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2024-09-28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精选12篇)

1.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一

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描述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试卷

《幼儿教育学》部分(100分)

(2011年12月)

班级:姓名:

1、福禄培尔设计了一套名为的玩具,供幼儿游戏时使用。为表彰他的创造性的工作,人们称他为。

2、幼儿教育包含两种意义,和。

3、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

4、幼儿园教育的双重任务是:。

5、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体、智、德、美四育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教育力量,推动幼儿的。

6、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包括、和。

7、幼儿教师承担的是的重要任务。

8、幼儿教师的教育研究以解决教育中的为主。

9、幼儿园课程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表述,最常见的是从和来表述的。

10、幼儿园教育活动依据教师的指导方式分为和。

11、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出现于()

A.封建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社会

12、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B.对幼儿开展智力教育

C.保护幼儿健康成长D.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13、幼儿的知识结构建立在()基础之上。

A.幼儿的思维能力B.幼儿的感性经验

C.知识的系统化D.科学性

14、在布置自然角时,让幼儿讨论决定该饲养何种动物。这遵循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

A.目标导向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幼儿参与原则D.经济性原则

15.幼儿园人际关系属于()

A.幼儿园广义环境B.幼儿园外部环境

C.幼儿园精神环境D.幼儿园物质环境

16、要提高与幼儿沟通质量最根本的是需要教师做到()

A.提高与幼儿交流的技能B.教给幼儿交流的技巧

C.多和幼儿交谈D.真正树立与幼儿平等交流的观念

17、“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说明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长期性D.具体性

18、主题综合课程属于()

A.分科课程B.核心课程C.活动课程D.经验课程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是()

A.专门的教学活动 B.娱乐活动 C.日常生活和节日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20.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和同伴、教师谈论或交谈,并可以使幼儿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的事。

A.小组活动B.集体活动C.个别活动D.社会活动

21、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的科学。

A、幼儿教育规律B、幼儿生活活动特点C、幼儿心理发展特点D、幼儿生理发展特点E、幼儿教育机构的工作规律

2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计划、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时,应当注意()。

A、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B、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C、儿童的发展是均衡的发展D、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E、儿童的发展是独立的发展

23、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是()。

A、日常生活B、想象C、游戏D、思维E、专门的德育活动

24、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是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者B、教师是幼儿园环境的开拓者

C、教师是幼儿园环境的建设者D、教师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引导者 E、教师是幼儿园环境的管理者

2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对幼儿的评价B、对教育活动的评价C、对师生关系的评价D、对幼儿同伴关系的评价E、对幼儿教师的评价

阅读材料,结合当前幼儿教育实际,完成26-28题。

从2010年下半年起,我国学前教育可谓迎来了发展的东风,国家高度重视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等事关民生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影响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条件。目前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总体状况还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教育观念不够科学、素质偏低的现实。

26.简要介绍当前幼儿教育的实施形式。(4分)

27.联系当前实际,谈谈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哪些?(4分)

28.提高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认真细致的工作?(5分)

29、在幼儿园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时应当注意几点?(6分)

30、简述幼儿智育的内容。(8分)

31、详述幼儿的特性。(10分)

32、幼儿园课程有什么性质?有哪些的特点?(13分)

2.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二

如何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的知识,是对当前职业教育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此自己总结了几点粗浅的教学方法,供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参考。

1 端正思想树立信心

就当前形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职业学校的,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对事情无所谓的漠然思想,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专业基础学根本不了解,在专业课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这里作为职业教育者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学生思想,让学生知道他们的选择是有无限前途的。要让他们认识到机械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紧密相连的。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曾使得人类社会飞跃发展。且带来人类社会质的改变。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哥白尼、胡克等都为机械科学奠定了多方面的理论基础。

2 特色教学与时俱进

2.1 用代用法解决抽象和现实的转换教学

利用形象化模具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率,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有许多概念理论的教学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来理解和把握一些概念和理论,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空间。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的难重点,选用了部分多媒体课件。

2.3 变“师心说”为“学心说”的互动综合教学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以“好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2)以“疑问”激趣。疑即疑难,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疑难,让学生去思考,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学习棘轮机构时,可以向学生提问:1)骑自行车时,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而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2)为了减小摩擦,为什么滑动轴瓦里还要人为弄出好的小凹坑?一连串的疑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3)以“成就”激趣。“成就感”,既可活跃课堂,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成就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机械教具或者使用小工具,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后的喜悦感,这样自然学生心理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有了高更高的学习兴趣。

3 提高能力确立威信

让学生信服教师,用流行语言说就是让学生成为老师的“粉丝”。这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所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接受”当学生对某些教师的课不感兴趣,或感到枯燥无味,或感到负担很重,或对该教师有这样那样的意见。这可以说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一种缺陷。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努力处理好课堂教学问题,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有可能进入精益求精,无懈可击的境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艺术,让自己上的课丰富多彩。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牢固的专业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流畅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感情内涵,能说较标准的普通话,能写较漂亮的汉文字。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新颖别致,构思巧妙的教学设计;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的分析讲解;幽默风趣,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启迪思维,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沉着冷静,应变自如的教学机智;有条不紊,精炼周密的板书设计。

我们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让自己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完善,教学艺术进一步提高,以便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应用自如,左右逢源,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让自己的课上得生动活泼,从而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到为人师表。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极力模仿。孔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加精湛,我们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愧传道、授业、解惑之风范。

由此看出,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与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我国已成为世界级机器制造业的加工基地。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或从业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社会提供一批有素质、有技术特长的蓝领,也是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摘要:在当今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不完善所引发的各种矛盾也在产生。全球化金融危机和经济震荡也在其中。众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近年来劳动力分布不均衡等,这不仅给企业带来压力,也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就业提出了新的考验。抓好职业学校基础教育才是关键所在,专业基础课如何更好的为实训服务值得我们来认真考虑。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基础学,教学创新,抽象思维

参考文献

[1]黄强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赵祥主编.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何元庚.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姜波主编.钳工工艺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三

关键词:钢琴学习;手指基础技术;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2;J6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4-01

钢琴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选课程之一,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在钢琴学习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一方面学生生源质量残次不齐,学生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错过了学习钢琴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钢琴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当前中职教育体制下,学生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钢琴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钢琴水平难以有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手指技术是钢琴的基础,加强手指基础技术的训练对提升钢琴水平有很大帮助,本文就手指技术训练的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了解手指基础的概况

每根手指所具有的特点都不相同,因此只有在充分了解每根手指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手指训练。

1.拇指。拇指(1指)粗壮有力,在横向移动方面优势明显,但因为拇指只有两个关键,所以灵活性一般,在上下的纵向移动方面能力不足,同时拇指的支撑点会延伸到掌腕关节。

2.食指。食指(2指)是五根手指中灵活性和独立性最好的手指,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影响,食指会经常不自觉的出现塌指。

3.中指。中指(3指)具有很好的支撑性和独立性,且在钢琴演奏中,中指有很强的爆发力,但因为中指最长,所以在反应方面略慢,也容易出现塌指的问题。

4.无名指。无名指(4指)是五根手指中最乏力的一根手指,在灵活性、独立性和支撑性这些性能方面,无名指都不具备优势,且还会受到邻近手指的牵制。

5.小指。小指(5指)小指在钢琴演奏中地位高,但它的灵敏度和爆发力都存在明显不足。

二、手指基础技术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1.训练的基本内容。在了解手指的基本特性后,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手指基础技术训练,考虑从以下方面设定训练内容:①手指的独立性。每根手指都可以独立弹奏,且相互之间既不依赖也不粘连;②手指的协调性。每根手指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能力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钢琴演奏中要能使手指之间协调统一,保证音色和音质;③手指的挥动性。手指的挥动能力体现在对钢琴弹奏的适应上,如手指下键时的力度,手指的张力等等;④手指的灵活性。要保证每根手指的灵活,反应和弹性。⑤手指的速度。以上就是钢琴手指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当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需要训练手指的快速跑动能力。

2.训练的基本方法。手指技术是钢琴弹奏的基础,也是最直接影响钢琴演奏水平的关键,在选择钢琴手指基础技术训练的内容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训练的基本方法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落指。落指训练是手指技术训练的基础,这一部门的训练要由简到难且贯穿始终,要用单音落指、双音落指和和弦落指锻炼学生的手指支撑能力②走步。走步是音与音的连接,这一部分内容的训练要建立在落指训练的基础上。在走步训练中可由两指训练开始,逐步上升到五指练习。③五指练习。在五指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精选一些规律性强的练习曲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手指基础技术训练,特别是要结合中职学前教育的特点,选用一些实用曲目。④音节练习。音节练习由于内容较多,结合中职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像之后的琶音练习也是同样道理,要在学生的基础水平之上设置训练难度,提高其钢琴水平。

三、手指基础技术训练中的常见问题

1.手指第一关节塌陷。第一关节塌陷的问题会影响手指给琴键传递的力量,进而影响弹奏的质量。第一关节塌陷就是说手指的第一关节处呈现凹状,针对这一问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有:①集中精神,下键时准确有力;②手指触建的用力方向要保持向下;③触键时体会一种抓握感。

2.小指无力。小拇指在钢琴演奏时所表现出的特点是缺乏力量,从手指的基本特点来看,小指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无支撑力,我们常说小拇指是“躺着弹奏”。针对这一问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有:①保持手型指型的正确,特别注意手的摆放不要倾斜在小指一侧;②锻炼小指关节,让小指主动下键,在弹奏的过程中切忌翻动手掌;③加强对小指支撑力和承重力的训练。

3.拇指纵向挥动能力差。从手指的基本特点来看,在钢琴弹奏过程中拇指的灵活性最差,拇指虽然有力,具有横向动势,但在纵向挥动方面却十分乏力,这是手指基础技术训练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有:①保持拇指的正确指型,在第二关节处不要塌陷;②有意识的强化拇指挥动,在手掌手腕不辅助的情况下让拇指独立运动;③下键支撑点延伸到手掌手腕的关节处。综上,不断强化拇指的灵活性训练,拇指将会更为灵活。

4.无名指独立、灵活性差。在五根手指中,无名指即4指是最缺乏灵活性和独立性的手指,很多学生在演奏时常常因为4指而影响其它手指,同时4指自身也存在无力、不稳、抬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有:①对4指要单独加练,强化它的灵活性和独立性;②做好4指与邻近手指的协同训练,可加强这三指的走步练习。

总结:综上所述,手指技术作为学习钢琴的基础内容,对于提升钢琴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明确手指技术的基本内容后,教师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定科学的训练内容,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的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的钢琴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细英.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高效课堂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王瑶. 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技能教学中的音乐基础培养[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88-89.

[3]谭洋. 试析中职学前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 文理导航(下旬),2015,09:12.

作者简介:孙雪静,就职于葫芦岛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讲师,主攻钢琴,声乐,音乐理论方向教学。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

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篇四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考研网 来源: 日期:2012-2-14 13:58:00 人气:221 标签: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A.制度教育学 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 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D.批判教育学

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

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3.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

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 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

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4.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轮

C, 环境决定论 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5.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其判断依据是他的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外在教育目的论 C.教育准备生活说 D.教育适应生活说

6.随着我国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普通高中的性质发生 改变,在教育任务上兼顾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B.普通教育与基础教育

C.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 D.基础教育与预备教育

7.学生必须接受“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0”,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因为有广播的知识和理性的能力,将来也是适应力最强的、对未来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优秀公民和劳动者。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课程类型上倾向于

A.学科中心课程 B.学生中心课程 C.社会中心课程 D.活动中心课程

8.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是

A.初始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体谅模式与其他德育模式的区别在于

A.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B.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C.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 D.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

10.强调教师文化建设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

A.知识取向模式 B.实践取向模式 C.生态取向模式 D.自我更新取向模式

1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采取“道德两难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其依据是人的道德发展具有

A.阶段性、顺序性、差异性 B.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C.顺序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D.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

12.现代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除了具有教育功能外,还派生出许多社会功能,其中包括

A.社会交往与照看功能 B.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功能 C.选拔与社会分层功能 D.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功能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对世界各地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份报告指出各国的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其中包括“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以及

A.“培养完人” B.“培养独立个性” C.“培养国际理解” D.“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14.两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 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 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 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

15.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

A.系统性 B.等级性 C.制度化 D.专门化

16.“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提出这种主张的教育家是

A.张之洞 B.康有为 C.蔡元培 D.晏阳初

17.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A.新民德 B.移民风 C.增民财 D.强民体

18.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9.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方近代教学法是

A.德克乐利教学法 B.蒙台梭利教学法 C.设计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20.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解决普及教育额师资问题 B.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C.发挥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 D.尽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

21.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A.“博爱互助” B.“谋生济人” C.“敬业乐群” D.“爱国崇实”

22.我国近代最早制定分年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的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广方言馆 D.湖北自强学堂

2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发展群众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办学政策是

.A.公有民办 B.公有公办 C.公办民助 D.民办公助

24.古风时代雅典青少年一边继续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一边为了接受体育训练进入

A.斯多葛学校 B.体操学校 C.埃弗比 D.体育馆

25.西欧中世纪大学所设学科一般为

A.文科、法学科、医学科、神学科 B.文科、理科、医学科、神学科 C.文科、理科、法学科、医学科 D.文科、理科、法学科、神学科

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实施贵族式精英教育 B.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C.实施世俗性的义务教育 D.重视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27.在西方近代教育中,一句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提出初等学校教育应该从最简单要素开始,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裴斯泰洛齐

28.17—18世纪英国的公学采用寄宿制,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公学”的含义是

A.公立学校 B.公共机构管理的学校

C.由政府或地方使用公共税收开办的学校 D.为培养公职人员而由公众团体资助兴办的学校

29.拿破仑执政时期所建立的帝国大学实质上是

A.帝国的最高教育领导机构 B.由帝国建立的大学 C.帝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 D.由帝国统辖的大学

30.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设施提高办学效率,在教学中采用“分团学制”的教育改革试验是

A.昆西制度 B.葛雷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31.从20世纪30年代起,欧美掀起了一场主张恢复西方传统教育核心价值的取向,反对进步教育和新教育的运动,形成了“新传统教育”思潮。新传统教育主要包括

A.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C.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 D.新托马斯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

32.1963年,英国颁布教育改革法案《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探讨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罗宾斯原则”,其含义是

A.为所有类型的高等学校提供无任何附加条件的国家援助

B.为所有能力和成绩合格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C.高等教育分为“自治”部分(大学)和“公共”部分(大学以外的学院)D.建立由个人高等教育、职前专业训练、在职进修构成的“师资培训三段法”

33.1966年,受世界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苏联开始新一轮教育改革,矛头直指1958年教育改革的消极影响,即

A.片面强调提高智力水平,忽视基础知识教学 B.片面强调基础知识教学,忽视提高智力水平C.片面强调生产劳动教学,忽视理论知识教学 D.片面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忽视生产劳动教学

3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儿童学习游泳主要属于

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规则或原理的学习D.解决问题的学习

35.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采用将课文内容以列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36.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下述表述能体现桑代克“效果律”正例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得寸进尺 C.入乡随俗 D.吃小亏得大便宜

37.场依存认知风格者偏向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索学习D.有意义学习

38.某学生因对“必须坚持每天一定量的运动达半年以上”的要求感到自己落实困难放弃了瘦身计划,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表明其对瘦身的

A.结果期望低 B.结果期望高 C.效能期望低 D.效能期望高

39.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

A指导教育实践 B.规范教育行为 C.揭示教育规律 D.制定教育方针

40.某校有2500名学生,先要抽取100名进行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者将学生总体按姓氏笔画排列,把总体划分为K=2500/100=25个相等间隔,如随机抽取第1名为第10序列,那么依次抽取35,60,85,110„„直到100名学生为止,这种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41.在教育文献检索中,题录、书目、索引、提要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零级文献 B.一级文献 C.二级文献 D.三级文献

42.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

A.全结构式观察 B.准结构式观察 C.半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

43.李老师将儿童阅读能力划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进行测量调查,这种测量属于: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44.凯米斯倡导的教育行动研究类型是:

A.理论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B.技术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C.反思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D.批判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45.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是:

A.全距 B.中数和平均数 C.标准差和方差 D.差异系数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主义教育即集体主义的教育。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来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50.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51.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52.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53.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

54.下文是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篇教育评论,请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1)简要概括此文的基本观点与主张

(2)试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指出“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哪些与“变相的语文教学”这种现象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变相的语文教学(有删改)

有人说现在中学课程太多,五花八门,使学生应接不暇。我说现在中学课程并不多,除了英文,只有一门,便是国文。从中学往下,小学的课程似乎也不少;然而也只有一门,便是国语。从中学往上,大学的课程真可谓五花八门了;然而除了英文以及第二外国语,也只有一门,便是国文。

一个小学上自然课,课本摊在书桌上,学生看到“常绿树是四季常绿的,落叶树是秋冬落叶的”这样的文句,教师讲解了,“常”是什么意思,“绿”是什么意思,“落”是什么意思,“四季”是什么意思,“秋冬”是什么意思,一一说明,不厌其详;然而贯穿起来说:“一年四季总是生着绿叶子的那种树,叫作常绿树;到了秋天或冬天落掉叶子的那种树,叫作落叶树。”的铃„„的铃„„下课了。一个中学上劳作课,教师受了学生的敬礼,回转身去就写黑板,一面写,一面看手里的“脚本”,最先写上六个大字:“书架子的制造”。接着是个小标题:“书架子的材料”,随后便是木与竹都可以做书架子,从价值方面说,竹比木便宜,从效用方面说,木比竹坚实;以及什么木什么木都可以做书架子,哪一种木最好,可是价贵,哪一种木最差,可是便宜,诸如此类。写完了一段,再来个小标题:“书架子的制法”。随后便是书架子的大小,视需要而定;假定它五尺高,分作六层,每层该多少高,横里该多少宽,诸如此类。第二段没有写完,下课铃响了,教师这才面对学生开口道:“今天来不及讲了,下一回再给你们讲吧。”

但是,假如有一个人,绝对不熟悉现在的教育的实况,他跑进无论哪一级的学校参观一天两天,必将惊讶地想到:“平常人听了两个钟头的平铺直叙的演说,就会打呵欠,伸懒腰,用鞋底擦地板,给演讲者暗示,让他赶快把演讲结束;这班学生天天听讲,年年听讲,某字什么意义,某句怎么讲法,无非那一套,他们怎么忍受得住呢?”他或许还有奇怪的想头:“看他们一声不响,谁知道他们的心思在哪儿?说不定会如《孟子》上说的‘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吧?或者无思无虑,空空洞洞,像禅家的入定吧?”他如果是一个慈悲的人,更将往深处去想:“‘游心外鹜’是训练清楚头脑的障碍,‘心无着处’是趋向槁木死灰的途径,而他们的情形恰正如此,太可怜了!太可怜了!让他们多做一点儿事吧,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手,用他们的口,无论怎样都是好的,退一步说,让他们跑出教室来种一方地,锯一根木头,甚至跑跳一阵,争论一阵,也是好的。只要不再教他们听讲那变相的语文功课,以至陷入‘游心外鹜’或‘心无着处’的魔境,他们就有福了。”

5.非专业教育基础框架构建论文 篇五

一、非专业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1.非专业教育的概念

非专业教育指的是独立于传统专业教育之外,以教育对象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以人性塑造为基础,利用一系列系统性作业活动作为培养载体,结合具体环境和培养对象自身特点,充分重视外因对内因的影响,通过不同载体人为营造外因氛围,重塑被教育对象观念体系和认知准则,最终实现培养对象具备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2.非专业教育的内涵

非专业教育这一概念名称是为了与传统专业教育相区别而提出的,它教育的目的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通过周密设计的训练方案和情景体味,达到对培养对象自身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修正劣势资源,引导其逼近或成为环境认同的成功要素并在培养对象观念和行为中加以强化。通过不断整合、修正、强化的循环,积极因素得以固化,消极因素被转化或摒弃,使教育对象自身发展平台具备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利用这一基础拓展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发展的持续性。

非专业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对精神、意志、习惯、性格层面的培养与塑造,它与传统专业教育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差异性。非专业教育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塑造,通过营造外部干预,渐进性的对人精神层面加以优化,将打造可持续发展平台作为实践的终极目的。传统的专业教育将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作为目标,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将课堂教学和技能实习作为手段,通过对记忆储备程度和操作完成情况的考察来衡量教育目标完成情况。(2)教育目标的评价不同。非专业教育的目标评价侧重于定性,内容相对宽泛,更多的体现出受教育对象隐性能力的提高,比如魄力的提升、情绪控制的完善等,只能通过具体实践得以反映,无法利用常规考评体系进行评判。传统专业教育结果评价以定量为主,具体要求相对局限,常采用标准化方式进行,比如现行的各级考试制度和技能测试。这种评价体系对培养对象个体差异性的体现相对缺乏。

二、非专业教育的特点

1.教育形式与载体灵活多样

非专业教育主导理念是通过情景训练达到人的精神因素与大环境要求相匹配,从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样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必然需要不同的形式和载体与其相适应。情境设计是整个非专业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形式和载体多样化的直接原因。不同的训练目的需要不同的情景,而情景的营造需要对其表现形式进行有计划的设计,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承载实体。由此可见,非专业教育这种“不拘一格”的特点有着内在的决定因素,呈现出独特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2.注重对人才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培育与塑造

人才的重要特点不仅体现在精湛的专业性上,更为重要的是其自身有着强大的更新和完善的能力,呈现出一种持续性的发展态势,从而在多变的环境中时刻保持有利地位,创造出比常人更为丰厚的价值。这样一种态势的产生客观上需要个体具备较为全面的非智力素质,包括群体适应性、协作精神、自我激励意识等方面能力。不难看出,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非专业教育研究并力图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人才持续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塑造已经成为非专业教育的标志性理念和生动特色。

三、非专业教育结构布局原则与方法

为了使非专业教育更好的服务于教育对象,服务与整个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出自身特色优势,我们需要重视非专业教育结构框架的设计与安排,使这种构建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非专业教育的培养效果,达到个体内因环境优化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充分结合和依托专业教育资源,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

非专业教育的模式带有很强的非特异性,是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培养体系,强调对教育对象人性基本层面的优化和完善,力求为其他领域的教育建立优良内因平台,维持和促进培养对象发展的持续性和高效性。因此,非专业教育成果的取得必然会对专业教育的进行产生积极作用,使专业教育的效果得到提高,增加个体对专业教育的接受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专业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非专业教育在对自身结构进行设计时,应当有意识的结合个体所处专业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建立较为有效的直接联系,缩短两类教育成果互相转化的时间,提高相互促进的效率,最终达到“共赢”的实际效果,使教育对象在人性层面和技艺层面实现和谐共进的良性循环状态。比如,在中文专业学生群体中开展话剧演出活动,利用专业知识支撑话剧表演这一情景设计,使学生在团队协作、应变能力、情绪控制等非专业方面得到积极的锻炼,同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专业学习更具热情和信心,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实现良性“共赢”。

2.注重教育对象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育实践表明,任何教育模式都不可忽视被教育个体的先天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是具有决定性的。所以,非专业教育的构建应当体现对个体的充分尊重,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形式上宜采用相对柔性的结构模式,情境设计和活动参与方面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出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针对性,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对教育效果的消极影响,利用多层次、宽维度、立体交叉的外因设计,达到对群体宽覆盖的目的,减少差异性的作用范围,力争达到个体等量收益的理想状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运用。

3.全面优化内因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个体内因环境的优化是非专业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其程度体现着教育成果的优劣。对内因环境的塑造要体现全面的特点,查实不足进行改善,面对普通强化特色,针对优势给予提高,使个体观念体系和认知标准不断得到完善,实现非专业教育对个体整体优化的目标,为个体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内因基础。在非专业教育布局的安排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结构框架服务于优化内因这一中心目标,活动设计体现营造可持续发展平台的原则,围绕教育对象全面发展做文章、想思路、建机制,积极开拓新领域,创建新方法,勇于实践,敢于革新,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为非专业教育体系结构的高效性、持续发展性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6.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统考复习建议 篇六

相对于其他年份,2月是个比较特殊的月份,因为春节比往年要晚。不过,立志20备考的考生,应该开始筹备,在心理上开始形成一种紧迫感。

考研安排讲究不同时期做不同方面的准备。本月我们的关键词是立志――搜集信息。

一、关键词解析

立志――了解专业和招生单位基本情况,结合自己的实力和未来发展设计,初步确定报考意向。

搜集信息――确定初步报考意向的基础上,了解与自己考研相关的信息,包括:意向报考单位的基本情况,导师情况;往年(尤其是近一年)的考试大纲和科目设置、指定教材等;了解考研复习的基本情况,初步制订整体规划;了解考研类的媒体、报刊、专业网站,确定几个比较权威和特别适合自己的加入收藏等。

二、方法指导

1.如何确立报考方向和学校

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应该绝大多数是报考教育学专业的,有关方向的选择笔者不再赘述。至于学校的选择,一方面要看自己的基础,另一方面看学校的实力。建议朋友们仔细分析,在学校和自身水平之间、在报考意愿和考上的可能性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具体可以向自己的老师、向高年级的同学咨询。

2.如何搜集信息

搜集信息的途径,从教育学专业课角度而言,途径至少有二:

网络:浏览考研网站、考研论坛,建议选择点击率较高的网站和bbs,同时关注该网站(或bbs)是否开辟有教育学专版或专区。

熟人:建议朋友们尽可能地拓宽渠道,向自己的老师、高年级同学、有过考研经历的、现在就读的教育学研究生打听。曾经考过研究生的人,对我们即将考研的朋友来说,就像活字典,考研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可以提出咨询。

3. 如何规划时间

20实行教育学统考试点改革后,教育学的考查内容加大,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观念(包括科目上的整体观念和时间上的整体观念)。按照我们暑假前结束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做好四小科的时间规划安排。笔者在适当的时间也会推出复习规划建议,朋友们可以随时关注。

4. 其他准备

◆教材准备:教材一般需要与招生院系和刚刚考取的学长进行咨询,大家可以关注的统考大纲进行购置。

◆心理准备:考研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所以研友必须要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大师秘笈

1.留心全真试题。建议朋友们想办法找到2007年教育学统考试题真题进行初步研究。这一块目前大师教育培训中心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试卷,同学们可以关注一下。真题对于考生体会出题思路、强化答题技巧、了解命题重点等意义重大。大多数同学会在第三轮模拟复习的时候才去关注真题,其实有点晚。在你开始制订目标的时候,就关注统考的方向,有利于心中有数,你的整个复习规划都会更有针对性。

2、了解统考特点。教育学统考的试题,我们宏观地看,实际上两大部分构成:“死”的和“活”的。前者主要是指45道选择题(90分)以及辨析题(30分)以及少量的简答题;后者包括绝大多数的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两项共180分)。前者难度通常不超过本科课程考试的水平,对绝大多数考生并不构成威胁,一般都能获得基本分数。后者则要难一些,往往以材料、论述等形式考查专业综合素质,题目通常跨章节,并且常与现实生活或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有关。

因此不少同学认为教育学备考准备起来很头疼,一是复习内容太多,而且重点不清;二是对“活”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因此,专业课的复习主要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针对这些特点,建议朋友们在备考之初就思考和着手如下一些工作。

以下是需要朋友们动手去做的:

◆及时配备所考科目的`最新专业书籍和过去几年专业试题。下一步工作就是详细整理专业课程的逻辑结构,然后对照专业试题,看看曾经的考试重点落在哪里,并揣摩其命题思路和动机。通常反复出现的考点和尚未出现的考点成为今后命题对象的概率很大,因为前者可能是专业“兴奋点”,后者则填补空白。

◆尽量确认考试出题范围。上面通过研究分析历年考题摸规律的方法很不精确,而且一旦命题教师更换,可能吃大亏。广泛地咨询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助于了解最新情况。最好的方法还是打听出命题教师,然后争取旁听其授课。

以下是需要大家确立意识,平时留心机会的。(之所以要现在就确立这样的意识,是想让大家心中有数,随时留心机会。比如讲到可以向专家、在读研究生请教等,大家在平时听学术报告、朋友聊天等过程中都可以尽量关注。)

◆落实问题的答案。专业考题一般都不附标准答案,全靠自己琢磨可能会有偏颇。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请教老师;退而求其次可以去请教已经通过考试且成绩较高的研究生,并且应该多请教几个,争取全面一些。

◆专题整理。专题整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付试卷中比较棘手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为自己列举出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教材及专业杂志中整理答案,有可能请教学长或导师,力求答案尽量完整、标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温习一下,看是否又产生了新的答题思路。

◆对出题老师保持关注。能够得到当面请教的机会更好,不行的话也要打听到该师的主要的学术观点、重要的专业论著(如博士论文等),仔细研读,争取把握其研究 “兴奋点”,也就往往摸到了考查的重点。如果不幸确实不知道谁出题,那就只好将几个重要的专业老师都列入关注范围。

四、结束语

最后,我向已经和正在立志参加教育学统考的考生传达几个基本原则:

1.坚决果断,早做决定,决定了就全身心投入。

2.一定要有计划,一定尊重你自己定的计划。

7.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七

一、目前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课程设置概况

目前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包括公共法学课程和与专业有关、通常作为专业提高课或专业选修课而开设的法学课程。

公共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各非法学专业公共基础 (必修) 课是《法律基础》课,我国高校从1986年开始设置《法律基础》课,在1998年和2005年的高校“两课”改革,把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二为一,高校《法律基础》被改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部分内容约占整本书的20%,相对而言,忽视了高校在国家普法活动中的义务和重要作用,这种状况希望能有所改进,增加法学部分的内容。而部分高校在公共选修课中会开设《法律与法律问题知识讲座》,而非法学专业学生听取讲座的概率很小。

专业课分为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很多高校财经类专业中开设了《经济法》作为专业必修课,而在其他的非法学专业中,开设法学专业作为专业提高课的很少。在师范类的非法学专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专业选修课 (专业提高课) 中开设的法学课程较多,其他专业则少量的开设了法学课程例如《教育法学》、《档案法规》等作为专业选修课。其他的在高等教育如自学考试等非法学专业中也相应了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作为必修课。总体来说,80%以上非法学专业没有开设法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

二、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的目的

教育目的决定教学内容[2]。相对而言,非法学专业的法学教育时间有限,也就无法具备法律职业者的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一特点,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学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目标,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合格公民是建立法治国家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法律基础课的开设,对于推广和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养法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大学生该主动学法、知法、守法,培养法制精神,成为具有专业水平和法治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法学基础课的开设提供了让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精神的机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校园事件频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也暴露了大学生法律知识淡薄的问题。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法学基础课的学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要求。

三、提高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教学实效

近年来,法学基础课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现代化建设输出了大批人才,也为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从目前的形势看,国家的法律在不断增多,高校的普法任务也随之加重,所以提高非法学专业的法学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如何提高提高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的实效,是众多教育者关心和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还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模拟法庭、诊所教学、法律咨询等方法,来吸引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其次,高校要注重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从目前形势看,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无法实现满足法律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也无法形成正确、系统的法治观念,造成了法治教育的盲区。高校可以优秀法学教师开设法学公选课或专题法律讲座和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校园活动进行法制宣传等,来推广和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高校要致力于法学教师队伍的精英化,提高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总结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承担着普法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法学基础课程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提高法律意识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造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郝海望:《试论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及实效提高》,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8.3 (23) 。

[2]柯湘:《试析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教育课程之教学》,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3 (6) 。

[3]关敬超、刘永红:《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2) 。

8.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八

关键词:音乐审美  听觉  内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今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做出新的要求与规定。教育部“新课标”的出台,使得作为承担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相关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相关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全面吃透“新课标”精神,紧紧围绕新变化做出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新要求的音乐基础教育人才。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拟以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为切入点,结合多年来的音乐教育实践对如何做出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诠释

“新课标”规定,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课程设计思路中要求“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设计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等。

二、“审美性”的涵义

音乐的审美本质是指在音乐审美活动进行中,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征,它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的审美本质存在自律与他律论两种观点。自律论音乐美学家认为,音乐是自律的,音乐的审美本质在于音乐音响结构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音乐之外的思想与情感毫无关系;他律论音乐美学家则认为,音乐是受某种外在规律决定的,其审美本质在于音乐中人类的情感。之后西方美学家在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我国的音乐理论界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

“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定义为:“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或者说,音乐的审美性指人们通过音乐的“声响”,心理获得一种“美好”的感性体验。音乐的审美性可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听觉上的感性体验。首先,乐音通过音响的震动传入人们的耳朵,听觉是人们对音乐做出反应的媒介,这是音乐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绘画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其次,对音乐的感受是一种感性体验。这有别于诸如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追求逻辑与论证的特征。音乐带给人们的感性体验是在耳朵接收到乐音后,心理泛起的一种不可名状,不能准确描述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没有标准答案,随着每个个体性格,成长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音乐的有序性。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是感性的,而美好的感性体验并非杂乱无章的,偶然得到的。这种体验的前提是“音乐的有序性”,即音乐家们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摸索出来的音乐的“规律”和“准则”(以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为基础)。这种规律和准则大体上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和听觉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范围,这种规律和习惯又会有所不同。

(三)音乐的内涵。音乐虽说不如绘画艺术直观,不如文字艺术具体,但在表达人类情绪方面,却是最为恰当和准确的。音乐的进行不是一个个音符的简单罗列、排序,更重要的是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注入了个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作品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进行二度创作,听众在欣赏时根据自己的心境接受到不同的讯息。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以音乐作品为媒介,进行着思绪、情感的交流。这种音乐内涵的表达又不是完全、精确地传递的,在人们的创作与接收中,进行着微妙的调整与变化。

(四)音乐的社会功能。“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目的。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能让听众具有良好审美体验的音乐必定还拥有例如好的音色,丰富的内容等因素。

三、高校音乐教育如何体现“审美性”

(一)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的“有序性”。前文论及,音乐的“有序性”依赖于具体的音乐创作手法,例如音乐的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等。这些音乐知识是音乐表达的“工具”,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是理解音乐,诠释音乐的基础。

(二)透过表象看内涵。掌握了音乐的表现工具后,就要透过乐音的表象看内涵。音乐不是音符的单纯罗列,也不是和声、节奏的简单游戏。每一处强有力的和弦,每一次转调背后都是作曲家情绪的表达。对作品谱面音符和表情记号的生硬的照搬,只能培养出冷冰冰的“琴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于谱面记号的精确表达,而要引导学生看透作曲家的意图,明白作曲家如何利用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达到表达情绪的目的。 一定要把看到的“表象”与它背后想要表达的涵义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要求。

(三)提高人文修养。“新课标”中对音乐审美的定义包含“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体现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绝不能只从具体的音乐作品本身入手。每一部音乐作品背后都承载了它所处的音乐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因素等。音乐作品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才能更为深刻全面地进行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

[1]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01).

[2]李涛.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现状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3]资利萍.对音乐新课标“音乐审美”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

9.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九

答:林班是林场内固定的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但林班的面积仍很大,而其中的土地状况和林分特征仍有较大的差别,为了便于调查规划和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就必须根据经营要求和林学特征,在林班内划出不同的地段(林地或非林地等),这样的地段(林地)称为小班。划分出的小班,在内部具有相同的林学特征,因此,其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是相同的,它是林场内最基本的经营单位,也是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和资源管理最基本的单位。

划分小班的原则是每个小班内部的自然特征基本相同并与相邻小班又有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调查因子上。也就是说,调查因子的显著差别是区划小班的依据。

划分小班的条件具体有:权属、土地类别、林种、优势树种或优势树种组、龄级或龄组、郁闭度(疏密度)、林型或立地条件类型、地位级或地位指数(级)、林分起源、坡度级、出材率等级等。

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答: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是管理自然的基本单位,自然保护区除了把保护看为主要任务外,应该把科研、教育、生产和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以保护为主并和生产的长远要求密切结合起来的科学实验、生产系统和教育、旅游的基地。

为了达到上述多功能的目的,自然保护区一般应划分为下列3个区域:

1.核心区

是保护区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护对象最为典型,最集中的地区。这个区域严格禁止任何采伐和狩猎等,主要任务是保护,以保持其物种多样性,使之尽量不受人为的干扰,能够自然生长和发展下去,成为该区域一个遗传基因库,并可用作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研究和作为对照区监测环境的场所,但也只限于观察和监测,不能采取任何试验处理的方法,避免对其自然状态产生任何破坏,也可划出一定地段作对口教学和参观之用。

2.缓冲区

一般应位于核心区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一方面可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用于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但不应破坏其群落环境,如植物演替和合理采伐更新试验、野生经济植物的栽培和野生经济动物的繁殖和饲养等,也可在其中划出一些地段作观光游览的基地,以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3.实验区

缓冲区的周围最好还要划出相当面积的保护区,可包括荒山荒地在内,最好也能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用作发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资源。此外,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经营部分短期能有收益的农林牧业生产,建立人们所需要的人工生态系统,为当地或所属自然景观带的植被恢复和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起示范推广作用。

必要时还可在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内,划出若干开放旅游的区域,旅游区应选择畸形地貌、林相优美、水面清澈的地区,同时,建立科普区,标本室,使旅游者得到休憩,同时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而且还可以受到一次科学知识和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总之,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对不同区域应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针,并有各自独特的任务和要求,能彼此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经营管理。使发展成为以保护为主并与生产的要求密切结合起来的科学实验、生产示范和旅游的基地。

我国森林调查的种类有哪些?

答: ①以全国(大区或省)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原称为“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简称“一类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为制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②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原称为“森林经理调查”),也简称为“二类调查”。此类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森林区划提供依据,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等。

③主要为企业生产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称为“作业调查”,也简称“三类调查”。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对将要进行生产作业的区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生产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等内容。

国家一类清查的方式、目的、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是什么?

答:清查方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采用固定样地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用成数抽样方法估测各类土地面积,用系统抽样方法估测各类蓄积,用复位样木计算生长量和消耗量。第Ⅰ、Ⅱ副总体固定样地均需到现地调查;第Ⅲ副总体除落入连片大面积沙漠、戈壁范围内的非林地固定样地采用遥感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外,其余固定样地均需到现地调查。为满足成图及荒漠化(沙化)土地、湿地的面积精度要求,以TM卫星影像图为底图,建立解译标志,对遥感判读样地进行判读。遥感判读样地利用人机交互的方法,由两名技术人员进行背靠背的判读。

清查目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其成果是反映全省森林资源与生长状况,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监督检查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在满足宏观决策信息需求,科学把握林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林业建设政策和措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林区为单位进行。

小班调查的内容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

(一)小班调查因子

分别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小班按地类调查或记载不同调查因子。

(一)调查项目记载

1.空间位置:记载小班所在的林业局(县、总场、管理局)、林场(分场、乡、镇、管理站)、作业区(工区、村)、林班号、小班号。

2.权属:分别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记载。

3.地类:按最后一级地类调查记载。

4.工程类别:分别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与长江中下游等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其它工程填写。

5.事权:生态公益林(地)分为国家级或地方级。

6.保护等级:生态公益林(地)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

7.地形地势:记载小班地貌、平均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因子。

8.土壤:记载小班土壤名称(记至土类)、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A+B层)、质地、石砾含量等。

9.下木植被:记载下层植被的优势和指示性植物种类、平均高度和覆盖度。

10.立地类型:查立地类型表确定小班立地类型。

11.立地等级:根据小班优势木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查地位指数表,或根据小班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高和平均年龄地位级表确定小班的立地等级。对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小班可根据有关立地因子查数量化地位指数表确定小班的立地等级。

12.天然更新:调查小班天然更新幼树与幼苗的种类、年龄、平均高度、平均根径、每公顷株数、分布和生长情况,并评定天然更新等级。

13.造林类型:对适合造林的小班,根据小班的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查造林典型设计表确定小班的造林类型。

14.林种:按林种划分技术标准调查确定,记载到亚林种。

15.起源:按主要生成方式调查确定。

16.林层:商品林按林层划分条件确定是否分层,然后确定主林层。并分别林层调查记载郁闭度、平均年龄、株数、树高、胸径、蓄积量和树种组成等测树因子。除株数、蓄积量以各林层之和作为小班调查数据以外,其它小班调查因子均以主林层的调查因子为准。

17.自然度:根据干扰程度记载。

18.群落结构:公益林根据植被的层次多少确定群落结构类型。

19.优势树种(组):分别林层记载优势树种(组)。

小班调查方法有多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1.样地实测法

2.标准地调查法

3.目测调查法

4.角规调查法

5.回归估计法

6.航片估测法

7.卫片估测法 什么是抽样调查?简述简单抽样调查的具体步骤?

答:森林抽样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按照要求的精度,随机(机械)的抽取样本单元组成样本,进行量测和调查,用以推算全林的调查方法。

森林抽样调查包括二个环节:

(1)组织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划定作为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将总体按一定大小(一般为样地的面积)划分为许多单元,叫总体单元。总体中包含的单元数,通常用“N”表示。从N个单元组成的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取出来进行全面调查和测量的那部分总体单元,称为样本。样本中的每个单元称为样本单元,样本单元数用“n”表示。

(2)估计。

10.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十

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课 开设时间: 一年级第一学期 主要内容: 基础素描: 几何形体训练

A、单个几何形体结构写生;圆球体、立方体、圆柱体、B、两个几何形体结构写生;C、三个几何形体结构写生;D、四个几何形体组合结构写生;E、几何形体明暗调子写生;F、静物明暗调子写生(水果、蔬菜);一年级第二学期 色彩

色彩静物写生常识 色彩静物观察方法

色彩静物表现方法(主要对象;水果、蔬菜)工具: 油画棒或水彩

幼教系三年制幼儿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课

开设时间: 一年级第一学期 主要内容:

棱锥等。

1、基础素描: 几何形体训练

A、单个几何形体结构写生;圆球体、立方体、圆柱体、棱锥等。B、两个几何形体结构写生;C、三个几何形体结构写生;D、四个几何形体组合结构写生;E、几何形体明暗调子写生;F、静物明暗调子写生(水果、蔬菜);

2、色彩 色彩静物写生常识 色彩静物观察方法

色彩静物表现方法(主要对象;水果、蔬菜)

幼教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简笔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课

开设时间: 二年级第一、二学期 主要内容: 简笔画

1、简笔画的基本笔法(各种线条的运用、线条质感的表现)

2、简笔画的构图(构图的要素、构图技法练习、简笔画的创作)

3、简笔画的色彩(色彩常识、调色的方法、简笔画的上色练习1--3)

4、综合创作练习

幼教系三年制幼儿教育专业简笔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课 开设时间: 一年级第二学期 主要内容: 简笔画

1、简笔画的造型方法及规律

2、花的画法

3、动物的画法

4、人物的画法

5、环境与人物情景的画法

幼教系五年制幼儿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课

开设时间: 三年级第一、二学期 主要内容: 手工

1、纸工(折纸造型、剪纸造型、剪贴造型、纸线造型

2、立体造型(纸带造型、立体造型、粘结造型、能动的纸雕塑)

幼教系三年制幼儿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课 开设时间: 一年级第二学期 主要内容: 手工

1、折纸造型(花卉、动物)

2、硬纸造型(玩具)

3、泥工(圆雕、物品、教具)

4、编织(中国结)

5、布艺玩具

6、废物利用(石头、纸杯、包装盒)

幼教系五年制幼儿教育专业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课

开设时间: 四年级第二学期和五年级第一学期 主要内容: 美术鉴赏

一、美术的种类及特点

1、绘画的种类及特点

2、工艺美术的特点

3、雕塑的分类特点

二、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

1、美术鉴赏的概念

2、美术鉴赏的意义

3、美术鉴赏的方法

4、美术鉴赏的要素

三、中国美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的美术作品

2、魏晋时期的美术作品

3、隋唐时期的美术作品 4 宋元时期的美术作品 5 明清时期的美术作品

11.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十一

(一)知识可视化概念

知识可视化是在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2004年7月MatinJ,Eppler和RemoA.Burkhard给出了知识可视化的定义:“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中的应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知识可视化超越了基本的事实传递,通过提供比信息可视化更加丰富的、表达用户所知道内容的方式,其目标在于传递观点、经验、态度、价值、期望、看法、意见和预测等,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人重构并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知识可视工具具有以下几种类型

1.概念图。概念图是康奈尔大学的若瓦克(J.D.Novak)博士等(1984)根据奥苏伯尔(Davi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这种知识可视化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知识的体系结构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还突出表现了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

2.认知地图。认知地图也被称为因果图,是以个体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其中的“想法”都是通过带箭头的连接线连起来,但连接上没有连接词,连接线的隐含意思是“因果关系”或“导致”,且没有层次的限制。认知地图主要用于帮助人们规划工作,促进小组的决策。

3.语义网络。语义网络Fisher(1990)将其定义为节点和连接组成的网络,有连接词但不严格限制在层次结构上。与概念图一样,语义网络以概念和有意义的、不受限的连接词为基础,形成基本的实例或命题。

4.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其初始目的只是为了改进笔记方法,它的作用和威力还是在日后的研究和应用中不断显现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个人、家庭、教育和企业。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

5.思维地图。思维地图是由(David-Hyerle)博士开发的帮助学习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教师和学生一共使用8种图,用以帮助阅读理解、写作过程问题解决、思维技巧提高。这8种图都是以基本的认知技巧为基础的,这些技巧包括比较和对比、排序、归类和因果推理。学生在建构知识时要使用多个图来提高基本的阅读、写作、教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

二、高校专业教育现状

一是外界信息环境的变化对高校专业教育的冲击和影响。随着人类信息量、知识量的迅速增长,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呈现和传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创造的重要基地,如何学习和应用现代可视化技术,深入高效地开发、组织、管理、传播高校自身丰富的知识资源服务社会,成为未来高校教育承担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

二是高校专业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应试型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对高校专业教育的实行及其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更应传授给学生一种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方法。相应地,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对其所学专业的整体化、系统化的认识将更为重要。这将大大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与更新。因此,大学教育不是单纯的具体知识的灌输,而是传授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帮助他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高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面对信息量、知识量迅速增长的时代现实,高校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如何改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强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高校专业教育的现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高效、优质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的整体知识体系及相互间的关联;学生只关注具体知识的掌握,往往是一盘散沙,不能形成对专业知识的宏观、系统的认识,不能构成自己的知识谱系等。

三、知识可视化技术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利用知识可视化技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隐藏在人们大脑之中的,尚未表现出来的经验、观点、意见、态度、期望、价值观等。知识可视化可以将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参与知识组织、交流、沟通、学习和创新。

第二,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生动的可视化呈现。实验心理学家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外界的信息中有85%要通过视觉。知识可视化技术将知识文本的线形表达,实现图形的、符号的、化复为简的图像表达,将静态知识以动态的知识呈现,从而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过程,冲击视觉神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第三,整理思路,使思路清晰。对于复杂问题或不确定的想法,通过映射、画出问题中的元素,可以产生一种比较明晰的思路,使用可视化的模型,如采用思维地图等,这样既能给学生呈现一个思维过程,使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又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把整个概念体系勾勒清晰。

第四,整合各类知识,优化认知结构。视觉信息可以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联系起来,从而优化认知结构。概念图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概念图有助于学习者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将新观念与其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知识融会贯通。

12.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篇十二

数字化网络化在图书馆的高速发展, 使得图书馆的功能不断增大, 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资源存贮的数字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平台, 它运用图书馆知识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来讲授课程, 用典型的实际案例评析、交流, 更实际、更实用的传授了图书馆的知识、工作技能以及实践经验。

二、继续教育完善了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按图书馆发展阶段来说, 大多高校图书馆都处于自动化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过渡阶段, 而图书资料课程中讲述了图书馆学新概念、新理念的定义、内涵及其意义, 提出了图书馆人的观念和知识必须更新和转变, 策划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等专业知识, 告诫广大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实现工作创新, 而具有创造性的高智能的服务才是图书馆专业化的服务。

三、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趋发展及在图书馆的应用, 高校的参考咨询服务正由面对面的咨询转向与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相协调的机制发展,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便需要一支集计算机知识、图书馆专业知识、外文甚至于掌握一些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等全方位知识与一体的参考咨询馆员和主题专家为后盾, 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四、成功的创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源泉

图书馆专业技术知识继续教育明确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活化运用及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创新的过程, 也是通过创新使知识增值的过程。通过学习仅能在知识上得到了更新, 在观念上也得到了更新, 特别是对供需科目的学习, 使图书馆人能进一步认识到图书馆做好服务的根本是创新, 即图书馆要时刻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1、迅速增长的信息市场, 形式丰富多样的载体, 迫使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不断创新, 才能立于信息行业的不败之地。2、开展特色服务更是图书馆经久不变的创新话题。高校图书馆要从本校的专业特色、学科重点着手进行特色服务。通过特色服务来实现图书馆参考咨询的创新;3、主动服务也是开拓创新的关键, 通过主动上门服务, 发掘读者的潜在信息需求, 为创新寻找契机, 开拓新的咨询方式和咨询通道, 同时也对图书馆的业务做了宣传和扩充;4、现代技术, 开拓多种全方位的信息通道, 如:信息导航、超级链接、专题板块、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 全面、准确、快捷地满足各种信息用户的不同需求。5、技术全面、知识广博、信息意识敏锐、高素质的参考咨询馆员是当今参考咨询服务创新的源泉。

五、继续教育给图书馆员树立了信心

我是上个学期刚刚转到参考咨询部工作的, 新的工作是我以前所没有接触的, 有些迷茫。然而继续教育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它不仅让我掌握了许多图书馆的业务知识和信息理论常识, 并指导我在工作中如何去运用知识, 给了我工作的信心, 同时也深深的看到了自己在图书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不足, 作为信息交流的中心21世纪的图书馆, 正处于一个知识更新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图书馆的咨询员必须每天学习新知识, 才不会被时间淘汰。

六、提高老馆员素质的迫切需求

高校图书馆是利用高科技能传播新知识和信息的服务部门, 他要求管理人员在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综合素质。由于历史原因, 高校图书馆大多存在有学历低、专业不对口的馆员, 要想更有效地的服务于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服务于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 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员, 而继续教育为在图书馆工作时间较长并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知识的工作人搭建了提高专业技能, 更新专业知识的平台。

七、图书馆网上学习是继续教育的有力途径

高校图书管理员是坐班工作制, 没有更多的人有的时间去脱产学习充实自己, 网上继续教育不仅给了更多的图书馆员以优越的时间、机会去学习, 同时调动了馆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方便了图书馆员在不务工的同时接受新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 又能将所学的现代信息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从而为培养更多的馆员成为一专多能、专博相济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八、知识是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继续教育是一个国家振兴技术和发展经济的基本战略, 面对馆藏类型的多元化、读者需求的复杂化, 作为知识载体、更是为高校科研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 利用已掌握的传统和现代化技术方法与手段, 完成对知识和信息的开发、重组和传播等一系列工作。

总之, 服务是图书馆不变的宗旨,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 在于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现代图书馆的要求, 有了高素质的馆员、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出优良的信息、以创新服务为手段, 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 使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 主动寻求图书馆的服务, 才能更加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作为读者的第二课堂优势。

摘要:本文根据个人参加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网上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阐述了其在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论述了继续教育的实行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图书馆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孙炜:《论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情报杂志》, 1998年3月第2期51-52。

[2]王岩:《论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4期18-20。

[3]万彩霞:《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文化/教育》。

[4]王焕安、黄波:《迈向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46。

上一篇: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下一篇:如果,人生能重新走一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