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

2024-11-03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共12篇)

1.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一

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晋办发[xxxx]xx号)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朔办发[xxxx]xx号)要求,结合我县乡镇实际情况,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乡镇机构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县乡权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整合事业站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乡镇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因-1-

地制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和权责一致,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力,增强乡镇服务能力;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确保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农村社会稳定。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着力推进乡镇职能转变

乡镇要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同时,要配合县级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资金监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二)切实理顺县乡权责关系

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之间的事权和各自的职责,使权责趋于一致。改革对乡镇的考核办法,按照乡镇的主要职责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积极探索县直部门和乡镇在管理农村事务、服务“三农”方面相互结合的有效形式,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三)科学设置乡镇机构

1、乡镇综合办事机构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各乡镇统一设置3个综合办事机构,即:

党政工作办公室(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 经济发展办公室(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 社会事务办公室(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

2、乡镇事业机构

将各乡镇现有事业站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乡镇政府,生产经营性职能分离到经营实体或中介服务组织,公益性服务职能进行重新整合。即:

─农技推广、畜牧兽医、水利水保、林业管理、农机管理、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劳动保障、卫生监督、财政所等以技术服务或行政执法为主的机构纳入县直职能部门的服务网络建设,按区域综合设置,其机构、人员及经费由县级有关部门统一管理;

─将其它中心站所进行整合,整合后各乡镇统一设置2个事业机构,即: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其人、财、物由乡镇管理。今后,乡镇一律不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四)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1、人员编制

乡镇行政、事业编制总额维持现状,即:全县乡镇行政编制总额xx名,事业编制总额xx名。各乡镇行政事业编制具体核定为:

Xxxxx2、领导职数

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职数控制在9名以内。其中: 设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其中1名兼任乡镇长、1名兼任政协联络组长),人大主席1名,乡镇长1名(不计职数),副乡镇长4名(其中2名兼任党委委员),政协联络组长1名(不计职数),纪检书记1名。

各乡镇党政综合办事机构和事业机构的领导职数均为1正1副。

4、超编人员分流

各乡镇按机构改革中新确定的机构和编制进行人员定岗后,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分流富余人员,争取在2011年底前完成富余人员消化任务。

(六)建立机构编制监督约束机制

为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各乡镇要实行编制实名制和公示制,定编到人,人编对应,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与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确保在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范围内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干部、核定工资、核拨经费。对违规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进人等问题,要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组织领导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机构编

制部门要发挥牵头、把关作用。纪检、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做好“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争取在2010 年底完成。

2.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二

1 乡镇防保机构面临的问题

1.1 人员参差不齐,业务素质较差

相对于卫生院的临床工作来说,乡镇防保工作相对自由、灵活、轻松,不用上夜班,所以部分卫生院领导千方百计把非防保专业的家属、亲戚、朋友等一些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安放在防保机构,导致防保人员专业性不够,业务素质较差,“三低三多”[1](学历低、职称低、报酬低、兼职多、不安心工作多、临时工多)现象突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1.2 工作缺少主动性

目前,作为卫生院一个科组的乡镇防保机构,都是在被动地完成县里业务部门布置的各种防保任务,且主要是计划免疫等疾病控制方面的任务,受委托承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基本没有开展,更没有习惯从乡镇防保工作主人翁这个角度主动去思考、分析辖区内的防保工作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把防保工作做得更好,缺少主观能动性。

1.3 管理体制落后

乡镇防保机构作为卫生院的一个科室,在人事、财务、业务方面都由卫生院管理[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都只是其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属同级关系,因而管理是松散的,没有实际约束力,防保工作、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开展得如何,关键看卫生院领导的重视程度。而理论上以预防保健为主要职能的乡镇卫生院,由于得不到政府充足的财政支持,只能把主要精力始终放在医疗业务上,以医疗业务的收入维持卫生院的正常运转,所以乡镇卫生院始终把医疗业务放在第一位,预防保健这个主要职能反而只能放在次要位置,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和公共卫生管理的主要职能,与农村卫生工作目标是不适应的,因而是落后的。

1.4 重防保轻监督管理

乡镇防保机构日常主要从事的应该是规划免疫、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村医管理以及对辖区内餐饮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由于技术、人员、经费等限制,乡镇防保机构更多的只能开展规划免疫、疾病控制等工作,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目前只限于协助办理餐饮业的卫生许可证,真正的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执法等监督管理工作无从开展。

1.5 对乡镇防保机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表现为整个社会对乡镇防保机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乡镇防保机构只是打打预防针,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其次是卫生系统内部特别是卫生院内部依然存在“重医轻防”现象。虽说卫生行政部门都强调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事实上乡镇卫生院一直以来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医疗业务上,几乎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长都是医疗业务人员,并主管诊疗工作,防保工作大都是副职分管。从工作角度分析是卫生院领导对防保岗位和防保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治轻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防保工作就是报疫情,打预防针,下村跑跑路而已,无多少技术含量,安排工作首先考虑的也是无学历、低学历甚至责任心不强的人员。

2 发展与对策

2.1 改革管理体制

本着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制定乡镇卫生院组织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卫生院“政事不分”、“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捆绑提供”、权、责、利无法协调的尴尬身份和地位,把乡镇防保机构从卫生院完全分离出来,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与卫生院同级的防保站(所),行政上直接由卫生局领导,业务上接受县业务部门指导,承担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要和县疾控中心捆绑,也不要受县疾控和卫生院双重领导,只有独立的防保机构,才能拥有真正的职权,才会真正负起责任,职、权、利的统一,防保工作才有动力,才能开创防保工作的新局面。

2.2 严格人员准入制度,加强人才建设

人才资源是乡镇防保机构最宝贵的财富,严格防保人员准入制度,防止低素质、缺乏责任心的非防保专业人员进入防保队伍,显得非常重要。针对防保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特点,对在职的防保人员实行“传、带、扶”机制[2],同时多采取走出去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防保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采取考试、考核、公开公平竞争的形式,择优招聘防保人员[3],把考核不及格的人员调离防保机构,及时补充一些优秀人才到防保队伍中来,保证防保队伍相对较高的业务素质。

2.3 加大监管力度

县卫生局会同县疾控机构定期对乡镇防保机构及人员进行考核,总结经验教训,奖励先进、鞭策落后,探讨高效的运转机制,促进防保机构规范运转,调动防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 构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乡镇防保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和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事实上履行保健和管理双重职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和管理机构,为了提供优质的预防保健服务和执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构建精干高效的疾病控制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是履行职能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借鉴公安、工商等部门的经验,建立县、乡两级卫生监督管理执法网络,在中心集镇一级建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把监督执法力度延伸到乡村一级。

2.5 加强进修培训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没有相应的进修学习制度,防保人员从出校门到退休几乎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有的也只是开几天会,听一些上级部门业务人员的高谈阔论,没有实际操作机会,因而知识老化,实际操作技能不高。应参照临床医疗体系再教育的做法建立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进修学习制度,让基层防保人员能依规享有较系统的再教育,如到上级业务部门脱产学习3~6个月等,对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整个防保事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淑敏,李大启.乡镇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4):648.

[2]胡银生.重人才加快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2):298-299.

3.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三

——题记

出路,—幅精雕细描的画卷

富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乡镇基础条件差异较大,改革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不畏艰难,科学决策,大刀阔斧地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于是,一项按照中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富县实际,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出台。

富县以“创新机制,增强乡镇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目标,针对税费改革后“乡镇责任与权力不对等、机构设置与工作要求不对等、资源利用与工作效率不对等”等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把这场改革分为三步来走。第一步是在2008年结合乡镇政权建设,对基层站所进行整合;第二步是在2009年上半年,通过调研考察,合理设置基层站所;第三步是在2009年下半年,学合各乡镇实际,实施了站所人员聘用。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三年乡镇机构改革期间,县委书记刘天才、县长蔺治斌和他的一班人夙兴夜寐,呕心沥血,亲自调研、考察,细心推敲,精心组织、现场办公:分管领导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实施,各基层干部职工大力支持与认可。仅县委常委会和各类改革的会议达数十次,现场调研和现场办公达百余次,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改革,—幅幅千锤百炼的画面

富县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强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管理、维护稳定”职能为目标,对乡镇机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和规范设置。简化了办事程序。实行集中办公,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强化乡镇政权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实现责权统一的高效工作机制。按照“因事设岗,按岗定人”的原则,优化干部队伍,竟争上岗,推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全员聘任,实行实名登记制,确定了全县13个乡镇“三办七所”的人员编制、职能职责。调动乡镇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县乡财政分灶的新路子,完善财税体制。按先行试点、全面推行的思路,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比较活跃的富城镇、茶坊镇和张家湾镇建立乡级财政试点工作。

改革的雨露使各乡镇面貌新颜绽放,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昔日的几排年老失修的瓦房早已消失不见。通过改革,13个乡镇站所全部搬进了崭新、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办公大楼,宽阔平整的篮球场,美丽多姿的花园,碧绿柔软的草坪,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味美可口的廉政灶,使得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服务意识更加增强了。

乡镇机构改革让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在羊泉镇,镇长带领干部和技术人员帮助果农打药;在交道镇,党委书记主动帮助农民办理手续;在北道德乡党委书记主动询问群众,随时随地解决群众困难。富县现在的干部由原来“管理农民”逐渐向“服务农民”转变,群众对干部和基层组织越来越信任,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让政府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靠山”。羊泉镇鹿首村村民宋银云的丈夫患有严重的肝病,她找到镇政府,希望能够尽快通过合疗报销一些医药费继续为丈夫治病。羊泉镇社会事务力硷室工作人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个多小时就为她办理好了相关手续。现在羊泉镇干部们对待群众的事情“热情、快捷、高效”,已成为工作常态。

记者采访了富县乡镇机构改革办公室主任尉龙斌,他讲到:把分散的、在外边住的站所,统一都整合到乡镇一个院落里去办公,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这是富县站所整合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按照站所的职能,把站所相近的职能进行合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人员结构更加优化。整合后,充分下放乡镇对站所的管理权,把过去由部门管理的站所下放到乡镇管理,使乡镇职能得以强化。

启迪,一本发人深思的画册

改革的过程是艰辛的,成绩是斐然的,改革过后更是发人深思的。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中,富县通过探索和尝试,不仅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同时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

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取得实效,最核心的是要强化乡镇政权的职能,否则就成为“单位换牌子、业务换名字、干部换位子、工作老样子”的搞形式、走过场。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富县乡镇基础条件差异较大、政权建设进程不一,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最为关键的是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实施。改革涉及到领导干部的去留,一般干部的岗位调整,落聘人员的分流安置,临时聘用人员的清退,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是推进改革的基础。镇机构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成功。

富县乡镇机构改革一是切实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为构建以乡镇党委为核心,权责统一、协调一致、便民利民、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奠定了基础。二是有效解决了乡镇站所管理缺位的问题,实行集中办公,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群众。三是激发了基层干部学业务、学技术、比服务的内在动力,四是既改善了乡镇和基层站所的办公生活条件,又节约了土地,办公用房等资源,减少了运行成本。

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和管理创新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县委书记刘天才讲到:从富县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全县30万亩苹果仅有80名技术员,蔬菜、畜牧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更为缺乏,这个问题富县将通过加快引进、加强培训两个途径解决,二是乡级财政尚未建立,工作服务的实力十分薄弱,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建立乡级财政试点,增强乡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是基层站所的考核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乡镇干部的待遇偏低,要进一步健全制度,调动他们安心工作,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山东省乡镇机构改革方案 篇四

东方网3月31日消息:山东省日前确定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此次改革将重点围绕规范

机构设置和精简人员编制进行,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党政机构。按照方案,乡镇党委、政府机构将合并设置,中心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党委、政府,一般设置3—4个综合性办公室,包括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等;其他乡镇一般设置党政办公室(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并设必要的助理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只设必要的助理员。乡镇以下不设立管区等管理层次,乡镇人大主席一般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也可以专职担任,一般不设政协机构,乡镇工作人员兼管工会工作。乡镇党政机关人员将精简编制,中心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核定45人左右,5万人口以下的乡镇35人左右,其他乡镇40人左右。

乡镇行政编制的使用范围包括: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和共青团、妇联、人民武装部的工作人员。乡镇党政领导提倡交叉任职。乡镇党委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3人,1名副书记兼任纪检书记。中心乡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政府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1-2人。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此次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按照计划,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精简至平均每个乡镇35人。其中,中心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核定40人左右,5万人口以下的乡镇核定30人左右,其他乡镇核定35人左右。同时,不再设自收自支的事业性单位。

全市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昨出台本报讯(记者熊孝平、实习生方慧)记者昨日从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上获悉,《中共鄂州市委、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鄂州市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党政机构从紧设置●机构设置乡镇一级设党委机构、人大机构、政府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政协的有关工作明确一名党委成员兼管。乡镇与村之间不设立中间层次的管理机构。

从紧设置乡镇工作机构: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

乡镇设立人民武装部。乡镇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的设置按有关章程执行。

市、区法院,公安、司法机构延伸、派驻到乡镇,设置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按现有设置不变。工商、地方税务机构延伸、派驻到乡镇,按省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职能配置乡镇党委和人大分别按照《党章》、《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能。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乡镇人民武装部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职能。

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工青妇及各部门、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农业、工业、水利、林业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公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村镇规划建设、民政优抚、民族宗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

人民法庭主要承担案件审理、判决和裁定,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指导人民调解,开展法制教育等工作。

公安派出所主要承担实有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执勤办案和方便服务群众等工作。

司法所主要承担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提供法律服务等工作。

工商所主要承担工商登记、市场管理、合同、商标、广告监督、工商收费和工商政策的宣传咨询等工作。

地方税务所主要承担税务登记、税收征收、发票管理、会计核算、征管档案和税务政策宣传咨询工作。

精简编制和领导职数●人员编制人民武装部使用乡镇行政编制,配备一名专职干事。

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员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编制单列管理。

工商所、地方税务所实行垂直管理,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不得突破上级核定的专项编制总额。

长港管理区撤区建镇后,核定行政编制17名(含司法专项编制1名)

●领导职数每个乡镇党委设党委委员7至9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党委副书记3名,1名担任人大主席团主席,1名兼任纪委书记,1名兼任副乡镇长;设副乡镇长2至3名(含副书记兼职的1名在内),由党委委员兼任;兼任人武部长等职务的党委委员2至3名。

每个乡镇设正、副科级非领导职务1至3名。对目前领导成员过多的乡镇,给予三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设1至3名非领导职务的正、副科级助理。

压缩事业单位机构●直属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乡镇事业机构除中小学校、卫生院外,只保留一个财政所,农村经营管理站并入财政所,在财政所加挂农村经营管理站牌子。财政所为乡镇下属副科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财政、农税征收、零户统管、预算外收支管理和农村经营管理、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

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根据定编基数、管辖幅度、征收额度、农业户数来综合测算,共核定全市乡镇财政所事业编制303名。

●延伸、派驻事业机构市、区派驻延伸到乡镇的国土资源管理所、交通管理站和林业管理站实行区域性设置。其人员经费由市、区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党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必须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要求征得乡镇党委同意。畜牧兽医站维持现有体制不变。

●乡镇其他事业单位改革乡镇其他事业单位要在清退非在编人员的基础上逐步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走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不再与乡镇行政机关保持隶属关系。其所承担的原有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三办一所”,行政执法职能由市、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改制后的事业单位,继续享有原债权,承担原债务。具体的改革措施是:农业服务中心、水利站的行政职能交给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后改制为中介服务机构。

经济贸易服务中心的行政职能交给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后改制为企业。

村镇社会服务中心、土地建设管理站的城建管理行政职能交给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后改制为中介服务机构。

5.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五

实施方案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鼓励和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有序推进我区乡镇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为政府供养的特困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推动全区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现将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敬老院按照公建民营的方式进行管理。为保障工作顺利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尊老、敬老、爱老、热情、周到、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资源合理配置、老人老有所养”的任务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我区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激发社会服务主体活力,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以适应我区养老服务发展需求,解决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进一步盘活乡镇养老机构,提升乡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改革原则

(一)保持公益性原则。

乡镇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改革后,须确保服务用途不改变,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确保当地特困供养对象养老需求的基础上,向本地社会失能和高龄老年人开放。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优质、完善、安全的养老服务。

(二)国有资产安全原则。

区民政局要对乡镇敬老院现有的国有资产进行资产清查和评估。清查范围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益认定、资产核实等。实行“公建民营”改革后,原有的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的产权性质不变,运营方不得以国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要加强国有资产维护,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完善服务原则。

乡镇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改革后,运营方要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和服务需求,按规定比例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护理专业水平。要配备合理适用的护理设施、设备,为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开展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体活动、精神慰藉等多样化养老服务,为服务对象营造安享晚年的幸福乐园。

(四)强化监管原则。

运营方要明确经营范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建立退出、续约、风险防控等机制。区民政局要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营监管体系,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作用。

三、改革主体

此次纳入改革范围的公办养老机构包括:XX镇敬老院、XX镇敬老院、XX镇敬老院、XX镇XX敬老院、XX镇XX敬老院,共5个乡镇敬老院。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以上养老机构统一转由有资质的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实行公建民营的管理模式。

四、改革政策

按照《XX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合同期一般不超过15年,我区此次乡镇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合同期限为15年,为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确保养老机构正常运行,妥善安置原机构管理人员,托管期间免收养老设施使用费,托管经营前10年,原5所敬老院共6名管理员参照我区聘用人员标准由区财政全额补贴给运营方,从第11年起,区财政不再进行补贴。运营期间需要增加管理员的,费用由运营方自行承担。

五、改革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0年6月底前)。民政部门草拟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实施方案,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区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涉及到此次公建民营改革的各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区民政局对敬老院进行招投标工作。

第二阶段:招标阶段(2020年7月底前)。依据区人民政府文件,与代理机构蹉商,草拟招标文件。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依照法定程序委托代理机构进行网上公告,向社会发布招标公告,按程序开展招投标工作,确定中标企业(自然人),并签订合作协议。

第三阶段:资产交接与法人登记阶段(2020年8月底前)。区民政局负责安置好编内工作人员,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对乡镇敬老院的资产进行清理登记,与中标方进行资产交接。资产交接清楚后需3个工作日内到相关部门完成法人登记。

第四阶段:实施运营阶段(2020年9月初)。运营方按合同约定对乡镇敬老院进行改造建设,需要改扩建或实施超出合同规定范围的事项,必须征得区民政局同意后方可实施。在达到运营标准并取得相关部门经营许可后,运营方自行开展经营活动。区民政局对敬老院日常管理、服务情况、国有资产安全实施动态监督指导,制定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对运营期间发生责任事故或入住对象满意率调查连续两年低于80%的,终止运营补贴等政策资助,并依照民政部《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解除合同,并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追究其相应责任。

六、各司其责

(一)运营方职责

运营方作为敬老院的承包主体,必须在规定业务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法定业务范围内对承包的养老机构享有自主、独立的经营权,运营方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营方负责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的完好,及时修缮,加强管护,并自行承担修缮、管护费用。运营方应落实政府兜底保障责任,改革后运营方应保留各敬老院总床位数的70%作为公益性床位,用于接收政府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及其他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优先保障的人群。当公益性床位闲置时可用于接收社会老年人,其收益管理由双方约定。

(二)乡镇人民政府职责

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本乡镇养老机构的监管主体,应履行主体责任。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人民政府分别对本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负主体监管责任,负责对运营方经营管理、设施设备、消防安全、举报投诉等履行属地管理职责,督促运营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整改,在民政局的指导下与运营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合作双方权利和义务,并将合同文本、运营法人信息及有关资料归档保存,并报区民政局备案。

(三)区民政局职责

区民政局作为本次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的牵头部门,要会同卫建、应急、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通过实地检查等方式对运营方的服务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建立对运营方的评估制度,定期对运营方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举报投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运营方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指导帮助运营方申请国家有关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XX市XX区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民政局主要领导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区民政局、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审计局、市场监管、投资促进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具体负责XX区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加强工作合力。

区直各有关单位和乡镇人民政府既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大沟通协调力度,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确保乡镇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依法运营管理。

运营方要认真履行合同,独立承担运营过程中的债权债务等法律责任,依法依规运营管理。区民政、财政、审计、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发挥好监督、服务、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作用,发现运营方有违规行为的,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对国有资产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其赔偿责任,并终止运营合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6.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篇六

——以张北县张北镇改革为例

摘 要

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乡镇机构虽然历经过多次改革,但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将分三个部分来讲述我们现在乡镇机构的问题以及解决决策。第一部分,总体上介绍、分析乡镇机构改革的背景,了解我国现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乡镇政权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着重分析农村税费改革背景对乡镇机构改革产生的影响,论证乡镇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难点。第三部分,分析论证我国乡镇机构改革整体上所可能遇到的难点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以张北县张北镇改革为例,分析了我国乡镇机构改革难点与对策。

关键词:乡镇机构

改革背景

难点

决策

目 录

一、前言................................................................................................................1

二、我国的乡镇机构的背景................................................................................2

三、我国乡镇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难点..............................................................2

(一)政府职能未从根本转变....................................................................2

(二)人员分流困难,财政负担大..........................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法制不健全影响机构改革的成效....................................................2

(四)行政区划建制偏小........................................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乡镇政府行政职责不明..................................................................3

四、解决乡镇机构改革存在难点的对策............................................................3

(一)坚持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3

(二)多管齐下,多途径解决人员分流难题............................................4

(三)健全法制,将机构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6

(四)大力精简乡镇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从严控制领导职数............7

(五)整体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财政供养人员实行总量控制......................................................................................................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致

谢..............................................................................................................10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开始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组织制度的矛盾重新显露出来,农民管理成本过高,农村社会问题开始加剧。这一切都要求对农村的制度与组织形式进行重要调整,进行制度和组织创新,改善农村治理结构。这其中的重要关键之一就是乡镇的政府机构改革。至于乡镇,它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机构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乡镇机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是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大事。1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给人员是顺利进行农村社会改革的关键环节,乡镇机关应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我国各地虽然在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先后多次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乡镇机关目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在乡镇事业单位中,存在着机构门类繁多,人员数量庞大,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故应坚持综合建设的方针,全面分析乡镇机构改革的阻力与相应的对策,推进乡镇机构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入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本文以张北县张北镇乡镇机构改革为例,全面描述了当张北镇乡镇机构改革的前景和意义,并对其他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经验。

1程样国,韩艺著.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M].人民出版社, 2005

二、张北县张北镇简介

张北镇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为1398米,位于交通枢纽地位,其中全镇耕地达76951亩,属于坝上地区第一大镇。张北县政府位于张北镇,共下辖21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和4个街道办事处、26个社区居委会。

张北镇始终遵从旅游发展思路,每年投入巨额经费进行旅游开发,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来实现全镇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机遇,全镇始终以旅游发展为发展思路,实现了各项社会事业的稳步发展,连续三年被评为坝上第一强镇。

三、我国乡镇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难点

(一)权力关系理顺不清

政府职能简言之就是政府的职责和功能。由于传统汁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中国乡镇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无所不管的全能体制,其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和政社不分,极大的阻碍了农村市场化的进程和政府治理变革进程,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实现乡镇政府的“内涵式”改革。以张北县张北镇为例,党政不分是我国乡镇政府运作中的最普遍现象。乡镇权力呈现出集中化特征,在权力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乡镇党委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到镇委书记一个人身上,这样就容易滋生腐败。此外,乡镇政企关系也没有理顺,政企分开虽然口号喊的响,但政企依然不分,只是转换了形式而已。

(二)编制人员增减不规范

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成果不能用法律固定下来,编制的修改和人员的增减全凭领导个人意见,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工作上存在严重的随意性,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应付差使。机构增减、编制的修改和人员的去留基本上由行政权力部门说了算,长官意志就是法律,从而严重影响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效。张北县张北镇所有工作人员多达百人,其中包括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工勤编制、临时人员。虽然行政编制数量有所限定,但是其他编制人员数量和临时人员数量没有得到有效规定,使得镇政府中存在大量的临时工作人员,大量的临时工作人员增加了张北镇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利于镇政府发展。

(三)乡镇政府行政职责不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建立,政府传统的行政管理办法失去了一定的效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乡级政府面对干家万户的农业个体劳动者,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经济发展如何导向,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怎样实现有为行政,政府应有哪些权力?应该承担哪些责任?长期以来未能找到理想模式,并给乡(镇)政府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惑;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无论主观上是否愿意,客观上却无法避免地被逐步卷入全球竞争的浪潮之中,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政府为他们的生存、发展、致富、奔小康给予引导、服务,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张北县张北镇改革为例,存在严重的行政处罚扩大化现象。乡镇不少职能部门的处罚已出现过滥现象。罚款成为刨收的门路,处理问题先罚款;罚款没有标准,执法者随意性很大:罚款不开发票,罚金到手去向不明:个别职能部门把罚款当作整人的手段:超生罚款现象突出:个别地方因向农民强行征税,2011年张北镇在进行人口登记过程中,对超生罚款和处罚较为严厉,由于自身工作不到位,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不利于工作开展。

四、解决乡镇机构改革存在难点的对策

(一)坚持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决策体制的创新政府职能的实现实质上是以政府的权力为依托,而在政府的各种权力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决策权。所以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就必须先改革乡镇这种以党委书记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决策体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那么,决策体制如何创新? 以张北县张北镇改革为例,最根本的是要在决策体制中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合理分配党、政府和人大三者的职能。党政不分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一个突出的弊端,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步骤时,就明确提出要分三步走:首先要解决党政关系问题,实现党政分开2:其次是权力下放;最后才是机构改革。因此搞机构改革,必须先实现党政分开,党政职能的合理分工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解决乡 2 张全在,贺晨著.镇政府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镇党政不分的问题,应通过加强党对乡镇政府发展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明确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赋予乡镇政府以行政管理实权,使党从乡镇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撤出来,明确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最后要恢复和提升乡镇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实际地位,完善乡镇人大对乡镇长的选举、监督和任免制度。

2.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政企分开(1)政社分开。早在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二日,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就已明文提出政社分开。然而乡镇政府凭借其掌握的国家权力而对农村社会进行全面管理,从而带来典型的政社不分。因此要实现政社分开,就必须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加强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政社分开。(2)政事分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事业单位的改革仍十分滞后,事业单位管理与运作模式还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政事分开的目的在于增强事业单位的生存权,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乡镇政府职能实现政事分开要区别对待、稳步推进,对兼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将其行政职能并入政府,强化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对公益性事业站所,可适当给予财政扶持;对服务性事业站所,可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市场化、社会化路子;而对于职责任务基本消失,不具备开展业务条件的事业单位则要坚决撤销。(3)政企分开。政企不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乡镇级的政企关系则有着其特殊性。实现政企分开,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有: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审批,逐步取消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探索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等,而政府应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为乡镇企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与政府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共赢。长期以来张北县博天糖业公司长期依赖于政府,这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张北县博天糖业公司作为生产糖的公司,长期依靠政府收购甜菜,这不利于自身发展。张北镇政府果断地进行政企分离,采用市场化机制进行疏导,打通了企业命脉,推动了企业发展。通过这一改革,一方面刺激了企业活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政府负担。

(二)多管齐下,多途径解决人员分流难题

尽管机构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转变职能,但机构改革成功与否仍取决于人员分

流这项工作。纵观我国历次乡镇机构改革中的人员分流问题,可以看出阻碍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乡镇既得利益的阻碍和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二是乡镇政府人员分流回旋余地小:三是乡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第四、分流人员心理因素的影响。再有一些分流人员怀疑有的领导搞不正之风,在留岗和分流的问题上表现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公开,从而对分流产生抵制心理。对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农村经济,为人员分流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应该以职能转变为契机。以张北县张北镇改革为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此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各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从改变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上为人员分流拓宽渠道。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改造传统行政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意识形态刚性力量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它对解决人员分流难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改造传统的行政文化,使分流人员从大局出发,认识到人员分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人员分流铺平道路3。

3.规范推行“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公务员制度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是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政治在公务员制度中具体体现。通过规范推行“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公务员制度,选优汰劣,选贤任能,奖勤罚懒,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乡镇政府人员素质得到整体提升,为人员分流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保障。

4.进一步拓展人员分流渠道根据近年来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比较可行的办法有以下几条:一是实行离职补偿金制度,对分流人员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偿金,并在有关行政规章上予以明确规定;二是鼓励精简下来的公职人员 3 荣敬本等著.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申办私营、个体企业,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三是为他们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培训期间待遇不变:四是鼓励他们到乡镇企业工作,同时给予接受分流人员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激发企业接受机关分流人员的积极性:五是吸纳乡镇分流人员充实壮大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队伍,』Ju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健全法制,将机构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由上至下动员式展开,乡镇政府单向对上级政府负责,其机构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上级政府的检查、督促。往往机构改革风声一过,上级政府无暇顾及,乡镇政府机构、人员因而再次膨胀,乡镇政府机构改革陷入“怪圈”之中。所以,要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成功必须找到一种恒定的动力和保障,这种动力和保障首推法制。因此,就有必要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张北县张北镇改革为例,第一,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从立法方面要求由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立法工作。对于乡镇来讲,除进一步完善《地方组织法》外,当前迫切需要制定《地方编制法》,重点对行政机构的数量、人员实行定编定员。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对于乡镇来讲,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人员定岗分流必须由法律授权并由法律规定,决不能看长官眼色行事,必须严格遵照《地方组织法》、《地方编制法》、《国家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法必依”。第三,“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一方面对违法行为依法惩处,绝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必须秉公执法,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我国约有80%的法律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有。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保证依法行政的顺利实施。第四,“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违法必究是打击各种形式犯罪、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的保证。如果做不到违法必究,那么法律法规就行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乡镇政府在进行机构改革时,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对于

随意增设机构、人员的行为依法作出无效决定并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做到“违法必究”。

(四)大力精简乡镇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从严控制领导职数

l、机构设置要少而精。乡镇党政机构设置一般为3.5个,其中,必设机构3个,即经济发展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其它机构由县(市)区因地制宜设置。按照精简中间层次的有关规定,各乡镇原则上不再蹬派出机构,实行乡镇对村直接管理。考虑到乡镇撤并的实际情况,可在原乡镇所在地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搞好社区服务,促进原集镇的持续发展。

2、行政编制精简要科学合理。按照中央统一要求,乡镇行政编制精简比咧的幅度为15-25%。以此为依据,省、市编委核定各县(市)区乡镇行政编制总数。一般情况下,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乡镇,行政编制控制在50名左右:综合实力一般的小乡镇,行政编制控制在30名左右。

3、领导职数要从,“控制。乡镇领导职数的配备,原则上乡镇党委委员职数为9-11人,设书记1人,设副书汜2—3人,纪委书记可由同级党委副书也担任;政府设乡镇长1人(兼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3—4人。提倡党政—F部交叉任职。

(五)整体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财政供养人员实行总量控制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要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配套进行。

乡镇事业单位(不含中小学校)原则上实行限额设置,应控制在8个以内。一般情况F,设立财政所、国土城建环保站:将教管会设在乡镇中心学校:归并农口备站所,成立“农业服务中心”(挂农村经营管理站牌子);归并文化、广播、电视各台站,成立“文化服务中心”;归并各类农村社会事务与办理各种证件的机构,成立“村镇社会服务中心”。

乡镇事业单位要以现有编内人员为基数,按照不低于25%的比例进行精简。乡镇事业单位调整归并后,各县(市)区要统一核定人员编制。在此基础上,实行定岗定员定经费,对财政供养人员实行总量控制。研究解决农村中小学校师生比例不合理的问题。要按照生源数量和分布,适当合并现有农村中小学校,重新核

定教师和工勤人员编制。

结束语

乡镇机构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改革主体与客体合一,是自己为自己动手术,因此就使改革中的阻力加大。因此,对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全盘考虑,稳步推进。不仅要精简机构和人员、转变政府职能,而且要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同时还要健全行政法制,做到依法行政。最重要的是改进政府决策体制,“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安排好分流人员,加强法制、依法行政,使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真正走出“简胀”怪圈并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样国,韩艺著.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M].人民出版社, 2005 [2] 金太军著.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金太军等著.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 2001 [5] 张全在,贺晨著.镇政府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6] 荣敬本等著.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7] 徐仁璋.中国乡镇改革的未来走向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06)[8] 黄虎军.略论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9] 苏保忠,龚云,张正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6(04)

[10] 党国英.乡镇机构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小城镇建设.2006(03)

这段时间对乡镇机构改革的研究让我知道了很多东西,也让我认识了很多新的知识,这是我以前从未学过的理论知识,因为有一位好老师的指导,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7.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七

关键词:乡镇林业机构,现状,问题,对策

凤县地处秦岭南坡,嘉陵江源头,是陕西省秦岭水源涵养区重点林业县之一。县域面积3 187 km2,全县林业用地266 666.7 hm2,其中集体林业用地205 066.7 hm2,森林覆盖率76.9%,是宝鸡市集体林业资源第一大县。县辖9个镇10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农耕地面积24 529.94 hm2,农户1.98万户。基层林业机构在保护、管理森林资源和维护林区秩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6—1987年按照当时国家对林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需求,凤县人民政府先后在全县15个乡镇建立乡镇工作林业站,赋予林业站“林业法规政策宣传、造林规划设计、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档案收集和建立”等职责。

近年来全县各个乡镇林业站建设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15个乡镇林业站已实现人员有编制、工作有办公室、下村工作有交通工具,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一度达到60名以上。乡镇林业站的建立有效遏制森林案件有发生、造林无规划设计、林业事件无记载局面,林业事业工作起到了基层“腿”的作用。

1 乡镇林业机构建设现状

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工作职能的转变要求,截至目前,凤县9个乡镇林业站已全部划归属乡镇“农业综合办公室”,实现人员管理、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等“三权”到乡镇的管理模式。乡镇从事林业工作人员编制锐减到19人,仅占乡镇林业站成立初期的31.6%,而真正从事林业工作人员仅有11人,占现有编制的57.8%,每镇均有1.2人,其余8人的情况是从事其他工作或为林业工作的兼职人员。

然而从林业事业跨越式发展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基层林业工作者承担着森林资源保护、“天保、退耕”林业两大工程管理,农村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现在的工作项目、内容、强度都大于过去。目前乡镇林业机构管理模式极不适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1]战略目标的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和林业事业的发展要求。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对林业机构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如:长期以来由于林业产值占国民经济GDP的比重小和人们对林业就是“管林、植树”等的肤浅认识,从中央到地方每逢国家机构改革时,林业机构都是“撤、并、减”对象,基层林业机构受此冲击最大。二是林业部门自身行业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在机构改革中缺乏与县、乡镇政府就基层林业机构设置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三是“三权”管理归乡镇后,人事、财务等乡镇管理、业务工作受县林业局指导或管理,因此就形成“多头”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由于主管部门不明确,出现了推诿、扯皮等现象。四是基层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活力。如凤县人员年龄结构是:最大年龄54周岁、最小年龄33周岁以上,平均年龄46周岁。五是现有人员学历低、知识陈旧。全县在编23人中仅1人有大本文凭,其余均为20世纪90年代初或90年代末毕业的中专生或高中生。六是职称设定不合理,难以调动工作人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按现行政策规定:乡镇林业机构工作人员职称最高为助理工程师。七是林业知识、技能培训停滞。从2005—2012年凤县仅2人参加省、市业务知识、技能培训。

3 对策

目前基层林业机构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有社会对林业事业认识的历史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不积极主动与各级政府沟通造成的。针对基层林业机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对基层林业机构的管理工作,强化管理落实措施;基层林业机构必须克服自身不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随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全面实现自身的蜕变。

为使基层林业机构建设既能符合现行机构改革的大趋势,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林业事业的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2,3,4]:一是各级林业部门要抓好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林业事业的认知度,改变人们传统认识;二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政府平台内“参谋”作用,建立与各级政府有效的沟通机制,避免在新的机构改革中再次出现“撤、并、减”的局面;三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当好基层林业机构的“娘家人”,不能“三权”到乡镇后,只安排业务,基层机构建设工作依靠乡镇政府;四是学习或借鉴太白县对基层林业机构管理模式,建立乡镇林业基层分支机构;五是改善基层林业机构人员环境,提高待遇,充分抓住人员新老交替机遇招聘、引进高学历人才;六是省、市等部门制定基层工作人员长期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林业,应增加“园林绿化美化设计、工程监理”等;七是打破现行“职称”设置限定,全县预留林业工程师指标2~3名或设置基层林业机构工程师岗位,让热爱林业事业、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基层人员晋升工程师;八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基层林业机构建设规划,并纳入政府综合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林言.林业机构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林业工作研究,1998(5):1-7.

[2]如何发挥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在改革中的作用[J].(2009-03-09)[2010-02-01].http://www.sdly.gov.cn/channels/ch00169/200903/D9B08 AB8-00F2-48EB-9E16-3FE3319F03BF.htm.

[3]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林业力量发展平稳[J].(2011-07-01)[2011-08-11].http://www.li-xian.gov.cn/zwzc/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56.

8.镇巴乡镇机构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篇八

开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全国范围内先后进行了多次乡 镇机构改革。历次改革虽然都致力于精兵简政、减轻农民负担,但总体上始终没 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当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 断深入,作为农村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客观审 视历次改革的得失成败,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搞好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是需 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摘要】乡镇机构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随着农村经济社 会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在回顾镇巴乡镇机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揭示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认为乡镇机构改革要真正取得实效,应当从单纯撤并机构和人员转到体制机制创 新上来。围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作者从转变乡镇职能、理顺县 乡权责关系、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 理等方面,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乡镇改革 行政体制 机构编制

【Summary】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sic power construction,the institution of townshipshould adapt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Basing onreviewing the practice of township institution reform ofZhenba,the article states the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 in the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institution

management, and reveals the necessity and exigency of township institute reform.Township institute reform should focus on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instead of only abolishing or merging the institute and staff.In order to create a goodenvironment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it needs to take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 of changing the township function, deepen theoperational mechanism reform and so on.【Key words】township reform,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authorized staff of institution

一、镇巴乡镇机构改革概况及行政管理体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部署,镇巴县先后对乡镇政权进行了多次调 整改革。1982 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通知规定,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奠

定了我县农村基层政权的基本格局。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镇巴县开展了“撤区、扩镇、并乡”等工作,全县区公所全部撤销,乡镇总数大量减少 个,乡镇机关编制精减约 42%。2001 年,镇巴县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开,乡镇 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县乡关系,精简党政机构,调整事业 单位,清退各类临时人员,重点是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改革后,乡镇党政机构和

事业单位分别减少 16%和 40.4%;行政和事业编制分别精简 28.6%和 13%[1]。毋庸置疑,历次改革在致力于解决当时的突出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逐步递进、深化配套的渐进模式,特别是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取得重要成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得到较大改观,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打下了基础。但是必须看到,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政府职能界定不清,越位和缺位同时存在《地方组织法》规定了乡镇政府的七项职权[2],但就现实而言,乡镇政府的职权不断被上收,上级指派的任务越来越多,乡镇政府的职能逐步演变成完成上级的“中心工作”。同时,受政绩考核“指挥棒”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政企分开不够彻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轻社会、重管理轻服务、重事务轻规划的现象,一些乡镇依然将自己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热衷于招商引资、经营土地,相反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劳动保障和社会稳定等却不够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公共产品短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

1.2县乡关系不顺,依法行政面临尴尬

目前的县乡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压力型体制”[3],在属地管理的模式下,上级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往往通过文件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将各项经济、社会和政治 任务、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政府,并作为乡镇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乡镇政府普 遍处于权力小、事情多、责任大的困境。据对有关乡镇了解,乡镇政府除受有关 部门委托征收社会抚养费等极少数行政事权外,更多的是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而作为一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安全、环境 资源保护等领域的行政监督管理却缺乏有效的手段,由于责任大而权力小,面对 违法行为往往无力作为,严重制约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

1.3乡镇机构庞杂,规模效益不高

虽然经过几轮改革乡镇机构得到了精简,但由于受“条条干预”[4]等因素的影

响,多数乡镇的行政、事业机构设置仍然偏多,产业分工和条线对口的特征比较 明显,如有的地方既设党群办,又有政府办;有的按不同产业设置了工业经济办 公室和农业经济办公室等。事业站所的设置也习惯于有一项工作就“建一座庙”,导致分工过细,据调查,除单纯的挂牌机构外,一些乡镇的事业单位就有 8-9 个,上级部门派驻乡镇的事业站所一般也有 6-7 个。这种规模小、专业窄的机构设置 模式,不仅容易出现关系不顺、推诿扯皮等问题,而且也使有限的工作力量更加 分散,不利于人员、办公设施等资源共享,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1.4人员结构老化,工作效率不高

近几年,通过公开招考,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由于受

编制员额限制,总体上招录的人员较少,加上“逆向”流动以及“出口”不畅等 原因,乡镇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少数乡镇 45岁以上人员超 过行政事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有事没人干、有人无 事干”,工作质量和效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镇巴乡镇机构改革不彻底的主要原因

乡镇行政体制之所以在多次改革后仍显现出诸多问题,固然有上层建筑滞后

于经济基础变化发展的原因,但主要还在于历次改革受传统观念束缚,未能在以 下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所致。

2.1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较少触及

面对日益膨胀的机构和越来越庞大的干部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镇巴县进行

了多次乡镇机构改革,目的是要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促进农村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历次改革基本上都把注意力放在精简机构和人员上,虽然在后期的改革中也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但在诸多方面并未取得实质 性的突破,这种“就机构编制论机构编制”的浅层次的改革,在乡镇自我扩张等 因素的作用下,难免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同时,由于

改革未能有效触动乡镇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深层次的问题,权责不一致、效 能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履行。

2.2部门“条条干预”严重

为了强化部门利益,长期以来一些机关部门不计行政成本,想方设法“建机

构、要编制”。为了加强所谓的工作力量,往往置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以不顾,以安 排资金、项目审批、考核评比等办法和手段,要求乡镇“对口”设置机构或单独 配备人员,迫于上级压力,县(市)和乡镇党委、政府不得不“开口子”,导致乡 镇机构和人员编制不断膨胀,牌子林立。

2.3法制建设进程滞后

从全国范围内看,机构编制的法制化进程仍显滞后,虽然各地结合实际出台

了一些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或措施,但这些规定措施大多仅停留在地方政府规章层 面,权威性和规范性还不够高。由于机构编制立法工作滞后,行政组织、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等方面仍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依据,使机构设置和调整带有很 大的随意性和人治色彩,机构编制管理的“长官意志”比较明显,并且常常因为主 要领导的变换或看法改变而改变;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往往凭经验办事,管理工作 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人治”化、经验型的管理[5],极易造成机构和人员的 膨胀,即便是再行改革,也往往因人为因素而“穿新鞋、走老路”,实际效果不佳。

2.4改革措施不配套

作为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乡镇机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与县

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能转变、考核评价体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 理等密切相关,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决定了在实施乡镇机构改革时,必须上下联动,左右配合,整体推进。但历次乡镇机构改革却未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原则,只是在 机构和人员精简上搞单兵突进,这虽然在一时取得了成效,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 套改革措施,改革成果往往难以巩固,甚至付诸东流。

三、新形势下镇巴乡镇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农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现,农村社会治安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所有这些都对乡镇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任务的提出,使乡镇机构改革更具紧迫性和艰巨性。从镇巴的实际来看,新形势下的乡镇机构改革,应致力于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3.1切实转变乡镇职能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乡镇政府所处的层级以及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乡镇政府应把贯彻法律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主要职能。坚 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于促进经济发展,改进经济管理方式,切实把工作重 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等具体事务转到加强发展规划、产业导向和为农 户及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积

极引导和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社会化体制。

3.2增强政策的配套协调性,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乡镇机构改革的政策与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口径不一,给改革工作带来一定压力。比如,国务院规定,计划安置的转业军队士官三年内不得下岗,而一些乡镇只规定近三年安置的转业军官可以直接定岗。由于近三年安置的转业军官基本上都是参加地方工作时间较短,在整个竞争上岗中不占优势,大部分已经落岗,存在着上访现象。改革中出现的空编问题,既为吸收高素质人才留下了空间,也为乡镇人员增长埋下了隐患。建议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各项政策规定要相互衔接、适应,对空编的岗位要严格控制进人,允许县政府对乡镇空编的岗位从其他乡镇分流人员中选配。

3.3同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要将乡镇机构改革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加对乡镇的财力支持。建立同乡镇事权相适应、同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相匹配的乡镇预算管理办法,为乡镇发挥职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力不足。

3.4提供组织保障,巩固改革成果。随着改革工作的逐步到位,工作人员将大量减少,因此要切实健全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赋予相应的工作职能,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发挥其政策性、典型性、综合性、协调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职能作用;各级组织、人事、编制、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总之,我们应站在政府体制创新[6]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乡镇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下一步应在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既要解决乡镇政权自身的问题,如乡镇的建制规模、机构设置、职能定位、人员编制等等,又要解决整个体制方面的问题,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城乡就业制度、农民义务教育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等等。这需要中央政府抓紧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乡镇综合改革方案,并以国家法律的强有力手段加以保障。只有这样,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张哲郎。乡遂遗规——村社的结构[A].吾土与吾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9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79。

[3]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4]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8)[M].长沙:岳麓书社,1994。

[5] 白 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极其运行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9.乡镇机构改革自查报告 篇九

根据区委办发[2011]58号文件精神,我乡党委、政府针对我乡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现将此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乡机构改革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乡镇机构改革要求,我乡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后官寨乡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的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二)机构设置情况

我乡严格按照区委办发[2011]58号文件精神和乡镇换届要求,有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设置我乡政府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党政机构设置5个办公室:即为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加挂公共卫生工作办公室牌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人民武装部牌子);事业机构按6个设置,为农业服务中心、农经财政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设置进一步规范化。并对新的中心制作了机构牌,落实了办公场所,事业单位登记工作正在进行落实,落实后正式启用新印章。

(三)人员编制情况

区上核定我乡行政编制22名,另核定各后勤事业编制2名。核定我乡直属事业单位事业编制45名。根据以上要求,我乡对现有人员进行了摸底,现实有各类在职人员共计172名,其中党政群机关在职人员25名;事业单位在职人员45名;其他人员102人(三支一 2 扶、进村进社、支农援村、就业援助、一村一名大学生、岗位合同工、聘用人员等),同时,将所有人员重新分配到各事业中心。

(四)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

本次机构改革,坚持树立以农为本的理念,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做到了我乡行政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有效衔接和良性循环。例如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一步突出了计划生育机构的服务职能,为进一步增强育龄妇女优生优育理念,提高生殖保健服务水平提供了机构保障;成立的文化服务中心,能够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群众文明程度。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按照区委办发2011(58)号文件,将我乡按照二类乡镇核定,核定行政编制22名,另核定各后勤事业编制2名,核定乡直属事业单位事业编制45名;但乡镇换届期间,区委将我乡按照一类乡镇对待,设置领导职数11名。

(二)、人员配备不到位。从乡镇机构设置来看,共有8个中心站所,但我乡仍有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没有配备副科级主任。

10.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设置模式初探 篇十

一、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设置背景

虽然我国新修订的《统计法》并未把单独设置乡镇、街道统计机构纳入其中,但实际上已有逾六成乡镇、街道设立了统计机构。各地之所以如此主动大范围地增设统计机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信息作为政府决策依据的作用明显增强,人们对统计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统计项目和内容逐步翻新扩展;另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长足进步,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自然人口和基本单位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而且个体特征及变动形式更为复杂,使得统计范围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下,即使能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解决大型临时性调查,但定期报表和小型专项调查工作量剧增也让原有的政府统计人员难以应对,增加统计工作力量势在必行,统计事业因此又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二、乡镇、街道统计机构的设置优势

增加统计力量是选择增设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还是扩充原有的县(市、区)统计机构,主要应看其工作成效。如今统计工作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调查外延的扩大,因此派驻于基层,与调查对象紧密接触的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在发挥基层统计工作职能方面更具优势:

1、我国统计基础较为薄弱,人们配合统计调查远不如工商登记或税务申缴那么主动自觉,加之近年来人们对个人隐私维权意识的增强、基本单位非公有化进程的加快、有些省市取消统计登记管理制度,使得调查对象与统计机构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纽带更为松懈。设立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可以拉近统计机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距离,便于上门入户进行调查、取得沟通,降低统计对象的不信任感,满足原始数据采集工作的需要。

2、社会经济发展复杂多变,使得调查对象变动异常,尤其是统计调查最为关注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仅平均寿命仅有几年时间,新建消亡、变更搬迁等外部形态更迭频繁,跨行业、集团化、连锁性等经营方式多样并存,使得统计调查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处于基层,可以深入一线了解具体情况和变动形态,为调查对象的选取更换、跟踪交接及时提供信息,有利于维护数据的稳定性,保障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设置模式比较

目前,我国乡镇、街道统计机构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派驻于乡镇、街道辖区,归县(市、区)统计机构直属管理的分支机构;另一种是隶属于乡镇、街道政府,承担辖区统计工作职责的内部职能机构,这两种模式各具优缺点。

第一种模式优点在于:人员由县(市、区)统计机构自行选聘,专业素质能够得到保障,经费编制不会移作他用;机构的规模可以根据各乡镇、街道统计工作量的多少进行合理配置,不搞平均主义;对于距离较近业务量较小的乡镇辖区,可以合并办公,节省人工和开支。其缺点在于工作地点和人事管理权分属两个单位,统计机构无法充分利用乡镇、街道现有的社会资源,人权与事权相分离,也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相悖。

第二种模式优点在于:完全融入基层政府,全面了解辖区情况,统计基础良好;人权与事权相统一,对统计工作形成有效的制约与激励;工作对象与其他科室有所重叠,可以协同开展业务,并在法律规定的保护个人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共享部分资料,减少重复上门次数,减轻调查对象负担,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其缺点在于业务工作主要围绕上级统计机构开展,本级政府获益甚少,因此容易受到乡镇、街道“中心工作”牵制,人员编制挪作他用。

四、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设置模式的选用及改进

以上两种模式各具优缺点,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当前行政体制和各地实际情况加以选用。乡镇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最基层行政区域,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关,要在辖区内贯彻落实上级政府的政策方针,因此两者都具有较强的行政事务管理权,设置统计机构应选择第二种模式;另外,我国还有开发区管委会这种特殊的机构,其管理范围往往跨乡镇、街道,不仅负责招商引资,还作为政府派出机关行使政府权力,因此设置统计机构时既可以选择第一种模式,以突出统计工作的专业性,也可以选择第二种模式,与其行政管理职能相适应。

由上可知,第二种模式适用于现行行政体制,应用面较广,但为摒弃其缺点,工作中应作适当改进,而不应由乡镇一级政府单独管理:1、机构设置统一由上级统计机构进行规划,规模大小按各乡镇、街道统计工作量的多少进行合理配置。2、人员选聘可以由乡镇、街道政府自行负责,但资历条件应由上级统计机构制定,专业素质应满足统计工作需要。3、强化为本级政府服务的职能,在完成上级统计机构布置的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尽力做好辖区社会经济情况分析。4、工作业绩由本级政府和上级统计机构共同考评,注重各乡镇、街道之间统计工作质量的横向比较。

参考文献

11.乡镇机构改革措施办法 篇十一

一、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现xx新世纪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推进机构改革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机构改革的文件,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站在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这次机

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市县乡镇机构改革,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市县乡镇机构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消除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把全面完成市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推进市县乡镇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虽先后进行过两次机构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病仍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党政机关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存在着许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弊端。一是机构设置层次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复,本来由一个部门可以办的事,分由几个部门办,难免发生扯皮,降低效率。二是职能和事权划分不合理,一些应由下级政府和基层办的事过多集中到上级机关,基层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三是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包揽了许多本应由企业、市场、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管的事,制约了经济发展。四是法制化程度低,行政随意性大,执法队伍过多过滥,重复执法、处罚问题不少。加之监督不利,越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弊端必须通过推进机构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才可能消除。

(三)实施市县乡镇机构改革,是促进xx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我市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吃财政饭”人员过多,财政不堪重负,使我们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去培育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一些机关还有临时工、合同工等编外人员,为了解决这些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容易发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加重基层、企业和农民的负担;容易出现不规范行为甚至违法乱纪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投资环境。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机构改革,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增创体制新优势,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体制,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实施市县乡镇机构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各级机关干部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总的来说,我市各级干部队伍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市县乡镇机关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部门还很严重。二是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够,对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缺乏创新能力。三是部分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法制观念淡薄、作风浮躁、办事拖拉,甚至政治堕落,生活腐化。这些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敲响了警钟。因此,必须通过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确保改革措施准确到位和改革目标的如期实现

根据上级有关机构改革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这次我市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结构,理顺工作关系,加强机关制度化建设,加强基层工作和巩固基层政权,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关系协调、职责清晰、管理科学、精干高效的党委部门运作机制。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市县乡镇机构改革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涉及各级党委、政府和机关各部门的职能调整以及干部的切身利益,我们要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和关键,积极稳妥地推进,确保在9月底前完成市级和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县(市、区)机构改革任务。

(一)机构调整和编制精简必须切实到位

12.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篇十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科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名: 朱锐华 学

号: 1144001426422 专 业: 行政管理学(专科)入 学 时 间: 2011年春

指导教师及职称: 廖友华老师

所 在 电 大: 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2013年3 月1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一、乡镇机构改革难点及原因分析„„„„„„„„„„„„„„„„ 1(一)城乡差异拉大,农民群众不满意„„„„„„„„„„„„„ 1(二)遗留问题消化难„„„„„„„„„„„„„„„„„„„„ 1(三)干部作风不踏实,伤害群众的感情„„„„„„„„„„„„ 2(四)基层组织不强„„„„„„„„„„„„„„„„„„„„„ 2 二.乡镇机构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2

(一)部分干部思想包袱较重,工作主动性差„„„„„„„„„„3(二)群众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3(三)乡镇责任分解难以落实„„„„„„„„„„„„„„„„„ 3

三、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 „„„„„„„„„„„„„„„„„„„„4(一)认真落实“三农”工作各项惠农政策„„„„„„„„„„„ 4(二)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新定位乡镇职能„„„„„„„„ 4(三)完善责任考核体系,将维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 5 【参考文献】„„„„„„„„„„„„„„„„„„„„„„„„„ 8 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内容摘要】乡镇机构改革,是关系到乡镇干部及基层事业单位去留的改革,其意义重大。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把工作重心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现状,分析了乡镇机构改革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及原因,寻求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路,希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可以更好地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乡镇 政府 群众 农村 债务

一、乡镇机构改革难点及原因分析(一)城乡差异拉大,农民群众不满意

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承担着中国农村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安、催粮派款等都是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长期如此,行政干预是政府工作的主要方式,一个俨俨实实的计划经济的执行者和各项政策的实施者。改革后,由于职能转变,出现一些新问题在所难免。

1、职责难履行。乡镇事权、责任无限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与乡镇承担的职责相比,乡镇履行职责的权力极其有限,处于一种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

2、事务难应付。由于上下机构改革不协调,“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减人难减事的矛盾十分突出。

3、干部难适应。税改后,乡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部分乡镇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工作方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到工作无所适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城乡差异较大,造成农民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一是收入差距大。近几年,虽然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干部职工的工资也在不断上调,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干部职工平均年收入远远高于大部分农民。部分农民对此感到不平衡,不理解。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大。城区的基础设施往往都是县里统筹考虑,财政出钱建设,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往往要农民群众自己筹集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解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区面貌可谓年年有变化,但乡村基础设施却几年难有一个大的变化,长年下来造成农民群众心理不平衡。

(二)遗留问题消化难

1、干部心理不平衡 我国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成效离人们的预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尚有不少差距,许多时候还未能跳出“精简——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社会事务都由政府直接承担,由于人少事多,公共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到位,乡镇机构聘请大量临时人员来从事公共管理。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趁机安排自己的“关系”,并予以转正,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乡镇机构中还有个别合同制工人,国家安排的复退转军人,这都决定了乡镇组成人员的复杂性。对乡镇机构改革来说,这就是难点。

2、遗留问题处理难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前,乡镇的“七站八所”由县主管局管理,乡镇政府主要是事权。县管时期,人员进编,都由主管局决定。在这种人事管理体制下,必然会出现超编进人和违规进人现象。

3、各项待遇落实难

干部职工的待遇难得到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拖欠现象严重,职工对自己年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

4、清退人员补偿难

改革是阵痛,但也必须付出成本,清退职工必然涉及经济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规定,用人单位清退职工必须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但在实际工作中,改革的成本没有着落,无法落实。这样直接形成单位想清退退不了,职工想走人人走不了的现象。

(三)干部作风不踏实,伤害群众的感情

部分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一是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过去少数干部存在的“动不动,三分钟”等粗蛮作风,较长一段时间伤害过群众的感情。二是处事不公,很多农民有怨气,“一碗水端平”是农民群众的共同心声,绝大部分农民不埋怨政策的严厉,而是对有些事情不能“一碗水端平”恨之入骨,处事不公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基层组织不强

农民群众不信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人,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乡级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作用反而在弱化。在“有钱办事”方面,上级转移支付仅够维持乡镇正常开支,乡镇政府在筹钱为群众办公益事业方面能力十分有限,对不少弱势群众“上学难、就医难”爱莫能助。久而久之,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靠和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乡镇机构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乡镇机构改革涉及到数百万乡镇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倍受关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2 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从2004年,开始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以来,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足之处。新一轮乡镇机构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

(一)部分干部思想包袱较重,工作主动性差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税改后,乡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部分乡镇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工作方法上的表现明显不适应,工作无所适从。

(二)群众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乡镇机构改革,不仅使农民负担明显减轻,而且将农村改革引向了深入。由于它涉及农村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引起了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心态变化。农村一家一户的自主经营模式,使得农村成员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于乡镇政权组织的依赖性相对减弱。

(三)乡镇责任分解难以落实

乡镇事权、责任无限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与乡镇承担的职责相比,乡镇履行职责的权力有限,处于一种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是对众多的乡镇一级机构,并不牵扯到县一级单位。乡镇改革后,一些职能弱化的部门和单位被撤或并,新单位与县一级及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并没有对口,人员比原来减少,事却没减轻。许多原来部门的业务一下集中到新单位,每个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的事重要,这让乡镇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接连不断,减人减事的初衷并没能达到。乡镇是国家最基层一级政权,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桥头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长期以来,大包大揽式的乡镇管理职能,不可避免地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不该管的也管了,该管的也没管好”。有的乡镇党委书记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乡镇是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乡镇职能定位不清晰,造成乡镇履职的不到位。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职能首次清晰表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乡镇在机构改革后,能否切实履行好这四项职能,我们将拭目以待。现在乡镇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债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债务不断增加,已经威胁到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转。做事要钱,不做事也要钱,钱从哪里来,对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简直就是一筹莫展,借债保运转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保运转的唯一途径。多年来,债务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债务。为了完成责任书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些年来乡镇政府借债搞一些重点工作,如小康住宅建设、温棚建设、养殖小区建3 设等工程。二是政府职能延伸形成的债务。主要有“普九”债务、教育比例划债、防汛购物用工债务、重大事故赔付、农业结构调整付出的成本、修路等。三是政府接管债务。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后,乡镇政府将其所有资产,往来进行了接管,成立了债管中心,所有债务由政府来偿还,这都增加了债务总额。多年来,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及特产税的征缴任务是决定乡镇干部升迁和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有些乡镇在未能及时完税的情况下,采取借本付息的方式举债上缴完成任务,年复一年,本息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

(一)认真落实“三农”工作各项惠农政策

又好又快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切实搞好乡村组织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为农民群众着想,多办实事好事。让农民年年有看得见的变化,不断地让农民充分享受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惠,不再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买单”,让农民感觉到农村更是安心生产生活之地。要加快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决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辟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为农村社会稳定打好坚实基础。

(二)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新定位乡镇职能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将乡镇的职能重新定位,并以明确《行政许可法》为依据,改变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现状。一是科学定位,解决“路往哪里走”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重新定位的出发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能应转到抓好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工作重点上,要致力于落实政策、组织协调、科技示范、行政执政、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二是要转变观念,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转变的中心点。学会依靠市场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为农民把产品转为商品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要树立民本观念,由行4 政推动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走示范引导的路子。加强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服务,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树立开放的观念,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走社会化的路子。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变人治为依法行政、民主管理,走民主化、法制化的路子。三是加强培训,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带”的问题,找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乡镇干部要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用政策化解矛盾,用政策指导实践。要由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用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由指挥型向示范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要由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乡镇干部要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要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麻烦事耐心解决,难事想办法解决,小事不马虎,难事不推诿,急事不拖拉,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三)完善责任考核体系,将维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

一是“一把手”责任机制。把农村维稳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层层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深入抓、具体负责,班子成员一起抓、共同负责。二是沟通协作机制。要加强上下级之间,乡村和站所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协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情况汇报,挖掘发现问题,研究措施,总结推广典型,切实做到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三是人财物保障机制。着力加强群防群治建设,确保基层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树立“稳定出效益”的理念,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纳人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确保创建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四是督导考核机制。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将维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基层党政领导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待遇挂钩。对出现重大问题的单位部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限期整改、相关责任人实行必要的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要理顺乡镇工作职能,把握乡镇工作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能应转到抓好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工作重点上,要致力于落实政策、组织协调、科技示范、行政执政、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我们要转变观念,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转变的中心点:

1、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由抓大农业向抓大市场转变,走市场化的路子。学会依靠市场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为农民把产品转为商品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2、要树立民本观念,由行政推动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走示范引导的路子。加强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服务,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要树立开放的观念,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走社会化的路子。

4、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变人治为依法行政、民主管理,走民主化、法制化的路子。

我们要加强培训,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带”的问题,找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1、要由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不断提高落实政策的能力。乡镇干部要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用政策化解矛盾,用政策指导实践。

2、要由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用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3、要由指挥型向示范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

4、要由随意型向规范型向规范型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乡镇干部要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5、要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麻烦事耐心解决,难事想办法解决,小事不马虎,难事不推诿,急事不拖拉,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机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件喜事,但对广大的基层干部来说,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在改革后,新的机构承担了原来绝大部分事情,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改革后人员减少,事没减,乡镇财政依然紧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转变职能,必须先理顺上下关系,减少不必要的事情,使干部能从繁重的琐事中解脱出,从“收款催粮”的主力军转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来。要理顺上下关系,就必须实行县乡同步改革。

我们要改乡镇改革为县(市)乡同步改革,要减负放活乡镇,要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对于改革,应该适当加快步伐,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力做好县(市)乡改革联动工作。在改革中,根据各级财力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成本上尽量能做到分级负担,减轻基层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金太军.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6.

2、杨志.全部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和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06,(1 1).

3、施从美.乡镇机构改革的阻力及其对策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3).

上一篇:2017、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答案下一篇:热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