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化海报设计(13篇)
1.有关文化海报设计 篇一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姓名: 刘瑞
通讯地址:城市规划12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 中西方 饮食文化 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有:其一,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
其二,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原料。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动物类。其三,用餐方式。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 1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从制,各人自付各人账。其四,用餐礼仪。这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
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中外饮食文化论文黄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利于农业生产。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二是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在论及西方文化之成因、起源时,本文取狭义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
希腊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独特的气候和
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从起源意义上说,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进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征服自 2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理性就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西方文化还是一种“罪感文化”,它沿袭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与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世界观看起来相矛盾,事实上又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前者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后者起着规范行为的作用,以上帝的惩罚来制约人的恣意妄为。
2.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
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体现在饮食上。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小孩刚出生,要吃;到了满月,要吃;过一周岁,要吃;等到了结婚,也要吃;人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最后去地了,仍要吃,叫做“自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
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为生动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子,语言反映文化。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
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H 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这类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
从中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3.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选修课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学生姓名
刘瑞
学
号
3021208008
学
院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
城市规划
班
级
指导教师
宋丽军老师
日
期
2011年5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2.有关文化海报设计 篇二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翻遍了学校的图书馆,把与服饰有关的书籍杂志共43本(套)借来,一方面自己用,另一方面分给学生阅读;班中5个学生家里有电脑,我要求他们回家从网上摘抄相关资料;我又跟学校计算机老师联系,学生上电脑课时,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中国古代服饰》、《中国服饰网》、《中国服饰文化》等;我还到音像店租来了一些古装的影视碟片,如《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少年包青天》、《少年唐伯虎》、《还珠格格》、《京华烟云》等,这些电视剧都受学生欢迎,学生对片中的剧情印象深刻,但平时不太会留意服饰。我还把班级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搜集整理4块不同的信息资料,而学生对此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为了及时掌握情况,每周我都要每组的小组长把本组本周摘抄讨论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向我汇报。经过3个星期的充分准备,最后我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一气呵成地对服饰文化进行了诠释。我引用了相当多形象直观的图片,真正做到了图文结合,边向学生展示图片边进行解说,这一堂课学生反映相当好。下面就是当时课堂设计思路的文字记录。
服饰即衣着和装饰,除了衣裳外,还包括帽子、发式、头饰、耳环、项链、围巾、领带、领结、文胸、皮带、鞋等。“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现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服饰都各有特色,通过服饰这个视角我们看到的远远大于几块简单的布料。
一、等级分明的帝王达贵服饰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夏商开始,帝王宫妃、达官贵人的衣冠服饰都有一定区别,不同场合的衣着也有特别的讲究。“凡服上曰衣,下曰裳”。裳即裙子,不论男女,都可穿用。传说黄帝着玄衣熏裳,玄即青黑色,象征天;熏即赤黄色,象征地,上玄下黄的服色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说来有趣,春秋战国前,华夏没有裤子,男女都穿裙,随着战国时胡服传入,中原人才穿上了裤子。秦汉以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从唐高祖开始,黄袍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一直到清,其他人绝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其他官员的服色: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成语“衣冠禽兽”,其原意讲的是古代文官服饰缀于前胸及后背上的“补子”用禽类图案,如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武官服饰的“补子”用兽类图案,如一品武官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虎,四品绣豹……使人一望其“补子”便知其官衔和品级。
想必很多人都看到过“衣冠不整,谢绝入内”的店堂告示,对此你又作何感想呢?“冠”是指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代男子举行冠礼后,冠就成了已经成人的标志,在公开场合都要戴冠,该戴冠而不戴是不礼貌的。古代除儿童和少数民族外,庶民与罪犯也不戴冠,故士人摘冠表示自己有过错,以此形式来自贬身份。
二、简陋朴素的布衣服饰
庶民百姓不得戴冠,只能复以帻,《汉官仪》云: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帻”就是包发的巾,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秦称百姓为“黔首”,黔即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即青色。古人对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时穿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天子、诸侯和大夫祭祀时戴的冠称为“冕”,成语“冠冕堂皇”意为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当年满清入关,让天下汉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辛亥革命后,“皇帝倒了,辫子割了”,不过要死要活地不肯剪辫子的竟都是汉人,满人反而剪得爽快。当时为留辫子而屠杀几百万汉人,满人无非是想来个下马威,让汉人明白自己的地位,让汉人怕。辫子是征服的象征,这才是最重要的。从某种角度看,长辫子倒成了古代中国人的象征。
三、富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服饰
推翻满清后,女子旗袍风行,男子中山装兴起、西服流行,这些都体现着社会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旗袍原来是满族人的服饰,汉人也穿,民国初期的女子旗袍跟清代旗袍没有太大区别,到了三四十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的旗袍才发展为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变化,更加舒适、合体、美观,突出女性的曲线美。至于中山装,则是中西合璧的成功典范,它是由孙中山先生在西服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四个兜代表礼义廉耻,袖口三个纽扣代表三民主义,胸前五个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孙中山先生带头穿这种服装,人们为纪念他就称这种服装为“中山装”。中山装在提醒着国民:振兴中华必先振兴国服。想当初,我们的丝绸传到欧洲,那里的皇室贵族都以着中国丝绸为荣,在他们眼里古中国是一个丰饶昌盛辉煌神奇的国度。其实,中国丝绸不仅仅是一种服装面料,还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服饰文化,为早期世界服饰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以追求美为主的现代服饰
如今,唐装正在成为中国服装的名片,用民族的符号和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近年唐装的大规模流行始于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20多位国家和地区领导人身穿唐装出现在媒体面前,从此对襟、立领、盘扣的外形,色彩鲜艳的唐装流行于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唐装有个小名叫“中式棉袄”,其颜色限定在蓝灰、黑色,几乎不可能有跳跃性的色彩出现,再上溯到满清时代,唐装唤名“长袍马褂”,是当时中国人的主要服装,不论是富贵的还是贫穷的都穿,其区别在于富有的人用绫罗绸缎缝制而成,而穷人则用粗布剪裁。唐装给人一种泱泱大国的回味,也许我们的唐装所崇尚的正是一种历经千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情结”———向往唐朝。
过往中国社会有穿“百家衣”的习俗,生下孩子的父母会向乡里邻居讨取一些碎布片,再缝制成百家衣给孩子穿,其寓意为集聚众人之力,使孩子能平安健康地成长。另外,传统礼仪认为婚礼上女子只有盖大红盖头,穿大红裙褂才会吉利、才够喜庆。现在结婚时女子着婚纱的势头早已盖过了穿大红裙褂,拍婚纱照也成了结婚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什么婚纱大多是白色的呢?因为白色代表着纯洁、幸福、甜蜜,而结婚时就需要这种心情,而红色或许只有中国人才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其实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阿拉伯人的长袍头巾、日本的和服木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除了一些特定人群有特殊的着装,比如学生穿校服、法官穿法袍、律师穿律师袍、医护人员着白大褂,一般人的着装要适时应季,和自己的年龄和所处环境相协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冬天,可在求暖的基础上求美,但寒风凌冽中,一位薄衣短裙的女子绝不是美丽的,这种“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对自己反而是一种折磨。衣服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一款漂亮的时装可以让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可谓是“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反过来,优雅的风度、高贵的气质也可赋予一款普通的服装以特别的魅力。今天早已过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岁月,在文化多元,张扬个性的时代里,时尚的、前卫的服饰,令我们应接不暇。
3.“一切均与藏文化有关” 篇三
来青藏高原之前,作为“中国招商引资十大专家”、“2011中国西部年度人物”,作为知名的招商引资和城市营销专家,朱梅品在云南多年的履职中积累起了丰富的城市运营和项目开发经验。然而,来到西藏后,迎接他的不再是四季如春,不再是风花雪月,雪域高原圣洁却脆弱的图景现实地摆在他的面前。
他几乎需要白手起家。
根据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地方政府的擘画,拉萨河南岸这片叫做慈觉林的地方被赋予了众望。这里承载着西藏文化传承的重任,也肩负起雪域高原牵手现代产业、创意文化的希望。
这注定是西藏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西藏旅游腾飞正当时
《西藏人文地理》:当前,推进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开发的契机是什么?
朱梅品:往大了说,国家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从实际出发,西藏具备在国际上独一无二的丰厚文化资源,如果不好好利用、挖掘、开发就是一大浪费。
自2008年以来,西藏游客增长迅速,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西藏旅游市场已日趋成熟。加上近年来西藏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明显,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高速度等的建成,大大方便了游客进出西藏。这为西藏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同时,拉萨市委市政府切合高原实际,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怎么去发展?这就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作为抓手,建设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就是这样一个大手笔。通过文创园建设可以将分散在西藏各个地方的、零散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打造能够承载藏区优势文化资源的航空母舰。
可以说,今后整个西藏文化旅游产业的标杆、窗口就是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
《西藏人文地理》:作为西藏首个文化旅游创意园,选址在慈觉林的优势在哪里?
朱梅品:第一是区位优势。慈觉林距离拉萨市区仅10分钟车程,这样的区位便是把游客分流过来的最大优势。
第二,慈觉林的每块土地都可以直面布达拉宫。布宫是全世界人们景仰的神圣地方,在慈觉林站着、坐着都可以看到布达拉宫,这是拉萨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三,浓厚的文化底蕴。文成公主进藏时就曾在慈觉林落脚,流传下来很多的故事、传说,甚至带过来的很多工匠当时都留在这里。
此外,慈觉林本身的生态环境也是拉萨周边最好的,不仅有三块林卡,还有一条水系,这在拉萨周边绝无仅有。
神秘感是最大挑战
《西藏人文地理》:在西藏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朱梅品:不管是园区建设还是拉萨文化旅游业发展,首先面对的是高原环境的挑战,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包括我本人在内,大多数人进藏之前都害怕高原反应、害怕感冒、害怕肺气肿,不敢进藏,其实这更多是一种心理恐惧。很多人对西藏的认识是既有神秘感,又有恐惧感,所以关键在于处理好人们心中的神秘感和恐惧感的关系。
其次是培育游客市场的挑战。西藏全区人口只有300多万,绝大部分人不会成为游客,西藏发展旅游依托的都是外来游客,这是跟内地发展旅游业最大的区别。因此要大力投入做好宣传营销,制订培育市场的优惠政策,不断改善交通条件等等,有效促进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
再次是冬季旅游的挑战,西藏目前的旅游旺季集中在夏季,季节性太强,如何开发冬季旅游,是今后一段时期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西藏人文地理》:就你说到的市场挑战,我们知道文创园需要产业支撑,这里将集中发展西藏本土的文化产业,还是着力向内地去招商引资?
朱梅品:园区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且也是兼收并蓄的。无论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投资商,只要项目本身和园区的产业定位是吻合的,我们都欢迎进驻。
但我们还是有选择的。第一,在文化内涵上,必须紧紧围绕全国五大藏区文化。当然,藏文化又是开放的,全国五大藏区乃至南亚等国家的优秀文化我们都可以接纳。
第二,在理念上,要做到创意的、现代的元素和传统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像已经落地的藏文化创意孵化中心,它的建筑设计从外表到内饰无不透露着藏文化的基因,充分做到了传统和现代,藏文化和时尚、创意相结合,这才是体现创意园的特色。
《西藏人文地理》:相对于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对西藏而言,怎么把当前国内最前沿的文化创意理念、手段吸引进来?
朱梅品:我有三句话,“以科技表达创意,以创意诠释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这就是我们的办园理念。第一个关键词是科技,所以我们会引入很多高科技的的手段,比如《文成公主》的演出很多场景都是高科技的,目前《文成公主》已经投了7.5亿元的资金,很多都是用于高科技投入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意,用全世界最先进的创意理念来诠释文化,比如藏医药文化创意园,就会用创意的表现方式、高科技表现手段来展示藏医药文化。再比如,我们策划的“诺亚方舟”未来世界主题公园项目,将用美国电影大片《2012》的创意情景,融入高科技的手法,来向世人展示未来生态的世界。
《西藏人文地理》:西藏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地方财政也不能拿出这么多钱来打造一个文创园区,那么融资的问题怎么解决?
朱梅品:去年底,市委常委会刚刚开会研究决定,要组建一个文旅创投公司作为我们的投融资平台,用这个公司进行融资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目前已有很多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向我们抛来绣球,有意向参与到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一点,拉萨也不能落后于内地城市。
开发与保护并不难处理
《西藏人文地理》:怎么看待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很多人认为西藏就应该保持宗教、文化的原生态,不应该进行过多的开发,你怎么看?
朱梅品:其实这个关系也不难处理。西藏的自然遗产、人文景观都要保护好,不要在这些区域进行深度开发,仅仅建一些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方便游客,进行一些轻度的开发就够了。同时,在进入的游客数量等方面也要进行限制,比如布宫每天都要控制游客数目,这种做法我就觉得挺好。
同时,西藏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如此大规模的地域,都不进行深度开发,也挺可惜。我们现在打造一个园区,其实就是一种深度开发的模式,不在那些景区周边进行开发,而是特别选址一个地方进行集聚开发。比如,目前园区引进的一个项目叫“喜马拉雅精品文化走廊”,其中就有“畅游西藏”,把整个西藏经典的旅游景点运用5D手段来展现,坐在5D影院就可以把全西藏的景点游一个遍。用这种办法来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就不会破坏资源。
《西藏人文地理》:开发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在内地,类似园区建设往往涉及到敏感的征地、拆迁等矛盾。西藏文创园建设在保护当地农牧民利益上是怎么处理的?
朱梅品: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是做得很好的。在开发过程中,原住民原则上一户都不搬迁,反倒我们会把他们的房子装饰整修的更加漂亮,市政设施建设的更加完善,他们甚至可以比以往更加舒适地住在里边。
寺庙、林卡也都会保护的很好,哪怕进行开发也是进行一些低密度的开发,容积率控制在0.5以内,这样就不会大面积地去破坏既有的生态环境。藏戏、传统民俗、宗教活动这些人文的资源也会保留下来,谨慎地进行一些嵌入式的开发。所建设的项目基本都是选择在村与村之间、林卡与林卡之间,利用这些空地、荒地、坡地进行规划建设,最大可能避免破坏整个慈觉林地区的人文、生态环境。
引入的开发项目也都是体现藏文化的精品项目,投资商也都是有信仰、有实力、有理念,热爱西藏热爱藏文化的企业家,一些开发项目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利润回报点。比如藏经博物馆项目,纯粹是藏经文化的一个展示点,即便进行商业化运营,内容也是藏文化产品。
《西藏人文地理》:慈觉林有1000名左右村民,文创园建设对本地产生的效益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梅品:一个《文成公主》实景剧项目600多号群众演员,每个演员月工资3000多块钱,白天还可以自己去赚钱,这样给村民带来的效益有多大?文创园建成后,所有的村民都会变成居民,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些项目从规划、建设、落成全过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人工、运输等大多是本地村民提供的,所以给村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显而易见。
园区建成运营后,慈觉林村家家户户都可以变成茶馆、酒吧、客栈,所以我才经常说,慈觉林的村民是最有福气的!
4.有关文化的作文素材 篇四
以前在景区看到被破坏的景物时都会在心里咒骂那些不懂得保护景物的人们,为这些景物感到惋惜。而最近看到新闻说“中国丹霞”已经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后面跟着的申请景区已经排队到了世纪末。这让我不由得一阵欣喜,申遗是为了保遗,人们有这股争先恐后的势头,说明他们已经有了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的觉悟了,虽说花了十几亿元,但只要能够保护好这些东西那就值得!于是,我就高兴得差点去斟点小酒了。
当有人说到这些申遗成功的景点会提门票的事时我才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是心里还是想着说,如果是因为申遗的成本问题才采取了涨门票的方式,那也无可厚非。
于是,我便去
5.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联 篇五
上联:一苇渡江启宗门法渚
下联:九年面壁传冷坐禅心
(河南登封少林寺)上联:三岛春深云气暖
下联:九霄地迥月明多(故宫)
上联:一径竹阴云满地
下联: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
下联: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诗句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安徽黄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成都武侯祠)
相和歌辞·从军行
塞上行
王昌龄
周朴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
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
居庸关二首
长 城(清)顾炎武
(唐)于濆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终古戌兵烦下口,先朝陵寝托雄边。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八 达 岭
(明)徐渭
九日迎銮北口和寅甫学士韵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元)王恽
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
翠华南下拂云霓,驻跸军都汉苑西。
龙虎台高惊峻绝,蓬瀛人老许扶携。
6.有关茶文化的对联 篇六
上联:诗写梅花月; 下联:茶煎谷雨春。
上联:山静无音水自喻; 下联:茗因有泉味更香。
上联: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下联: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上联:扫来竹叶烹茶叶; 下联:劈碎松根煮菜根。
上联:雀舌未经三月雨; 下联:龙芽新占一枝春。
上联:泉香好解相如渴; 下联:火红闲评坡老诗。
7.有关文化海报设计 篇七
一、档案文化的作用
(一) 档案文化具有积累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档案文化积淀着以往历代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成果, 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创造丰富的文化, 将其中有保存价值的作为档案留存, 并代代延续, 使传统文化贮存和积累下来。档案文化凝聚了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 人们也在不断汲取档案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同时又通过档案为后人的文化构建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 从而将传统文化不断保存和延续下去。
(二) 档案文化的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 档案文化的积淀必须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传播而继续的, 没有传播将会造成文化的“夭折”。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从古至今, 人们都在对档案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 将档案贮存的文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并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正是档案文化的传播才使我们能继承文化传统来进行现实活动和新的发明创造, 才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三) 档案文化的教育作用。
档案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档案文化资源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反映了国家、民族所遭受的危难和痛苦, 更记录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目前全国许多档案馆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利用这些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 采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挖掘整理, 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 起到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激发民族自信, 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 从而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
(一) 加快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进程, 为普及档案文化做好技术支持。
档案文化的开发要依托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要尽可能地开发档案馆藏资源, 建设多种档案数据库系统, 研究对利用者最为科学合理, 简便实用的功能。首先, 要做好数据库建设规划管理, 根据规划要求进行详细设计, 以实现全局共享为基础, 突出特色数据。其次, 要加强标准规范的建设,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一般性的信息处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建立标准的元数据库, 解决数据库的共享和相互转换带来的困难。最后, 要加强数据库人才建设, 培养通晓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全面人才, 全面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进程。
(二) 建立丰富的馆藏。
档案馆要真正融入社会文化生活, 满足社会广泛利用档案的需要, 要建立与之相应的丰富的馆藏。现在各地方综合档案馆保管的大多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文书, 接收进馆的也是各系统的公文等, 因此馆藏来源单一, 信息覆盖面受限, 要拓宽视野, 面向社会征集接收各类特色有价值档案, 要贴近大众经济文化生活, 让档案真正从库房中解放出来, 走入千家万户, 融入老百姓精神生活, 改变以往认识偏差和误区, 凸显档案文化属性。
(三)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档案编研要满足社会的全方位需要, 编研工作是以研究档案内容为基础的。馆藏丰富, 编研的内容就充实。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编研工作也在不断深化。为档案编研选题、选材提供充足的档案资料素材。加强编研成果深度, 注重编研质量。始终把编研成果的质量放在首位, 只有编出高质量、深层次的编研成果, 才能真正传播档案文化, 衡量一个编研成果质量的高低, 不仅看其是否符合业务要求, 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在社会文化普及中发挥了作用。
(四) 做好档案展览,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为档案文化产业积累市场运作经验, 为档案文化产业寻求可能商机。
档案文化建设以档案展览为突破口, 围绕展览开发相关文化产品, 产品宣传要有创意, 符合人们的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展览做宣传, 迈出产业化的第一步, 建立起通畅的供求渠道,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必将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档案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文化服务
(一) 践行服务理念, 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 档案文化事业也面临新的形势。围绕服务和谐文化建设,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要有新的作为、新的建树。要充分发挥档案馆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档案馆的文化标志建设, 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性的群体之一。在此基础上更新服务理念, 牢固树立档案服务群众观念。要以和谐文化建设为己任, 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核心, 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导向, 使档案文化在彰显和谐文化内涵的同时, 发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 制定人才战略, 努力培养档案文化精英和服务和谐文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
8.有关文化海报设计 篇八
2010年10月7日,在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总理见证下,文化部部长蔡武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部长邦迪在罗马签署《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关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意大利共和国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协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后,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签署的第三个合作文件。
根据《备忘录》,中意两国将在博物馆和古迹遗址管理、互换和联合办展、馆藏文物交流、博物馆人员交流、打击文物走私、文物保护技术交流、互换常设展厅等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意两国将互相在对方国家级博物馆设立常设展厅,这是在20余年合作积累的良好互信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中意两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有益探索,也是国际博物馆馆际交流的创新形式。
《备忘录》签署后,两国文化部长出席了在罗马元老院举办的《秦汉-罗马文明展》开幕式。
中埃签署保护和返还从原属国非法贩运被盗文化财产的协定
10月12日下午,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西哈瓦斯在开罗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政府关于保护和返还从原属国非法贩运被盗文化财产的协定》并交换了协定文件。目前,在国际公约框架下,中国先后与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12国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
根据协定,中国国家文物局和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将分别作为两国政府的专门机构,负责双方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合作事务的具体工作。
博物馆
杨靖宇纪念馆新馆落成
9月18日,吉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暨靖宇县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新馆揭牌仪式,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举行,来自社会各界上万人参加了仪式。
新馆建筑面积2766平方米,是一个斧头的抽象造型,象征着杨靖宇率领的抗日队伍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组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是人民的军队。整个建筑用灰色的大理石挂面,寓意着银灰色的大斧是钢铁铸成的,象征着抗联将士钢铁般的意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落成开放
全国最大的青铜器专题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正式落成开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姚引良等出席落成典礼。
宝鸡是炎帝故里,西周和秦王朝发祥地,尤其以周秦青铜重器的出土与发现为世人所注目,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荟萃了宝鸡地区出土的珍贵青铜器1500余件(组),包括著名的何尊、史墙盘、三年兴壶等国家一级文物百余件。
展览
《方力钧》揭幕今日美术馆
由今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方力钧》8月21日至9月4日在今日美术馆展出。这是今日美术馆继2006年举办《今日方力钧》之后的一次介绍和研究艺术家创作经历的大型展览。
展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文献部分,展览将系统化的选出艺术家在不同阶段学习积累和创作实践等一系列关键资料,用以深刻反映出巨大时代变迁下的中国对于个人生存的特殊影响,和特定历史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展览将通过艺术家的草图、笔记等来呈现他在时间中积淀的冥冥所思和异乎寻常的饱满创造力,通过这些“创作档案”我们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透视艺术家所处的特定时代以及对特定时代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境遇。第二部分展出了方力钧2006年后创作的新作品,包括最近的重要之作,使我们能够连贯性的了解和感知到艺术家当下的创作状态。
浙江省博迎来“青铜时代”
9月10日,来自河南博物院的“青铜时代——中原夏商周文物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该展览汇集了多年来河南出土的夏商周时期文物精品111件(组),其中,一级品文物有20多件(组),重点反映三代的礼制与文化。展出文物分为四大类:青铜器、玉器、陶器和货币文物。其中,青铜器是本次展览的核心和最大看点,有夏代我国最早的青铜容器爵、斝等。展览将于11月10日结束。
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开幕
9月28日,由首都博物馆主办、香港玉树堂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由美、英、法、新加波、台湾、香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藏家提供的100件(套)精品闪亮登场,包括宋代官窑、哥窑、清代瓷器和书画等,其中原藏于北京故宫的“清乾隆洋彩雕瓷转心瓶”成为焦点。
本次展览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地将世界各地的华人收藏精品集中在一起同台展出,大多数作品都是来源于民间且首次与收藏界人士之外的观众见面。展览期间,首博还专门开辟出一块文物鉴赏区域,推出数件藏品与观众近距离接触。展览将于2011年1月9日结束。
民国瓷器艺术展在京开幕
9月28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承办的《传承·跨越——民国瓷器艺术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品170件,包括“洪宪”款识瓷器、民国总统用瓷、“康德”年款瓷器、珠山八友瓷器、仿古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等。
民国瓷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反映了民国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特征,是重要的文物遗存和历史见证物;对于中国传统古陶瓷工艺和文化,既有传承和模仿,更有变革与创新,对中国现代陶瓷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次展览将于2011年1月5日结束。
马凌画廊推出最大型毕加索展览
9月28日,马凌画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在香港中环开业,成为香港首家唯一专门代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的画廊。开幕当日至12月4日期间,画廊将举行香港历来由画廊策划的最大型毕加索展览,向收藏家及公众呈献一系列珍稀毕加索大师级作品,其中,毕加索“蓝色时期”水彩作品《两裸像之研究》以及《戴帽的女人》等众多具博物馆藏水平的杰作均为首次亮相亚洲。
马凌画廊由法国画商马凌(Edouard Malingue)创办,代理莫内、蒙德里安、达利、杰克梅蒂等西方印象派及现代大师的艺术品,同时也代理旅居巴黎的华人大师之作,包括赵无极及朱德群。
《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在美国开幕
《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于2010年9月28日在美国开幕。展览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美国纽约大都
会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作为中方承办单位,组织了13个省市自治区的25家文博单位的百余件文物精品参展。另有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多家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提供的百余件展品参展。
杭州举办“南宋瓷器精品大展”
10月1日,“清雅——南宋瓷器精品大展”在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新修的名窑传承馆开幕。展览共分“风雅极致”“青之葱郁”“青白之光”“黑之魅惑”“碎片断想”五个篇章,汇聚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历史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和丽水市博物馆等国内十余家博物馆(院)的南宋瓷器精品130件(套)以及南宋时期代表窑口出土的瓷器标本精品200余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2件,二级文物39件。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瓷中有真意”系列讲座,包括“南宋越窑”“宋元水下考古”“南宋宫廷用瓷的考古学观察”等主题,由古陶瓷学界的专业人士主讲。展览为期三个月,将于12月31日结束。
遂宁宋代窖藏瓷器亮相恭王府
9月21日,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梅香翠雅——四川遂宁宋代窖藏瓷器展”在恭王府乐道堂展厅开幕。共展出遂宁青瓷博物馆藏瓷器97件,其中一级文物23件,创恭王府历次文物展之最。这批文物于1991年在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被发现。出土窖藏瓷器以龙泉窑和景德镇窑为主,兼有少数定窑、耀州窑及四川地方瓷窑的产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瓷的艺术风格。展览将于11月20日结束。
中国美术馆推出“美国当代版画展”
10月10日,由中国美术馆策划组织的“美国当代版画艺术展”开展。该展览聚焦于美国版画过去30年来的发展状况,第一次将美国当代版画介绍给中国艺术界和公众,从中可见一大批著名美国艺术家在版画上的探索与创新,更可见美国版画在拓展“印制”语言上的多样性,其中与新材料、新技术结合所呈示的版画新面貌,反映了数字时代的艺术特征。展览将于11月3日结束,此后还将到上海、杭州和深圳巡回展出。第二届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10月开幕
南宋官窑菱花洗、元青花大罐、赵孟頫摹本《兰亭序》、“乾隆御览之宝”青玉玺等众多难得一见的私人收藏顶级文物艺术品10月齐聚北京,亮相“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
“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两年一届,今年10月21日至25日举办第二届,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北京商报社等单位承办,已被纳入到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届时将分别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馆(分会场)举办,主会场为高端文物艺术品展览。10月23日举办主题为“人文北京·典藏世界”的高峰论坛。
第三届亚洲艺术博览会明年1月在京举行
第三届亚洲艺术博览会将于2011年1月7—10日在主场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系列活动为期6个月。本届亚洲艺术博览会成为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巴黎秋季艺术沙龙”亚洲选拔展和中国同名展为契机,选拔亚洲优秀艺术家推向世界高端市场,并引进西方优秀文化。
拍卖
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高管人员暨《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宣贯专题培训班在杭举办
9月14—17日,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全国拍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组织的首个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高管人员暨《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宣传贯彻专题培训班在杭州举办。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127家文物拍卖企业151名高级管理人员参加。
此次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首次针对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组织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条文解读、“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企业”评定工作的有关说明、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行业职业操守,拍卖企业法律风险规避,企业人才战略管理、收藏文化、艺术品拍卖哲学思考、《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颁布)修订研讨等课程。这是中国拍卖业恢复发展以来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的大集训,将对以后企业科学发展、诚信经营以及对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嘉德四季3.92亿元收槌
经过四天拍卖,9月21日,嘉德四季第23期拍卖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完美收槌,总成交额达3.92亿元,为今秋第一场拍卖会划下圆满句号。
中国书画总成交额超过3亿元,近现代书画众多大名头、大尺寸作品创出高价,平均成交率超过90%,李可染《云龙山写照》以估计近6倍的470.4万元成交,董其昌《疏林茆屋图》以324.8万元成交。瓷器玉器工艺品部分创出5780万元的成交额,无款官窑代表作清康熙天蓝釉百条缸280万元成交。作为最稳定的收藏板块,古籍善本部分总成交额、成交比率创出新高,成交额2924万元,成交率83%,众多“性价比”极高的各类藏品,受到新、老藏家一致欢迎。版本极为罕见的明永乐十八年刻《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以89.6万元拔得头筹,估价仅2万元的严复手稿以84万元成交。
首尔拍卖现代及当代艺术秋拍成交7852万港币
10月4日,首尔拍卖(Seoul Auction)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现代及当代艺术”秋季拍卖,推出60件精彩西方及中韩日名家杰作,创下7852万港币的总成交额。当中的焦点拍品,夏加尔(Marc Chagall)代表作《动物寓言与音乐》,经过激烈竞投,最终以3217.2万港币由一位亚洲藏家投得,打破历来亚洲拍卖会上现代西方大师绘画最高成交价纪录。毕加索的《画室里的模特儿》以1817.2万港币也由亚洲藏家投得。
Acker Merrall & Condit推出名酒零售及网上拍卖会
10月5日,美洲酒商Acker Merrall & Condit,宣布于10月在香港推出名酒零售业务及网上拍卖会。零售服务每星期通过电邮通讯,为客户介绍最顶尖酒庄出品,尤其重点推介以箱为单位的珍酿。亚洲零售服务推出首星期,已创下200万港币的成交额。此外,客户可登录www.ackerwines.com参与网上拍卖会,每月首天举行。10月即将举行的一场,将呈献来自香港的私人窖藏共810批名酒,预计成交总额500万港币。所有顶级名酿全部妥善存放于香港的专业酒窖Crown Wine Cellars,状态完好。此外,11月5—6日及12月10—11日的拍卖将为藏家呈献更精彩的顶级名酒系列。
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
览会成交额同比升四成
为期4天的“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FINE ART ASIA 2010)于10月6日结束,创下3.24m港币的交易总额,较去年增长40%。来自亚洲、欧洲及美洲的60多家国际知名艺廊及古董商参与了本届博览会,展出逾5000件东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瑰宝,吸引了1.8万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观者。
自2006年起,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每年举办一次。本届博览会特别加强并扩充了艺术部分,展出的作品涵盖17世纪至现当代,其中包括夏卡尔、毕加索、米罗、布尔德勒等名家佳作。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及研讨会,由香港及海外著名艺术家及学者主持,旨在促进对全球艺术发展的讨论及交流。
香港苏富比2010秋拍突破30亿港币
香港苏富比10月2日至8日在香港会展览中心举行秋季拍卖会。是次拍品逾3200件,估值逾16亿港币,结果拍出逾2800件,成交额30.92亿港币(约合人民币26.93亿元),4个专场成交率达百分之百,并创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额纪录。
中国书画收获4.7亿港币,以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吴冠中等名家名作主导,傅抱石《罢阮图》3314万港币成交,张大千《江南旧游图》2866万港币成交。
中国瓷器工艺品6个专场,成交额16.28亿港币,“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官御瓷珍藏”和“明心菩提-Stephen Markbreiter伉俪重要明代御制鎏金佛珍藏”百分之百成交。1.2162亿港币成交的清乾隆帝“信天主人”交龙钮白玉玺刷新御制玉玺及白玉拍卖世界纪录,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2.5266亿港币(约合人民币2.21亿元)创中国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明永乐鎏“如意轮观音菩萨”坐像2754万港币,明成化青花缠枝卷草纹梅瓶4322万港币。
两场当代亚洲艺术成交2.56亿港币,张晓刚《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以5218万港币、丁乙《十示之六》842万港币、余友涵《招手毛泽东》662万港币、李松松《放下你的鞭子》314万港币,均创画家个人作品拍卖世界纪录。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成交T7800万港币。
Marcus D.HilesR的显赫窖藏和“尊酩芳醇一重要美国藏家珍稀佳酿(第六部分)”百分之百成交,分别收获了4970万港币和5730万港币。
另外,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4.23亿港币,名贵腕表成交5570万港币。
2010北京拍卖季隆重开幕
以“加快北京拍卖市场发展,促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为主题的2010北京拍卖季于2010年10月18日在北京荣宝大厦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支持,12月下旬闭幕。
北京拍卖季始自2007年,本届拍卖季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以拍卖季为载体,通过搭建交流、互动和开放的平台,增强北京拍卖行业与国内外的交流,推进北京拍卖企业与国际拍卖市场的融合,逐步将北京打造成为中国艺术品国际交易中心,同时进一步发挥资产拍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本次参加企业83家,比去年拍卖季增加23家;计划举办文物艺术品和资产两大板块的拍卖会280场次,是去年拍卖季的1.2倍。本届拍卖季是参与企业最多,拍品涉及范围最广,拍卖场次最密的一次盛会。
拍卖季期间举办《2010北京拍卖季文物艺术品拍卖精品联展》,从秋拍的数万件拍卖品中,遴选出几十件精品进行集中展示;还首次举办以“抓住机遇、规范发展”为主题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论坛和资产拍卖论坛。
拍卖季期间将举办三期“20tO北京拍卖季之芷兰雅集艺术讲座”,邀请专家开展收藏投资为主题的讲座,并与听众进行互动提问和解答,以引导大众收藏理念和投资取向,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并利用网络和手机报的形式发布2010北京拍卖季相关内容。
其他
香港梦蝶轩向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辽代丝绸文物
9.有关文化的好句好段 篇九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已经可能背下来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疲倦时吟春眠不觉晓,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有关文化的好句好段。
10.有关文化的高二作文800字 篇十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文化是无形的,但当它融入到书本中时它又是有形的。文化给予我们力量。在战争年代,识字课本教育了众多有志者忧国忧民,无数的人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文化是有力量的。正是这个力量支撑着人,最后终于战胜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得到了自由,民族得到了解放。就像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如此,文化更甚。所以说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食粮。
如果没有文化,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蛮荒之地;如果没有文化,这个社会将会哀鸿遍野;如果没有文化,我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寸草不生。因为有了文化,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丰富充足。如果没有粮食,我们会饿死;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就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也没有思想。所以文化是一种精神食粮。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已经开始融合,并将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西班牙到处办塞万提斯学院、德国人到处办歌德学院、中国人到处办孔子学院,就是为此。
我们现在正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所以我们应加倍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个人虽然很小,但是乘以13亿人口之后就会变得巨大。提升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
正如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横幅所说: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可以说:世界上如果真的有天堂,那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是学校的模样。既然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如此重要,我们就要采取措施来让文化“永葆青春。”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老师应尽薪火承传之责,让学生能程度地学好文化知识;
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素质;
媒体应该传播正能量,让文明之风吹拂大地,让科技之光绽放光彩。
11.有关文化海报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差异 成语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先领会文化必将有助于了解这门语言。文化不仅包含了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而且包括世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
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联想起当年的生肖。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渐渐对中国的生肖文化产生了兴趣。不仅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发行当年的生肖邮票,以表达对中国农历新年的祝福。
1.中国文化中的“猴”文化。猴年了,先来看看中国的猴文化。长久以来,猴子被中国人视作吉祥物,它的吉祥之意在于与古代爵位之“侯”同音。猴子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心,可以说是因为吴承恩整理创作的《西游记》,该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一神猴形象。孙悟空勇猛、乐观,却又叛逆,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年,终于修成正果。跟美国电影里的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一样,孙悟空就是说中国文化中英雄的化身。
2.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猴子被用来形容灵活、聪慧的人,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如果你用“a little monkey”来称赞西方小孩的话,他可能不会高兴。因为在英语中,“little monkey”有“淘气鬼、捣蛋鬼”的含义,而非夸奖“聪明、机灵”的用法。因此在英语中,monkey多与顽皮、淘气的形象有关。
二、汉语和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和习语概况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多具有较为固定的形式,大多数都含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成语往往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因此从文化角度看汉语成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1.汉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概况。在汉语中,有不少关于猴的成语。例如,朝三暮四,成语中虽没有“猴”字,说的却是养猴人与猴子的故事,现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以讥讽依附权贵窃取名位之人。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
2.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习语概况。
To monkey around鬼混,胡闹。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monkey around in the factory.
在工厂里胡闹是非常危险的。
Monkey business捣鬼;恶作剧。
You must stop the monkey business if you dont want to get into trouble.
你要是不想惹麻烦,就不要干那些非法的事。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愚弄、戏弄某人
It is impolite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 in public.
当众愚弄某人是不礼貌的。
Monkey see, monkey do跟风,赶潮流
It is a case of monkey see, monkey do. He does everything that his brother does.
他就是东施效颦,他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上述句子和词组中,monkey大都跟“捣蛋、胡闹、捉弄”的意思相关。
三、汉语和英语成语、习语的异同之处
成语是从古沿用至今,经过提炼积累而来的,很多成语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把中文中的成语和英文中对应的习语排列出来,进行对照分析,不难发现: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大都可以找到出处,英语习语多源于口头流传,很难找到出处。汉语成语在用词上保留着古代书面语的庄重、典雅,英语习语则多具有口头语的用词和结构特点。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用以说明一个道理,英语习语则以小动物和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为借寓,阐明一个立论。虽然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却都文字凝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四、汉语成语的翻译技巧——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研究对象
汉语成语,往往源于历史故事,寓意往往不是其字面意义。成语结构紧凑,词序不能任意变换,成分不能随便更换。下面我们就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对象,探讨其翻译技巧。
1.同义习语借用法。有些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在结构、内容和感情色彩上都相符合,有相同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借用来翻译。
杀鸡骇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在英语中,有句习语“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字面意思是打狗给狮子看,让狮子知道厉害。但是它要表达的意思跟汉语中的杀鸡骇猴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英语的同义习语进行翻译,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这样更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猴年马月,指期盼的事情遥遥无期。而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说法“Donkey's years”。这里的years其实是来自ears,因为驴的耳朵长,所以donkey's ears就指代很长的时间,后来演变成donkey's years意思不变,也是因为驴的寿命普遍较长。
2.直译法。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前提是直译过去不会引起歧义或造成不解。
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在翻译该成语时,因为成语本身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a monkey with a hat on”,这样,不仅能简单直白地表达汉语成语的意思,而且还能生动逼真地将其神情态度表现出来。
3.意译法。有些成语如果采取直译,外国人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却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具有相同含义的习语,则可采取意译策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将成语的意思传递出来。
五马六猴: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这个短语,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可以借用的同义习语,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却很简单,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Undisciplined person”,既能表达清楚汉语成语的内涵,又符合英语的文化及语法特征。
4.增添法。树倒猢狲散: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手忙脚乱”的意思,是译文中增加的成分,增加之后形象生动,译文栩栩如生。
纵观以上汉语成语的英语翻译,不难发现,虽然两种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可能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尤为相近的。这就是充分考虑了译入语——英语的文化特征,采取了符合其特点的翻译方法得到的译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翻译汉语成语时,找到英语语言中对等的表达异常重要。
从译入语的文化角度出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主动地辨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更全面地领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复杂影响,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来发挥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这是好的译文产生的必然途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但只要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遵循译入语的文化特征,准确选择翻译策略,可以实现汉语成语的准确、生动翻译。
12.有关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提高认识, 加强对群众性文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 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此,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将群众性文化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着力解决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立群众文化活动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活动方案, 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 把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走到群众中去, 去倾听百姓的想法、意见等, 把政府的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机制等建立在广大群众中, 确保文化政策有活力;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形成群众性文化工作的合力, 努力形成齐抓共办的局面, 精心组织, 采取措施, 创造条件, 确保活动持续、健康、深入、广泛地开展。
二、深化改革, 加快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是重中之重,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都要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强化对人才的培训。定期开展关于文化理论的培训课程, 如分专业、分层次的艺术研修班、文艺专题研讨、高层次的名家讲座等, 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文艺创作人才创造学习、观摩、深入生活等条件, 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论知识水平, 扩大他们的视野, 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二是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文化队伍, 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志愿者制度, 把舞蹈、唱歌、戏曲、书画、剪纸等业余文化队伍组织起来, 发挥民间艺人和社区群众文艺骨干的作用, 对在各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 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 邀请文体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培训, 共同推进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因地制宜, 加大扶持, 引导社会力量共建文化工程
资金是文化建设的保障。群众文化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文化事业, 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充分挖掘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文化, 共同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对此, 上级部门可出台政策及资金扶持, 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或捐助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议财政落实专项资金, 设立文化设施维护管理基金, 专款专用, 确保市、县、镇、村级文化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经费保障, 从而逐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确保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二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采取社区文化共建、文化资源共享, 与社区共建单位共同享受文化资源, 这样既可使各类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又可以使政府节约大量的资金。为群众文化阵地正常开放, 为使群众获得参与、共享文化的权利提供物质保证。
四、以人为本, 加强创新, 打造文艺精品
群众文化是以公益性、社会化为主的文化, 其作品创作需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准则, 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从而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小型多样的文艺精品。
1. 善于从群众中、从生活中发现好的能加工成精品的作品。
我们要不断地从馆办刊物上, 从各种文艺演出中, 特别是从活跃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中发现各种适合群众的、精湛生动、鲜活感人的优秀文艺作品, 一旦发现就抓住不放!帮助他们加工提高, 使之逐渐成为能用鲜活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 能用感人的细节表达真挚情感, 能用精美的画面展现丰富的生活内涵,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好作品, 扶持有我们地区特色文化, 有重要积累意义的文艺项目。
2. 要从“三贴近”的要求出发, 摸准时代脉搏, 深入实际
生活, 接触平民百姓积累创作素材, 寻找创作灵感, 创新表现方法。我们群众艺术馆的干部, 要经常地深入群众, 深入改革的前沿, 了解、体验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风貌;了解、体验我们的党风建设、道德建设的成绩和变化;了解、体验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真正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创作一批表现对现实的冷静思考, 展示改革开放的宏伟画卷, 讴歌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表现改革者、建设者形象, 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作品, 以此来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
此外, 完善群众文艺创作的奖励机制, 推动多出优秀作品, 多出优秀人才, 也是打造文艺精品的一项举措。再有, 要注意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高科技手段, 创新我们的作品和节目。
五、扶持联建, 努力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优质资源, 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立对农村文化的援助机制, 积极引导机关、团体、城市居民等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 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结对共建活动, 重点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 鼓励农户或民营经济组织兴办、组建文化大院、文化室等相关文化产业, 积极开展自教自乐的群众业余文化活动, 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引导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以及城乡联动的各种文化节庆活动, 帮助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和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 促进城市文化多下乡、常下乡, 为农民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 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以上仅是笔者对如何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出的几点粗浅建议。方法还有很多, 只要有关单位、部门协调配合, 上下联动, 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 勇于奉献, 就一定能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营造出一片繁荣的群众文化阵地来。
参考文献
[1]胡守勇.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 2010 (06) .
[2]汪齐权.与时俱进拓展群众文化工作新思路[J].文化时空, 2003 (11) .
[3]刘珊.浅谈如何发现和培养群众文化人才[J].群文天地, 2011 (14) .
[4]安宏杰.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7) .
13.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篇十三
目 录
综述
一、企业文化简介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一)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1.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2.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3.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4.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
(三)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2.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4.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结束语
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研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因此,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文化
综述
在核心竞争力上,中国企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首推戴尔与沃尔玛,这不仅因为它们是 21 世纪成长最快的两家公司,更多的是它们成长背后的逻辑:在它们成长的的过程中,却没有我们所谓的“核心技术”、“规模”、“品牌”等武器,唯一能够解释它们做得比对手更好的原因,就只能是它们对客户价值的追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生产力和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简介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扩大开放的自觉思维孕育出企业文化的理论探索高潮,并随之将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学者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跨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在对企业文化的鉴别与认识方面,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谭伟东强调企业文化应是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个子属,是一种集团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一种以经营与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的关系,余非、孙红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强化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机制是人而不是物,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最重要的资源载体,所以创新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企业的核心。
对企业文化的传统基础与构成要素,张同起、刘运娇思考了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的传统,和企业文化强调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宗旨是一致的。他们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强调个人对时代的贡献,这与当今提倡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赵东认为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顾客为本,二是以企业员工为本。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周丽认为企业文化既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土壤,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企业文化具有哲学性、民族性、理念性、人本性、独特性、动态性、应变性等特征,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
(一)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
3.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
4.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三)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
4.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以创造和保护企业的价值:
第一,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第三,提高企业的绩效。
中国企业主要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在风险管理执行方面,还有如何夯实风险管理文化及将风险管理与业绩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应当建立一个机制以促进问责制和有效的业务风险管理,从而使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回报成正比。有效的风险管理往往经历不同观点的冲突,并且需要在风险管理者和业务部门主管间进行制约和平衡。如果企业文化无法将有效的监管架构和风险管理效力相融合,风险管理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优化。因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视角的衍变,大力开展持续的风险教育,开发并借助交流渠道和教育课程加强风险文化,提高对风险职责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企业应对风险管理挑战的重要步骤。
结束语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核心价值观在生产和服务中体现出来,在深入员工的内心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成长起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引领,使全体员工在认识风险中学习,在分析风险中反思,在防范风险中提高,为企业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4期
【2】杜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J].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3】林静:《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4】华锐:《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第4期
【5】李晓玲,《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创新浅析》[J].财会通讯,2009年第14期 【6】张巧良,《企业风险管理漏洞及补漏对策研究—以次贷危机为分析背景》[J].财会研究,2009年第10期
【有关文化海报设计】推荐阅读:
有关企业文化的论文06-28
有关企业的励志文化口号08-29
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10-29
有关毕业设计的规定06-27
有关无烟日活动策划的设计方案模板11-10
中国设计文化10-29
设计文化衫教学设计10-12
传统文化班会设计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