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导述评论文

2025-01-28

创意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导述评论文(精选2篇)

1.创意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导述评论文 篇一

沈:我认为接触这个项目指的是接触到这个项目各方面的受益者,包括开发商、政府主导的城市管理部门、项目未来使用者及当地居民,之后才能对设计应该要做什么有个正确的判断。我们最初的构想是希望在这个地方能有一个代表汉阳地区历史的建筑,担负起复兴整个汉阳铁厂乃至老汉阳地区的城市文化生活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希望最终达到的效果。在建筑的实践方面,我们希望借助历史来还原原有的工业建筑和文化,真实重现汉阳地区的工业建筑历史发展历程,使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遗存在复杂的基地现状中融合、对话。

宗:南岸嘴地区是武汉市的特殊地块,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片段相对集中。通过资料我们看到,汉阳造文化创意园区在更新前是破碎的、片断的,您在设计开始时是怎样梳理这一地块的建筑,从而确定拆除、改建、新建的部分以应对地块的特殊性?

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从价值观的层面。我们认为对于这样一个历史街区,尤其是工业历史街区,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生长和积淀,其所包含的城市生活与建筑面貌都是丰富多彩的。对工业遗存的保护,我们并不建议完全按照一种建筑风格、一种年代的面貌来进行复原。我认为对于工业建筑遗存,除了要选择性地保护和修复其具有代表性的工业生产空间,更需要展示在历史进程中这种生产模式是如何影响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的。因此,在应对这一地块的更新中,我们尽可能保持各个历史时期的片段,并加强“汉阳造”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片段,使之成为整个地区的兴奋点/亮点,或者说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触媒。其次,我们试图通过技术性辅助手段,拆除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性较薄弱的建筑,维护能够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特点的建筑,并尽可能保留场地里的自然植被,保存原有空间环境的状态。而当我们确定好这些条件之后,一个清晰的可建造范围就自然生成出来,也就是说,整个建筑最后的平面都是按照可建造范围自然生长而来的,因此也能够与整个环境非常契合。

宗:我们看到在汉阳会的设计中,建筑南北两侧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同是水石国际设计的红坊、半岛1919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法,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沈:我们认为汉阳会这个项目和红坊、半岛1919是完全不同的。对半岛1919来说,它有历史遗存的完整外观,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建造当时的工艺水平和风格,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它符合现代的使用要求,并在局部做一些改变来符合整个园区的特征。红坊处于上海市中心,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会是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一个项目,所以由我们来设计一个“壳”,这个“壳”是一个空间,我们认为在这个空间不缺设计,未来的品牌、机构都会有很好的设计导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我们希望保留发展的可变性汉阳会又不一样,地区的活力不够,有历史却无载体,所以我们希望能提供一个风格鲜明的载体,让它在投射历史的同时提升整个地区的活跃度。我们希望建筑在风格上应该是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西方的建筑风格结合中国的传统材料和建筑构造所形成的一种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建筑形制。其实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采用西方传统的巴西利卡式建筑平面和混合结构,并再现原有的建筑内部钢木结构给人的感受。

宗:通过对项目的阅读,我们看到,新建的汉阳会建筑实体部分其实并不是很大,但设计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梳理,建立了较好的空间序列,对于这点您是如何考虑的?

沈:首先应该说的是,汉阳会项目只是整个园区的启动项目,由于汉阳地区所处的经济与地理位置,在项目运作初期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所以我们希望对整个园区的设计范围和深度作出一个梳理,原则是控制一次的改造成本、规划远期的空间格局,让它既有相对精华的展示面,又可以提供未来发展的广度和可塑性,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比较自发的、良性循环的、有活力的城市社区。在具体的空间模式上,我们希望建立宜人、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原厂区空间相对复杂,历经多年的无组织建设,很多室外空间得不到利用,因此,我们对场地内的建筑现状进行梳理,为今后的运营提供数据上或者说空间上的支撑;对室外空间进行梳理、分级,营造丰富景观层次;对物流、人流、车流和停车等进行梳理,满足未来不断发展的需求。

宗:在具体的设计策略上,汉阳造文化创意园是如何体现水石所倡导的“无缝对接”的概念的?

沈:我们希望站在多样性的价值观角度,对设计全过程进行思考。所谓的全过程思考就是从开发商、政府和市民的三方面需求多角度对待设计。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是设计师能够在三方利益中寻找到利益均好的一个点;而从专业的角度讲,需要对整个园区的近、中、远期进行长远的规划,使园区的发展是连续和持续的。我们需要在这两个条件下进行具体的设计。我们认为,项目的设计思考应该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其实“无缝对接”更多地体现在对设计的把握、对设计阶段的思考,我本人觉得这个挺重要的,设计做得好不好、导入得好不好、对业主引导得好不好其实非常重要。

宗:您将汉阳会称为“一个大文化背景下的小房子”,您希望通过汉阳会这样一个在中国目前大建设背景下非常微小的项目表达怎样的设计思想?

沈:因为存在不同的业主或条件下的设计,对设计师来讲,是要有一些抱负,找到自己能做的点,做合适的事情,在合适的事情里面百分之百地投入。大建设有大建设的做法,小房子有小房子的做法,设计师需要在各种利益的平衡下找到一个点把设计加进去。再讲多一点,其实就是在大建设背景下,力图保留一点城市生活的元素,更关注城市生活。大建设其实摧毁了很多以前生活的联系,在这个项目里面,我们在设计上是有收有放的,通过一收一放把设计和整个区域的复兴结合起来。

宗:我们关注到水石国际在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建设与设计中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您认为当设计师在面临老工业区、工业建筑的更新任务时,除了注意功能的合理性、规范的准确性外,最需要关注什么?

2.创意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导述评论文 篇二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337-01

1、背景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面临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国家政策也表明,未来将大力发展高技术、低消耗、重环保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开拓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众多国家和企业争相发展的热点。

2、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1)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经济”、“创意工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强调依靠人的创造力、技巧及天赋,来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形式。

2)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可以得知,它也与其他产业一样,具有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诸名环节,同时也具备其“三高”的特点。

(1)知识密度高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核心是“文化”+“创意”,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近年来影视市场方面,3D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就是集合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光电技术、传媒等多方面知识的高密集结合而完成的。

(2)附加值高

由于文化创意属于创新、创造,在产品价值链中处于产业价值的较高处,也就也为着可以匹配较高的附加价值。这是这个原型,上至国家,下至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升产业水平,改善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3)融合度高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它与其关联产业可高度融合,并具有较强的渗透、辐射能力。文化作为大众生活的需要,已经融合到制造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中,如制造业中设计环中,火热全球的IPHONE、IPAD等数码产品,无论是外形设计、软件应用都体现出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

3、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需求主要需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型人才,是专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等研究性工作的高专人才,他们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的方向、解决问题提出政策性和方向性的建议,如教授、学者和研究员等。

2)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性人才属于产业中的高端人才,在文化创意实施过程中起着引导和策划作用,如艺术家、总设计师,以及导演等。

3)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

文化产品也有消费环节,在这过程中就需要将文化产品交换给消费者这一环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便是类似的中间环节,经营和管理文化产品,同时也有担任管理文化创意技术人才的作用,如经理、监制、制片、销售等方面的人才。

4)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型人才是文化产品的实际创造者,有可能是个人创作,也有可能是分工协作,如设计师、录音师、表演者等方面的人才。

4、艺术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1)艺术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

据了解,我国总体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美国纽约文化创意产业占总人口的12%。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也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2003年国内已经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艺术高校作为重要的培养力量,每年培养众多的文化创意人才,但目前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尚有欠缺,学生的创作很难脱离开书本或现有的成品等等。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为培养具有时代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2)改革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式的措施

(1)紧密结合企业需求

通过产学研合作,以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需求。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充分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可与文化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人才培养定位,开设针对性课程。这样学校充分发挥学术教学优势,企业引入可加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升毕业生与企业的契合程度。

(2)加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文化创意重点突出创造性,但创造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之后产生,因此对于学生艺术实践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在设计、美术类专业中可以专业工作室为引导,学生在工作室中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创作出作品;另外音乐、表演类专业,应为学生创造演出、比赛等实践机会,锻炼其舞台实践经验。

(3)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产业,融合了众多文化,众多专业知识,也具有了全球化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时,也需要注重学生全球化视野的拓展,力图为学生创造高一阶的平台,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人才。另外,艺术院校可以尝试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在艺术院校氛围中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5、结论

上一篇:我的健康我做主演讲稿下一篇:400字游记作文:游览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