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案

2024-09-25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案(精选11篇)

1.《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案 篇一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东泉小学

郑星香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猜数游戏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游戏吗?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交流

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小邻居。

你们会算吗?

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元钱。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人。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计划四:购物。(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3、果园里有9棵苹果树,平均每棵果树收苹果35千克,每千克桃子能卖2元钱,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4、双休日观看动物表演,周六的两场表演,每场有218名观众,周日的有329人,两天一共有多少观众?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五、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

从问题入手

去寻找条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和列综合算式的文字叙述题的基础上来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解题的能力。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教学本节课后我从一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及感受: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理念。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数学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充分体验,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事实上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 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案 篇二

关键词:学习 应用 强化

大家都知道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是五年制数学第三册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学好这一题型是为四、五年级学好数学打下基础的关键。我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多年,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使学生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要培养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算”,而应把重点放在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上,使学生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一般思路,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本节教学安排了三个应用题。

例1.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胜利站下去18人,上来9人,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例1的事物情节比较简单,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学生的思路比较吻合,学生只要理解“车上乘客”这个整体的分合状态,便可以找到“下去以后,车上乘客还有多少人?”这个中间问题。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放在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即“根据是什么,可以求出什么”上。由于这是学生初步接触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都还很陌生,所以,对例题教学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把握重点,使学生对由因导果的综合法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牢固的基础。

例2.一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这是一道连减的应用题,解法比较灵活,思路比较宽阔。在本节教材的三个例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着力教学。从思维方法上看,例2既可以从条件到问题进行顺思考,又可以从问题到条件进行逆思考。

教学这个例题,我的体会是要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来进行。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第三天看了多少页”即“看了两天后还剩多少页”然后让学生采用例1所学的“由因导果”的思考方法,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其思路可表示为:

总页数:98页,看了一天后还剩多少页?

第一天看的页数:35页,第三天看了多少页?(也就是看了两天后还剩多少页)

第二天看的页数:38页。

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由因导果”即根据“第一天看的页数”和“第二天看的页数”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这个中间问题,再根据“总页数”和“两天一共看的页数”就可以求出“第三天看的页数”。

另外,鉴于例2的“启下”作用,我还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由因导果”的分析。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开始应放在“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什么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先求出什么”上,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思维模式,然后随着学生思维的变化,认识的提高,再过渡到“要求什么,必须先求出什么”。其思路可表示为:

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总页数:98页。

已经看的页数:第一天看的页数:35页;第二天看的页数:38页。

由上可知,解答复合应用题,一般有两个思考路线,它们的思考顺序是相反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反复地按照这两个不同的思考顺序进行思维训练。

例3.石桥小学买了白粉笔80盒,买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是一道反复结构的联合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它不同于前两个例题,因为例3只有两个已知条件,且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全过程中使用两次。因此,它是教学上的难点,对例3的思路分析用“由果索问”的方法较好。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例3和例2相比,虽然题目给出的条件只有两个,但思路方法大同小异。这样,从事理上讲,也易突破“用两次”这个难点,并能帮助学生明确哪个已知条件必须用两次。

综上所述,在两步计算加减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要想进行好思维训练,我认为要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只有想的清楚才能说的明白,说是想的表达方式,是想的精华。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读题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便于针对性的采用措施,也有利于学生使思维条理化,具有逻辑性,对于培养学生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准确地使用教学术语的能力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中“说”的训练包括“复述题意”、“口述思维”和“口算式意义”三个方面。复述题意是对学生是否理解题意的检查;口算式方可避免盲目模仿和机械照搬,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生能当堂口述思维过程,这是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念往往是朦胧的、不连贯的,甚至带有一定的试探性,通过口述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有条不紊的把分析推理的过程表达出来,促使学生自觉地掌握正确的分析推理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克服定势干扰,错误迁移现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算术应用题的理解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小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低的原因之一是在简单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只按类型教,让学生死背数量关系,使学生对概念未能进行精确化分,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开始列综合算式时,有不少学生选错运算符号,甚至不知道选用哪种运算符号,经常出现“多”就加,“少”就减的错误。同时,学生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出现的错误,也会在两步、多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出现。

3.以思维训练为主打好基础,两步加减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决不能以算代想,以做代说。如:连续两个问题的加减应用题的训练,要突出第一问题的结果是第二问的条件,补充条件和提出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一般可以设计几个题,强化分析思路把重点放在“由果索问”上。

3.《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4,教材第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________?

90-36=4(个)

答:还剩4个。

2、还有4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________?

4÷9=6(次)

答:还要烤6次。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4,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

、出示例4。

例4: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2)读懂题意后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3)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4)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告诉学生,通常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6)分析数量关系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什么?

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7)那这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①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

90-36=4(个)

②还要烤几次?

4÷9=6(次)

(8)列综合算式

(9)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2、小结: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三、巩固反馈、教材第4页做一做。

2、教材第页练习十二第1题。

3、教材第页练习十二第1题。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4.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了,有很多后勤工作要做。需要我们班同学做的事有两件:一是买运动服,二是买文具用品作为奖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做好这两件工作,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二、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先到李宁运动服专卖店去看一看吧。(课件演示李宁运动服专卖店,一位营业员正挂出一套运动服。营业员介绍说:每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买一件上衣要多少钱?买一套运动服要多少钱?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等)

课件相机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1. 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先看这样的问题。

课件出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谈话: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讨论:下面该画什么?怎样画?(在表示裤子价钱线段的下面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是1份,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要画这样的3份)

追问: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提问:怎样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呢?(教师示范,学生在图上表示)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线段图,并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谈话: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 × 3 = 84(元) 84 + 28 = 112(元)

②1 + 3 = 428 × 4 = 112(元)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突出一种解法是先算上衣的价钱,另一种解法是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

小结:略。

2. 教学“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了“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那么,怎样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呢?

引导:可以先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先画出线段图,再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思考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说一说线段图的画法和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 × 3 = 84(元) 84 - 28 = 56(元)

②3 - 1 = 228 × 2 = 56(元)

要求:请同学们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看一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

四、巩固深化

谈话:解决了买运动服的问题,我们该去文具用品商店了。

课件出示文具用品商店的情境(蓝天文具商场,货架上放着许多文具:铅笔、钢笔、圆规、笔记本、文具盒、书包等)。

1. 课件出示: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 课件出示情境:一把圆规4元,一本笔记本的价钱比圆规贵5元,买一把圆规和一本笔记本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练习后,组织反馈。

3. 课件出示情境:一个文具盒12元,书包的价钱比文具盒的3倍还多5元,一个书包多少元钱?

提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先试着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谈话:商场里刚刚进了一些卷笔刀(课件同步演示),已知一个小猫型卷笔刀是6元,一个兔子型卷笔刀是12元,一个大象型卷笔刀是16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五、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学校运动会后勤组分配的工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怎样做?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课堂作业

5.《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案 篇五

问题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的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必,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心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没有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2元线,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提问:你们能解答?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线;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评析: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索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主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谈话: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人()小邻居。

提问: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提问: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谈话: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表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表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元钱。

谈话:谁愿意说说?(买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钱,买鱼用了多少钱?

引导: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评析:数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不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谈论: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报,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人。

生答师板书。

谈论: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下地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的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评析: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他设,主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玫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鞭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知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

5、引导:比较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学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学生汇报,逐题出示:①8+6=14(个)②8+6+9=23(个)14+7=21(个)23+7=30(个)

引导: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如何改题目?

[评析:这是一个有多余条件的问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问: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谈论: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提问: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从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提问: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评析:在课尾设计让学生用20元钱骈买提供的商品的活动。看似简单,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窨,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数彩纷量,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公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的素质都得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想念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评析: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课后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铁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6.《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案 篇六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习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习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7.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七

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一些活动图,图上学生三五成群的在活动,学生看着自己在图中,都显得非常高兴,都很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看到的,但抓不到数学信息。这时我抓住学生这一积极性,把图定格在一跳远图中,让学生说图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数学信息:原有12人跳远,走了4人,又来了3人。这时我又增加难度,要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我重点讲解现在跳远的有多少人?学生一下子就说现在还有11人。我请学生说出如何列式,并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这题中,由于数字小又是看着图学生基本上列的都是综合式,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我根据计算的顺序写出每一分步式,请学生说出每一分步式所表示的意义,以便引出分步式与综合式,为学习小括号作铺垫。)然后,我引出例1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图,找一找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里我只是起着牵引的作用,我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在自己的表述中理解解决问题时我们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求中间问题,然后根据中间问题再解决最终问题,是分两步做的,和我们以往做的一步题是不一样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有:

1、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学生的体育课情境图,学生学习的兴趣高。

2、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通过课后的练习,我发发现如下几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待学习

1、部分学生能写出算式,但不会用语言表达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2、在课堂上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致少数学生只会做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加强对差生辅助。

8.数学教案:两步应用题思路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法。

2、正确理解解题思路。

3、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会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一步应用题。

回忆解一步应用题的步骤

二、教学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两步应用题。

板书课题

看书,找一步应用题的内容

什么叫两步应用题

关于问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有一个已经知道,有一个还不知道

在解应用题的`时候要先求出不知道的已知条件,再求问题,解答。

出示

幼儿园买来12千克水果糖,13千克奶糖。分给小朋友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读题

求问题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一共有多少千克糖和分了多少千克糖)

哪个条件已经知道,哪个不知道?

一共多少千克糖不知道

所以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

生动手解答

指名板演

1一共有多少千克糖?

12+13=25(千克)

2 还剩多少千克?

25-15=10(千克)

答:还剩10千克。

出示例2

幼儿园买来25千克糖果。分给小班7千克,分给大班8千克,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

问题是什么?要知道还剩多少千克就要知道一共多少千克和分了多少千克

分了几次?

引导学生明确连续分两次的可以一次一次分,也可以两次和起来再一起分。

生动手解答

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

三、练习

1、出示

商店运来800根竹竿。上午卖出147根,下午又卖出85根,还剩多少根?

生自己按步骤解答应用题

师巡视

个别指导

集体订正

2、出示

停车厂原来停有小轿车37辆,面包车25辆,开走了16辆,还剩多少辆?

生独立解答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明确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思路。

9.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一 篇九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

1.口头解下列方程(小黑板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

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

10.《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教案 篇十

1.使学生理解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方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3.渗透比较、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1)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台抽水机4小时浇地多少亩?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三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读题,与复习题1题进行比较,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告诉了吗?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并引导学生画线段.

(2)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口述,教师书写小标题,形成板书.其他学生把书中第14页的空白填写完整.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共274人.

(3)引导总结:从问题入手,推想出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看这两个直接条件题中是不是直接给出了,如没有直接给出,再思考利用哪些条件可求出直接条件,进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算什么.

2.类推学习例4.

(1)出示例4: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天修完.第一天修了120米,第二天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2)分析题意,指名学生在原例题的线段图上标注所求问题.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分步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最后集体订正.

①第一队每天修多少米?

120÷3=40(米)

②第二队每天修多少米?

102÷3=34(米)

③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40-34=6(米)

答: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6米.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应用题的解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可以从问题入手,并先求出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

四、巩固发展.

1.少年宫装了8串彩色灯泡,每串15个.还安装了6串普通灯泡,每串20个,一共安装了多少个灯泡?(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口头列算式解答,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三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五、布置作业.

商店运来一批水果,其中有香蕉375千克,有桔子500千克.每25千克装一筐.香蕉比桔子少几筐?(用两种方法解)

11.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十一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习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上一篇:空间爱情伤感说说下一篇:医保新农合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