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学关系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精选7篇)
1.新型教学关系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 篇一
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尝试和困惑
张成新
刚 接触生本教育时,我对何为“生本”真的很模糊。从理论上感受得到的是:生本教育是对当前师本教育模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听了学校请来的几位专家的讲座,观看了一些课堂实录,自己也到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我对生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感受到了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魅力所在。我知道它的基本方向是“以学生为本”: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我对“生本教育的若干理念”、“生本教育的课程”、“生本教育的方法论”等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近两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在摸索中饯行着这一教育理念。从当初的震惊到熟悉,到如今的点点感悟。下面谈谈自己这两周来在数学课堂的几点尝试:
1、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成为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不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
对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生本理念要求学习方式做到“五个放手”,即放手让学生做课前准备、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放手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刚开始时,可能是自己还不懂怎样更好的激励、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可能学生习惯了那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显得沉闷,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我自己也很累、很没劲。但是,多次尝试、慢慢引导后,还是觉得小有成效,我逐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就拿我的计算教学为例,我放手让学生先学、合作、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让我欣慰,更让我惊叹。
2、设计具有使用价值的题目。
面对有差异性的学生,应当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题目。不是以“优”代“差”,而是要让所有学生“活”起来。甚至对“后进生”采取倾斜政策。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科学性,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题目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学生主动快乐的参与。
3、给学生真正的探究时间。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
时间。例如:在进行“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画图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几点困惑
困惑之
一、“前置性研究”的时间怎样科学合理的安排? 困惑之
二、怎样很好的把握“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困惑之
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不算难,但是对于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比较困难。实践中怎样更好地做到照顾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新型教学关系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 篇二
一、创建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初中教学不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记“公式、概念、法则”等填鸭式的教学, 教师要从学生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 因需制宜, 因时制宜, 努力创建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情境, 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到实际生活的乐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促使其主动参与探究, 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习惯, 不断追求新知, 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 激发创新欲望.
例如, 学习“勾股定理”时, 提出: (1) 一电线杆高AB=12米, 为稳住它, 要在杆顶A处和地面上距杆脚B点5米的C处牵一条拉线, 你能计算拉线的长吗? (还不能) 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 (确定, 根据SAS) ; (2) 为了在一条河的两岸建一座桥, 必须测算两岸桥墩之间的距离AB, 在河的一边选测点C, 使∠ABC=90°, ∠ACB=60°, 量得BC=50米, 你能算出AB的长吗?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使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一种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 探究欲很强.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 要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 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工作, 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其刻苦钻研的精神.
如:把两个相同的三角板重合放置, 绕其中任意一角旋转180°.
问:从这个过程中,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们通过操作观察,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CA与C′A, CB与CB′是一条直线;
(2) △ABC与△A′B′C′关于点C (C′) 中心对称;
(3) ∠ACB与∠A′C′B′是对顶角.
在学生探究中, 自主的空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 平等的交流能够进行知识的构建.
这种教学, 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 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 领悟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 只有把数学课的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 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基地, 教师引导, 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考, 师生合作, 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尝试问题变换, 进行探究性学习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 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 问题的解答过程, 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变化的因素, 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 学生可以不依赖于教师和书本, 独立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答案, 没有所谓的终结答案.在数学教学中尝试问题变换, 进行探究性学习成为必然, 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可作为观测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口.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 先探索结论, 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成给出多个条件, 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 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 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如图, 在荀ABCD中, AE=CF, 试说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即AE∥FC.
又∵AE=CF,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我在讲这一例题时没有就题论题, 而是进行了一题多解, 且进行了一题多变.
变形1如图, 在荀ABCD中, E, F分别是AD, BC的中点, 试说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变形2如图, 在荀ABCD中, AF, CE分别是∠BAD和∠BCD的角平分线, 试说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3.新型教学关系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 篇三
面对和谐课堂中跳出的不和谐音符,你是视而不见或是冷眼相待,还是倍加关注?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关注课堂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课堂会因你的关注而精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在不断学习课改理念,吃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每节课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目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情境创设到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解决,对本节内容的小结、拓展和延伸应有完整的过程,并能形成一个整体。创设的情境应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过多的无关的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意义。其次要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数学学习。因此,不能盲目地用情境,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数学课堂丧失应有的味道。教师应在精心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缜密呈现问题。一节课的问题应设计成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梯度,解决了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形成适当的回答的“度”,让学生在“咀嚼”题干的过程中,能尽快进入思维状态。教学设计的优化,应以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为此,教师应加强教学的基本功的训练,如语言的表述,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等等。
二、充分运用好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努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最常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少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是多少人合作比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效果好。因此,对于学生通过个人学习就可寻找出确切答案的问题,或可通过其他更简捷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就不必安排课堂讨论。对于“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也不能安排讨论。教师必须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一般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能多角度地理解:问题的难度应适宜,问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所联系,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问题的派生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而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而设计出与教学目标不够紧密的讨论问题。
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较充足的讨论时间。教师在此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和局外人,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参与。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时,要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不要过多地加入个人意见,但当学生出现因知识学习有限、思维受阻,或其他条件所限不能深入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处理好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上教与学的关系不和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忽视了人,忽视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和谐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表现在课堂上,就要以学生为本,心中时时有学生,时刻想到学生,处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关爱。在和谐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思想的垄断者和言语的霸权者,教师从高尚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和伙伴,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旁观者和耐心指导者。最后在和谐、融洽、民主、理性的氛围中,师生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仅要较好地突出互动的“主体”——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和角色,而且更要把握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角色。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铁定: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减弱,更不能退让,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能撼动!教师在理清课堂思路、规划课堂路径和驾驭课堂“生成”的“主导”地位绝不能撼动!否则,互动课堂只能是被学生为主体美化了的随意“放羊”,教师应有的地位弱化乃至消失。总之,处理好师生互动有效性,该“放”时就“放”,该“堵”时就“堵”,作为教师是不能含糊的。
实施新课程对于数学教师来讲,既是机遇,更是全新的挑战。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排除和尽量避免课堂教学中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制约,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4.分层教学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篇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时,正确地运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自觉性增强、学习兴趣浓厚,使数学教学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依照分层教学所遵循的原则和实现的目标,一般将一个班的学生按2:5:3的比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基础以下的学生,第二层为中下层的学生,第三层为中上层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商讨、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维护了自尊心。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调整一次),最终达到第一层逐步解体,第二、第三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层
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便是一个问题。教师应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层学生达到①~③;第二层学生达到①~④;第三层学生达到①~⑤。
三、课堂教学分层
教师务必使第一层的学生都切实掌握教材的解题思路,然后当堂出相似的题型让学生练习巩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不降低数学教学要求。凡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运用的,一定当堂练习、当堂检测,这样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凡是当堂教的数学定理、公式要当堂记忆,当堂运用知识正确解答有关的习题,当堂掌握。对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学生,教师还应该要求其掌握更多的解法,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例如,在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什么叫映射?函数?
②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x的取值范围称什么?
③函数值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y的取值范围称什么?
④x,y的取值范围有什么关系?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⑤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⑥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自变量x、函数值y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然后让第一层学生回答①②③题,第二层学生回答④题,第三层学生回答⑤⑥题。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②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③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④说出二次函数f(x)=2x2+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f(1),f(a),f(x+1)。
⑤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⑥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先让第一层学生解决①②题后,请第二层学生解决③④题,再由第三层学生解决⑤⑥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分,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综合以上教学实践分析,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凡大纲和教材删去的,坚决不教,以保证学生集中精力不折不扣地学好课本基础知识及做好练习卷中的习题,让学生得到适当的减负。此外,教师还应该力求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
四、作业布置分层
一刀切地布置作业,往往使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为此,各层学生的作业练习量基本一致,但内容有所不同。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别设置与三个层次学生水平相适应的练习题和作业题,题量与难度均在学生承受范围内,使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得心应手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是复合函数的导数一节的各组练习:
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测验考核分层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教师采用分层教学以后,对学生的测验采用同一套试卷不同的要求,如可为避免出现学生将时间消耗在超越他们能力的试题上,试题设置可从易到难排列进行难度分层,要求学生做多少算多少,同时教师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往下做;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第一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第三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每次考核后,各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例如,第一、第二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第二、第三层,而第二、第三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第一、第二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在班级中就会出现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5.新型教学关系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 篇五
会川中学理化组邬霞萍在以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教师教的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得机械,呆板,无激情和创造力。而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生物课堂教学取得成效才有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呢?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生物兴趣,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生物教学中的快乐元素。多组织学生去感受大自然,参与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生物的重要性,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欲望。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之前,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亲近一次大自然,在环境中去寻找我们需要的鼠妇;再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各个器官前两周,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发给每个学生几颗种子,让学生找个简易的花盆(几个矿泉水瓶子就可以了)播种,并要精心呵护让种子萌发成长,以便以后学习时观察。这样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愿意参与。这样,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要真正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教学大纲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应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去发挥和挖掘自己的潜能。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比如可以建立合作交流讨论小组,讨论小组宜4至6人组成,同时需要兼顾互补因素,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想素质的学生处于同一组,便于开展互帮互学。把学生引入议境,及时有效的指导,以知为梯将学生导上论坛,同时严防优生垄断讨论,后进生“搭便车”的不良现象产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在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以对学生执著的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雅的仪表风范来强烈感染学生,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必须努力的学习技能,技巧,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因此,教师上课前要仔细认真地钻研教材,对每次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研究,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不断更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达到“教学共鸣”。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与喜爱,必须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为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增加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及教学水平,把自己培养成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四、灵活设计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照本宣科,拖沓沉闷的“满堂灌”固然令学生兴味索然昏昏欲睡。教学
调查表明,把生物课列为喜爱的科目的学生只是少数,而多数学生则要求老师讲课要“生动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我是一名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我喜欢采用提问、分析、讨论、观察、启发、归纳、实验探究、师生对话、使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比如在讲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时,对长颈鹿的分析,要启发学生对“学说”的四部分内容逐一进行分析:“生存斗争”的含义是什么? “自然”是不是指无机自然界?“选择”是不是主动的过程?谁是“适者”?等等。同时又要指导学生用讨论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其因果关系。在这些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然选择”的内容,这样学生内心总存在求知的欲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显著。
五、提倡师生互动,形成平等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要想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必须要平等地和学生站在一起,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尽情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在没有所谓权威的束缚和压制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中,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新课程提倡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师更多的应是指导与帮助。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能动存在,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其内部,强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为主,实行民主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自学、自练,创造性地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
新颖的师生关系不仅克服了过去刻板式的管制学生的不良做法,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使学生的身
心朝健康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影响,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6.新型教学关系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 篇六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六中学
吉林松原
138000)张玉满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验对照等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结果表明:“分层递进”教学法有效地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使学生从被动强迫性学习走向了自主创造性学习。【关键词】分层递进 数学课堂教学 尝试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上课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教师从备课、讲授、作业辅导、考试评定等环节,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智能水平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为此,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尝试性地把“分层递进”教学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分层递进”教学法概述 “分层递进”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评定,重新调整层次,优升劣降。“分层递进”教学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为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晋升层次,它对不同水平或不同需求或不同定位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划分小组层次,合理进行升降。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应该有足够的了解,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期中考试成绩,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也可以预先设计两套综合测试题,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组,甲层次小组是指那些拔尖的优等生,就是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和补充题,解题思路宽且方法灵活;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中等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但拓展知识欠缺;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学困生,他们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死板,需要在老师和学生的点拨和帮助下才能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的习题。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中考测验后,要进行层次调整,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两名学生即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两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优升劣降。(2)制订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和评价分层。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侧重于知识面的饱和度讲解及练习,以教会学生解题的技能,教会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和法则的能力,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就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时,既要注意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3)课外作业练习的分层。教师在讲完一部分知识后,随机布置作业习题,各层次学生所做习题基本一致,但作业内容和要求则不同。设计上应体现甲层次学生拔尖提高,即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基础题以外,可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拓展性的问题,注意侧重培养这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提倡一题多解;乙层次学生的作业体现巩固练习题,即除完成书本基础知识题以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习题,侧重复习巩固知识,树立信心;丙层次组学生作业题侧重于简单模仿作业,完成书本上的基础习题,反复演练,或将难度较大的课后题拆分成几个小题,使他们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3、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各层次是动态的变化。教师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比较接近。同时,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分层是动态的分层,有进步的学生可以晋升一个层次,学习态度不好且退步的降至下一个层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逐步解体丙层组学生,从而达到甲乙层次组学生不断扩大的目的。
(2)不公开划分学生的层次分组。初中生的自尊心较强,因此,教师在划分各层次时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分层次实施教学,也只能是教师心里有数,是有目的进行的分层,但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公布学生层次,因为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公布了学生的层次差别,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失去分层次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质,培养优等生,转化学困生,很好地处理全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情绪,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提高了他们的素质。4结论
(1)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提高和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特征。(2)“分层递进”教学法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它不仅使学困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使优等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参考文献
7.新型教学关系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 篇七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 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
生命化教学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1]5因此,“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2]70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是课堂生命化的核心,构建具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新型师生关系是关键。
语文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下各自对文本的解读与碰撞,教师不再是课文解读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被迫收听者。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堂日益强调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在自我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基础上的个性化阅读。因此,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与文本的民主平等对话关系,要实现生命交互必须建立起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
一.青梅煮酒:尊重生命个体,建立老友关系
传统的语文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并不对等,教师作为文本的绝对权威,语文课堂演变为灌输过程,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能力和批判精神被消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师生在文本解读面前的不平等。
生命关怀下的语文课堂首先强调师生之间的建立起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更必要建立起平等的友人关系。面对文本时,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生命体验和感知能力的平等个体,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因为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感知认识,因此,教师和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老友般的平等交流关系,相互间真诚信任、赏识鼓励,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课堂成为老友间畅谈的交流平台,没有绝对的权威,允许学生质疑反驳,表达自我观点。而教师是交流平台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得以提升。
构建“青梅煮酒论英雄”式的语文课堂,其前提和基础就是构建起师生间平等的老友关系。“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摆脱被动接受角色,从学习接受的者成为课堂独立生命意识的阅读个体,站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共同探讨文本,如同青梅煮酒,如果煮酒的双方对位不对等,就会演变为君子煮酒仆人听命的局面,而丧失了其本质,在这样的情景下二人不可能彼此谈天说地论英雄。语文课堂亦如此。
二.青梅煮酒:立足生活实际,备料诚心相邀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以社会交往为背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和社会价值。生命化教学所强调的生命体验、生命关怀,生命活力均来自现实生活。因此,生命化教学必须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立足点,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之上,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命化生活化。
正如青梅煮酒,老友双方必有一方是主动邀请方,另一方是被邀客人,双方是平等的老友,作为邀请方应居于组织和引导地位,在聚会前准备好食材待老友前来。生命化教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亦如此,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老友关系,而教师作为课堂聚会的邀请者,也是组织和引导者,在课堂聚会前必须做好内容的选择、整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应挑选真正适合学生的文本,以立足生活实际为原则,文本选择朴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并具有讨论空间,有一定的难度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不陌生又感兴趣,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得以理解。最后达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中的“理想的一般发展”。其次,教师要对其进行生活化和生命化的解读,深入研究文本,收集生活资源,从师生的生活体验去激活文本,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3]5注重学生生命体验与文本的融合,例如文言文教学,因语言和时代的差距,学生在文本内涵的理解上不易形成共鸣,此时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解释文本。
三.青梅煮酒:生成表达个性解读,共同煮酒调香
生命化教学是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情感、意志、价值取向的个体,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在平等对话模式下彼此思想的碰撞和触发。
在语文课堂中,文本是师生共同面对的材料,语文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将知识内化理解,教师的灌输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不同的独立生命体对事物的理解不同,面对相同的文本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巴赫金对话式教学前提就是差异性,即师生间的阅读对话是在对文本没有统一意识下的彼此触发。生命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在文本面前是平等的阅读者,师生之间的对话并非教师向学生呈现课文固定的预设的理解,而是让学生个体在自我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4]4,并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充分表达,对于不同的回答,教师给予多元化的评价,支持不同观点的碰撞,课堂呈现生命的意识和涌动。叶澜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就是在师生间、生生间对文本和问题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书本知识向生成性知识的转变,教师要善于抓住交流中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
师生对文本的品鉴如同“青梅煮酒”的过程,师生如老友,文本如新酒,品鉴如煮酒,青梅煮酒的意境不是一人煮酒一人看,而是二人共同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壶中加入自己喜欢的配料,让不同原料的精粹在酒壶中融合生香,待原料的精华全部融入酒水中,新酒也就成了纯酿。各种原料的融合就如同师生间各自个性解读的碰撞,在相互谈论分享中,新酒般的文本也就会在各种思想的交流中得到丰富而深刻的理解,最终成为语文课堂的纯酿。
综上所述,生命化的语文课堂首先在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如同青梅煮酒,师生平等如老友,教师以诚相待,精心准备,煮酒过程就是教学,老友二人共同将各种喜欢的原料放入新酒中,慢火微煮,新酒成佳酿。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如往新酒中加料,各种原料的融合就是各种理解和观点的碰撞交流。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69-72.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
【新型教学关系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推荐阅读: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10-20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07-16
数学教学法论文:“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01-08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论坛交流材料06-28
教师主体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论文09-29
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07-21
语文《新型玻璃》教学反思01-20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07-22
名师新型玻璃教学设计07-10
新型玻璃获奖教学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