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精选10篇)
1.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 篇一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 Phsotoshop 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欣赏 ? 评述----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欣赏 ?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设计 ? 应用----强大的软件供你用,轻轻松松搞设计。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突破难点, CAI 很管用。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1)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2)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3)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4)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习方式,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1.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个别教育与班额偏大的矛盾,所以个别化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要求,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 学会合作 ” 是未来教育的 “ 四大支柱 ” 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 …… 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系统中由于 “ 信息技术 ” 要素的介入,使 “ 教师 ”、“ 学生 ”、“ 教材 ” 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2.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国长期以 “ 知识为中心 ” 的课程思想导致了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轻信,所以学生接触到网络信息时,往往也会轻信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学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与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时,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网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就众说纷纭,对《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也有很多种说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会把这种思维方法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对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3.整合可能会导致传统美术技法的弱化。
由于美术中的某些课程的作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如 “ 封面设计 ” ,学生可通过 Word 或画图等软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颜料、画笔等工具,也不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调色,那么他对颜料的属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对颜料调配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就不熟练。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美术媒介的不熟悉,弱化传统美术技法,像中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有可能被年轻一代所抛弃。因此,并非所有的美术课程都可以和信息技术整合,勉强整合反而会弄巧成拙,如 “ 中国画 ” 的学习,应该沿用毛笔、宣纸这样的工具,以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4.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齐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信息来源广泛,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的资源,但其中也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消极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关维纳斯的图片时,可能会搜索到不健康的网页,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浏览其中的内容。这会给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装网络过滤软件等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2.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 篇二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可以将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 让孩子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接触相关的美术活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大都是以图画、教科书等局限的方式向同学们传递相关信息, 把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课程整合之后, 老师可利用电脑资源把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方信息进行整合做成生动有趣的课件。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电脑网络等向学生传递学习资源信息, 丰富课堂教学, 使之更趋于完善, 促进课堂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也会不断促进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式学习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得以利用, 可营造出优化的互助式的学习环境, 也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因此可使不同认知风格及水平的学生得到满足, 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也可通过互助式学习策略的实施, 使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比较, 通过集思广益, 加深对学习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对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网络, 同学们可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传递学习信息,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也可加强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使教学难点、重点得以突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美术老师在授课的准备过程中煞费苦心, 尤其是对教具的选择上, 老师要准备很多的图片等, 同时还要在有限的课上四十分钟内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点, 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微乎其微, 因此在课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 教学的质量很难达到理想要求, 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 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变为更易理解与掌握, 授课的老师也从原来的“满堂灌”讲课中“解脱”出来, 使计算机功能的运用发挥到极致,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使技能限制得到突破。传统的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作品会有非常棒的设想与创意, 因为技能得到了限制, 作品在最后还是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而且在平时绘画方面技能差些的学生会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心。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之后, 创新逐渐取代了传统绘画技能的主导地位。这样也就使同学之间的差异相对缩小, 使他们能够大显身手、尽情发挥。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使因材施教得以真正地实现。在我们的教学课程中, 信息技术有其先进性, 其交互性是明显强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的突出特征, 因此也就能够实时地对信息做出反馈, 真正使师生之间做到双向交流, 加强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同时也能增强互助式学习氛围, 因此可以使不同认知水平及风格的学生得到学习知识的满足, 真正使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因而综合性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美术课程进行改革突破的难点和重点, 使素质教育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 综合性既是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习范畴的互相融合, 也是与其他学科的互相联系结合。而且是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及现实联系起来, 美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既使学习的内容得到扩展, 丰富了教学, 同时又使学习途径得到了开阔, 使美术学科教学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出现了电脑美术, 例如设计、绘画、动画制作等内容。
在美术教学备课过程中, 老师可依据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 精心制作设计一些教学课件,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教学。老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简单的电脑设计、绘画等, 注重学生的认知理解与参与,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对美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打破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局限性, 让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例如结合语文、音乐、英语, 进行歌曲配图画、插图等。此外也可利用一些材料制作综合手工, 比如小面具、小装饰, 并进行表演等。同时多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 在设计制作过程中, 遇到问题要做到主动向他人进行请教, 并积极与老师、同学或家长进行合作设计制作。平时要注重收集网上相关有用的学习信息资料, 例如:民间的艺术作品、国内外一些著名雕塑作品、世界著名建筑介绍等。对它们分类建立档案, 形成资料库, 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研究。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很融洽地、多角度地、立体地展示了美术教学的内在魅力与规律, 使美术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 有机地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 相互影响, 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组合, 使美术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乐趣,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使美术教学达到了新的突破。而且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 教学的难度也相应变得容易了。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给他们带来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外部刺激, 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认知的途径。在规定的时间内, 加强了教学知识的掌握密度,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 使同学们视野得以开阔, 并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丰富他们感观认识, 加强记忆, 拓展他们的思维, 让学生的智力更好地发展。
信息科技与美术课程的整合, 是教学要素及资源的有机的集合, 是运用正确的方法, 在相关教育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使教学系统工程中的老师、学生得到完美的协调, 教育教学相关的诸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 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 挖掘其可发挥的最大潜力, 实施高质量及高效率的教学。
总之,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一定为现代教育开拓一片崭新的天地。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毋庸质疑地会给美术教学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成为今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积极探索倡导两者相整合的教学实验, 对于美术教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 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学科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42-01
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培养对艺术的兴趣,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奠定其终生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艺术能力的坚实基础。我们把信息技术整合到美术课程学习中,在学习中建立信息逻辑连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中四大学习领域进行整合的初步探索:
(1)“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活动内容,不仅是欣赏美术作品,还要了解作品的形式美和寓意,从美术史、美术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意义,以促进审美能力和品位的提高。
欣赏课需要大量的图片信息,但是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上,图片数量有限,且图幅较小,缺乏高质量的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搜集更多资料,声、图、文并茂。学生边听配乐、解说,边观看欣赏图片,如讲解有关画家对色彩及构图的巧妙设计时,教师还可以运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原作品进行色彩或构图的修改,前后对比,使学生理解、体会原作的构思创意。在网络教室学生还可以单机操作,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角度去探索每一幅绘画作品的文化背景。
(2)“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美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法,也为其他美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大多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有许多知识抽象难懂,因此,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利用PowerPoint、Flash、 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编写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视频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或比较繁琐的绘画、制作步骤,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冀教版美术教材十四册《光与影》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各种条件下的光影变化规律,教师运用3Dmax软件,选取各种3D模型,贴上不同的材质,再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灯光,在课堂演示时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移动和3D模型的旋转或移动,形象生动的再现了不同质感物体的光影魅力。下课后许多孩子还围在电脑旁继续演示。这些光影的明暗规律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中,探索、表现光影的愿望也植入了学生的心中。
(3)“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完成现代设计如色彩构成、标志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课程时,由于手工耗时长,尤其是最后的上色,学生常常配错颜色难以更改。还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有创意,但受绘画水平所限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教学生使用Windows画笔,金山画王、Photoshop等绘画软件,软件中除了有传统的笔、橡皮、剪刀、喷枪、调色板等之外,还有许多计算机独有的新工具。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自己绘制图形或在网络下载自己所需的图形,把图形自由摆放:重叠、移动、变大、变小、倾斜、旋转等,进行图片的拼贴、剪辑和蒙版合成,画错了还可以撤销,不仅效果理想,操作也方便。而以往最麻烦的上颜色,用计算机来完成却极为轻松,只需点击颜色盒中的色彩,反复试验,搭配出自己想象的色彩效果,最后还可以使用各种滤镜,如油画、素描、木刻、水彩、马赛克、雾化、浮雕等效果,更有艺术性。在《花的畅想》一课我们就是在网络教室完成的,用的软件是Windows画笔工具,只要画出一个单位纹样(一朵花、一片叶)或者一个纹样的1/4、1/8,然后通过几次复制、旋转就组合完成,学生通过不断对比选择最好的颜色搭配效果,最后将自己的图案稿用Photoshop的滤镜修改,增强艺术效果。这样设计图稿和上色一节课完成,增大了课容量,学生像玩游戏一样,从乐中学、从玩中学。提高了学习设计艺术的自信心。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造精神的发展,培养个性和合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任务要求的驱动下,通过网络独立或合作学习,灵活地占有资料,对自己学习中的重点进行反复品悟。教师为大家创建主题论坛,方便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进行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喜欢或自己创作的作品还可以发布到论坛上,互相展示交流,印证每个人的个性表现和独特创意,从而达到激发竞争欲望,自我肯定,相互激励的目的,最终提高美术学习的水平和兴趣,在此期间,教师借助网络随时加以监控,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了解学习中的问题,为更好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依据,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向乐学、善学、会学的方向迈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学生的绘画基本功仍要学习,造型能力、表现能力仍需训练,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还要提高,同时对教师的角色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改革教学与学习的方法,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积累知识,以便对各种反馈信息做出适当反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准确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充当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必将促进学生这两方面学科能力素质的提高,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及视野,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笑添,谭亚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美术教学探索[J].华章,2011(8):142-143.
[2]何新芳.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探究[J].教育革新,2009(1):71-72.
4.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 篇四
江西分宜一小严小英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显出它的单一性、滞后性.信息技术手段适应时代的要求,能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想象创造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主题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集・交流・想象・评价
信息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和条件,对学习过程的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它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认知领域。
在信息技术还未走进教育教学领域之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美术课都是采用“讲授示范、临摹练习”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基本成了被动接受和“依照型”技能训练的工具,其独立性、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甚至遭到扼杀。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发展,可供教师选择的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使用也越来也方便,以环节化和协作化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必将通过技术信息手段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优化设计、开发管理、评价过程”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想象创造”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互动环节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索出了“采集・交流・想象・评价”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教学互动模式,使用方便,教学灵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以技法教学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追求逼真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是一种环节式结构模式
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采集・ 搜集资料・发现美
这是课前准备阶段,是实施本模式的基础环节。
其中心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与课时有关的资料,在采集过程中发现美。
让学生自己采集资料就是要培养学生搜取信息和发现美的能力。按课时要求,老师提前几天布置采集方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互联网以及校园网去采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自己认为最具有美感特征的资料存入自己的资源文件夹,网上不理想的,他们会到生活中去寻找,寻找到了以后拍成照片,再经过扫描进入电脑,成为资料。整个采集过程其实就是审美过程。因为从动态过程考察,学生审美感受是由直接感知审美对象而发生的。审美对象的形状、色彩、声音、光线、运动、空间变换等感性物质美的要素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直觉感知,但当某几个感性物质美的因素由于自身的排列组合,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整体性反映和学生原有的某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需要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审美能力。
第二个环节――交流・阅读资料・理解美
这是实施本模式的启导阶段。
其中心是:学生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老师启发导入,培养创造思维。
要求学生把自己存放资料的文件夹设置为共享,这样即缩小了学生浏览资料的范围,又缩短了在网上搜取资料的时间,为同学们学习赢得了时间也扩大了知识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阅读”到与课时有关的.共享资料。所谓阅读,一般指读书,而在美术教学中,可称之为“读画”。这里所指的阅读就是要求学生把共享的资料的布局、景物、构图、色彩等通通“阅读”一遍。通过“阅读”促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并由感受深入理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作品的主题、创意、构图、色彩、表现形式等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增强群众意识,取长补短,在众多议论中达成共识,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教师则要帮助学生把对美已有的零星的感性认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美感产生的原因,启发引导他们发展想象思维,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第三个环节――想象・自行探究・创造美
这是实施本模式的提高环节。
其中心是:指导学生针对资料认真观察、讨论、自行探究和掌握创造美的方法、手段进行创作实践。
这一提高环节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形成具有个性的创造方法的集中性思维过程,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运用已获得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获得创造美的能力。因为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主体深入生活积累审美形象的原型,再由审美主体对积累起来的原型进行思维加工,在头脑里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然后在审美知识和审美观点和指导下,借助与审美技能将头脑中的新的审美对象“外化”、“物质化”的一个整体阶段。
第四个环节――评价・欣赏评述・鉴赏美
这是本模式的重要环节。
其中心是:检验作品效果,总结创作经验。
这个环节的全过程是: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把创作过程、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和手段一一告诉同学和老师。也是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感受、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决策并获得成功的自我总结。也是后面环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很可能把一件构思新颖但表现效果不佳的作品说得一无是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使学生学习多角度的欣赏和认识同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做法即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了解学生对同学作品的评价,又让学生学习到了别人的学习经验和创作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培养鉴赏美能力。
3、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和甄别与选拔功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理解儿童的眼高手低,不脱离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从艺术考虑,更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作品。可以采取总结性评价;延时性评价;隔日性评价;下一课时评价。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创造经验,提出今后努力方向,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延时性评价:在学生针对自己作品的不足提出修改方案后及时给予肯定。隔日性评价:在学生感到自己的作品不比别人好的情况下,提出重画,第二天交作业。老师要给予时间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下一课时评价:有的学生好胜心特别强,总是想比别人画得更好,而一时三刻又画不完,他就会提出来“下一课时交行不行?”老师也要维护同学的这种好胜心。
5.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 篇五
关键词:课程整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能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随着课程整和的发展方向,与各学科的整合从简单的课件到运用网站进行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整合的内涵也越发深刻。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定位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对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模式,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层次感丰富,立体,清晰。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和定位的好,则是一堂以体育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整和课,体育还是本位,定位的不好,一味强调信息技术,课的本身已经没有体育性,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上,无非是用用电脑,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何来学科整和。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以体现体育性为主线,信息技术完全是为体育学科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实现教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课程,而是要有机地与体育课程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所处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惟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的效益。作为整合主动因素――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课,教师永远是主导者。教师在设计整和课的环节时,就应这样体现。网络里的内容范围广,容量大,不给学生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漫无目的的东看看,西瞧瞧,最后你问他掌握了什么,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给出浏览网站的目标,让学生针对性的去学,起到真正的主导者。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
三、要注意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特别是诸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以及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从教学对象出发,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在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时,同样要重视贯彻注意学生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整合”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的明确的描述和规定,该纲要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与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而对初中则要求“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很显然,都是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小学和初中却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整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采取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即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教会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体育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体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实施模式的优化选择。体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力求在教学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又要能体现体育的审美性、愉悦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体育教学的很多教学手段和方式成为了可能;在体育课上几个动作很平常,但是当学生到自己的演唱身影录下来放在网上,体会做冠军的感受那就不平常了,信息技术就可以办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多向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还要牢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中介性的联想去唤起过去的经验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不过份地依赖信息技术,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它是否有成效,教学效果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要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信息手段能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理解学习重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堂是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学生的知识面是否更广,学生学习空间是否更宽,学生能否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平台上真正实现其智慧结构个性化地自主、正常、高效的发展,这点是关键,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6.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 篇六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一】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 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 “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
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 “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
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 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二】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幻灯片,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危害能够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了酸雨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而这些问题,恰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语文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
那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呢?
1树立信息意识
2增强知识的综合性
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5构件新兴教学模式
7.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究 篇七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联系和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早已列入国家教育十五大重点课题。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相互渗透着。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 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 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 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 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 经过一番整治, 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 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 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 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 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 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早已列入国家教育十五大重点课题。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相互渗透着。
二、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全方位学习环境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 而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的情境、协作学习、相互交流, 探索新知的工具。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 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然而近几年来,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出现了种种误区
例如:1.一节课中信息技术的含量越高, 课的质量就越高2.课件越声画并茂, 越五彩缤纷越好3.课件应该走“标准答案”, 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4.制作课件是专业人员的事, 我只管拿来用就是了有很多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他们只是将课件制作的思路告诉专业技术人员, 然后就只管拿来使用就是了。
对整合目的的“浅层次”认识。对整合目的的“浅层次”认识。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 笔者发现,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的简化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学科课堂教学结构, 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 这样的“共识”仅仅体现了整合初期的特征。因为, 建立在这就是有所涉“共识”基础上的整合, 只能是“浅层次”的, 信息技术就只能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有形”的学习工具应用于教学。而“深层次”整合却需要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 使之成为学科课程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变“有形”于“无形”, 从而营造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此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是两者之间的和谐与发展。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促使教师、学生、所有学资源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相比, 将其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工具”层面的认识, 显然就有着不小的差距了。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 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 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即“研究性”学习模式 (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 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
2.更新观念, 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整合”是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它的根是课堂教学, 目标是培养人才。我们应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整合目标, 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合”不应终止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发展综合信息素养和其他的综合能力。
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必要的机会, 如采用聘请专家讲学, 教研组教师相互研究, 跨学科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 增强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的意识:教师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 学会使用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并形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应用的信息素养。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 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 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 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 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整合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也应成为学科课程之间沟通的“桥梁”。比如,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联系, 体现数学课程的综合性, 这样则可以使整合更有效、更开放。整合过程切忌形式化、以免学科课程本质被技术所冲淡, 甚至代替。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 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 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 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问题,实施
参考文献
[1]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2) .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J].广西教育, 2003, (2) .
[3]章剑卫, 姚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8) .
[4]李先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四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3, (1) .
8.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 篇八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实践结合的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更从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与学习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方面赋予教育以新的含义,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在美术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教学中,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突破教学中的知识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和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中,为了更有效的让学生了解古代不同时代山水画的风格变迁,体现山水画艺术风格对现实社会的反应,需要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辅助教学,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则可很容易的提供各种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和视频剪辑,这样就使一节山水画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丰富起来了,学生也得以从不同角度认识理解历史,认识山水画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比较深刻的认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山水画艺术特点,在课堂最后五分钟时间里我设置了一项“鉴画”活动,搜集各个时代课堂上没有见过的山水画,把它们打乱次序让学生鉴别作品所在的历史时代,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被学生成功鉴别,从活动中证明了学生在短短几十分钟时间里的收获很大。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美术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形象,使学生通过视觉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正确的美术概念。如在抽象绘画鉴赏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绘画的艺术特点和作品所传达的意思等问题,对学生的难度很大,所以通过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在课件里把《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和一首爵士背景音乐同时展示给学生,通过音乐来帮助学生感受抽象绘画的节奏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之后在讲述康定斯基关于抽象绘画的产生和发现的问题中,我在课件中插入一段精彩的电影记录片剪辑,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原可能注意力分散的状态得到控制,从而使学生精神焕发、精力集中,更加直观的理解抽象绘画,并且很轻松深刻地解决了这一学习难点。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整合无疑将给美术课程学习方式带来崭新的面貌,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对于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型美术教育,对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美术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对我们教师和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充电,掌握软件知识,学好课件的制作,紧跟时代信息。学生要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才能在实际中得到和谐发展,美术课堂才能更加鲜活起来。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美术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9.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九
正镶白旗第二小学
王继英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关注,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体验了其优势带来的快乐和便捷,也为其应用时的不足所困扰。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他以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纪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信息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弥补农村学校教学参考资料不足的欠缺。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3、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得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得实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它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教学的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就是“课程整合”——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
三、信息技术怎样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目整合:主要体现在识字和语音朗读,以及课文情境故事展示方面,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笔画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如,Flash动画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回放功能,都可以很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字的写法,笔顺,这比学生仅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要清晰的多,还可以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其他功能,比如,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写,组词造句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资源进行配乐朗读,展示课文背景图画,或者用Flash制作动画故事,给学生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意境中学习。在讲评作文时,同样也可以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直接在白板上进行讲评、勾画等,无疑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图形的动画演变过程,教学情境的导入,以及计算过程的清晰表达上,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拼接、数学量比较时,用动态的演示,比单纯的讲述要简单方便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快;在进行计算时,如进位、退位、多项式合并等,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过程更加的清楚;同时,教师在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时,如“三角形内角三兄弟之争”、“猴王分桃”、“勾股树”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更直观有趣。
3、信息技术与英语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可以把语音朗读、情境展示、复读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一百易软件、好易通、旺旺英语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和老师更热烈的交流,开展比赛等,提供方便流畅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也更明显。
4、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直观理解与实践操作快速契合方面,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图画以及渊源,展示歌曲词谱、优美的音乐及其来历等,体育运动的起源及技巧等,当然,现在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结合的一些游戏,如电脑绘画、计算机作曲、电脑游戏类体育竞技等,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应用一定对思维发展有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5、其他: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的科目如实践、安全、班会等结合也很紧密,可以让学生在看一段视频或者动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动,比单纯的讲课更为有效,如一些折纸方法的Flash,安全自我防护知识的真人秀和动画,自然灾害或者感恩父母社会的图片、动画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引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极大进步。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 教师培训问题。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推广
信息技术的产生使我们步入知识信息量无限膨胀的信息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使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人们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力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及其相应的全新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应用、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的人机互动和无限沟通功能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了学习者充分的自由,而且也提供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兴奋脑细胞,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对学生智力发育以及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压力、充满动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要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关系,即不能将网络的使用流于形式,以此代替教师授课,又不能将许多可以由师生实践的操作都代之为动画演示,用人机对话完全代替人际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工程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广大教师与信息技术老师的合作下,这门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让课堂走进更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10.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语文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下面就我个人最近几年利用信息技术对语文学科进行优化整合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1-
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日、月、火、田” 等这些象形字时,单靠教师的讲解会显得索然无味儿,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应的实物让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就会容易理解识字。再通过课件一笔一笔地展示每个汉字的笔顺与间架结构,学生跟着书空,整个汉字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讲授《夜莺之歌》一课时,通过多媒体3次播放夜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每一次出现各有作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学《桂水山水》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有什么奇异的地方?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和欲,我在教学时播放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欣赏桂林的水“静、清、而使学生真切领略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如画美景。又如《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如果单靠纯粹的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儿,为此我制作了“秀美草原”“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惜别”动画,把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以及蒙古人的热情好客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感同身受。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比如我在讲《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首先查阅了“中国航天大事记”、“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以及“中国首位太空人的非常太空生活”等资料和照片,这样学生在查阅过程中已经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深刻体会到了我们的祖先千年梦想终于变为现实的激动与兴奋,无形中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讲动物说明文《鲸》时,引导学生查阅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了解鲸的大
小、生活习性、种类等,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4.运用信息技术,但不过分依赖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个语文教师讲《花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花的形状、颜色以及开放的时间,老师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几乎整堂课都在看各种各样的花儿的图片。学生也确实兴趣盎然,不停地发出赞叹。然而却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缺少了对文本的诵读、品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文第一段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写每一种花开放,使用的语言却不一样。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你看,多美的语言呀!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到丰富而有变化的表达,只有通过反复地“品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习第一段应该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去发现课文第一段写得好在哪儿;在总体感受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具体研读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欣赏、评价每一句话的好处、每一种花的情趣;大量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和学的重点,把语文课上成了花儿欣赏课。所以,语文学科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总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拥有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内在感染力。只要我们正确、恰当、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一定能发挥出它的教学优势,从而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将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推荐阅读:
学科知识与能力美术08-28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08-3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07-14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09-09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01-1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08-18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01-17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01-09
美术学科06-15
美术学科年度总结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