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2024-10-08

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精选13篇)

1.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一

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突显,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及本人的共同努力.

作 者:张旭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4)分类号:G64关键词:综合素质 就业 环境 养成

2.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二

(一)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出及其内涵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 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 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 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更是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要求。

1. 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是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存在的基础, 更是发展的前提。大学生不仅能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 而且能全面的认识自我。也就是说, 人类比其他动物高级的地方, 人类不但能认识外部世界, 而且, 能认识自我内心世界。大学生要学会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

2. 学习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仅满足于掌握本专业范围内的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 熟练掌握复合型国际人才应有的基础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的了解本专业学习特点、教学进程、发展趋势, 学会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资源,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懂得寻求帮助。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 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 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 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3. 情绪和情感品质。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首先、需要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大学生毕业时的需要是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当实现目标时, 就会产生高兴、满意、幸福等主观体验。反之亦然。第二、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比如:大学同学找到一样的工作, 有的满意, 有的不满意, 只有自己清楚, 他是一种自我感受。

4. 意志品质。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 通过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 就是确定目标, 克服困难, 实现就业。但是面临就业时有以下四种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5. 气质类型。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通俗的讲就是脾气。典型的有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他们有共性特点:没有好坏之分、是先天的、很难改变的。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气质类型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所以说, 这对大学生选择不同的职业是有帮助的。比如: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大学生是外向型的, 善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大学生是内向型的, 善于从事与事打交道的工作。

6. 人际交往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是指人们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过程中, 调节、控制自己做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 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贯穿于人们的一生, 具有沟通人际信息、交流人际情感、协调人际行为、提高人际知觉准确性的普遍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 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人生的需要, 而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面对各种社会关系, 进行各种交往。进行人际交往必须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和习俗规范。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是向大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二)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在提升其就业能力中的必要性

1.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

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五大块等。21世纪是一个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 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中的高科技领域的竞争, 其关键又是国民素质及现代化人才的竞争。现代化人才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进步过程中能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革与发展, 具有创造思维和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实际上就是具有很高综合能力素质的人。由此可见,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

2.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 掌握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 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 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 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所以,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 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优秀的一部分, 担负着继承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 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 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包含于其中。显然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包含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都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重要结果内容。因此,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4.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说,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他的需要层次和水平就越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高于其他阶层的青年, 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发展目标也就相对较高。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事业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 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 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是以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当然就不可缺少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时, 要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要不断地随社会经济发展深化, 创新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在高校经历了扩招的规模后, 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成为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和使用的大学生, 最终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高校在立足学科建设基础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 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平稳搭接、从校园到社会的和谐交融。

2. 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体验活动, 搭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对接的育人平台。

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体验活动, 使学生认识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 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 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 加深自我认识, 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 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 学习大量的社会知识。

3. 提升服务意识, 分层次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 明确职责, 落实责任。学校要设专门机构, 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其次, 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是一项要求既具备人文科学知识, 又具有一定战略策划思想和相应技术手段的边缘性极强的专业工作。要培养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再次, 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 消除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短浅认识和被动接受的心理恐惧, 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增强。最后,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 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完成学业同步进行。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基础, 发现优势, 找到不足, 从而清楚地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有目的地进行适合自身职业生涯需要的学习和锻炼, 增强职业信心, 积累谋职技巧, 提高心理素质。

4. 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 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

要使大学生真正地具备就业能力, 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 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差, 面对就业单位, 存在自卑感, 应该客观的评价自己, 相信自己, 相信公平, 调整好心态, 给自己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些大学生面对就业单位, 焦虑紧张, 不知所措, 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所以, 在大学里就应该多参加各种活动, 提升自己的应激反应能力。有些大学生盲目追求大城市, 出现了“蚁族”。据统计, 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 所以, 大学生应冷静的选择就业位置, 给自己准确的定位, 而不要盲目追求。

适者生存, 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 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就业岗位。因此, 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3.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三

关键词: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偏低,这使得他们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略逊一筹,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面对大学生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成长,同时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人文素质的含义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2. 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 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4. 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二、强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理工科大学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

1. 早在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就已非常明确地指出,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中,由于文理分割对于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弊病,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克服,以图文理融通。1932年,他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学目的有二:一为研究学问,一为培养人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学问中心论”,进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眼下我国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各类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但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特别是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更少。这是因为缺乏称职的师资。现在高校中能把西方哲学课程讲得好的教师比较多,相对而言,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得好的教师不多,应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理工科院校应制定一定相关管理规定,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任务中,尽量将人文素质巨大活动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应把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纳入正常管理,建立管理体系。将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作为学生的重要考核资料进入档案管理,纳入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内容。

(三)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人文素质教育如艺术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博士在其历史性的裂脑实验中发现,人脑的两部分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识思维系列及其自身记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甚至发现人脑的两边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亦即左脑易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而右脑却径直用感性表象来思维。换句话说,人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与艺术等课程的设置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孝经》说: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世界级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4]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对艺术情有独钟的。事实上,艺术的形象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已成为当代潮流。科学与人文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翅膀,彼此可以相互带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开设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专业或课程。

四、结语

理工科大学生既需要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在大学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必须强化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56.

[2] 薛健飞,宣儒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21-22.

[3] 孙小礼.融通文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

[4] 陈晨.新时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J] .教师,2009(11):119.

[5] 江西日报(南昌),2013-06-29(3).

4.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现代素质. 篇四

1、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是思想意识。思想意识的核心是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人生观和一个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价值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大学生还应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拼搏进取的意识、惜时守信的意识、质量效益的意识。其次是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再次是道德品质修养。每个大学生都应继承中华民族的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坚毅、廉洁、勤俭、爱岗、敬业;讲究礼仪等传统美德。最后是审美情趣。大学生不仅应做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人,还要会审美、会辨别美、会创造美。

2、文化素质 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人的生理及心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潜在素质。这种潜在素质的培养,根本着眼点在于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达到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3、专业素质 面临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科学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的局面,大学生应时刻准备迎接挑战,在大学时代就要打好专业素质基础。具备好良好的专业素质,为将来踏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4、身心素质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自主自律的精神、创新进取的意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较高的社会理想。所以,锻炼良好的身心素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出社会之前的必修功课。劳动素质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促进就业为宗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

5.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五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内容摘要: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师范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取向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调查,了解师范生就业素质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师范大学生就业教育建议的建议。

在高校学生中,师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和其他类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就业目标相对来说更有针对性,专业对口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基本现状

1.自我认识状况。调查发现, 大部分师范大学生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这些途径包括: 征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了解自己, 调查的师范生中有 723 %选择使用这一途径;通过各种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有 54 %。这说明师范大学生大都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 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但是, 仍有小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想去了解自己。调查中, 有 277 %的学生根本没有征求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6 %的学生未曾通过心理测验去试图探询自己的能力倾向、气质等。另外, 还有 176 %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试想, 一个连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清楚的人, 又怎么可能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呢?

2.就业探索状况。师范大学生要为就业做准备, 就需要首先了解就业, 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调查表明, 656 %的师范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就业信息;60 %的师范学生确立就业目标时寻求他人的帮助;52 %的学生试图了解人才市场的状况, 并有据此改变自己的职业定向的打算;723 %的学生的职业定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712 % 的学生向老师或父母等了解就业特点。但是, 仅有236 %的学生到就业场所实地参观访问。以上数据可见, 师范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途径无外乎是媒体和他人(包括父母、老师等)。学生获取了信息, 自己加以分析, 就形成了引导他们就业选择的路标。若没有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就可能形成错误的观念。殊不知,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是求职时最有分量的砝码。

3.目标设置状况。众所周知, 成功要靠目标来领航, 强烈的成功欲和信心能极大地激发一个人的能量与热情, 使其精神抖擞地为目标的实现做出努力。就业目标既可以是方向, 也可以是十分具体的职业。前者的特点是大范围, 为个人职业理想确定了奋斗方向, 今后调整的可能性比较小;后者的特点是十分具体, 瞄准的目标很实际, 大学生多半喜欢这样的目标, 激励作用强。目标的依据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客观上看, 是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个人所处的就业环境, 以及从微观上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 “现在的我”和 “明天的我”的状况, 忽略了任何一个, 都会影响目标的正确选择。据调查, 有 606 %的师范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教师, 36 %的学生确立了就业目标具体实施步骤, 225 %的学生对将来自己如何晋升、发展有明确的设计;612 %的学生有改变目前职业定向的准备;634 %的学生有明确选择职业的标准。

4.现实准备状况。师范大学生在了解就业信息、确定就业目标后, 下一步就是

充分利用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条件, 在各方面特别是就业目标所需要的方面提高自己, 使自己具备就业所需的素质, 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调查显示, 仅有 367 %的师范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就业实践;663 %的学生广泛与人交往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831 %的学生学习与他人的竞争合作;844 %的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903 %的学生课外学习外语、计算机等通用技能;875 %的学生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782 %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487 %的学生掌握了求职方面的技巧;403 %的学生接触并了解就业准备一词;613 %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已为工作培养了必要、充分的能力;835 %的学生有报考研究生的意向。

(二)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了解, 我们可进一步对他们的就业素质存在加以认识和分析

1.一部分师范大学生不了解自己, 并且也没有了解自己的意愿, 对自己未

来的生活没有目标。职业理想应该是务实的而不是虚幻的, 脱离自身条件的目标是没有激励价值的目标, 是空想而不是理想。自身条件是确定目标的重要依据, 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奋斗目标, 要做到!知己∀ 和!知彼∀。只有了解了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 才能在大学期间为这一职业目标而做好准备。调查中发现, 有一部分师范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所谓的为职业做的准备都是无目的和无意义的。

2.师范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存在问题,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

每个高等师范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学生就业部门, 但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 及时进行信息交流, 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仍不到位。据统计, 572 %的大学生将宣传媒介作为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成员的影响、学校的就业指导分别列为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的第二、三位。这说明, 当前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 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形成正确择业观方面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尽管师范大学毕业生自己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种就业信息, 但是, 就个人来说, 对各个用人单位的信息仍然是缺乏了解的, 而且, 如果每个学生都完全凭自己去获得这样的信息, 很难从各种不同的就业信息之间进行比较, 也不容易做出反馈。可以这样认为, 师范大学毕业生对于各种就业信息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因此, 在自主性的双向选择中, 就业指导部门为他们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师范大学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偏离了专业知识, 过分热衷于英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的学习。调查表明, 师范大学生们往往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过多地用力于 “实用” 知识的学习。一些人把合格师范生的标准概括为所谓 “四语精通”(文字语言、外语、计算机语言、攻关语言), 三头过硬(笔头、口头、手头)。实际上, 在现代社会里, 一个人不经过学习, 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就很难谋生。因此, 在学校期间, 搞好专业学习, 积极完成学业, 对师范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学好专业是顺利就业的必备条件。因为在工作岗位上, 没有一定的专业知

识、专业技能, 不具备职业所必需的本领, 就无法履行岗位职责, 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 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 学好专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学好专业, 完成学业, 才能找到职业。而在职业舞台上, 只有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使付出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 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个性得以展示, 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3.师范大学生在求职技巧的掌握方面存在不足, 对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

划。许多高等师范院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就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指导, 不少师范大学生缺乏关于社会分工及社会就业方面的知识, 就业意识仍很淡薄, 就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调查发现, 高等师范学校中的学生多数并没有学习过就业指导课程, 也没有系统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学校在就业素质指导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学生自身也没有明确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三)思考与建议

综合上述统计数据与简要分析, 针对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对其进行就业素质指导的如下建议。

1.加快高等师范院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工业发达国家的就

业指导实践来看, 从事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 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 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 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 对于我们正在启步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世纪 90年代中期, 国家教育、劳动部门分别制定了 “就业指导纲要”、’就业指导办法”, 确认就业指导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课程, 而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社会参与性,本身的素质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增加教育投入, 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人员来充实我国就业指导队伍。因此, 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2.从实际出发, 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一

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有明确的目的, 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 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就业知识, 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就业意识和就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现阶段, 高等师范院校的管理者应当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中, 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就业指导功能。如开展就业咨询活动, 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其职责包括: 提供就业信息, 指导自我评价, 开展择业咨询, 指导心理调适, 进行就业教育, 组织就业招聘, 安排社会实践, 收集反馈信息。此外, 学校要引导师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 积极为就业 “热身”。爱因斯坦曾经讲过, 对一个人来说, 所期望的不是别的, 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一种美好的事业。高等师范学生的人生目标的确立, 与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和参与活动的范围密切相关, 他们在校期间的所学所做都

应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即就业前先 “热身”。

3.帮助师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 人力资源

配置己由原来政府完全决定的计划模式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师范大学生, 都必然要面临从学校踏入社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职业的人生大转折。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讲, 越早接受就业指导, 就越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各高等师范院校应把就业指导列入必修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体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各高等师范院校可在学生入学后按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学期进行指导。宣传就业形势、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求、未来的就业趋势等, 这应是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2)教育师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职业都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择业动机是就业观念的核心问题, 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持续性。(3)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毕业生在有了充分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观后, 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特别注意教授求职知、方法和技巧。(4)加强学生就业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6.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显著,而素质拓展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素质拓展对大学就业生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就业

大学生素质拓展主要是指各种在室内或者室外,通过个人或团队完成各种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体能、发挥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在大学期间要更多地了解最前沿的就业信息,分析自身条件以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如果大学生不了解就业形势、不了解自身特长,在就业过程中就会迷茫、困惑。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的“双创”活动,这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素质拓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设立专门的“职业设计指导”课程,在分析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给予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定位,引导学生有选择的参与到素质拓展活动中去,积极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创业意识。这样的素质拓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高校要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让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必须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提高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竞争需求。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良好就业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工作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人才市场中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式多种多样,高校进行相关方面的课程设置时要注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校大学生大多时间是用来学习理论知识的,缺乏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实践,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并制定详尽、合理的职业规划,逐步落实规划,按照规划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例如,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并足运球、瞎子背瘸子、椅子渡河等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去争取团体以及个人的荣誉,这样的活动不仅有趣味性而且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不仅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而且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增强实践能力。出色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今后找工作时敢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当步入工作岗位后,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不断成长和进步,实现个体的价值。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就业竞争力

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非常的重要,大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如果大学生不注重团队合作,不仅会影响工作,而且也不利于个人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素质拓展过程中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这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例如,有这样一项活动,每组学生5人以上,每组学生最初派两名学生背靠背坐在地上,双臂互相交叉并合力站起来,每次每组增加一人,直至小组成员顺利完成任务。这样的活动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如果小组成员不懂得团队合作、没有团队意识,挑战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在完成某个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全体员工的齐心合力、互相帮助,若有人不懂得合作势必会拉集体的后腿。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学校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重点培养。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高校应该加强素质拓展活动的投入力度,通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校内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以此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传芳.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9):164-370.

[2]蒋瑜.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分析[J].现代交际,2013(5):245.

[3]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15):503.

7.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七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民办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不断增强。截至2011年5月,全国民办普通院校已经达到386所,截止10年,江苏省共有民办院校60余所,在校学生达到10万人左右。贫困生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5%-10%,其中特困生比例约为2%-5%。特别是某些民办院校贫困生比例已经超过10%。因此,民办院校的贫困生就业问题也成为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民办学院的贫困生有着更为突出的特殊性。虽然近几年,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凸显,特别是民办学院的贫困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从主观上,提升民办学院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当前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更加的迫切与重要。

2 民办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素质缺失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就业素质包括心理素质(自卑、焦虑、敏感、冷漠、自私、关注自我等心理)、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等)、技能素质(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等)、能力素质(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等)四方面的素质。民办院校中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能力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就业素质的缺失方面更加突出。

2.1 就业心理缺失

民办学院的贫困大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父母为了他们的未来,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盲目自负或自卑。很多学生不愿意正视自身与高等学校“一本”、“二本”学生的差距,对自我的定位与社会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用人需求没有很好地对接,通常表现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

2.2 知识结构失衡

民办院校中的贫困大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较为贫困的地区的贫困生,基础教育相比普通学生比较落后。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是这些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味追求高分,埋头苦读书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获取社会普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2.3 就业技能缺乏

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经济的难题一直是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大学期间,他们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来打工,减轻父母亲的负担,没有时间、精力和经济实力考各种证书。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应用能力、其他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实践创新等能力,他们也很欠缺。

2.4 能力素养空泛

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综合水平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他们或感觉成绩不佳,或感觉能力欠缺等,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手缩脚,过于拘谨,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

3 解决民办学院贫困大学生就业素质结构问题的主要对策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3.1 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建立就业自信心

贫困是引起贫困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不少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着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和个人生活的窘迫,甚至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带来的失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当他们感觉到自卑的时候,很容易放弃努力,放弃与别人交流,封闭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民办高校应对贫困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对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疏导,尤其应注意对贫困生进行日常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要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必须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贫困生不应该只看到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磨难,还应该看到贫困给就业带来的帮助,树立就业信心。事实上,有很多就业单位很喜欢招收贫困大学生。在他们看来,贫困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所以一般都比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等。贫困生应把少年时所遭受的挫折当作一笔人生财富,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贫困毕业生树立了健康的心态,那么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更加顺利。

3.2 提供临时性过渡就业岗位,减轻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时间性比较强的活动,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在这段时期求职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实际上就等同于失业,这将给他们家庭造成非常重的负担,给贫困生个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也为了帮助贫困生解决个人生活问题,政府应提供一些临时性的过渡岗位给他们。对这种临时性的工作,贫困生不需要考虑人职是否匹配,仅仅是先稳定下来,有了生活收入,贫困生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寻找正式的工作。这将大大有助于缓解“快毕业了,但还没找到工作”给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3.3 注重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企业所需要的。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完善和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摆正心态,合理定位,这样才能在毕业时有竞争的资本,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由于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视的,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竞争条件,因此,贫困大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贫困生也应注意积极主动地获取就业信息,因为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更是大学毕业生通向用人单位的直接桥梁。同时,更要注意贫困生能力的培训,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创新能力、生涯决策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贫困大学生还应注意提升推销自己的能力,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了解自己的价值。把所拥有的能力通过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传达给市场需要较出色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贫困生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找机会锻炼自己,比如上课时在大家面前发言,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多参加求职技巧、模拟招聘、职前演习等各方面的训练。学院也应该多为贫困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等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增加社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摘要:民办院校贫困生的数量日渐庞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校弱势群体,贫困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分析目前贫困大学生素质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办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赵群,李雷.浅论民办高校的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J].科技信息,2009(29).

[2]赵小燕.关于民办高校数量与质量问题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8.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90-01

现在,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根据有效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已经超过400万,比2005年增长17%。由于人数的剧增,就业压力空前加大。所以,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在高校中,有一大部分学生都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与非经济困难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理负担相对也比较重,社会资源非常少,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是工作中难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祝需要依靠学校的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以及提出了如何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当成一项专门的工作来研究和部署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和就业

解决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就可以,还需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就业等。这就需要学校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统一部署。工作小组需要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面临的就业难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育措施,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做好指导性的工作,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就业的现状,教授经济困难的学生一些就业技巧等。

二、切实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资助体系建设

高校对于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校要建立一个健康的资助体系,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要合理,不能出现偏袒现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分配,而且发放时间和发放条件都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缓解学生的生活压力。一种健康公平的资助体系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反之,学生会 失去信心,开始怨天尤人。

三、高校应成立学生自立、自强的自助组织,使经济困难学生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律

高校成立学生自助组织,可以增强学校和经济困难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个组织帮助学校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新房教育,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困难,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工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照顾,,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拥有更加完善的人格。这个组织对于帮助经济困难的有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对于他们的资金帮助,还是对于他们的思想建设方面都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四、高校应该加强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了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机会比非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少很多。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建立这个体系,提高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意义非常大。比如,我们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建立可以持续贯彻落实的教育方式,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指导队伍,要有专门的咨询师,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交际能力。

五、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专业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首先在专业素质方面的竞争力非常大,另外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竞争力也非常大。高校可以设立科技小组,对于科技方面进行研究。把经济困难的学生单独做一个课题,鼓励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加科研小组,从而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有很大的的帮助。

六、高校应该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在就业心理以及就业信息方面,学校要把经济困难的学生和非经济困难的学生区别对待,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当前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了,在高校建立这样的一套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这个机智的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只有各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魏东.新体系下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1(07)

[2]王丽丽.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4(14)

[3]张保庆.努力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J]. 求是. 2005(02)

[4]徐敦楷.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的探索与创新[J]. 学习月刊. 2007(20)

9.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九

------坚持自己想坚持的路 不离不弃

二十一天的训练营生活,很快结束了,我从一开始的抱怨到最后依依不舍,内心发生了莫名的变化,并悄然的沉淀下来。“没有任何借口,勇于承担责任。牢记诚信为本,品德决定人生。忠孝融入灵魂,报国爱家有我。”使我们的训练宗旨。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一天,但是我感受到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从未有过的强烈触动,似乎在拓展项目中我们的智商被教练“放逐”为零,大家似乎在一瞬间成为亲人,在那一刻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手牵着手紧紧相握,相互间传递着温暖、信任与力量;那一刻不分彼此,没有自我、没有压力„„剩下的只有团结。

我想,也许在生活中,这些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没有这些力量,我想所有事情便不会成功;也许在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这些力量,不过因为少了某一个而失去了很多光彩;也许在生活中,我们并不擅长去激发、去挖掘从而失去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但是通过这次拓展,我感同身受的明白了这些力量的存在和含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会到它们带给我的信心、成长和感动。

而这些力量,我称它们是 :争取、信念、坚持、合作、信任、突破。从小自己的个性就是不服输,喜欢良性的竞争环境,做每一件事情都希望能够有完美的句号。在这次拓展训练中,我们的信念就是赢,这个赢,不单单是两个团队的竞争,更多的是赢自己,战胜自己,完成目标,其实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只是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都未曾全部发挥出来,但是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这便是信念的力量。

拓展离不开合作,离不开团队!这句话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任何一件事情中,都是适用的。我们的身边到处都需要合作,一个人的单枪匹马哪怕成功,也是低效的;在拓展的三天,合作充斥着从头到尾的训练:紧急集合需要合作、齐步走需要合作、各项任务的完成更需要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团结合作,总体协调才能保证整体高效,以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的信念与勇气,勇敢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我们一起分享了每个人战胜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成功喜悦,感受了团队力量的强大与坚不可摧。这是一份收获,也是一种精神的滋生。而我们每一次的成功,每一次胜利的喜悦,都源于合作,这便是合作的力量。

以前的自己总是认为信任是要建立在长期的沟通熟识上的,你会信任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但出于对同事的信任仅仅是在工作中的每项任务的完成,更确切的说是配合。而这次拓展,让我感受到,信任是可以通过团队的凝聚力瞬间建立起来的,这是人与人之间天生的真诚为基础,尤其是在“信任背摔”的活动中,你要把自己完全的交给队友,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都没有犹豫,我们都选择了信任,因为我们的凝聚力,因为我们的团结,因为那一声声回荡在耳边的“请相信我们”,因为我们紧握的双手;对于绑着手臂的那条彩带我认为是束缚也是保护,就算是再强大的信任,倒下的一瞬间出于本能张开的双臂会让同伴也本能的后退,那将会给“背摔”者带来严重的伤害。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也是这样的,那一条条规章制度是在为相互信任增加的又一层保障,那是无数前辈经历过无数的失败和教训后留下的经验,是我们应该好好遵守的;而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我想这便是信任的力量。

突破:其实突破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它是孤独的,很多潜能的突破最大的力量便是来源于自己,只有自己说服自己,才能更快的突破从前。而在这次拓展中,我看到了身边队友还有自己的突破,当我看到平时不善言谈的同事上台发表感想时,当我看到队友身上有伤还坚持训练时,当我坚持不住想要退缩时,都是团队和不服输的意识让我们突破了自己,我为他们鼓掌,也为自己喝彩。所以在拓展结束后,我看到的是队友们一张张充满自己的脸,一双双坚定的眼神,我想,这次的拓展确实没有白来,因为我们都获得了新的力量,这便是再一次的突破。

10.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十

一、目前科(队)干部安全素质的现状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以及煤矿法制化制度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应该说目前煤矿干部职工的整体安全素质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还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科(队)干部在安全管理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部分科(队)干部甚至问题还比较严重,安全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心不强,安全思想认识不到位。发现隐患视而不见,隐患成堆照样安心睡大觉,这是第一种;安全管理上认为“管理已经到头了,井下安全事故不可避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二种;没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开班前会、班后会或在现场生产中强调生产多,讲安全少,这是第三种;“三违”现象时有发生,对“三违”人员熟视无睹,认为不违章就没法生产,这是第四种;不能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其它的关系,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第五种,等等。

(二)作风不扎实,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第一种表现是满足于规章制度订了多少条,开会强调了多少次,组织学习了多少遍,参加教育了多少人。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使规章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行动上;第二种表现是对执行规章制度打折扣,导致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在贯彻安全法律法规及公司、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时,矿上力度大,区队力度小,到了班组仅是雨过天晴的皮湿。上级的各种会议精神和要求不能及时传达到下面或根本没有传达贯彻,或传达了也只是支言片语,敷衍了事,出现“断层”;第三种表现是下井只“身入”而不“深入”。有的甚至弄虚作假,不下井打下井卡;有的下井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去解决实际问题。把安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别人提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或认为别人提的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是找麻烦,置之不理;或别人提出的问题想整改,但因为没有思想准备和f准备,当时没及时整改,后来忘了或想不了了之;或安排了下面人员不重视,或因其他原因没能及时整改,自己又不去跟踪落实、严格考核,以致造成落实难、难落实的不良后果。

(三)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1不学法不懂法。其一总是强调忙没时间学,有的学了也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掌握。自学没劲头,参加培训走过场;其二是强调年龄大、文化低,学法更是不容易。这在跟班科(队)长中显得特别突出。2知法、违法。其一认为“规章制度如紧箍咒,严格执行了没法干”。任务完不成,工资奖金也没保证,于是乎就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习惯性违章、侥幸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其二是明知故犯,恶意违章。

(四)文化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安全及应变能力差。

1.目前科(队)干部特别是跟班副职年龄较大的老同志文化水平偏低。认为年龄大了,干不了几年了,没有学习的动力,不愿或很少去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可以说文化知识的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干部安全素质的高低。2.有的科(队)干部安于现状,专业知识不求上进,不学习不充电,不进行知识更新,今天的他依然是昨天和前天的他,水平总是那么高,本事总是那么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知所措,缺乏信心、勇气、和应变能力。

(五)没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主要表现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比较严重。安全管理上墨传统管理的老套套、老道道、老做法、老模式,走不出传统管理、经验管理怪圈。不能应用科学管理、严格管理、依法管理的思想进行安全管理,缺乏创新精神。

二、提高安全素质的途径及对策

(一)选安全素质好的干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强调“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要提高科(队)干部队伍的安全素质,应从源头抓起,凡被提拔任用的的科(队)干部必须过安全关,凡安全意识差、责任心不强,不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不重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不能提拔任用。在提拔任用科(队)干部时,可规定一年试用期,并建立安全档案,经考核认定安全。素质好可下文正式聘用,否则在试用期后可不聘自免。

(二)靠强化安全教育,提高认识,加强责任心。生产系统是由“人、事、物、环”所组成,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人,关键是做好人的

思想。1.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和专业知识教育、劳动纪律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等。2.安全教育的途径方法:除了参加上级举办的脱产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请专家授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以外,要特别重视在岗的安全教育,其途径方法也很多,这里仅强调两点:一是经常教育。除了采用经常提问式督促科(队)干部自学外,还可经常组织召开安全经验交流座谈会、事故案例教育大会、正反两方面的施工质量现场会等等。二是采取针对性教育,也是个别教育。针对每个人存在的不同问题尤其是严重问题,要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的教育,目的就是提高科(队)干部的安全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科(队)干部的责任心。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消除思想上的隐患,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实际上安全生产本身就是政治、经济、社会效益。有句农谚比喻得好,安全是“天”,效益是“地”,只有“天”风调雨顺,“地”才能长出好的庄稼。维护职工的利益,首先是维护职工的生命,生命都没有了还维护什么利益。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位、落实到位了,抓好安全就有了牢固的基础。要从落实“三个代表”的高度,以对党和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三)靠严格的管理、法律制度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就是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全部安全及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法制、组织、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要提高科(队)干部的安全素质,就是要靠严格的管理、法律制度规范,由强制性约束逐步变为自觉的行为。一是要严肃科(队)干部作风,健全管理考核机制。重点抓好现场安全管理,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把主要精力、主要时间、重点都放在安全生产上人,做到检查隐患到现场,研究措施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及时消除各类隐患,扎扎实实抓好安全。对落实难、难落实的人和事要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切实做到四个落实即思想落实、制度落实、现场落实、责任落实。二是要学法知法、用法守法。首先是要认真学习掌握《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等国家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及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它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并认真加以落实。其次是要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除了干部自觉守法规,还要教育工人不违法违规。再次是依法严查严处“三违”,无论是谁“三违”都要一查到底,从严从快重处理。恶意违章、习惯性违章、侥幸违章时有发生,反“三违”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要明确“三违”就是事故的道理,把反习惯性违章作为反“三违”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三违”人员档案。进一步加大对“三违”人员的处罚力度和对科(队)分管及主管领导责任的处罚力度,使其丢面子、丢票子、丢位子,违法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达到处理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目的,对“三违”人员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增强了科(队)分管、主管领导的责任心。

(四)创建“学习型”企业,树立“学习化,学习化”的理念。所谓“学习型企业”就是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进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科(队)干部要树立“无知比贫穷更可怕”的.思想,认真学习文化专业知识,以学习为基点,树立新观念。只有学习掌握的快慢之说,没有学不会的道理。只要认真钻研、肯下功夫,功到自来成。要努力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本领,补充新知识,增加新能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探索、研究抓安全的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首先在于发掘潜力,提高能力。只有从这样的角度认识学习的目的,才有可能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克服学习组织活动中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具有教育人、引导人、规范人、约束人的功能。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矿从开始,就对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煤矿干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有团队精神,就是要提倡团结互助的安全自控、互控和其他控的“团队精神”。形成安全为天,生命至尊的凝聚力、向心力。其次科(队)干部要做制度的执行者、推动者和维护者。再次,要切实抓好精细化管理,做到管理责任定量化、管理制度刚性化、考核绩效化、人的行为规范化,打造安全的长效机制。

企业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我矿今年提出了安全新思路及安全奋斗目标。作为科(队)干部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思路和目高自身安全素质,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再创新的佳绩。标努力奋斗。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与时惧进,勇于创新,不断提

《煤矿科(队)干部安全素质的现状与提高的途径和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煤矿科(队)干部安全素质的现状与提高的途径和对策。6Mq

思想。1.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和专业知识教育、劳动纪律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等。2.安全教育的途径方法:除了参加上级举办的脱产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请专家授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以外,要特别重视在岗的安全教育,其途径方法也很多,这里仅强调两点:一是经常教育。除了采用经常提问式督促科(队)干部自学外,还可经常组织召开安全经验交流座谈会、事故案例教育大会、正反两方面的施工质量现场会等等。二是采取针对性教育,也是个别教育。针对每个人存在的不同问题尤其是严重问题,要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的教育,目的就是提高科(队)干部的安全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科(队)干部的责任心。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消除思想上的隐患,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实际上安全生产本身就是政治、经济、社会效益。有句农谚比喻得好,安全是“天”,效益是“地”,只有“天”风调雨顺,“地”才能长出好的庄稼。维护职工的利益,首先是维护职工的生命,生命都没有了还维护什么利益。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位、落实到位了,抓好安全就有了牢固的基础。要从落实“三个代表”的高度,以对党和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三)靠严格的管理、法律制度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就是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全部安全及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法制、组织、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要提高科(队)干部的安全素质,就是要靠严格的管理、法律制度规范,由强制性约束逐步变为自觉的行为。一是要严肃科(队)干部作风,健全管理考核机制。重点抓好现场安全管理,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把主要精力、主要时间、重点都放在安全生产上人,做到检查隐患到现场,研究措施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及时消除各类隐患,扎扎实实抓好安全。对落实难、难落实的人和事要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切实做到四个落实即思想落实、制度落实、现场落实、责任落实。二是要学法知法、用法守法。首先是要认真学习掌握《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等国家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及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它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并认真加以落实。其次是要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除了干部自觉守法规,还要教育工人不违法违规。再次是依法严查严处“三违”,无论是谁“三违”都要一查到底,从严从快重处理。恶意违章、习惯性违章、侥幸违章时有发生,反“三违”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要明确“三违”就是事故的道理,把反习惯性违章作为反“三违”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三违”人员档案。进一步加大对“三违”人员的处罚力度和对科(队)分管及主管领导责任的处罚力度,使其丢面子、丢票子、丢位子,违法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达到处理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目的,对“三违”人员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增强了科(队)分管、主管领导的责任心。

(四)创建“学习型”企业,树立“学习化,学习化”的理念。所谓“学习型企业”就是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进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科(队)干部要树立“无知比贫穷更可怕”的思想,认真学习文化专业知识,以学习为基点,树立新观念。只有学习掌握的快慢之说,没有学不会的道理。只要认真钻研、肯下功夫,功到自来成。要努力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本领,补充新知识,增加新能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探索、研究抓安全的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首先在于发掘潜力,提高能力。只有从这样的角度认识学习的目的,才有可能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克服学习组织活动中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具有教育人、引导人、规范人、约束人的功能。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矿从20开始,就对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煤矿干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有团队精神,就是要提倡团结互助的安全自控、互控和其他控的“团队精神”。形成安全为天,生命至尊的凝聚力、向心力。其次科(队)干部要做制度的执行者、推动者和维护者。再次,要切实抓好精细化管理,做到管理责任定量化、管理制度刚性化、考核绩效化、人的行为规范化,打造安全的长效机制。

企业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我矿今年提出了安全新思路及安全奋斗目标。作为科(队)干部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思路和目高自身安全素质,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再创新的佳绩。标努力奋斗。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与时惧进,勇于创新,不断提

11.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41.4

本文为河 南 省 教 育 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项目编号:2013-GH-332)阶段成果

前言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来看,呈爆炸性增长趋势,但是由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限度,每年只有70%的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这无疑意味着仍然有着近百万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据国内某项权威调查显示,这些无法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贫困生。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探讨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对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率有着重要意义。

一、基于素质教育下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众多,从主观角度来看,高校贫困生自身缺乏培养意识,另外其家庭经济困难也是影响其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从客观角度来看,目前高等院校教学宗旨与培养目标已经与我国市场需求脱节严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另外,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就业服务机制的漏洞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因素之一。下面就这些因素进行分别阐述。

(一)基于素质教育下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主观因素

从目前就业市场当代大学生暴露的问题来看,主要有盲目从众、相互攀比、高不成低不就、瞻前顾后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忽视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也没有充分重视个人素养与专业知识素养的作用,这无疑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不仅存在上述多種问题,而且往往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势必对其就业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另外,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也没有接触琴、棋、书、画的机会,至于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无法充分满足现阶段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许多高校贫困生在大学期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在勤工俭学方面,势必对其正常学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也无法更多的参与素质拓展活动。

(二)基于素质教育下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客观因素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环节,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要充分结合现阶段市场需求,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但是就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大多缺乏对于市场需求的关注,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够充分与现阶段市场需求结合,以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高校师资力量来看,现阶段大学生规模日益增长,但是高校师资力量并未得到明显的强化,这种情况必然会加重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强度,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其教学质量,最终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与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素质教育下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其他因素

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均在就业服务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希望能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为优质的就业平台。但是就近年来的情况来看,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个是就业服务经费紧张,由于高等院校教学、日常运营、设备维护与采购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可用周转资金较少,这无疑使得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一再缩水,影响了高校就业服务机构高效、稳定的运转。第二个是就业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数量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提高就业务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数量,强化其专业素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个是就业服务机构没有贯彻落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未能指导学生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措施

(一)重视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培养,搭建高校贫困生就业平台

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高校需要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或者实训活动,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另外,可以聘请一些社会成功人士进入高校开展讲座,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以及目前的就业现状。

(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就业服务机构需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便于学生更好的就业,更快的适应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高校要培养专门的师资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同的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不仅是学生个人因素会对其就业能力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都会对其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贫困生而言,这些影响因素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就从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切入,试探性的提出几项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措施,希望能够对广大高校贫困生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以期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岑道权.提高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王俊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3]张亚锋,郭萍倩.高校贫困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12.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率

一、引言

统计数据显示, 2001年至2015年这十五年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2014年再增加22万达到了749万人, 创历史新高。【1】受国内外经济波动及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升高,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就业形势日趋严重, 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 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态、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性矛盾等;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层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毕业生自身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学习情况、实践情况、对工作的预期等。面对如此众多的影响因素, 有必要进行重要性排序研究,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有研究对所有因素进行排序后发现, 大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比例最大, 高达45%, 其次是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分别占29%和26%。【2】由此可见, 自身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有起着关键作用, 并且, 大学生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部分自身因素从而增加就业几率, 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 比如性别歧视造成了女生就业率低于男生;而地域歧视影响了农村户籍学生的就业率;担任过学生干部、参加过社会实践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这些是就业率高于其他学生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就业指导, 并从毕业生、学校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二、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

一般认为, 【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基本特征、学习情况、参加就业指导情况、参加实践情况及对工作的预期等几个方面。

(一) 大学生个体基本特征

毕业生个体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性别、户籍、党员、学生干部四个因素。

调查显示, 尽管女生学习成绩及其他方面普遍较男生要好, 但是男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远比女性毕业生要多。【4】“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1998到2009这十一年间, 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女生人数增长了两倍, 所占比例由38.3%到47.1%。【5】但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62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是:67%的招聘单位提出了性别要求, 或明确规定女性职员在聘用期不能怀孕。【6】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于2010年8月发表《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证实:68.98%的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有明确的性别限制, 位居就业歧视类型首位。【7】

就业性别歧视存在的可能原因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失衡, 形成“买方”市场格局, 使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在所难免;女性在资本投入产出上不如男性, 女大学生进入职场后会面临结婚生育等问题, 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劳动生产率较高。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当然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毕业生;再者, 相对于男性来说, 女性工作周期短与退休年龄早等特点也致使招聘单位倾向于选择男性毕业生。

有研究表明地域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大学生求职过程中, 这影响了大学生公平有效就业, 农村户籍歧视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 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地域歧视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8】【9】户籍歧视的制度基础在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城市户籍的学生比农村户籍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因为城市中, 尤其是一线城市, 毕业生竞相争取的工作单位多为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业, 但这些单位在招聘中也大多要求本地户籍, 这为城市户籍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诸多方便。城市户籍的学生就业倾向也一般选择回原籍, 因此城市户籍的学生理论上就业条件好。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就业时, 遭遇地域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影响了就业的公平。但同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 农村户籍毕业生其家庭经济收入较低, 教育支出负担重, 因此农村户籍大学生有更强的就业意愿。为此他们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学习, 更加努力地去寻找就业机会, 因此他们的就业率会相对高一些。相反, 更多城市户籍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不很迫切需要孩子早就业, 反而更希望孩子继续深造, 相对来说考研的学生更多一些。另外, 部分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比较高, 也会导致就业概率相对较低。

据统计, 是党员的男生更有利于就业, 是否为党员已成为一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加入党组织呈正相关。【10】公务员系统招聘和组织部选调中, 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要求就业毕业生应具有党员身份。国有企业则会隐性暗示党员比非党员毕业生具有更多的晋升机会。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党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优秀学生, 无论在思想上、表现上、行动上都是其他学生的典范, 日常生活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大学期间加入党组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党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在就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毕业生就业的概率较普通学生要高。其原因是, 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竞争担任学生干部或社团负责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并且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而这些都是招聘单位非常重视的综合素质, 所以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 大学生学习情况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之一的学习情况, 主要包括获得奖学金的次数、考取专业资格证、辅修其他专业、英语通过六级。

其中, 奖学金是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和奖励, 理论上认为获得奖学金次数多及每天学习时间多的学生会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并且对职业相关因素认知较正确, 职业发展方向明确, 对专业认可度高, 专业思想稳定,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通过学习成绩筛选竞聘者也在情理之中。

专业资格证书是专业水平实力的证明, 可作为就业、求职的凭证及从事特定专业的法定注册凭证。考取专业资格证书, 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就业层次。【11】但也存在一种情况: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就业概率反而比较低。原因可能有三:其一, 获得奖学金比较多和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一般对工作的期望值会比较高, 而就业的“买方市场”现实又难以达到这部分同学的就业要求, 所以可能会出现就业概率低的情况。并不是说得到奖学金次数多和考取资格证书不利于就业;其二, 这部分同学可能在大学的学习期间, 只注重理论学习, 只善于“应试型”考试, 而忽视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缺乏有效的实践锻炼, 因而在就业中不具有优势;其三, 没处理好学习和考证的关系。高校中存在“盲目考证”、“考证热”等现象, 有些同学并不是以考促学, 而是单纯为考证而考证, 甚至为了考证逃课, 耽误了应该系统学习的专业课程。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就业率较低。也间接说明仅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学生不太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的是“实力”而不是“学历”和“证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都有所提高, 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也相应提高, 不局限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辅修其他专业和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可以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面, 可以选择国内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化企业。外语水平高的学生在跨国集团企业工作也可以更快得融入工作环境。【12】

(三) 大学生参加就业指导情况

大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能有效提高就业率。大学生就业指导, 其目的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对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职业发展、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 促使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13】作为毕业生, 应意识到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 因此只有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与对工作的预期, 合理定位, 通过自己的努力, 借助各种平台, 包括参加就业指导等途径, 才能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状态、职场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也才能在求职时更有针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 大学生参加实践情况

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就业几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参加社会实践增加了与具体工作接触的机会, 掌握了更加具体的工作内容, 从而增加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同事及领导那里可以获取更多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 提高了自己岗位胜任能力, 增加了社会工作经验, 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变通能力、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也使企业降低了录用后的培训成本, 使大学生成功就业增加了一个砝码, 在招聘单位的多轮面试中, 更容易脱颖而出, 找到理想的工作。

(五) 大学生对工作预期

一般来说, 工作预期过高对就业具有负面影响。对工作的预期是指个体为了实现职业理想, 对当前与未来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判断, 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与实际情况, 以有利于自己职场发展为原则, 所形成的对求职过程与结果的预测和期望。合理的工作预期, 有助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精确定位, 积极乐观地进行就业准备, 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对工作的预期通常用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来反映, 应届毕业生社会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对用人单位来说能支付的工资也相对较低。求职择业过程中, 毕业生如果不能理性地认清就业形势和个人实力, 工作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过大, 对工资的预期过高, 反而会使自己错过许多就业机会, 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发现, 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源之一。【14】【15】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

上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原因, 为解决这些问题, 对大学生就业予以多方位、多角度的帮助,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特从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一) 毕业生自身素质层面

对大学生来说, 想找到理想的工作, 就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并端正对工作的预期。

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大学期间的第一要务, 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把专业知识学好, 并做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这才是将来就业竞争中的有利资本。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都有所提高, 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也相应提高, 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面, 也可以更快得融入工作环境。

参加社会实践, 可以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做到学以致用, 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端正对工作预期的态度, 更容易选择合适的工作。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应当理性地认清就业形势和个人实力。首先正确评估自身能力, 根据自身条件与人才市场状况及时更新观念, 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 而不应过分注重工资水平与地理位置等。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各级政府为吸引人才也先后制定出非常优惠的就业政策, 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城市就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果只注重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 容易失去很多合适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 可以先就业后择业, 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实践与社会经验, 提升自身价值与能力, 为今后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 学校层面

对于学校层面来说, 应该加强教学改革, 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努力创造实践条件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参加就业指导, 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1. 转变教育方式,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对学校来说, 一方面要逐渐转变目前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浓厚兴趣, 同时, 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目前社会对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已明确, 这就是职业任职资格考试, 比如初级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税务师考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等, 这些资格考试为会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会计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之一即是会计专业课的教学应与职业任职资格考试紧密相连, 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增加毕业生就业率。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能“为了考证而考证”, 而要“以考促学”、“学以致用”。并且, 为了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2.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

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活动形式有多种:大学生创新计划、学校教学基地的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企合作等。相比于前两项,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近距离地感受企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而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衔接。校企合作常见的四种模式是:顶岗实习合作模式、专业实习合作模式、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和企业定向招聘模式。

比如, 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各高校自己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各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都是学校提供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除此以外, 校企合作这种实践活动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北京晚报2015年5月13日报道:中华会计网校与郑州财经学院、吉林电子信息学院等60多所国内高校签约, 共同开展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有助于学生了解基层情况, 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朱玲等【16】以全江苏省内所有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 将参加过社会实践和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对比分析, 结论为: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得到最大提升的就业能力是人交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这些能力正是企业聘用人才的准则。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高校在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参观、调研与实习的同时, 应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与有关企业沟通联系, 建立互动信息平台。同时在就业市场开发和维护过程中, 还要有专门的人员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 提取有效就业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向毕业生公布,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3.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继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来, 许多省市和高等学校纷纷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目前, 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开设了各类就业指导课程, 对毕业生的就业活动进行指导, 提供就业信息与服务,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但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丁燕红【17】基于广东省高校对就业指导现状进行了调研, 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就业指导人员不足、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够系统, 效果不理想;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业网站形同虚设;就业指导讲座名不副实;就业指导服务方式趋同等。由此可见, 当前对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非常必要。常彦【18】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应建立双维度体系, 即高校就业指导既要面向学生, 又要面向高校本身,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 面向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实施从进校开始直到毕业的职业生涯指导, 面向高校本身的就业指导要求学校把就业指导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招生计划等结合起来, 以提高毕业生优质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 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生涯教育的理念, 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就业指导模式,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为毕业生提供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对毕业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择业观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强化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使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 的就业观念, 以此提高就业质量, 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 社会环境层面

加强立法工作消除性别歧视, 并将女性的自然附着成本社会化;此外,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并尽快建立规范的国家薪酬调查制度, 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1. 政府应改善性别歧视问题

首先, 加强立法工作。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数千年来男权思想对世界的统治, 虽然男女平等的呼声很高, 但男女不平等还存在于各个方面, 这当然也包括职场。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女性生育成本非社会化的矛盾是造成职场性别歧视的客观原因。在我国并无专门的反性别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 只是在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因此, 我国应借鉴国外法典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 比如英国的《性别歧视法》规定:如果雇主在招工简章中注明只招男性, 则违反了性别歧视法, 属于直接歧视;如果附加了不利于女性的要求或条件的, 属于间接歧视。《反就业歧视法》应规定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具体形式及责任认定, 规定适当的刑事责任, 增加就业歧视罪的罪名。【19】【20】在立法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 并完善司法救助途径, 以期逐步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 促进女性平等就业权得到保障。【21】

其次, 将女性的自然附着成本【22】社会化。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生育与退休年龄早。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自然更倾向于选择男性雇员。而生育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 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是全社会都应关注与支持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将女性生育成本逐步社会化, 而不应该由企业承担。比如可以将生育成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或建立女性生育基金, 对因女性生育产生的成本给予企业 (部分) 补偿;可以建立和逐步完善退休女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 并给予法律保障。这些措施可以促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尽可能公平, 从而逐步消除性别歧视。

2. 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毕业生合理的薪酬水平

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存在薪酬预期过高的现象, 因而影响就业。对这部分学生的建议是:在求职时, 保持合理的薪酬预期, 重点关注未来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而不要过分计较初就业的薪酬高低, 以免丧失就业的大好机会。

当然, 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 却是在一味降低薪酬。经过了疾风骤雨式的金融危机和持续的就业低迷之后,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薪酬预期方面变得更加理性, 有数据表明毕业生的薪酬预期近几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不过, 与大学生薪酬预期一味降低的情况相比, 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更低。鉴于此种情况, 政府首先应监督招聘单位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 尽快建立规范的国家薪酬调查制度, 及时、准确发布薪酬信息, 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准确定位薪酬水平。大学毕业生可根据国家权威性薪酬数据, 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理性选择工作的地域、行业、岗位以及薪酬水平等, 以更贴近社会实际情况。用人单位可根据薪酬数据, 评估竞争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调整确定薪酬水平, 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并留住人才,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 主要包括:个体基本特征、学习情况、是否参加就业指导、参加实践情况、对工作的预期等几方面, 得出如下结论:个体基本特征中性别和户籍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 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党员、学习优秀、考取专业资格证、辅修其他专业、英语通过六级、参加了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等因素都有利于就业;而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理的工作预期是顺利就业的良好基础。

13.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十三

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竞选学生会干部竞选稿汇总下一篇:写字楼市场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