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2024-07-07

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精选11篇)

1.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食药监稽[2012]2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为贯彻实施《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以及在基层的应用,提高基层药品监管效能,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8月29日 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药品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搭建检验技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在基层的应用,配置快速检验设备”、“加强县级机构快速检验能力建设”的要求。为贯彻实施《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高基层药品监管效能,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强基层药品监管,在总结前期药品快速检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药品监管特点,通过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基层监督抽验的覆盖面和靶向命中率,有效发现假劣药品,着力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2012年到2015年期间,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应做好如下工作:

1.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以近红外图谱快速比对分析模型为基础,结合外观鉴别、化学、生物、物理、光谱和色谱等多种快速检验技术,重点针对国家基本药物、进口药品和基层常用药品建立适宜基层监管的药品快速检验方法,针对掺杂、掺假等非法添加问题建立适宜基层监管的快速检验方法,构建国家药品快速检验数据库网络平台,建

1立规范化的全国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发与应用管理体系,加强快速检验技术在日常监管中的推广应用,加强县级机构快速检验能力建设。

2.充分发挥监管优势和技术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研究及开发新的适宜基层监管需要的药品快速检验方法,并在地方监管中通过实践验证,不断总结经验予以完善并加以推广。

3.根据本辖区监管特点,通过建设基层快速检验室、配备药品检测车或快速检验箱等,使样品用量少、准确性好、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快速检验技术可以应用于基层药品的日常监管。

(二)阶段目标

1.到2012年底

建立近红外图谱快速比对分析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完成国家药品快速检验数据库网络平台的技术方案,规范各药品检验机构建立、上报、审核、共享近红外图谱快速比对分析模型的操作流程,确保规范可行、流程可控。

2.到2015年底

由各省组织对辖区内生产的适宜建模的国家基本药物和部分基层常用药品,建立近红外图谱快速比对分析模型。由口岸药品检验机构对2013年1月1日以后在本药品检验机构进行进口检验的适宜建模的进口药品,建立近红外图谱快速比对分析模型。通过国家药品快速检验数据库网络平台,实现近红外图谱快速比对分析模型的全国共享。

组织各地药品检验机构开展系统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完善并建立药品快速检验技术方法研究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构建一批实用性较强的药品快速检验方法。组织各地药品监管部门有效运用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确保其在基层药品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药品快速检验技术方法管理体系。建立药品快速检验技术方法研究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建立技术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组织全国药品检验系统开展快速检验关键技术研究,形成技术体系,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开展快速检验方法学研究。

(二)健全药品快速检验方法研发体系。组织全国药品检验系统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研究,鼓励相关技术成果的产品化、试剂化、仪器化,鼓励运用市场资源开发快速检验试剂盒、快速检测箱、移动快速检验设备等技术产品,形成机制统一、有效运转的研发体系。

(三)完善药品快速检验方法培训体系。完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级培训体系,建立快速检验方法培训推广平台。国家级培训体系主要培训各省技术和执法人员,省级培训主要针对市级监督执法机构和技术人员,市级培训主要针对县级监管执法人员,重点是快速检验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构建快速检验方法的基层应用体系。建立全国药品快速检验方法应用平台,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指导监督执法人员规范使用、规范执法。各地要结合实际统筹推进辖区内的推广应用工作。

四、工作分工

(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工作目标;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多渠道增加药品快速检验技术及药品检测车的财政资金投入。

(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负责组织全国药品检验机构开展快速检验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组织建立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的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构建并维护国家药品快速检验数据库网络平台,建立国家药品快速检验数据库网络平台的使用流程和技术规范;负责对省级机构的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培训和指导;组织对上报的快速检验方法进行审核,并对全国的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三)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积极主动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落实经费保障,建立规章制度,进行绩效考核;认真做好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所需装备的配备、维护和使用;结合日常检查和监督抽验,安排将药品快速检验技术应用于日常监管和基层监管。

(四)省级及相关药品检验机构负责组织辖区内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省级药品检验机构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快研发适宜基层监管的药品快速检验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负责对辖区内药品监管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的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培训和指导;汇总、复核开发的快速检验方法,并按要求上报研究和检测数据。相关药品检验机构要按照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技术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国家基本药物、进口药品和基层常用药品近红外图谱快速比对分析模型的建立工作。

(五)省级以下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辖区内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运用药品快速检验技术是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基层药品监管的一项重要手段。药品监管部门要负责将药品快速检验技术重点应用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边远地区和农村涉药单位的药品检测。通过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提升基层药品监管效能;负责对辖区药品快速检验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收集及上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对《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有关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工作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要及时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工作。

(二)加强经费保障。建立合理的投入分担落实机制,确保各项经费保障到位。切实加强相关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管理,认真落实经费使用绩效考核,提高使用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配备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的研发人员,充实基层药品快速检验技术应用队伍并保持相对稳定。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一线监督执法人员认识快速检验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推动快速检验工作持续发展的主动性。

(四)加强考核激励。把药品快速检验技术是否提升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假劣药品的发现率作为考核重点。对工作落实到位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推诿敷衍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2.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二

经近两年的努力, 2012年新成立的贵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已初步形成基本框架, 但发展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本文就新建地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对策。

1 基本情况

贵阳市辖七区、一市、三县, 土地总面积8 034km2, 拥有药品生产企业86家, 药品经营企业1 743家,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 080家,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9家, 保健食品经营企业1 613家, 化妆品生产企业17家, 化妆品经营企业3 179家, 餐饮服务单位13 021家。为确保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到位, 为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撑, 新成立的贵阳市食品药品检测检测中心设有质量科、中药室、食品室、保健食品室、化妆品室、化学室、微生物室等12个主要业务科室, 业务范围覆盖了餐饮环节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及医疗器械等检验检测工作。

2 现状分析

2.1 基础设施薄弱

根据《省、地市级药品检验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第九条规定:药检所总体建设规模应以编制人员50人计算, 人均不得少于100m2, 应为5 000m2。根据《餐饮服务食品检测机构管理规范》要求, 食品检测室面积应不少于1 500m2;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机构装备基本标准 (2011-2015年) 通知, 地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所保健食品检测用建筑面积基本标准为900m2, 化妆品检测用建筑面积基本标准为860m2;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资质认可办法》要求, 医疗器械检测实验室面积应不少于2 000m2, 据此总实验面积应为10 260m2 (未包括动物实验室面积) 。目前, 贵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还没有建设用地, 暂时过渡的办公及实验场地共1 100m2, 其中实验场地900m2, 办公场地200m2, 远远达不到相关法规、检验质量体系及实验室计量认证认可等设施场地面积的基础要求。

2.2 仪器设备缺乏

按《全国药品检验机构基本仪器配置标准》要求:地市级药检机构需要配置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近红外光谱仪、总有机碳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等147 (台) 套设备, 总金额约4 000万元。现阶段我中心配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扫描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生物显微镜、自动定氮仪、电位滴定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卡尔费休水份测定仪等部分仪器, 约计600万元, 仅占规定金额的15%, 造成相当一部分检测项目缺项, 不能完全满足常规检验业务工作需要。

2.3 技术人才力量单薄

2.3.1 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较少

根据《关于成立贵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批复》 (筑编发[2012]18号) 规定, 核定事业编制人员50名,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名 (目前仅有17名) 。按贵阳市常住人口432万人计算, 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满员配置比例约为0.09/万, 远远低于0.5/万的配置标准。

2.3.2 技术职称不平衡

我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7人, 其中正高职称3人, 中级职称2人, 初级职称2人, 其余均为试用期技术人员, 且多为高校毕业生。因此, 整体上我中心技术人员呈初级过大、中级过少、副高级断层的不平衡现象。

2.3.3 专业领域存在盲区

按照“三定”方案划分的业务范围, 检验检测中心将全面承担贵阳市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技术保障工作等。但公开招考专业条件的设立, 通常以社会人力资源与保障部门公布的招考专业大类目录为基础,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招考单位筛选迫切需要的对口专业人才, 导致某些专业针对性较强职位出现有位无人的情况, 客观上形成技术盲区。

2.3.4 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缺乏

鉴于职能转变和形势的需要, 目前药检系统需同时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包材、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多项检验工作。因此在工作范围广、难度大、人员少、职能多的现状下, 要求专业人员一专多能, 学科渗透, 不仅要掌握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知识;同时在药品、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新领域加强理论学习, 拓展知识层面, 知识融合, 技术集成, 检验中加以灵活运用, 可更好地为行政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撑[2], 新建地市级食药检机构的高层次、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

2.3.5 基本业务不够扎实

检验检测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较高的技术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不仅要求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 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3]。目前, 绝大多数专业人员多为出校门新考进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基本操作有待规范, 实践经验较少, 尚不能完全适应本职工作。因此, 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能力迫在眉睫。

2.4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与大多数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一样, 新建初期的特殊发展时期各项工作均刚开始, 尚未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因此构建科学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 成为建设科学、规范、高效检测能力的关键。

综上所述, 新建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面临较多困难, 发展受到多方面制约, 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与检验检测业务配套要求不相适应, 检验检测能力与承担的药品、餐饮服务食品、化妆品、保健食品检验检测等新业务不相适应, 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食品、药品等检验技术快速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实验室管理水平与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满足现有业务与适应未来发展之间不相适应, 维持正常业务运转与所需经费保障不相适应等。

3 解决对策

3.1 加大基础投入

目前, 基础设施、仪器设备远远达不到相关法规、检验质量体系及实验室计量认证认可等要求, 应积极协调政府与财政部门, 从社会需要及监管职能出发, 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根据工作需要, 对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加大投资力度, 同时确保技术监督工作的基础性费用, 保证检验任务和技术研究工作。

3.2 建设人才队伍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建设新时期, 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要素的观点, 坚持人才兴检战略,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培养药检人才队伍, 改变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素质, 发挥人才作用。针对编制过少、职称断层、复合型人才缺乏、基本功不够扎实等实际情况, 根据辖区经济发展及人口状况扩大编制规模, 不断引进和吸收药学、食品及相关专业人员, 其中包括一定比例高层次、高学历、中高级职称人员, 使其达到总人员的65%以上及实验室人员的85%以上;同时制定规范,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积累, 强化检验基本功训练, 夯实基础, 规范操作, 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检验检测人才队伍。

3.3 建立质量体系

目前, 质量管理跨入了国际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药品检验工作要以科学公正为基本前提, 依照严密的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进行, 且具有自身独特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4]。国家2007年颁布实施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基本实现了实验室管理与国际准则的接轨。因此, 新建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必须提高认识, 充分重视, 统一思想, 积极组织, 落实责任, 全体动员, 明确任务, 按准则要求, 编制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健全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检验操作规程等质量体系文件, 同时建立和完善与体系管理配套的相关工作制度, 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确保质量管理规范有序运行。

4 结语

新建的食品药品检测机构要立足现状, 放眼未来, 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配备先进仪器设备,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水平、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队伍, 采用先进检测技术与方法, 依托科学健全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 对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进行检验检测, 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秀艳, 刘畅.地市级药检所的现状分析发展前景[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 :2175.

[2]吴公平, 廖彬, 罗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新型食品药品检测机构[J].中国药事, 2010, 24 (11) :60-68.

[3]杨锡祥.对地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考[J].北方药学, 2013, 10 (4) :101.

3.食品药品检验中快检技术的应用 篇三

快检技术作为一种比较简便快捷的检验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食品药品检验过程中,快速检测没有确定的含义,只是一种比较笼统的概念。这种检验指的是在短时间能够得到检验结果的检验,如果通过理化过程进行检测一般能够在两个小时内得到结果,是实验室比较常用的实验方法,而用于现场检测时间则一般可以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 快检技术

中图分类号:R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51-02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快速检测主要为试剂检测、胶体检测、微生物载体检测以及便携类仪器检验,而生化试剂目前是比较常用的经典实验室使用办法,这种办法是通过简化的提炼而成的生化试剂完成的,通过对颜色的简单对比就能够得到检测结果,实验方法比较简单而且灵活多变。胶体类检验则是利用胶体作为跟踪原生物抗体为免疫标签的跟踪技术,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具有容易识别和灵敏等特点。而微生物载体检验是通过微生物繁衍记录数据的方法检测标的微生物的,这种检验技术目前在时间上难以有较大的突破。便携式检测仪器主要包括:比色计、ATP荧光仪为主的简单检测仪器,并且基本为间接检测,在成本上,比前几种方式要高一些。

1 食品药品检验快检技术使用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政府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于药品和食品上的安全监管和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如非典、毒鸭蛋现象、农药中毒、疫苗事故等多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因此人们对于食品药品的快速检验也就越来越重视。在实验室的数量上,我国用于大型食品药品检验的实验室比较少,并且在食品药品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上都有受到污染的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而这种持续性的监控依靠实验室则成本较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而且,实验室中的实验样品检测数量十分有限,很多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终端产品的检验,而不重视在生产环节中的检验,这就无法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的各种食 品药品原料进行检验。因此就需要使用一些便捷快速的检验设备进行快速检验。

快速检验相对于进行实验样品检验周期较短,对于很多速食和容易变质的药品需要较短的检验时间周期,如果检验的时间周期较长,可能在检测结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过了保质期,所以为了能够保障食品和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所以在一些需要较短的检测周期的食品和药品的检测中一般都采用快速检测。

2 食品药品应用中快速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食品药品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是化学比色、微生物检测、免疫芯片检测。首先化学比色检测法是通过各种检测试剂和试纸进行检测,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迅速产生化学反应的程度来检测食品或者药品,之后通过和比色卡进行比较,随着专业仪器的不断发展,各种与之相配套的产品也陆续出现。

其次是微生物检测,在这种快速检测方法中主要是通过这样几种计数来进行快速检测,菌落数、大肠杆菌计数以及霉菌和酵母计数,用于菌落计数的薄膜主要是由上下两层组成的,上层主要以网格状培养基为主,下层是聚乙烯薄膜和抗生素,在样品处理之后不用增菌就可以直接进行纸片接种,在适宜温度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直接计数检测。

免疫芯片是一种比较特殊,这种芯片上的蛋白主要是选取抗体或受体等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蛋白。在芯片上设置探针点阵,通过蛋白质的特异性反应选取检测样品中的靶向蛋白质,然后通过激光图谱扫描进行图像成像,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因为单片类的克隆抗体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亲和性,因此这种蛋白是一种比较好的探针性蛋白,用这种蛋白来构筑芯片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测待检测物体的蛋白质丰度。在蛋白质免疫芯片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固定抗体和抗原。根据实际工作的原理可以分为吸附方式的固定和共价固定结合方法,其中物理吸附的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固定的数量比较少,而且在进行洗涤检验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分子脱离而造成判读结果不准确。近几年来我国使用的物理材料主要以玻璃、单晶硅、金属片、尼龙等材料进行固定。而使用共价固定的材料中主要是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膜进行固定,通过这种材料进行固定主要光聚作用在玻璃面上制备彼此分离的聚丙烯胺凝胶粒子后使用戊二醛进行表面活化,同时在活化膜的羟基和抗体或者抗原的氨基反应生成酰胺键,从而完成需要识别的分子固定,这种固定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对较多的分子进行识别同时进行固定,固定量较大,在表面上进行的抗体或抗原的反应速率等同于在溶液中的反应,反应的速度较快而且反应效果明显,在免疫芯片中的标记放射性同位素以及荧光类物质等能够很容易被发现,根据不同的标记物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采用放射性的同位素进行抗体或者抗原进行标记时蛋白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但是因为这种方法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会导致放射性污染同时还需要使用专门的放射设备检验,所以这种检验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使用荧光类物质进行标记的抗体或者抗原具有快速简便和效果明显等众多优点,这种标记方法克服了放射性标记同位素方法的缺点,作为免疫蛋白芯片中比较常用的标记物,抗体和抗原在检测结束之后都需要使用扫描仪进行荧光类信号的检验。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食品药品的检验中要加强对检验检疫部门的宣传管理工作,提高在食品药品快速检测的工作质量,将食品药品快速检验的工作提高到日常监管的首要位置上。在与食品质量相关的业务知识上,工作人员应当重点丰富,熟练掌握食品药品的快速检测方法,并最终做到食品药品监管水平的提高。努力做到食品药品检测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从而全面改善我国食品药品检验整体现状。

参考文献

[1]牛天贵,贺稚非.食品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宏琛,闰秋成,田晓林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的应用[J].2011,(3):29-32.

[3]江南大学食品学院.ELISA方法检测呋喃妥因代谢物氨基乙内酰脲[J].食品工业科技,2012,(8):272-275.

[4]张子群,梁建新等.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3):31.33.

[5]柳其芳.食品中呋喃唑酮的ELISA检测法[J].职业与健康,2011,22(15):1142.1144.

4.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四

管理层要更加重视档案管理,从资金、存储空间等方面及时解决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好网络环境。网络环境包括内部网络、专业网络和公共互联网+。内部网主要进行食品药品检验档案信息的传递、收集、预处理和检索内部信息。企业内部专业网络是负责食品检测系统的验收和信息收集及交付业务的一个处理系统,为专用网络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公共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向大众媒体提供各種方式的档案信息查询和浏览服务。第二,建好硬件环境。食品药品检验档案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数字档案的建设和运行。根据整个系统的需求,建立具有高性能、高并发用户的大容量存储和访问服务器系统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配置光端机、高速网络交换机、路由器、安全设备和数字处理设备。第三,建好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包括应用软件工具和系统工具两大类。系统软件的主要作用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操作平台,协调和管理各种独立硬件之间的工作,使它们能相互配合完成各项系统指令。应用软件是一种满足用户在文件领域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程序,如OCR识别、数字图像处理、校对、质量检验等一系列专用软件。还要对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4.2整合食品药品检验档案资源

经上级部门批准后,对食品药品检验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并按照授权的范围对库存文件资料进行编目整理。完成以上工作后,招标采购电子档案管理软件;整合硬件设备,包括文件柜、个人電脑、小型电脑、数码相机、扫描仪以及其他外围设备和网络设施;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药品检验电子档案数据库、食品药品检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食品药品检验信息网站。不同文件格式的电子信息资源存储在食品药品检验院的服务器数据库中,由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信息网站开展公共信息的查询服务,通过食品药品检验电子档案为食品和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和食品药品检验档案管理数据库提供后台管理支持。满足大众查询利用档案的需求,使食品药品档案管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4.3在食药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运用云技术

把云技术运用在通过信息网络查询食品药品检验档案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减少了维护硬件设施的成本,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把保存的档案信息资源直接放在云平台上,降低了采购服务器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成本,降低了设备维护和设施更新的成本。其次,减少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方面的开支。目前,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云存储平台的直接应用不仅节省了硬件设施,还可以直接利用云平台管理技术管理档案和信息资源,降低了研发整个管理系统和对系统进行持续维护升级的成本。第三,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基于现有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当地食品药品监督检查和档案管理机构在不同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本地云平台,进而建立一个国家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以实现国家统一管理食品药品检验档案信息。当然,使用云技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云服务企业掌握了食品药品检验档案的原始信息,如果云服务企业利用这些信息牟利,将对食品药品检验档案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危险。因此,关键问题是要保证云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业务诚信不存在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此外,我们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低碳管理。例如,为某个主题创建一个数字存档数据库。在资源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进行工作分工,以满足大众对档案信息使用的需求。建立在线档案阅览室和线上展览厅,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大家可以实时通过在线档案阅览室和线上展览厅查询档案。建立查阅网络档案BBS,更大程度发挥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直接咨询和信息发布,促进基层食品药品监督规范化管理。

5 结束语

总之,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主流方向是档案信息化,信息化程度越高越能体现出档案利用的水平。然而,食品和药品检验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任务。应该参考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建立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在网络环境中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推进国家管理网络建设,“双套制”档案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充分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低碳化,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档案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楠楠.食品药品检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信息化,(10):73- 75.

[2] 陈玉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14):198.

5.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五

1、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在编在岗人员。

2、符合《XX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所规定的任职条件。

3、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4、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及以上。

5、专业技术人员竞聘该职位者,应符合《XX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转岗竞聘管理岗位的试行意见》。

6、现担任市药检所中层干部或副主任科员以上职务。

四、程序步骤

本次竞争上岗程序为:政策宣传与动员、报名与资格审查、民主推荐与面试、确定考察对象、组织考察、决定任职人选、公示与任命。

(一)政策宣传与动员

组织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四川省人社厅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岗竞聘管理岗位的试行意见》、《广安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规定,熟悉了解本次竞聘工作实施方案,动员并鼓励符合条件的职工参加竞聘。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本次竞争上岗,采取定向报名的方式。因公出差的同志可委托他人报名。本次竞争上岗报名截止时间为7月15日,逾期未报名的,视为自动放弃。资格审查由局人事科、纪检监察室负责,并公布审查合格人员名单。

(三)竞争程序

1、民主测评推荐。

参加药检所副所长职位竞争的人员,须参加民主测评推荐。民主测评推荐取前2名且票数过半者进入面试。如推荐出1名,剩余人员进行下一轮推荐,取1名票数最高且过半者进入面试。

2、面试。

参加药检所副所长职位竞争面试成绩以100分制计算。

面试以演讲的`方式进行,面试时间每人10-15分钟,面试考官由单位领导、人事部门和相关单位领导及专家等7人组成,竞职者按抽签确定的顺序参加面试后,每位考官对其进行评分,去掉1个最高分,去掉1个最低分后的其余五名考官的评分累加之和除以5,就为竞职者的面试成绩。

(四)确定考察对象

局党组会议根据竞争上岗成绩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五)组织考察

考察工作由局人事科负责牵头,会同局纪检监察室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及其政治业务素质与竞争职位的适应程度进行全面考察。个别谈话的范围主要为分管领导、考察对象所在股室人员,根据需要可延伸到相关服务对象。被考察人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情况书面征求纪检监察部门和机关党组织的意见。

(六)决定任职人选

召开党组会议,根据考察结果研究决定任职人选。

(七)公示与任命

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后,按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批或备案。

五、纪律监督

市食品药品药检所全体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政策规定,严格执行本次竞争上岗实施方案,遵守干部人事纪律。在竞争上岗工作中,不准任人唯亲,,弄虚作假;不准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

6.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六

南充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政府 采购 进口 产品 论证 专家 名单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专业 邹晓莉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副教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李贵友 四川省粮油中心监测站 高级工程师 质量检验 秦永平华西医院 主任技师 药物化学 罗靖 南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技师 卫生检验 尹晓东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专职律师 律师 专 家 组 论 证 意 见

技术专家意见:

1、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拟采购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用于食品、环境、饮用水中农、兽药残留、抗生素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国家标准中对大部分农、兽药残留检测都要求使用液质联用仪。而且,该设备作为质量分析器对超痕量分析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同时缩短了复杂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分析时间。不仅可以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和精密度,也可以满足该中心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检测工作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没有生产厂家生产该设备。

2、高效液相色谱仪:拟采购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用于食品和药品中的营养物质、添加剂、农残色素、抗生素等物质的痕量分析。液相色谱仪国内虽有类似产品,但与进口产品相比较,其泵的流量精度,自动进样器衍生功能,检测器的灵敏度,线性等关键参数比较都有较大差距。泵的流量精度:目前进口产品能达到小于 0.07%RSD,国产设备只能达到 0.1%的水平。进样器的进样精度、交叉污染与进口产品有较大差距。进口产品进样精度<0.25%RSD,交叉污染<0.004%;国产设备进样精度≤0.5% RSD,交叉污染< 0.05%。同时进口自动进样器具有自动衍生功能和自动稀释,国产设备无此功能。检测器的基线噪声和漂移与进口产品有较大差异。进口产品基线噪声可达到±0.25×10-5AU,漂移可达到<0.5×10-4AU/h;国产设备分别为<1.0x10-5AU 和<2.0x10-4AU/hr。国产液相的荧光检测器不具有多波长读取功能。目前国产设备不能满足采购人需求。

3、气相色谱仪:拟采购的气相色谱仪主要用于食品和水样品中的三氯化碳、

四氯甲烷、农残、非法添加、营养成分等物质的痕量分析。为保证样品分析过程中多组份目标分析物和添加物不被水解、氧化和其他污染物干扰,国标要求含磷农残、含氯农残测定下限达 100ppb 以下,国产仪器由于没有高性能的氢离子火焰检测器、氮磷检测器,检测下限在 1ppm 以上。另外国产气相色谱仪的压力控制精度一般为 0.01psi,进口气相色谱仪的控制精度达 0.001psi,二者的差距较大;国产气相色谱仪的最大升温速率一般不超过 70℃/min,进口的气相色谱仪一般在 120℃/min 以上,我中心样品量较大,程序升温的方法切换较多,快速升温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效率。另外在自动进样器方面,国外同类产品进样精度在 99.5%以上,国内自动进样器,精密度不够高,进样精度只有 98%左右。

4、实时荧光 PCR 检测仪:拟采购的实时荧光 PCR 检测仪主要应用于快速检测各类食品、农产品、酒类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真假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需满足下列要求:快速检测,进口荧光定量 PCR 仪能在 30 分钟之内完成实验。国内生产荧光定量 PCR 的反应速度一般均在 2 个小时左右完成一个实验,不仅不能满足快速检测的要求,而且因为反应试剂长时间加热,使得酶活性降低检测不够灵敏;多重检测能力,进口设备最多可配置六通道的光路系统,能进行 1-6 重的定量 PCR 反应,国产一般最高是 4 重检测,且有一个通道是 ROX 矫正,不能满足需求;检测性能:进口设备能检测到 1 个拷贝数的模板,置信度 99.7%,线性范围在 1010 以上,而国产品设备仅能检测到 10 个拷贝数的模板,线性范围在 109 以下。进口设备每次使用时不需要 ROX 染料矫正,而国产设备基本都需要 ROX 染料矫正,用 ROX校正会提高长期的使用成本,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5、全自动电位滴定仪:拟采购自动电位滴定仪主要用于检测游离脂肪酸值、酸价和过氧化值等重要指标。进口自动电位滴定仪操作简单、分析高效和安全。可同时连接多个滴定管和传感器,进行自动多步滴定、返滴定等各种复杂滴定应用。选用不同电极还可进行各种类型的滴定,例如:酸碱滴定、络合滴定、非水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进口自动电位滴定仪一键滴定,具有20000 步滴定管驱动器,±2000mv 测量范围,0.1mv 电位分辨率。方法中可以设置不同样品数量的内部循环功能,同时可扩展具有电导率测量的功能。国内高档产品的可靠性与国外产品相比,大约要相差 1~2 个数量级。国产自动电位滴定仪测量范围较窄,为-1200~1200mV,滴定管驱动器分辨率为滴定管体积的1/5000;在参数设置、滴定终点判断、扩展功能等软件功能上显得较薄弱,整体检测结果重复性差,分辨率大而无法满足检测需求。

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拟采购是测量食品样品中特定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光度并进行定量分析的仪器。进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脉冲氙灯设计,使用寿命长;无需预热,无需切换光源,没有切换峰出现,不会影响未知样品特性判断;波长精度:±0.15nm,分析结果更稳定;全波段光谱扫描时间 1S,操作简单快捷。杂散光:≤0.0001%T,在 220(NaI),340(NaCO2)nm 处;国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是钨灯、氘灯,使用寿命短;使用前要预热,过程中要切换光源,出现切换峰;全波段光谱扫描时间长;波长精度:±0.3nm,杂散光:≤0.01%T,在 220(NaI),340(NaCO2)nm 处;整体分析结果不够稳定,不能满足采购人需求。

法律专家意见:

以上设备不属于《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产品目录》中国家禁止进口和限制进口产品。

综上所述,建议购买进口产品。

拟采购清单 序号 产品名称 数量 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 1 套 2 气相色谱仪 1 套 3 液相色谱仪 3 套 4 实时荧光 PCR 检测仪 1 套 5 全自动电位滴定仪 1 套 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 套 其 他 事 项 相关单位和个人对专家组论证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自本公示发出之日起 3 个工作日内,填写《进口产品公示反馈意见》,并分别报送采购人和审核财政部门。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 审核财政部门

联系人:吴老师

7.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七

创建于1952年的某省级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有着60余年的发展历史, 为本省乃至全国药品市场的规范与繁荣, 为人民群众饮食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努力, 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建设为载体, 促进工作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式, 并因其富有特色、健康卓越的文化建设, 连续多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与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1 提升价值理念, 加强队伍建设, 奠定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优秀的药检文化根植于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壤, 该研究院在持续的发展中提升出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 即“文明团结、勤奋敬业、科学严谨、公正廉洁”, 并以此为目标, 不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极为重要。现在, 全院集中了众多技术人才, 110名在职人员中, 高级职称者有39名, 硕士39名, 博士10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保证了检验能力的不断提高, 与服务水平的持续发展。

一支优良的检验队伍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全院的领导干部在长期的团结协作与科学管理中, 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其身正, 不令而行”, 正因为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 以身示范的作用, 2年来, 全院未发生任何违法违纪事件, 未发生重大检验检测错误, 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提高了药检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与诚信度。

2 培育和谐文化, 注重道德养成, 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近几年, 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文明创建工作, 为全院积极进取、团结和谐文化的形成起到有力促进作用。

2.1 学习先进典型

组织全院人员参加袁堂贵等先进人物迹报告会, 增强服务于民的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以他们的精神为指导, 努力做好检验工作。通过开展《身边的故事》征文活动, 寻找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 激发学先进, 做先进的热情。化学室、生化室、抗生素室通过努力, 于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青年文明号”荣誉。

2.2 注重警示教育

以观看《从严治党、拒腐防变》等廉政教育片, 实地参观南京监狱教育基地、旁听法院庭审等多种形式, 培养干部职工清正廉洁作风,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丰富文化生活

举办“团结、和谐、创新”主题演讲比赛,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组织郊游登山、摄影展览、开卷读书、体育竞赛、春节联欢等活动, 丰富员工业余生活;鼓励员工参加南京市“市民学堂”, 以拓展知识领域, 提高生活境界;代表省局参加省级机关“廉政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 展示药监系统文明进步形象。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干部职工营造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

2.4 优化人文环境

各科室开辟“创建园地”, 反映职工文化生活, 宣扬身边先进事迹;在大厅、走廊、会议室等场所, 悬挂名言警句, 展现传统美德, 弘扬新风正气;在职工中征集廉政警句格言, 并制成座右铭, 以自我提醒, 自我勉励。

2.5 关注国事天下事

邀请南京大学、省委党校知名教授来该研究院开设《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领导科学》及时事政治、法律知识讲座, 开阔视野, 加深认识, 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2.6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通过加强思想教育, 健全工作制度, 完善监督机制, 教育领导干部为人民用好权, 谋好利, 特别是利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党章活动, 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觉悟的进一步提高, 服务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3 增强检验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 为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护航

为民服务的精神只有通过工作实际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面对迅速发展的医药经济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药检所不断提高自己的检验能力与服务水平, 为百姓的饮食用药提供有力保障。

3.1 认真履行检验职能, 完成技术监督任务

对全省范围内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进行抽样检验, 在国家局的统一安排下, 协助其它省、市、自治区做好药品的监督检验工作。作为国家指定的口岸药检所, 对进出口药品依法进行检验, 保证省内不出现重大用药安全事故。在做好检验工作的同时, 积极开展国家药品标准的起草、修订及其他科研工作。

3.2 配合上级打假治劣,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面对假劣药品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严重危害, 药检所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加大对假劣药品的打击力度, 特别是针对掺杂掺假、擅自添加化学药品技术造假行为, 进行专项整治。在“齐二药”“欣弗”“肝素钠”“铬胶囊”等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中, 全院员工团结一致, 夜以继日, 连续攻坚, 迅速、准确、高效地取得检验结果, 为行政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共危机突发应急机制,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3 努力提升检验能力, 促进工作持续发展

在2004年对实验室进行整体改造的基础上, 2005年经过全院共同努力, 顺利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并于2007年、2008年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监督与扩项评审。技术业务由药品检验, 扩大到对药品、食品 (保健食品) 、生物制品、药用辅料的检验, 实现了业务范围的扩大, 检验能力的提升。2014年初由某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更名为某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全院以技术评审为契机,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规范工作程序, 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4 成功组织筹备省首届药品检验技能竞赛

2007年举办的全省药品检验技能竞赛, 规模大, 层次高, 影响深, 对促进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省所积极协助省局做好大赛的组织筹备工作, 确保大赛圆满成功。该研究院因此次竞赛活动所作出的努力, 获得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药品技能竞赛“突出贡献奖”, 参赛队获得“团体优胜奖”。

4 实施科学管理, 优化内外环境, 促进组织体系的健康运行

4.1 完善领导体制, 形成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重要决定由党政联席会民主讨论通过;充分发挥工会、职代会的职能, 鼓励每位成员参与所内重大问题的决策与日常事务的管理, 保证职工民主权利的正常行使。

4.2 推行所务公开阳光管理制度

2006年实行“阳光管理工作意见”, 加强检验检测、财务、采购、用人等重点岗位的公开力度, 以公开促进透明, 以公开强化监督, 因所务公开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荣获“江苏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为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2006年在全院推行中层领导干部轮岗交流、科室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促进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4.3 美化自然环境

在突出人文环境建设的同时, 积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与美化。克服占地狭小、空间有限的困难, 努力创造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对实验产生的残留物、废弃物, 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5 密切联系群众, 真诚服务社会, 树立药检行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5.1 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

通过广泛开展广场中药材咨询活动, 向群众介绍常用中药材真伪鉴别知识与安全用药常识, 活动持续开展多年, 遍及南京众多社区, 仅最近2年就开展活动10余次, 接受咨询上万人次, 免费发放宣传手册万余份, 活动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好评, 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 成为团市委“青年文明号便民万家行”的服务品牌, 相关事迹被《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5.2 积极开展社区共建、城乡结队帮扶活动

该研究院与驻区渊声巷社区党支部是共建单位, 每年参与社区捐资助学、“慈善一日捐”等活动, 并通过组织“亲子活动”, 参加“惠民工程”, 与社区共同进步, 和谐发展。多次荣获“民主法治单位”“结对共建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四川抗震救灾工作中, 向灾区捐款近10万元, 并通过开辟检验绿色通道, 保证送往灾区的药品及时检验。

5.3 主动为基层药检机构、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实施“请上来培训, 走下去服务”战略, 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培训等形式, 主动征询医药企业等服务对象意见, 以改进工作方式, 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年来, 为企业培训1200多人次, 派专家指导各市药检所检验技术发展、国家实验室认可、新所重建等工作, 推动了本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进全省药检水平的不断提高。

5.4 支援西部药检事业的发展

最近2年, 该研究院着眼大局, 面向未来, 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多次承担起对新疆、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药检所的技术培训任务, 对前来接受培训的人员在业务上精心指导;在生活上提供保障, 为推动西部地区药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8.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八

摘 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过程的顺利与否、建设目标的成功与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成功的建设并实施信息化系统,必须充分认识并具备掌控这些因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规划;探讨;分析

一、引言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完善覆盖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统一信息标准,提高共享水平,逐步实现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与有关部门以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对接。《关于印发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的通知》要求,2015年年底前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保障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安全,最有力地打击假劣药品行为、最快捷地实现问题药品的追溯和召回、最大化地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帮助各级监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情况,而且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追溯和召回,为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提供保障。在当前食品药品质量事件多发、监管手段缺乏和基层监管力量单薄的情况下,加强食品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对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成为重要的课题。

二、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探讨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以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加速发展,很多省市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应用推广等很多方面可借鉴之处。

2.1领导重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规律

信息化工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组织高层领导对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介入的程度,对系统的成功与否由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随着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对系统内固有的工作思维、工作模式、流程制度等都会有较强的冲击力,会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工作思维及模式、工作流程也会有相对应的重组与改变,以适应计算机信息化的要求和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因此,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要求单位主管领导要亲身参与,率先垂范,更需要全体机关职工在思想上进行充分的认识,审视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喜欢,理解信息化工作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要吸纳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就必须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迎接新的挑战。信息化建设其规划、建设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和约束要求。

2.2明确目标,界定工作范围和任务

目标的确定是系统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合适的目标有利于提高规划、开发的成功率。目标的设定会涉及多种因素,但较关键的因素是投入的限制。需求概况、人员素质、基础硬件等同时对系统目标进行影响。因此,系统的目标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并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匹配。明确的目标,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的地位以及在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2.3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与标准规范制定

科学完整的顶层规划设计、健全可扩展的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是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内容。信息化规划对后续的系统建设、开发实施起到了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是整体信息化建设一盘棋、规范化、统一化的保证,是后续监管数据大统一、大融合、实现充分数据共享利用的保障。因此,必须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工作和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先行领航定位。

2.4成立小组,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成立总体规划项目小组负责对整体规划的实施工作,引入项目管理协调机制,对总体规划项目小组进行管理和协调。总体规划项目小组应有领导协调组和实施组构成,领导协调组主要有单位主要领导和各业务处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对总体规划项目的进度的监督、问题协调以及成果的鉴定;实施组有技术人员和各业务处室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对需求搜集的整理、数据信息资源的规划以及标准规范的制定的具体工作。

2.5分步实施,依据需求缓急进行建设

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要工作落地,形成可见、可用、可发挥效能的信息系统。实施工作即是按照前期的规划内容和标准规范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编码、部署和应用工作。信息化实施工作必须在按照规划内容和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按照组织的需求缓急情况,战略分级目标分层、分步进行相应的实施工作。分步实施的重点是对规划的内容进行拆分、细分,根据现状进行优先级安排,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信息化建设对初期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又有一个促进和完善的过程,即保证了全盘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统一,又保证了系统功能先进和需求满足。

2.6强化组织,培养专职信息化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水平和作用的不断提升,信息部门在组织机构中的位置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具备一支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职信息化队伍是信息化工作在组织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的保障。专职信息化隊伍可以负责药监局各业务系统的需求汇总审查、技术开发、系统维护以及开发商的管理等工作,保证了各项业务系统的顺利运作和日常维护升级的需要。

2.7制度保障,强力推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学管理是组织信息化的基础,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优化监管服务,必须有一套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管理制度做匹配,用制度约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过程,为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循遵循统一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各业务处室提出需求进行汇总整理,从全盘进行考虑,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按照规章对需求进行满足并统一实现;各业务系统由对口的业务处室负责进行推广和培训,并制定绩效标准对各业务处室进行考核,这保障了信息化成果的推广利用并极大程度的调动了业务处室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之,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工程,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监管工作效率,消除监管盲区,是化解监管矛盾,帮助各级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同时也为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上应该广泛、积极借鉴经验和不断总结探讨,并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2〕5号《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

[2] 国办发〔2012〕36号《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

[3] 国食药监办〔2012〕64号《关于印发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的通知》

9.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九

一学期一度的社会实践又开始了,我这次社会实践选择的题目是:“关于医疗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那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呢?现今社会,食品监管的各类法律、法规不断出台。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在不断清理、完善和与国际接轨;市场准入、各类认证、各种评价体系已逐步建立。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形成了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食物中毒事件逐步减少。在调查之前,我查阅了多方资料。2007年8月底至12月底,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人数4047人,比2006年同期下降了39.9%。食品标准化体系建设走向完善。中国食品药品工业目前已形成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的标准化体系。我国已制定了1050项食品企业标准,1145项食品行业标准和近万项食品地方标准和几十万项食品企业标准。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普及。通过多种宣传形式,普及广大平民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与此同时,我国药品监管体系现行是“一体二级”的多部门性质的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积极查处大案要案,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如查处“12.7假药案”、仿冒“肉毒素”案、“欣弗”案、“人血白蛋白”案、“注射用甲氨蝶呤”等一批大案要案;坚决撤证“奥美定”,政治药品注册申报资料造假,治理“一药多名”等均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大力整治中药材专业市场,集中整顿疫苗生产流通秩序,强化对医疗器械生产的监管,打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有效遏制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猖獗的势头。同时,工商、质检、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开展打击邮寄假劣药品、非法回收药品的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深入开展农村食品药品“三网”建设,实施惠民工程,保护了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解决了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经过以上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资料的查阅,我认为食品药品的安全、体制、以及现状问题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于是,我就开始了着手调查关于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以及食品药品的安全体制问题。首先我调查了附近的药店以及商店了解一些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背景以及现状问题,真据调查我了解到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

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是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

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也向他们我了解了一些具体措施: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做好发展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最具权威的监督机构,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和经济工作监督,是宪法赋予的职权,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在现今社会食品与药品安全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项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一问题。

10.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初探 篇十

关键词 食品分析与检验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食品分析与检验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应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等多门学科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性高、涉及面广。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的社会与食品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必须要结合实际需求加快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实验操作课;增加现场实践操作换技能;高度重视实验课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 当前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食品分析与检测这门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为主,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学生实际操作以常规实验为主,缺少大型仪器检测技术实验课程;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实验结果能力还很有限。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对学生操作的不规范、不细心,很多实验课程教师也不愿意主动指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待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不够细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2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具体措施分析

2.1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的课程设计理念

由于该门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理论性的课程,在新教改过程中,必须要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充分掌握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将掌握到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培养合格的本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作为课程选择与设计的出发点。在教改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主动积极学习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作为基本的培养目标。二是根据该门课程实际特点,在设计教学大纲与制定教学计划中,重点做好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建设。 三是依托与学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建立学企实习操作平台,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实际需要,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充分做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2.2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适应社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教学方法改革如下:一是在该门课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指导,通过严格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的基础上,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在指导学生进行试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边站”的态度,要始终站在学生中间进行巡回指导,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不规范、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及时指导,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理论知识结合不紧密的情况。教师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要严格把关,鼓励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经过多次反复强化训练,提升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实际操作要领。二是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要加大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力度。传统教学方式下,就是教师在讲台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课,学习效果、课堂生动性都会受到明显影响。在教改后,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加大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运用视频、音效效果对食品安全生产的过程、对当今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对理论方程推导等进行生动的展示,不仅仅能够节省教师上课板书时间,而且还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三是在注重学校学习与校外生产相结合。当学生在学校学习完一段课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建立实习关系的生产企业进行一线参观学习,甚至进行实践生产操作。在学生实习或假期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到有关实习单位,增加学生在一线生产的经历,同时又可以增加巩固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3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的教学内容改革

一是加大学生大型仪器实验课程比重。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更新,在课改中必须要加大学生对大型仪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课程比重;能够适应当前检测技术的需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每学期,至少要增加两周的涉及大型仪器检测综合实验课程,安排学生深入实验室,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灵活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广度,尽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食品检验与分析的实验室中,与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起对食品质量进行检验与分析,向一线检验实验师学习。

二是将学生学校学习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毕业后顺利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是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学校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将职业资格鉴定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职业资格考试与鉴定的课程纳入到食品分析与鉴定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把相应食品工种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考核,按照国家颁布的食品分析与检测职业资格要求制定模拟性的鉴定标准,提高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质的积极性。课程内容中,将《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学生平时考试和实验操作的一个考量标准,为学生提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练兵场所和机会;将学生学校学习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今后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食品分析与检验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其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对食品检验分析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独立判断能力;该门课程在整个食品专业学习与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加快该门课程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食品检验与分析这门课程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通过课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改革,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艳丽,李静,贾君.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2):82—84.

11.食品与药品检验检疫 篇十一

《药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一门培养药品质量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综合技术课程, 也是与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的职业储备课程。长期以来, 该课程形成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相分离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 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特别是对高职高专学生。

1) 学科型“以掌握并区别一系列同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及差异性等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理念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企业一线岗位工作, 需要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 现在教育界多提倡理论知识“工学结合、必需够用”的原则。

2) 没有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组织不能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授课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 学习效果不佳。

3) 实验实训环节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脱节。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与企业实际不一致, 实验实训过程没有按照企业真实过程设置,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 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乏师生互动。由于在教学过程中, 基本上老师上理论课学生被动接受, 实验时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方法一步一步去做, 学生很少提出新的问题,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2 课程改革理念与思路

2.1 课程改革理念

工学结合 (将“工作”和“学习”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融合起来, 形成有机整体) 、必需够用 (满足药检和质量管理工作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项目导向 (将各种检测方法所需知识点和技能点组合设计项目化课程) [1]。

2.2 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在深入企业调研、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和建议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职业岗位群与工作任务, 归纳职业能力与学习领域, 建立了“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逐级提升的“虚实交替, 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明确了本门课程定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药物检验工”中级工的考核标准,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

3 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本课程深入企业调研, 针对岗位任职要求[2]确定课程内容 (见表1) 。从药品的单项检测过渡至综合检测, 循序渐近, 培养学生应职岗位能力。

4 课程改革组织与实施

4.1 改革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完成模拟的工作环境中的任务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药物检验员。此教学模式以学习过程为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人和引导人, 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3]。如学习任务“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测定”: (1) 资讯:在模拟的工作环境和过程, 学生扮QC化验员, 老师下发请验单; (2) 计划决策:教师提出引导问题, 学生查阅《中国药典》, 分组讨论, 决策设计出完成具体任务的实验方案, 填写预习报告; (3) 方案实施: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准备 (取样量计算、试剂配制) 和示范质检关键步骤, 学生以项目团队实施含量测定, 填写检验原始记录并完成药品检验报告书; (4) 检查评价:完成检验报告后, 学生进行自查互查, 教师以QC经理身份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并拓展相关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自主搜集材料、制定实验方案、实施项目等过程完成工作任务, 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积极性提高。

4.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 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手段等) , 开放学习资源 (课件、讲义、动画视频、仿真软件、技能鉴定等) ,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提高教学效果。

4.3 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

本课程将教学地点设在制药实训室, 打破了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室进行验证的传统教学模式, 突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作任务为目标、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学习场所依据学习情境而创设, 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优先与学生建构优先的优点, 同时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学生扮质量管理部职工) , 模拟制药企业质量管理过程而使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而快速适应岗位。

4.4 改革考试办法, 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的考核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方法, 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的比例为4:6。理论部分考核学生各教学情境知识点综合应用的掌握情况, 实践部分考核学生对教学载体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实施能力。考核中学生互评占20%, 学生自评占10%、教师评定占70%。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程根据制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改革课程。以“企业调研定岗位, 以岗位定能力, 以能力定课程内容”的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 进行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分析,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教案设方案, 共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共同组织实施课程教学, 充分发挥企业生产现场及技术资源,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工程师相结合, 课程学习与技能证书相结合, 培养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监督和使用等不同的工作领域从事药品质量检验与监控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冬琳, 吴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 2011 (8) :6-7.

[2]汤春妮.高职制药专业《药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调研报告[J].技术与市场, 2013, 20 (5) :347-348.

上一篇:冬季安全发言稿下一篇:应知应会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