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红楼小学
王芳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字,正确读写“创造、轰隆隆”等词语。2、3、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好词佳句。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掌握女娲补天的过程,并通过多样化的朗读,体会女娲补天过程的艰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习效果。倒塌
挣扎
冶炼
燃烧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朗读感悟,品词析句
(一)了解女娲补天的原因
过渡:话说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人们一直过得很幸福,但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天崩地裂,人类面临灭绝。大家一起看看这样可怕的情景。
1、出示: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教师范读)
2、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面临这样的情形,我们心里会怎样?(害怕、恐惧、„„)
A 哪位同学来读读,让老师感受一下你的恐惧。B 全班齐读
3、对比学习:老师把刚才那段话稍微做了修改,大家读读看有什么不同。出示对比:
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天哪,太可怕了!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深沟。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全班齐读第二段话)A、教师引言:同学们,看看谁是最细心的,观察老师删除了哪些词语?(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远远的、黑黑的、一道道、熊熊”)B、C、你觉得那一段话更好?为什么?
小结:“远远的、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这些词语都是叠词,运用了这些叠词,就更能表现出当时天崩地裂的情景了。
4、师生接力读:
同学们,看!熊熊大火已经向山顶逼近了,人们紧紧地抱在一起,远远的天空(生读),地(生读),山冈上(生读),田野里(生读),许多人(生读),许多人(生读)。
【过渡】:在女娲的努力下,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
5)出现什么问题了?(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6)因此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过渡】女娲该如何补天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3——4自然段(小组讨论)思考:①女娲为了把天补好做了哪几件事?②女娲遇到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呢?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
5、交流:问题一:女娲做了三件事:找石——冶炼——补天(板书)问题二:
6、女娲遇到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呢?你们画了哪些句子?(找生回答,答对给予鼓励)
生: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的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呢?通过朗读体会,找出答案。
“冒着生命危险”说明女娲不顾个人安危,不怕危险。“几天几夜”中,说明找的时间很长和不容易。“找啊找啊”,说明找了很多地方。②女娲白天找,晚上找,找了几天几夜,找得心情焦急,找得身心疲惫。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女娲的这份焦急,这份疲惫读出来吗?
③聚焦“找啊找啊”。从这个词语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女娲找得辛苦,还能感受到?
(从这个词语中感受到女娲找了很多地方。)
7、补写
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她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呢?文章并没有写出来,下面就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起去感受女娲为拯救人类做出的努力。
师:女娲她又找啊找啊,她走了许多路,爬了许多山,去了许多地方,她来到了高高的山上,来到了清清的小溪边,来到了茂密的树阴下,来到了(),来到了(),又来到了(),还来到了()。她踏遍了千山万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他走进茂密的森林,她爬上白雪皑皑的雪山,她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她来到无边无际的沙漠,她爬上陡峭的悬崖,„„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
中找到了。
④是啊,女娲不分昼夜地找五彩石,找得多辛苦啊!让我再次体会女娲的辛苦(齐读)
【过渡】老天不负有心人,女娲不畏艰难和困苦,终于在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她的心情怎样?(高兴、开心)
8.造句
师:饱尝艰辛的女娲在想什么?你们能不能用其中的一组词语说一说? 女娲心想:无论„„都„„ 即使„„也„„ 为 了„„一定„„
9、同学们,找五彩石非常的艰辛,而这仅仅是补天的第一步,接下来,女娲又做了什么?(冶炼五彩石,板书冶炼)①冶炼五彩石要用什么?(神火)
②老师告诉你们,一块钢铁冶炼成液体,大概需要2000度的高温。可以想象,能把石头炼成液体这个神火的温度肯定非常高。
③如果让你们在这高温的神火旁边呆一会儿你受得了吗?敢不敢呆呢?(不敢)
④可是女娲却要在高温的神火旁呆上——五天五夜。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女娲辛苦)这么辛苦,她放弃了吗?(没有)
⑤是啊,虽然这么辛苦,可女娲还是坚持没有放弃,把五彩石炼好了。谁来读出女娲的辛苦和坚持不懈?(课件出示4段前两句)
【过渡】五彩石终于冶炼好了,女娲最后一步要干什么?(补天,板书)同学们在这些句子中找找女娲补天的动词圈出来,看谁动作快。(课件出示句子)
①谁能勇敢的告诉我你都圈出了哪些动词(课件将句子中动词变色)②把动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如学生把动词读得轻松,师评:补天这么难的事,你却轻松自如,让我感到女娲力大无穷。如学生把动词读得很重,师评:女娲神力无边,让故事充满神奇的色彩。)
10、同学们,天补好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得救了。看,这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着着美丽的彩霞,你想对女娲说些什么呢?(出示女娲图片)
出示句式:女娲,我想对你说:_你真了不起!你那种为了拯救人类而不怕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真让人佩服!
你觉得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 板书)【过渡】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今天,我们从“女娲补天“这个神奇的神话故事中,看到了一个不怕艰难、一心为民奉献的女娲,其实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创造中,像女娲这样甘于奉献的神话英雄还有许多。(课件出示)
2、总结:他们虽然是不同的神,但他们都有着一颗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心!在他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其实这也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向家人复述这个神奇的故事
2、搜集更多的神话故事。板书设计:
31女娲补天
找石 炼石 补天
不怕危险、困难甘于奉献
2.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3.《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4.女娲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冶、炼、燃、熊”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女娲的补天的原因,培养想象力。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原因,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你们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今天老师也带了一些,猜猜这些故事的名字,能叫出它们名字的就直接叫出来吧!2.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猜神话故事。
这些叫神话故事,是人们表达美好的愿望想象出来的。
3.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女娲”板书,你知道女娲吗?
是的,她是一位女神,传说是她创造了人类。4.看老师把课题补全.老师写课题,读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女娲怎么补天的?。。。
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知道呀?,答案就藏在课文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又是怎么补天的? 2.检查:
A.读了课文你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吗?指名说,课文哪个段落告诉我们了?? 指名读第一段: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指名读 这里还藏着好多词语
点红词语:“轰隆隆”“大窟窿”“熊熊大火”“挣扎”
“轰隆隆”强调重音。“大窟窿”强调轻声。“熊熊大火”强调AABC试;“挣扎”读音,多音字。指名读,齐读。
看到这一幕,女娲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第二段 B.读完第二段:女娲做了什么?
C.接着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第三段:做了什么?
D:指名读第四段:出示词语:冶炼 正音 知道什么是冶炼吗?一般冶炼什么?看看这个“炼”字,火字旁,用火加热金属变成液体。出示图片理解冶炼 写字:怎么把这两个字写正确,观察写 这一段写女娲做了什么?
E.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补好了,又变得异常美丽。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三.品读课文,感受可怕
1、同学们,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人们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一天夜里,女娲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发生什么事了?赶快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
2.检查生字词
出示:塌下 熄灭 冶炼 轰隆隆 熊熊大火 指名读 开小火车读 齐读 “轰隆隆”表示声音,扩展ABB式,“熊熊大火”
3、出示:
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指名读,师:会读书的孩子能把复杂的内容读简单,老师就把这2句话读成了一个词语。?板书:天崩地裂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指名读,读到这句话时,哪个词语从脑海中跳出来了?板书:水深火热
4、分段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师:刚刚两个词呀其实已经把第一段的内容说明白了。指板书 指名读第二段,同学们也学着用词语来概括这段的内容
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概括出:求神灭火 造船救人 或灭火救人 板书 师:刚才我们读了2段话,用了4(3)个词语把这么长的课文概括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本领,请生读第3自然段。概括段意:女娲找石或找五彩石 板书 指名读第4段,概括段意:炼石补天 板书
师幻灯片出示一张彩霞满天的画,欣赏着图画,齐读最后一段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概括内容,如果我们把这几个词语送到这段话中,就能知道女娲补天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了。
出示一段话: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因为(),老百姓生活在()之中,女娲见了非常难过,所以她立刻(),为了把天补好,冒着生命危险(),(),最后终于把天补好了。
生试说,指名说,齐读。
四、品读课文
1、同学们,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出示第一句 指名读,读出幸福。
2、可是一天夜里,女娲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发生什么事了?赶快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件: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A. 你听到了什么?轰隆隆的响声 这响声是怎么样的?巨大的
B. 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指名读。(2人)
师:瞧,这个句子里有一个生字“塌下”,(读。怎么把这个字写好?写字),“塌下”的意思就是——能换一个词吗?平时我们可以说什么东西塌下来了?因而在这里我们能换成其他词吗? C. 读好这个句子
D. 是啊,现在天空都塌下来了,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真是让人胆战心惊。E. 出示:天哪,太可怕了!读
让我们低头看,又看到了什么?
A、出示: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指名读
B、地震 裂了,出现一道道深沟,此时人会怎样?房子呢?人们的家园呢? C、这真是,出示:天哪,太可怕了!读
地上没有容身之处了,往山冈上跑吧,往田野里跑吧,可是,山冈上„„田野里„„
A出示句子: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B、指名读,独好“熊熊大火”和“到处”。而此时人们只能
出示: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A、指名读
B、看“围困”这个词,发现了什么?
C、看着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时围在人们身边的是什么?读 D、在看看这个词“挣扎”,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人们的动作了吗?他们的手———他们的脚——仔细听,你还听到什么声音?读
E这两个词字字形和字义上都很有特点,这段话中像这样的词还有吗?平时你还碰到过吗?
泼洒
湖泊
肥胖
疼痛 海洋
潮湿
跳跃
3、体会写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文字读出了一幅可怕的画面,尽管这场面很可怕也很混乱,可作者却写得很有条理,从上到下,让我们从天、地、人三方面感受到了灾难的可怕,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可怕的一幕,师生配合读。
4.小结: 洪水中,火海里,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5、女娲看着这一幕,难过极了,这里曾经是多么安宁,多么幸福啊!出示写话练习:
原本天空 ;大地 ;山冈上 田野里,人们。6.交流
5.第二十二课 女娲造人 篇五
女娲造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重点掌握 “非凡、单单、神通广大、眉开眼笑、绝妙、管理、果然、终止、未免、羞耻、看守”等。
2、结合具体语境,学习掌握本课句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创设语境等方法掌握本课词语含义,尤其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4、结合课文学习、搜集资料及真实交际,进行书面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词语、句型。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感受并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词语卡片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
读写结合法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时间: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
检查、学习词语
教学目标:
1、检查学习新词语,学会重点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
据说,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对于女娲你们了解多少呢?
师小结: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质疑: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新授
(一)检查预习,学习词语。
1、大屏出示词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读。
2、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含义(查字典、词典,根据词语解释,用词语说话等方式)。
3、将下列词语填在合适的括号里。非凡、单单、神通广大、眉开眼笑、添 绝妙、管理、果然、终止、未免
(1)女娲是一位()的女神。有一天她行走在原野上,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
(2)她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于是她就用一团黄泥捏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一接触到地面就活了起来。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名叫“人”。人的身体虽小,但看起来似乎有一种()宇宙的()的气概。
(3)后来她想出了一个()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事实表明用这种方法进行工作,()简单省事。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并没有()。她想要是人死亡了,还得再造一批,这()太麻烦了。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自主填词,并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填。②全班汇报交流。
③以多种方式朗读以上语段。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合作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
3、默读课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点拨。
1、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对于第二题,提示如下:(1)大家都去了,怎么单单没去呢? ..(2)我们班被评上先进了,个个都眉开眼笑,满心欢喜。....(3)他一个人管理这么大个厂子,实在是不简单。..(4)我们讨论过这篇课文,果然和他的讲解差不多。..
(5)因为双方的意见不统一,因此双方终止了合作。..(6)这么点东西够谁吃的,未免太不像话了吧?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围绕3-4写一段意思明确的话。
2、在练习本上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阅读理解课文一(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随文学习新句型。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听写词语,并用重点词语说话。
2、交流上节课学生所写的语段。
二、新授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难读的语段全班齐读。
(二)解决问题,感知故事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4)人给女娲带来了什么?
(5)女娲为什么要人类自己去创造后代?
2、组内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师及时点拨。
(1)对于问题1,提示: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①学习句型1:这世间,无论怎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无论怎么说吧”是一句插入语,表示“不管怎么样”的意思。例:无论怎样说吧,咱们总是一家人,别计较那么多。生仿照例句说话并写话。
②学习句型2: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动+啊+动的(啊)”表示一直持续该动作,后面的句子说明其结果。
例:跑啊跑啊,不知不觉就到家了。或:跑啊跑的,不知不觉就到家了。
学生说话并写下来。
(2)对于问题2,提示: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
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对于问题3,提示: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4)对于问题4,提示:她造的小人活了之后开口就会喊“妈妈”,这些小人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精神上有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5)对于问题5,提示: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未免太麻烦了,为使人类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他就把那些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创造后代。
4、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第三、四、五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小练笔:文中的xxx内容给你留下了xxx印象。
3、搜集各民族创造人的神话、传说。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一(2)
教学目标:
复述课文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感受故事情节的精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检测词语,练习用所学句型说话。
2、交流学生小练笔的内容。
二、新授
(一)复述课文内容,感受精彩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女娲造人的神话中有哪些想象的成分?有哪些现实的成分?
2、练习复述课文,尽量将课文内容复述完整。
(二)拓展延伸。
1、你知道世界各民族关于创造人的神话、传说吗?和大家交流。
2、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人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三、课堂小结
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女娲造人,体现了
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作业布置:
1、小练笔:结合搜集自己及同学所交流的内容,整理一篇《xxx造人》的文章,可以合理展开想象。
2、预习课文二。
第四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课文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课文一的《女娲造人》我们认识了美丽的女神女娲她造人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神造人的神话。板书课题,生齐读。
伊甸园介绍: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类的祖先男人亚当,再用亚当的一个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并安置第一对男女住在伊甸园中。伊甸园在圣经的原文中含有乐园的意思。圣经记载伊甸园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这四条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和比逊河。现存的只有前两条。
二、新授
(一)检查词语学习情况。
1、大屏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并用其中2-3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二)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1、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上帝为什么造出亚当?(2)伊甸园是怎样一个园子?(3)亚当是怎样管理伊甸园的?(4)上帝为什么后来又造了夏娃?(5)亚当和夏娃是怎样生活的?
2、小组内讨论解决,全班汇报。
3、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梗概。
(三)复述课文内容。
1、自由练习复述课文。
2、小组内复述课文。
3、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第一题。
三、课堂小结
你对故事的哪部分感兴趣?为什么? 作业布置:
1、搜集资料,了解更过神话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圣经》。
第五课时
写作训练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交际。
《课文一》中,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生画出相关词语及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二、自主写作
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加深印象,写出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1、题目自拟。
2、合理想象。
(二)学生写作,师巡视指导。作业布置:
1、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并誊写。
6.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行词串
2会写红花水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后两行词串
2、会写火、山、木、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两行词串
1、导语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玩了————公园(教师手指黑板引导学生齐说)
2、复习前两行词串的读音
(1) 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哪个小朋友能上来指着图画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指名2—3个学生回答
(提示句式:来到公园,我看见了——————)
(2) 你们喜欢这些美景吗?
就请小朋友带着喜欢的心情把前两行词串读一读、
3复习生字:小、红、花、水
(1) 过渡:公园美景大家记得不错,那四个生字还记得吗?
(2) 打开公园游览图(一张画着课文插图的纸,在景物与游乐项目的旁边有一个空格前两行学过的词语除“小红花水”外出示在空格中),看看图上景色的名称写完整了吗?
如果没有你们能互相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吗?
(3) 写的时候注意笔顺、笔画
(4) 小朋友写得真不错,看来上节课你们学得很扎实, 我们一起来表扬自己、
二、新授后两行词串
1、过渡:其实,公园里不但景色美丽,还有很好玩的儿童乐园呢、你们想去玩一玩吗?
好,老师答应你们,只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要把这些游乐项目的名称说准确,行吗?
2、新授后两行词串的读音
(1)在儿童乐园里,你看见了哪些游乐项目?谁能上来指着图画告诉大家?
(2)老师发现有两个游乐项目的名称很难念,你们能把它念准确吗?
师:(拿下“转椅”或“荡船”词卡)谁已经认识了?
生:我已经认识它了,它叫“荡船”。
师:你能做小老师领着大家拼读吗?
生:d—ang 荡,ch—u—an 船。
师:船是一个什么音节?
生:三拼音节。
师:读三拼音节时要注意什么?
生:声轻介快韵母响。
师:请小朋友牢记这个拼读规则,再把船拼一拼。
(指名开火车拼读)
(以此法学习其余五个词语)
(3)去掉拼音后,小朋友还会认得刚刚结识的那些好朋友吗?
(开火车读不带拼音的词卡)
(4)看来,小朋友的确认识这些新朋友了,看,这些新朋友正排着队等我们呢,我们一起
来读一读。
3.巩固后两行词串的读音
(1)好玩的东西这么多,你最喜欢玩什么呢?
请小朋友打开公园游览图,拿出小照片,把它放在你最喜欢的游乐项目上,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最喜欢——————,你是怎么玩的,玩的时候感觉如何?
(2)哪个小朋友能把自己的照片带上来告诉其他小朋友呢?
(3)老师觉得小朋友真幸福,有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供你选择,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山区有许多小朋友连公园也没去过,更别说游乐项目了,你们愿意把这些好玩的东西介绍给他们吗?打开公园游览图,拿出剪刀,胶水,及词条把图上游乐项目的名称标好。
(4)山区的小朋友如果看见了这幅公园游览图后,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5)公园又美丽又好玩,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读
4课内延伸
(1)过渡:读得真好啊,你们愿意到公园去玩吗?
(2)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找到好朋友一起玩,还可以上来跟老师一起玩。
录音机里播放欢乐的音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上面玩,其余学生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按照后两行词串的顺序模拟玩时的动作,一边玩一边说:“转移转转转(小朋友手拉手转圈),小火车呜呜开(一串小朋友排成队作小火车),注意我们快要钻山洞了(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做山洞,其于小朋友作火车开过去),钻出了山洞玩滑梯(用手势表示),一滑滑到荡船边(两个小朋友手拉手荡过来荡过去)骑上小木马,小木马驾驾驾。”
(音乐停,老师说:“小朋友,玩累了吧,回位子休息。”)
(3)小朋友,公园好玩吗?想到真的公园去玩吗?
那老师答应你们,可是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小朋友能把这四个字写好的话,老师就一定带你到真的公园去玩。
三.识字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火”
(1)指名开火车读
(2)这个字经常和那些字交朋友成为词语?
指名学生给“火”字扩词
(3)这个字的笔画中有我们没有学过的吗?
没有
那谁能说说这个字的笔顺?
如果学生说对则加以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跟他说笔顺。
学生开火车书空并唱说笔顺
(4)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清楚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在书上描红,老师巡回指导
2.出示生字卡片“山”,“木”,“马”,教学方法如上。
[课堂教学思路]
7.《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
设计理念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意是: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但此文对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 我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切入点, 以其“惭愧→一丝快乐→伤心”的心路历程为教学线索展开这一课, 使学生入情入境, 真正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生动描述并板画) 在印度, 有这样一条小路, 一边只有杂草碎石, 一边却百花争艳, 芳香四溢。人们走过这条小路, 都不禁会赞叹:真是一路花香! (板书课题)
2.过渡:昨天,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重点强调带点字的读音。)
过渡:这一路花香和谁有关系? (两只水罐)
二、了解两只水罐的不同特点及其运水的不同结果
1. (出示两只水罐图片) 一只水罐 (有条裂缝) , 一只水罐 (完好无损) 。
2.理解“完好无损”, 说出其反义词:残缺不全、破烂不堪、千疮百孔。
3.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象, 它们在运水时, 好水罐——— (生: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破水罐——— (生:只剩下一半的水。)
4.我们想象的和课文中的一样吗?把书翻到76页, 读一读, 找一找, 用横线画出最能表现两只水罐不同特点的词语。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读好“总能、满满的、只剩下”这几个重点词语。
三、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破水罐残缺不全, 只能运半罐水, 它的心情怎样?
1.默读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找出描写破水罐心情的词语。
2.找出“惭愧”一词并理解其意思。 (做错了事, 心里感到不好受。)
3.想象:好水罐和破水罐各自会怎么想?
(好水罐可能想:你看我多了不起, 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我多骄傲呀!破水罐可能想:我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教材, 分析两只水罐的内在心理活动, 为以后体会文章的寓意作好铺垫。】
4.指导朗读破水罐 (不好意思) 与挑水工 (大度) 的心理状态。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使学生入文入境, 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而由读文过渡到说文, 写文。】
四、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二次对话
1.引读课文第3自然段开头第一句。
2.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3.谁来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或诗赞美这一路的鲜花?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五颜六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
【设计意图:对于一路花香的美景, 文中只是只言片语, 一带而过, 此处是学生补白文本、拓展思维的绝好机会。首先, 请学生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 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四字成语或诗句形容美景, 以此对其进行读写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以画促读, 以说促读, 由读到写, 运用积累语文素材, 内化语言文字的目的。】
4.想象:如果你走过这条小路, 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花儿真美呀, 真是百花争艳, 芬芳扑鼻。)
当行人走过这条小路, 他们会怎么说? (这么美的花儿是谁种的?是谁浇灌的?)
5.继续引读“这美好的景象使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 (板书:一丝快乐)
问:为什么破水罐只感到“一丝快乐”? (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仍然感到伤心。)
(板书:伤心)
6.齐读挑水工说的话。
(1) 找出反问句, 换一种肯定的说法, 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a.难道你没有注意吗?
b.如果没有你, 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呢?
(2) 默读挑水工的话。同桌讨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感悟自然也是多元的, 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统一的寓意,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静心品文, 用三言两语记下感受。只要学生能结合实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无论深浅, 都是有价值的。】
以下是学生感悟到的:
一路花香, 表面看是破水罐浇灌出来的, 而实际上是挑水工的功劳。
挑水工有智慧, 聪明大度, 心地善良, 能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好水罐这么骄傲,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换成破水罐? (好水罐的骄傲, 不是得意忘形, 而是自豪, 所以没有必要把它换成破水罐。每个人都各有长处, 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板书:要正确认识自己)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准确把握课文寓意。】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在班里, 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 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会想……
在以后的日子里, 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 想想小学时学过的这篇课文, 你会想……
7. (课件出示) 欣赏美景, 听老师范读, 再度回味挑水工的话。
五、
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
齐读全文, 说说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 (屈原)
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八、小练笔: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 它会怎样?
8.《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9.《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一、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二、初步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辨别“观潮”的“观”和“奇观”的“观”的意思。(查字典选择字义)
教师导言:在昨天的课堂上,我们交流展示了大家查找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在我国浙江省,而且只有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左右才会出现的涌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亲临江边,目睹了大潮的壮丽景象,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优美诗句。我们陕西的兵马俑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那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也当之无愧的被人们誉为“天下奇观”了。(齐说,板书“天下奇观”)
查字典,辨析理解“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不同含义。
三激发情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1、导言激情:那么,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祖国的东西南北,到处都有举世瞩目、文名遐尔的像钱塘江大潮这样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为此骄傲和自豪呢?
2、请大家带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回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
3、指名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自由交流谈看法: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个部分?(老师也特别喜欢“潮来时”的这一部分)
四、观看录像,谈感受。
1、播放录像,欣赏钱江潮的壮观景象。
2、自由谈心情和感受,并说说录像中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3、4自然段,朗读体会重点词句,感受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
1、自由朗读3、4自然段,找出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全班交流,品读理解,感受自然、语言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人群沸腾的场面。找一找:本段中还有哪个词用来形容沸腾的场面的?读一读:读出沸腾的感觉来。)
(2)、“„„闷雷滚动”句:(模仿:闷雷滚动的声音,分析理解:说什么像“闷雷滚动”?读一读,背诵此句)
(3)、“„„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句:(分小组,读出壮观的景象来。)
(4)、“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句(齐读,自由练习读,比赛读,做练习填空。)
(5)、做练习:课文填空,并说说这样写好在那儿。(屏幕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那声音如同(),好像()。(填空、朗读背诵,“犹如”换词练习)
(6)略。
3、提问质疑:
3、4自然段中还有你不明白的问题吗?
4、小组合作学习,归纳、讨论探究: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大潮的特点?(想)
(2)、课文是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变化的?(说)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屏幕出示)
5、分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声音、形态、远、近)
6、引导回顾本册课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方法:《颐和圆》、《五彩池》、《卢沟桥的狮子》等,体会写作方法的运用及好处。
7、教师小结:观察有序、抓特点。
六、积累词语练习。
教师说词义,学生对词语。(屏幕出示词语)
指名领读词语: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任选一词造句。(指明说)
七、给钱江大潮写广告词。(投影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八、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九、作业布置:
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北京育民小学 特级教师 翟京华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10.《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设计理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
1.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学习积极性不高。2.不易体会老汉的生死抉择所蕴含的崇高境界。3.朗读情感不到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狞笑、拥戴、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遭受洪灾的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地震视频 音乐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视频初步感知洪魔。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你们仔细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好吗?
1、播放洪灾的视频,初步感受洪水。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看到了洪水很可怕,听到了滚滚的雷声。
生:我看到了山洪暴发,淹没了村庄,淹没了一切。
生:洪水好可怕,好无情啊!
生:洪水来时很凶猛,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
师:是啊,洪水来时是多么可怕!多么无情!现在,就有这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而这个小村庄的人们却还在沉睡之中。他们的命运如何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谈歌的笔触一同走进这个惊心动魄、可怕的黎明吧。
二、读文再次感受洪魔。
1、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78页,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1-6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尤其注意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看看你从他读的当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开始吧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大雨来时很凶猛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从“像泼,像倒”中感受到的。你能读出雨来势凶猛的样子吗?
师:这么大的雨,造成了什么可怕的景象? 生:山洪暴发。师:(黑板简笔画山洪)山洪来时是什么样子的?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句话你们找到了吗?出示这句话。但是你读的山洪一点儿也不可怕,能试着在读读吗?咆哮是什么意思?狂奔的速度有多快?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
指导生反复读这句话。
师:你们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了吗?还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什么时候你才会跳舞?在这里用“跳舞”形容洪水怎么样?(疯狂)
师:洪水疯狂到要干嘛?
生:要毁灭一起,要夺取人们的生命。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此时此刻,这那里是洪水呀,简直就是魔鬼呀(板书:如魔)!老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请你们来读读。
生:读
师:你小小的身体里却迸发出如此大的力量!真不简单呀!这突如其来的洪水,惊醒了还在沉睡的人们,他们的表现怎样呢? 三,感受形势的紧急
生:慌乱,害怕,恐惧。六神无主,急于逃生。
师:是啊,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可是他们有路吗?路在哪里? 生:有。有一条窄窄的木桥。师:(频幕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齐读。
那乡亲们能安全的过去吗?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①:我知道了这是座不牢固的木桥。生②:我感受到这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生③:我觉得这是人们可以逃生的生命桥。
师:是啊,全村一百多号人逃生的希望都系在这窄窄的木桥上。(板书:==)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这本不牢固的木桥能助人们逃生吗?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谁出现了?(老汉!)对,这时,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是怎样做的?(板书:老汉)师:(板书:老汉)请你们静下心来,再认真的默读全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用心感受,把你们的感受写在旁边。听清楚了吗?那就沉下心来好好默读课文吧。
四、静心潜读,感悟老汉
1、学生默读全文,写出感受
2、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语段。
生①:我们从第8自然段体会到他是个镇定的人。师:(频幕出示这个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你从那儿看出他的镇定?
生①:因为人们这时乱哄哄的,他却不说话,盯着人们,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感到他很镇定。师:“盯”表面看起来平静,其实他内心?他可能在想什么?担心什么?
生②:他可能在想怎样让村民们安全过桥。
生③:他在担心村民们的安危。师:对,此时的老汉内心是焦急如焚,但却不说话,这就是镇定。他镇定得像——一座山。(生接读)师:(板画)山,请学生读出镇定,并把镇定写在山里面。
这个时刻,仅仅是镇定就像一座山吗?请联系上下文,在体会体会。生:很受群众的拥戴。
师:你知道什么叫拥戴吗? 生:在村民中的威信很高。
师:说的很好,所以,此时老汉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座山(生接读)
还从哪儿感受到什么?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频幕出示)
师:好一个党员排在后面,谁排在前面? 生②:村民们排在前面。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③:这说明在老汉心中,人民群众的利益排在第一位。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这段文字中,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你觉得这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生④:干脆 生⑤:有力 生⑥:果断
师:全体男生起立,你们就是洪水中的老汉,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男生读
师:是呀,沉着指挥,临危不乱的老汉真不愧是——一座山。(生接读)
作为一名党员,在关键的时刻就应该心系群众,接受考验的时候,就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在这慌乱的时刻,沙哑的喊话,生齐读。简单的几个字,因为根本就没有时间让老汉多想了,你还从哪儿看出老汉是什么样的人?
生①:我从第15自然段感受到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师:从哪儿可见他大公无私?
生①:因为他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
师: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老汉的表情,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②:是愤怒。生③:是毫不犹豫。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生④:我从“冲、揪、吼道,像只豹子”体会到的。屏幕出示这段话,点红生④说的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读出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生自由练读。
师:请你,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生⑤:“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不够愤怒)师:记住,此时的你凶得像只豹子,再来一遍。生⑤:“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相当愤怒)
师: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靠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呀!这时,你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什么? 生⑥:敬佩 生⑦:震憾 生⑧:震惊 生⑨:感动
师:这不循私情、无私无畏的老汉的的确确就是——一座山。(生接读)请刚才那位同学把你体会到的不徇私情写进这座山里。
师:这里还有一个动作感动了我,不知感动了你们没有? 生②:推!他想把儿子推向生的彼岸。
师:你从这个推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他想要喊什么?
2、师:这一“吼”一“推”诠释了人间至爱——舐犊情深。是啊,这深沉的父爱也是——一座山(生接读)
3、深情诵读。
学到这里,我想老汉如山般的形象一定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板书:如山)老师也被这座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感动着、震憾着。是啊,桥塌了,小伙子没了,老汉没了,一切语言此时都是苍白无力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如山般的老汉最后留给我们的几个瞬间吧!师生齐读描写老汉言行的句子。
五、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1、引读结尾部分。
就是这座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留下的却是亲人们无尽的哀思。
2、解读桥的深意(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生:声音低沉的读结尾的几句话。
师:我想此刻,同学们心中一定充满了感动。这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为我们诠释了大爱如山。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知名的英雄吧。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感动回到课文,看看课文为什么要用桥做题目呢?(老汉就是一座桥)。这是一座什么桥呢? 生:是一座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是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生:是一座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从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3年的抗非典;从08年初的南方大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再到最近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涌现了多少像老汉这样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人,为他人,为社会,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深情的诵读:桥
六、拓展和作业
1.、请你们说说身边像桥一样的感人故事。
2、选取一副感人的画面,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桥
11.《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6-02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一、复习导入,在整体把握中向往望月之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江月图)
(师引导概括课文结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设计理念】精炼概括,明快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望月之景的赏读学习中。
二、细读文本,在交流品味中感受望月之乐
1.精品细读,感受“眼中月”的静谧之美
(1)品读学习“眼中月”(点击出示第2自然段)。
(2)这里的”镀“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师生交流)
(3)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读这段文字:天上月,水中影。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江面、水中,这就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就是“江——中——月”。(生配乐品读)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属于你的独特的月光。(生齐读)
(4)品析写法:
师:你认为这江中月写得好在哪?这段话中,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美好的景物我们很容易看得见,但是要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栩栩如生地描述下来,让读者如入其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细品慢悟,在品析中体会写法。
2.师生吟诵,感悟“诗中月”的意境之美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出示文中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师:同是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时由于心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一样。想象这时候也有清幽的月光,我们也来比赛背有月亮的诗,好吗?你们当小外甥,我来当舅舅。
(师生吟诵书中的诗句,接着对诵描写月亮的诗)
【设计理念】游戏性的教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师生合作诵读古诗,童趣在诗情画意中流淌,在接力诵读中形成心灵的对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3.走进想象,感受“心中月”的创造之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至第18自然段,走近小外甥的“心中月”,感受小外甥的机灵、聪明、爱幻想。
师(出示文段):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绘声绘色”,将上述一段话变成一首有趣的童诗,并相机出示:
(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小外甥的诗多有趣啊,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月亮把我叫醒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2:胆子不小,主动向“我”挑战。
生3: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设计理念】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外甥的想象之中,进一步体会望月带来的诗情画意之乐、灵动神奇之美。
三、联系生活,在放飞想象中延续望月之乐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师:和小外甥一样,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有趣、多变的,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呢?
师(归纳):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
【设计理念】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小外甥的想象感染并照亮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童心纵情飞扬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四、课后作业布置,在多维思考中感受月亮之美
【必做题】
由班长组织举办一次“月亮诗会”,评选出我们班的“月亮诗王”。
【选做题】
1.多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
2.观赏月亮,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片段佳句。
12.《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2.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树立“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研读“论水”以及“论志”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上节课,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跟随着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一起去泗水河畔踏青。同学们能不能概括这一天主要发生了什么事?
二、自读自悟
1.“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孔子凝望着欢快活泼的泗水, 在想些什么呢?
2.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啊”?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看看这一段中的哪一点能够触动你的情思, 引发你的感慨, 就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4.我看大家都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我们来交流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好吗?
(1) “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让你想到了谁?
(2) “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 让你想到了谁?
(3)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什么?由水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你想到了关于水的什么成语?
5.小练笔:水若满则溢, 它好像____;水清澈透明, 它好像_____;水____, 它好像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仿写表达训练, 一是对文本末尾处省略的内容进行补白;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组成结构, 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融,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孔子仅仅是在赞美这泗水河里的水吗?
7.是啊!这段短短的话中, 包含着多少内容!
什么叫“意味深长”?这段话中除了有孔子的“赞叹”, 还有什么?
8.同学们, 喜欢孔子的这段话吗?指导背书方法。
【设计意图:首先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进行讨论。而后将问题归纳、整理,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这样, 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三、师生言志
1.颜回和子路有什么志向?和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同是孔子的弟子, 你喜欢谁呢?
2.子路也问过孔子的志向, 孔子当时回答了这样一句话:“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3.孔子的志向和弟子的志向不同在哪里? (孔子胸怀天下)
4.“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老师虽不能像孔子一样, 但也想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你是孔子的贤弟子, 你有什么志向?
5.简介“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
四、课外延伸
1.摘抄、背诵孔子的名言。
2. (出示:《论语》) 课后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更多更深地了解孔子。
13.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快放国庆节了,听说咱们临猗县将请来一头鲸,想从咱们班选十个同学当小小解说员。闯关成功的,才有资格去。大家一定行!
一、第一关。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上腭 哺乳 退化 判断 胎生 宽敞 齿鲸 猪肉 肺部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分别从哪四个方面介绍鲸的? 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3、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中有关作比较、列数字、列数字的句子。
4、小结:那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写,走进课文,去了解有关鲸的知识。
二、第二关。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大”的特点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体会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2、(出示课文)体会使用“大得多”“约”“近”等词语的好处。
三、第三关。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描述鲸的进化过程
1、自由读文,抓住重点词理解进化过程(出示课件)
2、指名汇报。(相机指导)
3、小结:老师也明白了。原来呀,鲸的祖先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生活在浅海里,最后生活在海里。经过了“很远”“很长很长”“渐渐”很漫长的过程。
四、第四关。齐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从中了解了鲸都吃些什么?(出示填空)
1、指名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2、全班交流本段的说明方法。
3、复习体会使用“主要”“很快”等词语的好处
五、第五关。自由读剩下的自然段,告诉我你了解到什么知识?
1、指名汇报(出示课件)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打比方)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分类别)„„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
3、小结:课文哪几句话能说明“鲸是哺乳动物。”指名汇报
六、第六关。
1、同学们,到现在为止,这篇文章已经学完了。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请你以“鲸”的口吻来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所了解的鲸,好吗?
2、交流资料。
3、小结::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又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让我们驾驶知识的航船,驶进这扇大门,去探索大自然的无限奥秘吧。
七、家庭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海洋动物,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说明文,用上所列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9、鲸
形体特点: 大
哺乳动物: 进化过程
种 类: 虎鲸 须鲸
14.《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中品味词语,积累语言,有所感悟。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本文诗句的格式仿写、续写 自己想说的话,创编小诗。
教学媒体与资源:多媒体幻灯片 生字卡片 配乐朗诵录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2、根据本文诗句的格式仿写、续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教材内容分析: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并尝试着模仿课文的言语形式写一写小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知道马良的那枝神笔怎样神奇吗?指名说。有位小朋友也想拥有一枝神笔,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他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是—— [板书课题]:23假如
2、复习生字新词:(卡片出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宝宝我们认完了,课文我们能读好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还要注意读书的姿势。
2、指名比赛读。
3、比较一下这四个小节,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小作者有了神笔要帮助谁呢?
4、用一句话说说小作者用神笔帮助了谁、谁、还有谁?
三、感情朗读 感悟诗文
1、小作者是怎样帮助小树的?小作者为什么要帮助小树呢?(幻灯片展示小树在北风中瑟瑟发抖)
2、理解: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3、师生交流:假如你就是北风中那棵小树,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4、小作者是怎样帮助小鸟的?小作者为什么要给小鸟画谷粒?(幻灯片展示小鸟在鸟窝里饿的哭泣)
5、理解:遥远 哭泣 再也
6、师生交流:假如你就是那饿的哭泣的小鸟,你想对鸟妈妈说什么?你想对小作者说什么?
7、小作者要用神笔给不幸的西西画些什么呢?感悟健康的身体对人们有多重要。(幻灯片展示坐在轮椅上的西西)8师生交流:看到轮椅上的西西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点什么?
8、认识省略号,它在这里表示什么呢? 四 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欣赏配乐朗诵
2、小作者梦想着自己有一枝神笔,她没有给自己画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而是用神笔帮助了小树、小鸟、西西。我们身边也有需要关心,需要帮助,需要我们付出爱心的动物、植物朋友和人类朋友。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给谁画什么?
3、出示句式图: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画_________,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仿写。
4、交流反馈: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给谁画什么?
同学们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鸟画一片森林,让它们有一个舒适的家。”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没有水的地方,画一条清澈的小河。”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我家的小狗画一只眼睛,它的一只眼睛瞎了。”还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颗威力无比的炮弹,让日本人再也不敢和我们争钓鱼岛。”„„
五、小结:孩子们,你们的爱心让老师非常感动,假如你帮助了别人你快乐吗?其实呀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学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把玫瑰送给了别人,自己的手上还有余香。虽然这句话更深以层的意思大家还不是十分的理解,但是,我只是想让大家明白,要让我们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六、作业设计:
1、有滋有味地背诵诗歌。
2、课外阅读儿童诗,准备召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3、仿照课文的格式续写诗歌。
七、板书设计:
《 假如》
小树
画红红的太阳
神笔 小鸟 画好吃的谷粒 关爱
西西 画一双好腿
教学反思:
《假如》文中最后说“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就让学生理解这个省略号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去自由想象,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给谁画什么?去挖掘这个省略号的蕴含,然后再交流。
学生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鸟画一片森林,让它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家。”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没有水的地方,画一条清澈的小河。”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还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颗威力无比的炮弹,让日本人再也不敢和我们争钓鱼岛。”„„一石激起
千层浪,学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越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知识层出不穷,得到创新。他们的童心,爱心,民族自尊心,美好的理想„„都一一展现。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的情景就能深入理解,浮想联翩,并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15.《云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取向, 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蓝天, 感受“云房子”的千姿百态。抓住关键词句,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感受雨过天晴后天空云彩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写两个生字“客”和“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会生字“造、样、耍、客”,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 以读感悟, 感受雨过天晴后天空云彩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 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 (多媒体出示在云朵上的词语) 。
指名开火车读, 分男女生读, 齐读。
(2) 同学们读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云房子》, 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1. 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 刚刚下了一场雨, 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 有一些就留在了天上。请看:
(1) 多媒体演示雨过后天空飘浮着的云朵。你们猜, 这时候, 谁赶来凑热闹了? (小鸟)
(2) 可是小鸟在哪儿呢?有人愿意做小鸟吗? (呼啦啦举手一大片)
(3) 呀!这下, 天空可热闹啦!亲爱的小鸟们, 见到这么多的白云, 你们的心情如何?
(4) 小鸟们, 见到那么多漂亮的白云, 你最想说什么呀?指名说。
多媒体出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瞧, 这些小鸟多快乐呀!你们也是快乐的小鸟, 谁想读这句话?
同学们太棒了,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过渡:小鸟们迫不及待地衔来一片片云彩, 它们都造出了什么样的云房子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并用波浪线把段中描写云房子的句子划出来 (生边读边画) 。
(5) 指名读描写云房子的句子。
课件随机出示句子。
(6) 多媒体出示小鸟们造的漂亮的五幢房子, 你最喜欢哪一幢?书上是怎样描写的?挑一幢你喜欢的云房子好好读一读。
(7) 指名朗读。
“有很高的大楼房。” (老师听出来了, 这楼房真高, 真大啊!)
“有很宽的大礼堂。” (知道“礼堂”是干什么用的呢?可以让很多很多人一起开会、举行典礼的地方。这礼堂真宽、真大, 可以让很多人在里面开会呢!)
“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你觉得大冬瓜可爱吗?听出来了, 这大冬瓜傻傻地横着, 真的挺可爱的。)
……
(8) 这些云房子真可爱、真漂亮、真有趣呀!谁能用四个字的成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多姿多彩、奇形怪状……) 谁能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房子连起来加上动作读读?
自由加动作练读。
男女生比赛读。
(9) 指导背诵:云房子多有意思呀, 我们能不能把它们记住呢?
再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想着云房子的样子一边轻声地背一背!
齐声有感情地背诵。
(10) 画云房子, 说云房子:小朋友, 看到小鸟们在开心地造云房子, 我们同学们也忍不住要来造房子了, 你们想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动手画一画吧。
2. 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美丽的云房子, 小鸟的心情怎样?它们在干什么?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的问题。
(2) 谁来说说小鸟的心情怎样? (开心极了)
谁能读出小鸟的开心?指名朗读。 (表扬:你读出了小鸟的开心!)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小鸟为什么开心吗?
句式练习。
(3) 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想想, 小鸟们都在干什么? (玩耍)
出示:玩耍。指名读, 学习“耍”, 引导学生将“耍”与“要”进行对比, 认真比较异同点, 加深识记, 教师范写, 生跟着数笔顺。
你看, 小鸟除了飞来飞去地玩耍, 他们还互相去对方的家, 去干什么呀?生齐答。
播放多媒体:小鸟们开心极了, 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 互相说着, 说说它们说的是什么?
说话练习。
(4) 现在老师请两组的小鸟先来示范一下, 边飞边去请客人来自己家玩, 其他小鸟先看, 想想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好吗?
(5) 其他的小鸟你也想邀请好朋友到你家去吗?好, 那现在请小鸟们飞起来吧, 去邀请你的好朋友吧!
(6) 小鸟们开心吗?那请男女生比赛朗读这两段, 听一听谁读得最高兴?
过渡:这些小鸟真是好客呀, 有了这么美的东西还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忽然, 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 云变小、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巩固延伸
(1) 美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千姿百态和小鸟的活泼可爱, 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想留住云房子?让我们再一次捧起课本, 美美地读课文吧!
(2) 欣赏《火烧云》。多媒体出示《火烧云》录像, 学生边看边听课文配乐朗读。
四、作业超市
(1) 仔细观察我们淮安城市上空的云彩, 可以画一画, 可以写一写。
(2) 演一演《云房子》。
(3) 赏读《火烧云》。
16.《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叶爷爷是哪里人?
生:江苏苏州人。
师:对,叶爷爷是一位——
生: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生:作家,儿童文学家。
师:不错,看来你们从上一节课的名人小卡片中掌握了不少信息,叶爷爷的写作风格还记得吗?
生:语言洁净,感情朴实。
师:是呀,好的文章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和语言背后藏着的情感。(板书:语言情感)那《荷花》这篇课文,哪些语言让你喜欢,这些语言中都藏着叶圣陶爷爷什么情感呢?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来继续学习、发现、交流。
二、品析文字,想象画面,赏荷花之美
1.读懂大意
师:让我们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荷花池边!(屏显第2自然段)自己放声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后交流)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荷叶、荷花。
2.赏荷叶,读出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荷叶。谁来读读写荷叶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荷花池里到处都是碧绿的荷叶。
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荷叶很多的?
生:挨挨挤挤、一个个。
师:你能不能跟大家具体说说,在读着“挨挨挤挤”这个词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很挤,荷花池都挤不下了。
师:(出示荷叶图)看,荷叶多得怎么样?
生:池塘几乎看不见水面了,一眼望去全是荷叶。
师:是呀,紧紧地挨着挤着,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生:(读后)我觉得有的荷叶都被挤到旁边荷叶的底下去了,一层又一层的。
师:是呀,层层叠叠,就像诗中所说“莲叶何田田”。你除了感受到荷叶数量多,还感受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生:荷叶很绿,书上说“碧绿”。
师:碧绿就是绿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青绿颜色。
师:短短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颜色美,并巧用比喻写法,(板书:像)写出了荷叶的形态美,多么生动的语言呀!我们一起想着画面,轻轻地读一读。
3.赏荷花,细品文字
师:(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读这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顶开挨挨挤挤的荷叶,用力地从荷花池中钻出来。
生:我看到荷花很快地从荷花池中冒出来。
师:荷花使劲地冒出来,想要干什么呀?
生:荷花冒出来,想要看看外面的美景。
生:荷花冒出来,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的美丽。
师:想展示自己的美丽,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出来的呀,请你读。
生:荷花冒出来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生读)
师:听出来了,荷花是充满了快乐地出来的。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多么传神。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冒”出来的白荷花,有哪几种形态?
(生交流三种形态,出示三幅图并引导学生寻找对应的文字)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荷花刚刚开放?
生:“才”“两三片”让我觉得荷花刚开。
师:你看,短短一句话,用词多么准确与洗练。(生读)
师:全开的荷花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生:我喜欢它嫩黄色的小莲蓬,嫩黄色让我感觉莲蓬很可爱。
师:洁白的花瓣衬托着嫩黄的小莲蓬,多美!正是这种淡雅的色彩造就了荷花超凡脱俗的美。
师:写花骨朵儿的句子,哪些词让你欣赏,为什么?
生:饱胀。
师:“饱胀”意思懂吗?
生:就是吃得很饱,都发胀了,我觉得让我感受到花骨朵儿鼓鼓的。
师:它正积蓄着力量,准备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这就叫含苞欲放。(出示:“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聚焦语言方式
师:作者连用三个“有的”写出了白荷花三种不同的形态,非常精彩。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这种表达方式。(生齐读)
师:你从这样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了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荷花。
师:(板书:喜爱)让我们把这份喜爱之情和这美妙的语言悄悄珍藏在脑海中吧。(指导试背这一段)
三、欣赏画面,学用文字,赞荷花之美
师:(多媒体映示的荷花形态)你看到了荷花的哪些姿势呢?
生:我看到了立着的荷花。它亭亭玉立在湖中,好像在观赏美景。
师:还看到了哪些姿势的荷花?
生:我看到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好像怕太阳晒黑了自己。
生:我觉得荷花躲在荷叶下,像在捉迷藏。
生:我看到两朵荷花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
……
师: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能学着书上第2自然段的方法,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把荷花这几种姿势写得具体、形象些吗?(出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生练习后交流)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亭亭玉立,像在欣赏天上的白云。有的躲在荷叶下,像在乘凉。有的两朵紧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香气轻轻地飘散着。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师:真是千姿百态。难怪作者这样说——如果把眼前的(生接读)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真了不起。
师:这是作者对美丽的大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呀!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的画面,也来由衷地赞叹吧!(生齐读)
四、入境诵读,想象中丰富情趣,品快乐之情
师:(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看着,看着,作者深深地沉浸在这美丽的画面中,看着,看着,他忽然产生了美妙的感受——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师:荷花,你站在阳光里感觉——
生:我感觉非常温暖、舒服。
师:一切多么美好。一阵微风吹来——
生:(生接读)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美丽的荷花,你和伙伴们一起在风中舞蹈,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感觉非常快乐、很温馨。
师:随风而舞,舞出的是自由,感觉真是美妙。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地小了,风慢慢地停了——
生:(接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师:静静地享受这美妙的清晨,这时,好朋友来了——
生:(齐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多么有趣呀!除了蜻蜓、小鱼,还可能会有哪些朋友来与你聊天?
生:小青蛙会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昨晚捉害虫的事。
生: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劳动最快乐。
生:小鸟飞过来,告诉我这儿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生:蝴蝶飞过来,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
师:头顶上有阳光沐浴,脚下有池水荡漾,身边有朋友细语,多么温馨,多么舒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和谐与美好!(生配乐齐读)
师:过了好一会儿——
生:(齐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师:你们说说,看荷花的怎么会变成一朵荷花呢?
生:因为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入神了。
生:因为景色好看,作者沉醉了,所以才这样想象的。
师:是呀,面对这一池美不胜收的荷花,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让人陶醉其中?(板书:想象)
师:同学们,我们读着课文,读着这样优美的、有趣的语言,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非常热爱荷花。
生:作者觉得很快乐。
生:作者觉得很温馨,很舒服。(板书:热爱、快乐等)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师:其实叶爷爷眼里、心里,带给他快乐,让他喜爱的不仅仅是荷花,还有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他还这样写道——
(出示: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
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搧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叶圣陶《诗的材料》)(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2.小结:回归“情感”与“语言”
师:在叶爷爷眼里,一草一花,一鸟一虫都是美好的,他对它们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所以他的笔尖才会流淌出这种美的语言。
3.布置作业
师:好的语言需要积累,老师给大家布置作业,课后让我们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另外,让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记录下你对它们的感情。
【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女娲补天》预习指导课教学反思12-28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女娲补天-鲁教版10-09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1007-15
《女娲造人》(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07-03
《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13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10
《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5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8-06
《白鹭》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07-29
《比本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