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 教案

2024-07-03

诗经氓 教案(13篇)

1.诗经氓 教案 篇一

《诗经·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几个重要字词的用法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歌曲《在水一方》,询问学生歌词出处。明确:歌词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板书:《诗经•氓》)

二、《诗经》知识回顾(10分钟)

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明确: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就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二)《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105篇。它是朝廷的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主,如《伐檀》。

《诗经》常常采用叠层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之间,仅有个别字的改换,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三、文章梳理(30分钟)

(一)正音

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课件展示)

匪fēi我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隰则有泮pàn

(二)明义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五、艺术特色(20分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三、研读——明其意。

(一)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三)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6、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7、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8、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9、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0、(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11、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12、齐读最后一节。13、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14、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15、美读——诵其文

16、学生齐背全诗。

17、质疑探究:

18、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19、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20、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21、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22、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23、布置作业:

24、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5、推荐阅读:26、1、《孔雀东南飞》27、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2.诗经氓 教案 篇二

一、恋爱中的单纯痴情

也许没有经过社会风浪的淘洗,也许没有见过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也许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大多数少女一般,显得单纯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得极为虚伪做作。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口,别有用心地骗取了女子纯真的爱情。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女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男子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气,使女子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很快,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爱情的泥淖不能自拔。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他们也像世间绝大多数痴情男女一样玩耍说笑、海誓山盟,品尝尽恋爱的甜蜜与浪漫。他们偶尔也有小小的分别,这时女主人公就坐卧不宁,如痴如狂。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出强烈的对恋人的“不见则忧,既见则喜”的痴情。连她自己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认为自己曾经太过痴情,她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她总结了恋爱时期自己乃至绝大多数女子的沉迷与痴情。

总之,恋爱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单纯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没有对男子做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亦没有对生活做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她毫无心机,毫无思量,只是沉溺于当前的甜蜜与温柔之中,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结果埋下了必然使人悲痛伤心的种子。

二、婚后的勤苦忠贞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在经过一番甜蜜的浪漫与彻骨的思念之后,他们终于品尝了婚姻的圣果。作为一个传统的普通下层劳动妇女,《氓》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刻苦、忠于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她起早贪黑,日日为家务而辛苦劳作,而且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贫穷困苦的生活之中,她仍然恪守妇道,忠于丈夫。但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竟然是在妻子没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最先背弃妻子,背弃婚姻。这个无耻的男子行为卑鄙、前后毫不一致,爱情又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二意。而且“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当心愿满足后,便开始以暴力虐待妻子。“痴心女子负心汉”,我们可以想到这位勤苦忠贞的女子在当时所受的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与伤痛。命运之苦,竟然连她的兄弟们也不了解,反而都讥笑她,真是雪上加霜。

《氓》中女主人公的这种勤苦忠贞的品性正是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们的共同品质,并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人格操守代代相传。这位女主人公正是广大妇女们的缩影,是她们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强的普遍性与典型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们不幸而艰辛的生活状况与卑下的社会地位,读来令人顿生怜悯同情之心、凄惨悲凉之意。

三、弃妇的怨恨清醒

然而,这样一个勤苦重情、忠贞不贰的美丽的劳动妇女却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情况下被无情寡义的丈夫所遗弃。华落色衰,色衰爱弛。这表现出作为旧社会劳动妇女命运的悲惨与不幸。那么,一个旧社会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对于这一切又能如何呢?对于大多数弃妇而言,亦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在痛苦不幸之中独自伤悲。《氓》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但难能可贵的是,她除此而外,更多更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怨恨伤痛之气与清醒决绝的态度。

她开始追悔自陷情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里,女子并不自私,在这令她十分伤痛的时刻,她不仅仅悔恨自己当初坠入情网,不是只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发牢骚,而是在向广大妇女同胞们发出呐喊,告诫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要她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感情。此时,《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伟大的,是清醒的,是极富理性的。

她可能是要让天下的妇女们进一步认清那些薄情郎、负心汉的真面目,于是又带着十分强烈的怨恨与伤痛之情控诉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位卑鄙的男子开始只是垂涎于女子的美貌,并表里不一、居心叵测地骗取了女子的身心,然后就三心二意、负情背德。这样一个丑陋的面孔,真真枉费女主人公曾经的热恋苦思,亦枉费女主人公的勤苦持家。这首诗歌就是一位弃妇在自诉婚姻悲剧,所以从头至尾不论是在回忆什么,都始终充盈着弃妇的伤痛与悔恨。

一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无限期盼、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对丈夫充满无限爱恋的女人,在一切遭到毁灭之后,她又该如何呢?《氓》中的女主人公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决绝。她在回忆了过去的种种不幸遭遇之后,在对天下女同胞们提出了一番忠诚的劝诫之后,她毅然决然地与那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决绝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一个敢于反抗旧社会,敢于为自己遭遇鸣不平的怨恨伤痛而又刚毅坚强、清醒理智的妇女形象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总之,《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随着生活境况的不同,她的形象也表现出了与之相应的不同特点。带有极为强烈的阶段性、复杂性与发展变化性。但这一切又都集中统一而又顺畅连贯地展现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成为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的悲剧缩影,成为当时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与现实意义。

摘要:《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 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 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 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本文主要论述了她在恋爱、婚姻、弃妇这三个人生阶段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象特征。

关键词:《诗经·卫风·氓》,女主人公,形象特征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7.

[2]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12.

3.《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

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二、教材分析

《氓》出自《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3.方法与过程

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2.领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妙处。

五、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六、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文学常识介绍,疏通字词,注意诵读,概括内容,初步感知文意。(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叙故事,梳理行文思路

明确:

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明媒正嫁到最终被弃回家的故事。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

(二)自主学习,思考问题,探究文本内容

1.学习“婚恋”部分

(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请找出能够表现人物心理的动词)

明确:

男:抱、贸、来、谋、怒、卜、筮;其中,“怒”,名词活用为动词。

女:送、乘、望、泣涕、笑、言。

(2)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古老的艺术手法?

提示:“赋”。(追忆“恋爱+结婚”的经过。)

(3)思考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包办婚姻。从女子的回忆看,二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2.学习“婚变”部分

(1)小组朗读。

(2)提问:诗歌运用了什么古老的艺术手法,来阐述这种感情的变化呢?

明确:在总结自己的婚前、婚后生活时,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属于比兴手法。

(3)提问:请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并举一两例。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第三章以比兴开头,用葱茏茂盛的桑树比喻自己的青春,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的小鸟,谆谆告诫读者:不能沉溺于爱情。

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再加上婚后长期的贫困生活,女主人公被抛弃了。

第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衬照恋爱生活的变化,激发读者的联想,从而,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提问: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女子有没有过错呢?作者用哪些语句表现女主人公的品行?女主人公又是是用哪个句子表现自己的认识的?

明确:由“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语句来看,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女子自己认为自己“女也不爽”,所以,没有责任!

(5)提问:导致婚姻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等语句看,是男子的变心导致婚变。

(6)女主人公的爱情失败了,她是不是只是自个一味地哀叹?她是怎么说的?(用了什么古老的表现手法?)她从婚变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呢?

明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妇女们不要迷恋所谓的爱情。

(7)是不是就不要爱情,独身算了?

明确:爱情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3.研习“决绝”部分

(1)提问:女主人公通过回忆、自省,做出了什么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清醒、刚烈。

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提问: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几例。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附:其他对比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4)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这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提示: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女子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和时代悲剧。

(5)本课小结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不仅有个人原因,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造成的。我们在憎恨氓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该想到,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和时代的产物。

(6)分析探究

请同学们听听流行歌曲《香水有毒》并仔细分析一下歌词,说一说,其中的女主人公和《氓》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有何不同?

温馨提示:找出歌词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和行为的语句。

[附]

《香水有毒》歌词

歌手胡杨林(演唱)

我曾经爱过这样一个男人,他说我是世上最美的女人,我为他保留着那一份天真,关上爱别人的门!也是这个被我深爱的男人,把我变成世上最笨的女人,他说的每句话我都会当真,他说最爱我的唇!我的要求并不高,待我像从前一样好。可是有一天你说了同样的话,把别人拥入怀抱!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你赐给的自卑,你要的爱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

也是这个被我深爱的男人,把我变成世上最笨的女人。他说的每句话我都会当真,他说最爱我的唇!我的要求并不高,待我像从前一样好!可是有一天你说了同样的话,把别人拥入怀抱!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你赐给的自卑,你要的爱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你赐给的自卑,你要的爱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

课堂小结:

《氓》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刚烈和坚贞的,她能从事实中找到婚变的症结,并且断事果敢;《香水有毒》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屈从和卑谦的,她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处事十分软弱。两相对比,对待婚恋的态度,思想境界的高下,不言自明。

我们的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是陈腐思想的遗老遗少,受害者,自然是自己。

九、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十、教学反思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关于爱情、婚姻的初步的认识。

4.诗经·卫风·氓 竞赛教案 篇四

执教者:胡慧芹

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2.了解《氓》的大意,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塑造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因此又可称为“诗三百”,按诗歌内容,可将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学生自由朗诵诗歌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四、听录音,整体感知

1.简述故事情节。

明确:讲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抛弃的故事。

2.在从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中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明确:期待、甜蜜——悔恨、悲痛——清醒、挣脱

五、分析人物形象。

1.从人物内心情感中感受了女主人公人物形象。请用关键词概括女主人公特点,指出文中哪些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明确:热情,善良,单纯,勤劳,任劳任怨,清醒而坚强。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正面描写: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比手法:婚前氓的表现——氓之蚩蚩

婚后氓的表现——士也不爽

士贰其行

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六、扩展延伸:

女主人公的经历对于现今的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5.诗经两首氓优秀教案 篇五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的目录,来看看笔落惊风雨这个单元,编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编选教材篇目的。

为什么把《诗经》和《离骚》放在了第一个部分呢,除了他们成书的时间最早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让我们来看一下氓的注解一中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介绍。用ppt补充介绍。

二、文本

(一)读

1、对照文本纠音。

2、看ppt朗诵,四言诗的断句,两两一断。

3、齐读,一段一段进行纠音。

(二)释义

1、逐段释词,ppt上 将重点字词颜色标出,让学生对照注释通译,有问题的问。

2、呈现翻译。

3、背诵文段。

补充:

第一段里的“氓”有多种解释。从亡从民,流民。对男子的鄙称。民。这三种解释,我更倾向于流民。鄙称在这一段出现,不太合适,因为送子涉淇,又是一个尊称。此段是写两人情意正浓,所以,鄙贱不太合适。要注意整首诗歌是以女子的口吻进行创作,氓,也是女子对这个男子的称呼。在诗歌里,女子队男子的称呼有多种变化,可以进行关注。蚩蚩,也有说忠厚的样子。这个词语是文章里唯一一处地男子的肖像描写,也是两人在情感愉悦之时,女子眼中的男子的样子。

第二段,围绕着复关,连写了好几句。复关表面上是地名,这里实质上是指男子。从第一段,我们得知,婚期的波折在于无良媒,那么第二段良媒了吗?分离重逢之后,结婚了。

第三段,第一段写定情,第二段写成婚,第三段就马上直接接着写婚后吗?那写了什么?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对男女之情谈了自己的体会。

第五段,可以说是第四段,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具体内容。这个段落每一句的结尾都有一个“矣”。可见,女子对这段婚姻的伤心欲绝,失望透顶。

4、整篇文章的字词已经完全梳理好了,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情节。

(三)手法

1、请同学们背诵全文,观察文章里的哪些句子与记叙感情没有直接联系的,划出来?

2、复习《诗经》六艺,解释赋比兴,对照课文,一二段的写作手法就是赋。

3、用山歌解释比兴,将刚才的划线句子,对比课下注解,看看有什么不同。最有一句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没有提到比喻意义。所以,前面几句都是比兴,最后一句就是单纯的起兴。

(四)分析人物情感

《诗经》里面有众多的弃妇诗,为什么唯独《氓》备受推崇。一来,《氓》的故事情节非常完整,情节起伏,其他大部分的弃妇诗都是,直接从被休弃以后写起,哭泣,悲叹,怒骂,主要是一种情绪的抒发。不如《氓》赋的语言也非常精彩。二来,《氓》的女主角,非常吸引人。当代的学者鲍叔山甚至表达了觉得《氓》里的女性是最完美的女性,很多人也评价《氓》是最早的最好的弃妇诗。可见,女主人公的是非常有魅力的。我们来看一看。

1、在这段感情里,女主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无与士耽”。

2、“耽”字何解?——沉溺,沉迷。也就是说,女子认为自己在这段感情里面失去了理性。

3、文章中哪些地方的句子体现了女子的在感情里的“耽”。

1)无良媒

2)子怒——暴

3)不见复关——既见复关

这时候,再来看兄弟的咥,就可以看到,或许,在出嫁之前,娘家人可能已经不置可否,而女子的一意孤行。

4、恋爱中的女子,婚姻初期的女子的性格,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当发现这段感情不尽人意之时,女子又做出了什么决定。我们来仔细品味“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两句话中的“老”怎么解释。当然第一个老很明确,就是至死。第二个老呢?有些地方解释为,女子人老珠黄了,有些地方解释为承前,到了老年的时候。大家品味一下,这两种解释有什么细微的差别。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和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正好搭配,看到一个果敢决绝的女性,她不愿耗尽自己的人生,当爱情不在之时,就毅然了断。

5、总结,女子的性格。

(五)积累文章成语。

6.诗经·卫风·氓 篇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折叠

词句注释

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2.3.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商量。古音咪(mī)。

4.5.6.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7.8.9.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复关: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10.11.12.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载(zài):动词词头,无义。

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13.14.咎(jiù):不吉利,灾祸。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5.时期。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16.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18.19.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说:通“脱”,解脱。

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20.21.22.23.24.25.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不爽:没差错。

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意思是“女方没有什么差错过失,男方行为不对,对爱情不专一”。

26.27.28.29.30.31.32.33.34.35.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室劳:家务劳动。靡:无。“夙兴”二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夙:早。兴:起来。

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咥(xì):笑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6.37.38.39.40.韵。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即“返”字。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41.已:了结,终止。焉哉(古读zī):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国风·卫风·氓

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7.诗经氓 教案 篇七

关键词:诗经;氓;周代;婚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13-02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叙事成分浓重的弃妇诗,运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描述这人间悲剧,亦是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问题上被欺骗遗弃后所唱的怨歌。诗歌讲述了最初敦厚老实的男子殷勤地求婚,两人感情美好而甜蜜;婚后,女子“夙兴夜寐”,对丈夫一片赤诚,为家庭任劳任怨,辛勤劳作;而更多地却道出了自己年老色衰,如同桑叶枯黄飘零,并遭到丈夫遗弃的苦痛。在她回顾今昔不同的生活遭遇,哭诉了被弃的悲楚后,最终意识到自己成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而对她进行欺骗、摧残的正是先前那“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伪君子,最终怒不可遏地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喊出了满腔怨忿,愤然决定和变化无常的丈夫一刀两断,彻底决裂。

《风》中的爱情诗,作为风土之音,里巷歌谣,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把爱情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地、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人们纯朴、真挚的爱情理念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现象的批判。而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无疑和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相联系。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情节描写,推想出周代社会中的某些习俗。《氓》作为大家熟知的弃妇诗,情节丰富,涵盖了女子从订婚、结婚到受辱、遗弃的全过程,颇具代表性,为我们了解周代先民的婚姻习俗和制度等内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一、“仲春会男女”与朴素自由的恋爱风尚

在周代,男女自由恋爱风气尚开,受到礼教的钳制并没有封建制度确立后的那样明显。这时的婚姻形态,包括正规的聘娶婚和非正规的野和。聘娶婚是婚姻的正宗,通行于上层社会,讲究礼仪规范,而野和即是这种对偶婚的残存。不同的等级层次的社会成员,其婚姻程序往往各有差异。统治阶级为了繁衍人口,扩大生产力,鼓励青年男女的结合,这就使得广大平民阶层的恋爱择偶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具有追求恋爱的自主权利。

《氓》中写到“总角之宴”,可见女子与氓从小亲梅竹马,对氓亦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女子对氓一片深情,朝思暮想。氓对女子也是“信誓旦旦”,感情非常深厚。从开篇首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以看出,男子主动向女子示爱,二人的结合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并非宗族家长的意愿,也反映出周代先民的情爱自由可见一斑。

《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会令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统治阶级给予了人们恋爱一定的自由空间,对在仲春三月的非正规婚姻不加干涉,并对嫁娶聘礼作了一定限制,规定“入币纯帛,无过五两”,亦即不超过一束帛,这样最大限度地鼓励人们自由婚配。《诗经》中,如《郑风·野有蔓草》《郑风·溱洧》等篇,对“仲春会男女”的婚恋习俗也有着充分的反映,弥漫着劳动人民对朴素自由的恋爱风尚的歌颂。

二、“子无良媒”与周代婚姻的“匪媒不得”

《氓》中女子解释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也从侧面反映出媒人在周代婚姻的重要性,亦为其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周礼·媒氏》中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郑《注》曰:“判,半也。得藕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地官·司徒》中专设媒氏一职,“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可见,周代正规的婚姻仪式的主持者都是由官方机构设置,媒人也已普遍介入到人们的婚姻缔结中。《豳风·伐柯》有言“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媒人是婚姻过程中社会化了的规范,是一个重要的牵线人,亦是宗族社会中家长对子女婚事干涉的产品。《礼记·曲礼上》中便谈到了媒人这一专职的重要作用,“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戎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由媒人牵连男女,婚礼下达父母,上告祖先,操办酒席以告相邻,强调男女之别。因此,我们知道媒人是周代先民进行正规婚姻流程的前提。

《氓》中女子期待有媒人以进行正规的婚姻步骤,无奈男子未聘良媒,最后只得安慰男子,并许诺“秋以为期”。这也让人对男子的品行引发猜测,为何“子无良媒”?《氓》中男女婚时已过仲春,无媒而自行成婚,女子缺乏对男子的全面了解,并将自己置于违背礼法的不利境地,最后也只得留下深深的悔恨。

我国古代婚姻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文》中,“媒,谋也,从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性也。”媒人作为官方特设职位,是古代聘娶婚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也起着勾连嫁娶两家的重要作用。美满的婚姻,应有媒人的见证和礼法的约束,即使两情相悦,也应按礼法行事。反之,如果男女私定终身,就会遭到家庭和社会的耻笑,《孟子·滕文公下》有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也说明周代宗法制社会对婚姻的枷锁正在形成,强调宗族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期许。

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与周代婚姻的“六礼”

前面说道,媒人是规范化的婚姻的重要前提,因为有了媒人才得进行合乎礼法的“六礼”。男以娶之程序而娶,女以嫁之程序而嫁,男子娶妇当向女方依礼聘娶。正所谓“六礼备,谓之娶;六礼不备,谓之奔。”这也是正式缔结婚姻的主要方式,亦是《氓》中女子所期望的婚礼,不违礼法,获得社会的认可。

《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士”阶层所通行的婚俗礼仪环节,即“六礼”:⑴纳彩,待女家许亲后,男方聘媒人到女家,持雁行采择之礼;⑵问名,媒人持雁作礼问女子姓名、生辰,以便占卜请示吉凶;⑶纳吉,男方主人在祢庙中对女名进行占卜,得吉兆,再遣媒人到女方告吉;⑷纳征,即男方遣人向女方送聘礼;⑸请期,即请女家主人确定婚期,以表谦虚;⑹亲迎,即结婚当日男子迎娶女子回家。

这六个程序完成后,婚礼完成,男女便确定了正式的婚姻关系。“六礼”中,除纳征用聘礼外,其余五礼用雁,雁作为随阳之鸟,随时而南北,不失时节。飞而成行,长幼有序。意在提醒夫妻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强调守时序、不逾越,也体现先民对新婚夫妻的良好祝愿

《氓》中男子借贸丝亲自行采择之礼,所持布帛也并非雁,并没有遵循礼法。“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便包含了“问名”和“纳吉”,亦是男子自行完成,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习俗,乃是私订婚姻。明人朱善《毛诗本义·诗解颐》记载:“责之以良媒,是欲谋之人也,而不知人之不吾与也;要之以卜筮,是欲询之神也,而不知神之不吾告也;及其见弃而归兄弟,是欲依其亲也,而不知亲之丑吾行而不见恤也。亦将如之何哉?女之苟合者,色衰而爱弛;士之苟合者,利尽而交绝。合之不可以苟也。”《氓》中男女有违礼俗,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酿成了婚后的悲剧。

四、“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与周代婚姻的“出妻”制度

《氓》中女子婚后三年日夜操劳,而丈夫却“二三其德”,面对爱情始乱终弃。她对丈夫的薄情表现出深切的悔恨,发出“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叹息。并用桑葚的润泽来比喻自己的年轻美貌,爱情的甜美,用斑鸠鸟贪吃桑葚,来告诫女子切勿迷恋男女之情。经历了最初的幸福到急切的完婚,最终,女子在夫家辛勤劳作却被抛弃,只得独自渡过淇水而归。这一令人痛心的弃妇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周代女性的地位卑微,面对丈夫的遗弃,也只能默默隐忍。

中国古代的婚制是父方的,关于婚姻的解除,即“出妻”,也完全掌握在男方手中,女子一旦出嫁,终身不改,夫死不嫁。出妻的根据,按《大戴礼·本命》:“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并列出不去的条件,作为补救:“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此即所谓的“七出三不去”制度,男权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可见一斑,丈夫对妻子的离弃是非常轻易的,女子面对婚姻的枷锁并没有更多的话语权。《士昏礼》有言:“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母施矜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丧服》中更有:“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夫,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强调妇人对男权的依赖,不允许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夫者,妻之天也”这种婚姻中的不平等关系便是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缩影,男子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占绝对的优势,女子仅是男权的附属,这也是造就《诗经》中众多的弃妇形象的根源。

《氓》中的女子自诉勤俭、貌美,本不应被去。三年里她“夙兴夜寐”,操持家务,毫无怨言,以改善“三岁食贫”,有功于夫家,理应属“前贫贱后富贵”,即不去之列。究其原因,诗中也留下可疑之处,在女子追忆往昔生活,与夫愤然诀别时,唯独不提离别亲生子女的悲痛及对夫家子女的思念,有违母性,不合人之常情。且《氓》通篇未提夫妇育有子女,让人引发猜测,夫妇生育困难,未育子女?“无子,为其绝世也”,在夫权制的宗法社会,无子威胁到世族存亡,是颇为严重的出妻理由,隧把女子归为“无子而去”,也不无可能。亦或是男子婚后“二三其德”,喜新厌旧,始乱终弃,女子述其因年老色衰被弃,满腔愤恨,情真意切,是否属实,今难以定论。但这也确实反映了当时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女性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的辛酸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不平等待遇,及在面临婚姻破裂时的悲惨命运走向。

总之,《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描绘了周代鲜活的生活画卷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风俗。不仅是璀璨夺目的文学遗产,更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中华民族的古老婚俗源远流长,至今在边远的农村,仍有婚姻“六礼”的缩影。《氓》作为一首典型的弃妇诗,全诗虽短,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习俗和礼仪,以及那个时代的女性生存状态,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诗经氓课堂实录 篇八

1、导入新课

师:“今天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下句是什么?”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很好,那么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呢?”

生A:“ 《诗经》。”

师:“对,这句是《诗经》的开篇《周南·关雎》中的诗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三大类,其中“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通过预习,已知《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卫风·氓》,看看女主人公是如何叙述自己的辛酸历程的。”

2、请同学们朗读《卫风·氓》,要求:正音

本诗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可老师领读,示范朗读全诗,培养学生正确诵读习惯,及语感 。

3、研读课文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回忆追述,用对比的手法来叙事。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部分(1、2)

翻译

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生B:“讲述了女主人公和氓约定婚期。”

师:“不错,这一部分追述了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生C:“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 ,又劝氓‘无怒’,可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的姑娘。”

生D:“‘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热情。”

师:“很好,很明显,女主人公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这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写氓,但是‘将子无怒’ ,反面衬托出了男主人公氓的狡黠。从这一部分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的:热情、幸福。”

第二部分(3-5)

翻译

师:“这一部分是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同学们根据翻译,默读一遍,思考各章分别讲了什么?”这一部分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E:“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生F:“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G:“第五章:简述自己婚后不幸生活的遭遇。”

师:“很好。这一部分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同学们看到课后第三题,题目上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兴,就是以眼前景物引起所咏之辞。女主人公以桑叶的盛衰引起人生感慨,得出人生经验。那么在这一部分流露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H:“悔恨、沉痛。”

第三部分(6)

翻译

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为何?”

在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明确:表述了“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基调:清醒、刚烈。

4、总结

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明确:本诗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布置作业

9.《诗经.氓》教学与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导入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古今文人墨客喜欢表现的一个主题。但是更多的文章在表现着爱情的美好,有相爱之人的相互思念,有相互倾诉爱慕之请。少有诗文描写婚变。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卫风 氓》的女主人去了解她的婚变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指表现内容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表现手法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二)、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三)、情节

《氓》是一首叙事诗。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四)、分析女主人公人物形象

通过“恋爱—婚变—决绝”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五)、主题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章节 情节 基调 形象

第1、2章 恋爱 热情、幸福 活泼、可爱

第3-5章 婚变 怨恨、沉痛 勤劳、温柔

第6章 决绝 清醒、刚烈 坚强、清醒

(六)、鉴赏要点

1、对比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2、《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七)、背诵本诗

(八)、课后思考 把《氓》改编为一篇小说

(九)教学反思

10.诗经氓 教案 篇十

关键词:《诗经》 《谷风》 《氓》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深广博大的思想内容和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里不朽、不息,成为永恒经典,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笔者主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

《谷风》与《氓》分别写了两位古代劳动妇女的不幸生活遭遇,同时也昭示着周代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虽然两首诗叙述和反映的内容有着共同的主题,但《谷风》《氓》又分别刻画出了两位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女主人公形象,在《诗经》众多篇目中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抛弃的悲凄遭遇,但刻画出的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卻是异常鲜明,两相对照。《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泣泣,哀怨凄切;《氓》中的女主人公则控拆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是非鲜明,态度清醒而果断。但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所以她们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二、艺术特色

《谷风》与《氓》不仅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艺术风格上也体现着《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谷风》与《氓》都是叙事诗,但结构上却不是简单的叙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相适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两篇诗作中,女主人公在凄伤的被弃遭遇中真实感人地抒发着对爱情、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自己的怨愤伤心,坦率而真诚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我口唱我心”。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既生既育,比予于毒”(《邶风·谷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卫风·氓》)这些句子无丝毫矫情造作,真实地叙述了自己的怨恨和丈夫的无义,叙事明晰,感情真实,体现着《诗经》抒情写实相统一的艺术表现风格。

(二)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诗集传》)赋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直抒胸臆。在《谷风》与《氓》两篇诗作中,“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为作品更好地叙事与抒情起到了很大作用。诗中对女主人公贤惠持家、任劳任怨的形象都是直接刻画,直赋其事,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淡而客观地倾诉,但却在朴素的叙事中熔铸着情感;毫无夸饰,却使女主人公的忠贞勤劳与男子的无情无义形成鲜明对比。在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时也使诗作中男子的形象逼真显现,既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怨恨,也烘托出男子的绝情,达到了“叙物以言情”“情尽物者也”的效果。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从《谷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仅比喻贴切,而且富有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形象。“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女主人公自比其苦,她以荼菜之苦反喻自己的痛苦比荼菜更苦,这里用说反话的形式提出,更深刻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巨大痛苦。“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比喻自己的容貌与新人相比较也不见得丑,含蓄地劝说丈夫回心转意。这些比喻,既有明喻也有暗喻,因事取比,同中有变,灵活而不呆板,形象生动,感情充沛,不仅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性格,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在诗作《氓》中,作者用桑叶肥厚喻女子的美貌,同时也象征男女之间的浓情蜜意;以桑叶黄落来喻女子容颜衰老,象征此时男子情义已绝。继而又以蚕桑引申到鸠鸟贪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丈夫行为的放荡和自己痛苦的无边无际,比喻多样,有血有肉,切合人物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在《谷风》中,作者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发端,用自然界一派冷雨阴风交加的景象,象征丈夫的狂暴性格,烘托出整个作品的哀怨悲伤的基调,创造出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氛围,为女主人公的遭遇和劝说制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使全诗定下了一曲哀歌的悲剧性调子,也使读者一开始就沉浸在这种悲剧的艺术境界中。《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起兴,用桑叶未落的肥厚和已落的枯黄,烘托出女主人公青春貌美一去不再,隐喻了丈夫的喜新厌旧。桑蚕之事本是古代妇女的天职,作者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富有生活气息。这种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了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到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艺术魅力。两篇诗用兴仿佛在有意无意之间,但“触物以起情”,看似平淡,实则所触之物与所起之情往往有某种外在和内在的联系,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见,“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虽然各有特点,但又不可截然分割。三者往往交相为用,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对作品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更好地叙事与抒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谷风》与《氓》在完整明晰的叙事中,以眼前之景起兴,身旁之物作比,顺理成章,脱口而出,体现了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淳朴自然的本色,使读者如同亲闻两位不同性格的弱女子倾诉自己的巨大痛苦和不幸,不仅为之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实乃《诗经》中不可多得的璀璨珠玉,可堪称《诗经》中的“双璧”。

参考文献:

[1] 胡国强,胡连生主译.诗经译注.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2] 方玉润编.诗经原始.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3] 余冠英选编.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罗宗强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武汉工业出版社,1963.

[6] 郭预衡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责编 张翼翔)

11.诗经氓读后感 篇十一

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

《氓》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一开始写一个女子与一个看起来善良忠厚的男子相爱,经媒妁之言后结为夫妻。但女子在过了三年的贫苦生活后却受到了丈夫的无情抛弃。诗人痛心地把弃妇比作陨落的桑叶儿,说明三年的贫苦生活的煎熬,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当女主人发现自己上当被抛弃后,她不仅伤心、悔恨,而且愤怒地指责丈夫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坚强的敢于反抗的性格。但当时礼教的统治日益加强了,她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连自己的兄弟也报着嘲笑的态度,说明她的悲剧,正是自由恋爱与礼教冲突的结果。

《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是封建礼教的产物。而现如今我们教师的婚姻状况又如何呢?

调查显示,教师仍然是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精神压力、职称压力、教学压力、家庭压力等。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些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对职业幸福的追寻,更影响了教师的情感世界。

一线的教师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他们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老人病了没时间照顾,孩子病了没时间照顾,甚至自己病了都没时间去看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等送走了毕业班,等送走了这批孩子,等工作告一段落,等……结果导致的是,老人何时增添了白发,不知道;孩子悄然间已长大,没留意;身体早已亮起了红灯,浑然不知……

过度的劳累,使我们青春年华早逝,过多的精力转移,使我们忽视了对爱情的经营,一旦危机出现,必然是措手不及。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婚姻,肯定不是封建礼教,那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也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12.《诗经·氓》中的周代婚俗观念 篇十二

《诗经・氓》是一篇典型的弃妇诗,揭示了周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卑微。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叙事成分浓重的弃妇诗,运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描述这人间悲剧,亦是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问题上被欺骗遗弃后所唱的怨歌。诗歌讲述了最初敦厚老实的男子殷勤地求婚,两人感情美好而甜蜜;婚后,女子“夙兴夜寐”,对丈夫一片赤诚,为家庭任劳任怨,辛勤劳作;而更多地却道出了自己年老色衰,如同桑叶枯黄飘零,并遭到丈夫遗弃的苦痛。在她回顾今昔不同的生活遭遇,哭诉了被弃的悲楚后,最终意识到自己成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而对她进行欺骗、摧残的正是先前那“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伪君子,最终怒不可遏地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喊出了满腔怨忿,愤然决定和变化无常的丈夫一刀两断,彻底决裂。

《风》中的爱情诗,作为风土之音,里巷歌谣,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把爱情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地、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人们纯朴、真挚的爱情理念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现象的批判。而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无疑和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相联系。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情节描写,推想出周代社会中的某些习俗。《氓》作为大家熟知的弃妇诗,情节丰富,涵盖了女子从订婚、结婚到受辱、遗弃的全过程,颇具代表性,为我们了解周代先民的婚姻习俗和制度等内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一、“仲春会男女”与朴素自由的恋爱风尚

在周代,男女自由恋爱风气尚开,受到礼教的钳制并没有封建制度确立后的那样明显。这时的婚姻形态,包括正规的聘娶婚和非正规的野和。聘娶婚是婚姻的正宗,通行于上层社会,讲究礼仪规范,而野和即是这种对偶婚的残存。不同的等级层次的社会成员,其婚姻程序往往各有差异。统治阶级为了繁衍人口,扩大生产力,鼓励青年男女的结合,这就使得广大平民阶层的恋爱择偶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具有追求恋爱的自主权利。

《氓》中写到“总角之宴”,可见女子与氓从小亲梅竹马,对氓亦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女子对氓一片深情,朝思暮想。氓对女子也是“信誓旦旦”,感情非常深厚。从开篇首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以看出,男子主动向女子示爱,二人的结合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并非宗族家长的意愿,也反映出周代先民的情爱自由可见一斑。

《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会令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统治阶级给予了人们恋爱一定的自由空间,对在仲春三月的非正规婚姻不加干涉,并对嫁娶聘礼作了一定限制,规定“入币纯帛,无过五两”,亦即不超过一束帛,这样最大限度地鼓励人们自由婚配。《诗经》中,如《郑风・野有蔓草》《郑风・溱洧》等篇,对“仲春会男女”的婚恋习俗也有着充分的反映,弥漫着劳动人民对朴素自由的恋爱风尚的歌颂。

二、“子无良媒”与周代婚姻的“匪媒不得”

《氓》中女子解释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也从侧面反映出媒人在周代婚姻的重要性,亦为其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周礼・媒氏》中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郑《注》曰:“判,半也。得藕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地官・司徒》中专设媒氏一职,“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可见,周代正规的婚姻仪式的主持者都是由官方机构设置,媒人也已普遍介入到人们的婚姻缔结中。《豳风・伐柯》有言“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媒人是婚姻过程中社会化了的规范,是一个重要的牵线人,亦是宗族社会中家长对子女婚事干涉的产品。《礼记・曲礼上》中便谈到了媒人这一专职的重要作用,“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戎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由媒人牵连男女,婚礼下达父母,上告祖先,操办酒席以告相邻,强调男女之别。因此,我们知道媒人是周代先民进行正规婚姻流程的前提。

《氓》中女子期待有媒人以进行正规的婚姻步骤,无奈男子未聘良媒,最后只得安慰男子,并许诺“秋以为期”。这也让人对男子的品行引发猜测,为何“子无良媒”?《氓》中男女婚时已过仲春,无媒而自行成婚,女子缺乏对男子的全面了解,并将自己置于违背礼法的不利境地,最后也只得留下深深的悔恨。

我国古代婚姻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文》中,“媒,谋也,从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性也。”媒人作为官方特设职位,是古代聘娶婚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也起着勾连嫁娶两家的重要作用。美满的婚姻,应有媒人的见证和礼法的约束,即使两情相悦,也应按礼法行事。反之,如果男女私定终身,就会遭到家庭和社会的耻笑,《孟子・滕文公下》有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也说明周代宗法制社会对婚姻的枷锁正在形成,强调宗族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期许。

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与周代婚姻的“六礼”

前面说道,媒人是规范化的婚姻的重要前提,因为有了媒人才得进行合乎礼法的“六礼”。男以娶之程序而娶,女以嫁之程序而嫁,男子娶妇当向女方依礼聘娶。正所谓“六礼备,谓之娶;六礼不备,谓之奔。”这也是正式缔结婚姻的主要方式,亦是《氓》中女子所期望的婚礼,不违礼法,获得社会的认可。

《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士”阶层所通行的婚俗礼仪环节,即“六礼”:⑴纳彩,待女家许亲后,男方聘媒人到女家,持雁行采择之礼;⑵问名,媒人持雁作礼问女子姓名、生辰,以便占卜请示吉凶;⑶纳吉,男方主人在祢庙中对女名进行占卜,得吉兆,再遣媒人到女方告吉;⑷纳征,即男方遣人向女方送聘礼;⑸请期,即请女家主人确定婚期,以表谦虚;⑹亲迎,即结婚当日男子迎娶女子回家。 这六个程序完成后,婚礼完成,男女便确定了正式的婚姻关系。“六礼”中,除纳征用聘礼外,其余五礼用雁,雁作为随阳之鸟,随时而南北,不失时节。飞而成行,长幼有序。意在提醒夫妻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强调守时序、不逾越,也体现先民对新婚夫妻的良好祝愿

《氓》中男子借贸丝亲自行采择之礼,所持布帛也并非雁,并没有遵循礼法。“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便包含了“问名”和“纳吉”,亦是男子自行完成,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习俗,乃是私订婚姻。明人朱善《毛诗本义・诗解颐》记载:“责之以良媒,是欲谋之人也,而不知人之不吾与也;要之以卜筮,是欲询之神也,而不知神之不吾告也;及其见弃而归兄弟,是欲依其亲也,而不知亲之丑吾行而不见恤也。亦将如之何哉?女之苟合者,色衰而爱弛;士之苟合者,利尽而交绝。合之不可以苟也。”《氓》中男女有违礼俗,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酿成了婚后的悲剧。

四、“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与周代婚姻的“出妻”制度

《氓》中女子婚后三年日夜操劳,而丈夫却“二三其德”,面对爱情始乱终弃。她对丈夫的薄情表现出深切的悔恨,发出“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叹息。并用桑葚的润泽来比喻自己的年轻美貌,爱情的甜美,用斑鸠鸟贪吃桑葚,来告诫女子切勿迷恋男女之情。经历了最初的`幸福到急切的完婚,最终,女子在夫家辛勤劳作却被抛弃,只得独自渡过淇水而归。这一令人痛心的弃妇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周代女性的地位卑微,面对丈夫的遗弃,也只能默默隐忍。

中国古代的婚制是父方的,关于婚姻的解除,即“出妻”,也完全掌握在男方手中,女子一旦出嫁,终身不改,夫死不嫁。出妻的根据,按《大戴礼・本命》:“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并列出不去的条件,作为补救:“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此即所谓的“七出三不去”制度,男权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可见一斑,丈夫对妻子的离弃是非常轻易的,女子面对婚姻的枷锁并没有更多的话语权。《士昏礼》有言:“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母施矜结��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丧服》中更有:“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夫,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强调妇人对男权的依赖,不允许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夫者,妻之天也”这种婚姻中的不平等关系便是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缩影,男子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占绝对的优势,女子仅是男权的附属,这也是造就《诗经》中众多的弃妇形象的根源。

《氓》中的女子自诉勤俭、貌美,本不应被去。三年里她“夙兴夜寐”,操持家务,毫无怨言,以改善“三岁食贫”,有功于夫家,理应属“前贫贱后富贵”,即不去之列。究其原因,诗中也留下可疑之处,在女子追忆往昔生活,与夫愤然诀别时,唯独不提离别亲生子女的悲痛及对夫家子女的思念,有违母性,不合人之常情。且《氓》通篇未提夫妇育有子女,让人引发猜测,夫妇生育困难,未育子女?“无子,为其绝世也”,在夫权制的宗法社会,无子威胁到世族存亡,是颇为严重的出妻理由,隧把女子归为“无子而去”,也不无可能。亦或是男子婚后“二三其德”,喜新厌旧,始乱终弃,女子述其因年老色衰被弃,满腔愤恨,情真意切,是否属实,今难以定论。但这也确实反映了当时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女性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的辛酸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不平等待遇,及在面临婚姻破裂时的悲惨命运走向。

13.《静女》《氓》诗经两首练习题 篇十三

夙兴夜寐

嗜草

乘彼垝垣 B.糜室劳矣

城隅

彤管

踟蹰 C.自我徂尔

有炜

洵美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涉骐

晏晏

帏裳

解析 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答案 C 3.下列各句,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4分)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⑧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A.①④⑦

B.②⑤⑧ C.③⑥⑧ D.③⑤⑦

B.解析 ②“说”通“脱”;③“于”通“吁”,“无”通“毋”;⑤“泮”通“畔”;⑥“爱”通“”,“隐藏”之意,“见”通“现”;⑦“说”通“悦”,“女”通“汝”。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解析 B项“以为”是“以之为”,省略句,意思是“把它作为”。C项“不爽”是“没有差错”的意思。D项“至于”在这里是“到”的意思。答案 A 5.《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4分)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解析 C项是“赋”,其余为“兴”。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6~8题。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其叶沃若 沃若:润泽的样子。

B.于嗟女兮 于嗟:叹息,“于”通“吁”。C.女也不爽 不爽:指不爽快。D.靡室劳矣 室:家务。解析 C项,“爽”,这里是“差错”的意思。“不爽”应译为“没有什么差错”。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5分)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B.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解析 C项,古代汉语“至于”有“就对”的意思,现代汉语“至于”有“说到”和“到某种地步”的意思。答案 C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1)女之耽兮,不可说也。(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言翻译要注意字字落实。

答案(1)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解脱了。(2)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3)男子的爱情没有标准,总是三心二意。(4)静下来想想,只能独自悲伤。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乐之。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9.《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0.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的,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答案 景语即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11.《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答案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形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上一篇:精彩毕业生必胜客实习报告下一篇:小学音乐业务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