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2024-09-16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共17篇)(共17篇)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篇一

科研论文:和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科研论文:和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摘要:

现实中,数学仿佛普遍局限于课堂上,使数学看上去是一门古板、乏味的学科,孰不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有趣的数学现象,它们时刻伴随在孩子左右。由于幼儿的发现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还很弱,同时幼儿数学启蒙知识的开始就是来自幼儿园周围的现实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创设出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跟幼儿一起在生活中寻找并感受数学,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得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

关键词:

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幼儿园数学

正文:

一、数学的内涵

克莱因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因此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已被广泛流传,很多人相信,数学是固定的真理的集合,是永恒不变的定律的集合,很多时候数学被人们仅仅理解为是一条习题,答案是固定的,就像一加一等于二,这些事实给予我们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地质学是发展的,生物学是发展的,而数学是不发展的。

同时有人认为:优美性是数学的其本质特征,诸多观点都认为它很重要。数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优美性有其自身的价值。数学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最数学化的学科中甚至没有其他语言。至今为止,数学最富有排序功能:保证我们的世界是有序的和可预言的,而不是杂乱无章,而且连杂乱本身也有自己的数学!数学的确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数学还影响我们的精神。

所有这些都表明,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数学环境,特别是在幼儿时期。

二、幼儿园生活中数学的意义

数学不仅仅是数数和加减,数学更不是枯燥而抽象的计算。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把以往单列的数学教育纳入了科学教育领域,提出了“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发展,在内容上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这就告诉我们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真实的生活事件中。虽然如此,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例子亦是很少,有的只是一种精神,并没有付诸于行动。

幼儿园生活中的数学,即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生活化,可以理解为:一是“从生活中来”,即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操作材料等来自生活,与幼儿园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二是“到生活中去”,即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是指幼儿园教师将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不同程度地结合,将幼儿的生活不同程度地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中。

幼儿园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丰富多样的活动区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选择能力的发展;丰厚的物质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宽松自由的自然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交流分享,有助于提高幼儿自我表达、评价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园生活中的数学

由于幼儿对事物的敏感度较高,对外界事物的兴趣较浓,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幼儿这方面的特长,让幼儿的思维得以充分扩散。然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可以帮助幼儿解决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从而使幼儿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生活中的数学”一方面强调由幼儿日常生活或游戏中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则强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判断、推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然而,使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主要可以以区域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区域活动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使幼儿与材料更充分的产生互动,促进幼儿更深入的理解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敏锐地感知孩子的关注点,把教育自然地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实际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幼儿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但数学素材不等于数学,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景创设活动冲突,引导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寻找材料。去探索数学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相信通过回归生活后的幼儿园数学教学将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四、和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1、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数学教育内容。案例1:幼儿吃早点时,要求小朋友根据每桌的人数发配相应的杯子数量,让小朋友数一数,每桌各有多少人,然后发放相应数字的杯子。

这只是幼儿园生活中一件很简单很普通的一件事,但就这件简单的事情,已经涉及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为幼儿设定了一个简单的数概念,随着课程内容难度的增加可以改变活动的难度,比如大班的幼儿会学到十以上的加减法,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还仅仅是十以内的加减法,这对于幼儿的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还可以这么做:

(1)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其他小朋友设置题目,可以表现为设

置应用题、比大小、排序等等。

(2)关注幼儿平时提出的问题,可以尝试以数学的角度与幼儿共同讨论这一问题,引导幼儿由平时生活中获得经验,来一步一步引导幼儿获得问题的答案。

(3)教师设置好日常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让幼儿去观察,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2、让幼儿进入社会,在周围环境中寻找数学。

案例2:有一次,幼儿园组织幼儿去当地的超市去参观,到了超市后,有一个小朋友指着苹果的价格表上的字就说:“1、5、8,”。

幼儿虽然只能讲出价格表上的数字,还不能完整的将一块五毛八说出来,但这便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识字过程,教师此时应鼓励幼儿,并借此机会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完整的说出价格,还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让幼儿认识货币,尝试让幼儿选择一件东西去买,然后去付钱。教师在旁边问小朋友物品的价格,给了收银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都涉及到了数学问题,不仅仅锻炼了幼儿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买东西的乐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趣味性,从而引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幼儿能够大胆的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3、在幼儿园活动情境中,探索数学的乐趣。

案例3:一次放学,两个小朋友因为排队的秩序争吵不休,一个说:“我个子比你高,本来就应该我站在你前面,”另一个说:“我比你重,应该我站在你前面。”两个人争吵了半天,也没争出个结果,由于当时已经放学了,我并没有立即给出处理。

就这件事,不管是让哪一个站在前面,另外一个小朋友肯定不服气,所以我回去想了想,决定以比赛的方式决定出谁应该站在前面,第二天,我拿出了平常活动中玩的积木,对所有的幼儿说:“我们一起来比赛,看谁用的积木少,堆出的房子高。”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气氛,我并没有提出是为了处理昨天那件事,单单只是一场比赛,条件是输的一方必须做到另一方的提出的一件事。由于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最终我胜利了,我很完善的处理好了这件事。就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事都能涉及到数学,设定一个完好的情景不仅能够让幼儿能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还能培养幼儿数学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幼儿学会动脑,如何用最少的积木搭出最高的房子。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以及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好奇心。

现代教育正在逐步的实现生活化,然而生活中存在着教育,教育在生活中普及,而教育也正是为了孩子,我们应该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同时应更重视在生活中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很有利的教育手段,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数学现象,去发现、去认识数学。

五、参考文献

【1】黄润芳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 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 2007-9-28

【2】秦胜 在自主探索性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2007-9-28

【3】陆海华 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2007-9-23

【4】顾泳 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2007-3-23

【5】大爱网编辑 和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2009-04-18

2.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篇二

一、利用实物举例, 形象化引导

轴对称图形教学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轴对称图形的生活化教学离不开生活实物的参照和列举, 正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实物的形状都是轴对称图形, 具有轴对称的性质和功能, 才使得轴对称图形生活化教学具有一定意义.因此, 教师要尝试列举生活中实物来深化轴对称图形教学.

例如:轴对称课堂的开头,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演示等方式来向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物, 如:中国古典建筑、人的身体结构、衣服服饰等等, 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物, 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形象化对称感受, 学生能够从主观意识中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 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轴对称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教学生剪纸, 例如:让学生拿出一张彩纸, 从中间对折, 然后利用对折后的纸剪出多彩的形状, 学生将彩纸打开, 就可以看到一些对称图形, 例如:一只蝴蝶、一只蜻蜓等等, 学生能够从这些图案中感受到轴对称的性质与规律, 也会对轴对称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欲望, 由此会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实生活, 拓展数学教学

事实上, 轴对称知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可以说人们利用轴对称的数学原理解决了大量的生活问题, 创造了无限的生活美, 在轴对称知识的引导下, 人类社会变得绚烂多姿, 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现实生活向学生呈现出来, 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轴对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现实生活中会涉及一些推理破案的问题, 轴对称知识能够发挥良好作用.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特殊 的生活情境, 例如:雨后的柏油马路到处积水, 一名肇事司机撞人后逃逸, 然而, 目击者小明从水洼处看到了车牌号的倒影号为:5973A吉 , 警察人员通过轴对称的知识最后破解出来肇事逃逸司机的车牌号, 这就是轴对称数学原理知识的神奇力量, 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到了轴对称学习的积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例如:给出一个轴对称图案的一半, 让学生画出另一半图案, 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采用圆规、量角器等学习用品,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性质与规律的认识.

三、引入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同时又会被应用于现实生活,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方便解题、迎接考试,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投身生活实践解决一些问题, 这样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此, 教师在开展轴对称教学过程中,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立足于生活实践, 来合理运用知识, 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例如: 为了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观察分析法, 也就是为学生准备一些规则的轴对称图形与非规则图形, 让学生找到其中的差别, 或者为学生提供某一城市的建设规划图,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城市规划图多为对称性规划,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城市不按照轴对称的原理去规划建设, 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经过思考探究最后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 例如:会影响城市建设的美观, 会导致城市建设不协调等等, 借助学生的这些结论与体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规划一个城市建设图纸, 或者自行设计一个客厅等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才能更为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合生活实际, 有效解决问题

轴对称图形生活化教学体现在轴对称知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轴对称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才能体现出轴对称知识原理学习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原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为学生设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有效利用.

例如:某城市市政想要在市中心的中央广场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 通过在圆形大花坛中规划各种各样的图形来丰富花样, 要求利用矩形、菱形、正六边形等轴对称图形来规划花坛, 要求每一种图形都要得到利用, 同时所规划出的花坛形状依然为对称形状.

学生接到这样的一个任务后, 就会产生无限遐想, 会主动利用所学知识来设计花坛形状, 这一过程就伴随着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深入理解, 同时也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总结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来展开,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数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科学性, 从而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学习, 带动整个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摘要:数学是人们经过对实际生活的探索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规律, 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因此数学知识的教学就不应该限制在课内教材, 而是应该走向现实生活, 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问题, 或者引用现实问题来体现数学知识原理,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本文以轴对称图形数学知识为例, 分析了其生活化教学策略.

3.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生活;课堂;原型;表象意识;数学规律

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显得玄奥高深甚至是遥不可及。笔者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堂,教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导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教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从生活走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我校青苗杯学生朗诵”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67、9.99、9.96、9.85、9.85。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9是最高分,9.67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这些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带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学习气氛异常浓厚,以至于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楚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尋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等概念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在自己教室或生活环境的周围去寻找和1米、1分米或1厘米长度相近或相等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长度有了很高的热情,纷纷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展开广泛的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对长度的实际概念有了扎实的理解。

在学习测量周长时,为了给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让每个学生自带一片树叶。怎样来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呢?学生分小组讨论,热情高涨,最后小组讨论的结果:有用直尺围绕树叶的边量长度的;有用绳子量长度的;还有用线围绕树叶的边线来量的,方法不一。最后讨论的结果,用线围绕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周长的概念并对测量物体的周长方法有了深入的探讨。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小组里的学生还辩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接着我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新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4.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 篇四

澄城县第四小学

何珊

汉字拥有五千年历史的魅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至尊的瑰宝,它有着文化的色彩;它有着历史的年轮;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汉字经历了中国的兴衰变化。我们与汉字息息相关。但是,我在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不规范的字,如:错别字。今天我就要去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

转过街角,马路上,汽车和行人川流不息,我小心翼翼地穿过马路,沿着一家家店铺仔细寻找街头错别字只见每家店铺的招牌都写着花花绿绿的字,我定睛一看,发现了不少错别字。比如:“实惠小吃”写成了“食惠小吃”,“百依百顺”写成了“百衣百顺”,“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 „„我心想“虽然那些老板是为了吸引顾客,但是,如果被没有上学的小朋友看到了,那他们要上学时,这些错别字就会带给他们影响,因为第一次印象很难忘记”我想在这里呼吁大家:“作为一个中国人,请不要再损害汉字的尊严,让我们改掉这个坏毛病,来书写规范汉字!”

5.寻找生活中的美作文350字 篇五

走进门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教室,有整齐的书桌、干净的地面、黑板上一尘不染,书柜里有很多书,有科普类书、有英语绘本和各国名著……书柜的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绿植,有吊兰、绿萝、仙人掌和各种各样的叫都叫不出名字的多肉植物。每天都会有值日生拿着扫把、抹布打扫教室,不论天热还是天冷。

书柜里的书是大家捐出来共享的,大家可以自由的看,看完后又会放回去让其它的人再看,还有专人定期的整理。而那些绿植大家也会为它们浇水,虽然在这寒冷的冬季,在这温暖的`教室里它们还是生机勃勃的。

6.寻找生活 篇六

一天的忙碌,迎来短暂的停靠。空气里陈俗的气味渐渐消散。傍晚的倦怠,带有一种意象。思想变得模糊,会游离到内心真实的想法。繁忙之余,似有种渴望去享受一种朴实到极点的平淡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踩着朝露而出,披一身月光而回;守望自己的一方苗田,享受自在轻松的生活。

似乎有一种最为本质的愿望,和陶渊明一样,篱间采菊,悠望南山。足踩一双草鞋,肩扛一把锄,唱着一曲曲调苍老而精神不老的山歌,踏过山间草地,让冰凉的露珠沾湿双腿,让双脚享受踏在塌实泥土上的幸福,身心都舒展得如水般轻松自如。

在自然中生活,生活便也自然。抛弃了沉重的金钱,生活便回归到灵魂的淳朴。人在自然中被洗礼,心如山间浮云。

思想意境的模糊已经转为一种姿态,怀有朦胧的美好和简约的美丽。

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有悠远的心,便可将俗世的生活变得不俗。人随时能知满足,始终带着平淡的心走在傍晚的彩霞下,生活便妙不可言。

日复一日担水劈柴,思想模糊在青山和绿水之间,这样的生活,非不思进取之举,而是在超越功成名就之上,人最终回归的生活。

飞鸟与蝴蝶而戏,蛙声与蝉鸣交映。快乐便是幸福,幸福便是这种倾听自然的姿态。

自古,人生生不息,生于自然,息于自然。我们早已有了一种对自然的亲和性,人心深入于自然中的每存土,仿佛千年不倒的树根。而当我们在都市里长大,满眼是物欲横流的世界和冷眼相对的人们时,我们是先问为什么是这样,然后才会被同化的。当我们真心未泯而又满身压力的时候,我们还有资格去幻想世外桃源,有机会闭上眼,静下来,想想陶渊明洒脱的诗。

看山水泼墨,淡淡几笔,青山绿水。品瑟瑟香茶,了了几叶,浓香四溢。都市的人们,偶尔踏青,便已何等的喜悦,但依旧是背上重重的行装,戴上黑色的墨镜,匆匆赶来又匆匆离开。与山水相伴,是我们所做不到的。生活的思想在城市里太过清晰,太过轮廓分明。短暂的傍晚,心平静下来的时候,似乎思想变得模糊,心回到山水之间,脚步放慢,可依旧禅悟不透,这了了两字——生活。

人似乎太束缚自己,心便没了舒缓的一天。当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们也只能赞叹作者笔法的精妙和思想的独特,我们完全不敢去想象那样的生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倘若一日有这等的机会,守望自己的一方苗田,享受自在轻松的生活,那该是何等的幸福。

年轮带着苍老的声音缓慢转动,昼夜悄无声息地彼此交替。渐渐地,意象中的生活离我远去。尘世依旧喧嚣如初,我们早已渐渐曲解生活的意义。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渐渐成为空想的时候,当锄被折断,山水之意皆成为记忆的时候,生活的品位便无从谈起,我们只能拥有纸醉金迷。

7.生活中寻找“数感”踪迹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等估算的感悟。小学生的数感是从辨认实物开始的,接下来是数数、数的分合,以及后来的分数、负数。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数感对于进一步学习数学意义非凡。

一、生活中培养数感

数感是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而数学的感悟离不开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而建立数感的表象。数感的培养不是靠教师讲、教师教就能奏效的,应该让学生自己感知、发现和探索,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实例中感受和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如小学一年级学习0的认识时,如果告诉孩子们0表示没有, 比1还小,那么,0的含义对于小学生而言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思维快的孩子会问“那么0比谁大呀”的问题。如此教学,不如告诉学生,0也是一个数字,0的用途很大,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你们注意到它的存在了吗?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它?于是孩子们会异常兴奋:我家电话号码有0;直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等, 通过这些0的分析,直尺上的0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温度计上的0表示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电话、手机、车牌、日历等中的0可以和其他数字组成号码。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0,并通过生活中的0,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0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数感。

二、探究中体验数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操作、观察和猜测以及交流等活动形式,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具有吸引力。因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学习“分类”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学会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对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科学常识、语文作业、 数学作业、文具盒等进行分类,也可以按语文课本、语文作业,数学课本、数学作业等进行分类整理,并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对分类这个概念也就熟练掌握了。

再如学习“认识11~20”时,“十进制”概念是这节课的基础和重心,那么,如何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增强这个数感,首先在课之伊始,让学生拿出12根小木棒,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摆一摆、放一放,启发孩子们:怎么放,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2个,而不是通过数数的方法?于是,孩子们的各种摆法呈现在眼前:1个1个放;2个2个放一起;5个5个放一起;6个6个放一块……于是,启发孩子们:“大家的摆法都很好,摆的方法也多样,但你能让他人一眼就看出是12个吗?小朋友们相互看一看,你能不用数就知道是12吗?”孩子们还是束手无策,没有“10个一捆”的优越性的认识,此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也无可厚非,但不利于数感的认识和强化。而通过演示一个、两个、三个…… 十个摆法,学生对10个的摆法显出惊讶和兴奋,对于10+2的摆法感到简单、便捷,有利于一眼看出是12,而12根小木棒不论怎么放,除了“10+2”的摆法,其他的方法虽然很多,但都不能使学生一眼看出具体的数量。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认识了超过10的数, “一捆就是十个”的概念,建立了“十进制”的数感。小学教学中,通过数感的感知、发现,还可以发展思维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提供学生探讨数感的机会,可以逐步建立数感。

三、估算中培养数感

估算是小学的重要内容,而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 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估计,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如小学一年级刚开始接触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等时,就是估算的雏形,在一年级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为以后学习估算打下基础。如30只小白兔和32只灰兔,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那么总共有50个萝卜,够兔子分吗?做这道题,引导学生不要用30+32=62(只),62>50,兔子多,所以不够分。应引导学生估算,30+32,明显超过50,比50多得多,所以不够分的。这样,解决问题快捷,也节省了计算的麻烦,因此,估算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再如,学习了“计量单位”和“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猜一猜一本书的厚度、一支铅笔的长度、教室里黑板的长度、操场的周长、一个鸡蛋的重量等等,都可以加强学生对这些单位的运用。

8.寻找文字中的生活元素 篇八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语文教学;农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元素,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一体化要求。借助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语文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背景,真正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首先,生活化的教学法是农村教学中的有效形式。生活是一切素材的来源,语文中存在着丰富的生活元素。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可以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语文的知识理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如现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文言文《童趣》等都是作者根据自身的农村生活经验进行创作的。利用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的熟悉,具体分析环境变化,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主旨。其次,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农村初中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兴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强调知识重点,强化学生语文记忆的能力,并没有锻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无法找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发现知识的现实意义,愿意主动投入精力发现语文知识的魅力。最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使学生由知识记忆逐渐转变成生活经验。通过将知识反复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可以加深学生记忆,促进知识理解。例如,语文中存在着一些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关的词句过于抽象,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如引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借助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便可以使语文知识生动化,简化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过程。

二、农村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激发调动学生生活热情

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以及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激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内容,巧妙地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的探究、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体会语文知识的广泛性以及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性。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热情,引发学生的生活共鸣,才能将语文课文中的生活情景以及人物感情与学生的自身经历相联系,切实体会作者的意图,感受文章的主旨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开发农村生活的课程资源

在农村中存在着很多的生活话题,可以使学生得到启发。开发农村生活的课程资源,利用各种节日、历史传统、民俗活动、文化习俗、人情风貌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从生活经验、文物古迹、农业生产、自然风光等角度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其进行课后观察,做好纪实性日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农村自有环境即具有很多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对于普通的村规民约,对联广告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描述的对象。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背景,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激发创新潜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联系农村实际,体验语文学习情感

在初中语文的课本中,大多是针对著名作家选取的经典之作,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距离感,无法深入体会文章中的主要情感。在学习此类文章时,如果教师采取直白的知识讲解,学生将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对于课文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课本注解以及课堂笔记层面,没有机会得到进一步的探究,挖掘知识本质。通过死记硬背应付应试教育中的固定考试,无法灵活运用,忽视了其在生活中的真正含义与作用。联系农村实际,在课文讲解中引入适当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学习的情感,从本质理解知识。例如,在《社戏》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庙会的场景,通过与学生共同分享庙会中的趣事,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拉近学生与作者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程度。

(四)利用地方名人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传奇故事,有着名人资源。利用名人效应,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自身对于家乡的热爱,塑造其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谏臣名将,还是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近代的抗日英雄,开国元勋以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等等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在《真正的英雄》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抗日战争所出现的英勇事迹,与学生共同探讨何为真正的英雄,并且由学生一一举例,说出自己心中的英雄。通过知识引申,介绍名人的传奇事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发挥榜样效用,坚定学生学习的目标。

三、结语

总之,努力寻找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巩固学生主体性地位,释放其学习、创新的热情,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广西教育,2009(12).

[2]张继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技咨询,2008(09).

[3]朱俊玲.让语文课与生活“链接”[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

9.从家庭学校生活中寻找素材。 篇九

1、误区透视

由于初中生社会接触面比较窄,阅历浅,“无话可说”成了同学们写作文时的一大困扰。其实,同学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校园、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是一部书,可以让人熟读深思,百读不厌。如果意识到这一点的价值,则可以有效解决记叙文写作的内容问题。校园、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这里诞生过鲁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朱自清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老师、父亲、母亲、保姆,都是非常普通的人物,却因作家们的生花妙笔而成为千万读者心中不朽的典型。

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和家庭成员成为作文的素材仅仅解决了有话可说的问题,要想写得好还需要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所谓加工就是选择材料。学生作文总得先“立意”,即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选材的标准。有用则取,无用则弃。

人物的性格品质往往是多方面的,短短几百字的文章要想面面俱到必然会浮光掠影,变成流水账,因此最好能抓住某一方面的性格品质来精雕细刻。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删繁就简才能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在同学们的实际写作中,材料存在着胡编乱造、陈旧重复、生搬硬套或不够典型等诸多误区,导致作文内容空洞、雷同。比如写亲情,大部分学生只会写“雨中送伞”、“送自己上医院”、“晚上做作业送奶茶”等事例。写“寻找友情”,就是小误会失去朋友,几天或几年后后悔了,又和好了。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唯有走进生活,用心感知生活,慧眼识珠,熟中取新,采撷亮点,寻找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闪光的瞬间,寻觅写作的视觉“死角”,洞悉生活的底蕴,破除思维的惰性,对生活中不起眼的小场景、小事件进行细致描摹,发掘新意。写作时要坚持“以小见大”,通过对小的事件、片段的叙述和描写来抒发某一种情感,揭示某一种哲理。

前车之鉴1

奶奶的爱

奶奶很爱我,但是很烦人,经常对我唠叨。

回到家,她就要先问我肚子饿不饿呀,在学校听不听话呀,吃完饭还要问肚子吃饱了吗。在我做作业的时候,还会把水拿进来,问我渴不渴。所以有时我就不喜欢她。有一次,早上出门,天好像要下雨,我没有带雨伞,奶奶就在后面不停地说,带上雨伞啊,要淋湿的。我很烦她,就很快地跑开了。没想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天空真的下起了大雨。我又着急又后悔,真不该不听奶奶的话呀,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呢。当我跑到大门口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奶奶了。我很高兴地跑过去,奶奶就又开始唠叨了,说什么我不听话呀,说什么我读书要用功一点呀。我听着听着就又不高兴了。这就是我的奶奶,爱我又很唠叨的奶奶。

今天是八月十五,按规矩又得拜佛。我可不太愿意,我只想看电视,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可是奶奶没有同意,说中秋节是在家团圆的日子,不能出去玩,一定要在家。下午又被奶奶逼着折纸(拜佛用),因为我不太乐意,还被奶奶呵斥,说我不懂事,不帮她做事情,还说她自己小时候如何不容易,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其实这件事说了多少次了呀,我一点也不高兴,怎么有这么唠叨的奶奶呀。

晚上,桌子上摆满了东西,有月饼、苹果、橘子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奶奶规规矩矩地跪着,拿着香认真地拜着。然后站了起来,把香一根一根地插在了香炉上。我问父亲,为什么奶奶就那么迷信。父亲愣了愣,没有回答„„奶奶听到回答说:“当然要求佛祖保佑我们呀,保佑我们平安,顺利!”后面还说了很多,真唠叨呀。

这就是我的奶奶,爱唠叨的奶奶,爱我的奶奶。

【升格意见】

《奶奶的爱》抓住奶奶爱唠叨的特点来表现老人对孩子细致的关怀。整体上叙事清楚,条理分明,结构合理。但这篇文章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不少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通病:作文选材粗糙,没有典型的事例,没有精致的细节描写,在主题的升华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那么同样是这些素材,应该怎样进行选择加工,采撷亮点,发掘新意呢?首先要学会对材料进行筛选,择优而取。这篇文章为了表现奶奶的爱,选取日常生活中唠叨、雨中送伞时的唠叨和拜佛时的唠叨三个素材,整体上都能紧扣文章的中心。存在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唠叨泛泛而谈不够典型,雨中送伞则显得老套,第三则材料可以深入挖掘却缺少细致的描写。因此,不如选取奶奶拜佛的这个素材,集中笔力进行细致刻画。选定素材之后,接下去要对素材进行精雕细琢,重点刻画奶奶拜佛这个常见但又鲜有人关注的素材,挖掘出老人虔诚跪拜中体现的对晚辈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爱。

【升格示例】

爱在,佛在

中秋。古朴的小院。

倚在那凉飕飕的栏杆上,身旁萦绕着清香的桂花味儿,我正等着拜佛。柔和的月光下,奶奶那苍老的身影仍旧忙碌,她来往于小院与大厅,白发在月光下折射出银色光辉。

该上香了。香案上供奉着的佛祖,慈眉善目,像一个关爱孩子的长者,说不出的亲切。香案前的桌子上,摆满了祭拜的水果和供品。奶奶小心翼翼地点上香,很庄重地走到香案前,在一个蒲团上跪下。她双腿并拢,双膝碰地,手持三炷香,对那在烟雾中朦胧的佛像虔诚地跪拜着。她双手合十,香举过头顶,双目微闭,喃喃自语,脸上显现出一种令人动容的庄重。默念之后缓缓地弯下身子将头一直磕到地上。入秋了,地面微凉,奶奶毫不在意,连续三次庄重而虔诚的跪拜,没有一丝马虎。许久,奶奶才有些吃力地站了起来,把香一根一根地插在了香炉里。在一片青色的烟雾中,奶奶再次跪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词。许久,才起身。

在奶奶的要求下,我也学做了一遍,但我只是敷衍着,只觉得是一种任务。拜完,一转身看到奶奶正慈爱地看着我。其实我心里有些不愿意,拜佛有用吗?佛祖能给我高分吗?佛祖能许我一个美好的前程吗?我仰头望着天上那轮沉默的银月,思绪像细绳儿杂乱交错在一起,紧紧地缠绕着种种疑惑。

我问奶奶:“世上真的有佛吗?”她向我柔和浅笑:“当然有啊,佛祖在天上,在香案上,在我们心里,只要我们时时向佛祖祈祷,佛祖就会知道我们,就会保佑我们啊!奶奶可是每次都给你求平安,求健康,求好成绩呢!你看,没有佛祖的保佑,你能这么健健康康长大吗!”

说着说着,她似乎记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用红布包裹着的东西——是个玉佩,上头雕着个佛祖,庄重地盘坐在一朵莲花上。奶奶将它系在我的脖子上,疼爱地看着我,又喃喃道:“佛祖保佑,这可是开过光的。”挂好玉佩后,奶奶又跪在了蒲团上,喃喃地念着一成不变的话:“佛祖,保佑我的孙女一生平安,保佑她„„”听着听着,我的泪突然下来了„„

世上真的有佛吗?此时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我耳畔回答:“当然有,爱在,它就在。”

凉亭里依旧清风徐徐,桂花散发迷人芳香,心中疑惑一丝不剩,我知道了,世上真的有佛!

爱在,佛就在!

美文引路

六只柿子

家里的晚秋蚕养完了,父亲计划着进城来玩玩。

父亲电话里问:“柿子熟了,想不想吃?”我说想。也只是随便说说。街上的水果一茬接一茬,桃子走了有鸭梨,现在苹果橘子已大量上市了。这些水果,都比柿子好吃。

但父亲却把我的话当真了,很认真地给我挑了六只柿子,然后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上路了。米袋子里,是刚脱粒的新米,家中田里自个儿长的。他说要送来给我尝尝鲜。

父亲途中转了两次车,才到达我家。父亲就那样扛着米袋子,上上下下。又扛着米袋子,走过长长的街道,在人群里左冲右突。有汗珠子滚下来吗?我不知道。因为父亲到我家时,我还在上班。等我回到家,米袋子已立在客厅里了,六只红红的柿子,可爱的小灯笼似的,置在桌上。

父亲不知我心里的感伤,他兀自高兴地向我叨叨着家里的事:“水稻收了。蚕茧卖了好价钱。圈里的猪也很快能卖了。还养了两只羊。你喜欢的那只猫,生了小猫,却不归家,把些小猫衔得藏东藏西的,生怕哪个去捉了它的小猫。”父亲说到此,呵呵笑起来,满心欢喜,又充满幸福。

心里不知怎的有些酸酸的,我转身去吃柿子,装着万分喜欢的样子。父亲在一边看着乐了,很得意地说:“我和你妈挑了又挑,挑的是最大最红的带过来的。路上怕被什么东西撞破了,就把它们放在菜里,拎在手上。一路上,我一直袋子不离手的。你看,它们的皮,一点也没破吧?” 的确是,它们薄薄的皮,撑着饱满的果肉,像幼孩的皮肤,轻弹即破,却硬是连一点褶皱也没有。

想大街上南来北往的人群里,父亲佝偻着腰,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一边却要护着手里的方便袋。没有谁知道,他手里小心护着的,不过是六只柿子,带给他女儿吃的。

【评析】

亲情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只有巧妙的选材,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简单而又新颖的材料才能让文章打动人。作者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素材:父亲进城给自己带柿子。事情小而简单,但经过作者细致地刻画描摹,小小的事情透出的那份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女儿对父母的心疼感恩却非常让人动容。文字朴实又细腻,充满了芳香馥郁的温情,让人读完后回味无穷。

写作训练

【作文题】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她的本质是关爱,是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长者对幼者的疼爱„„

请以“关爱”为话题,以亲情为选材范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思路开拓】

亲情这个话题太大,可选的素材也很多,如果依从思维的惰性,人云亦云,那就很难写出动人的文章。其实不是生活平淡枯燥,而是我们缺少积极观察生活的态度。

第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亲情是一个特别让人温暖的词语。但如果你内心麻木,不知感恩,把家人所有的付出都当成是理所当然,那么你笔下就很难有动人的文字。心存感恩,你就能时时感念父母、长辈,就能明白父母、长辈心甘情愿不知劳苦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就能在父母长辈每一个细微的眼神、不经意的动作中,在他们繁琐反复的唠叨中感受到一份爱。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觉得在家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很多小事都是有意义的。

第二,要注重自我心理的刻画。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所以一个人的感受愈独特,他的思想情感也就愈深刻。写作亲情这类话题作文更不能格式化,不能人云亦云。只有自己真切感受过的东西,表达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打动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才会打动别人的感情。

【素材锦囊】

●警句

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苏〕高尔基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美〕惠特曼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法〕雨果

●时事

1.2013年4月20日地震发生后,在芦山县医院,大量伤员被送进来。医院受损严重,一平坝搭建成为临时帐篷医院。手术室外,一儿子抱着父亲等待手术,没座位,儿子足足抱了他一小时。儿子说,不累。

2.地震中儿子上厕所被砸,埋在预制板内,母亲冒着余震危险去救儿子,眼见着三楼的床掉下去。儿子求母亲快走,别管他。母亲使出全部力气,独自将上百斤的预制板挪开,救出儿子。母亲事后说,她也不知道怎么那么有力量。

3.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一家有40口人,父亲,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后,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点拨

不管是灾难中不可思议的爱的力量,还是平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事,只要你细细地去感受,就能体察到亲情带给这个世界的温暖、感动和力量。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我们的亲人身上,在平凡的话语里,在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故事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幸福和感受,并且把这种感受用曼妙的文字记录下来。如同酿上一坛醉人的女儿红,若干年后当你从地窖里开启它的时候,带给你的肯定不仅仅是美酒的芬芳„„

优秀习作示例

祝福

明天姐姐就要出嫁啦。

我起了个大早,来到姐姐的新房想讨红包,可到了门口,步子还没迈进,人却定住了。

梳妆台前,两支龙凤喜烛跳动着温暖的火焰,窗户上贴着的大红喜字和成对的鸳鸯散发着美满的喜气。姐姐娇嫩的脸庞在红烛与大红喜字的映衬下格外美丽,一双含笑的眼睛里写满了幸福和期盼。

新房中,大妈一边帮姐姐梳头,一边轻轻呢喃着:“到了那边要好好孝敬公公婆婆,要当一个好媳妇,有空就回来看看„„”平时特别爱笑的大妈此时一脸庄重。仔细听她说话,声音竟然有些颤抖,流露出无尽的伤感,眼里似乎含着泪光,充满不舍和慈爱。姐姐扭过身子,将头靠在大妈的身上,轻轻地抚摸着大妈的手,似撒娇,似告别:“没事的啊,妈,我又不是不回来了。放心,到那边我会做个好媳妇的,我会常常回来看你们的。”可是,听着听着,姐姐的声音也慢慢地哽咽了。

八点钟,窗外的喜炮骤然响起,吉时到了。婚车一字排开在村口,阳光下,红红的喜字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我是伴娘,和新郎、新娘同乘一辆车。

车子要出发了,大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紧紧地拉着姐姐的手,久久的,久久的,不愿分开!当车门关上,车子启动,大妈突然背过了身子„„

10.寻找生活的石子的人生哲理 篇十

生活就是个池塘,你就得接连不断地往里投掷石子。

哪怕它是一片死水,至少你要让它起点漪澜,让它有点生趣。

人生是个过程,不到百年的风景。快乐是一生,忧郁也是一生。其间,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快乐走过。人生要快乐,这是当代人很难做到的。现今世界,愈来愈多的人对生活厌烦不满,离快乐越来越远。

有一位母亲,她身体健康,孩子活泼可爱,家庭舒适,经济宽裕。丈夫是一个电子工程师,前途光明,但不知为何她总觉得不满足。她的丈夫建议她度假休息一阵子,但她觉得自己需要的并不是休息,她连独自坐下来看书都不能做到。孩子午睡时,她就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等着去叫醒他。有时早晨醒来,她会觉得一点盼望也没有。

这位女性的“无名病”其实就是厌烦病。现今世界的文明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人们却愈来愈厌倦生活。很多人本想寻求娱乐,却常常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当剧院上演一幕精彩的`戏剧时,演到中途就走了好几批观众。还有一些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剧,但脑子里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看报章杂志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大多数人在说“我累了”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厌倦了,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索然无味。

每个行业、阶层的人,不分性别都会患上厌烦病,无论贫富、聪愚、雅俗,都不能保证你不会患上厌烦病。

一个商人往医院看病,却说不清自己哪里有什么不妥。医生给他做了彻底的检查,也找不到他有任何毛病,于是这个人再往医生处做进一步查询。

经过一段轻松的谈话后,医生对他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体格检查完全正常,我不用在你的病历卡上写任何东西。”

这个商人听了并不显得高兴,他说:“医生,我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没有一刻不觉得疲倦的。”

这时,医生才意识到他的病人患的是“厌烦病”,而不是一般的身体不适。于是医生就开始指出这个商人所拥有的一切:生意兴隆、家庭舒适、妻子漂亮、孩子可爱,还有其他能用金钱买到的许多东西。但这个商人听了以后却说:“我对这些简直厌烦透了,让别人把这些东西都拿去吧。”

厌烦是常常引起你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无精打采的感觉会使你经常疲惫不堪。它还是引起家庭破裂的一个促成因素。因为厌烦,一些丈夫或妻子跨出家门就再也不回来了。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我们如何才能超越寂寞、空虚和内在的贫乏,寻找新的目标?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心情也随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人总是过着一种生活方式,那叫活着,却不能称之为生活。因为这里面缺少了生机。生活就是个池塘,你就得接连不断地往里投掷石子。哪怕它是一片死水,至少你要让它起点漪澜,让它有点生趣。

那些幸福的人们,在当下生活已经不再新鲜时,他们会马上向新目标进发,寻找新的石子,荡起生活的涟漪。然而,大部分的人觉得寻找新的事物很麻烦,所以宁愿保持现状,这正是超越寂寞、空虚的困难所在。

11.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篇十一

关键词 数学生活 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50-02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上,我们用学生经常能学听到的、见到的事例、现象来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学起来也更亲切、自认、易懂。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践行“让数学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一、联系生活开展课前准备工作,开拓思路,提高效率

“预则立”,这说明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上课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在上数学课之前,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与教学有关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做好铺垫。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之前,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把课向前延伸,学生查到了很多关于百分数的资料:

生1:我是从报纸上找到的。……较年初增长15.5%……

生2:15%的人赞成利用手机避开不必要的麻烦。

生3:零食袋上找到的,能量21%,维生素A47%,蛋白质30%……

学生在动手查阅的同时就会体会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始通过学生交流查阅到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进而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百分数,学生在交流查找的资料时还能进行深入地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样设计,由学生提出自己想学习研究的知识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正是我们“自主尝试”的研究主题。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化的数学

教育学家说: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的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自己到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

师:好的,买过的东西真不少,像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商品。那么,你在买商品时,应付多少钱是怎样确定的呢?

生:看看要买的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就行了。

生:不行,有时还得乘。

师:怎么乘?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薯片每袋3元,买2袋就得用3乘以2,买4袋就得用3乘以4,这样才知道应付多少钱。

师:说得棒极了。看来,我们学过的乘法应用题这下可派上用场了。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我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买东西”这一人人都有亲身体验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在生活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感悟、创新,学会用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具有活力的东西。

12.寻找生活的哲理,深化作文的内涵 篇十二

一、积累素材,拓展思维。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学生入学伊始,笔者就不间断地布置学生写周记。在持续不断地对周记进行批改和评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认真写作,以储备素材、提高认识、积累思想,为三年后的中考提供厚实的“粮草”“给养”。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选择材料,多方训练。

(一)独立思考,取材于社会生活。

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给人以深刻启发。

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有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评讲周记的时候拿出来在班级里探讨,鼓励其他学生共同关注,锻炼学生对生活琐事的敏感性。

笔者现在教的是初一年级,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在平时的周记和作文中,已能够从社会生活中广泛地取材,写出思想较为深刻的好文章。针对现在百姓关注的食品问题,戴一忻写了《大话食品安全》;陈美颖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孙雨晴,孙雨婷,双胞胎,12岁,身高1.43米,山东小学生,星期一晚放学未归,父母老师都很担心,日渐憔悴……”写了《粘贴爱》;林珩钰在元宵节目睹了猜谜者拿着手机百度猜谜,写了《元宵遐想》……

这些同学的作品内容正是取材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他们能从细微处捕捉瞬间而逝的社会热点,挖掘社会焦点问题。通过记叙的手法,阐明事情发生的背景和得失,诠释了社会的爱,勾画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轨迹,褒扬和抨击了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学生的细心观察,他们是无法写出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的好文章的。

(二)细心观察,取材于学校家庭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笔者认为,能否细心观察,从学校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的素材,是衡量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再强调学生应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找到一个更新的角度。而这“习以为常的生活”,正是学校及家庭生活。老一辈教育家们认为:社会是一座大舞台,而学校与家庭也是一座舞台,生活的魅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等都会在学校与家庭这一舞台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亲临其境、熏陶其中,享受着这些素材带来的馈赠,这些素材也成了教师教学的不竭资源。

对每一届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笔者都会布置《我的老师》、《我的父母》、《%%%%的一件事》《%%%%的一堂课》、《清明节有感》、《春节》等这些最普通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作。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选材普通而感情真挚的文章总会大力表扬,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

2011届的学生曾在《海峡教育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大多取材于学校家庭生活。如张德利的《在尝试中成长》取材校运会,陈颖盈的《灯》写的是父母亲情,张宏量《品茶记》描述与父亲品茶时悟出的道理。

信手拈来便为宝,这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深刻感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以及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学校很少组织学生走上社会,而学校与家庭的生活正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

(三)扩展思维,取材于广泛阅读。

广泛的阅读,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还能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材料。因而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悟出借鉴的真谛,从而在举一反三中,写出好的文章。

潘倩滢写过一篇2010年泉州中考同题作文《我和别人一样吗?》,把自己化身为李后主李煜,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在《南安文学》上发表。

林剑鸿《一朵开在冬天的花》写了热爱自然、性情率真的诗人、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视觉独特,语言老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此观之,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诱导启发,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助力于材料的迁移,是作文教学成功的秘籍之一。

二、注意写作技法,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有了写作的素材后,还需在具体写作时,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

笔者在此介绍一种“画龙点睛”的方法———“媒介联想法”。“媒介”,是具体可感的行为,事物。“联想”是从具体事物联系到抽象的情感,思想。

如两位学生,同时写了《品茶记》,引发的联想则不相同。叶亮从中品出了人生的道理———人生如茶,先苦后甜。詹宏量则品出了———世上有许多事物是很值得我们去感受与体会的,但往往因为它们很平常或因为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使我们没去品味。有时,只要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认真去听,去看,去观察他们,你就会品出不一样的人生。同样是品茶,两位学生联想的触发点不同,他们所表达的意境也就不同。因此,注意写作技法,是纠正作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千篇一律结局的最佳良药,教师如果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那么作文教学的天空一定是永远蔚蓝的。

13.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篇十三

有一位病人得了绝症,医生找了一个又一个名医来治,总是没有多大的效果。后来,他见到一位开朗的医生,他在药方上只写了一句话:“一个进城小丑,胜过一打名医”。病人细细地体味这句话,喜笑颜开。于是,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去看马戏,抽空还去看喜剧电影。最后,病人居然奇迹般地活下来并生活得很好。

看见了吗?快乐是多么的神奇!她令春风化雪,她让尤物争荣,她是黑暗中的一缕光明。假若悲愁是个魔鬼,那快乐就是驱赶魔鬼的`天使。快乐如此神奇,但是快乐非常容易寻找。因为她是无处不在的。

上了初中,我的压力加重了,就好像天天在草原上不停奔跑的羚羊,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压力会吞并自己。但是,请看——我在努力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我像幼时的沈复一样,用敏锐的双眼观察出了许多“物外之趣”,我用手中细细的铅笔绘出心中的春天;我把汗水尽情挥洒在周末的篮球场上;我用心灵去体会钢琴曲的曼妙;我用手中多彩的课外书来描画我那神奇的分子世界。

14.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篇十四

我的数学老师,在读书的`时候,最好的却是语文。

她从未想过自己最终会走上教数学这条路。她那时的梦想应该跟文学有关。当个作家?或是语文老师?毕竟她最擅长语文嘛!

可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她高考的时候,正是最擅长的语文给了她致命一击。她忽然开始怀疑了:文学真的适合她吗?

那段时光,她迷茫,无措。于她而言,她的挚爱“背叛”了她。她无法,也不想再走上这条路了。这个位置,似乎没有她想象的那般适合自己。

她开始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思考了很久,她决定当一个数学老师。她进入了一个大学的数学专业。

这一次,命运女神眷顾了她。又或许,这个位置本就是属于她的。无论如何,当她要走向这个位置的时候,一切都刚刚好。大学的时候,她努力学习,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已经被我们学校招走了。

她告诉我,她很喜欢现在这个位置。她享受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并喜欢上了数学。这才是最适合她的。

高考失利于她而言是偶然,却也影响了她后来的选择,使她寻找到最合宜于自己的位置。如果当初,她选择的是别的路,我不知道她会怎样,但一定没有现在快乐。因为这个位置是最合宜的。

我们每个人,或许在最初,并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最适宜的位置。但我们可以一直寻找。或许在寻找的途中,你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像她那样。但请你不要灰心,这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安排,为了让你寻找到最适合的位置。

15.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 篇十五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随意性, 走到哪看到哪, 哪里吸引他的眼球他就看哪里, 真可谓走马观花。这样漫无目的地随处乱看, 根本无法在脑海中形成鲜明、具体的形象。为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意观察,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观察。首先, 观察要抓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 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捕捉它们的特点, 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 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其次, 观察要用方法。可以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 也可按照早、中、晚, 春、夏、秋、冬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 还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观察。另外, 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官, 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 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形象。最后, 观察要做记录。当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后, 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 把自己印象特别深的地方随时记下来, 还要与同学互相交流, 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人生是苦辣酸甜的。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 有的人悲观, 有的人积极, 这都取决于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理念以及思想观念。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可塑性很强, 教师要及时、主动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会学生爱生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动物、爱植物, 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当学生心中充满这些爱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就丰富了、细腻了, 头脑中储存的东西也就多了, 自然就会爱上习作。为此, 笔者经常利用语文课和主题队会课给学生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诚信的故事,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 笔者还鼓励班里的学生在校内、校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培养其健康向上的情操, 捕捉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1. 从家庭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老师, 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幸福、甜蜜, 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作为孩子, 一定要懂得父母的辛苦, 体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怀, 真情奉献。教师在教学中, 要正面引导学生, 回家必须关心体贴父母,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 既创设了亲情氛围, 拉近了亲子距离, 又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 从学校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 因此, 学生更容易从学校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课堂上, 教师是如何认真教学生学习做人的, 学生又是如何尽显百态的;下课了, 同学们是多么的开心, 有的在放声大笑, 有的在自由歌唱, 还有的在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等。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没有玩伴, 在学校能找到知心朋友、玩伴, 他们之间的悄悄话、小秘密, 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实现。

3. 从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 清洁工忙碌的身影, 警察坚守工作岗位的英姿, 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当然也可以积累一些反面的写作素材, 如, 黑心商贩为了挣钱损害人民的利益, 吝啬的商人为小朋友多看了几眼商品就大声谩骂等, 这些都可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体验与感悟, 从而获得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写作与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结合起来, 在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 并将这些素材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当中, 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6.寻找生活的节奏 篇十六

举几个例子:

给孩子建立一个固定的睡眠程序,洗漱—睡前故事—抚摸—道晚安……每天重复这样的节奏,会让孩子对睡前时光有所预期、充满期待,同时,因为有规则也有满足,孩子反而更容易入睡。

每周固定的时间去公园或选择一项全家一起的运动项目,公园散步、踢球、骑自行车、游泳,利用我们自己喜爱的运动,来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运动习惯,而这种“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的感觉,也会成为良好夫妻关系的天然黏合剂。

每年岁末,选择一家照相馆,安排一次全家福拍摄,让它成为一种仪式,一种家庭传统。一年年过去,积累下来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一家人的亲情与共同的记忆。

一年四季里,玩足属于每个季节里大自然的馈赠礼物:春天玩足草地,夏天玩足水,秋天玩足叶子,冬季玩足冰雪。

通过精心的安排,将节奏感带入家庭及孩子的生活,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就不会忘记“小事情”的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透过有节奏地做这些事情,我们不仅可以培养起孩子的好习惯,建立起家庭代代相传的传统,同样可以来滋养家人之间的爱与联系感。

拿给孩子做晚餐、一起吃饭来说,我不知道研究能否预测出爱、归属感与联系感的营养价值,也许我们不能测量到我们所吃的食物之中的这些成分,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品尝到。

新年,似乎是计划与梦想的启动器。本期策划,我们请5位大牌榜样专家畅谈健康,从孩子生病、女性健康、餐桌营养、中医保健、亲子关系等方方面面给家庭健康做提案,并分享他们的私家秘方。

寻找生活的节奏,或许也是一种开启家庭健康生活的方式?不妨,将它写入2014年家庭生活备忘录,在简单与重复中坚持。一起加油,并祝福!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14年第1期

17.心灵的寻找的生活随笔 篇十七

黄昏靠近月光,月光靠近流水,月光和流水之间是晨风,是露珠,是仓促到来又悄然离开的秋天。

转眼之间漫天下起了雪。十二月,是离别的季节。那些彷徨的行人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张望。

川流不息的车辆飞速行驶,装载着匆忙的希望到达下一个路口。在那之前,所有的等待都随着暖风穿过花丛。飞舞的蝴蝶,在天空下打开思念那扇窗,将我写给你的祝福撒落在大雪纷飞的黄昏。

奔跑在大雪里的心灵在云朵上诉说那曾经的誓言。黑夜的灯光孤独的等待。于是,那些绽放的,枯萎的,喜悦的,忧伤的,幸福瞬间,在梦境里现实。

魂牵梦绕的`月光纠缠着黑色的河流,在河流上躲藏着一座孤独的桥。我们彼此注视,却无法拥抱。也许闪亮的星空下面田野,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二月的天空无声到来,三月的清晨,仿佛一段烟雨朦胧的记忆。四月的明月是隔着天涯又隔着海角的牵挂。你是受伤的鹤群,思恋着苍松和白云,远离尘嚣。只是,最后从我的世界里消失无踪。

上一篇:春天踏春的说说下一篇:幼儿园教师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