来开发。再一个是人缘优势,永州有百万人在沿海地区打工,其中有10万能人、2万老板,这些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些年永州大部分产业转移项目都是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引进来的。第三个是成本优势,永州劳动力、水、电、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相对珠三角、长三角优势要低20%左右。最后是生态优势,永州地处湘江上游,生态优良、环境容量大,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很大潜力。
三、思考与建议
转方式、调结构,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当务之急。立足现有基础,抓住难得机遇,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加快永州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一)围绕转型升级引项目。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设置项目准入门槛,走生态环保之路。一是承接加工贸易项目,打造加工贸易产业品牌。受价值链内在规律的驱动,珠三角产业由零星转移向规模性转移、由分散转移向行业性转移、由单个环节转移到链条性转移趋势最强劲的是加工贸易产业,承接这些产业最有利的就是靠近珠三角的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加工贸易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技术密集性产业,加工贸易产业不等于低级产业,关键是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品牌。要理清思想认识,在守住节能减排底线的同时,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继续大力引进发展纺织服装、皮鞋制鞋、玩具制品、电子元件等产业,实现由加工初级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系列产品转变,实现加工贸易企业集团总部的聚集,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使加工贸易产业成为永州的名牌产业,使东莞崛起之路从这里在永州重演。二是承接精深加工项目,整合提升资源型产业。永州农、林、矿产品资源型加工企业布局乱、产业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要像整合建材、造纸等行业一样,开发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龙头企业,对资源型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粮油、果蔬、竹木、矿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对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必须坚持高起点,引进大企业、新技术来搞,不能再走小打小闹之路。三是承接配套产业项目,做大优势产业
集群。经过多年培育,永州已形成以长丰汽车、零陵卷烟、湘江纸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具备一定的吸引外来投资的产业配套能力。要围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列出产业配套清单,开发引进配套项目,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放大规模集群效应,促进优势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四是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动向,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选择我们有基础、有优势的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再生能源利用等产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尽快形成市场竞争力,将永州打造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五是在突出承接工业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项目,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
(二)扩大承接视野拓空间。一是既要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也要面向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经济区,是目前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要始终作为承接转移的重点来抓。与此同时,闽三角地区客商在永州的投资日益增多,永州长丰的零部件企业、凤凰园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及蓝山、宁远等地的制鞋业,大部分是台商、闽商投资。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即将签署,这必将给永州与台商的合作带来新的商机,我们要认真借鉴外地在台招商的成功经验,切实深化与闽三角地区经贸合作,开拓承接转移的新空间。二是既要注重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也要积极抢占东盟产业转移市场。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永州处在中国通往东盟的重要节点上,为我们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盟国家主要分为三个梯次,新加坡、文莱为第一梯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为第二梯次,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为第三梯次。近年来东盟到永州投资投资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同时由于近年越南抬高了对外来投资的门槛,部分台商、港商准备把在越南投资兴办的企业迁移到中国内地,这是我们扩大对东盟招商引资的新趋势。我们要瞄准东盟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国家,主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吸引东盟发达国家优势企业投资永州。三是既要“南下”、“东进”抓承接,也要“北上”加强与央企、省企对接。央企、省企基本上是行业内龙头企业,是雄厚资本的拥有者、先进技术的掌握者、科学管理的运用者、优势产业的主导者。抓与央企、省企对接就是抓战略投资,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推进企业重组兼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我们要抓住央企、省企调整扩张的机遇,把与央企、省企对接合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来抓。
(三)突出能力建设强基础。除加快交通对接、优化承接环境、完善园区平台、改善通关条件外,要特别突出配套能力建设。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和配套能力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已经不是优惠政策的竞争,而主要是产业配套能力的竞争。一个地方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为产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节约的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讲远远超过了优惠政策所提供给投资者的好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把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作为夯实承接产业转移基础、提高吸引力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摸清永州现有产业的底子,按照产业链的要求,采取查漏补缺的方式,大力引进欠缺环节上的产业项目,使每个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增强产业的上、下游之间,整体与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依存、衔接,尽快形成“纵向延伸成链,横向积聚成群”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住永州交通条件改善的机遇,依托铁路站点、高速公路连接线、机场等交通节点,规划布局一批商贸物流中心,逐步将永州打造成湘粤桂边界地区的重要物流集散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积极发展为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证券业和咨询、法律、会计、信息服务等服务业,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着力降低企业 的营运成本。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对接步伐,加速与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机制等方面的接轨,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便利化服务。
(四)创新招商方式求实效。面对承接产业转移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必须认真总结借鉴、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大力推行以商招商模式,近年来永州道县引进珂沙黛鞋业、江华引进广东新鸿基公司、蓝山引进中山中盛公司、凤凰园引进深圳博时科技公司、冷水滩引进香港达福鑫、新田引进广东客商,实施工程代建、企业代招方式合作打造工业园,形成了一种以商招商的趋势,减轻了政府直接招商成本,应该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形式。要加大对项目的扶持服务力度,促使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尽快落户、尽快投产见效、尽快发展壮大,通过优质的服务让客商满意,帮助我们宣传,使落户永州的企业成为永州承接产业转移最有吸引力的名片,吸引更多企业入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平台,广泛联络客商,特别是要选择产业转移客商比较集中的沿海城市开展驻点招商,采取在当地聘请信息员、建立联络办事机构等办法,及时收集了解产业转移的信息,及时掌握产业转移的动向。要着力发展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招商,充分发挥他们联系面宽、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与产业转出地区企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形成市场化招商模式。要注重发展乡情、亲情、友情等关系招商,充分发挥永州籍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老板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充分运用他们的人脉资源,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要研究更加灵活的创业政策,降低门槛,建立扶持创业的金融、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在外各类人员回乡创业,推动产业向永州转移
(五)强化调控手段增合力。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尽管市里对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有一个大致的产业规划,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调控手段,由于各县区、各园区都想加快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统筹考虑的少,往往各自为战,区域内的自我恶性竞争、产业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是要采取一些具体的调控手段和措施。一是加强行政沟通,市里建立日常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联动招商机制,争取招商引资的最佳效果。二是制订激励约束办法,与市里产业承接规划和对各工业园区产业承接重点的定位挂勾,引导各园区错位发展、有序发展。三是联合建设承接产业园区,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客商共引、利益共享。五是探索建设飞地工业园模式,采取GDP分计和税收分成等办法,促进市域内承接产业转移有序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六)立足职业教育解难题。永州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回升向好,企业订单增多,很多企业找不到工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荒”。“用工难”的问题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关闭。当前,一方面是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新增劳动力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由此可见,“用工荒”并不完全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市场结构性不平衡,即技术工人数量偏少,高技能、复合技能的技术人才比较稀缺,“一技难求”。因此,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关键在于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能和技术保障。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县区职教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民办资金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积极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就读于中高级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享受“免学费”政策,加强校企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依托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用工量大的规模企业参加校企对接洽谈会,签订并落实校企合作协议。要促使企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应该考虑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逐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努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问题。
2.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篇二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宏观层面,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层次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社会效益。区域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除了关注由产业结构层次优化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外,还关注产业发展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活水平等间接社会环境效益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反映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参考珠三角及粤东西北考核相关指标,结合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性,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效益、产业竞争力等五个方面来构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评估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评估方法及阶段判断标准
(一)评估方法
课题组采取广东21个地市22个评价指标中的最好值为参照指标,在赋分时,每个指标最好值地区的得分为100分,广东省、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及其他地市的分数为该单个指标值除以最好值,再乘以100。横向比较发现,广东21个地市相关指标的最好值均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相关指标(参见表2),这也表明参照指标选取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评估的具体公式为:
其中,DMarkj表示地区的综合得分,ωi表示权重,Dindexi表示地区单一指标得分。
此外,单位GDP能耗比较独特,越低越好,故采取[1-(指标值-最低值/最低值)]*100。
(二)权重确定
本课题组选择的五大类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在赋权重时,以五大类一级指标为主,每大类权重为20%,每类中单个指标权重为20%再除以指标个数。
(三)目标值确定
本课题组采用全省21个地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为基础,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标准和要求,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优状态。
(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判断标准
课题组采取5类22个指标综合评估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具体判断转型升级层次有四种状态:第一,综合成绩达到100分,表明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阶段;第二,综合成绩为80分以上,表明达到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阶段,即转型升级达到“拐点”;第三,综合成绩为60分以上,表明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中期阶段;第四,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下,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比较困难,还处在初期阶段。同时,如果单项指标成绩达到100分,就表明该项指标已达到转型升级状态;如果某大类指标达到100分,就说明该类指标达到转型升级状态;如果全部类型指标均为100分,则说明产业转型升级已完成,经济将进入下一轮增长周期。依次类推80分以上、60分以上和60分以下三种状态。
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及成效分析
依据上述构建的产业转型升级评估指标体系,以2008年作为基期,利用2008-2013年的相关数据来评估分析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状况。
(一)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绿色发展初显成效
2008年以来,广东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外需放缓,又面临着资源、环境、劳力成本上升等诸多约束。面对挑战,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三促进一保持”、扩内需稳外贸、环保倒逼等措施,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过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
1、广东省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8年的117940元/人增长到2013年的182303元/人,增长幅度达到54.5%,年复式增长达到9.1%。
2、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自2008年以来,广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9%,年均下降近6%。
3、外贸依存度由2008年的133%降低到2013年的107%,总体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
(二)产业发展动力有所增强,逐步向创新驱动转换
2008年以来,广东大力推动产业自主创新,先后制定了《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等政策文件,实施“十大创新工程”。通过下列相关数据的评估分析表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人才投入等动力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1、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增强,广东省金融机构存贷比从2008年的60.29%提高到2013年的63.22%,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2、R&D研究经费占比稳步攀升,由2008年的1.33%上升到2013年的2.32%。
3、每万人口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处于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1.04%提高到2013年的1.31%。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以来,广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和《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等文件,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5.5∶51.6∶42.9调整为2013年的4.9∶47.3∶47.8,二、三产业“并驾齐驱”。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2008-2013年六年来增长4.9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2、2013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2314.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9%,高于2008年5.3个百分点。
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8年的20.8%提高到2013年的25.1%,显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
(四)产业发展效益逐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居全国前列
相关评估指标说明,2008-2013年广东产业发展的效益有所提升(见下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经营效益也居于全国前列。
1、广东省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利润率从2008年的7.15%提高到8.15%,资产利润率水平相对较为合理。
2、大型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从2008年的30.03%提高到2013年的46.04%,表明产业集中度较高。
3、城镇污水排放达标率由2008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2%,显示产业发展的环境效益逐渐好转。
(五)产业竞争力有所提升,贸易结构逐步调整
随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深入实施,从下列评估指标来看,2008年以来,广东的产业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
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由2008年的36.78%增长到2013年的40.29%,显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结构正在转变。
2、高新技术产值效率由2008年的8.76倍增长到2013年的14.55倍,表明技术竞争力正在增强。
3、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11.2%增长到2013年的16.93%,反映出企业的创新竞争力有所提升。
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判断
(一)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整体处在由中期阶段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拐点”尚未到来
根据前述的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评估方法,课题组计算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得分为66.78分,珠三角得分为67.57分(见表8)。按照前述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判断标准,总体上说,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刚刚越过产业转型升级的中期阶段,正处在向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要到达转型升级的“拐点”(综合得分为80分以上)仍需加倍努力。而东翼、西翼和山区的综合得分分别为47.04、43.85和42.29,表明这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还处在初期阶段,转型升级尚面临较大困难。
(二)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分项指标得分情况
从产业转型升级分项指标来看,广东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成效初显,得分为78.06,接近基本实现阶段;广东的产业发展动力转换得分仅为57.71,接近中期阶段水平,说明转型升级动力有待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得分仅为54.71,尚处在初期阶段,结构调整步伐仍需加快;产业发展效益良好,得分为81.86分,已处在基本实现阶段;产业竞争力有待增强,得分为61.56,刚刚进入中期阶段水平。
3.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篇三
目前,中国经济遇到新的门槛,要想迈过这道门槛,中国的产业就必须转型升级。但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需要的是制度的转型升级,制度安排要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需要考虑的制度安排就是企业的破产制度。因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企业转型升级失败,需要退出市场。但是,目前的企业破产法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它解决不了民营企业退出时的破产保护问题,导致民营企业一旦破产,企业家只好跑路,因为连(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以外的)个人资产甚至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它又解决不了国有的僵尸企业退不出去的问题。
再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制度安排就是资源配置。目前资源配置仍然在把大量的金融资源、信贷资源配置到了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凭借国家信用,不用做任何努力,就可以从金融机构拿到大量的信贷资源,然后加几个点的利息转手贷给民营企业——这算不算是剥削?大量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国有企业以后,必然导致高效率的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所以,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换挡”。不仅仅是所谓速度的换挡,从高速档换到中高速档,更重要的是质的换档,从国有企业的档换到民营企业的档,从政府档换到民间的档。尤其是信贷资源的配置,必须转向民营企业,这就需要制度上的转型升级。
制度的转型升級必须依靠理论的转型升级
要想加快改革,推动制度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理论的转型升级,首先是经济学理论的转型升级,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大的周期,也是三次大的转型升级。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每当中国经济遇到困难或危机时,都是先有一个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带动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带动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带动制度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今天我们正处在第四个周期的起点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传统发展模式难以维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形势需要新的理论创新,需要理论的转型升级。
首先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给民营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性质和作用给予一个准确定位。仍以过去那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民营资本了已经难以为继。目前,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在加速下滑。2014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要高3个多百分点;但是到了2015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到2016年春季,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为什么?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必须是思想的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亟待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在现代经济学看来,只有产品卖出去后工人的劳动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产品没有卖出去,劳动的价值就得不到实现,创造的价值就为零。如僵尸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再多的劳动也创造不出正的价值,充其量只能是“零价值”的劳动。还有一种劳动,实际上是负价值的劳动,比如说制造大量污染的劳动。又比如,这边盖楼、那边拆楼,两种劳动相互对冲,但是现在在统计GDP增长时都把它计算进去了,但从价值形态上看,正价值的劳动已经被负价值的劳动抵消了。
其次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算不算劳动?传统观念认为,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不创造价值,具体的政策表现就是财务规定专家学者参加课题或会议不能拿劳务费和专家费。其结果是,在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与会的投行专家越来越多,而真正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少。这种不尊重专家不尊重知识的制度安排,其结果就很容易误导政府的决策,得不偿失。并且,随着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机器人所替代,在这种趋势下,如果仍然不承认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形式,那么就会无法解释产品中的价值是从何而来的了。
最后是企业管理者的劳动算不算创造价值?如果没有企业家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到一起,并运营起来,即使有再多的工人或其他生产要素也无法创造出价值来。
由此可见,劳动价值论必须转型升级,经济学理论必须转型升级,否则的话,制度的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更无从谈起。 申请报告 (参考)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简介(母公司及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企业名称、设立时间、所有制性质(资本构成状况)、隶属关系、改革改组情况、企业在全省全国同行业中的排名等情况。 (二)企业地址概况。地址、占地面积、周边单位和环境、交通运输情况等。 (三)物资供应情况。主要原材料、燃料、能源供应情况,主要协作关系等。 (四)职工人员情况。职工人数及构成(工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的人数及占总人数的比重);劳动生产力水平;现有企业培训状况等。 (五)固定资产现状。企业总资产、固定资产原值及净值、建筑面积、厂房面积等。 (六)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近三年的销售收入、产值、利税、利润(税后)、出口创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企业设立以来销售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企业赢利状况分析、成长性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分析、经营管理能力分析(经营模式、产业链整合等)、现金流分析、负债状况、资本状况、产品品牌建设情况等。银行信用等级、近几年贷款融资情况。 二、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情况 实验机构情况。 (二)技术进步能力。近3年已实施的技术改造投资情况、项目情况;近3年已实施的技术创新项目情况;拟实施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情况。 (三)企业实施标准化情况。采用标准情况、贯标情况。 (四)企业实施信息化情况。已经或计划实施信息化项目情况。 (五)企业开展工业设计情况。工业设计在企业的应用情况。 (六)节能、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消防、节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 (七)企业转型升级对地区及省内产业、社会发展影响。 五、企业发展战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下大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安县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规模大,是河北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经过初期高速发展后,企业布局散、单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顺应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转型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由“散”转“聚”,促产业聚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造成土地、电力、水利等要素资源的极大浪费,功能配套难、资源共享难、环境治理难。因此,引导产业由分散转向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聚集效应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元化投入,打造优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强扶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好产业、土地、环保关口,吸引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第二,由“低”转“高”,促产业提升。县域一般产业单、层次低、链条短、成长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以**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全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但产品多为雷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层次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推进传统产业“低转高”,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由“内”转“外”,促对外开放。我省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域外项目引进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转“外”,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树立开放的“主动性、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开放的理念、先进的机制、优势的资本,加快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 第四,由“粗”转“精”,促精细化管理。众多民营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引进开发,产品由低端制品向高、精、尖产品转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由“乱”转“治”,促规范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科学化的产业规划作引导,导致了企业星罗密布,零乱无序。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地确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与执法的刚性,项目立项、建设要严格按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坚决杜绝乱开“绿灯”的行为,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企业,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处罚,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 第六,由“小”转“大”,促规模化发展。***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000余家。但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约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规模性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变化不明显,规模性企业成长缓慢。全县生产单体规模小、整体规模不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小转大”就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实施“抑小、提中、扶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带动大发展,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发展、集中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七,由“旧”转“新”,促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LED、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陆续落地。但总体 看来主体工业仍由传统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为着力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旧”转“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当前,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推进集团整体事业科学发展 时风农用汽车、农业装备、电动汽车、化纤轮胎、热电五大产业是互为依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易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实现集约化管理。时风热电中心对除尘、脱硫系统进行升级, 达到国家环保排放要求。在此基础上, 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扩容改造, 装机容量提高20%, 进一步增加热电运行效益。化纤产业2013年以来确保产业满负荷运行, 将3.5万吨聚合纺丝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招标、人员培训等各项工作同步推进, 预计年底将投产, 该项目为时风集团打造化纤产业中国第一奠定了基础。电动汽车产业园新建电机电控车间, 交流电机已试装成功, 该电机配装时风电动汽车, 将大幅提升产品性能, 标志着时风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千亿产业迈出关键一步。 立足现有产业, 对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探索。时风动力设备处、化工研究所及相关车间合力推进无镀铜焊丝生产线项目建设, 该项目应用德国设备, 超越传统生产工艺, 生产全过程无污染, 项目水平国际领先。该项目的投产不仅降低了采购费用, 而且改善了员工工作环境, 同时通过经营有望成为稳定的效益增长点。机械加工、铸造工艺研究所及相关车间历经半年时间,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成功开发电梯用大型零部件, 成为广东合普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电梯产品的零部件供应商, 开创了时风零部件加工对外经营的路子。 时风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 建设了铸造废砂再利用项目、铸铁屑循环利用项目、再生漆制造项目等, 实现了废物再利用, 成为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典范。在推进循环利用上,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将各类废旧物资实现资源共享, 各部门、车间自主寻找代用品, 实现了废旧物资、板材下角料的利用率, 大幅降低了成本。 时风通过丰富内涵管理, 充分发挥铸造和机械加工能力, 结合现有生产条件, 将外协生产的零部件纳入车间自制, 增加了员工收入, 稳定了员工队伍;通过实施积极的营销政策, 在销售提成不变的基础上, 每销售一辆车再给予一定金额补助, 激发了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力地拉动了市场。在当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全体员工精神振奋, 思想统一, 想发展、促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着眼长远, 苦练内功, 力促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 时风总经理刘成强反复强调, 实现新形势下企业发展, 必须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按照这个思路去谋划, 企业一定能够度过危机, 未来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时风集团发挥资金、技术优势, 走高端制造的路子, 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进入6月份, 时风又有10台焊接机器人投入到车间生产。至此, 今年时风集团投入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达到200台, 累计投资达到4000万元。近几年, 时风集团结合市场需求变化, 在生产装备、工艺水平、研发投入等各个方面进行大力革新。2013年以来, 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美国、日本、法国的先进设备建设了新的铸造工艺生产线, 投资6000多万元购置40余台加工中心、200余台数控机床, 投资4000余万元配置20余台激光切割机。围绕农业装备产业, 时风集团还建设了同行业领先的整机检测线和试验场, 对每辆玉米收获机进行全面检测, 应用多项专利技术, 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农业装备领先水平, 确保了时风农业装备的高质量。 时风集团设有中央研究院, 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 国内外众多知名院士、博士和高精尖技术人才组成研发团队, 为时风集团产品开发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一种基于三轮汽车的“特种车”需求旺盛, 针对这种情况, 时风集团先后成功开发运粮、运水泥专用车、仓栅车、运水专用罐车、卓里投标专用车、忻州投标专用车。各地广泛应用的环卫专用车辆已经形成厢式、拉臂式、挂桶式等不同系列车型, 满足了三轮汽车细分市场需求。 时风中大型拖拉机功率涵盖20-160马力, 共有大系列60多个机型, 其中56种机型列入国家推广补贴目录。今年针对特殊需求, 成功开发40-50系列中拖大棚王车型;试装成功50马力两驱机械转向机型, 对130160马力大拖进行二次开发改进, 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时风拖拉机畅销国际市场, 在国内东北和西北市场, 越来越多的农机部门、经销商、用户认识到时风产品的优越性, 极大地推进了补贴产品的市场拓展。 今年时风推出4YZP -2A、4YZP-2C、4YZP-3A三种玉米收获机产品, 具有剥净率高、籽粒破碎少、损失率低等优点, 大大提高了持续作业的可靠性。5月份在时风集团举行的产品展示会上, 三款机型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经销商的青睐。 十变八宁缺勿滥 中国服装行业年度十大优秀供应商推荐活动,是由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一项评优活动,确定了八家涉及到服装行业产业链条的相关领域的优秀企业荣获“2012年度中国服装行业十大供应商”称号。他们分别是:上海百胜软件有限公司、全球面料网、金三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睿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旺商通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颖新钮扣制品有限公司。中国服装协会举办这次评优活动旨在为中国服装行业推荐优秀的供应商,整合行业资源,加强服装行业的上下游联动,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本次新闻发布会由中国服装协会科技部主任杨晓东主持,杨主任在会上表示:“此次推介活动是在广泛征求行业意见的基础之上,本着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目的是把服装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关联企业推介出来,为服装行业的提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次获得荣誉的企业涵盖了服装行业供应链端的面辅料供应商、生产制造设备供应商、软件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和终端销售辅助设备提供商等相关企业共八家。对于这次只有八家企业获得称号,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表示,协会选择时不仅仅考虑了企业的现在,还考虑了其持续的发展能力,更看重的是未来是否能够和服装行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同时,为了缩小服装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加双方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促使双方能够达成更有效率的合作,中国服装协会还专门在本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为十大供应商企业开辟了集体展区,给优秀供应商企业和服装企业提供机会进行交流沟通,以促进其达成合作意向,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和提升。 供应链是关键 “十二五”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服装作为我国纺织行业的重要终端分支,肩负着推动行业发展前行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日渐强盛的国力、惠及产业的经济政策,使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等各方面不利因素都使服装产业受到不小冲击。根据海关数据,2011年1~11月,全国纺织类服装出口2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1%,增速较4月底降低6个百分点,行业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产品价格的提升,据测算,2011年1~11月纺织价格整体提高20.4%,对出口总额增长的拉动达到了98%。剔除价格因素之外,1~11月纺织服装出口数量同比净增长0.5%,其中服装出口数量净增加0.1%。这些数据都无情的警示着我们,靠数量增长拉动企业快速发展的路已经不太好走,转型、升级成为全行业的不二选择。 从“做嫁衣”到“创品牌”,从依赖出口到开拓内销,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全球经济轨迹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出路,不断探索前进的方向,当前转型升级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更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实现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转变的主动选择。而如何优化供应链管理,选择优质供应商也成为了此次调整转型的关键课题。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曾经在许多场合都说过:“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谁掌握了价值链条,谁能够掌握产业链条,谁就有了整个产业的未来。” 服装行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了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生产制造、品牌的打造营销、销售渠道的选择、物流配送的便利、零售终端的管理等多个环节。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在发布会上谈到:“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对供应链的研究越来越专业,深入和系统,当前服装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各个方面都逐步的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买与卖,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互惠互利,齐头前进的关系。只有含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个行业形成共识,只有服装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企业互动相联,特别是整个上下游产业链条上的每个节点都能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随时灵动,才有可能打造出现代化,具有极强抗风险能力的服装行业和服装企业。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对于整个服装行业链条上的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然的选择和必然的决定。” 王茁在会上强调:“中国服装协会主办十大供应商这样的活动,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整合产业供应链条,把优势的上游企业和上游产品在业内隆重推出,同时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也能更加便利地找到上游具备规模的,优势的合作商和供应商。十大供应商推介活动是真正的、彻底的打造一个优质的产业链联动的链条平台,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相关问题,帮助全行业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协会工作获肯定 发布会上,此次获得中国服装协会认证的“2012年度中国服装行业十大供应商”的企业负责人也纷纷发言,表示中国服装协会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对于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都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金三发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严繁荣表示,金三发集团此次能够获得认证感到非常荣幸,作为一家专业生产高档服装粘合衬、高档里布、高档经编布、非织造布(无纺布)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生产的服装粘合衬已连续15年产销量全国同行第一,非织造布产销量连续十一年居国内同行之首。此次成为“2012年度服装行业十大供应商”是协会对公司的认可和鼓励,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优势和机会,作为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链条中的一名参与者,感到责任重大,未来将再接再厉,继续为服装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百胜软件总裁黄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作为亚洲最大、最专业的服装服饰行业展会之一,CHIC毫无疑问是我们展示百胜整合性时尚信息化方案及产品的最佳平台。”百胜软件公司战略规划定位“成就智慧品牌”。公司成立12年来,成功为上万家时尚企业提供IT解决方案和管理咨询。这次百胜软件对于参展CHIC非常重视,在百胜展厅,公司的技术专家和咨询顾问驻守现场,为参观者展示各类产品的创新成果和技术能力,特别是展出的大尺寸24点式触控液晶屏显示屏-旺铺新屏,以“新奇、智能、便捷”为亮点,让观众亲身体验了“拥有时尚尽在指尖”的全新服饰购物体验。 据悉,“中国服装行业年度十大供应商”的推荐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中国服装协会对于获得荣誉的企业将会利用行业组织平台和行业协会的品牌活动在业内进行推介,活动贯穿全年。此次推荐活动举办的非常成功,得到了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积极响应,相信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今天,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激发全行业的热情,齐头并进,披荆斩棘,将我们的服装产业带着“中国的印记”一步一步推向世界。 【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报告12-15 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报告11-23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12-03 产业转型升级研究10-08 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11-23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12-06 以产业转型促城区转型08-12 产业转型政府12-04 德国产业转型案例06-26 通用航空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07-284.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篇四
5.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篇五
6.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篇六
7.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篇七
8.优化产业链条 助力转型升级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