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阅读题及答案

2024-10-25

生命生命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7篇)

1.生命生命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

汉字的生命哲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生命”哲①中国人对汉字情有独钟,把汉字看作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且从中结晶出一种“生命”哲。

②中国的文字最早称为“书契”,《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为什么叫“书契”?《尚书?序》:“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说文》:“韧,刻也,从丰,从刀。”丰,正是在木板、木块上刻记号的刀痕。

③后又有了“文”与“字”的名称。《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繁殖;演变)而浸多也。”“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生命”,也就是“字”,这就作为“生命体”看待了。不过周代称“字”为“名”“书名”;称“名”“书名”为“字”,始于秦。可见把汉字看作“生命体”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

④如果我们认识“字”的本义,就可以豁然开朗。《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古时人和鸟生子称为“乳”,所以“字”就是生育、生殖的意思,“字”的结构就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

⑤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一直传承着。王安石《字说?序》说:“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如母之字子”,即像母亲生孩子一样,所以称为“字”。宋郑樵在《六书?序》中又谱写了一个复杂的汉字生殖、婚姻血统之谱系,如“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为谐声”等,由生命的生殖进而拟出其家族与血缘的谱系。

⑥汉字“生命哲”的内容很丰富,先民不仅把汉字的产生视为“生命”的诞生,而且每个字被看成是“生命体”,尤其是书法家更是将汉字“人化”了,一个汉字可以赋予它骨骼、血肉、经脉、神情、风韵、气质。

⑦再如又有汉字的“生存哲”。汉字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它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一路演变,继续着自己灿烂的生命之旅。21世纪的汉字依然生机勃勃,计算机的输入等问题也被解决了。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才能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系统。汉字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完善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在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外文化的吸纳中,充分体现出汉字“生命哲”的大智慧。

⑧当然汉字“生命”的智慧、哲,是由创造使用它的中华民族所赋予的。笔者由此想到了衡山大鼎:高9.9米,寓意中华九九归一;重56吨,寓意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鼎上铸有一万个不同的“寿”字,寓意祖国繁荣昌盛、万寿无疆。又想到:一万个不同的“寿”字,也寓意中国的汉字万寿无疆,中国的文化万寿无疆。

⑨这不又是汉字的“生命”哲吗?

(选自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略有改动)

1.联系下文,对第①段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最早被称为“书契”,传说由仓颉创造,意为刻痕于木,这是汉字产生的头,也是汉字被视为生命体的开始。

B.“文”“字”是两个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被当作生命体看待的符号——“字”。

C.“字”的原意为生育、生殖,“字”的结构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于《说文解字》的这一解读使它获得了生命意义。

D.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不仅是渐进的,也是传承和发展的`,书法家为汉字的“生命哲”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②③④⑤段通过对古籍的充分引用和解读,准确生动地阐释了汉字产生是生命的诞生;⑥段强调书法家能赋予汉字生命特征,从而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生命体。

B.⑦段先叙述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提及汉字发展中解决了计算机输入等问题,意在强调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汉字的生成与完善。

C.⑧⑨段对衡山大鼎的解读,形象地表明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和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汉字生命力的泉,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生命”的智慧和哲。

D.全文总体为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说汉字是特殊的生命体,后深入到汉字的生存哲;先说明生命哲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后解释其本质。

3.汉字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简要概括。(3分)

试题答案:

一、(9分)

1.A (“也是汉字被视为生命体的开始”错。原文是可见“把汉字看作‘生命体’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

2.C(A.“强调书法家能赋予汉字生命特征,从而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生命体”错。原文是“书法家更是将汉字‘人化’了”,并且二者并不具备因果关系。B.原文是“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发展相随”选项表述为“意在强调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汉字的生成与完善”,错。D.“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错。)

3.(3分)(1)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系统;(2)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3)必须要有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

2.生命生命阅读题及答案 篇二

偶尔, 我会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 一杯香茗, 细细回想读过的书, 一本, 一本, 如同亲切的朋友, 如同手中的清茶, 相伴我无数个惬意的日子……

读小学时, 我的书柜里摆满的是父亲的书, 从《济公传》到《虾球传》, 从《子夜》到《白话聊斋》, 从《浮士德》到《一千零一夜》, 从《高尔基作品集》到《封神演义》。我不求甚解地读, 追求的不过是有趣的情节, 对于看不懂或没兴趣的章节, 我便一翻而过。那时读书, 其实读的不过是喜欢的故事。关于科学道理的读物, 例如《十万个为什么》, 还有几本喜欢的杂志, 像《儿童文学》、《童话大王》、《故事大王》等, 亦是手中常读之物。现在回想起来, 当时读的这些书, 情节早已淡忘, 留在记忆中的是阅读时的快意。

读中学时, 也不记得是一个怎样的契机, 我读起了外国的名著。第一本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最记得那一句经典的开场白:“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对幸福的追求, 在那时的我看来, 真是大胆极了, 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大逆不道。这本书, 我用着课余零碎的时间去读, 整整读了一个学期。

读大学时, 我喜欢上外国的文学作品, 确切地说, 是小说作品。那本《傲慢与偏见》, 我也不知读了几遍, 只记得从中学到大学, 我几乎每个假期都会重读一遍, 尽管内容早已熟透, 但每一次重读, 都像是读一本新的书一样兴致盎然。现在回想起来,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应该是这两个人:伊丽莎白和达西。那个年龄的自己, 有着伊丽莎白一样的性情, 也欣赏像达西那样的男子, 更重要的是, 我喜欢看喜剧, 而不喜欢悲剧, 这本书的结尾, 恰恰是皆大欢喜的好结局。

大学毕业后, 渐渐地, 我发觉自己选择读物有个习惯:我不是很在意作者是谁, 我只关心这本书是否吸引我。因此, 我常常只能说出书名, 却答不出作者系何人。像《红与黑》, 像《茶花女》, 像《基度山伯爵》, 这些大作的作者, 我都是到了高中才有所了解。而像《珍妮姑娘》《小妇人》等作品, 我喜爱它们的真诚率性, 却至今都记不住它们作者的名字。

有些书, 我是怎么都读不完的, 像很经典的《简·爱》和《巴黎圣母院》, 一旦开始读, 就有点像嚼鸡肋一般, 读之无味, 弃之可惜。想到这么经典的作品我居然读不进去, 心里真有一些惭愧。于是, 我使劲地读, 很想快快把它们读完, 然而, 总是到了最后, 实在读不下去, 便丢开结局不去关心, 把书束之高阁, 心里也默认自己读过了。

外国的文学作品, 除去以上的, 这10多年来读过的还有《飘》、《欧也妮·葛朗台》、《汤姆·索亚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小王子》、《爱的教育》、《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一百条裙子》、《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以后, 为了推荐给学生, 自己先读了。其中, 像《夏洛的网》和《时代广场的蟋蟀》, 虽然是儿童文学作品, 但作为成年人的我, 依然会被书中的人物与故事深深地感动。另外, 还有些作品集, 像莫泊桑的《羊脂球》、《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等, 也让我爱不释手。

以上这些书, 我不止一次地读过, 不止一次地沉迷其中。

直到后来, 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 阅读到了于丹的作品《论语》心得, 我特别喜欢她写东西的风格, 像在聊天一般。我也在看了于丹在电视里讲《论语》的视频, 才发现她和她的作品真的是“表里如一”。看她的书是会对书中的东西着迷的, 比如看了她写的《游园惊梦》, 我就开始对昆曲产生浓厚的兴趣。

写到这里, 我发现, 从小学到初出工作的二十年里, 我读的都是非专业的书, 只为生活添惬意。工作两三年后, 我开始读一些专业的书籍, 逐一想来, 有以下几本:孙建锋的《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薛瑞萍的《给我一个班, 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们班的阅读日志》、王开东的《非常数学课堂》、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优秀小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于永正文集》等, 这些书给我的专业成长带来了重要的帮助。

3.孩子,靠自己去寻找生命的答案 篇三

你认为身为学生,就应该日夜为成绩而奔波吗?你认为学好英语真那么必要吗?你认为上二本院校与上一本院校有很大的差别吗?你认为“作为学生连学习都搞不好,还能做什么”这句话正确吗?你认为照片上的我丑吗?……

广西桂林 YQ

没有一个人所经历过的青春期不是疑惑重重的。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你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理解潜藏在整个青春期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事实上,在中国,我一直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是最丑的。没错,在中国,青春期变丑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一个月长十几斤肉,这事在我的高中时期发生过。从高中到大学,我一直在长胖。奇怪的是,那时候我吃得并不多。后来,我大学毕业,事情才开始好转,我一步步瘦回到正常的样子。这时,我总结,我这辈子的胖瘦程度,总是和快不快乐相关的。而快乐的原因,不外乎是——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可是,青春期的我们是那么的无知,没有人想过,体重紊乱是心理问题,因为我们不快乐。我们刚刚绽放的青春,被严重压抑着;我们的天性得不到释放;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许可,做我们自己……于是,我们把身体当成了替罪羊,我们嫌弃它,认为自己的不完美都是它的错。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是独特的、美好的,我们可以做自己。所以,现在,每当在街上见到那些低着头走路的胖孩子,我总觉得他们就是青春期时我的影子。

“你认为身为学生,就应该日夜为成绩而奔波吗?”“你认为学好英语真那么必要吗?”……是不是,你问我的这些问题,正是一个个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是不是,也从来没有人告诉你,你是独特的,你可以做你自己?你足以根据你这么多年的成长经历,来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身为学生的你,日夜为成绩而奔波,你觉得自己快乐吗?你正常的生活有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你付出了努力,有没有收获到你想要的?你的心灵有没有因此深感压抑呢?如果这些对你来说还都OK,那么,这么做又何尝不可呢?

作为学生,连学习都搞不好,还能做什么?你去看看马云和韩寒的故事,这些人当年的学习怎么样,现在的他们又活得怎么样。

……

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单一、绝对的,它或许对这个人而言是否定的,对另一个人而言却是肯定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不都是别人所能够告诉你的。对今天的我而言,学好英语不是那么必要,因为我目前的工作和生活跟英语扯不上太多的关系。但是对你来说,我不知道你学好英语是不是那么必要,因为你还没有经过我这个年龄,或许你以后要从事的是与外贸相关的工作,或许你以后要移民……如果我此刻告诉你学习英语不必要,那么对你而言这个答案将是不负责任的。

走自己的路,把生命变成自己的,去寻找自己生命的答案,不要靠听从别人告诉你的答案去生活,因为那些答案只适合发生在别人身上。

很期待,十年后,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由你来亲自告诉我。

4.《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四

一、1.①qì qínɡ hàn②sāo zhuó

2.①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②浪费或损坏。③答应。④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3.①(参考)小鱼在我手中乱蹦,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感动,使我忍不住把它放进了池中。

②(参考)笼中的鸟,任你如何的展翅也飞不出牢笼。

4.B

5.杏林子作品精选杏林子 刘侠

二、6.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下文。

7.为了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热爱生命,善待生命。

8.①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②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9.掌握自己,好好使用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5.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篇五

享受生命

梁衡

①“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时候是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种理解未免狭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短哲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我们对享受的理解,既不该狭窄,更不该冷漠。

②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此点,先得有两个条件。

③一是勇气。勇气就是古人所说的“舍我其谁”,鲁迅所做的直面人生,流行歌曲所唱的“潇洒走一回”“痛快活一场”。对生命没有信心、没有勇气的人,不热爱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的风光;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

④二是创造。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并因这个新学说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一个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我们这些常人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看到的。

⑤如此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就像“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达尔文、爱迪生等人完成伟大发现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都已无所谓了。因为他们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华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壮志未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文天祥、林觉民等人,也是一种对生命成功的享受。当常人将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用来做衣食之享时,他们将生命的炸弹做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磐,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受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自由,或曰两个文明,是人类生存奋斗的最基本目标。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的许多劳动、斗争和牺牲,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之后享受这幸福的结果。人生之中从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到无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多大的库藏,多么宽广的领域,你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创造和丰富,另一方面又可以尽情地去利用、索取和享受。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不但将造物者给他的一切都能尽情享受个够,他还进一步享受着自己的创造,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⑦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不会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摘自《经典美文》2008年10期,有删改)

1.作者认为,全面地享受生命实际上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具备 和 两个条件。(3分)

2.在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5分)

3.第⑥自然段说:“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并略作分析来论证这个观点吗?(5分)

参考答案:

1.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勇气创造

2.因为享受生命离不开勇气和创造;要得到最大的享受,就要付出最大的劳动、斗争甚至牺牲;就要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生命赋》阅读答案 篇六

2.文章第⑦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3.第⑧段中,对奇送怪柏、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它们”?(5分)

4.将画线的句子换成“世上再也没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了”,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5分)

7.阅读——生命的另一种风景 篇七

很小的时候, 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 仰望着星空, 让她给我讲故事。奶奶是个盲人, 就轻轻抚摸着我, 将她所知道的故事一一讲出来:可怜夸父追逐太阳累死了;后羿射掉九个太阳的“神箭”一定还藏在某个角落;盘古的巨斧怎么那么厉害, 一下子劈开天和地?第一次听说眼泪让城墙倒塌……我听得津津有味, 小脑袋思考着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时间久了, 奶奶也讲不出更多更好的故事了, 我就和几个小伙伴商量, 每隔几天到村子里一位腿有残疾的大婶家听故事。这位大婶可是远近少有的“名嘴”, 人也挺和乐, 讲的故事很有“玄机”。现在想来, 《三个和尚的故事》《掩耳盗铃》《狸猫换太子》当时虽不太明白, 但印象十分深刻。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 《西游记》的电视剧播放得如火如荼。每天放学后, 坐在稀有的黑白电视机前等候观看是一件莫大的乐事。第二天到学校还要进行一番“舌战群儒”, 看谁讲得最好, 因此耽误了作业而受到责罚的事时有发生。脑子里也时常痴想着那些神奇的法力, 渴望自己也能“腾云驾雾”、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后来, 在语文书上读到了《齐天大圣》, 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觉电视剧里的情节都是作家的安排, 文章比电视剧更精彩!而且《西游记》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这就更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终于在一位老师那里借到了我读得懂的白话版本《西游记》, 从此读得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空就会钻进书里的世界, 那种感觉可能就叫牵肠挂肚。《金刚葫芦娃》的连环画也一度让我废寝忘食。因为书的主人不是我, 我就“抽空”打时间差来读, 趁他们吃饭、休息玩乐的时候抓紧了看, 虽然有点“胆战心惊”, 但是阅读的快乐充盈全身, 并不觉得痛苦。作家们超凡的想象力让我如梦如幻, 心生向往。故事中人物身上的正义感, 坚韧勇敢的高贵品质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悄悄扎根、萌芽。

进入初中, 读书的条件稍

有好转, 可以阅读的书更多了。课本上的好文章、好诗歌带我徜徉于文学的殿堂。同学、老师和那时并不丰富的学校图书室都是我借阅的对象。记得有一篇文章《这不是一颗流星》, 讲的是一个孩子与外婆感情甚笃, 外婆为了救他, 烫伤了自己的双手, 天气一冷就生冻疮, 这个孩子答应为外婆买一双熊皮手套保护外婆的双手。这个念头一直在他心中, 以致他在观看动物杂技表演时希望那只熊死掉, 全场哗然。这篇文章采用倒叙手法, 很吸引人, 有一句“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至今记忆犹新。这时我已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记优美的词语, 记描写的精彩段落。不久的一次写人记事作文, 我尝试着“创作”:开头采用倒叙, 描写抓住人物特点, 情节注意铺垫和照应, 抒情议论句从别人好的语段里借鉴……居然取得了成功!老师将这篇作文大加表扬, 在她所教的两个班当范文朗读。有了这次“显身手”的成功, 我阅读的兴趣更浓了。积累的东西不觉间多了, 觉得记忆力和理解力得到增强, 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后来进入师范学校学习, 自学的时间多了, 学校图书馆丰富得多的图书让我既眼馋又有莫名的满足。古今中外的名著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让我对阅读有着用不完的劲!我跟着“快乐王子”一起悲天悯人, 跟随“羊脂球”见证时人的自私与刻薄;我跨上骏马与王昌龄、岑参、高适去边关驻守, 背上行囊和杜甫颠沛流离!曹禺先生的《雷雨》让人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鲁迅先生冷峻的目光让我学会思考、审视, 他与时代一起跳动的脉搏让我产生“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热血沸腾!

工作以后, 阅读仍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文专业的提高学习让我濡养在文化的沃土里, 对教学工作更加自信从容。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苏静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常放在我的案头、床边, 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更深刻的认识。《读者文摘》《特别关注》等优秀的杂志成了我工作之余休闲“悦读”的首选。它们让我和当代优秀的作家们“神交”, 也是它们用独特的视角荡涤出我纯净的心灵面对纷繁芜杂的生活, 体验生活的乐趣。

8.阅读绽放生命异彩 篇八

【关键词】阅读课 课外阅读 阅读习惯 自主阅读

结合生命课堂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论证巧抓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训练。

一、阅读之始 生命之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以下阅读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二、巧抓阅读 生命之长

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训练目标是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因此,小学高年级的阅读应该让学生多读,教师少讲,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运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

1、课后拓展阅读

课后拓展阅读即学生学习课文后,教师给出相对应的文章进行阅读,以达到巩固、拓展的效果。课后拓展阅读应包括课堂中通过课文的学习,教师在最后几分钟进行的课后阅读以及课下进行的课后阅读。为了不与下面的平行阅读重复,我暂且将其狭义的定义为:课堂中 ,教师在最后几分钟进行的课后阅读。

这一项训练早已列入的小学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提高。”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而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扩展学生阅读面、知识面,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对于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2、平行阅读

何谓平行阅读,我将其定义为:结合教材课文,教师给出相对应的短文,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理解。

由于课堂上已经完成了对教材的学习,因此,给出的短文可以使用相同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了保证学生“动手读”的训练,我借鉴了杜郎口的学习导图,并改“学习导图”为“课外阅读导图”。“课外阅读导图”,即:学生当天通过教师博客下载相应文章,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它与“学习导图”有以下不同点。首先,“课外阅读导图”也不是在一张A4纸中完成,而是准备一本A3纸的本子,除了以便保管外,还能让学生在完成一本本子的阅读量时,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其次,“课外阅读导图”是以学生的爱好进行个性化的绘制,比如,学生在绘制《美丽的白桦林》这篇文章的課外阅读导图时会画出一片美丽的白桦林,并通过白桦林的色彩,人物的眼神,再加上简单的文字介绍展现对《美丽的白桦林》的理解与感受。而不是简单枯燥的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摘抄好词好句和句子分析。当然,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点,学生也可以选择较为简易的方式。这样的无限制绘制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更为有趣且提高学生绘制的积极性。再者,“课外阅读导图”是结合当天学习的教材,使用当天学习到的学习方法进行绘制的,既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

因此,学生的“动手读”在“课外阅读导图”中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3、整本书阅读

“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 [1]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教师在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时,首先要做的是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选择。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 [2]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

三、享受阅读 生命异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就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可以说课外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平行阅读,整本书阅读的训练,学生慢慢养成“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学生有着更为宽广的胸襟,有着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

[2]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9.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篇九

在11 月8 日,2013 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闭幕式上有幸聆听了余秋雨先生精彩的演讲,本文标题为余秋雨先生演讲题目。余秋雨提出,人的生命有限,阅读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现在的文化垃圾太多,所以读书时,一定要给不同类型的书进行等级排

列,使自己的阅读处于有序状态。站在制高点上阅读,才能汲取精华。现实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很多无序的状态, 持续下降的阅读率也让我们越来越担忧。由于网络电子媒介的兴起,公民深度阅读的时间越来越不足,书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出版、需求变小,社会上一些浮躁的文化情绪蔓延影响着良好的读书环境。由此可见,当今社会,阅读引导和阅读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江阴市图书馆从2008 年开始,就把“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来抓,并且在2009 年提出了“幸福生活,从阅读开始”的促读口号,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其中,《读读书》杂志的创办更是直接地突出了“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的服务功能。可喜的是,经过5 年时间的办刊历程,《读读书》在公共图书馆业界以及青年阅读者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感谢所有为之付出努力和提供帮助的人,是你们让我们传递“阅读的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期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能够带领更多的人感受阅读的美好!常常有人把不阅读的原因归结为:静不下心来或者是没时间。其实,人只要能静下心去阅读,所有的不平静也就微不足道了。阅读的紊乱,最重要的原因也不是时间紧张,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平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生命因阅读而宁静,反过来,宁静的内心才能产生有品位的阅读。

10.图画书阅读与幼儿生命教育 篇十

所谓生命教育, 是一种情感智慧式教育, 它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探求, 让受教育者感受生命的美丽、神奇与智慧, 体验生命的美好, 能尊重和关爱生命, 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为今后有意义的人生打下终身基础。在幼儿教育的范畴中,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从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开始, 让幼儿认识和尊重生命, 肯定自我价值, 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勇敢地面对挑战, 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他人和世界。首先, 幼儿生命教育要把儿童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 珍视他们发白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其次, 幼儿生命教育要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教学不要满足于教给孩子什么, 而是要精心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 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 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自主性。第三, 幼儿生命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 而是一种“唤醒”, 唤醒幼儿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要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 多给他们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的色彩, 使他们在教育中自由展现生命的活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生动、活泼、全面、自主地和谐发展。

二.用图画书阅读完善幼儿生命教育

1.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又是一种教育策略, 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 构建生命意义,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 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 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 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独有的趣味性有助于幼儿萌发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图画书之所以深受幼儿喜爱, 很重要的原因是画面和文字均趣味横生, 能从幼儿的视角去看世界。用童心去读世界。其中对生命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通常借助精致的图画和精简的文字, 简洁明了地传递。这就使幼儿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 逐步萌发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3.探索图画书阅读与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 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 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选择蕴含生命教育主题的优秀图画书为教材。现在市面上的图画书很多, 教师要考虑选择那些主题健康、明确, 画面造型流畅、优美, 故事语言简洁、生动而且寓意深刻的优秀图画书。其次, 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 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 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生命教育的特点, 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 才能选择契合幼儿需求的图画书进行生命教育活动。一般来说,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开始对“我从哪里来”、“我是谁”等问题产生好奇, 中、大班幼儿思维能力迅速发展, 自我意识增强, 开始注意周围人的生老病死、花草树木的升华凋零等现象, 对“死是怎么回事”、“花儿为什么谢了”等现象产生疑问。因此, 通过借助相应主题的图画书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了解生命的各种状况, 对生命形成不同层次的理解。诸如图画书《我从哪里来》、《精彩过一生》、《好饿的毛毛虫》、《长大做个好爷爷》、《一片叶子落下来》、《我永远爱你》、《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 都是进行幼儿生命教育的好素材。

4.收集幼儿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画书。

(1) 有关生命历程教育的图画书。对生命的热爱首先来自于对生命历程的认识, 幼儿只有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 才能懂得珍惜生命, 引导小朋友体会生命的意义的图画书有《长大做个好爷爷》、《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彩虹色的花》、《星期四要去哪里呢?》、《风到哪里去了》、《我就是我》等图画书, 使幼儿真正了解生命的珍贵, 树立起强烈的生命保护意识。描写长大经历《我要我的牙齿》 (小公主幼儿图画书) 《我长大以后》 (小公主幼儿图画书) 《编织记忆》《我真棒再见老蓬》《爷爷一定有办法》《花婆婆》《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我是霸王龙》《长大以后做什么》《我太小, 我不能上学》《一口袋的吻》《一颗超级顽固的牙》《鼹鼠莫迪和活动的牙》《青蛙弗洛格弗洛格和陌生人:学会接纳与自己不一样的人》《青蛙弗洛格弗洛格去旅行:学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2) 有关安全教育和险情求生教育的图画书。幼儿缺乏经历, 碰到险情往往束手无策, 求生能力差, 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也很深刻。因此, 必须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训练, 遇到火警、洪灾煤气泄露、食物中毒等应对的措施, 以防止不测事件对幼儿生命的伤害。例如《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雪山历险记》、《迷失在荒野》, 等。 (3) 有关自然和谐相处和保护环境的图画书。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协调、不断平衡才形成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 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利用保护环境教材内容, 让幼儿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例如《大树在唱歌》、《锡制的森林》、《小朵朵和胖沃克》、《小老鼠和大老虎》等。

5.结合图画书阅读实施开展各种预设主题活动。

(1) 结合相应的图画书阅读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特色模拟活动。可以通过参观医院, 让孩子们感知病人的痛苦, 对生命的欢乐和痛苦有初步的了解, 培养其同情心、爱心, 从而能懂得生命、尊重生命。通过模拟社会生活, 学习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增强自信心, 让幼儿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 为今后的快乐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合图画书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孩子自己参与的探究活动。当幼儿对自然界的生物产生兴趣时, 可给幼儿提供机会, 让他们在教室内或园中开辟“自然角”进行种植、饲养。平时让幼儿给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 为植物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 鼓励幼儿细心观察, 教师加以引导, 让幼儿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一同分享, 通过体验活动来感知动植物的生命, 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 (3) 结合幼儿园大型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每学期, 我们会在绘本阅读的基础上, 对幼儿进行各项安全的逃生、防灾演练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不但掌握了一些逃生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实际演习了如何将理论变为自身的经验, 从而提高了幼儿的逃生技能。 (4)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家长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能力的形成, 另外, 社会大环境的文明程度高低, 社会道德规范的强弱也是孩子生命意识形成的因素。这就要求家长提高自身素质, 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家长在日常的图画书阅读活动中加强生命教育, 家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双向沟通渠道畅通, 从而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结语

幼儿生命教育一直是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课题, 通过近一学年的研究, 我们直面儿童的生命, 关怀儿童的生命, 尊重儿童的生命, 了解儿童的生命, 把儿童的生命作为开展研究活动的根基。我们发现运用多彩的图画书, 能够直观地让孩子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结合图画书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和大型活动, 能够更加深刻地让孩子记忆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方法途径。

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对于生命教育活动我们一直是在中大班开展的, 对于小班的孩子我们没有尝试, 因为现在很多小班的家长认为小班的孩子没有必要开展, 孩子心智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 反而会对孩子心灵产生影响。我们下一步将继续研究如何针对小班的孩子结合图画书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摘要:基于幼儿生命教育内涵的分析, 对幼儿生命教育活动内容进行剖析, 着重探讨了如何运用图画书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幼儿,图画书阅读,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乃华.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接力出版社, 2011:123.

[3]刘斌志.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 2011 (5) :45-47.

11.热爱生命阅读答案 篇十一

他一动不动地仰面躺着,现在,他能够听到病狼一呼一吸地喘着气,慢慢地向他逼近。①它愈来愈近,总是在向他逼近,好像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但是他始终不动。它已经到了他耳边。②那条粗糙的干舌头正像砂纸一样地磨擦着他的两腮。他那两只手一下子伸了出来——或者,至少也是他凭着毅力要它们伸出来的。③他的指头弯得像鹰爪一样,可是抓了个空。敏捷和准确是需要力气的,他没有这种力气。

那只狼的耐心真是可怕。这个人的耐心也一样可怕。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一直是躺着不动,竭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而他也希望能吃掉它的东西。有时候,疲倦的浪潮涌上来,淹没了他,他会做起很长的梦;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不论醒着或是做梦,他都在等着那种喘息,等着那条粗糙的舌头来舐他。

1.选段出自_________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___________的名作____________。

2.概括选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段有3个画线句子,其中比喻句是____________,非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 4.人在很衰弱的情况下最后还能咬死狼,这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没有写出主人公的姓名,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美;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2.人经过生死搏斗最终战胜了狼。

3.②③;①

4.①狼也很衰弱了。②人有顽强的意志。

5.小说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这个人”指代,隐含着作者以这个人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

12.《生命的暗示》 阅读答案 篇十二

深谙:

19.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4分)

20.阅读本文第⑤段文字,说说作者写“钟声”的目的是什么?(3分)

21.阅读本文第⑦段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4分)

22.研读本文第⑧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4分)

绝大多数的时候……在人生的过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1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摭谈 篇十三

所谓生命意识, 是指主体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依据先天素质, 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客观对象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的灵智欲求。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通透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就必须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通灵感悟, 让作品中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把学生生命中的灵气有效唤醒, 形成一种综合的摄取力、审美力和判断力。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作品, 走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作品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它的精神内核, 就是以作品为媒介, 藉此体验、感悟和理解创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和思想。意味隽永的文学作品都充溢着生命的玄妙和机智, 是灵与肉、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文学作品的怀抱, 品尝其滋味、呼吸其生命气息, 才能得以把握作品的内在价值。让学生成为作品的知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的过程。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教学《小音乐家扬科》, 教者要能调动学生以自已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扬科的全部不幸——地主家监工的呵斥和鞭打;看守牲畜、堆草料时流淌的艰辛汗水;对音乐的激情被压抑、人的权利被剥夺的不公以及最后为摸一下小提琴而被毒打致死的深刻不幸……当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走进扬科的音乐殿堂, 走进扬科的美妙梦里时, 学生才会与扬科一同身受其苦, 心感其悲, 才会对一顿毒打葬送了一个“音乐天才”的现象拍案而起、悲恸控诉。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 学生的同情、悲悯、愤怒等生命意识被激活了, 他们走进了文学作品中, 同时也走进了创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让阅读者走进作品, 才能让阅读者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 从而汲取文学作品中意心巧思的种种养料, 不断增长语文智慧, 提高品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与创作者深入对话, 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 是缘文会友的交际行为, 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 是人文素质的生产过程。任何作品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都是创造性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 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 文学作品“辞不达意”的现象在所难免。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 在口头交际中还可以借助神情、体态的变化, 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解决。在书面创作中作者或许只留下一串延伸性的概念符号, 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多元解读的空间。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加以主观的改造, 使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 统一的教材变得富有个性。其次, 要把理解了的教材作个别化的表达, 即教师要在吃透文学作品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模拟创作者, 接受学生的咨询。当然, 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教师要先让学生反复阅读作品, 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 然后在作品的隐约朦胧、虚中带实处, 思想深刻、包含多义处, 内涵丰富、容量巨大处等, 向“创作者”提出疑问。从“创作者”的回答中发现疑窦后, 再作新的咨询。教材并不是静态的东西, 它本身就是一种活动、一种实践。当教师不是机械地重复教育内容, 而是将自己的“独特”加进教材时, 教学活动便成了教师本性力量的流露。宣示自己的信念,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时, 人是最生动、最幸福的。而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 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创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有效沟通, 学生的生命意识也由此被唤醒。诸如此类的对话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作品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而且, 日积月累, 学生便可以离开教师与创作者直接对话。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能扮演咨询者 (读者) 和被咨询者 (创作者) 双重角色, 通过“对话”, 不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满足理智、情感诸方面的精神需求, 生命意识得以充实和回归。

三、引导学生披文入境, 享受酣畅淋漓的审美愉悦

翻开语文教材, 进入学生视野的首先是文字符号。然而, 有的学生能从这些信息的载体中听到小草的呼吸, 看到山峰的沉思, 嗅出野花的芳香, 以致感悟到人世的沧桑变迁, 时空的玄妙神秘, 宇宙的浩渺苍茫……有的学生却只能看到点、横、撇、捺的组合和获得望文生义的表面感知。一样的文本, 阅读起来缘何有如此大的反差?归根结底还是生命意识的沉睡或唤醒问题。因此, 阅读教学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 去唤醒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

1. 入情入境, 诵读吟哦, 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

语文课本中, 不少是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 题材不同, 风格各异, 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矿藏。把握好感情基调, 掌握准节奏和语调, 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哦, 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具象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 从而不能自已地进人审美状态, 是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课文《月光曲》中, 那清新隽永而又意蕴绵长的语言, 那浮雕般凸现出来的立体感, 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真挚的爱, 让人把它捧在手里就有一股抑制不住的朗诵冲动。因此, 教学中教者可以采取以朗诵为主、辅之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反复诵读, 边思边读, 边读边思, 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目视口发的语言描述相关联的内存图式。只要“读者的内存图式与文本 (课文) 图式对接和同化”, 作品中的景、人、物便一下子立体化了, 活起来了。只有在这时候, 学生才真正地披文入境, 感受到作品的音乐美、画面美、人性美。

2. 勾起联想, 激发想象, 让学生达成美的创造。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造的典型形象、意蕴以及内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阅读者没有想象力, 眼中就只能有符号或一堆没有必然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 恰如瞎子的“目无全象”, 当然也就无法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获得艺术赏析的审美体验。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或由教师设问、提示、描述、分析、诱导等, 或让学生诵读吟哦、沉思默想、体味咀嚼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都必须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自由天地, 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 体会玩味深邃的审美意象, 或心领神会, 或心驰神往, 进而达到“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的情感共鸣。比如教学《庐山云雾》, 教师和学生激情满怀地朗诵那优美的语句“雾来时, 风起浪涌;雾去时, 飘飘悠悠。雾浓时, 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 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多么壮美的画图啊, 自然会被作者恰如其分的描绘、精湛优美的语言所折服, 感情澎湃, 悠然神往, 不能自主。当学生被作品的美学因素陶冶着灵魂的时候, 学生的生命意识也即被真正地唤醒, 学生的精神境界也由此得到有效提升。总之, 当生命意识融化为师生的血液与气息时, 语文课也便有了勃发的生命。

14.《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阅读 篇十四

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地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们再次通过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或因小行星的碰撞或因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植物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的时候,大量草地布满地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进入了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第三段括号中所填的词语应该是()

A.攻击B.出击C.反击D.袭击

2.地球上面临"温室效应"或"严寒期"和地球上————————的高低有关。

3.木质素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

4.软土为什么能使地球降温?

5.本文的题目和内容是什么关系?

15.《温度与生命》阅读答案 篇十五

②正因为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想想看,_____;再想想,如果人类要到阴冷的冥王星去,恐怕人的第一次呼吸还没完成,就早已在寒冷的温度当中冻成了冰尸。

③当然,在这样浩瀚的宇宙中,只要位置恰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现在的`地球就是典型一例。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有人说是偶然的,其实它也是必然的。第一个有生命细胞的诞生,蕴含着“造物主”多少心思啊,其中温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只有在shìyí的温度下,化学反应才能正常进行物质分解或重组,才有了今天这个美丽的世界。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才有了生命的诞生。

④温度是分子平均功能的标志,它决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平衡的物理量。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如当温度较低时,分子、原子振动的速度很小,分子之间距离也小,此时物质为液态。但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分子运动十分激烈,分子间的距离也变大,此时物质为气体。整个世界这么精彩,生命就是因为不同的分子、原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变化而来的。

13.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shìyí

14.第①段加点的词“热恋之星”,在文中的含义是:(4分)

(1)

(2)

15.文章除说明“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与生命的关系之外,还说明了:(6分)

(1)

(2)

(3)

16.联系上下文,第②段横线处应填上的合适的句子是()(3分)

A.如果人类要到冰冷的水星上去,还没到达早已结成冰块了。

B.如果人类要到炽热的太阳上去,还没到达早已筋疲力尽了。

C.如果人类要到牛郎织女星上去,还没到达早已化为灰烬了。

D.如果人类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还没到达早已迷失方向了。

17.下列两段材料中哪一段不能说明文章第③段的中心?请具体简述理由。(5分)

(1)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空气能见度降低,产生雾霾。若不能有效控制PM2.5,将危及人民的健康与生命。

(2)地球上的人类并非宇宙间唯一的人类,除了地球外,宇宙间还有上万个星球上可能有人类生存,另外还有很多并不像人类的智慧生命体,有些可能比人类的智慧更高。

参考答案

13.(2分)适宜14.(4分)(1)牛郎、织女两颗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

(2)两颗星承载着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

15.(6分)(1)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

(2)在宇宙中,只要位置恰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

(3)生命就是因为不同的分子、原子在不同温度下变化而来的。16.(3分)C

17.(5分)第(1)段材料不能说明第③段的中心。

16.让读成为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篇十六

一.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古语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要创设生动的交流情境和平等的交流氛围, 引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 与文本及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例如我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师:听老师读第四段, 听一听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师:谁听出来了, 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震惊?

生:我可以好好珍惜它,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生: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

(出示第五句: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

师:是的, 这是作者说给自己的一句话。同学们, 把手放在心口上, 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心跳!

师:对, 这就是你的心跳, 这就是你的生命!来, 让我们认真地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郑重地告诉同桌——— (生齐读: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

全体起立!自豪地告诉大家———接着读———

学生一次比一次充满激情地朗读, 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 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发自内心的热血沸腾的生命诉说, 真正达到了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的境界。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反复吟诵中,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以读为本, 读中积累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积累语言又是学会“写”的重要前提。因此, 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在《秋天的雨》一课中是这样实践朗读与积累的:

师:你们选择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来读, 读得真不错, 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写“秋天的颜色”的, 如果我们能背诵下来该多好啊!

师:谁愿意先来试一试!

生: (背诵了一句, 但是背得一般。)

师:你是最勇敢的, 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了, 真了不起!大家给他掌声鼓励! (掌声) 还有谁能背诵?

生: (背诵)

师:指导背诵, 并予以鼓励。

师:这些都是作者眼中秋天的颜色, 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眼中, 秋天的颜色更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畅所欲言)

综合运用本堂课所积累的语言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 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也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对学生的背诵以及创造性的表达也及时予以鼓励性的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激发学生背诵和模仿表达的兴趣, 很自然地完成了读写结合。

三.以读为主, 引导想象

每一篇阅读作品,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不一样的, 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想象阅读, 再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或是世界, 接受不一样的教育, 体味出不一样的人生和道理。如在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时:

师:在刘禹锡的《望洞庭》之前, 我想要给大家朗读一下, 希望大家闭上双眼来认真感受, 边听边想象洞庭湖在月夜所呈现出来的特殊的美。

轻声朗诵.....

师:大家想好了吗?说说你们都听出来什么。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池的湖水, 在月光的照耀下, 山就像是一个大海螺。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在月光之下, 景色显得很和谐。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不仅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还描画出一副洞庭湖的美景, 那么, 你能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洞庭湖的景色吗?

在这次教学中, 并没有逐字逐句地来讲解诗句的意思, 而是由孩子们自己通过合理的想象文本描写的景色来理解本诗, 从整体上把握本诗的意境。可见, 通过孩子们的想象, 对文本的解读就容易多了, 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四.以读悟写, 读写结合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就要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习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教材选文特点,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

17.让阅读照亮学生的生命 篇十七

一、 让阅读激励学生的生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任何一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意识潜能,需要我们去激励、去唤醒、去鼓舞。

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笔者抓住“励志”这个题眼,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指导他们感悟思考:文中主人公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励志?立下志向后,徐悲鸿又是怎样奋发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取得了哪些成就?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历史背景,说说在当时一部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而真正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品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关键语句,深刻认识徐悲鸿所下的功夫,等等。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之感和民族自豪之情。

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一句句闪烁着生命之光的句子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要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 让阅读鼓舞学生的生命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的灿烂,享受春花的烂漫,享受生命的珍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关注生命的内核。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看似一句平常介绍树木形状的句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虽然树干“不高”,但“枝繁叶茂”;虽然外表普通,却充满生命力。“樟树四季常青”这句话就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是韧性的体现。通过品读课文,我们对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生命的魅力,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教材中,《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司马迁的悲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的坚强,《安塞腰鼓》中后生们的朝气,《轮椅上的霍金》中霍金的求索精神……都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学生因此会悦纳自己,善待自己,让自己的生命闪耀出夺目的光华。

三、 让阅读唤醒学生的生命

阅读,是一种体验,体验爱的火花、情的绚丽、生命的价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在阅读教学中,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个孩子,就能让他们茁壮成长,让他们享受生命的幸福。

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笔者要求学生谈谈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唤起孩子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将孝敬父母的意识根植于心。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笔者教育学生要培养自己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品质;学习《一路花香》一文,笔者让学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一篇篇美文,如同一缕缕阳光,照耀语文课堂,照亮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珍爱生命的道理。

上一篇:关于爱情的句子语录下一篇:征兵宣传用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