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2024-08-10

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15篇)

1.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篇一

改革开放30年南通的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全国的经济得到了飞快的提升。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收入更是得到了几倍的增长。南通顺应历史潮流,抓住了这个机会,在这段时间内坚持改革,全面贯彻创新思想,逐步强壮,逐渐走向辉煌。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30年南通发生的变化。

1.南通市成为全国工业经济效益名列前茅的“明星”城市

1981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新华社消息:“南通市工业经济效益跃居全国前列,成为继常州市之后又一个人均年产值超万元的中等城市”。该年度,南通工业总产值达到23.53亿元,人均工业产值1.1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61万元,每百元资金提供的利税达到43.7元,超过全省31.81元的平均水平。南通成为全国220个城市中工业经济效益名列前茅的“明星”城市。

2.南通诞生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通力王有限公司

1982年11月23日,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通力王有限公司正式开业。30年来,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南通建立7711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日本王子株式会社在南通投资总额将达27亿美元的造纸项目,是迄今为止日本对华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

3.南通地市合并

1983年,南通地市合并,撤销南通地区,设立南通市。将海安、如皋、如东、通州、海门、启东6县划入南通市管辖。地市合并,整合了资源,拓宽了南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空间。

4.南通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沿海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1984年 4月6日,南通市被国务院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南通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方案》,并批准建立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南通又相继设立了13个省级开发园区和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主体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开发开放群体,成为南通对外开放的主战场。1980年1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南通分关成立。1984年11月22日,南通首条国际班轮航线开通。

5.南通获鲁班奖53个,南通“铁军”驰誉全国

1988年,南通市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承建西藏拉萨饭店获得鲁班奖,这是江苏省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至今,全市已获得鲁班奖53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建筑业成为南通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70万“建筑铁军”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6.南通市科技进步连续保持全国先进

1995年9月,南通市荣获“科教兴市先进市”称号。1999年至今,南通市连续四届(8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全省第一个所辖8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7.市场化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1995年,南通国有中小企业全面推进以“先售后股”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在省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实施住房制度改革,房改房上市交易全国领先。2002年起,探索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市场化改革的诸多改革创新之举,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先机和强大的动力。

8.南通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1997年1月11日,南通市被国家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至2008年,南通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2006年,海安县“角斜红旗民兵团”新形势下做好民兵工作的经验在全国推广,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集体二等功。

9.举办中国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开创对外开放新平台

2001年9月,中国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召开,这是南通首次从地方区位优势出发举办大型经贸活动。此后,每年都举办港洽会,并使之成为南通集聚人气、创造商机、展示形象、构建对外开放载体的重要创举。2008年第七届港洽会,重大项目签约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集中签约项目155个,其中投资项目87个,总投资603亿元。

10.首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2001年、2005年,南通市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2003年4月,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平安南通建设持续走在江苏和全国前列,万人发案率一直保持全省最低,公众安全感名列全省第一。

11.举办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

2004年5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外交部正式批复,同意当年9月在南通举办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2005年、2007年,在南通又相继举办了两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论坛的举办,不仅为世界大城市带各城市提供了直接交流、对话、合作的平台,也标志着南通以更为主动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在更广的范围内提升了发展的起点和标杆。

12.南通大学成功组建

2004年5月13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南通大学。2004年11月28日,南通大学隆重举行揭牌典礼。南通大学是由3所高校组合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在校生规模3万人,是南通高等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

13.南通建成以南通博物苑为代表的环濠河博物馆群

2005年9月24日-25日,国家文化部在南通成功举办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集中展示“文博之乡”南通的博物馆建设成就。近年来,南通市建成了以南通博物苑为代表的环濠河博物馆群,拥有体育、珠算、纺织、蓝印花布、风筝等各类博物馆28个。

14.南通市大力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7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就业创业全民化带动“民富”,以推进布局优化、河道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打造“村美”,以推进村规民约普及化、社会管理民主化促进“风气好”。全市村村通上水泥路,全面推开“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式的垃圾集中处置。在全市推开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全省全国的创新之举,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组织部向全省进行推广。

15“濠滨夏夜”、《海安花鼓》等群众文化品牌享誉全国

2007年6月15日,南通群众文化品牌“濠滨夏夜”在全国工会制造十大品牌评选中名列榜首。南通市坚持开展27年的“濠滨夏夜”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海安花鼓》特色鲜明,叫响全国,先后荣获全国民间广场舞蹈最高奖-山花奖和全国群众文艺群星金奖,参加了国庆50周年文艺演出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

16.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在通签署“南通宣言”,南通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2007年9月20-24日,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在南通举办期间,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共同签署“南通宣言”,开启了南通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30年来,南通已与英国斯旺西市、日本丰桥市、美国泽西市等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城遍布亚、欧、非、美等各大洲。

17.全面、协调、持续跨越发展的“南通现象”备受关注

2005-2007年,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连续在全省名列前茅。2007年,全市GDP总量达2111.8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中前移至第28位,30年翻了六番;财政总收入达300.71亿元,30年翻了七番。一、二、三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南通进入经济质态加速提升的发展新阶段,所辖6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各级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权威媒体对南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十分关注,将这一区域独特发展现象称之为“南通现象”。2008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将经过深入系统调研、考察、研究后的“南通现象”概括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之路”。

18.外资、民资双双跃居全省第二

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30年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30亿美元,其中2007年突破30亿美元,跃居全省第二、跻身全国十强;进出口总额达到123亿美元,出口贸易扩大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经合作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一。民营经济突飞猛进,2003年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2007年成为省内第二个、全国第六个私营企业超10万家的城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突破2000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二。

19.南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九年负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3:100,连续30多年保持正常,计划生育率、累计独生子女率居江苏第一。在全国首创的生育关怀“亲情牵手”服务行动被国家人口委和中国计生协推广

20.以苏通大桥通车为标志,南通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形成公路、航空、铁路、水上立体交通网络

2008年6月30日,创四项世界纪录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正式通车,结束了南通“有江无桥”的历史,南通的区位优势由此实现质的提升。1993年8月24日,南通兴东机场正式开航。2004年7月1日,宁启铁路宁通段建成通车;2007年4月18日,铁路南通站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并始发列车,结束了南通没有长途客运始发列车的历史。南通“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和“五横六纵一环”的干线公路网全面建成,初步形成了由大桥、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汽渡等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21.设立南通体育日

2008年8月12日,南通籍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一日夺三金”的奇迹。为了纪念这一辉煌成绩,市人大常委会把每年的8月12日定为“南通体育日”。南通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先后涌现了包括7位奥运冠军在内的15位世界冠军,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2006年10月15日-22日,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在南通成功举行,被誉为省运会历史上“最成功、最精彩、最经典、最和谐”的体育盛会。

22.南通家纺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称号

2008年10月,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南通家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南通家纺业注重品牌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迅猛发展。全市有家纺生产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拥有江苏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江苏志浩绣品市场等国内一流规模的家纺产品专业市场。

23.以洋口港初步通航为标志,南通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取得突破

2008年10月28日,如东洋口深水大港实现初步通航。近年来,南通充分发挥沿江沿海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基本形成沿江船舶工业走廊,沿海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2007年全市造船完工量274万载重吨,约占全省的70%%、全国的17%%;6个风电项目装机总容量达135万千瓦,建成并网31.3万千瓦,累计发电6亿多度

24.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南通市积极加强以“精品濠河”为重点的生态城市建设,不断加大城市水环境治理力度,注重挖掘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旅游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较大规模的精品工程,使濠河周边景观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南通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

25.“五城同创”结硕果

2004年3月,南通市全面启动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五城同创”。2002年10月29日,南通市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5年12月,南通市区及所辖六县(市)全部进入江苏省文明城市行列,南通市成为江苏省江北第一个文明城市群。继先后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江苏省

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南通又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大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核。

2.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篇二

一、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由不理解、不赞成改革到逐步理解、支持改革

我国目前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医疗保障改革这个新生事物还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80年代初期,国家有关部门研究酝酿劳保、公费医疗改革,并且提出“发给职工一部分门诊费用补贴,职工看病时再收一部分”的措施,即采取医疗费用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办法。但是1981年到哈尔滨一些重工业企业摸底调查时,却是反对声一片。一方面是企业劳保医疗超支、欠账严重,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职工不赞成改革,职工认为,企业改革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剩下这么一点(指劳保医疗),不能再改啦。可见当时小小的改革却遭到那么强烈的反对。现在人们的观念不同了,社会保险利国利民,家喻户晓,人们求职就业都要看用人单位有无社会保险,而个人对交纳保险费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全国许多商业、饮食服务行业由于个人承包经营,职工医疗费用报销遇到困难,1987年北京东城区菜蔬公司首创“大病统筹”先例,解决了本企业职工医疗费用报销问题,深受职工欢迎。劳动部发现后在全国总结推广大病统筹医疗的办法,这种行之有效的改革办法一直到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才被替代。

80年代末期,国务院多次研究医疗制度改革,并且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组织试点。1989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丹东、四平、株洲、黄石四个城市进行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最后由于多种客观原因未能坚持下来。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地方领导的认识问题。在他们看来,医疗改革地方得不到实惠,所以不想出这个风头。有的市领导讲条件、摆困难,千方百计想通过试点向上级要试点经费;有的城市组织不得力,致使工作难以推进。这说明当时医疗改革的阻力重重,举步为艰。

90年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社会保障已经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央下决心加快进行社会保险改革。先是养老保险,后来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1994年国务院确定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简称“两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这两个城市接受试点任务后不仅不向中央要钱,而且表示要把工作做好。在一次会议上,九江市的领导说,九江经济上不如镇江,但是我们在试点工作上却不甘落后。镇江市的领导很风趣地说,论地理位置,镇江在长江的下游,九江在上游,但是我们的试点工作一定要争上游。众所周知,“两江”试点为我国以后的扩大试点以至全国普遍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除此之外,海南、深圳、成都、青岛等地区都在自发地进行改革实践。比如海南省率先立法,颁布了养老、医疗保险条例。

综上所述,从80年初采取医疗费用与个人经济利益适当挂钩的改革措施,到80年代中实行医疗费用大病统筹,再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全如实施,改革一直在进行,不断深化和完善。人们的认识也随着改革的实践不断提高和进步。

二、社会医疗保障模式的发展变化:由企业自保到社会保障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劳动保险的各项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劳动保险是一种企业自保与社会互济相结合的保障模式。就劳保医疗而言,开始就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比例自提自用,既不能社会调剂,也无需个人掏腰包。“企业保险”一直延续了30多年,其制度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公费医疗虽然是由国家财政开支,但是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医疗费用并不能实现社会调剂。实践证明,只有跳出“企业自保”,走社会保险才是唯一的出路

社会保险改革二十多年来,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由低(县市)到高(省、直辖市),逐步向高层次演进。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基本上实现了以地市为统筹单位。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实现了医疗保险费用市级统筹,社会调剂功能明显增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医疗保险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分别为2257亿、1562亿、2477亿元。这上千亿的数字充分说明,基金收支规模持续增长,社会抵御医疗风险的能力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

三、社会医疗保障责任主体的发展变化:由单一责任主体向多元责任主体转变

如前所述,劳保医疗、公费医疗由企业和国家单方包揽,到8 0年代中期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劳动合同制工人实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按本人标准工资的3%缴费)。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现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至此,个人缴费正式成为我国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制度。同年的《失业保险条例》里,1998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决定》里相继坚持了这一原则,实现了社会保障责任主体由单一的国家或企业统管,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格局的转变。这一社会保障多元责任主体结构的确立,扩大了社会医疗保障基金来源,分散了国家社会保障责任的压力,调动了多方面力量,共同为职工的医疗保障和生活安全提供资金支持。

四、社会医疗保障覆盖范围的变化:由宽到窄,再由窄向宽,向全面覆盖的方向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所谓医疗保障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其他城乡居民基本没有制度安排劳保医疗的实施范围包括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和合作社经营的工矿业及其附属单位职工和供养直系亲属。就其涵盖各种所有制经济而言,覆盖面比较宽泛。后来经过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经济基本不存在,保险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集体经济则区别情况参照执行。公费医疗适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客观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将非国有经济也纳入其内。公费医疗适用范围未变。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2003、2004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延伸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实现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的改革目标。近几年来,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延伸到城乡居民。截止2008年8月底,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63亿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965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676万人;农民工参保也达到了3977万人。

五、医疗保障待遇的变化: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的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的国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医疗消费水平差异大,社会、家庭、个人和财政各个方面承受能力有限。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住院和大病费用的报销方面分别在60%~70%、40%~50%、30%左右,个人负担比例分别为30%、50%、70%,而过去职工医疗保障高低不齐,家属劳保名存实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起点较高,医疗保险支付50%,与过去的半费医疗不可同日而语。从服务范围看,医疗服务项目的范围和服务质量比以前大有扩展和提高。特别是经过改革,增加了病人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的权利。参保人可在获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范围内,除专科和中医医疗机构外,一般可选择3~4家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并且可自主决定在定点医疗机构购药或到定点药店购药。医疗保险目录经过2000年、2004年的两次调整,增加了品种和范围,提高了报销比例,以满足参保人的用药需求

六、社会医疗保障项目的变化:由项目短缺向比较完备、比较健全的方向转变

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从初建时起,仅实用于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它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没有制度安排。1 9 9 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公费、劳保医疗的机制转换;2003年国务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着手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开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2007年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这几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形成,这一过程也使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健全,不断完备。

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的社会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相继建立,也发生了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为普遍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制度面向由传统的单一对象向全体城乡居民的转变,也是由传统的非制度化的济贫政策向法制化的转变。

七、社会医疗保障层次的发展变化: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保障转变

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达到2231 1万人,其中职工18020万人(在职职工1 3420万人,退休人员4600万人),城镇居民429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覆盖了245 1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86%,参保人数达7.3亿此外2007年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130万人。三大保障制度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推进,说明距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为期不远了。

目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第一层面,以社会贫困人群为对象的社会医疗救助;第二层面,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包括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三层面,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包括企业补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等。

八、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变化: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向统一的方向转变

建国以来,国务院机构经过多次调整,职能相关的部门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分分合合,撤撤并并。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也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的演变过程。“文革”以前,公费医疗由卫生部门管理,劳动保险由工会组织与劳动部门集中管理;“文革”中,原有的相对集中的体制随之解体;“文革”后恢复了这种集中共管体制。到80年代中期又逐步形成了按照项目、保险对象分别由劳动、人事、卫生和民政等不同部门组织实施的多个管理条块的体制,老百姓称之为“五龙治水”。在这种条块分割的多头管理体制下,存在着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掣肘、工作效率低下的缺陷,影响了社会保险高效运行和社会保险作用的发挥。为此,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在劳动部基础上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的社会保险事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从此由分散获得统一。这是一次较大的组织人事的变动,原来的司、局(中心)、所属内部机构的人员得到进一步充实。197 8年负责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的只是一个司局,1998年以来变成6个司局;原来管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的分别是处级单位,后升格为4个司级单位。另外还单独设立了农村保险司、基金监督司。现在这6个司局内设机构共计20多个处室,近百名管理人员(未包括社会保障研究所和医疗保险研究会)。

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经办队伍不断壮大。到2007年,全国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7434个,人员总数129085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现有10多个处(室),75个人。尽管如此,无论行政还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还是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3.西蒙·纳贝尔谈北京30年变化 篇三

“当年,‘威猛’一行租用了一架波音747货机专门运载设备,我们连保险丝都带上了。如今中国到处都有最好的专业设备,这当然不奇怪,因为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使用的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的”。

纳贝尔对当年的北京音乐会仍记忆犹新:“当时没有互联网,中国国内得到的海外信息很少,但不少学生还是通过海外报刊或广播知道了‘威猛’要到中国演出的消息。”为了让更多中国公众了解“威猛”乐队,纳贝尔决定在售票时随票赠送两盘“威猛”的录音带,观众可以自己留一盘听,另一盘送给朋友,这样可以在音乐会前让更多中国人了解西方音乐和流行文化。

北京演出后,纳贝尔曾在1986年至2002年间多次前往上海和广州,但重返北京还是在19年之后的2004年,此行对他来说可谓奇异之旅。他在2004年出版的《我来带你吃午饭》一书中对今昔北京有详细的描述:“当年熟悉的单调色彩完全不见了。北京看起来如同东京或新加坡。所有老旧、污秽、令人压抑的建筑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大、明亮的新楼群。‘威猛’乐队当年在中国办演唱会时,北京只有一座现代建筑——长城饭店,而那时的长城饭店和北京也如同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2004年,长城饭店已淹没在北京上千座闪亮的玻璃与钢结构建筑中”。

4.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 篇四

内容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XXX,已经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

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站了起来,那么,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全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贫苦的旧中国经过了这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我的家乡---XXXXXXXXX,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全会吸取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教训,提出要按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洋跃进方针被否决,取代之的是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指出,“经济民主,重点不只是政治,重点是经济民主。”“城市带农村,大城市带小城市。”

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十多年来,为改变城乡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改革:

1.所有制改革。

2.价格改革。由政府定价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3.建立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

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4.宏观调控体系重建。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5.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7.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以来

岁月如梭,似乎只是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

(一)从吃不饱到吃好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人们吃不饱是很常有的事。然而自从改革开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我的家乡亦是如此。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也不再只追求吃饱,而开始讲究要吃得好了。到了1993年、1994年,粮票基本没有用了,粮食在哪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从穿不暖到穿好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家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现在这样都有属于自己的衣服。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凉”、“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三)“家用电器是手电筒”

看过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人都会记得白云大妈所说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的笑话,不过笑话不全是假的,那个时候的电器

确实少的可怜。我妈妈说那时侯她嫁过来时只有一台缝纫机。记得小时侯,整个村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到晚上全村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看得不亦乐乎。后来很多人家买了许多家用电器,像电饭锅、电风扇、彩电等。可见人民生活水平是大大地向前跨进一步。很快进入了九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电视机已经普及了,彩电的数量也已达到90%多。尤其是近几年,更是飞速发展。很多农村家庭都买得起电冰箱,洗衣机。每家都有了电话,很多人买了手机,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交流越来越广泛。很多家里都有了摩托车,甚至是小轿车,再也不是单一的自行车了。记得曾经奶奶高兴得说:“我这辈子是活得够本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都见过了......”

5.县法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变化 篇五

斗转星移三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民法院紧跟时代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同样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县

人民法院是继1965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后于1965年7月1日正式建立,现有干警42人,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现有办公综合楼总面积2600平方米,内设纪检组、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立案庭、执行庭、审判监督庭、法警大队、行政办公室、政治处十个机构。

建院初,法院共有干警5人,房子五间,每人一间,连办公带宿舍。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院才在原有5间的基础上又接起6间,达到11间。一个堂堂的人民法院,办公室全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审判办公场所面积仅有100多平方米,人均不足10平方米,10来平米的办公室却经常拥挤着2、3名法官同时办公。审判庭就跟一间车库一样大,刑事案件的开庭一般都安排在法庭进行,但是大多数民商事案件就只得到处借办公室开庭了。临时布置的审判庭极为简陋,审判法台就是仅有的几张破书桌,没有法椅,法官们就找来几把破椅子充当,当事人和审判人员围坐在一起,无法容纳旁听群众,此间来立案、执行、咨询的人声、走动声不绝于耳,开庭不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审判,而更像是处在闹市中,庭审的严肃性无从谈起,就连羁押室也只能在法警队的办公室兼用。

冬天取暖靠火炉,夏天一下雨更是满院子的泥泞。一台铅字打字机和一台手动滚筒式复印机承担了全院法律文书和行政文书的制作,书记员记录、审判员制作都是靠纸和笔,写错一个地方都把重新写一遍,审判效率很低。一辆北京 212 吉普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由于车辆不够用,干警外出调查和取证经常是骑自行车前往,最远单程达 40 余里,干警往返一次得两天的时间。没有一个全国正规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干警,法律书籍基本没有,法律知识十分匮乏,干警办案多数凭的是政策的号召,人们的感觉和道德舆论的认同度,办案方式和方法也显得简单粗暴。法院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审判工作的开展,全院干警 11 人,全年审结案件不到 50 件。

伴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法院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尤其近几年来,人民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装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年来,**法院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完成办公楼、家属楼、伙房、车库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配备警用车辆13辆,添置微机 50台,各种办公设备240件,全院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96年,**法院在上级法院、县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多渠道筹集资金,终于建成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四层独立的审判办公综合楼,建成干警宿舍和车库12间,实现了办公区、审判区和生活区的分立,使干警们告别了拥挤、阴暗、土木结构的办公室和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满是泥泞的工作环境.法庭从简陋的小桌方凳变成了宽敞庄严的法台法椅,书记员从耳听笔记到电脑速录,案卷也被电脑归档,档案借、调、还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庄严的法袍替代了过去的肩章、大盖帽,体现了中国的法治逐渐和世界接轨。

**法院牢固树立“科技强警”意识,加快了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建设的步伐。到目前为止,该院共投入资金40万元,完成了信息网络建设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县人民法院互联网站已正式开通上网,该院内部的局域网也已正式建成,基本结束了庭审记录、法律文书制作的手书模式,实现了案件流程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车辆管理、财务管理的智能化;办公现代化的建设,为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推动全院迈上新台阶的直接动力。

基础建设的发展 为法院整体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更好地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提高审判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县法院党组一班人,带领全院干警团结拼搏,为**县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院连续七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实绩突出单位,并先后被评为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政治思想先进单位、普法先进单位。1998年执行工作被省高院记集体二等功,2006年被省高院评为优秀人民法院,记集体二等功,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档案工作优秀单位和先进单位。荣誉室里的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记载着法院干警为民的热情和生命的奉献,更记记载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制建设的光辉历程。

6.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篇六

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顺口溜”演绎了中国大地飓风般的变迁,表述了老百姓赞美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心声。

30年前,人们的生活十分拮据,物质贫乏,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票,买辆自行车,还要“计划票”(按照单位计划销售)。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大为好转,“顺口溜”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流行歌曲‘红楼梦’,喇叭裤儿兜威风,农村有了万元(人民币)户,城里有了商大亨。”

7.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篇七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制定的。这包括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关系,通过和平谈判协商国际争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三个世界的思想,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和永不称霸等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

在新时期,邓小平总结了处理国家关系的历史经验,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伟大现实意义,并根据新的形势对五项原则的内涵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与充实。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有一段振聋发聩的声音:“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视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这段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和内涵,可谓字字珠玑。

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突变。建立70多年并与美国长期竞争的超级大国苏联瞬间消逝,东欧各国纷纷倾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瓦解。西方国家弹冠相庆,甚至断言社会主义的中国将是“多米诺骨牌”的下一个,加紧对中国施压和制裁,我国面临极其严峻的压力与挑战。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深刻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走向,他全面考虑中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以非凡的胆略、气魄和智慧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

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处变不惊,冷静应对国际上出现的惊涛骇浪,不仅经受住了那段时期的严峻考验,而且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回顾中国外交走过的这30年,在中国外交实践的背后透露出浓厚的中国文化和哲学色彩,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公关思想和手段,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特性。

1.变化性

改革开放来源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这是改革开放最大的经验,也体现在中国的外交上。中国文化讲究变化之道,这也是易经的精髓之一,同时也是公关理论在实践中的根本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变动无常的当今世界。中国外交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以变化应对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潮流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修正和调整着自身,而不拘泥于某种教条。

2.适应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正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主题,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壮大了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国际局势的发展而改变了外交策略。但是这种改变不是任意为之,也不是全无原则,而是一种对自身传统和外部世界的一种适应,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中寓斗争和矛盾于和谐之中,寓挑战于机遇之中的辩证统一的智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适应性与变化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均衡性

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而中国外交在实践中也体现出一种均衡性。随着中国外交哲学观的创新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观也朝向“利”与“义”均衡的方向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4.渐进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是个渐进的过程,中国外交在不断克服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这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精神是一致的。中国外交的飞跃靠的是积累,而不是突然的爆发。渐进性也反映出中国外交务实的态度。

在中国外交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初,在国际事务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有人戏称,中国当时在联合国发明了“第五种投票方式”。理论上,联合国代表在投票时应该只有三种方式:赞同、反对和弃权。从旧金山制宪大会开始,针对《联合国宪章》中的否决权条款,有了第四种方式:不参加表决以示不满。中国的“第五种方式”,是参加表决,但是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和弃权,就是静坐不投。

这段描述,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那时,东西方正处于冷战之中,中国外交也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只能注重与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国家的交往,较少参与国际事务。

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让中国改变了对世界的态度,也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方式。中国外交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首先是外交对象的多元化。中国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划分阵营,不搞亲疏不同。而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与所有的国家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一律平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一视同仁。

其次是外交领域的多元化。外交不再是政治家、外交家的专利,而是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民间外交、党际交往等,都空前活跃起来。

再就是外交模式的多元化。其表现为既承袭传统的双边交往模式,又寻求建立各种形式的多边体制,并将其机制化,如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中国——东盟对话机制、亚欧会议等。

如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外交成就进行梳理,人们就会发现,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国外交更加务实、更加成熟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回顾过去30年,可以历数出不少标志性的事件,来说明中国外交的新发展: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界限,与美国这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联系;上个世纪末,中国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提出,表现出了中国领导人的外交和政治智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与俄罗斯共同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在旨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机制中,中国更是发挥着核心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国外交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而许多重大事件更是让人扬眉吐气,比如,加入WTO、陈冯富珍当选世卫总干事、成功举办奥运会等。

中国根据形势的变化,把外交软实力建设确立为中国外交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这包括:注重中国外交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整体形象,强化公共知识的运用,在沟通、交流、谈判中赢得良好声誉;推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和平理念和改革开放成就,加深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深知中国外交所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与使命,将全力以赴、奋发图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更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刊编辑部从众多的重大外交成果中撷取几段最富戏剧性和体现公关精髓的事件,编辑成这组文章,以飨读者。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在今后的岁月里一定能创造更新、更伟大的辉煌。

8.改革开放30年中国动画的发展 篇八

从1979年至1989年,国产动画片受惠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电视事业的飞跃发展,形成了一个长达十年的高产热映期,后来这一时期被许多怀旧动漫迷特别是国产美术片迷称为“国产动画播映的黄金十年”。在十年时间里,一些优秀国产动画片“横空出世”,《雪孩子》、《三个和尚》、《南郭先生》、《天书奇谭》、《黑猫警长》、《鹬蚌相争》等片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三个和尚》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至今提起来仍为怀旧动漫迷所津津乐道。《天书奇谭》和《黑猫警长》更是这一时期的精品。1983年,上美厂制作的史上第四部动画长片《天书奇谭》诞生,这部片子不仅延续了以往国产美术片浓郁的民族绘画风格,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以往神话题材通常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的局限,以《平妖记》中的原始素材为基础进行大胆创作,由于该片的主角“蛋生”再不是以往公众高度认知的孙悟空、哪吒的“脸谱化”人物,无论是人物性格塑造还是情节铺陈都有了很大的延展空间,因此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紧接着,1984年上美厂可谓是全面开花。除了在动画电影方面颇有建树外,在系列动画片创作方面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这一年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黑猫警长》的诞生。这部作品彻底跳出了民间传说和古典名著的束缚,紧凑的剧情编排和明快的配乐与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风格十分搭调,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黑猫警长”、“白鸽探长”、“食猴鹰”、“一只耳”、“吃猫鼠”等一批原创卡通形象深入人心,至今堪为经典。这一时期还推出了水墨动画的代表作《鹬蚌相争》、《夹子救鹿》,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系上美厂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后的首部作品,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而《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意境深远,连成人观众亦称许有加。截止到1989年,中国国产动画片在国际上共获得46个大奖。

时间指向1989年的时候,不会有人意识到这一年将成为国产动画片播映的转折之年,只可惜这之后中国动画逐渐走向低谷,时间更长达十年之久。这段时间中国动画业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前一直沿用的“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被打破,开始“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模式。使市场需求的动画产品与生产量的矛盾更加凸显,欧美和日韩动画趁机冲入中国动画的供需壕沟,逐渐占据了国内动画电影和电视节目的黄金动画时段。我们孩童时津津乐道的哪吒、孙悟空、阿凡提、黑猫警长等已悄无声息变成了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汤姆和杰瑞等等。而国内动画家制作的动画片仅注重内容的教育性和形式的艺术性,这种单一说教式的动画片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段时间,虽然也推出了《葫芦小金刚》、《舒克和贝塔》等系列长片,但反响都远低于预期,口碑也远不及此前几年的原创作品,而单集上乘之作更是寥寥无几,以上美厂为代表的本土动画制作机构出品的国产动画片制作日益粗糙,而低幼化与说教味则日趋严重,作品质量大幅下滑,在此期间面市的《海尔兄弟》、《蓝皮鼠和大脸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幼稚作品遭致广泛批评,令国产动画形象严重受损,从此开始逐渐淡出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视野。在1999年之前,整个90年代国产动画片仅有《大盗贼》、《魔方大厦》两部系列作品赚得一些人气,但与80年代国产动画曾经创造的辉煌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两部作品均诞生于90年代前期,在此后的的五六年间,国产动画处于严冬中最寒冷的时期。不过,国产动画并未就此一蹶不振,1996年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重振国产动画雄风的计划已在积极酝酿之中。国产动画仿佛是冰雪世界的一枝腊梅,虽然艰难但执著地前行着。

1999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动画再次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说1989年是国产动画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年,那么1999年则是不折不扣的国产动画转机之年。1999年由上美厂历时四年投资1200万元倾力打造的影院动画《宝莲灯》成功上映,这是上美厂在时隔15年后推出的史上第六部动画电影,《宝莲灯》在制作方式与市场营销上与国际全面接轨,大量的使用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结合,它面向的观众年龄也较同时期其它动画有显著提高,特别是邀请了徐帆、姜文、陈佩斯等明星为片中主角配音,更有李玟、张信哲、刘欢等时下一线歌星精彩演绎片中歌曲,可谓噱头十足,最终本片仅在影院播放就获得了约2000万元的票房,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收益。进入新世纪,国家将扶植国产动画产业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12月28日以播出国产动画片为主的央视少儿频道正式开播;2004年,又有湖南金鹰卡通、北京卡酷动画、上海炫动卡通等三家专业动画卫星频道获准开通。同年五一,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动漫节——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拉开帷幕,截止到2008年共成功举办五届,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现已成为有效推广国产动画,促进中外动画合作交流的最佳平台。与此同时,国家加快了促进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的力度,到2005年,广电总局共批准建立了19个国家级动漫基地。这一系列重大利好直接带动了国产动画特别是动画电影的创作热潮。

近几年来,国产及合拍动画电影在曲折中奋力前行,市场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在经历了《魔比斯环》票房惨淡的阵痛之后,2005年以后,华语动画电影呈现出稳步上扬的良好运行态势:《梁山泊与祝英台》、《红孩儿大战火焰山》、《闪闪的红星》、《西岳奇童》尽管未取得理想的票房,但在观众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令国人心中的国产动画作品印象大为改观。2007年于暑期档公映的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宝葫芦的秘密》终于迎来了令业内期望已久的票房大卖,消息的确令人振奋。2008年,重新剪辑的《葫芦兄弟》电影版借助六一档斩获近600万元,表明国产动画在市场运作方面的日臻成熟。不过,从以上影片的题材与内容来看,多是取材民间传说和古典名著,抑或翻拍之作,缺乏原创精神,与国际一线动画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仍有不小差距。

2009年,中国动画在经历了30年的大起大落,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令人高兴的是,新年之初,《喜羊羊与灰太狼》便以完胜贺岁档的出色表现为国产动画赢得开门红,值得庆贺。虽然本片票房大捷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喜羊羊与灰太郎》成功上位也可以说是过去十年国产动画电影积极拼争、不断进取的一份回报。《喜羊羊与灰太狼》此前利用少儿频道进行电影广告密集投放,准备工作做足了文章,上映时间则精心安排在寒假之初的春节之前的绝佳档期,从而精准锁定目标受众人群,影片上映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媒体公关造势,一系列周密的营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土片商日渐成熟的市场运作能力。《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取决于若干因素。卡通形象设计的成功,幽默风趣、老少咸宜的创作风格,长期打造的品牌效应,颇具创意的营销策略,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无论从动画产业链的上游——艺术创作,还是到下游——产品终端销售,该片都作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开创了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对我国大力发展动画产业具有诸多有益启示。总之,起步已晚,将要用更多的努力去拼搏,中国动漫需要如米老鼠、唐老鸭、阿童木、哆啦A梦、变形金刚、HELLOKITTY一样世界闻名的形象,而这些形象所具备的特点是:第一、原创的形象;第二、较大的影响力,作品同时兼顾商业性和艺术性,雅俗共赏;第三、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动画业作为文化产业可以说它独具魅力,它具有国际化程度高、消费群体广泛、市场需求量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附加值等特点。发展影视动画产业对于繁荣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广电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举措。综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动画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2009年起,中国动画将迈入又一个全新的十年周期,央视动画公司的处女作《美猴王》,香港意马公司悉心打造的科幻经典《铁臂阿童木》,中日联合制作的大型动画连续剧《三国演义》等都将相继登陆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值得期待。这些新作也将为国产动画的具有纪念意义的2009之旅涂上一抹靓丽的色彩!

注:此文获文化部市场司举办的“中国文化市场三十年”征文二等奖

9.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作文 篇九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爸爸、妈妈告诉我,以前,我们浦东的路都是泥石小路,一下雨就坑坑洼洼的,都是泥浆,不能走路了;以前住的房子是砖木结构的破旧老式的农村老房,光线很差,一下雨 屋里就会漏雨水进来,。以前的街道总是冷冷清清的,很少看到有车子开来一辆。要出门到镇里买东西,只能靠走路,能有一辆自行车,已经是能让人羡慕不已得了,而且,根本就没有公交车经过;医院很远,要到镇上,才有一家地方医院—洋泾医院,看病很不方便,医疗设备也很少。人们吃的、穿的。都很土,千遍一律,大家的工作,就是种田,收入很低,日子过的很清苦。喝的是河里的水,条件好一点的,打一口井,很不卫生。吃鱼吃肉那是过节才能有一点,那是叫享受。吃的饭里,还要掺一些麦片。

现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日子完全变了样!破旧的乡村成了美丽的新区,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了许多,我们住进了崭新的小区工房、光线充足。走出小区,就是大街,大街上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有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等等;道路都是用柏油铺设,非常宽阔,也非常平坦,下雨也能行走,大街两旁都是商店,买东西非常方便,出去几百米就有一个卫生院,看病非常方便。人们穿的衣服,都漂漂亮亮的,喝得水,只要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哗的自己流出来了,很方便,也很卫生……

我希望未来的30年会更辉煌!

10.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篇十

调查者:郝海苓

调查时间:2012-1-14 至2010-2-4

调查对象:谭坊镇

胡锦涛主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这三十年里,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较大的成就。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寒假期间我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在网上大面积搜索信息与相关资料,二是自己认真观察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分别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社会调查。以下就是我们所完成的调查报告。

“抓住农村改革开放,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而这三十年来,农村的改变我们有目共睹,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令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家乡实地调查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一排排整齐的农村小区,一条条宽敞的马路,房前有路,屋后有院,整个就是现代化的别墅区。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在其中一片住宅区的50个人发送了调查问卷,并努力的搜索相关资料及进行总结。

一.农村住房条件有了现实性的巨大变化。在三十年以前,只有八户人家住的是简易的木质楼房,其余的人家都是平房甚至是茅草屋,在之后的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慢慢盖起了楼房,而现在这50户

人家全部由于旧房拆迁而住进了现在的农村小区。在我们采访的人中,有一位高龄九十的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没想到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到今天居然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感谢共产党啊!”是的,在我们眼前的都是统一建造的三层别墅式住房,房子很漂亮,比有些城市的房子还好。而且村民们现在拥有的家用电器设备是以前的好几倍,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个村有几部电视机已经是很不错了,而现在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也都是家庭必备,30%的村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房顶上还能看到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村民们的知识丰富了。在我们所调查的民户中,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书或者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属文盲或半文盲阶层,大字不识几个。但是接受我们采访时,三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拥有中学及以上的学历 ;对于年轻一代,该村已经出了10几个大学生,学历程度不断提高。我想这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不开,在这个村里村民组织自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且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普及英语,家长们为了孩子学习,几乎不计花费。

当然丰富知识的另一有效途径便是外来讯息的有效进入。为了让村民了解外面的最新动态,村委会特设了信息栏,每周一更新;5%的民户还订阅了各类报刊杂志;而且在我们调查的50户人家中有3户人家已经用上了互联网,再加家家大彩电,过去穷乡僻壤,信息堵塞的窘境已荡然无存。

三.农村交通不断改善。听村民们说,以前家家户户门前的路都是泥路,一遇到下雨天,不穿雨鞋根本走不出家门;而且路也很窄,并排走两个人都有困难,一辆三轮车过来,都不知道怎么让路。现在国家发款下来,不仅修主干马路,连村间小路也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汽车都能开进来。以前去市镇的路都是石子路,还坑坑洼洼的,下雨一积水,只能走最边上草丛路,汽车摩托车开过,还能溅一身的水;现在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且都是高级的柏油马路。

交通的便捷,使村民们的出行也方便了。每户人家中每家都有自行车,80%的人家同时拥有电瓶车或摩托车,40%的人家还有汽车。现在村民们想要去城镇或是市区,开车20几分钟就能到方便。大家都不可思议地感叹两个钟头的路程竟然能缩小到30分钟,那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呀!

四.村民娱乐活动的增加。我们能看到,在小区的东面有一块健身器材场地,就像城市小区中的一样,一位被采访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农村都有这些设施,目的就是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也让农民更注意健康问题。这些设施中有适合年纪大的,也有适合年纪小的。另一位村民还告诉我们,他们这个村区,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有唱戏,有看电影,表演马戏等等,让这里的人生活更多姿多彩。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问他们自己及家人旅游情况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是从来不出去旅游的,最多去一趟城镇赶集。而90年代后,慢慢发生了变化,旅游就像有带动作用似的,一家出去

了,另一家也想出去玩玩,现在70%的人家一年里肯定会出去玩一次。

首先,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家乡谭坊,初等教育普及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达4.4万人。大部分人认为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是国家对每个学龄儿童能上学的有益举措;75%的人认为现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从原来的沙子跑道到现在的塑胶跑道,从黑板教学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师资质量从以前的大专学历到现在要求的本科及硕士学位。

其次,以医疗,养老保险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我的大致调查,我区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配套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我所调查的地区共有大型医院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包括刚新建的1家国家和私人合资的医院。企业单位一年一次的职工身体检查,国家免费为退休下岗职工提供健康体检等。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疾病治疗率有多上升。国家还为退休职工买养老保险,做到老有可依,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再次,就是人们的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位四十多岁的阿姨跟我谈到住房的时候,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在国家单上班,一般分间15平方米差不多大小的给你或者住到集体宿舍里。之后工资提高了,搬到了简易的单元楼房,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单人床,家具也变成了组合柜,我们感觉生活便利多了,生活条件有了改善。现在随着到了追求高品质的年代,我们又换上了3房2厕所1厨房的小区了,也有了自己的车库,还有一些小区锻炼器材供小孩老人强身健体。

然后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探索走过了30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许多艰难与曲折,终于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道路,建立起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给老弱病人带来了极大地福利,看病吃药省了不少钱,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11.改革开放30年江西投资建设数据 篇十一

1978年至1987年的第一个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39亿元;1988年至1997年第二个10年为1885.85亿元,是第一个10年的6.4倍;1998年至2007第三个10年为14433.66亿元,是第二个10年的7.7倍。投资规模已从1978年的8.02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301.94亿元。

工业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

2007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8.67亿元,比1978年增长269.4倍。党的十六大以后,工业投资高速增长,2002、2003、2004年工业投资增速均超过50%,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工业投资分别增长41.3%、35.6%和43.1%,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个、11.9个和20.1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1~2007年,江西省城市建设投资503.9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比重3.9%,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省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533.1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738.63万人,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6.75%提高到2007年的39.8%,提高23.0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建成区面积800.6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4630公里,城市道路面积767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3759公顷。

社会事业投资大步迈进

2007年,全省社会事业投资404.83亿元,是1978年的225.7倍。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比1978年增加10917元,增长35.8倍,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比1978年增加3957元,增长28.1倍,年均增长12.3%。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高达7746元,比1978年增长590.3倍。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

——农业基础投资力度不断加强。2007年,全省用于农业和水利的投资52.91亿元,比1978年增长46.3倍。

——高速公路建设空前发展。1996年,昌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江西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4年,赣粤高速赣州段建成通车,江西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成为全国16个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的省市之一。2007年,江西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达2206公里,进入全国前十位。2007年全省农村公路硬化总里程达12700公里。

——铁路建设、航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京九铁路在江西境内705公里,使南昌铁路局管内运营里程达到2480公里。1995~2007年13年间,全省铁路建设投资126.68亿元。1995~2007年13年间,全省航空运输建设投资22.58亿元。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邮电通讯事业建设投资52.41亿元,比1978年增长928.3倍。2007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到407.35亿元,是1978年的442.8倍。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2007年全省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57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68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69.0倍和10.9倍。2007年全省利用外资101.21亿元,比1995年增长3.95倍。

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94.7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5.3倍,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18%上升到0.44%,提高0.26个百分点。1979~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8%。

居住条件改善

1986年江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仅为0.96亿元,而到2007年,已达到435.46亿元,21年间以年均增长23.8%的速度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6.78平方米,分别比1981年增加30.97和23.67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间数已经超过人均1间的小康标准。

12.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篇十二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促进秘书事业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秘书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写奉命文、办奉命事”的传统观念在秘书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养成了对领导唯唯诺诺的职业习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被看成是秘书工作的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13亿中国人民冲破思想的牢笼,实现了真正的思想自由,激发了无限的创造灵感,使各行各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各级领导者的思想更加活跃,创新意识更加强烈,这对秘书人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秘书领域实现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其一,在秘书工作实践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相继建立了公文、档案、信息、督查、信访、保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了秘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信息网络,逐步推广网上办公,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二,在秘书科学研究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研究活动中敢于打破禁区,涉及敏感问题,大胆探讨秘书与领导的关系、秘书部门的辅助决策职能、秘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等,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过去大家常为秘书论著评奖经费而发愁,为解决这个难题,成都大学常崇宜教授四处奔波,联合多家单位,于1989年在湖北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秘书论著评奖活动;原中办秘书局副局长李欣同志精心策划,由运通公司出资10万元人民币,于1994年在南宁成功举办了“运通杯”中国秘书论著颁奖大会。两位老前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关心秘书事业发展的感人事迹将载入秘书史册。其三,在秘书教育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教学模式上,我国逐步实现了官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育覆盖面;在教学方式上,逐步推广案例教学、形象教学、研讨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今我国民办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办学规模大、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特色鲜明、社会信誉好的民办秘书院校。北京高等秘书学院就是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级秘书、办公管理及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民办秘书高校,确立了在全国高校秘书专业的领军地位。30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阻止秘书专业进入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更不要说批准招收秘书专业研究生了。这正好说明,在秘书事业持续发展过程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我国秘书事业发展的30年,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30年。没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没有我国秘书事业的繁荣昌盛。今后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为促进秘书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当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做到“三个有利”(见邓小平南巡讲话),否则,就会变成少数人违法乱纪、祸国殃民的借口。

二、必须坚持为领导事业服务的根本宗旨,促进秘书事业与领导事业协调发展

秘书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秘书工作、秘书人才培养、秘书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我们把领导称作事业,也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领导工作、领导人才培养、领导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秘书事业与领导事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二者是从属关系。秘书事业是伴随领导事业而产生和发展的,是直接为领导事业服务的,因为领导事业的需要是秘书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为领导事业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个提法与秘书工作“三服务”的指导思想并不矛盾,因为秘书工作为人民服务,主要是通过为领导服务来实现的。这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秘书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秘书事业始终坚持了为领导事业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是始终坚持以领导事业发展为导向。由于领导事业是秘书事业的服务对象,也是秘书事业发展的牵引,因此,秘书事业必须时刻关注领导事业的发展动向,以便搞好跟踪服务。30年来,我国秘书事业始终坚持以领导事业发展为导向,时刻关注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制度改革、领导全局情况和工作重点转移、领导决策目标和决策方式选择、领导素质提升和辅助需求变化、领导科学研究和发展趋势等情况,从而明确了秘书事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始终坚持以适应领导事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在秘书工作实践中,为适应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求,重点加强了信息调研、督促检查、协调综合等辅助决策工作,强化了秘书工作的参谋职能;在秘书人才培养中,为适应领导人能力素质不断提升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除大中专院校加强案例教学、能力训练外,各单位还加强了秘书在职培训,强化了秘书人才的能力提升;在秘书科学研究中,为适应领导科学发展迅速的新形势,大力加强秘书学科建设,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了秘书科学与领导科学协调发展。实践证明,秘书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秘书工作如何适应领导辅助需求,秘书人才素质如何与领导素质同步提高,秘书科学如何与领导科学协调发展,秘书事业如何更好地为领导事业服务,这些问题是秘书事业发展中的永恒命题,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促进秘书事业科学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秘书事业的发展和其他事业一样,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秘书工作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秘书人才是一种社会应用人才,秘书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这就决定了秘书事业发展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几千年来,秘书工作被神秘化,秘书人才被边缘化,秘书科学研究被划为禁区,形成了秘书事业实践性强而理论性弱的客观现实。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秘书工作的神秘感,加大秘书工作改革力度,加强秘书科学研究,培养大批秘书人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回顾30年我国秘书事业的发展,一条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虽然也有过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如在理论研究中曾经发生过“天地之争”,在人才市场上曾经发生过秘书专业毕业生不适应秘书岗位要求的情形,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秘书事业始终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正确道路。一是在结合的方向上,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方法。绝大多数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保证了秘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二是在结合的力量上,做到理论队伍与实践队伍紧密结合。无论是秘书科学研究,还是秘书人才培训,始终坚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两支队伍紧密结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讲课,做到优势互补,为搞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力量保证。三是在结合的途径上,做到了多渠道、多方式、多平台。例如,在秘书学会、秘书协会等社团组织中,注意吸收秘书实际工作者和秘书教学研究者共同参加活动;在秘书理论研讨活动中,注意邀请秘书实际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共同参加研讨交流;在组织大型秘书丛书和系列教材编写中,注意聘请秘书教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很好地实现了秘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全国公开或内部发行的多家秘书杂志发表了数万篇文章,不仅为广大秘书工作实践者和秘书教学研究者提供了沟通交流平台,而且为促进秘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总之,上述措施有效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保证了我国秘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必须坚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发展模式,促进秘书事业繁荣兴旺

1992年,党的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市场经济的优点,就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它要求人们具有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处处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促进市场繁荣兴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秘书事业发展也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当前在秘书职业资格认证、秘书人才培训、秘书人才招聘、秘书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已经摆脱计划经济模式,正在或开始实行市场化运作,并且取得显著成效。例如,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加强各级党政干部能力建设的决策,许多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和学会、协会等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调研和策划,科学制订秘书人才培训方案,合理确定收费标准,高薪选聘名家讲课,确保人才培训质量,打造秘书培训名牌,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事实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秘书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组织地进行市场化运作,也可以走个人市场化运作的路子。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16年发展市场经济,秘书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一种当红的社会职业,秘书人才已成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专门人才,秘书科研成果已经成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特殊商品,完全具备了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条件。只有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促进秘书事业繁荣兴旺,这是改革开放30年留给我们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继续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以实现秘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五、必须正确处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求同存异、团结协作的关系,促进秘书事业和谐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秘书事业特别是秘书科学的发展,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极大地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学术空气,极大地促进了秘书工作实践者和秘书教学研究者的思想解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无穷智慧,使我国秘书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可喜局面。在秘书科学研究方面,曾经形成了北京、上海、武汉、辽宁、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许多地域性的学术群落,表现出不同的研究特色,为秘书科学百花园增添了各种色彩;在秘书专业教材和秘书丛书的编写方面,既有国家教育部门和著名高校组织编写的,又有秘书学会、协会和研究机构组织编写的,也有出版社和个人策划编写的,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在秘书科学研究探讨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几次大的思想交锋。20世纪80年代,经验派与经院派之间有过所谓“天地之争”;90年代,在秘书工作基本规律、秘书部门参谋作用、秘书辅助决策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中,也有过比较激烈的争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对我国秘书理论研究状况的评价上,有过所谓“第三次爬坡”之争。所有这些,都表明“双百”方针在秘书科学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不仅活跃了秘书学界的学术气氛,而且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秘书科学的发展进步。

13.马云未来30年世界变化超出想象 篇十三

4月23日下午,2017(第十届)中国绿公司年会全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绿公司年会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于2008年创立,采取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的形式,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召开,今年年会的主题为“分化与进化:寻找经济新动能”。

会上,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尚帕涅,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永好等嘉宾分别进行致辞和主题演讲。

围绕“未来生活”创变者论创新发展之道

4月22日下午,首场2017中国绿公司年会创变者专场活动举行,多位国内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创变者”演讲者围绕“未来生活”这一主题建言献策,开启了一场分享创业创新故事的思想盛宴。

贝瑞和康CEO周代星以“基因、疾病、测序和健康大数据”为主题发表演讲。周代星说,基因技术是目前健康医疗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从各个角度看医疗,最终归结到还是和人自身的状态有关,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还是基因的问题。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要将基因检测行业和保险业、体育业等其他行业密切结合起来,通过科技手段把更多的健康和幸福带给更多的家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市场已经达到了一个分水岭,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史克浪体育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斯沉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讲述了体育精品IP如何实现创新。黄斯沉说,信息化的时代下,每个人掌握信息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直播APP的出现使得体育赛事也需要发生改变。从体育赛事来讲,一定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和旅游、全民健身、企业拓展以及互联网的个性化的社区相结合,以此来不断丰富其商业模式。

近几年,共享经济在国内已经渗透到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共享衣橱”带来了新一轮商机。“女神派”创始人兼CEO徐百姿以“让美丽实现共享”为题发表演讲。“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的女性每月平均要买3到5件衣服,年轻人不允许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反复出现同样一件衣服。”徐百姿说,快时尚的概念下,每年大量丢弃的服装跟生活垃圾一起被淹没,给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共享衣橱”的出现,让消费者从“买衣服”改变成“租衣服”,可以用更少的?Y金穿更多更好看的衣服,也让共享经济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如何颠覆传统娱乐产业的发展?火乐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兴博说出了他的看法。陈兴博认为,设计师做产品时,一定要做视角的创新、技术应用的创新、流程的创新、产品服务的创新、体验交互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让完美的视觉、合理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正确的沟通方式和一个非常好的定位形成一个循环,这样才能带来一个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

焦点论坛聚焦消费升级与产业再造中产阶级将成消费升级中坚力量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方式正在重塑,消费需求改变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是什么?4月22日,绿公司年会的焦点论坛之一――消费升级与产业再造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国内外知名企业掌舵者及外国驻华大使齐聚一堂,共话消费升级大环境下产业再造的机遇、模式。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认为,今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的已经不仅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加服务加体验。很多人开始真正为服务买单,甚至情感变成了一些产品的核心价值。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产品的交易价值开始往使用价值上转换。

爱尔兰驻华大使康宝乐表示,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将成为消费升级的推动者和中流砥柱。当“十三五”结束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而且会有更多的中产阶级家庭。

新希望六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畅说,消费升级对我们这个行业就是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好的核心点首要就是安全,其次是科学,再次是体验。企业要尽可能地实现消费者对于美食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在一个地方吃多个国家。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技术规划部副总裁马宏恺表示,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大家提供智能互联的汽车、高度自动驾驶的汽车、绿色汽车、共享汽车,满足中国中产阶级对绿色出行、高效出行、高端出行的需求。

14.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迁调研 篇十四

社会实践报告

题 目_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迁调研_ 系(专业)**********************_ 班 级___ **********___ 作 者__ 姓名*** 学号(********)联系电话 159******** 指导老师 ****

日期:

2012 年

*

*



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基于对江阴市近30年的家乡变迁调研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江苏省江阴市从乡镇企业起步,在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始终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将国家大政方针、外部环境变化与江阴的实际紧密结合,找准发展突破口,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以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华西“天下第一村”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名扬全国,成为“苏南模式”的象征。

关键词:苏南模式 天下第一村 幸福江阴

一、江阴30年来的发展变化

[1]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几何中心,是一个曾被誉为“江之尾海之头”的滨江港口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共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首批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届十大“中国和谐名城”等79项全国性荣誉称号。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更为显著:

一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对外开放全面拓展。四是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盈盈一水间,飞虹腾龙越。桥梁记录着悠悠岁月的变迁,1999年9月的一次振臂欢呼,5公里里程、36亿总投资、3071米全长、197米索塔高、5万吨级轮船通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一串串铿锵有力的数字,述说着这座熔铸于上世纪末的钢索悬桥的不朽传奇,见证着齐刚敢先的蓉城儿女的时代骄傲。江水茫茫,物换星移几度秋,长桥卧波,今朝江南多胜景。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2]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江阴都能始终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并将中央的政策、国内外环境变化与江阴的实际紧密结合,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及时确定、调整和更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胆探索、顺应民意,使江阴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其做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不失时机地抓住了3次大机遇

1.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实施了全面推广经济承包责任制,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掀起了全民大办工业的创业高潮,使乡镇企业如同燎原之火,从而实现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的历史性跨越。这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曾被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2.抓住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快速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大力发展民营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思路。

3.抓住了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富民增收、生态绿化、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优化经济结构、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增强自主创新、发展品牌战略、完善全民社保、建立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倡导社会诚信等一系列得力措施,促使了江阴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末,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达标,实现了由经济强市向小康达标市的跨越。

(二)与时俱进地坚持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是江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30年,江阴体制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从跨江联动到港城互动。2005年,江阴实施了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打破原有“四镇两办”的行政区划,设立了临港新城,完成了港口吞吐量由2005年的5万标箱到2007年的30万标箱的跨越,从沿江工业为主转变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实现了港口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

2.从资本经营到战略经营。资本经营造就了“江阴板块”和“江阴现象”,促进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实现了规模化的发展。战略经营则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经营整体来运作。将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全部推向市场,通过层层严格招标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

3.从政府包办到社会共建。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从以往单一依靠政府向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合作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政策、引导舆论的方式,组织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实现社会事业建设和发展投入的多元化、多样化。

(三)坚持不懈地做强民族企业

为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江阴不断引导企业走高质量、高效益、高科技、集约化、节约型、低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到2012年,江阴民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经济总量的79.5%。

1.优化企业结构,引领企业上档次。

2.推动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如今,江阴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使企业成功实现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从产品到产业、从品牌到标准的演变,实现了从“江阴制造”到“江阴创造”的飞跃。

3.强化企业培训,提升企业家素质。4.全方位服务企业,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四)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培育出华西“天下第一村”。江阴历届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培育出闻名中外的华西村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典范,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先后获得中华环保第一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等40多个国家级的先进荣誉称号,并在全国村级单位中第一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以华西村为旗帜,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阴以华西这个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国乡村典型为典范,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促进农业的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

然而“世界第一”之塔群、钟王、鼓王、龙王、神牛,“村级第一”之四季园、喷泉、美食营养中心,信仰与文化的和谐,铸就华夏第一村的“幸福之园”。徜徉于幸福园内,可欣赏到园内幽静的景致,感受到“八个一”主要景点的神奇。又有谁会想到华西村曾经是名不见传的一个小村子,三十年后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数百万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休闲娱乐。

(五)不遗余力地构建民生工程

江阴始终坚持将发展的成果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07年,江阴用于惠民的各项财政支出达9亿元,占可用财力的15%。20011年6月,江阴在对各种行业、各类人群、各个年龄段的市民抽样调查中,有97.2%的人为自己是一个江阴人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1.建立了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体系。江阴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制度,2005年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向农村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向城镇企业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向各类人员覆盖、社会保险向困难群众覆盖4个覆盖,达到了城镇保障、农村保障、被征地农民保障覆盖率3个100%。目前,江阴在政策层面上已实现了社会保障对城乡所有人群的全覆盖。

2.完善了全覆盖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江阴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并在城乡全面实施“幸福江阴·免费健康体检行动”,65万农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

3.实现了城乡居民较充分就业。一方面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以培训增加就业,通过大力创办各类市场、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增强就业能力。

4.促进了教育公平。江阴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全面发展教育并普及12年教育的同时,全面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江阴已在全省首批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5.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以来,江阴通过扩大就业、全民创业、多路置业、完善保障、扶贫帮困等措施,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30年来,江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列全省第一。

6.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江阴就已在所有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在1994年,江阴所有的镇都进入了省级群众文化先进镇行列,在江苏率先实现“满堂红”。

7.创造了生态环境。江阴市极力倡导把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优先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强力推进植树造林、水环境整治和大气质量整治工程, 实行市领导和企业包片、包河、包厂责任制,严格一把手负责制,注重招商引资的环境要求,实现了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

8.强化了社会管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阴十分重视社会管理、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全力打造平安江阴。

总之,江阴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使当地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他们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特色经验,凝聚了江阴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艰苦奋斗,验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的英明正确,坚定了全国人民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心。

三、今后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构想

[3]江阴对今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构想是:以建设“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将解放思想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思想源泉,将改革开放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强大动力,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快建设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充满活力的学习创新型城市、投资创业的工商发达城市、适宜人居的环境优美城市。打造经济国际化的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新农村的样板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巩固和提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幸福江阴”的核心内容是: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让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对于幸福江阴的构想,中央多位领导都曾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具体举措

1.以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工程。在江阴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保障民生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人民生活的满意度。让老百姓的就业更充分、口袋更饱满、生活更安逸、生活更丰富、身心更健康。进一步实现江阴从满足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

从为民谋富裕到为民谋幸福的又一次跨越。

2.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竭尽全力地释放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实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对外发展能力。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办事效能。加快推动江阴由地区生产总值向国民生产总值、由“江阴制造”向“江阴创造”、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型和提升,实现江阴经济好中求快、优中求强的良性发展,推动江阴向国际化城市转型。

3.以科学发展为准则,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与国外、县区与乡村、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一是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调优调高。以建设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城市为发展方向,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由低变高,现代高效农业由少变好,工业由大变强,现代服务业由小变大。二是城乡发展更加突出统筹兼顾。进一步把工作重点、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三是环境建设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牢固确立生态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加快整治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江阴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只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敢为人先,不失时机地抢抓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理念,就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把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5.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篇十五

关键词:改革开放,公共档案事业,发展憧憬

一、对公共档案事业的理解

对“公共档案事业”这一概念, 迄无直接的论述。1996年, 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o库克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观点:“本世纪档案论述的主题”是档案事业正在从“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受这一观点的启发, 笔者认为, 如果以档案工作直接服务的对象为标准来衡量, 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事业都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两种类型:一是为各级领导层和国家职能机构服务的部分, 可称之为“国家模式”或“机关型”档案工作;一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部分, 即所谓“社会模式”或“公共型”档案工作。只要国家存在, 这两种类型的档案工作都将同时存在, 不可或缺, 不可互相替代, 共同构成国家档案事业的整体。基于这样的认识, 可以说公共档案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档案事业整体中, 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部分。承载和运行公共档案事业的社会体系是以公共档案馆为主体的, 与其它有关公共服务型档案组织、机构共同构成的社会服务系统。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档案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公共档案事业”发展迅速, 成就巨大, 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公共服务功能拓展, 公共服务时限提前, 公共服务平台扩展, 公共服务新机制开始萌生。

1. 各级、各类档案馆形成网络, 基础设施和基础业务建设普遍得到加强, 大大提升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是各级、各类档案馆。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档案馆不仅类型、数量大大增加, 而且分布日趋合理, 形成了遍及各地的档案馆网, 河南等省还出现了乡村档案馆, 使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更加基层化。

各省市普遍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标准新建、改建了档案馆, 许多县市档案馆库也更新、扩容, 有了较大改观。国家重新修订《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标志着档案馆建设水平的提高, 有些省市近年来新建的档案馆同世界先进国家档案馆相比毫不逊色。各级档案馆的设备、设施, 日臻完备、先进, 尤其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 加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 建成了一批数字档案馆, 进一步使档案管理的方式、技术同整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协调, 进一步扩大了为社会服务的范围, 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的结构大大突破了单纯接收党政机关档案的窠臼, 广泛收集、征集能满足公众多方面需求, 有助于人民群众维护权益, 解决疑难问题和追求文化情趣的档案资料, 如: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移民档案、知青档案、家谱、族谱档案、公证档案、书画艺术档案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等等, 使各级档案馆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资源基础更加雄厚。

2. 服务功能向公共性方面拓展, 公共档案馆意识开始形成。多年

来, 各级档案馆不仅依法向社会开放档案, 而且以多种形式展开公共服务, 把公众引进档案馆, 把档案馆推向社会。如上海市档案馆专为青少年学生举办的《走进档案, 解读上海》暑期活动套餐及《从档案中发现上海》系列讲座;广东省档案馆实行的公共开放日活动;浙江一些县市推出的流动档案馆;深圳市档案馆的巡回档案图片展览等。近年来各地国家档案馆不仅力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而且已经从爱国主义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 许多省、市档案馆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实习基地等, 成为公众利用公共档案资源的场所。

与此同时, 建设公共档案馆的意识开始形成, 一些经济较发达和沿海开放省、市档案部门及档案专业高校组织了对公共档案馆的深入探讨, 有的甚至在法规建设上实现了突破。

3. 档案为公众服务的时限前移———政务信息公开。

按照常规各级机关的档案移交进档案馆后才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档案形成满30年才能对社会开放。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民主与法制的健全, 社会公众知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档案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时限提前了。最早是深圳于2000年试行现行文件向社会提供利用, 后来全国普遍开展了非涉密现行文件公开查询服务。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档案馆是当地政府信息查阅的场所, 并要求各级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从而使政府文件在尚未转化为档案之前, 就提前为公众服务, 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知情、议政、维权的条件和依据, 更好地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

4. 档案为公众服务的平台扩大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企业改革和新企业制度的运作, 使社会对档案服务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促使档案领域诞生了新的公众服务平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深圳市1998年就率先依托档案馆首创了档案寄存中心, 2000年又首创了文档资料服务中心;继而全国各地档案寄存中心、文档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上海等地还出现了与外资合作型的档案寄存中心。与此相伴随, 首先从沿海省市, 继而在各地产生了各种档案中介机构, 从而使国家档案机构可以将一些纯事务性业务剥离出来, 由中介机构承担, 其中相当多的中介机构还依托档案局馆扶持, 为公众提供档案业务的技术性服务, 大大拓展了档案公共服务的平台。

与此同时, 在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倡导下, 以沈阳、上海等城市为先行, 家庭档案、社区档案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使档案的社会公共服务深入到了社区民间。

5. 在大档案管理理念指导下, 以综合档案馆为主体的多类型档案集中管理的新机制开始萌生。

改革开放以来, 为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不断提升的需求, 适应整合城市档案资源, 提供综合性档案服务的需要, 在大档案管理理念指导下, 以综合档案馆为主体的多类型档案集中管理的新机制开始萌生。例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在全国首家建立了综合、城建、房产档案三档合一的档案馆新体制;深圳市、内蒙古赤峰市实行了城建档案馆与综合档案馆的合并;上海浦东新区将原综合档案馆、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整合成新的综合档案馆;天津市建设了多元化档案结构的泰达档案馆;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 试行了由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各种档案的模式。与此同时, 深圳和上海市闵行区进行了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档案中心筹建工作。这些举措的实施, 大大提升了档案馆整合城市档案资源, 为社会提供各类档案综合服务的能力。

三、“公共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憧憬

我国公共档案事业今后的发展, 应该并可能在管理体制方面有较大的变革、进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公共档案馆机构及其功能的法律确认。

由于种种原因, 尽管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已经向公共性方面大大拓展, 但离成熟的公共档案馆还有距离。由于党政档案统一管理, 使得一个档案馆内大量的党内机密档案不具备公共性。同时由于立法不到位, 我国公共档案馆还不具备足够的社会认可度。但国家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应该并可以促其实现。

国家档案局近年来提出了“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造福民生。这一战略性的决策, 是进一步完善档案馆社会功能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是我国公共档案馆进一步走向成熟的大好机遇。当此之际, 政府应该明确向社会宣称自己所管辖的档案馆是公共档案馆。各级档案馆应以服务社会、造福民生的理念, 进一步充实反映普通平民活动, 适应社会公众需求的档案材料, 加强档案资源的多元化建设。进而建立公共档案部, 专门负责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构建名副其实的公共档案馆。

重要的是国家应对公共档案馆的机构和职能予以法律确认。这一点深圳已经实现, 其它有些省市也开始在立法上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相信国家也会尽快在立法上加以解决。

2. 形成以公共档案馆为主体的多种模式档案中心并存的格局。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社会呼唤档案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大档案管理模式的创建。从各地整合档案资源, 改革档案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看, 今后将逐步形成以公共档案馆为主体的三种档案中心模式并存的格局:

(1) 完全集中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一个区域内各机关、单位的所有档案全部集中到综合档案馆统一管理, 如安徽省一些县市。这种模式适合于小型城市。

(2) 部分集中管理模式。其特点是一个区域内只有若干专业部门的专门档案, 集中到综合档案馆统一管理, 其他部门的档案仍由各自管理。如广东顺德、深圳, 上海浦东新区, 内蒙赤峰等地将城建档案馆 (顺德还包括房产档案) 合并入综合档案馆。或将原来的专门档案馆以综合档案馆分馆、综合档案馆某专业档案管理中心的方式置于综合档案馆名下, 如安徽省的某些城市。这种模式比较灵活, 视实际需要和条件许可, 任何城市均可采用。

(3) 档案城模式。其特点是政府统一规划,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综合档案馆为中心, 各专业部门的专门档案集中在该区域储存, 由各部门派专人管理, 并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行行政监管。如上海市闵行区的档案中心和深圳市正在筹建的档案集中储存基地。这种模式较适合于大中城市。

在深圳市档案集中储存基地储存档案的包括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以及公共服务功能强、专业档案数量大的40余个市属单位, 其规模预定为10万平方米。该基地的名称初步定为:“深圳市档案中心”。深圳市档案中心的管理原则是:集中储存、分类管理、资源共享、行政监管。

集中储存指的是储存档案的范围———市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的全部档案;公共服务功能强、专业档案数量大的市属单位的专业档案以及各进驻单位的行政管理 (文书) 档案的电子版。汇总各进驻单位全部数字化档案信息, 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进行资源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分类管理指的是管理的方式———公共档案馆和各进驻单位的档案分别储存, 分类管理;公共档案馆由市编委按需要核定工作人员;各进驻单位的档案, 由各相关单位派人管理, 其行政和组织关系仍在原单位, 其业务运作统一由档案局监督、指导。

资源共享指的是服务机制, 主要表现为服务平台的分层实现———公共档案馆为中心服务平台, 按有关规定, 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并对有专业服务需求的用户进行分流、导引。各进驻单位为专业服务平台, 按相关行业规定, 在一定范围内提供社会服务。

行政监管指的是管理体制———档案局作为行政监督部门, 下设服务型管理机构, 统一监管和运作档案中心的各项事务。制订“档案中心”管理办法及有关业务规章制度, 对各部门档案管理的规范运作实施监督、指导;对中心的档案利用服务、档案技术服务、档案展览服务、后勤保障及系统正常运行和维护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理、协调。

上述不同类型的档案中心是以大档案观念改革档案管理机制的具体方式, 各地必须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 采用或创造适用的模式, 切不可盲目套用某一种模式。

3. 文档一体管理的最终实现———建立统一监管文件与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

上一篇:浅谈师生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文档下一篇:2022采购合同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