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秋读后感

2024-06-13

人生之秋读后感(11篇)

1.人生之秋读后感 篇一

人生之秋作文900字

秋天之美,美在内涵。

世间四季,各有特色,但内心总感觉夏天的炙热、冬天的寒冷都过于极端,春天的万物竞发又过于繁华,惟秋含蓄内敛,不温不火、不离不弃的迎送着生命的轮回。

印象里秋天似乎已成哀愁的象征,从古而今人们涉及秋天的情感大抵都是离愁别绪、触景伤情。秋天过后就是冬季,万物凋零随即而至。承受寒冷的心理预期,使人很少能从秋天中读出抚慰人心的情感。然而,站在温暖和严寒的好恶之外,再看秋天,或许又是一番感觉。

秋天的来临是从落叶开始的,秋叶预示着一个季节的结束和另一个季节的开始,秋天的心情也总是随着落叶在无尽地飘落中悄悄飘动。剪断伤感繁华已然逝去、严寒即将来临的愁绪,秋叶剩下的其实是一种静美的离开,感知这种静美需要一种安宁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似乎是从古至今人们所稀缺的。

满树的枝叶由绿变黄逐渐枯萎乃至飞舞飘零,是自然的铁律,是必然的`过程。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无从改变,也不必留连。如果以必然的心态,去看待秋天,就无所谓悲伤,去度过秋天,就不会感到落寞。

秋天的风也那么理智、冷静,似乎不带一丝情感,吹走满世界的绿意。又似乎隐寓着种种怜悯,吹到身上,略感凉意,提醒着人们天气逐渐转冷,要多添衣裳。慢慢呼吸秋风的味道,是泥土的馨香,是收获的满足,是似冷还暖的慰藉。秋天的树叶逐渐随秋风飘落,悄悄远离喧嚣,远离俗世悲欢扰攘,天地更显示出一份成熟与从容。

其实这世间真挚的感情并不需要轰轰烈烈,深邃内敛更宽广绵长,静若无声更蕴涵澎湃的力量。就像秋天的清风,吹散酷暑,冷却狂热,迎来理智和成熟。就像秋天的落叶,静美、多姿地离开枝头,那是一份不求任何回报的安宁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洒脱,留给人们一树眷恋。

这世间上有哪一件恒久、美好的事物不是由于具备安宁与执着的品格呢?秋天躲在时光深处,静静着守候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不为繁华所动,不为冰冷所惧,拿得起严寒、放得下狂热,为天地增添一份厚重,给万物一个反思的空间。或许,安宁与执着正是秋天与生俱来的本色。

感知到秋天的静美、绵长的内涵,才能坦然接受冬的萧杀、春的繁华和夏的豪放。坦然度过了四季轮回,也就避免深陷于人生的冷暖饥饱、喜怒哀乐里不能自拔。

读懂了秋天,也就读懂了人生。

2.音乐家夏之秋的传奇人生 篇二

前不久,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纪念夏之秋百年诞辰活动,百余位夏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及他的家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还为此出版了《夏之秋和他的抗战歌曲》。笔者在夏先生生前曾多次采访过他,谈起当年创作抗战歌曲,谈到当年武汉合唱团到南洋一带宣传抗日,他情不自禁地在钢琴上边弹边唱当时创作的《歌八百壮士》和《思乡曲》来。作为著名的作曲家和铜管乐教育家,夏之秋的一生是为音乐奉献的一生,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他的许多经历可能不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知,但他的创作与教学对中国音乐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用热血谱写悲壮的抗战之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夏之秋中止了在上海国立音专才进行了一年的学业,回到老家武汉,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斗争中。他参加了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任音乐组组长,全面负责音乐方面的宣传活动。正是在这时,他将自己的名字“夏汉兴”更名为“夏之秋”,为的是使自己铭记祖国正处于生死存亡之秋,记住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很快,夏之秋就在武昌和汉口组织起两支抗敌工作团歌咏队,到学校、工厂、街头去宣传抗日,用歌声来唤起民众。在这火热斗争的激励下,他拿起笔谱写起抗日的战歌!

1937年10月的一天,夏之秋在汉口《大公报》上读到光未然的诗作《抗日合唱》,铿锵的诗句叩击着他的心灵,他第一次拿起笔将其谱成一首大合唱——《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这首合唱曲经歌咏队演唱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刊登在由刘雪庵主编的抗战音乐期刊《战歌》上,很快便传遍大江南北,给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带来了胜利的信心。第二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追悼抗日将领郝梦麟的记录片中,采用了这首合唱曲,那悲壮的旋律为影片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

处女作一炮打响,夏之秋很快又推出了另一首力作——《歌八百壮士》。这首歌取材于真人真事:“八一三”之后,被称为“八百壮士”的中国守军在谢晋元团长的率领下,坚守在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寇浴血奋战。桂涛声为此写下了诗作《歌八百壮士》,夏之秋读后激动得一夜未睡,连夜谱曲。这首歌经周小燕首唱后,很快流传开来。之后夏之秋将它改为合唱曲,成为当时许多抗日救亡合唱团的保留曲目。此后,夏之秋与光未然合作,又创作了《女青年战歌》《远征轰炸歌》等抗战歌曲。

1938年夏天,夏之秋与队员们几经商议,决定赴南洋去宣传抗日,争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他们正式成立了武汉合唱团,招募了一些新团员,后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项堃也是其中之一。行前,夏之秋通过老同学、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何伟,见到了中共长江局负责人董必武。董必武给他们讲明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还给了他们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照片,请他们在外面进行宣传,并交给他们一封信,让香港地下党对合唱团的工作给予帮助支持。

1938年9月,在凉爽的秋风中,由夏之秋担任团长兼指挥的武汉合唱团一行二十八人出发了。他们到达广州后,因虎门封锁,只得先由水路到中山县,再乘车到澳门,从澳门乘船到香港。一路上,他们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在香港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演出,受到沿路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

在此期间,夏之秋又推出了两首新作——《思乡曲》和《赠寒衣予负伤将士》。合唱团抵达澳门时已是入夜时分,只有一家小旅店还有一间客房,女团员们住下休息后,男团员们只好上街去“流浪”,等到天明再想办法。他们忍受着旅途的疲劳在街上转悠,忽然一阵凄婉的胡琴声从夜风中传来。夏之秋看见一个小姑娘牵着一位盲老人迎面走来,如泣如诉的琴声久久萦绕在他心头,他想起沦落在日寇铁蹄下的家园,想起战火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悲怆之情涌上心头,化为一段哀伤缠绵的旋律。后来他把这段旋律记在了纸上,合唱团团员戴天道轻轻哼唱着,给它填上了四段歌词:“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并定名为《思乡曲》。这首歌的旋律具有小调色彩,优美深情,委婉动人,问世以后久唱不衰。《赠寒衣予负伤将士》是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创作的一首诗,合唱团在香港演出时,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将诗作交给了她在沪江大学的同学、合唱团副团长黄椒衍,请夏之秋为之谱曲。夏之秋谱好后,合唱团立即进行排练,很快便在香港进行了演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当时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了一个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不断将华侨们捐赠的大批财物输送给国内,支持抗战。1938年12月中旬武汉合唱团来到新加坡后,筹赈会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陈嘉庚激动地握着夏之秋的手说:“有你们这样的爱国青年,中国就有救了!你们放手去干吧,我支持你们!”在筹赈会的安排下,合唱团的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1938年12月18日晚,合唱团在星华各侨团学校组织的欢迎大会上首次亮相,引起轰动,观众和各报章交相赞誉。12月22日,他们正式在新加坡的卡必都戏院公演,一连八晚场场满座。在市民的要求下,合唱团又加演了八场,此后又在新加坡的“大世界”、“新世界”、“快乐世界”三大游艺场轮流演出。

从1939年5月开始,合唱团到马来西亚各地巡回演出。除了合唱,在项堃的导演下,合唱团还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扬子江暴风雨》《三江好》《人性》《雷雨》等话剧。对于合唱团的募捐演出,华侨们反应非常热烈,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渔港,演出一结束,观众们便争先恐后地上前捐款,有的捧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叠钞票,有的掏出身上仅有的现金,老人拿出包了又包的积蓄,孩子献上几枚硬币,妇女毫不犹豫地取下她们随身佩戴的金银首饰……华人社会中掀起了一股为支援祖国抗战、救济祖国难民的捐款高潮,华侨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令夏之秋和团员们热泪盈眶。

nlc202309041257

合唱团在马来西亚巡演一年,共筹得捐款叻(lè,旧指新加坡)币两百多万元,折合当时国币近两千万元,这些捐款连同在新加坡的演出门票收入和募捐收入都交给了筹赈会。虽然团员们每天只有两角钱的零用钱,但他们感到自己的收获是难以计算的。这群年轻的知识分子深切地感到:当个人与祖国和时代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个人将不再渺小。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献出了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

1940年5月中旬,合唱团启程回国,武汉合唱团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它光辉的一页。夏之秋创作的抗战歌曲被载入史册,成为我们音乐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思乡曲》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的保留曲目,被台湾电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采用为背景音乐;《歌八百壮士》选入台湾中小学音乐教材,并成为台湾拍摄的同名电影的主题曲;《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战歌曲被选入不同版本的歌曲集……它们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至今感染着中华儿女。

辛勤耕耘育出桃李芬芳

夏之秋是我国铜管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如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新加坡交响乐团演奏家陈嘉敏,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大学教授田仁介,香港交响管乐团指挥黄日照,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队演奏家黄世明、杨杰、张振武……在国家级交响乐队的管乐首席和一级演奏员当中,有许多都是夏之秋的弟子。

1940年6月,夏之秋搭乘滇缅公路的运输车回国。当时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办了个音乐干部训练班,还想办个军乐队,闻知夏之秋到了重庆,便聘请他去任教官。夏之秋建议到战时儿童保育院去挑人。战时儿童保育院位于重庆嘉陵江南岸,收留的都是些孤儿或流浪儿。经过简单考核,夏之秋挑选了六十个男孩。一切从零开始,没有教材,夏之秋自己动手编写,乐器都是七拼八凑而来,这些音高不一的“多调乐器”,夏之秋花了很多力气进行修理,连空袭时躲进防空洞里都在修理它们。终于,孩子们能在一起练合奏了。

这是夏之秋第一次自己组建起来的乐队,他把心都扑在了孩子们身上,同时兼任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和几个合唱团的指挥,并受教育家陶行知的聘请在育才学校任课。

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校址散落在重庆北碚等处,校舍简陋,校风却十分优良。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在中国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人才,到这所学校授课的老师,不仅没有分文报酬,连车马费都得自己掏。教师们还常受到反动分子的威胁恐吓,夏之秋就受到这样的警告:“你怎么跑到那里去教书?那是共产党办的学校,而且还没有讲课费。”夏之秋坦然一笑说:“在那里教书是没有报酬,但我对这事业有兴趣。”

一天,同在育才兼课的钢琴家范继森对夏之秋说:“有个名叫杨秉荪的小同学,多有趣哟!我给别人上课时,他趴在教室外面的窗台上看。下课后,学生们跑到外面玩去了,他却跑进教室,在钢琴上摸来摸去,试着弹我刚才教的曲子。”夏之秋一听,忙说:“这可是个小天才,别把他耽误了。”夏之秋找到陶行知,请他把社会学班的杨秉荪转到音乐班来学习,陶行知欣然同意。杨秉荪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家。

有一天,范继森又兴冲冲地对夏之秋说:“我又发现一个小天才杜鸣心,这小同学不懂和声、对位,但他会作曲。”第二天,夏之秋便来到学校,让杜鸣心弹一段自己的“作品”给他听听。杜鸣心一弹,夏之秋感到这孩子还真有股灵气,他按捺住心头的喜悦,问起杜鸣心的身世。原来杜鸣心的父亲死在日寇的炮火中,母亲靠干零活养育他,他十岁时进入战时儿童保育院,后被选入育才上学。夏之秋心里涌起一股异样的酸涩,他注视着杜鸣心瘦弱的身形,不胜怜爱地说:“你作的曲很好,没有学过和声就会作曲,很不容易。但是世界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都学过和声,你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啊!”

夏之秋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和培养的音乐人才岂止这一两个。著名指挥家严良堃1945年还是重庆国立音乐院作曲系的学生,他在夏之秋门下学习高级练耳,夏之秋惊讶于严良堃过人的听音能力和良好的基本功,他把严良堃请到家里来玩,说:“你将来准是个好指挥!”此话后来果真成为了事实。1950年,中国儿童剧院乐队请他去测试一个刚考取的学员,测试后夏之秋对乐队队长朱传鼎说:“此人三年后可派上小用场,五年后可派上大用场。”建议让他先学半年单簧管,然后再学双簧管。五年之后,这位学员果然因优异的成绩和精湛的技艺被中央乐团看中,他便是多年来在中央乐团担任首席的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由于夏之秋的慧眼识英才,他在音乐界享有“伯乐”的美名。

40年代以后,夏之秋除创作《梅花山——为纪念张自忠将军所作》等歌曲外,再没有进行创作活动,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从1942年起,他先后在湖北省教育学院音乐系、重庆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担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南文艺学院音乐系副主任、中南音专副校长。1954年,他调至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任铜管乐教授,此后便主要致力于铜管乐教学,著有《小号吹奏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译有《圆号创新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夏之秋白了头发,弯了腰……但当他回顾自己的过去,他感到更多的是幸福和满足。当他阅读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时,他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当他闻知学生们所取得的新成果时,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一位他早年的学生在台湾任中学音乐教员,海峡两岸阻隔近四十年,当他闻知老师还健在时,连夜含泪给夏之秋写来一封长信,并用白银铸了一个小匾,用黄金铸了“春风化雨”四个字。当这个珍贵的纪念品辗转送到夏之秋手中时,夏老掉泪了,浓浓的师生之情尽在这无言的泪中。

与周小燕一家三代人的友谊乐章

说起夏之秋的艺术道路,便不能不提到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的父亲周苍柏。当年,正是周苍柏主动提出资助非亲非故的夏之秋去报考上海国立音专,而夏之秋也与周家结下了三代人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nlc202309041257

1912年2月27日,夏之秋诞生在武汉一个小学音乐教员家里。父亲为这长子取名“夏汉兴”,以纪念革命党推翻清王朝建立了民国。夏之秋三岁时母亲便因病离开了人世,继母整天忙于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和老迈的爷爷奶奶,幸有人世间最美的音乐抚慰着他寂寞的童心。五岁时,夏之秋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学弹风琴,家里那架风琴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白键黑键的起落敲起他心中阵阵欢乐的浪花。八岁时,他开始学吹小号,1926年升入武昌文华中学后,夏之秋成为这所教会学校的司号员、校铜管乐队队员,他学会了吹奏各种铜管乐器。

1931年,他的父亲患伤寒症匆匆离开了他,才读高中二年级的夏之秋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他便跑到校长办公室央求校长给他找份工作,他要继续学习下去。校长给他的工作是接替即将退休的校管乐队教员,并担任乐队队长,他当时高兴得几乎要发狂。自此,文华中学多了一位年轻的教师,他带领着队员进行晨练、演出。半工半读,刻苦发奋,夏之秋终于修完了高中课程,1932年他考入华中大学物理系,仍兼任教员和乐队队长工作。

1934年的一天,夏之秋的英文老师沈祖荣(我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人)问他:“你愿意专门去学音乐吗?”尽管夏之秋非常爱好音乐,也有了些根底,却从未想过将自己的一生与音乐维系在一起:上音乐院校的花费很大,对于半工半读的他来说是一件连想也不敢想的事。

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主动提出资助他去专门学习音乐,这位热心的资助人就是周小燕的父亲周苍柏。这位曾留学美国学习经济的银行家对音乐也十分入迷,他不止一次观看过夏之秋指挥学校铜管乐队的演出,从这位稚气未脱的指挥身上,看到了潜藏的非凡艺术才华。当他从留美时的同学沈祖荣那里了解到夏之秋的身世后,便有了资助他在音乐上深造的念头,他对沈祖荣说:“像这样的人不去专门学音乐太可惜了啊!”

但夏之秋放不下已学习了两年的物理专业,直到两年后他完成了物理专业的学习,才决意去报考当时我国唯一的音乐专业学校——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6年初夏的一天,夏之秋到武汉上海银行找到周苍柏。周苍柏见夏之秋已决定去学习音乐非常高兴,当即取出五百大洋交给夏之秋,嘱咐道:你专心去报考吧,祝你成功!有什么困难,再来找我。”从此,夏之秋与周苍柏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6年夏天,夏之秋乘江轮来到上海,顺利地考入了国立音专的高中班,跟随萧友梅、黄自、吴伯超、李惟宁诸位名师学习作曲。夏之秋天天带着他的小号,总要抽时间吹奏一会儿。有一天,夏之秋正在琴房练琴,工友推门送来一张纸条,原来是黄自先生让他去办公室一趟。他一到,黄自便说:“我听了你吹奏小号,真是太好了!我一直想组织一个中国人的交响乐团,以我们学校的人为主,缺少的人选再到社会上邀请一些,你愿意参加吗?”夏之秋连声说:“非常愿意。”黄自又关切地询问他学习音乐的过程,夏之秋叙述了自己的身世,黄自说:“在中国学习铜管乐的人太少,你基础不错,若愿意继续学,我可以请最好的老师来教你,这样我们中国将来也有自己的铜管乐演奏家了。”学校请来工部局交响乐队首席小号、俄裔演奏家杜浦洛夫斯基为他授课。在此期间,夏之秋帮助黄自筹建起了上海管弦乐团。

抗战爆发后,二十岁的周小燕也参加了夏之秋组织的歌咏队,担任独唱和领唱,直到1938年她赴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声乐时才离开。周苍柏非常支持歌咏队的活动,当听说排练场地有困难时,便把家里的客厅和另一个房间打通,作为歌咏队的排练场。在抗日救国的运动中,夏之秋与周苍柏的情谊愈发深厚。

1940年5月,夏之秋由滇缅公路回国,途经大理时巧遇周苍柏。离乱后的重逢使两人十分激动,周苍柏告诉夏之秋,他已迁至重庆,夏之秋回到重庆后,便投奔到周家。

周苍柏是位爱国民主人士,当时,他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共产党、八路军做过不少工作,周恩来、邓颖超也常到他家会见一些友人,以避开国民党反动份子的监视。那段日子,夏之秋一回到家,周小燕的妹妹周宝佑、周徽佑总是请他教她们乐理、视唱练耳和钢琴,而年幼的周彬佑也瞪大眼睛在一旁静静聆听。1942年,周苍柏赴湖北恩施担任省银行总经理,他希望夏之秋也能一道去。夏之秋不愿让周氏姐妹的音乐学习因此中断,便与周家前往恩施,在湖北省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恩施原是一个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城市,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夏之秋在那里组建了新湖北合唱团,使这座沉寂的小城响起了抗日的歌声。初来乍到,这里找不到一架钢琴,夏之秋从老乡那里得知水塘里有一架丢弃的旧风琴,便找人打捞上来,动手修好,周氏姐妹上课练琴便全倚仗这架旧琴。后来,姐妹三人都走上了艺术之路。1944年,夏之秋受聘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才依依不舍地辞别了一起生活四载的周苍柏一家。

天下的事就是那么巧,新中国成立后,周苍柏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夏之秋也调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相聚在北京,两家过往甚密,夏之秋与周家的友情也延续到周家的第三、第四代人身上。周宝佑的二儿子郭政曾师从他学习小号演奏,因成绩优秀已获得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小号硕士学位;周宝佑的长孙郭宁曾被视为“五音不全”,经夏之秋调教,钢琴演奏已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1988年中央音乐学院为夏之秋执教五十五周年所举行的纪念会上,出现了这样动人的一幕:周宝佑向夏之秋深深一鞠躬,动情地说:“您教育了我们一家三代,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您!”夏之秋说:“首先要感谢您的父亲,没有他,哪有我的今天。”

3.三峡之秋读后感3篇 篇三

(一)

大自然是美的,无论什么角度,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时间,它总是显得那样生机勃勃。而三峡,正是美中的珍珠……

那是不久前,我们全家人乘车来到万州,准备乘船游览三峡。登上“东方皇宫”号,望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小鸟,倾听着江上一阵又一阵“哗哗”的波涛声,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已是黄昏,用罢晚餐,我就躺在床上,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三峡之秋》:“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窗外,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黯淡的狼牙月和两三颗一闪一闪的星星,远处的江面上一盏盏航标灯若隐若现。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凌晨,我被船“呜”地一声吵醒了。睁开双眼,只见一颗流星划破长空,紧接着,启蒙星出现在船的斜上方。江面上雾气朦胧,隐隐约约看见远处的一棵棵枫树。太阳出来了,雾散了,早餐之后,突然觉得眼前的景象是如此陌生,江的两岸奇峰罗列,又危峰兀立,让人三分想笑七分是恐惧,山峰上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山中的树也如山一样坚硬、挺直,显得苍翠欲滴,不时还会有猴子在树上栽果子吃呢!秋日早已至,枫叶早成堆。是的,那火红的枫叶落得江面上到处都是,它们像一艘艘快活的小艇,在江上飘荡,奔向遥远的东方。不经意间,一只蜻蜓从我眼前飞过,它自由地在天空中飞行……

美,你知道什么是美吗 当然,人人都知道“美”这个字,认识“美”这个字。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真正的美呢 这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它的含义也就是自然的美,天生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美。

三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的三峡,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爱三峡,爱那滚滚的江水,爱那翠绿的树林,爱那巍峨的山峰。我爱自然!更爱三峡!

三峡之秋读后感

(二)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三峡之秋读后感

(三)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其中峡谷段合长90千米。这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吸引了中外游者和文人墨客。方纪中秋游三峡,思绪飘飞,写下了一篇美文——《三峡之秋》。

初入三峡,就被其“成熟的气息”感染了。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让人不由爱上了三峡的秋,于是静静地感受着三峡成熟的秋的气息。

早晨,橘树柚树上露水像“洁白的霜”,阳光照耀“露水消逝”,橘树柚树“绿叶金实”,其亮丽的色彩鲜明地让人感觉到三峡秋天的早晨是明丽的。中午,“群峰”像武士一样披上了金甲,“阳光”像顽皮的小孩一样在水面跳跃,长江变成了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我们不觉感受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下午,青色透明的雾中峭壁的倒影涌向江心,江水“平静而轻缓地流淌”,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让我们喜不自胜。在这样的夜晚,欣赏着沉沉欲睡的江水、墨一般黑的山、如瀑布似素锦的月光,让人不禁赞叹三峡宁静神秘的秋夜。山高谷深,青光朦胧,墨山遮云:倾倒江心,唤起人们绵绵的情思: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

4.三峡之秋 教案 篇四

哈尔滨市大方里学校 杨丹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三峡群峰秀丽、雄伟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有近万首。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有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来描写三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吗?

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

二、放录像,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三峡的水又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师: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初步感知

师:刚才大家看到,录像中的三峡真美;那么,课文中描绘的三峡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按着学习要求,自由读文,读完后思考下列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师:现在老师请几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提示中的问题。

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深入自学

师: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回答学习要求中第二题、第三题:将描写的景物的介绍给小组成员;并说一说这部分景色的特点?开始自学。

五、全班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喜欢“早上”的三峡。

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阳光照耀下,橘树柚树的枝叶越发地绿,果实的颜色越发地金亮,相互映衬,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 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时段的景物?

生一:我最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师:板书:中午──热烈]

你概括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提炼文章的能力不错。谁再给他补充介绍? 为什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呢? 能把描写水势的词句读出来吗?

读出了三峡中午的热烈。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时段的景物? 你注意到了长江的水势变化,非常细心。你能把这段读一读,读出长江的平静、轻缓吗?

只剩下“夜”没有介绍了,谁愿意试试? 板书:夜晚──宁静] 师: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生四:夜里还写了“月”。这里的月来得迟,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生五:作者描写山的黑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山是墨一般的黑。生:我感到月光太美了,“像一道道……挂起。”真想去看看。

生五:我给她补充。月出的景色很美,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在我们感受中午的三峡热烈之美,下午的三峡平静之美,夜晚的三峡宁静之美时,我们注意到都描写了同一景物,那就是————长江.(媒体:出示)(指名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小声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们了解到了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三峡各有不同之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 生:(齐答)成熟的气息!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两岸的橘树柚树上结满了果实。

六、扩展 :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师:大家觉得这位导游合格吗?不错,尤其是最后的祝福,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导游的良好素质。

师:其实,三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刚才导游介绍的这些景物,它的美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关于它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

七、谈感受(随机掌握)

5.绿城之秋心得 篇五

金秋十月,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绿城之秋全国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今年我们相聚于南宁三中,相聚都是为了我们的数学教育能走向更好更高的位置。

本次的绿城之秋为期一天半,从十月十二号上午到十三号下午。十二号上午,我们早早的起床来到了三中,首先迎来的是开幕式,由我们的任北上书记主持,接下来很快就进入了第一堂课,是由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增生给我们带来的一节研究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从他上的这两节课中,我收获很多,吴老师的课堂很注重对同学们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点是很好的,他在讲定义的时候不是自己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同学们一步步总结出定义,这个过程有助于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节课之后,吴增生老师还给我们做了一个报告:《基于目标导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从这个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对高效课堂进行设计,更好的完善课堂,让我对课堂的设计有了更高的领悟。

下午两点半,是王飞兵老师给我们上的研究课:八年级下册的《平均数》,王老师运用比较具有新意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良好,之后还进行了教学反思并与观摩老师互动对话。经过中场休息是田载金带来的报告:《初中教学新课程核心内容教学与学的实践探索——解读八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修订特点及其教学》,给我们讲解新课改的依据,理念,思想,以及数学教育的基本核心等等。除此,还对前面三节课进行了主并解答了疑惑。

十三号上午,是柳州四十五中学的青春飞扬团队给我们授课,首先是韦慧说课:《七年级学生MS—EEPO学习方式训练课》,接着是由兰江波上课,他们倡导的是团队教学,小组学习,很有创意,让人们觉得眼前一亮,他们团队分工合作,分工明细,合作的非常好。

6.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篇六

一、导入。

1、播放长江三峡的录像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的美景数不胜数,“桂林山水甲天下,峨眉天下秀,泰山会当凌绝顶,万里长城第一关,大漠孤烟直……现在请同学看看这段录像。

2、学生汇报。

都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

3、三峡的简介。你了解三峡吗?(课件)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作者方纪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11课三峡之秋。

5、学生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不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自由说。

师:你们不但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们还能发现问题,你们都很会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问一问,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放在句子中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2、读词语。(课件:词语)师:课文读了一遍,你读到了什么? 生: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的好词。师:说说你注意了到哪些好词? 生:说。

师:老师也从课文中找出了几个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生:读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又会对课文有哪些了解?拿出笔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生:默读,圈画。

师:说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不同时间段的三峡。师:具体说一说。生:说。师:板书。

师:谁能把板书穿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通过描写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已经到了秋天。师:你的概括能力真的不错。师:除了这些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是大江两岸的橘柚树给三峡来了了浓浓的秋意。师:你可真会读书,说说你的想法。生:从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中可以看出来。

师:是的,当橘柚树的叶子绿得(),果实由()变(),同时散发着(),三峡就充满了()。生:老师我还想说。师:说。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也告诉了我们三峡到了秋天。师:说的好,我们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早晨部分。

师:这一天,正是中秋。中秋的三峡,绚丽多彩,每当早晨——(课件)请你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早晨的三峡。生:快速阅读。师:你喜欢早晨三峡吗? 生:喜欢。师:为什么?

生: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师:(板书)。

(二)、学习中午的部分。

师:到了中午——(课件)请大家朗读第三自然段,你又会有怎样的

感觉呢? 生:大声地朗读。

师:谁能把你的感觉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 生: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感觉到了中午的三峡怎样? 生:热烈。师:(板书)。

师:谁还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三峡的热烈。师:是哪句话让我们感觉到三峡的热烈呢? 生:中午……流去。

师:对,这个句子写得好不好? 生:好。师:好在哪呢?

生: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写动了,写活了。师:哪是是拟人?哪是是比喻? 生:说。

师:还有谁能把你内心的赞叹再读一遍。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所有的人看见了长江的气势,现在我们共同来朗读,让中午的三峡更加热烈。

师生:共同朗读。

师:这样的慷慨激昂的语言你记住了吗? 生:是的。师:出示(课件)。生:看题填空。

师:关掉课件,你还能背下来吗? 生:背。

(三)、学习下午的部分。

师:如此热烈的气息没持续多久,因为峡里的黄昏来的早去的迟……请同学们轻声的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生:轻声读。

师:和中午的三峡比起来,下午的三峡变得—— 生:平静了。师:(板书)。

师:同桌之间试试读出三峡的平静。生:互相读。

师:那个同桌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同桌读。

(四)、学习夜晚的部分。

师:配乐朗读。(学生读完上个自然段教师紧接着就读)

师:为什么说“夜,终于来了?”把“终于”去掉行吗?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生:读。师:谁来说一说。

生:不能去掉“终于”,因为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期待夜的到来。师:为什么会期待夜的到来? 生:三峡的夜晚更美。

师:夜晚的三峡哪里给你印象最深,拿出笔画出来,并且反复的读一读。

生:(多个学生读,并且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读)师:(板书)宁静,神秘……

四、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心中的三峡是如此的绚丽多彩,那此时此刻你心中的三峡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吧。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师: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生:汇报读。

五、落实知识点。

师:这一天,过得真快。手指板书——早晨的…… 生:接着说。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2—5自然段,作者在进行描写不同时间段的三峡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是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词,写作的顺序和清晰。

生:不同的是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动”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是“静”的描写,而第五自然段既有动又有静。

师:由动到静,动静结合。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2、3、4段是略写,第五自然段是详写。师:详略结合了。

生:第三和第五自然段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 生:我们要牢记这些写作的要点,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

师:你真会学习啊,相信你们都能做到。

五、总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同时更是美丽的,你愿意为祖国做些什么吗?(生说)是的,我相信你们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更相信你们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祖国更加美丽!板书设计:

11、三峡之秋

——方纪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明亮

夜晚

7.南国之秋 篇七

我之所以想到南国之秋这个题目,是基于这样的感受。

南国的秋与北方的秋不同。

出生在北方,生长在北方,自然对北方的秋感受最深。就说树林吧,阳历八九月间你依然看到的是一片绿色,秋雨冲洗之下,那绿色越发显得幽深,碧翠。庄稼虽然成熟了,但叶子依然发绿。尤其是玉米,秋天收玉米时人们依然能看到翠绿可人的叶子。收庄稼的人们在闷热的天气里穿着短袖,收玉米时总是习惯地砍下一棵玉米秆,用嘴咬去翠绿的外皮,嚼一口白生生甜脆脆的玉米秆,在吱吱的响声中甜甜的汁液从嘴角流出来,这时候人们就忘记了炎热。可是当人们收割完庄稼,时光进入十月,不几天树叶就一律枯黄,这时候,一场秋风吹过,遍地黄叶翻滚,仿佛一夜之间,秋天来到了人间。这时候人们不得不添加衣裳,瑟缩着脖子上地干活,或者干脆蜷缩在家里。

南国的秋天却另一番样子。九月了,遍地绿色自不必说,阳光虽然不算强烈,但炎热依然如故,人们依然是短袖裙子。与北方大不同的是,此时树木还在生长着,院子里、道路旁的树林上依然发着嫩牙。但你不能说南国没有秋天。树林虽然发牙生长,但同时新陈代谢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老叶子在茂盛的树叶中间渐渐老去,零零星星地飘落到地面。据南京的朋友讲,国庆节前后是南方真正的秋天,这时候天气不热不凉,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虽然街上行人有穿短袖的,有穿裙子的,但一到了晚上,气温就凉下来了。人们悠游散步,一派轻松自在景象。

北方的秋说来就来,经常来得让人猝不及防。因此,在北方,人们一年中似乎只感觉到夏和冬,秋在时光的一刀切之下被忽略了。南国的`秋犹如福建人品功夫茶,慢慢悠悠,晃晃荡荡地走来了。它没有一下子抛弃夏,也没有一下子拥抱冬,而是在这漫长的过程之中,容纳着,品味着,行进着。

也许正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老话了吧。南国人对历史对文化的态度就像这秋,他们包容品味着祖先留给他们不算丰富的历史,滋养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因此,南国的文化不算发达,但保存最为完整,名人故居、官僚宅院、王家府第,影响最大的就算苏州园林了。他们以他们的包容和欣赏让祖先的遗产为自己创造财富。

8.校园之秋 篇八

霜降都已经过了,严格来说,现在应该是初冬。可是到现在校园的秋色都不是很浓烈。大多部分的树上只有那么几片黄叶,其余的都还是绿色。

在这些树里,秋意最浓的树就是银杏了。银杏树叶黄中透青,青中透黄,颜色十分好看,就像一幅油画。

早晨,太阳被云遮住了,只透出一点点柔和的光。这点光衬得银杏树更加美丽了。页面上洒着金色的光辉。

中午,天空越发阴沉,完全看不到阳光,下起了雨。雨很小,并不需要打伞,但是很冷。这时候四周很静,显得这银杏树十分冷清。

一片叶子落了下来,没有发出任何声响。我想起了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我走上前,捡起那片落叶。

那片落叶并不是很完美,上面有被虫蛀的洞,因为它的不完美,迸发了我的一串猜想:它曾经经历过什么呢?是不是这棵树上的叶子都是它的兄弟姐妹?只可惜它这么早就已经凋落了,如果能在树上多待一段时间,它的生命也会更加精彩吧。

9.家乡之秋作文 篇九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秋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地的稻田上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稻田闪烁着阳光,四方坨子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稻田披上金甲,阳光在稻田上跳跃,像一条大金龙,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美丽的稻田。于是,整个坨子,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稻田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稻田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美丽的“波纹”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路边的池塘,有着青蛙欢快地叫声。天空的星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路边的树木,都像是被惊醒了一般,在风中轻轻摇曳。

现在,稻田里只能感觉到月亮那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什么时候,它突然出现在天上。这时月亮和天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天是墨一般的黑,而月亮,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稻田。

10.大连之秋的作文 篇十

大连秋天的海边是一望无际的蓝色,嬉戏的海鸥不时掠过波光鳞鳞的水面,水天一色的远方,夕阳披挂着艳丽的霓裳。迎着潮湿的海风,倾听浪涛涌向自己的声响,这时你想张开双臂去拥抱、想插上翅膀去飞翔。秋风能吹落花红叶绿,但大海却魅力依旧,为你呈现活力。

著名的滨海路依山傍海绵延不断,这条盘山路一侧是秀丽的风景,一侧是辽阔的大海,可谓人间最有意境的一条路。广场是大连城区内的景,星海广场因国际服装节盛会而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今天的星海广场面积有两个操场之大,广场内精彩之笔是“百年铜雕”:从一岁到百岁人的脚印仿佛印证着这个城市一百年来的历史,广场通过翻开的一本石雕大书,与海相连。它不是一两个花坛、喷泉流水就能堆积而成的。广场中干净的长凳上坐着休闲的老人或是推着婴儿的母亲,漂亮的草地上不时飞落几只悠闲觅食的鸽子,娴静美好的氛围如诗如画。

街上看不到拥挤的人群,马路上几乎没有自行车,但公交车秩序很好,出租车服务更是没得说。大连的优雅在姑娘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们的穿着大方雅致,特别喜爱裙装,同样的短裙她们穿出了青春和妩媚。大连的秋天会给你留下永远的记忆。

11.三峡之秋-教案 篇十一

下午:重点写雾,青色的雾使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得有如一条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 透明 夜:先写长江的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突出三峡夜晚的特点:宁静而神秘。

3、学习第一部分,《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三峡秋天的橘柚树,与下文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来表现三峡的秋色,在整篇文章中起总领作用。)

【在本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亲的炽热之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出示:这一天,正是中秋。讨论:这一句能去掉吗?

2、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3、谈学习感受。

【这样设计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思想达成共识,同进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学生自由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对作者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

五、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有关三峡的美文与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教材是例子,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模仿写,这样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 夜晚

上一篇:出卖妈妈下一篇:二0一四年度森林防火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