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歌词(精选5篇)
1.黄河大合唱歌词 篇一
《黄河颂》课文歌词部分阅读答案(2)
《黄河颂》课文歌词部分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爱师网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为什么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今天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体验·探究】
六.阅读课文歌词部分,回答问题。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文章来自:爱师网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为什么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今天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体验·探究】
六.阅读课文歌词部分,回答问题。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文章来自:爱师网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为什么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今天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体验·探究】
六.阅读课文歌词部分,回答问题。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文章来自:爱师网 1.概括歌词的主要内容
2.“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5.把选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层意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7.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8.从赏析的角度,任选一句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五.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2.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3.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4.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六.1.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2.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3.比喻,拟人等。4.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5.望黄河,颂黄河。6.伟大坚强7.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感情。8.略。
2.黄河大合唱歌词 篇二
重要启示:
根据AM LC检测情况统计结果, 进入本刊歌词、歌曲、论文等各项排行榜的稿件有一部分文字复制比超过规定的百分比, 存在抄袭嫌疑。为此, 本刊编辑部将这些稿件从排行榜中删除。希望广大作者来稿时一定要投寄自己的原创作品, 不要抄袭别人的成果。按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要求, 从现在开始本刊启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 LC稿件检测, 对于文字复制比超限的稿件本刊编辑将作退稿处理。谢谢合作!
3.宠爱歌词_歌词介绍 篇三
歌曲鉴赏
《宠爱》将人生中最真实、真青涩的情感用朴素、甜蜜的歌词表现出来 。保持着TFBOYS自身清新活泼的形象,在原有的风格界定上勇敢突破,歌词寓意着“小人物的大情怀”,既是对粉丝们的感恩陪伴,也对一直以来备受社会护爱的回馈。 歌词的内容准确的表达了青少年内心的感受,直白简单的文字单纯的凸显了甜蜜温暖的感觉。让已不再是少年的听众颇为怀念曾经的时光,让正值少年的听众满心欢喜
1.宠爱歌词
2.古装喜剧公主嫁到主题曲
3.流行电台tfboys《宠爱》歌词
4.Eason怀念流行《宠爱》歌词
5.TFBOYS《宠爱》歌词分配官方舞蹈版MV视频
6.TFBOYS宠爱歌词高清MV视频
7.我的青春我的梦做合格共青团员征文3000字
8.锦绣未央天若有情歌词
9.历史典故霸王别姬是什么意思
4.黄河大合唱鉴赏 篇四
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鼓舞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奔赴前线。《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篇章特色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
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博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通过这种悬殊的对比,使人们切实认识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日本侵略者狂妄自大,竟然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它错了,它永远的错了,它应该知道,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可能战胜的,是不可能被灭亡的,因为中华民族有无数的不怕牺牲的热血男儿。
5.论《黄河大合唱》及其文化内涵 篇五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文化,内涵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共同创作的。它是作为中国延安文艺创作群体创作出来的第一部合唱歌曲。本文拟从套曲形式、音乐曲调、歌词意境三个方面入手, 试探讨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套曲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1. 套曲形式
从音乐组成形式上看, 黄河大合唱共有8首歌曲, 每一首歌曲为一个乐章, 8首歌就是8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各乐章之间用朗诵的形式连接起来。其中配乐诗朗诵形式一首, 声乐作品7首。其中混声合唱3首, 第一首《黄河船夫曲》和最后一首《怒吼吧!黄河》, 组成完整呼应, 第七首《保卫黄河》;独唱2首, 第二首《黄河颂》, 男声独唱;第六首《黄河怨》, 女声独唱;第五首《河边对口曲》, 对唱, 1首;第四首《黄水谣》, 对唱、合唱1首。囊括了大部分的声乐形式。尤其是混声合唱, 更是前所未有的出现在了中国的声乐作品中。合唱由于在人数上的增加, 和声的运用, 具有增强气势的表现力。
这种套曲形式很好的抒发了复杂多样的情感, 是独唱或齐唱等歌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如《黄河颂》的悲壮, 《黄水谣》的凄婉, 《黄河怨》的悲凄缠绵, 《怒吼吧!黄河》的雄壮有力等复杂的情感、情绪、场景组合成一个整体的主题。
2. 借鉴“康塔塔”
《黄河大合唱》这种套曲形式, 实际上“西为中用”的实践结果。在此之前, 这种套曲形式在中国是没有的。纵观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形式, 多以独唱、独奏为主, 基本没有所谓合唱、合奏这一形式。多人在一起唱的时候, 也都是齐唱为主。只有侗族、壮族大歌等少数民族有一些支声复调的形式, 但这种形式与西方意义上的合唱有很多不同的。例如, 侗族大歌, 高声部只有1-2人演唱, 称呼上也不叫高声部, 称为“支声”, 而不是复调。
在《黄河大合唱》出现以前, 中国早就在进行“西为中用”的实践了。例如王光祈对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与介绍,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等, 作为有过留学欧洲经历的冼星海来说, 他有着深厚地西方音乐的基础。所以《黄河大合唱》的出现, 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那么他借鉴的是西方哪一种声乐形式呢?是康塔塔。
康塔塔一词, 意译为清唱套曲, 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 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 大部分都有管弦乐伴奏, 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一首典型的清唱套曲往往以序曲或者合唱开头, 以合唱结尾, 中间交错有伴奏的宣叙调, 独唱或者重唱的咏叹调以及不同规模的合唱。
为什么冼星海会认为套曲的形式才能够很好的表现中华儿女在苦难面前团结一心、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呢?单独一首歌曲形式不能或不足以表达当时中国的现实生活和情感表达, 必须要用套曲形式才行, 而气势雄伟的大合唱、连续多乐章的表达形式, 正好具有表达复杂多样的情感载体功能。事实证明, 这种借鉴是成功的。郭沫若称赞《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
二、音乐曲调及其文化内涵
“西为中用”在今天看来已经在许多领域得以流行, 并且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但在当时的那个社会, 这个概念还处于一个提倡、摸索阶段。因为在一阶段, 完全照搬可能会适得其反, 中西结合反而更好。《黄河大合唱》在形式上几乎照搬了康塔塔的音乐形式, 演唱也是使用美声唱法, 但音乐的曲调却坚持了民间素材的取舍, 实际上就在本质上把握住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1. 音乐曲调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曲目。它吸收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 并把号子的声调作为主导动机进行发展, 以领唱和呼应的演唱形式真实再现了黄河儿女艰苦劳动与奋进的场景。第二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 以三弦为伴奏。在三弦的调子中, 吸收了《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主题。第四乐章《黄水谣》采用民谣体写成。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歌》主要是吸收了山西、陕北民间音乐民歌曲调进行创作。第六乐章《黄河怨》则主要吸收陕北民歌哭腔的特点, 采用西洋大小调的特点。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采用河北民歌《调兵调》为基本素材创作而成。全曲采用卡农的手法, 其中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则典型的中国民歌风格。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素材采用了如此多的中国民间的音调。既运用传统的五声调式, 也有借鉴西方大小调的创作技法, 创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 为中国老百姓所能接受、传唱、而不是洋腔洋调的音乐作品。
2. 接通民族文化
刘承华教授认为, 音乐的存在方式, 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人的生命的张力结构和文化的运作方式。并且认为, 只有当音乐接通文化时, 才能唤起一种直接的感受, 才能一下子带你进入一种生命的状态, 从而使音乐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效果。[1]《黄河大合唱》用实践证明了中西结合的成功, 但在这个过程中, 又坚持了音乐曲调的民族性, 这样的音乐, 才能算是接通中国了中国的音乐文化, 否则会是全盘西化的音乐作品。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采用黄河号子的音调辅以四部合唱的表现形式, 展现了黄河岸边老百姓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劳动号子在农业中国, 是再也平常不过的音乐品种了, 光劳动号子就有很多种, 几乎是有什么样的劳动就会有什么样的号子, 如插秧有插秧号子、踩水有踩水号子、薅草有薅草号子、放牛有放牛号子, 这些号子是人们生产劳动的一部分, 也就是生活, 生命的一部分。什么样的号子就会引起什么样的共鸣, 使人产生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听到黄河号子就会在眼前浮现黄河儿女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英勇形象, 而不会产生其它审美形象, 这就是音乐必须要与文化接通的原因。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是男声对唱和四部混声合唱, 音乐采用上下句结构, 一问一答地叙述方式, 伴奏采用了锣等民间传统打击乐器。歌曲由开始的两个人中速偏慢的互问互答开始, 到逐渐速度加快, 然后合唱队加入、乐队加入, 最后速度达到很快的变化过程, 使音乐得到不断扩展, 在人的审美心理上产生了“听故事-同情-愤怒-要行动”的心理变化过程。歌唱的两个人模拟两个流浪者在黄河岸边, 互相倾诉家破人亡的经历, 最后一起走上抗战道路的情景。上下句的音乐结构, 符合了问与答的口吻, 所以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常见的一个模式。
三、歌词及其文化内涵
如果说《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形式几乎照搬了康塔塔, 而音乐曲调却坚持了民间音乐素材, 具有一种“形变而神不变”的文化内涵, 这种“形变而神不变”的精神内涵又是依据《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所揭示的文化内涵来决定的。《黄河大合唱》是在中国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群中产生的, 注定要抒发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思想情感, 讲述那个时代、那些人的故事。
1. 歌词意境
《黄河船夫曲》这样写道:“咳哟, 划哟, 咳哟, 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登上了岸”。反映出黄河儿女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黄河怨》中“命啊, 这样苦!生活啊, 这样难!鬼子啊, 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 你死得这样惨!我和你无仇又无冤, 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反映黄河儿女对日本鬼子的控诉。《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歌颂母亲河, 激励黄河儿女强大的民族精神力。
2. 抗战、爱国的主题
从上文几首歌的部分歌词不难看出, 《黄河大合唱》歌词内涵着复杂的情感, 但最后都指向一个方向:抗战、爱国。
在抗战爆发后一年多的抗战中, 中国败多胜少, 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形势不容乐观。就延安来说, 除了时时要和日本侵略者做艰苦的斗争, 还要同时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打压。在这种情况下, 创作出能鼓舞民众士气的文学作品, 带来正面精神能量的文艺作品是一个迫切的渴求。尤其对于革命圣地延安来说, 一部能够激励人心, 鼓舞士气的文艺作品就是一面旗子, 一个延安精神的文化符号, 所以当毛泽东看完首演后激动的连连说了几个“好”字。周恩来赞誉《黄河大合唱》是“为抗战发出的怒吼”, “为大众谱出的呼声”。
《黄河大合唱》的出现, 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 它既具有音乐欣赏的实用价值, 又具有了激励民众抗战意志、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实用功能。冼星海在《我怎样写 (黄河大合唱) 》中说:“他有伟大的气魄, 有技巧, 有热情和真实, 尤其具有光明的前途, 而且, 他直接配合了现阶段的需要, 提出了‘保卫黄河’的伟大号召。他还充满美, 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2]
但凡一部伟大的作品, 之所以会成为伟大, 要么是集大成, 要么是开先河。《黄河大合唱》是二者兼备。首先, 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是抱着对革命的向往, 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来到延安的。所以他们把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人民的生活状况作为创作的题材, 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运用“黄河-母亲”这一象征性主题, 既有创作上的现实性又有艺术想象的浪漫性。其次, 在借鉴“康塔塔”音乐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的同时, 坚持使用了许多中国民族音乐音调, 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一部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作品, 又很好的表现出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的作品。
用时髦的话说, 《黄河大合唱》的出现, 就是两位作者把自己的个人梦与国家梦相结合的产物, 是时代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福建人民出版社.
[3]杜亚雄,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