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贸易现状(精选7篇)
1.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篇一
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浅析
【摘要】玉米作为动物的主要饲料来源、人类的重要工业原料、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作物。随着栽培经验的积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玉米产量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在世界谷物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消费量约占球玉米产量和消费量的20%左右。通过对近年来中国玉米生产和贸易发展历程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所贡献。
【关键词】中国玉米国际贸易
1.中国玉米生产、进出口贸易现状
1.1.玉米的历年生产情况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从1961年来是呈上升趋势,以平均年增长率1.45%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最快。200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714万公顷,是1961年的1.78倍,单产也从559公斤/公顷提高到4455公斤/公顷。90年代以来,随着新型高产杂交种的培育种植、新技术的应用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据统计,我过生全世界播种面积和单产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由于播种面积和单产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玉米的总产量的不断增长。1961年-2006年,玉米总产量从1803万吨提高到14563万吨,年均增长5.2%。预计今年国内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将提高了6.3%,播种面积增长了1%,再加上雨水充足,天气情况良好,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据总部设在日内瓦的SGS机构预计,今年中国玉米产量可能达到1.5456亿吨。
1.2.玉米种植增长特征
玉米自16 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以来,已有400 多年的种植历史,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从中国的玉米生产发展历程来看,各个时期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玉米生产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增长缓慢;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玉米生产迅速发展;90 年代初,玉米生产出现了徘徊局面,此后玉米生产又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总之,建国以来,玉米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但历程是不平坦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四大特征:
1.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玉米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中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玉米在中国粮食生产系统中的地
位逐步上升,由建国初期的10%左右,一直上升到现在的接近30%。
2.播种面积、总产量在频繁波动中上升
从播种面积来看,中国玉米生产虽然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有一定的波动。新中国刚成立,玉米播种面积有过小幅的下降,但随即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6 年玉米播种面积有了新的历史突破,达到26 971 千公顷,比1949 年增加14 056 千公顷,增幅108.83%,年平均递增1.91%。从总产量来看,中国玉米总产量变化趋势与单产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可以看出玉米总产量的增加是单产增加和播种面积增加双重作用的结果。
3.单产稳步上升
随着农民自有生产资金的增加,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农业机械的高效使用,再加上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玉米的单产日益提高。1949 年单产为962 公斤/ 公顷,2006 年单产达到5 394 公斤/ 公顷,是1949 年的5.6 倍。单产的增长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小幅的波动,但是总体上增长势头十分明显。
4.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
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调整,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剧,逐渐形成了既分散又集中,但以集中为主的生产布局。目前,中国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从东北到西南狭长的半山丘陵地带,即东北、华北、黄淮、西北、西南五大生态类型区,形成中国的“玉米带”。玉米带中的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共同建起了一条“黄金玉米带”,可与美国玉米带相媲美。
1.2.玉米的进出口贸易
二、中国玉米贸易的变化及现状
中国玉米贸易在世界玉米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003 年玉米出口达到历史最高(1 639 万吨)水平,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玉米出口国。20 年来,中国玉米出口7 000 多万吨,约占全部粮食出口的59%,玉米出口不仅关系到玉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进国际间的联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玉米进出口业务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由于当时国内食物十分短缺,所以中国玉米表现为净进口;80 年代,中国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玉米产量增加,中国玉米大部分转供饲料,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玉米出口量逐步增加。1984—1994 年,中国成为玉米净出口国,并于1993 年达到玉米出口的一个高峰,出口量增长到1 639 万吨,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量的16.17%,成为世界主要的玉米出口国之一。1995 年和1996 年中国玉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1997 年至今,玉米一直净出口。2003 年中国玉米出口总量为1 638.9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4 年国家从宏观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进出口政策作出调整,限制玉米出口,减少玉米出口配额,同时取消了对玉米的出口补贴,2004 年中国累计出口玉米232.4 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85.86%。2005 年在国内玉米大幅增产的背景下,国家再次出台新政策
鼓励出口。2006 年中国玉米出口又大幅下降,比上年减少554.3 万吨。从20 多年的玉米出口贸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玉米出口一度占据世界玉米出口的重要地位,呈现出贸易量大、贸易波动明显的显著特征。
与出口相比,中国玉米的进口数量相对较少。除1983 年之前的几年和1995 年、1996 年之外,其他年份均进口量小于出口量。但是自2003 年开始,中国玉米进口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 年的进口量是2003 年的65 倍。虽然目前中国还是玉米净出口国,出口量远远高于进口量,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玉米进出口贸易逆转可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国外玉米的大量进口,必然会造成国内资金外流,国内玉米供应相应增多,从而使国内南方销区本来就有限的市场份额更多的被争抢,导致竞争更为激烈。第二,由于国内玉米增加,必然会压低国内玉米价格,造成国内生产者收益的减少,从而打击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最终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开始减少。第三,出口的控制也使一些国内出口企业刚刚占领的国际市场份额因此而丧失。
从历年的进口情况看,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国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根廷、缅甸等少数几个国家。从出口地区结构来看,中国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周边地区,主要流向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占中国玉米出口量的90%以上。
2.玉米的世界供求情况分析
三、中国玉米生产与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年来,中国玉米生产和贸易虽然发展较快,为保证城镇居民口粮供应和饲养业、加工业用粮、增加外汇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生产和贸易的诸多变化,一些新的问题正在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品种单一,质量较低
目前,中国玉米产量虽高,但基本上都是普通玉米,而市场需求较大,经济效益较高,适合食品加工和工业加工的特用玉米较少。中国玉米专用化选育和加工利用方面刚刚起步,食用玉米品质较差,广大农村普遍用玉米原粮做饲料,深加工玉米比例不到10%,造成极大的浪费。
2.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项目中,劳动力成本比重最大,平均占总成本的40%左右,肥料约占20%,其次是燃料费、电力费、畜力费、机械作业费、排灌费、农膜费等,而发达国家生产成本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土地机会成本、机械折旧、肥料和种子。可以看出,中国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中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生产规模小,整体效益差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落后农业经济,导致中国玉米生产经营方式和手段普遍落后,商品率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表现为粗放、分散、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方式。现阶段中国玉米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为主,由于中国人多地少,每个农业
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06 亩,在玉米产区,平均每个农户只能提供1 吨左右商品玉米;而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播种玉米面积2 600 多亩,收获玉米达1 500 吨。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玉米生产明显缺乏规模效应。
4.国际贸易竞争力不强
贸易竞争指数(TC)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额与该类产品总贸易额的比率。贸易竞争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 时,说明该国某产品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一致;当TC>0 时,说明该国某产品出口大于进口,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且指数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当TC<0 时,说明该国某产品出口小于进口,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TC=1,说明该国某产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如果TC=-1,说明该国某产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1997—2005 年,美国、阿根廷、法国和南非的TC 指数均大于0,说明这些国家玉米的出口竞争力都很强,2000 年以前巴西的TC 指数小于0,从2000年开始,巴西的TC 指数都大于0,而且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在所研究的玉米主要出口国中,中国玉米的TC 指数极不稳定,TC 指数大于0 和小于0 的情况几乎交替进行,可见,中国玉米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前景不容乐观。
四、政策建议
1.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成本是构成价格的主要因素,近几年中国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因此降低化肥等价格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应该科学种田,节约生产资料的使用;重视生产过程中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其次,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水利、供电、交通等状况,加大农机、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投入,以此来增强中国玉米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玉米成本。
2.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国际知名玉米品牌
充分发挥部分玉米主产区的绿色资源优势,对那些没有潜力或潜力很小的地区和投入成本过高的地区,要坚决退出玉米主产区范围,以此实现规模效益;发展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生产,利用无转基因玉米区位优势,打造主产区的国际知名玉米品牌,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逐步变大量出口商品玉米为技术出口或转化产品出口,加强优质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及玉米油、玉米芽、玉米饼等附加值较高的玉米及产品出口。同时,政府应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踪监测和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供需、政策法规和疫病疫情、检验检疫标准等动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3.重视科技和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科技在中国粮食增产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要千方百计地抓好农村教育,对农民进行再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广新技术,培育玉米新品种,改良传统品种,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加大玉米科研投入,推动玉米生产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晓娟.中国玉米对外贸易及其走势[J].世界农业,2005,(6).[2] 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
(2).[3] 程国强.构建风险转移防范机制———重视国际玉米市场风险防范与管理
[J].国际贸易,2004,(12).[4] 秦臻.世界玉米贸易与中国玉米出口[J].国际贸易问题,2003,(1).
2.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篇二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入世后, 进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强烈, 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却发展缓慢, 无法与现实贸易融资需求相匹配。影响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因素有很多:
(一) 内部因素
1. 企业自身信用状况较差
企业自身信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贸易融资资格。首先, 外贸企业缺少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否完善是衡量企业信用的重要标准, 涉及企业产权关系、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其次, 外贸企业缺乏资本。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不稳定、无形资产难以估量等问题, 使得企业融资后的偿债能力令人怀疑。再次, 经营管理不规范, 失信行为严重。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市场对企业信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违约、逃债、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严重。
2. 风险意识淡薄
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风险种类相对较多, 包含国家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 而很多外贸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各种风险对企业的危害。随着国际贸易买方市场的形成, 越来越多的交易开始使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这种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风险很高。外贸企业急于达成交易, 往往忽略对进口方的资信调查, 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大幅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额数字巨大而且增长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 应收账款收回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无法追回。
3. 缺乏高素质业务人员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日新月异, 趋于复杂化, 已经从传统、单一的融资手段, 发展成为新型、组合式融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外贸业务人员掌握的知识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 一方面不能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融资手段促成交易、降低自身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贸易融资中的风险认识, 不会规避风险, 往往将企业置于高风险的境地, 最终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 外在因素
1.国际贸易融资法规不健全
国内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融资业务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将业务当中涉及到的诸多权利与责任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当前金融机构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授信管理未与其他信贷业务的授信管理相区别, 很多企业拥有良好的国际贸易业务, 但银行没有建立逐笔业务测算风险的管理体系, 影响了企业获得贸易融资。
2.政府对外贸企业的扶植力度不够
1994年和2001年先后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目的就是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然而, 目前两个机构却都因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使得外贸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 得不到相应的信贷、保险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存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出口信贷机构的作用, 对外贸企业的服务明显不足, 市场定位不明确, 与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上过度竞争等问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因为自身的能力有限只能满足少数企业的投保申请, 且将业务重点放在大型企业和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企业身上。
3.银行贸易融资对象集中、融资方式单一
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大都集中在大型外贸企业, 数量众多的中小外贸企业获得的融资额很少。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 需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 无疑大型企业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 理所当然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重点。另外, 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人员、技术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 导致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 仍然以传统的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如打包放款、贴现、进出口押汇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 但是品种少, 且功能单一。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开展较少且发展缓慢, 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
二、对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建议和意见
(一)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经验
1. 完备的融资体系
发达国家融资体系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 包括:政府非盈利性的融资机构, 提供融资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在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少量财政支出利用信用中介的杠杆效应, 带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量资金投向企业, 这是贸易融资体系的最佳模式。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都专门设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 虽然各国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各有不同, 但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2. 充分发挥国家进出口银行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银行成立早、发展快, 出口信用担保已经代替了完全利用政府财政拨款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模式, 成为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业务。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作, 推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难看出, 不论是完善贸易融资体系, 还是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 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二) 改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
1.政府方面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两方面加大对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一是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部门应尽快对国际贸易融资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在法律上做出具体的界定, 避免因现有法律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的差异, 导致银行与企业在业务操作时产生的法律风险。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融资法律及相关国际公约, 使其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与国际惯例相接轨。
二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干预。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 中国进出口银行应发挥其倡导性功能, 逐步增加出口信用担保比重, 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政扶持力度, 提高中国进出口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促使降低外贸企业的保费, 简化投保手续, 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
2.企业方面
一方面, 应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和国际惯例。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 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措施和法律规定是不一样的, 在国际贸易融资时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惯例。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做法和规定, 企业熟悉并掌握这些法律和国际惯例就能更好地开展国际经贸业务。
另一方面, 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素质问题。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的自身条件, 包括稳定的出口渠道、产品知名度、相对稳定的国外市场、商品生产者实力和知名度、信誉等;二是参与国际贸易融资人员的素质, 包括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熟悉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和操作程序, 知道如何以最少的代价和风险获得所需的资金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能解决好国际贸易融资的成本与效益问题、风险控制问题。
3. 银行方面
首先, 银行需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 要针对企业的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结构贸易融资方式, 结构贸易融资要能够贯穿贸易活动的始终, 为出口企业提供全程融资服务, 包括签约前的履约保函业务、签约后的融资业务、发货以后的账款催收业务等。
其次,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必须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做好融资前的调查, 一方面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企业负责人品行、经营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 另一方面严格审查上下游企业、国外银行资信及合同条款。做好融资过程中的决策和管理, 因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 任何贻误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 因此要依据融资前调查结果及时做出融资决策, 融资后则要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 必要时可跟单操作。应加强事后跟踪, 及时编制有关报表, 分析考核各融资的额度、比例和期限, 实行事后检查。
最后, 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 操作复杂的业务, 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因此, 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 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培训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 使其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结算业务、评价客户的信用、了解国际市场行情, 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篇三
【关键词】 国际贸易争端 现状分析 国内影响 应对策略
近十几年来,世界间的贸易来往越来越密切,同时国家间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变得频繁起来,全面起来。我国加入到世界经济组织后,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些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一些贸易纠纷。如何有效应对国际间的贸易争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成为我国政府以及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国政府以及对外贸易企业要积极应对,采取合理措施处理遇到的国际贸易争端。下面先讲一讲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
1. 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形成后,有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两种观点存在。虽然各个国家、经济学者都崇尚自由贸易主义,但最终的结果是各个国家普遍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各国贸易活动中,外交因素、政治因素慢慢增加,都给国际贸易纠纷解决带来阻碍。根据现在国际贸易争端的大量案例,贸易国间的贸易争端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1争端由发达国家发起,使发展中国家受害
受知识产权推行,国际主要资源被少数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占据,其他不具开发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跟随,国际贸易争端的发起可以为发达国家更好的服务,使他们在技术上的优势得到特别保护,阻碍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進入本国市场,借此来获取经济利益。国际贸易争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发展中国家的运输方面、技术方面、科技方面都不发达,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标准,对于发达国家,依靠先进技术可达到相应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标准。国际贸易争端的存在还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使发展中国家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1.2国际间实施贸易保护手段增多
现在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保护手段,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这些非关税壁垒的不断出现,让国家之间产生的贸易争端变的复杂化。一些社会责任、环境标准、动物福利标准、劳工标准、道德标准也被一些国家作为对外贸易保护手段来使用,他们要求出口国产品符合当前以及未来环境的治理成本要求。这些给维护国际公平贸易提供了规则,也给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借口和方法,使自由贸易的推动面临阻碍。一些非关税壁垒限制了商品生产研发、加工包装、销售运输、消费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了金融、知识产权、投资、贸易、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让国际贸易壁垒变的多样化,情况变的复杂化,也增加了国际间的贸易争端。
1.3WTO对国际贸易争端的作用愈发明显
WTO建立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以来,处理了很多的国际间贸易争端,赢得WTO成员国的很大信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信赖。根据资料表明,大约80%的国际贸易争端是由WTO组织协调以及双方协调解决的。各国也很重视通过WTO来解决国际贸易争端。WTO争端处理机制由管理运作、基本程序、专家组工作程序、适用范围、专家组复审等构成。基本程序最可以表现WTO处理机制蕴涵。WTO争端处理机制基本程序有协商、调解调停、专家组程序、仲裁、上诉程序、裁决监督、制裁等。WTO对国际贸易争端、促进发展处理机制,保持全球贸易秩序正常,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有重要的作用,是多边贸易机制重要的支柱。
1.4越来越多的政治因素、外交因素出现在国际贸易争端中
目前很多国家的政府直接地参与到国际贸易争端问题的解决处理中,很多对外贸易保护政策的设立产生,都是由于国家政治方面的目的,比如,美国制定的钢铁保障措施案、汽车和纺织品保护措施,主要是美国国内同类产品丢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国内汽车生产商、纺织业主对美国政府施压,使政府采取设立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还比如,美国日本的贸易摩擦历史,美国通过政治上的影响力对日本贸易政策进行试压,使日本国内经济秩序被逼改变,陷入了长期低迷的状态之中。在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谈判过程中,政府也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当一国企业出口产品受到外国进口限制时,企业大多会找政府来出面解决,通过政府同对方企业政府的谈判沟通,外交周旋,使国际贸易争端问题解决。当双方企业政府不能进行有效谈判协商时,会由政府出面把国际贸易争端交给WTO来进行裁决。
2. 我国面临国际贸易争端的原因分析
2.1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饱和
我国面临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价格水平日益降低。而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等技术、中等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中还处在逆差状态。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收支方面有着显著改善作用。但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需求弹性小、提供这类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多,加上我国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出口发达国家,使我国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争端,甚至出现“贫困化增长”的现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的产品不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虽然我国高科技产品、机电类产品在近几年出口产品总比重中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但深入去分析这些高科技产品、机电类出口产品,它们都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使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受到国际贸易争端的严重影响。站在长远角度,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资本要素价格会慢慢增长,人民币汇率缓慢上升也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水平日益降低、国际市场日益缩小。对此,我国创汇的来源开始慢慢转向中等技术产品以及高等技术产品。我国的企业需要进行进一步技术创新,使产品技术水平提高,让我国向竞争优势上进行慢慢转变。
2.2政府出口鼓励政策对企业导向不足
政府对企业制定的出口鼓励政策,不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稳定性也不强,政策变化的过频、过快,一些企业只是把政府政策当成优惠政策或者是改善财务状况措施。根据我国
2007年到2010年的货物出口额对国内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2%,7.98%,-3.54%,2.9%,可见不同年份货物出口额对国内GDP贡献不同,还有的年份是负贡献率。这也是很多经济学者所说的鼓励出口政策成果短期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为专项性补贴,我国在加入WTO组织后要取消进口替代补贴以及出口补贴,全面遵守WTO组织反补贴和补贴的相关规定。这表明我国今后设立的对外出口鼓励政策会符合WTO组织的相关补贴规定,也要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对企业的导向性。
2.3我国面临WTO组织的劣势条款
我国加入WTO组织,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首先WTO组织各个成员国要承担起相应的规范性义务,即WTO组织各个协议条款中的义务。由于政治经济因素很复杂,我国在WTO组织中没有完全取得发展中国家享有的地位,放弃了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化待遇以及特殊待遇条款。我国加入WTO组织做出的承诺就是我国政府需要承担的义务,在补贴和倾销的非市场经济规定方面,市场经济问题变的政治化。在特定产品过渡期保障机制方面,根据我国入世所做的协议:当我国进口到WTO组织任一成员国中造成的或者可能造成的成员国内市场混乱情况,受影响WTO组织成员国可以对中国进行磋商,然后找到双方都满意的处理方法。当WTO组织成员国限制性的措施持续2年或者3年以上时,我国政府可以采用一定的应对措施,但在“关键情况”下,WTO组织成员国进行临时性的进口保障措施对我国非常不利。过渡期产品保障措施要在中国进入WTO组织后12年内消除。一些欧美企业以及借助于上述机制请求政府对中国采取进口产品保障措施,像IT产品、纺织品等。
3. 我国面对国际贸易争端的应对策略
3.1在政府方面的应对策略
政府贸易政策能够保护国内市场,使对外贸易得到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上 不具有很大优势,需要一定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为此我国政府要制定出合适的贸易标准,在经济变化时还可以对此贸易标准进行完善和改进。贸易保护政策还要避免造成WTO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反对以及报复。我国政府还要注重利用WTO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来保护我国对外贸易,提高被保護产业技术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间的市场竞争力。借助于WTO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当国外产品以很低价格进入我国市场后,要启动紧急保障措施调查以及反倾销调查,制定配额以及特别关税的进口限制政策,避免进口产品对我国市场造成的侵害。我国政府还要完善技术标准体现,杜绝那些对人体健康、动植物健康造成影响的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构建起我国的技术体系,起到国际贸易保护的效果。抓起国际贸易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制定的法律法规也要符合WTO组织非歧视性、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当处理国际贸易争端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我国政府还要积极进行WTO组织各项贸易条例的制定工作中,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规则制度。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时,政府要支持帮助我国企业进行积极的应诉,根据WTO组织争端处理机制或者对方国法律来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我国政府还要出面同对方政府、企业进行谈判交流,借助于政治手段来处理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当国际贸易争端处理方案不能满足双方意愿时,我国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来维护我国的政治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我国政府要同我国企业协会、行业协会多进行信息交流,我国政府掌握的大量相关信息也要及时告之相关企业,使我国企业有充足的信息数据来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我国政府还要同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加强我国出口企业的整顿和监管,遵循“谁应诉谁受益”原则,那些扰乱出口秩序并且不应诉的企业要进行处罚和曝光处理,使国内的出口秩序保持正常,避免国际贸易争端的发生。我国政府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磋商,争取做到双赢的效果。我国历来以和为贵,只要国家之间开诚布公,互惠互利,才能促进国际贸易争端的有效解决处理。同时我国政府还要刺激内需,优化升级国内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日常消费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的并购浪潮,不单单占领了国内的市场,也消灭了潜在的对手。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借助于品牌战略,使自己的饮料在我国市场上有很大比重。保洁公司除了上海沙宣是中外合资外,其他全是外商独资。对此我国只进行反补贴、反倾销等保护政策远远不够,需要我国政府借鉴外国发达国家的做法,避免国内产业的空洞化。对跨国并购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实施积极的法律干预等方法。
3.2在企业方面的应对策略
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面对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政策,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生产上可以实施“绿色生产”,把环境保护当成企业出口产品生产的方针。在企业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坚持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出口产品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出口产品在使用寿命到期后,能够方便的进行拆卸、翻新,甚至做到重复利用。和传统出口产品设计思路不同,进行出口产品优化设计,不单单要考虑到企业出口产品怎样进入国外消费领域,还要考虑到出口产品在使用寿命到期时会进行怎样处理。例如欧盟规定,外国地区在欧盟地区销售的电子类产品、通讯类产品、家电类产品在使用报废后,报废后的产品要由生产这些电子类产品、通讯类产品、家电类产品的企业回收处理。当外国地区的企业遵守了欧盟这一条约前提下,外国地区的企业出口产品才可以进入欧盟区域内,完成自己产品的销售。我国企业也要根据相关的条约前提制造出口产品,让出口产品到达使用寿命后可以对环境造成最低程度的污染破坏。在出口产品符合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方面,有了国际间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施行,我国企业就要根据相关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让自己企业出口产品达到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规定的要求,这是一个国家企业出口产品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硬道理。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它们可使自己国家企业的出口产品更容易达到外国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规定的标准。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由于技术比较落后,自己的产品要想达到相关产品贸易保护标准就比较难。这时需要国内的企业积极获取外国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相关信息,避免不了解现行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而影响出口产品的国际销售情况,我国企业也要根据这些外国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来调整自己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出符合外国保护标准的产品。例如,在对外贸易中一些需要进口玩具的发达国家制定出一系列关于毛绒玩具的环保标准保护政策,我国一家以出口毛绒玩具为主的企业,没有及时了解到外国现行的毛绒玩具环境保护政策,自己企业生产的毛绒玩具产品不能符合外国毛绒玩具在环境保护政策方面的要求,导致毛绒玩具对外出口量的下降,在该企业了解到外国毛绒玩具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后,整改了毛绒玩具生产线,使毛绒玩具符合了当时外国的政策要求,使自己的产品出口量得到上升。可见企业密切关注外国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后,通过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可以使出口产品满足外国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要求。在我国企业受到外国不合理技术标准限制时,需要把这些不合理标准交给WTO专家组进行裁决,使被诉讼方根据WTO相关技术标准协议来撤销这些保护壁垒。当我国的出口企业面对应对不了的国际贸易争端时,需要积极应诉,而不是消极的对待,借助于
别人应诉的结果“搭便车”,我国相关的出口企业也要做到互通声气、团结一致,用整体来应对外国政府、企业的调查起诉,防止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我国企业还要借助于法律界、理论界、政府方面的帮助支持,通过政府的支持、法律的指导、贸易理论的指引,提高我国企业胜诉的几率。使我国企业能够了解掌握WTO贸易争端处理机制的规则,能够通过WTO处理机制来解决处理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争端处理方面,有越来越成熟的表现,像欧盟打火机标准案、美国彩电反倾销案、欧盟动物源产品案等国际贸易争端问题,我国企业积极面对并表现的很不错,使WTO成员国见到了我国企业的力量。
3.3在非政府组织方面的应对策略
非政府组织有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它们在对外贸易中有服务、协调的作用,它们制定执行的检验检疫、认证、行业技术标准可以代表相关企业同政府进行协商对话,加入处理国际贸易争端问题中。我国加入WTO贸易组织后,我国的政府职能受到了严重的约束,过去一些由政府管理的职能转交给行业协会来管理履行。政府进行产业扶植职能时会被外国认为是行业保护、歧视行为以及设置的对外贸易保护壁垒,会被外国控告或者遭受外国的贸易报复。行业协会不是政府组织,不存在以上问题,能够直接代表企业同国外组织、企业、政府进行行业交涉,进行自我保护和辩护,担负起政府不能承担的职责。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行业协会,完善了进出口商会和行业组织,使行会组织在对外贸易中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有力的维护了所在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了所在国相关产业和整体市场的发展。我国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争端,也需要注重行业协会对于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完善和建立我国的行业协会以及商会组织,使它们承担起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经济利益的职责,当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冲击时,行业协会要迅速反应,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形成一个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快速反应机制。我国的行业协会同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产业方面代表性不够强烈,力量也很单薄,当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国际贸易争端时,还不能有效组织国内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维护好行业整体的经济利益。在一些组织程度很高的行业领域,自我保护能力远远不够。对此,行业协会需要由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不能由政府官员组成,它要作为纯商业性质的机构运作,行业协会还要同政府方面加强协调和沟通,使行业协会能够获取相关行业的政策信息,能够顾及到各个产业的不同情况。例如,我国商业协会面对欧盟的打火机安全问题能够通过CR法案事件中,根据WTO组织的相关规则,借助于相关的材料,在欧盟进行抗辩和游说,成为我国的行业协会对国际贸易争端的首次实践。
3.4在理论界方面的应对策略
现在国际上盛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多观点不同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对此我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际贸易理论,给我国进行对外贸易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现代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进行对外贸易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国对外贸易理论要摒除落后的理论部分,根据国内产业特点以及产业结构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借助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西方国家成功的国际贸易理论成果,成立我国自己的对外贸易理论体系框架,在这个框架上继续完善我国对外贸易理论体系。我国理论界要能够清晰的、全面的认识到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认真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原因、背景、过程、后果,给我国进行应对提高相关的建议。理论界也要给我国政府进行的对外贸易决策带来信息理论支持,给我国政府提出合理的对外贸易保护建议,对于我国政府进行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面临的贸易争端或者我国企业遭受的国际贸易壁垒,要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给政府进行国际贸易保护方式带来理论支持,给政府进行的国际间谈判交涉出谋划策。同时,在企业层次面上、产业层次面上进行理论指导,根据现行的国际贸易趋势、国际市场特点,给我国企业出口提供决策建议,给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带来调整建议。对于中国对外主要的贸易国家进行的贸易壁垒,要认真研究。对WTO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学习,使我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给我国企业开展的对外贸易活动打造出良好的法律环境。当我国的企业面临国际贸易争端或者遭受了国际贸易歧视时,理论界要积极主动制导企业运用WTO相关条例进行贸易抗辩,根据国际法律来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或者国际贸易歧视,使自己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维护。借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学习,我国理论界也能有很大的国际贸易理论突破,有自己的方法体系。
总结:
国际贸易争端严重影响了国际间贸易正常开展,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影响远远大于对发达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影响。我国企业面对的国际贸易争端问题,需要我国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方面、理论界各尽所能、各司其职,通过企业间的协商、借助于WTO组织处理机制、政府间的政治经济博弈等方式,对贸易争端进行有效的解决处理,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珊,林发彬,翁湉.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及我国的对策[J].发展研究,2009(07).
[2]謝婷婷.经济全球化的中国金融安全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01) .
[3]黄璐.中国制造海外受挫原因分析--国际贸易争端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11).
[4]严实.论WTO背景下的国际经贸争端解决之道[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1).
[5]高亚娟.汇率变动影响下的产业结构升级[J].经营管理者,2011(03).
[6]周蔓蔓.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1).
[7]郭建新.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现代商业,2011(11).
[8]赵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20).
[9]苑涛,佟家栋.政府针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战略性行为[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03).
[10]秦涛.关于我国国际贸易争端形势及对策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5).
[11]温一.WTO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浅见[J].法制与社会,2007(11).
[12]赵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以“欧美301条款争端案”为例[J].新学术,2008(03).
[13]文馨,邓春生,余晓燕. 基于国际贸易争端的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0(04).
[14]陈代发.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8(01).
[15]胡加祥.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与国家安全利益的保护--以GATT第二十一条为研究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16]王志芳.农产品出口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17]黄海龙.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企业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18]孙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7.
4.我国稀土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四
【摘要】: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稀土内含有多种稀有金属。无论工业用途和战略用途都十分重要,稀土是我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稀土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但是长期的大量出口和不合理保护,导致我国的稀土资源只能维持20年的战略储备,如此重要的资源必然需要我们加以重点保护,本文仅从表面前议稀土资源及我国稀土资源的保护。
关键字:稀土 工业 资源保护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什么是稀土资源,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
元素切相关的两个元素——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Rare Earth)。简称稀土(RE或R)。稀土资源较为稀少,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也集中在几个国家: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马来西亚,埃及,巴西。其中中国是是世界稀土资源第一大国,已探明的稀土资源量约6588万吨。我国稀土资源不但储量丰富,而且还具有矿种和稀土元素齐全、稀土品位及矿点分布合理等优势。目前稀土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主要靠中国出口日本是稀土的主要使用国,稀土作为许多重大武器系统的关键材料,美国几乎都需从中
国进口。
稀土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稀土资源在石油化,冶金,军事,农业方面都有重要的用途,对于新材料的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长期对稀土资源的出口,以及开发上存在的不合理,导致稀土资源损失严重,对于这样一种能带来技术革命的资源,我国加强对其的保护及战略性储备,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的一句名言。然而,在发达国家先后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并有所行动的时候,稀土在中国更多只被看作是换取外汇的普通商品。中国稀土占据着几个世界第一: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拥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生产规模第一,2005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世界的96%;出口量世界第一,中国产量的60%用于出口,出口量占国际贸易的63%以上,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可以说,中国是在敞开了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年生产能力20万吨,超过世界年需求量的一倍。而中国的大方,造就了一些国家的贪婪。以制
造业和电子工业起家的日本、韩国自身资源短缺,对稀土的依赖不言而喻。中国出口量的近70%都去了这两个国家。至于稀土储量世界第二的美国,早早便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钼的生产也已停止,转而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西欧国家储量本就不多,就更加珍爱本国稀土资源,也是我国稀土重要用户。发达国家的贪婪表现在,除了生产所需,它们不但通过政府拨款超额购进,存储在各自国家的仓库中——这种做法,日美韩等国行之有年;除了购买,还通过投资等方式规避中国法律,参与稀土开发,行公开掠夺之实。但是目前中国的实际稀
土量已经不足世界的30%,我们稀土储量的三分之二已经流失。
美、俄以及一些是有稀土资源的欧洲国家都早已经封矿,均为从中国进口稀土。日本已经囤积中国稀土足够其国内使用三十年,掌握稀土国际定价权。面对这种形式,我国停止了稀土的出口,并对稀土资源进行了战略储备。并实施联合监管机制2010年8月10日上午,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区)15市共同签署《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共同规范我国稀土开发经营秩序,促进我国稀土产业协调发展。因此,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南省永州市、郴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清远市、梅州市、韶关市、揭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贺州市、梧州市、贵港市、玉林市15市政府经磋商,决定共同对区域内稀土矿产开发采取联合监管行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书面发言中强调,我们要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从大局出发,进一步提升对稀土资源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开展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打胜我国稀土保卫战的决心与
信心。
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联席会议第一任主席市、广东省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说,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充分表明了我国对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视和进一步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决心,对地方资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
用。
面对中国的稀土限卖令,“中国对西方发动稀土战”的论调就在西方满天飞。稀土这种分布在世界多国的资源,被描述成中国要挟他国的“独门武器”。德国《每日镜报》援引一名德国经济界驻京代表的话说,中国人玩稀土就像当年欧佩克玩石油一样;美国《新闻周刊》则称,稀土是高悬于中国贸易伙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国针对应针对的摆出强硬的姿态,一方面减少对外的供应,一方面加强本国的管理,同时加大科技开发的力度,减少稀土资源的浪费,这样能使稀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加强稀土资源开发的整和力度,关闭一些没有科技含量,开发环境较差的稀土矿点.保障我国的稀土资源得到保护和充分利用.保护稀土,人人有责.不仅国家需要加强稀土的保护,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稀土资源的了
解,增强保护意识,也可以投身于稀土资源的开发.保护好现在的资源,就是在造
福子孙后代.我国稀土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的稀土资源大国,储量位列第一,此外,产品的供应量也占到全球需求量的85%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稀土出口国。既然我国是一个稀土资源大国,同时也是稀土的出口大国,但是我们并没有出口价格上的优势,平均每顿的单价只是法国的三分之
一、日本的四分之一,正也说明我们在稀土贸易中缺乏市场势力和定价权。类比石油充裕的中东国家,同样是资源充裕型社会,中东国家能够将石油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石油出口获得大量财富,而我国却空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却卖得个“白菜价”,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和悲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稀土出口的低价呢?这里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1、稀土行业门槛低、易进入。据了解,生产1吨中钇富铕矿,需要大概4.4吨硫铵,2.2吨碳铵和0.4吨硫酸,硫铵、碳铵和硫酸的市场价分别为920元/吨、580元/吨和660元/吨,再加上浸析池土地费、土建费及其他制造和间接税费等,总成本约3万元/吨。成本低廉成为导致稀土产业门槛低的原因之一。正因为稀土行业易进入并且有利可图,因此在这一行业中汇集了数百家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
2、稀土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下。稀土是一门技术含量极高的产业,从采矿、选矿、初步冶炼、深加工到终端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而我国出口产品却主要以中低端的原矿为主,这恰恰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稀土资源匮乏,国内80%的需求都是从中国进口,但是日本却是一个稀土出口大国,出口的是经过深加工后的应用品,并且平均每吨的单价是我国的4倍。这与日本高效的提炼加工技术是分不开的。我国技术低下一方面是基数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量中小企业涌入稀土行业,无暇进行技术研发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3、稀土行业价格战激烈。2003年我国稀土总体生产能力就已经达到近13万吨,同时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同期的世界需求仅为9万吨,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却下降了。因为只要价格能够大于企业的边际成本,企业都是有利可图的。而获取利润首先就需要销售量的保障,为了抢占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势必会进一步降低价格通过薄利多销的手段生存。因此最后的均衡反而是收益更低的降价,这样双方就陷入了“囚徒困境”。
四、对策分析
面对稀土资源低价出售这一困境,国家也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提高稀土产品出口价格。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口配额的管理和发放。从2004年开始,稀土的出口配额管理的发放条件更加严格,对注册资本、出口量的要求标准
更高,同时也取消了稀土的出口退税,进一步控制出口量。从供求角度来看,政府此举减少了稀土产品的国际供给,供给曲线左移,提高了均衡价格。
但是,实际中我们发现,这一措施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没有从根本上限制稀土的外流。这是因为尽管稀土出口配额减少了,但是没有限制深加工产品,因此部分外资企业直接在华设厂,在中国境内完成加工。另外,大量中小企业的滥采、走私也导致了出口配额效果的下降。因此,对于稀土资源的保护,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多管齐下采用全面系统的对策,在此我联系国际经济学及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整合稀土行业,形成利益集团抗衡国外。我国在稀土市场定价权的丧失与国内稀土行业“各自为王”的情况时分不开的。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势必会导致集体行动的不一致。整合全行业不仅仅提高了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势力,同时根据克鲁格曼的看法,这也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行业平均成本。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淘汰技术不合格、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另一方面建立稀土行业协会,使整个行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能够“同甘苦,共进退”,正所谓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这样一个利益集合体,我们在国际市场将更有势力和定价权。
2、引进、培养人才,提高技术水平。技术的限制导致我们不能有效的利用稀土矿产,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缺乏深加工技术也是我们没有话语权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将产品结构从中低端提升到高端。这也要求我们在能够整合行业的基础上,投入资金来引进或培养人才。
3、加大调控力度,保证政策的落实。稀土资源的保护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在出口配额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同时选择征收相关资源税和关税,进一步控制出口。政策的制定和发布是一方面,另外也需要政策的落实和效果。因此,我们还应该加强监管,避免官商勾结和个体的私采滥采行为,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奖优罚劣。
5.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篇五
来源:劳动工资研究所 作者:狄煌 时间:2011/03/10
字体:【大】 【中】 【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职工工资水平。但在工资分配制度转换过程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行业工资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我国行业工资收入水平差距总体变化情况
2000年以前,我国行业工资水平差距并不大,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有所拉开。2000年以后,我国行业工资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开始出现了行业工资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国际比较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大行业的工资水平差距接近3倍,已经明显高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但还低于拉丁美洲国家。多数西方工业化国家国民经济大行业分类中的行业工资水平差距在2.5倍左右。2004年,在日本大行业分类中,工资水平最低的是零售和餐饮业,最高的是电气热水供应业,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相当于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工资倍数为2.32倍。2002年,在英国大行业分类中,工资水平最低的是餐馆和旅馆业,最高的是金融业,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相当于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工资倍数为2.42倍。2002年,在加拿大大行业分类中,工资水平最低的是餐馆和旅馆业,最高的是水电气供应业,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相当于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工资倍数为2.57倍。但拉美国家的行业工资水平差距则较大。2001年,在巴西大行业分类中,工资水平最低的是餐馆和旅馆业,最高的是水电气供应业,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相当于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工资倍数为5.33倍。一个国家行业工资差距的大小与收入分配中基尼系数的大小显然存在一定联系。
……
三、抑制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2000年以后,我国行业工资水平差距迅速拉大,目前已经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国家的适度标准,接近了工资和收入差距一直比较大的拉美国家。我国行业工资差距明显存在不合理问题。这也是我国基尼系数不断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行业工资差距过大,不仅受到社会指责,而且开始挑战人们对收入分配公平公正的承受能力,对我国全面小康及和谐社会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加强对垄断企业工资水平管理和控制措施,逐步缩小行业工资差距。
(一)对国有垄断企业实施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办法
……
(二)改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
……
(三)加强政府部门对企业工资水平的调控
……
(四)加强社会各方面对金融证券行业工资收入水平的监管
6.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篇六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
1.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等
现阶段, 银行缺乏针对中小企业信息的了解, 包括风险状况、企业经营情况与企业自身状况。而中小型企业的问题通常集中于资产规模小、经营缺乏稳定性、报表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等, 上述情况的存在使得银行进行企业状况分析与信用评估有着巨大的误差, 难以依据真实数据进行评估工作。以上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之中小企业之内, 显示出现阶段的金融融资市场发展问题, 与问题导致整体融资结构难以进行相应的调整的难题所在。
2.贷款机会成本高
如今, 许多国内的中小企业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也选择进行上市, 原因在于我国贷款成本高昂, 而国外融资成本则显得十分低廉。成功上市的中小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融资的资产成本利率通常低于10%, 而国内融资市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融资的成本利率往往高于20%, 所以中小企业的融资首选还是通过海外上市融资的方式进行, 很少会选择国内的高成本贷款。
3.缺乏相应的担保体系
我国缺乏相应的担保体系, 原因在于中小企业本身难以达到融资标准, 也缺乏第三方担保。银行方面,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风险问题, 对于缺乏担保的中小企业需要进行多层次的考察与审核, 通过审批中小企业数量却并不多。中小企业经营具有很大的风险, 加上银行部分融资管理人员不愿承担责任, 经济发展意识薄弱, 中小企业的贷款工作难以展开。所以, 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往往无法得到供应, 很大程度上妨碍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1.抵押品匮乏
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拥有诸多问题, 包括产业规模小、资金储备量低、总资产匮乏, 这就导致其出现整体实力低、流动资金少等问题, 在需要进行资金的使用与投资时,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与贸易方面, 必须备有大量的储备资金才存在贸易交流的基础, 然而, 我国中小企业没有资本与实力应对上述情况的场面, 只能让出机会。企业想要不断发展, 超越其他企业, 除具备先进的技术与完善的规划外, 也需具备企业资本与流动资金的支持, 中小企业没有发展的基础就无法提升自身。出现上述问题, 中小企业通常采用的方案是以寻求国际金融贸易、海外上市与国内银行贷款等方式为主, 但是由于自身产业规模小、资金储备量低、总资产匮乏等问题, 银行缺乏投资信心, 不可能将钱投资给具有较大风险的中小企业。企业进行贷款需要的抵押物往往十分缺乏, 中型企业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 而小型企业则没有相应的资产进行抵押, 再加上机械设备与生产用具等抵押额度较低, 这就导致企业无法依靠抵押物充当资产贷款, 最终, 阻碍了国内中小企业的贷款与发展。
2.融资方式单一
从融资模式上看, 我国中小企业如今的融资模式呈现单一化, 融资对象很少出现变化。而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来临, 国际贸易的模式越发多样化、贸易规模全球化、资金流动膨胀化, 一层不变的融资模式已经不在适合当今金融市场发展需求。虽然存在不断寻求新模式变革的中小企业存在, 尝试更多方式国际融资, 但主流融资方式仍以传统的依靠信用额度进行资产融资的方式进行。导致融资模式专一, 结构功能不变的问题, 然而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发展缓慢, 且数量不足以支撑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虽已经在近期出现全新的股份制银行, 并伴有多种金融机构涌现, 但其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不足, 缺少流动资金, 总资产规模较小, 难以在不断发展的国际融资中发挥自身作用。外汇银行伴随我国经济的提升虽然已经逐步入驻金融市场之中, 但只是进行试探性经营, 业务仅包括国际资金的存取款等, 并没有开设过多的项目, 无法起到增加全新融资方式的效果。
3.融资门槛高, 授权难
现阶段, 许多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针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各项融资限制进行调整, 降低整体条款要求, 但融资门槛高、授权难的问题仍未解决。银行出于对中小企业投资中存在的各项风险问题方面的考虑, 很难同意资金贷款的申请, 所以降低一定条款限制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各项难题。国内部分大型企业与投资商们虽有意向为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与第三方责任担保, 但中小企业因自身产业规模小、资金储备量低、总资产匮乏等实际问题的存在, 并不符合担保与融资的基本要求, 而银行对于存在上述问题的中小企业也不会同意借款或以抵押的方式向其投资。银行对各类企业的利率与融资政策要求不尽相同, 中小企业的条款要求远超于大型企业。融资门槛高、授权难的问题成为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所在。
4.专业人员不足, 业务不精
经营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大多起步较晚, 许多都是由其种类的金融或销售公司转型而来, 具有两方面难题:一方面在于我国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 具有实力较弱、经济基础差、流动资金少等劣势, 高端专业人员更倾向于向大公司中发展, 使得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晚, 业务经验匮乏, 使得其难以在国际金融贸易中发挥企业优点, 高端专业人员选择公司时, 并不会对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投入过高的关注。而没有金融专业的高端人才, 中小企业就会缺少对不断推出的全新金融政策的了解, 无法在金融政策的帮助提升自身企业, 白白浪费机会。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对策
1.提升企业的信誉级别
对于提升中小企业的信誉级别方案, 以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主, 构建以前沿性为核心特色, 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的政策。中小企业需以信誉为本, 拥有良好信誉可得到更好的融资与扶持, 信誉较差的企业, 需进行实质上的惩罚, 培养中小企业可以不断维持自身信誉的良好习惯。于此同时, 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还是依靠自身总资产与实际运行状况得到银行的信任, 通过不断努力与进步, 提高自身实力与业绩, 以事实赢得银行的投资。除企业问题外, 银行也需进行相应改变, 银行借贷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中小企业各项风险的忧虑所导致。对此, 就需银行增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中小企业要向银行展现自身潜力与实际发展状况, 拥有借贷后可在规定日期内还款的能力, 维持良好的企业信誉。中小企业需要时刻关注政府与国际金融贸易的各项业务变化与政策出台等, 只有时刻把握最新的信息, 才能保障自身利益。银行与金融机构也应当依据市场各项需求与经济发展的走向不断改变业务项目, 使各项业务更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令双方达到互助互赢的状态。
2.调整信贷结构, 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
要针对我国贸易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首先要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现状进行改变。银行需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调整信用贷款条款与结构, 实现多途径信贷服务体系, 包括中小企业的融资与信贷。通过以上方式达成中小企业可获得足够的资金以满足接下来的工作需求。法律法规是首先需要改变的方面之一, 相关部门需要依据当前实际状况、中小企业发展模式与国际金融贸易变化制定适宜的法律法规, 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监督体制与银行信用检查体系的构建为主, 使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拥有良好的经济环境;也要注意引导民间资本与贸易金融相融合, 完善银行信贷体制, 拓宽抵押范围, 从实际出发, 使中小企业获得多途径的融资方案;银行与中小企业需要时刻关注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发布, 避免错失发展良机, 同时, 配合国家相关人员的执法与监督工作, 保证银行与企业依照正规程序进行金融工作。
3.降低融资门槛, 扩宽融资渠道
伴随国际金融贸易水准的不断提升与国际金融贸易产业的不断发展, 可融资的各项途径越来越多。我国中小企业不再需要依靠高利率的银行进行贷款, 企业的融资选择范围逐渐扩大。现阶段, 中小企业的主要途径以下面三点来为主:一是政府可选择通过政策扶持拥有完善产业链的中小企业上市, 利用销售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二是进行多企业联合, 可实现资源的互补, 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使得自身企业达到抗风险能力提升的效果;三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中小企业的扶持与鼓励, 政府不仅可以支持中小企业与各类高校达到校企合作关系, 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 也令学校获得充足的资金, 达到互助互赢的理想状态, 使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
4.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培养专业人才
针对中小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的现状, 可从两方面进行解决, 一方面是招收高端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以企业自行培养为主。国内中小企业的公司制度中应加入奖励体制, 通过个人业绩与工作时间等和工资的提升相关联, 借此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态度与努力工作的氛围, 采取员工工资分级制度, 明确划分不同工种与个人能力的工资待遇, 使工作人员可以自主提高自身实际能力, 令公司处于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 保持发展的动力。企业内部培训方面, 加强知识考核的时间间隔与监督, 成绩优异者可派往外国学习最新的国际金融知识, 使企业自身不会脱离世界金融发展的潮流之中。国内银行与金融机构也需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加强高端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以国际金融贸易、金融相关法律等方面为主。国家也应当提高对此的关注, 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 有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 加强扶持力度, 保障其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伴随世界金融贸易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世界接轨程度也不断提高。当今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提升企业的信誉级别、调整信贷结构, 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降低融资门槛, 扩宽融资渠道等办法逐渐改善问题所在,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政策。
参考文献
[1]曾东东.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 2015, (08) :83-84.
7.我国电视版权贸易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七
(一)政策支持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我国电视发展版权贸易的优势条件。
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逐步开始重视版权领域的相关工作。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实施,1992年,我国签署《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中国版权贸易逐步与世界接轨。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版权市场化和版权产业发展。2004年颁布《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2008年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扶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版权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制度,促进版权市场化。进一步完善版权质押、作品登记和转让合同备案等制度,拓展版权利用方式,降低版权交易成本和风险”。
另一方面,从2001年开始,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2005)、《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利用政策逐步引导媒体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版权局、广电总局大力打击网络侵权,使处于产业链上的电视行业,在版权交易中逐步掌握了主动权。
政府通过政策和法律,对电视发展版权贸易的规划导向、搭建项目合作平台各方面有很大的推动,这也是电视发展版权贸易所具备的优势。
(二)市场基础
首先,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增长为电视版权贸易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十二五”时期人均GDP将从4000美元向6000美元跨越。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将达1.5万亿元,占全部消费总量的78%以上,平均每年预计递增1000多亿元,增长11.5%。此外,以现在我国的人均GDP规模计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但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仅为1万亿元,出现了3万亿元这个巨大的文化消费缺口,文化消费市场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其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版权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小,版权贸易数量和规模不大,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核心版权产业产值为6942.41亿元,占到GDP的3.78%,与西方国家如美国10%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从增加值来看,自2001年以来,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值率却高达24.11%,超过GDP增长速度两倍多。足见其发展的潜力巨大。
最后,我国电视版权贸易在总体版权贸易中所占的规模和增加速度与电视产业庞大的规模不相匹配,也使得电视发展版权贸易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美国,影视业版权贸易额2002年达到170亿美元,年均增长9.25%。影视产品版权贸易比率在几大类核心版权产品中达到了19%。反观国内,以2005年为例,出版、电影音像和软件三个核心版权产业合计37.5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0.49%,其中,软件业贡献0.47%。显然,包括电视业在内的其他版权产业份额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五大媒体中,我国电视媒体的受众接受度是最高的。广大的市场为电视版权贸易提供了空间。
(三)内容资源
版权贸易是以内容创意的生产和版权的开发为基础的,归根到底,要在版权贸易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必须要具备独特的内容资源。相比于其他行业,电视对于内容资源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一方面电视台拥有丰富的节目资源,是节目版权开发的重要来源。在这方面,香港无线电视台是华语电视传媒中最成功的典范,TVB在2008年收入44亿港币,广告收入只有一半,其余一半来自于节目版权发行和海外付费收视业务。它的价值便在于其积累数十年创作而形成的片库资源价值,这些TVB的新老剧集如今仍在内地和海外市场不断播出,全球都在买它的片库。
而如今,中国内地的电视行业也有所行动。例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从2004年6月到2005年3月,对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的6个电视节目片库中的32万多盘电视节目进行了全面的版权清理与确认工作。目标是彻底摸清库存电视节目版权现状,以节目版权为主要判别依据,建立健全节目版权管理相关组织与机制,重新规划电视片库的总体格局,构建版权节目片库。以此为基础,实现片库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调度,为高质量的资源开发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它能够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从而转化为文化资本。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版权贸易资源十分丰富。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以及《功夫熊猫》等都是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而催生出的版权产品的开发和贸易。
而电视对于以上内容资源的版权开发优势更多地体现在资源整合层面。一是将原先分散的相关资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合力;二是挖掘既有资源的新价值,通过多种渠道重新得到利用。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电视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其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可以波及社会各个行业,在内容资源上有很大的优势。
(四)财力基础
由于版权贸易所具有的以世界为市场的高端属性,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基础。而电视特别是在广电传媒集团为市场主体的今天,相较于包括软件开发在内的其他版权行业更具有财力优势。
2009年,广播电视总收入1852.8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06%。广播电视创收收入1582.0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18%。此外,国家还逐步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专门针对影视行业的专项引导资金和产业基金,以增加电视行业的资金投入。同时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也可以通过版权质押得到银行机构的贷款。以上因素为电视发展版权贸易奠定了财力基础。
二我国电视版权贸易发展现状
(一)电视版权贸易数量和种类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电视对外版权贸易数量极少,与图书出版业版权贸易数量相差很大,与我国电视业的发展规模不相匹配。
另外,我国的电视版权贸易品种以纪录片及电视剧等娱乐节目为主,新闻类、教育类节目的电视版权贸易较少。
(二)电视版权贸易的平台与渠道
就规模与影响力而言,目前国内的电视版权交易市场呈现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三足鼎立态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交易金额背后涵盖的是大量电视成品的交易,版权交易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很少。
从2008年开始,北京、上海成立了专门的包括版权贸易功能在内的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广州、深圳等地也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为电视版权贸易提供了新的平台。
从电视传媒集团内部来看,中央电视台在总编室下设立版权处。2009年6月,国内地方媒体中首家成立版权专门机构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SMG)版权中心正式揭牌。它承担了规范节目版权经营、维护节目及衍生产品版权利益的职责。
(三)电视版权贸易的主体与对象
电视版权贸易市场往往围绕着制片商、分销商和播出平台,形成了一个交易链条。制片商将电视节目销售给分销商,再由分销商与播出平台展开交易。
现在国内电视版权贸易开展得比较好的是一些大型的广电传媒集团,如上海SMG。2008年,SMG国内发行收入达3614万余元,同比增长33.6%;2009年前5个月国内发行收入2500万余元,同比增长42%。2008年,SMG自制节目的海内外版权销售收入达到了3.6亿元,在国内领先,但相比集团的总收入60亿元,这还是一个很小的数字,SMG在版权贸易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SMG有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便是《开心公寓》。《开心公寓》原来是一档普通话和沪语方言相结合的本地节目。该剧被越南国家电视台买去了版权,找越南演员重新演绎。这就是从卖节目成品到卖节目创意的延伸开发。
在贸易对象上,较多集中在国内市场。而在国际市场上,电视版权引进地以英美为主,版权输出多局限在亚洲,海外市场尚未完全打开。
(四)国内电视版权贸易各地区发展状况
从国家版权局的更新数据来看,2007年电视版权输出为2种,都在广东省。2006年电视版权引进29种,都在广东省。2005年电视版权引进3种,在江苏省。2004年电视版权引进2种,江苏和广东各占1种。2003年电视版权输出108种,都在北京市。2003年电视版权引进10种,广东省2种,四川省占8种。
可见,我国的电视版权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个别省市,其余省市区十分落后,电视版权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我国电视发展版权贸易面临的瓶颈
(一)电视内容创意不足,版权开发能力不够
电视产业被称为“内容产业”,在电视版权贸易中,电视内容或创意本身是最本质的销售主体。所以,电视版权贸易的发展,其基础是优质的、多元的、独特的电视内容。然而,目前我国电视生产的内容虽多,精品却少,模仿克隆的多,独创的少,注重意识形态作用的多,重视市场需求的少。从基础上制约了电视版权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海外版权贸易也是电视版权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生产符合海外受众需求的电视内容,也是中国电视制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电视版权贸易平台渠道单一、运作不成熟
现在我国的电视版权贸易平台主要有电视节、版权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和版权代理企业三大渠道,渠道较为单一,且存在着门槛较高,运作不成熟等问题。
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三大电视节是电视版权贸易中较为传统和常规的平台。其他一些文化会展项目电视版权贸易也略有涉足。但是,电视节的举办有固定的较长的周期,往往一年一次,不能作为常态性的电视版权贸易平台存在。而电视节交易依然以节目成品贸易为主,很难发现专门针对节目版权交易的服务。
版权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是近几年逐步兴起的新渠道,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上海先后成立了包括版权交易中心、版权纠纷调解中心、版权保护国际论坛等项目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广州等地区也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对版权贸易功能为主的服务中心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版权维权局面,刚刚起步的交易中心到底能带来什么实际效果还不得而知;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关于版权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作品通过交易中心交易,也不能避免被侵权行为的发生。
同时,版权交易中心的重复同质化低端竞争也引起了争议。2009年7月,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北京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成立之后,分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人大版权交易中心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的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也投入运行。北京一个地区已经出现三家版权交易中心,重复建设和政策变更风险,为这些版权交易中心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在相近时间和地域内成立的三家版权交易中心在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定位,并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良性竞争,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版权代理行业在我国更是处于萌芽期。无论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及介入的流程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需求,无法同国外的版权代理抗衡。存在版权委托代理人市场没有形成、版权代理资源需求不足、缺乏经验和操作规范、对版权信息的把握能力不足等难题,这主要是因为版权代理是一项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前期投人大、收效又较慢的工作,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投入。
(三)电视版权贸易产业基础差,市场化程度不高
我国版权产业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基础不牢固。
目前,电视节目制作商有电视台下属的制片公司和民营制片企业,播出平台主要在于电视台,另外还有网站。电视台在整个产业链中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占据了垄断地位。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商的市场空间比较小,电视台等节目播出平台往往采取压低价格和控制交易条件的方式进行贸易控制。以动漫节目为例,投入几千元上万元一分钟的动漫,电视台几十元就能买到。
另一方面,处于电视产业链条中游的分销商,其职业化程度与行业发展也极不协调,致使整个电视节目仍然按照自主发行为主、委托发行为辅的模式来运作。
此外,针对网络这一块的电视版权贸易仍未完全开发出来。尽管对于视频网站的侵权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网络仍然缺乏良性的版权贸易机制和版权保护措施。
这些都降低了电视节目制作方的生产热情,难以制作出更为精良的电视版权产品,阻碍了电视版权贸易的良性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始打破电视台行业壁垒的限制,开始重视市场对于产业发展和版权贸易的调控,如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逐步引导金融市场对于民营电视制作企业的倾斜,但是仍然存在着包括民营企业本身资金运作能力不强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电视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电视版权贸易具有程序繁复、分工明确的特点,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版权贸易的产业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版权价值得不到充分开发,版权产品得不到有效推广,阻碍电视版权贸易的发展。目前我国电视版权贸易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视版权贸易的规范化发展和快速成长。
从事电视版权贸易,既要懂电视,即了解电视特性、知道电视制作的相关知识,又要懂市场,即对电视市场风向、受众需求具有较好把握,还要懂版权,即掌握电视版权贸易的法律法规、技巧策略等等,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我国电视版权贸易正处在边发展边探索的阶段,而目前从事电视版权贸易的人员往往不具有相关经验和素养,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市场敏感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视版权贸易发展的最大“瓶颈”。
(五)政府、行业组织结构有待加强,版权统计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由于电视版权贸易涉及版权开发、管理、使用、保护等多个环节,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合作,但我国与电视版权贸易有关的政府、行业组织不完善,导致了版权贸易过程的繁杂和成本的增加,不利于电视版权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与版权贸易尤其是电视版权贸易相关的统计数据严重匮乏,针对电视版权贸易的专项数据更几乎空白。我国电视版权贸易统计数据总量较少,更新较慢,不同渠道的数据又存在着标准不一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可用性。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先决条件,相关部门和企业只有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现状,为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数据的缺失必然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不利于电视版权贸易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研究成果,基金编号为:09AZD032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及措施07-05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10-06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11-08
林业碳汇国际法规则的谈判及我国的应对06-22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06-22
我国交通现状分析08-24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09-20
我国出口结构现状原因07-13
我国养老现状分析总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