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工作教学反思

2024-07-15

老师工作教学反思(精选16篇)

1.老师工作教学反思 篇一

紧张、繁忙的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即将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失望也有希望,有担忧也充满憧憬。但无论如何,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尽力了.

任何的教学工作都必须谨慎的、严谨的、科学的去设计,来不得丝毫的马虎和懈怠。高二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的影响至关重要,如何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而制定出有效的办法来大面积的、普遍的提高他们的成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经过实践和摸索,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学校一贯坚持的分层教学的.原则,,我按照以下几个环节逐步实施和落实。

一、发挥团体的力量

这学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会考.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学科组全体成员一起研究考试重点、考试说明及近几年的会考试题,落实考查的重点知识内容及基本技能,制定训练学生的计划和方案,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毫无保留地各抒己见,使得我们在复习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这种团结拼搏的氛围将也是我们在高考中再创佳绩的基石,我对此深信不疑。

二、激发学生斗志和拼搏精神

对于数学的学习,许多学生都有学好它的良好愿望,但基础的薄弱将是制约他们数学成绩提高的巨大障碍,引导不好将很有可能使学生在一段的数学学习之后,成绩无甚长进而丧失信心和斗志,所以必须先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为此,我尽量多的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适时指出他们学习中的问题,教育他们认清学习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和他们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确自己已取得的进步。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使学生给予我以无限的信任,满怀信心斗志的和我一起去拼搏,去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很大差异的,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合理的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使各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应达到的程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兼顾提优、补差。尽量的在课上让各层次的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如在讲授知识点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和透析,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方法时,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且能获得阶段的成功的感觉,以便于他们能更有信心的学下去。

在布置作业时,也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要求,面向中等生;课外作业也分层设计,学生量力而行。一是发展深化题,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考纲要求的内容和层次而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二是练习巩固题,根据中等生的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三是放缓坡度题。将题目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以帮助差生也能达到学习的目标

四、狠抓三基,让学生建立错题档案,降低再错率。

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为日后的高考做准备.高考着重考查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狠抓三基并落实到学生身上是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此,我特别注重三基的考查和检测,实施单元滚动过关,并要求每为同学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及标注自己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情况记录。一方面和学生统一认识,明确建立错题档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把自己的错题做一遍、三遍、五遍比去盲目的做一道、三道或五道新题,效果要好得多,针对性强得多,另一方面从客观上加强检查督促的力度。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常规题上的得分能力大大提高。

工作是辛苦的,但生活又是充实的,它使我和学生们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并时刻准备接受下一次考验。天道酬勤,我相信我们会最终走向成功的!

2.老师工作教学反思 篇二

当代的学生喜欢个性化表达, 所以, “从阅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无疑可以成为第三学段学生的一个学习重点。研究台湾老师的教学, 反观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 对于“搜集整理信息, 思辨性地看待阅读材料”这两点, 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教师设计】

环节一:标题在说什么

1. 猜读题目———思考题目想传达的意义是什么。

2. 收集想法———让学生将想法板书在黑板上。

3. 整理想法———将收集到的想法整理出两个最不同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优点:

1.教师用了猜读法, 通过猜读题目想传达的意义, 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从多角度猜读题目想传达的意义, 可以使自己的阅读更有意思。

2.当学生把想法板书到黑板上的时候, 范姜老师先让学生关注是否有错别字, 然后让学生一起把六个理由读了一遍。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遗漏的字, 教师请学生和她一起做了补充。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 却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下次整理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看错别字, 再读一读, 在读的过程中能发现最基本的错误。

3.整理想法的这个环节最为出色。教师让学生给五条意义标上序号, 然后观察:虽然这五条意义用词不一样, 但是有一些传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哪几条是可以归并在一起的?学生经过思考, 马上有了精彩的回答。

【教学过程】

学生在黑板上一共梳理了五条意义:淤七块钱买走了我们一天的快乐。于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让我们的快乐消失了。盂不能让快乐如此廉价。榆不要因为吃了点亏, 就整天愤懑不已。虞七块钱不能代替快乐所给予你的幸福。

教师分析整理:2、4两句意思相近, 因为“一点小事”跟“吃了点亏”意思相近, “快乐消失了”跟“愤懑不已”意思相近。3、5两句意思相近, 因为“七块钱”跟“廉价”意思相近, “快乐”与“快乐给予的幸福”意思相近。

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明白了学习过程中整理想法的方法:当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时候, 可以归为一类。学会这种方法后, 学生就会自我整理, 避免啰唆、无序的表达。这种教学设计在其他的公开课上是很鲜见的, 哪怕是这一次活动中的其他优质课, 最多也只是对词语的整理归类。而范姜翠玉老师这一阅读方法的定位, 无疑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因为, 第三学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同类观点的整合。

【教师设计】

环节二:支持的描述

1.从上个活动整理出的两个想法中选一个你赞成的。

2.重读文章, 除了文章的第三段以外, 找到最能支持你所选择想法的段落描述。

3.分享。

从这个环节的设计中,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匠心独运。学生要用课文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必须先读透那个段落, 然后整合课文的语言, 用大段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经常能看到, 教师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引出学生说一个个词组、一句句短语, 整堂课支离破碎。我们很少有机会听到学生用大段的有条理的语言,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学会讲大段的话, 而不是只言片语。

【教师设计】

环节三:段与段的关联

请学生思考:如果所选择的段落已能支持题目所要传达的意义, 那么作者安排其他的段落有什么用意?

这个环节的设计优点:

1.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在关注文本内容的时候, 台湾的老师已经关注篇章结构了。关注篇章结构不仅仅是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更多的是要关注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联。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很少会在写作前考虑写作的结构。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关联是多么的重要。

2.经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梳理, 学生归纳出前四段的主要内容。第五段没有关键语句, 学生很难归纳, 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有没有前面没有提到, 而在第五段告诉你的东西?

生:人们在自由状态时会感到更快乐。

师:联系第二段, 他讲的其实就是———脑中无忧就快乐。

师:现实生活中, 你有哪些不自由的状态呢?

生:不能出去玩。

师:这时候你可以用五法则中哪一条让自己快乐?

生:少点期盼。

生:多点给予。

师:是的, 如果家长多点给予, 那么孩子就会快乐了。

师:看起来第五段似乎和前面段落没有联系, 实际上前面都有类似表达。

这个环节看似教师在与学生无序地交流, 实际上是又让学生习得了一个阅读方法———当段落中没有明显的概括性的语句时, 我们可以关注这一段中前面没有提及的内容, 这是这段话存在的理由;还要关注这段话与其他段落的联系。这样学生经过多次联系, 就会明白呼应、强调的作用。

【教师设计】

环节四:学习总结

1.透过段与段的关联, 整理出作者的说明脉络。

2.这样的说明方式, 你觉得清楚吗?

【教学过程】

师:作者所写的你都相信吗?

生:我相信。

生:因为我们要相信周围的人都是善良的, 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 是很不好的事情。

(大多数学生点头, 有的茫然。)

师:我在台湾上这堂课的时候, 我的学生说, 快乐会让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灵敏。那么如果我快乐的时候摔倒了, 我不是会更快地感觉到疼痛吗?感觉到疼痛我不就不快乐了吗?

教师的这一提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不少学生站在教师这一边, 听课教师也有不少点头称是。但是让我们高兴的是, 有个孩子提出了另一种解读:快乐的时候各种器官都会敏锐, 虽然摔倒了会使我们的触觉灵敏, 但是其他的器官也很灵敏呀! 也许旁边的花草树木、虫鸣鸟叫都会使我们很快快乐起来, 所以快乐还是很有好处的。我为这个思辨的课堂高兴, 更为这个孩子高兴, 因为她没有人云亦云, 她用自己的解读证明老师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

接着, 教师还用其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琼斯夫人的这个例子是否可信?科学家的话是否可信?课文的段落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排列?怎么样的排列能方便读者很快地读懂?

反观我们的教学, 在备课时我们就反复地琢磨文本, 拿捏着打算给予孩子的一切。教师的思维是定势的———教材是最好的, 教材中的文字是最好的, 结构是最好的, 思路是最好的……我们大多不会去想, 也许课文也有错误, 也许这篇课文可以改个写法……没有思辨意识的教师, 怎么能培养出有思辨意识的学生呢?

3.政治课老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政治;教学;反思;教师成长;核心因素

一、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对教授教育具有导向功能,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任务观,并具体转化为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因而面对新课改,我们对此了解多少,我们在这一方面是如何来适应的呢?诚然,从老教材到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转变,而最为重要的是应该从强调以本(课本)为本转向强调以人(学生)为本,从封闭型教学转向开放型教学。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更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在讲“感受现代科技”时,可以让同学们认真搜集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影响的实例摘要:手机、纯平彩电、数码相机、纳米洗衣机、MP3、蓝牙技术等。我还要求同学们参照课本59页的材料自己写一篇小作文,“50年后一天的生活”或“50年后的中国”,然后在课堂上共同交流。整节课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在讲到纳米时,还讲了一个老太到米店里去买纳米的故事,增强了趣味性,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交流50年后的中国,也加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功能。

二、反思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

1.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通过不断的反思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爱学生要和尊重信任学生结合在一起,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期望老师的理解,同时更害怕受到老师的伤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老师要通过目光、姿势、神态等和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营造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师走进课堂时可以面带微笑,用亲切的眼神看着学生,让同学们放松心情,这是愉快学习的第一步;课堂提问时,教师的语言、神情要对学生充满希望,要循循善诱,耐心的帮助引导学生,不要轻易否定,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思索的余地。甚至教师不但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且要多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因此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也应采用诸如反问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否定自己,或者首先肯定其有价值的部分,或表扬他动脑筋的习惯和敢于发言的勇气,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被否定的沮丧感。而若发现学生有独特的、有新意的说法,应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得到极其宝贵的成功体验。现代心理学已经探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2.通过新问题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和总结,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和技能。解决新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指导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列出提纲,分析探索新问题、寻求新问题的最终解决。

3.强化方法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代人,我们培养的也不再是只会回答“是”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当前的孩子也不只是顺从的一代,我们应该变灌输学习为启发学习,主动分析、判定和选择,变包办代替为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是整节课都只是看、听老师的讲解,自己却不愿意动手,甚至不愿意动脑筋,机械地记板书、记答案。一节课45分钟就是一种程序摘要:老师讲,学生听、记。那么这样的听课效率高不到哪里去。而且思想政治课已经从原来的闭卷考转变为开卷考,现在的试题已不再强调识记,取而代之的是注重思维、注重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教给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方法,让他们学会听课,把握看、听、记、理、补的方法,做好课堂笔记。

4.中班老师一周工作反思 篇四

作为一名生活老师就必须先从学生寝室的常规管理做起。所以我每天都要去学生的寝室很多次,特别是碰到两休的时候我都会去寝室看看,希望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寝室休息好。寝室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住家,我只有管理好学生寝室的各处卫生和学生纪律工作,才能让每位学生有一个比较安静和整洁的休息环境。所以每天我都会去寝室进行一次常规性的检查,而且在每个月都有优秀寝室的竞选,获奖的寝室在每月的德育考核中都能获得红旗的奖励。这样就会让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活跃起来。

同时,我还组织开展了很多的寝室文化小活动。我要求学生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布置自己的寝室,这使得学生的小家变得更加融洽和勃勃生机。

5.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五

教了二十二年的单班语文,当了二十二年的班主任,在二十三个年头里,却由于工作需要,学校安排我教两个班的语文,班主任没当了,成了纯粹的语文老师,心里是既有放松后的喜悦,又有工作任务加重之后的压力。不当班主任了,自然没有了那一摊子婆婆妈妈的杂事,刚开学觉得轻松许多,单纯许多,所以心中暗喜:终于摆脱事务缠绕的苦恼,可以一心一意做自己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了;但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不到两个星期,课时的增多,备课组任务的要求提高,来自于学校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学生作业多而难改,开始让我目不暇接,上班没有一点喘气的时间,真可谓争分夺秒,战斗了一个学期。感慨颇多,惭愧多多。

我开学那时候,心想:现在专门当语文老师了,不正可以实现自己认真钻研教语文的理想了吗?人是有梦想的,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不例外。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一直让我觉得自己教得不明不白,到现在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没有先进而正确的系统化的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实践,自己一个语文老师的文气也不足,底子不够厚实,学养还不足以应对教学。想到这里,我就会笑起来,这些不足的地方,难道是我一朝一夕就能补得起来的么?一口气能吃个胖子么?不能。但是不能因为不能,就不去追求,就不去思考,就不去钻研,慢慢磨嘛!不着急,学得一点是一点,积累一点是一点,思考清楚一个小问题也是一种进步。量变到哪一天,说不定会发生质变,产生质的飞跃呢?

这学期,我就着重思考了这么一个问题:学校提倡以人的发展为本,语文教学新课标也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我以前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就有一个毛病,总认为自己那么爱读书,也读了些书,总比学生知道的多吧,于是课前一番备课挖掘,踌躇满志,在台上潇洒万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的学生云山雾罩,如醉如痴,自以为感觉良好,口才发挥到极致。也的确有些爱读书的学生与我酬唱应和,津津有味,可惜冷落了许多中后进学生,课堂没有变成学生的课堂,还是我老师唱独角戏,学生的发展也成了问题。这是后来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理念的过程当中,我慢慢思考反观体会出来的,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专家对我们中小学语文老师有那么多意见,家长社会对我们中小学语文老师颇多微词,有时甚至是毫不客气的指责,我都能理解。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傻教书,死教书,方法没有掌握嘛!虽然我都知道了,弊端在哪里,但积习难改,多少年来养成的教学恶习,让自己也头痛。所以我的语文课堂改革仅仅停留在内心的思想上,停留在口头上,实践中收效不大。

这学期,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加大了布置课前预习的力度和深度,我让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也和老师一起,对马上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阅读自学理解,并通过查找工具书,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主动大胆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布置下去以后,学生认真预习的很少,很多都是还没读懂,就到重难点手册上去找答案来抄,以应付老师的检查,第二天的课堂,还是看不到孩子自己的东西,还是没有欢悦生命的激情飞扬,学生的发展还是存在问题。看来我们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检查落实要更到位。

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将是我今后继续思考的一个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二: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的这样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写三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认为教学反思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多反思,多改进,多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新意,更能赢得学生的喜爱。那么对于我们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敏锐地提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展开调查研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积累,课堂上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老师也应该如此。不仅要多想还要多写,最好能坚持每天写,把它当成日记来写。养成习惯,长期积累下去,没事的时候再翻翻。会使自己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从教一年半以来,我坚持每天把课堂上的小问题记下来,没事的时候我就会翻开边看边想。这样一段时间下来,终于能找到如何去上好一节课的感觉了。

其次,坚持课后教学反思

伯莱克曾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一堂课下来,教师有必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反思,对教学得失做细致的剖析。课后的反思不仅限于一节课后,而且经常问问:为什么学生喜欢语文却不喜欢语文课?想想我们的阅读教学,许多时候都是在以教师用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作文课整个就是用一种模式写作。这样的课怎会得到学生喜欢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口能点火,笔能生花,用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用我们语文的理想和热情去打动学生,这样的语文课才不愧是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意见,找准教学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我相信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与磨砺中才会永远在潮头冲浪。考尔徳希徳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时时反思、事事反思,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才能不断地成长。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反思三: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刚上学的新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值得做一番探究。

一、激励交往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识字教学《自选商场》时,针对城市的孩子都喜逛大型超市的习惯,设置到超市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超市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会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并对这些小组给予整体的小奖励(如小红花、得红旗等),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说明白话,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要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逐渐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上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注意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可以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赏。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许多学生会做出许多的漂亮实用的生字卡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亲自动手劳动的快乐。从而更愿意动手去做这些工作。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四:

这学期以来,我按照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年级老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虽然已是一年级下学期但想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二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认真备课

6.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篇六

全诗共两节,第一部分是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深感激。这里开头一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取直奔重点,“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两句来教学。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再学开头的“在昨天与今天。”学生就比较好理解。这是教学上的“旁敲侧击”之术。对于太难理解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大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找那些能够让学生寻找到感知点的内容先学,这样逐渐推进,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部分是描写教师工作的辛劳和美好,并表达学生对老师的衷心祝愿。这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结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读书做记号”,让学生边自学边做记号,这样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能把习惯篇学以致用。学生自学好了,就让他们提问并同学交流,有效利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资源。抓住几个难以理解的词“春晖、朝霞、甘露、春蚕、理想的丝线、茁壮的新苗”,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在交流到“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这句时,我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男孩敬淞告诉我,暑假里去苏州旅游的时候,给我寄了张贺卡,还特别嘱咐要在教师节寄出,给我一份节日的祝福。孩子在旅游时都能想到我,还能想着在教师节给我祝福,多么懂事、多么细腻的孩子,真令人感动!

7.老师工作教学反思 篇七

一、适时放权,榜样带动

案例:在进行跨栏跑时,由于动作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不敢主动去尝试,但有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却表现得特别积极,动作也较规范,教师表扬了他后,他的练习积极性就更高了,他一边重复演示动作,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动作要领,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尝试,其他学生也都慢慢地参与进来,并相互鼓励、探讨、交流。课堂小结时教师适时提醒他们:“同学们,这节课表现最突出的同学是谁?他是怎样做的?想想我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也反思了各自在课堂上的表现。

剖析:1.学生和学生之间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和情感认识,体育基础也相似,学生之间愿意相互讨教,因为他们之间没有距离感。案例中的这名学生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他的示范和讲解更贴近学生,比教师的示范更具说服力,所以学生能以“他”的动作行为作为切入点进行自己课堂行为的反思。

2.这名学生的行为体现出榜样示范的魅力,有了榜样,那些害怕练习的学生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也会不甘示弱地投入到练习的队伍中来;有了榜样,同伴才敢于尝试学习技术动作,学生通过同伴的指导很容易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的信心,也会更加努力反思自己的动作行为。

3.学生进行动作行为反思时,往往要有动作参照,在难度较大的动作示范时,教师的动作似乎“高不可攀”,会出现学生不敢做动作的现象,而有了“小老师”的“较不规范”的示范动作,学生的参照就编短了距离感,敢于做动作了,就有了反思的机会。

对策: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上课情况及时找出“小老师”,给他们展示的平台,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小老师”带动大家大胆进行练习,依靠“小老师”的动作行为引导大家反思自己的动作行为。

二、合理分组,巧妙利用

案例:在技巧动作课上,教师讲清楚了动作要领和练习保护的方法,安排学生分组练习后,经常会出现“有老师好好练,没老师站一边”的现象。这时,如果教师采取每组都有“小老师”带领进行练习的方法,并且通过各组练习情况的对比,充分调动各组“小老师”和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再进行小组展示,学生们在给予其他组较高评价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和他人的不足。

剖析:1.课堂中“小老师”的作用是积极的,他们不仅帮助了教师,使得课堂秩序井井有条,还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小老师”在指导其他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观察其他学生的动作,然后想办法帮其纠正动作,从而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了学生自己反思和评价的机会,这样才能引导其他学生去反思自身行为,并及时解决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各组“小老师”较强的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表现,能更好地调动组员情绪,促使成员自觉练习,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同时,也就提供给学生及时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

对策:在课前或者课中,体育教师要先培养好“小老师”,让“小老师”在带领各组学生活动时及时交流想法和做法,并引导各组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共同解决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三、尊重差异,创设机会

案例:在初二年级健美操教学中,由于学生能力有差异,掌握动作的快慢和规范程度不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6~8名一组,每名学生轮换做小组长,边喊口令边观察同伴的动作,并随时停下来评价和纠正同伴的动作,由此,每名学生在进行总结和评价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

剖析:只有看到同伴的动作,才能对比、反思自己的动作,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当学生像“小老师”一样来评价同伴的练习情况、技术动作、表现力时,就证明学生会自我反思了,也学懂了。这种“人人当小老师”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非常好。

对策:每名学生都有闪光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应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每名学生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通过做“小老师”的实践体验,学生就会有较大的感悟和收获,学生有了感悟体会,及时总结并传达出来,与全班学生分享,这样的反思和评价最自然、最直接。

8.搞好反思高三语文教学工作 篇八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反思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 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 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 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9.英语老师教学反思 篇九

背单词是老大难问题,一个单词,一些同学背了十几遍都记不住,即使花功夫记住了,过了几天又消失的无踪无影。无数次失败,让学生深感失望,甚至有个别同学选择放弃。

我经常在思考怎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背单词呢?1、首先我在精神上鼓励他们,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明确目的,明确任务,明确责任。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相对的,成功是绝对的。也让他们明白“毅力”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在人生道路上走的远的人,并不是聪明人,而是那些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平常人。2、另外我在单词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A、到了初二每单元的单词增多了,学生

10.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篇十

本教材不太适合中下学生的,它的知识点的循环上升,散乱的,本意是好的,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太高,如因式分解一章中,学生对因式分解理解不好,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低而考试的要求有较高,所以就出现了偏差。本教材强调自主探索,强调突出个性,强调学习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但我们教师有这个能力放开?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虽然条件很好,我的课件很好,但我还是尽量少用,我们的中下生是不适合完全放开。本教材的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内容和时间不够,因式分解2个课时,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节平行四边形5节课,这些都是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刚有初步认识,我们就讲完了。因式分解,这种好像简单的,实际上是学生学的最差的,也是最难的,4节课肯定是不能能解决问题的。

二、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和认识能力了解的不够,制约了我们的教学

我们数学科组一直尽力于出针对中下生的一课一练,但是我们的题目常常太难,不是我们没有用心,而是我们高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时对学生的把握分析不到位。

三、对教材的再创新和了解学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我们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我们的教材,合理的整合各类资源。不断的反思和积累失败,它是一种财富,是将来的基石。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合作探究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例: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11.老师工作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地理教师;课前设计反思;课中过程反思;课后教学效果反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而作为一名新地理教师,教学经验有限,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教材,了解学生学情,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怎样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课前设计反思、课中过程反思、课后反馈反思三个方面。

一、对课前教学设计的反思

作为新教师,工作的第一年就接触到高中新课程教材,这与我当年学习时的教材编排完全不同,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教材多了很多案例和活动。所以,如何搞好地理新教材的“案例”与“活动”教学设计,就成为用好新教材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我的处理方式还是老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地理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提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

二、对课中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以教学过程的反思为主。课堂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因此,教师要抓住课中教学过程的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教学方法的改变特别重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尝试实施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直观学习

作为一名新教师,又是在应试教育基地山东省接受的高中教育,可以说是一名传统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打分机”,因此深知这种教育方式的种种弊端,比如,创新性不够。所以,进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我研究了地理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因而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地理课中,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新课程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只是学科学习的载体,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奇思妙想和大胆探索往往是地理课堂的智慧之源。学生互动交流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尤其是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的新知识和新问题。

3.充分运用问题讨论法

在讨论之前,要先科学分组。首先把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通常由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中下等生组成。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为学生展开公平竞争。在教学过程中,待提示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后,便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思考题,结合自学课本展开讨论。在积极鼓励学生在组内开展竞赛的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在检查学生讨论结果时,对一些大家都能掌握的知识,可以让中下生来讲解。对一些比较繁杂、比较抽象的问题,则可让优等生来回答。

三、对课后自身教学效果的反思

除了做好课前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课中教学过程的反思外,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对课后自身教学效果也要进行反思,简单说来,就是先要学会问课。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等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新教师只有提高反思能力,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从而不断地促进自我,最终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12.老师工作教学反思 篇十二

1 加强学校学风建设

学风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之一,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加强学风建设是迎评创优的重要内容。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 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具有引导、示范、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说, 优良的学风来自于优良的教风, 优良的教风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是优良学风的酿造者。

1.1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加强教风建设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广义上是指教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能力, 在狭义上通常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技能和效果。当前, 教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教学水平不高,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因此,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加强教风建设的基础, 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三是提高教师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既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需要学校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1.2 加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从点滴讲起, 教师要从仪表、举止、坐姿、语调等方面教育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在临床查房时, 不知开门请老主任、教师先进, 而是自己先迈入病房;对教师讲话没有学生的样子, 反而是教师客客气气地讲, 学生心不在焉、懒懒散散地听;在病例讨论时, 老教授们都认真地、一遍遍地看X片、看病历、查体, 学生却好像此事与己无关, 不知错过了多好的经验课, 而这些知识书本上是没有的。带教教师在素质教育方面不要嫌麻烦, 应从小事做起, 身教重于言教, 要教学生懂得尊师爱教, 先做人后做事。

2 努力提高授课质量

面对国内外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 学校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生存发展的能力。迎接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 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 讲好课。授课不只是课堂上讲大课, 还包括实验课、技能课、见习课和实习教学活动等。

2.1 备好课

学校要求教师要按照备课“四备” (备教学对象、教学大纲、教材、媒体) 的标准进行备课。

2.1.1 写好教案

按不同的教学对象找教学大纲, 准备教材、参考书和媒体设计。教案既要体现教学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及其科学性, 又要体现基本教学方法、具体方案。每学年的教案必须是新写的, 不能把陈年老教案从书架上取下来拍拍灰又只字不改地拿上讲台。

2.1.2 教案写好后要送教研室主任进行审查并签字

2.1.3 每位教师的教案要复印后放教研室存档备查

2.1.4 制作出合格的现代媒体课件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图文并茂。背景与字幕反差要大, 字的颜色一般不超过3种;除标题和必要的提示性文字外, 字幕不能太多;图表声音要清晰可辨, 简明扼要。

2.1.5 组织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由教研室主任 (副主任) 主持, 在授课前1个月左右进行。集体备课的时间一般每位教师30~40分钟, 每次可安排1~4位主讲教师, 其他教师人数不限。在示范教室或小教室, 主持者请每位主讲教师展示他们的教材、教案及媒体, 讲解如何讲好本次课;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主持者综合大家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建议主讲教师进行必要的修改。每次集体备课都要做记录。

2.2 高质量地授好课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授课教师素质要高, 为人师表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仪表、举动、言行都要规范, 例如关闭手机、讲普通话、用医学术语和尊重学生等。

3 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3.1 重视多媒体教学, 用多种形式、手段教学[1]

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节省板书时间、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等优势, 已经预示了其在今后医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多媒体教学仅用于大课堂教学中, 很少用于外科临床见习带教, 这就要求学校教学医院要进一步加大投资, 提倡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对典型病例、少见病例进行原始积累 (可以以专业为单位) , 并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我科部分教师使用自己的数码相机、DV积累资料, 并将其用于临床带教中,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2 重视床边教学

临床教师要深入实际, 选好典型病例, 见习时带学生查看患者,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打开学生思路, 结合患者实际, 抓住要点穿插临床病历进行讲解。如见到一个颅内高压的患者, 可以提出颅内高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同时可找出一些典型的体征讲解给学生, 如偏瘫的肢体, 既可讲解偏瘫的检查方法, 又可以说明肌力的分度。由学生酝酿, 分别发言, 互相补充, 最后结合本例患者的各项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影像资料 (CT) 得出诊断结果, 作小结性讲解。学生普遍认为, 这种方法使人感到紧张、逼迫自己去思考。这样, 学生精神集中了, 思维更活跃了, 记忆也深刻了, 也避免了以往任课教师唱独角戏, 弄得口干舌燥, 而学生则是昏昏欲睡的现象。

3.3 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征象和各项检查指标, 结合现有的理论知识, 经过大脑的整合加工而得出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的过程[2]。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 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学生, 而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见习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临床思维领域尚是一片空白, 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 临床见习带教必须更加强调正确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细致地观察病情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基础, 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首先要选择好有重要症状和异常体征的典型患者, 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采取临床病例讨论的带教形式, 充分发挥带教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询问、多动手、多思考。

4 正确处理好医患双方和临床教学的关系

目前医疗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 患者就医有了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 对临床治疗活动和临床教学的影响明显增加。以往那种在其他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场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沟通病史、体格检查和一些临床操作, 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或不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等状况均有可能会遭到拒绝甚至引起医患矛盾或纠纷, 这必须引起有关行政部门和临床医生的重视。因此要在充分保证患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确保正常医疗行为和临床教学的进行。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使得医疗与教学的矛盾日益突出, 愿意作为教学病例的患者越来越少, 有的患者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有的患者甚至拒绝接受学生检查, 还有患者见到有带教教师带学生来查房就立即躲避。所以选择教学病例的难度加大, 有时学生就只能看教学碟片, 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从而影响了见习教学质量。

因此在保证患者有关权益的前提下, 要在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带教医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争取使患者配合见习。比如, 在收治患者之初, 与患者及时进行沟通, 争取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或者对配合教学示教的患者在收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以此来吸引和鼓励患者加入配合教学的行列[3]。在征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理解和同意的前提下来开展教学。摒弃那种“见病不见人”的纯粹把患者当实验对象的恶劣行为;抵御那种利用职权, 牟取私利的不良作风,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医德医风。

5 严格遵守见习组织纪律

严格的组织纪律是维护正常见习秩序, 保障见习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在纪律方面重点强调见习医生要文明礼貌, 准时进入病房, 无特殊情况不请假、不早退、不大声喧闹, 检查患者尤其女患者时要有伴同行, 态度要严肃认真, 不准嘻嘻哈哈。

6 做好见习课的小结和考核

教师在见习结束前应询问学生在见习时有什么疑问、是否有收获等。教师再结合见习的情况, 提出见习时学生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对理论课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 从而加深记忆。见习结束后, 教师结合见习内容, 提出一个临床实际问题, 考核学生见习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见习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促进临床见习方法的改进。

总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和改革见习教学方法, 以便提高临床见习的质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下一阶段的毕业实习遵守基础。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和教育部所代表的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高等学校的评估, 它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一种长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的有效途径。外科临床见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进入实践的第一步, 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关键阶段,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见习课, 扎扎实实抓好见习带教工作, 以免见习成为虚设, 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评估,反思,外科临床见习

参考文献

[1]陈宪永, 刘君华.多媒体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 2005, 7 (7) :93~95.

[2]潘征, 夏何玲.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体会[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3, 1 (11) :97~98.

13.老师教学反思 篇十三

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分析本班孩子情景,根据《纲要》和教材要求,认真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准备好每一次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帮忙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注重发挥班级的环境作用,定期更换班级的主题墙。

我们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学习本事。经过教师一年的努力,他们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充满了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教学活动,喜欢参与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如美工活动,音乐活动等,并能学习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表达和交流,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发表自我的意见,对自我动手操作进行的探索活动和表演活动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乐于勇敢地在团体面前发言和表演。幼儿在兴趣爱好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各项娱乐表演活动。

游戏化教学。小班教学资料以游戏为主。为了保证每节课的质量,首先,我们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简便的氛围,让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心境参与。其次,我们认真备课,设计好每个活动,经过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成为孩子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我们所提倡的是,《在游戏中教学》从而来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2、我们重视班级常规的培养,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我班男孩子比女孩子多,男孩子天性顽皮,所以我班的安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我们随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身边危险的地方,并讲解正确的户外活动方式,让幼儿先寻找那些地方可能发生危险,应当怎样玩?认真排查班级里的不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利用游戏让幼儿查找班里不安全的地方,教育幼儿不触摸危险的角落。如:桌缝、桌角、门、等。经过儿歌教育幼儿上下楼梯要扶好,玩游戏中不要推人,勤剪指甲不抓人。

14.《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抓关键词语,联系生活,读中感悟。

诗歌中有不少需要理解和感悟的词语,比如“铺设大道”、“架起金桥”、“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等等。这些词语就从字面上解释,很难和教师的崇高和美好联系起来。所以我和学生从教师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边读边体会,逐步了解老师把学生从无知的昨天引向幸福的今天、灿烂的明天,让学生知道了国家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引领学生寻求理想,鼓舞学生实现理想。这样一说,学生就逐步理解了“铺设大道”、“架起金桥”的含义,不需要讲得太透彻,只要能感悟、体会到了就可以了。第二节把老师比作春蚕,把学生比作茁壮的新苗,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很快很容易就理解了。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我们都提倡。

二、多形式朗读,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又采用了分小组读、领读、齐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拓展延伸了教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释放对教师的敬爱、感激等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变得更感人,学生的感悟变得更深刻,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得到升华。接下来读补充上的小诗,无需训练,学生在自然情感的催促下,激情迸发,朗读得感人生动。最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自然流露的情感让我感动。

15.老师工作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高三,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 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促学, 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 可以看出问题, 可以推进复习, 可以……真是一箭多雕, 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 出发点不错, 似乎就无可非议, 无庸置疑了, 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 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 既无科学性, 又无操作价值, 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也是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今年我带的是物地班, 学生层次差别较大,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辅导的内容都要因人而异。在课堂提问上也要分层次, 基础题由一般学生来做, 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 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学生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辅导的内容也因人而异,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容量,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做到了有的放矢, 让每一位同学在学习中有所收益。

二、加强研究,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知识的巩固, 技能的熟练, 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首先, 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 把握好复习方向和重难点, 变“被动”为“主动”。练习题要精选, 题量要适度, 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 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 找出错的原因。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堂的讲评要科学化, 要注重教学的效果。不该讲的就不讲, 该点拨的要点拨, 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 要让学生板演。

三、加强应试指导, 培养非智力因素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任何一种强制性训练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 则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适得其反。高三数学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训练。因此, 首先要唤起高三学生主动投入的兴趣。充分利用每一次练习、测试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 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对填空题, 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对解答题要规范做答, 减少无谓失分。指导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 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 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 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1. 重视填空题的训练

填空题是整份试卷的基础, 这部分试题得分高低, 直接决定了整套试卷的基础分, 它占了近45%的分数, 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部分的训练中, 前10题都是基础题, 要求学生都要拿到分, 后4题有一定难度, 教会学生用数形结合、特殊值法、极端情况等技巧又快又准地得出答案, 节省时间。

2. 加强解答题前三题的训练

前三题重点考查“集合、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应用题”, 题目难度以基础为主。针对我校学生主体构成是中等学生的特点, 重点在前三题上加强是比较现实的做法。要充分重视前三题, 不能因为试题难度小而忽视, 对大多数学生这是他们得分希望最大的试题, 所以我们更注意对它们的复习与练习, 要求学生尽量得到全分。

3. 后三题的第1、2问一定要做, 第3问尽可能多写

解答题的后三题是拉开分数的三题, 以“解析几何、数列、导数”为主,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考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 却不一定得分。所以, 学生一般比较怕做这部分的题目。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放弃, 高考试卷对这样的试题一般是分层设问, 由易到难。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重视第1、2问的解决, 要求学生必须计算准确, 可以适当放慢速度, 仔细检查。然后进行第3问的解答, 要求学生尽量去写, 能写多少写多少。最后15分钟要学会放弃, 舍得放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难题舍弃, 集中力量做自己能做的题, 争取得到更大的收益。从高考的结果来看, 基本上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学生基本上把能得到的分数都尽量得到了。

总结起来, 这一年高考备考的工作是成功的。复习的方向是正确的, 学生的成绩也是令人满意的。教学无止境, 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工作, 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当然, 高考后看, 仍有些不足。比如学困生的成绩比较差, 虽然也做了不少的辅导, 但是提高他们的成绩仍缺少方法。

摘要:高三复习任务重, 工作量大, 每年都有新的体会, 每次都有新的想法, 针对不同的考试结果, 对整个的复习过程也有新的认识, 就本人一年高三数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做法。

16.老师工作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一、工业设计教育中教学模式的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盲目扩招使得工业设计教育过度膨胀,人数的急剧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最主要的是学校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也就是供给达不到需求即矛盾产生。

工业设计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使产品具有新的属性,在这里包括新的品质、规格和价值。教育者对工业设计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结果,只测重于产品的外在形态,结果就是学生和企业都不能真正地理解工业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企业也把工业设计认为是与市场和竞争无关的。企业要的是利润和效益,这就是社会需求,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和效益,就是达不到企业的需求,也就是说供给达不到需求,矛盾自然产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解决矛盾才能够使事物进一步发展,即使得供给达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设计者。所以改革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新型工业设计设计者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同时工业设计的发展也应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工业设计、企业和社会经济才能在矛盾中共同存在,并且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只有使工业设计的价值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体现出来,才能使工业设计得到生存的空间。我们要把设计作为一种手段来看,使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产品成为商品。商品的对象是指向消费者,而不是设计者。所以企业需要的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而不是艺术品。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改变传统的与社会和企业脱离的教学设计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基础的理论教育是不能缺少的,从理论到实际的产品,再到商品,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实现的。要使学生具备将设计理论转变为实际产品和商品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企业与学校相互配合,使学校教育符合社会、企业需求,同时企业也应该认识到工业设计的价值,这样既能使学校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在真正走向社会之前就了解设计商品化的过程,并能不断地掌握其中的各种技能。对企业而言,认识到工业设计的价值,就会提高对其的重视度,从而使工业设计的价值体现到商品中,产生经济效益,最终达到从学校到企业再到学校的一种循环的教学模式。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成为工业设计类专业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工作室”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而以工艺种类、工艺技法划分的“工艺作坊”式教学模式较之其他类别的学院教育模式效果更为有效,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学形式。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设有工业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的部分院校就开始采用工作室教育模式,至今已有几百所院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以培养市场需求人才为导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工业设计工作室的建立,把企业的设计任务、样板及各种案例等拿到工作室中来,从而使教师、学生与企业三者之间联系起来,实现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市场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使学生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初的工业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只是艺术类院校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工作室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业和设计者等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也逐渐地被综合类、多学科及单科类院校所采用,这样就使得工业设计教育中很好地融入了各种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理念。工作室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企业型和社会性多方面的特征。就开放性而言,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将企业中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综合能力都以案例的形式带到学校中去,使学生提前真正地走入社会,了解生产过程,掌握实际的技能。对于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多学科背景及跨学科的专业和实践背景都是好的设计教育者所需要的。所以在工作室教学中能够使我们的专业教育者走进企业和社会,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培养学生具备从理论到产品的实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将企业中的案例拿到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包括工艺、经营、销售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知识。

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提出加快了我国设计教育的步伐,是走向国际先进水平的铺垫。但在走向综合化工业设计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难题,还要有科学的机制来实现这个目标,更加需要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和沟通,才能使得学校、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莹,韩春明,宋蓓.对传统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4).

[2]刘桠楠,许淑燕.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8(8).

[3]吴国强.对当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再思考.南通大学,2005(3).

[4]燕杰.传统艺术教育方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2008(6).

[5]王茂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0(1).

上一篇:大型居住区项目办事指南下一篇:统编版写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