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2024-07-12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18篇)

1.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篇一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2.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篇二

1 发病情况

5月份以来, 我市某猪场在保育猪舍中, 不断发生以高热稽留, 肠道溃疡, 便秘, 拉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用多种抗菌药和退热药治疗, 治疗效果不佳。在半个月内, 造成50多头仔猪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渴欲增加。初期体温40~42℃, 以后体温升降交替稽留不退, 两眼有脓性分泌物, 精神不振, 喜钻垫草, 怕冷, 厌食或不食, 喜食污水, 耳、嘴唇、股内侧、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块, 指压不褪色, 耳端、尾尖皮肤发生坏死, 多数病猪病初出现不同程度的拉稀, 一周后便秘与拉稀交替出现, 粪便恶臭, 带有脓性或血性黏液。腹部、尾部、臀部发钳。病程5~7天, 少数达10天以上。

3 病理变化

3.1 心脏和肺脏

病死猪心包腔内有少量浅黄色液体, 冠状沟脂肪和耳有出血, 心内膜和心外表面有出血性病变。肺脏表面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3.2 肝脏和脾脏

病死猪肝脏表面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脾脏边缘有长短不一的黑色梗死灶, 部分边缘呈锯齿状。

3.3 消化道

病死猪的喉头、会厌软骨均有出血点, 胃底部黏膜弥漫性出血, 十二指肠也严重出血, 回肠和盲肠均有少量溃疡灶, 肠壁有的地方变薄, 有增厚。回盲口有纽扣样溃疡灶。

3.4 肾脏和膀胱

病死猪肾脏表面大量针尖样出血点, 膀胱黏膜也有大量出血点。

3.5 淋巴结

病死猪的腹股沟肿大, 呈紫色, 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肺门、肝门等淋巴结均肿大呈紫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实验材料

1) 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待检菌株, 分离自不同送检病死猪的肝脏;

2) 猪副伤寒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3) 待检血清15份, 系该场随机从不同猪舍采血分离的血清;

4) 试剂盒:猪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 (美国爱德士) ;

5) 酶标仪。

4.2 实验方法

4.2.1 涂片镜检。

取病死猪心脏、肝脏、脾脏和淋巴结涂片分别迸行革兰氏和美兰染色, 发现呈革兰氏阴性, 两端钝圆的中等大小杆菌, 无芽胞, 无荚膜;美兰染色未发现典型两极染色细菌。

4.2.2 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取不同病死猪的肝脏、脾脏等组织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 37℃培养24h, 观察肉汤有混浊现象。然后分别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S.S琼脂平板划线, 观察生长情况, 然后挑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无红心菌落和S.S琼脂平板上淡黄色半透明菌落涂片镜检, 可见到与病料中主要细菌形态一致的细菌, 挑单个纯培养菌落于普通肉汤中培养。

4.2.3 生化实验。

取上述肉汤培养物分别接种鼠李糖、黄糖、棉仔糖、葡萄糖、甘露醇、乳糖、半乳糖、D-木糖、丙二酸钠、三糖铁等实验用培养基, 37℃培养24~48h观察颜色和产气情况, 分离菌生化试验结果如下 (表1) :

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细菌的生化反应结果均符合猪副伤寒沙门氏菌标准菌株的生化特性。

4.2.4 ELISA实验。应用猪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抗原检测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

1) 取出用抗体包被的微量反应板, 并在纪录表上标记好每个样本的位置。

2) 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50μl的检测抗体。

3) 在阴性对照的双孔中各加50μl阴性对照。

4) 在阳性对照的双孔中各加50μl阳性对照。

5) 在剩下的反应孔中分别加入50μl被检样品。对于不同的被检样品要更换吸头。

6) 轻弹微量反应板或用振荡器振荡, 将反应板中的溶液混匀。

7) 在37℃的条件下孵育2 h, 也可在2~8℃的条件下孵育过夜 (12~18 h于冰箱中) 。在孵育过程中应将微量反应板封闭或在湿盒内孵育, 以防反应孔中的液体蒸发。

8) 吸出反应孔中的液体物质并弃入废液缸中。

9) 每个反应孔加入约300μl的洗涤液进行洗涤, 洗涤五次。每次洗涤后吸出所有孔中的液体。在洗涤时以及在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物之前要防止反应板出现干燥现象。在最后一次洗涤完后, 将反应板在吸水性强的物质上拍干。

10) 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100μ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物。

11) 在室温下 (18~25℃) 孵育30 min。

12) 重复步骤8和9。13) 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100μl TMB底物。

14) 在室温 (18~25℃) 条件下于黑暗处孵育10min。在加完第一个孔后开始计时。

15) 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100μl的终止液终止反应。在加终止液时要按第13步的顺序进行滴加。

16) 将酶标仪在空气中调零。

17) 于450nm单波长或450nm和650nm双波测定样本以及对照的吸光值。

18) 计算结果。

(1) 判定条件:阳性对照OD的平均值 (PCx) 与阴性对照OD的平均值 (NCx) 之差 (P-N) 必须大于或等于0.150OD, 另外阴性对照OD的平均值 (NCx) 必须小于或等于0.250 OD, 这样实验结果才算成立。

判断各样品是否含有待测抗原主要通过计算修正OD值 (S-N) 来决定的。

(2) 结果判定:当被检样品的S-N值等于或小于0.100的, 判为阴性;当被检样品的S-N值大于0.100, 小于或等于0.300, 判为可疑;当被检样品的S-N值大于0.300的, 判为阳性, 需采用更加特异的猪瘟检测方法确认。

(3)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OD值, 依据判定条件得出, 15个血清样品, 12个为阳性, 2个为可疑, 1个为阴性。由此得出该猪群可能感染猪瘟病毒。

5 综合防治

确诊后立即对病猪群进行隔离、封锁、消毒、紧急预防接种和治疗等措施。

1) 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污染的饲料、垫草、粪便焚烧或堆积发酵, 对圈舍及用具用高效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

2) 对全场假定健康猪立即进行猪瘟及仔猪副伤寒疫苗的紧急预防接种。

3) 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对感染猪只进行个体治疗和全群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4)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的卫生, 调节好圈舍的温度和湿度, 定期进行消毒, 同时饲喂全价饲料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6 讨论与分析

1) 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可以得出:该场猪群除感染猪瘟病毒外, 还感染了仔猪副伤寒 (沙门氏菌杆菌) 。由于混合感染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 多样性, 使得治疗效果不佳, 治疗难度增加, 使猪群死亡率升高。

2) 该猪群发生猪瘟的重要原因有: (1) 仔猪用猪瘟疫苗首次在20日龄免疫, 此时母源抗体相当高, 造成免疫后可能有一段时间的免疫空白期。 (2) 猪瘟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据查该场饲养员杨某此前曾从另一正在发病场待过, 可能将病原带入。

3) 建立一个坚持自繁自养的养猪场, 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 坚持不从外地引进猪只。

4) 加强猪瘟抗体的监测,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认真做好猪瘟、猪副伤寒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

3.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篇三

【关键词】伪狂犬病;副伤寒;混合感染;诊断;防控;猪

2012年3月,赤峰市某规模猪场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发生了不明原因的以育肥猪群发病死亡为主的急慢性病例,经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剖检观察、实验室检验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诊该猪场育肥猪群发生了伪狂犬病与副伤寒的混合感染。现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养猪户主诉,2012年3月初,发现猪群主要是育肥猪群表现食欲降低,精神委顿,部分病猪呕吐、便秘,以及顽固性腹泻,咳嗽,约三日后,症状逐渐加重,猪体表苍白,食欲废绝,腹胀,腹泻,全部病例神经症状严重,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有20头约70左右体重的育肥猪不同程度发病,共死亡14头,死亡时猪体表发绀发紫,14头猪均因神经症状和咳嗽症状严重救治无效而死亡,病程3—5天,其它6头猪感染后增重减慢、生长阻抑,饲料报酬降低。据猪场技术员介绍,重点猪病的免疫程序基本是按要求完成的,诸多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氨苄类药大剂量交替使用,疗效欠佳,猪场束手无策。

2.临床症状

育肥猪群起初表现食欲不振,精神委顿,部分病例呕吐严重,体温40.1℃,严重病例食欲废绝,体表苍白,腹泻严重,全身颤抖,四肢僵直,病猪呈神经调节失衡症状严重,转圈;后躯麻痹,耳朵一个向前,一个向后,行动蹒跚,易摔倒,有的前肢张开,鼻抵地,呼吸极度困难、病程3-5天。病猪濒死期被毛粗乱无光,极度消瘦,衰竭而死。

3.剖检病变

剖检6头死亡猪,主要病理变化基本一致:胃幽门部淤血严重,胃底部面积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出血、结肠壁增厚,同时结肠黏膜上有灰黄色坏死灶,如刮掉覆盖的灰黄色痂皮,可见中央凹陷的溃疡面,肝显著肿大,暗褐色,坏死灶明显,胆囊膨大,胆汁墨绿,粘稠,混有血液,胆囊黏膜出血严重,心脏苍白松软,有严重的纤维素性心包炎变化,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胀出血严重、肺气肿明显、肾淤血肿胀有弥漫性坏死灶。膀胱黏膜增厚,有轻度出血,脾肿大质脆,边缘有出血点,胸腔积血严重,病程稍长的病例肺胸膜粘连。脑膜充血出血严重、脑脊液增多、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大。

4.实验室诊断

4.1细菌培养检查

无菌采集剖检病猪肝、脾脏、心血分别接种在肉汤和增菌培养基上,置37℃培养30-48小时后,挑取培养液划线接种普通琼脂平板和S.S.琼脂平板,置37℃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在普通琼脂平板和S.S.琼脂平板上均长出圆形、细小、灰白色的菌落,挑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观察到许多阴性的短粗小杆菌,有的单个存在,有的成对排列的菌体,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为沙门氏菌。

4.2乳胶凝集试验

无菌采集育肥猪血液5毫升,分离血清,利用武汉科前生物有限公司(华中农大)研制的猪伪狂犬病乳胶凝集试剂盒操作步骤,结果呈明显的凝集颗粒,表现阳性反应。

4.3动物接种试验

取病死猪脑组织,研碎后加生理盐水制成10%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100国际单位和链霉素100毫克,离心,取上清液,,取上清液1-2毫升,皮下接种于兔子,发现2天以后兔子的接种部位奇痒,兔子不断摩擦或用力啃咬接种部位,致使接种部位皮肤脱毛、破溃、出血持续6小时以上然后衰竭死亡。

5.防治措施

(a)病死猪进行深埋,粪便集中消毒处理,猪舍内外环境用2%-4%火碱进行彻底消毒,每日一次。

(b)紧急救治。口服补液盐结合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氨苄类药。大剂量交替注射,一天两次,治疗效果不理想,有严重神经症状的猪预后不良,治疗无效。

(c)假定健康育肥猪群立即实施饲料拌药,推荐方法是先添加治疗剂量的首选药(经药敏试验确定为高敏的)连续使用一周,然后使用预防剂量的药物继续混饲给药一周,停药2周再使用预防剂量的药物混饲用药一周,尽量降低各种饲养管理方面引起的应激因素,增强猪体非特异性抵抗力。

6.结论分析

(a)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剖检观察、实验室检验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诊该猪场育肥猪群发生了伪狂犬病与副伤寒的混合感染。

(b)我们认为伪狂犬病、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特点和以往临床表现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猪发病年龄特点发生了变化,在以往的报道中,成年、育肥猪发生伪狂犬病、沙门氏菌病较少或基本没有,即使发生,成年病猪是仅表现增重减慢和轻微呼吸道症状为主或隐性感染为主,致死率很低,其次,病猪临床表现发生了变化。以往报道表现神经症状的往往是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育肥猪很少表现。该猪场本次病例都是育肥猪发生严重神经症状,由于和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猪致死率很高。

(c)该猪场是较有规模的猪场,猪群各阶段免疫程序的制定还是基本合理的,也比较符合猪场疫病发生情况,也能够做到定期监测重点疫病,但还是爆发了严重的混合感染,因此,需要筛选优质疫苗并对猪群中伪狂犬病野毒进行定期监测,以控制和减少因猪伪狂犬病野毒持续存在于猪场带来生长阻滞,呼吸道综合症,细菌混合感染加剧等健康问题,逐步在猪场水平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降低疾病的混合感染。

(d)沙门氏菌是条件性疾病菌,该病的发生极易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极易与很多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导致猪群死亡率增加。降低各种应激因素、增强猪群抗病能力、认真做好饲养管理是防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陈焕春.规模化养猪场疫病控制与净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篇四

伤寒副伤寒疫情现场卫生监督应急

处置方案

为有效开展事故现场卫生监督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案。

一、现场处置准备

1、人员准备:设立事故现场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所长任组长、两名副所长分别任副组长。全所工作人员24小时开机待命。

2、车辆准备:一台卫生监督车24小时待命。

3、监督工具和资料准备:事故现场控制和调查的相关工具和资料单独放置,随时备用。具体资料包括: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卫生监督意见书、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产品样品采样记录、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封条、《事故报告登记表》、《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事故调查报告表》等相关文书。

二、现场处置程序

1、接报应急处置:我所在接报时,立即作出迅速反应:一边组织卫生监督员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一边向县卫生局汇报接报情况。

2、现场控制:到达现场后,立即控制现场。表明行政执法监督身份,控制现场秩序,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以人为本,必要时在第一时间内协助开展人员救

治工作。控制现场,具体为:对可疑传染源、污染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现场监督执行严密的消毒措施;监督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消毒处理;加强饮用水源卫生监管和保护;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现场监督检查《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

3、现场调查:对事故现场开展情况调查、记录、核实工作。调查工作由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现场隔离消毒处置情况;爆发原因,灾害的危害程度;饮用水源的使用和保护情况;食品卫生情况;人畜便、垃圾、尸体的处理情况;现场环境卫生情况等。要做出全面的调查和认真询问,填写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并由陪同检查人员签字认可。现场调查结束,按要求填写《事故报告登记表》

4、现场处理:根据责任单位的违法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向县卫生局提出对责任单位的处罚建议。严格执行县卫生局作出的处罚决定。作好善后工作,严格监督责任单位的依法整改工作。

在整个现场处置过程中,卫生监督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行政执法规范和要求有效处置现场。确保信息通畅,及时向县卫生局及主要领导反馈现场情况和处置情况。同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和联系。

三、效果评估

通过以上工作,预计能较好地处置事故现场,较好地履行职责。

对现场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对处置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要进行深刻总结,以期在以后的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和应急现场处置工作中做得更好。

5.伤寒论论文 篇五

陈佳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9009230)

摘要:关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后世医家众说纷纭。其争论点无外乎病位在于膀胱与否,或是病在下焦,明确影响何种脏腑与否。那么,在此我想提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于足太阳膀胱,但不仅仅局限于足太阳膀胱。

关键字:太阳蓄血证 足太阳膀胱

太阳蓄血证作为太阳病的杂症,在伤寒论中有如下记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125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条)”

关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后世医家众说纷纭。其争论点无外乎病位在于膀胱与否,或是病在下焦,明确影响何种脏腑与否。那么,在此我想提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于足太阳膀胱,但不仅仅局限于足太阳膀胱。

太阳蓄血证是瘀热互结的证侯,太阳蓄血证是瘀热互结于下焦的证候,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和血结于下焦,于是就形成了太阳蓄血证。如果血热初结,热是刚开始的意思,热重势急,热邪重而且热势也比较急,瘀初成而较轻浅,瘀血刚刚形成,但瘀血比较轻浅。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而表邪已解者,用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若血热瘀结,血和热瘀结在一起,瘀成形而势重,瘀血已经成形了,瘀血的病势也比较重;热已敛,收敛的敛,而势缓,热邪已经收敛了,热势比较和缓;热和瘀血相结,瘀血已经成形了,热势已经收敛了,热已敛而势缓,热势比较和缓;证见,证侯见什么呢?少腹硬满,证见少腹硬满,如狂或发狂,或身黄,脉沉微,这个微是有形邪气阻滞,脉气不利的表现;或沉结,这个结也是有形邪气阻滞,脉气不利的表现,沉都是病在里,小便自利,这是鉴别诊断,用抵当汤破血逐瘀。这是太阳蓄血证的第二个类型。第三种情况,血热互结,瘀成形而势缓,热虽有而势微,热势比较微弱,证仅见,证侯仅见什么呢,有热,少腹满,小便自利者,这又是和太阳蓄水证相鉴别,小便自利者,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从第106条我们可以看出,太阳蓄血证的它的成因可以是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机 1

能,也可以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因为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比较低下,饮水过多,膀胱来不及气化水停下焦,反过来又影响了膀胱的气化,这两种成因都可以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气化不利就会使废水排除不利,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以后,津液不能够化生,不能输布上承,所以上面表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些津液缺乏的这种证候。那么就明确了其病位与膀胱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124、125条分别叙述了太阳蓄血证的两个个主要症候。首先邪热不解,热入血分,继而循经上扰心神,其人出现发狂的现象。当然因其病位与膀胱有着密切联系,其人自会出现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等一系列下焦不适的症状。那么分歧就在第126条,倘若病在膀胱,那么其人小便反利是为什么呢。所以有的人就认为,《伤寒论》中所描述的太阳蓄血证,很可能就是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细菌和病毒毒素的刺激,导致了泌尿系统的微循环的障碍,它并没有影响肾脏的功能,而是泌尿系统的微循环的障碍,因此他有特别不舒服的感觉。还有的人索性将太阳蓄血证的病位进行更改,提出“病在胞宫”,“热入血室”等观点。因而,个人认为太阳蓄血证病位在于膀胱,但不仅仅局限与膀胱。不局限之处是围绕着足太阳膀胱进行扩充的。

邪热不解,入太阳经,一则偱足太阳膀胱经,产生小便不利气化失司的症状你,另一侧偱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终归于大肠,热结肠腑,出现小便利,而少腹满的现象。《症因脉治·肿胀总论》:“伤寒腹胀之症,恶寒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此热结膀胱之症。若里热不恶寒,自汗不大便,烦满燥实,此阳明胃实腹胀之症,若腹胀硬痛,小便自利,大便或黑,此蓄血腹胀之症也。”因而与手太阳小肠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根据经络循行走向,邪热循经上传,自手太阳小肠经,上传入手少阴心经,热扰心神,则出现心神不宁,其人发狂的现象。这也代表着邪热由下焦传入上焦,由表入里,这刚好对应“其人脉微而沉”,此人虽体内水液代谢失常,但是邪热仍在下焦,未入阳明,因而暂时不会出现结胸的表现。邪热亦可循经下传,自足太阳膀胱经下传入足少阴肾经,阴不及阳,进而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因而出现脉微而沉,并可推知寸口脉微而尺脉推之不及。按此规律,接下来足太阴脾和手厥阴心包受邪,手厥阴心包横穿足厥阴肝,肝木乘脾,木不疏土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出现病人身黄的现象了。因心包受邪,脉出现结像,提示病情进一步加重。

“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这句话仲景想告诉我们,太阳蓄血,不仅仅局限前后二便的出血。不少医家提出热结胞宫血室也可导致其人发狂,《金匮要略》妇人篇就有记载热入血室导致妇人发狂的病案。同时也有医家指出腰椎骨盆处骨折也可算蓄血证的一个诱因。由此可见,小便的利与不利便是判断病情的一个标准。那么尿液属水,太阳蓄血证应当属于血份证,“水”和“血”又有何种关系呢。水和血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在脾胃后天的运化之下,疏布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古人早就有“津血同源”以及“夺血者必无汗,夺汗者必无血”的说法。小便不利,水液气化代谢失司,那么血液运行也就失常,则不可再用破血药物进一步损伤人体,反之,小便自利,说明体内仍有淤血横行,此时采用破血逐瘀药物,来缓解蓄血之象。可见,用何理法方药都与水液代谢相关,无论病位在何处,都不外乎要与太阳膀胱府发生一定的联系。

6.怎样学习《伤寒论》 篇六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技术交流协会

怎样学习《伤寒论》,简要地说,要学好《伤寒论》,必须熟读、理解、运用。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运用是提高。所以,初学者应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本篇着重从上述三个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熟读

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基本功。但由于《伤寒论》的文字,受到汉以前的文学影响,承袭了汉以前的“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主”等文法。因而在阅读时,必须掌握这些文法,才能读通弄懂。

所谓“省文法”。论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笔法写成的。例如只提一证一脉,以概其余,这就应当前后文联系地读,领悟原文精神。如“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为什么脉浮数者,还可以发汗?而且宜用麻黄汤呢?这条原文必须与第一条太阳病提纲,第三条“„„名为伤寒”的提纲,以及第35条麻黄汤证的主文相互对照,才能搞清楚“脉浮数宜麻黄汤”的道理。此类条文论中甚多,读时应一隅三反,不然则读不通。

所谓“倒装法”,亦称“倒装句”。论中的原文多数是按主证、主脉、主方,或提示病机、转归、治疗、禁忌等依次排列,这是顺叙,可以一读便通。但有的条文则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顺叙排列的,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本条小青龙汤主之句,应移在“发热不渴”的句下,与全文才能衔接,论中此类条文,在理解时应将倒叙文句,按语法原理,换回顺叙的意思。

所谓“插叙法”,是在叙述中插入其他脉证,或插叙疯机.或带有鉴别诊断的作用等。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

也,抵当汤主之”。本条是叙述蓄血发黄的证治,与上下文三条并列,都提出小便利与不利,以兹鉴别蓄血证。这类条文六经皆有,应当明辨。

所谓“举宾略主”。亦属“省文”之类。论中六经辨证,在提纲中叙述之主证、主脉,以后的条文中则多有省略,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尔后凡提“太阳病”三字,则包含本条的脉症。再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原文中心意思是讨论太阴病的治法。因而“属太阴”三字,则寓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白痛”的主证,其“自利不渴者”,即省略了主证。这种条文必须参合太阴病提纲认识。

以上是论中几种常见的语法,应当熟练掌握。然而,更重要的读法,还在于熟读六经总纲,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辨证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例如桂枝汤证的条文,应把前后桂枝汤的主证、兼证、变证的条文都列举出来;读到辨证的条文,如麻黄八证、结胸三证、柴胡四证等的辨证特点,都要读到滚瓜烂熟对答如流的程度。同时,对方剂的组成、主治、功用、禁忌,以及重要方剂的剂量比例,特定的煎服法,都应熟记,这样才算基本读熟了。

应当明确,熟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和继承《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所以,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必须对论中的类病、类证、类方、变证、变法、变方等加以注意,其间所贯穿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只有在熟读中才能理解。例如,在辨证方面,原文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等等,都是“一锤定音”的意义。再如治疗方面的“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这里虽只举一证,但是其主证,因而“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即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又如在用药方面,大青龙汤中的麻黄用六两,麻黄汤中只用三两;麻杏石甘汤中的石膏用半斤,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大。真武汤中用生姜,理中汤中用干姜,同样都是姜,只是干鲜之别。如果互换互用,那就失去了制方的原意,凡此种种,只有熟读之后,临证才能运用自如,取得读书的效益。

二、理解

《伤寒论》是有深奥理论的。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日本人喜多村在《伤寒论

疏义》中亦指出:“医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语孟’„„没有《伤寒论》的医学是不能成为其医学的。”可见,对原文的理解,是一个深化的重要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对《伤寒论》加深理解?

第一,要了解《伤寒论》的理论渊源及其与《内经》的内在联系。因为《伤寒论》是继承了《内经》和《难经》的理论,同时收集了汉以前的方药,并联系临床实际而写成的医学论著。所以,《内经》中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的具体运用大都落实在《伤寒论》之中,如其中“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总纲,实则是阴阳为万物之纲纪的具体化。在六经病变中明显地看出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道理。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分证,三阳之气盛,三阴之气衰,三阳为阳热实证,三阴为阴寒虚证,其病机皆是本源于《内经》。同样,六经所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实源于脏腑学说;六经的经络循行,乃至病理变化,皆属于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因而学习《伤寒论》,追溯《内经》之源,对加深理解《伤寒论》是有帮助的。

第二,要加深对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归纳有二:其一是六经的主证,其二是六经的兼变证。

六经病主证包括太阳病的表寒证,阳明病的里热证,少阳病的半表半里证;太阴病的脾阳虚寒证,少阴病肾阳虚寒证,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证。此六经病证,必须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各方面详细弄清楚。主证既明,理解兼变证就有了基础。

六经兼变证,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太阳病的转变,实证多传阳明,虚证易陷少阴。表寒实证多向阳明发展,即表寒郁阳一表寒郁热一表寒化热一纯热证,与此相反,太阳表寒虚证则易陷少阴。因为寒能伤阳,阳气损伤,又可招致水邪内停。所以,表寒虚证之演变,一则为卫阳不足,在表之阳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一则为阳虚停水,如苓桂术甘汤证;以及真武汤证等。由此可知,太阳经的兼变证之所以繁杂,正是仲景据六经生理病理,以及误治失治,反复议论,洞悉常中之变,示人以规矩。

还必须指出,要加深理解伤寒的本旨,应选择适当的注本,浏览各家注解,以便进一步帮助深化理解。

首先应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这是第一家通注《伤寒论》的著作,并以《内经》为主要依据。读后可了解仲景如何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以启迪学者加深辨证的思想方法。

其次是读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它采用摘其总纲,明其大旨,汇节分章,理明义了的方法研究《伤寒论》,便于初学者掌握(伤寒论》的概貌。

再次读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他主张不必孜孜于仲景旧论编次,重要的是学习仲景辨证心法,读后可加深伤寒方证的理解,于临证大有益处。

最后还可读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通过临床实践,从《伤寒论》条文中研究仲景立法和治疗。可领悟伤寒确立治法的所以然,甚为实用。总之,成氏溯其源,张氏综其全,柯氏察其微,尤氏析其法。若能师其诸法,对《伤寒论》的理解必然会达

到新的境界。

此外,在学习《伤寒论》时,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伤寒论》详寒略温,对六经的寒化证论之甚详,这是伤寒学说的特长。但对温热病的论述殊感不足,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使寒温两说融为一体。后世温病学家,善治伤寒之学,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是《伤寒论》的最好注本。历代注伤寒者,多为随文衍义,囿于伤寒论伤寒,而温病学家跳出伤寒的圈子,看到了伤寒之不足,阐发伤寒之未备,这种治学方法着眼于学术的发展,难能可贵。

三、运用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落实在一个“用”字上,这是学习《伤寒论》的最终目的。日本学者浅井侦庵在指导门人时说:“学习《伤寒论》时,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伤寒论》,把《伤寒论》同病人看成一体来学。”丰浦元侦强调,要在病人基础上读《伤寒论》。日本人对《伤寒论》的学习,务求落在临床实处。这实际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陈修园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也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临床上运用伤寒方,要一个一个方去摸索,掌握每一个方的病机和适应证,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比如:“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据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脉证,其病机是“血虚肝寒”,常用于冻疮。但从“血虚肝寒”的病机推论,笔者用本方治痛经、无脉证,以及脱疽等都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别是遇一例“乌嘴病”,患者每于寒冬季节,嘴唇四周、鼻梁、耳郭、两手指掌关节均紫黑,一直到次年春来,乌黑的皮肤才渐渐恢复正常。病情年复一年,经用补气活血法治疗无效。据其临床证候,冬寒发作,血虚寒滞,故用当归四逆汤原方。服25剂后一

切正常,当年即未复发。本方之所以用于各种不同病例均能获效,病证虽殊,而“血虚肝寒”的病机则是一致的,故能异病同治。

在实践运用中,对论中之方还要一类一类比较,找出一类方中的代表方。如苓桂剂类方中有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此类方共同都能温阳利水,补脾渗湿。而在具体运用时,应将每一方的药物组成,主治功用,结合临床反复验证,取得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资料,进而在类方中挑选出代表方。这一类方中,苓桂术甘汤可以推为苓桂剂的首方,用其治脑积水,可配固肾药,或加泻水药;治肺心病可合二陈汤,或配真武汤;治胃液潴留,可配六君子汤;治疗肠炎,可加健脾固涩药等。若从其组方原则来看,阳虚者加附子,气虚者加参、芪,脾虚者重用术,湿甚者加利水药,随其证加减,这样以一方为中心,权宜应变,反复验证,方剂就用得活,用得精。

再则,在运用时必须摸索其临床特征,以便掌握每个方的指征。例如: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是脾胃同病,湿热并存,气机阻滞,用其治痞满证,舌苔必然黄白相兼略腻,这是重要体征之一,因为全方辛开苦降,辛有半夏、干姜,若舌苔黄则姜夏之辛当禁;若舌苔少质偏红,寓有阴虚伏热,绝不可妄施。所以,临床上用半夏泻心汤,多宜于消化系统疾病,病性寒热夹杂。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等。凡呈现湿热并存,舌苔黄白相兼是用本方的特征。

还必须指出,临床运用伤寒方,剂量的比例应参照原方用量,如桂枝汤的桂枝与白芍的用量,大青龙汤的麻黄与石膏的比例,都有其特定的意义。煎服法也是很重要的,如附子泻心汤应泡“三黄”,煎附子,一者取其薄味,一者取其浓汁。若不按其煎法,势必失去制方的意义而影响疗效。

7.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 篇七

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以后至6月龄以内的仔猪,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或当外界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当、断奶过早、卫生条件不善、气候骤变、温度变化较大等引起猪的抵抗力减弱, 从而引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败血型)

发病仔猪体温升高至41~42℃之间, 精神不振, 食欲废绝, 病程稍长者呈现下痢, 排淡黄恶臭稀粪, 呼吸困难, 耳根、胸腹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

2.2 慢性型 (结肠炎型)

寒颤, 眼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 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 有些病猪发生咳嗽, 病程2~3周或更长, 最后衰竭死亡。有些病猪在中, 后期皮肤出现湿疹, 以干涸的痂样物覆盖, 揭开见浅表溃疡。

3 病例变化

3.1 急性型的呈败血症变化, 脾脏肿大, 呈暗蓝色, 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 充血、肿胀。肠黏膜发生严重的黏液性炎症。

3.2 慢性型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在盲肠、结肠和回肠末端黏膜上, 出现坏死性肠炎变化, 肠壁增厚, 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呈淡绿色麸皮样物, 去除样物可见边缘不齐的大面积溃疡, 肝脏和胆囊黏膜上也可见同样的小坏死灶。

4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临床上急性猪副伤寒主要与急性猪瘟、猪丹毒、猪肺疫进行鉴别诊断 (见表1) 。

5 治疗措施

5.1 西药治疗

5.1.1 肌肉注射硫酸黄连素100 mg, 每天2次, 连用2 d。

5.1.2 呋喃唑酮每天20~40 mg/ (kg体重) , 每天2次口服, 连用5 d。

5.2 中药治疗

黄连9 g、木香9 g、白芍12 g、槟榔12 g、茯苓12 g、滑石15 g、甘草6 g, 煎水分4次喂, 2 d喂完。

6防制

8.猪副伤寒病的诊治 篇八

【关键词】 猪 副伤寒病 诊治

1.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月龄内发生较多。猪副伤寒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包括健康猪的肠道。当猪营养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母猪缺奶,或管理不当,如饲料变质,猪舍潮湿、气候突变、受凉、长途运输和发生其他疾病等,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这些沙门氏杆菌迅速繁殖,侵入机体而引起发此病。如果本病一旦在猪群中发生,病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猪体后,毒力增强,此病由散发而成为地方流行性或暴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多雨潮湿的季节多见。

2.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 (2-4月龄) ,通常情况呈散发状,在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均可暴发,此病无明显的季节性。该病易与猪瘟、猪气喘病等混合感染。

2.1急性型(败血型):常发于仔猪断奶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达到41℃左右,食欲减退或废绝。发病初期有便秘,随后下痢,稀便恶臭。病发前3天,在鼻端、耳尖、腹部及四肢的皮肤上呈紫色,病猪精神呆滞,身体摇晃,体温开始下降。病程到3—5天,病猪大多数死亡。

2.2慢性型:属最常见病型。一般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情较急性不明显或缓和,病猪体温略微有所升高,精神萎靡,喜卧,病初期偶有便秘,后期转变到腹泻,粪便恶臭并呈黄色或黄绿色,粪便内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等状物,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肛门失禁。病猪体态渐渐消瘦,最终身体因脱水而死亡。

3.病理变化

急性者通常脾肿大,颜色较深并带蓝色,切面呈蓝红色,脾髓质僵硬。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及出血。肝有轻微肿大,偶见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全身各粘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粘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亚急性和慢性者猪体消瘦,部分病猪皮肤有痂样绿豆大皮疹,特征性病变是盲肠、结肠、回肠后段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质,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剥开底部可见红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呈干酪样变。脾稍肿大,呈网状组织增殖,有时肝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前下缘有时发现肺炎实变区。

4.实验室诊断

4.1无菌操作取肝脏、脾脏、胆汁和心血。分别接种S.S.琼脂培养基和改良S.S.琼脂培养基(即在S.S.琼脂培养基里添加0.5%胰蛋白胨或月示胨),在37℃培养24h可见均一、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的小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偏小的球杆菌,血平板上不溶血。

4.2无菌取肝、脾、肺、肾、淋巴等组织。研磨加适量PBS,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腹腔接种小鼠4只,每只接种0.5 m1,2只接种PBS作对照,小鼠于接种病料后第5-12天死亡。

4.3用分离细菌接种生化培养基。48 h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利用枸橼酸盐,甲基红试验阳性,靛基质、硫化氢试验阴性。

4.4用药敏试纸对分离细菌进行检验。结果丁胺卡那霉素、先锋霉素、菌必治、复达欣、氟嗪酸等高敏;氟哌酸中敏;庆大霉素低敏;红霉素、磺胺、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等耐药。

5.综合防治措施

5.1预防

5.1.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常发本病的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金霉素等抗菌素,但如发现产生抗药性,应改用其他药;当发现本病时,立即进行隔离消毒;病猪尸体应深埋,防止病菌散布和人食后中毒。

5.1.2预防接种。 我国生产的仔猪副伤寒活菌苗适用于1个月龄以上的哺乳或断乳的健康仔猪。按瓶签说明进行注射或口服。

5.2治疗。在改善猪的饲养条件、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隔离治疗,可能达到较好疗效。同时用药剂量要充足,注射维持时间宜长。

5.2.1抗生素疗法。常用的是土霉素、新霉素和强力霉素。土霉素: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分2—3次服;肌注,每千克体重40毫克,一次注射。新霉素: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15毫克,分2—3次服。强力霉素:口服,每次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日1次。

5.2.2磺胺类疗法。磺胺增效合剂疗效较好。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 D)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加甲氧苄氨嘧啶(TMP或DVD)每千克体重4—8毫克,混合后分两次内服,连用1周。或用复方新诺时(SMZ-TMP),每千克体重70毫克,首次加倍,每日内服两次,连用3-7天。

9.伤寒论学习心得 篇九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

1、各病有主脉;

2、一脉主数病;

3、一病见数脉;

4、脉法颇灵活;

5、用脉象解释病机;

6、以脉象指导诊断;

7、以脉象指导治疗;

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

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

1、治未病;

2、注重顾护脾胃;

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

4、强调标本缓急;

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

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土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

10.我学《伤寒论》有感(上传) 篇十

我作为一个“业余”学习生虽然学过一些中医基础知识,但也深知中医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学会中医相关知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国家也一直在推广和发展中医中药,有机会学习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的《伤寒论》,心中既期待又担心,心里暗想:我怎样才能学会?

那是多么难忘的一天!2013年6月8日我正式参加《伤寒论》的学习班,在紧张的期待中,李赛美教授出现了,她和蔼可亲,娓娓而谈,别开生面的讲起了本是非常艰涩难懂的中医,让我轻轻松松,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伤寒论》的基本概念,《伤寒论》的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成书于公元200~205年。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全书共10卷,22篇,398法,共有药方113个。在听课的过程中我领略到了“经方的魅力”;“经方之梦”令人神往; “经方之用”造福人类,让人心情澎湃;“经方之美”令人折服;“经方之荣”让人敬仰。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李赛美教授多次向我们强调药方用得好,可以“一方打天下”!当然,其的前题是要辨证论治,方剂要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加减,才能达到其疗效,药到病除,才能真正做到为不同的病人使用“一方”治病。最是有趣的是,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妙方:“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此方也可“一方打天下”,这么容易记的方让我暗乐了半天。此后有一次得了外感,以往总是吃西药的我,大大方方地拿来“小柴胡”喝了下次,不想没多久感冒就好了,真神!

在临床护理中,常要向病人行健康宣教,学了《伤寒论》后心里的底气更足了,指导起病人来容易多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人手术后出现痰多,我指导病人分次饮水2000~3000ml,病人饮水后痰液日渐减少,这是因为津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所以病人补足津液后固阳,起到扶正祛邪,病则愈。喉咙痛的病人指导其用甘草汤,予甘草6克,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一日二次。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少阴咽痛。病人服后感觉好多了,此方为一味药,易记易煎煮,非常受患者欢迎。我还为恶性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推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云苓、当归、甘草、大枣等药物作为食材煲汤饮,起到增强免疫机能、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作用,深受患者喜爱。

11.仔猪副伤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猪副伤寒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25-01

仔猪副伤寒病也被称之为沙门氏菌病,仔猪患上该病的几率较高。该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病,一头仔猪患病可能会导致几头甚至几十头仔猪死亡,致使养殖户亏损严重。因而做好猪副伤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病情况

2013年8月22日,我旗一农户养殖的23头仔猪中有5头相继出现发烧、便秘、腹泻、皮肤发绀等症状,次日中午该户主查看猪舍,发现已死亡6头,另有4头也表现出该类症状,对死亡病猪进行剖检,可见病猪的脾脏肿大,淋巴结出血、胃肠溃疡,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大部分断奶仔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突然升高,食欲减退,腹泻、便秘,腹痛明显,大便干燥、恶臭,病猪在出现该症状后2~4 d死亡。

2.2 亚急性与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眼部内有脓状分泌物,并伴有角膜浑浊,情况严重的会转发为大小肠溃疡,大便干燥、恶臭明显;部分患有肺炎的猪群,表现为咳嗽严重,呼吸困难,发病后开始消瘦,萎靡不振,最后死亡[1]。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依照疾病的流行特点、症状以及剖检观察分析可诊断出副伤寒病。

3.2 实验室诊断

对病猪进行尸体解剖后,取病猪的大肠内容物置于普通琼脂平板上,并在恒温37℃的环境中连续进行细菌培养24 h,在琼脂平板内还可看到周边整齐的黄白色单个小菌落。在挑选特殊菌落抹片,对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看见两端钝圆,排列较散,偶见3个左右连在一起的革兰氏阴性短小直杆状细菌,并挑选单个菌落置于37℃中培养24 h,并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穿刺,会有H2S出现,且底部为黑色,斜面为黄色[1]。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

科学喂养,定期打扫猪舍,保持猪舍环境的干燥、清洁,增强猪群的自身抵抗力,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现今常用的预防接种药物为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或刚断奶的再猪仔进行预防接种,该冻干菌苗可口服或肌注。口服标准为将冻干菌苗稀释至5~10 mL,并与饲料搅拌均匀后喂养。也可稀释至1~10 mL灌服。肌注标准为:依照冻干菌苗标注的使用说明书与20%的生理盐水混合后,注射1 mL,达到增强猪群免疫力的目的。在免疫接种前后10 d左右,应停用抗生素。

4.2 科学喂养

在饲养的过程中,应供给仔猪易消化的食物,并补充其每日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猪舍应定期消毒,一周两次。同时须做好通风工作,每日所使用的食槽、水槽等应定期用氢氧化钠清洗,在用清水冲洗干净[2]

4.3 治疗

4.3.1 病猪隔离 对于患病病猪应做好隔离工作,以免传染给其他仔猪。

4.3.2 药物治疗 对于已患病的猪群,可使用病原体较敏感的抗菌类药物,在发病初期应立即给药治疗,以防疾病恶化,所用药物剂量要足,治疗时间宜长不宜短,并中途暂停使用其它药物。患病病猪的药物治疗包括:采用30~50 mg的土霉素根据患猪的体重情况配制后肌注,一日一次,连用一周。发现病猪症状有无减轻,若有缓解,则继续治疗[3]。

5 讨论

猪副伤寒病的致病因素较多,饲养管理不当、气候因素、断奶过早等均易导致该病发生,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猪感染沙门氏杆菌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该疾病无固定的发病期,任何季节均可能发病。该疾病的致死率相当高,对于一个月以上的哺乳猪仔以及刚断奶的猪仔,一定要做好疫苗防控工作,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玉刚.1周龄仔猪急性剐伤寒病诊治及体会[J].畜禽业,2013(1):68-69.

[2] 黄文峰.中西医结合治疗仔猪副伤寒病[J].养殖与饲料,2010(4):27-28.

12.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 篇十二

1 病原

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体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属, 该属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菌体长约1~3um、宽约0.6um。 该菌不产生牙孢, 多数为周身鞭毛 (少数无鞭毛) , 能运动。 沙门氏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2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源, 病菌可随粪便、尿液、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场地、圈舍和水源, 通常经消化道感染, 交配和人工授精也能传播。 各年龄的猪均可发病, 但主要侵害2~4 月龄阶段的仔猪, 哺乳仔猪及成年猪极少发病。

3 临床症状

仔猪副伤寒的潜伏期视猪的抵抗力、细菌数量及毒力而异, 数天至数月不等, 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 种。

(1) 急性型。 该型症状来势迅猛, 类似猪瘟病。 断乳前后的仔猪有的突然发病并迅速死亡, 有的精神不振, 体温升高至41~42℃, 收腹弓背, 腹泻, 粪便恶臭。2~3 天后体温稍有下降, 后期有带血粪便粘污, 此时部分猪伴有咳嗽或呼吸困难。 由于心衰而使皮肤 (特别是耳尖、四肢、胸腹等处) 呈暗红色或紫红色。 该型的发病率低而死亡率高, 病程较短。

(2) 慢性型。 该型的特征病变为坏死性肠炎, 盲肠、结肠或回肠后端肠壁增厚, 黏膜上覆盖一层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弥漫性坏死性物质, 剥开可见底部为红色, 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肿胀, 部分变为干酪样。 脾稍肿, 肺部增大处呈灰红色。

4 诊断

该病多发生于2~4 月龄的小猪, 流行缓慢, 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 阴雨潮湿、猪只饲养管理和圈舍卫生条件不良等对该病的发生影响极大。 病猪呈现高度消瘦和持续性下痢或周期性下痢。 剖检特征是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 急性者大肠黏膜肿胀发红, 有出血点。 脾肿大, 肝脾肾等器官有米粒大坏死灶。 慢性者大肠黏膜增厚, 有浅而平的溃疡和坏死。 肠黏膜表面附着灰白色或暗褐色似糠麸样假膜。

5 综合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防止该病侵入猪群。 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尽量不从场外购进仔猪。如果必须从场外购进仔猪, 要先隔离观察1周以上, 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以混群饲养。

(2) 坚持 “ 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的防治原则, 对45~50 日龄的仔猪选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 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 肌肉注射1m L, 免疫期可达9 个月。 已感染的猪不宜注射。

(3) 建立健全疫病临测汇报制度。 当发生疫情后, 镇村兽医人员应积极向当地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上报疫情 (包括疫源、疫点、疫病发生数量、分布及危害状况) , 并积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4) 猪群中发现病猪时应及时隔离治疗, 对同群猪进行预防注射, 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 对猪舍及运动场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6 治疗用法

13.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 篇十三

李延香查贵桃

【摘要】: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李延香,查贵桃(附属二院传染科内科241000)近几年来非典型伤寒日趋增多。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院自1981年至1991年收治伤寒326例,其中误诊64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0例,女34例;年龄14~69岁,...【关键词】: 非典型伤寒 误诊分析 多系统并发症 肥达氏反应 耐氯霉素 副伤寒杆菌 神经系表现 肠出血 感染性精神病 临床表现

【分类号】:R516.304

【正文快照】:

非典型伤寒的误诊分析李延香,查贵桃(附属二院传染科内科241000)近几年来非典型伤寒日趋增多。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院自1981年至1991年收治伤寒326例,其中误诊64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0例,女34例;年龄14~69岁,其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14.《伤寒论》读后感 篇十四

“素问: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上篇中讲到当疾病从太阳传到少阳时,身体的抵抗能力已经是非常的弱了,然而值得说明一下的是:三阳阶段的正气损耗只是“阳为使”功能的外在耗损,还根本不涉及到真阳的损耗,此时的阳耗完全可以自己恢复,无需补给。只有在疾病传达到三阴阶段的时候,才开始涉及到真阳的损耗,此处的真阳即是指“阴为守”之功能,而不是指我们常所谓之阴也。由于此时的阳耗不容易自己恢复,故需用一些补给方可恢复正常也,如理中四逆辈。

太阴阶段是指此时的“阴守”功能还处于非常强的阶段,几乎没有受到疾病的损耗。而太阴病即是指“阴守”功能遇到破坏,发生了一定的.损耗,故而发为太阴病也。少阴阶段是指当疾病经过前面的一系列传变之后,“阴守”功能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损耗,处于非常弱的状态,此时非四逆通脉之类方剂不可复也。“两阴交尽谓之厥阴”,两阴谓何呢?真阴真阳是也,即是指前面所说的“阴守”功能耗竭和真阴耗竭之状态。此时非大剂的敛阴回阳之品不可,乌梅汤即是如此。

结论:

1、整个伤寒论几乎都是在讲阳气的转变。

2、伤寒论中从太阳到少阴阶段俱是指阳气的损耗,然而阳气中又分阴阳,即分成“阳用”和“阴守”两类。三阳阶段讲阳用功能的损耗,邪去可自复,无需补给;太少阴阶段是指“阴守”功能遭到损耗,邪去不易自复,需补给方可。

3、真阴之耗损非常之快,当阳虚到一定时候就会及阴而迅速导致阴阳俱虚甚的厥阴(两阴交尽)状态。

15.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篇十五

公主岭市新桥村六屯一养猪户饲养过的猪发生了仔猪副伤寒病, 当时2月龄左右仔猪64头, 均陆续发病, 排浅绿色粪便, 迅速消瘦, 几日内先后死亡33头, 于是拉来2头死亡仔猪到我处就诊。

1 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体温升高 (41.5~42℃) , 皮肤粗糙, 尸体消瘦, 两眼下陷, 呈现严重脱水症状, 腹下、四肢末端, 两耳发绀, 局部有散在红斑, 据养殖户讲, 病猪精神不振, 被毛无光粗乱, 食欲明显减退或不食, 打寒颤, 经常扎堆, 叠在一起, 病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 形如粥状, 严重的粪便呈喷射状或水样。饮水较多, 由于拉稀、失水, 病猪很快消瘦, 呈现出收腹上吊, 弓背尖叫, 似有腹痛症状。后期病猪呼吸困难, 体温下降, 偶尔咳嗽, 一般经过2~8 d死亡。

2 病理变化

耳及腹部皮肤有紫斑,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 充血、出血;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心内膜、外膜、膀胱、咽喉及胃粘膜充血, 脾肿大, 呈暗紫色, 质地变硬, 触之如橡皮状, 肝肿大, 有针尖大或粟粒状灰白色坏死灶;盲肠、结肠粘膜充血、肿胀, 肠浆膜散在出血点或出血斑;在盲肠和大结肠粘膜表面覆盖着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 形成弥漫性坏死, 肠壁增厚。

根据以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 可初步诊断为仔猪副伤寒病。

3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集病猪的肝脏、脾脏, 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 37℃培养24 h, 可见圆形或卵圆形, 边缘整齐的乳白色透明的光滑菌落, 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为主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本病常发地区, 可对1月龄以上的断奶仔猪, 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苗2倍量口服预防, 可有效预防该病。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当和卫生条件不良, 气候的忽然变化而发生和传播的条件病, 多发生在饲养卫生条件不好的20日龄到4月龄仔猪, 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流行缓慢。因此, 改善仔猪的生活环境,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寒冷多变气候和阴雨连绵季节, 尤为重要。

4.2 发病后的措施

4.2.1仔猪发病后, 应将病猪隔离治疗, 被污染的猪舍彻底消毒, 未发病的仔猪应进行紧急免疫或药物预防。病死猪不准宰杀食用以防止食物中毒;治愈的猪或耐过的猪多为带菌猪, 有传播疾病的危险, 所以不能和无病健康猪放在一起饲养。

4.2.2药物治疗应依据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综合治疗。

(1) 氯霉素:肌注, 10~30 m L/kg, 每日2次, 连用5~7 d, 或10%恩诺沙星0.2 m L/kg, 一日2次, 连用5~7 d。

(2) 大蒜疗法, 将大蒜5~25 g捣成蒜泥或制成大蒜酊内服, 一日3次, 连服3~4 d。

(3) 腹腔注射法。每50 m L盐水加青霉素160万单位1只, 进行腹腔注射, 每天1次, 连用3 d。

16.伤寒危害大 预防并不难 篇十六

大家都知道,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排出的粪便和尿液里含有大量的伤寒病菌。这种粪尿常常会污染水、食物和手而引起伤寒的传播。其中,水源受到粪便污染是引起伤寒流行的最重要原因。当健康人吃了被粪便污染的生水,或经常到河边刷牙漱口、洗碗筷,或吃了被生水污染和苍蝇叮爬过的食物,就会将伤寒病菌吃下肚使人得病。从传播途径来看,预防伤寒并不难,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只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件事,就能有效地保护广大群众免受伤寒的危害。

1、不喝生水喝开水。喝生水是传染伤寒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生水煮开后,里面的伤寒菌就全部杀灭了,因此,只要做到不喝生水,得伤寒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2、注意个人卫生。大小便后,特别是饮食前要养成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的习惯,免得把伤寒等病菌带到食物上,再吃进肚子里使人患病。

3、改变到河边冼碗筷及刷牙漱口的坏习惯。河水很容易受到伤寒病人或带菌者粪便的污染,用它来洗碗筷及刷牙漱口,就可能传染上伤寒病。因此,一定要用清洁的自来水、井水或消毒过的水来洗碗筷和刷牙漱口。

4、不吃腐败变质和苍蝇叮爬过的食物,凉拌菜和生吃瓜果要先用清洁水洗净,然后再用开水烫泡才能吃,千万不能直接用河水洗泡,以免把伤寒病菌吃进肚里得病。

5、农村要积极兴办自来水,没有自来水的地区,要保护好饮用水源。河边厕所要迁移,露天粪坑要搭棚加盖,防止雨后粪便溢流入河。要制订村民公约,严禁在饮用水源的河、塘里洗刷马桶等便具。

6、要大力消灭苍蝇。苍蝇喜欢可爬粪便与食物,容易传播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所以要保持室内、外清洁,消除苍蝇孳生地,厕所要做到无蛆,要见蝇就拍,消灭成蝇。

7、伤寒病人的主要症状是长时间发热,还有全身无力,不想吃东西,表情淡漠等表现。为此,在伤寒流行季节、流行地区,如出现3天以上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就应怀疑得了伤寒病,要及时送医院查治。

8、伤寒病人要及早住院隔离,病家环境要彻底消毒。不要到伤寒病人家中串门或到病房中探望,更不要与伤寒病人一起吃饭、住宿,或者吃病人剩下的食物,以免通过密切接触感染上伤寒病。

17.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篇十七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翕翕发热:翕:和顺。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钮:鼻出血

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水气:病理水饮之邪。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変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変证。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白饮:白米饮,米汤。(五苓散)

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日甫所:申时前后,即下午3至5时左右。心下痞:心下有窒塞感。痞指症状。麻沸汤:滚沸的水。(大黄黄连泻心汤)

蒸蒸而振:高热寒战。蒸蒸:兴盛貌形容高热,振寒战。干噫:嗳气。

食臭:食物的气味。腹中雷鸣:指肠鸣剧烈。

捻衣摸床:病人神识不清时,两手不自主的捻弄衣被或

抚摸床边。不更衣:不大便。

汗出戢戢然:汗出连绵不断。

外证:阳明病里热实证反应于外的症状。

心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愦:糊涂昏乱。怵惕:恐惧不安之状。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面垢:面部如蒙油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蒸蒸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属胃:指转属阳明。

脉滑而疾: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转气:腹中有矢气转动。

宿食:停积于胃肠内未尽消化的食物。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表里:表指外证。里指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据按等症。趺阳脉: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导:因势利导,用润滑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谷道:肛门

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失气:同矢气,放屁。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喜忘:健忘,善忘

畜血:蓄血,瘀血停滞。蒸蒸而振:内热,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即寒战高热。

支节烦疼:通肢,四肢关节烦疼。心下支结: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过经:邪离本经,传入他经。

心下急: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觉

胸下结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结胀硬。藏有寒:脾脏虚寒。

四逆辈: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微续:指脉搏由小到大,逐渐浮起。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坼:裂开。

烦躁欲死:形容烦躁难忍。白粉:米粉,小麦粉 苦酒:米醋。冒:以物蔽首之状,指眼前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状态。息高: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气上撞心: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烧灼感。出汗:指用微火炒蜀椒至油质渗出。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其喉为痹:咽喉肿胀,吞咽不利。痹:闭塞不通。

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危侯。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脐上筑:筑:捣。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吐已下断:指吐利因液竭物尽而停止。亡血:亡津液。消息:斟酌。

劳复:大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清浆水:淘米泔水久贮味酸。(枳实栀子豉汤)喜唾:时时吐唾沫或清水痰涎。虚羸:虚弱消瘦。损谷:减少饮食。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竭。旧微溏:平素大便稀溏。

猝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嗜卧:病人精神倦怠,喜静卧。

法醋:按官府法定标准酿造的食用米醋

18.读伤寒论心得 篇十八

读伤寒论心得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读伤寒论心得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读伤寒论心得

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20,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

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

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是外感并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负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

读伤寒论心得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伤寒论心得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心得08-14

伤寒杂病论读书心得07-15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10-04

《伤寒论》第8条读后感07-13

上一篇:江南雪抒情散文下一篇:先进团总支事迹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