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2024-09-14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10篇)

1.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一

低年级数学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苏教版的新课标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这四个字的内容。教材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现实生活着手,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进行学习,并且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把知识点灌给学生。我就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结合新课标的内容说一说对于上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年级数学课的几点想法。

1.不同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特别是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是兴趣的重要来源,它会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创设实例。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不占主导。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非常重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比赛活动,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1)适当的放手,激发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作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猜测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灵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猜测契机,给学生提供大胆猜测、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正是开展数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让不同个体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还让他们学会了与人合作。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随意作出“对”“是”“好”等标准式的评价。同时,针对同一道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多样化的空间。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加和减(二)中的进位加时,要让学生灵活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和进位的基本原理,把新的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在课堂小结时,也可以把这个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2)平等的关系。使课堂更加融洽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应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下,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每名学生都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把握住每节课、每名学生,真正的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困难和挫折的加剧。学生原有的热情和兴奋会逐步降温,这时我们就要根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首先,教师应忘却自己的身份。在学生产生畏难。依赖之前。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实验、一起讨论。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绝非是结论性的东西,要敢于接受学生否定我们的说法、想法的现实。有时,我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不是十分合理的“低见”,引起学生的“群攻”。这样我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忘记对老师的依赖,自己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解决困难,学习新知。

3.取自生活,用进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师应该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数学,体会数学应有的价值,做到问题尽量从生活中提出,难理解的概念注意从实际引入。低年级的数学更多的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因此,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生活数学”的思想,使学生尽量理解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立足生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只有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认图形时,我们可以由平时常见的积木、球类、电动拉门等引入新课,然后再用新授知识来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这些图形。

4.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更加自信

课堂的激励性评价一直是近期课改的特色之一。我们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对学生运用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手段。在小学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主要以实物奖励为主,语言评价为辅。比如我准备了很多的奖励牌:爱心、红五星、小博士、胜利奖杯、大眼睛……当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时,我会奖励学生小博士或者小嘴巴。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你的回答可真好,差一点就可以赶上老师了!”“哇,你的回答真棒,真是一个小老师啊!”等。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进步时,我会说:“你的进步真大!”“你的发言次数越来越多了!”等,并奖励给学生胜利奖杯或红五星。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一丝进步、一举一动,适时的对学生加以激励。在教师自己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激励的行列中来。当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时,要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否定性的评价语言要慎用甚至不用,否则,这样的评价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地处理好创新和继承。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到实践中,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2.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二

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一大奇葩,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 备受人们的喜爱。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 并且大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是渗透学生情感教育的最佳题材。那么怎样在小学故事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呢?

一、准确把握古诗意境,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 激发学生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 就是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古诗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 他们开始关心社会, 渴望了解生活, 积累人生经验, 也需要得到启发和帮助。优秀的诗歌作品, 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不同的诗歌往往多方面地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 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在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 引生入“境”。如《春望》写于杜甫被困长安时,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面对国都被叛军占领的现实, 想到自己与家人的分离, 国愁家愁一齐袭上诗人的心头。了解了这些, 就不难理解“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人生情感了。

二、重视“情感交融”, 做到古诗的语言美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 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 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 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学习诗词名篇, 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 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达到美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 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 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 远近高低相映成趣, 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诗词是抒情的, 直接诉诸情感, 又有节奏, 语短意长, 易于诵记, 使人百读不厌, 无形中受到熏陶。

三、从学生的情感出发, 引领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加深情感体验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 大多是抒情诗词。有的直抒胸臆, 情动于衷;有的婉曲隐含, 情蕴其间;有的借景抒情, 情因景生;有的移情于景, 景中见情;有的情理交融, 情真意切。古诗词中的语句情与义相通, 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古诗词脉络, 理清情感线索, 因情解文, 以文义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比如南宋诗人陆游, 在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后, 怀着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 写出了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 重新获得了自由, 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之情, 写下了《早发白帝城》。由此可见, 诗词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故吟诵这些古诗词, 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熏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 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从而引起共鸣。

四、给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 发挥想象, 领悟意境美的同时体会思想感情

发挥想象,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 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 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 用跳跃含蓄的语言, 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反映生活本质、表达思想感情的。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 以想象家中兄弟节日活动细节将自己思乡思亲之情表达得真切感人;杜甫则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通过想象自己在春光中穿峡越流、直奔故乡的情景, 将因国家统一得以还乡的喜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表达了深切的爱国之情。

五、加强古诗文诵读, 在诵读中感悟人生

“三分诗, 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 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必须加强朗读, 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感情朗读, 能再现诗的意境, 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要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 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 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 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 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 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 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 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 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就可以通过抓住诗句中的“唯”和“碧空尽”等字眼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体会到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读出情味这是诵读古诗词的第二个层次, 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 教师要对一些难以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 并且要创设情景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理解、品味、诵读, 再理解、品味、诵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就慢慢地能与作者心有灵犀, 也就能读出古诗词的思想感情来了。

古诗可以说是一种精炼的综合的文学艺术, 它往往借助跳动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 有的缠绵悱恻, 有的迭沓酣畅, 有的悠扬明快, 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把有行的方块文字, 活画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 从中体会到美, 感受到美, 这是诵读的第三个层次。诵读中联想和想象的使用, 不仅能让学生读懂原诗, 更能读出画面, 读透意境。《长相思》中“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其中的意境, 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然后又引导学生想象他的家乡是怎样的情景。两相对比, 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残酷, 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再读的时候, 学生都沉浸在一种氤氲的意境中。

3.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三

1. 科学课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基本方法的指导。

2.在阅读过程中的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缺乏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的拓展。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后,缺乏对学生深层的分析,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的引导。

因此,如何引领这些具有鲜活个性,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在科学课的阅读教学中体验教学的“趣味”“真味”“哲学味”,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阅读能力,探求科学的真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及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和万物的意识,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健康的成长。

一、阅读前指导体验教学的“趣味”

每册科学教材都会有编辑的一封信、目录、单元“引言”。每学期当学生拿到新科学书后,都会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如何满足他们的这点好奇,延伸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阅读这些板块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先给出问题,如:“本册共几个研究单元?有哪些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阅读编辑者叔叔、阿姨的一封信,了解编者的意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阅读书“目录”后能明确了解单元的研究方向、问题,单元的“引言”“插图”,能较好地指明该单元的研究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世界。

如我在《现状与结构》单元开课是这样导入的:播放一段视频“世界著名建筑”,学生被这些精美、奇特的建筑震撼着,他们兴奋着。

师:知道是哪些建筑吗?大声地说出来!

生: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鸟巢……

学生显得比较兴奋

师:看,我们人人都知道!

教师举起《罗兰·巴尔特文集:埃菲尔铁塔》,介绍作者罗兰·巴尔特从结构观点阐释了埃菲尔铁塔的技术美学,让学生感受“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及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些雄伟的大厦、奇特的建筑都是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你知道设计师要考虑哪些重要的因素吗?

教师展示《罗兰·巴尔特文集:埃菲尔铁塔》。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的兴奋点与阅读、交流内容完美地整合起来。恰当运用影视片段、课外书籍、针对性提问或教材导言等,可以创设阅读的氛围,了解人们是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并使生活发生变化的。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阅读中交流体验教学的“真味”

科学课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学生的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有的,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很重要,科学家的好奇心能够保持终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身上的灵气,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我们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我们的学生生命价值、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追求真理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以此追求真感受、真体验。

三、阅读后引领体验教学的“哲学味”

对科学课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在组织好课中探究性阅读后,还应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后延伸性,加深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体验其中“哲学味”,吸引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和万物意识,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小组讨论、辩论、竞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调动学生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后的交流中。如《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认识参照物”时,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渗透“相对运动原因解释的矛盾性”。又如认识植物时,学生观察发现没有一片叶子完全一样,每一种植物、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相貌各异的我们》时,学生发现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个体,即使双胞胎也存在着差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延伸认识: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个体。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在科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诸多的益处,教师应以引导学生“品”阅读教学的“趣味”“真味”“哲学味”,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阅读能力,同时领悟做人真谛;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的万物,也为生命增添亮丽一景。

4.《走进信息世界》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比如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哪些具体技术?教师如果采取填鸭式或灌输式的方式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势必单调、枯燥,这就会压抑学生的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何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实,人就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我们每天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各种感官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得以了解外面的世界,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我们得以提高认识,得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正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比如书籍、报纸、计算机、广播、电视、数码相机、摄像机、打印机等等。可见,学生身边并不缺乏信息、信息技术的实例,而缺乏的是观察、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缺乏的是对生活的热情。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罗丹那句著名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教授“什么是信息技术”这一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玩几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人获取信息、传递交流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作出准确判断的完整过程。在讲解“信息对人的重要性”这一重点环节中,笔者先让学生浏览图片,以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然后,笔者引导学生从人的五种感官角度列举出大量的信息实例。从这些图片、实例中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人就生活中信息海洋中,人一刻也离不开信息。在讲解“信息技术”相关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浏览大量的图片,然后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逐步梳理出获取信息的技术、传递信息的技术、存储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落后、输出信息的技术。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审视、思考生活,从而水道渠成地获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提升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

5.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五

《走进分子世界》这一节是《从粒子到宇宙》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由于肉眼对微观世界看不见,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

在微观模型的选择上根据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做出答案。第一个是我是用粉笔在黑纸上画线再用放大镜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第二个是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还有第三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我先是把水中加入了一些红墨水,然后倒入酒精,先是能看到一个分界面,混合之后,也能较明显地观察到体积的减小。这几点,同学们辩观察边分析,然后很自然就选择出模型2,这些对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面的关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其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实验现象都是很明显,联系知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感觉时间比较紧张,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还可以下节课再进行拓展。

6.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六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证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7.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 篇七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想学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得最活跃。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维的启迪者。当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教和学平等、自由、民主,学生才能有心理安全感,才能愉悦地汲取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才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愉快地享受数学生活。“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

二、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爱学数学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可。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的:“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教学是科学,同样也是一种艺术。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感受它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简洁的内容美,和谐的规律美,绝妙的形式美。细心品味数学家心灵智慧撞击出的这种数学知识的魅力,以数学独有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三、开创新颖有趣的设计——让学生会学数学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所教的学科,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着参与意识的高低。求知欲望是支持和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驱力,也是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前提,学生对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发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探索的愿望。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师知识传授的呈现方式应是生动活泼的。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站在儿童的角度上看问题,就会发现严谨科学的数学知识里面包含着丰富有趣的内容。那时我们就会自觉地把静止的教材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数学课在孩子的眼中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干巴巴的符号、乏味的定义、没有生命的算式,而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乐园。

四、用数学诠释生活——让学生学会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活学活用,既积累数学知识,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孩子们感到数学看得见摸得着,自己的身边处处是数学时,数学和生活的距离便拉近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孩子们充满兴趣,随时随地发现数学问题。

特别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之中。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继而会喜欢数学。孩子们拥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

学习“元、角、分”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模拟情境:4个学生一组,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小顾客拿出手中准备好的人民币,很有礼貌地购买所需物品,售货员热情地报出商品的价格,紧张地计算着商品的总价值和应找顾客的钱数。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小组交流,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又一次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对应用数学的信l心。

8.带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篇八

一、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了一个“挤30”的数学游戏为切入点,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1.数学伴我们成长》,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始终表现在我们身边,形式多样地表现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之中,从而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数学知识的有趣、有用,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为今后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榜样引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高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发现了“1+2+3+……+100”的求和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比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正确地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牢固掌握公理、定理、公式、法则以及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就一定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并通过阅读教科书第5页的《阅读材料》,使学生知道:材料中所介绍的三位数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数学非常感兴趣,都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们都能持之以恒地学习数学,让学生从三位数学家的身上,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只要对数学有兴趣,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善于思考和观察,是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

三、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通过对找规律、填数字如:1,2,4,7,()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括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探索出该问题的普遍规律,进一步知道第100个、第n个数字是几的问题,也就是总结出这一问题的一个数学公式,经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学习,让同学们体会数学规律(公式)的发现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现总结归纳形成的,为学生将来学习数学公式、数学法则等的探索与归纳,提供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将来在自主学习方面,能够很好的去探索、总结、归纳数学公式及数学法则,掌握数学规律,能够用逻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实际问题数学化,体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学习下面的题目:有50只保健球,分装5袋,每袋10只,其中有4袋里面装的每只都是300克重的,另一只袋里装的每只都是280克重的,这5袋保健球混在一起,只准称一次,找出每只是280克重的那袋球来,怎样称法?小聪想了一下,就用笔将这5个袋子外面分别编上号1,2,3,4,5,然后从1号袋里取一只保健球,2号袋里取二只,……,5号袋里取五只,这样一共取了15只,一起放到秤上称,称得重量为4440克,他一口算,就说是编号为3的那一袋是每只280克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学生讨论总结后,总结到:这个问题看起来,开始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小聪通过给袋子编号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而使学生知道,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问题,常常可以用类似的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进一步让学生解答教科书第7页关于计算银行存款利息问题、楼梯上铺设地毯的长度问题及外出旅游时不同旅行社收费问题。这样,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来源于我们的身边,通过我们对数学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观,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观察图形变化,初步感知几何知识,培养识图能力

通过对题目:“一个正方形,沿直线剪去一个角,得到什么样的图形?”(答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学习,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理解、试验,找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教科书第11页练习1),截面是等边三角形,截面的形状可能是等腰三角形吗?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正六边形吗?(答案是肯定的),更进一步解答教科书中的“一个正方体,在平行光线照射下的阴影是什么样的图形?”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认识几何知识时,应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体验数学知识探讨过程中,需要具有猜想、实验、观察与类比,才能够全面地认识图形的变化,并能解决教科书第5页中关于地面铺设拼接(镶嵌)问题。通过这一节的教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了良好的机会。

总之,通过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怎样学习数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使同学们知道,数学不仅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非常有趣,只要能认真观察,积极探索,就一定会学会更多新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一定会给你插上智慧是翅膀,使你在数学的世界里更加自由的翱翔。

后记:第一章学过之后,同学们在后续的学习中,都能够自主地按照第一章中学到的方法探讨数学规律,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按照逻辑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树立了“我要学,我能行”的信心,初中三年来,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9.引领学生走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九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学的方向如何确定,行动如何实施,目标如何达成,这成了许许多多语文教师努力探索实践的大课题。但是,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教材如何编排,模式如何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总是要行进在科学有效的道路上,应该总是要遵循作者基本的写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得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作者进行对话。那么,这个“思路”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先来听一听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还说:“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

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文选式编排。组合在一起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承载了古今文化、中外文明的优秀篇章,都应该是属于叶圣陶老先生所言的“好文章”之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走进由这一篇篇文章组合成的一个个单元的教材中,使用好教材,这是语文教师所担负的职责。背离了文本固有的思路而进行的任何分析或讲解,都极有可能会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阅读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遵循作者文本思路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的关键词是:整体感知、研读文本、体味语言和探究思考。

首先,要有整体感知。一般来说,读,包括默读、朗读,只是一种“感”觉,这是“知”的前提,如果没有“感”,就没有“知”。但是“感”和“知”是两个层面的意思。只有整体让学生说一说,才达到了“知”。教学中,我们有一些老师不重视整体,就开始了庖丁解牛,这样,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就被蹩脚的“技师”给弄成了支离破碎的文字块了。所以,走进作者“思路”的第一个流程,就是“整体感知”。

如何做到整体感知,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以为整体感知的切入口就是“主问题设计”,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实现学习目标的问题化。

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的。他创设了“板块式——主问题”教学模式,并对语文教学的“主问题”有着高度的评价:“‘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概括的讲,“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风筝》一课,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检查了字词之后,率先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这就是典型的“主问题”设计,它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在这一主问题的牵引下,很快在整体阅读中进行了对故事概要的把握。

其次,要研读文本。不论什么文章,文本总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也是学生有“惑”的地方。那么怎样解决疑惑呢?可以用设置思考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深入走进文本阅读中,也即是“要重视文本解读”。要达到这一“解读”目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一条“文本细读”的扎实之路来。所谓“文本细读” ——有专家这样指出——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笔者认为,“研读文本”或者“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就是“文本细读”,它实现了问题的层次化。

这位老师在《风筝》这节课上,老师设置了三个思考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就是对“主问题”所做的细化解读,这就是“文本细读”的功夫之所在。学生正是在三个“散点式”问题的引导之下,沉入文本言语的细读中。“这样的细读,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王崧舟语)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导引的创造。”正是有了在教师“导引”下“文本细读”的过程,才激发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心灵体验。

再次,要体味语言。语文姓“语”,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不论什么版本,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丢弃这个环节;否则,就不是语文教学。体味语言,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也是“文本细读”的魅力之所在。

这节课上,执教老师在引领学生思考讨论了设置的问题后,更深入的引领学生“找一找,品一品”文中字句,“哪些词句能表达作者的悲哀,自责和沉重?”学生再次进入了对作品遣词造句的细致品味中——正如王瑶先生所说的那样——开始了“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的过程。不仅如此,老师还适时追问,诸如追问将“堕着”去掉、把“讨”字换成别的字等等,引领着学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语言品味。这就是语文教学,体现了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只有做到了品味语言,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有“语文味”,阅读教学的过程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也由此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阅读中,整体感知,研读文本,体味语言,是我们有效教学的“三部曲”,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将这三部曲走扎实。但是,这还不够,教师还应该要引领学生走进探究思考中来。

最后,要探究思考。我们的国人总是有一个崇尚“大团圆”的民族心理,总希望事情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这种民族的心理崇尚也往往在我们的课堂上体现着,我们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课堂教学结果的圆圆满满。其实,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看,这种“圆满”的心理习惯又成了制约或限制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我们不应该把每节课都上得那么圆满。要留下思考的空间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有这样一个案例,说是一美国考察团来考察我国的科学课。在上海,教师使用中国课程标准,将一节科学课上得天衣无缝。下课时,老师问“同学们,还有问题吗?”“没有!”教室内异口同声的回答。至此,下课铃响起了。近乎“完美”的课堂赢来了几乎所有听课教师的热烈鼓掌。但是,唯独有七名美国人没有鼓掌。他们不但没有鼓掌,还认为这是一节很不好的课。他们很疑惑,我们的课堂不能没有问题啊!要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啊。没有问题的课,就是一节失败的课。

相比之下,我们如果认真审视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年级越高越没了问题。问题意识的缺失,本身就是我们教育的大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老师心中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并能够在课堂上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否则,我们只能是把学生越教越笨,越教越傻。本节课,老师关注到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能结合现实提出质疑,“鲁迅先生毁坏弟弟的风筝,多年后仍在自责,因为他认识到了错误。老师,我们的父母也时常为了我们的学习这样做,他们做的对还是错?”虽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就“探究思考”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火花,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从课后的小练笔来看,也属于“探究拓展”的范围。这道练笔题,是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感悟的基础上,让思想进行一次碰撞,让认识产生一次飞跃,而这个引火点就是学生通过小练笔活动,对成长经历进行反思与质疑。

语文阅读教学,做到时效性强,是语文教师必须要进行认真探究的课题,追求的教学境界。按照文本自身的文理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上进行整体感知、文本细读、品味语言和探究思考,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有效教学。

10.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十

方案

金坛市西旸小学 倪粉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这都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必然规律。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成功培养能使学生的课内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加有效轻松。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孩子走进阅读世界,成了很多老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片新的教学氛围,赋予课程一个新的面貌,给师生共同的学习带来了鲜活的生机。低年级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又有限,所以,小学低年级更适宜阅读绘本,这是通向流畅、独立的文字阅读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与一般的阅读文本相比,绘本阅读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强调叙述性故事与视觉艺术的整合。在低年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绘本阅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我们的这一课题中,我们把低年段经典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即教师是如何解读绘本,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绘本。借助绘本,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从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对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经典绘本阅读——引领低年级孩子走进阅读世界之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界定

绘本: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是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内在感觉。

经典绘本:指适合于低年级儿童认知年龄特点的名著绘本和大师绘本。

阅读:这里阅读包括教师对绘本研究性的阅读,对家长进行绘本启发式的阅读,及孩子多种通道综合性阅读。

绘本阅读的内涵:

1.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态度和习惯,充实心灵内涵。

2.深化学生阅读习惯,丰富人文素养,扩展生命视野。

3.激发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发展潜能、增进生活经验。

4.涵养学生欣赏、表达、沟通、分享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低年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对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形成正常的儿童观,教育观。

低年级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书的热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

家长发展目标:通过对家长的宣传与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关注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作用,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不要过多地束缚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多一分童心、一分好奇、一分诗意、一分平静,让孩子的心因阅读变得柔软,变得阳光灿烂。通过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的阅读活动,把阅读的种子播在孩子心里,与孩子一起在阅读中共同发展。

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的研究,形成特色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促进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选择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了解绘本的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选择出适合的阅读绘本。

2.教师对绘本的研究性阅读

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性阅读,深入了解绘本的实质,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元素,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3.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绘本的策略、途径的研究

我们拟采取“听(看)故事、讲故事、画故事、编故事、演故事”五大行动为主要策略,让学生“爱听、善讲、能画、会编、乐演”,通过集体教学、图书漂流、环境互动、亲子阅读等途径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营造书香班级和校园。

(三)研究的难点

1.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材料、内容的研究。教师针对学生兴趣选择经典绘本,对于内容如何取舍,对于选择的材料、内容如何解读,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2.教师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绘本的策略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绘本应遵循的规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基础、阅读兴趣、阅读的目的来指导学生阅读。

四、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经典绘本阅读策略、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能力测评、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教师绘本阅读教学、儿童经典绘本阅读中的矛盾、困惑及忧虑等,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及境遇,以便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更能直抵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发展的实际。

3.行动研究法:将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品质。

4.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进行经典绘本阅读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五、研究进度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搜集相关的资料,初步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

2.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4年8月):根据课题的设计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索与研究,总结、积累相关的研究成果资料,不断完善整个研究的内涵及体系。

3.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整体建构研究的成果框架,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申请和组织课题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调查报告。

2.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3.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研究的读书笔记、教育故事、论文集、案例分析。

七、研究对象

西旸小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

八、保障措施

1、主要研究成员如下表: 组长:倪粉

成员: 吴春华 徐桂花 徐寨寨

2、经费预算情况

本课题预计使用经费3000元左右,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绘本阅读“物理环境”所用的宣传标语、“绘本导引”宣传窗(玻璃材料)、活动展板及教室书橱等等;

②、购置阅读活动开展所需图书(主要是经典绘本)的费用;

上一篇: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学习体会下一篇:锅炉车间巡回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