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说课稿(其二)

2024-08-15

《马嵬》说课稿(其二)(2篇)

1.《马嵬》说课稿(其二) 篇一

《马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公开课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几天老师为了公开课都快魔怔了,连做梦都与它有关,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个梦,梦见我变成了一条汉子,今天呢,我要把这个梦给大家情景再现一下,这个梦是由一段音乐开场的。(放音乐)

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记述

①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②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③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④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⑤《马嵬》,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三、我们之前预习过,这是一首咏史诗,在看诗歌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之前讲过的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寻找连接点)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

(体悟感情)(3)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

(分析技巧)我们今天就按照这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

四、步骤一:弄清史实,感知诗意:也就是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事件?马嵬之变。事件的主人公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相识相知---三千宠爱---七夕盟誓---安史之乱---马嵬之变---海外招魂

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整体感知诗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暗藏典故),来生未可预知,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夜里空听到禁卫夜间巡逻时的梆子声,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这一日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一年才会一次面。

为什么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普通百姓能够夫妻恩爱,长相厮守。第一个步骤完成了,接着往下看。

五、步骤二:寻找连接点,把握感情态度 了解时代背景:论世。了解诗人经历:知人。分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文本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在诗歌时代色彩不够鲜明或不清楚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写作背景: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途经马嵬,远远望去,马嵬坡杂乱地长着灌木丛和荒草,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1,、诗中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这一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颔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颈联)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发出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前者为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想到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指向时间,前者指眼前,后者指以往。以往生活是什么样的?眼前情况又怎样?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以往玄宗和杨贵妃朝夕相处,所以他讥笑牛郎织女一年一次七夕相会,可以看出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而眼前“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甚是明了,要求“赐”死杨贵妃,“此日”的结果是“当时”的原因造成的,显然前后句是颠倒的因果关系。

(5)颈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对比

3.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首联)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无法预知,但今生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4. 综合前面的所有内容,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关系?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却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还“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启发世人记住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吸取教训。5.小结谋篇布局,历史顺序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先写“玄宗之悲”,后写“马嵬之变”,最后也是“义山之叹”,诗歌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叙事方法?——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更能突出因果。

六、诗旨探究

唐玄宗对于作者而言是古人,马嵬之变是一段历史,所以作者很可能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借古讽今

启发世人记取历史悲剧: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最终害人害己,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讽刺和批判甘露之变。

七、步骤三:分析技法

怀古诗词最常用的技法有对比、用典等。本诗最主要的方法是对比,也有用典。

八、作业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君王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唯有树长生。问: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两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九、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下搜集李商隐的诗词名句并背诵。

3、做《学习指导》上的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马嵬(其二)

李商隐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借古讽今

2.《马嵬》说课稿(其二) 篇二

先用大家熟知的“讽刺说”来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首联中的“徒闻”“未卜”“休”流露出了讽刺意味,海外是不可能有九州的,下辈子不知怎样,但这一辈子已经完结了,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颔联中的“空闻”“无复”具有讽刺意味,你现在只能听到军营报更的梆子声,可当年呢,你在宫中安逸享乐,让“人”干公鸡报晓的工作,现在再也别想回到当年了。颈联,今日“六军”为何“同驻马”?就是因为你当年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尾联,当了四十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夫妻,为什么?通过发问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唐玄宗。

下面重点用“同情说”来阐释这首诗。首联写唐玄宗对已死去的杨贵妃非常思念,甚至幻想在海外的仙山上再见到杨贵妃,与她再续前缘。作者觉得海外九州只是“徒闻”罢了,再见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发出“他生未卜”的感慨。不光是“他生未卜”,到了这个地步,夫妻二人“此生”的缘分却是已经完结了,诗句流露出无限的感慨与悲伤。

颔联,这个曾经的盛唐帝王,本应该在宫中享受优裕的帝王生活,可现在却只能带着军队逃离京城,逃向蜀地。在逃难的夜里,只能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人报晓的声音了。此联通过对比来写唐玄宗处境的落魄,“空闻”与“无复”表现出一种伤感之意。

颈联先写这一天发生了马嵬之变,“六军同驻马”强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注意,从“六军”的角度写,实际上从侧面表现出了唐玄宗的身不由己、情不由己,暗含了玄宗的无奈与痛苦。有的说怎么会表现唐玄宗的这种情感,其实联系下一句就能够明白。“当时七夕笑牵牛”,由前面那种残酷的场景突然转换到两人恩爱的场面,玄宗和贵妃“密相誓心”,要“世世为夫妇”,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面。而现在,玄宗却被要迫杀死深爱的贵妃,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无奈痛苦的吗?“讽刺说”把此联后一句理解成玄宗贪恋女色、荒废朝政,是硬向政治理解层面上靠拢,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把此句理解成两人的恩爱更为本色。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极好地表现了诗人对玄宗与贵妃深深的同情,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尾联,人教版课本中最后一句的标点符号为句号,有的版本为问号。如为句号的话可以理解为对事实的一种陈述:做了四十年的皇帝又如何,还不如普通夫妻能够长相厮守、白头到老。写出了一种深深的富贵难安的无奈。如为问号,可表述为: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皇帝还不能像普通夫妻一样长相厮守、白头到老呢?无奈感更加强烈,好像是在苦苦地追问。追问的答案有点像于濆在《马嵬驿》中所说的:“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无奈感贯穿在每一联之中,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玄宗与贵妃爱情悲剧深深的同情。

“讽刺说”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的,“同情说”是弱化政治,从人性的角度把玄宗和贵妃看成有着深厚感情的“夫妻”来解读,笔者觉得这样解读能更好地表现更为纯粹的“人”性。

《马嵬(其二)》的主旨既可以理解为讽刺,也可以理解为同情,具有“一体两面”的特异性。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要么就只能理解为讽刺,要么就只能理解为同情,因为这两种情感是矛盾的。然而在这首诗中,矛盾的两面却能在这些相同的文字中感受得到,这如同一个物体有两个相对立的两面,从这一面看是一个样子,从另一面看又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和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不同的,《长恨歌》先是批判讽刺玄宗的迷色误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但是随着诗歌的推进,作者没有再沿着讽刺的思路前进,而是表现玄宗在失去贵妃后的痛苦的思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方面共存于一首诗之中,但是有一个先后的问题。

《马嵬(其二)》为何会出现这种“一体两面”的特异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由文本的多义性造成的。这是文本的内在因素,是根本原因。更为奇异的是每一联都是多义的,都既可以往讽刺的方向理解,也可以向同情的方向解读。本诗的多义性是如何造成的呢?一是有些词语本身就具有多义性,如“徒闻”“未卜”“休”“空闻”与“无复”“如何”与“不及”。以“徒闻”为例,可解释为那只是一个传闻,就别再做美梦了;也可以解释为那只是一个传闻,可惜你无法实现了,传达出不同的意味。二是一联之中两个对比句的关系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多义,比如第三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就是把“此日”和“当时”的情况以对比的方式客观地再现出来。作为读者,可以理解成“此日”的“六军同驻马”是因为“当时”的“七夕笑牵牛”,也可理解成“此日六军同驻马”,然而“当时七夕笑牵牛”。一为因果关系,一为转折关系,关系不同意味就完全变了。

其次是由读者所处文化时空的不同造成的。这是文本的外在因素,是外在原因。王富仁先生在谈文本为什么要重建的原因时说:“是读者分析文本时与文本作者写作这个文本时处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时空之中。”(王富仁《文本分析略谈》,《语文建设》,2014年3月)在当代的文化时空中,我们对唐玄宗最为强烈的印象就是贪恋美色、荒淫无度,对杨贵妃最强烈的印象就是红颜祸水、骄奢淫逸,以这样的印象去解读只能得出讽刺的结论。如果转移到作者写作此诗的文化时空,“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语文建设》,2014年3月),就很有可能得出作者是在表达同情之情。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很多晚唐诗人如于濆、韦庄、黄滔、温庭筠、徐夤等都曾经以马嵬为题材创作过诗歌,而且表达的主旨各异。还要注意到李商隐的另一首《马嵬》(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表达的就是讽刺之情。如果《马嵬》(其二)表达的还是讽刺之情,作为连续的两首,主旨就重复了。作者在写这两首诗时应该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从而在第二首里转换一个角度来表达同情之意。可见,处在不同的文化时空就有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上一篇:企业员工出勤制度下一篇:联合贷款协议书模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