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

2024-09-30

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共11篇)

1.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 篇一

说到道歉,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几天,班主任和体育老师要筛选代表班级参加运动会4×100比赛的选手。菲儿和小雪短跑都不错,成为备选队员。可是在模拟比赛中,她们在传递接力棒时,屡次将接力棒传掉在地。对此,体育老师很是恼火,忍不住说了她们几句。而菲儿和小雪都把责任推给对方,最后两人当着大家的面竟然吵了起来。

这之后,原本和睦的一对好朋友突然变成了陌生。她们不再说话,也不再一起回家,甚至在教室都不多看对方一眼。过了几天,菲儿按捺不住了,她不想失去小雪这个好朋友,便主动和她说话。谁知她当着好些同学的面,坚持要菲儿为上次的事情道歉。“菲儿,如果你不道歉,我是绝对不会再和你做朋友了!”小雪的口气很强硬。

“凭什么非得我道歉不可?”菲儿有点不服气。

菲儿和小雪的家在一个小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们就一起上学,一起温习功课,形影不离,好像一对亲姐妹。可从四年级开始,菲儿发现,每次自己和小雪闹了不愉快,总是自己先道歉。小雪更是常常为了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赌气不理菲儿。只有在菲儿低声下气地道歉中,小雪才会像施恩般重新和菲儿说话。这次,菲儿在心里暗暗发誓,坚决不让步,坚决不先道歉!在她看来,小雪已经养成了“恶习”,而这“恶习”也是因为自己总是一次次让步造成的。菲儿想给小雪一次教训,让她先给自己道歉!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菲儿始终没有盼来小雪的道歉。菲儿的心开始变得不安和痛苦,难道和好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一定要自己道歉吗?菲儿有点懊恼地问自己,难道她不在乎我这个朋友吗?

如果你是菲儿,在好朋友坚持要你先道歉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刷刷姐姐教你一招:

2.是什么意思? 篇二

这个说法最初来源于橄榄球运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橄榄球比赛的基本规则:每个队力争将橄榄球传到对方的底线之外,并尽力保持球不被对方夺去。其中的一条规则规定,一个队必须在四次传球后,至少将球传出10码(约9米)远,如果这个队不能把球传出这么远,球就要交给另一个队了。

橄榄球比赛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一个队在三次传球后,球仍未能传出10码远。这时,这个队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将球踢出界外,承认暂时失利,要么孤注一掷,最后搏一次。这时,看台上的观众有人会喊:“Kick the ball!”(把球踢出去!),也有人会鼓励球队铤而走险,搏一次:“Go for it!”(拼一次!拼一次!)。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在不同场合用这句话来鼓励别人勇敢地行动。例如,某个学生想和班里最漂亮的女生约会,但心里没底,不知道是否会被拒绝,他的室友就会对他说:“Go for it and ask her.”

3.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 篇三

缘是事物间的和合关系,因为有了各种和合关系,才有了各种组合事物:万物都是组合而成的,这是因缘而生的道理,是缘起的道理。

譬如电灯,是由发电机,电线,电灯,开关等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电灯发光这一现象,缺乏其中某个因缘,就不会发生。我们通常关注的是灯光,以为灯光是一独立的事物,他是夜色的组成部分。其实灯光也是合成的。把灯光背后的因缘去掉,灯光就消失了。灯光就是因缘。

同理,万物都是因缘。

譬如意识。意识是肉身感官与感知物合成的一种现象。我们以为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说人死后,有一个叫灵魂的东西可以脱离肉身而存在。其实不是。当构成意识的因缘——譬如肉身——消失了,意识也就随之消失了——灯关了,灯光也就消失了——所以譬喻说人死如灯灭。

譬如我们手上的手机,是由存储器,芯片,电池,音效设备,摄影设备,传感器,电子屏幕,操作系统等事物构成的,这些事物就是手机的因缘。在这些背后,还有设计师,科学家,投资人,加工厂,渠道商,广告商等。这些也是手机的因缘。进一步看,APP开发者,软件运营者,互联网行业各类从业者,也都是手机的因缘。说智能手机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说的就是他接纳了各种各样的缘法。由此进一步推论,手机这一微小事物,与整个宇宙的存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具体说是:宇宙合力构成了手机,手机是宇宙的有机动态组成部分。

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因缘,任何事物都关系到整个宇宙。厕所里的一块石头,石头上的病菌,我们刚刚兴起的一个念头。这些事物都与宇宙息息相关。宇宙现出当下的相,是构成宇宙所有事物因缘和合的结果。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宇宙的造作的一部分。

仅仅看缘起法,就是看因果法。我们想要造作某件事,只要理解了这件事的因缘,然后结合这些缘,这事就造作出来了。

譬如我想要一部手机,我们只需要知道一部手机卖多少钱,凑够这些钱,就可以通过交易获得一部手机了。所以你想做的事,只要你掌握了背后的因缘,把因缘构成了,就能做成。这样想,我们似乎是可以无所不能的,是完全能心想事成的。

我们想要创业,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战略构想。我们的资源不够,但是我们知道构成整件事的因缘,也懂得整合因缘的方法,我们只要持续去做,把因缘结合齐了,这事也就成了。

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

但是别急。事情没那么简单。

当我们意识到缘起的时候,我们还要意识到,缘起的性质是空的。

什么意思?缘起性空的意思是: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常的意思是:事物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运动的,没有恒常的和合物。

譬如电灯,事物构成的那一刹那,事物就变了。灯光刚亮,灯丝就消耗,电线就消耗,开关就开始老化。构成电灯的因缘已经不是原来的因缘了,事物当然也不是原来的事物了。

当我们说某样东西的时候,这样东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一个恒定的因缘。实际上,没有这个恒定的因缘。我们在大脑里构想了一个概念,事物已经变化了,这个概念还没有变化。我们长久地停留在大脑构建的概念里。我们的意识跟不上事物的变化发展——倘若要跟上,唯一的办法是不要有意识,不要起分别心,不要有概念。事物刹那生灭,你一旦生起生灭的观念,你的意识就已经落空了,你陷入了谬误。

知见是一种障碍。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当一个人从小孩子长大成大人进而又长成了老人,请问:(1)孩子变成大人的时候,孩子去哪里了?大人变成老人的时候,大人去哪里了?(2)如果一个人的孩子状态,大人状态,老人状态同时展开,他们不管是肉身还是心识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凭什么说这是同一个人?(3)接第二点,如果他们不是同一个人,我们经常说的自我是否真实存在?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时间是错觉,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宇宙的开始就是结束,刹那生灭的刹那是不存在的。事物变成当下的时候,过去就消失了,这是没有过去;当下的事物没有常态,瞬间又变成了别的事物,这个瞬间是错误的说法,事物连瞬间的恒常状态都没有,直接就变成了将来的样子,这是没有当下;我们知道,将来的还没来,这是没有未来:所以总结,时间是种错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这三个人当然不是同一个人,构成三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交臂非故,每一刻的我们都和上一刻不同,每一刻的我们都是不同的人。

所以,第三个问题:自我是一种因缘聚合物,是人的主观概念——世界并没有一个恒常的自我。所以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以上一切,旨在说明:和合事物是无常的,性质是空的。既然是空的,是无常的,是缘起缘灭的,是生住异灭刹那发生的,那么我们造作的事物,就是错觉,或者是妄想。我们得不到一个恒常的叫做成功的东西,我们的事业可能因为其他因缘而功败垂成,或者就算侥幸成了,刹那间我们又会生出其他欲望。所以谋求在人世造作,是猴子捞月,是愚蠢的行为,是轮回。

人不能执迷于各种和合物,也就是不能执迷于相。不执迷于相,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因为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你其实也是在执迷于“什么都不做”的相。你要做,但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被概念、名相、标签绑架,要清除掉这些事物,这是戒的本意。做什么?持续修行,追求证悟——但你同时要去除你在修行的和你在证悟的概念。

缘起性空四个字有不可思议的力量,道尽了人世真谛。它明确指出了,除了证悟,别无大事。也提供了一些我们看待世界的办法,我们行为做事的方法。我相信懂了这个道理的人,会活得更从容智慧。

4.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 篇四

前不久, 在电视中看到一个访谈节目, 访谈对象是和已故的探险家余纯顺有着同样经历和追求的国内外闻名的探险家, 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付出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在近十几年的艰难跋涉中, 他几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横断山、罗布泊、阿里。在节目中我们看到, 主持人对探险家感兴趣的不是他为何选择了这样一条充满荆棘、坎坷的人生之路, 主持人不厌其烦、反复强调的是向探险家提出他和妻子到底是谁先提出的离婚, 探险家作了解释后, 主待人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直至探险家面露难色, 无可奈何地说:“咱们还是不要说这个问题吧。”事实上, 谁先提出离婚与本期访谈主题相去甚远, 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到心灵受到震动的是, 探险家的精神品格, 他的独树一帜的人生选择, 是现代人渴望冲破心灵桎梏与大自然交流的一种极致、或者说是一种境界。作为访谈者的主持人, 如果不能用心去“倾听”被访者的心灵之声, 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节目的预定宗旨, 就不能将“信息”准确到位地传递给电视机前的受众。

时下随着激烈的媒体竞争, 电视台的访谈类节目也增多了, 广播、报刊也随之开办了相应的贴近听众、读者的生活类节目, 有时, 我们看到电视台的摄像机或者新闻记者的录音机、话筒会突然对准公共场所毫无准备的路人、游客, 请他们对某事、某人发表看法, 在这种时候采访者如不能对被访者保持一种尊重、理解, 那对被访者真的可以说是一种冒昧和打扰。想想看, 人家为什么要对你 (采访者) 一个陌生人谈那些隐秘的话题呢?如果人家不愿谈, 那是他的权利, 采访者不能强求, 也不应要求被访者按照你的意图, 说出符合你事先策划出的话来, 比如:你对婚姻中出现的“第三者”持何种看法;你给单位领导的道德情操打多少分……

不可否认, 一次成功的访谈既要关照到被采访者, 同时也要关照好自己的采访任务, 而在采访现场, 采访者传播的信息, 并不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据有关专家研究, 非语言信息在采访现场的比率高达65%以上, 甚至可以说越是生活化的交流现象, 它对语言的依赖程度就越低, 而在采访现场除了人们的体态、表情、服饰、声音等非语言方式, 能否真诚地“倾听”被访者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是采访成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现场采访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行为环境, 从情绪感应的角度看, 人与人存在着多种关系, 构成了种种社会行为。人的情绪, 大多是社会行为在自身心灵上激起的波纹, 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形成情绪感应的主要来源, 那么现场采访正是人与人的一种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下进行一场特殊的关系行为, 相互之间必然产生情绪感应, 采访与被采访双方必然产生情绪互动、互感。对方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在对方心中产生微妙的感应, 从而驱动其言语行为, 形成或鼓舞、激动、愉悦, 或沮丧、反感、不悦等情绪反应, 特别是那种陌生人对陌生人的谈话, 学会倾听, 方能打开相隔在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的心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话题的“休闲”栏目, 访谈的内容原本就是以家常的、日常的、内心的情绪内容为主, 它和一些新闻节目不同, 后者要求大胆的、深刻的、睿智的、率真的, 甚至是单刀直入的, 而此一类访谈却要展示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不能设想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发问和回答去逼近采访对象, 它应该是涓涓细流的汇合, 谈话者应该在感情上互相交流。特别是对采访者来说, 真诚的倾听既是对被访者的尊重, 亦是采访成功的必要因素, 因为只有倾听了, 才能激发出被采访者的谈话热情, 倾听的过程又是挖掘谈话内容和谈话深度的过程。在采访现场, 如果只有事先设计好的提问, 谈话就是单向的, 只有在倾听中与被访者交流, 谈话才会呈现出令人感动的场景, 而采访和被采访的形式被淡化, 情感的交流共鸣才发自内心。

谈话是一门艺术, 学会倾听是这门艺术的无声钥匙。严格地说来, “倾听”不简单是一个技术问题, 它是有关采访者的思想、精神、素质、情操等相关的问题。要求在访谈中能够真诚地倾听, 也是对采访者的考验, 如果缺乏对生活的热爱, 就不会去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 如果不具备深厚的同情心, 就会对别人的处境无动于衷, 如果眼睛里只有自己, 自我表现成了最重要的, 怎么能够设想去倾听别人的感受、经历。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 同时它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 许多时候, 语言较之于内心的复杂是苍白、浮浅的, 对于真正的内心活动, 我们能涉及的, 也许是微乎其微。崔永元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把古琴, 上面有很多弦, 其中有一根是最脆弱的, 就看拨动的人能不能拨到它。”

5.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 篇五

正太的基本概念

广义被认定的“正太特质”即是年纪小、没有胡子和很可爱、很萌的男孩子。狭义上的“正太”是针对动漫形象的说法,严格说除了西方男孩子之外,真人也不能称为“正太”。只是现在的正太及正太控概念已经广泛化,对年龄和种族、是否动漫都已经无明显要求(所以有兽人形象的兽太及真人正太);人型外形符合正太的“萌”,都划分为正太行列!

正太的名称来源

据说最初是引自日本某杂志制作的“Lolicon”女性版企画,至于为何用“正太”来形容,日本ACG(Animation、Comic、Game)界普遍认为最有力的说法,是源于漫画大师横山光辉的名作《铁人28号》的主角“金田正太郎”,其形象是一个穿着西装加短裤的小男生。

正太的几大特征

正太有几大特征:天真、可爱、羞涩、皮肤好、笑容灿烂(但不一定常笑)会发出闪亮亮的眼神、声音かわいい……还有冷酷型、霸道型、腹黑型、可爱型,等等……如果都是这几大特征,那很多都会被排除。

正太的用法:形容年纪很小的可爱弟弟。

正太的造句:经过几次的挫折,乱马出现“正太”情结,竟然爱上念小学5年级的弟弟。

正太控的意思

至于有喜欢这类小男生的倾向者,则可说成带有“正太情结”即Shota Complex,现在中国大陆简化称呼为shotacon,一般是专指女性居多,用于现实行为就是对其喜爱,不涉及感情方面。对男孩子特别爱护关心的成年人有时也会被称为正太控。正太的英文写法为“shota” ,日文写法为“正太(しょうた)”。

正太控的延伸意思

正太情结”或“正太癖”现在一般称为“正太控”。所谓正太控是指对8~14岁左右之未成年男孩、少年哥哥弟弟本身及以这两者为对象的绘画、漫画、小说抱有强烈爱情、感情的人或关爱这个年龄群体的人们。

现实意义上的正太控

正太控实际上是属于网络用语,用于现实行为时,一般指对男孩或少年的喜爱,但绝不涉及情色方面。对男孩子特别爱护关怀的成年人有时也会被称为正太控。

6.论债之相对性是不可突破的 篇六

(一) 债的概念之起源

在古罗马时期, 所谓“债”, 既指债权、债务, 也指债权债务关系, 有时并把它称为“法锁”。所谓“法锁”或“法律上的锁链”, 即指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1]在《法学阶梯》中, 债的定义就是:“债是法律关系, 基于这种法律关系, 我们受到约束而必须依照我们国家的法律给付某物的义务。”[2]由此可以看书, 罗马人在当时就已经意识到债是一种特定双方的法律关系, 并以“法锁”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并且还强调是一种债务人的给付。

(二) 萨维尼之认识

到了德国普通法时代, 由于受罗马法的深刻影响, 其对债的定义基本上与罗马法时期相同。但是由于在18世纪, “自由意志”在德国盛行, 无疑对债的认识造成了影响。萨维尼认为:“债必然地与两个不同的人相关, 在一方看来, 它似乎是自由的扩张, 是对另一方的意志的支配;在另一方看来, 它又是自由的限制, 是对另一方的意志的依赖。”这种认识实际和罗马法时期是一样的, 只是它是着眼从当事人双方的内在意志出发, 通过对自由的限定来实现债。

(三) 温德谢特之认识

19世纪, 随着温德谢特请求权的发现, 丰富了民法理论。温德谢特指出, 请求权是指“法律上有权提出的要求, 也即请求的权利, 某人向他人要求一些东西的权利。”[3]自此, 债的定义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德国学者开始从请求权的角度来定义债。甚至在德国学界通说认为, “在请求权与债权之间不存在实质上的区别”请求权的确是债的一种表现形式, 更准确的说只是债的一项主要的权能, 因为请求权必须有一个基础性的权利来源。如果就丧失了一切基础性的本源权利, 来谈请求权, 笔者认为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由此, 我们看出, 对债的定义实际上经历的是一个从给付———请求的转变, 也就是从侧重从债务人的给付义务到侧重债权人的请求权能的转变的过程, 而这种对债的定义的不同, 根本反应了对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 从而导致了学界对债的本质的认识分歧。

一言以蔽之, 笔者认为, 债的本质就是某类“特定”, 也就是某类“相对”。换言之, 特定权利主体受领、请求特定义务主体为特定给付行为, 此种行为能够使他人为一定给付行为。罗马法上所谓之法锁, 其实质是锁定权利与义务双方之主体, 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维持债的“受领给付力”。

二、突破债的相对性是伪命题

通说认为, 债的相对性被突破了, 表现在各个方面, 如涉他契约、债的保全 (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债权人撤销权) 、“买卖不破租赁”、不动产预告登记、契约对第三人的保护 (安全保障义务扩展) 等方面。

笔者认为, 债对第三人之效力, 基本上都是非基于债权债务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表面现象, 如果对这些表面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 就可以发现其债的本质仍然是“相对性”。既然是其本质, 那各种所谓的“突破债的相对性”的情形都是伪命题, 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解释现象。以下将逐一分析之。

(一) 涉他契约

根据合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 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以及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 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由此可以知道, 我们国家涉他契约一共涉及到两类合同, 其一为第三人无请求权, 通称“经由指令而为给付”;其二为第三人有请求权, 如保险、信托等, 称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根据上文所述, 债的本质便是特定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那么仔细分析上述二类涉他契约, 我们可以发现, 其实质并未突破债的相对性。因为在某一类具体合同中, 债务人永远是相对、特定的, 义务主体永远特定, 而无论最后权利的归属主体是谁, 因为债权人可能并不是最后的权利拥有者, 但是就涉他契约而言, 债务人同时向债权人以及第三人作出相关允诺, 也就是通称所谓的“请求权”, 并且两个请求权的内容完全重叠, 没有任何冲突。债务人对任何一个请求权人的给付, 均视为对两个请求权人的给付。[4]需要注意的是, 此处又不同于连带债务中的给付, 因为涉他契约中债务人仅仅只对债权人承担债务, 并不对第三人承担;而连带债务中, 债务人对多个债权人同时承担债务。

(二) 债的保全

债的保全制度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债权人撤销权。

1. 代位权

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 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 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 由债务人负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第十一条至第二十二条也专门规定了代位权, 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 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 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 又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债务人主张其享有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 致使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未能实现。”从此条可以得知, 代位权实现以后, 形成法定抵消权, 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同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自动抵消, 并且是具有形成权的性质。需要注意的是, 此种情形下只适用于金钱之债。因此, 实际上, 该代位其实质为一种同质抵消, 具有自力救济的特点, 债权行使代位权后能够优先受偿是因为其自力救济带来的优先性;通过抵消, 优先受偿。

2. 撤销权

合同法第七十四条则专门规定了撤销权, 进一步分析该权利, 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几个权能:1.破坏作用, 形成权能, 否定债务人的不当处分行为, 减少责任财产;2.代位作用, 撤销后, 债权人代位债务人实施, 非债权人撤销之权利;3.请求作用, 有权受领受益人的给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破坏作用发生后, 应将该撤销权随之理解为“代位权”, 从而进一步防止诉累。又根据代位权合同法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若为金钱之债, 则再次发生抵消作用, 债权人具有优先受偿;若非金钱之债, 则不能发生, 视为债务人责任财产的增加, 债权人此时并没有优先受偿权利。

(三) 买卖不破租赁

通常将“买卖不破租赁”理解成一种“租赁物权化”, 也就是“债权物权化”。此说值得进一步商榷。

首先, 需要搞清楚, 何谓承租权?承租权应当是能够体现出租人意志, 妥善保管租赁物, 合理使用租赁物 (与基础债权捆绑) , 体现妥善保管义务、合理使用, 不能被继承。这是一种不同于地上权的权利, 地上权本身体现的就是他物权人意志, 并且可以被继承。由此可以推论得知:1) 承租人基于对承租物的占有而享有的占有权利 (占有保护) ;2) 承租人基于租赁合同而享有的合同项下的相关权利, 即始终使租赁物处于适于使用的状态。

而在基础合同中的另一方承租人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分别为:1.占有保护请求权;2.要求出租人维护租赁物的权利。以及按时交付租金的义务。

再来分析下买卖不破租赁中的另外一个关键人物———买受人 (新出租人) 的权利和义务:1.积极维护租赁物, 使之始终处于适于使用之状态, 此处理解为一种积极义务,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为保障租赁物交付时处于合同约定使用状态之下, 其二为承租期间, 维护租赁物始终处于适于使用之状态。2.继续享有所有权的收益、处分权能, 但是处分权能可以被承租人享有的租赁权进行对抗, 并不是完整的处分的权能。如果要行使该权能, 可能需要承担与承租人之间的违约后果。3.收取租金, 其为收益之具体体现。

租赁权是债权, 反映特定人之间的关系, 无须公示, 不发生公示效力。但租赁移转标的物占有。罗马法规定, 买卖不破租赁, 推定受让人无需了解标的物使用状况, 承租人只能向出租人请求承担违约后果, 对标的物受让人有利。近代以来, 买卖不破租赁, 推定买受人不仅应了解标的物状况, 而且应了解标的物使用状况, 对承租人有利。两种规定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为充分发挥不动产最大的效益, 稳定社会秩序, 应采后者。

承租人先买权是否突破了债的相对性, 可对抗第三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先卖权表面上是先买人相对于其他买受人的优先地位, 对抗的是第三人;实际上是先买人相对于相对人的优势地位, 对抗的是所有权人。所谓的“租赁物权化”, 即承租人可以对抗任何侵害其租赁物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基于占有所享有的权利。而占有的权源来自于租赁权, 但是能够对抗任何侵害行为并非来源于承租权。

(四) 预告登记

《物权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 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 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 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 处分该不动产的, 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后, 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 预告登记失效。”预告登记, 实际上就是所有权人允许他人在自己所有的不动产上设定负担, 从而所有权人不动产在行使过程中受到限制, 即所有权中的处分权能已经不能顺利行使, 从另一个方面考虑, 割让出的这部分“处分权能”, 已经作为基础债权的担保, 使责任财产能够得到保全, 不至于出现给付不能情况。此种保全, 非债权权利之必然延伸。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预告登记本身登记的行使, 并不当然带来债权效用的增强, 登记制度本身是可以对抗第三人。

(五) 契约对第三人的保护

上个世纪, 德国民法学出现了“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理论, 英美法出现了“利益第三人担保责任”理论, 均为法律所采用。两种理论在适用范围上虽有区别, 精神是一致的, 即特定范围内之非缔约人, 因债务人之不当给付, 可基于契约关系, 请求债务人损害赔偿。通说认为, 契约对第三人的保护突破了债的相对性。

合同债务人必须依约给付。给付行为的相对人是债权人, 通常就是另一方缔约人。然而, 有些时候, 给付行为后果不仅将作用另一方缔约人, 还将波及其近亲属、共同居住人、客人、雇员等。根据诚信原则, 债务人理应对可预见波及人承担给付损害承担义务, 这意味着给付行为之可预见波及人也是债务人的债权人、相对人, 合同当事人。

参考文献

[1]周柟.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677.

[2]查士丁尼, 张企泰译.法学总论———法学阶梯[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158.

[3]金可可.论温德谢特的请求权概念[J].比较法研究, 2005, (3) :114.

7.深邃的意思是什么 篇七

深邃:深奥;深奥的哲理;难懂的哲理。文字深邃;深邃的目光。

英文解释

(上下或里外距离大) deep;profound;abstruse;recondite ;

[deep]∶深的;幽深

深邃的山谷

深邃的夜空,星汉灿烂。——《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

[profound]∶深奥的

寓意深邃

详细解释

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的距离大。

《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三国 魏 卞兰 《许昌宫赋》:“同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 唐 杜甫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诗:“下可容百人,墻隅亦深邃。”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晾鹰台》:“臺东三塚相望,西北有岗隆起,古洞深邃。” 徐迟 《汉水桥头》:“ 汉水 宽阔而深邃。”

幽深。

《旧五代史·晋书·张筠传》:“及罢归之后,第宅宏敞,花竹深邃,声乐饮饍,恣其所欲。”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深邃之所,有水殿一,游幸之所不到。” 丁玲 《三日杂记》:“我猜想在那看不见底的,黑洞的,深邃的林子里,该不知藏有多少种会使我吃惊的野兽。”

精深;深奥。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 孙兰 , 江都 人,工书画,精於天文,诗学深邃。” 吴沃尧 《历史小说总序》:“文字深邃,不有笺註,苟非通才,遽难句读。”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在深邃的数学领域里,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

深沉。

秦牧 《长河浪花集·深情注视壁上人》:“ 朱老总 浓眉广额,脸上,特别是嘴角皱纹很深,目光冷静深邃,显得安详而又机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

中英例句

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他那隐在冷脸下面的深邃的灵魂,盲目地发射着光辉。

On the 18th of june, that profound soul masked by marble beamed blindly.

他的兴趣不断扩大,交往倍增,知识不断增长,思想变得深邃宽广。

8.山行的意思是什么 篇八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作品原文

山行1 杜牧

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

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版本差异

诗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当代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白话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作者简介

9.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 篇九

关键词:关爱,青工,企业,企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搞活经济的大好形势, 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 城镇青年和农民工来到了大都市工作, 由于他们处世经验浅显, 抗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 遇到挫折不敢面对, 尤其是当他们工作、生活受到打击后, 在没有得到温暖、关爱与缺少帮助的情况下, 甚至失去了生存勇气, 2010年上旬, 社会企业相继发生青工走极端现象, 就说明了这一点。为提倡企业以人为本, 更多注重青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不妨, 笔者以撰文形式、参与了企业管理讨论。下面, 就如何关爱和帮助青工, 谈谈笔者想法、观点与建议。

一、企业青工的来源及特点

近些年, 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由于高校扩招, 每年各大、专院校都有大批的毕业生走入社会, 进入到大都市企业工作, 尤其是社会办学为大都市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务工青年;另外, 由于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大都市企业生产需求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 一些大型企业除了招聘大学生外, 更多是需要招收一些学历浅、身体好的务工青年;因此, 最近几年, 导致不少大中小城市青年、城镇青年、农村青年, 先后从不同的地方进入到了大都市企业, 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由于这些务工青年来源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理想与不同的追求, 因此, 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要求、认识, 以及处世承受的抗压能力也不相同, 所以说, 大都市企业的务工场所, 是一个务工青年集中的地方, 是一个思想复杂、混乱、不易管理的青工聚集群体, 务必引起企业高层领导重视, 一定要与青工多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及特点, 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 这不仅有利于稳定青工思想情绪和企业职工队伍, 而且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据与就业大学生和务工青年的交谈, 我们知悉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并了解了务工青年群体存在的一些基本特点, 归纳起来主要有:

1.文化程度较高, 素质较好的青年不安心工作。文化程度较高、素质较好的青年是指就业大学生, 由于他们读了大学, 有了文凭、自认为了不起, 但在就业难、压力大的情况下, 暂时选择了在企业务工, 实际上, 他们是不会心甘情愿长期在企业务工的, 一旦他们对自己的工资和待遇不满意, 就会另谋出路, 当他们找到了有更好的职业和工作单位, 他们迟早会离开企业;

2.文化素质较低的青年能服从分配、做好工作, 但知识与能力缺乏。文化素质较低的青年, 是指学历不高的城镇青年与农村青年, 由于他们文化素质较低, 分配他们做的工作不需要多少文化, 而且操作简单、很辛苦, 不过, 他们能安心工作, 而且工作也很努力, 微不足道的是知识与能力缺欠, 做不了技术性强与文化素质高的工作;

3.无论文化素质如何, 青年人都喜欢逞强、好面。逞强、好面子人人都很讲究, 尤其是青年人, 无论他的工作与文化素质如何, 只要生存在世, 都会有自强、自重, 与尊严生活、工作的自尊心, 尤其在工作中谁也不甘落后, 都会想好好工作, 干出成绩、表现自己, 以得到上司表扬和大家的赞赏, 而满面风光的工作和生存;

4.青年人为人处世经验浅显, 抗压能力需要加强。青年人在人世间生活、工作经历少, 缺少工作和生存经验, 尤其是在搞活经济, 与就业及工作压力大的环境下, 一旦工作失误, 遭到批评、处罚或被企业开除、失去工作, 他们就会感到生活有很大的压力, 就会觉得生存难, 仿佛生存的希望和前途都被黑暗笼罩。此时, 必需有人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释放压力, 鼓励他们坚强起来, 重新开始生活和工作, 以锻炼他们的生存与工作抗压能力;

5.青年人虚荣心强, 对生活、工作充满了希望和理想。青年人自尊心强, 为人处世、做事总想胜过别人, 以得到大家的尊重与羡慕, 并且对生活、工作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 一旦理想落空, 他们就会感到失落、迷茫;

6.青年人情感脆弱, 经受不了挫折与打击。青年人都希望生活、工作一帆风顺, 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但在现实生活、工作中, 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预料不到的事情或意外, 一旦他们遇到了难事, 或工作、爱情受到了挫折与打击, 情感就相当脆弱、不敢面对现实、从困境中走出, 而是自暴自弃, 甚至有的青年会失去生存勇气, 走向极端。

二、关爱和帮助青工的意义

青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是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无论是国企、私企、还是合资企业, 青年都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宝贝财富,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相对一个大都市企业而言, 在生产、创业和发展企业中, 企业都会招收或招聘一些青年大学生 (如:本科生、大专生等) , 而且会招收众多的青年工人 (如:临时工、合同工、正式工等) , 这样, 不但为企业生产获得了生产力, 而且为企业获取财富提供了保障。但是, 面对青年群体的管理, 无疑也会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和困扰, 由于, 在企业务工的大学毕业生和务工青年来至于全国不同的地方, 他们的文化素质、素养, 以及处世经验和抗压能力不同, 因此, 面临生活、工作, 以及工资待遇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 有的青年甚至会认为厂方对他们的工作和待遇分配不公, 而对厂方有意见、产生误会, 当误会没有得到化解时, 导致有些青年会发泄情绪, 甚至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因此, 企业高层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青年工作, 务必选派有抓青年工作经验的同志, 着手关心和抓好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与身心健康工作, 多献出一些爱, 更加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情况, 以及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情况, 尤其是要关心那些工作和情感受到打击与挫折的青年工人,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 使他们从困境和迷茫中走出, 重新回到生活和工作的轨迹, 自立、自强, 一旦他们坚强起来, 有了不卑不亢, 与不怕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和情感压力的信心, 相信他们精神与生活会更加愉快, 工作会更加努力、勤奋, 这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以及企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 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可见, 关爱和帮助青工是发展、稳定生产, 与发展企业经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心青年人成长和关心民生的重要精神, 不仅具有促进企业青年工人身心健康, 愉快生活, 稳定企业职工队伍, 促使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意义, 而且, 具有促进企业和谐生产、提高生产率, 创造更多产品、产值、经济效益, 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向前发展的现实意义。

三、关爱和帮助青工的实施方案与措施

谈到关爱和帮助青工的话题, 人们自然会想到如何实施的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 笔者思考, 认为:要搞好关爱和帮助青年的工作, 必定先从关爱和帮助青年的对象着手考虑实施方案, 然后针对关爱和帮助的对象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实施。下面, 就涉及到的实施问题, 给出以下实施方案和措施。

(一) 实施方案:

1.首先抓好关爱和帮助青工的宣传、教育, 使企业各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关爱青年工作, 尤其是要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 以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

2.高层领导应与企业各级青年组织多沟通、交流, 以便充分认识和了解青年, 而及时做出关爱和帮助青工的决策。

3.高层领导务必选派有抓青年工作经验的领导同志, 成立企业青工管理委员会, 着手抓青年工人的管理、关爱和帮助工作。

4.青工管理委员会, 应根据青年工人的文化程度、素质、务工性质与住宿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以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人的信息和情况, 如发现问题或需要关爱的对象, 要及时解决问题, 实施关爱和帮助, 而且, 还要制定出一系列有关青年工人的管理制度, 与关爱和帮助的管理办法, 尽量为受帮助对象做好每件事情, 尤其是对于一些工作辛苦, 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青年职工, 以及对企业生产有贡献、且生活低调的青工, 更应该尽善尽美的去关爱和帮助他们。

(二) 采取的措施:

1.在企业高层领导关心与支持下, 青工管理委员会必需深入基层和青年工人之中, 详细了解青年工人的思想、要求、生活、工作和情感, 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情况, 然后, 根据掌握的信息, 举办各式各样的学习班 (如:文化素质提高班、工作业务学习班、专业技术培训班、道德进修班、生存技巧班、情感问题化解班等) , 以增长青年工人的文化知识, 和提高青年工人的整体素质。

2.青工管理委员会应按照企业生产惯例, 实行三班制 (即早、中、晚三班) 轮流工作, 尽量下到基层、生产第一线与青工接触、交流, 多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工作, 多组织一些有利于青年工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积极向企业高层领导建议, 尽量减少青年工人的加班, 以保证青年工人们的正常休息。

3.青工管理委员会一定要按照工会章程, 多关心和帮助家庭生活有困难的青年工人, 尤其要多关心和探望因工受伤或身体有病的青年工人, 多为他们争取一些生活补助费, 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4.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发展一定要注意国策, 必须和党中央关心民生的精神保持一致, 必需要认真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通知, 积极维护工人利益, 实现工人体面劳动, 有尊严地生活;尤其是对新生代青年农民工, 企业不仅要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为他们办好社会保险, 而且要为他们积极预防职业疾病和医治工伤, 以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

5.在国家及地方政策允许情况下, 企业应积极协助青年职工安家落户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的问题,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有关企业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在一个城市化加剧、社会转型的时代, 大学毕业生与城镇青年及青年农民工,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来到大都市, 为企业生产与城市建设辛勤劳动, 贡献青春和力量。然而, 当有些不适应大都市务工的青年、感觉工作辛苦, 压力大, 工作报酬不能满足需求时, 或者生活、工作受到挫折与打击时, 他们就会觉得生活与前途迷茫, 就会失去对人生的追求和理想。此时, 作为企业高层主管领导、更应当关心和支持青工管理委员会, 加强青工心理教育和心里疏导工作, 尤其是要加强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一定要多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学习环境, 使他们能身心健康、体面的劳动和生活。为此, 中华全国总工会于今年五月还特地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通知, 表达了对工人的深情关爱与殷切寄望, 尤其是对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特别表达了关爱, 强调要加大对他们心里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并指出: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进一步加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力度, 并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 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可见, 职工精神文化建设是多么重要, 因此, 笔者建议, 企业高层领导在抓生产、促发展的同时, 一定要抓好青年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的建设, 即抓好企业青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这样, 不仅能稳定企业青工队伍, 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而且会使企业和社会更加和谐。

五、结束语

面临大都市企业青工管理困难, 与青工相继出事的不和谐现象, 笔者特以撰文《关爱和帮助青工是企业管理不可忽视的内容》的形式, 探讨了企业管理、应加强对青工进行关爱和帮助的看法和观点, 其目的、是想与企业界人士和读者进行书面沟通、交流, 以达到企业界、各部门共同关心和搞好青工管理工作的愿望, 不断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晓宇.工会如何让工人有尊严的生活[N].湖南潇湘晨报, 2010-5-31 (2)

[2]、曹晨明.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工运, 2009 (9) :49-50

[3]、王军民.创新企业管理, 提升核心竟争力[J].企业管理, 2009 (7) :5-6

[4]、多劭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作用与建设措施[J].中国教育导刊, 2008 (8) :52-53

10.崩塌的意思是什么 篇十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英文解释

(突然崩裂倒塌) slide;collapse;crumble;dilapidation;falling ;

[collapse;crumble;cave in;fall down] 崩裂倒塌

详细解释

崩裂倒塌。

华山 《山中海路》:“那耸入蓝天的积雪的顶峰,那势如悬河的冰川的岩石,眼看着就要崩塌下来似的。”

定义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危害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中国兴建夭兰铁路时,为了防止崩塌掩埋铁路耗费大量工程量。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

中英例句

银行之间的信任已然崩塌,货币市场的问题表明,情况没有得到改善。

Trust between banks has broken down, and problems in the money markets show that this is not improving.

一栋屋顶快要崩塌的房子.

11.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 篇十一

可以说“对比”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纵观中学语文课本的编排, 虽然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但在教的过程中总要一篇一篇的讲, 特别是较长的文章。这样就难免有意无意的把各个篇章孤立起来, 比如讲《范进中举》, 仅就其所写的内容而言, 写出了主人公喜极而疯的结局, 深刻揭露了这类人物丑恶的灵魂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们的精神面貌。范进中举是时代的必然, 喜极而疯也是时代的必然。这其中教师要着重讲清的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 人物的命运是不同的。如果此时能把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 拿出来作横向对比, 就会更加有说服力了。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不慎”将唾沫溅到将军级文官的身上, 吓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 弄得那位大官大发雷霆, 结果公务员遇斥后竟一命呜呼, 再现了小人物的奴性心理和不幸的命运。“死”在这里也是时代的必然。进而使学生清楚的知道,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 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如何, 除了主人公的性格之外,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

在教学中怎样“对比”, 在对比中怎样把某一方面的知识由点到面地串联起来?笔者的做法有两个方面:

一是顺势对比。这类对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教者在讲授中顺势举例即可。比如讲贺敬之的《回延安》,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心灵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艺术, 一个“情”字统领全诗。抒情诗重在言情, 同样是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与非政治抒情诗有什么不同?教师可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加以对比说明。《再别康桥》也以“情”统领全诗, 而抒发的是淡淡的离情别绪。徐志摩再别的是曾经学习过的地方, 属个人经历;而贺敬之回到的是革命圣地,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具有政治色彩。

二是铺陈对比。这类对比旨在深度挖掘篇章中更深层次的内容, 比如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问题以及散文的布局谋篇等等。例如分析塞万提斯《大战风车》中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形象时, 教者必须着重指导学生沿着“描写”这条线索去探究作者塑造人物的思路, 进而看到清晰的人物形象。描写在小说这类体裁中, 是普遍使用且不能不用的最好方法, 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描写主要有:外貌 (也叫肖像) 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大战风车》中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堂吉诃德的外貌:瘦削、面带愁容。心理:受骑士文学影响, 当他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时, 感到很满足, 发出了“驽骍难得”的感慨。行动:他要除强扶弱, 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他把旋转的大风车当作作恶的巨人, 骑着瘦马直冲过去, 弄得遍体鳞伤;把羊群当作军队, 冲上去厮杀, 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 打落了牙齿。语言:当侍从说大风车不是巨人时, 堂吉诃德说:“你真是外行, 不懂冒险。他们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害怕就走开些, 做你的祷告去, 等我一个人和他们拼命。”此外, 小说中也有细节描写。

通过一系列的描写, 一个神志不清、疯癫可笑的, 且英勇无畏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 描写除了在人物的塑造上, 在小说主题的表达上也同样有重要的作用。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反映军民雨水深情的优秀短篇, 小说中四次描写“破洞”, 对突现小说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战士到新媳妇家借被没借到, 小说中的“我”来了之后, 把从新媳妇那借来的被交给了小战士。小战士“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肩头刮出了一个“破洞”“口子撕得不小”;当小战士归部时, “但还见他肩上撕下来的布片, 在风里一飘一飘, 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战斗中小战士为掩护群众牺牲了, “他安详地合着眼, 军装肩头上, 露着那个大洞, 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出现是新媳妇给牺牲了的小战士缝“破洞”, “她低着头, 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当医生说小战士牺牲了后,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 什么也没听到, 依然拿着针, 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同一“破洞”在一篇较短的小说中四次出现, 其用意是什么?为了主题的突现。“破洞”的第一次出现, 在于表明军与民之间在情感上有了“裂痕”;第二次出现体现民对军的爱;第三次是为了认出牺牲了的小战士, 为第四次出现后新媳妇缝补做准备;第四次出现后, 新媳妇那样认真, 甚至是不乏固执地一针一针地缝, 民对军的爱此时达到了高潮。

如果说军民间有了矛盾, 责任是小战士在借被过程中没把话讲清楚的话, 那么小战士为了“民”已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说军民间的矛盾新媳妇也有责任的话, 那么新媳妇已经把自己唯一的嫁妆——洒满百合花的新被盖在了牺牲的小战士身上。小说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得到充分的体现, 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对比”, 是指此篇与彼篇的比较, 可以是彼一篇, 也可以是彼几篇。其中的彼篇应该是学生熟知的, 包括已经学习过的。这不是重复, 是人的记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再现过程, 中学生尤其需要这种不断的重复、再现。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不断地以此篇对比彼篇, 久之, 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形式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只有把握了不同类文章的不同以及同类文章的相同与不同的时候,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较快的提高。例如把握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类文章体裁的特点之后, 学生就能够较容易地划分出文章体裁的类别。同样是散文, 也要在对比中总结归纳各自的特点。秦牧的《土地》和高尔基的《海燕》同属抒情散文, 也有较大的不同。此外, 散文还有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广义的散文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以及传记等, 这些同属散文类别的不同文体, 它们之间也有严格的区别。这些区别除了教师在讲授中讲解渗透外, 有意识地采用对比的方法强化学生对不同类别文体的理解和认识是极其必要的。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 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终生之用。”强化学生对文章体裁的认识, 使之把握住某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这就是“授人以渔”, 有了这个“渔”, 学生会终生受用。

第二, 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茅盾先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写下了著名散文《白杨礼赞》。作者通过对白杨树干、枝、叶、皮以及站姿的描写, 进而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挺拔外形, 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由树及人, 托物抒情。这是一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的优秀文章, 同样, 当代作家袁鹰1961年在去新疆的途中创作了一篇优秀散文《白杨》, 作者以白杨树为线索, 从看到白杨到谈白杨想白杨, 表达了对世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战士们的赞美之情。文中的树似人, 人如树。树在茫茫戈壁上生根, 毫不动摇;建设者们同样不择环境, 不讲条件, 哪里需要哪安家。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通过这样的对比, 学生会认识到同一题材, 从不同角度观察, 展开想象, 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家乡的白杨》为题, 让学生完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创作, 其效果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13次印刷.

[2]朱震国著.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 (朱震国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8.1.

上一篇:毕业论文查重修改秘籍下一篇:小学就近入学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