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2024-09-19

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精选16篇)

1.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一

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校内教学实习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校内实习的特点与要求,结合微格教学系统的架构,对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实习教学中的时效性以及微格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微格教学;高等院校;实习

一、微格教学的特点

微格教学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以来,被认定为是一种特殊的师范教育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环境的缩小与拟真,其可以使具体化的教学过程得以分解,成为多种教学元素,使较为困难与复杂的培养方式变成可观察、可描述、可操作的技能训练,在培训师范生时,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顺利。

我国师范类研究者将微格教学实习法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多个名称。将Microteaching一词译为“微格教学”,能精准地反映它的属性和特点。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阿伦(WAllen)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可控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有可能突出完成教学任务,或在可控的条件下实习。英国专家布朗认为,它是一个细化的、容易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从微格的属性角度出发,“微”体现了实习的小型、多方位理念;“格”指每种教学过程都有其固定的诉求和规格,有格物致知并取得研究结果之意,可释义为师生共同参与某项学习技能的活动并取得结果,达到全体提升的目的。同时,微格教学很有研究前景,是一门实践性和参与性很强的教育学科。

二、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制订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足

现行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课程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脱节严重,毕业生在实习前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统一的认识。因而,实习生走入教学机构后,缺乏掌握中小学体育课程计划体系的能力,不能立刻展开工作,使得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适应中学?w育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

2教学过程中缺乏本位能力

在教学过程的贯彻中,实习生一般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追求课程的延续性,忽略了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论和教学目的缺乏了解,掌握程度较差,加之对课程实习的准备不充分,只在教育实习前1~2周的时间进行相关训练。所以,高校学生在走上实习岗位后,仍没有系统掌握讲解示范、组织教法等教学基本能力与方法,如此,必定会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实习的效用。

3课堂教学组织与说课能力较差

从高校体育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来看,实习生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与说课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无法控制上课的时间;无法完成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无法按教师要求完成任务;课堂纪律无法保证,等等。

三、微格教学在高等体育院校实习中的实践设计

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实习问题凸显,反映在实习生大学生活后期的学习阶段,即学生进入大学附近的中、小学(实训点)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过程。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后期的实习活动,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可使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初步掌握教学相关的手段与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对教学活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及时找出其教学能力上的缺陷,从而提前准备,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学习,为后期的教学实习做好相应的准备,使前文所提到的教学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

四、结论

通过将微格教学贯彻于实习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现代教育理念引导下,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媒体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的。高等体育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相关的安排,使之形成一个连续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微格教学这样的优秀教学模型。它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强调信息的直接反馈,充分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实习的时效性,比传统实习过程更为高效。相较于教师讲解示范模式,微格教学使学生学习并练习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全面提高了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且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皋华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于飞体育微格教学系统设计与可行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5):68-69

[3]陈霞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贾珍爱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5)

[5]王勇,祝彬彬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内容中“关系”的转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二

1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田径理论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 改进了教学方法和体系

田径运动项目多,运动技术复杂多变,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枯燥、单调的重复训练式学习产生厌倦感。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配之以生动形象的分析,常速、中速、快速动作的切换,图片、动画系统的交替运用表现出来,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

1.2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多媒体有新颖的学习方法和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对学生而言,接受专业理论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这使学生能够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同时提高快速把握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1.3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质量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使书本的理论知识感性化,对学生领会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创造条件,加深了理解。同时多媒体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共同参加认知活动,调动人脑左、右半球不同认知功能,促进学习的效果。

1.4 加速知识的更新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特点之—就是方便、快捷和较强的可变形,能随时将课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改变,可时刻运用目前国内、国际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摈弃传统书本知识陈旧的教学理论体系,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前沿性的知识体系。

2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技术课中的优势

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技术课内容和项目很多。把田径的跑、跳、投,通过视觉形象展示规范动作,通过动画揭示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学生直观面对,这样不仅了解了运动技术原理,消除了学生的烦躁情绪,而且从表象上领悟动作要领,再加上教师在实践课上指导,田径运动技术动作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2.1 操作灵活、方便

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是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和速度进行学习。对技术的学习,充分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论。学生可以从分解技术中了解自己技术上的不足,查缺补漏,完善技术结构。

2.2 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及主体意识

多媒体教学实现视、听、声像、动静等方面新颖而有机的结合,将本来枯燥的田径技术分析课的内容变为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使得学生会表现出爱学、乐学、勤学的积极欲望。

2.3 有利于规范学生动作技术,提高动作技术分析的理论水平

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其声像、动画、规范的运动动作技术来分析动作技术,有利于动作技术的规范化,也通过各种感觉接受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技术理论上的视野,提高动作技术分析能力。

3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理论教学中多媒体研制的基本程序

通过对田径运动概述多媒体的研制来说明田径理论教学中多媒体的研制基本程序。

3.1 课件的选题

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仔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确定有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对田径运动概述普修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钻研以及专家访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影响。

3.2 田径教学课件模式确定

主要依赖田径教学目标、特点、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定。通过研究体育学院普修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依据多媒体的设计原则,确定本课件为课堂集体授课模式。

3.3 田径教学课件的设计

依据田径教学课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选择合适、准确、直接关系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知识点,依据选出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结构设计。如对田径运动概述知识点选择后进行知识结构的设计(见图1)。

3.4 课件系统制作

通过平时收集的各种田径相关资料,建立田径图片库、配音库、背景库等多媒体资料数据库,配合现有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完成课件制作。针对田径运动概述这一集体授课需要,课件系统的结构为准网状结构(见图2)。

4 结论与建议

1.多媒体教育技术较传统田径教学手段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增加课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它同挂图、图片等教具的作用一样,都是为了教学服务,是高校田径教学中为解决某一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手段或工具。

3.认真研究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范围是做到合理运用多媒体的重要前提。

4.加强对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评价标准。多媒体在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尚属开展阶段,对运用这一技术的课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遵循一般体育教学课的评价外,还必须研究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王建梅,孙春雷.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J].外语界,2005,(4).

[2]金燕.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3]武祥村主编.多媒体的基础与技术应用IMI[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三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高校;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67—04

引 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而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信息化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近几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

所谓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2]。网络教学平台集成了网络教学所需的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是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的技术支撑。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发了许多网络教学平台软件,比如国外的BlackBoard、Moodle、Sakai,国内自主开发的 “课程中心”、“天空教室”、“清华教育在线”、“4A”等。它们都是通用型网络教学平台,从对教学过程(课件的制作与发布、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的全面支持,到教学的管理(用户与课程的管理),再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整合,集成了网络教学需要的主要子系统, 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3]。

为推动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过程信息化,笔者对所在学校应用“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与实施情况

武汉大学于2008年底引进了上海卓越公司开发的“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在2009年为全校各院系教师开展了一轮培训,截至目前共有900余门课程利用“课程中心”平台建立了课程主页。根据学校教学发展规划,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实现全部本科课程上网,展示学校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过程信息化,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笔者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进行了梳理统计,按“专业主干课程”、“一般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全校共有专业课程约3300门,其中专业主干课程约1500门,学校分期分批对课程教师进行培训。2011年上半年针对量大面广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师进行了培训,经过培训又有近100余门课程建立了课程主页。

为深入了解广大教师对“课程中心”平台的看法,推进“课程中心”平台建设和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笔者设计了问卷并在培训过程中对参加培训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回收问卷392份,其中有效问卷(回答比较完整)376份。数据录入采用Excel软件,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分五部分,分别为教师基本信息、授课情况、对“课程中心”平台作用的认识、对使用“课程中心”平台制约因素的认识以及对“课程中心”平台应用的建议。在376名调查对象中,“35以下”占158名(42.0%),“36-49岁”占190名(50.5%),“50岁以上”占28名(7.4%),职称分布与学科分布如表1所示。

1. 教师授课情况

就教师主讲课程的课堂人数来说,“30人以下”课堂有49个(12.2%),“31-60人”课堂有157个(39.1%),“61-100人”课堂有129个(32.1%),“100人以上”课堂有67个(16.7%)。可见,“31-100人”课堂占了大多数,达71.2%。

教师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表2所示,其中“基本上是课堂讲授”和“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讨论、交流”合计占73.8%。可见,教师上课普遍以讲授为主,互动交流偏少。就学科领域来说,人文科学课程的讨论、交流开展较多,而理工科课程的讨论交流开展较少,这与学科知识的性质有关系。

教师上课使用的技术手段如表3 所示,其中95.2%的教师都需要使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上课,40.3%的教师需要使用“板书”。可见多媒体手段已成为教师授课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但传统板书也还有较大需求,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得“实物教具”的需求相应减少。而上课需要“访问互联网资源”的教师仅占16.1%,这说明教师教学过程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课外的教学安排和需要使用的技术手段如表4 所示,其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教学安排,要求学生自学或完成作业。就技术手段来说,e-Mail的使用最为普遍,占62.2%;论坛、QQ等社会性交流软件有一定的应用,占29.3%;利用网站发布各种教学信息的比例占23.5%,说明教师应用网络手段发布教学信息的需求还不够大,这也反映教师教学过程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2. 对“课程中心”平台作用的认识

“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集成了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活动的各项功能,包括上传教学课件或参考资料、发布课程通知、作业布置与提交以及组织网络讨论交流等。教师对“课程中心”平台本身各项功能的认同程度如表5所示,其中“上传教学课件或参考资料”最为大家所认同。

就“课程中心”平台在学校教学信息化中应该发挥的主要作用,教师的认识情况如表6所示,大多数(71.2%)教师赞同将其建设成为课程资源中心,也有较多教师(67.5%)赞同“辅助教学过程,開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改革”。

3. 对使用“课程中心”平台制约因素的认识

教师、学生、学校是与“课程中心”平台密切相关的3大主体,问卷分别对这3大主体在使用推广“课程中心”平台中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

对“教师在使用‘课程中心’平台方面的制约因素”的认识情况如表7所示。由表可见,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及相应的“学校政策激励不够,没有积极性”是两大制约因素。

对“学生在使用‘课程中心’平台方面的制约因素”的认识情况如表8所示,超过半数(53.2%)教师认为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是主要制约因素,也有不少教师(36.5%)认为“教师缺乏对‘课程中心’平台的使用引导”是原因之一。

对“学校在推广使用‘课程中心’平台方面的制约因素”的认识情况如表9所示,多数(64.5%)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的激励不够”是主要制约因素,也有不少教师(34.9%)认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缺乏”是其原因。

4. 对学校推广使用“课程中心”平台的意见或建议

在学校是否应该强制推行“课程中心”平台使用上,有不少教师(38.4%)明确持反对意见,典型意见的有:

“鼓励、支持,但不应该强制要求。”

“逐步推进,不应硬性规定必须采用。”

问卷还收集了不少教师对学校推广使用“课程中心”平台的意见或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学校政策激励和平台功能完善。

在学校政策激励方面,典型的意见或建议有:

“建立适度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依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不同要求。”

nlc202309030726

“我认为学校推广‘课程中心’平台要落实到具体课程,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

“应计入教学工作量,建设网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应该聘请真正优秀的老师制作录像(但请注意是真正优秀),而不宜所有教师都制作录像。”

“请给优秀课程建设发证书,作为年终考核和评职称的依据。”

在平台功能完善方面,典型的意见或建议有:

“继续加强、完善‘课程中心’平台功能,例如加快外网访问速度,适当增加课程网站空间,减少Bug…”

“继续完善‘课程中心’平台的功能,增强其便利性与可操作性。”

“建议与教务系统对接”

“…将发布通知与学生邮件系统联系起来,发布紧急通知可直接发邮件到学生的邮箱中。”

“课程的查找、分类混乱,建议明确分类,便于查找。…消息自动推送服务。”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学校教师课程教学信息化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情况如下:

1.教师课程教学多媒体手段应用已经普及,但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95.2%的教师都需要使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上课”,充分说明教师课程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需求已经普及。但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安排,教师对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需求都不是太高,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2.网络交流技术手段有一定需求,尤其是e-Mail技术的需求较大

在课外教学环节中,有62.2%的教师表示需要“利用e-Mail等手段收集作业和提问”,也有29.3%的教师表示会“利用论坛、QQ等手段组织学生交流”。这说明教师对网络交流手段有一定需求,尤其习惯使用e-Mail技术,而网络教学平台集成了各种交流工具,完全可以满足教师的这种需求。

3.教师认同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但反映学校推广使用政策激励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包括上传教学课件或参考资料、发布课程通知、作业布置与提交以及组织网络讨论交流等都较受教师欢迎,而且多数教师(71.2%)赞同将网络教学平台建成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中心。在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制约因素上,半数以上(50.6%)反映学校政策激励不够,缺少积极性。

4.教师的引导作用、丰富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是促进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必要条件

从调查结果看,在促进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在学校推广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方面,除了激励政策外,优质教学资源是教师最为关心的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累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

总的来说,目前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课程数字化资源的积累也十分可观,这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来说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过程网络化、信息化是教学模式更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有利于营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立体化教学环境,提供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条件,加快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教学过程网络化、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条件,因此,大力推广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是高校教学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但归根结底只是辅助手段。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其本身都是一件辛苦的工作,知识传授、获取与创新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就如何推广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不少文献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中谢舒潇等人以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为例进行了策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分值得借鉴[4]。笔者所在学校也从目标规划、政策激励、评估督促、技术培训、功能完善等各方面不断加大“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上網门数逐渐增加,已有近千门课程上网。经过十余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推广,已从个别教师应用多媒体手段发展到目前普遍应用多媒体手段。我们同样能预期,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网络化、信息化也必将为广大教师所采纳。

参考文献

[1] 谢晓林,余胜泉. 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 开放教育研究, 2007,(5).

[2] 黎加厚. Moodle课程设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曲宏毅,韩锡斌. 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 中国远程教育,

[4] 谢舒潇,陈毓超. 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推广策略研究——以暨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推广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

收稿日期: 2011-10-30

作者简介:李晓锋,博士,武汉大学教务部副主任(430072)。

王忠华,副研究员,武汉大学教务部教育技术中心 主任(430072)。

责任编辑 三 川 2007,(5).

4.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四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极大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高校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尤其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上,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在高校教学经验,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且提出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用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课程;教学课程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是对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其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大规模应用,有效改变了“高校计算机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抽象,学生们上课感觉十分枯燥、吃力、难懂”的教学尴尬的局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计算机课程内容教学形象的展示在多媒体设备上,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降低计算机课程内容的难度系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五

案例教学在管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管理学专业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基础理论学科,长期以来教学和研究所重视的却是对一般理论的`阐释,忽视了其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教学,这显然与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培养素质高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提高本科管理学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其中就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张瑞红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6)分类号:G64关键词:

6.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六

【摘 要】乒乓球选项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其技巧性较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感到入门容易,掌握难,想要灵活运用更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技术动作难以讲解清楚,以至教学进度收到影响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当前高校乒乓球教学现状,具体分析了多媒体在高校乒乓球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乒乓球;教学;应用

一、目前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的乒乓球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受年龄、性别、专业等自身条件的制约,难以准确地示范每一个技术动作,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许多教师甚至选择回避的态度,而且在示范的时候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观看角度,也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难以准确地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多媒体网络为乒乓球教学的弊端及改进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第一,网络上丰富的乒乓球信息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到最近的科研动态和趋势。第二,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多项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它包含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它能够将枯燥的文字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改变传统乒乓球教学中的动作不规范,对较难掌握的复杂动作,教学效果差的弊端。另外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也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教学更直观,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传统的乒乓球教学当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言传身教,学生只学教师所教,最后学生可能掌握了动作的要领,但并不是很熟练,在实际比赛中并不能做到灵活运用。如果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具体演示乒乓球的技术的分解或整体动作,会非常直观、形象的向学生们展示乒乓球具体的发力部位和发力特点,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一些技术比较复杂、动作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编辑工具,放慢镜头让学生反复看清楚每一个镜头,快速领会动作要领。例如:在学习正手攻球技术动作时,可以将正手攻球技术的慢动作、发力部位、正确动作、以及易犯错误动作的视频整合起来播放,这样学生能更准确地领会动作要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重点难点技术。

(二)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和动画效果给予多种感官上强烈的刺激,大大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观看高水平比赛,讲解战术,以提高学生的应战能力

在实际的乒乓球比赛当中,选手想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不仅要有好的技术,还要善于运用战术。因此,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观看一些高水平的乒乓球比赛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分析比赛当中选手所运用的战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对战术运用加强理解。教师还可将录下来的学生自己比赛的视频以画面再现的形式回放给学生看,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还可以通过慢镜头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观看,先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找出正确的提高策略。由于乒乓球比赛对抗性强,节奏快,且技术复杂多变,在比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让学生知道如何应对,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沉着、冷静思考的能力,随机应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不让不良的心理状态来影响自己的比赛状态。

(四)化繁为简,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有相关研究证实,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听觉所获得的知识中,只能够记住15%;而在听觉、视觉等器官共同作用下获得的知识,大约能记住65%。高校乒乓球教师在讲授一个复杂技术动作时,通常都会先让学生观察并且分析动作效果,然后再将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分解成多个分动作,再对这些分动作逐一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能够掌握技术要领。运用这种分解示范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将复杂的技术动作简单化,但是因为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其大部分的技术动作都是瞬间完成的,所以这就为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分解与放慢增加了难度。例如在弧圈球的教学当中,由于弧圈球的特征是旋转强,乒乓球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难以做到放慢动作,假如动作放慢就不能够体现出弧圈球旋转强的特点。而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弧圈球的动作要领,教师唯有反复多次地进行讲解与示范,而这种方式又往往会让学生觉的这技术动作难度太大,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慢镜头的回放,而且学生看到的示范动作也更加专业、准确、清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消化。与此同时,通过这一系列动态的、连贯的观察,学生也会发现其实技术动作并没有那么难,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延伸课堂,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乒乓球是一项易学难精的体育项目,受到课时量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比较少,也很少得到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单纯依靠教师课堂时间的讲解与练习而想获得技战术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少会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乒乓球技战术的指导,因而学生即使在课后进行练习,也往往会因为没有得到科学的正确的指导而练习效果不佳,这也会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现在,高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也有大部分学生会主动去上网搜索一些相关教学视频,通过教学视频来指导自己平时的练习。在这种条件之下,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创造一个乒乓球技术学习交流的互动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教师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心得体会等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 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学习乒乓球知识和技能,获得更多感官刺激,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教师应立足常规教学,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对乒乓球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进,科学合理地利用电脑、投影仪、摄影机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7.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七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在校园网教务处主页上访问, 有权限浏览该系统信息的用户主要有选课学生、教师以及一般互联网访客, 不同的用户浏览的内容不同, 具体访问权限的设置由教师完成, 也就是教师决定了哪些用户可以访问哪些内容。此外, 该系统一门课程的信息可以保存多年, 这样可以减少教师重复准备教学资料, 同样,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浏览以前高年级学生的资料, 吸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经验教训, 这样的系统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很有好处。

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有以下功能:1.课程介绍。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纲要。2.教学日历。向学生介绍本课程分几周学习, 每周的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地点以及学习方式。3.教师信息。向学生介绍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况, 以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进行了解。4.教学资料。教师可以上载与本课程有关的所有教学资料, 例如教案、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该功能是开放式的, 教师可以任意新建目录, 上传所需要的资料, 资料可以是文本、图像、声频、视频等多媒体, 还可以链接网址等。此功能教师可以灵活应用, 应用的方法不同, 达到的效果就会不同。5.课程通知。教师以通知通告的形式随时向学生发布一些信息, 例如预习内容、交作业等。6.答疑讨论。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动态平台, 学生进入“答疑讨论”区, 就如同进入聊天室, 可以和教师、同学实时讨论有关课程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完成讨论课的教学。7.教学邮箱。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收、发邮件, 可以群发、群收信息, 与互联网上邮箱的应用相比, 教师收发邮件的对象是系统设置的, 不用单独设置群发、群收对象, 使用更加方便。8.个人资源和教学笔记。教师利用这些功能可以完成备课, 相当于教师教学资料的文件柜, 随时调用, 方便课程的准备。9.试题试卷库。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将试题试卷资料发布, 供学生学习练习之用。10.在线测试。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完成实时的测验。

从以上功能看, 教师既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静态的教学信息给学生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又可以动态的利用该平台仿真课堂展开实时的讨论式教学, 实时测试等, 还可以利用该平台完成备课, 完成对学生的管理等。这个平台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好工具。

二、网络教学平台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一) 网络教学平台有利于实现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践性强, 创新性强的管理人才。实践性强是会计学专业教学的首要特点, 例如在教学生账务处理的流程时, 即使教师在课堂用语言和图表表达, 学生的感性认知效果也不好, 但如果教师事先将实务中企业的账务处理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料”功能发布, 学生事先预习后再在课堂进行讨论, 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在课堂进行理论的学习, 这样效果会更好。网络教学平台可利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全新的创造环境,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 网络教学平台有利于解决会计学专业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会计学专业课程需要讲解的内容很多, 如果能将网络教学平台很好地利用起来, 可以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很直观地表达给学生, 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一些教学内容转放在课后, 由教师指导学生个别完成。这样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

三、对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建议

(一) 针对不同的课程, 教师可以将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不同的层面

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分为两大类, 一是课程学习, 包括专业基础课, 例如会计学原理, 还有专业课, 例如计算机会计等, 这些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中, 每周授课2至4课时。二是实习实践课, 这些课程往往集中时间集中授课, 例如用3周的时间完成。对这些不同模式的课程, 教师可以以不同的模式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

1. 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教师教学还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但一定要把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参与到教学中,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效果会更好, 建议采用如下方式深度应用平台。一是教师将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发布在平台上引导学生预习, 例如在会计学原理中需要讲解账簿,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诸多账簿的图片发布在平台上, 并发布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可以将学生思考的时间由课堂转移到课下, 节约了课堂时间, 并且将实际账簿放在平台上, 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 课堂讲解起原理更加容易。当然前提是教师要加强管理, 鼓励每位学生在课前都能登录教学平台预习, 例如教师可以将登录教学平台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并进行评分管理。二是教师将需要辅助看的资料以链接的方式发布在网络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阅读许多教材上没有的资料, 例如教师在讲解《计算机会计》课程时, 教师需要学生事先了解当前流行的商品化软件的特点, 教师可以将典型的希望学生能浏览到的网址利用“教学资料”功能发布在平台上, 避免学生盲目搜索, 对学生是一个引导的作用。三是教师利用教学平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经常需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情况,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课后作业形式, 但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好监控, 有抄作业的问题出现,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测试”功能, 布置习题规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在线测试, 在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状况下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真实情况的了解。

2. 将网络教学平台引入课堂, 把教学平台当成课堂教学中的工具。

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 例如《计算机会计》课程,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授课, 当然需要课堂设在能上互联网的机房, 或者设在学生带好笔记本电脑能无线上网的教室。当教师讲解课程内容时, 需要学生登录教学平台完成平台上教学资料的要求。

3. 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的主导工具, 课堂教学作为辅助。

会计专业集中时间教学的实习实践课, 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将学生分组完成网络讨论,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实习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这样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 真正激发其创造性。

(二) 会计学专业教师不同课程之间的信息应加强共享与交流

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衔接, 例如《计算机会计》课程中可以将《财务会计》中的实习资料拿来应用, 教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经济业务的实现方式, 从而对会计业务的手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还有《财务管理》课程可以利用《财务会计》课程的资料进行后续教学。这样让学生在连贯性的知识体系上进行学习, 对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好处。教师的备课也一样, 如果计算机会计教师想知道前面课程讲的内容和学生的问题, 只要翻阅相关教师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料就可以, 当然前提是需要得到相关教师的赋权。

(三) 会计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

经济学、管理学各学科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会计学专业就是要培养综合性的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高级人才, 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实时浏览教学平台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资料。例如教师在讲授《会计学》课程时, 需要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和有关法律的知识, 这些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浏览企业管理专业、法律专业相关课程上的资料进行学习, 这种交流可以大大节约教师的备课工作量, 真正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

另外, 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评价与管理。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评价, 引导学生完成网络课堂上内容的学习。学校要对网络教学平台做好管理。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将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内容, 并将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和教师薪酬激励相结合, 鼓励教师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同时, 学校要对校园网的速度进行管理, 还要保障网络教学平台的安全性。

总之,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性的知识, 培养创新性技能,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教师需要将网络教学平台深入到课堂教学中, 分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学, 还要注重会计专业各门课程、各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联系。

参考文献

[1].马洪娟, 支援.基于校园网的会计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 北方经贸, 2011, (5) .

[2].崔柳.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会计仿真教学的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 2010, (4) .

8.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八

关键词:合作与竞争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 研究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推进,教育正面临着高科技快速发展和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严重挑战,如何处理好有刺激作用的必要竞争和有促进作用的竞争是当前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共同面对的问题。大学学校教育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加强青少年的合作与竞争精神,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合作竞争教学理论研究

(一)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学习论基础和教学论基础三部分。

(1)心理学基础

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认为人的活动都被潜伏于个体基因中的归属需要、力量需要、自由需要和快乐需要四种心理需要所驱使。只有当个体的部分需要或全部需要被满足的情况下个体才会感到愉快。同时选择理论认为虽大学分学校教育太压抑,但学校仍应成为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因而,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选择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需要理论。

*社会互赖理論

社会依赖理论认为群体的本质是成员基于目标而形成的互赖,任何成员产生改变将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改变,成员内在的紧张状态会引发完成共同目标的动机。

*动机理论

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看,小组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小组成功的基础上,而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小组内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有助于小组成功。在合作与竞争的激励下,小组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有效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还能改善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二)学习论基础

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学习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论两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仅是建构的主体,还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动者,而学习则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在学术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充当积极辅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仅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的情景,学习主要依靠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还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求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要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相比其他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更注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认为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观念和情感是学习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论基础

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基础主要有创造性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两种。创造教学是指为促进学生创造性行为、创造性产品的形成,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人格而采取的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创造潜能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结合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诱导、启发作用,而学生则需要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依赖于学生积极性的高低。

(二)合作与竞争教学的定义及内涵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师运用多种体育运动手段、通过创设有利于合作与竞争的运动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和同伴协作在克服困难后共同完成任务,同时促进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共同发展的教学形式。

(1)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目标是结合个性化教学模式优势、充分教学过程中的发挥合作与竞争来实现学生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的发展。

(2)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

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主要有:在学习主体的学生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开放式的教学场所,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的足够教学实践,教师教与学生学过程中相互交流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事先制定的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3)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常用步骤有以下五步:

*主题导入;

*个体展示;

*组织组内讨论;

*开展组间竞赛。

(4)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合作—竞争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注重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教学程序中的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强调教学评价信息在教学信息反馈中的准确、及时。

三、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大学体育课程中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应用存在的不足

目前,笔者将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教学中,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发现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学习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

(1)组内学生间缺乏合作,讨论沟通时各持己见

在大学体育的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实验过程中,在进行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只顾做好份内的事情,并不懂得怎么去与其他组员合作或者不愿意合作,且有部分教师存在对学习模式生搬硬套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过于形式化。如在部分公开课堂中,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边急急忙忙地分组,然后各抒己见地讨论,非常热闹,但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们会发现存在学生间都相互争论,只顾表达个人意见,听不进去组内同学的意见,使得合作学习表现为只有“作”没有“合”。

(2)组间竞争时缺乏主动,竞争结束后坐享其成

在大学体育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意识。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合作习惯的耐心和学员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小组间的竞争时经常坐在旁边看组内其他同学积极努力,在小组取得胜利后坐享其成、参与程度不高,成为“局外人”。

(二)提高大学体育课程中合作与竞争教学效率对策

在探讨完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和存在的不足后,笔者对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提高应用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教师素质

为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学生间缺乏合作,讨论沟通时各持己见的问题,可通过加深教师对合作与竞争理念的理解、学校可通过鼓励教师通过独立学习、自主尝试,集体研讨、总结和个体方式,鼓励教师间的竞争与合作等方式来加深对合作与竞争理念的理解,形成主动合作、公平竞争的观念和意识;同时加强教师对学生合作与竞争的培养意识,通过创设合作与竞争教学环境,将对学生合作与竞争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境中,并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提高学生运动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丰富多样化

为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组间竞争时缺乏主动,竞争结束后坐享其成的问题,在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中可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大学体育的教合作-竞争教学过程中采取体验式教学、俱乐部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针对性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可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员教,学员练”的状况。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学校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及虚拟技术,开展网络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杨栋,熊曼丽.湖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之优选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9(3):135-138.

9.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九

一、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客观上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探求并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

教育心理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而广义的心理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等形式外,更多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学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1.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讲课的激情,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融洽的情感共鸣中去接受知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开场白、新知识的导入、生动的事例、课堂总结。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折服心理,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衣着和行为、板书和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环境和周围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课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对重点知识在音调、音量上给予突出和强调,并适当重复;善于应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教学演示等方式,等。

2.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中,参与者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相对特别的角色,因而得到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学生人数众多,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难以有效地一对一进行。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有所作为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就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沟通并实施激励的环节。笔者在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做过如下尝试:在学期初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在学生作业上简单注明“阅”及批改日期,不做其他注明,学生作业质量一般且与教师课堂沟通较少;一段时间后,笔者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评语,点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作业上标明成绩,如A-,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批改作业记录展示给学生看,在此之后学生上交的作业,大部分作业质量从态度、书写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很多学生将这种认真的态度一直维持到课程教学结束。在教学过程还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并进行以肯定为主导的重点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人为地隔离教与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实施有效激励提供最直接的机会。3.按照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复习、练习。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lls研究得出了“遗忘曲线”:即记忆初期遗忘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关于记忆的研究还表明,克服遗忘最有效的途径是复习。因而,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规律,在课程教学后短时间内组织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举出与实际相关的生动的事例或者演习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与学生课代表及时沟通,通过课代表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一定做到及时批改、反馈,形成有效的复习监督环节。这种方式可以同激励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又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每个环节的良好掌握,最终会积累成课程教学总体的良好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拥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点: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但却非常敏感、排外;他们冲劲十足,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但心理状态不成熟,情绪变化强烈;他们要求独立,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缺少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要给予充分关注,做好心理层面的研究,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这种“肯定”要及时、准确,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次,实际教学要重视“南风效应”,以情感人,尊重和欣赏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超限效应”,根据学生实际状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防止知识过多或过难,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而使学生放弃学习。

5.执行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严明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完成每节课的授课任务。其次,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辅助者,是课程教学的规划者。教师需要对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学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者删减,保证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掌控课程学习进度并按阶段及时明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如何评定教学效果及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评价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总结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分析,很难总结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其二,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专业研究领域,而不是师范专业,专业、术业有所区别,在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同时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过高的现状,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的工作量过大,因而推行教育心理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需要耗费任课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尽管如此,将教育心理研究应用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参考文献]

10.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十

一、引言

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然而,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固步自封,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满堂灌”和平铺直叙仍是现行主打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估;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对高等工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势必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中,高校教师应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现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目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等工科院校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元认知学习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元认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元认知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个体认知过程进行的监控与调节。我们所谓的感觉、思维或想象都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分为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三类。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会激发人的认知热情,调动人的认知潜能,从而影响人的学习速度和有效性。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以及任务执行情况的认识。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要求,制订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以及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产生积极而准确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的元认知监控;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动态地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并由此积累正确的元认知经验和知识;有效的元认知监控又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同时获得更丰富的元认知知识。这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个体元认知水平,它是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

三、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类课程教与学中的应用

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笔者在“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教学的尝试,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既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元认知水平,收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良好元认知知识环境。在传统的知识注入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欠于独立思考,只需按部就班地接受、吸纳、记住教师灌输的知识就行了,而对于“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基础性强、内容庞杂、技术涵盖面广等特点,若按传统方式教学,则易造成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考就忘”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授课状况,首先就要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的环境,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

(1)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如在介绍特种铸造前,先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砂型铸造方法来个小结,引导学生从模型、铸型和充型三个方面总结出砂型铸造的基本特征:即模型用木模、铸型用砂型和在重力作用下充型,并归纳出砂型铸造的优缺点,再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鼓励其大胆突破思维禁锢,提出问题:如果模型不用木模,铸型不用砂型,还可以用什么替代?在压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充型又将如何?由此引出了各种特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及工艺。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焕发出灵性和活力。

(2)适时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诠释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或理论,揭示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讲到铸造工艺一节时,笔者穿插了以下案例:2月20日,辽宁鞍钢铸造车间,在浇铸一个大型铸钢件接近结束时发生砂型型腔喷爆,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伤的重大事故,笔者以案发相关报道资料中的大量图片为实记,将学生带入触目惊心的“现场”,深入案情分析问题,从专业视角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但需要运用刚学习到的铸造工艺知识,同时还接触到了生产运作、生产管理和生产监控等新信息,对知识进行重构,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2.强化元认知体验,培养元认知能力。通常,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了某个知识点,但并不等于会运用这个知识,运用好知识的前提是具有运用这种知识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建立难以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来完成,它还需要经历相应过程的体验。体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强化:其一是实操式体验,如协同培养、深入企业车间、了解生产实际、开展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其二是探究式体验,即通过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项目驱动的学习体验,如课题研究、学业竞赛等;其三为讨论式体验,如前所述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作业展示等。让学生在学习互动过程中,讲出自己解决问题所依据的规则或理由,发现并叙述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思维方式及不同解决方案,借助语言暴露其内隐的思维过程,进而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

无论哪种方式的体验,都蕴含着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体验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从而对认知活动的结果加以设想和预估,对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和强化这种体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3.完善元认知监控,提高教学效果。从元认知角度看,学习不仅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它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

为此,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网站上,开设在线学习、自检自测、拓展训练、在线问答等信息渠道,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保驾护航,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自我把控,对学习的效果及时总结。这种对学习的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也是反映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完成和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了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寓教于考,以考促学。笔者对课程考核采取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作业情况、任务展示、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在考查之列,并按4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占60%,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11.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英语;英语听力;反思性教学

由于时代的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英语的听力技能在国际性的会话与交流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听成为了语言学习最基础的条件。而听力做为英语在实际会话应用中的一项基础能力,可以将听到语言信息传递到大脑再由大脑进行分析加工并作出回答。目前,英语听力在我国高校中成为了一门最基础的学科。

一、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听力教学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教学目标偏离了原本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方向。我国高校英语听力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针对学生进行的英语听力训练其难度和强度都不符合高校应具备的专业英语的课程要求。高校的英语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语言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所教授的英语知识既要扎实又要实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还没有针对学生的总体水平进行难度的规划,这就导致学生所进行的英语听力训练缺乏计划性,实用能力缺乏,考试分数很高但不适应实际的运用。

(二)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际应用之间有一定的差距。高校的英语听力应当以循序渐进作为课程设计的原则,将课程内容的难度进行划分,并对考试的方式也做出相应的改革,增加考试内容的实用性以及灵活性,从而科学地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模式、任务和设备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当前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听力练习都依靠一些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会造成对多媒体设备过于依赖的现象,且不能很好地对听力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淡化了教师在课堂所担任的角色,与反思性教育的理念相冲突。

二、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的教学需要,也是英语听力教学形式多元化的需要。所谓的英语听力教学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生多元化。由于师资、教学条件和学生入学考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学校的学生在英语听力基础和水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算是相同的学校相同的年级,学生之间的英语听力基础和水平也有着差异。所以,在英语听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反思性教学的模式来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

(二)教材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民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英语新教材和改编教材的相继推出引起了英语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这些教材的推出使得英语的听力教材各有所长并逐渐的趋于多元化,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多元化,很难满足不同层次间学生的需求。

(三)辅导材料多元化。除了课本教材之外,各类型的影音资料作为英语听力学习的辅导资料也相继推出,其中还包括电影和一些名人演讲等。尤其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之后,获取各种原音试听资料变得更加方便。各种各样的辅导材料为教师在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提供了可能。因此,针对学生的多元化,除了传统教材和多元化辅导教材的运用之外,教师还要进行反思性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效率。

三、反思性教学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一)反思练习

当今,我国高校的听力练习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反复选择”,这种练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并且对学生来说只是用来应付考试的一种听力模式。这种应付考试的听力练习模式一般包括练习快速地阅读和练习寻找题目中的重要讯息等,有时甚至是可以从题目的讯息中猜出正确答案。而且一般的英语听力测试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学生在回答题目的时候往往只需要通过回忆,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当然,英语听力测试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职能选择适当的测试方式和测试题目,从而通过这些测试找出最适合学生英语听力练习的方式。在这一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运用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将英语听力测试运用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效率。而对于学生来说,在平时的英语听力练习中,可以先将教材置于一边,在没有任何辅助道具的帮助下进行英语听力练习,将英语听力作为实际应用来锻炼而不是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

(二)学生课外网络学习

由于互联网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大多数的中国高校内都有着自己学校内部的校园互联网系统。这些高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互联网免费获取学习的资源,比如,观看英文电影,download英文歌曲,收听英文广播以及收看一些英文的新闻节目等。学校设置这些项目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平时也可以对英语听力加以练习,而其中英文电影的观看和英文歌曲的下载则是最受高校学生欢迎的项目。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将电影的字幕设置成英汉双语或者是全英文的字幕,这对学生平时英语听力的练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观看电影之后还可以将电影的内容用英语的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互联网的互通性交流软件,如QQ、MSN、电子邮件等也可以将自己对英语听力学习的感受和经验加以讨论与分享。这就给学生建立起了一个有益于英语学习的环境,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应用理论,不仅能帮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反思包括教育教学目的和自身缺陷等各方面的问题,也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授课的更加专业性等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岳菲菲.反思性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9)

[2]范立彬;王春侠.“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4)

12.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十二

1、研究对象和方式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校2014级和2015级选择足球为体育课的学生。

1.2、研究方式

(1)教学实验方法。

实验共进行两轮,都采取前后测量的设计方式,首先在2014级足球班随机抽取2个班级,每班均为30人,分成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研究的第一轮试验;其次在2015级足球班随机抽取2个班级,每班均为30人,分成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研究的第二轮试验,对实验班任课教师提供“微格教学法”的实验方式、程序、教案,让教师基于隐性课程设计的视角,开展“微格教学法”的教学活动,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活动。在实验前,分别对两个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过竿射门”“颠球”、“传接球”等足球技能方面的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技能处于同一水平,存在可比性。

(2)心理测量方法。

在实验前,分别对两个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内部动机”、“有恒性”、“自信心”和“乐群性”等方面的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指标是同一水平,具有可比性。该测量均采取国内外公认效度、信度较高的评分量表,具体为:“内部动机”评分量表选取IMI量表中的兴趣分量表,该表分为6个部分,可以全面评估学生内部动机;“有恒性”选取16PF评分量表中有恒性分量表;“自信心”选取SSCI量表和TSCI量表;“乐群性”选取16PF评分量表中乐群性分量表。

1.3、统计学方式

整理两组学生实验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利用t值衡量计量资料。如果P值大于0.05,表明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果P值小于0.05,表示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足球课程教学理念

在素质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重视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协调体育教学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能有强健的体魄面对工作,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根据教育局相关规定,高校应设置超过144课时的体育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在较短的时间中,如果想要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加大对“微格教学法”的重视程度,向学生提供更大的教学信息反馈空间,简化、分解体育技能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学生通过“微格教学法”,不仅可以获取规范的技术动作、微型学习课程、声像化课堂记录,也能够用相关设备记录自己技术动作,并与教师教授的动作相比较,较快的找出自身问题并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2.2、微格教学法基本程序

微格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主要遵循以下四个教学步骤:

根据足球教材,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材涵盖着足球基本理论知识,基于隐性课程视角下,教师应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将复杂的足球技术动作变得简单化,确定合理的教学程序和步骤,遵循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深入研究相关足球技能、学习方式和原则,在适当的环节加入隐性课程,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教师为学生示范基本足球技能,既可以通过现场示范,也可以借助形象的足球教学视频,让学生对足球踢球技法形成初步印象,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亲身示范、现场纠正动作等方式,以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足球有关问题,再让学生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学习过程的困难,激发学生足球兴趣。

将学生分成平均的小组,进入微型教学,经过教师示范后,需要加入适当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讨足球有关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录制视频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实时比较自身动作与规范性动作的差别,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足球技能。这一环节是“微格教学法”的核心步骤,教师可以用朋友的身份参与到整个过程,通过引导、暗示、鼓励等隐性课程教学方式,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有效性。

落实“微格教学法”评价,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以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结学生足球动作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断督促学生改正。这同样是隐性课程中重要教学内容。

2.3、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1)实验后两班技术测试成绩对比。

整理2014级足球班第一轮实验和2015级足球班第二轮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测试成绩,两组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且实验班整体成绩优于对照班,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2)实验后两班心理指标对比。

整理2014级足球班第一轮实验和2015级足球班第二轮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心理指标,经过实验后,两个实验班整体心理指标都优于对照班,说明在足球教学中应用基于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微格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足球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具体情况如表3、表4所示:

3、结论

3.1、基于隐性课程视角下微格教学法的特征

在足球教学过程中,应用基于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微格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上课时学生通过微格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足球技能,课后,交流平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评价教学方式,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式;二是融合隐性课程与微格教学两种方式的优势,隐性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而微格教学侧重发展学生个性特征,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3.2、基于隐性课程视角下微格教学法的优势

基于隐性课程视角下“微格教学法”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足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操作技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体现体育教学育人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足球技能掌握情况,针对性开展微格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基于隐性课程设计视角下的微格教学法应用于高校足球体育课教学过程,经实验结果证明,有实际可行性与科学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足球等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品质,对保障足球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基于此,研究高校体育课程—足球的教学方式越发凸显其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校重点强调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足球等教学课程,经过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必须清楚认识到身体素质对学生的重要性,应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本文基于隐性课程设计下的微格教学法视角,通过心理测量方式和教学实验方式,对高校足球课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足球课教学,隐性课程设计,微格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海娜,彭雁萍,谌婷.TPACK框架下的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以微格教学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2]陈立言,贺升杰.“集约”+“专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

[3]聂晓颖,黄秦安,魏金宝.数学专业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5,8.

[4]谢良才,耿响.国际学徒制教育研究最新进展——第六届国际学徒制创新网络会议综述[J].职教论坛,2015.

[5]何建.基于混合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4.

[6]齐桂芹.输出驱动假设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公共演说课的实践与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15.

13.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十三

钢琴集体课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键盘学习课程。同时,它又是一门以学习钢琴弹奏为基本目的,综合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编配、简易作曲、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的音乐理论课程。通过键盘弹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钢琴弹奏基本技巧与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生听觉、记忆、视谱、视奏等音乐素质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它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钢琴教法只能单人进行的限制和音乐教育偏重理论、忽略实际操作的倾向,以键盘集体课的形式,传播钢琴和音乐的基本知识,易学、易懂、易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现在商校音乐理论教学情况

(一)学生素质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却没有变化,用统一的内容对不同素质的人,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材的使用不适合学生的现状,删繁就简,结果是知识缺少系统性,学生感到音乐理论课难学、难董,所以没有了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一,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架钢琴、一本书,黑板、粉笔、一张嘴,教师纸上谈兵,课堂气氛凝滞,学生呆板。

(三)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教学互动,无能力培养。教师在钢琴上弹出的谱例瞬间即逝,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听觉联想和音乐思维。

基于上述原因,传统的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教学的需要,尝试一种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的教学方法,对于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十分必要。教学实践发现,在钢琴集体课中进行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钢琴集体课

钢琴集体课不仅仅用于单纯的钢琴教学,如何把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学作曲、钢琴即兴伴奏等课与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是高校音乐教学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三、在钢琴集体课中进行音乐理论教学与单纯音乐理论课教学是不同的由于钢琴集体课在知识的传授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教学中加入理论课的教学。比单纯的理论课讲授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仅以一节钢琴集体课为例,就可看出他的优势所在。

范例:运用钢琴集体课讲授:“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伴奏”

步骤

一、学生在钢琴上自弹自u}旋律,同时分析旋律,确定调性和旋律的风格,为旋律配适合的和弦,选用和弦的连接法,选儿个自己认为比较适合的伴奏音型。

步骤

二、学生在钢琴上用自己选定的伴奏音型反复弹奏,反复任修改,边弹边唱,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总结出哪种弹奏最适合该旋律的伴奏,学生当堂弹奏,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评议,指出优缺点。

步骤

三、教师导入运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伴奏的功能性质讲授,教师边讲边示范,纠正了学生在认知上的误差。

步骤

四、能力训练:给学生分组,部分学生弹琴,部分学生演唱。这样锻炼了学生的伴奏与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音乐思维和创造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达到的教学目的。

为什么一节钢琴集体课会使难学、难懂音乐理论课难题迎刃而解呢?

(一)钢琴集体知识讲授的同时渗透了音乐理论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抽象、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直自、简单、形象、趣味十足。

(二)理沦与操作的结合,让学生感到理论的学习不再神秘、难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反复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一了记忆力。

(三)于钢琴集体课是一个集体科目,综合性、活动性、创造性很强,在此课中加人音乐理论课内容,既解决了以往日钢琴个别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纯注重弹奏技能,忽略理论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科知识分离的问题,便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许多带有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指导练习加以解决,增大了教学容量和密度,既节省了授课时间,又使资源共享。

(四)教师留给学生的创作空间,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学生的能力提高很快。

四、在钢琴集体课中讲授音乐理论知识应把握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的自然结合将音乐理论课有机地渗入到钢琴集体课之中是教学的关键

1、找准切人点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除了熟练地掌握钢琴集体课的全部内容外,还要注重音乐理论课渗人的切人点,切人的技巧要精心准备,可以在教师的示范中自然导人,不留痕迹。也可以在学生的操作中引人理论知识。使音乐理论课的讲授与钢琴集体课的内容浑然一体。

2、设置教学情景利用富于启发性的教学课题.设置好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起丰富的联想,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能把己掌握的键盘感觉、弹奏方法、音乐理论知识、通过联想将其运用到即兴伴奏和集体演奏当中,迅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即兴伴奏和键盘综合应用能力。

3、抓住重点难点抓住钢琴集体课与音乐理论课带有共性的重点难点,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在重点难点的选择上,要深刻领会教材的主旨,加大重点难点的时问投人,将重点难点放到实际操作中加以解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操作训练的过程要脉络清晰,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还可以根据重点难点的需要,适当拓宽教学内容范围。通过实际操作,变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

(二)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1,注重教师的示范性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灵活的把握音乐理论课渗人的技巧,调理好课堂的节奏,当示范时应该理论与弹奏并举。如果学生对钢琴集体课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好,教师就要反复示范,绝不能盲目的导人理论课的内容,否则,就会使学生目回吞枣,该学的没学会,适得其反。

2,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效应作用,牢牢站稳主导地位,带动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思路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本着先动脑,后动手的原则,把音乐理论课的讲解与学生技能技巧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示范、讲解、听音、训练、等几个教学步骤,为学生创造出观察、思维、表达、创造的空间,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让其特长得以充分的展示,使其课上的内容课上解决。轻轻松松学会r理论。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有效的知识。

(三)理论与实践的生动结合1、灵活的演奏方式充分发挥集体课教学的二群体动力”效应.注重培养学生个人学习习惯和整体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齐奏、合奏、独奏等丰富灵活的演奏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聆听观察和分析领会,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产生生动的联想,有效地锻炼学生听觉、配合、视奏、节奏感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情绪振奋,乐此不疲的最佳状态,避免一般理论课郁郁沉闷的现象发生。

2、开放式的集体教学钢琴集体课是开放式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广泛便捷的音乐内容、音乐意境等方面学习感受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操作、主动观摩、借鉴进取、自我检查学习效果,把理论转化成指导自我实践的能力,使教学过程紧凑高效、生动活泼,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应用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精练的教学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理论课的内容融于弹、听、问、答、思、议、炼几个环节之中,优化教学过程,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生的参与下,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优美的音响效果集体钢琴课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各种媒体的运用,首先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音乐的优美意境,会使枯燥的理论自然增色几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效资源,发挥各种媒体神奇的妙用,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各种媒体的演示,为学生展示出一种理论课所不具备的美妙绝伦的音乐殿堂,启发学生走进去。不能为媒体所限,也不能滥用媒体。

14.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十四

传统人文教育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近几十年来大学教育偏重于功利性教育,特别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和当前国际经济大环境有关,二是和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断层有关,在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注重人格的潜力挖掘无疑是必要的.本文从对教育的功能阐释出发,结合美国教育家关于情商与德商的研究公式,论述了传统人文教育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作 者:杨江波 杨静  作者单位:杨江波(聊城大学,岂术学院,美术系)

杨静(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招生就业处,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传统人文教育   高校专业教学   必要性  

15.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十五

一、教学方法改革应分析企业选用人才标准

地方高校调整教学思路,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选择合适的人才,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企业的用人标准可能不同, 但一般来说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六个特质:较强责任感, 能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良好的专业素养, 能够胜任工作职务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及意愿, 能够接受创新思想, 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良好的沟通能力, 能够与同事、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处融洽, 有效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能力, 能够有效配合项目组和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健康的身体, 能够担负繁重的工作。因此, 地方高校在进行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时, 应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方法, 从商业团队运行模式转化过来的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 简称TBL) 教学模式正适用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TBL教学模式及其在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原则

1. TBL教学模式

TBL教学模式, 即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该法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Larry K Michaelsen教授2002年借鉴商业团队合作模式, 参考基于问题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基础上, 改革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小组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以教学任务为中心, 兼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医学教育课程中被广泛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非常适用于这种教学模式。它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2. TBL教学模式的在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中的设计原则

第一, TBL教学模式设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高校经管学院培养经管类人才是为发展地区经济服务的, 因此, 教学模式设计必须以应用能力为主线,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淡化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教学任务, 在各教学任务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学习小组根据团队的教学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内容总结, 制作课件, 进行成果展示, 完成对教学任务的了解, 掌握和应用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现地方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素质。

第二, TBL教学任务设计要难易度适当。教学任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分析能力、知识点的重要程度等因素,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团队协作, 克服困难,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 教学任务要与企业经营活动或社会活动相关联, 具有应用价值。TBL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或商业活动的相关内容, 了解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从而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三、TBL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中的应用

TBL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学任务设计、组建学习小组、分配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实施过程, 课堂展示和内容反馈。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团队配合程度。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些教学内容, 应该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 不但可以在较为紧张的教学资源下传授专业知识,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各种非专业技能。因此, 在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中引入和推广TBL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1. 教学任务设计

任课教师根据经管类课程性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 大体可以分为理论任务和实验环节两部分。理论教学任务要求各学习小组把自己团队负责的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向同学进行理论讲述, 以案例或其它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内容, 并邀请同学参与教学内容相关问题的讨论。实践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用实践成果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工作过程, 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遇到的问题, 强调在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组建学习小组

TBL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指导下, 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情况进行分组, 一般建议4-6人为一组。分组时需要注意:为了实现TBL教学模式的目的, 学生的人数不能过多。人数过多, 有些学生就得不到锻炼, 还有一些学生躲避分配任务, 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在人员分布方面要合理, 积极主动的同学与消极被动的同学要有效结合, 前者带动后者, 实现共同进步。

3. 教学任务的分配与实施

任课教师设计完教学任务后, 把教学任务分配给各教学小组, 并提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各学习小组根据任课教师发放的教学任务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定期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学生审查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同时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 便于及时指正, 避免学生出现本质性错误, 造成重复性工作。

4. 课堂展示与反馈

各小组把负责的教学任务制作成PPT课件或用其他形式展现给同学, 把他们负责部分向同学们进行理论讲解。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了解各小组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成员的作用, 对各小组的教学任务完成质量进行评价, 并根据课堂展示内容进行提问, 了解教学任务完成的细节活动。借助这一平台既锻炼学生的microsoft office软件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邀请同学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讨论过程中, 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

四、TBL教学模式应用于经管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TBL教学模式在我国应用时间还比较短,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 任课教师的授课班级如果学生人数众多而学时有限, 实施TBL教学模式不能给予每名学生同等的发言机会;在小组分配过程中, 如果学生自由组合或者分组过程中没有实施公正的差异化分组, 则可能造成各组学生成绩相差较大, 一些小组由于整体素质降低致使此门课程综合成绩相对较低;再有由于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任务设计不科学、对课堂成果展示点评致不到位、学生的努力没有体现出价值, 都会造成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不满意;最后, 如果教师监督工作不到位, 会对一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无作为毫无察觉, 致使一些同学在教学任务完成中搭便车, 致使TBL教学模式的目标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 尽管TBL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进步,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 这种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虹, 张晓鹏.高职双层英语教TPR+TBL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09) .

[2]李玉红, 李凯旭, 王海东.培养网络时代经管类大学生企业创业能力的TBL教学实践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4 (26) .

[3]张哲.医药营销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6) .

16.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体育专业;田径教学

目前,国内外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在探讨和研究教法改革问题,但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大多术科教学还没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教法的影响和束缚,甚至有些教师仍沿用“喂养式”教学,这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1]应把原来体育术科教学由“讲解–示范–练习”的经验传授式向“明确–协作–启发–引导”科学化方向发展。当今的体育术科教学,不但要重视教师的教法,更应注意学生的学法;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通过运用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来改变传统教法,使“教法”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为我国今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实践与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13、14、级共240名学生作为本研究对象。两个年级分别确定一组为对照班,另一组为对实验班。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期刊而且在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体育专业数字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本课题领域的目前现状和前沿动态。

2.教学实验法

对照组利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法“明确–协作–启发–引导”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两班的教学均由同一教师担任,且两班在人数,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顺序个场地器材等方面均保持一致。考核均打乱顺序同时进行,完全采用考教分离的形式。选择六个项目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进行了各项基础指标水平前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表1)。

由下表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均对5个项目实验进行了各项基础水平前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差异显著的检验,检验结果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性,由于(P>0.05)。

3.数理统理统计法

对实验前后所有数据利用SPSS19.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由图可以看出, 实验后,实验班的技评成绩、达标成绩、理论成绩、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成绩均优于对照班,说明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比传教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实验成绩对照图

(二)研究结果分析

1.两种教法对学生技评成绩的比较分析

“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2]运动技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动作技能反馈,是指在做出动作之后,或在做动作时所引起的某种能提供该动作的正确性,准确度和适合性的信息情报,假若学生能获得有关动作完成的各种信息,就可以把自己做的动作或动作的结果,与动作的规格标准或目标相比较,并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3]因此可以说,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频繁反馈来促进的。由于学生之间角色互惠,由主体转变为主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动作信息反馈的情况下,若长久地进行练习,就会达到心理的饱和状态,以致丧失学习兴趣而终止学习。提高练习效果,通过师生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反馈,可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了解自己完成动作的正确与否,这样能够强化正确的部分,使其得到巩固,抑制错误的部分,使其得到纠正,从而加速分化过程,建立相对稳定的、精确的神经联系,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2.教法对学生达标成绩影响的比较分析

运用训练学理论分析,运动成绩的好坏与运动技术呈正相关,同等条件下,一名技术优秀的运动员要比技术差的运动员成绩提高幅度要大一些,这说明学生达标成绩高低,反映了本人掌握技术的优与差。[4]由于角色转变,由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者,在练习的过程中,每组的两名同学轮流担当观察者和练习者,两者之间不断交换,当练习者练习时,观察者对他的练习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将练习者的动作与观察者印象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进行对照,然后对练习者的技术动作进行评价,为练习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反馈,所以实验组达标成绩的明显优于对照组。

3.教法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比较分析

(1)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压力和可接受的气氛中学习比在有对抗情绪和恐惧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的更轻松。[5]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控制者,所以,教师的控制技能、自信心、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掌握,以及教师的每个行为,都影响着师生同学间的关系和气氛。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2)从教学环境分析

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利认为:教学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良好的环境因素刺激,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6]因此,教学环境在利用丰富的信息刺激,学生大脑发育、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丰富的信息可以得到选择控制,有利于智力发展的信息得以传递,不良的信息刺激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在协作、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也能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丰富良好的刺激,从而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在教学中很好的运用教学环境这一功能,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4.教法对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比较分析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构成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它不是单一的知觉问题,它包含着思考、反应、理解的成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觉,因此也称‘思维知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体育教师、特别是术科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必备的能力。在传统的术科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太注重发展学生这方面能力,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把技术掌握好可以了,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所以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教法的的又一创新之举。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明确–协作–启发–引导”教学的精神和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特点,这也正符合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2.在高校体育专业术科教学中,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比传统教法更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达标、理论知识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在体育专业术科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创造及佳的、融洽、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对课堂教学实施合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建议

1. 在运用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时,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教师要对课堂实施有效的控制,教会学生要善于捕捉信息、及时回输信息,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建议在体育专业教学中推广使用此模式。

2.互惠合作反馈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建议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交叉学科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跨栏教学中的应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99.

[2] 茆飞霞.互惠合作” 在体育专业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12 ( 4 ) .

[3] 刘平.普通高校体育普修课运用莫斯顿互惠分组模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7 , 1 ( 17 ).

[4] 岳 君.运用莫斯顿互惠分组模式进行中师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 [J]. 体育科技 ,2000 , 2 (21 ) .

[5] 李迎春.多元反馈教学法 [M].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0, 7:148 .

[6] 石志斌.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J].学校体育学 ,2011,5 (1).

上一篇:新闻传播考试真题下一篇: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