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2024-09-18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共19篇)

1.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一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

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例如,《保护植物》一课: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我抓住这一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今天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可不是放松、娱乐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完后还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的一双双眼睛都很专注地观看环保动画片。

看完后,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盖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树都砍光了,地球就会消失,我们得保护树木。”“盖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头,可是人类不能太贪,不能把树都砍掉。”“把树砍光,就没有氧气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就会憋死。”“树砍光了,地球就会变成沙漠,人就没法居住了。”……

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认为植物很重要,不能随便破坏。植物对于人类到底重要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研究植物的什么问题,来证明植物的重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二、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厉、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保护植物》一课,为了让学生巩固保护植物的方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要想快速地闯过关卡,欣赏美景,小组各成员必须做到通力合作:有操纵鼠标的,有出谋划策的。实践表明,合作好的组的确要比合作差的组闯关速度快很多。

四、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客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

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如教学《昆虫》一课中,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束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镜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五、大力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

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也是压在我们小学科学教师肩上的重担和责任。我们应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在设计各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情境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有效科学。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2.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二

一、积极主动的情绪激发,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教学中, 要重视积极情感的激发。教师要利用生动的、贴近儿童的语言的渲染, 尽量直观生动地呈现知识,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情感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 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在比较快乐的时候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 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虽然做了很多的工作却没有累的感觉, 这就是情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年级科学《纸》中纸张吸水性时, 使用拟人的手法, 以儿童的语言这样介绍:“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吗?纸张还会‘喝水’呢!并且不同种类的纸张‘水量’也不同, 老师在桌上为同学们准备了几种纸, 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哪一种纸喝水最多, 给它们排排名次。”这样, 学生的探索热情被点燃, 积极思维的火花被激发, 达到了“愤悱”状态, 都跃跃欲试,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有情感参与学习活动, 会使学生听课更加关注、深入, 注意力保持时间更长。

二、学习策略的设计指导,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教材在编写时会把一类知识都归在一起, 学习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在讲授时要做到第一篇或第一节一定要详细讲, 并为学生揭示学习这类知识应该注意什么, 采取什么方法去学, 按照怎样的程序去做, 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进行后面一类知识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去学习, 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去探究学习, 得出结论记忆会更加深刻, 自身会产生一种自我肯定和成就感, 教师就可以真正地可以站在引导者的位置。对于重难点, 教师通常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 在关键点处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展, 把学习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度。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自主预习和学习的工具, 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五年级下科学《电磁铁的磁力》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同学们, 我们本章的题目是听话的电磁铁。想达到让磁铁听我们的话, 我们就要了解它。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吸引回形针, 与邻组比较, 看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相同吗?那么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的大小呢?

……

我们已经学会了电磁铁的制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从现象入手, 提出本小组的问题, 根据问题提出猜想, 这时还要注意书中同学们的对话, 它对你提出猜想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已经知道了实验计划所包括的项目, 请同学们参照书中给出的实验计划, 制订出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 开始我们的学习吧!

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学习方法, 基本过程为:获取事实——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自主探究知识, 获得巨大的成功体验, 成为推动学习不竭的动力。

三、激励评价的恰当运用, 是持久保持学习动力的手段

3.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课前教学;科学课程;有效策略;信息化手段

一、充分全面的课前教学准备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全面地做好课前准备,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其次,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要学生自己探索学习要点,而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结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教学实例和教学数据,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发掘探究有利于提高科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科学方法。

例如,我们在小学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准备了很多食物的包装袋,用

于给学生举例子。上课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食物包装上都应该有什么信息啊?你们认为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啊?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也比较愿意回答。“我觉得应该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我觉得应该有防伪标识。”“我觉得还应该有生产的厂家。”“有产品的主要成分。”……这样学生凭借自己的常识已经说出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记忆就更加深刻了,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课、做笔记的授课形式以及传授知识内容都比较单一授课方法。将互联网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获取信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小学科学学科中“我们关心天气”的时候,利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生动地展现了晴天、阴雨,春、夏、秋、冬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课件,放映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阴雨天的时候,雷声隆隆、大雨倾盆;冬天的时候,银装素裹、雪花飘飘;秋天的时候,天高云淡、秋风习习;生动形象地配有音乐,将天气变化演绎的生动形象、淋漓尽致。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在这种情境下,每个学生被这鲜活的情景深深地感染,真正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魅力,真正地关心天气、关注天气了。采用这种手段将课堂内容与音乐、影像紧密地结合并交融在一起,

既体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又将听课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引进文本体现的意境中并且渗透了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科学学习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打造科学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影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对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教师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人格的塑造者,而科学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能

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也能塑造人格。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既要是师生关系更要是朋友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提升科学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要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呢?首先,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能存在过多的任何感情色彩。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分析科学学习的方法,并给出有效的建议,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鼓励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和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建筑自我表现的平台施展才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在师生交流活动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生的参与质量,通过调控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创建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情境,促进科学教学科学、高效、合理的开展。

综上所述,充分全面的课前教学准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创建和谐的互动氛围,提高科学教学氛围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几项重要措施。教师在创新教育方法,革新教育模式的时候要以教学实践为参考原则,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科学教学,让科学教学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田丽.高中科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J].社会科学2辑,2012(7).

[2]朱静.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2009(10).

4.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四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⒉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⒈ 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一节电池,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于电线,有的用一根,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⒉ 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⒈ 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⒉ 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⒊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5.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 篇五

一、寻找关联,在整合中求效率。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这要求老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字词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的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

二、增添情趣,在感悟中要质量。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楼阁字。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情境再现、唤起体验„„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因而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字词教学就一定要排斥感性的体验。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上,要突现“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激活印象。当词语带着音、形、义的印象与意味融进了学生的脑海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情趣。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尝试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其中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新词的解读,也是为了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

三、字词教学各学段要求不同,教学方法也各异。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讲座,为低、中、高各学段语文老师的字词教学提供了好的教学方法,低段一、二年级更要注重字词的书写和读音的记忆方法;中段三、四年级要重视字词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会用词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段更注重词意的理解,特别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并学会用词写话,为连句成段、成篇打下坚实的基础。听讲座的好处可以使老师了解每个学段的训练重点,即使他(她)只教低年级,从没教过高年级也有了系统的学习和认识,对自己的教学深度和难易度的把握大有益处。

四、注重字词积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中讲到的语言积累很适合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从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到课外的成语、精彩语段,教师要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讲清积累的意义,如何去运用,并教会学生在自己的写话、习作中实际应用,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值得去借鉴、使用。

6.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2 篇六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不可忽视。学习专题讲座《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我们不能不去实践研究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有: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时脱离了语言环境,脱离了生活,理解字词的教学很空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强势的现象较严重,总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敢放手,牵着学生走,忽视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对字音、字形的机械记忆上,忽视了对字义的理解;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牢固记忆,加大了书写的力度,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被动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缺少责任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时,方法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以上的种种现象很令人担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实践研究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字词教学方式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字词;如果没有兴趣,学生就不喜欢学习字词,即使勉强的学习也会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学习字词时,关注的是汉字词的本身,如果学生感觉很难,没有意思,就不愿意学习。因此,我们要彰显汉字无穷自身的魅力。如讲座课例三中指导学生学习“松鼠”的“鼠”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我成长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中,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教育手段。它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它能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自我体验是自我评价的基础。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不但可以增强自信心,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内在动机,促进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其实是学生的自我主动成长。实现学生自我的主动成长还要靠教师的外界强化和成长环境的创设。

四、开发识字资源,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目标

现在的孩子生活丰富多彩,他们耳濡目赌形形色色的广告、商标书画等,我们要利用好孩子身边的可用资源引导他们去自主识字。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生。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学生能独立识字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专题讲座

腰堡中心校

7.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七

1. 以有效设计为基础, 促进有效交流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探究活动需以明确的目标为引导, 如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是动手做而不知道动脑思考, 那么, 合作交流就会流于形式, 学生更多的是将探究活动作为游戏进行。因此,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活动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以目标为指导来设计探究活动, 以探究活动来促进目标的达成,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动脑, 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构建。

以《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例,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交流要紧紧围绕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的质量、空气是否能被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等性质来进行, 而这些目标也是保证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条件。如教师在为让学生感受空间占据空间的道理, 设计了“吸管吹气”实验, 让学生利用吸管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吹气, 然后提出问题“用吸管向瓶子里吹入了什么?”“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空气将液体溢出瓶口的过程, 从而感受空气的空间占据了液体的空间, 进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2. 科学选择, 丰富探究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进行交流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里的“米”即探究活动中的材料, 没有材料, 探究活动无法展开, 学生的交流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要选择好材料, 在组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根据探究活动的目的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 然后进行探究, 探究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以《冷热与温度》第二课时“热水变凉”的探究设计为例, 首先教师提供两杯温度不同的水, 引导学生测试水温, 然后观察其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首先明确两杯水的温度不同, 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是同一杯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温度下降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此时开始猜想, 有的认为有规律, 有的则认为没有。在此猜想的基础上, 教师追问“如果要证明水温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地下降, 需要些什么实验器材?”小组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而商议实验器材的选择, 教师根据小组的报告进行指导, 然后选择出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好实验后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倒热水、分发记录表, 学生开始测试, 测试中记录数据变化并引导绘制曲线图, 然后引导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温, 观察水温的变化。学生观察后有了发现, 交流也就展开了。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从而得到结论。

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后再交流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很多时候教师还没有说完, 学生便开始展开讨论, 或者开始小声地议论, 结果教师的引导变得低效, 甚至有的时候教师的组织活动还没有布置完, 学生就开始活动, 活动失去了方向。针对这样的现象,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和交流。

其一, 明确目标,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愿意听。如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的教学中, 教师先给学生表演一段乐曲, 此时学生迫不及待, 自然愿意倾听。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来发出声音 (一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 , 学生利用书本、脚等来制造声音。学生表演后, 教师以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为何我们能让物体发声吗?”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从而引入新课。其二, 要注重合理的评价, 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尤为注重, 在学生交流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小组的交流情况及时做出评价, 从而给其他小组以示范, 促进其他小组倾听习惯的养成。如在《食物的消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尝尝小馒头, 结果还没有说完, 一些小组学生就开始尝试, 此时教师可对没有尝试的小组进行积极评价, 从而纠正这些小组学生的行为。

4. 引导学生实事求是, 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交流中发现, 一些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只是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中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而如果此时教师忽视对“证据”的追究, 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结论也显得空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有的学生往往会偷懒, 甚至是“借用”别人的实验数据,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不利。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交流而得到结论。

以《磁铁的磁性》的教学为例, 教学中教师以“磁铁悬挂回形针”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先引导学生将一块磁铁从左到右划出等距离的五个点, 然后在五个点上悬挂回形针, 结果六个小组分别获得了如下数据:在第一点上六个小组悬挂的回形针数为6、8、5、5、5、6;第二点为4、3、6、4、4、3;第三点全部为0;第四点为4、2、5、5、5、4;第五点为7、6、5、6、6、6。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很快得到“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 而在学生报告数据中发现有的小组的测量数据和汇报数据不同, 此时教师让该组同学进行说明时, 学生就说出了原因,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实验完, 而老师就让他们报数据, 所以是抄袭其他小组的。为此, 教师又给了该小组时间进行实验, 再引导其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后得到结论, 这样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当然, 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中也要注重时间的把握。

8.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八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識。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提供实验的条件,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价值。我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发现一些问题,同时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实验态度不正确。在部分学生的心目中,科学课就是玩的,可以让自己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不用像语数外一样认真对待。

问题二:学生实验操作不当。在实验中,划火柴害怕烧到自己的手,划不着成了家常便饭;熄灭酒精灯时不敢动,好像酒精灯会爆炸一样;向试管里倒水,“哗啦”一下子就倒进去,弄得到处是水

问题三:实验操作混乱。部分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很快就能设计出实验的操作方法,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领会实验目的。这就会造成有的学生抢着做,有的学生做不了的局面。还有的小组不按实验要求去做,完全凭自己的爱好进行实验。

问题四:实验教学课时间不够用。现在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容量大。“正常”情况下,教学任务是可以按时完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的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往往很多无关的因素就会造成课堂时间不够用,实验完不成。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策略一:良好的教学设计,保证实验教学有效的前提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只有经过精心的预设,才能进行有效的探究。

如,实验“影响电磁铁南北两极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发现问题:各组电磁铁的南北极各不相同。

2.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3.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并讨论研究方案。

4.汇报研究方案,明确操作要点。

5.学生按方案实践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上台演示汇报交流。

7.小结。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同时我们在实验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操作,记录观察数据,确保学生顺利拿到我们需要的数据,保证实验结果有效。

策略二:提高实验材料的有效性

在实验教学中,合适的材料是保证实验有效性的关键。合适的材料不仅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更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是简洁明了。可以用5个材料说明的就不用6个,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

比如,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原来我们都是使用锯末作为观察材料,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由于酒精灯加热速度没有那么快,导致观察现象不是那么明显,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出循环路线。通过改进,我们选用高锰酸钾作为观察材料,在沸腾的水中投人几粒高锰酸钾即可清楚地看清楚水的循环路线。例如,做热辐射实验,按照教材上的方法,需要在室外太阳下完成。在授课时,若不是晴天就可以用白炽灯或碘钨灯作热源替代太阳光,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有时候现成的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实验的需要,有的实验材料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有,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验的需要,自己来选择可替代的实验器材。

策略三:精心指导,确保足够的实验时间

实验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包括操作和结果的有效,还应包含思维的完整有效,一节课的时间,我们要完成制定计划、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汇报交流等,如此多的环节下来,经常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历探究的过程。为了提高时间的合理利用,我们要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保证实验时间可控。

通过研究计划的指导不但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提高了指导的有效性,使学生所思所想都是在合理范围内进行的,不会因为无目的的思考,浪费宝贵的实验时间。

三、结语

9.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 篇九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知识载体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袁运开主编的《科学》(七年级~九年级)教材中除了主体内容外,还安排了“实验”、“活动”、“探究课题”等活动栏目,共有460多项,这为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说明了活动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形式。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依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活动性体验,主张学生由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去发现知识的由来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实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人,说明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动教学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它将“活动”引入了教学领域,并将“活动”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鲜明地提出“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主张。

活动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必须以活动为中介和手段,活动是人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实现的。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在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只有在从事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人类的主体意识。活动教学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识、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与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10.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十

实 施 方 案

一、会议研讨目的和意义

今年五月举行了全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通过优质课评比,交流展示了各县区近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可以看到,在各县区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的不懈探索下,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比较好地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理念,但同时也反应出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其中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后,如何把探究活动落在实处,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当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应从追求形式转到注重实效上来,因此加强“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一线教师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讨交流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二、会议研讨内容和形式

1、主题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怎样把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2、观摩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录像课《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冀人版四年级《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3、讲课教师围绕研讨主题介绍备课讲课设计思路和体会。

4、讲课教师区县教研员评课。

5、教研员代表、教师代表研讨发言。

6、教师互动研讨发言。

11.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十一

一、和谐轻松,创设有效氛围

课堂教学的氛围,一般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比较紧张沉闷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会感到焦虑压抑,胆怯畏难的心理可能会影响交流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一种是过分热闹的,学生在教室里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谈我的,没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课堂纪律失去控制,谁也不知道谁在说什么,导致探讨交流没有一点意义;还有一种是平等宽松民主的,根据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营造和优化课堂上健康愉快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表现欲与交流能力,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善于说,同时又注意进行适当的秩序维护。

由此可见,营造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观点,允许他们出现错误,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或奖励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对话,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尽情地展示自我,兴趣盎然地参与交流。比如,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时,我请学生猜想昼夜交替的假说,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很多猜想,这时我肯定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紧接着追问道,“这些观点都正确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走近他们,说:“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些观点,怎么样?”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可见,平等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乐于探究、乐于交流,从而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二、观察发现,提出有效问题

要使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前提就是要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仅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达到其交流有效性的目的。

那么,怎样的问题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问题呢?首先,问题必须是原创的,它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一种猜测;其次,问题必须是具体的,它是在一定情境中的,而不是抽象空洞的;最后,这个问题必须是可行的,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过于困难,是学生在共同的努力下可以解决的。

而要提出这样一个有效的问题,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了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因此,在科学课上,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在认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提出有效的问题,为有效交流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自主探究,进行有效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式逐渐向自主探究模式过渡。可以说,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的科学教师接受并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把握不够,比如自主讨论流于形式,整个探究过程实际是在严格按照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学思路进行,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决策的空间。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操作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活动。

要让孩子真正的学会自主探究,就必须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只有在思考中学生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究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才会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

四、适时引导,开展有效讨论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时很多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或是呆站在讲台旁边,或是在思索下一环节的实施,或是形式般的在各小组间巡视但却什么都没有听进去看进去。这些行为都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教师应该注意到,虽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但应该注意一个度,学生的讨论不是越放越好,如果一味地放任学生自由讨论,可能会导致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和低效性,从而影响其交流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发挥其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新问题,也有可能因为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偏离讨论的主题。为了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教师必须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适时的引导,有效合理地把握学生交流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五、搞好交流,构建有效模式

科学课上的交流一般有以下两种:(1)个别交流。一般由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进行交流,其他的学生沦为听众,使得交流成为了个别学生的专利,不利于全班学生的共同成长。(2)师生单一交流。采用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进行回答,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这两种交流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出其交流上的低效性。

那么,怎么样的师生交流模式才能使课堂交流丰富有效呢?在探究活动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展开平等民主的交流。此外,学生与学生间也需要进行广泛的交流,交换彼此的思考过程,通过小组交流与集体交流等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于问题的交流更加有效。因此,在科学课堂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拓宽学生的交流对象与范围,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真正的实现自主交流,提高交流效率。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交流是在以上五方面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效交流是上好科学课的关键,只有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能耐心仔细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并采用多种交流形式,切实提高了交流的有效性,从而使科学探究最终取得成功。

12.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十二

一、以生为本,更新复习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精神,教师要认识到,复习即思考,在复习课上,应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再现和梳理,但复习并不是让学生重复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而是要使之提升和完成知识的发展和转化。不是让学生锻炼记忆能力,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事实中得以深化,让学生的能力在现象中得以提高,同时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尽可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进而影响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能少讲的一定少讲,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习、复习。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哪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总之,要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回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通过复习使学生有新的收获,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及向课外延伸。做到基础知识要扎实,基本能力训练要落实。还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复习内容,使学生通过复习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立足教材,有机整合复习内容

教师要始终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复习中应以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作为重点,同时还应注意各课书后的练习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切忌在组织复习时,丢开课本,否则只能事倍功半。一般而言,语文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1) 纵向地梳理课本知识; (2) 横向地复习各个知识点; (3) 讲练结合复习评估。要做到充分彻底地复习小学语文,必须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节语文课,提高每一节语文课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复习策略比较有效:

第一轮复习的策略是兼顾全面,落实教学要求。首先,将教学内容系统化。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对复习内容分层、分类、分项,抓住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再把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其次,根据整理出来的知识,设置专题性学习。

第二轮复习的策略是有的放矢,查漏补缺。教师应根据平时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了解,把学生分成存在不同问题的几类,再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笔者曾在一次期末复习中把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存在问题,一类是阅读存在问题,另一类是作文存在问题。针对各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分类进行复习,基础知识存在问题的专门复习基础知识,阅读存在问题的专门复习阅读,作文存在问题的专门练习作文。有的学生可能不止存在一类问题,这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类别。这种方式的复习最好安排在对整册教材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且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学生乏味,况且学生学习中某一类问题的存在也不是长期的。这种针对性的复习很实效,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比如作文专题复习,由于按照教学计划一个学期学生所写作文一般有8篇,在复习阶段,如果老师再让学生写,一方面一学期学过的内容在这短短的复习阶段再练习一次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都是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复习阶段对于作文的复习,可以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片段仿写重于全文写作,可让学生通过片段仿写的方式以求达到写作提高的目的。二是讲评重于写作,在讲评的过程中,找到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对照以下问题对号入座,切实改正,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1) 忽略题眼,抓不到文章的要点; (2) 内容贫乏,不充实,缺少真情实感; (3) 题材不新,材料老生常谈,毫无创意; (4) 详略不当,不分详写和略写,草草了事; (5) 言不及义,写了一大堆流水账,中心不明; (6) 叙述平直,情节太平淡,不生动; (7) 描写平淡,不能表现出人物特征; (8) 杂乱无章,交待不明确,结构不清晰; (9) 立场模糊,自相矛盾; (10) 字体潦草,卷面脏乱差。

三、优化方法,促进自主合作复习

1. 指导学法,引导提高。

(1)学法的指导。“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获得知识,还应该获得能力。且复习课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容量大、密度高、时间紧、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系统工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有知识都再学一遍。因此,在复习阶段,老师更应当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具体的复习。以背书为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等方法。比如让学生背《草原》一课,学生感到很为难。这时,因势利导,让背书背得好的学生淡谈自己的经验,然后,让其他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大家在这几个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了“理序法”这种背书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背书,效率就高多了。

(2)学法的引导。许多学习习惯好、学习悟性高的学生,已经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但是有的方法还不完善,有的运用上还不自如。老师对这些学生要注意引导,让他们自主完善学习方法,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大有裨益。

2. 方法多样,重在实效。

复习课不仅是让孩子复习知识,掌握、巩固、弥补新授课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其更大的空间应该是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感受其与新授课不同的、另外的一种风景,感受复习课新的魅力,充分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必须积极设计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

(1)情境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运用有趣、生动的画面,结合寓言、故事多样化呈现学习素材,创设开放的情境,将复习主题寓于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在低年级的复习课中比较适用,比如一年级的拼音复习课就可以设置“字母王国大探险”等情境,让学生在探险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地达到复习的目的。

(2)竞赛法。设置竞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词语的复习上,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复习,然后同桌两个人相互听写,听写的是自己认为很容易写错的字词,然后比一比,看谁掌握得好。改变统一由老师组织听写的单一模式,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参与性就更高了。另外,加入了竞赛,学生都想超越对方,会更用心地寻找自己认为容易写错的字词,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很好地巩固了一遍;同时在对方给自己听写的时候,又很好地巩固了一遍。这比老师统一组织听写节省时间,而且还能更好地达到巩固的效果。

(3)合作法。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进行句子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帮助造出最出色的句子,这样集众人智慧共同达到学习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根据学生的求胜心理,采用竞赛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还可以引入竞赛因素,激活自主复习。比如背书,这是学生复习起来感觉最烦琐的内容。老师就可以采用合作一竞赛法来进行。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背熟,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一组背得好,背得有感情;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可以提高学习要求,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比如让各合作小组推荐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学习内容的意义或价值,等等。

3. 及时评估,深化巩固。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评估。首先,这种评估应以鼓励为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其次,评估能迅速反馈复习课的缺陷及学生各方面的不足,让老师的教学能得以及时的调整和改变,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适当做试题是语文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查漏补缺,巩固理解,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练习”,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要灵活多样多角度地训练思维能力。例如,字词方面,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抄写,第二步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第三步,让学生做练习等。其次,要有一定的数量做保证,因为“熟能生巧”,同时要有所侧重地精练,从而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比如说,有的练习可让学生自己讨论完成即可,有的练习可适当选择学生做错较多的题目讲,有的练习可从头讲到尾等。另外,训练的方法多样,可先讲后练,给出规律,学生把握标准练,也可边讲边练,以解答疑难,反复实践,还可先练后讲,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

四、跟踪信息,创新练习形式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考试注入新的活力,语文考试试题不断呈现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精神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试题结构多样化,相对稳定,日趋科学,并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试题分量加大,新题型层出不穷,拓宽了学生展现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如画配诗、编对联、写建议、说推荐理由、成语替换、加批注、写摘录、拟标语或宣传语、谈感受、推荐名著、设想描绘、尝试评价或感受评价、想象描写、学习卡片等多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总之,期终考试试题将更注重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跟踪并收集信息,创新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以生为本,科学指导,优化方法,切实提高复习实效。

摘要:教师必须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 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充分发挥复习课温故知新的作用。文章结合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实践, 从以生为本, 更新复习教学观念;立足教材, 有机整合复习内容;优化方法, 促进自主合作复习;跟踪信息, 创新练习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提高复习教学效果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复习教学,以生为本,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邱衍霖.语文毕业总复习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青年教师, 2006, (2) .

[2]隆武山.小学毕业班语文总复习“善导”策略[J].吉林教育, 2009, (32) .

[3]杨克源, 胡助金.浅谈小学语文期末复习[J].小学教学研究, 2009, (6) .

[4]孙丽丽.小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建议[J].黑龙江教育, 2010, (6) .

13.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十三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要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还需要达到效率的最优化。具体讲就是指的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之上,所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比较高、效果比较,并可以获得教育教学的较好影响力以及社会效益的课堂。特别是在新课改中对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学科,更是需要打造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界定。例如陈旭远教授就指出教学有效性就是指的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以及手段,通过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蝴蝶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同时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并能够满足社会以及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组织开展的活动。余温森教授对于课堂有效性的看法是,从专业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的利用课堂教学来让学生获得发展。而对于发展,指的就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协调发展。结合学者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雄性指的就是利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学业上获得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让学生在认知上能够从不懂到懂、才能够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之上,能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提升途径

(一)打造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改善学习氛围

小学生活泼好动,作为科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打造出具有同情的教学情境,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改善他们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作为科学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教材之中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对科学学科的独特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对《食物中的营养》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出因为挑食所产生的病态的一胖一瘦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其中那个较瘦的小朋友说道“我讨厌吃鱼和肉,只对零食和牛奶感兴趣,但是我发现最近老记不住东西,真烦人。”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讨厌吃米饭和蔬菜,只有巧克力最好吃,但是现在胖多了,跑两步就要累趴下了,哎,好烦人。”这样的对话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接近,也是很多学生的切身感受,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认识到挑食会导致营养不良。接着再进入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注重挖掘教材内容

新课改对素质教育有着较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需要积极的改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去发现丰富的教学素材,对小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激发,让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需要注重从生活出发,鼓励小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浮力》的内容是,可以带领小学生去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以及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的情况,并让他们用手指去轻轻地按压小船,让他们去进行感受?并分别感受将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以及小船按下去是否有不同的感觉?在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去思考在生活之中在什么地方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进而帮助他们讲思维发散开来,不断地引导他们思维向着深层次去发展。同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地不去使用超出小学生理解范围的术语,并注重知识的递进性,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

(三)注重提问,为有效课堂打下基础

良好的提问对于增强课堂教学地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提问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科学课堂之上,良好的提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尽可能的准确,不能够用那些高深莫测的词语,表达一定要清楚;问题必须要具体,也就是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例如在教学《磁铁的力量》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磁铁的吸铁性质,让学生准备多种材料,例如钉子、大头针、纸片、橡皮差等,然后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引导学生去动手实验,接着让他们去讨论“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样他们就能够对磁铁能吸铁的性质进行归纳。通过这样的教学来逐步地引导他们去思考、理解,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改善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14.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十四

一、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等越来越重视实验在小学生学习中的运用。首先,实验是能够直接地让小学生观察到事物变化的过程,这种直观的观察再配合上老师的讲解能够让小学生非常容易地接受一些知识点和规律性的知识,这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信任度也会提高。其次,通过小学教师的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这个过程在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或任务的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自信。再次,科学实验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唤起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可以降低小学教师的授课难度,也巩固了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提高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科学实验可以促进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于小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种类

小学科学实验的种类主要包括学生单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户外实验。首先,学生单人实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项科学实验,并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收获,学生单人实验一般是过程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和观察的实验,例如,五年级上学期《测量肺活量》这一实验课程就可以采用学生单人实验的方式,在测试之前,老师把学生们带到测量仪器那里,向学生交代一下如何用器具,如何观察肺活量的值,并进行简单的示范,然后让每个学生单独完成测量肺活量的实验。其次,学生分组实验是指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规定把一个小组的人数,然后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实验模式适合于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实验。再次,学生户外实验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在户外进行的实验,户外实验模式一般适用于那些需要到自然中进行感受和观察的实验,由于户外实验要求学生们走出教室和实验室,所以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验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免发生事故。例如,三年上学期《观察蜗牛》这一实验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下过雨之后带领学生去植物较多,蜗牛容易出现的地方观察蜗牛,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观察那么学生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如果教师带领小学生们去校外进行观察,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同时,也要留意学生活动区域内的安全状况。

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1.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目的。

虽然小学实验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简单的实验,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小学教师要认真谨慎地对待小学生科学实验,让小学生从小培养谨慎仔细的科学精神,为了保证科学实验的严谨,教师在进行试验之前必须明确本次科学实验的目的,并且认真做好实验课程的备课工作,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对于试验课还是非实验课都是非常必须的,能够帮助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2.进行科学实验之中做好示范、指导和评价工作。

为了保证小学生的安全,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先进行演示,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教师的知道工作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准备器材,完成实验的操作和仔细记录实验。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的快慢》这一课程中,首先小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实验需要的工具如秒表和米尺,然后指导小学生用米尺测出5米的距离,并且用快慢不同的步伐走出5米的同时测量时间,再有快慢不同的步伐走5秒同时观察距离,让学生比较速度的快慢和记录实验过程。

四、结语

15.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十五

一、认知冲突理论概述

1957年费斯汀格 (Leon Festinger) 在《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最早提出“认知冲突”理论研究的雏形。费斯汀格指出, 通常状况下, 人们的态度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在态度的指引下人们会出现与态度想法一致的行为。但一旦出现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 人们便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紧张, 即认知失调。同时, 为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紧张, 会激发人们的各种兴趣和动力来寻求方法调整认知, 从而克服认知失调。在前概念和新知识之间, 通过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造冲突, 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态度与实践结果不一致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驱动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 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 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认知冲突策略在文字处理中的应用

(一) 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创设的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境, 这种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文字处理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失时机地创设教学情境, 积极挖掘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关键点, 把“冲突”引进课堂, 激起学生产生学习活动与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 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和兴趣, 进而获得知识。

例如, Word文档教学中图文混排内容。如何说明在文本中插入图片可以使版面活泼、美观, 使文档图文并茂, 使页面风格与主题相符, 形式新颖, 进而引起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图文混排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Word文档中文字处理部分的“图文混排”。但是, 在上课之前, 我想听一听同学的自我介绍。

学生分别用口头表述惯例作自我介绍。

师:接下来到老师了, 同学们, 请看屏幕, “听一听”老师的自我介绍。 (向同学们展示形式新颖、版式美观、镶嵌精美图片的Word文档, 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的协调作用, 使学生身临其境, 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看看, 图文并茂的文档相较于同学们的口头表述, 那一种自我介绍的方法使大家获得的信息更全面、更丰富、更直观呢?

生:怎么还有这种形式的自我介绍呢?我怎么没意识到呢?运用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做出跟老师一样精美的文档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冲突, 学生更好地融入图文混排知识的学习中去)

学生在在学习新知识时, 他们一旦遇到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或原有的认知概念与客观事实不一致时, 就会产生不平衡心理, 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带着该情境下的冲突, 更利于学生主动开展思考、探索, 置身于客观问题中去顺应新知识的学习。

(二) 设置问题, 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 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学生好奇心强, 他们企图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概念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然而, 当他们面临变化的情境时, 学生便开始探寻方法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节, 顺应新知识的客观逻辑, 从而实现心理平衡。例如, 对于文本框的教学, 该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及设置文本框格式, 充分认识到在Word文档制作中, 文本框处理的重要作用。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师:同学们, 我们日常看到的文档排版都是横向的, 那如果我们希望文字的排版形式是竖向的, 该如何操作呢 (用非惯例性的问题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和经验, 实现认知冲突策略的第一步, 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生:可以根据回车键来实现文字的竖向排版呀! (此时, 学生会利用他们已经学会的知识把光标放入各字符后面按下回车键来设计竖向排版)

师:那应用回车键的竖向排版效果怎么样呢?

生1:很麻烦。

生2:耽误时间。

生3:把文字硬生生地排成竖向, 有时不整齐, 很不美观。

这时候, 学生的认知冲突就产生了, 为什么回车键就不可以了呢?根据疑问, 学生就会要求自己去探索解决该问题。此时, 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应适当引导、适当点拨, 启发思考、启发探究, 讲授文本框的基本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文本框的应用操作练习, 如插入、移动文本框, 利用文本框对文字进行竖排等, 促进学生在强化练习的过程中, 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 吸收新知识。

(三) 合作探究, 启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合作探究有助于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 发生与他人不同探索思维的碰撞。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互相探索、讨论中制造出认知冲突。

在将图片插入指定的文字段落中的教学。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 探讨如何能够在文字中插入图片, 并且是指定要求的位置。在“合作探究”中, 通过学生们各自的认知结构, 会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而当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后, 其他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 并指出前面同学方案中的不合适之处。进而激发学生不断质疑, 不断实验, 而陷入认知冲突, 促进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借鉴、吸收别人探究的成功之处, 取长补短, 真正达到吸收新知识的教学目的。

(四) 新旧联系, 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功能, 笔者十分注重让学生去后续思考与探究, 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而提高学习效率。而认知冲突策略在这个时候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探究热情。

比如在学习编辑段落这块内容时, 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格式选项中的段落对话框进行有关设置, 但是他们还不能做到和报纸上的字体设置那样对段落的首字进行下沉放大处理。我让学生说说首字放大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的说是插入一个艺术字就可以了, 但是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艺术字在文字全部排版后会脱离原来的位置而需要继续调整位置, 另外艺术字的格式往往比较新颖, 不能和文本保持整体的一致。这时学生就有一种强烈的研究欲望: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后续的讲解和练习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学生很乐意学习“首字下沉”的操作方法。

三、总结

现在的初中生虽然家里都有电脑, 但由于功课多, 平时很少有接触电脑的机会。认知冲突策略能利用学生的不平衡心理, 驱动学生探索, 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在初中信息技术文字处理中应用这一策略, 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简单讲解、学生被动练习的状况, 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摘要:认知冲突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感受到的环境或客体之间的不一致、对立而形成的矛盾状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认知冲突策略能有效驱动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 完善认知体系, 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文字处理,认知冲突

参考文献

[1]李静波.文字处理课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知识经济, 2011 (19) .

[2]孙莉莉.设置认知冲突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传承, 2011 (1) .

16.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十六

作为小学科学的起始年级三年级,这个阶段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科学素养,对以后的科学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如何从三年级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进行了如下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有效性自主参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科学课有兴趣,就能自主地参与,大大地提高参与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上课勤动手。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方法,我们都可以采用。我们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我在教三上科学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这课中,我先提出纸鹦鹉为什么会站在手指上,让同学们在手上试一试。同学们兴趣大增。自己动手尝试。在他们实验失败时,我拿出回形针,原来纸鹦鹉能站立的秘密在这里。让同学们自己尝试把回形针别在纸鹦鹉的什么位置,它能稳稳地站立。学生通过尝试,得出把回形针别在鹦鹉的底部,它能稳稳地站在手上。

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参与,很自然地明白了降低物体重心,能使物体稳定的特点。

二、适当运用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效合作

在科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发现科学现象,我们一般会采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方法。分组实验是给各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虽然准备的实验器材烦琐,但是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应该坚持多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小组合作、小组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如:我在教三上科学教材中第四单元第二课《纸》时,先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体验同一张纸的横向和纵向的结实程度不同。再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各种纸的吸水性和透明程度都不一样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认识得更深刻了,比教师只做实验给学生看效果好。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增强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这门学科。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对学生的科学、准确的回答应该予以表扬。可以用语言加肢体语言来赞美。如:微笑、点头、摸摸学生的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可以用鼓励加激励的语言,如:“你有进步,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等等。

2.上课时,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针对作业,对差的孩子要多帮助,多辅导,多鼓励。对于好的孩子,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高。

四、积极利用教研活动及书籍,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

平时参加的一些听课活动,当听到好的课堂设计,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努力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上三上科学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二课《观察水》时,我采用了平时在教研课上听到的扩展内容,不但让同学分出水、牛奶、白醋和糖水,还把内容延伸到日常生活,让同学利用看、闻、尝的观察方法,分出酱油和醋。学生先通过看,分辨不出,然后采取了闻的方法,发现醋有一股刺鼻的气味,从而分出了醋,另一种则是酱油。学生学得更灵活了。

五、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突出每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在期末考试前同学们也有很好的复习资料。

学习是要不断地巩固复习的,在每一个单元结束,我及时进行单元测试,针对大家的共性问题讲评试卷,这样做到每个单元及时清,这比在期末考试前,进行一次性的复习效果要好得多。

在平时的不断努力下,我校在2013年初的鼓楼区计装调研考试中,在30所小学中获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校既不是名校,生源质量也很一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得益于我平时注重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

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出发,从三年级起,稳步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17.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十七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策略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

1.1学生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部分小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觉得科学实验课并没有什么用,自然就对实验课没有必要的重视,把实验课和体育课的性质画上了等号。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压力下,骤然接触到实验课这种轻松的教学,把孩子爱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学实验课上爆发了出来,就很少再有学生愿意去认真的对待实验课,消极的态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的真实的写照。

18.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 篇十八

作者: 文章来源: 添加时间:2008-09-18 17:38:48 点击数:

969 添加到收藏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是减负增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但在传统课堂向新理念下的课堂转轨的过程中,多种课堂形态并存,教师的教学行为摇摆不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评价研究,旨在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及促进有效策略的实施。

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的理性思考

有效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

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成学生积极体验、有效活动、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及创造新知识,促成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很多名家都对“好课”的标准进行过研究。我们认为直接决定“好课”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具有如下特点:(1)各种教学策略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序、知识序、学生认知序三者统一,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发展,又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针对华师大版教材重“主题综合”的编写特点,在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后,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堆”知识,而是经组装的系统知识,在引导、教学小结、板书中凸显“有机联系”。能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提供的材料丰富、生活化、有时代感。分析学生现有的“经验”,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因材施教;(2)各种教学策略有效果。促使教学行为符合教学任务和要求,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结合好,不仅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与情意;(3)各种教学策略有效率。师生投入小产出大,各种教学行为能指向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与资源少,教学节奏合理,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多,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用于巩固和延伸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少;(4)各种教学策略有魅力。教学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善于激励,学生学得愉快,并乐于继续学习、拓宽加深;课堂具开放性,学生参与积极,教学资源动态生成多。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体系

依据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的理性思考及课堂环境要素的认识,将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体系分成两个一级指标,即环境创设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又指向为合规律等四个二级指标。主要观察对话互动等8个教学策略,而后综合评价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策略建议。(详见表1)

由于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侧重,不是每个教学策略都必须在任何一堂课中出现,也并不是说某一个教学策略使用不佳的课就不是好课。我们制订评价表的目的是更深入探求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一般特征,研究并寻找适合教师群体与个体的最佳教学策略,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及改进作用。

三、评价表的有关描述

1.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包括氛围创设、情境创设、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二级指标,涵盖了课堂环境要素中的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时间环境、空间组织形式。合适的氛围、情境创设与教学媒体能激活学生的经验,诱发和激起学生提问与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生问题,使学生敢于提问与思考。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时间,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自学、小组合作、课堂交流、讨论、辩论等多种组织形式,能发展学生的情意,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良好的环境创设能支持开发学生经验、支持学生思考与再创造,支持学生参与活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2.八个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支持的主要二级指标

(1)对话互动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对话,能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提取,促进经验资源的不断开发,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的态度、广度与深度。对话、互动要指向教学目标,对话具有生成性,对话体现严密思维,促进心智成长。在课堂中重点观察教师是否能承担起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支持、激励、引导点拨得法,调控对话互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主要支持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2)教学反馈反馈发生在师生、生生间,形式多样,主要有师生个别交流、小组内交流评价、观察、质疑、倾听、训练等。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有效引导。采用积极评价,提高互动质量、效率。教师精讲,留有时间当堂作业和训练,重视变式练习与分层作业,运用联想、迁移训练,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3)意义言语传授传授包括言语和物质两种基本形式,其中讲授法以言语形式为主,探究、发现法以物质(如借助实验、实践)形式为主,就中小学教学来说,讲授法仍然占主要地位。讲授法要克服“满堂灌”现象,应用意义言语传授,教学方式包括上文所述的对话互动、教学反馈等。本教学策略特指区别于死记硬背的有助于学生意义学习的言语传授方式,它们能满足学生需要,吸引学生参与,如扣人心弦、幽默风趣、饱满有激情的语言艺术,严密精致的逻辑推理等。教师能精讲,注重差异性。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4)问题教学开展问题教学是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其环节一般有发现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在创设引入、问题解决、总结评估等各阶段,持续促进学生不懈的“思考”。提问题是教师组织、引领、实施教学的不可或缺的行为与策略,其中的有效中心问题目的明确、具开放性、能统领教学。教师设问适时,学生能有效提问。教师还要善于给学生示范运用问题教学的思维策略。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5)实验教学实验是科学学科的最鲜明特征和学科基础。重视实验过程教学,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各个环节活动到位,实验现象明显,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尤其注重发挥实验的探究型功能。能改编或补充实验,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支持5、7、8、11、12等二级指标。

(6)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增加学生的实用学习时间,可以说是大班额下促进全体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合作形式多样,注重组员的自主思考,各组员参与积极,教师能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时机适当,评价得当。合作的适当时机有:在实验、活动探究中的合作;为解决一定难度或较高层次的学习认知任务时的合作;分享经验,调节气氛时的合作;学生课后合作。主要支持6、7、8、10、11、12等二级指标。

(7)学法指导开展信息选择技术、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等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提问、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监控,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主要支持5、6、7、8、9等二级指标。

19.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十九

当前的科学课堂提问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课堂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性, 引发思维价值不大;问题的提出过大, 不够清晰, 缺乏指向性;问题的提出时机不够合适, 随意性较大;问题的提出只针对个别, 没有面向全体;还有是问题转换过快, 缺乏思考的时间;甚至有些问题问得过于简单, 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等, 影响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曹金雁老师提出:“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 要善于在 ‘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注意课堂提问的实际性、 启发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2]

针对以上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专家的观点, 笔者提出以下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问得有价值, 引发思维, 具有探究性

探究性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等方式得到信息, 再经过分析、综合、归纳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获得的答案。这类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这一课我这样创设情境, 一群小朋友在喝热水, 引出一个话题:这么热的水怎么喝呀?怎样使水凉得快一些?从而引出“热从哪里传”的探究任务, 为以下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2.创设认知冲突,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时学生通过之前的摩擦、撞击、压、挤等方法让物体动起来, 发出声音, 学生知道了动起来能让物体发出声音。接着教师创设情境, 演示一个慢慢移动的瓶子, 此时不发声;再迅速上下移动瓶子, 让其发出声音。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同样是动, 为什么有时听到声音, 有时听不到声音呢?从而提出下面的探究问题:那要怎样动才能产生声音呢?

这样为下面要进行实验探究而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接下来实验的观察、记录、归纳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得清晰、紧扣要点, 具有指向性

问要清晰、准确。如教师在课堂中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等问题则缺乏指向性, 不够清晰, 虽是一个知识点, 但不易把握, 答案要么过于肤浅, 要么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如在前面的课例中, 教师创设情境:在一杯水里不断地加盐, 它能不断溶解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继续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过大, 他们无从入手, 教师应该把问题准确、具体化。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提问: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一杯水有多有少, 盐的多少怎么算?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 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 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问题的设计必须清晰、准确地表述, 提问必须清楚问什么, 学生方知如何回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则不够清楚;“疾病是由什么引发的?”则不够准确……可调整为“上节课在**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疾病是由什么造成的?

三、问得适宜, 把握时机, 具有时机性

课堂提问具有时机性, 教师要考虑提问的时机:什么时候问, 问什么。如果教师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 就会使得课堂较为松散, 较随意, 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和体现提问的价值。所以课堂的提问一定要认真斟酌, 要提在点上, 要精心设计, 把握课堂的每个提问点, 实现提问的时机性。

1.为激发兴趣而问

就是提问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 教师通过铁钉演示, 在水中下沉, 而图片出示同样是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却浮在水面上。教师提问:同样是钢铁制造成的物品, 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

2.为突破疑难点而问

在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借助外物观察鼓面和音叉的振动现象, 由于它们的振动现象是不明显的, 应该怎样办呢?教师提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我们明显地观察到音叉或鼓面振动的现象呢?接着教师演示在鼓面上放些泡沫, 鼓面发声时, 泡沫在振动, 从而证明鼓面在振动, 再让学生自主设计音叉的实验,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为引发思维而问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在提问时强调求异思维, 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物体浮上来”我们在让学生知道橡皮泥揉成团时就下沉时, 提出:橡皮泥在什么情况下能上浮?先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橡皮泥捏成薄片能上浮。”有的学生回答:“橡皮泥捏成船的样子能上浮。”等等, 学生在思考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问得适度, 面向全体, 具有广泛性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合, 但不能太过简单, 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回答对与不对。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 让学生经过努力, “跳一跳”就能摸得着。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实验后能回答, 而不能只面向个别优秀学生。如问题有一定难度, 则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做些铺垫性问题, 化难为易, 达到面向全体的效果。

如在教学“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 教师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让糖溶解得更快, 学生通过讨论能得出“加热”或“搅拌”等方法, 但比较难说出“碾碎”的方法。教师可以先提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方糖能马上溶解吗?”不能;“那方糖是怎样溶解的?”一点一点地溶解。“那是里面先溶解还是表面先溶解呢?”表面。“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表面积变得更大呢?”慢慢引导学生提出碾碎或切碎的办法。只有适度的问题, 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学生才能更自信地回答;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 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

有效的科学课堂提问还不仅仅于此, 它还包括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如教学有效的问题反馈, 有效的提问方式, 有效的引导等等。但无论如何, 只要教师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思考性、启发性、趣味性, 面向全体学生的就是有效的问题;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调整, 问题问得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更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实现问题的价值, 那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鲁建国.优化科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科学课, 2006 (12) :20.

上一篇:发展传化物流下一篇:集体发展交流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