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十二五规划

2024-07-25

临沂市十二五规划(共8篇)

1.临沂市十二五规划 篇一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和《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鲁政发〔2011〕1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实行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妇女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始终把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纲要》)确定了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六个优先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一五”时期,省政府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下,我省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0年年底,《妇女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妇女参与经济和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和层次逐步上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保护妇

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普及程度提高,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妇女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二五”时期妇女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妇女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历史文化中残存的男女不平等的陈规陋习尚未消除,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法律规定的男女平等权利在一些领域未能完全实现,妇女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城乡、区域妇女发展不平衡;妇女在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妇女发展,也影响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进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任重道远。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妇女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将妇女发展融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保障妇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妇女在全面参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着眼妇女发展需求,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问题,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2.坚持男女平等,促进男女和谐发展。注重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两性社会地位差距。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妇女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妇女发展差距。

4.坚持妇女参与,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

二、总目标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地方法规和公共政策,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公共卫生优质服务,妇女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妇女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妇女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保障妇女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决策与管理,妇女参政比例和决策水平明显提高;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妇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妇女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妇女生存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妇女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9/10万以下,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3)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4)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50%以上。提高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5)妇女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与性病感染得到控制。

(6)减少妇女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7)以长效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

2.策略措施。

(1)加大对妇幼卫生的支持力度,保障妇女整个生命周期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

化卫生投入机制,进一步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健全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短缺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妇幼卫生服务。保障流动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2)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加强基层产科建设,加大妇幼保健人员医疗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依法开展孕前保健服务,做好孕前卫生咨询、卫生指导和孕前医学检查。落实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政策,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85%以上;孕早期检查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5%以上;开展高危孕产妇的筛查,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9%以上。

(3)创造促进自然分娩的社会环境。普及自然分娩知识,为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帮助孕产妇树立正确生育观,科学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围产保健工作规范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医学干预。

(4)加强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宣传普及妇女健康知识,加强对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妇女常见病预防和治疗水平。根据国家和省医改方案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服务项目,加强项目管理,扩大农村妇女受益面。认真执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确保用人单位每年安排本单位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筛查,县级人民政府至少每两年安排生活困难的妇女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每年对65周岁以上老年妇女免费进行一次查体。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贫困妇女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提供帮助。

(5)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对妇女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推广有效干预措施。把预防艾滋病、梅毒等母婴传播纳入妇幼卫生常规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提供规范化的艾滋病、性病诊疗服务,积极实施医疗救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6)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人口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互补、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为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强化男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5%以上。

(7)提高妇女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宣传普及妇女营养保健知识,加强合理膳食指导,提倡科学的膳食结构。面向孕妇、乳母贫血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倡导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合理补充叶酸、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素。大力推进妇女健身示范站点争创和基层妇女体育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妇女健身活动。

(8)提高精神卫生工作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加强对精神卫生

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针对妇女不同时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普及妇女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

(9)加强对妇女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加强对与妇女健康有关的食品、药品、卫生用品、保健品、化妆品、服装的质量检测和卫生监督,定期组织质量标准检查。

(二)妇女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法规、规划、政策和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

(2)适龄女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

(3)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

(4)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

(5)妇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6)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8)成人妇女识字率达到90%以上,其中青壮年妇女识字率提高到98%左右。

2.策略措施。

(1)教育工作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在有关教育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修订和评估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社会性别意识。改善教育管理者的性别结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层的妇女比例。均衡中、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性别结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弱化性别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鼓励更多妇女参与高科技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2)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抓好农村和城市新建小区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

以资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保证农村适龄女童入园。

(3)保障适龄女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制定支持贫困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防止女童辍学制度。继续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确保贫困家庭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大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快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5)提高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水平。保障妇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保持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的男女比例均衡。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妇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落实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资助政策。

(6)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在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保证符合条件的妇女平等享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完善相关资助政策,为失业妇女、贫困妇女、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造条件。

(7)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普及网络知识,提高妇女利用网络媒体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多样化教育模式,满足妇女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巩固扫盲成果。

(三)妇女与经济。

1.主要目标。

(1)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妇女新增劳动力就业增加。

(2)城镇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稳定在40%以上,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降低到50%以下。

(3)创业人员中妇女比例不断提高。

(4)提高妇女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比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妇女比例不低于35%。

(5)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

(6)保障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减少女职工职业病的发生。

(7)妇女贫困率明显降低,贫困妇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策略措施。

(1)加大对妇女经济权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力度。把性别平等理念纳入经济分析和经济结构调整,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妇女平等获得资本、信贷、土地、技术、信息等权利。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禁止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性别歧视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用人单位在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岗位外拒绝录用妇女、提高妇女录用标准、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妇女结婚和生育的违法行为。

(3)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在任何行业、职业中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的劳动者获取同等劳动报酬。

(4)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为妇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妇女就业。优化妇女就业结构,推动妇女在新兴产业和行业就业。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困难妇女群体的就业援助,帮扶失业妇女、失地妇女就业和再就业。

(5)促进女大学生更加充分就业。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就业见习与培训、基层服务项目等计划,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和服务,为女大学生正确择业、自主创业、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6)提高妇女就业层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妇女比例。完善妇女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妇女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妇女平等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依托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集聚和培养妇女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

(7)促进农村妇女持续增收。实施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振兴规划,提高农村妇女从事高效特色农业的收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家庭工副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创造适宜农村妇女就业的岗位,增加农村妇女非农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制约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

制度障碍,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妇女工资性收入。

(8)依法维护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加强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的企业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协议。加大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妇女健康的保护力度,将女职工劳动保护和防止职业病危害纳入劳动监察和劳动安全监督内容,严肃查处企业侵犯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案件,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1.主要目标。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换届选举时,正式代表候选人中妇女比例不低于30%。各级人大妇女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上升,各级政协妇女委员要占一定比例。

(2)公务员中的妇女比例逐步提高。

(3)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各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并逐步增加。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配备女干部。

(4)担任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5)省、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县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数量在2010年基础上有所增加;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正职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民政、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领导班子要首先配备女干部。

(6)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例,市不少于15%,县(市、区)不少于20%。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

(7)提高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妇女比例。

(8)村(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成员。村(居)民委员会党支部成员中妇女比例和妇女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比例提高。

(9)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中妇女比例逐步提高。职工代表大会中妇女比例逐步提高。

(10)各级妇女联合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等妇女组织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提高。

2.策略措施。

(1)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权利。制定和完善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法规政策,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职工代表等妇女比例作出规定,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2)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妇女参与民主管理。加强对女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女干部综合素质和决策管理水平。

(3)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加强对公务员录用各个环节的监管,保障妇女平等参加公务员考选。

(4)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对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规划,明确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比例。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女干部。加大竞争性选拔女干部力度,将更多优秀女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

(5)促进妇女参与企事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更多妇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6)推动妇女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管理。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山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加强对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指导,严格程序,确保村(居)民委员会中有妇女成员,保障妇女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宣传普及保障妇女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法律法规,加大培养农村优秀妇女人才工作力度,为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提供人才保障。

(7)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制定涉及公众利益和妇女利益的重大方针政策时,充分听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形式多样的参政议政活动,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机会。

(8)发挥妇女组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制定涉及妇女权益的法规政策时,充分听取妇联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妇女人才库建设,把妇女人才库作为培养选拔女干部的重要来源。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选拔领导干部时,重视妇联组织、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推荐意见。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1.主要目标。

(1)生育保险基本覆盖城乡企业,女职工生育保险享有率和城乡妇女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乡妇女,城乡妇女医疗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3)城镇妇女失业保险参保率和失业保险待遇水平提高。

(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妇女覆盖率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妇女参保率大幅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高。

(5)保障特困妇女依法享有社会救助。

(6)妇女家务劳动负担减轻,男女自我支配时间差距缩小。

2.策略措施。

(1)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妇女普遍享有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提供保障。

(2)建立统筹城乡的生育保障制度。贯彻实施《山东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将各类企业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全省实现市级统筹和生育津贴社会化发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生育保障水平。

(3)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妇女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农村妇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制度保障能力。

(4)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妇女养老保障享有率。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妇女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建立

政府为城乡散居“三无”和低保家庭等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增强社区养老照护能力,以城乡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5)提高失业妇女基本保障水平。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民工中妇女从业人员为重点,提高失业保险覆盖率和参保率。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工作机制。

(6)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实现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妇女应保尽保。推行分类施保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贫困妇女、单亲贫困妇女给予重点保障。多渠道发展社会救助事业,鼓励社会各类慈善基金组织建立专项救助基金,为特困妇女提供救助。完善扶持贫困妇女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7)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在社区优先发展方便家庭生活的公共服务。将发展家庭服务业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扶持发展各类便民服务站点,加快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倡导夫妻共同承担子女教育、家庭事务管理、家务劳动等家庭责任,减少妇女家务劳动时间。

(六)妇女与法律。

1.主要目标。

(1)促进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

(2)地方性法规体现男女平等原则。

(3)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增强。

(4)保护妇女人身权利。

(5)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

(6)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权益。

(7)保障农村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妇女平等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8)保障妇女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2.策略措施。

(1)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针对妇女权益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保障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人身、财产、婚姻家庭等权利。

(2)加强对地方性法规的性别平等审查。在制定地方性法规过程中,对违反性别平等原则的内容进行审查和清理。

(3)保障妇女的立法参与权利。拓展妇联组织和其他妇女组织参与立法的途径,引导和鼓励妇女参与立法,发表意见和建议。

(4)加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推动解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

(5)宣传普及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将维护妇女权益法律知识纳入全民普法规划,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制定妇女“六五”普法宣传教育规划,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妇女依法维权能力。

(6)加强对立法、司法、执法人员社会性别理论教育和培训。逐步推动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司法考试内容和立法、司法、执法部门常规培训,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和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7)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强奸、拐卖妇女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等犯罪行为,提高破案率。依法查处残害、遗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性骚扰。

(8)完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机制。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预防、制止、救助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家庭暴力报警服务全覆盖。在设区市救助站设立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庇护所,救助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抵制家庭暴力的意识,提高妇女自我保护能力。

(9)维护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妇女财产权益。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继承等家庭财产案件中,体现男女平等。在离婚案件审理中,考虑婚姻关系续存期间妇女在照顾家庭上投入的劳动、妇女离婚后的生存发展以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需要,实现公平补偿。

(10)保障农村妇女的经济收益权。完善和落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督管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备案审查和纠错制度,清理与法律法规冲突、损害妇女权益的村规民约。严肃查处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生产经营、宅基地分配、集体资产分配等合法权益的案件。

(11)保障妇女举报、控告、申诉等权利。司法机关及时受理侵害妇女权益案件的举报、控告、申诉。健全信访接待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和查处侵害妇女权益的案件。完善符合妇女特点的刑事惩罚和教育措施。

(12)加强对妇女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完善基层妇女维权站(点)、妇女法律服务热线、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家庭暴力致伤鉴定中心等各类妇女法律救助和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的法律援助和服务。为经济困难或因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救助的妇女提供司法救助。

(七)妇女与环境。

1.主要目标。

(1)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形成两性和谐的社会环境。

(2)性别平等原则在环境与发展、文化与传媒等公共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

(3)提高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水平和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

(4)完善传媒领域男女平等的监管机制。

(5)建立平等、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6)降低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程度。

(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9)倡导妇女参与节能减排,实践低碳生活。

(10)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满足妇女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灾中的特殊需求。

2.策略措施。

(1)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论的深入研究,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各级干部的培训规划。广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创建两性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2)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对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进行性别分析、评估,促进妇女参与有关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

(3)加强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和高等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建设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研究的相关项目和课题。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专业和社会性别学课程,培养女性学和社会性别研究专业人才。

(4)加强对媒体传播社会性别意识的引导与管理。制定和落实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文化和传媒政策,正确反映两性的不同影响和需求。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培训规划,提高媒体决策者、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损害妇女人格等性别歧视现象。

(5)宣传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充分展示妇女参与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大力宣传先进妇女典型,引导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6)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开展以家庭美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倡树婚育文明,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7)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的危害。完善环境监测和健康检查数据库,从性别视角分析评估饮用水、室内空气污染和生活、工业、农业等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家庭能源结构。

(8)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集中供水系统建设,提高饮水工程和供水量标准。强化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饮用水安全监管和社会化服务。

(9)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程度,推动城镇公共厕所厕位比例与妇女需求相适应。将改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改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民自觉改厕,改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在城镇场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妇女生理特点,确定合理的男女厕位比例。

(10)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能力,引导和组织妇女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11)满足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需求。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加强对灾区妇女的生产自救和就业指导。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妇女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四)保障妇女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省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妇女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和妇联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解决妇女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妇女发展项目,为妇女办实事。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研究实施规划工作;每2-3年召开全省

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规划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规划内容,宣传实施规划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妇女生存、保护、发展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和妇女理论研究,掌握妇女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妇女参与规划实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妇女的作用,听取妇女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妇女参与规划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妇女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目标和妇女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妇女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妇女发展奠定基础。

(二)省级规划和各地规划分别实施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规划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省、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实行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有关部门按要求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部门评估报告;各级监测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监测报告,各级评估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上一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下一级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对实施规划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本规划所指儿童为出生至未满18周岁人口。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儿童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儿童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年,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儿童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措施。《儿童纲要》实施1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发展。截止2010年年底,《儿童纲要》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城乡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儿童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权益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儿童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的社会意识明显增强,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儿童优先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儿童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儿童发展不均衡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儿童在健康、教育、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儿童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儿童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普惠福利为主线,保障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规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2.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3.儿童平等发展原则。为儿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4.儿童参与原则。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总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建立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建立完善儿童法律保护体系,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优化儿童发展社会环境,促进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权利的实现。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

(3)预防和控制儿童常见多发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和蔓延。

(4)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11种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达到90%以上。

(5)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控制在1‰以下。

(6)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

(7)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

(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控制在5%以下;中小学生贫血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

(9)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10)减少儿童因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

(11)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及格率达到90%以上。

(12)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13)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14)禁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

(15)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2.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工作保障力度。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规定和现行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儿童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强化儿童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卫生保障水平。

(2)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完善以三级防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婚前医学检查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产前筛查率达到5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建立残疾儿童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的干预体系。

(3)降低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大力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疾病死亡率。

(4)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提供系统保健服务,为7岁以下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

(5)预防、控制儿童疾病。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疾病预防基本知识,提高儿童疾病预防技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服务,并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范畴。

(6)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开展科学育儿指导,倡导母乳喂养,严格执行《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推行爱婴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普及辅食添加相关知识,继续推行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范围。宣传普及碘缺乏和碘过量知识,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7)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计划,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预防儿童伤害事故发生。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交通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自护、自救、防灾和逃生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减少各类灾害对儿童的影响,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救助服务。

(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实现学生健康体检网络化管理,确保中小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定期组织开展儿童体质监测。加强儿童膳食、用眼卫生和口腔卫生指导,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恒牙/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学校保证中小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学校、幼儿园体育活动设施和儿童体育俱乐部建设,新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兼顾儿童健身需求,为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9)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儿童禁烟、禁毒、防病宣传教育。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杜绝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等不良行为,严厉打击诱骗儿童吸毒的违法犯罪行为。

(10)提高儿童心理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设置儿童心理科(门诊),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加强儿童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减少儿童精神疾病发生。

(11)提高儿童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建立儿童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儿童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正确观念,做出知情选择。

(12)加强儿童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提高儿童食品、药品、用品的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婴幼儿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质量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和游乐设施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认证,定期开展儿童食品、药品、用品、游乐设施质量安全检查。

(1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固体废物、噪音等环境污染和工业、生活、农村面源污染,建立环境污染暴露监测网,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二)儿童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经济发达地区达到85%以上。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7%。

(5)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率先在县(市、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设区市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所有中小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8)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在2012年达到20%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

(2)促进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3)支持发展0-3岁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发展公益性托儿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场所,为0-3岁儿童家庭提供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构建多种形式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4)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分别达到总数的70%。每个县级政府至少建设一所达到省级标准的实验幼儿园;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建设一所通过省级认定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建好用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兴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保障流动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5)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我省内地西藏班、新疆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6)保障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为主,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在社区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制定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保证流动儿童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7)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规模,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8)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鼓励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15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59万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发展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开放式基础实训基地。

(10)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制定实施《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问责制度。实施教育行政问责制度,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建立覆盖全省的社会实践基地。

(1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依据,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

(12)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覆盖全省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园区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13)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提供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宿舍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儿童与福利。

1.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进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变。

(2)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为贫困、残疾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需求。

(4)保障孤儿生活、教育、康复、医疗和适龄就业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儿的家庭寄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的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残儿童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服务机构数量。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适龄就业等权利。

2.策略措施。

(1)提高儿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资金投入,实

现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保障标准。

(2)健全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加大儿童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开展“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手术”、“唇腭裂患儿重生行动”、“齐鲁福彩助残行动”等孤残儿童专项福利救助活动,开展儿童重大疾病救助试点,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探索建立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生活津贴制度,改善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营养状况。

(5)提高孤儿福利水平。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对孤儿参加城镇儿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予以政府补贴。建立替代养护制度,完善福利保障措施,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父母是重度残疾的儿童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模式。推行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倡导社会助养。

(7)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0-6岁残疾儿童特别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给予政府补贴。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

(9)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服务机制。建立16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保障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建立发展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10)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每个设区市有一所孤残儿童医疗康复基地,每个县(市、区)单独或依托县

级社会福利中心建立一所儿童福利院,依托社区服务设施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保障。

(四)儿童与法律保护。

1.主要目标。

(1)完善和落实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获得出生登记和身份登记。

(3)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

(4)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5)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6)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

(7)保障儿童的合法财产权益。

(8)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

(9)保障儿童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0)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人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重。

(11)建立与完善适合儿童的司法体系。

2.策略措施。

(1)完善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加强保障儿童权益的立法调研,制定和完善儿童福利、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2)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监督。加大保护儿童权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保护儿童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继续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提高儿童的法律意识和

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开展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专项执法检查。

(3)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简化、规范登记程序,确保出生儿童依法获得合法公民权利。

(4)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建立有利于女童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关爱女孩行动”,落实奖励生育女童家庭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生育女童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利用B超等进行非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5)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加强保护儿童监护权的宣传,提高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落实监护人资格撤销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

(6)保护儿童人身权利。依法严厉打击强奸、拐卖、绑架、虐待、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和胁迫、诱骗、利用儿童犯罪的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乞讨、卖艺、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妥善安置被解救儿童,为被解救儿童提供心理康复服务。

(7)加强对儿童财产权益的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和获赠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一定权限内独立的财产支配权。

(8)建立健全监督和惩罚违法使用童工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使用童工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9)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加强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提供司法救助。

(10)教育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重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回访和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

(11)加强对儿童的司法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指定相应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加强少年法庭或专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合议庭建设,落实民事、刑事、行政统一的综合化未成年人审判制度。坚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原则,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完善司法分流措施,推行非审判处置方式。逐步实现犯罪前科有限消灭,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期

满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中不受歧视。

(12)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加强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探索专门学校教育与行为矫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保障专门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权利。

(五)儿童与社会环境。

1.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提升儿童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提供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化产品。

(4)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手机、游戏、广告、图书和影视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5)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增加儿童图书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6)设区市和8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一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增加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7)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社会事务的权利。

(8)保障儿童享有闲暇和娱乐的权利。

2.策略措施。

(1)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儿童优先、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优先发展和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制定实施《山东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完善适应城乡、区域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咨询服务站,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培养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倡导平

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3)优化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信息,鼓励创作优秀儿童作品,宣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丰富儿童精神生活。制定实施传播优秀儿童作品的鼓励政策。规范管理文化市场,打击非法出版物,减少色情、暴力等信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

(4)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规范儿童食品、营养品、保健品和烟酒广告的播出。禁止组织儿童参加商业性演出和活动。

(5)为儿童健康上网创造条件。采取有效防控和监管措施,强化网络监控平台建设,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儿童的伤害。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消费者实名登记制,依法查处接纳儿童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行为。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防止儿童沉迷网络。

(6)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管控力度。全面落实中小学、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段设立治安岗亭,增设报警点,加大对重点地区、路段和易发案件部位的监控和巡逻密度。加强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商业网点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校园周边禁设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子游戏、营业性歌舞娱乐等场所。

(7)加强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图书等公益性场馆设施建设,并对儿童免费开放。

(8)强化街道、乡镇和社区对儿童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增加街道和乡镇综合服务机构承担儿童服务的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创建以娱乐、教育、卫生保健、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儿童之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

(9)优化儿童阅读环境。推广儿童图书分级阅读制,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开展图书阅读活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

(10)保障儿童发表意见的权利。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事务和儿童服务决策过程,决策有关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增加儿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会事务。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儿童合法权利。

(四)保障儿童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省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儿童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解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儿童发展项目,为儿童办实事。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汇报、研究实施规划工作;每2-3年召开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规划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儿童优先”原则,宣传规划内容,宣传实施规划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

研究和理论研究,掌握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儿童发展和儿童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实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儿童的作用,听取儿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目标和儿童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儿童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二)省级规划和各地规划分别实施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监测组负责规划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发展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在方案中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省、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实行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有关部门按要求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部门评估报告;各级监测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监测报告,各级评估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上一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下一级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对实施规划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主题词:妇女 儿童 发展 规划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5月23日印发

2.临沂市十二五规划 篇二

产业政策发展规划

(一)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1.市场环境

我国涂料行业在大的经济背景和政策背景下, 市场形态变化及其特点主要包括:

(1) 市场需求日益品牌化;

(2) 市场需求已从一般的产品本身赋予的价值向两极延伸;

(3) 企业风险防范和决策机制的建立;

(4) 企业的战略调整和战略布局加速;

(5) 内需的涂料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6) 原材料的影响成为涂料行业发展高端产品的重要因素。

2.政策环境

涂料行业属于加工服务业, 它与原材料供应商及涂装工艺和涂装过程控制密切相关, 其上下游的变化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2001年开始, 我国进入WTO,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使我国涂料行业面临全新的竞争和发展环境。同时国民经济持续保持7%~9%GDP增长, 为涂料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涂料行业产量和销售额的增速在高速成长的房地产、汽车、船舶、重防腐、家电等行业的推动下, 其增长速度高于平均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涂料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 “十二五”发展目标

涂料行业服务的产业面广, 所谓“关键技术和原材料”涉及的领域较多, 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前提下,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要求, 结合“涂料行业‘十一五’科技创新纲要”和从2009年开始的行业调研的初步结果, 提出“十二五”涂料行业发展建议。

1.产量预测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 涂料行业受下游工业和民用两方面的需求影响, 预计将保持年均10%的增速增长, 产量将由2009年的755万吨, 增长至2015年的1200万吨。

2.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鼓励符合标准的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 (水性木器、工业、船舶涂料, 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功能性外墙外保温涂料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生产) ;鼓励单线产能3万吨/年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90%的富钛料 (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 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

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 铅铬黄, 1万吨/年以下氧化铁系颜料, 溶剂型涂料含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 (TGIC) 的粉末涂料生产装置。

科技发展规划

(一) “十二五”战略目标

1.环保、节能目标

全面推进涂料水性化,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份额提高20%;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禁止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和替代, 禁止使用DDT、TBT等有机锡防污漆;全面推动钛白粉、氧化铁颜料清洁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以高品位 (大于80%) 钛原料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

2.创新、标准目标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成果国家级奖3~5项;开发高性能涂料, 开发特种用途无机颜料;开发国家重点工程用涂料, 如大飞机、大船和高铁;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国专利100项以上;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推行国家、协会、企业标准的配套体系。

(二) “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

1.应用基础和科学原理研究

涂料成膜动力学过程, 流变行为及结构变化研究;固化反应过程调控的研究;涂料配方试验设计的科学化、规模化及自动化, 利用好计算机的高速、筛选和客观功能;极端腐蚀环境中长效高性能防腐涂料及新防腐原理研究, 如高温、高酸性环境;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颜料化后新固化机理, 复杂形状底材的复合固化机理研究;纳米材料改性涂料原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涂料、无机颜料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拟由行业和高校合作办学, 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2.高性能、节能、环保及功能性涂料及无机颜料的研究

水性汽车涂料、水性防腐涂料、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装箱涂料等技术性能和涂装工艺性的匹配的研究, 配套树脂和助剂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复杂形状底材的复合固化机理的研究;以功能性涂料为饰面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研究;高效节能大型硫酸法钛白废酸浓液装置和工艺的研究;硫酸法钛白粉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氧化铁颜料生物法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达到修复如旧的文物保护涂料及其保护原理的研究;大飞机、大船及高铁用涂料的研究。

环保发展规划

(一) 规划总体目标

在2009年基础上, “三废”总体减排10%, 能耗减少20%, 物耗减少5%。

1.全面推进涂料水性化,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份额提高20%。

2.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禁止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和替代, 禁止使用DDT、TBT等有机锡防污漆;开展环境友好型涂料如高耐候性粉末涂料、UV固化在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汽车涂料涂装中应用;涂料与无机颜料的循环经济建设等项目。

3.全面推动钛白粉、氧化铁颜料清洁生产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以高品位 (大于80%) 钛原料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

4.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以功能性 (反射性隔热、耐候) 涂料为饰面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建筑物耗能占总耗能的28%以上, 国家新标准要求建筑物要降低能耗35%以上, 该项技术开发目标既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又要符合环保安全 (阻燃性) , 性价比合理, 应用市场广阔。

(二) 行业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1.水污染防治的任务

与各级政府配合, 在行业内宣传与贯彻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发布的《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使规模以上的涂料与颜料企业的废水治理率达70%以上;

依据国家发改委新修订颁布的“涂料制造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 在大中型涂料骨干企业建设中清洁文明生产工艺占60%以上;

整合、完善与推广涂料企业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

氧化铁、钛白颜料生产过程的废酸、废碱得到治理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整合、完善与推广氧化铁颜料工业废水中氨氮处理技术。

2.大气污染防治的任务

在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70%以上的工业粉尘得到治理;

溶剂型涂料全密闭一体化的新工艺在骨干企业中推行40%, 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与污染;

规模以上的氧化铁颜料与钛白粉生产企业的工业粉尘、工业废气得到治理;

开发涂料与颜料制造过程废气治理新技术。

3.固废污染防治的任务

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的80%以上的固废得到治理;

无机颜料制造业产生的废渣基本得到处理, 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

标准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涂料标准化工作将在环保标准、能耗标准、准入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领域做好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1.管理办法

制订《涂料行业管理办法》, 以促进国内涂料市场合理竞争,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对涂料行业危险货物进行分类。

2.环保标准

“十二五”期间, 将制订一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 包括涂料VOC排放标准、涂装污染物排放标准 (分为汽车、家具、家电等) 、氨基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助剂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氧化铁行业氨氮污染物排放标准、无机颜料 (如铅铬颜料等) 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3.能耗标准

“十二五”期间, 将针对涂料、树脂及以钛白粉为代表的无机颜料生产过程制订一系列能耗标准, 其中在涂料方面涉及溶剂型、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在树脂方面制订树脂能耗标准, 规范以醇酸树脂为代表的高温树脂生产能耗和以丙烯酸树脂为代表的低温树脂生产能耗。在钛白粉生产方面, 分为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类, 其中硫酸法又包括锐钛型与金红石型两个套系。制订“钛白粉行业能耗标准”和“氧化铁颜料行业能耗标准”。

4.准入标准

制订《涂料行业准入条件》 (分为水性涂料、溶剂型涂料与粉末涂料三套体系) ;

制订《涂料行业管理办法》, 以促进国内涂料市场合理竞争,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在无机颜料生产方面, 将制订《氧化铁行业准入条件》, 而《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十二五”期间即将实施。氧化铁颜料和钛白粉行业将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5.产品标准

针对一系列国家新兴产业, 制订一批有针对性的涂料质量标准, 涉及风力发电、高速铁路等行业。

制订“水性陶瓷涂料”产品质量标准, 修订立德粉产品质量标准《GB/T1707-1995立德粉》规范涂料行业的发展。

3.金融“十二五”规划出炉 篇三

中国人民银行9月17日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总体目标。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保持在5%左右。

发改委鼓励试点保障房建设项目收益债

国家发改委日前鼓励各地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为基础建设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其中,鼓励各地在企业债发行中积极稳妥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在保障房建设领域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

国内艺术品份额交易仅剩天津文交所

泰山、郑州、成都三家文交所先后宣告取消艺术品份额交易,至此,国内仍在进行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仅剩下天津文交所。曾经轰轰烈烈的艺术品份额交易,正在退潮。

中国嘉德香港首拍4.55亿港元收槌

这场内地主要拍卖公司首次在香港独立举办的拍卖会的总成交价为拍前估价的2.5倍,近10件拍品过千万元成交。其中名家收藏的齐白石1922年设色纸本《山水图册》以4600万港元夺得全场头筹。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发布

福布斯杂志发布2012年中国富豪榜,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100亿美元净资产重登首富,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百度李彦宏和万达王健林。据统计,今年排名前100位富豪的总资产比上年缩水了7%。

保利三天在沪拿地近百亿

4.“十二五”规划 篇四

《建议》开篇没有确定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具体发展数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政府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置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首先要把发展内需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在“三驾马车”中,消费首次被排在第一位,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手段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除了要继续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外,“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同时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明确在特大城市中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要建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以保障粮食的长期安全;

通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在城乡之间分配的差距,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发展方面,除了重述“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提法和思路外,指出要加大西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的发展,发挥中部地区作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城镇化方面,要“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同时提出了对户籍改革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放宽落户条件。在城市建设规模上,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限制特大型城市的国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对外开放政策要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实现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内外经济均衡,减轻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和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以强化国内的粮食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

5.十二五规划 篇五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2012-2015年4年时间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通过承包、租赁、合作、补贴等方式新增有效种养殖土地10000亩,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都市农业发展园;农耕文化展示园;农家生活体验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滹沱广场服务区;农业科普示范区;农事农活体验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百果观赏采摘区;珍奇动物观赏区;运动健身活动区;生态湿地游览区;农家美食休闲区;木屋度假会务区;视屏开心农场、开心牧场。

二、项目进度:2012年至2013年,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相关系统建立、路网框架形成、环湖水系、部分绿化、农夫果园建设。

2013至2015年,形成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基本要求。完成生态餐厅建设、养生会馆、农业基地等。

三、一体两翼战略:公司以大吾乡现有山地、林地、耕地,拟建立28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十基地十农户 ”为主体,以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20余个科研所技术支撑翼;以石家庄国大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下属500家连锁店五大超市和其庞大高效的营销团队为市场依托翼。

四、以龙头带动为目的,建设中国有机农产品名牌基地,打造农产品高端品牌。公司经营宗旨:致富老区人民、保护生态环境、惠泽省会市民,打造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争取3-5年时间使基地群众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把基地农村建设成为“北方江南”特色风情小镇,使之成为全省一流、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农村小镇,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

6.园区”十二五“党建规划 篇六

为适应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需要,切实加强集团公司和园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集团公司新一轮发展五年规划(-2014年)》和中央、市委、区委有关党建工作的要求,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二、总体思路

未来五年,园区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确定一个“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形成两个“两手抓”的工作特色,采取“三个结合”的工作措施,抓牢抓实“四方面”的重点工程,实现五年“五大步”的发展愿景。

——确定一个“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在前几年实践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打造一套园区“大党建、大互动、大服务”的成熟模式,逐渐形成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具有市北高新特色的一流园区党建新模式。

——形成两个“两手抓”的工作特色。一是围绕科技化、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一手抓政治思想建设,一手抓团队建设,形成一个具备国际发展视野,体现先进性和执行力,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党员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围绕党建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一手抓国企党建,一手抓“两新”党建,形成国企带“两新”、“两新”促国企的良性互动机制。

——采取“三个结合”的工作措施。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加快科技化步伐,打造国际化园区”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与集团公司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构建园区大服务体系相结合。

——抓牢抓实“四方面”的重点工程。一是围绕“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实施“强身固本基础工程”;二是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实施“干部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围绕“确保市文明单位三连冠,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文明单位创建工程”;四是围绕“加强国有企业廉洁从业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实施“反腐倡廉自律工程”。

三、主要任务

(一)在推进园区“大党建”建设上,坚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全覆盖。

——思想建设全覆盖。今后五年,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是作风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决策上的大局意识、战略思维,执行时的雷厉风行、坚韧不拔,工作中的协作奉献、守望相助;中层骨干力量建设的重点是综合素质提升,加强中层干部对事业的忠诚,对员工的关爱,对工作的勇于思考、敢做敢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思想素质建设,以责任感、使命感的提升为载体,积极开展党员集中轮训;员工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对企业的认同、热爱和感恩,提高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和对人生的幸福感。通过思想建设全覆盖,使公司在执行党的意志、引领核心价值、凝聚员工队伍、提升幸福指数、促进全面发展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组织建设全覆盖。今后五年,要重点抓好组织组建、书记队伍、发展党员、创先争优、信息化等重点工作。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形式。以园区3.13平方公里内的入驻企业为主体,以楼宇党群工作建设模式为载体,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通过单独建、联合建、依托建等方式,抓好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探索在行业协会、社团等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覆盖,带动工会、共青团等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到2014年底,基本实现党组织、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在园区的全覆盖,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通过“公推直选”方式,把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懂经营管理、文化水平高、熟悉党务工作并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选配到书记岗位上来,建立党务工作者人才库。三是改进发展党员工作。要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加大在“两新”组织中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的力度,优化发展党员程序。四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注重探索基层党组织独立自主开展党的工作方式,着力提高支部书记独立开展党的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党组织的自转功能。力争到2014年,市区“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比翻两番。五是积极推进党组织工作信息化。

——制度建设全覆盖。今后五年,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北高新集团公司党委工作制度汇编》,充分发挥各项体制机制的有效性。要加大学习制度的建设,不断提高领

导干部的学习力;要加大廉政制度的建设,深化《高管考核实施办法》、执行《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充分运用责任制、内控管理、“三重一大”等监督制度,提高防范功能;要加大党内报告制度、职大会制度等推进党内民主和公司民主化管理的进程;要通过完善党员责任区制度,健全责任网络,提升责任意识,发挥好党员的主体作用,带领群众为公司的发展目标服务。

(二)在推进园区“软实力”建设上,坚持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的互联、互补、互动。

——在宏观上,着眼于整个园区。今后五年,要继续以“市北情结”为切入点,以文艺汇演、体育竞赛、青年交友、技能培训等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园区活动为抓手,加大园区企业和各企业职工对市北高新园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推进园区文化的理念提升、品质提升和影响力提升。

——在中观上,着眼于集团公司。今后五年,要以“确保市文明单位三连冠,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为抓手,突出抓好干部队伍、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重点工作。一是要把干部带出来。要注重引领班子成员和干部队伍在提高领导产业转型、产业调整、产业发展的能力上下功夫;在解放思想、突破难题、领导“科技化、国际化”建设的水平上下功夫。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考核,通过业务培训、岗位交流等形式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高管领导述职考核、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公司员工公开考评为一体的考评机制,真正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发展氛围。二是要把人才引进来。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集团发展战略目标,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发展视野的领军性人才、具有培养前途的后备人才、具有一流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三是要把文化育出来。要继续深化对“团队、精品、卓越”六个字内涵的挖掘和延展,采取培训、研讨、体验、交流、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大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教育、宣传和普及,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使这一理念在员工思想中植根。四是要把团队聚起来。将企业团队建设作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使党组织成为牵引企业团队的动车组,不断提高团队工作的高效率和凝聚力。

——在微观上,着眼于员工个人。以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把“热爱园区,忠诚企业;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思考,敢于作为;守土有责,善于沟通;尊敬领导,善待员工;勤俭节约,洁身自好”这六句话48个字作为教育提升员工个人素质的基本行为准则,加大员工个体的忠、韧、勇、勤、友、俭、廉等基本素质的教育,全力打造一支个个忠于职守、人人能征善战的优秀员工队伍。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集团公司党委是园区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党建工作五年规划如期实现。

2、定期进行评估。要根据本规划制定的主要任务,确定每党建的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稳步实施,定期进行对照评估,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作出充实和调整,使党建工作的推进落实成为完善规划的过程。

3、强化责任考核。要按照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制定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把党建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7.临沂市十二五规划 篇七

《专项规划》明确提出:

1、将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到2015年, 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全面执行新颁布的节能设计标准, 执行比例达到95%以上, 城镇新建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与“十一五”期末相比, 提高30%以上。

2、将进一步扩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模。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 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同步实施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启动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000万平方米。

3、将建立健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实施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达到6000万平方米。争取在“十二五”期间, 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 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4、将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进一步丰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 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省级示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和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 拓展应用领域, “十二五”期末, 力争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

5、将实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新建绿色建筑8亿平方米。规划期末, 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6、将大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革新, 开发推广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体系。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达到65%以上, 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5%以上。

8.十二五规划透出投资方向 篇八

民生是“十二五”规划主线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李明亮表示:“中心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5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丰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商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从目前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根据上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测算,‘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该在8.7%左右。”李明亮表示。

国联证券宏观策略小组组长张鹏指出,“十二五”规划意见相比“十一五”,在民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有诸多新提法。“在5年远景目标中,首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显示收入分配成为五年计划重点。”

李明亮也表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将以民生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目标,进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目标。中国政府的政策将致力于未米5年倍增家庭收入呢、开放消费行业以及促进城市化进程。

从A股市场来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审议通过也令消费、新能源、新兴产业等受益板块纷纷起舞,传媒、电子信息、医药生物、汽车、酒店旅游等板块当日涨幅均超过了3%。

渤海证券研究员周喜认为,“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促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从会议公布内容看,建议投资者围绕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关注消费、新兴产业、区域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机会。居民收入提高将带动消费

关于需求层面,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放机制,加快形成淌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首次明确将消费提高到“三架马车”的首位。同时,会议还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周喜认为,“消费需求战略地位提升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将有力促进消费规模提高和结构升级。建议沿着消费大众化和消费结构升级两条线索,选择消费概念投资机会。”

此外,多位经济学家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重心必将转向内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在未来的20年,中国将有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会转变成城市居民,而在这个过程中,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国家会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产生巨大内需。

专家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化速度加快,有助于刺激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提升我国的内需。

中信金通发布的研究报告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提高居民收入的直接效果是刺激内需市场。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农民工的‘新市民’认同过程,将形成大量新增需求,也构成大消费行业的增长基础。因此,大消费概念板块包括医药、零售百货、服装、食品饮料等,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直接受益者。

分析人士认为,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将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食品、服装、餐饮等基础消费品的品牌化投资机会。

二是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投资机会。

三是处于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消费子行业。

四是提供专业销售渠道的商业贸易子行业。

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

此次会议公报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此次会议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新兴产业潜在投资机会方兴未艾。

关注七大觇略性产业

该分析师指出,会议首次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相提并论,“培育发展”则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幅提高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周喜也表示,结合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产业将受到持续关注。

在新兴产业中,东北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沈正阳也认为,包括与建筑节能、污水处理、节能电力电子设备、绿色节能照明和垃圾发电相关的节能环保行业,与3G、3D、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支付有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行业中的生物育种、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中的电气自控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电机、输变电设备和重型机械,新能源中的锂电、风力发电、核电核能、光伏太阳能、氢能、乙醇汽油,新材料中的磁性材料、化工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以及新能源汽车都将受益。

李明亮也认为,这七大行业将被重点培育,加快推进。“政府将对这七大行业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这几大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非常之大,尤其是有关新能源汽车,航天军二工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业内人士指出,从这几个板块近日的大涨行情中就可以想象,市场对这些板块未来的发展十分看好。

节能环保受普遍关注

“十二五”期间,我国对环保行业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约占同期GDP的1.35%。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较“十一五”期间的投资额上升121%,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在1万亿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未来15-20年行业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20%。

在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等。同时。会议还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改革的推进将提升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投资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推动节能减排相关行业发展。

有研究员表示,节能环保不仅因其从属于战略新兴产业而将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且其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要完成“十32”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未来5年间其相关投资势必大幅提高。

对此,有研究员建议投资者关注两类投资标的:一方面,关注直接受益于节能减排投资提升的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如节能照明、余温余压利用设备制造等;另一方,关注从事于合同能源

管理等新型业务的节能环保服务型企业。

另外,工业污水处理的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上游,生活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下游,固废处理产业未来5年整个产业链都值得看好。

此外,五中全会还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此,周喜表示,可关注信息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因文化产业地位提升可能带来的短期投资机会。信息通信:内在增长潜力大

信息技术行业具有很强的内在增长潜力。增速将远高于GDP。软件外包、服务外包、管理软件、车载导航、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移动办公、移动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均存在很强的潜在需求,将使信息技术行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十二五”规划中,信息技术继续是重点发展方向,特别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十二五”期间将会全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高端装备:拓展增长空间

在“十二五”强调发展高端装备等行业的太背景下,机械行业未来5年仍将处于较为有利的发展阶段,从而带来相关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

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中,工程机械类的公司最多,而且龙头公司大部分已经上市。市值较大。工程机械的几家龙头公司产品覆盖了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主要品种,近年成长性和经营业绩突出。未来几年,这些公司的主导产品有继续增长的潜力,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可能难以出现。未来的主要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现有产品的不断升级,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来自通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领域。

机床行业上市公司不多。对整个行业的代表性有限。另一方面,机床公司大多为老国有企业演变而来,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和盈利水平。未来几年随着国家对中高端数控机床的规划和政策逐步落实,相关上市公司将面临前所来有的市场环境和内外部支持,业绩有望进入加速增长阶段。

服务业:迎来加速发展阶段

“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途径,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一系列政策将为服务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服务行业涵盖范围甚广,子行业千差万别,可从三个角度去选择投资方向:

第一,从人们生活方式转变、消费结构变迁的角度,寻找符合未来发展方向、行业需求具有巨大成长空间的服务业。比如,医疗服务、保健、休闲、旅游、影视、传媒、动画、通讯、软件、航空、高速铁路、私人汽车等行业都将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创新角度,寻找符合未来发展趋势、需求快速上升、具有规模效应的服务业。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服务,软件外包等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以及市场调研与推广、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等各种专业性咨询服务的发展空间都很大。

第三,从政策推动角度,寻找政策扶持力度最大、受益程度最高的服务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业都将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

区域经济仍是发展的关键

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区域经济,本次会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李明亮指出,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往往也是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发展方向看,沿海城市带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方向发展;长江沿岸城市群由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方向发展;黄河沿岸城市群由环渤海——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方向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城市群沿海沿江的纵深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强化。

对于区域经济概念板块的投资,周喜建议重点关注具有自身特色和具备一定基础的新疆、成渝等板块及其所属的建筑建材、物流、消费零售的机会。

分析师表示,综合考虑政策支持等因素,建议重点关注属于民族和边疆地区的西藏、新疆、广西北部湾,同属于西部地区的成渝经济区,以及具有自身特色定位的海西经济区(与台湾经济合作)、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海南国际旅游岛(唯一以旅游为主题的区域)等7个区域板块。

上一篇:观看我们的节日六一观后感下一篇:上学期高一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