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2024-10-01

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精选16篇)

1.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一

网络环境下评价方式的实践与反思

在常规课堂中,主要采用教师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必要,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这是因为:第一,网络教学中的.学生个别化程度很高,学习空间有很大弹性,教师不可能像在班级中教学一样,通过语言或形体语言来提示和督促学生学习,因此需要用相应的评价方法来满足个别化的需要;

作 者:查晓明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宅小学刊 名: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英文刊名: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关键词:

2.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二

下面以本人教学《保护大自然》一课为例, 谈一谈网络环境下, 课堂评价的设计与体会。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小学自然第十册《珍稀的植物》、《珍稀的动物》、《保持水土》三课的综合。教学设计采用以下流程:情境导入→自主探究→网上讨论→反馈评价→总结归纳→学习成果汇报。网站设计:“美丽的大自然”、“人类与大自然”、“大自然被破坏”、“大自然的惩罚”和“大自然的保护”, 共五个学习内容;在每一块内容里都设计了“学习目标”、“在线测试”和“交流园地”三个小栏目;还有两个交流平台, 分别是“绿色聊天室”和“绿色留言本”。

●按评价功能划分课堂评价

学习是动态的过程, 所以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过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结合学生知识发展的过程及课堂教学的进程, 按评价功能, 课堂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或每一块内容的掌握程度做出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改变教学策略的有力依据。所以, 它对一堂网络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操作:在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五栏内容时, 我借用网络的优势, 开展了一系列的评价。我在网站的每一个栏目里都设计了“学习目标”。学生可以对照学习目标来评价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程度;通过每栏里的“在线测试”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看一看自己哪些学会了, 哪些还不知道, 然后根据评价结果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重点;也可以通过“交流园地”相互评价, 在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吸取别人的学习经验, 从而节约学习时间, 实现资源共享。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就是在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之后, 具体来说就是一堂课结束时, 教师或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的总结、归纳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有针对性地开展, 要既能兼顾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 也要让一些尖子生通过评价学到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实践操作:在总结、归纳这一环节, 我不是让学生来归纳自己在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 而是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出示一些环保的小实例,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分析对错。通过BBS等开展讨论, 并说出自己的感想。在成果汇报这一环节, 我让学生利用Power Point制作电子小报, 内容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自己选择。

●按评价主体划分课堂评价

网络环境的知识体系是立体的。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所以,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评价也是多角度的。按评价主体划分, 除了传统课堂里的教师对学生直接评价外, 还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 而这些评价方式都是建立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的。

1.学生自评

通过在线测试,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客观的评价。计算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得分。学生可以根据得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

2. 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通过聊天室、留言本、网络通信工具等进行相互评价。我在学习内容的每一部分都设计了“交流园地”, 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互评的环境,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磋商等。

3. 师生互评

通过聊天室、留言本、网络通信工具进行相互评价。在网上讨论这一栏里, 我让学生通过BBS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老师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评价, 学生也可以对老师提问、寻求帮助等。

●体会与反思

课堂评价, 不但是测试和调查学生学习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评价, 不断反思、总结、逐步完善教学设计, 提高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 我认为在课堂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根据课程的本位特点, 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在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比较高, 可以结合实际, 开设一些交流栏目, 上传学生的习作进行交流;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在线测试等评价工具进行评价。

第二,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并且要相互结合。学生的基础有差异, 所以, 教师在选择评价方式时要有针对性, 结合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第三, 评价内容要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评价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设置要联系到基本的知识点, 也要有拓展性的问题。

第四, 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实现课堂评价。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离开了网络就没有生命力, 为了弥补网络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可控性, 一定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来进行课堂评价。

3.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三

[摘 要]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针对传统总结性评价的不足,应在中药分析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者相结合能有效提高中药分析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中药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46-03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1]它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过程,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药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分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品质评价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及中药成分的分析评价等要求。传统的中药分析教学过程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迫切需要深化中药分析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中药分析课程特点的多种教学评价方式。

一、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建立的必要性

中药分析是中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2]本课程要求在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当代中药分析的特点、方法和实际应用。中药分析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对学生前期的基础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评价[3]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其中最关键的是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即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根据中药分析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的教学特点,本教学团队拟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三者相结合[5]的综合评价方式。

诊断性评价是在开展中药分析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前期学习的情况做出测评,以便在课程讲授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中药分析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的测定性评价。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师的教有的放矢,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形成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体现,是为了引导中药分析教学过程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并不是选拔优秀学生,而是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和不足,改进他们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中药分析课程结束后,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即通常所说的期末考试。它注重考查学生掌握中药分析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6]

二、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在中药分析教学中的实践

中药分析课程是综合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的必要基础[7],是高等中药学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较高的认知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知识的构建者和学习活动的安排者,应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扩充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提高了中药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近几年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本教学团队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综合教学评价方式,在中药分析教学中已经由最初的构思逐步过渡到课堂实践应用,并已在学校部分班级的中药分析课程教学中试行。

(一)采用期初诊断性评价,提高教学主动性

在开学初,采用诊断性评价,通过学情分析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教学计划,以教师为主导讲授中药分析学的总论,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本教学团队采用调查问卷、专项知识测试的方式,在开课前对学生所学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测评,这样有助于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预测。在教学过程中间,也可以通过阶段测试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本教学团队在开课前进行小范围的补习,弥补前期课程学习的不足,争取所有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开课过程中,通过课后个别辅导使落后的学生能尽量赶上。

(二)采用过程形成性评价,提高教学针对性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目前,教学团队在中药分析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教学为辅”[8]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教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安排,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小组讨论PPT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形成性评价是要变传统的书面考核为多方位、多角度外显性和内隐性相结合的形成性考核。中药分析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文献检索、小组讨论、平时作业、阶段测验等外显性部分和学习态度、学习心智、团队协作等内隐性部分。其中重点突出小组讨论和团队协作的考核,各指标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施

要想在中药分析教学过程中顺利实施形成性评价,关键是要更新观念,使师生共同形成统一的、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认识到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建立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要变原有的“教师满堂灌”为“学生多参与”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中逐步建立一种积极、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本教学团队在中药分析课程开课时就将评价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听取学生意见并进行修改;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如实记录各项成绩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通常在每次作业、提问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本教学团队在讲授《中药的含量测定》一章时,由于各种含量测定方法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课程中已经介绍过了,所以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含量测定计算的公式,采用随堂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对于比较重要的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轮流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在第一次上课时集中讲授各论部分的学习要求,然后把学生按每组3-4人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知识点。之后要求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按时完成文献检索、组内讨论、总结分析等工作,最后在课堂上以公开汇报的形式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当每组进行PPT汇报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各抒己见,然后再把教师的建议和要求告诉学生。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现场总结评价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沿用期末总结性评价,提高教学实效性

总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通常所说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中药分析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依旧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仍应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在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时采用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核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督促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教学团队在组卷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了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将客观题由原来的40%减少为30%,同时在主观题中增加了开放式问题的比例。

三、讨论

评价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基本成分,三种评价并非彼此排斥,它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工作都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无论是形成性评价或是总结性评价都带有诊断的性质;而且,由于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工作,所以任何评价都带有形成性的性质。没有诊断性评价不是真正科学的评价,只是一种主观臆测,而没有形成性评价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在中药分析教学中,本教学团队结合多种教学评价,把原有教案提升为教学设计,将诊断性评价的结果用于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和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形成性评价的结果用于教学互动和每章的及时反馈,总结性评价用于学期末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教学反思与改进。当然,每当教师采取其中一种评价形式时,都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确评价的目的、如何进行评价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帮助教师反思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 参 考 文 献 ]

[1] 程书肖著.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丽,尹华主编.中药分析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衣建龙,徐国江.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评述 [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109-110.

[4] 赵必华,查啸虎主编.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 王诗源,李慧芬,张学兰,周萍.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综合应用3种考核评价方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13):63-64.

[6] 胡中锋.教育评价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 夏苗芬.《中药制剂分析》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69-70.

[8] 邵晶,郭玫,余晓晖,赵磊.《中药制剂分析》与《中药成分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5(3):141-143.

4.中职学校创新德育评价方式的实践 篇四

一、实施背景

现行技工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技工学校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即具有技工学校全日制学籍的学生,操行考核合格,学完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且考核全部合格,或修满规定学分并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准予毕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核准学生能否毕业,侧重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及技能水平,对学生操行的考核也主要停留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忽视了学生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这直接影响到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把德育证、国家职业资格证、毕业证“三证”融通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从2012年3月开始,开展了两轮实践。第一轮在2011文秘班、2011机修5班、2011机电4班、2011化工2班等8个班开展试点,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轮在2014 冶炼班、2014 化工 4 班、2014机修3班等8个班深化实践,育人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9月,笔者学校总结提炼实践经验,申报项目《职业学校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德育证“三证融通”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2014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

二、创新之处

“三证融通”是指学校建立德育评价、颁证制度,将学生德育证、国家职业资格证、毕业证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品行和技能进行综合评价的一?N制度。“三证融通”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毕业前,德育考评合格,取得德育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鉴定,技能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学生取得德育证和职业资格证,是取得毕业证的前提条件。

“三证融通”制度的实施,对于改变传统评价方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评价制度运用多元职能理论,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将德育评价与技能评价、校内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密切结合起来。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8种以上智能构成。

笔者学校从2011年开始在部分班级中实施多元智能化的个性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题《根据多元职能理论改革中职学校学生评价机制的研究》获得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研究过程中,依据8种智能理论,拓展了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让学生的综合智能得以发挥和提高。该课题于2015年3月通过结题评审。

笔者学校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学生德育,将多元评价的考核结果运用在“三证”融通制度上。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我们改变传统单一的操行鉴定,重视考核学生参加素质教育和德育活动全过程的态度、能力、水平。

三、三证融通考核过程

1.校内学习阶段(校内过程性融通)

即从学生入校到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这一阶段主要考核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态度、遵纪守法、生活作风、合作交流、创新能力及学业成绩等 7 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学生自评、班小组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和班主任评价等4种途径来实现。这一阶段的考核评价主要在每个学期末和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前进行。

2.顶岗实习阶段(校外过程性融通)

即从学生参加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到毕业当年的5月。这一阶段主要考核学生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合作交流、创新能力及技能学习等 5 个方面的情况,让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都可以看到学生的强项和不足之处。这一阶段的考核,在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前进行德育、技能评价。对于在校外实习期间有严重违纪行为的学生,终止校外实习,由各专业系组织德育辅导员、班主任针对不达标的项目开展教育,直至达到合格为止,方可继续实习。

3.毕业证发证阶段(终结性融通)

即毕业当年的6~7月,这一阶段是终结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获得德育证、职业资格证。如已经获得两证,核发毕业证。

四、德育证考核的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从思想品德、学习态度、遵纪守法、生活作风、合作交流、创新能力及学业成绩等 7 个方面进行评价。学期末,班主任汇总日常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后,分别按照50%、15%、15%、20%的比重相加后,确定学生的本学期德育评价考核等级。如学生前一学期德育考核有项目不合格,新学期给予考察阶段1~2月,针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整改,考察合格可认定为“合格”等级。

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从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合作交流、创新能力及技能学习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由实习带队老师、用人单位分别根据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学期末,班主任汇总实习带队老师、用人单位评价后,分别按照30%、70%的比重相加后,确定学生的本学期德育评价考核等级。

学生毕业前,由班主任综合学生在校期间和校外实习期间的德育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毕业前德育的综合等级评定。学生每个学期的德育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学生毕业前德育综合评定等级达到“合格”及以上等级的,学校颁发德育证书。德育证书是确定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学生毕业前德育综合评定等级为不合格者,学校不颁发德育证书和毕业证书,学生延期毕业,暂发结业证书。

五.工作效果

1.学生苦练职业技能

学生技能水平高,每年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015年4月,两名学生在捷克举行的第十九届“林德金杯”国际青工焊接大赛上,荣获钨极氩弧焊、火焰气焊两个赛项的冠军。其中,火焰气焊赛项是欧洲国家的传统强项,我国在该项目上系首次获奖。

2.学生养成职业道德

学校成立55个学生社团,形成“一生一团”“阳光德育1000天”等德育品牌。校园文化繁荣,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呈现出“班班有品牌,生生有特长”的局面。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得到提高。

3.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试点班级学生100%取得三证。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团队意识强,工作认真勤恳,能吃苦耐劳、遵纪守法,职业素质受到企业普遍赞誉。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为95%以上。

六、小结

“三证融通”将学业成绩、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评价“捆绑”在一起,使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修炼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技能人才。5年多的实践证明“三证融通”是一种很好的德育评价模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将继续全面推广这种德育评价模式,促进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团队实践活动的自我评价 篇五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具有无私精神;确立主题,见解独特,并且与他人分享,体验合作的愉快。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合作交流过程中你总是默默无语地认真学习,即使遇到了挫折也毫不气馁,沉静之中带着几分倔犟,淳朴之中透着踏实。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作用。并且由于你做事认真的态度让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6.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篇六

一重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与传统教师评价以评定教师级别决定奖惩为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评价手段、指标及反馈形式上更注重实效性。

二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强调评价的主动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与外在评价者相比,教师对自己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与对象最清楚,最了解自己在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中的优势与困难,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程及发展方向又最为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打破了课堂的时空,其教师评价是不能用简单的课堂评价来代替的,而课堂时空以外的教学信息的收集与提供是有赖于教师自己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作为被评价者,更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评价气氛的营造,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建立平等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前提。而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是实现教师自我评价的必经阶段。

具体而言,在评价前期,在与被评价的教师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个性化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注意选择恰当的渠道和方式收集评价信息,鼓励教师主动提交评价资料,提供评价依据,在评价中给教师一个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重新肯定自己的机会。同时,创设民主和谐的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教师一同分析与探索。在分析评价资料和数据信息时,要注意与教师沟通,了解资料的背景和影响的因素,从而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在形成评价结论的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充分的讨论,要与教师尽量达成清晰一致的认识,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要注重引导教师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总结的能力,并且与教师一起寻找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整个评价过程中,高度重视被评教师全面的积极的参与、自我反思及相应的意见和观

点,这不仅有利于收集到准确的评价信息,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也有利于被评教师本人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改进和提高,还有利于消除被评教师与评价人员之间的对立情绪,使被评教师能自觉地接受和理解评价结论。

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让评价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就显得非常关键。要实现教师主动的自我评价,首先教师要准确了解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持续、整体的发展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确定专业发展的目标与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的反思,要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形式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让评价真正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传统课程模式下,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互相脱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作为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师们最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同时他们又是课程的实施者,对课程实施中的情况有深刻的了解,因此,由他们对自己的设计与实施的情况做出评价应作为对课程进一步修正的重要依据。当然不能把教师作为课程的惟一评价者,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科学的课程评价还有赖于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们的共同配合。

三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活动过程,而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职能在于管理教师,所以实行的是一种 “以成败论英雄”的静态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时间过分集中,过分注重结论。按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观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教师评价应该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师评价要贯穿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首先,评价信息来源于教育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关被评价教师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信息,这是教师评价的基础,这样所得出的评价结论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收集信息是教师评价的关键,而信息的收集工作是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其次,评价结果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制定直接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并随着教师不断专业成长有所变化,评价手段的设计应考虑到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在过程中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能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自己的优势、不足形成清晰一致的认识,激励教师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评价的效率。最后,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教师评价制度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不断发展。教师评价使教师在活动与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不断地生成新的评价内容,教师评价是一个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持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评价的多元化及评价的综合性首先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多元的:有校内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有学生家长,也有其他社会主体。不仅学校领导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如前所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本人凭着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深刻的了解,对自身发展的高度关注,被评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同事、学生及家长,他们直接、间接地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工作伙伴,他们的意见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提高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师评价中要创设积极的氛围,让同事、学生和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多渠道地提供评价信息,使教师评价更有效。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平和的态度、宽广的胸襟接受他人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工作环境、教学对象的相似性,同事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较深刻的理解,同事的评价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对被评教师在工作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行为是非常有益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发展,能够使被评教师与同事在评价中消除相互提防与磨擦,从而坦诚相见,做出客观、合理公正的判断,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被评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他们对教学活动及师生交流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被评教师以及时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而家长与教师一样关注学生的成长,家长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家校联系直接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与家长参与评价时一定要有所引导,要让学生与家长了解评价的目标,哪些内容适合家长与学生参与评价,哪些评价结果仅供参考等,在评价中应有清晰的认识。

正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多主体参与评价,这就决定了其教师评价时评价

主体的多元性。当然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必然会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多种评价内容与方法,以及多样的评价信息收集的手段及评价结果反馈的方式。如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有对教师基本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评价,更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等等方面的评价。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五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价的针对性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人格、成长历程与背景、思维的方式、个性特长、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教育教学才变得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教师根据《纲要》自主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它比其它课程更需要教师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使教师能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出自己个性特色。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评价不是要抹杀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全体教师整齐划一,这样我们将失去具有特色的教育“精华”,统得过死,教师没有主动发展的空间,其创造性就会大大减弱。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

7.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七

一、科学区域活动的含义

科学区域活动为教师依据幼儿个体性发展情况,并结合具体的教育规划而科学设定的幼儿活动环境。这一过程有目的性的放置设施与材料,并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选择性。一方面,科学区域是按照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来划分的,活动材料的选择服务于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幼儿在无任何干涉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完全依照个人兴趣与意愿;另外,科学区域与集体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差别,一改固定模式为多样化的、合作性的多人学习过程。

二、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记录方式的探讨

首先,所选的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区域设置合理化的分析。在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记录时,要写明幼儿自主探索、创作结果及实现方式(即玩法)等方面。借助于记录,教师便能够对区域中幼儿实际参与的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对区域设置合理性有所掌握。当幼儿对某个区域接连不断地进行参与时,则设置合理化程度高、难易适中、玩法贴合幼儿个性;当某区域几乎没有幼儿进行参与时,则表明其玩法、材料及布置形式有待于改进。例如,在进行《小问号》区域游戏记录过程中,采用简单的圆圈、线条等形式设计了为期2周的幼儿活动记录表,分别做出了区域名称、参与班级、参与幼儿名字所属框,幼儿若参加此区域游戏,便在归属班级、名字后打上对勾,以此便能够直观统计出哪个种类幼儿参与最多,哪个区域几乎没有人参与。当所设计的区域参与人数很少时,安置材料甚至游戏内容便要适当调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层次较为多样化时,要对区域材料和游戏难度适当增加,尽可能兼顾所有幼儿。

其次,记录表的设计应直观、形象。一方面,要使幼儿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如,在《这些车如何启动?》区域中,为幼儿设置了电池驱动、回力汽车、手推汽车及拉绳汽车,旨在让幼儿进行启动,将感受记录下来。我们依据这一模块的特点,给出了不同启动方式汽车的粘贴画,让幼儿自主选择、粘贴并记录感受。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记录表有助于幼儿概括能力、整合能力的提高。

再次,所选的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展开指导。在同一份幼儿活动记录情况表中,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情况都包含,这就表明幼儿能力差异十分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记录表制作时,应本着便于观看、方便比较的原则,以简明、清晰的绘制风格来完成,尽量能够对幼儿学习能力、实践结果进行充分反映。另外,完成记录表后,合理的总结与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制订《谁跑得快?》记录表时,幼儿1制订的记录表线条粗糙、十分不争气,这从侧面反映了其观察能力差、缺乏耐心的缺点,教师应该给予充分指导,而幼儿2字迹工整、线条规范,说明他能够耐心、细致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对其自主学习成果进行鼓励,使其继续投入其中。

最后,引导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记录。幼儿完成科学区域自主活动是培养其自主能力的良好机会。然而,很多教师对此活动意义没有形成充分认识,他们为了简化记录过程、保证活动进展,便为幼儿提供记录模板让其模仿。这样一来,幼儿真实的学习成果便不能够得到体现,尤其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来讲,其差异更是无从体现。如,在《我是小记者》区域中,幼儿需要对身边人进行采访,对其工作名称、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表上,有的幼儿以绘图的形式记录每个被调查者的工作信息,描绘详细、生动,有的幼儿用符号结合文字的形式来表达。

总而言之,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与培养幼儿创新性、主动性要求相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十分关键,其对于记录方式的选择及记录表的制订关系到幼儿表现主观思想的完善程度。本文从科学区域活动的含义出发,主要对记录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区域设置合理化的分析,要直观、形象,要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展开指导,并尽可能采取不同的记录形式等。

摘要:科学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早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已经在很多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的一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根据教育目的科学设置好活动内容、布置材料,而且要合理设计幼儿记录方式,以便反映幼儿自身能力,为教师教育提供关键性的指导。

8.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课外活动;优化;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14-02

[作者简介]朱建农(1957—),男,广西宁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桂林市第十六中学校长,中学高级。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来较为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目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大。在教学实施上只能偏重知识的授受,难以兼顾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不能充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法单一,难以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大变革。而课外活动是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它能突破课内的各种限制,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更易于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它打破了教室的框束,把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整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更全面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发展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动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责任感,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层面对课外活动的整体优化

(一)学校对课外活动进行整体部署

根据课程目标及学校的教学特色,学校应该从整体上对课外活动做整体的部署。例如,我校成立了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向教师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活动课程的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工作,使所有老师清楚理解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具有实施组织指导活动所必备的技能、具有积极参与的动机并愿意花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而言,学校领导应促使教师认识到,开发、设计、组织课外活动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制定必要的倾斜政策,确定、组织课外活动是计算教师工作量的一项基本标准。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课外活动、艺术课外活动、科技课外活动、学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上精心安排,合理分工。学校教育、教学、后勤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协调与保障工作。

(二)时间与空间的有效保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许多学校课外活动时间多被主课占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设施少,一些可以开展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不对学生开放。课外活动的实施时间与空间没有了保障,学校按素质教育规定安排的课外活动一度形同虚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社会和家长的,也有学校的。社会上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希望老师多给学生加课。为保障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并从法律的高度予以规范。自2006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其中第37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在学校的教学安排上确保每天一个课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并从学校管理制度上确保这每天一节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被挤占。同时在课外活动场地设施方面,学校要加大保障力度,想尽办法增加体育、歌舞、绘画、科学探究的活动场地及设施,并确保在课余时间能对学生开放。

(三)师资上的保障

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老师的推动与引导。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师资培训,促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与时俱进,提高对课外活动及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并在能力上确保能对课外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指导,实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有利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建立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需要因而发生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们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角色变化要求教师行为的优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学习方式才能推行。教师要对课外活动具体指导,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有效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二、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实践

以下介绍我校优化课外活动,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些做法。

(一)科技实践活动项目组

学生基于自身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模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科学探究的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项目组由科研处组织安排。

(二)学科课外活动项目组

这个项目组包括信息、英语、语文、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外活动。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学习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平台。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导课外探究的兴趣。教师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课外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比较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注意分配学生角色、提出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注意合作学习的效果与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

政教处统一部署协调,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尊重学习者的需求,从环境条件和学校的特点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加强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四)体育课外活动项目组

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野外活动、运动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等。这些活动在满足学生身体活动的需要、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也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运动人才,由体育教研组统一计划实施。

(五)艺术课外活动项目组

活动的形式有许多种,可以让学生自选,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内容分为独唱、合唱、舞蹈、器乐演奏、表演(校园剧、课本剧、小品等)、绘画、书法等。这些活动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地学习,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艺术教研组负责组织实施。

我校通过这几年来优化课外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实践,在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和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同时也让教师积累了相关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丰富和完善了活动课程的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卢宝祥.学校变革面临的现实困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9.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篇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一项过程开放、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围绕课程总目标,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把对课程实施各主体民主、客观、公正和有效的综合评价付之于行动,是本节所将要讨论的重点。

就其性质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也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性过程。同综合实践活动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也需经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密监控、及时调整和总结反思等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为此,我们必须杜绝随意性、形式化、不负责任、走过场或者穿新鞋走老路的评价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真真实实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呢?我们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课程评价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管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与管理。

课程改革实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机构的组织管理形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它由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和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三个部分成员组成。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履行当地所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职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主抓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以及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总结反馈的职责;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直接组织、指导、监督并向学校总结反馈本年段或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情况的职责。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的评价对象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的监督;学校和年段或班级两级机构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上级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的监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共同意义构建的过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当兼顾各种课程实施主体,即领导或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管理与监督制度。

任何组织、任何机构,要在实际工作中高效履行其工作职责,就必须要有能促进其各成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激励机制和限制其各成员滥用职权行为发生的监督机制。只有让各成员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促成组织或机构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大胆创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构来说,不论是何种级别的评价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都应建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的框架之下,让其成员明确自身的主要工作职责、具体的任务分工和在实际的评价操作中如何规范自身的评价行为及日常工作考核要求。

3.狠抓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操作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功能是否实现,同时还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是否实现。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者成长的必由之路。狠抓相关培训工作是科学评价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方法及操作要领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培训的目的,不仅要使评价者评价观念得以改变,同时还要使评价者掌握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操作技巧。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自学与出外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包括评价重点与主要评价项目的确定、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实施评价的操作流程和评价结果的表述四个部分。下面结合评价的三种不同对象逐一加以阐述:

1、对学校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学校的评价,一般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导中心组织和完成。行政部门评价指导中心可以根据当地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同进度、不同类别学校的办学要求、学期或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实施重点来确定相应的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一句话,就是要依据当地实情和被评价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确定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切忌不加考察地一刀切、千篇一律或盲目照搬照套。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作为评价操作的实际形式表现,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由评价的主要内容来决定。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评价的内容特点,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进行评价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学校自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评价的主体。被评价的学校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自评,来发现自身的得与失,调整和完善工作计划,为今后的努力确定新的目标和方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我参照评价的体现。

②问卷调查。由于工作特点的制约,参与评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往往不能实际介入学校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各个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评价的信息资料掌控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可信度。为此,在实际评价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多层面了解被评价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看法,是实现真实评价的必要手段。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调查方式可以采用随机抽样式调查。

③现场审议。现场审议,是一种对学校在课程实施前与后,关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进行现场分析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是评价者们在通过实地考察、实地取证、活动观摩、与被评价者近距离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分析、交流、讨论并最后得出评价结论的过程。这种通过现场审议的方式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进行评价,是当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和手段。④交流访谈调查。所谓交流访谈调查,就是由行政部门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指导中心主持,随机抽选一些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就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与课程实施效果等有关具体问题进行集体访谈调查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有利于评价者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讨、相互质疑等手段开阔视野;有利于评价者听取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开拓民主评价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参加座谈答疑的每一个人自由地畅所欲言,教师、学生和家长应当分批进行。

(3)评价操作程序。

对学校进行评价的一般性操作程序是:制定评价细则——组成人员——实地考察取证——初步审议——座谈反馈——形成最终评价。

(4)评价结果表述。

任何一种评价,都要有结果体现。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对学校进行排次,而在于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评价结果的表述既要对被评价学校在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成绩作出充分地肯定,也要指出被评价学校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和要求。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可以采用具体直观的量化分值和措辞简洁明确的质性评定语言相结合的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教师的评价,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的总体框架内,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来确定评价的重点和项目。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和评价主要项目的确定,一般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拟订教师评价总则,各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自身发展现状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来共同完成。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情况下直接由教师所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组织实施。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教师自评;②同事评议;③学生、家长座谈;④部门日常考核评价;⑤相关理论知识测试。对于前面三种,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学校评价相似,这里着重讲述部门日常考核和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

部门日常考核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决定了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教学进行日常考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教师进行日常考核评价,是学校职能部门行使课程改革管理权利的体现,也是进一步规范教师日常教育行为的一种有力保障。其考核的内容有:教师学期初制定的课程活动指导计划、课堂活动指导教案、学生活动情况记录、教学指导反思、学生活动案例分析、特殊生跟踪指导记录、期末教学总结、教育文献摘要和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情况等等。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活动指导策略,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教师素养的要素构件。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虽然不是对这些相关要素构件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但也是对教师综合素养进行判定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这种测试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课程评价要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活动指导策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内容。试题的类型包括知识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类。测试的形式一般可采用笔试、问卷、答辩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3)评价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材料会审——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4)评价结果表述。

对教师的评价目的与对学校的评价一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对教师评价的结果表述也应从肯定教师的工作努力和指出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两个方面考虑,以量化评定为辅,质性分析为主,进行论定。

3、对学生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学生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课程评价最值得慎重的环节。务必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严格依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原则,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发展要求和学校学期规划,制定各学期学生评价的重点及主要项目。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采用学生自评、活动小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和评价指导小组综评四种形式。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指导教师点评贯穿于学生课程日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期末综评。至于年段或班级,一般是在学期末或学

期末才由学校统一进行。

(3)评价指导小组综评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公布测评项目——组织命题——材料会审——成果观摩——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4)评价结果表述。

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和学校教务处联合,出具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报告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陆圈镇中心小学

10.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十

什么是“评价月”?

“评价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评价活动。它是引导教师在一个月内指导学生围绕现实问题展开真实性的任务,体验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一、“评价月”活动的意义。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活动是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管理、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活动能够更加有效的评估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活动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促使广大教师尽快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特点与规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评价月”活动的具体内容。

以主题活动评价为基本形式,利用主题考察内容和问卷调查两项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实施课程效果进行检测。

问卷调查以抽查的形式到基层学校随机抽选学生和老师统一答卷。主题活动考察内容由进修学校小学研培部统一确定。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部分学校在主题确定上理解有偏差,没有改变用答卷形式来考察学生知识与能力做法,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在继续加大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削弱了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多数任课教师身兼数职,期末实施评价工作量大。

下面就主题活动考查内容及评价做如下介绍: 1.主题活动考查内容的确定。

主题活动内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纲要》,选取本学期3—6年级“资源包”当中内容作为某一活动主题,包含了调查采访类活动、设计与制作类活动、科学实验类活动等多方面。

确定活动内容的说明:在之前的问卷调查过程中与学生座谈了解到,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很少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的形式开展活动,出现“说实践”“看实践”的现象,这样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受。所以我们设计的活动主题依然来源于“资源包”,但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经历“准备与策划”、“实施活动”和“总结交流”三个阶段,通过完成综合性的真实的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综合的,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经历这三个活动阶段,避免“纸上谈兵”。

2.评价形式的设计。

本次采取自我评价、他人(包括教师、组内其他组员)评价、小组评价的形式开展评价。采用真实性评价与“捆绑式”评价的方式设计量规表。在真实性评价中,学生要应用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真实情境中的某项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状况考察学生问题解决、实践、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捆绑式”评价就是将个人评价和小组考核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3.评价工具——量规表的设计。

①设计意图:评价量规表的设计方便学生操作,能体现参与活动的个人和小组的活动效果及能力的展现。

②设计依据:评价量规是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活动表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展开真实性的任务,我们使用评价量规作为评价工具是符合本次活动目的的。

③设计内容:评价量规的设计采用表格式,有活动不同阶段的个人评价项目和小组评价项目,具体有四个等级评价,依次为:优秀、良好、一般、需要改进,每个等级有详细的评价说明。4.评价内容及方法:

①评价他人:在“活动总结阶段”学生参照“评价量规表”,通过开展组内

评价与组间评价来评价个人和小组完成任务的效果,评价的结果填在被评价者的“活动评价表”内。

②评价自己:在“活动总结阶段”学生使用“资源包”中的“学习单”反思本次活动,并把主题活动考查卷中的“自我评价”部分填写完整。

③教师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使用“评价量规表”根据各小组在每个活动阶段的表现为每个小组作出相应的等级评价。

总之,我们主题评价设计遵循主题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原则,设计的主题、形式、标准目的明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重在通过此主题评价的实施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但是,我们今年确定的主题、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也只是给学校提供的范例和参考,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各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需要,今后主题评价还是由学校自己来确定,学校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且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三、“评价月”活动的时间及课时安排。

根据各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评价周期定为两周,统称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月”。此次主题评价考察时间由学校统一规定。围绕主题利用3—4课时开展活动。建议3课时:第一课时为主题生成及方案设计阶段,第二课时为活动实施及中期活动总结阶段,该阶段重在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三课时为成果展示与总结交流阶段。如果第三阶段总结交流的不够充分或展示的成果不完善,可以增加一课时来完成,旨在关注学生活动体验的完整性。

四“评价月”活动的操作流程和实施建议。

1.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有计划有序地开展好评价月活动。

建议:学校根据主题任务完成的期限,统筹合理地安排考察时间,可采用课内加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切记加大学生课业负担。

2.学校要对所有涉及参与考查的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实施工作。具体操作、管理内容如下:

①负责考查的教师要熟悉了解此次评价月活动目的、内容和操作流程及要求,认真做好管理与实施工作。

主题考察活动完成期限较长,要避免考查卷的丢失或破损,按照完成期限及时收取学生考查成果资料。

②任课教师要研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评价量规内容,根据评价量规,采用等级制综合评价学生,要保证评定过程及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做好评价工作。

③教师要帮助学生管理好个人的成长记录档案袋,将学生的主题考查卷子与过程性材料一起装入成长记录袋。

过程性材料即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卡、方案(计划)、草图、小制作、实验报告、倡议书等材料,可以以文字、图片、光盘等形式进行收录。

(3)做好质量分析。

每个年级写一份主题活动考查分析报告,要求:分析全面,如实填写、如实分析、不应付。

分析报告的内容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主题与学情分析

第二、活动开展情况分析(三个阶段活动的开展情况,即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成果展示与总结交流阶段)

第三、活动评价情况分析(学生自评情况、同伴互评情况、小组评价情况)第四、存在的问题

第五、改进措施 3.学校要做好总结上报成果工作

评价月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总结,及时向我部反馈此次活动总体开展情况。

①形成抽样分析报告。

要求:每个年级形成一份主题内容考查分析报告呈报小学研培部。

②提交部分学生考查成果资料。

要求:不同年级、不同等级的学生考察成果各3份以上,包括活动前的方案、搜集的信息整理表、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及活动成果。呈报形式:上传照片或复印件。发送的文件要标清类别以压缩文件形式放送,发送时注明单位。小学研培部邮箱:najx008@163.com ③做好评价工作总结,将此次评价月活动作为一项内容写进期末教研工作总结当中。

材料上报时间待定。

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培部

11.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 实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60-01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動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合理的目标对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活动环节的有效设计是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而互动环节和评价环节则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应当从这几方面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环节进行优化,保证设计好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幼儿的发展要求。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

(一)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幼儿发展的需求,注重对幼儿兴趣、爱好的培养,保证组织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幼儿的经验。所以,在开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活动目标,并且确保教学活动目标的合理性和个性化,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二)集体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做好备课工作,突破以往的备课模式,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环节设计工作中,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视教学环节设计的过程,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反思与评价纳入到集体教学活动设计内容中,促使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备课质量和有效性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

(三)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设计。教师提问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需要予以关注和重视。有效的教师提问能够促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1]。所以,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注意提问环节的设计,保证提出的问题能够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遵循“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原则进行提问,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还应当为幼儿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恰当的时机为幼儿提供引导和指导,调动班级全体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四)集体教学活动问题的回应。提问环节是双向的,不只是教学工作者向幼儿提问的过程,也是幼儿向教学工作者发问的环节。因此,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者需要灵活、及时的应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耐心、细心的给出相应的回应。问题回应环节能够真实反映出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教能力,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学工作者应当敏锐的发现幼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有效的对幼儿传递的各种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从而确定是否该做出回应和拓展。其次,幼儿教学工作者应当仔细观察幼儿的日常学习行为,做到尊重幼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取表扬、设置疑问、追问、参与等方式对其提出的各类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五)集体教学活动互动环节。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注重互动环节,采取有效的策略保证互动环节的有效性。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组织开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五种策略提高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2]。其一,利用示范、训练的方式促使幼儿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教学工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耐心的指导、热情的鼓励、言传身教等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发挥榜样的作用,规范幼儿的言行;其二,贴近幼儿的生活,通过交谈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进而分享情感,做到换位思考;其三,对于幼儿所提出的各类问题及时给出回应,使其学习兴趣保持较长时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幼儿爱问、好学的习惯,增强集体教学的交互性;其四,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共同讨论,从而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五,为幼儿布置合理的任务,提供展示的平台。

(六)集体教学活动组织评价环节。在评价环节,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以鼓励为主提高幼儿参与评价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价工作,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时,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采用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的行为加以评价,如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促使幼儿自觉改善自身的行为和学习效果。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实践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实践中,幼儿园方面需要保证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执教水平和综合能力。可以从备课、听课、研讨等方面着手,保证集体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在备课方面,幼儿园经过反复的斟酌和实践,深入钻研《高素质幼儿园教育丛书》内容,使其能够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实践工作。针对其中不适用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并且每周定期组织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参与集体备课,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共同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听课方面,幼儿园主要采取的是随机随堂的模式开展听课工作,借助这种随机随堂的模式能够有效的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真实授课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改善幼儿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幼儿园还阶段性的组织年轻教师参与到听取骨干教师公开课的活动中,使其能够借鉴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职教能力和水平。在研讨方面,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组织开展“网络议课”和网上专题研讨活动等,通过这种方式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线上交流互动,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均衡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能够有效、顺利的开展,针对幼儿园方面,应当积极组织幼儿教育工作者集体备课,通过观摩其他教学工作者的讲课,丰富自身的活动组织经验,并在研讨中互相提出对方讲课中的问题,从而对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使集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保证幼儿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朋坤.关于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对策探究[J].学周刊B版,2014(3):235-235.

12.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十二

一、现行资助体系面临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 成果显著, 贫困学生受助面、受助金额不断增加。但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贫困学生数目增加, 现行资助体系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 资助对象认定缺乏科学化、人性化。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在整个认定环节中占较大比重, 也是主要参考之一, 但具体开具证明的部门为学生生源地的村、镇、县和民政局, 对于他们而言只需盖个印, 不需具体财政支出。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基本都能盖到印, 而高校资助中心以贫困证明为主要参考依据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难以客观具体地了解到申请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学生民主评议存在主观臆断, 一些学生通过提供虚假信息却获得资助, 导致个别地方出现“困难学生”生活奢侈, 而一些真正的贫困生却因性格内向, 平时与同学交流少反而在评议时得分较低, 没有得到资助。网络上关于某些贫困学生生活奢侈、学习懒惰的报道时有发生, 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对困难学生的同情, 打击了为他们提供帮助的热情, 资助工作脱离了初衷与既定的轨道。

第二, 对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后没有对他们进行心理资助, 也没有开展感恩、诚信、励志等后续教育, 导致一部分学生暂时解决了经济贫困, 但心理并未脱贫;一部分学生在得到无偿资助后, 认为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权利, 缺乏责任感, 引发惰性, 造成学生过分依赖资助。同时缺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没有针对学生因贫困产生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人格自闭等进行疏导引导。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 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很严重, 这容易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 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并伴随有强烈的失落感。这些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引导, 帮助他们走出自卑, 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第三, 传统意义上的只限于追求经济满足的资助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拓展资助方式、支持实践锻炼、提高综合能力逐渐成为当前资助体系研究的新热点。我们必须通过提高认识、优化资助体系设置来帮助学生化解物质困乏, 推进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取得创新与突破。鼓励和帮助贫困学生靠自己的能力, 解决自身困难, 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 这些都是当前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的必要性

当前,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 资助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家对贫困生救助力度逐渐加大, 资助形式不断拓展, 贫困学生受益人数不断增加, 贫困生生活困难已基本得到解决。如何在提供资助的同时对受助群体进行感恩教育, 将资助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育人工作重点, 资助为方式, 育人为目标;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 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 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断创新, 取得新突破。使贫困学生在实践中懂得饮水思源, 知恩图报,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和学校, 将这份爱心传承下去, 帮助更多的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探索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针策略, 在具体工作中更应突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理论, 不断总结经验, 力争做到经济帮助、思想教育、能力锻炼多管齐下, 协同促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拓宽社会视野, 更直观地了解社会,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经济困难可以靠经济资助得到解决, 但由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却可能影响贫困学生以后的就业、生活。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生成人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是学生获得完全知识的重要方式, 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三、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将资助育人从简单的解决实际经济困难到帮助困难学生勇于面对困难, 积极向上地面对自身的家庭条件, 进而树立自信, 自强不息, 这是当今资助育人发展的新方向。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第二课堂教育的效果,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真正达到帮困扶志, 助学立人的目的。实践探索推动育人是指高校应该紧密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北京大学组织的“中华文明之光”等专题系列讲座, 让困难学生在参与中增长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同时创编《我心所依》励志刊物, 通过讲述低收入家庭而自强奋斗的同学成长的历程, 鼓励困难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奋肯干改变自己的命运;中国地质大学建立的“震旦讲堂”、“领航人生”、“自强论坛”等教育平台, 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人格培养项目, 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校利用自身优势资源, 动员老师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贫困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发展能力。

同时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勤工助学实业集团”, 将勤工助学活动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和劳动观念。我校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校依托“奖”、“贷”、“减”、“免”、“补”等直接给予经济资助主体, 通过提供助研、助管、助教岗位帮助贫困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感恩, 在参与中提升自己。本文实践探索计划如下:

1.“能力提升训练营”计划。

实施三项能力提升训练计划:面向经济困难学生开办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等“学习能力提升”活动;举办社交礼仪、青年领袖孵化等“交流能力提升”活动;开展书法比赛、音乐赏析等“文艺素质提升”活动, 定期组织贫困生参加一些运动会和书法、绘画、音乐等竞赛和欣赏, 为提升其文化素食、陶冶情操、培养阳光心态提供一个好的、有特色的平台。

2. 励志英才培养计划。

讲述典型人物榜样、成功案例或校友讲座;树立一批励志榜样, 组织开展自强自立大学生评选等榜样教育;开展困难学生励志微电影展示、才艺展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通过微信、QQ群等网络社交空间, 加强困难学生间的交流;组织开展读书会等集体活动, 展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乡风貌、故乡特色等活动。

3.“探索者”实践调研计划。

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 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调研队伍, 深入开展社会调研,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学校、认识社会、探索未知。在调研的过程中, 拓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视野, 增强其综合素质。

4. 感恩励志计划。

开展感恩回馈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边远地区支教, 参加公益活动, 给捐助人写感谢信等活动;组织困难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例如到老年公寓、特殊儿童学校义务服务等, 让他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反哺社会,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5. 健康身心计划。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我与家庭共成长”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家庭困难;组织寝室、班级活动,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集体。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系着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这需要我们整合全社会的力量, 创新资助育人工作, 不断取得突破, 构建科学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困难学生综合能力, 帮助学生后续发展, 真正达到帮困扶志、助学立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2) :42-45

[2]李菲.浅谈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网友世界, 2012, (17) :48-50.

[3]黄建美.“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2) :104-105.

[4]裴巧玲, 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09, (06) :59-61.

[5]骆红平.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及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8) :14-15.

[6]马彦周.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2.

[7]刘向锋.搭建资助育人平台建设“感恩成才”校园文化[J].当代教育科学, 2013, (11) :36-38.

1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篇十三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它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用考试和量化的手段把学生分等划类,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学生评价本身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与他人协商共建、互助关怀,充满民主和平等的发展过程。

(一)评价的主要原则

1、突出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只要学生经历了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就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2、注重过程。本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而不仅仅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3、体现多元。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要避免教师评价唯

一、结果唯一的现象。

4、关注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注意给信心不足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5、强调自评。重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自我改进,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行动。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1、活动过程中行为能力及其发展状况。主要包括: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状况。要评价学生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它包括:

(1)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质疑、探究的能力。

(2)活动方案的制定状况。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3)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行为的合理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方式。(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评价学生是否不拘泥书本,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要评价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5)活动的总结情况。要评价学生在总结、汇报、交流阶段的综合表达能力。

2、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1)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

(2)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如是否认真参加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意见等。

(3)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等等。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作品鉴赏与分析、学生自我反思、小组答辩、教师观察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评价表分析等。

1、成长记录评价

(1)学生在记录中记下自己的作品,学生放的作品大多是活动计划、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日记等。

(2)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访,“我的新发现”等,引导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作品。

(4)教师设计一些小栏目。如收获园、新发现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主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效做主观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为学生加强实践活动体验,记录活动原始感受。

3、问卷调查评价

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两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揭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变化。

4、成果展示评价

14.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十四

袁亚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在政治思想、社会公德意识与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养。基于这样一些精神我作了下面评价标准:

评价学生

一: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 20分

1、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

2、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3、做好资料积累和处理工作。

4、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

5、乐于合作,能和同学交流,尊重他人。

二: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 20分

6、善于提问,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7、关心国家大事,有一定的责任心。

8、能对自己进行“反思”。

9、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与成果。

10、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

三:在活动中学习方法的掌握 20分

11、能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12、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四:在活动中的实践能力的发展 20分

13、有求知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

14、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5、积极实践,发挥个性特长,施展才能。

五:活动后的变化 20分

16是否具有爱心

17是否积极进取,敢于创新 18是否自信自强,充满斗志 19是否善于合作,和谐交往

所做材料提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查,待学生升学时折合分数。评价老师:

1、有规范的课题研究主题和方案。10分

2、教师认识到位。明确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其本质以及与分科课程的差异性。对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认识清晰。10分

3、组织指导有效。能组织指导学生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能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大胆探索,促进合作交流。10分

4、评价导向正确。重视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感态度、探究创新、合作状况的过程评价, 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10分

5、学生的态度。学生参与状况、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10分

6、学生的体验、知识应用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10分

7、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和增长情况。10分

8、有体现实践、研究过程的记录或佐证材料(活动记录、访谈记录、照片、录像资料等)。15分

9、有研究的实物成果、电子网页或书面报告等。15分

材料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查分一级,二级,高级,特级作为评比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等级。

一、评什么?着眼四看。

1、看教学思想是否端正。首先是学生观是否端正。教学是为了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还是仅仅为了部分所谓的优生;其次是质量观是否端正。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提高分数,为了在期末多拿几十元奖金。还有教学观是否端正。是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还是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服务。如果教学思想不端正,教学行为肯定会出偏差,学生的发展就没有根本的保障。所以,评课首先要看教学思想。

2、看教材处理是否合理。

(1)教学目的是否全,是否准,科学性强,切合实际。如,评语文课,不要仅仅是确定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的目标,还要认真考虑通过你的教学交给学生那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什么语文学习的习惯,考虑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思想修养方面的发展。这就是所谓全。所谓准和有科学性,切合实际,是说你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教材的实际,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是否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实际发展的需要。我看过许多老师的教案,教学目标有没有?有。但不是不全,缺三短二,就是不准,缺乏科学性,特别是能力目标和其他方面的目标。如有位老师在备课时写了这么一条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底培养什么习惯,不得而知。是否有着落,就是看你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落实。在许多情况下两者之间缺乏一致性。表述是否规范,也是一个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生字新词”。说了解新词还勉强过得去;说了解生字就实在让人费解。

(2)教学重点是否明确,突出重点的方法是否恰当、有效。确定教学的重点首先要考虑文章的重点在哪里,其次要考虑本单元语文训练的重点是什么。突出重点的方法要认真选择。明明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却选用提问的方法,只是问一句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算了事。这是远远不够的。

(3)教学难点是否找到,解决的方法是否恰当、有效。确定教学难点一定要考虑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些东西,如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对理解课文构成障碍这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还有的内容本来不难,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存在较大的欠缺,这也会形成难点。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看老师是否切中了难点。难点找到了,还要看解决得怎样。解决难点的方法很多。可以讲;可以议;可以绕;可以旁敲侧击,不一而足。关键是看用得是不是地方。(4)教学内容信息量是否最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信息。信息就是不确定性。比如,早晨人们都不知道今天要下雨,你告诉大家说今天要下雨。上午果然下了一场雨。你说的话就是信息。但如果已经下罢雨了,你才对大家说,今天上午要下雨。你说的话就不是信息,是一句纯粹的废话。其次,一堂课的信息量要大,才好,学生学到的东西才多,受益才深。当然不是越大越好;是说加到再加就适得其反的地步。有的老师在课上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到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乃至这篇文章有多少种分段方法,凡是他知道的,都统统讲给学生,整堂课喋喋不休。结果怎样?下课一问学生连这篇课文的大致情节都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要坚决避免。

3、看教学过程是否科学。

(1)教学结构安排是否科学。前松后紧和前紧后松都不好。要从容自然,有张有弛。(2)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积极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调动如何;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是错误的;只进行语文训练,不顾及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样是错误的。满堂课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是不对的;整堂课学生放任自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是不对的。不要顾此失彼。(3)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有效:该讲的讲;该问的问;该练的练;特别要注意,不要片面地说哪种方法是好方法,哪种方法是劣方法,也不要说哪种方法是新方法,哪种方法是老方法。关键是能否根据教学的实际进程选择和调整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就如同医生看病。有哪个医生说人参是好药,干草是劣药。该用哪味就用哪味。能治病的就是好医生。

(4)课堂反馈渠道是否畅通无阻,主要看形式是否多样,方向是否多维,矫正是否及时有效。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师生互动,不要教师一味得讲,学生一味得听,没有学生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的错误,教师指导要有深度,本来学生读得不好却只说一句下去好好读;本来问题没有解决,却让学生下去想一想,这是打马虎眼。出现问题就要纠正,就要解决。不能含糊。(5)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高效化。现在不少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分依赖现代化教育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手段。但许多时候,这些东西成了教学中的奢侈品,成了没有任何教学价值的多余的摆设。比如,用多媒体出示一个自学提纲就过于浪费,就不如使用一块小黑板更好。

(6)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有的教师在课上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比如学生说小话,就训学生一堂课。把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太可惜了。(7)板书语言是否正确,教态是否自然,有亲和力。这是起码要求,不用多说。

4、看教学效果是否明显。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就语文阅读课而言,一看是否根据课标、教材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确定了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二看落实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是否高效、低耗、互补。三看目标的实际达成情况。

二、怎么评?用好六法。

1、依序逐环评。就是按课堂教学顺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评。评时,先概括一下本环节中主讲教师是怎么讲的,再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青年教师任教时间短,教学经验少,宜用本法。

2、概括要点评。就是把一堂课中最值得学习的几点概括起来,再结合有关教育理论加以评论,力求让其他教师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收获。这种方法评其然,也评其所以然,评公开课宜用本法。

3、突出重点评。就是抓住其一,不及其余,评深评透。有些课总体上看不成功,但某一方面(如难点突破、教法运用、练习设计)很有新意,很有特色,宜用本法。对当事人可以激励,对旁观者可以取其精华。

4、综合归纳评。就是把几堂课放在一起分析,归纳出颇具共同性的几条进行评议。要评的课多,又多类似时,宜用本法。

5、抓住问题评。就是对好的方面只做简要肯定,重点谈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当事人熟,教学上有成就,急需提高,评课时在场人少时,可用本法。

15.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十五

一、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不放松, 增强示范带动力

加强党的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促使他们奋发进取、科学务实、率先而为, 在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抓好干部的理论学习, 解放思想, 创新观念, 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强化激励约束。对干部进行年度任职考核、评价, 对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优化工作作风。各级干部带头履职尽责, 深入基层一线, 开展调查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 敢于迎难而上, 一级带着一级干, 靠勤奋敬业、忘我工作的良好形象去凝聚群众, 有力推动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

二、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加强对党员管理、监督工作。严格党的组织生活, 坚持“三会一课”、党员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制度等规章制度, 使每个党员都置身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 自觉地用党员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深化党员责任区、先锋岗活动。积极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组织生活, 紧紧围绕生产重点、难点做工作, 增强党员攻坚克难的勇气, 提高党员忘我奉献的觉悟。三是扎实开展支部工作。要完善支部工作机制, 加强考核、评比, 促进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要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实现目标, 积极探索途径,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三、狠抓党员队伍建设不放松, 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公司党委对党员教育实行目标化管理, 每月下发《政工要点》, 安排学习纲要。党委定期对基层党支部工作进行检查。各党支部根据岗位工作特点灵活安排学习时间, 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 采取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方式, 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学习效果, 严格考试考核, 将考核结果作为评比“四优”共产党员的重要依据, 使党员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教育, 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岗位奉献的觉悟和能力。

四、狠抓党的组织活动不放松, 积聚“正能量”

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教育人, 锻炼人。公司党委围绕生产经营建设任务, 精心谋划和开展活动, 不断赋予活动新的内涵, 持续开展争创“四好”班子, 争创“四强”党支部、争做“四优”共产党员活动;组织开展“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模范执行党章”活动;深入开展“扭亏解困求生存”教育实践活动和“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教育活动等。各党支部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在活动中, 旗帜鲜明地号召党员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服务职工“干”起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先锋形象“树”起来, 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使党支部的战斗力得到增强。

五、狠抓制度建设不放松, 构建良好工作机制

以强化责任为重点, 创新党建工作保障新机制。为有效解决党建工作“讲起来重要, 抓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问题, 从强化领导责任入手, 把目标、措施和任务具体化, 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 支部委员“具体责任”, 党员领导干部“基本责任”, 并载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范畴, 作为考评项目, 确保党建工作有计划、安排、目标、检查和考核。把党组织建设的“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基层党组织, 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抓出了成效。

六、狠抓宣传思想工作不放松, 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报刊、黑板报、宣传栏、座谈会等有效的传统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借助互联网、微博、飞信等, 构建宣传思想文化网络体系, 拓展阵地,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升级。利用载体加大对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 加强舆论宣传, 努力营造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使党员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七、狠抓党建品牌建设, 彰显示范标杆效应

16.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十六

一、评价主体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传统的评价是由教师单方面给出的,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则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并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根据这一理念,我校采用了民主开放的评价法。在每次活动之前布置任务时,我们都告知学生评价办法:对他们参与此次活动的评价将是来自多方面的,最终的评价将综合来自于四个方面的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家长的评价。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更为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在评价中深化和巩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这种多元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民主熏陶和教育。

例如:《我是小小调查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怎样根据整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较全面的了解了班图书角的情况;不同层次学生对各类书爱好的情况;各班的人均读书本数。实实在在的为学校全面了解这次“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资料,同时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调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制图、制表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从每个学生的数学日记里体现出来。如,***写道: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学校喜欢看科幻书的人数最少,建议学校开展一次讲科幻故事的比赛,提高我们看科幻书的兴趣……***写道:以前我最怕和其它班的同学和老师打交道,这次没办法,老师要我当我们这组的组长,要带同学去各班搜集各种数据,通过和同学还有老师的交流,我的胆子变大了……***写道:今天我制的统计图,得了二等奖,很高兴,老师我可不可以重做一张?我想得一等奖。我以为在图表上面多添些画,能使图更漂亮,结果是画蛇添足,这回我知道了,制统计图表时,要注意清晰、简洁。

二、评价内容由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的评价内容,只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配合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校对评价内容进行了改革。除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依据课程标准,从“情感与态度”“合作与交流”“课外实践”“创新与思维”等非学业方面进行评价,注重了评价的综合性、实践性,加大了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内容评价的权重。具体评价的内容包括:①活动态度(积极性、主动性);②各种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计划和组织、解决困难和问题、与人沟通和表达、合作和团队精神、思维能力和创造力);③对数学和其它涉及的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④研究结果;⑤自我评价。这些内容也是事先告知学生,以便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注重全面发展。

例如:我们曾经设计过一堂《我的营养午餐》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一堂对统计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班上同学的身高、体重,并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从而了解大家的营养状况。然后提出:同样年龄的孩子为什么有的肥胖,有的又过瘦呢?学生分析出这是因为同学们太偏食,挑食;爱吃一些垃圾食品。于是接着问:怎样才能改善同学们不良的营养状况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要多运动,锻炼身体,有的认为要多吃有营养的食物,还有的认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追问:那该怎样合理安排我们的饮食,来确保大家健康成长呢?要求同学们上网查询相关的内容,并根据查到的数据,算一算、排一排,绘制一份适合少年儿童的营养午餐食谱。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热情高涨……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既运用了统计的知识,又运用了所学的电脑知识,这样学生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数学知识与综合能力均得以发展,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评价过程由注重结论向强调过程转变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开展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素养,而不是学习结果。我们很难在一道题目里测量到所有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很难在一天里观察到所有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但我们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与方法,单独地进行测量和观察。那种通过书面考试和打分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在评价上把权重放在过程上,既看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看完成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课堂学习过程评价表,在上课时根据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如在学习《长方体体积计算》一课时,学生根据学习过程评价表中的五项内容,积极主动的交流讨论,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在合作探索的教学环节里,同学们有的动手操作,有的记录操作结论,有的滔滔不绝的发表见解。他们个个聚精会神,配合默契。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井然有序。同学们时而仔细聆听,时而切切交流,时而相互辩论,时而低头沉思。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课堂学习评价表的使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具有及时性和有针对性,达到了激励和调控的目的,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强的导向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各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各种奖项。如:“最佳纪律星”、“积极参与星”、“优秀合作星”等。这些奖项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如“最佳纪律星”、“积极参与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上一篇:顺江小学迎接教育部门督导检查汇报材料下一篇:旅游规划策划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