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学学前教育

2024-07-25

职业中学学前教育(精选8篇)

1.职业中学学前教育 篇一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摘要:

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

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素质、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应用科技大学大致相同,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更具特色。由于采用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与协调。在企业或社会机构第一线,学生能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能亲身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才能学会各种职业的和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双元制大学,通过符合教育学和教育论要求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双元制大学开放的理论教学课目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多,学习内容、应用性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宽,毕业生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宽,担起时间较多,并对所在的培训企业具有针对性。她们呢曾在本企业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比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更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管理,所以学生收到企业的欢迎,绝大数毕业生培训结束后将被培训企业留在本企业中。他们工作起来更顺手,跳过了入门阶段,这就大大减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适应性。

双元制大学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结局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机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双元制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框架教学计划来实施的。一是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大纲,一时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培训大纲。课程开发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均由专业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成员来此经济界、文化节,并充分考虑到高校对教学内容的发言权。同时,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还有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它的培养目标可以说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要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政府要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法规和机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多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他们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中,要注重教育过程和教师角色转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即教学方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聘请那些在职业实

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我国高职的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步伐。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0-2第1页《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启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第23页《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8月20 日第24页 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职业教育研究》2010 #9第14页 《高职应渗透行业文化教育》

《教育与职业》

2010年10月上 第42页《中职校长:负重领跑职教改革》

2.职业中学学前教育 篇二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开展人文教育,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教会的只是学生“做事”的一面, 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缺乏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因而不是一种完整的、健全的, 与党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 必须尽快改变并逐步扭转这种局面, 在高职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 使高职教育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轨道, 能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培养出栋梁之才。

2.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应然选择。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 己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规模的迅速扩大, 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量的扩张己经基本完成。二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得以逐步改观, 由原来的茫然, 不理解、不支持、非议高职教育变为逐步理解、认同、接受、支持高职教育, 这不能不说是巨大且可喜的变化。但由此也带来了深层次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品牌问题,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必然在生存与发展上展开激烈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浪淘沙, 优胜劣汰, 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深刻反省, 务必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 即走质量发展型道路;必然要在强化管理、办出特色、创立品牌上下功夫;必然要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索, 从而自然而然地寻求新的途径和层面, 最终进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殿堂。正如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 两者不可分割, 时代的发展趋势必然呼唤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关系到社会的进退, 关系到人格的高低, 关系到涵养的深浅, 关系到思维的智愚, 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3. 通过职业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职业人文教育的功能是综合的, 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表现为具备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及交流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精神表现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上, 如敬业、责任心、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与纪律、毅力与耐心、协作与集体观念等。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促进一个职业人适应能力的提高, 而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职业人文教育, 着眼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人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水平很不平衡, 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比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一批23个基地53所学校中没有高职院校;第二批61个基地104所院校中有1所高职院校。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所属单位中, 第一届41所大学没有高职院校, 第二届52所大学中没有高职院校, 第三届61所大学中只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职院校。第二,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明显地不适应, 与社会专业技能人才的素质需求明显不适应。一些院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尤其缺乏以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职业人文教育。

2.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第一, 科学主义价值观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居支配地位, 至今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负面影响。回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 科学主义价值观始终占居支配地位。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历了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 削弱了大批的人文院系。即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无不体现了发展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特定功能, 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是其主要教育教学内容, 人文教育自然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 加强人文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大学人文教育取得了成果。然而,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欠缺的格局并未改变, 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第二,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和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强调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许多高职学校在办学中多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而忽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并未能将职业人文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高职教育, 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关注了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和技能性, 忽视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上, 关注显性课程, 忽视隐性课程建设;在学生指导上, 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和熟练, 忽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择业、创业的指导。

第三,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导致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问题。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尤其是缺乏职业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 人文教育未能紧密契合人才培养规格。大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 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 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 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 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 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 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致使学生毕业后严重地不适应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另一方面, 缺乏激励教师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机制。首先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 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为分工原则, 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的工作, 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牺牲, 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其次教师们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高职学校教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 动手能力强,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 但较少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由于该类型教师知识储备中人文知识的先天性不足, 即便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种类型是以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师范类院校, 擅长于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专业技能知识较为缺乏, 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有困难。

三、实施切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职业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知识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性为本质特征,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1.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要素是知识, 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 反映到教育人上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就是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 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求, 有利于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功能互补, 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 为提高学生职业性素质奠定基础。

2.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

在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后, 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特点、内容、功能, 构建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实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人文教育新模式。

3. 构建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内涵, 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尽可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职业技能、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融进高职校园文化之中。开展面向企业和行业的社会实践, 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4. 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有利于确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有利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状况的考核评价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考核评价两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专业课程渗透人文教育情况、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职业人文教育规章制度建设情况、设施条件与经费保障情况、人文素质教育覆盖面及教育效果等方面。

(屈善孝,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副研究员, 北京100024)

摘要: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心。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有效开展,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仍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办学理念、构建人文教育的模式、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

[2]徐公芳.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8) .

[3]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4]刘继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选择[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 (05) .

3.职业中学学前教育 篇三

一、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现状

1.师资缺乏,专业能力偏低

目前,特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现有的老师大多是从普通学校中途改行过来的,专业能力偏低、教育教学技术落后等问题。

特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包括康复教育、文化课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块,道理上应该配备相应的师资。但是,我国培养特教师资的各类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加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特教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不到丰富,教学能力和水平受制约,处于较低层次。

2.职教项目单一,指导思想偏离

职教项目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可能是当前各特校的共性。比如:有的学校只开设了缝纫课,而有的学生喜欢理发或修理、烹饪等,可学校又没有开设这些课。有的学生有绘画、舞蹈的天赋,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单一的职教课,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也为学生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另外,部分学校仍片面追求文化课的成绩,只重视语文和数理化教学,其他科只作为副科,可上可不上,职业技术课就是搞清洁卫生。

3.资金政策和扶持缺位,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特校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特校开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只能通过学校创收或社会赞助解决。办学必备的物质条件准备不足,教学设备、实习基地问题得不到解决,职业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树立正确的残疾人教育观。残疾学生生理残障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事实上,残疾人不是残废。对于听障人而言,听力损失使他们在与健全人的沟通上产生一些障碍,但他们的智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并没有受到必然的损害。除了部分对听觉有特别要求的行业外,工业、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美术工艺等正常人能做的职业,很多听障人都可以从事。耳聋学生的职业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发展情况不同,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随着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的生理缺陷得到进一步补偿。而且聋生还具有眼明、心静、手巧的特点,他们工作中完全有可能做得与健全人一样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超过健全人。只要实施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他们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树立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观念。特殊教育学校是几种教育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要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自食其力,必须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两者兼备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上级主管部门在配备特校教师时应适当配备一些专职教师。

(2)挖掘内部潜力。首先,要加强培训,让特校中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分别进行工艺美术、烹饪、按摩、美容美发等的专业技术培训,扩大职教队伍。其次,让具有某方面专长的教师担任职教工作,让他们边学习边教学,学用结合,在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中成长一批专业教师。再次,选派教师到工厂企业、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结对拜师,开阔眼界,熟练技能,提升一批专业教师。最后,聘请专业人员作为特校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进行培训、指导,培养一批专业教师。

3.加强课程的开发,建立完整的职教体系

中学阶段重点做好专业分流,文专并进。学校应从七年级开始设置职业劳动课程,教学简单的职业理论和操作,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完成文化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实行专业技术课程分流教学。在学校课程安排上,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大胆的改革,可全校上午集中上文化课,下午集中上活动实践课、职业技术课。在职业技术课上,采用打破年级界限,按智力、能力、爱好自由选择,适当调整的方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较集中地学一门技术。课程开设大致如下。聋生:缝纫、机械加工、广告设计安装、毛衣编织、美容美发、糕点制作、建筑与装修、汽车美容、清洁卫生、搬运装卸、酒店勤杂、擦鞋等。盲生:按摩、配乐、唱歌等。培智生:家政服务、洗车、擦鞋、清洁卫生、搬运装卸、酒店勤杂。

经过中学几年的技术教育,毕业生能有一至两门较娴熟的技艺走上社会,同时他们也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招生考试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李定仁,马正学.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4.谈学前教育职业论文 篇四

一、教师要时刻保持耐心和爱心,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

保持耐心和爱心是对学前教育的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伸出援助之手。比如,幼儿在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和提裤子,老师就要不厌其烦地去帮助他们。如果出现尿裤子的情况,更要毫不嫌弃的去帮助他们换裤子和洗裤子。在这个过程中,就极大的考验了老师的耐心和爱心。但同时,老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与关怀,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但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自理意识,不能让幼儿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在与幼儿建立了这种深厚的感情基础后,就可以对幼儿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来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学习常规。通过批评、表扬和鼓励等形式逐渐实现教学目的。

二、要注重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发展

幼儿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恰当而科学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以及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教师切忌“超纲”教学,增加幼儿的学习压力。这种古板的教学方式,只会过早的禁锢幼儿的思维和智力,甚至对日后的整个学习阶段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课堂教学应多以活动为主,创设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处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充分的诱发其学习兴趣,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比如:可以将3—5个幼儿分为一个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个拼图游戏,在拼图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过多的干预,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类似这种游戏既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动脑能力。游戏看似是玩,却无意中使幼儿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又比如捏橡皮泥和自由绘画,每个孩子都会制作出形态各异的“作品”,甚至有些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创作构思,这时,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恰当的鼓励,让他们敢于彰显自己的个性。这种智力开发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便于幼儿接受,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对于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小觑。幼儿正处于一个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很多个方面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与幼儿家庭遭受变故,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开导。比如,可以定期进行家访,与孩子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表现。针对个体问题制定教育计划,及时调节幼儿的心理波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心理上难免有一种优越感。往往具有任性、自私、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或情绪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以巧妙的教学方式来逐渐调节和引导。比如,可以开展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的角色中去。以这种“角色体验”的方式,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引导他们逐步改正。其中,家庭角色的扮演更容易让幼儿投入到情境中去,达到的效果也更好。其次,让幼儿对自己拥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也很重要。对于那些对自我评价过低或者过高的幼儿,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或者无意的给予开导。平时可以举办一些评选活动,让幼儿选出他们心目中认为优秀的小朋友,同时要说出选择的理由和自己应该学习的地方。以这种“榜样”教学的方式,让幼儿们互相借鉴,既能发现别人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在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中健康成长。

三、适时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和文艺表演,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学前期是幼儿身体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开展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幼儿体质,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体育课程可每周安排1—2次,每次活动10—20min,主要以集体活动的形式为主。比如,组织幼儿在早晨进行早操活动,包括一些简单的模仿操,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等;做一些简单的队形队列练习,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一些户外体育活动,利用大自然的一些因素进行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举办文艺表演也是学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表演活动,幼儿既提高了自己的胆量,建立了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表演中,教师要鼓励并充分挖掘幼儿的表演潜能,为幼儿表演创设环境,不仅要注重儿童表演时语言方面的表达,也要注重形体方面的展现。通过表演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学前教育职业价值观 篇五

摘要: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职业价值观依重视程度大小依次排序为:贡献、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物质生活、家族、威望;男女生在职业价值观各维度无显著性差异;二年级是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物质生活维度上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来源于普通高中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均值都较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高,特别在自我发展、威望、物质生活、人际关系维度上差异显著。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均值都高于普通高师专科生,除威望因素,其余各维度两者都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专科生 职业价值观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经被社会普遍认为是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与重要力量,他们的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为幼儿教师。而职业选择是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事件,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一职业所赋予的看法、意义的总和,体现了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1]。职业价值观在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人的教育和职业选择,以及个人对学习和工作的投入程度。它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有着重大影响[2]。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现状已经开始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而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选择职业时会有怎样的价值倾向?本研究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徽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146份,问卷回收率92.4%。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92.4%。

表1 被试构成情况一览表

年级

性别

来源

家庭所在地

总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普通高中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

乡村

县城

地级市

人数

60

63

23

12

134

90

56

95

36

15

14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于海波等编制的“高师生职业选择问卷[3]”。问卷通过探索式因素分析,把高师生职业价值观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六个维度。

(三)数据整理分析。

对有效问卷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的基本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基本特点

表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基本结果

项目维度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3402

.44630

3

贡献

4.3870

.50398

1

自我发展

4.3808

.45627

2

物质生活

4.1495

.60829

4

威望

3.8973

.59605

6

家族

3.9452

.59197

5

从总体来看,六个维度的评定均值得分都较高,说明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这六个因素都是学前专业学生非常重视和关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维度的排列顺序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依次为:贡献、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物质生活、家族、威望。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教育职业时,最看重的是贡献程度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不太重视能为家族带来多少利益和在社会、单位里的的威望如何。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比较

表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男生

女生

显著性检验T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2222

.5565

1

4.3507

.4361

3

-.955

贡献

4.1250

.7658

3

4.4104

.4708

1

-1.270

自我发展

4.1833

.6235

2

4.3985

.4370

2

-1.170

物质生活

4.0417

.5556

4

4.1592

.6137

4

-.640

威望

3.8194

.7603

6

3.9042

.5821

6

-.471

家族

3.8333

.5674

5

3.9552

.5951

5

-.682

注:P0.05,P0.01,P0.00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性别上的分布很常见的现象是女生多,男生少。该校被调查男女生比例约为1:10,调查显示,男女生在选择教育职业时的价值观重要性程度排列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女生在择业时看重的因素,男生同样看重。仅有两个因子有排列等级的差异,男生最看重的是人际关系、而女生则是贡献;对各维度的性别差异进行双侧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差异均不显著。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年级差异比较

表4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年级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大一

大二

大三

显著性检验F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3139

.4037

2

4.3810

.4986

3

4.2971

.4081

3

0.471

贡献

4.2611

.4884

4

4.5026

.5342

1

4.3986

.3851

1

3.667*

自我发展

4.3000

.4008

3

4.4730

.4929

2

4.3391

.4609

2

2.367

物质生活

4.3889

.4485

1

3.9947

.6612

5

3.9493

.6325

5

8.784***

威望

3.8361

.4943

6

3.9921

.7010

6

3.7971

.5049

6

1.446

家族

3.8542

.6197

5

4.0238

.5789

4

3.9674

.5451

4

1.286

注:P0.05,P0.01,P0.001

上表比较了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看法。大一学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物质生活、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而不太注重贡献、家族和威望。大二学生最重视贡献、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不太关注家族、物质生活和威望。大三学生对这六维度的重视程度排序与二年级完全一致。对三个年级进行方差分析,可见,物质生活维度上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8.784,P0.001)。在贡献这一维度上,不同年级间差异也较为显著(F=3.667, P0.05),其他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生源差异比较

表5 不同生源学生职业价值观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普通高中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

显著性检验T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3778

.45441

3

4.2798

.43007

3

1.293

贡献

4.4241

.52891

1

4.3274

.45943

2

1.128

自我发展

4.4111

.44908

2

4.3321

.46753

1

1.017

物质生活

4.1574

.59354

4

4.1369

.63652

4

.197

威望

3.9111

.61565

5

3.8750

.56787

6

.355

家族

3.8833

.61375

6

4.0446

.54587

5

-1.610

注:P0.05,P0.01,P0.001

由上表可以看出,来源于普通高中的同学认为职业价值观中贡献是位列第一位,其次是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相对不太看重的是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来源于中等幼师的同学则最看重自我发展这一因素,其次是贡献和人际关系,同样物质生活、家族和威望是他们相对重视程度较轻的因素。比较不同来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六个维度的排列等级,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R=0.086,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P<0.05,存在较显著相关。说明无论是来源于普通高中还是中等幼师的学生,对这六个维度的重视程度的等级排序相当一致。对各维度的生源差异进行双侧T检验,发现,来源于普通高中和来源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学前专业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看法没有显著性差异。

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比较

表6 独生之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显著性概率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5367

.4885

3

4.3067

.4319

3

0.026*

贡献

4.5714

.5259

2

4.3560

.4956

1

0.070

自我发展

4.6762

.3714

1

4.3312

.4516

2

0.001***

物质生活

4.4603

.4622

4

4.0973

.6157

4

0.011*

威望

4.2063

.5890

5

3.8453

.5836

6

0.010**

家族

4.1429

.5946

6

3.9120

.5874

5

0.098

注:P0.05,P0.01,P0.001

被调查学生在家庭中是否独生子女,影响到其职业价值观的看法,由上表可见,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均值都较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高,特别在自我发展(P0.001)、威望(P0.01)、物质生活(P0.05)、人际关系(P0.05)这几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调查中也发现,独生子女在择业时对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特别是非常重视追求自我前景发展,较为强调个人的成长与利益的满足,。而非独生子女在选择职业时较为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由此所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6、与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把本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调查结果与王立新、廖冰[4]对普通高师专科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平均数比较,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各维度均值都高于普通高师专科生,除威望因素,其余各维度两者都存在显著差异。

表7 学前教育与普通高师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比较

人际关系

贡献

自我发展

物质生活

威望

家族

普通师专生

平均数

4.1965

3.9932

4.0292

3.6408

3.8429

3.7995

标准差

.5021

.4743

.4735

.6167

.5905

.5514

学前教育专科生

平均数

4.3402

4.3870

4.3808

4.1495

3.8973

3.9452

标准差

.4463

.5039

.4563

.6083

.5961

.5919

平均数比较(T)

3.890**

9.441**

9.312**

10.106**

1.102

2.974**

注:P0.05,P0.01,P0.001

四、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价值、家庭期望、自我实现并重,重视人际关系,兼顾物质需求,相对忽略职业的威望程度。

(二)性别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女生在共同的群体里接受了同质的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熏陶,职业定向也异常清晰,加之男生数量比例偏小,在同一群体中可能被庞大的女生群体所同化,因此,在职业价值观上形成了一致的稳定的职业选择倾向。

(三)随着年级的增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越来越重视贡献而相对忽视物质生活。二年级是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在历经了大学专业教育后,特别是学生在经过社会实践后,择业的期望变得较现实,职业价值观也更趋于成熟。

(四)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中师毕业时已经有了一次就业或是继续升学的选择,他们通过继续读大学来提高学历,反映出他们非常看重自我发展,这与调查结果一致。另外,也正是因为有过面临就业的经历,他们在目前对职业选择的期望并没有来自普通高中的同学那么高,有一定的现实性。

(五)独生子女在择业时对各维度的期待都较非独生子女要高,特别是非常强调个人的自我发展,自身的成长空间与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多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在选择职业时较为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由此所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

6.职业中学学前教育 篇六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初,现建有职业高级中学两所----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一所民办新世纪学校;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学校、供销学校、卫校等四所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学校。

市职教中心建于1985年,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9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8人,实习指导教师2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84人;校园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家电多功能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工艺美术室、家电实习操作车间、汽车维修操作间、钳工、焊接车间、烹饪操作间、缝纫车间等实验实习场所。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烹饪、电子电器、保安、焊接、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十余个专业,共33个教学班,在校生1299人。其中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被评定为徐州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生有89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9人,专科录取72人,除此以外,其它350名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就业率100%。

**职中建于1982年,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校园占地137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OEH多媒体教学网络、闭路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电工拖动实验室、家电七合一实验室、高速缝纫机实习室、烹饪操作室等实训场所。学校现开设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电子电器、电子技术、烹饪、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共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580人。其中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定为**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共有130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11人,专科录取112人,剩余100名毕业生全部安排在上海、苏州等地就业。

**市新世纪学校作为一所开展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两年培养和输送出电子技术专业学生400余人,就业率达到100%。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约36000人,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00余人,与上级要求的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差距很大,比例严重失调。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富民强市,争创“三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增,而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数量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可能多的培养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技师和复合型技术工人,才能不断满足我市工业化进程对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市作为人口大市,每年都要新增10000余名劳动力,这些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就走上社会,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制约了我市的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市现有的两所职业中学---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省合格职教中心,但两所学校在校生总数不足3000人,且硬件设施不足,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经费匮乏,难以担负我市经济发展对大批技术工人需求的重任,因此,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剩余劳动力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逐步形成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紧紧抓住高中阶段生源进入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加快职业学校的校园建设,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力争在“十五”期间,使我市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1、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重申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我市的实际也要求合理划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范围,抓住高中阶段生源进入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加大普教、职教统筹力度,积极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提高职、普比例,2005年,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要达到3000人左右,市职教中心和**职中要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中; 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要达到4000人;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要达到5000人,职、普比大体相当,每校要建设2-3个省级重点专业,3-5个**市级示范专业。

2、积极推进示范专业建设。职业学校要根据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确定3-5个相对稳定、师资较强、设施齐全的专业作为学校的骨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对照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本校的示范专业建设方案,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带动职业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今年,市职教中心的焊接专业和车辐职中的服装专业要通过省级示范专业验收。针对国家启动紧缺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市职教中心积极创造条件,计划投入400万元创建板材加工技术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木材加工的专业群,目前论证报告已经报到省教育厅。

3、强化服务功能,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农村新增剩余劳动力10万人,致富带头人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到20%,城镇在职职工年培训率达到50%,下岗人员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4、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将在使现有的两所职中上规模上档次的基础上,选择**五中、**高中、**中学等三所普通高中设立职教专业班,把一些需要实验实习设施较少的专业如工艺美术、计算机等专业设在这些学校,普中班、职教班同时开设。同时在各镇办好一所职成教中心校,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规模。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每年至少选派20名教师参加省“四新”培训及到企业锻炼;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0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9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1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具有研究生学历,名师、学科带头人占教师比例20%以上。

6、深化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教师全员责任制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核定编制下的工资总额包干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人员能进能出,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盘活学校人力资源。

四、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1、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进和调整专业设置,保证毕业生适销对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讲、练同步,教、学结合。选择一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实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的紧密结合,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实践教学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3、抓好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尺,必须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建设和扩大就业网络,确保毕业生全部妥善安置就业,以畅通的“出口”拉动“入口”。

4、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好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努力搞好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地建设。要对所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高标准制定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方案,以满足和保证教学计划、大纲的全面实施。职业学校要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为受教育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提供条件。

5、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联系的综合课程教育实验。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或业余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就业、升学准备和增强技能、更新知识等多种需要。

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职业教育拨款和成本分担机制,努力改变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职业高中收费低,学校规模小,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必须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骨干学校建设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应落实市政府规定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并主要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人均0.25元提高到0.5元以上,由市政府筹措和统筹安排”。

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验实习基地、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产教结合,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政策提高收费标准。

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本着“你投入,我管理,共同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职业学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关于职中教师编制的有关规定配齐职中教师,在教师调配和大学生分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职业学校予以扶持,并将每年从社会上择优招录一批专业、文化课教师,充实到两所职中,以解决师资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加大普教、职教统筹力度,严格执行普高死档线,控制普高规模,提高普、职比例。继续坚持职业学校春季招生制度,今年春季中等职业学校共计划招生3120人,必须严格制定并落实相关措施,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招生的指导工作,针对各职业学校的特点,错位设置专业,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拓宽办学思路。职业学校要拓宽办学思路,通过联合办学、股份合作等形式,上挂科研院所,横联大中型企业,积极展开合作,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层次,激发学校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4、依法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大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评估,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的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7.职业中学学前教育 篇七

一、职业基本素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的倾向, 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相对处于职业教育“边缘”的境地。

1.职业基本素养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及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 许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选拔使用存有偏见, 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还行, 动脑有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职业素养不高。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学生就业质量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这涉及教育价值观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这是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实的。但就业导向不等于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在培养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现实中, 很多职业院校把学生作为能干活的“工具”来培养, 过分追求简单的、一时的有岗位, 这就导致学生最终获得的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碎片, 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

3.对职业基本素养狭隘的理解, 导致养成教育实践简单化、课程化。职业基本素养应是养成教育的系统工程。目前, 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就是开设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 这完全忽视了职业基本素养特点———养成性。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要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它应涵盖专门职业基本素养课程、专业学习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日常行为养成职业基本素养、顶岗实习体验职业基本素养、社会实践升华职业基本素养等方方面面。

二、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素养”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词的本意角度来说“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 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 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 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这里可以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解释职业素养。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 这些是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隐性素养, 其包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可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 (即职业基本素养) 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如同冰山约有7/8存在于水底一样, 也就是说约7/8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 一个人的隐性素养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职业基本素养的构成上看, 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这些正是高职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 因为它恰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内涵。

2.职业基本素养的特征。职业基本素养具有以下4个方面特征:第一, 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对岗位要求不尽相同, 但对职业基本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身在职场, 就要敬业、诚信, 就要务实、协作, 这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人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素养。第二,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是在职场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 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第三, 内在性。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 经过自身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 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不对的, 从而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这一心理品质。第四, 发展性。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 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从这一角度来说, 职业基本素养具有发展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基本素养的比较与借鉴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我们提出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 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1.“关键能力”的内涵。

德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 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无直接联系, 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称为关键能力[2]。“关键能力”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范畴。专业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 如阅读技术资料所需要的外语能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方法能力, 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新信息的搜集与查询方法等;社会能力, 包括守时、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表达能力等。对比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 这恰恰是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基本素养的应有之义。

从“关键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 “关键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在组织中的学习、工作和共同活动的能力, 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但它不仅仅是强调个体的一般智能, 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 它同时还包含非智力因素,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与职业基本素养强调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是相通的。

2.“关键能力”的基本特征。

“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 以及为克服知识的不断衰退而应当具备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强调, 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并且凭借该能力, 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关键能力”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 普适性。它适用于一定的岗位群。其二, 可迁移性。一旦获得, 它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工作领域。其三, 持久性。关键能力一旦获得便会伴随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其四, 发展性。关键能力是伴随个人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普适性、内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一致的。

(二) “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能力”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测量性。德国职业教育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测量融于职业能力的日常培养之中。它通常以项目为载体, 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到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中, 在帮助学生拓宽与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 促使学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关键能力”的水平伴随着“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5个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复杂度渐高的教学项目,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种关键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比较关注学生对“关键能力”的科学认识, 让学生自觉养成培养“关键能力”的习惯;同时, 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 除了专业课程, “关键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的渗透,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获得。

(三) 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

鉴于德国“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相似之处, 我国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其培养途径及方法。

1. 前提:

树立职业基本素养自我养成意识。学生作为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本体, 在校期间应树立自我养成意识。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 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结合外界环境,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行业选择范围, 对自己的未来有意识地做出规划, 有意识地加强自我修养, 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

2. 平台:

开发“两个系统”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 职业院校应坚持“基本素养课程系统”与“专业课程系统”相互啮合原则, 坚持技能锻炼与素养养成并举的方针, 寓职业基本素养于日常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应坚持行动导向理念, 通过项目教学等方式,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同时, “两个系统”课程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逻辑性, 关注学生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关注素质拓展课程的延续性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能力培养中, 强调专业实践的深度与有效性、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

3. 关键:

建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系统。职业院校要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把培养工作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 使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 就明白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个体与职业的关系;要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次,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形成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载体的、课内外实训并举的教学模式, 突出实际的应用性。再次, 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基本素养的全过程培养。

4. 保障:

利用社会资源强化职业基本素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学校与学生本身外, 社会资源的参与支持很重要。必须吸引企业参与, 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第一, 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第二, 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 直接提供实践经验、宣传企业文化;第三, 企业培训师走入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刘兰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北京

100042)

参考文献

[1]鲁昕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 2011-03-28.

8.职业中学学前教育 篇八

关键词:转变 教育思想 探索 职业教育 模式

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将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提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年,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切说明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紧迫性,要意识到这一切,首先要大众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社会意识氛围。

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引导公民建立一种正确的成才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史的国家,官本位的思想严重,人们对“人才”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不能不说有异曲同工之处,金榜题名者,便是光宗耀祖之人。但今天的中国正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社会化的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细化,新的职业不断诞生,我们对职业的观念、对人才的观念也该改变了。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已经足以道出职业的多样性和平等性,道出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有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很多职业却不一定。但我国今天的“高职”发展给人一种感觉,是国家为了摆脱升学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开展的“二流教育”,并且长期积淀下来的“轻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因而需要树立新型人才观和教育观,让社会形成两个共识: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同样是宝贵的人力资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类型不同而已。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工艺、尊重工人的社会风气;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让孩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很实用,眼下“大学生就业难,职校生却供不应求”的事实,就是有力的证明,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有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继续深造的渠道越来越宽,职业教育在一个人终身职业生涯中有不可替代作用。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反思高职教育现状,转变教育思想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总体上还是学科型模式,即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课程设置上是三段式: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演示实验为主,实训实习不是真实岗位上的劳动,而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或模仿,与真实的劳动始终隔离;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与理论教学脱节。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目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问题,这些学生希望能从职业教育中找到成功的出路,如果我们仍然沿袭普通教育中的学科中心的模式,教授大套大套的理论,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理想失去信心。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技能型的人才不是课堂“灌”出来的,而是经过实际训练打造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和标志。因此应转变教育思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职教育模式。

三、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重要模式,具有广阔的探索创新的空间和前景,将极大地丰富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有许多高职教育新模式供我们学习、借鉴。

1.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五种培养模式。(1)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这是一种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体系;(2)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3)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这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相对独立、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4)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组织专家界定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的内涵,设立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制订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国家职业资格的认定标准,将职业教育设计成若干改善实际工作的职业资格项目,项目完成即学习过程完成。(5)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

2.目前我国实践中的几种具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借鉴、吸收和改革,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渐渐形成多样化的特色,笔者认为比较现实、有效的是以下四种:

(1)校企结合——学校企业“零距离”。

“校企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2)半工半读——车间建在校园里。

半天在教室上课,半天在车间工作,“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被称作“半工半读”。与此同时,工学班严格教学管理,以保障教学计划的完成。

这种模式不仅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学得到本领,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力军。“校企结合”、“半工半读”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上不起学的难题,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它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尝试“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生产教学一体化”等多种“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既利用了资源,又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3)产教合一——围着专业办产业。

经费短缺是职业学院尤其是农村职业学院面临的难题,可推广德国“双元制”办学经验,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办企业,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

(4)“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这要求校内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而践行、探索性弱的弊端,根据不同专业所相对的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模块教学。理论够用为度,实际应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这样就能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腾出时间到企业岗位去实习。在新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都成为育人主体,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以上几种职业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我们也可以把这几种职业教育模式统称为产学结合模式。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产学结合模式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所决定的。它可以按照企业、社会的需要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社会所认可的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结合的开展,职业教育还可利用企业、社会的资源,以弥补职业技术教学资源不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与职业教育的密切合作,从长远来看也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据调查,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如果与职业教育进行产学合作。企业则可以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四、职业技术学院怎样做好产学结合

1.准确定位,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研究需求,了解需求,适应需求,为需求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所在。这里所讲的需求既有人才培养数量方面的,也有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既有教学内容方面的,也有教学方式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的,也有人才自身的;既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努力做到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服务,树立“你的需求就是我的任务”的理念。从地理位置来讲,职业技术学院属地方院校,其兴办应造福一方,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此,就要求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工作中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理念,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走产学结合之路,力求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产、管理中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合理定位要求。

2.建立“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为保障产学结合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作为其重要实践者,职业技术学院应建立“双赢”的产学模式,激发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即应保障企业能从中获益。因为企业毕竟以利润最大化为其出发点,还要兼顾眼前利益。譬如职业技术学院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应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参考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培养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等。

3.加大教学环节改革力度,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要构建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构建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点。强调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设计,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科体系向以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转变。“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的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就业岗位群的适应性。”

在高职专业设置上,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信息,要依据及时准确的产业信息,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研究,创办适销对路的新专业,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显市场性要求设置专业,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依据,突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定位,突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途径,突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内核,突显综合性要求评估专业,是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要求”。

4.加快“双师型”教师队队伍的建设。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培养大量优秀的教师理当是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中,人为地分为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或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往往容易忽视其针对性和应用性。而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又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通过整合教师队伍,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训任务,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具体措施: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多参加各种培训及学习,教师自己也要自觉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切实制订教师转岗位培训计划;改革完善教师的奖励机制等。

总之,产学结合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的产物,它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特色的窘境,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但同时我们应意识到诸多问题等待着解决,成功实施产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1).

2.李立新.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6,(3).

上一篇:战友儿子结婚祝词下一篇:九年级作文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