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铃儿响叮当教案反思

2024-10-26

幼儿园中班铃儿响叮当教案反思(精选10篇)

1.幼儿园中班铃儿响叮当教案反思 篇一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初步感受歌曲《铃儿响叮当》活泼欢快的特点,愿意用肢体动作表现滑雪的愉快心情,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铃儿响叮当》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初步感受歌曲《铃儿响叮当》活泼欢快的特点,愿意用肢体动作表现滑雪的愉快心情。

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幼儿欣赏过歌曲《摇篮曲》、观看过滑雪橇的画面和录;PPT课件、音乐、串铃、自制滑雪板和雪橇。

【活动过程】

一、比较欣赏,初步感受。

1、欣赏、回忆歌曲《摇篮曲》

引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两首好听的歌曲,我们先来听听这一首。(PPT1左喇叭)

提问:宝贝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

小结:《摇篮曲》是慢慢的、轻轻的、柔柔的,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时听的歌。

2、欣赏、感受歌曲《铃儿响叮当》

提问:我们再来听听另一首歌曲,它和《摇篮曲》有什么不一样?(PPT1右喇叭)

提问:这首歌曲和《摇篮曲》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听上去快快的、很开心很快乐的,我们可以叫它“欢快”。

提问:听到很欢快的歌曲,你会做哪些开心快乐的动作呢?(PPT1右喇叭)(跟着歌曲的节奏开心地做动作)

教师介绍:这首很活泼、很欢快的歌曲,名字叫(PPT2)《铃儿响叮当》,是美国的一位名叫皮尔彭特叔叔创作的。

二、理解欣赏,模仿表现。

1、理解、模仿

提问:我们来听听这首活泼欢快的《铃儿响叮当》,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教师清唱)提问:再来听听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看看歌曲里的朋友们是怎样开心地滑雪的?(PPT2喇叭,PPT3-22)

提问:小朋友是怎样开心地滑雪的呀?谁来做做这个动作?

(个别示范——动作要求——全体模仿)小结:

滑雪——身体往下蹲,双手朝下一下一下地用力撑滑雪杆。

滑雪橇——坐在雪橇上,腿伸直,身体左一下右一下地摇着。

2、模仿、表现

师:——你们真棒!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串铃、雪橇、滑雪板,你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让我们一起来滑雪。(音乐轻)

——宝贝们(幼:哎),准备好了吗?(幼:好了)让我们唱着《铃儿响叮当》一起去滑雪喽。可以和别人做不一样的动作哦!(PPT24音乐响)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扩展阅读:铃,古代铜制乐器。形体似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声音清凉。从古到今,铃的种类逐渐繁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场合都能看到形态各异的铃听到不同声音的铃,铃已经从一个简单的乐器演变成了宗教的法器、儿童玩具和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2.幼儿园中班铃儿响叮当教案反思 篇二

设计意图:

小班正在进行“真好吃”主题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一边玩彩泥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必胜客的匹萨。”、“那是元祖Much蛋糕。”……应该说,他们对身边熟悉的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生活经验;小班后期,孩子对于颜色的认知又处于敏感期,因此,旨在培养孩子对玩色兴趣的角度,围绕“真好吃”主题的脉络,我预设了这一美术游戏“烤面包”:

以各种颜色和熟悉的水果相对应想象,引出整个活动,孩子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扩散思维:“黄颜色的果酱是柠檬酱,也可能是香蕉酱。”“红颜色的果酱是草莓酱,也许是红苹果酱。”“绿颜色的果酱大概是猕猴桃酱。”有一个孩子还说:“绿颜色的果酱是西瓜皮酱。”……这种用颜色和实物“替换”的想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也留给孩子满足自己大胆想象的空间,无所谓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乐意表达。

我提供的材料是普通的浆糊里掺入各种颜色的颜料,调匀后与真的“果酱”十分相似,也满足了小班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生活真实场景的游戏意愿,通过“舀”、“抹”、“涂”、“撕”等各种小肌肉动作的练习,小班孩子精细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活动临近结束时,又加入了小年龄孩子最喜欢的“娃娃家”的游戏情节——扮演“爸爸”“妈妈”给娃娃吃面包,再一次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转化为游戏中的“模拟道具”,从而进一步推动班上孩子社会性角色游戏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常见的颜色,说出它们的名称

2、尝试在“娃娃家”中运用绘画材料进行游戏,丰富游戏内容

活动准备:

1、在黄、绿、蓝、玫红、白等水粉颜料内调入少许浆糊,盛在小罐里,每个小罐内放一把小勺

2、用稍厚的白纸剪成两片连在一起的“切片面包”

3、餐巾纸盒做成的“面包烤箱”若干

4、各色彩纸若干,淡黄色油画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分辨颜色名称,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象各种常见的果酱颜色,如黄色为色拉酱、绿色为猕猴桃酱、白色为奶油、蓝色为蓝莓酱、玫红色为山楂酱、大红色为草莓酱、橙色为橘子酱等

二、操作过程:

1、将两片“面包”打开,“面包”上涂抹果酱:任选一、两种颜料,用小勺舀少许,四散地放在面包上涂抹,,再加上少许白色后,把两片面包合拢。

2、烤“面包”:用黄色油画棒在“面包”外面随意涂色,边涂边说“烤面包,烤面包,面包烤得香喷喷”

3、夹“面包”:将“面包”打开会发现颜色已调和成美丽的浅色花纹,然后撕些彩纸想象成蔬菜、鱼、肉夹进“面包”内。

三、我做爸爸,我做妈妈,抱抱娃娃一起吃“面包”

第一次活动效果记录:

周三进行了第一次活动,由于人数较少,时间持续了15分钟左右,虽然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也很浓厚,但我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开始部分我还是太着急,急于过渡到下一部分讲解环节,因此,幼儿没有充分地围绕各种颜色的果酱讨论,每一种颜色的果酱也只讲了一种水果酱的名称,其实,完全可以放轻松一些,让孩子多讲一些果酱的名称,扩散思维做得还不够;问题与回应的方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如:“是吗?红颜色果酱是不是只有苹果酱呢?”“绿色的果酱除了西瓜皮酱,还会是什么酱呢?”“白色的是什么酱呀?”……

其次在讲解示范的环节中,我的思路还有些混乱,没有将“涂抹果酱”的过程讲清楚,结果造成幼儿操作时使用不当,“浆糊”要么太多漏出来,要么太少挤在角落里;其实可以通过形象的儿歌进行讲解:“舀上一点点,倒在面包上,轻轻抹一抹,果酱到处有,合上小面包,轻轻按一按,打开瞧一瞧,哇!颜色真好看。”

在示范讲解时出现一个亮点,可以在后一次活动中加以借鉴,就是孩子生成的语言——“果酱不能涂很多,否则太甜了吃了要蛀牙的。”这样就形象生动的解决了涂抹浆糊“量”上的指导问题。

用餐巾纸盒做成的“面包烤箱”可以事先放在桌上,上面还可以粘贴一些“按钮”“开关”等,更具真实性,可以让孩子一边操作一边自由模仿“烤面包”的动作,满足想象。提供的黄色蜡笔太硬,不适合小年龄孩子,在后一次活动中改换成油画棒,可以减少操作难度,效果也好一些。等到幼儿涂抹得差不多了,再介绍“撕贴夹心”的方法,这样,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比刚开始一股脑儿讲完要好,更适合小班孩子边做边想的心理特点。

第二次活动效果记录:

第二批幼儿人数比第一次多了一倍,但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还是很高涨,吸取上一次活动的教训,我在开头环节里让孩子充分谈论有关各种果酱的颜色和味道,每种颜色的果酱孩子们都能能讲出好几种味道的名称,“绿色的果酱是猕猴桃酱、西瓜皮酱”、“红色的果酱是苹果酱、草莓酱”、“黄色的果酱是柠檬酱、香蕉酱”、“蓝色的果酱是蓝莓酱”、“橘黄色的果酱是橘子酱、橙子酱”、“白色的果酱是奶油、色拉酱”……这样让孩子们充分地讲,满足了幼儿表达的愿望,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讲解示范;

在示范讲解时,我也借鉴了第一次活动中以我为主的介绍方式,而是第一次由我做、第二次由幼儿操作的方法,这样既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需要,又可以发现幼儿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纠正。同时我省略了“撕贴”夹馅的环节,而是秘而不宣,与操作材料一起投放在桌子上,观察幼儿是否会使用到,以达到“生成”与“预设”共存的效果。果然,动作快的孩子在涂好颜色后,发现了盘子里还有一些彩色纸条,就拿了一张放进面包里,还乐滋滋地告诉我:“这是胡萝卜。”“这是葱。”“这是辣椒。”“这是鸡肉。”“这是香肠。”……有些孩子比较细心,还特地撕成一小条一小条夹进面包里,因此,我便“顺水推舟”,向其他幼儿作了介绍推广,这远比老师单方面的教要来得自然贴切,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结束时孩子们想到了“分享”,于是,他们中,有的把面包送给听课的老师品尝,有的送到娃娃家给娃娃品尝,还有的走到楼上的班级去送面包了……整个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自然结束。

总结不足之初,如果幼儿在涂抹果酱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再抓住他们对颜色变化的注意,不露声色地引导他们观察变颜色的秘密,就更好了。如“怎么你涂了蓝莓酱和柠檬酱,结果打开来却变成猕猴桃酱啦?”幼儿也许就会对“蓝色加黄色会变成绿色“的颜色变化加以关注了。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2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初步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2、能根据图谱进行简单的打击乐表演。

3、通过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音乐《铃儿响叮当》《快乐崇拜》,电脑,简单的自制乐器。

2、幼儿经验准备:提前熟悉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引发兴趣

1、教师带幼儿做简单律动走进场,并做好准备。

2、播放音乐《铃儿响叮当》,教师进行简单的身体声音的打击乐表演,让幼儿回答问题:老师为歌曲敲出了那些快乐的节奏?(弹舌、拍退、跺脚和拍手)

二、探索实践,通过身体声音初步掌握打击乐的节奏类型

1、教师带领幼儿练习弹舌、拍退、跺脚和拍手等节奏型,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相结合,并初步尝试在教师的手语指挥下完成身体声音的演奏。

2、让幼儿找出合奏部分的音乐,针对合奏部分(“叮叮当......”)节奏型比较复杂的情况,教师出示此处的图谱,进行详细解说和练习,帮助幼儿解决难点。

3、幼儿听音乐,教师跟着音乐的节奏将图谱绘制完整,并让幼儿找出各组需要演奏的节奏符号。

4、集体演奏,巩固新认识。

三、知识迁移,使用乐器,集体汇报演出

1、出示乐器,让幼儿感受乐器的声音,然后练习刚刚的各种节奏。

2、幼儿根据图谱和教师的指挥完成器乐表演,后互换乐器,再次表演。

3、与听课教师互动,由听课老师拍间奏处节拍,完成一次完整的演出。

【活动延伸】

在以后的演奏中,可以采用更多的打击乐器继续演奏,如:碗、盘子、蛋糕盒、玻璃杯、矿泉水瓶子等等,也可以在间奏处加入有难度的节奏型进一步完善曲子。幼儿掌握熟练后,可以在家长开放日或者其他大型活动中展示一下,以提升孩子们的成就感。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歌曲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演唱技巧。

3、创编节奏,并能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意境,用欢快生动的情绪演唱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能用各种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想知道是谁吗?(出示课件)你知道有关圣诞老人的故事吗?(学生自由回答)

二、新授歌曲

师:同学们对圣诞老人都很熟悉,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有关圣诞老人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1、初次聆听,感受歌曲情绪。(播放课件)

设问:歌曲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二拍子、欢快)

2、再次聆听,感受歌曲内容(课件出示歌谱)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铃铛声)

铃铛声是从哪里传来的?(雪橇、马车)

师:是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

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啊?

板书:结构A+B+A

3、学唱歌曲第一部分,教师范唱后学生跟唱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师生一起:“嗨!”

4、学唱歌曲第三部分,加入刚才的练习,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最后“嗨!”结束。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1)教师范唱。

(2)学生随教师的琴声跟唱。

(3)找出较难的地方进行解决。每句弱起部分,重点讲解并练习,力求唱准确。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

(4)老师范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随琴一句一句跟唱。

(5)全体跟电子琴伴奏唱一遍。

6、整首曲子跟着电子琴伴奏完整唱一遍。

7、跟课件歌曲音乐,唱一遍。

8、跟课件歌曲伴奏唱一遍。

三、拓展延伸

1、认识乐器: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并演示打法。

2、分小组合作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3、小组展示表演:一组唱歌、一组乐器伴奏。一遍后,两组角色互换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动听快乐的歌曲,并用乐器进行了伴奏,大家开不开心啊?祝愿你们每天都这么快乐的生活。我们在这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堂课吧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4

【教材分析】

《铃儿响町当》是一首脍多人口的经典儿童歌曲,采用“ABA"3段式结构,描绘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在冬季银白色的雪野里乘着雪橇愉快嬉戏的情景。第一段旋律跌宕起伏,形象地描绘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音乐形象:第二段曲调逐渐上移,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曲调活泼、欢畅,节奏轻快,给人以欢快向上的感觉。大班幼儿非常喜欢演奏打击乐,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能看节奏谱进行演奏,注意保持合奏时各声部的和谐。本活动通过倾听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现、自主学习看图谱演奏等方式,引导幼儿充分感受马

儿奔跑、孩子们乘雪橇飞奔、雪橇渐渐远去的景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小铃、串铃、响板、铃鼓演奏24拍不同节奏型的方法。

2.能用4种打击乐器看演奏图谱准确演奏节奏型,表现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3.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演奏图谱,小铃、串铃、响板、铃鼓等乐器(保证每个幼儿有一样乐器)。

【活动建议】

1.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铃儿响铃铛》,初步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1)交代乐曲名称,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提问:听了乐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再次欣赏,了解乐曲节奏和“ABA”3段体结构,初步感知乐曲特点。提问: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它有几段?哪两段是一样的?

2.鼓励幼儿看演奏图谐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1)引导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动作,感受马在雪地上拉着雪橇有节奏地奔跑和孩子们得意地坐在雪橇上的愉快心情。

(2)出示演奏图谐,引导幼儿练习重点节奏型。

提问:演奏图谱中哪些地方看不懂?谁能拍出这个节奏型?还可以怎样表现这个节奏型?

(3)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根据乐曲的情绪,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拍手、拍肩、转手腕、跺脚)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3.引导幼儿尝试用小铃、串铃、响板、铃鼓进行演奏。

(1)出示小铃、串铃、响板、铃鼓等乐器,引导幼儿看演奏图谱用正确的方法演奏,着重练习重点节奏。

(2)请幼儿自选乐器分组练习演奏。

(3)指导幼儿看演奏图谱用乐器进行合奏。教师哼唱歌曲,指导幼儿看演奏图谐合奏,随时提醒幼儿集中注意力。

(4)请幼儿根据教师指挥进行演奏,重点指导幼儿随音乐准确演奏节奏型,鼓励幼儿大胆用乐器表现乐曲的情绪。

(5)请幼儿交换乐器演奏,感受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

(6)请个别幼儿尝试做小指挥,全体幼儿合奏,进一步体验合奏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5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2、激发幼儿对圣诞节的向往,感受歌曲带来的欢乐情绪。

重点:

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难点:

激发幼儿对圣诞节的向往,感受歌曲带来的欢乐情绪。

活动准备:

钢琴

活动过程:

一、律动:《苹果丰收》、《采茶》、《淘米洗菜》。

二、练声:《小鸟醒来了》、《山谷回音真好听》。

三、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

1、复习歌曲,引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歌唱。

(1)全体幼儿齐唱歌曲一遍。

(2)引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一遍。

2、创编歌曲动作。

(1)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歌曲。

这首歌这么好听,如果我们再加上好看的动作就更好了!

(2)播放乐曲请幼儿听音乐表演动作。

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3)教师和幼儿共同随音乐伴奏念歌词。

(4)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表演。

我们一边用快乐的声音来歌唱一边来表演。进行分组轮唱,增加趣味性,熟练歌词。

3、教师放音乐,幼儿边跟唱边创编自己喜欢的动作。

四复习歌曲《秋天多么美》,结束本活动。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铃儿响叮当》6

主题:

救救地球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圣诞节日的向往,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2、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感受愉悦的节日气氛;

3、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Flash动画、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欣赏Flash动画,听音乐,让幼儿感受浓重的节日氛围。

2、欣赏后,提问:

A、这是一首关于什么节日的歌曲?听到歌曲有什么感受?

B、圣诞节里圣诞老人是怎样送礼物的?

二、熟悉歌曲旋律

1、感受歌曲的节奏。播放音乐,请幼儿边拍手边听歌曲。听完后,提问:

A、这首歌是几拍子的?B、4/4是什么特点?C、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教师弹唱歌曲,请幼儿欣赏。

3、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歌曲(用语言引导幼儿)师:这首歌这么好听,如果我们再给它加上好看的动作就更好了,是不是?播放乐曲请幼儿听音乐表演动作。(在听音乐做动作中逐渐熟悉音乐,可引导幼儿在做动作的同时轻声唱)“小朋友,你的动作要跟歌曲里唱的一样。”

4、进行歌曲表演

三、结束部分教育幼儿关心他人,知道圣诞节送圣诞礼物是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师:过圣诞节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很快乐,因为他们收到了圣诞老人和自己好朋友的圣诞礼物。

3.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三

第五课教学设计《铃儿响叮当》

渑池城关镇北街小学:杨亚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3、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4、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三、教具准备:

歌谱(旋律谱)、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

2、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示范,生跟唱。

4/4 5 - - - | 5 - - - |„„

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WU”。

4/4 5 - - - | 5 - - - |„„

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粗线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有力的声音,并意识到歌唱中的气息运用。]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LU”来演唱。(强弱对比)

4/4 5 5 5 5 | 5 5 5 5 | „„

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进一步体会歌唱中气息的运用,从而找到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两种风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声部练习。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合唱的美感。]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2/4(1)5 - | 5 - | 5 - | 5 - | „„

WU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三声部学生练习。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x xx | xx xx |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三、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第一段: 单簧管低音区 《铃儿响叮当》B部分 缓慢

第二段: 单簧管高音区 《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 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

出示课题。(多媒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3、师出示旋律谱。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

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4、视唱A部分,双声部合奏。

5、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A——B——A`

6、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跟琴视唱。)

7、讲解弱起。(B部分)

8、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视唱。

9、跟琴试唱歌词。

11、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词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拓展部分:

师:我们唱了一节课想必大家也很累了,来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要求:情绪怎样?录音:《铃儿响叮当》3拍子版本。

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

师:和刚才我们唱的有什么区别?

生答:拍子不同。

师:节拍的变化它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

五、结束部分:

4.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四

歌曲最后一句应用什么力度来表现雪橇由近到远的情景?(渐弱)

2)学生随范唱轻轻唱歌词。师纠错,注意弱起(课件显示),难点重点练习,再轻声跟唱。

3)学习二声部合唱

4)歌曲处理:

在这首歌曲中,雪橇是用马拉的,马的脖子上还系着铃铛,雪橇上乘着欢乐的孩子们,他们迎着大风,扬鞭歌唱,再次聆听范唱并在第二乐段打节奏(一拍两下)。

思考:假如我们坐在雪撬上会是怎样的情绪?(学生回答,老师加以肯定、小结。)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勇敢、自信、乐观的精神。

强调:要求用明亮、欢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

跟着歌曲伴奏演唱。

4.营造氛围:

1)请几个同学用打击乐器为第二乐段伴奏(铃声、马蹄声)分组伴奏、演唱、表演。

四、拓展

师:你们明白圣诞的由来吗?生:……

师:那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出示图片)。

圣诞节的由来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耶稣的诞生。耶稣是那一年诞生的呢?

确实年份虽然已无从考察,但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认为就应是在划分世纪的那一年(即公元前一年),只但是正确的出生日期无法确定。因此早期的基督教徒便以罗马帝国时期的密司拉教派,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太阳神诞辰的这一天定为“圣诞节”。所以圣诞节在宗教上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

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圣母马利亚,也就是耶稣的母亲,因圣灵的感动而怀孕,在梦中天使加百列向她显现,告诉她,她将要生下神的儿子,他要被称为耶稣。就在与丈夫约瑟返往家乡时,遇上所有的旅店客满,因此马利亚被迫在马槽生下耶稣。遥远的东方有三博士得到神的启示,追随天上的一颗明亮星星找到了耶稣,俯伏拜他,揭开宝盒,拿出黄金、乳香等礼物献给他。在伯特利狂野中的牧羊人也听到天使的声音从天上发出,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佳音。

圣诞节对传统的基督教徒来说,是在庆祝耶稣的诞生。他们会在圣诞节的早上去做圣诞礼拜,以纪念耶稣和发扬基督的精神。但是一般的人已把它看成一种大众化的民俗活动,是一个大家分享彼此对于家人、朋友甚至于他人的爱与关怀的日子。

五、总结。

这天,我们在歌声中乘着雪橇进行了冬之旅,体验了冬天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圣诞节的由来,感受了不一样版本、不一样风格的《铃儿响叮当》。

5.音乐《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体验在雪橇上急速飞奔时舒畅的心情。

2、配合打击乐器和简单舞蹈动作,能较好地表现音乐的风格和情绪。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教学难点:

配合打击乐器和简单舞蹈动作,能较好地表现音乐风格和情绪。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与导入

1、提问冬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欣赏视频《小雪橇》。A、提问歌曲表达内容。

B、什么拉着雪橇?

C、雪橇的用途?(运送货物、交通工具、娱乐工具)

3、导入课题《铃儿响叮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雪橇有关的歌曲,是马拉着雪橇,而且这匹马非常的可爱,它的脖子上还系着铃铛,会发出叮叮当当非常清脆悦耳的声音,这是一首很熟悉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歌。

(二)、新歌教学《铃儿响叮当》

1、视频《铃儿响叮当》

A、你们听过这首歌吗?名字叫《铃儿响叮当》,其中有一句旋律我们都会唱,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B、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情景?孩子们在雪橇上唱歌玩得很开心,和《小雪橇》很类似。

2、再听歌曲《铃儿响叮当》。A、歌曲情绪怎样?(欢快活泼)B、划分段落? C、找出反复之处。

2、按节奏读歌词。(注意换气与附点节奏)

3、教唱歌曲。A、跟琴学唱

B、个别乐句反复教唱。C、跟琴演唱。

4、雪橇从远处滑了过来,又从身边滑走了,你觉得怎样表现由远到近的这种效果呢?

你觉得哪句应该唱的重一些,哪句应该请一些呢?

(三)、巩固练习

1、跟伴奏演唱,注意表现由远及近的效果。

2、分组演唱。

3、唱得真好,我仿佛听到了那种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声音,老师有个提议,看看能不能用我们手中的纸来模仿铃声呢?(跟伴奏)

4、不错,不过老师好像还不过瘾,毕竟不是真的乐器,下面拿出乐器,先研究一下怎么来演奏才能表现铃儿的声音。(个别起来说)

5、随伴奏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6、学生创编动作。并随音乐一起表演。

7、唱唱,跳跳,演奏。

(四)、小结

6.幼儿园中班铃儿响叮当教案反思 篇六

1、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歌曲带给的快乐,并能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学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演唱技巧。

3、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各种小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意境,用欢快生动的情绪演唱来表现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脚踏琴、小乐器(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何老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上一堂音乐课,这也是我第一次来这边上课,而且还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也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生:(鼓掌)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开心地度过这节音乐课。

二、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

师:那我们用连贯、流畅的声音“Wu”来表现一下。师示范,生跟唱。(1)3| 3| Wu…

Wu…

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并运用歌唱中的气息,用 “Wu”来。(1)3| 3| Wu…

Wu…

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粗线条)师:我们用稍短促的声音来唱一下“Wu”。(2)3| 3| Wu… Wu… Wu… Wu… 板书:短促起伏小的旋律线。

师:我们用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来唱一唱。(3)3 3 | 3 3 | 3 3 | 3 3 | WuWu… LuLu…

板书: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Wu”“Lu”来演唱。(强弱对比)师:那我们用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运用歌唱中气息来唱一唱(4)33 33 | 33 33 | 33 33 | 33 33 | wu…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又吹来一阵风,它唱着歌儿吹来了,它是怎样唱的啊?

(5)33 3 | 33 3 | 33 3 | 33 3 | wu…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是什么啊? 生:铃铛

师:铃铛随着风儿唱起了歌“叮叮当,叮叮当 „„”铃铛给我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铃儿响叮当》。(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并播放音乐)

二、学唱歌曲

1、初次聆听,感受歌曲情绪。

设问:歌曲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二拍子、欢快)

2、再次聆听,感受歌曲内容(课件出示歌谱)设问:铃铛声是从哪里传来的?(雪橇、马车)

师:是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啊? 板书:结构A+B+A

3、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教师范唱后学生跟唱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4、学唱歌曲第三部分

加入刚才的练习,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最后“嗨!”结束。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1)教师范唱。

(2)学生随琴跟教师跟唱。(3)找出较难的地方进行解决。

(4)老师范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跟琴一句句跟唱。(5)全体跟钢琴伴奏唱一遍。

6、整首曲子跟着钢琴伴奏完整唱一遍。

7、跟课件歌曲音乐,唱一遍。

8、跟课件歌曲伴奏唱一遍。

三、认识乐器及为歌曲伴奏,1、认识乐器: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并演示打法。

2、分组练习。

3、整体歌曲表演:一组唱歌、一组乐器伴奏。一遍后,两组角色互换

四、观看歌曲视频,结束本课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唱卡拉OK吧!(播放课件视频,大家一起歌唱)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动听快乐的歌曲,并用乐器进行了伴奏,大家开不开心啊?(开心)何老师也很开心,祝愿你们每天都这么快乐的生活。我们在这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堂课吧。

《铃儿响叮当》教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感觉跟学生的距离又进了一步,一个学生在课后跟我说:“老师,今天我很开心”。是的,能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是我这节课的目标,也是我教学的一贯宗旨。

一、确定目标 音乐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具有探究意识;富有想象、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分享”。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乐曲欢快、风趣和富有韵律感的情绪,体验人们在圣诞节中愉悦的心情;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律动、哼唱、伴奏、表演等音乐活动表达歌曲的意境。

2、能力目标:以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轻松的情绪;并能用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结合歌曲进行情景律动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性音乐活动,乐于与人交流。

二、解决重难点

我根据本歌曲的特点,以听觉领先,动态感受为突破口,来设计教学层次。从一开始雪地意境的创设,到各种多样的律动,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新课标提出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难点质疑,自主释疑,因此教学上采用方法是先让学生找找节奏谱中的难点,然后通过生领拍、听琴模唱为突破口,在感受中掌握知识,最终解决难点。新课标重视音乐技能与兴趣的结合,这也是本课想要表达的一个教学思想。

三、互动教学

新课程提出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融入学生之中,所以我设计了教学环节与课题的紧密结合:

1、平等互动:我觉得如果学生能和教师一起学习音乐, 就会增加他们的兴趣,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支持。我紧紧抓住这一环节,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所以在组织教学中我安排了律动,主动走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多给他们奖励。所以学生也不那么拘谨了,大部分学生都融入到律动中来。

2、合作互动:在新歌教学时,经常需要范唱歌曲。在以前我会说:“下面请听老师唱一遍,同学们为老师打节奏。”学生只会照我的意思做,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无心来欣赏。而现在我改成:“我觉得大家表现真好,所以我要为大家献上一首歌曲。但我还需要一个乐队,有哪几位愿意与我合作?”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与我合作表演。同样的教学,而用不同的方法来尝试,效果截然不同。后者当学生听到老师要为他们献歌时,都非常兴奋,有的随我一起演唱。这种合作弥补了教师在范唱时有一些所不能顾及的表演。

3、研讨互动:新课标体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创造性的举动。本课采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始终置学生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主动地与音乐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不足点

7.铃儿响叮当(小班体育) 篇七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练习双脚原地向上跳,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培养弹跳能力及协调能力。

2、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

1、场地中画一个大圆圈。

2、场地上悬挂2—3排小串铃或小球、塑料袋等物体,挂物数量多于幼儿人数,高度为超过幼儿头顶10厘米左右。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1)走成大圆圈。走走走,向前走,们跟着老师走,走走走,向前走,走成一个大皮球。(2)玩“大皮球”游戏。[1][2][3]下一页

教师站在大圆圈中间做拍球人,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儿歌为:“大皮球,真正好,拍一拍,跳一跳。拍的轻,跳得低,拍的重,跳得高,拍拍拍,跳跳跳。”幼儿根据歌词有节奏地做双脚向上跳的动作。当老师说:“皮球漏气啦!”幼儿发出“哧,哧”声并起立。当老师说;“皮球滚掉了!”幼儿四散跑。当老师说:“皮球回来啦!”幼儿回原地围成大皮球。

8.铃儿响叮当串词[范文模版] 篇八

范文二: xx,你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事吧

当然知道了,每当新年到来的时候,他都要去给人们送新年礼物 对了,那你知道他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

那自然是他的雪橇了,拉起来呀,还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 嘿,你看,他乘着雪橇来啦

范文三: 乙:快乐的儿童节,我们纵情把歌唱,听,铃儿响叮当,我们心情多欢畅;看,锣鼓声声响,我们的舞姿多优美。请欣赏舞蹈《铃儿响叮当》。

9.幼儿园中班铃儿响叮当教案反思 篇九

姓名:

学号:

1072409041

专业:

音乐学(免费师范)

年级:

2009级

浅谈《铃儿响叮当的变奏》排练感想以及合唱指挥学

2012年7月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唱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一项群体性活动。而各个中小学也把合唱作为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铃儿响叮当的变奏》是一首由儿童歌曲《铃儿响叮当》为原材料改编创作的合唱作品,歌曲共包括9个主题片段,风格多样,曲调欢快。排练的时候会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合唱排练中要注意的常规的音准、节奏与音色和谐统一,声音位置的问题等等。

本文从《铃儿响叮当的变奏》的作品分析入手,分别从九个部分说明了个部分之间需要相互注意的一些问题,作品的重难点介绍以及这首曲子各部分排练我曾使用过的一些方法。初步从我的角度谈一下初次排练合唱的感受,排练《铃儿响叮当的变奏》时,我的一些感受,从队员的自身的主客观原因,对排练合唱的帮助或者阻碍。由此,引申到合唱指挥学这门学问。

一个合唱团的品质,指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也以《铃儿响叮当的变奏》为主线,初步介绍一下,由此涉及的简单的一些合唱指挥学的内容。比如指挥的基本知识、合唱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合唱艺术、排练工作、歌曲处理与表现等等。

关键词: 《铃儿响叮当的变奏》、合唱指挥、Jingle Bells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引 言

近年来,合唱事业的蓬勃发展,让合唱指挥成为了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一门学问。

在大学一入校,我就报考了学院的学生合唱团,并光荣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元。合唱团的经历伴随了我整个的大学阶段,在我作为合唱团的成员的时候,我就在自己亲身感受着合唱的魅力。当同学们集体唱出一个简单的和弦的时候,我都觉得合唱真的是太美了。在合唱团的每一次排练不管有多累,我都会很开心。此外,在老师排练的时候,我也学到了很多排练合唱的方法,这是潜移默化中的言传身教,比上课学到的还要有用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这首《铃儿响叮当的变奏》是我在大三上学期为合唱指挥课的实践音乐会做准备而排练的一首作品;大三下学期,我担任了师大附小的合唱社团课外辅导员,亲身体验了当前小学合唱社团的基本情况,也真正感受到了合唱事业的发展。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这首合唱曲的分析、排练重难点以及我在排练这首作品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此外合唱排练离不开它最大的理论依据——合唱指挥学。由此,还将引出简单的合唱指挥的要求,指挥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理论。

由于本人经验尚少,文中叙述定会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希望老师同学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第一章 《铃儿响叮当的变奏》 第一节 关于《铃儿响叮当的变奏》

一、歌曲创作背景

《铃儿响叮当的变奏》是由作曲家詹姆斯·L·皮尔彭特于1857年为佐治亚州萨瓦纳的平安夜祈祷所谱写的,它被认为是圣诞歌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首曲子是在作者晚年时创作的,彼时他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坎坷,看似失败一事无成,但皮尔彭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人生中的许多失意而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始终坚信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也许会让心怀美好理想的人遭受磨难,但生活绝对不会抛弃美好的心灵。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心灵美好的人才能谱写出如此优美动听的歌曲,穿越漫漫时空,洗涤着我们的灵魂,震撼着我们的心房。让这歌声永远响彻在我们充满风雪的人生旅途上,让欢快跳跃的旋律永远温暖感动我们,让人人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去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雪。

二、歌曲分析

本首歌曲是由9个部分组成的。曲子从4/4节拍开始,用恬静伴奏的主旋律带动齐唱,此时只是作为引子,因以气声哼鸣为主,演唱出一场安静祥和的感觉。

第二部分是一段无伴奏合唱,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这一部分由低声区演唱主题声部,中高声区多采用跳跃性的音符,展现活泼轻松地氛围。

第三部分歌曲由bE大调转为F大调,节拍由4/4节拍转为3/4节拍,这一部分歌曲旋律舒缓,首先是Jingle Bells主题演唱,在第三乐句出现Daisy,两首歌曲主题交织出现,意境深渊。这里歌词中突然出现了人物Daisy及相关语句,这是出自迪士尼著名的情歌作品《A bicycle built for two》。它描述了年青人即将结婚的时候面对的经济困境。但是无论怎样贫穷,相信爱情也会创造出幸福。年轻的夫妇应当既充满激情又勇敢无畏,面对着生活中的“风雪”骑上双人脚踏车勇敢的向前进。因此在意境上与Jingle Bells 相通。

第四部分,歌曲再次转为4/4节拍,并转为G大调。《Jingle Bells》主题再现,在这一部分的第二乐段结尾处,歌曲节奏由4个4分音符,转为2个4分音符加一个大附点节奏型,风格独特。

第五部分,歌曲在风格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的小前附点的使用,让歌曲由传统音乐一下转为现代爵士音乐,风格独树一帜,让传统的《铃儿响叮当》富有新的生命力。

第六部分,由低声部担任主要声部,中高声部用简单的旋律、简单的歌词来演绎Jingle Bells主题,“叮叮当,叮叮当,一路响不停!”

第七部分,在原始《Jingle bells》主题旋律的基础上进行装饰性的改编,让乐曲变得更加丰富。整首乐曲发展到这里,让人感觉是人们在提前很长时间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到来,终于在这一时刻,圣诞节来临了,所有的人们都发自内心的欢乐迎接新的一年。

第八部分,乐曲加入新的元素,加入“拍手”这种声势来为歌曲增色,与前面各个部分都不一样,也不会让乐曲显得单调,为整首乐曲添加了别样的色彩。

第九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主题旋律再次变化重现,Jingle bells主题歌词多次反复,强调人们此时心情的欢乐、愉快,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也象征着人们的未来将乐观积极、一切美好,一路前行!总之,整首曲子应充满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激情和爆发力,以歌唱抒发对大自然爱的情感。

第二节 《铃儿响叮当的变奏》的排练

一、排练重难点

1.节拍变化与转调

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奏》中出现多次转调以及多次变换节奏型,这说明歌曲的情绪要随着节拍与调式调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4节拍的歌曲通常都是舞曲风格的旋律,因此在演唱这种节拍的时候呢,一定要富有感情,气息连贯,这样才能准确的做出各条交响出现的旋律线。

第一部分中的哼鸣,虽然只是简单的“m”,也要要求队员富有感情,随着旋律做出歌曲旋律的起伏,否则会令观众听着索然无味。

2.爵士风格

在中间第五部分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乐句的强弱变化,否则密集音符的排列会给人罗列的感觉,一定要做出推动旋律前进的强弱变化。“Jingle Jingle Jingle Jingle Jingle Bells!”小前附点的连续使用,要求合唱者演唱时把乐句由强进入,逐渐减弱再推到最强,每一乐句都做到如此,才能更加增添乐曲的色彩。这个部分,中声区与低声区的音域较低,比较不易做出旋律强弱的变化,因此要着重练习,并增加高声区的变化对比,以取长补短。

3.声势拍手段落

声势部分,也是一个需要联系的关键。我们不能给乐曲的亮点抹黑,因此,唱并拍手也是一个需要加强联系的地方。

其余的重点就是合唱团最最重要的音色和谐、声部均衡以及高音明亮宽敞,低音浑厚有力等要点了。

4.第九部分

这一部分的中声区的第一乐句是一段很难掌握的旋律,这里的旋律大多是一些不协和音程的跳进,因此在排练过程中需要着重单独练习。这里也有一个小窍门,钢琴伴奏中左手的主旋律就是中声区演唱的旋律,所以,让队员们注意聆听,大家应该会注意到这一特点,很容易的掌握这段旋律。

二、排练的要求

这首歌曲的各个部分的风格已经在之前详细的介绍过了,把握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我们就应该知道各个部分演唱的情绪以及排练时的侧重点了。

第一部分,哼鸣。

这一部分我们侧重于旋律线以及各位演唱者的表情,就整首歌曲而言,这一部分并不难。

第二部分,无伴奏合唱。

这里的无伴奏,就增加了难度了。这要求合唱队员的音色统一,音准非常准确。低声部演唱主旋律,要演唱的非常连贯,并具有丰富的情感,音色舒缓温柔,心情愉悦;中声区与高声区,二者要配合的很密切,“fa la la la la la la”每一个词都要清晰的演唱,唱出旋律的跳跃感,让歌曲欢快的情绪随音乐自然表露。

第三部分,3/4节拍,舞曲风格。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两个声部,先由低声部演唱,在4小节后高声部出现,两声部一起结尾。在这里,高声区的人要注意进的时候的音色,让听众听不出来是两个声部的声音才好,要注意磨合,音色统一。

第四部分,齐唱主题旋律。

这一部分的旋律是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就会经常听得到的旋律,因此队员们只要注意,唱的整齐、欢快、乐在其中,很有节日的气氛就可以了。

第五部分,爵士风格。

这一部分是乐曲的第一个亮点,也是整首曲子最难掌握的部分,旋律是一方面,密集的歌词也会让队员招架不住,因此建议采用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方式让队员熟悉歌词,歌词熟练掌握后再加入旋律,就会容易得多了。这里是整首乐曲中的一个难点。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乐句的强弱变化。中声区与低声区的音域较低,比较不易做出旋律强弱的变化,因此要着重练习,并增加高声区的变化对比,以取长补短。

第六部分,中高声部与低声部旋律交替出现。

这一段旋律出现在爵士风格之后,歌曲演唱难度不大,与第二部分很相似。由低声部演唱长音保持,中高声部要唱出爵士的动感,推动音乐不断前进。这里的中高声部唱到Doo Woo的时候也要注意音准的掌握,这是一个小难点。

第七部分,整体第二次齐唱。

这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再现,音域比较高,对队员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反复练习,多次演唱。更主要的是唱出歌曲要求表现的欢乐的气氛,愉快的情绪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八部分,声势拍手。旋律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基本都是同音反复,注意拍手的动作加在正确的位置就可以了,强调音色的统一与歌曲情绪的把握。

第九部分,结尾段。

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旋律较难掌握,结尾旋律将整体情绪推向高潮,要求合唱队员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情绪饱满,呼应旋律主题,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

第三节 排练《铃儿响叮当的变奏曲》的感受

排练《铃儿响叮当的变奏》,我有很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感悟。收获除了在合唱指挥方面,还有和同学之间的情谊,也更加让老师了解我的能力。感悟除了排练歌曲本身,还有就是老师在带领我们合唱团时,是有多么的辛苦。

这首曲子是应老师上课的要求,要开一场关于合唱指挥课实践的音乐会而精心挑选的曲子。

就歌曲本身的排练过程不是那么简单的。这首曲子,在合唱曲谱网上难度系数是五颗星,是最难的级别。因为是大学生来演唱,因此声部划分很容易,每一声部的排练都是我和组员们一起完成的,这也是身为一个组织者熟悉歌曲的重要过程。之前说过的排练难点都是我曾亲身经历过的,用尽办法的带领大家将各个要点做到最好,一点一点,最终将歌曲完整的演唱。一直到最后,我们将歌曲逐步熟悉,直至可以脱谱。

最后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么欢快的曲子,我们不能像传统的合唱一样站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在合唱台上一板一眼的演唱。我们听从老师的建议,在音乐中尽情的玩起来,尽情的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精心为歌曲的每一个部分都编排了动作,加入了三角铁与手铃为歌曲伴奏。

联排的时候,我们完善后的《铃儿响叮当的变奏》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我们又精心的选择演出时的服装,圣诞帽,圣诞装饰,让我们的整体都有节日的气氛。

演出当天,我们的节目成为全场的亮点,老师们也都给与很高的评价。选曲的经验,排练的经验,老师的评价,这是一学期的历练,这就是我的最好的收获。

我的感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与合唱正常排练有关的。老师在给我们排练合唱的时候,常常说,排练课必须人人到场,一个人一次不来,下一次他就一定跟不上整体的进度。我那时还想,哪有那么严重?可当我真正组织合唱排练的时候,我明白了,真的有这么严重。

比如,这次合唱排练我纠正的是音色问题,这次不来的同学,他就一定掌握不了,下次排练的时候就很费劲,这是跟大家磨合的问题。还有如果我这次编排动作,他没来,下次那就一定是不会的,这很明显。

纪律问题也是合唱团的一个大问题,我们课下在排练的时候,每次我都会因为纪律问题而生一肚子的气,嗓子也会喊哑,可是没办法,要想排练正常进行,就必须这样。所以,我觉得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老师排练时的感受。

这么多的感受是每一个合唱团的指挥者都会体会到的,因为合唱是一项集体事业,每一个合唱团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在这项事业中需要指挥与队员的相互配合,缺少了谁,合唱都是不完整的,是无法正常进行的。

我,是一个音乐学免费教育在读的大学生,就业方向是音乐教师,合唱一定是我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方向,这次排练的经历虽然有不开心,但是结果时令大家都很满意的。对于我来说,收获要比不开心的经历多得多。所以,这次排练的经历让我成长了许多许多,也是非常宝贵的!当然,这在我大学生活的回忆中,也是非常美丽的一个图像。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第二章 合唱指挥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指挥的基本动作与姿势

人们常说:“没有不好的合唱团,只有不称职的指挥。”这意味着指挥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一个具备较高音乐修养,较强表现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指挥就能带领合唱队不断的提高和进步,这也是我们指挥工作者的共同奋斗目标。学习指挥必须掌握相关的音乐理论,如“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键盘和声”、“应用作曲技术理论”、“和声知识”、“合唱学”、“乐器法”等。在指挥方面,我们也要掌握准确的指挥语言。

(1)指挥的身体:站立挺拔、收腹挺胸,直立站在合唱队员面前,要非常放松,自然、美观、大方。

(2)指挥的双手:指挥的手势,是指挥工作的核心,一首作品的解释全靠手上的语言去表达,指挥主要靠手去说话和演唱,因此,手的作用及其重要。瘦的姿势应该是弧形的,双手的位置提在胸前,左手比右手稍靠下。两手的基本分工:右手掌握节拍,左手提示各种表情,既有分工又有密切合作,才能完整的指挥好一部作品。

(3)指挥的站姿:一般左脚稍靠前,右脚稍靠后,身体的重心落到右脚上,开始指挥后两脚随着演唱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哪只脚在前,都要有个重心,支持全身的稳定。

(4)指挥的手腕与小臂大臂的运用:手腕要灵活,一般指挥快速的动作主要靠手腕去表现,速度越快动作越小。大臂主要用在速度慢、力度大的辉煌和气势浩大的部分。经常运用的是小臂的部分,根据作品强、弱、快、慢的变化采用恰当、准确的动作去表现它。

(5)指挥的眼睛与面部表情:指挥应用富有表现力的眼睛和面部表情,统一队员的感情并反映给观众,这是启发队员的重要办法。

第二节 指挥的拍子与图示

集体歌唱时,歌声是否整齐,节奏是否准确,强、弱、慢、快是否一致,关键在于指挥的基本动作和各种图示的正确与否。作为指挥,首先应将各种牌子的基本概念搞清楚,什么是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什么叫强拍、弱拍、或前半拍起,后半拍起等。在指挥唱歌时,常常由于起拍、收拍不准确,而造成了起拍进声不齐,收拍用声无力等现象。为了达到合唱良好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下,《铃儿响叮当的变奏》中涉及到的几种节拍指挥形式。

《铃儿响叮当的变奏》这首歌曲,主要涉及4/4拍与3/4拍两种节拍的指挥。3/4拍属于单拍子,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它的指挥图示如下: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4/4拍属于复拍子,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每小节有两个强拍。它的指挥图示如下:

掌握了这两种不同拍子之后,还要学会起拍和收拍,明辨强拍、弱拍以及前半拍、后半拍起、止的指挥方法。一般来说,起拍有三个连续动作,一是预备,二是连续,三是点。将学到的合唱指挥理论以及基本和声与乐理知识熟练娴熟的掌握,就可以正确的指挥好这首合唱作品。

此外,还要向社会学习,要以作品反映的生活为依据,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作品。指挥的一切形象思维必须来源于生活,抓准作品的风格特点,从内容出发,学会分辨各个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生活情趣、风俗习惯,愿望和理想,通过艺术手段将它统一完整地表现出来。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第三节 合唱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训练为了提高,提高为了表现;训练要有方法,提高要有手段。合唱的基础在于提高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在于提高个人的基本功,为了巩固中声区,解决用声上的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做到合唱音上的协调、平衡、统一,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集体训练,这个训练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必须抓住重点,分期分批地突出一个中心,解决一两个问题,集训与平时短训相结合,先从声音训练入手,然后再逐步过渡到音准、节奏、扩大音域、咬字、吐字、幅度变化等方面的训练。

作为合唱指挥者,必须懂得声乐知识和用声方法。因为在声乐艺术中,独唱讲个性,合唱求共性。虽然发声原理是一致的,但在合唱的用声上要受多方面的制约,既要有男、女、高、低各声部的统一音色,又要有多声部音色组成的合唱整体;既要有规定的气口,又要有不减低音量为原规则的循环呼吸;还要控制各种音量的各种变化,有时轻的扣人心弦,有时响的激动人心,以及群声吐字唱词的一致性,各种对比的默契感„„

所以说,合唱训练的学问多、难度大,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抓住重点进行严格的训练。

第一,呼吸。

呼吸是唱歌发声的基础与动力,人的自然呼吸是不断循环地将空气吸入肺部,再由肺部排出,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多声部合唱艺术的表现靠三种呼吸方法:整体一起呼吸、声部之间交错轮流呼吸、循环呼吸。

每次合唱排练,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气息练习,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排练前,指挥请大家起立,每个人将手放在腰围的位置上,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全体一起吸气,吸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的慢慢呼出,指挥从听觉上检查集体气流是否平稳、均匀,从视觉上检查队员们的肺部、腹部是否扩张,进行纠正反复训练,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大家掌握好强、弱、快、慢各种气息的运用。

第二,声音位置。

合唱艺术寻求共性的主要手段靠的是共鸣位置,只有解决好各部位的共鸣位置,才能取得合唱的共性。因为合唱的基础是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是个人基本功的提高,在合唱的用声上必须服从整体,才能达到协调、平衡、统一。

训练一般从中声区开始,先解决好有喉咙产生的基本音,通过口咽的共鸣腔体加以扩大。巩固中声区的唱法后,再向高低两省区扩展。低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低音的呼气压力比较小,声带很自然的放松,用“Mo”的母音下行练习,就能逐渐找到胸腔共鸣位置,再用“Ha”、“Ho”母音从弱到强找准位置扩大共鸣腔。高声区的训练难度较大,因为声音愈高呼气压力愈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紧张,此时必须张开喉咙,稳定喉结,抬高软腭,用半音向上的方法,和“lu、lo、lv”的母音,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

第三,直声训练。

用直声训练比较容易产生共性,而且还可以获得明澈、纯净的音质。这种方法便于在合唱进行中倾听其他声部的音色、音程、和声色彩的变化。一般来说,每人歌唱都有频率不同的颤音或摇音,有多有少、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有损于合唱的协调,所以在训练时从直声入手打好基础,在排练歌

教育研究方法结业论文

曲获正式表演时再带有正常的波动,听起来既有共性又有活力,声音才获得统一、舒展、流畅。

总之,气深、高位、直声,三者结合才是产生共性的方法。

第四节 排练工作

指挥在集体音乐艺术中是个组织者,他的任务是集中演唱、演奏者的才能和智慧,挖掘队员们的潜力,引导大家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它的艺术性,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将其统一完整地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叫做排练。从这个道理讲起,指挥最关心的就是排练方法。要提高艺术质量,首先要有个科学的工作方法,即排练方法。排练是一门学问,需要多年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总结,长年积累,才能逐步提高。这个提高极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艺术质量的高低,感人程度的深浅,表演艺术效果的好坏,听众反映的强弱,教育作用的大小„„,所以说,指挥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这个工作就是排练。

指挥的排练是非常具体而又细致的工作。大家知道,排练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生活、技术、感情三者结合的过程。如何使这三者关系结合得更密切、更恰当、更完整,只靠书本上的学问是不够的。必须走出去,到其他团体中去观摩学习人家的工作方法,通过听、记、学、看,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弱点,因为排练不是固定不变的老一套工作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和演出团体,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通过艺术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总结,提高指挥的工作能力。

一个指挥无论排练任何一个作品,都要有充分准备,做好案头工作,提出排练计划。不但要熟悉作品的风格,还要学会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在研究乐谱时就应估计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这样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排练有重点,有要求,有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 秋里编

10.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十

☆反复记号A|B|C:‖D‖=A|B|C|A|B|D‖

☆附点四分音符XqXXXqX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在本节课上,学生的参与性、活跃性、创造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那种开放而有省略的课堂再现到我们的面前,同时,“要让学生具有探究意识、富有想象、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分享”的理念及教学目标,在过程中一一到达。

教学反思

1、目标制定较合理、完善。

2、教学中基本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

3、从始至终,全班学生都用心参与到了教学活动当中,我想他们都或多或少有所收获。

4、对学生进行了拓展创编活动和情感教育。

上一篇:语文课堂上作文范文下一篇:宾馆采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