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语文教后记(共8篇)
1.二上语文教后记 篇一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另外,对于戴嵩和我国一些著名的画家,学生知道的很少,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自主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创造意识。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结尾又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牧童的话对吗?最近又有人在网上向他挑战,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在常规与求异思维的对比中,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3、训练意识。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正像崔峦先生所说: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诚挚地希望大家也能够大胆的进行批判,以便创生出更多的真知灼见,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板书:我为你骄傲
二、游戏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听音找字”。老师说字音,学生在生字卡中找出相应的字。
2、“飞鸽送信”。出示九只口衔信封的鸽子,信封上分别写着九个生字。下面出示音节,通过连线的形式巩固字音。
3、指导书写“玻璃”。学生观察“ 璃”的偏旁、笔画变化。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横变提,“璃”字右半边部件多,笔画繁,部件要写紧凑。
三、感情朗读,想象感悟。
1、出示挂图,师:我为你骄傲是图中的老奶奶对孩子说的一句话。那么,孩子做了什么事让老奶奶为他骄傲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我”和小伙伴扔小石头时那开心、有趣的场面,想象在这种情境中“我”和小伙伴的神态、动作、语言,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重点练读: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4、当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孩子们的神态、动作会有怎样的变化?想象他们逃走时的情景,入情入境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练读: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
5、学习伙伴有个问题要请教同学们,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个问题。
自愿报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分小组读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画出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课堂。
下午听的两堂阅读教学课都很好地处理了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表达人的思想。把思想有机地统一在工具展示中,体现一种人文性。《三个儿子》一课抓住了老爷爷说的:“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条主线,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包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课堂上安排了四次读老爷爷的话,一读引出疑问;二读明白看不见的是哪两个儿子;三读明理实实在在的爱;四读怎样才能让老爷爷看到三个儿子。在语言理解中明白文章的内涵。又如《我是苹果》一课中对诗句的朗读,对文章的品析,让学生逐渐体会苹果博大乐爱的胸怀,在品悟中体会人文性。
二、体现对话的课堂。
首先,阅读是老师、学生与文本编写者之间的对话,也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对话。课堂文本包括“言”和“意”,由言悟意,通过读文来理解文本。《我是苹果》因为是一首诗,有些句子很抽象,很深奥,而课堂上学生对诗句的感悟其实已超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能力,悟出了文章表达上的内涵。其次,读是体现增量,对话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三个儿子》中妈妈累了酸了,老师请学生读其中有关的句子,其他学生评议时会说:“字咬准了。”再读再评议时学生会说:“不仅字咬准了,而且读得有感情。”师连忙问:“哪里有感情了?”学生会继续说下去,每一次的读都是一次很好的增量。再次,对话课堂更是甜甜的富有诗意的课堂。由于两位老师的激励、赏识、参与和期待,可以说那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课堂。
三、动态生成的课堂。
新课标在朗读上要求学生在正确价值取向下可以有多元化解读文本。《三个儿子》中对三个儿子的评价很难有个标准,在妈妈很吃力地提着一桶水时,第一个儿子翻跟斗,第二个儿子唱歌,而第三个儿子马上过去帮妈妈提,如何来评价这三个儿子,确实会有很多分歧。这样的课文如何把握个性化朗读,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文本。而课文中老爷爷的话很明确,只看见一个儿子,虽然要多元解读,虽然在人与文本过程中,在生生、师生对话中,如果学生提出来的话可以讨论,但老师有意引导不太可取。课文中那两个儿子“翻跟斗、会唱歌”也是可以欣赏的,也可以理解为为妈妈解除疲劳,但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三次有意地引导、强调,从文本价值取向看,这样做不太可取。
这两堂课在听课老师中争议较多,但每个人的评议角度不同,欣赏角度不同,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这也许是对课堂的多元化解读吧!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通过阅读,在被故事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听小男孩进行对照,教学中应怎样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你是如何得到它的?如果你见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你会怎样做呢?”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交朋友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进入“词语连线”的游戏中认读不带拼音的字,最后,由小老师带读有生字词的长句巩固识字教学,为阅读课文打下基础。本课的11个生字只有认读的任务,所以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着力点。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对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有效地促进。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如:让学生自主读第一节,启发思考:这个孩子在玩具柜台前想干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说说自己的理由。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欢之情。从小男孩在玩具柜前的表现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异常决定,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自主讨论的方式,同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深入研读课文后,分组研究讨论:小男孩那样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呢?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统摄文章的主体部分。利用对话较多的行文特点,从读中理解。学生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的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体验,并从中受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对学生实际估计不足、无法牢牢抓住学生、教学机智仍然欠缺等第。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我应该感谢这次比赛,它使我拥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生命,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在教改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玲玲的画》,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墨渍,玲玲才获得了思维飞跃的契机,最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一堂由新桥小学陈忠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也是一堂属于学生的语文课,这既是一个打破定向思维的教学流程,也是一例教师与学生均获得成功的大胆尝试。
一次并不陌生的“初遇”
“聪明的小眼睛看过来,我姓陈,小朋友叫我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陈老师!”“能不能甜甜的叫一声呀?”“陈—老—师!”正式开课前,素未谋面的师生们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齐声回答。“再加上一声‘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个贯穿始终的提问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课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别响亮。“读了‘玲玲的画’这个题目,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用一个问题作为了这节语文课的开场白。他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一大堆充满想象的解释,正式启动了这堂课学生们的大脑。
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有意将这个提问贯穿着,要么做预备铺垫,要么设置理解思路迂回揭示谜底,要么让学生自主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来稍显零乱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得到了意识上的统一,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老师讲课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关键的部件
教师提出了关于课文的理解的问题,却没有盲目求快解决。这节语文课,教师依然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
没有用教师的权威,去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一次无法删减的模仿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将探究、评判的权力和标准交给学生,却掌握着理解的节奏和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将全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课文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上。
一场不能止步的变革
尽管教师在这节语文课的课堂组织和课前准备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觉得上好这堂语文课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篇课文的起因是,画被弄脏,却又来不及画,结果则是获得了一等奖。如何将坏事变为了好事?其经过是,得到父亲的提示,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学生应该自己去细细体会,最终得出,只要积极动脑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结合低年级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尝试书写,以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课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给孩子书写记忆生字的时间应更加充足,更应在课堂中得到突出。
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词语,才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每一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自己没有学到的词语。而低年级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始阶段,所以抓好词汇教学尤为重要。
在词汇教学中,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因为只有正确的理解词义,才能够正确的去应用。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比如直观的理解,比较辩析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以及结合课文理解,不同的词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如: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我们学校的李俊霞老师在教《蜜蜂引路》一课时,对“果然”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列宁是怎样观察的?读一读。
生:(读“他仔细------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
生:他会想,这里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他回想,这可能是养蜂人的家吧。
生:列宁看到园子的小房子回这样想,这房子一定是养蜂人大家。
师:为什么会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因为蜜蜂都飞到园子里去了。说明这里是蜜蜂的家。养蜂人一定住在附近,所以园子旁边那座小房子一定是养蜂人的家。
师: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
生:这所房子是养蜂人的家。
师:书上是怎样说的呢?
生: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圣:对了。列宁想,这所小房子可能是养蜂的人的家。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事实和列宁想的完全一样。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生:果然。
李老师在讲解“果然”一词时,恰当的引导了学生注重从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同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读罢寓言两则,感悟出几个“好”,几个“真”。
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枯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真痛苦——种田太无味、干活太劳累;真幸运——野兔撞桩,啥力也不费;真敢想——每天捡一只,野兔肥又美;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規伤悲——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真愚蠢——死守旧经验,丝毫不知变。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感知性活动是个体各种感官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视、听、闻、触动等感知外界事物特征的活动,从中产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和注意,观察了解学习对象的特征和联系,激发对感知到表象进行想象思考,从而既获得认识的提高,又发展感知能力。
《丑小鸭》这篇课文讲的是丑小鸭因“丑”而到处受人欺负,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终因由丑变美而获得了新生的故事,在教学中,为了教出祖国语音文字的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片浓厚美的氛围,我重视学生的感知性活动,让感知性活动发挥以下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一、发挥感知激趣功能
直观形象是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直观印象,反映的对象是非符号性和象征性物体,小学生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性强,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
在教学《丑小鸭》时,为了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利用幻灯和图片突出了丑小鸭的“丑”,让学生在感知中体会到了丑小鸭当时的艰难处境,帮助学生在内容上形成上位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发挥感知质疑功能
低年级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因此,感知环境尽量做到能多感官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动觉等,其中视觉形象直观性尤为强烈,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简笔画把丑小鸭生活的环境都勾画了出来:从家到森林、从芦苇地再到冰面上,每到一处,都用不同的语言配合简笔画把丑小鸭的生活环境勾勒出来,并在创设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合理想象,产生疑问。
如,在森林中时,老师渲染出了一片欢乐的气氛:这儿可热闹了,听,松鼠蹭蹭蹭地窜上树梢;看,小鸟儿正站在枝头唧唧喳喳地炫耀自己的歌喉呢,丑小鸭心里很高兴。在这欢乐气氛中引导学生感受丑小鸭的心理活动。热闹中对比出丑小鸭的孤单受欺负,从而让学生自己产生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境况的疑问,并产生对美对丑的正确评价。
三、发挥感知表象功能
感知自身最主要的功能是积累表象。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引导,以积累正确而有序的表象,有用且有意义的表象。
在教学中,老师主要抓住丑小鸭的丑及受人欺负,感到孤单这条主线来展开感知。通过幻灯、实物、学生表演动作、简笔画等手段引起学生对丑小鸭的同情,从而给学生以强烈的印象。
四、发挥感知想象功能
感知想象又叫感知欣赏,这是感知过程中的较高境界。在教学《丑小鸭》过程中,老师把音乐艺术形象与语言艺术形象结合起来,创设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音乐形象以渲染学习情境:当春天来临时,在《春之声圆舞曲》中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耳边想起老师的配乐朗诵:
“小草儿路上绿了,耳边似乎听到鸟儿的叫声。春天,是年年岁岁又一次蓬蓬勃勃的开始。瞧。湖面上的冰融化了,透明清亮的湖面上映出朦胧的薄雾,映出洁白的云朵,更映出了鲜艳的桃花。”
优美的音乐旋律,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直以来,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字词教学大都成了“浮光掠影”的点缀。其实阅读教学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怎样让字词教学与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字词教学不孤立,显得丰满,学生呢,又学得轻松有效,这是我一直以来所思考的。
《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比较经典的课文,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把第一教时的教学内容定为初读课文检查,学习第一、第五段。在教学中我力求融字词、句段与体验情境、化话为画、想像还原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一张纵横交织的立体网。
一、扣词,化话为画
对低段孩子而言,他们对字词的感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就如“珍珠”一词,学生的脑海里所蹦出的印象仅仅是停留在很美,是一串串的,而让学生体会到星星像珍珠,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具体操作时,我先让他们自己边读句子,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让他们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通过教师的随机朗读指导,强化感悟“珍珠”,让孩子的语言感觉敏锐起来。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再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对这一个词语进行迁移运用,显得顺理成章。而对“珍珠”一词的写字教学,我也巧妙地把它安排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使学生觉得写字也是充满着诗情画意般的美。
二、扣词,读懂文句
“撒”字是本课中的一个生字,通过对这个字的理解能辐射到整个句子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时,第一步,我先把“撒”字换成“排”,让学生对“撒”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它不像“排”那么整齐划一;而后,我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是提手旁加一个“散”,使他们对这个字的字义有个感知;紧接着我就用肢体语言和情境描述,让学生的脑海里联想星星一颗颗“撒”在天空的画面;然后我再出现一幅星空图,让真实的画面与他们的想像印证一下。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撒”字的形象、意趣、情致和色彩之后,他们再去读这个句子时的感受是鲜活的,灵动的,更好地促进了对句子的理解。
三、扣词,训练表达
最后一个段的生字比较集中,出现了“张衡”“汉朝”“天文学家”等几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如何让这几个词语成为孩子脑中深刻的记忆,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他们自由读,“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激起孩子的求知欲,读完之后他们会说“张衡是汉朝人”“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等。然后通过老师的简单介绍了解汉朝年代的久远,从字面猜想“天文学家”的含义,让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印象有了一个清晰之后,我就出示张衡的画像,请学生用多种方式把这几个词语连起来介绍张衡,从而使抽象的词语变成自己能熟练操作的语言,同时促进了孩子的对信息的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让他们明白原来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多好!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几个点的落实应该还是有成效的。在回顾自己的教学后,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去思考:
1、我创设了很多的情境想让孩子去感受夜晚星空的美丽,以及作者描述时的语言是多么形象,但在朗读时,学生的感觉没有充分地渗透和表现,我却未及时进行点拨或范读,回过头想想总觉得这句话的美感、亮度表现得还不够。当时在学生朗读时,我是察觉到了,也想到过范读,可又怕耽搁后面的教学便掠过了。这说明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主要是有种被教案所束缚的感觉。
2、在教学中,随着各个环节的展开,每个教学点的画面恰到好处地出示(这是我的自我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但这样的画面多了,到后来体会并演示动词时,学生好像有点疲惫了。我在想,阅读教学时外在的刺激过多可能会削弱对文本的感受,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3、最后一个环节,在语境中用“珍珠”说话后进行书写练习,是不是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再现这个词,想想字形,尝试记忆,然后我再进行指导会更有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为: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夸奖、斥责”这四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2、3自然段。3.初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和爱动脑。4.培养孩子回答问题时说完整话的能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回顾课堂,反思如下: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认字词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接触新知,学习新知。在读完课题后,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提出了疑问:爱迪生这么小,他怎么会救妈妈呢?他是用什么好主意救了妈妈呢?在学生们提出了这些疑问之后,再让他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还给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二、寓教于乐——提高认字能力
在本节课的识字板块里,我尝试了猜字谜的游戏。孩子们经过了一二年级两年的识字教学积累,已掌握了比较好的记字方法。我先出了几个生字的谜让学生猜,如:留下三点水(溜)、常常坐在土上(堂),在激发了学生猜记生字的同时,也让学生来给这些生字出字谜让小朋友们猜。学生的反应也很快,有几个编得很不错,如:天上两个太阳像两盆火(炎)、阳光照在心上(恍)。寓教于乐的同时,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
三、以读为本——提高阅读能力
与文本充分地接触,我就让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上,我还是花了点时间的。如“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大家急得团团转。”这些句子在边读边引导中,孩子们朗读得越来越棒。
四、引导感悟,锻炼说话——培养说话能力
我们教研的活动主题是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当然,这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在本节课上,我继续做好这一点。对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给予及时提醒和说完整的机会。在理解“直打滚是什么样子?”,“大家急得团团转是什么样子?”,“你是他们中的一个人,你现在在想什么呢?”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说完整话的能力。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是需要长期努力的。
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还行,但是我也知道初出茅庐的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第3 自然段的朗读还引导得不够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语还不丰富,在教材的理解上还要再深入。在设计上如果从“大家急得团团转”出发,那整个过程就更流畅,也待下次尝试。
《恐龙的灭绝》这一课的科学性比较强,所以我在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师生一起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出示一个小恐龙破壳而出的电影片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不光是简单的看,接下来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来谈恐龙,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课文。并在看图片的过程中理解“庞大”。
二、抓住重点词学习课文
我们人类只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在这一自然段学习时,我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的字、词。强调在朗读时要着重读“两亿年“”短多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 ”等词句。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 能自主选择适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不足之处:
1.在认读完生字后,我虽然有这个意识,让学生把课文的句子读通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是做得很好。可以在指名的学生朗读后,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点他是否读好,读不好的应该怎么改正,之后再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困难的地方,再大家一起练读一下,可能效果更好;或者教师就必须范读,让学生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依然是我教学中比较薄弱的地方,必须向有经验的老师认真学习。
2.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课堂上没有留点时间给学生写字,本课要写的字有9个,全都留到第二课时去写了。
3.在揭题“恐龙的灭绝”时,可以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灭绝吗?这样一问,学生就会去思考为什么用灭绝而不用死亡。“灭绝”就是永远消失了,再也不会出现了。对“严寒”一词也没有讲到位,可以联上系上文中的“十发寒冷”来学习,让学生理解“严寒”不是一般的寒冷,而是十分寒冷,冷极了。
4.整堂课中,教师的过渡语都不够通顺。可能是紧张吧,设计好的过渡语临场有些遗忘,导致教学偶有卡壳,这是很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本课的前几天,我在批改日记的时候就发现有篇日记就是写自己所做的梦,写的很形象,很富有特色。这是我萌发了本课不要讲的太多,尽可能多的去让孩子想象,相互交流自己的未来的世界!然后再把自己的一些美妙的想法写在日记中,加以巩固。
教这课我尽力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尽情发挥,一个个说得意犹未尽。日记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是呀!孩子们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丰富啊!我以“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为切入口,给学生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
想象其实无处不在,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孩子发挥想象的机会和空间。想象就是创造。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孩子们在幻想的世界当中,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
2.二上语文教后记 篇二
导入力的分解, 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参与, 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让学生参加小游戏,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根狗尾巴草, 让班上一个大力士的男同学和一个瘦小女生拿着狗尾巴草互相勾住拉, 让男同学的那根张得比较开, 女同学的那根并在一起还只用一只手, 看哪根先断, 让同学猜结果。
男生手里的狗尾巴草先断了, 提问刚猜准结果的同学为什么有先见之明。同学回答:夹角不同, 力不同, 那这个是分力还是合力?——分力。
回顾复习上节课《力的合成》内容:
(1)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当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时, 我们就将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把那几个力叫做那一个力的分力; (2)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 (3) 力的合成的概念——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 (4) 两个力合成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那非常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一个力求它分力的过程。
根据分力求合力是力的合成, 根据合力求分力是力的分解, 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力的分解同样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黑板上用示意图画出一个力让全班同学自行画这个力的分力。
投影演示不同学生所画, 发现学生能够做到以那个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但由于角度没确定, 所以图案都不一样, 分解可以有无数种方案。
回想刚才学生游戏同样是合力一样的情况下, 由于角度的不同, 分力的大小也不同。那什么样的分解是合理的、有效的?如果两个分力的方向都确定, 那作图可发现分解的唯一性, 即分力确定。一个已知力究竟该分解到哪两个方向比较合理呢?这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我们来看一些非常常见的模型:
一、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
(1) 倾角为θ的斜面上, 有一垂直于斜面的挡板, 挡板处放置一重为G的重球。
试分析球的重力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同学先想想。有说会压挡板的, 有说会压斜面的, 但不能明确肯定。怎么办?力的作用效果一个是使物体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一个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所以可以通过观察形变情况。拿出准备好的两块海绵, 将其分别放置在挡板和斜面上, 再放上小球, 观察海绵的形变, 在斜面和挡板上的海绵都被挤压, 说明有力的作用, 这是弹力,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请同学先用虚线画出效果方向,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两个分力。
那知道这两个力的大小吗?由于挡板垂直斜面, 所以F1和F2相互垂直, 根据直角三角形可以得到F1=Gsinθ;F2=Gcosθ。
从结果发现, 若θ变大, F1应变大, F2应变小, 我们改变倾角大小后再观察海绵形变情况, 力大的同样形变也大, 符合我们刚才的结果。所以我们一般根据作用效果分解重力。
学生已初步清楚力的分解遵循的方法, 由力的效果确定力的方向, 再由平行四边形确定力的大小。但其实有些学生还是会对是否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存有疑虑。我们刚才依据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所以适用同样法。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我们完全可以用压力传感器来验证力的分解是否适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两个压力传感器放在海绵刚形变的位置固定, 连接计算机测量数据。下表中就是本人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的实际数据, 无论倾角θ多大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读出F1、F2的大小。刚分析F1=Gsinθ;F2=Gcosθ, 我们又能用计算得出数据, 为求计算方便, 选用一些特殊角度0°, 30°, 45°, 60°来实验验证。
实验, 读数, 填表。对比表中数据,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吻合得很好。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实验测量和计算数据相等, 说明力的分解的确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还有另两种变形:
(2) 若其他不变, 将挡板的方向竖直放置会怎样?请同学画出, 是否如此, 放海绵验证, 还是一个是挤压斜面, 一个是挤压挡板。作用效果方向确定, 分力确定。
(3) 移去挡板, 如何分解重力, 作用效果怎样?一是挤压斜面, 一是使小球往下滑, 那我们就要从这两个方向, 即从作用效果去分解。
学生对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基本掌握。分解时要按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二、三角支架上所挂重物重力的分解
三角支架上重物对悬点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应该朝什么方向分解悬点的拉力?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己来感受。准备分组实验, 两位同学一组, 准备一支铅笔, 一根橡皮绳, 一个钥匙串。
用铅笔的尖一端对着掌心, 另一端绕上橡皮绳勾到手指上, 在外端挂上钥匙圈。
在实验中要注意准备一根长些的橡皮绳, 没有的可以用两根常见的橡皮筋打结串在一起使用, 钥匙圈易滑动, 也可绕上绳固定。每个学生体验, 发现悬点的拉力的作用效果是:掌心被压, 手指被拉, 所以两个分力的方向也确定了。
请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 画出这两个分力。若知道三角形支架的角度可求解分力的大小, 若如图三角形一个角为直角, 一个角为θ, 则F1、F2的值为多少?F1=G/sinθ, F2=G/tanθ, 如何得到, 我们发现将力F2平移后构成力的直角三角形, 方便我们简单地将答案求解出来。
提醒学生注意力的运算方法, 除了平行四边形定则外, 还可以用三角形定则, 同时其他矢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也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进行运算的。到这我们学会了通过作图法和寻找直角三角形来求解分力。
三、劈上力的分解
什么叫劈?刀、斧、凿、刨等工具的刃都叫劈。劈的形状怎样?劈的截面是一个三角形, 使用劈的时候, 在劈背上加力F, 这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劈的两侧面推压物体, 把物体劈开。产生的这个推压的力应该垂直于劈的斜面。
(1) 请学生上黑板分解作图画出这个推压的分力。并请下面学生注意作图顺序。
(2) 同时若劈是等腰三角形, 劈背宽为d, 劈的侧面长度是L, 在劈背上加力F, 求两个侧面对物体的压力F1、F2的值。
分析:劈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F1和F2的大小相同, 通过作图, 发现是菱形。所以画出两条对角线, 这两条对角线应该相互垂直。求解时找出力和物体形状的相似三角形。
观察结果:分力F1的大小比合力F大, 回顾以前学习内容分力不一定比合力小。模型三劈上力的分解所留时间不多, 且前面两个模型分析较细致, 这边求值的过程可以做思考的处理, 并于下节课做习题讲解。我们最后再来总结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1) 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 (3) 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求。
本堂课实验较多, 比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有传统实验, 还有现代化技术的传感器, 课前准备较多, 在PPT和传感器软件之间的切换要注意迅速, 在此可以让学生先将计算的答案得出, 传感器在课前先要调试好。其实误差还是比较偏大的, 在实验时将倾角改变时可适当改变角度的大小。教后学生反应较好, 基本能达到课堂要求。
摘要:力的分解重难点在分力方向的确定, 由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体会它是由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的, 并且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传统的做法是从力的合成逆运算得到的, 现在的做法是用传感器实验验证,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3.浅议撰写教后记 篇三
关键词:教学后记;反思不足;反思成功
首先,写教学后记有利于语文老师不断成长、更新经验。能够及时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记录下来的语文老师,他们会对某些较突出的典型问题引起注意,对它们进行探究、思考和改进,从而提高对这类问题教学处理的艺术。
其次,写教学反思有利于语文教师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并不是缺少实践而是缺少思考。一般的教师往往只知道怎么去教,而对为什么要这样去教思考得较少,不能自然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肤浅,理论和实践脱节。
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學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一、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3)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4)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5)采取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教师们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6)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教学后记能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开创属于自己、适合自己、不断发展的新天地,而写好教学后记无疑便是这一行为的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 江西省贵溪市冷水中心学校)
4.二上语文教后记 篇四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背诵《一株紫丁香》。
4.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建立自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5.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识字2 教学要求:
1、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写“胡、戏”等8个生宇。
3、了解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
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或CAI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齐读导语。
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
2.出示课本插图。图上的小同学在干什么?
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们在识字2中,都能找出来。(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找出与图中相对应的词语,画上横线,帮助理解。2.同桌互相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读得是否正确。
三、识记生字。
1.指名读,正音。2.小组比赛读。
3.互相交流识记生宇的方法。
熟字加一部分:棋,钢。
偏旁联想记:弹、钢、喂、鸽、航、模。
(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分解部件记:胡、戏、琴。
(古—月一胡、又一戈—-戏、王—王一令—琴、又一见—观)4.抽卡片认读词语。5.组词练习。京戏 唱戏 航模 航行 钢琴 琴声
钢笔 钢铁 弹琴 弹力 养鱼 喂养 6.会用学会的词组句。
四、摘果子比赛。检查学习效果。
出示识字卡片,词语卡片,学生比赛读,读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可以摘到一枚“智慧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和词语。
2.用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语情况。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抽卡片认读“胡、戏、棋、钢、观、弹、琴、养”。2.按结构分类,再说说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字。
找出左右结构的宇:胡、戏;棋、钢、观、弹。
找出上下结构的字:琴、养。3.指导书写。
胡、戏、棋、钢、观、弹要写得左窄右宽。“戏”字不要漏写点。
琴、养上宽下窄,撇捺要展开。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5.评论。
选个别同学写字练习评评,看是否规范。6.完成“我会写”。
学生在田字格里写一写,注意写规范。
三、扩展活动。
除了书上写的活动外,你还开展过哪些活动,用三字词语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识字2 胡、戏、棋、钢、观、弹、琴、养
京戏 唱戏 航模 航行 钢琴 琴声
钢笔 钢铁 弹琴 弹力 养鱼 喂养
教后反思:
本课的词语表现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读起来感到亲切、有趣。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有的喜爱琴棋书画,有的喜爱吹拉弹唱,也有的喜爱栽花种草。学习时,可充分发挥学生不同的优势,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体验不到的一些乐趣。学生在表达时,有的没把心理话说清楚。学生在谈话时引导他们说准普通话,想好了再说。
5、一株紫丁香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
1、课文范读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及图片)
2、收集赞美老师的诗句,抄写下来。
3、回忆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小朋友们,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时,你就喜欢什么花?(出示紫丁香图片)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吗?有一群小朋友非常喜欢它,用它作为了礼物送给了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板书课题)
2、课件演示:出示多媒体课件(或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知道老师窗前的紫丁香是谁送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板书)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共同研究。
3、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识字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
5、出示一段顺口溜检查识记效果。(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赛读。通读全诗,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休、伸、甜、院、除、息、困”。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导入
“开汽车”游戏。(教师手拿生字卡片随机抽出一张指给学生)师:汽车汽车开起来。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给教师出示的生字组词,造句。)精读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学生练读,指导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在于为学生奠定感情基调,更好体会师生间的真势感情。)
4、学生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现出来。品读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学生:“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如果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让学生充分回答)背诵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观看课件画面自己练习背诵。
3、小组表演背诵。
4、全班汇报。练习
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1、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读正确。
2、全班开火车读。
3、学习伙伴说这些词语会写的她都要写一写,你们会写哪些也写一写吧。写后同桌展示一下。写字
1、出示“甜、歌、牵、困”四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学生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拓展
交流自己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板书设计:
5、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
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教学反思:
1、课文中的紫丁香,是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礼物,代表学生热爱老师的那颗真挚的童心。这一点,教学时引导了学生读中感悟。
2、默读课堂中还是第1次出现,学生没达到要求。
6我选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员、青”等10个生字,认识“委、补、室、宁、愣、切、集、掌”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明白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课文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我选我。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上面的疑问,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把每句话读通顺,画出不懂药词句。2.交流。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卡片,组织各种形式的认读。2.读音指导。3.小组合作识字。4.扩词,帮助记忆。5.指导书写。
补:左右结构。衣字旁,不是“ ”字旁。
切:左半部分笔顺为一七。
集:上面四横,注意不要写漏。
四、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2.齐读这些字在文中组成的词。3.完成“我会写”。看清这些字在方格里的布置情况,写规范。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标出自然段序号。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1它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交流: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什么?
3、学句子。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仿例写句: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师生评议。2.指导朗读。
“选谁呢?”读出思考的语气。
“我选我。”读出坚定的语气。3.质疑,有没有不懂的词句。
四、学习第3自然段。1.自由读。
2.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表演“愣住了”。
(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4.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林老师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5.练习用“亲切”说话。6.理解王宁的话。
①一边读一边用“——-”画出王宁说的话。
②读一读,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③齐读,你认为王宁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你能做到吗? ④读出有信心、坚定的语气。
五、学习第4自然段。l.齐读。
2.从“一片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学们信任王宁,对王宁勇于展示自我、热爱集体的品格表示赞许。)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l.听录音朗读。2.分角色朗读。
七、扩展思维。·
你参加过班干部竞选吗?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 我 选 我
热爱劳动
王 宁 大方自信
关心集体
教学反思:
班级选小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很容易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心,适当地表现自我,更要有一颗为他人服务的心。在学了课文之后,对学生进行我选我的口语训练及小练笔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一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欠、元、包”等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钟、零”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我们应珍惜时间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学会珍惜时间。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感知一分钟。
同学们默读课文一分钟,老师来把握时间。
二、初读课文。
l.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2.又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3.指名分自然段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读音指导。
2.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叹、哈:都是四字旁。
钟、迟、闹:都可以用熟字加部件来记。3.扩词,帮助识字。4.认清字形,指导书写。
元、欠:上窄下宽。
包:将“巳”写在“勺”内,写紧凑。
钟、叹,哈:都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第四笔为点。
闹:半包围结构,“门”里是“市”字,写时里面部分要写得紧凑。
四、巩固练习。
1.抽生字卡片,指名读。2.完成“找找说说”,看谁组的字最多。
钅十中=钟 门十口=问 口十欠=吹 口十合=哈 井十辶=进 门十市二闹 尺十辶=迟)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读自己组的字,并用这个字组个词,加深记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l.指名读生字卡片。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闹钟将元元喊醒后,元元想再睡一分钟。)
(板书:再睡一分钟)2.齐读第1自然段。
重读“一分钟”,表现出一分钟的无足轻重。
三、学习第2自然段。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元元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事?)2他是怎么说的?(板书: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3.元元可能会想些什么? 4.分组轮读第2自然段。
遇到红灯了会怎么样,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你从这个自然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l)元元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
这说明因为迟了一分钟,碰上了红灯,元元耽误了不少时间。(相机理解“才”,说明时间等的长。)
(2)要是早一分钟,元元就能赶上公共汽车,他感到很后悔,又叹了摩一因气。
(3)元元又等了很久,一直都等不到汽车,决定走到学校去。
(相机理解:“一直”,说明等的时间很长。)3.指导朗读,读出元元焦急、后悔的心情。
五、学习第5自然段。1.齐读第5然段。
2.学习句子,元元为什么红着脸,低着头?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认真体会1分钟和20分钟的概念。3.板书:迟到了20分钟。
六、学习第6自然段。1.齐读。
2元元非常后悔,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时间不等人,我真不该多睡那一分钟,以后我一定要珍惜时间。)
七、自由读课文,总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惜时如金)
教学反思:
许多孩子都有睡懒觉的经历,有的起床后还磨磨蹭蹭的,所以也有迟到的经历。但是现在的孩子往往不用自己乘公交车,不用独自上学,快迟到了,自有父母替他们着急,甚至有父母为他们的迟到说情。为此,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回忆自己上学时那紧张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多向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一分钟的重要性。朗读时抓住一些提示语认真地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时间的重要性的认识。
8难忘的一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心,树立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了解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关心、重视少年儿童,并支持、鼓励下一代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2生率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l.你最难忘的日子是哪一天?为什么难忘?
2小作者最难忘的日子又是哪一天呢?什么事让他难忘?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2.圈出生字、新词。
3.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4.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2.认读新词和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3.把这些词在课文的句子中找出来,每个句子读两遍,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然后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指导写字。1.认读生字。
2.说说这些字的结构特点。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练习。4.练写生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2.说说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①自由读,说说知道些什么?
②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想到就要见到邓小平爷爷了,“我”当时的。动情是怎样的?
③说一说为什么“紧张”、“激动”?指导朗读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读出小作者当时紧张又激动的心清。3学习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思考:“我”紧张的心情为什么平静下来?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②比较句子:
他向我走来。
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
看着邓爷爷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看着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比一比,哪句好?好在哪里?
③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4学习第4自然段。
①自由读,说说这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②观察图画,理解“沉着”的含义。
从“沉着”、“顺利”这两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③理解“仔细地”。从邓爷爷“仔细地看”可以看出什么?
用“仔细地”说一句话。
④看到“我”操纵计算机那样熟练;邓爷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可能想些什么呢?
⑤齐读第4自然段。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理解“赞许”。
③用“——”画出邓爷爷的话。读邓爷爷说的话,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邓爷爷关心我们学计算机的情况„„,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从小学习现代技术的关心和重视。)
④指导朗读。
6.学习第6自然段。①齐读。然后说说“我’的心情。
比较句子:
a.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b.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
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②说说我的肩上的责任是什么?
③指导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天
1984年2月16日
邓小平爷爷 看
计算机表演
我 做
教学反思:
为国家领导人做计算机表演,小学生不仅没有这样的体验,也难以体会这样的事,因此,在教学前要搜集有关当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的史实。把一些图片放大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及感情的升华也会有一定的障碍。因此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语文园地二
教学要求
1.学习“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归纳带提手旁字的共同特点,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积累音近字、形近字,学习部首查字法。3.口语交际“我的想法”。
4.展示学生课外生活中的收获。学重难点
学习“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归纳带提手旁字的共同特点;学习部首查字法。教学方法 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
1.师生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2.学生准备一个课外活动中的拿手节目准备露一手。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比较,发现。
1.板书或贴生字卡片。
白——柏 己——纪 方——纺
只——织 尤一一优 生——胜
弯——湾 立一一粒
2自由认读。读了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二、小组合作,自立识字。
三、探究“我会读”。
1.板书生词,自由认读。2.你发现了什么?。j(带点的字都有提手旁,表示的都是与手有关的动作。)3.拓展:
你还发现有哪些字有共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读读比比。
1.板书词语,比一比,两组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区别。2.学生合作识字。
二、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记的内容是什么? 2.比一比,看谁记得快。3.指名边背边写。
三、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1.复习音序查字法。2.音序查字法可以帮我们认识许多生字,可是如果看书看报时看到了一个字,我们不认识该怎么办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部首查字法。3.自由读“学习查字典”,用“——”画出查字典的发现。4交流方法。师出示儿歌:
遇到生字不用怕,我用字典把字查。
先数部首有几画,部首目录去找它。
部首右边是页码,翻看检字表要靠它。
再数生字剩几笔,检字表中仔细查。
查到生字记页码,翻看正文就会啦!5.比一比,看谁查得快。完成课后练习。6.为优胜者发奖。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练习。
1、复习回顾课文《我选我》。
回答: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
2、提出要求。
(l)分组讨论时,每位同学按顺序发表自己的观点。
发表观点时要有条理、通顺、连贯。看谁说得好,语言是否准确。)
(2)听别人说话时要专注地听,不插话,不抢话。
3、分组讨论、交流。
(与同学讨论时,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遇到这样的事时,你会怎么做。)
二、“展示台”。
1.学生自由展示自己在课外活动中的收获。2.评一评,谁表现得最出色。
3.说一说,我们以后会怎样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单元后记: 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在教室里读书、画画、做作业,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做游戏,在音乐教室唱歌、跳舞、练乐器,在植物园赏花、浇水、追蝴蝶......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并注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美好的情操。
5.输入文字教后记 篇五
学生正确控制键盘,流利快速的输入汉字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一开始认为只要学生苦练就能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结果不然。要想提高打字速度还需要许多技巧。
一、了解键盘构造。
键盘中的二十六个字母不是按照顺序排列的,而是根据常用性排列的。这就需要学生去记忆,并且要学习正确的指法,掌握每个手指的分工。
二、做好基础练习。
快速输入汉字的基础是字母练习。要想提高打字速度,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我要求学生从基准键开始,直到全键盘小写字母键练习。
三、选择一种功能较好的中文输入法。
我认为搜狗是一款非常不错的中文输入法。它的优点是记忆能力强。首先,让学生知道二十六个字母中有二十四个字母可以直接打出一个汉字,这就相当于五笔中的一级简码,如:J是就,W是我……其次,让学生尽可能输入词组,好多常用词组只需要输入声母即可,如:DK是打开,MM是妈妈……如果不常用的词组可以第一个字拼全第二个字只输入声母。最后,需要同学们去记忆哪个字,哪组词在第几页第几个。
6.《落花生》教后记 篇六
今天上《落花生》第一课时,本打算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解不明白的句段,完成课后第二题,可课堂上学生要说的话不是我事先备课的内容,但我改变了我的授课过程。事情是这样的:在第二遍读完课文以后,我问: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老师,我不懂花生好吃,而桃子、石榴、苹果也好吃,可作者为什么要拿他们进行比较? 生:老师,我想回答这个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那些水果好看,但花生不好看、却很好吃。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知道的? 生:从父亲说的那段话中知道的。师:那我们一起看这段话。
自由朗读。
师:你想说些什么? 生:老师,我认为这里写了落花生的一大缺点,这里有一句话说:‘必须挖出来才知道。’那么如果把花生挖出来才知道它不成熟,只能把它扔掉,那不太浪费了吗?而桃子、石榴、苹果那些成不成熟大家都看得很明白,那些不成熟的,我们会等它长成熟了再去摘,这样就不会丢掉它们了。
师:说得好,你真是个有主见的同学,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你认为作者写这一段,他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他想告诉大家花生的品格很高尚。
师:能再具体一点儿吗?
生:是想告诉大家花生是外表不好看,却很实用的东西。
师:作者只想议论花生的好处才写了这篇文章吗?那写此文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下文“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知道的。师:父亲的意思也就是说,做人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是吗?
生:老师,我有话要说。我认为做人也不一定非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也没什么不好的啊。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师:好,认为做人应该像花生一样的同学请举手,认为做人应该做像这些水果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好,马上换位。现在我们来开小辩论会。……
7.例谈撰写思品教后记的三个内容 篇七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后记,三个内容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提高初中生的认识能力, 还要发挥教育作用,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使他们能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阶段, 思品教师尤其要教育启发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思品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技巧。写好教后记不失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反思以往的教学, 结合教学实践, 我谈谈关于思品教后记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 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 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主动、专业发展更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既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 又包括教学后的反思。教后记, 就是教学反思中的一种, 即教学后教师的反思。教后记, 亦称“授课心得”、“教后感”, 顾名思义, 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 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 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因此, 教后记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会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从而通过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育心得体会等实践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可见, 写好教学后记, 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有重要作用。下面我结合思品教育教学实践, 举例说明撰写教后记的三个内容。
一、错误和不足是思品教后记的首要内容
“吃一堑, 长一智”。既然是反思, 错误和不足之处一定是首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错误, 对于教师来讲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后认识到这一不足或错误, 则反而是一件好事。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不足,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研究其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时束手无策或者敷衍了事。因为即使教师在备课时做了十分缜密的预想, 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如对教材处理不当, 对偶发事件估计不足, 甚至对某些问题处理有偏差, 或要将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讲透彻而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等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 在讲授八年级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时, 教材相关链接有一幅名为“昆曲艺术被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照片。我上课时, 当时就有学生提问:“老师, 什么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提出后, 我有一丝得意。因为课前备课时, 我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 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我不慌不忙地翻开课前准备的教案, 很从容地念了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提问:“老师, 我问的是什么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就直接打断了我的解释。于是, 情急之下, 我就根据字面意思臆断:“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 因为是昆曲嘛, 戏曲当然要从嘴里面, 也就是口中说出来的, 所以就叫做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当时我既为自己的小聪明感到高兴, 又为主观臆断而感到羞愧, 其实,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称无形遗产, 是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我在课堂上的解释是错误的。思品教学的任务是育人, 教师不可能因为颜面而误导学生。我在教后记上认真写上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并在下节课上课前对学生做了澄清, 当时虽然觉得面子上很过不去, 但是我解释之后就彻底放松了。我在讲授《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课时, 因为那是一节公开课, 讲完承担对国家的责任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后, 当时就有同学提问:“老师, 承担对国家的责任是不是就是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如果是的话, 那看材料的时候我该如何区分呢?”问题一出, 当时我就懵了, 这个问题是我课前完全没有准备的, 也没有认真思考过, 学生有疑问, 我重新对学生做了解释, 这两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只有教师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和错误, 及时加以弥补和改正, 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二、优点和亮点是思品教后记的重要内容
思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 每一节课都会有优点和亮点。教师不仅要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而且要记住自己的优点和亮点, 这些优点和亮点或教法得当、思路清晰, 或例证精辟、生动形象, 或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或互动积极、反响热烈, 抑或峰回路转、机智巧妙, 等等。比如, 在导入七年级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 我播放了电影《隐形的翅膀》中断臂女孩用脚写字的片段。因为是年龄相仿的主人公, 所以更能产生共鸣。这个非常感人的场景使所有学生都为这个残疾女孩抹了一把同情泪, 同时为她身残志坚的高尚品质而感到十分钦佩。再比如, 我在上全区公开课《做负责任的公民》这课时, 引用了2014年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的材料,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感同身受, 都流下来伤心的眼泪, 这个视频既是为了导入新课, 又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责任感。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 立刻进入学习氛围, 引发情感体验, 有利于新课的学习。这种能调动学生情绪, 使之获得情感体验的导入是非常成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成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 在这两节课的教后记中, 我着重强调了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 同时可以随时随地想我们提供并验证学习的结果。所以, 在教学中, 如果能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培养其求知的兴趣, 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不管怎样, 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 哪怕点点滴滴, 课后如果能够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 聚沙成塔, 并学会归类整理, 发挥优势, 就终会对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学情反馈是思品教后记的必要内容
教后记不仅要记教师的“教”, 而且要记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然而,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后记时, 通常只会反思自身的“教”,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这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其实, 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状态, 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习质量和效果, 学习疑问和困惑, 等等, 都应该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因素。教师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真实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效果;及时解答学生课内外遗留的疑问和困惑。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升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如讲授九年级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 我一如既往地出示了共同富裕的领头羊“华西村”的材料。这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先富带后富”的理解, 但材料有些老旧, 和学生联系也紧密。课后, 有学生向我提议:“武家嘴不也是高淳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典范嘛, 为什么不利用呢?”武家嘴作为蝉联12届的“金陵首富村”, 不仅家家致富, 还带动周边地区双红村等共同致富。这眼前的例子就是身边的榜样。于是, 我立即在教后记上补充了一些关于“武家嘴”的相关材料, 并从下一个班级的教学开始, 就将“华西村”换成了“武家嘴”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 更具亲切感和时代性, 教学效果更佳。再比如, 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 为了说明中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孝敬父母, 选用了一些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的, 又离学生比较远的材料, 我班徐同学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他说孙同学的爸爸三月份不是摔伤了么, 孙同学在他爸爸住院期间, 每天都主动给他送饭, 放学后到医院帮他爸爸捶背, 帮他爸爸做康复治疗, 这正是孝敬父母的体现, 正是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事情, 我们就可以向他学习,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徐同学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 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应在每节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认真加以分析研究,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如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 思品教师撰写教后记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 我认为以上三个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不可或缺的, 如果每位思品教师都能够结合教学实际, 在每次教学后一有所得便及时把它记录下来,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坚持, 就一定是一笔不菲的收获。
参考文献
8.科学课教后记微探 篇八
一、教学后记的形式
1.再现,回顾自己本课所运用的教具,学具和教法,使自己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
2.分析,分析自己在课堂实施中使用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是对材料的选择,材料出现的时间和顺序等做到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估。
3.措施,归纳成败,然后在实践性思想的指导下,调正教学内容和方法,找一条更能发挥潜力的希望之路。
二、教学后记的方法。
1.肯定法,教师要以符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为前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促进能力和兴趣发展,增强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把本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梳理,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
例如:在教学《折形状》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呈现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形状:台型、柱型、锥型、球型,本课的重点我们就来研究柱型,这样使用教材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周围常见的几种形状,以及本课的重点使研究最常见的柱型结构。这样的处理我是非常的满意的,也在我的教学后记中留下一丝印迹。
2.否定法,现行的科学教材,没有把科学的概念和结论,通过文字详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实验现象,通过归纳推理得出实验结果。而在材料的选择上会影响观察和实验的效果,因此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探索研讨分析其原因,为今后更好的驾驭教材打下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我们吃什么》,这是一节公开评优课,花生中含有油脂是每个科学教师都知道的,然而花生中含有淀粉恐怕没多少老师会知道。学生通过实验,突然举手:“老师,花生中含有淀粉”,当初我一愣,怎么回事?,当时为了课的完整性,确切的说有点功利性,我只是微笑着对他说:“我们课后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在当时的课后小结中,我就采用了否定的方法,其实不应该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会严重损害孩子的科学兴趣,也许我采取共同去实验,共同完成这个其他同学没有的发现,也许课堂也会有另类的精彩,也许我仍然的一等奖,但我的内心不会感到不安。课后,我仔细的观察了该同学的实验材料,发现花生中确实有少量的淀粉。原来是碘酒的浓度太高,滴在花生上会出现浅蓝色,因此学生认为花生中也含有淀粉。但这件事一直牢牢的印在我脑海中,不断鞭策我一定要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最高培养目标。
3.尝试法,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例如:在教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我根据苏教版编写者之一的徐杰老师的设计,通过让学生讨论如何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学生们进入学校小花园以后开心的不得了,四处乱跑,看到蚂蚱追蚂蚱,看到蝴蝶追蝴蝶,玩的不亦乐乎。(原本以为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可是到了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只有发现是多种有生命的物体。通过总结上一课的失败地方,我在活动之前让学生讨论清楚,怎么观察?观察完了怎么办?应注意什么?遇到不认识的物体怎么办?小组之间如何合作,如何分工,同时举例说明上一课别班的出现情况表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带着任务,带着自己的思考,学生在树林里四个一伙,叽叽喳喳讨论这些是否具有生命的物体,叫不上名字也画下的它们的外形。通过在写设计,我想作为教师,也应善于思考,以便于在下次执教时把同类的问题处理好。
三、教学后记的原则
科学课小结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今后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自己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后记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计划性原则,课后教师要对本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等加以梳理,不能随便想到什么写上几句,就算完成了小结,这就失去了小结的意义。同时要及时把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及时的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文,不让它们成为稍纵即逝的过眼云烟。
2.针对性原则,小结必须紧密结合本课的教学方法手段,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为前提,评估自己所涉及的教具和学具是否有趣味性强,可视效果好,简单易行等特点。既要找出成功点,也要找出缺陷。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
【二上语文教后记】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后记06-26
一年级下册语文冬冬读课文反思教后记06-10
少年王勃教后记12-19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教后记07-05
教学后记07-15
“利息”教学后记09-08
家教学后记11-03
怎么写教学后记07-10
劳动后记初中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