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后感

2024-09-23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后感(精选10篇)

1.《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后感 篇一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美国内尔・诺丁斯博士的教育名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些词,由于说得太多用得太多,反而弄不清它的真正含义。譬如“爱”,譬如“关心”。当我读到《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目录时,便眼睛一亮:用一本书来阐述“关心”,想必一定能充分地阐明这个被岁月尘垢所蒙蔽的词语的本来面目吧!

诺丁斯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给人带来喜悦或烦恼,带来幸福或悲伤,带来顺利或困难,带来成功或失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人都需要别人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关心。就像你的父母天天向你嘘寒问暖;你生病了,主动侍候;你有困难,主动帮助你;丢三落四时,父母是保姆;提笔忘字时,父母是老师;尽情高兴时,父母是小伙伴;心情烦燥时,父母是心理医生。

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通常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教师的角色,而学生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没有深入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我所想要的”和“什么样的教育是你所想要的”必须同时探讨。 我希望孩子们幸福,但是“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所希望的幸福与孩子们所希望的幸福是否相同?我们强加于孩子们身上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心学生,应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注重平时教学中的引导。无论是现阶段热爱数学还是在数学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都应从我们的教学出发,从我们的教学设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趣味,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鼓励那些热爱数学,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多学数学,也应该帮助那些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觉他们在数学上的潜力,创造一种学习数学的氛围。不能让没有数学能力的人决定一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因此,教育过成长的引导就成为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引导便成为我现阶段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学会关心,学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便又向一位好教师走近了一步!

2.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篇二

对于那些想让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说,认真读一读“破解美国高考”、“不知身在何处”和“斯坦福鸭子拨动中国式焦虑”三篇,便可以避免误将俄亥俄大学认成俄亥俄州立大学。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从“带领孩子走向知识”和“120平方米的教育实验田“两篇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感悟。

书中引用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副雪松曾经说过的话:“有这么一群人,工资不高,自由度不大,每天高强度地工作,承受着自社会、家长的巨大压力,但仍然心怀教育理想,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做到最好。这群人,就是我们公立学校的老师。”这一段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本书责任编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创教育的董事长吴法先生提出的口号是“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我想他所说的教育既指学校教育,也指家庭教育。我读完全本《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之后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每一位教师必读的书,也是每一位家长必读的书。如果所有家中和所有教师能够读到这本书,家长将会少许多烦恼,学校将会少许多问题学生。

3.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读后感 篇三

就像海面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生活总存在着起伏波澜,教育之路也会有坎坷颠簸。在望亭中心小学工作不知不觉已经三年,刚被录取时的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其实当时并不知道望亭这个地方的具体位置,只是从别人的口中听说过,似乎离我家很远,可没料到此后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地去百度地图查了一番,果然是个偏远的地方,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这下可让我犯了难,不敢开车的我该怎么去呢?费劲心思查找去的途径,发现只有一辆851路公交车到那里,站牌上的七七四十九站路似乎在预告着这是一场漫长的“传道”之路,考验着我的意志是否坚定。

漫长的“公交车之旅”让我欣赏了一路的景色变换,起于繁华,归于宁静。终于来到这所学校,虽说是在乡下,不过学校很大,设备也比较现代化,跟印象中的那种乡下学校大不相同。这似乎也让我一路颠簸而动荡不已的心稍稍缓了过来,开始期待自己即将拥有的第一批学生,从花名册发下来的那一刻,我就在想象:那一个个美好的名字对应着的会是怎样一个个可爱的脸庞呢?

可这份期待如同昙花,只一瞬便无声地凋落了。朝着教室走去,老远就能听到闹哄哄的声音,刚走到门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不是东张西望,就是转过身子和后面的同学讲话,有些甚至离开自己的座位跑到了老远的地方,没有一点点纪律,乱成了一锅粥。这景象无疑如一盆冰凉的冷水,浇熄了我内心的热忱,将我美好的理想境界拉回了残酷的现实,我今后就要与这群顽皮吵闹的孩子共度每个周一至周五了,这可实在让我高兴不起来!日后,这些孩子们更是用实际行动向我证实了什么叫做“没有最糟,只有更糟”,不光行为上无拘无束,学习上也让人忧心,作业完成相当马虎,漏写、不写的大有人在,与他们好言好语地谈过心,也曾狠狠地批评过,可是此类现象层出不穷,无法根除,着实让我束手无策,十分困扰。一学期就这么过去了,情况也并没什么好转。

今年的三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叙事者结缘,开始了一场写作之旅。既然是教育叙事,自然是需要收集写作素材的,我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群顽皮的孩子,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挖掘写可写的东西呢?观察,这是我需要做的第一步,希望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尽管我认为这个希望并不是很大,但还是尽力去做了,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都会观察他们有没有特别的举动。

事实证明,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不爱说话的小姑娘欣怡,她可是令人一直头疼的存在,开学几周后作业就完全不写了,问她什么原因也一声不吭,老师和家长都拿她没办法,可恼火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我的观察的过程中,却发现了她的另一面。

六月的天气渐渐炎热起来了,放学时欣怡却还没人来接。灼热的阳光下,暑期培训班的宣传人员向小朋友们分发着宣传的小扇子,欣怡接过一把扇了起来,她看看我,又停下挥动的手,将扇子递给了我,或许是觉得我站在太阳底下也很热,也需要这扇子来扇扇风。这孩子,还有点懂事的嘛!“你自己扇就好了,我不热。我们去阴凉的门卫处等吧。”看着阳光晒得欣怡有些睁不开眼睛,我静静地对她说道。没想到她却回答我:“陆老师,我想和你一起回教室。”有些出乎意料,不过想着回了教室也可以打电话给她家长,所以也就同意了。

与欣怡一同回到教室,值日生还在慢悠悠地扫地。跟在我后面的欣怡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了我的面前,轻声地对我说:“我来帮他们一起扫地吧!”这个平时连作业也懒得做的孩子,竟然主动要求和值日生一起打扫,让我十分惊讶,不过还是同意了,让欣怡打扫一下相对扫起来比较容易的走廊。但欣怡遇到了一点小麻烦,虽然垃圾被扫到一处,可是怎么也无法将所有的垃圾都扫进簸箕里,依旧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扫着,她是真的扫得很认真,只是方法不对。我看着欣怡额上的碎发渐渐被汗水浸湿,接过她手中的扫把和簸箕,对她说:“我来吧,你看着哦。”我将簸箕抬起,与地面形成一个倾斜的角度,再用扫把将垃圾扫进簸箕中,一边向欣怡演示一边向她讲解方法。在扫的过程中,背后有一丝丝风吹来,不似大自然的风,虽然很微弱,但却给人带来了一缕凉意。回头望时,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欣怡已握着之前拿到的小扇子,挥动小手,正卖力地朝我这边扇着呢!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不禁为之一颤,久久无法平静,这个不肯写作业的“小恶魔”,原来也有那么“天使”的一面啊!其实她真正动手做起来还是有模有样的,或许我该想想办法让她在学习上也能那么勤快起来。

想到这儿,一直笼罩在心头的阴云渐渐飘散开了,教师和孩子本不该是对立的,我们不该只看到他们的缺点,一味地强制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来做。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有美好的一面,我们该做的是去发掘他们的美好、他们的独特,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更好地绽放这朵生命之花。

此后,我开始尝试着用善意的目光去注视每个孩子,不管他们有多么不让人省心,我始终相信他们有他们的美好,只要找到一个契机,他们一定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健康快乐地成长!

“熊孩子”小周,如同一只调皮的猴子,即便是排在队伍里也是极不安分的,不是伸手去拉前面同学的衣服,就是挤后面的同学,是个非常“难缠”的孩子。因为“难缠”,所以想要挑战看看,能不能让他也有所转变。恰逢“蒲公英作文比赛”,小周是被我“强制参加”的。虽然他平时是个顽皮的“熊孩子”,不过在写作方面还是挺优秀的,我决定让他试一试。

依稀记得在我宣布人选时,小周抬起头,那双充满灵气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满是诧异。他在关键的时候总是保持着一贯的沉默,没有当场拒绝,我就当是默认了。课后,他悄悄跑过来,凑到我的身边,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要选我?”我坦然地告诉他:“虽然你平时真的很顽皮,不过我觉得你写作不错。”听了我的话,他低下头思索了一番,还是有些迟疑:“我不怎么想参加,我觉得自己写不好。”说完,他抬头望向我,神情闪烁。可他此刻的眼神,他的表情,他所有的一切,透露出的好像并不是他真的不愿意,确切地说,他有些不自信。察觉到了这一点,我对他开启了“鼓励模式”:“这次活动,是一个机会。获奖了,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即便没能得奖,那也没关系,还能体验参与其中的快乐,收获一些经验呢!”我边说边察觉到他渐渐有些动摇了,之前那不确定的目光渐渐透露出一丝决然。我“乘胜追击”:“现在就看你敢不敢迈开脚步了!”“好!那我试试!”清楚地记得最后的那句话,他是用极为坚定的语气说的,似乎在向我表明自己的决心,又似乎是在给自己打气。

从那天以后,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教室里伏案写作的身影。周末,也在家和爸爸一起讨论一些写作技巧。果然,他没有让我失望,拿出了百分百的认真劲儿来对待,交上来了一篇令人满意的作品。

或许这件事也给小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竟然在作文本封面的姓名栏写下了“周选人”三个大字。这个名字,也许不光是表示了我选中小周来参加那次写作大赛。从那次活动以后,小周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光字迹端正了很多,写作文也更加用心了。或许“周选人”这个名字,还包含了对我鼓励他的感谢,以及对他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小周或许想通过“周选人”这个特殊的名字,代替言语,来向我传达一些他不好意思开口说的话。

想到这儿的我,都被他深深地感动了。想不到我的一个小小的尝试,却让他有了如此大的改变,真是令人高兴!教育这条路还很漫长,但叙事者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向,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4.爱的另一种方式生活随笔 篇四

孩子的父亲母亲在河边哭天抢地,但一切都晚了。孩子被打捞上来,人们发现他紧紧地抓着同学的手。他的父亲用了很大的劲也无法将他们分开。记者来了,注意到了这个情节,他判定孩子是救同学才死的,因为他拉着同学的手。

这是一件十分感人的事,报纸第二天就刊出了这则新闻。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县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可敬男孩的名字。不久,学校授予他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许多人自发地到男孩的家中慰问,他们送去了自己的心意。还有那位同学的父母,更是在男孩的父母面前痛哭,他们说自己的孩子对不起男孩,更对不起他的父母。同样是父母,他们除了承受丧子之痛,还要承受良心上的不安。

这一切,对于男孩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安慰。但是,他们却时刻在怀疑,他们认为孩子不会去救人,因为,孩子从小就很怕水,也不会游泳。他不会冒险跳入河中救同学。他们想知道孩子是如何死的。带着疑问,他们一次次走访河边的住户,询问是否有人目击,终于有人告诉他们,有一个采桑葚的妇女可能知道。

他们找到了那个妇女,妇女回忆说,那天她在摘桑葚,河边有一株野桑树上结满了果实,她看到一个孩子欠身摘河面上的桑葚,另一个孩子用手拉着他。过了一会儿,她发现两个孩子不见了,她以为他们离去了。

男孩的父母在河边找到了那株桑树,果然桑树上结满了果实,树干上,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断枝痕迹。

男孩的父母什么都明白了:他的孩子并没有到水中救同学,而是一起掉下去的。他们先到男孩同学家里,向他的父母说明真相。然后到报社说他们的报道错了。这种做法遇到了各种阻力,包括他们的亲属。

但是,他们固执地一次又一次往报社和学校跑,请求公布孩子溺水的真相。他们说,他们不想让孩子在九泉之下有愧。

他们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更正。

5.上帝的另一种馈赠美文 篇五

小时候,因为脸上的那一圈白斑,布朗会受到小伙伴的嘲笑。每当她哭着跑回家的时候,妈妈总是安慰她:“别着急,等你长大了就没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布朗发现那些白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来愈明显。她也慢慢明白,这个病是无法根治的。对于一个女孩来说,这个现实是残酷的。

虽然痛苦不已,但又能怎么样呢?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身上也布满白斑,她总是长衣长裤,即使夏天,也从来不穿裙子。她以为这样就没有人知道她的秘密了,可意外还是发生了。一次上体育课,布朗不小心摔倒在地,膝盖受伤,有同学上前去扶她并察看她的伤势,裤子撩起的瞬间,她腿上的那一块块白斑露了出来……很快,布朗不仅是脸上,身上也布满了白色斑痕的消息便传开了,有人给她起了个外号―“花花牛”。

布朗变得更加自卑了。一天,当再一次被人嘲笑后,她伤心地对妈妈说:“我就像一个小丑,上帝为什么这样对我?”妈妈摇了摇头,说:“你不丑!你只是和别人不一样罢了。上帝这样安排总有他的道理吧。”妈妈递给她一个苹果,说:“你尝尝,这是妈妈刚买的,特别好吃。”

她看着手中的苹果,“这苹果好难看啊!疤痕累累的,会好吃?”她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没想到很甜。妈妈告诉她,这些苹果产自高原,上面的疤痕都是冰雹打的。“由于气温骤降,被冰雹打过的苹果不仅肉质结实,还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果糖,味道更好。其实,缺陷并不一定是坏事。”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缺陷并不一定是坏事?”她在心里念叨着这句话,一刹那,她突然意识到:一味的悲哀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无法改变已有的缺陷,那么何不换一种方式对待?当布朗改变了对待自己的方式后,她发现周围人看她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那些白斑似乎并没有那样可怕了。

16岁那年,有人无意中把拍有她的照片放到网上。没想到这些照片一下子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许多人留言说,美从来都不只有一种标准,照片上的女孩看起来很漂亮,斑驳的皮肤自有一种卓尔不群的美。

人们开始注意到布朗的独特之美,大量的`机会也随之向她涌来,摄影师邀请她做模特,一些时尚杂志开始刊登她的照片,有一家模特网站要推荐她参加美国超级模特大赛。

经过训练后,布朗终于登上了全美超模大赛的舞台。或许是报名参加比赛的美女太多,人们反倒更欣赏布朗,斑驳的皮肤成了鲜明的印记,为她增分不少。最终,布朗打破选美传统,成功晋级14强。

面对记者的采访,布朗说:“身为一个白癜风患者,我曾经为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自卑,甚至绝望,是那个疤痕累累的高山苹果让我明白,缺陷并不一定总是坏事。上帝给予你的缺陷,其实是他的另一种馈赠。接受它,面对它,事情也许并不如你所想的那样糟糕。”

6.《药》结尾的另一种教学处理 篇六

对鲁迅《药》结尾的处理一直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学术界对《药》结尾部分两个意象(花环与乌鸦)的含义一直争论不休;其次,不少教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缺乏整体观。其实,对《药》结尾的教学处理不妨作一个改变,从传统的对花环与乌鸦具体含义的分析,转变为对它们背后鲁迅心灵世界的体察。与之相应,具体的教学设计也不妨从“花环象征甲”“乌鸦象征乙”的模式转变为如下两个问题:

一、鲁迅为什么要在夏瑜的坟上添一个花环

估计大部分学生提不出这个问题,有些老师也可能认为它脱离文本,价值不大。事实上,纯粹从小说艺术的角度考虑,在夏瑜坟上添一个花环是有点生硬。在《药》的四个部分中,鲁迅对照式地写了两类人: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和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群众。这两类人是非常隔膜的,尤其是群众对革命者,不管是华老栓一家,还是刽子手康大叔,抑或是茶馆里的一帮闲人,都对夏瑜的牺牲表现出了惊人的麻木。至于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在给儿子上坟时看到华大妈,居然“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实在是愚昧到了令人心酸的地步。夏瑜处在这样一群国民中,他的叫喊有谁能听到?他的死有谁能理解?有谁可能去他坟上放花环?因此,在《药》的结尾出现富有希望意味的花环是突兀的,这大概也就是鲁迅所坦陈的“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的一例吧。

有了以上点拨,学生的问题意识马上会被调动起来:是啊,既然已经意识到存在这样一个艺术上的问题,鲁迅为什么还要“明知故犯”地在夏瑜的坟上添一个花环呢?这是个关键性的问题,但很难通过孤立的文本研习获得解答,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材料。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叫学生重读以前学过的《〈呐喊〉自序》一文。

总的看来,鲁迅对打破铁屋子似的中国是不抱多大希望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回避这一点,并且努力从“花环象征希望”的角度说明鲁迅对革命的积极态度。这种处理方式与其说把鲁迅崇高化了,还不如说把鲁迅狭隘化了。鲁迅是一个伟人,但也是一个凡人。他在一系列的碰壁之后,发点牢骚,对世事表示一下失望的情绪,既自然又真实,根本没有隐讳的必要。值得细细咀嚼的倒是鲁迅“不恤用了曲笔”的心理。一般的解释是,即使身处逆境,鲁迅依然保持对前途的信心。在《药》的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无疑是对夏瑜的一种同情和赞美,表明革命者是杀不尽的,革命后继有人。这样的理解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学生可以而且应该接受这样的解释。但是,我们不妨追问一下:这就是鲁迅吗?如果要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很多革命者都可以充当鲁迅的角色,但鲁迅只有一个。

从《〈呐喊〉自序》来看,鲁迅此时的心境是非常奇特的:一方面,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在他敏感的心底逐渐累积成一片无边的绝望;另一方面,怀疑与善良的个性又促使他对绝望本身作出各种反抗。要让高中生理解这样复杂的心境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不能因此把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简化成“悲观”或“乐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在夏瑜坟上添花环的心理,可以给学生补充三则相关材料:

1.我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至于何以如此,则我已在《呐喊》的序上说过: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鲁迅《两地书·二四》)

2.虽则先生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而对于青年,却处处给与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自己也仍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许广平《两地书·五》)

3.一个是中年的卸去外衣的真的鲁迅;一个是当他着笔时,为着读者着想,在他的议论

1中加一点积极成分,意志奋进的鲁迅。(曹聚仁《鲁迅评传·鲁迅研究述评》)

不难发现,鲁迅的精神结构包含了“为他人的鲁迅”和“为自己的鲁迅”两个部分。这个结构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鲁迅的“悲观”不是向现实投降,也不是厌世沉沦,而是对现实发出的深刻质疑;鲁迅的“乐观”也不是出于确信,更多的是出于对绝望本身的怀疑。

二、鲁迅为什么让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

跟花环相比,乌鸦的象征意义更具争议性。有人认为乌鸦象征反动势力,乌鸦飞去,表明黑暗的消失;有人认为乌鸦没有按照夏四奶奶的希望飞到坟顶,有批判底层群众愚昧、迷信的作用;有人则认为乌鸦象征革命者,乌鸦飞去,昭示着革命力量的强大和革命者前程的远大。由于《药》结尾的开放性,我们不能武断地判定上述意见的正误,但可以指出它们有明显的缺陷,即仅仅把乌鸦视作一个他者的形象,而忽略了鲁迅赋予乌鸦的主观情感。事实上,乌鸦就是鲁迅,乌鸦的一举一动就是鲁迅心灵世界的跌宕起伏。夏四奶奶为了验证夏瑜在天有灵,祈祷乌鸦飞上夏瑜的坟顶。这个细节固然可以说明夏四奶奶的愚昧、迷信与麻木,但更可玩味的是鲁迅对此的态度。在夏四奶奶期待乌鸦的举动时,小说有一段精彩的环境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里面除了夏四奶奶令人窒息的紧张心情之外,更包含了周围环境与鲁迅心灵之间的一种张力。在鲁迅看来,夏四奶奶不但不理解儿子牺牲的意义,反而祈祷乌鸦飞上儿子的坟顶以证明儿子在天有灵这样无谓的事,简直令人心酸,而且很残酷。于是,鲁迅对麻木国民的极端悲哀不是转化成了怜悯,而是凝成了一股复仇的冲动:你要我飞上坟顶,我偏偏“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个姿态跟《复仇》中为了抵御看客的赏鉴,“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永久地对立于旷野之上的场面是一致的,其共同的心理指向是以沉默对抗死寂,以无所作为抵抗对有所作为的希冀,从而实现鲁迅式的针砭和复仇。

有了以上分析作铺垫,我们便可顺势而问:那么,鲁迅为什么最终让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呢?首先,当然是对夏四奶奶迷信而又麻木的祈祷的彻底否定,但更关键的恐怕是由此激起夏四奶奶的一个疑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显然,这也是读者心中的一个问号。按照我们平常的理解,我们多半会将“乌鸦飞向天空”的姿态视作某种光明的展望。为了消除这种日常思维影响,较深层次地进入鲁迅的心灵世界,我们可以给学生补充两则相关材料:

1.至于“还要反抗”,倒是真的,但我知道这“所以反抗之故”,与小鬼(许广平——笔者注)截然不同。你的反抗,是为了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想,一定是如此的。但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鲁迅《两地书·二四》)

2.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厌倦了,要脱掉了的时候为止。(鲁迅《写在〈坟〉后面》)

反抗是为了与黑暗捣乱,给正人君子的世界多一点缺陷,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心理动机。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必须说明这种心理动机产生的四个要素:鲁迅自身的局限性,他曾自认“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黑暗势力的强大与顽固,即中国是一个极难打破的铁屋子;群众的愚昧、麻木与残忍;鲁迅不计形式、针锋相对的坚决反抗个性。跟为了希望光明而作的反抗相比,鲁迅的这种没有希望光明允诺的反抗更具悲壮色彩,它祛除了附着于反抗身上的种种实利诱惑和保证,使反抗成为一种纯粹的生存姿态。

鉴于此,发于夏四奶奶和华大妈背后的那一声“哑——”的大叫,无异于对黑暗和麻木进行反抗的号角。最终,“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此处的关键不在于“天空”如何解释,而在于乌鸦飞的姿势,那么迅捷,那么坚决,那么绝望。鲁迅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坦陈,不知道光明世界是怎样的,怎么走;但他始终坚持“与黑暗捣乱”,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而已。至于人们经常提到的希望寓意,充其量也就是鲁迅在《野草·希望》中表达的心情:“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7.快乐是职场的另一种成功 篇七

身在职场的你觉得快乐吗?也许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不快乐,其实获得职场快乐很简单,你只要真诚对待其他人那么他人也会真诚对你,快乐是职场的另一种成功!

无论你在什么层级、什么领域工作,都会身处一个“小团体”里。在这个小团体里,有竞争也有协作,有碰撞也有妥协,无论怎样,你一定要获得大家的肯定;否则,无论你对外如何叱咤风云,你也依旧不快乐。

前段时间,朋友用有意思的假设诠释了以上的论断:假如你在美国白宫权力核心工作,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小团体”——领导班子。即便这样的中央高层,也需要得到“团体”里其他人的认可。如果在那里,大家都不爱搭理你,就算你位高权重,相信你依旧不会开心的。

所以在任何一个小团队里,要取得成绩,要快乐开心地过下去,首要做的就是和团队里的大家和谐相处。

和领导“看上去很美”

团队的领导有时候就和父母一样,我们是没得选的。大多数情况下,管理层和被管理层或多或少存在矛盾,当然也不乏优秀的、深受大家爱戴的领导。但如果你很不幸地发现你们团队的领导是个“奇葩”的话,那你也绝对不能和他摆开架势,大战300回合。你也不要参与到部门队友的“起义”队伍里去,再如何也要做到和领导“貌合神离”。因为即使领导再“不尽如人意”也一定会有利益至上的人追随他,而你螳臂挡车的壮举,只会让你遍体鳞伤,

和队友“礼”尚往来

这里的“礼”,不是给团队里的大家送礼,而是用一种“尊重”的原则和同事去相处。这个“礼”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和团队里的队员越“礼”。有的团队里的个别队友成了兄弟、姐妹甚至情侣,这其实是翻越了“礼”的栅栏。有利益的.地方,是不能有真正的朋友的,至少没有永远的朋友。如果你在团队里和个别队友“交了心”,“穿了一条裤子”。那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很多时候将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其他人,同时会让你的职场环境变得复杂,变得充满各种动因。

语言传递正能量

永远用正面的语言评价同事。有一次,我负责做一个会议的背景喷绘,结果由于粗心,背景做出来后发现打错了字。于是,我连夜撤了背景,通宵赶制了出来,并在当日临展会议开始前把背景替换好。在工作总结的时候,团队的负责人就评价我这次会议最辛苦、责任感强、通宵加班等,而所有的评价里,所有关于“犯了错”、“失误”的字眼都变成了正能量的鼓励。这让我深受感动,于是更加深了和团队的感情。

以上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职场成功首先要职场快乐。而职场快乐,不可能独乐乐、傻乐乐,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需要得到大家的喜爱。

8.新学期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作文 篇八

春天,正是孩子们童心大发的时候,满满的好奇心,可能连老师也不放过了……老师的童心,渐渐被孩子们发掘。老师,也会如孩子般用幽默与欢乐拥抱春天。

新的学期,同学们对数学老师“议论纷纷”。“咦,老师怎么变温柔不少?”“不会有阴谋吧?”“老师的幽默细胞爆发了!”看来,同学们还无法适应突然自带幽默感的数学老师,至今还流传着一段“佳话”:

一位同学大概是觉得来到了自己家,直接坐在了后桌同学的腿上,不过前者的体重……“老师,您看他!”数学老师没有生气,只是淡淡地说:“胖胖,快回座位。”他回到了座位上,嘟着嘴自言自语:“我才不是胖子呢!”数学老师慢慢走向他,他就往另一个方向走,他俩绕着桌子玩起了“捉迷藏”。老师忽然露出了“迷之微笑”,也不说话,就这么看着他。我们都被这诡异的.画风逗笑了。“没事,再过一个月,就一切正常了。”老师兀自说着,丢下他,走到了讲台前。哎,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一片充满疑惑的目光中,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下半句:“再等上一个月,油菜花就开好了。”

“扑哧”,我们没忍住,笑作了一团。谁还能抵挡住老师的这波调侃?老师的幽默说来就来,之前在我们心中严厉古板的形象也荡然无存。这位同学也只得再老师的幽默中归位。

9.读《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心得感悟 篇九

可是,在这看似坚强的外表武装下,米利很出人意料的,有着自己深深的孤独感。她已经31岁了,对生活依然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太多的希望,她满足于现状,每天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从不出错,简单得就像一杯白开水,每天重复再重复,以此逃避着什么。 米利逃避的,是源自于家庭的伤痛。她没有父亲,从没见过面,更没有听谁说起过他,妈妈给她关于父亲唯一的信息是:父亲并不想要她。 不被接纳的孩子,总会有所缺失的。 可悲的米利,只能一次次幻想,在她的生活中,任何一个靠近她,对她稍微好一点的男人都有可能是她的父亲。 因此,得到父亲爱的礼物,是她心底唯一的渴望! 米利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女性,一直陪伴着她长大。只是母亲的心中隐藏着一个极大的秘密,这秘密让她终生活在内疚之中,无法获得轻松与自在,忧郁地过着穷困的生活。巨大的压力让母亲无法笑着面对自己的女儿,米利的童年只能是不幸和枯燥无味的,因此,在她长大后,一有机会便急切地离开了家乡,去寻找一个新的开始,她实在受不了那样的压抑。 即使离开了,埋在身体里的伤痛却依然无法消散。米利还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紧紧地包围,不与外人作过多的接触,小心地把自己保护起来。 阿加莎22岁那年被关进监狱,在狱中度过了整整30年。 一个女人,从如花的年纪,到即将老去,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人生命中种种应该经历的所有时光,这会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30年的精神、心灵、身体的摧残,30年的孤独,足以将一个人毁得体无完肤,更何况那只是一个女人。 阿加莎的刑期是35年,还有5年她即将获得自由。对于已经在狱中度过了30年的人来说,这5年时光,其实也并不算什么了,更何况,她还有被减刑的可能。如果她能再坚持一下,或许她很快就可获得真正的自由,或许,她就能在余下的时光里,过上一段正常人的生活。

可是,万万没想到,阿加莎却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逃狱了。 无法想象,这是多么冒险的行为,即便成功,终生也是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定;若是不成功,那她的刑期无疑会被加重,她这一辈子,还有多少的自由可言? 但,她就是逃狱了! 从阿加莎逃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女人非常的不一般,也可以看出,她的牢狱生活是多么的无聊,她计时间都能以秒来计算,而且非常的精准。 她告诉自己,她逃狱,只是为了兑现诺言。这个诺言无论需要她付出多少代价,都必须完成,而且必须马上去操办,一刻也不能等。她已经花了五年的时间来做计划,她已经等不及了。 米利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里,有一项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来到一个加油站。不巧,就这样遇上了逃亡中的阿加莎。 阿加莎的车已经没油停在了不远处的公路上,她必须寻找新的交通工具。当她钻进米利的车,用枪指着米利挟持她,要和她一起上路的时候,米利却没来由地对她产生着好感。 是阿加莎身上的独特气质对米利有一种吸引力罢,因为那正是米利自身所缺少的,或许,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命运的吸引。 就这样,她们共同踏上一段旅程! 逃亡总有一个理由,背后却不能是一片安宁,被追捕是一定的,那是来自于政府的压力。 阿加莎逃亡的理由,是为自己获得自由,她必须去寻找一些旧朋友,得到一样可还她清白的证据。 阿加莎和她的朋友们,都有一段神秘的过往。他们的故事,对米利有着深深的吸引力,似乎很遥远,又似乎很近。虽说是阿加莎最初用枪要挟了她,可是,那仅仅只是一个威胁,之后再没有过多的强迫,可是米利却鬼使神差的,一步一步紧跟着阿加莎的脚步,越走越远,她已爱上了这样的逃亡,这样的冒险旅程,她决定,无论如何要送阿加莎去她想去的地方。

在背后没日没夜紧紧追踪她们,要将阿加莎逮捕的那个男人——汤姆·布雷德利,在他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就再一次地被拖进了一个痛苦的回忆里。 他很恨,恨为什么他那么深爱的一个女人,在记录自己平生故事的时候,却对他只字不提。他也恨,恨自己的身份一直无法向她坦诚,面对她只感到惶恐,怕她知道他的一切。他知道,他隐藏的身份是不被她接受的,她有那么强烈的追求,那么伟大的理想,而他却只能残忍地去破坏这一切。 不愿意说谎,又无法共进退,他只能痛苦地做出选择。 可是,男人们的选择总是那么幼稚和可笑,他以最笨的方式,用背叛来终止两人间的爱恋,最终,造成那个他最心爱的女人,身陷牢笼30年。 并不知道原因,但他怀着愧疚感,同样地选择了把自己囚在一个自己设置的牢笼里,不允许自己快乐,不允许自己太自由,他要让自己保持在那份孤独与痛苦的状态里,因为他爱的人就是这种状态。 当他终于鼓足勇气,在某地等着阿加莎的时候,阿加莎并没有慌乱。她淡定地点头,就像30年前一样,做着那个只有他才看得懂的动作。 她等到他了,在她设定好的时间,设定好的地点,她知道,他不会让她失望,即便他曾经背叛过。 她挟持米利与她一路同行,用一本没有记录过有关于他任何字眼的日记,引他们到此相遇,这只是她用了五年的时间做出的一个计划。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 阿加莎带着米利走向一段看似危险的旅程,实则,是要把米利引向她梦寐以求的幸福,她知道,米利的幸福就是那个背叛过她的男人,而这个男人却并不知道米利的存在。

作为一个父亲,他在米利的生活里,完全只是一个影子,却有着非凡的重量。 同时,阿加莎除了自己越狱来到米利身边,并带着米利去认识她的那些老朋友,也是用自己和那些人的经历,让米利去看到,去听到,人生该如何经营。即使他们没有了自由,即使生活贫困,时时刻刻都在隐藏着自己,生活在最差的环境里,即使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同,他们都不后悔曾经为了理想而战斗,因为这个理想是伟大而崇高的。阿加莎坚信,这一些人的经历,可以改变米利的生活,她实在无法忍受米利以那种状态去过她的人生和做出不追寻内心的选择。 阿加莎说,这一趟旅程,是她生命的终极意义。她费尽力气,全情投入地做这一件事情,只为了得到生命中这个重要的结果。这便是她的诺言! “家庭,是神圣的”。阿加莎因为想要给那个孩子来自家庭完整的爱,更是因为那是她最爱的两个人的孩子,一个是深爱的人,一个是最敬仰的姐姐,所以她用了自己的自由和爱去交换,承担起本应属于姐姐承担的一切,所以,她本是汉娜,却变成了阿加莎,所以,她才在姐姐离开人世后,即开始计划将注定的相遇去完成。 阿加莎这个名字,对于汉娜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名字了,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一种可以被称作为“幸福”的代名词。只要她继续使用这个名字,米利的幸福就能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她只愿意当“阿加莎”。而也只有一想到米利,她才能够在监狱里坚持下去,这已经成了她活着,或者说是生存的最大理由。

在阿加莎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她是一直爱着米利的,而且爱得越来越深,她想去看看,米利现在到底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值得她付出了这么多! 她很欣慰,她爱那个孩子,那个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她! 旅程结束了,米利已获得重生。当一切伤痛变得坦然,当找到生命的动力,当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看清楚了自我,人生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米利从阿加莎身上,得到的东西太多了,足以让她一辈子去记忆,足以让她有勇气,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几十年痛苦孤独的生活,却是另一个她以为早已不在人世的亲人,用更痛苦更孤独的煎熬换来的,她哪敢不珍惜。 阿加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没有对她的容貌有只言片句的描述,但她的形象在你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却异常地清晰。冷静、自信、从容、灵敏,自尊、机智、果敢、活力、宽容、忍耐、大爱、温柔、体贴、个性、勇气,坚强、克制,等等。她说话、做事绝不拖泥带水,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分寸拿捏得刚刚好;她可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觉察到别人的需求,并且满足于他;她宽容地对待那些对她有愧疚的朋友,也不对人有过分的强求。

10.爱的另一种解读的散文 篇十

朋友给我一个忠告:一定要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没有爱的婚姻太没劲了。他对此深有体会。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能爱上哪个人,又可以厮守,实非易事。

对于有缘人来说,轻而易举。于是这世上有一些神仙眷侣,也有大部分的婚姻,只是找一个可以一起过日子的人。

并非敷衍凑合。一起生活的人,也要合眼缘,对心情――即使对他没有爱。

不过说到底,爱又是什么呢?

我只知道不爱是什么。渐渐会生出厌烦,不满,和苛责。

母亲一生不爱父亲,总觉得她是下嫁。她会说他不好看――虽然公认他五官端正。最明显的例子是,象他的儿子读书时是校草。不过人们都认为又有什么用呢。关键是这个男人的女人,觉得他不英俊。

她觉得他不够能干――虽然当我成年之后,发觉是她太强势。即使他做很小的事,她都会发表意见:应该这样做。或是:要那样处理。爸爸对此已经习惯,他会先倾听,思索,最后再反驳她。让我想起听过的那个喻言:公主被困,一王子用剑救出。他们结为夫妻。怪兽又来袭,王子带着剑刚准备出发,公主道:你这次用绳子比较好。他果然获胜。下次他又要去征战,公主认为他用枪把握更大。他又一次听从了她,还是有效。后来,他又一次即将启程,公主不在身边,他突然有些迟疑和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使用哪一种武器?采取哪一种方式?贻误了战机,被怪兽消灭。从小,母亲教育我,不要费心家里的事,爱操心的孩子没福。所以直到现在,别人问起一些实际的问题,我都不知情,对许多世事漠不关心。只是,这一条教诲,明显是与她一生的性格背道而驰的。

即使她为家付出全部,照顾家人饮食起居,我相信父亲一定也曾经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因为她一直不够满意,即使她已身在这个婚姻中几十年。

爱到底是什么?看法常常改变。

一次和苏讨论这个问题。那时我认为,爱得死去活来,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象我们的父辈那样,谈不上爱与恨,争吵打斗,无数次要离婚,却都没有放弃,一直陪对方到最后,一起面对岁月里无数挫折起落的,才是爱意吧。

象父母。他们现在从不吵架,互相牵挂。老来相伴,都认为有对方在,是自己的福气。有一天,总是要求和嗔怪的`她,破天荒的煸了次情,对他说:“你说沉的活不用我做,我的心里暖暖的。”

越来越相濡以沫了。

很少有永恒的情侣,却有共同的利益和子女。这两样,有时比诱惑更加牢不可破。也许你爱一个男人或女人,却不见得舍得为其结账,更不用说把积蓄交给对方。心里仍会计算一下对方的价值,能够得到多少回报。这就是很多所谓的爱情,和短暂的激情。男朋友或女朋友会经常更换,我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要走,保留着各自的价值――经济上的,精神上的。可以对你倾诉无数甜蜜的滚烫的话,有一部分原因,它们是免费的,无需兑现为具体的数字。

围城里,没有“爱”,还有那些相守、陪伴。当你病了,累了,另一个人对你的照顾,当你远行时,另一个人的惦念……你可能不爱伴侣,他或她却是对你来说,最切身的人。因为如果有一天你消失了,她就失去了孩子的父亲。

想起记者采访让.雷诺时,曾说,他有很多次恋情。问:对你来说,最有魅力的女性是谁。他回答:正在相处的这个。

我们都需要一些更为牢靠的东西。最重要的男人或女人,永远是你正在拥有的。和你此时有法律关系的。发生了一些事情,仍留在你身边的。

上一篇:快递企业安全保证书下一篇:液化天然气的危险性与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