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

2024-08-30

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精选12篇)

1.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 篇一

中职学生产生上述几种矛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生理发育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既有学生主观行为能力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家庭等的条件制约。

首先,大多数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初期,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生理迅速发展。但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他们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容易心理失衡,出现或轻或重的矛盾心理问题。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解冻”,西方文化的渗透,信仰、良知、道德、诚信等在社会某些层面的缺失,让正处于人生脆弱期和敏感期的中职学生无所适从,产生诸多困惑和疑虑。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对自身利益、自身需要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有一个不等式为“5<2”,说的是职业学校五天的教育,不及周末两天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大。可见,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 再次,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中职学生矛盾心理的又一大原因。家庭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家长行为的不端,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中职学校里来自单亲家庭、再婚重组家庭、留守家庭的学生比例不在少数,恶化的家庭关系对他们身心造成了伤害,极易出现自卑、压抑、脆弱、封闭等心理障碍。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再要他们学会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就困难多了。

最后,中职学生产生和形成的矛盾心理,特别是逆反心理,与现行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系。一是由于当前中职学校之间生源竞争日益加大,为了自身生存,有些学校不得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二是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新意,不能回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打动学生,导致其厌学心理及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三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窒息了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 篇二

的确, 中职学校的每一位同学, 都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与初中阶段很不一样的是, 他们在这里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基础课学习以外, 还要接受大量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在今后的两三年内中职学生要面临择业, 就业, 创业这样一些从未遇到过的人生重大课题, 而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来由学校和劳动部门包分配的做法已经成为过去, 今后, 同学们主要依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的特点, 结合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 进行自主择业。这样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可以为中职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开拓未来的职业生活提供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另一方面, 又对他们即将开展的职业生涯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形形色色的职业, 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职学生可能会感到很茫然。由此, 我们知道, 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包含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生理、心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 即:“观念”和“开发”。

一、观念问题。

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树立正确的理想, 是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做到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客观可能, 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

根据我校以往历届毕业生择业时的情况, 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遇到下面一些问题:

1、在择业过程中, 专业背景的重要性逐渐削弱, 毕业生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例如:我学的是数控专业, 可对市场营销比较感兴趣, 在学校也选修过有关课程, 我可以向这方面转化吗?如果对营销特别有兴趣, 当然可以将其作为职场生涯的切入点。市场营销很锻炼人, 能让你迅速成熟。尽管该职位需求量大, 流失率高, 但入职门槛较低, 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很多CEO都是从做营销开始的。

2、中职生和那些高学历的毕业生哪个在就业上更具优势?

两者就业方向不同, 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 事实证明中职生选择面相对较宽, 全国的大型企业, 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大型港口码头等都可能成为中职学生的东家。只要他们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看待就业, 不好高骛远, 也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3、未雨绸缪, 争取取得相关专业的等级证书, 为求职打好基础。

现在的职场看重两证, 一是学历、学位证, 二是职业资格证。中职生大多没有工作经验, 可通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自己某一方面的职业素养, 这种未雨绸缪的作法很明智。但不加选择地考取各类证书不值得提倡, 还是应当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决定考哪些证书。

4、一些行业除了对人才有共同的要求如:

诚实、敬业和吃苦耐劳的要求外, 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如:亲和力、沟通能力、独特的见解、知识面广等等。许多窗口行业对人才的外形非常看重。

二、开发问题。

就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发现、开发并根据自身潜力在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益, 合理配置、优化组合, 使学生从业而且乐业。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决定他的成就。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 我正在砌墙啊。”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 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 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 我不妨坦白告诉你, 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你可能很不喜欢你眼下的工作, 你从工作中得不到丝毫的乐趣, “简直烦透了!”觉得百无聊赖。但你要记住, 老板没有逼着你去他的公司上班, 领导也没有强迫你在他的手下吃饭。当初, 是你主动应聘到了这家公司;或者, 是你托了关系好不容易才挤进了这家单位。老板待你很刻薄, 领导压根儿就没把你当人才看。那么, 你就炒他们的鱿鱼好啦!如果你不想炒他们的鱿鱼, 就说明他们可能还没你说的那么可怕, 那么, 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具体的做法就是:爱你眼下的工作!作为中职学生, 应该站在老板或领导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 你挣人家的钱, 拿人家的薪水就得给人家一个交代。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再从自己的角度想一想, 如果你想做一番事业, 那就应该把眼下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 应该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中职生也许认为自己志向远大, 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而不适合做具体、琐碎的小事。可是, 他们有没有想过, 如果连这些琐碎、具体的事情都做不好, 又怎么可能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呢?

总的说来,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 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一个人的工作, 就是他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 全操纵于这个人之手。一个天性乐观, 对工作充满热忱的人, 会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 并怀着浓浓的兴趣。假使你对工作, 是被动的而非自动的, 像奴隶在主人的皮鞭的督促之下一样;假使一个人对于工作, 感觉到厌恶;假使他对于工作, 没有热忱和爱好之心, 不能使工作成为一种喜爱, 而只觉得其为一种苦役;那他在这个世界上, 一定不会有很大作为的。

此外, 中职学生应加强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 因为这是成就大事业的必要条件。许多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乳酪、衣服、公寓的一种讨厌的“需要”, 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他们不把工作当作一个锻炼能力的东西, 一个训练建造品格的大学校。他们不懂得, 工作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最优良的品格, 让他们在奋斗、努力中去发挥出他们所有的才能, 去克服一切成功之障碍。工作对于他们只是一种苦役。他们不懂得毅力、坚忍力, 以及其他种种高贵的品格都是从努力工作中得来的。一个人抱怨、鄙视自己的工作, 他的生命决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3.关于中职学生心理现状思考 篇三

关键词:中等职教 心理现状 教育

高考扩招以前,中职学校门口门庭如市,特别是一些针对性强的中职学校,是大多数对高考把握不大,希望早日工作的家长及学生的第一选择,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报名者择优录取保证了生源的质量。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多数的初中生毕业后会选择继续就读高中,选择读中职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被动选择读中职。中职学生逐步成为了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职学校的这个阶段是基本上决定他们人生方向的几年,得到了正确的引导他们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将服务于社会,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将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一、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强大的自尊

成长环境的因素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差异,进入职业的中职生大多是被动选择读职业院校,家长送学生来学校认为在学校学习不到知识,主要还是初中毕业年龄小了,希望在职业学校混三年,年龄大了就可以出社会工作了。学生自己与同龄人比较,对未来的目标不明确,相比同龄人认真读书备战高考目标明确,相比之下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造成学生因为害怕受伤,就表现出强大的自尊心理进行自我保护,他们变成了内心冲突的个体,行为上表现就是无所适从,甚至有些怪异,比如通过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这些其实都是自卑心理引发的自尊心不健康发展的表现。

二、男女关系的认知差异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从身心发展上来说,第二、第三性征相继出现。男女生的性别角色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强烈的了解异性的好奇与冲动。性问题在中职生中前所未有地开放和透明。中职学生相当部分学生不仅是与异性交往并发生关系,他们还会与同性交往并发生关系。现在的中职生在异性交往上的现状是:他们大多数接受西方长久以来的开放性文化,觉得有交往对象很正常,如果是没有交往的对象才会被人笑话。认为学校和家长老顽固,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应该干涉其交往男女朋友。

中职学生不仅是与异性交往,他们同样会与同性交往,这部分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真正传统概念下的同性恋,他们很多是觉得这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时髦。然后盲目跟风。主要分为三类:一、真正的同性恋,他们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和异性恋一样,区别只是他们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二、后天的同性恋,这部分中职学生不是天生的同性恋,他们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了正常的性取向,女同性恋中的的T(男性角色)渴望像男性一样的能保护自己,保护女朋友,男同性恋中的O(女性角色)渴望像女性一样受到保护。三、盲目的跟从者,因为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都是同性恋,他们觉得与同性交往是一种时尚、时髦,又因为盲目的跟从从未尝试与异性接触和交往,他们或她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了,会对与异性交往存在恐惧和戒备心理,影响他们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健康。不仅如此,目前的中职学生不管是与同性还是异性的交往上,他们对性不再一无所知,通过电视、尤其是网络的认知,让他们对待性的问题草率,发生了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问题。因此,他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不仅是认识什么是“性”,而且是如何科学、理性地认识“性”,树立健康的性意识和性观念。

三、勇于表现自我

与上普通高中的同龄学生相比,中职生更善于交往,也乐于交往,交往的对象广泛,交往频率高,交往能力强。正因为他们善于交往,喜欢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接触的对象广泛,接触面较为广泛,经常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物。进而形成了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勇于表现自我,推荐自我。同时,他们乐于积极参与学校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他们充满自信,能在众人面前从容自若的进行自我展示,表演。

四、普遍厌学,学习主动性不强

中职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他们选择读中职学校的原因大多不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不想读书或者不想过早的进入社会选择读中职作为一个过渡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在课堂上,不喜欢听课,如果老师不主动要求,学生不会主动记笔记。究其原因,首先是选择读中职学校并非是为了学习知识或者技能,其次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觉得学习不能給他们带来任何的好处。无法改进或者改善那他门当下的生活的状况和方式。

综上所述,区别于普通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构成了中职生的心理现状,只有充分认识到当代中职生的心理现状,中职学校老师才能给予学生切合实际的教育引导。在中职学校老师间流传着一个玩笑,多一个中职学校,少一座监狱。这是一句带有贬义却具有现实意义的话。要当好一名中职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还需要兼任一个心理老师的职责。对部分陷入迷津的学生来讲,正确的加以引导,他们会成为为社会服务贡献的一份子,如果不能发现他们所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将有可能导致学生辍学乃至误入歧途,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毒瘤。

参考文献:

[1]张勇举.论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教育实践运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曲雪荣.中职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2012(4)

4.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浅析论文 篇四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这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较,从学习内容、过程和毕业走向上均是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中职生和普通中学学生同属一个心理发展阶段,但由于教与学的环境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

1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1.1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社会因素

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学校因素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学科因素

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2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档案

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使教师对每个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全面了解,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中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材料。中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中职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中职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其次是中职学生资料的搜集。搜集反映上述档案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更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档案。

5.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 篇五

时间:2013年10月16日

地点:13会计2班303教室

参与人员13会计2班全体成员 主讲人:班主任

记录:副班长 肖娟 活动过程:

班主任讲述这次班会的主要目的是:抛弃烦恼,拥抱阳光,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1.学习激烈紧张,学生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这次活动,就是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紧张而忙碌的学习,渡过人生一个艰难时刻。

2.通过主题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同学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使其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

3.让学生更了解家长,理解家长的心理,能与父母真情沟通,班长致辞: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同学们带着理想,到这里追求知识,但由于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了对社会缺乏责任,对他人缺乏信任,对父母缺乏爱心,对自己缺乏信心等一系列问题。马家爵事件、张力伟事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对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进一步走向成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同学们在家庭、学校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许多行为,不能主动承担责任,在学习上,很多同学都表现出被动性等一系列问题,以及以后马上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开学这么多天来,同学们感受到学习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不仅作业数量加重了,难度也加大了,当然还有来自父母的压力与生活中的不快,大家一定有深刻的感受。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拥有类似的烦恼,就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好吧!下面请在座的各位交流一下。

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烦恼与苦闷。(共有李苏镁、李露、刘娜、肖巧芳等6位同学针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做了详细的阐述。)

班主任总结: 听了各位的心声,我深刻的理解大家,当然我们都有相似的苦恼和不快。求学的路真是不容易。有些同学,天天这样想,别人怎么就不痛苦呢?大家知道吗?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它会影响你们的学习,影响你们的行为。现在我大致把你们的心理归纳了一下。

1.压力或焦虑心理。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心理。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愿学,甚至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3、人际冲突心理。包括与家长、同学的冲突,生活在一起不和谐、不协调的人际关系等。主要表现:

(1)曲解同学、心理不平衡

(2)不主动理解人,却渴望理解万岁

(3)不能悦纳父母,家庭关系紧张

其实,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他的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乐观的面对人生,乐观的接受挑战和应付困难,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大家说一下,积极的心态有哪些?:要想要想成功,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乐观、热情、大度、奉献、进取、自信、必胜、勇敢、坚强、有意志力、有强烈成就感等。

我们生活、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才能成功。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路上正因为有困难,才会让生活多彩。没有岩石的 撞击,就不会有美丽的浪花。的确,成功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在失败挫折面前,我们要更勇敢、更坚强,更有意志力,才会赢来成功

当然,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环境无法改变,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境。根据大家刚才的发言,总结以下几点方法,当然,不一定是最好的。

1.坚定理想,用名人名言,名人事例鼓励自己 2.自我调整,写心理日记宣泄。3.自我积极的暗示。4.找知心朋友说心事 5.听音乐,6.运动如足球、篮球等 本次主题班会,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气氛活跃。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全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了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争取做一名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共识

这次班会使我们受益非浅。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正确对待自己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记录:副班长 刘娜

6.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 篇六

关键词:中职学生实习认知心理分析与策约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类型及问题

就业常见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十种问题:

(一)认知心理类型

1.自负心理

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视清高的心理状态。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是无能的、是失败的,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高薪岗位的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观望心理

也叫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二)情绪心理类型

1.悲观心理也说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不满心理视中职生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任何事物和人群。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中职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条件达不到,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焦虑的气氛传染给了学生。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妒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学习知识技能,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随波逐流;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三)社会心理类型

1.从众心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2.依赖心理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3、攀比心理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实惠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非常多,他们往往在企业招聘时,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福利多少”。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企业一张床,不要小企业一套房。”孰不知大企业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

鉴于上述种种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才是就业,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二)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鼓励毕业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指导中职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通力协作,正确引导中职学生就业

家庭成员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就业市场逐步得以规范和完善,使毕业生依法求职,有法可依。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为使同学们就业时少走弯路,及早适应社会、适应岗位,提出以下建议:

1.正视自我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要全面认识自己(能力、特长、习惯、性格和气质类型)、认识专业、认识社会,知足常乐。首先应该客观寻找自身优势。中职生与大学生相比,工作态度比较踏实,动手能力强,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要求不高;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好。其次,要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与心理特点,不夸大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职业定位。第三,树立就业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2.正确定位

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是我国劳动力过剩→就业岗位紧张→就业压力大,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中职毕业生,要抢抓机遇,有岗位则上,无岗位要挤,不要等待观望,坐失良机,要有在岗位上学习、进步、锻炼、发展的意识,将自己正确定位为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即“中初级劳动者”。把握角色转换:学校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独立个体→社会人。学会正视社会,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开拓意识和求职能力、推销能力、合作能力,做好“不怕转岗、不怕改行、不怕失业”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尽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勇于克服困难,经得起挫折、打击,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3.更新观念

中职学生既看到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应看到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个社会正常的人才需求应是正金字塔形,基层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间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上面是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基层和中层的劳动者大都来自职校生,这就为职校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另外,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各地高薪招聘紧缺技术人才就是一个明证。所以,职校生要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哪怕辛苦一些,薪酬少一点,条件差一点,地方远一点也在所不惜。要有先站稳脚跟,充实和打造自己,再展翅飞翔,谋划未来的战略目光。

4.调整心态

7.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 篇七

关键词:SCL-90,中职学生,心理测量,心理问题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他们大多缺乏自信和成长的动力, 其复杂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广泛关注。我校学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6~20岁之间, 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看问题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喜欢追求独立, 却缺乏完全独立的能力, 而且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留守儿童人数较多。如:2013级和2014级学生中单亲家庭分别为12%和11%, 再婚家庭8.7%和9.8%, 留守儿童6.8%和8.6%。职校学习时期正是学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 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期。因此, 采用科学的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针对性提出心理辅导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进行心理普查,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校采用的是上海惠城心理测试系统, 测量的量表主要有SCL-90、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等。学校通过这项工作, 可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分布情况和个别心理问题, 从而针对性的调整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和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学生在了解自身心理状况后, 会主动寻求帮助, 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和发挥潜能。

1 测量工具、对象和方法

1.1 测量工具

SCL-90即症状自评量表, 由Derogatis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 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它包括90个评定项目, 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 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测量结果可通过总分、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和阳性项目均分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此量表测验的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成人, 它对有心理症状 (即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 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具有灵敏、简便等特点, 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

1.2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校2015级护理新生中抽取200名 (均为16岁以上女生) , 在测试前对主测人员和被测人员都进行培训讲解, 确保测验统一有序进行。测验采用机测的方式进行, 有效答卷为96.37%, 测试结果在上海惠城心理测试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一般来说, 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即可做阳性筛选。单项因子分≥3, 表示该因子症状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痛苦水平, 提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200名学生检测结果显示:样本中总分大于160分以上的有52人, 为样本总数的26%;阳性项目数43项以上的有73人, 约占样本总数的36.5%。从表1各因子检出率可以看出, 因子分≥3的阳性人数检出率排在前五位的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偏执、恐怖和焦虑。表2与全国青年组比较发现除躯体化因子高于全国青年组以外, 其他因子均低于全国青年组, 说明我校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很健康的。

3 讨论

3.1 中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原因分析

从本次测试结果看, 中职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偏执、恐怖和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人的不自在与自卑感, 特别是与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 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偏执主要指投射性思维, 猜疑, 妄想, 被动体验和夸大等;恐怖主要包括对空旷场地, 人群或公共场所的害怕, 也反应社交恐惧;焦虑一般指那些烦躁, 坐立不安, 神经过敏, 紧张等, 也包括学习焦虑。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和中职学生的年龄, 学习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而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佳, 生活态度散漫, 缺乏动力和朝气的关键原因。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善于引导, 不能将所有学生的违纪捣乱行为看做是思想政治问题, 应该从心理层面入手, 相信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 找到根本解决途径。

3.2 我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 平时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建设, 让其发展健康的人格。我校从学生入学开始便设立每周2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由具有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资格的咨询师担任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心理特点设定, 可动态变化, 主要围绕其学习、生活、人际、职业特点等, 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 包括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等, 启发学生在放松娱乐的同时得以感悟和成长,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树立自信, 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2) 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学校可通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报刊、墙报、宣传画等建设校园心理健康环境, 让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 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进行教学空间的拓展, 例如带领学生到社会福利院、医院等进行社会服务,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

3) 团体心理辅导。

所谓团体心理辅导, 就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辅导。它通过特定的情景, 让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角色把心理问题表演展现出来, 然后集体讨论, 经过心理教师的引导, 最终得出结论。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观察、学习、体验, 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校专职心理教师会不定期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别分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其形式包括团体主题成长活动、团体沙盘游戏和团体心理卡牌游戏, 师生间可利用团体力量, 相互借鉴、开导和启发, 促进共同成长。

4) 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是指来访者和咨询师一对一的辅导方式, 这样的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隐蔽性, 想要解决特殊心理问题或想变得更加了解自我和更加优秀, 可进行个体辅导, 我校有个体心理沙盘游戏、个体卡牌分析和个体咨询 (心灵互动信箱) 这几种方式,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5) 以学校和家庭为基础开展家校共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 学校可采取家访, 开家长会和家长座谈等方式, 开展对家庭心理环境和心理教育的指导, 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为孩子成长创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 懂得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 文化知识的增长, 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4 小结

中职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等原因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 应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提升其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分析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并介绍了从课堂到课外, 从团体到个体, 从学校到家庭的综合心理辅导策略, 意在使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促使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真正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戴巍.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其自我调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21) :110.

[2]李娜.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学园, 2011 (1) ;93-94.

[3]曾霞.针对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策略及案例[J].2015 (14) :53-54.

[4]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2010.33 (4) :928-930.

[5]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J].2006 (4) :114-119.

[6]张艳, 高祥胜.中职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5) :11-13.

8.中职学生实习心理问题探析 篇八

关键词:中职学生 实习 心理

岗位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传授的理论与岗位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必要环节,是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和岗位要求、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关键步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有一部分问题是学生主观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析心理方面的原因,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教育,从而有助于完成实习阶段的教育目标、提高实习的效果。

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进入岗位实习之初,学生在新的环境中,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他们既要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又要处理相对陌生的人际关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适应的情况,造成心理压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典型情况:

(一)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最容易出现的是焦虑心理,他们对实习环节非常重视,希望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开一个好头,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为一时不能完全达到岗位职责的要求而感到工作任务过重、标准过高,尽管自己特别希望把任务完成得很完美却往往事与愿违,在自己的能力暂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得特别紧张、急躁甚至气急败坏;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可能经常产生冷漠心理甚至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往往对他们的实习工作不满意或对实习环节根本不重视,在实习岗位上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这同样是一种十分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他们在岗位上学习实践的精神状态。

(二)自我认知方面的心理问题。首先是自卑,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有的学生往往会意识到学校学习的内容和自身的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去甚远,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处理事情谨小慎微、或过于胆怯、甚至认为自己无能而自暴自弃,失去进取心;还有的学生不能克服自己的“骄娇二气”,他们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或家庭背景,完全能在更优越的环境中从事更好的工作,于是,对岗位实习根本不屑一顾,对实习教师或师傅不尊重,或者怕脏、怕累、怕苦,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会直接导致他们对事物作出不恰当的判断,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往往缺乏安全感,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得时候也常常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怯懦心理,不敢与“生人”接触,在实习岗位上不知道如何与实习单位的领导、师傅和同事交往,与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得手足无措、局促不安,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甚至会逐渐封闭自己,离群索居。依赖心理,过度依靠老师、师傅、家长或朋友,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或不想独立承担任何责任,事事都要请示汇报,事事都要请别人帮忙;嫉妒心理,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自然有的学生表现得好,常常受到表扬,有的学生被分配的岗位好,可以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多,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得好,能与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师傅打成一片,于是,有的学生就会因此对这些“得意”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这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害的负面心理;攀比心理,盲目的攀比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在岗位实习中,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条件和岗位责任的要求,而只是一味地与别人攀比,而攀比的结果往往是造成自己心理失衡,怨恨学校安排不周到或命运不公平;还有另外一种极端的形式也反映出学生心理不够健全,那就是有的学生把人际关系看得过于功利和庸俗,不是平等地与实习单位的人员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是巴结奉承、拉帮结派等。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融入新的环境至关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实习效果。

二.实习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来自社会和实习单位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习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实习活动越来越不重视,能够并愿意接受岗位实习的单位越来越少。一方面,很多单位不愿意承担这样的工作,他们把招工的对象提升到了高职或大学毕业生,从而拒绝中职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另一方面,有些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往往会安排学生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实习条件和实习内容不能令学校和学生满意。

(二)学校的原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要求脱节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就造成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没有能力培养。学校往往不具备先进的系统的实习实训的硬件设施,即使有了先进的实训设备,又可能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更别提培养一技之长的学生了。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或宽而浅,或专而窄,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发展不平衡,都会影响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进步的需求。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看,有的学校对实习环节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实习教育不够深入,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和协调也不十分到位,这在客观上也使实习工作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

(三)家庭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独立,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对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学生实习心理的影响包括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过分呵护,娇惯溺爱;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误导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如有的家长不重视子女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是鼓励孩子巴结甚至贿赂实习单位的领导,误解了岗位实习与就业的关系,有的家长早已通过某些关系安排好了孩子未来的工作单位,学生把实习当作走过场,等等。

(四)个人的原因。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和成长背景不同,他们的性格气质也不同,适应新环境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自然也存在差别。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合作互助、自立自强等方面往往会比较欠缺,他们社会经验不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态不够平和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三.解决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重视实习教育环节,完善实习管理机制。首先,岗位实习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中等职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在制定专业规划时就要考虑如何安排实习,并通过实习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学校还要重视实习实验设备的更新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确保学生顺利适应实习岗位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后,学生才能满怀信心地进行岗位实习,减轻他们的焦虑感;其次,要完善实习管理机制,加强领导、周密安排。在实习前,要让他们对实习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做好实习前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在岗位实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加强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进行实习评价的时候,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悉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二)社会尤其是企业应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是靠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经济发达地区和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分享其环境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而达到共赢。

(三)预防家庭对学生实习环节的负面影响。实习对学生学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的职业前途对于他的家庭同样意义重大,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对学校的实习教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请家长密切注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共同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四)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实习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学生要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一方面,学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能力,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迎接挑战;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沟通和宣泄,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通过倾诉、交流、运动等方法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尝试着从多方面认识问题,掌握平和心态的技巧,不钻牛角尖,放下思想包袱,尽量减轻负面的心理的影响,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

9.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 篇九

浅论中职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广西乐业县职业教育中心 黄红升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

1.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

2.家庭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3.学校教育不当。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5.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的进入社会就业挣钱,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导致无心学习。

二、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

1.态度上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这种观念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教师应该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走进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地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校在环境布置上要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美”、“特”、“新“来装点布置。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话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能使学生流连忘返,教师、学生的一些文艺作品的展示,增添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艺的广阔空间。

3.育人先要育己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最后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欠缺,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由于不少中职生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人格污辱,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成绩上取得了进步,也无法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家长总是不会相信的。如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对周围的人总报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各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着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应该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让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

5.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如,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心理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等;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学生不用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在大家面前,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10.中职学生自我评价 篇十

来到学校后。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计算机这个专业,虽然这个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我有很大的难度,但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我肯定努力,有信心,爱钻研,我就可以在这门专业上很大的收获

在校的日子里,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学生会,从一名普通的小成员变为了一名学生会宣传部干事,在学生会里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例如:我的书法和绘画技术又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且我的人际圈变大了有了更多的朋友。在学生会里。我的表达能力也更上一层楼了。

1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十一

【關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乐观向上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新课题,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方面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为了进一步促使中职学生提高自我教育以及自我认识能力,对于一些心理知识我们应该首先让他们学习,对中职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有一定的益处。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会经常性的出现恐惧、紧张和抵触的现象。喜欢拉帮结伙打架斗殴,自我控制能力差,随口说脏话,沉迷于网络,不能正确面对现实,人际关系差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职学生如此多的心理问题呢?主要应该是由:家庭影响、社会影响、自身心理因素以及学校教育不当等几个重要因素所导致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有的家长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所以教育方法也就不够恰当,也有的家庭不够和睦,使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及关爱,这就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扭曲的性格。

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很多社会上的人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都对他们有着严重的偏见,中职学生受到这些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得他们极易出现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教育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会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心理上的特点,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就使得有一部分学生逐渐产生了自卑,孤独等心理。同时,学生的自身心理因素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中职学生大部分基础不够扎实,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缺少紧张的学习氛围,长此以往也会成为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1.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潜心修养的成果之一就是真诚,教师的真诚不是刻意表演自己的辅导技巧,是内心态度的真实流露,真诚建立在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的基础之上。但是,真诚并不等同于顺从,更不是要教师曝光自己的内心世界。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首先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条框摆脱角色的束缚。学生更喜欢普通、人性且贴近他们的教师。教师在对待自己的缺点时,用不着进行遮掩或者说是防御,人都是有缺点的,中职学生更喜欢将这种在自己面前不加以掩饰的教师。

2.培养学习兴趣,正确评价自身。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保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或者说是心理激发状态,而这种状态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在有优点和长处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缺点和短处,但是即便是缺点或者短处也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学生绝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就否定自己,还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会接纳自己。

3.培养正常交往能力,发展健康情绪。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不能对男女学生的正常交往大惊小怪,或者恶意的进行猜测并且当众进行职责。在这一方面我们在允许他们正常交往的同时,对男女学生放纵情感以及毫无界限的亲昵表现也要采取一定的防止措施,我们要从正面多进行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鲜明的学校和教育理念,陶冶师生情操,增加竞争和开拓创新等意识,建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教师首先要先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不断提高。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积极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我们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承担心理辅导课或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中职学校要尽量配备,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才能得以保证。这种心理咨询不同于任课教师或者班主任的谈话。在心理有困扰的学生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建议。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语言,重视与学生的感情沟通,并不是对寻求帮助的学生强加自己的意愿,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寻找可行的办法。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到实现。教育部门和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完整的系统就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家庭和社会都是中职学生广泛接触的世界,我们必须要多方面努力共同维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瑞.浅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商情,2012(41):242-243.

[2]程联英.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12):43.

12.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二

教育是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 它必须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进行教育, 以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意志、性格、能力、品质等内部心理特征全面、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 使其增强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 获得健全的人格。要使青少年学生获得充分、愉快、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之中, 并使之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要适时对学生 (包括职业学校学生) 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汲取健康营养, 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方法等, 从而使学生能认清青春期的意义和价值, 接受未来的挑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不仅对个人、家庭来说很重要, 对社会、对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对整个人类素质的提高, 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1.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基本内涵包括: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

2. 心理健康标准

目前, 国内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尽相同, 但从衡量方法上看, 基本已达成以下共识:与周围的人作横向比较是正常的;与个体过去比较是发展进步的;与社会环境及要求相适应;个人主观感受满意。一般来说,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适度的情绪;健全的意志;统一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目前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 通过多种途径, 采用恰当的方法,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其心理机能, 开发其心理潜能, 进而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及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意义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持学校教育正常运作、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提高其学习效率, 促进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调整不良心理状态, 改善人际关系, 完善自我人格,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4. 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智力发展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学习心理指导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人际关系指导;环境适应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升学及就业指导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 消极实践任务:防治心理问题, 消除异常心理。常见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是一般心理问题, 即轻微的心理异常或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通过开展有计划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 消除心理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对于已经有了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 要采取适当措施, 使其在量变过程中得以终止和消除。对于确实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要给予积极的治疗, 以使其尽早恢复健康。

(2) 积极实践任务:优化心理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他各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与社会现实要求形成和谐的适应关系, 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实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进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促进社会发展, 造福人类。

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行动策略

(1) 全面渗透, 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的策略。

(1) 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形成多渠道实施的局面。

(2) 实行“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三位一体”就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功能, 形成齐抓共管的理想教育氛围, 使其共同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潜能, 形成健康的人格,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自强、自律、自控、自情、自悦的品格,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3) 面向全体、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所有的学生, 不分性别、年龄或年级, 不分问题类型均在教育之列;学校教育的一切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无成见、无条件地顾及全体学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 实施学科教学渗透, 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1)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是教学活动的必然。

(1)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也是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素质, 而人的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形成的中介, 只有人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心理潜能得到开发时, 创造能力及其他能力才能展现, 整体素质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

(2)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从学生角度讲, 教学主要是学习过程。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心理机制的转化, 才能渗透到人格特质之中, 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提高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付出一定的脑力、体力和心理能力来解决与老师、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过程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困难、挫折或失败。因此, 学生渴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

从教师角度讲, 应掌握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2) 实现教学因素的转变。实现教学因素的转变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并使之相互渗透,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因素和条件。

(1) 教学目标观的转变。传统教学目标观只重视知识、能力、道德等单一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认为只要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得好, 智力水平高, 其他心理自然就会健康发展了。

现代教育目标观认为, 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只有对学生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伦理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培养和发展, 才会有效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目标观, 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 以切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2)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 成为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 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

转变的表现形式是:在教学中努力与学生结成亲密友好的关系, 营造和谐、宽容、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转变的关键是爱和平等。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是合乎科学逻辑和心理特点发展规律的, 具有形式化、单一化和抽象化的特点, 其智力、伦理及心理价值是内隐的、潜在的。

对教材的理解、挖掘、组织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这一转变主要是指在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 深入理解、把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 深入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 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内容有机统一起来。

教学方法的转变主要是指教学应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 注意师生间的协商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以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 教学效益观、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转变传统教学效益观和评价方式, 以学生是否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价教学, 综合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长, 要有连续性。评价不仅要由教师作出, 学生本身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特点,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为前提,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辅导和训练。因此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 课程的目标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 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 通过具体事例, 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 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 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所以, 原则上不应该是传授知识型, 不能有固定的模式, 更不能考核。

(1) 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自身心理必须要高度健康、品德高尚;应是知识综合型教师, 具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应具有深刻的人生经验和广泛的社会阅历, 思想要成熟。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 而是实际应用课;不是教师的说课, 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无定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 可根据学生实际, 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把握以下六大要素:良性期待;饶有兴趣的问题;参与式活动;发现式学习;因人而异的指导;鼓励性评价。这是教学成功的基本要素。

3. 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使其体验集体生活上的乐趣, 显示才能与友爱,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 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渠道。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 使其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3) 课外活动能提供大量的实践和创新机会, 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自我发现, 有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 各种生动活泼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动机奠定广泛的基础。

(5) 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陶冶其情操。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职专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职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任务,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9) .

[2]白玉萍.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11) .

[3]教育专题信息[M].天津教育报刊社, 2010.

上一篇:钢结构监理体会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