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教学设计

2024-06-13

细胞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细胞教学设计 篇一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反思后的教学设计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设计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学情分析:通过对前一个班的教学反思,按照我校课改的要求,布置学生课前合作预习,并收集各小组预习提出的一些疑问,教师把它作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知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本节课是研究细胞的分裂,学生对此内容比较感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课本中主要内容为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的结果产生了两个新细胞;细胞通过分裂,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能力目标

理解细胞生长与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细胞研究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难点分析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课件,让学生理解细胞分裂过程及细胞分裂/ 5 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细胞为什么会分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还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课前准备

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运动的录像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

阅读

合作讨论

练习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是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引入课题: 二、教师检查各小组课前预习情况,并收集各小组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核

1、看光盘,然后各小组长组织阅读课本P59,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记录下有疑惑

提供光盘,教师巡视。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回答这种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

教师提供幻灯片,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

教师活动 / 5 心问题如下:1、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 3、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二、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 的问题。(合作讨论完成)

看幻灯片,说出细胞分裂过程提供幻灯片,出示P59细胞分裂各期图示,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解说,引导学生探究染色体的变化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平中染色体的变化,思考并说出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去,两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已经个新产生的细胞和原来的细胞复制,因此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两个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染色体相同 。

三、细胞分裂的结果

产生了新细胞,细胞数目增加

四、细胞的生长 1、细胞的大小

2、细胞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合作应用)

1、团队小组讨论课本P60第说出细胞数目的增加,认识到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导入细胞分化做准备

提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二题,通过了解细胞的体积,认组织学生计算测量,引导学识到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原因。。

2、通过测量和计算,乒乓球与篮球的体积和表面积之比的生得出结论——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不会成倍增加,细胞不能无限制长大/ 5

关系

3、细胞大小对物质进出的影响 进一步探究细胞大小与表面

积的的关系,使学生能认识到细胞为什么会分裂。

五、当堂作业: 练习册 P37 1——6题

合作指导:(课堂小结)1、细胞分裂的过程

2、生物体长大的原因:(1)细胞分裂(使数目增多)

(2)细胞生长(使体积增大)布置作业:

练习册 和 优化设计中

本节课的相关练习题 科学、技术、社会:“脱缰之马”——癌细胞

阅读问题 1、什么是癌变?

2、癌症对人类的危害。

3、引起癌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治疗癌症的方法及进展如何?

5、读后感想。 教学反思:

1、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可以用课件把每个步骤分解,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对于染色体先加倍后再分裂这个概念,如果直接传授,学生虽然接受,但很不理解。我的做法/ 5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视学生

教师归纳总结——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就会分裂 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为了把一个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各班,用复印的方法,从而说明染色体复制过程。学生大都能接受。

3、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这个问题,无论使用计算和打比喻,对于刚刚上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认识都还较模糊。我采用课前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感受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4、我按照学校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特别安排测量和计算为团队合作应用,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本节课理念性较强,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精神,要靠教师精心组织,不断摸索,既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 5

2.细胞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细胞工程,案例法教学,工程实践能力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现代生物技术中涉及极其广泛的一门生物技术,具有前沿性 ( 现代生物技术的热点) 、争议性 ( 新技术给伦理道德带来的冲击) 、综合性( 多学科交叉) 及应用性( 工程类课程,重在产品与技术) 等特点[1,2,3],因此在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 《细胞工程》教学以理论和工艺为核心,具体实例则作为理解理论和工艺的补充,因此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并不十分紧密,总体上并没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案例法教学是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 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4]。它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提出,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现已广泛应用于商学、法学、医学的课堂教学,而在工科课程教学中较为少见[5,6]。《细胞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较为适合案例法教学。一个好的案例常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启发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相关事例与情境的深入观察与思考。因此,对案例的精选及对教学的组织实施成为保证案例法教学良好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

1案例的精选

案例的获取一般源于书本、专业期刊及教师本人的研究课题。案例法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科专业教师, 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表1为本课程精选的代表性案例,并可根据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补充或更新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2案例法教学的组织实施

案例法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实施过程: 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 4 ~ 6人为一小组) 。授课前两天给予与学生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并根据内容提出2 ~ 3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案例预习知识点,并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设计解决方案。

例如: 在讲解 “植物细胞两相培养技术”这个知识点时, 案例选择了时下研究较为热门的抗癌药 - 紫杉醇的提取。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两相培养法从红豆杉细胞中提取紫杉醇的技术路线。同时根据知识点,提出2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1为什么两相培养能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2能用于此项技术的两相应满足什么条件?

授课时,先由某个小组讲解他们所设计的解决方案,然后由授课教师分析其中对错,并对案例涉及的概念、原理及技术路线进行完整的讲解。

3案例教学实践的效果与问题

经过对本校生物工程专业2010级本科生( 生工101) 实施案例法教学的实践表明,课程引入案例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并使团队合作意识得到提升。

3.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法为工艺原理为主线,案例通常作为理解工艺原理的补充; 而实际授课发现,工艺原理恰恰是工科学生较容易思想走神的部分,实际应用则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以工艺原理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效率较低,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之相反,案例式教学以学生为核心,以分析实际案例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而言,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对案例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寻求解决方案,积极查阅资料,互相讨论,这样可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

3.2增强了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工科专业尚未完全打破按学科知识体系来构建知识结构的局面,重 “学”轻 “术”的倾向较严重[7]。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工艺原理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是按培养 “科学家” 的模式来培养 “工程师”,不利于学生有效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案例法教学, 以实际应用为讨论核心,引导学生理解这项技术,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 “染色体工程” 章节,通过 “无籽西瓜的培育”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多倍体细胞培育技术, 并在其基础上运用这项技术,设计高附加值动植物快速生长的方案,提高产品效益。

对毕业论文情况的跟踪统计亦证明,案例法教学改革后学生实验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之前有显著提高。生工101班共31位学生,在毕业环节中,涉及细胞工程技术的课题共8项,3项课题为优,2项课题为良,3项课题为中,其优良率 ( 62. 5% ) 高于生工101整体水平( 优良率48. 4% ) ; 与之对比, 生物工程专业2009级本科生( 生工091) 共32位学生,毕业论文中涉及细胞工程技术的课题共7项。其中1项课题为优, 2项课题为良,4项课题为中,其优良率为42. 8% ,与生工091整体水平一致( 优良率43. 7% ) 。

3.3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案例法教学,亦可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常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难题; 然而,由于个人知识结构及能力的局限性,一个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解决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把复杂的问题拆分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分派给多人解决,则效率会得到极大提升。案例法教学中,将学生分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案例,不仅能使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参与讨论,而且能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加速问题的解决。

3.4案例式教学在《细胞工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分析可知,案例法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存在一定优势,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上的限制。并非对任何学习内容都适用案例法教学。例如 “细胞工程基础”及 “细胞培养技术”章节, 内容主要涉及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 这些知识点没有很强针对性的案例可供选择,因此仍需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讲解。

其次,案例选择上的限制。并非所有案例都能满足教学要求。一般应尽量选择那些包括的知识点不多,却能凸显基本原理的典型事例,一到两个为好,不要太多,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课堂讨论; 若选择案例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横跨几章, 甚至是不同的学科,将导致课堂讨论效率下降,并偏离教学主题。例如: 组织工程,动物细胞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将人体某部分的细胞种植在一种生物材料的支架上进行人工培养繁殖、扩增,然后移植到人体内所需要的部位,从而达到器官修复或再造的治疗目的。组织工程技术虽属于细胞工程的范畴,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生物、材料、机械和医学等4大类。在本课程设计案例时,本想加入 “人造骨骼的构建”这一案例,但发现其研究范围太大,涉及知识面太广,不利于课堂讨论。因此,在本例中,对于涉及材料,机械及医学的知识点,由教师主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 “动物细胞的饲养层培养”这一知识点,则设计 “表皮组织的体外培养”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4结论

3.“细胞的分化”的教学设计 篇三

(1)说出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的关系,能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搜集和分析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类健康问题。

2.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3.教学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4.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师:(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真实生动的展示一个宝宝)同学们齐声读一下这个天使宝宝的疑问?

生:咦……我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读的时候,充满了好奇与欣喜,旨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师:多媒体展示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完整胎儿的过程,最后再次展示刚刚天使宝宝,旁边附有一句话:“哦,我是这样来的!”

师:其实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展示从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体内各种各样的细胞的图)。

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实质的学习。

①细胞分化的概念。

师:展示胎儿发育的部分过程图,学生讨论、交流依次解决下列一系列的问题。

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形成如此多相同细胞的?这些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吗?为什么?由这一团完全相同的细胞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组织经过了什么过程?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知道这些细胞都是受精卵增殖产生的后代,形成这些不同细胞的过程就是细胞分化。

教师展示红细胞和肌肉细胞的放大图片,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否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这两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哪些差异?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着差异,但不管是红细胞还是肌肉细胞,它们最初都是由同一种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分化而来的。同学们能否尝试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呢?

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②细胞分化的实质的学习。

师: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应该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它们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异呢?(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有关的基因处于开启状态,所以合成了血红蛋白,在肌肉细胞中,合成肌动蛋白有关的基因也处于活跃的状态,所以合成了肌动蛋白)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蛋白质的合成与基因的活动状态有关,红细胞中存在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那么有没有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呢?既然红细胞和肌肉细胞中都有这两种基因,为什么特定的细胞只能合成特定的蛋白质呢?同学们能否尝试着解释为什么在红细胞中没有合成肌动蛋白?在肌细胞中又没有合成血红蛋白?同学们能否归纳出细胞分化的实质是什么?(此处如此处理的理由旨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在体细胞中存在着许多基因,但基因不一定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为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打下基础)

(2)细胞分化的特点及意义的学习。

①细胞分化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否通过分析下面两个资料,归纳出细胞分化的特点?

资料一:黑色素细胞在体外培养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色素;离体培养的上皮细胞始终保持为上皮细胞,而不会变成其他类型的细胞。

资料二:受精卵→胎儿→成年人→老年人。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发育时期达到最大。

资料一、二说明细胞分化具有哪些特点?

②细胞分化的意义。

师:同学们想一想,现代社会中有多少种职业?如果没有职业分工,社会的运转状况会是怎样?你个人的生活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旨在强烈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借助学生的想像空间让他们类推:若没有细胞分化,生物将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为细胞分化意义的学习奠定基础)

师:那么大家现在可以做这样的一种猜想:假如没有细胞分化,人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细胞分化个体能否形成各种组织器官?人体能否正常发育?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

(3)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应用的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119页斯图尔德的胡萝卜组织培养图及相关内容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识图、读图,提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能否结合书本尝试说出实验的流程?斯图尔德这个实验了说明什么?已经分化的细胞的“潜能”在怎样的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将全能性发挥出来呢?

展示一张拍摄于峨眉山的珙桐照片,并介绍:珙桐是一千万年前留下来的孑遗植物,人称“植物活化石”,是我国的珍稀植物。如果科研部门想拯救这种珍稀的珙桐,科研人员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旨在通过具体情境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真正领会细胞全能性的运用)。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多利的诞生过程:为什么不直接将动物乳腺细胞进行培养呢?多莉羊的诞生说明了什么?

师:从多利羊的诞生我们已经了解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一般不能直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动物体的原因之一。在动物和人体内有没有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呢?教师展示齐鲁晚报上的一则新闻:一台湾同胞身患白血病,在世界各地骨髓中未找到合适的骨髓提供者,青岛市民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参与造血干细胞采样,希望能为台湾同胞尽一份微薄之力。通过阅读资料你能说说为什么骨髓移植能治疗白血病呢?为什么目前人们这么惧怕白血病呢?

师:有没有比较好的途径来解决呢?展示资料:储存脐血,收获健康(脐带血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通常是废弃不用的。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种疾病。目前,脐带血主要用于治疗血液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对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有较大的作用)。为什么说储存脐血就能收获健康呢?(旨在计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

师:干细胞的研究还有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干细胞的资料。

教师提供中国干细胞治疗网的网址(http//www.stemcell.com.cn/gxb/index_html)。

5.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系列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为主线将整节课串连,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的关系以及细胞分化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整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学生对细胞分化的概念、意义、特点、实质以及对细胞的全能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整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目的想让学生明白生物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领悟科研工作的重要品质之一:关注细节,注重积累,积极思考。

如在进行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教学时,笔者先通过展示红细胞和肌肉细胞的放大图片,让学生结合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已学的知识讨论交流,共同归纳、提炼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再引导学生结合书本,发挥想像:假如没有细胞分化,人会是什么样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并借助学生的想像空间让他们类推出:若没有细胞分化,生物将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再如在细胞的全能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自学讨论,尝试说出斯图尔德的实验的流程,旨在培养学生识图、读图、提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然后展示珙桐照片,让学生思考:如果科研部门想拯救这种珍稀的珙桐,科研人员应该怎么办呢?这样让学生真正领会细胞全能性的运用。

4.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识记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在本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图解与表格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生物体中的生命现象,强化图文转化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比较法来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尝试概念的推导式,探索式教学,学会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这些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生命物质的特殊性所在,同时更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规律的化学变化,正确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细胞呼吸的意义

难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如果教学需要可以分成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呼吸作用 ” 与我们通常了解的 “ 呼吸 ” 是一回事吗? 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区别,是否将呼吸与呼吸作用相等同?(可以带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比较呼吸与呼吸作用的不同。)讲述:其实 “ 呼吸作用” 并非我们学习过的 “ 呼吸 ” ,我们熟悉的 “ 呼吸 ” 指的是人和动物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而 “ 呼吸作用 ”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 ,因此也叫做 “ 细胞呼吸 ”。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呼吸 ” 与 “ 呼吸作用 ” 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教师通过我们的呼吸从而引出细胞呼吸概念。

1.细胞呼吸: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又叫生物氧化。本节内容就以葡萄糖为例来说明呼吸的过程;理解生物氧化和物质燃烧的区别和联系:氧化分解,无论是有氧气参加,还是无氧气参加,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则为氧化(脱氧则为氧化);得到电子为还原(得氢则为还原)。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成简单的有机物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时,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另一部分被ADP捕获形成ATP贮存起来。归纳出细胞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形成ATP。故此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讲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生物氧化更为复杂、更为温和、更为完善,而且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不仅可以维持体温,还可以用于多种生命活动,但燃烧仅仅能发光发热。所以生命运动更为精巧,更为奇妙,更为高明,生命是伟大的。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是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某些细胞也可以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在有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会彻底氧化分解成为无机物,自然会放出全部的能量。无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降解成为其他的有机物,释放出一部分能量。总之,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被细胞利用,生命过程得以正常进行。这便是细胞呼吸的实质所在。那么以上这样两个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从而引出:

分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有氧呼吸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识图,让学生思考图中各个阶段的反应产物,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的文字说明,思考三个阶段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释放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部位,教师再板书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如下:

1.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细胞质基质。

热能2.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线粒体

3.24[H]+6O2→+能量(大量)﹤ 34ATP

线粒体

此处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将上述三个反应式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加,消去两边相同的部分,得到一个总的反应式为: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

难点说明: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来自哪个反应物?用含同位素氧跟踪用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得出氧元素途径: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然后让学生将这个反应式与课本对照,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及反应的条件,并与细胞呼吸的概念对照,顺其自然就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3.无氧呼吸

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乳酸发酵,酵母菌发酵)为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写出呼吸作用两个反应式:

根据上述反应式,由于形成不彻底产物(乳酸或酒精)中,都含有更多的能量,因此释放了少量的能量。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反应式,对比细胞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概念,推导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学习了细胞呼吸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比较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提示:反应条件、进行的场所、物质的变化、能量的变化,也可以从概念所包含特征去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由学生归纳总结)

4.细胞呼吸的意义

5.伟人细胞教学设计 篇五

一、了解作者、文学常识

二、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五种方法及衬托手法。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故事主要情节,能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接触到一位新朋友,他和我们一样,刚刚踏进初中的校门。他叫贾里,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同龄人之间,应是有着共同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与他聊聊,深入了解这位新朋友。

二、出示目标,齐声朗读。

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三、研读文本,初识贾里。

1、贾里到底是怎样一位朋友,你知道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吗?

2、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是贾里对自己的评价,那你眼中的贾里是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贾里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贾里形象。

提示:(一句话或一段话),运用描写,给大家塑造了一个的贾里。

四、对话贾里,深入剖析。

1、老师辗转联系到了贾里,他表示很高兴和大家做朋友,并有一些疑惑想跟大家说说,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看,他的消息来了。

贾里:Hi,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

阳光3班:Hi,贾里,Can we help you?

贾里:最近有些疑惑解不开,我一直想成为一个伟人,自认为伟人应敢爱敢恨,就找了邱士力来恨,可结果令人纠结,我们成朋友了,矮个伟人都有范儿,我也去健身,无疾而终,伟人都是弄潮人,赶着时髦去打工,打工不成,剪坏衣,我的伟人A、B、C计划全泡汤,这是为什么呢?

阳光3班:A计划失败:同学不是恨的对象,立场错了。

B计划失败:改变形体无异于伟人理想,外表不重要。

C计划失败:年龄小,打工不切实际。

总之:动机不当,不切实际。

贾里:平日里可歌可泣的事做了一堆无人问津,拿了本“破书”就轰动校园,成了“今日明星”,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呀?

阳光3班:你不怕吃亏。

贾里:看来伟人是做不成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只配做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阳光3班:小事包含着伟大的一面,能做好“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有可能做好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方能成就大事业。

贾里:你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会努力做好小事,成为一名真正的伟人的,再见。

阳光3班:祝你早日实现你的梦想,再见。

2、假如细胞可以移植,你觉得贾里还应该移植哪些伟人细胞?

五、总结全文

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效率。

题目:初一算是结束了,不管它是好是差还是不好不差,贾里都得对初一说再见了,班主任死鲜Φ骼胙校,新的班主任接班了。他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份自我介绍,贾里会怎样介绍自己呢?介绍时要求有姓名、性别,优缺点,获得的荣誉。

六、布置作业

1、贾里的故事幽默风趣,欲知前情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新传》

2、贾里的死党鲁智胜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请同学们用人物分析方法来解读鲁智胜。

七、板书设计:

伟人细胞(秦文君)

贾里自评: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我评贾里:有梦想、不怕吃亏、锲而不舍、勇于实践

不切实际、不够细心、

6.《观察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课程资源分析:

本课中所用到的课程资源有两大类:

1、教材资源:本课教材中提供的人体几种细胞图片;学生在分组实验和模拟制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2、收集的辅助课程资源: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教学参考“视频资源”,不同种类动物细胞的图片、及切片,“神秘而有趣的生物世界”的文字资料,以及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历。这些资源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教学策略与手段:

运用视频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利用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实验,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使课堂生活化、问题化,师生在密切合作和交流中共享探索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3.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2.通过对动植物细胞间差别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因为首次观察自己身体的细胞,学生比较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的成败。)

2、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不易观察,尤其是自己染色的细胞。)

3、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历,自己动手设计。)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并认识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那么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植物细胞结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动物细胞世界,去发现动物细胞的奥秘。(多媒体视频播放,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通过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我们掌握了观察细胞的方法,我想大家一定想看看我们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吧?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来观察了解一下。那么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呢?(学生回答,教师作鼓励评价)它就在人的口腔内壁上。如何来取这些细胞,又如何来对它们进行观察呢?请大家自己设计方案。

学生活动:应用以前学习经验设计不同的取样和制片观察的方案,同一组同学之间方案尽量不要一致,以增加对比性。通过相互观察对比,得出一种比较合理的观察方案,二人一组观察后,互相交流。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对自己的细胞已有所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些其他动物材料的装片及图片(展示多媒体课件中各种细胞的图片),对所观察到的细胞作一比较总结动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活动:用一些其他材料(神经细胞的永久切片、人血涂片等)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画到实验报告纸上。

教师活动:动物细胞的结构:大家通过观察知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出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挂图)请大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学生回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回答非常正确,以上答案也正是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主要依据。好了,为了进一步认识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结构,我们来做一个观察实验和一个动物细胞的模型。请参照“模拟制作”的方法(出示熬好的清洁的琼脂)。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是观察生鸡蛋和熟鸡蛋,分析细胞的结构。模型制作是利用熬好的琼脂、清水、果脯、塑料袋、线等物,依步骤做一个动物细胞的模型。并指出塑料袋、琼脂和果脯各代表动物细胞的哪些结构。

[课堂小结]

生:谈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及实验成功失败的原因。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各种动物细胞的观察、讨论并总结出了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还和植物细胞结构作了比较,认识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中,能够从课程理念出发,有效地拓展了教材内容,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素材,创设了探究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相互交流、讨论、分析,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

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7.细胞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AYP,相互转化,ADP

学生已经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有机物, 为学生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作了铺垫。但由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理解能力有限, 对ATP理解会有一定难度。多媒体辅助教学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一课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 说明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和用途, 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对ATP的讲解和多媒体的运用, 让学生学会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TP是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合成的, 它是一个生命体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 虽然它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人体预存的ATP能量只能维持15秒, 跑完一百公尺后就全部用完, 不足的会通过呼吸作用等继续合成。

通过了解和分析体内ATP的价值和作用, 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ATP化学的组成、结构特点。

难点是了解和掌握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对旧知识进行回顾, 然后引入新课, 课前先提出问题: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食物中的哪些物质可以提供能量?

学生回答:食物中含有糖类 (碳水化合物) 、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能否直接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这样的师生交流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糖类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但这些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用, 就好比煤炭中的能量不能带动电器是一样的。能量必须转化才能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种物质就是细胞中能量流通的“货币”。

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 思考下列问题:

(1) ATP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2) ATP分子的结构简式怎样书写?学生做出相应回答, 并举例说明“通货”———ATP。能正确写出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并说出各符号的含义。

(3) ATP如果断裂成一个高能磷酸键形成的化合物是什么?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形成的化合物又是什么? (结合学过的核酸结构)

教师总结:ATP中“A”表示腺苷, “P”表示磷酸基团, “~”表示高能磷酸键。如果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形成的化合物就是AMP, 也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TP是一种小分子类化合物, 其组成元素有C、H、O、N、P。

(二) 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资料分析】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 大约至少能活3天。那么人体如果没有ATP的合成, 又能活多长时间?

【数据】氰化钾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 人中毒后在3~6分钟就会死亡。一个正常人体内ATP和ADP的总量是很少的, 基本保持一定, 约2mg~6mg, 但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根据资料数据与你的体重相比, 能得出什么结论?[1]

对比发现ATP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是极少, 而需求量却非常大, 那么细胞中这么少的ATP如何保证细胞中持续的能量供应呢?所以在生物体内要不断地发生着ATP的合成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ATP与ADP是如何相互转化的?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 (1) ATP是如何水解释放能量的; (2) ADP转化成ATP的过程; (3)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特点; (4)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意义; (5)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 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地思考, 同时利用情景图解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特点和意义的理解,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ATP水解时要断裂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 释放出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合成ATP时ADP和Pi利用光能或葡萄糖中化学能将能量转化为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中活跃的化学能。在生物体内不断地发生着ATP与ADP的相关转化以满足生物体对能量的需求。

(三) ATP的利用和应用

教师首先提出疑问: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哪些生命活动呢?

利用图解引导学生分析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的用途。理解吸能反应、放能反应与ATP水解和合成的联系。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谈一谈ATP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还是葡萄糖?结合教材图解, 积极思考, 主动相互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模拟科学家的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

材料用具:肌肉 (蛙的腓肠肌) 、铜锌叉 (间歇性刺激肌肉, 肌肉可收缩) 、葡萄糖溶液、ATP溶液、脂肪溶液。

ATP是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现在已研究出ATP类药物可用于的有因组织损伤后细胞酶减退所引起的疾病, 如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卒中后遗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ATP在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现代许多学者着重研究ATP在医学及生理学中的作用。有学者研究ATP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内处信号转导、细胞结构维持、DNA和RNA合成等。在中医针刺信号传导过程中, ATP可影响针刺效应, 针刺可改变ATP、ATP酶在相关靶器官或中枢系统的含量。[2]

四、通过对ATP的学习和拓展练习达到的教学意图

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和强化练习, 加强他们对ATP的理解, 并学会利用图解直观展现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学生小组间的讨论和小组成员间的认真思考, 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活跃思维, 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体验生物学原理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 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TP的研究还在进行着, 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参与生物体内的多种代谢活动。生物的很多特性都与ATP有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我们对于ATP的研究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永恒.教学心得与反思[EB/OL].http://www.sdwzzj.cn/thread-42956-1-1.html.

8.《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以及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

(3)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作为生命的单位必须保持完整性。

2.能力目标

逐步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主性学习、乐于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细胞膜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及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

教学设想

1.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2.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气氛。

3.关注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开放课堂,让学生深入到生命的微观世界,探索生命奥秘,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所需材料

显微镜(24组),洋葱,西红柿,几种植物叶子,人体组织永久装片,载玻片,镊子,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9.《细胞的结构基础》教学设计 篇九

重庆市潼南第一中学校

舒大福

2015年的《考试说明》,对于本节内容的要求的层次分别为(I)和(II)。生物的新陈代谢、调节、遗传与变异都是建立在本专题内容的基础之上,其他各个专题知识的考查也渗透着本专题的内容。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在知识考查方面,细胞的结构侧重于对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多角度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或在非选择题中以一至两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形式出现,但也可能出现与现实生活或生产结合较为紧密的问题,使试题的难度和思维量有所上升。

我在复习过程中,设计了考点展示明方向、核心自查强基础、前后联系建网络、典例突破释疑惑、技能演练强考能共五个环节,采用举例说明、图文结合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高考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所以关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我们非常重视。我们这样的学校,学生的基础本来就比较差,学习的习惯不大好,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太强,所以,在二轮复习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时,贯彻的主线是沿着从外到内的顺序安排,即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课前,安排学生进行了课本知识的复习回顾,再进行课前阅读进行巩固,并将基础内容的考查贯穿于平常每周的周考和练习之中。而关于能力的培养,由于本节内容的几个知识点大都为(II)级要求,所以在习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新信息新背景进行,要求学生能从新的背景信息中挖掘与教材相关联的知识,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二轮复的目标—注重实效,不重花样。

10.生物细胞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十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植物体(绿色开花)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在前面学习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的基础上再重点学习器官、系统的概念,进而认识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可以说前面所学知识为本节知识做好了基础;生物体的结构是它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又是今后学习生物学必备的重要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说出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和生活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和珍爱生命的观点让学生乐于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难点:器官和系统等概念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

(1)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人体的结构层次。

2、学生观察及教师展示所用的番茄植株,番茄果实足量,杨树叶、甘蔗茎若干

学生准备:

1、课前生物兴趣小组采集的绿色开花植物,一些常见的蔬菜或水果等。

11.细胞呼吸相关实验设计说明 篇十一

关键词:细胞呼吸测定装置相关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细胞的呼吸作用作为新陈代谢的主要内容,平时教学的重点内容。它不但可与细胞的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生态系统等知识建立学科联系,而且又可以与物理化学等学科间知识找到诸多关联点,是理化生小综合或各学科大综合的较理想的设题切入点。而呼吸作用的相关试验设计在平时教学中容易混淆,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1测定装置设置

测定细胞呼吸作用或呼吸类型常采用U型管,液面升降或玻璃管液滴移动观察法,即在广口瓶或锥形瓶内放入被测生物(活种子或植物或动物)通过生物呼吸过程中释放CO2或吸入O2的气压变化而推测或计算生物的呼吸状况,如图1装置所示。

由于生物呼吸既产生CO2,又消耗O2,前者可引起装置内气压升高,而后者则引起装置内气压下降,为便于测定呼吸情况,应只测其中一种气体变化情况,为此,测定过程中,往往采取用NaOH或KOH吸收掉呼吸所产生的CO2,这样整个装置中的气压变化,只能因吸收O2所引起,从而清除CO2升高对气压的干扰。

2对照实验设计

2.1物理误差校正

由于装置的气压变化,也可能会因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为使测定结果更趋准确,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校正物理膨胀等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此时对照实验与呼吸装置相比,应将所测生物灭活。如将种子煮熟而其他各项处理与实验组完全一致(NaOH溶液,所用种子数量,装置瓶及玻璃管的规格等)。

2.2呼吸类型的确认

欲测定与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类呼吸装置,两类呼吸装置中单一变量为NaOH或清水,即用等量清水取代实验组的NaOH,其他各项所有项目均应一致。当然此时仍有必要设置另一组作误差校正之用。2套装置可如图2所示。

结果与分析:

(1)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不动,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有氧呼吸产生CO2与耗氧量相等)

(2)装置1液滴不动,装置2液滴右移则说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无氧呼吸吸只产生CO2不消耗O2)

(3)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因两种呼吸作用共存时呼吸放出的CO2应高于O2消耗量)

3注意事项

(1)校正物理误差时应将生物处死,但测呼吸类型时应均用活生物(如两组装置均用活种子)只是将单一变量改为是否用NaOH吸收掉CO2

(2)用植物进行呼吸类型测定时,应避免光合作用吸收CO2与释放O2对装置气压的干扰,因而有必要对整个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以防光合作用。

(3)若用乳酸菌进行呼吸,既不耗O2,也不产生CO2

(4)若采用含脂肪高的种子如油菜种子做测定实验,则液滴移动更明显(因其耗氧量更大)。

(5)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将应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例1]给未萌发的小麦种子、广口瓶、橡皮塞、凡士林、烧杯、小试管、氢氧化钠、细玻璃管等实验材料和药品,试设计一个试验,达到验证“生活着的种子不萌发时也进行细胞呼吸”的目的。

(1)实验原理:_________。

(2)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3表示:

①A、B实验装置中,使用NaOH的目的是______

②C烧杯中放入活的干种子,D烧杯中放入_______。这样起对照作用的为________实验装置。

(3)实验结果: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设计实验要设置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必须设置单一变量。本题要证明不萌发种子也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呼吸过程中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设置单一变量就是活种子与烘烤致死种子对照;还要考虑对照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要易于观察,根据图中提供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广口瓶中放置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瓶中二氧化碳,导致溶液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向左移动。根据两瓶中有色液滴移动距离,可以判断未萌发的种子也能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1)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过程中,吸收O2放出CO2,NaOH溶液能吸收CO2,瓶内气压下降。

(2)①吸收二氧化碳②放烘烤致死的种子B

12.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二

一、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

目前,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教材内容与其他生命科学分支学科具有很多的交叉重复,涉及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由于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编写教材时编者都尽量把新发现、新进展写进教材,内容翔实的基础之上却造成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复。另外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讨构筑“宽口径教学”平台的宏观教学模式,逐渐整合一些课程。如何取舍教材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既考验了每位教师的智慧,也考验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二是内容多,课时少。因此,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上述两个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参考各兄弟院校大纲的基础之上,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学生进行细心的交流。根据最新的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动态,优化了教材内容,初步拟订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以期让学生收获更多。同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补充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进展,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关注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情况,向学生推荐相关论文、网站,逐渐培养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于抽象概念多、知识繁杂的细胞生物学的学习难免会感到无聊和有压力。例如,在讲解《细胞信号转导》章节时,由于细胞信号转导是生命科学领域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其中涉及的细胞信号通路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为了使复杂而又难于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更便于记忆,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制作和编辑了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动画、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加详细、清晰地理解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尽量简单、简洁、恰当的方式做到让学生轻松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优化教学方法,使晦涩难懂的内容通过视频、音频材料和图片的形式展示,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形象化理解,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做学习的主人。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情景化[2],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讲课效率。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互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注意将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三、改变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为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更多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题设计和实验操作[4],学校和学院也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助手给了学生更多动手机会和专业知识转化的实用平台。为此,教师不单单注重理论教学,也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给予更多关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积极性,也会为师范类本科生走向中学教学岗位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进一步读研究生深造的学生提供一个科研训练的良好平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四、利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培养语言技能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复合型人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在细胞生物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利用“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探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得到很大的提升,并逐渐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实现教和学质量的“双提升”。

通过“双语”教学,逐渐丰富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双语教学的探索,也是对现有师资的有效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学课堂,离不开基础知识扎实和英语口语良好的教师。对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五、完善考核制度,采用多种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形式,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所学知识。结合细胞生物学的课程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考核标准包含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指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情况、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上课的日常表现等综合情况。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内容更具多样性和前沿性,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考核制度更加多元,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们力求逐步完善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改革道路还很漫长,我们期待能与其他高校相关教学团队建立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逐步弥补不足,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21世纪,细胞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也得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努力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合格人才。文章从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双语教学、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文秀.关于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2,(12):137.

[2][3]郑皓.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4):347-348.

13.《细胞呼吸》教学反思 篇十三

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学的目的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从新组合,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太明显,但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既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更应注重学生获去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

注重生生参与、师生交流、平等和谐,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是本节课的重要培养目标。虽然师生间较陌生,由于教学过程较合理的设计,所以学生和教师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形成了融洽的课堂分为,但是还是有些学生放不开,较为拘谨,也许与平时缺少此方面的训练有关。

14.伟人细胞教学反思 篇十四

实际教学过程如下:

1、谈谈自己的理想,引出贾里的伟人计划2、初识贾里:首先从贾里日记中认识贾里,再整体感知课文3、走近贾里: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准备复述四个故事4、分析贾里人物形象5、忠告贾里:贾里前三次没有成功,第四次没想出名却意外扬名,这是为什么?你从其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请你告诉贾里,想要成为伟人,出来远大的志向,还需要什么?6、找找身边的贾里7、教师寄语8、作业布置 反思:

这节课用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贾里的性格特征,因为人物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人物性格是小说教学重难点。通过预习学生对人物也有一些了解,很快就能把握文章从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事的主旨。

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环节安排上,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复述故事,在用四字短语概括故事。另外学生的预习也不够充分,复述故事时,没有能够大胆的上台表演。有些环节比较多余,如第六环节,让学生找找身边贾里的影子,没有多大的意义。

2、学生好像只是知道文章从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事的主旨,但是对贾里失败的原因不能很好的总结,不能深入感受生活。同学们分析贾里的优点与缺点时,教师可以将内容记在黑板上,并且引导学生讨论:贾里这么多缺点,他还能成为一个伟人吗?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15.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十五

但是, 通过对动物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度解析后发现, 运用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等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 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 如实验教学内容不够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够规范、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缺乏系统训练等。因此,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吉林大学调整了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逐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动物细胞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现介绍如下。

1 加强仪器设备配置, 更新管理观念

实验室的建设是进行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的前提条件及有力保障。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2008年投资建设了符合GMP要求的动物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 占地面积约400 m2, 投入资金500余万元, 设有12个功能实验室及4个辅助实验室, 包括细胞培养室、细胞株保存室、供应室、灭菌室、大型仪器室等, 配有细胞培养在线观察系统、生物安全柜、细胞融合仪、酶标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显微镜、超纯水系统、AriaⅡ 流式细胞分析分选仪 (2009年购进) 等, 为实验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转换提供了重要平台。

鉴于仪器设备较昂贵, 应加强仪器管理, 采用专人负责制, 制订了仪器简明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对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并定期维护保养, 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 从而保证了实验课顺利开展。

2 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凸显专业特色

2.1 重编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一本内容丰富、适合本科教学的实验教材, 既有利于强化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自编教材能够融合本院教师多年的教学科研实际, 引入最新内容, 体现本学院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 而原有的实验教材内容已明显落后于科技前沿。基于上述原因, 学院组织本学科领域经验丰富的教师, 成立实验教材编写领导小组, 在原有实验教材基础上, 重新编写了《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实验指导》, 并于2008年9月份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新的实验教材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将最新理论和应用引到实验教学内容中, 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信息, 对学生的考研、就业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2.2 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动物细胞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动物细胞工程这门学科的技术, 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实验课程被分为3 个层次进行。共设置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科研创新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在基础性实验中, 设置了实验器材及培养基的制备, 仪器的操作培训, 骨髓瘤细胞SP2/0和BHK细胞的观察及计数, 细胞的复苏、冻存及传代, 小鼠的保定及眼眶取血, 原代细胞的培养等。强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后续的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综合性实验中, 主要开设了人血清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由于实验周期长, 考虑实验内容的关联性, 采取实验周方式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Balb/c小鼠的腹腔注射免疫试验、饲养层细胞 (腹腔巨噬细胞) 的制备、杂交瘤的制备 (SP2/0与免疫脾细胞的融合) 、ELISA检测、亚克隆、腹水的制备及收获等。通过以上实验, 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基本技能, 提高综合思维和独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创新、设计性实验中, 积极将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使实验内容和科研项目紧密相连, 如G418对BHK-21细胞最适作用浓度的筛选、EGFP基因的转染及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外源基因EGFP在细胞中的RT-PCR检测等。学生自主选材、自主设计、独立完成实验, 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科学前沿,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开拓了视野, 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同时也为参加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及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自主完成实验准备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所需实验试剂及耗材要求比较高;因此, 实验试剂、材料等的准备是实验进行的关键环节。改变以往由实验教师或实验辅助工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部实验过程, 包括细胞培养瓶、培养皿、5 mL弯头玻璃吸管、眼科剪刀和镊子等的清洗及干烤, 细胞培养基及各种母液的配制及高压灭菌, 无菌水及无菌材料的准备等。通过上述工作, 使学生充分了解了药品的用途及配制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加深了对无菌概念的理解, 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为成功完成实验课奠定了基础。

3.2 开放式教学

由于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实验内容多, 连续性强, 实验周期长, 实验室资源有限, 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无法满足学生要求, 这就要求实验室尽可能开放, 这也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法是:执行预约登记制度 (包括进入、离开实验室时间及领取试剂耗材、仪器使用等) ;通过上课前考核, 选择一些责任感强, 有一定实验室经历的学生为实验组长, 参与管理工作;同时, 将一定数目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研究生纳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在课程设置阶段随时进入实验室, 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技能训练, 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也充分利用了学院拥有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

3.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涉及到仪器的使用方法、小鼠的保定、细胞的观察和计数、细胞的复苏和传代、人血清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内容, 实验难度大, 操作复杂, 对无菌操作要求高, 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 开课前让学生撰写预习报告至关重要。为此, 笔者建立了QQ群, 将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计划、视频等资料上传到群里, 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熟悉实验原理和方法,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验课的讲授上, 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验仪器操作方面, 采取制订简明操作流程及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仪器操作方法, 避免使用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仪器的损坏。在实验内容的讲解上, 采取多形式、多手段的方式进行, 如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教学视频等, 利用网路资源, 多多收集与实验课相关素材;对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及学生容易出现操作错误的实验, 教师可以把规范的实验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来, 制作DVD光碟;同时, 利用吉林大学农学部精品课建设的机会, 完成了“人血清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教学视频并投入使用, 视频中包括了小鼠的免疫、饲养层细胞的制备方法、细胞的融合、亚克隆、腹水的制备和获取及产物的纯化等内容。通过以上方式的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4 健全学生实验考核体系, 提高实验效果

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实验考核体系,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也能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兴趣, 督促和引导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和态度,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3]。为此, 我们制订了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试成绩、创新设计性实验评价、团队合作精神等。平时成绩占30%, 包括出勤率、预习报告的撰写、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正确性、值日情况等, 由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组长打分;实验报告占30%, 主要考察学生原始数据的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否正确客观, 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考试成绩占20%, 包括口试、基本实验技能操作、笔试成绩;创新设计性实验评价占15%, 主要考察学生在设计性实验部分的技术路线设计是否可行, 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 实验论文撰写是否规范, 答辩过程是否清晰流畅;实验团队合作精神占5%。新的考核体系, 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反馈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动物细胞工程学科跨度大、实践性强, 科技信息量增长迅速, 因此对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目前, 该实验课的教学任务由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承担, 由1名教授主讲, 1名讲师和1名实验技术人员给学生示范操作, 3~4名博士研究生辅助参与实验指导, 近几年来逐步建立了教学、科研、理论和实验教学互通、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实验教学队伍。在实验课开课前, 由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组织集体备课, 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 对参与实验指导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培训, 包括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前沿、学术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难点, 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地讲解, 从而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6 小结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提高, 许多学生在此基础上申请了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实验项目, 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撰写学术论文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满足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和模式改革的需求, 吉林大学通过对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重编实验教材、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教学、健全实验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师资力量等方法, 建立了动物细胞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果表明:新教学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动物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杰, 王海英.《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构想[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2) :131-134.

[2]赵晓娥, 马宝华.动物细胞与胚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3) :66-68.

16.细胞教学设计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素养;农村小学生;语文教师;发展要求

一、教材分析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观察细胞的结构》——《观察动物细胞》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尤其是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学会如何制作临时装片,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实验的流程及规范性,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从而体现实验目的的真正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实验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在解决、分析问题和动手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但由于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实验教学,教师应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多查多看,及时指出问题,予以纠正,耐心指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初步学会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通过实验观察的结果,总结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能力目标

(1)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

(3)训练学生大胆思考和完成操作任务的能力。

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实验操作能力,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形成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重点

(4)通过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的实验过程。

(5)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六、教学难点

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

如何区分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七、教学方法

现场示范法 : 教师可以一边讲步骤一边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其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得力助手培训法: 在本堂实验的课前,培训几位小老师,在课堂上请他们讲讲此次实验的体会,有助于帮助其他学生能做好实验的信心,并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起到指导、榜样的作用。

小组合作法: 以小组形式为活动单元,每三人为一实验小组。在实验的同时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探究性。

八、实验课前的准备

1.学生需要准备的

2.预习实验内容。

3.上课前漱净口腔。

4.带好铅笔和绘图纸。

九、教师需要准备的(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验室里,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实验过程。把学生从实验桌上转移到大屏幕上,边看边思考,自己如何进行本节课的实验操作。这不仅初步熟悉了实验过程,从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巩固了上节实验所学的内容,也为本节实验将要观察的动物细胞结构做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教师提问:通过上节实验的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本节实验中动物细胞又是由哪些基本结构组成呢?我们亲自来验证吧。

(二)实验

1.实验目的

2.进一步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3.巩固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4.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5. 进一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画法,初步学会绘制动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

6.实验步骤“擦、滴、刮、涂、盖、吸、观、绘”

7.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学生边操作,教师边指导并提醒学生本步骤的注意事项。)

8.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9.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10.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11.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1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们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载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湿标本的全部。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步骤是否正确,然后要求学生尝试区别与上节实验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有哪些异同点)

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

通过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后,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看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与上节实验课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异同点,并请几位学生代表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其观点: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不同的是洋葱表皮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而人口腔上皮细胞却没有。然后让学生们阅读课本上的本节内容,让他们证实一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的知识是一致。

十一、注意事项

(一)此次实验前,一定要将口腔用清水洗簌干净

获取口腔上皮细胞时,不要用牙签在牙齿里刮动,而是要在口腔壁上刮动。(因为从牙缝里或牙齿上刮下的是食物碎屑而不是口腔上皮细胞)

(二)选择合适的口腔取材部位

以口腔两侧颊部为好。(因为这一部分能刮取到较多的口腔上皮细胞,而在其他部位选材,要么细胞数量较少,要么引起不适感)

选择用恰当的染液浓度,这样才能较明显地显示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

十二、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实验是在学习使用显微镜及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中,怎样制作临时装片后的教学设计内容,因有了前两次的实验经验,所以这次的实验课堂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但本节实验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少数学生由于取材部位没有把握好,导致选取到的口腔上皮细胞要么过少,要么是食物残渣。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让学生多尝试几次,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与观察,不断发现问题,探索真理,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创新精神,达到“学以致用”,启迪学生思维,勤于动手的教学效果。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重点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名称:湖南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AJC 002--046”

上一篇:我学会了做西红柿炒蛋的小学作文下一篇: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