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024-08-23

数学集体备课教案(精选9篇)

1.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一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陈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复习课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计算方法,推导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运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其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任务。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看课本47至55页,看看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自己看课本,把主要知识要点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讨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三、达标训练。

1、我会填。

(1)动车组列车每小时可行250千米,记作();小明每分钟走60米,记作()。

(2)347×26的积是()位数,积的个位是()。(3)在○里填上“﹥”“﹤”或“﹦”。

170×40○17×400 94×280○94×300 73×305○305×71

2、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与350×47的积相等的有(),A、(350×2)×(47×2)

B、(350×2)×(47÷2)C、(350÷5)×(47÷5)

(2)在一道乘法算式,如果两个因数都乘5,积乘()。

A、5 B、10 C、25

3、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17×46= 508×36= 670×50=

4、我们学校有448人去旅游,门票每张19元,用10000元买门票够吗?

5、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60千米,花了6小时到达目的地。返回时,司机加快了速度,只用5小时。

(1)甲城与乙城之间有多远?(2)返回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要点;对你有什么收获?

2.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二

一、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 而数学这门学科更强调团结协作精神.

其实,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 发挥集体的智慧, 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拓展教学思路.但是, 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 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 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 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 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 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 突破和分解难点, 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体现课改精神.在集体备课中, 每位教师要群策群力, 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它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 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总之, 集体备课终始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 否则, 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 一包草”, 中看不中用, 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让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 匠心独运, 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 创造性地去设计, 去发挥, 去拓展, 去创造, 而不能集体备课“一包到底”.要“统分结合”, “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 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模式和格局.

二、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1. 了解备课内容, 认识集体备课的作用

许多教师经常把集体备课当成找教案, 《人民教育》也登载过一篇题为《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的文章.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实际备课时, 不难发现, 信息时代的发展, 网络上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教学成果, 有的甚至是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教案精选, 用老师们的话说:“放着这么优秀的作品不去采用多可惜, 何苦要再去动脑, 吃力不讨好呢?”看看, 教师并不是不愿意自己备课而是觉得没有必要啊!显然, 教师把集体备课的内容窄化为推荐或照搬名家的现成教案.当然, 专家们的作品值得学习, 其他途径得到的资料也可借鉴, 这是新课标一再倡导的资源共享的理念, 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 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照搬照用别人的教案.这种思想的存在说明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缺乏正确的认识.

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 其表现如下:

(1) 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2)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

(3)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

(4)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 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5) 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的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 不再起支配作用, 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 补充教材的内容.

2. 改革备课形式, 强化集体备课的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 我校数学备课组大胆提出了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集体备课制.同年级教师们必须先学习《课标》, 深钻教材, 根据本班实际确立导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再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最后根据需要设计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导学活动, 这样才能写出一份确实可行的教案.

几年下来, 教师们逐渐认同了这种集体备课, 并且从实践中认识到, 要写好一篇可行的教案, 确实要“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 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 而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 集体备课是实现此愿望的有效途径.

3. 确立备课制度, 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

当教师们都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必要性之后, 为了更规范化地管理, 我校数学组制定出了以下制度.

(1) 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以年级组为单位, 固定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 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 开学初, 各年级组长就组织一次全科性的集体备课, 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 再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 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

集体备课时, 我们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 大家有备而来, 发言踊跃, 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 都自觉地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 集思广益, 个人素质得到充分展现与提高.

(3) 安排人员整理.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 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在本周星期五前分发给教师, 以便老师们参考、设计下周的教案.

(4) 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领到资料后, 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 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 甚至再创造, 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5) 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 总结教训, 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 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 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4. 评价备课过程,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集体备课只是形式, 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所以评价时, 我们重在评过程, 看看老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 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能否查阅资料, 补充教学内容, 能否在集体研讨时, 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3.也谈小学数学的集体备课 篇三

一、集体备课的含义和宗旨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小学数学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年组集体研究、讨论教师讲课内容,从教材分析到教学设计再到教学反思等环节的设计。并且小学数学的集体备课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感和创新性。我们所提倡和积极探讨的集体备课就是同年组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是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是一种集体的效应,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相互借鉴,资源共享,优化教学方案,增强课堂效果,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使全体教师都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形成更新的多元思想。”集体备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种方兴未艾的备课形式,体现的是教师合作研讨,更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亮点。并且集体备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数学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集体备课,主要是确定讲授的理论框架、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着重突出备课中发现和明确的重点、新意,应解决的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应该坚持定单元,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的“三定”。还有要坚持“五统一”,这是集体备课的重要特征。即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在这样几个教学环节中,集中表现集体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体现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在以下环节做重点处理,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

新课改实施以来,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导向,而效率提高就是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是关键。集体备课是发挥众人智慧的行为,形成一节优质的教学设计,可以体现“集团效应”的优势,将多人的智慧集中起来。正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一样,教师的集体备课也是一种合作探究方式,是新课改中被广大教师所喜欢的一种备课方式,正成为一种趋势和导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四

内容课 题 分数的再认识 36-39 课 时 教学

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2.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3.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教学

重点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教学

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课前

准备学生准备铅笔几枝 教 学 过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分数知识。你能写出一个分数并读出来吗?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新课

(一)活动一:分数的再认识

1.请你拿出你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2.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3.小结:因为每个人的铅笔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也不同。在这件事上,铅笔的总数要看作单位一。

4.师拿厚薄两本书,说这两本书的三分之一的页数一样吗?为什么?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块蛋糕,(课件出图),这两个四分之一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两本书的三分之一中,因为两本书的厚薄不同,因此结果不同。在这里,要把书看作单位一。

在蛋糕的问题上,也是由于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把蛋糕看作单位一。

由此可以看出,单位一不同,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和实际含义也不同。

教 学 过

(二)活动二: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三)活动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3.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一?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一?

(四)总结

虽然都是四分之三,它们表示的多少一样吗?为什么?

三、作业 练习的1-5题 快乐同步练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8支 1/2 4支 8支 1/2 4支 4支 1/2 2支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分饼40-42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教学

重点 理解真“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教学

难点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课前

准备小黑板 教 学 过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讲故事引入。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这一天,师傅把解决午餐的事教给了八戒来解决。八戒出去化缘,从一户人家里化来了三张饼。这可让八戒犯难了,三张饼怎样分给四个人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2.用圆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然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并讲解。

(1)每张饼每个人得四分之一,每个人共得四分之三张饼。课件演示,强化理解:

(2)把三张饼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就是一张饼的四分之三。4.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

二、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介绍真分数和假分数。(出示课件)

分别写出几个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与同学进行交流。2.师板书概念:

像1/

2、1/

4、2/

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像3/

2、3/

3、5/

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出示课件)

三、练一练。

1.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2.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3.在直线上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

教 学 过

四、课堂练习1.练一练1-3 2.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真分数()(2)假分数大于1。()(3)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4)真分数小于1。()(5)等于1的也是假分数。()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六、作业:快乐同步练

七、板书设计 分饼

像1/

2、1/

4、2/

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像3/

2、3/

3、5/

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分数与除法 43-45 课 时 教学

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教学

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教学

难点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课前

准备小黑板 教 学 过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

(一)活动一:探索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1.把两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同学们都知道每人可以得到1块,谁来写一写算式? 2.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 所以1÷2=1/2,教师板书

3.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你能像这样再写几个算式吗? 4.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5.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教 学 过

程6.小结: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除数做分母,被除数做分子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5=()/()8÷7=()/()5/6=()÷()12/7=()÷()2.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

3.怎样把2又3分之1化成假分数?

(三)活动三:练一练

1.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几块? 2.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27/5 18/6 1又3/8 8又1/49 4.一共有15个桃子,共4千克,要平均分给5个小伙伴。

(1)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三、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自己表现怎样呢?

四、作业:快乐同步练

五、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1÷2=1/2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练习三 46-47 课 时 教学

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通过练习,理解分数与除法互化的算理和方法,并进行正确的互化。3.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4.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教学

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互化的算理和方法,并进行正确的互化。教学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课前

准备小黑板 教 学 过

一、复习

1、举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2、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3、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填写1、2后,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4/

5、1/5)(4/

12、8/12)(3/

6、3/6)(3/

7、4/7)重点说说写出涂色部分后空白部分你是怎样思考的?

2、先让学生独立填填后,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比较是怎样思考的? 1/4=1/4 2/8〈2/3 重点说说2/8和2/3是怎样比较的?

3、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教 学 过

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交流。

4、举例说说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然后独立解决第5题。

5、先独立完成第6题,然后说说比较方法。

6、先独立完成第7题,然后说说思考方法。

三、实践活动:观察年历,独立完成,交流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哪些问题?

四、作业:实践活动出数学报,并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五、板书 练习三

幻灯片出示知识点结构图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48-50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关系。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

重点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

难点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前

准备小黑板 教 学 过

一、铺垫孕伏

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2.根据120÷30=4在□里填数。

(120×3)÷(30×3)=□(12÷□)÷(30÷10)=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2.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刚才我们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三张形状大小相同的纸条。

①把第一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②把第二张纸条平均分成4份,其中2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把第三张纸条平均分成6份,其中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2)说说这三个分数的意义。

(3)把三张纸条上下对齐,观察阴影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启发引导,总结规律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3)总结归纳: 教 学 过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实物投影出题,一人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填书,再集体订正。)

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为什么?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探索得出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得到的?

五、作业

1、练一练1-4

2、快乐同步练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找最大公因数 51-53 课 时 教学

目标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3.使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学

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

难点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一、填一填:

呈现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2)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 填哪些因数?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引导学生讨论其它的方法。(出示课件)

二、练一练

1.课本52页“练一练”1,2题

让学生把书翻到45页,填写练一练第1、2题,教师巡视指导 2.第3题

让学生完成第3题。

实物投影学生填写情况,组织交流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一说有什么发现。3.第4题 引导发现:

这里第一行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第二行的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对于这样有特征的数字,可以直接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4.第5题,让学生写出第5题中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教 学 过

三、数学探索

1.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1)先让学生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2)再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组织学生观察表格,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谁能说一说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快乐同步练

六、板书 找最大公因数 12的因数有: 18的因数有:

最大的那个就是最大公因数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约分 54-56 课 时 教学

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及依据。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3.渗透等量变换的数学思想。教学

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

难点理解约分、最简分数等概念。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一、揭示课题。

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举例说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两个数的公因数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懂得什么是约分,根据什么来约分,应该怎样约分等知识。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1.做一做:(课件出示)

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从上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得出:我发现这几个分数的大小一样。板书:8/24 =4/12 =2/6 = 1/3(2)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发现吗? ①让学生观察这一组等式中的分子、分母变化特征。②由学生口头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3)教师利用电脑课件配合学生说明。3.概括小结。

(1)请学生尝试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接着引出约分的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2)介绍最简分数的名称和意义。

像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了,不能约分了,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4.约分的方法。

(1)把16/48化成最简分数。(2)介绍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教 学 过

三、练一练。1.第1题

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进行约分。教师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碰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2.第2题

用“猜灯谜”的形式进行约分练习。3.第3题

在○里填上“﹥”“﹤”或“﹦”。这里包含了多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其余的要约分后进行比较。4.第4题

写出三个相等的分数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小结

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

五、作业 快乐同步练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练习四 57-59 课 时 教学

目标1.进一步掌握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约分。3.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 教学

重点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

难点能够较灵活地进行约分 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一、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约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巩固应用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练习

二、练习

(1).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写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2和16 15和40 18和24 2.让学生说说找公因数的方法

3.补充讲解: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课件出示: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除到所得商的公因数只有1为止 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4.让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8和18的公因数 5.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并说说你的发现: 12和36 5和25 8和24 引导得出: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6.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和5 7和11 8和9 引导得出: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乘积(2).约分

1.提问: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约到什么程度?

教 学 过 程

2.把下面各分数约分。10/12 12/15 15/25 35/21 60/45 40/90 18/24 10/100 结合板演进行集体订正

3.判断下面每组的两个分数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5/6和25/30 5/15和/5 18/24和2/3 3/4和9/12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本领,有哪些提高,对你自己的学习还满意吗?

五、作业 快乐同步练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找最小公倍数 60-62 课 时 教学

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

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掌握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

难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写出20以内2的倍数。2.写出20的所有因数。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什么?最大的因数是什么? 4.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最大„„?

我们已学过了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等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3.引导学生探索“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的解决策略。(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3)实物投影学生所写,引导观察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1.找4和6的倍数。2.找4和6的公倍数。

在这些数中,既标由于“△”又标有“○”的数,有哪几个?它们是什么数? 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1)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什么?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吗?(2)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教 学 过 程

三、练一练。1.第1、2题 2.第3题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3.第4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阅读课本内容

四、总结

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怎样找最小的公倍数?

五、作业 练一练第五题 快乐同步练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最小一个就是最小公倍数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分数的大小 63-65 课 时 教学

目标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

重点会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大小;理解通分的含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

难点能应用分数大小比较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比较下列各分数的大小。

3/8和4/8 7/9和5/9 13/30和17/30 2/5和2/7 1/5和1/3 2/9和2/11(1)学生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2)说一说思考的方法。课件出示课本53页情景图

提问:操场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2.板书:通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一)比较教学楼和操场面积谁的大 1.创设情景,引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3.汇总学生的方法。

(1)数形结合,画图比较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子比较(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比较

将5/ 6和 7/9通分,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二)试一试

三、练一练。

1.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2)第2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3)第3题,运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2.选做第4题

第4题,引导学生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交流比较的策略。

四、总结 1.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可以把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与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2.通分的要点:

(1)和原来分数相等。(2)分母相同的数字。

3.还有什么疑问吗?觉得你表现怎样?

五、作业 练一练5-7题 快乐同步练 板书设计

比较分数的大小

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可以把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与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数学与交通66-68 课 时 教学

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

重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

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创设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阎村镇附近。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需要逆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比较方便。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教学时,首先呈现信息,引导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并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两辆车行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是什么车行的”,从而分析得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二、巩固练习试一试

本题应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注意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教 学 过

三、练一练 第1题

本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3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先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因为淘气的速度快,所以应该是在接近邮局的地方。再解决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列方程先求出相遇时间,再求相遇时笑笑走了多远。70x+50x=840,x=7;50×7=350(米)第5题

本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设未知数为x,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可以设牛的体重为x千克,大象的体重就是10x千克,再根据“大象比牛重4500千克”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解。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快乐同步练 板书设计: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旅游费用 69-71 课 时 教学

目标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程活动一:购买门票.师: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景园一日游 景园一日游

a: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 师:4个大人一个小孩选哪方案省钱?

师:右图有4个小孩,2个大人,他们选择那种方案省钱呢? 指两名同学板演:

女生计算a方案的支出、男生计算b方案的支出、生答:按b种方案省钱.活动二:练一练

师:根据你的发现,请估计以下三种(1、2、3题)情况分别选择那种方案省钱: 师:我们的估计正确吗?请动笔算一算。活动三:租车方案

师:育才小学11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合适: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第一组:如果都坐大客车 第二组:如果都坐小客车

第三组:如果租1辆大客车,还需要□辆小客车 师: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案比较各租车方案 大客车/辆 3 2 1 0 小客车/辆 0 2 3 5 乘客/人 120 130 115 125 租金/元 3000 3300 2950 3250 师:观察表格说说那种租车方案最省钱?

程活动四:试一试

师:如果育才小学32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最合适?

比较租金,找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 115÷25=4(辆)„„15(人)需租5辆小客车,共付租金650×5=3250(元)共付租金:1000+650×3=2950(元)共付租金:1000×2+650×2=3300(元)学生统计各组租车方案:填表

生答:1辆大客车和3辆小客车最省钱 独立计算租金,汇报多种租车方案 活动五:练一练

师:京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有10位家长带5名孩子,选那种方案便宜? a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300元 b方案:成人每位400元

小孩每位200元 独立计算费用 汇报a方案和b方案 a方案:

15×300=4500(元)b方案:

10×400+5×200=5000(元)

(三)10位家长a方案300×10+200×5=4000(元),五位孩子b方案 生答:混合方案最省钱。板书设计: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班级:时间: 年 月 日 周 星期 教学

内容课 题 看图找关系 72-73 课 时 教学

目标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

重点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 教学

难点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程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出示第一幅图:

1.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

2.先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3.从中让学生了解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意义。(1)如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2)200表示速度是200米/分;(3)3表示过了3分钟。4.看图回答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在看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活动二:实践应用 试一试的题目。

1.关键是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下面呈现每道题目的要求。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关键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1)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2)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再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一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

(3)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二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

程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描述图表所表示的信息,说说自己的想法。(3)教师要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

(4)本题主要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2)了解题目的意义。

5.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五

课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8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赵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知道数是有大小的,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符号来描述数的大小。

2.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初步知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3.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4.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难点:

理解符号“=”“>”“<”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具盒,小猴、小白兔、小松鼠、小熊的头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决定举行第一届森林运动会,咱们去看看吧!

2.呈现森林运动会的画面。

(1)你们瞧,有哪些队参加了比赛?学生回答。

(2)请小朋友们数一数每个代表队各来了几位运动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排排队。(生说,师用小动物图片粘贴)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

(1)小动物们首先要进行的是拔河比赛,参加拔河比必须两队人数要相等。小朋友想一想哪两个队可以参加拔河比赛?(生提出比赛队伍,可简单说说理由,引出“同样多”)

(2)我们一起来验证小兔队和小猴的的队员是否同样多。

用小兔头饰和小猴头饰摆一摆,说一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3)指出:像这样,小白兔和小猴的只数同样多,我们就说小白兔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相等,可以用“=”连接起来,写成4=4。(板书)

(4)介绍“=”。

“=”叫做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读作“等于”。

学生读并观察“=”的样子。

学生汇报:两横一样长,粗细一样。

指导学生写“=”。(师板书,生书空。)

(5)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3个○,让学生对着○摆△,要求△和○同样多,指名到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自己摆。

问:△有多余吗?○有多余吗?

△和○都没有多余的,说明△和○同样多,我们也可以用“=”来表示。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

(6)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像刚才小白兔和小猴的只数同样多,△和○的个数同样多,我们都可以用“=”来表示。

2.认识“>”“<”。

(1)对比了小白兔队和小猴队,我们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再来比比其它的队,好吗?(生回答,师选两个队。)

(2)以小松鼠(5)--小熊(3)比赛为例,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指一名板演。

(3)师边演示边问:一一对应下来,你发现了什么?(生回答)

(4)指出: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的多,也就是5比3大,可以写成“5>3”;反过来也就是3比5小,可以写成“3<5”。

(5)引导观察并指导书写“>”“<”。

“>”:大口朝前大于号,

“<”:尖头朝前小于号,

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

指导书写“>”和“<”:先书空,再描红,最后独立写。

(6)启发学生根据“5>3”和“3<5”再说说几比几大,几比几小。

(7)出示以下练习:

△△△△□□□□

○○○○○○○

()比()多()比()少

4○24○5

要求学生先用△和○摆一摆,再填空。

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

想想做做1:引导学生摆一摆,填一填。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想想做做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里应填什么符号?

四、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新课标第一网

和它们在一起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板书设计:

=><

练习设计:

1.出示:2○11○03○32○35○4

要求先在○里填上“>”“<”或“=”,再说一说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从1、2、3、4中任意挑选两个数,先比一比,再用“>”“<”或“=”连一连。

3.举卡片游戏。依次出示:

4>○2<○5=○1<○

要求学生从学具盒中选出合适的数字卡片并举起来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6.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六

课题:复习(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闵燕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能运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1~6的乘法口诀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

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整理1-6乘法口诀

1、引导学生看书第2题

提问: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

(1)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同桌讨论,指名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横着背。齐背,同桌互相背,指名背。

(2)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同桌讨论,指名说。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

让学生竖着背,齐背,同桌互相背。

(3)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

让学生试着拐弯背。

(4)师生共同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5)找出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并说出乘法算式。

(6)在其他的口诀中选一句,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同桌合作完成。

三、综合运用

1、做第4题,青蛙过河

小青蛙想到河对岸去,你们能帮帮它们吗?要求分男女生比赛两次,集体评讲。

2、做第5题,口算练习

限时练习,同桌互改,反馈,找到错因,及时纠错

3、做第6题

讲清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怎样想的

4、在○里填上>、<或=

2×3○6-320○3×82×4○4×25+1○5×1

学生完成后,核对答案,说说怎么做的

5、做第1题

第1小题独立完成;第2小题要求在后面写出得数。

补充:5+5+5=□×□=□1+1+1+1=□×□=□

□×□=□+□(填相同的数)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在○里填上>、<或=

6×4○2016○3×65×4○4×51+1○1×1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154×()=4

()×6=()()×()=12

学生完成后,集体评讲,反馈

教后记:

7.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七

一、整体通读, 确定要求, 提出困惑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而过于注重解题技能技巧。如何唤醒教师对数学学习过程价值的重新认识?集体备课组要求教师重读《数学课程标准》, 并结合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 细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与要求, 认真备课, 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思考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如何培养。

小数乘、除法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师教学用书》, 比较容易把握单元教学的相关要求。在集体备课之前, 首先让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整理出教学难点:

(1) 小数乘、除法时准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3) 熟练进行关于小数的简便运算;

(4) 探索因数与积、商与被除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 加强运算意义的理解指导。

教师提出的教学难点, 大多都是教学的重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是集体备课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在集体备课过程中, 教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计算教学中, 计算技能的掌握貌似是最重要的, 如何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关于归纳运算法则的时机, 教师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些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计算, 要尽快给出法则;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 要延迟“和盘而出”, 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悟”方法, 在尝试、失败与成功中获得自己深刻理解的运算法则。

二、以生为本, 突出思维, 促进发展

【研讨】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

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 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是指怎样算的、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运算法则是计算的向导, 是正确计算的前提。那法则究竟该不该归纳?在什么时候归纳比较合适呢?集体备课中, 教师们积极商讨, 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认为, 小数的乘、除法, 都是在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乘法的算理, 其实是利用“转化”的思想, 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后, 探讨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怎样处理积的过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能领悟到面对新知识, 可以尝试用转化的方法,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从而解决问题。小数乘法、除法乃至以后的数学学习, 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所以, 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悟算理, 而不是用“法则”过早禁锢学生的思维。

“我觉得算理要讲, 但法则可以早点给孩子, 每学一例, 都可以小结一些, 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对于后进生来说, 这更为必要。”另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

“那我们来尝试一下这两种方法, 看一看最后的效果如何, 到时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年轻教师有点兴奋地提议。

【反思】他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处理好“算理”与“法则”的关系。要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法则和熟练地运用法则。根据最后的讨论结果, 让教师们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试验。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 可以尽快给出“法则”, 而在学生思维相对不太活跃的班级, 则采用“延迟和盘托出”, 给学生创造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关注如何正确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当发现计算错误时, 先让学生自己找理由, 再让其他同学帮忙指正。几节课下来, 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准确陈述小数乘、除法的算理, 并很容易地概括出计算的法则。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些时间, 但给了学生思考、理解、运用、自悟自得、不断调整、大胆有序表达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 在实践中, 处理“算理”与“法则”的关系时, 应该根据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来把握总结归纳法则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

三、分析例题, 找准连接, 明确起点

教材上的例题讲授, 经常只给出了例题, 却没有突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生长点, 这会导致年轻教师把握不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以唤醒学生用已有的知识, 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研讨】小数除法的教学关键要注意什么?

“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计算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也比较熟练地进行试商了, 为什么一遇到小数除法就乱了套?”一年轻教师问。

“你知道小数除法的关键点是什么?”一老教师反问。

“把除数扩大为一个整数”, 年轻教师答。

“方法是怎样的, 你的依据是什么?”老教师追问。

……

“是商不变的规律, 是学生们进行小数点移动、实现除数转化成整数后才进行计算”, 年轻教师自言自语。

【反思】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关键性知识的突破, 明确知识的来源, 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并学会举一反三。教学的最佳状态, 就是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 就是要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为学生有效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例如, 小数乘法时末尾的“0”可以划掉, 依据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 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少孩子比较难做到。因此, 在教学中, 不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还要给予积极唤醒, 利用思维定势, 进行单项练习或题目辨析,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年级的小数乘除法单元教学, 一改以往比较单一的数学知识点或内容, 一道例题是多个知识内容的大组拼, 学习障碍多, 有时教师自己都不清楚关键点在哪里、相关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因此, 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明确知识的起点,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垫, 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效运用。

四、联系生活, 重组教材, 题组推进

【研讨】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上学年, 我校有两位老师到外省学习, 回来后曾进行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 当时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说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而是大量运用生活实例,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取商的近似值的需要, 而且明确是怎样取的, 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取积的近似值的教学也可以模仿操作吗?”A教师问道。

“加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 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教取积的近似值时, 我觉得只是书中有要求, 紧迫感不大, 没有唤醒学生的内需”, B教师应接道。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C教师说, “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唤醒学生的这种内需呢?”

“算钱的时候”, B教师应道, “如一千克苹果4.5元, 买了0.75千克, 要多少钱?得数肯定是三位小数,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掉到这个陷阱里,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这样会容易记住。”她恍然大悟。

“嗯!其实, 在教取积的近似值时, 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内需’, 到学习商的近似值时, 还可以进行对比, 尽管商的千分位是小于5的数, 如果涉及付钱, 还是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否则就会出现钱不够买的现象。”A教师顿悟了。

教师们根据讨论对教材进行了整理, 总结出不同的题组进行教学。

题组一:

(1) 1千克苹果4.5元, 妈妈买了0.75千克, 要付多少钱? (请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小数位数) (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2) 1千克苹果4.5元, 妈妈买了0.8千克, 要付多少钱?

题组二:

(1) 1千克苹果4.5元, 买了0.75千克, 要多少钱?

(2) 准备瓶子装酱油, 每瓶能装1.25千克, 有24千克酱油, 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瓶子?

(3) 用彩带包装礼物, 每份大约要用1.5米, 有25米彩带能包装多少份这样的礼物?

【反思】没想到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给教师们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而且, 当时, 备课组也是遵循设计者的意图, 弱化了“进一法”“去尾法”这两个名称, 通过不同的题组, 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学会结合生活实际, 理解、感悟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 这样的教学强化了数学理解, 突出了数学的本质, 确实让大家开了眼界。

其实, 在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也应运用题组, 促进学生根据问题理解题意而不是用定势思维“大数除以小数”来解决。

题组三:

(1) 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 每千克苹果要多少钱?

(2) 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如果只有1元, 能买多少千克苹果?

通过题组教学, 让学生经历“悟”与“学”的过程, 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循序渐进, 强化对比, 灵活变式

【研讨】简便运算。

中年级的时候, 学生已经学会了五大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 也学过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到了五年级, 学生对简便运算感到困惑。一是对所学的运算定律有些遗忘了;二是对数的拓展感到不适, 如1.02可以看做是1+0.02, 9.9相当于10-0.1;三是五年级还要求学生结合积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等进行简便运算。

对此, 教师们经过商讨, 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25×4=100, 125×8=1000, 2.5×4=10, 1.25×8=100等。

第二, 指导学生合理灵活地对算式进行变形。如:2.5×4.8, 2.5×99, 16.35×9.6-0.96×63.5等。

第三, 要强化简便运算的审题步骤: (1) 看算式的运算符号; (2) 想数的特点; (3) 考虑用哪个运算定律; (4) 回顾检查。

【反思】诚然, 简便运算是学习的一大难点, 要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习时, 可分阶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专项练习, 然后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如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 学生们总是误写成: (A×B) ×C= (A×B) × (B×C) , 这其实是对运算定律本身不理解。只有在对比再认知中, 促进学生真正理解, 再进行综合练习, 帮助其理清算式中数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并要择优选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定能得到发展。

8.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八

一、创新组织形式

主要做法是改变传统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转而根据研讨内容需要选择人员组成备课组。如围绕“幼儿线描画的教学常规”这一课题,组织美术领域的教师组成备课团队;围绕“幼儿入园不哭闹的技巧和策略”课题,组织小班教师组成备课团队。我们还专门组织全园教师参加环境创设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创新环境,使全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更具童趣和特点,达到地面、桌面、墙面三维一体的多元和谐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效果。

二、探索备课模式

(一)“异中求同”模式

“异中求同,集体备课”,是先选取一个具体的活动内容,全体(或一个教研组)教师每人都根据选定的内容备一节课,然后再集体研讨,将众多设计集结为一节课,并选取一个教师来执教,展示设计成果,共同观摩后再次备课、试教,经过多次“磨课”,最后形成一个可行的定案。下面是我园数学教研组开展的“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维坐标”集体备课活动实例。

1.个人备课,认真钻研、思考,自助积累

在这个环节中,每位教师凭着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对幼儿特点的把握自主进行备课,设计了不同的活动目标、教学教程,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维坐标”,教师生成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及初步目标。

“小小探险队”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让幼儿学习看坐标找物体。

(2)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丽的马路”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为马路种花、种树的活动中,初步学会用二维的方式找坐标。

(2)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及操作能力。

…………

从以上活动确立的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行为主体不一致。在同一活动中,有的目标以教师为行为主体,有的目标以幼儿为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不一致,使得目标指导活动评价时对象不明,缺乏针对性。

其次,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在教学活动“美丽的马路”中,目标1缺乏导向作用,目标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不明白教师准备在哪一个环节培养这两种能力,活动中也并不需要幼儿分析什么问题。

再次,目标的语言陈述不精确,缺少可观察和可测量性。从这些目标中,我们无法了解教师具体想让幼儿在学习中达到什么认知程度,所以活动结束后也无法知道是否真正完成了目标。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必须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目标。

2.集体备课,互相探讨,互助交流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交流了彼此的想法和意见,针对性地找出了自己在备课时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对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修改,剔除不符合教学理念和幼儿学情的环节,从而形成了我们第一次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找宝藏》。

本次教学活动目标暂定为:

(1)尝试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寻找物体,初步认识坐标。

(2)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操作游戏的乐趣。

(3)增强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和小组合作、竞争意识。

教学方法:

(1)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激活幼儿思维。

(2)找到幼儿兴趣点,运用尝试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对比法、游戏法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借助问题教学法、探究发现法等主动建构知识。

3.反复磨课,进入实战阶段

在集体备课后,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试教,大家观摩集体备课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设计。

第一次试讲后,教师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为幼儿准备的数字宝图解读起来过于复杂,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教学游戏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合理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又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备课,再一次回顾教材与教学目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幼儿操作学具,提高教师指导语言的准确性等。

(二)“同中求异”模式

“同中求异”的集体备课方式,就是在同一主题背景下,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不同的生活实际,采取不同的设计构想,进行发散式备课。各自备好后,大家再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1.个人分析主题,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

我园在开展五月份主题“马路上”活动时,就运用了发散式备课形式。教师们通过对主题的认真分析,都能够多角度地挖掘资源、分析教材、设计活动。(请参看图表1)

2.集体研讨,互助教研

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老师们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

教师一:小班孩子对色彩非常敏感,马路上各种灯色彩丰富、变化多端,根据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马路上的灯”这个活动主题,美术活动“漂亮的霓虹灯”、科学活动“灯”、手工活动“制作路灯”等。

教师二:马路上的灯使夜晚的马路变得更加美丽,但许多孩子对夜晚的马路了解却不多。我班准备从“夜晚的马路”入手,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向孩子们展示马路的四通八达,进而扩展到马路的种类、功能,让孩子全面认识马路。

…………

不同的设计思路为参与的其他教师打开了思路,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小班“交通警察”活动,引入了家长资源,让当交警的家长到班上,请全体幼儿自由提问,了解交警的职业特点。就这个活动方式,有老师提出疑问:小班孩子能进行自主提问吗?这个方法适合小班孩子吗?问题提出后,其他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热烈的讨论中,教研组长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这个主题如果放到中班、大班,你们会怎么开展呢?通过讨论老师们发现,同样的活动可以通过活动目标、活动形式的调整,延伸到不同年龄班。

3.取长补短,个人备课

在集体备课之后,老师们重新进行了又一次的个人备课,每个人都本着“保留经典、舍弃重复、创新生成”的备课目标,对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修订、补充,形成更加完善的主题活动。(请参看图表2)

“同中求异”模式在教师团队中掀起一种“头脑风暴”,它是不同教师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的温床,是实现教学方式灵活性、有效性、丰富性的良好途径。

三、拓展集体备课功能

除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功能之外,我园还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出集体备课更多的功能。

1.园本课程开发功能

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我园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执教能力,也提高了大家组织教材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学会“借脑”、“借势”、“借力”,经过理解、整合,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能。

2.教师研修功能

我园将园本研修中的“个人自主反思、同伴交流互助、专业示范引领”三要素贯穿于集体备课的全过程,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逐渐养成了学习研讨、实践反思的职业生活习惯。在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3.团队建设功能

我园力求做到在教研活动中为教师创造“说”的机会、尊重教师“说”的权利、培植教师“说”的勇气、锻炼教师“说”的智慧。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使我园教师的群体力量进一步加强,在集体方向性、团结性、自我组织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方面有较为显著的进步。

9.初二集体备课教案 篇九

1、探索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的方法;

2、体验用有序实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体验用方向和距离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

3、初步会用有序实数对和方向、距离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教学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两种确定方法的运用,还涉及测量、比例计算等方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刻度尺 方格纸 量角器 教学过程: 环节一(有序数对定位)

1、创设情景,合作学习。(1)分给每位学生一张座位票,其中个别学生拿到的票只有排号或序号,有两位学生的座位号是一样的; 3号 3排 5排2号 5排2号(2)不规定班级位置中的排号或序号,让学生自己找位置,在这过程中产生问题:哪一排是第一排,哪一个位置是第一号呢?(3)让学生规定排法: 学生1: 学生2: 1号 2号 2号 1号 第一排 ○ ○ ○ ○ ○ 第一排 ○ ○ ○ ○ ○ 第二排 ○ ○ ○ ○ ○ 第二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3:……(4)然后老师选取其中一种排法,如第一种排法,给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上规定的排法找位置。(5)大部分同学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有个别同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让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自己说说原因,其他同学帮他决。

(6)讨论原因:原来是票弄错,只有排号或序号;有两张票的座位号相同。(让学生体会平面上确定位置需2个数据)(7)结合刚才寻找座位的过程,确定自己的座位需几个数据?哪两个数据?(8)如果将你的座位3排2号简记为(3, 2),那么2排3 号如何表示?(5, 6)表示什么含义?(2,7)的位置在哪里?你能用这种方法表示出自己的座位吗?(9)在座位票上,“3排2号”与“2排3号”中的“3”的含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10)一对数如(5, 2)所表示的座位有几个?一个位置用几个数对来表示?这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为了表示的简便,把第…排第…号记为数对形式,习惯上把排数写在前,号数写在后,再两头括号,中间逗号。如果把地面看成一个平面,把座位看成平面上的点,那么平面上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一个有序数对,每一个有序数对都对应着一个点,因此可用有序数对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称之为有序数对定位法。3.练习1:如下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五子棋的对弈图,现轮到黑棋下。黑棋在哪个位置上落子,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胜?请4位同学上台表演,2位对对弈,但只需说出落子的位置,另2位分别为这2个同学走棋。环节二(方向、距离定位)1.创设情景,合作学习以班长为观测点,怎样确定老师的位置?如下图所示,怎样描述老师的位置? 确定老师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一个行吗?为什么? 把这种方法叫方向、距离定位法。2.练习2:如下图,8月30日江苏省4艘渔船在回港途中,突遭9级强风,船上共35名船员遇险,岛上边防战士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进行拉网式搜救。以小岛为观测点,你能告诉边防战士渔船A、B、C、D位置吗?小岛南偏西60°方向的15km处是什么?… 练习3: 某渔船8:00从小岛出发向西航行,10:00折向北航行,平均航速均为20千米?时。问11:30该渔船在什么位置?请先画出航线示意图(比例尺1:1000000),然后量出渔船相对于小岛的方位,并量出距离。环节三 两种方法,灵活运用 课本中的合作学习环节四(经纬定位法)

1. 创设情景,合作学习习近平面上的点可用这两种方法来定位,那么球面上的点呢?例如,怎样在地球仪上确定温州的位置呢?你能描述温州的位置吗? 把经度写在前,纬度写在后,两头括号,中间逗号,写成数对形式就叫做经纬法。2.练习5:如下图,今年第5号台风“海棠”,7月17日晚上8时中心位置在台湾省台北市东南方向大约795公里的洋面上,即北纬20.7度,东经127.7度,中心气压91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以上(65米/秒)。而后台风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于18日夜间到19日中午在福建到浙江南部一带沿海登陆。请用数对的形式表示台风中心位置,并在图上标出台风中心。(130,30)(120,25)是否位于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上? 环节五 归纳小结,梳理知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环节六 布置作业 6.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定稿)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验用有序实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以及用方向和距离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初步会用有序实数对和方向、距离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探索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平面内物体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教学难点:本节例题涉及两种确定方法的运用,还涉及测量、比例计算等方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刻度尺 方格纸 量角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问题:让学生观看温福铁路、和谐号动车组和鳌江火车站的图片。温福铁路,全长298公里,为国家I级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温福铁路途经平阳县,在鳌江镇设有客货两用火车站。大家知道鳌江火车站位于钱仓中心校的什么位置吗?

2、探究新知

探究1(1)准备五张座位票: 3号 3组 4组5号 2组3号 组 号 让第一组的五位同学从教师手中抽取座位号,参加游戏。(2)不规定班级位置中的组号或序号,让学生自己找位置,在这过程中产生问题:哪一组是第一组,哪一个位置是第一号呢?(3)让学生规定组号和序号。(4)老师给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上规定找位置。(5)有的同学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有的同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让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自己说说原因,还需补上什么条件(让学生体会平面上确定位置需2个数据)(6)结合刚才寻找座位的过程,确定自己的座位需几个数据?哪两个数据?(7)为了表示的简便,把第…组第…号记为数对形式,再两头括号,中间逗号。如座位4组5号简记为(4, 5),那么2组3 号如何表示?(1, 3)表示什么含义?你能用这种方法表示出自己的座位吗?(8)比一比:教师报出一个有序实数对,该位置上的同学起立并喊”到”(与前面位置的组号、序号互换)。问题: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数据,而表示的位置却不同? 评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用两个数据,还要注意这两个数据是有序的,所以要先规定组号和序号的顺序。(9)一对有序数对表示的座位有几个?一个位置用几对有序数对来表示?这说明了什么? 归纳: 每一个座位都对应着一个有序数对,每一个有序数对都能确定一个座的位置,因此可用有序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称之为有序数对法。想一想:你能列举生活中用有序数对法来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的例子吗? 试一试: 环节一:如下图所示是五子棋的棋盘图,请两位同学下五子棋,边下边说出棋子所下的位置。环节二:若规定列号写前,行号写后,你能把这些棋子放到棋盘相应的位置吗? 环节三:如图所示棋盘,现轮到黑棋下。黑棋在哪个位置上落子,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胜?规定列号写在前,行号写在后。探究二:地图(1)在钱仓中心校北偏东23°方向上有哪些地方?你可得到什么结论?

(2)距离钱仓中心校 6.5千米有哪些地方?你又可得到什么结论?(3)要确定每个地方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4)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鳌江火车站位于钱仓中心校的什么位置?钱仓中心校位于鳌江火车站钱仓中心校的什么位置? 归纳: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叫做方向距离法。问题:用方向距离法确定位置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找参照物(2)画方向线(3)连接两个点(4)量方位角和距离(5)下结论 注意:在用方向距离法确定物体的位置时,一般先说方向,且南北在前,东西在后,再说距离。练一练:如下图,某渔船在回港途中,突遭9级强风,船上共35名船员遇险,岛上边防战士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进行拉网式搜救。以小岛为观测点,你能告诉边防战士渔船A、B、C、D位置吗?小岛南偏西60°方向的15km处是什么?

3、例题解析: 例:如图是鳌江火车站未来规划的局部示意图,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下面的问题。(1)如果规定列号写在前面,行号写在后面,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中心广场、少年宫、图书馆和火车站的位置;(2)购物中心位于中心广场的南偏西多少度的方向上?到中心广场的图上距离大约是多少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3)东湖位于中心广场的南偏西多少度的方向上,到中心广场的图上距离大约是多少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4)中心广场的南偏东约34°方向上,到中心广场的实际距离约4000米处是什么地方? 练一练(机动):(1)某渔船8:00从小岛出发向西航行,10:00折向北航行,平均航速均为20千米?时。问11:30该渔船在什么位置?请先画出航线示意图(比例尺1:1000000),然后量出渔船相对于小岛的方位,并量出距离。(2)作业题3

4、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2)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

5、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作业本

6、教学反思 第六章图形与坐标复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够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熟练地根据坐标系确定点,由点求得坐标。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3.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进行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后的坐标变化。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论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科学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难点:理解图形变换与坐标变换之间的关系,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创设情景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复习第6章的内容(揭题)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位置的是()A.影院一楼的座位是4排7号 B.某市位于北纬30°,东经120° C.一只风筝飞到距A处20米处 D.甲地在距乙地正东方向45千米处 师:本章学习习近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生:有序数对法,方向和距离法。师:本章主要学习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怎么表示呢?得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出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它由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其中一条叫做x轴,另一条叫做y轴。

(开门见山式引入,能快节奏地直接进入正题。)

(二)复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 师:怎样确定点的坐标? 生:过这个点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段,设垂足在各自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x和y,则(x,y)就是该点的坐标。师:请说出下列A、B、C、D、E、O的坐标。生:A(3,5)B(-6,5)(-5,0)D(-2,-5)E(0,-4)F(2,-2)O(0,0)师:属于第一、二、三、四象限的点分别有哪些?点C与点E呢?为什么? 生:因为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师:各个象限的点的坐标有何特点?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又有何特点? 生: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师:如果选择另一组点为原点,此时每个点的坐标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坐标系变化,点的坐标也随之变化。因此要选择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师:坐标平面内每个点都有坐标,反过来,由坐标可以找到点吗? 例

1、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在图中画出点A(-2,6),B(-2,-2),连接AB,怎样表示线段AB上任一点的坐标?(2)线段CD的两个端点为C(1,-3),D(6,m),如果CD∥x轴,那么m的值是多少?

(三)复习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的关系 师:在直角坐标系中,请问点A(4,2)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 生:(4,-2)师:关于x轴的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何变化? 生: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师: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生:(-4,2)师:关于y轴的对称的点的坐标又有何变化? 生: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师:即(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a,b)。

师: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A(-2,3),将点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B,点B的坐标是_______再将点B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C,则,点C的坐标是_______.(学生上台完成平移变换B(1,3)C(1,0))师:刚才这位同学进行平移变换,点的坐标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上、下、左、右平移时,坐标变化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归纳为(a,b+h)(a-h,b)(a,b)(a+h,b)(a,b-h)(复习坐标平面内图形变换(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归纳其变换规律,便于学生掌握。)

(四)例题讲解 例2:已知点M(3a-9,1-a)请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a的值.问题①点M与点N(b,2)关于x轴对称; 问题②点M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落在y轴上; 问题③点M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点M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问题④点M(3a-9,1-a)是第三象限的整点。(在设计时,安排了四个提问,从简到难,逐步应用本章的有关知识点以到达复习的目的。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把握难度,不会感到高不可攀。)例

3、已知在直角坐标系中,△ ABC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A(1,3),B(-2,0),C(0,-2)。把△ABC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恰好得到△ A1B1C1,(1)试写出△ A1B1C1三个顶点的坐标(2)求△ A1B1C1的面积

(四)练习巩固 比一比(9道小题视课堂情况选择): 1.若点P(m,n)是第一象限的点,则点Q(m+1,n+2)是第____象限的点。2.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3,y)与点B(x,-2)•关于x•轴对称,•则x=•_______,•y=_______. 3.点M(a,b)的坐标ab=0,那么M(a,b)位置在()A.y轴上 B.x轴上 C.x轴或y轴上 D.原点

4.把点(-3,7)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点:。5.若线段AB平行x轴,AB长为5,若A的坐标为(4,5),则B的坐标为________.6.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A(0,-3),B(4,0),连接AB,则线段AB的长为(). 7.若点P(-4,b)到x轴的距离是3,则b=______ 8.若A点在x轴上,且与原点的距离为4,则A点的坐标为_________。9.实数 x,y满足(x-1)²+ |y| = 0,则点 P(x,y)在()(A)原点(B)x轴正半轴(C)第一象限(D)任意位置

上一篇:人民日报人民观点:为梦想插上创新的翅膀下一篇:社会团体内部治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