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五个创新构建和谐农村

2024-10-23

突出五个创新构建和谐农村(精选8篇)

1.突出五个创新构建和谐农村 篇一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新村--农村创新社会管理先进典型材料

xx村位于xx县城东面,xx城小镇南面,距xx县城5公里,辖7个自然村寨,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07户,人口2709人,党员56名。近年来,xx村采取以支部领导、村委牵头、协会运作和群众参与的模式,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发展,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抓住核心,健全村级组织,推进村民自治

村党支部是农村全部工作的战斗堡垒,是加强全村社会管理的核心力量。村里以支部建设为核心,提高村支两委的执行力切入点,推进村民自治为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是以支部建设为核心,推进村民自治。在2010年12月的村支委换届中,采取“两推一选”和“海选”的方式,组织村官民选,先好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加强团委、妇联、调解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等配套组织的建设,加强蔬菜协会、农机协会、计生协会和劳促会等行业协会的建设,在协会中建立党小组,推进村民自治。二是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执行力。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五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提高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作为目的,采取集中学、分散学、自学、助学等方式,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村组干部、协会管理人员的社会管理综合能力。三是加强协调,理顺村支两委与协会关系。将社会管理作为全村工作重心抓好落实,明确支部抓社会管理的第一职责,由村委牵头,带领配套组织和协会分工抓落实。及时从村支两委中抽调人员充实配套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力量,调动全村力量致力于“和谐xx”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家乐业。

二、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模式,扎实抓好社会管理工作

在实践中,围绕构建“和谐xx”,采取支部领导、村委牵头、协会运作和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维护全村社会和协稳定。

一是抓好村级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以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建设为重点,合理安排村组干部、村后备干部和行业协会骨干参加社会管理工作,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社会管理骨干队伍,加强社会管理工作。

二是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集中村民意愿,进一步健全村规民约,规范行为;坚持用制度管理人、按规章理事,实现了各项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关口有人把,有效形规范社会管理;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引导行业协会进一步做好相关事务公开,及时消除误解,促进和谐。

三是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党员联系基本户”创建十无模范村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学法、守法、用法”活动,由村组干部、党员带头遵纪守法,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做遵纪守法模范,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加快社会和谐进程。

四是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治安管理责任制,及时做好全村矛盾纠纷排查,发现矛盾及时化解;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户籍管理,加强对流出和流入本村人口的管理,做到了流动人口到哪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责任就落实到哪里;配合司法部门,加强对服刑、劳教人员等特殊人群帮教管理,落实对“三无”人员、涉黑涉毒涉邪教等重点对象的帮教,实现了所有矫正对象无一例漏管、脱管,无一例重新违法犯罪,维护了全村社会稳定。

三、围绕中心,加快发展,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经济社会协调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村支两委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围绕中心,聚集民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发挥协会作用,加快产业升级。按照“生产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由协会联系带领的群众,将智慧和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上来。蔬菜协会带领群众完成了省级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在xx村的任务,建农贸市场1个,钢架大棚100余个,种植无公害蔬菜800余亩,种植优质水稻1500亩。养殖协会带领养殖户养殖二元、三元母猪1100余头,年出栏肥猪3500余头,出栏家禽10000多羽。劳促会每年培训村民600余次,有组织输出富余劳动力300余人,年劳务收入近400万元。计生协会在抓好优质服务的同时,会同其他协会同共关心全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与教育问题,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大村寨整治工作力度,全村修建垃圾池9个,水泥硬化7个自然寨道路;4个自然村寨实现路灯亮化,硬化机耕道11公里、修建水渠10公里、治理河道4公里,全村实现水、电、路、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电话等“六通”,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抓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村风民风。以抓好文艺宣传队建设为切入点,召集文艺爱好者组建设了5支有老年、中年、青年人参加的文艺队,队员达80人。队员们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排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政策、文明创建活动、尊老爱幼等方面的节目,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村民,即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使围桌打麻将、玩扑克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

2.突出五个创新构建和谐农村 篇二

[关键词] 要点构建和谐校园

[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college campu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The author advances five main points is the basic way.Establish the "student-oriented" philosophy, grasp the main keynote.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provide a guarantee. Improv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service level, solid the foundation.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humanistic spirit, mold the soul of.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reate atmosphere.

[Key words] main pointsconstructthe harmonious college campus

和谐校园是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师生和衷共济,教职员工各尽所能,人与学校和谐相处,各种教育要素协调发展的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高校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把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培养和促成和谐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旨。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基本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个性太强、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等现象。从这些现象出发,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等各层面务必树立以生为本理念,从现实和学生需求出发,开设的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补充,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切实认真执行,现有各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切实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情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心理状况等全面和谐发展。从学生作为“人”的角度出发,将他们作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身价值,发挥并拓展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各种属性和能力,培养和促成和谐学生。

做好“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等工作,目前,特殊群体约占整体大学生数的30%左右[1]。主要包括困难生、心理问题学生、感情问题学生、跟班生、降级生等。对他们应耐心教育,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及时跟踪,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帮助。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和谐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新形势下,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教师对外承接课题、项目现象普遍,高校对外交往也与日俱增。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提供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管理高校,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划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能,实现学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使高校一切教育实践活动和师生员工的行为既在法律的保护之下,又不逾越法律的规范,保证和谐校园的构建。具体而言,完善教师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保证对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业绩评估体系、职称、职务晋升机制、薪酬福利政策、奖优罚劣激励机制。健全和规范申诉举报和信访制度,设立校长信箱和落实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向教师公布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师权益的其他事项。健全学生日常各项事务管理制度,关于学生奖、助、贷、免、补的各项规定要条文清晰,可操作性强,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

三、提高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夯实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要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夯实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科学管理,优质服务,领导班子是关键。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学点管理学、现代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规律、和谐校园有关知识,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坚持以生为本,依法治校,正确处理好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管理、党务与行政,以及学校发展中结构、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等诸方面的关系。提高自身执政管理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协调各群体间利益的能力,以及掌控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杨振宁教授说过:“中国是完全有能力开发出大批人才来的。我想,要开发出人才,关键是我们对青年不能限制太多。七限制、八限制,把人的积极性都限制没了,还怎么出人才?”诚哉斯言。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确定大学发展方向和科学决策上来,利用并创造条件,为师生不断提供信息、资源等服务,而不是给他们施加太多的控制和束缚。要实行民主管理和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和发挥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角度出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团学活动和宿舍管理等各项事务管理工作。

只有这样,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拥护和贯彻落实,才能夯实和谐校园的基础。

四、培育大学人文精神,铸造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大学人文精神即弘扬学生作为“人”的价值,遵循理性原则和主体意识,追求个性解放,重视终极追求,探索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拥有强烈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一种精神。培育大学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以往的高等教育存在功利色彩较浓的技术化倾向,教育工具化,知识结构单一,违背了“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这一教育宗旨。[2]导致了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在教育中的缺失。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性”的培养,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成为一个具有较深厚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合理知识结构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谐统一的人。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发挥各学科、专业的协作。如开设人文、艺术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文理科学生互选课,放宽选课门槛,在学时、学分、出勤等方面严格落实有关规定。加大对学生会、社团的扶持和指导,结合重大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团学活动,尤其是人文讲座、艺术演出、演讲比赛、社团文化节、主题晚会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氛围。教师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教育,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治学精神等传授给学生。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氛围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校容校貌、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等等。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

高校相关部门尤其是团学部门应精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塑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充分开拓网络、DV、多媒体等新阵地,发挥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广泛、持续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三下乡”、志愿基地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营造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学校的传统和培养目标,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景观建设。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大型壁画、校史馆的设计与修建;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如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陈设布置等都要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国忠.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28-30.

[2]〔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作者简介:

3.突出六个强化构建和谐社区 篇三

一、强化基础建设,强力打造和谐社区工作平台

社区建设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两年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举全区之力,采取联点扶建的方式,专门成立以区委书记为总负责人,区长为组长,30名区级领导和77个区直部门组成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社区用房建设领导小组,社区建设联点扶建办公室,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操作性较强的《北湖区社区用房建设实施方案》、《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等规定,并出台了“八个一部分”的筹资办法:即市、区财政解决一部分,驻区单位赞助一部分,开发商无偿提供一部分,“星光计划”资金投入一部分,政策优惠减负一部分,施工单位奉献一部分,有关部门和社会捐助一部分,帮扶单位包干一部分。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近两千万元,完成了区社区建设管理指导中心和35个社区用房建设任务,建房面积达17065平方米,每个社区都统一设置了主任室、警务室、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接待室、社区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及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服务站、计生医疗卫生服务站、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站、社会事务服务站和居民学校、法制学校、人口与计生学校的“七室四站三校”。如今,35栋外观新颖,色彩明快,具有欧式风格的“小洋楼”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北湖区全面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区、街两级投入建设资金约200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6个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和35个社区服本稿件权属于517878秘书网务站,面积达7842平方米,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每个社区服务站均在400平方米以上,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从社区层面着手,从社区居民最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逐步开展社区教育、就业指导、养老托老、退休人员管理、助残康复、家政服务等10个系列的便民利民服务。我区还投入80多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62万元),建成星光老年活动站点17个,总面积达9423平方米,100的街道拥有“星光阁”。目前,我区有100的社区拥有星光老年之家。一个立足社区、面向老年人,小型分散、方便实用,形成网络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

二、强化核心意识,夯实和谐社区的组织基础

4.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 篇四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农村,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各个领域整体着眼,全面推进。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文化有助于推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

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作用。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农村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实现和谐农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和谐。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的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提出挑战。

农村文化具有认同功能。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认同中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共同奋斗。

对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农村,离不开道德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对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构建和谐农村的。和谐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更为和谐。

由于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又由于在活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发挥才智,取得教益,因此它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传授交流效能、社会教育效能、乐中求智效能,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

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缓和作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看,还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再加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造成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情绪和一些地方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可以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村文化现状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

农村文化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本身必须是强势文化。纵观农村文化的现状,虽然由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它仍然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的农村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偏小。首先,国家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有失公平现象。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数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责任承担者的乡、镇党委、政府又大多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二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乏力。农村文化主要是乡镇和村两级文化。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乡镇文化站是乡镇政府主办的农村公共文化机构,担负着组织农村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辅导基层文化的重任。但目前的乡镇文化站除了为数不多的地方办得较好外,大多陷于困境,步履艰难。具体体现在基本设施落后;人员老化、素质不高。加上活动经费难以保障,难负公共文化服务之重任。作为最基层的村级公共文化机构村文化俱乐部或文化室设施更差、管理缺人、经费拮据,很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名存实亡。

三是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农村文化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陈旧、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是单调枯燥。在农村个别地方的农民甚至常年看不到一场电影、一场演出、一本书。农村健康文化生活的贫乏造成色情演出等不良文化的乘虚而入,封建迷信猖獗、赌博盛行,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和秩序。

农村文化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就不能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历史使命。况且和谐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农村,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必须发展农村文化。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展农村文化

如何发展农村文化,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落实发展农村文化的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构建小康农村和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推动和谐农村的建设。

落实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发展农村文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克服重城市、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要明确并牢固树立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政府天职的执政理念;要切实做到 “五个纳入”,即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要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设施和经费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确保农村文化经费有较快的增长;要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在农村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四基建设”,充分发挥国办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同时要实现服务对象的扩展和服务层面的延伸,建立和逐步完善村级文化俱乐部(文化室),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各方共建、共享农村文化的新路。

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助推和谐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和谐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合,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要组织好春节、端午、中秋等富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地域文化活动。要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扭转目前农村文化供求脱节、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局面。让人人享有和谐文化,让文化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决定》还指出 “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初步指导思想。” 说到和谐,自然要提到邻里关系。常言道: “ 远亲不如近邻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德不孤、必有邻”“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古有 “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 和 “ 百万买房,千万买邻 ” 的故事。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良好的相邻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邻里和睦,往往是创造和谐的家业与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江西南康潭口镇代卫村“三下乡”的几天调研中,我们发现和睦的邻里关系正在慢慢被打破。

在代卫村我们随机作了 120 份调查问卷。问及村民闲暇与邻里有无娱乐活动,比如打牌、打麻将等,大部分人回答无,言村中没有这个风尚。问及是否经常与邻里聊天时,90% 的回答无。原因是都比较忙,聊天耽误别人的时间,吃完饭后大部分的村民或看电视或睡觉休息,很少有人再出门。

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年或 通过考学、参军等途径一去不复返,而另一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宁做 “ 流浪汉 ” 也不愿再种田,留在农村的少部分青年,无心事桑麻,杂七杂八弄碗饭吃。剩下的主要是妇女和老弱病残,留守家中种水稻。拿代卫村来说,全村七千多人口中,在外地打工的就占了一半,在代卫村生活的五天时间里,几乎没见到什么年轻人,做调查的几户农家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外地打工,要么就在镇上的 粮食加工厂、小五金加工厂、木材厂、家具厂等做零工。外出打工挣钱已经成为风尚,而打工挣了钱回家建了房盖了屋更成为村民们羡慕的对象。这更加剧了村民想尽快富起来的愿望。于是更多的村民在为钱而忙碌与辛苦,必然邻里间交往的时间与机会将大大减少。

另一方面,代卫村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村民间的交往。代卫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多半家庭建屋于自己的地中,家与家相隔甚远。而且家家相通的路也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弯弯曲曲、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白天行走尚有掉进水田中的危险,更不用说夜间走路了。居住地的分散在空间上限制了村民间的交往。

另外,村中大部分的家庭安有电话,通讯的便捷使村民更乐于有事情电话联系。而电话的不可视与不可接近性使得村民没有了见面的直接与亲切;电话的收费性又使得话语简洁,而没有了昔日东家长、李家短,玩笑说话的条件。同时 生活的私密性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希望他人打扰自己的私生活。由此,代卫村邻里关系的淡化成为必然。

同时邻里交往也发生了变化,彼此交往多限于见面打个招呼或借点农用品等,家中有事情一般不找邻里帮忙。采访中一位杜大叔说;“可以找邻里帮忙,但是——”杜大叔做了个捻钞票的动作,“这年头,没钱谁理你。”那份无奈使邻里温情蒙上了阵阵寒霜。调查中尽管多数人有过与邻居之间相互借用物品的经历,但人们借用的次数却很少,其中 1 - 5 次 / 年的占 45.2%,另外 54.8% 的人则表示 “ 实在没办法才借一次 ”。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日常用品的丰富充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本来十分亲密的邻里关系,由于交往机会的减少,邻里关系更加趋于简单淡漠。过去街坊邻居们 “ 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 的关系对于今天的农村人来说,越来越遥远了。更多地表现出 “ 到家关上门,万事不求人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比邻若天涯”的局面已相当普遍。

调查中还发现邻里纠纷增多,农村邻里关系有冷有热。邻里间一旦涉及到宅基地、田间地角的归属,往往容易产生矛盾,出现纠纷,发生争吵。农村诸如此类的案件很多,如邻里为了房屋风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搞得鸡飞狗跳。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竞争意识的增强,使原有的邻里关系受到强烈冲突,利益冲突日益加剧。邻里之间依赖性减小,交往过程变得经济化,人们往往重利轻义,重钱轻德,人情味变淡。对个人利益、经济地位、名声面子的过于热衷是邻里纠纷产生的一大原因。而对 村中的邻里争斗等,多数村民采取视关系而定是否参与劝与不劝的态度,村民们的方针是别人家的事情管的越少越好,先管好自己的事情再说。

当问村民是否愿与村干部为邻时,大部分村民处于警戒状态并保持沉默;小部分村民犹豫再三,才说“不愿意”,原因是村干部太霸道、太骄横无理。村民言一位村干部有三套房,其中一套房建于村中,但却占用公共的土地,圈为自家地或扩房或建成猪圈。邻里有不乐意的与之发生争执,结果仍是村干部把地据为己有。左邻右舍极其不满,敢怒而无处诉说,唯有不与村干部家交往,不与其家说话来发泄愤怒,邻里关系极其僵。调查的路中,在田间我们与一大婶聊得很投机,但当我们问及村干部与邻里的关系时,大婶马上变了脸,挑起扁担就走。采访另一农户时,一村民表示极不愿意与村干部为邻,官腔官调且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一些村干部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富,会嫉妒,以后的麻烦事太多,用他的话说:“干部就是干部。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对村干部的不满现于言,见之行。干部与邻里关系的恶化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首要障碍,干部自身不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何以带领大家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生产、共同走上致富道路;有助于邻里之间矛盾的化解,能够直接避免或者减少邻里间,因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治安和刑事案件;有助于对违法犯罪现象的群防群治。反之邻里关系处得不好,邻里之间漠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不问他人瓦上霜,就难以互相支持帮助共同走向富裕之路。同时在预防、打击违法犯罪中难以形成合力,极易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从而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鉴于代卫村邻里关系的冷淡,提出如下建议:、强道德和法制建设,在邻里间进行优秀传统教育,大力开展全民性的普法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广泛开展 “ 五好家庭 ”、“ 文明户 ” 等评比活动,同时创造机会,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邻里关系的和睦与农村社会的安定。、真正建立起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必须真正落实法治,让法治切实能够起到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使弱势群体在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能够有效得到法律的保护。、关键在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党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政党。村干部要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真正为百姓着想。同时要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群众是执政党力量的源泉。邓小平说,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这是概括了沉痛历史经验的至理名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仅谈不上执政能力,连党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作为执政党,又是很容易脱离群众的,这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我们要十分警惕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滋长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坚决铲除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导致党组织脱离群众的顽症。、建立农村信访站与监督机制,时时听听农民的声音,使我们的百姓敢说心里话,时时保护自己的权益。

5.突出五个创新构建和谐农村 篇五

吴兴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分步推进、科学发展的原则和“一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成形”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幸福社区”的样板区、“湖州模式”的展示区、生态文明的实验区、统筹城乡的先行区的总体目标,把建设省级新农村体制创新试验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三化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从创新五个机制入手加快试验区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一、围绕推进“三化同步”,创新资源整合配置机制。如何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优势,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该区选择在八里店南片建设新农村体制创新试验区的初衷。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三集中三提高”核心理念,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创新建设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加快推进。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区委、区政府建立由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试验区建设推进指挥部,并从区、镇两级机关抽调20名干部进行集中办公,组建规划建设、农房改造、农业水利、综合协调等四大办公室,健全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协调推进。二是科学规划布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龙头,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将 工业平台打造、农村新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对34平方公里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重装工业和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的3个农民新社区,实现区域内80%以上的人口集聚;规划发展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功能稻谷等3个万亩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区,促进农业转型增效。三是完善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的试验区建设投融资机制,组建吴兴东部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试验区建设投资融资和建设管理的主体,进行封闭运作,资金自求平衡。抓住省建设银行把湖州列为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契机,全面加强与建行战略合作,强化项目建设保障。四是加强资源整合。坚持将试验区建设与农房改

造、美丽乡村创建、农业“两区”建设等项目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资源整合,合力推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试验区建设,强化与浙江建设投资集团合作,加快农民新社区建设步伐;深化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借智借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围绕激发内生动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机制。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保障农民用益物权的要求,以保障农民的农用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权长久不变为核心,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途径,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一是加快农用地流转。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和新农村投资公司流转等多种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和农业园区建设步伐,确保土地“流得动、建得成、效益好”,实现“土地流转一片、园区建成一个、示范带动一批”,目前试验区内耕地流转面积达 1.31万亩,占总面积的54.6%。二是推动宅基地置换复垦。在试验区建设中,规划将现有的101个自然村通过逐步搬迁,集中建设5个农村新社区,目前3个新社区全面开工建设,已建成10万平方米。通过大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多形式置换,促进了人口的集中集聚和土地的节约集约。根据试验区土地综合整治方案,通过项目实施,宅基地面积可从现有的3023.5亩减少到 1959,8亩,节约用地1063.7亩。同时,以“优先尊重农民意愿、优先保障农民权益、优先促进农民发展”为前提,实行封闭运作,做到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全额用于试验区建设,新增上地整理开发收益全额投入试验区建设,使农民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三是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在尹家圩村先行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把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的80%量化到所有农户,初步探索一条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社区股份合作社,村民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为股份合作社股权的有效途径。

三、围绕农业转型增效,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载体,以“六精”农业为方向,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进3个万亩农业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之路。一是培育现代经营主体。针对现有农业经营主体弱、小、散现状,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为抓手,积极引导工商资本

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在精品蔬果、特种水产等产业建设农业示范园区8个,累计建成核心区面积5100多亩。以深化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改革为抓手,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如,湖州生农粮油机械化合作社,采取“央企+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与中储粮湖州直属库、浙江大学、农村合作银行、种粮大户等建立粮油生产收购合作联盟,在试验区内建立了2000亩功能水稻示范区。二是建设新型农推联盟。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体制农科教结合不紧、物化科技成果应用不广实际,在省农办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先行开展“1+1+n”(一个教授专家团队加一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加几个农业经营主体)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建设试点,在试验区内组建了桃梨、蔬菜、水稻、玉米等4个产业分联盟。以建设现代农业新品种的研发试验地、新产品的引进集聚地和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地为目标,加大新品种引种、试种、繁育和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筹备建设3个种子种苗引繁推广中心,已引进培育新品种32个,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针对粮食生产和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效益不高的实际,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千斤粮万元钱”农业经营模式,初步探索形成了“玉米一湖羊”、“稻一鳖共养”、瓜果立体种植等新型农作模式,形成了金农瓜果、野田富硒米等一批“千斤万元”生态高效模式。四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针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不适应现状,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投资3200万元,启动实施30.7平方公里中圩区水利改造工程;大力度推进平原绿化建设,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实施农业园区喷滴灌项目建设,农业“两区”建设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四、围绕农民转业增收,创新农民创业致富机制。把建设生态家园与打造创业就业新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培育紫金桥特色商贸居住、尹家圩经编织追加工等“一村一业”特色品牌,努力营造“家家有物业、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的增收环境。一是培育技能型新型农民。依托湖州农民学院,在试验区设立“农民创业大讲堂”,组织浙江大学、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教授授课,对区域内的农业大户、农村创业带头人、农村妇女骨干、村干部开展分类培训,已开设讲座18期,参加培训920多人次,提升了广大农民的技能和素质。二是建设创业型现代社区。积极搭建农民创业致富发展平台,在试验区内统一规划建设占地

22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个私企业标准厂房区,在新建的3个农民社区中配套建设5万平方米商贸用房,通过安置模式创新,建立“公寓房+标准厂房”或“公寓房+商贸用房”的安置模式,使农民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使自己原来“动不了”的房子变成灵活运作的资产,增加了农民创业、就业和财产性收入。三是发展实力型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促进家庭工业转型提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相结合,在标准厂房建设和商贸用房开发中,优先配置部分优质资产给村级集体,开辟以物业经营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增收新途径。去年试验区内6个村村均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94.3万元,是全区平均的1.5倍。

6.“五个一”系统构建创新教育 篇六

本着这种认识,在教学中我校构建了科技创新教育的“五个一”培养系统。

一、构建一个整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系统

所谓整合性,即在同一性质的内容中,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四种实践活动整合,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研究阶段、记录活动阶段、服务社会阶段。

活动中,学生不仅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明白了各种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了研究的目的,自觉形成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二、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活动内容模式

把科技创新活动内容分为基础活动和分类活动。基础活动即基本的科学现象、科学原理、科学故事等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耳濡目染、鲜明生动地接触科学、了解科学,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分类活动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对活动内容进行具体分类,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每个门类中,学生选择一种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

三、搭建一个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建立校园科普展室或实验室,并进一步把研究和学习的触角伸向社会各个角落。如去环保局学习和研究环保知识,到校园电视台了解电视转播知识,到工厂和车间看机器的运作原理……只要是学生想研究、愿意了解的,都要做实实在在的考察。

四、构建一种制度

构建科技创新导师制。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要求每位教师主攻一个方向,了解和掌握该方向的基本知识,专门指导某一个学生做出更多的精品。

个性化的研究过程和指导方案,让学生有了自己的空间、时间,也有了自己喜欢的领域,他们如同脱掉缰绳和马鞍的小马,尽情地在无边的草原上嬉戏奔驰,乐在其中。

五、提供一个展示平台

开辟展览室,将学生的作品对外展示;定期开展校园创新大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举办校园科技艺术节。一个个平台,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创意乐园,在他们心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

7.突出五个创新构建和谐农村 篇七

——浅析晋星创建和“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的关系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晋星创建和“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无疑是两项切实可行的实践载体。概括的讲,这两项工作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各有侧重。晋星创建是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综合反映,升级晋档是对村级党组织的绩效管理。我们要从二者的指标体系研究出发,创新机制,突出特色,科学推进,以升级晋档保证和服务晋星创建,用晋星创建体现升级晋档的成效,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晋星创建: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实行星级管理,按照量化考核,评星定等,因村施策,多措并举,梯次达标,全面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分为五个星级等次,五星级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星级村为重点村,四星级村、五星级村的验收、命名由市上组织,市上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四、五星级村的创建。三星级及其以下村为推进村,由县区负责晋星升等和考核工作。星级村考核实行千分制,考核标准体系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设施完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 6个方面 22项指标。

“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按照突出农民增收、兼顾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原则,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

理民主五个方面,具体设臵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党员队伍建设等15项考核评价指标,对村级党组织实行百分制考核,依次评为一、二、三、四类村级党组织。

一、二类村由市上考察审定,三、四类村由县上考察审定。

晋星创建是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综合反映,涵盖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设施完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把农村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大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全面实施强化目标引领、项目支撑、机制保障、措施,推进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机制保障等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上水平。“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激发村级党组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者指标体系虽存在差异,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贯彻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实现新农村建设上台阶,人民群众得实惠。为此我们要强化目标引领、项目支撑、机制保障三项措施,推进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村庄治理四个重点工程建设为晋星创建和“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服务,突出重点,坚持一张表格、资源共享、各评星级、分类表彰的原则来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一要坚持“举措到户”,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农户分类摸底调查情况,依照创业型、劳务型、种养型、兼业型、贫困型五种类型,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科学促进农户增收,上墙张贴农户增收明

白卡(市新农办统一标准),制定增收计划,狠抓落实,按照“三带三进三促”活动要求,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措施,从农户实际情况出发,对创业型农户我们要引导其做大做强,推进二次创业;对劳务型农户我们要激活潜在资源,促进初次创业;对种养型农户我们要壮大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对兼业型农户我们要扩大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对贫困型农户我们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增收。

二要加强生态家园建设,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按照“产业发展区、居民住宅区、文化教育区、公共服务区”四个功能区的建设要求,科学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群众新建特色环保民居。同时,依照改造标准模式,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旧村改造,推行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省级试点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努力达到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有沼气、有电脑、有浴室、有卫生厕所、有文化壁画的“五化五有”要求,四星、五星村年内至少亮化一条街。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治理“三堆”、清理“三乱”、美化“三口”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农户“门前四包”责任、街巷卫生保洁员职责,引导农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青的优美环境。

三要增强保障服务建设,创新农村社会事业新机制。坚持“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创新机制、服务群众”的原则,按照公益性服务设臵、经营性服务设臵、管理性服务设臵的要求,健全和完善综合办公室、文化室、警务室、培训室、连锁超市、村级卫生室、“农

信通”服务室7室,合理设臵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组织管理,积极搭建服务农民、培训农民、教育农民的平台,进一步拓展新农村建设内涵。

四要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各级组织要把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靠实专人负责到底。抓关键,寻找突破口,找准着力点,把农民增收、人居环境改善、公共事业发展和村级治理作为重点,逐乡村下达工作任务,坚持共用一张表《新农村建设月报情况统计表》,各争星级,各升阶次,全力推进晋星创建和“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全面开展。

8.巩固“三无”成果构建和谐农村 篇八

——***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事迹材料

***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市政法委、综治委、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委会议和市委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根本目标,从讲政治、讲稳定、讲大局的高度出发,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努力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强化综治基层组织建设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切实提高打击、预防、控制违法犯罪以及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水平和工作实效,全面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严格治安管理,广泛深入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及时调解民间纠纷,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治安秩序,使全镇政治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全镇经济超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把综合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我镇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综治、禁毒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消防、信访等工作,发挥镇、村、组、司法机构的主导作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总体要求,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继续构建“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范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规范化建设,强化治安管理和防范,巩固“无毒镇”、“无邪教镇”、“无刑事案件镇”的综治成果,进一步深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全面推进综合治理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和提前十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综合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镇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将综治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重点抓好,真正做到了“五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充分认识到社会安定稳定是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要发展必须要做好综治工作,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二是组织领导到位,党委、政府把依法治镇工作纳入全镇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计划,党政领导亲自部署综治工作,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强调综治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重大的综治工作亲自参与,并实行镇党委班子成员包村挂点责任制,使全镇各村都有一名领导具体负责综治工作。三是机构人员到位,规范综治工作制度,综治办人员专职专用,抓好日常工作。每季度召开依法治镇工作分析会,并请综治成员单位负责人参会,分析研究部署各项综治工作,每季度召开综治工作会议,抓好综治分析会各项措施落实,并反馈综治信息。四是责任落实到位,实行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年初与全镇各村、镇属及驻镇各单位共16个单位签订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书覆盖率达100%,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嘉峪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作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单位内部防范制度、防范措施,做到本单位内部防范制度健全,防范措施得力。五是监督检查到位,镇党委、政府领导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到各村、各单位检查指导综合治理工作,督促其“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检查中对重点、难点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为了使综合治理工作健康深入地开展,镇综治委多次召开各成员单位领导会议,听取汇报,根据往年的情况认真研究,预测治安动向,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二、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加强综合治理

我们把安全防范作为预防犯罪和减少发案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上半年,共发生治安案件2起,查破2起;刑事案件发案率保持为零。

1、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下一篇:惊险一刻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