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精选7篇)
1.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一
在中国, “蓝色旅游”也正在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而作为世界知名滨海旅游城市, 拥有丰富滨海旅游资源的青岛, 必须加大“马力”, 做足“海”的文章, 借助“蓝天碧海、金沙白浪”这两块金字招牌, 将青岛滨海旅游做大做强。
针对如何使青岛滨海旅游做大做强, 笔者对青岛的滨海旅游发展对策进行了如下研究。
1.青岛滨海旅游发展现状
青岛近年来确立了以滨海风光、崂山名胜、历史名城、休闲度假为主题, 统一规划, 坚持高起点、高品位、有特色有序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和决赛分会场, 青岛通过实施旅游大项目拉动战略, 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 培育起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会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等六大旅游产品体系, 特别是游艇、帆船、游钓等滨海旅游异军突起。
同时, 青岛投资780亿元, 全面改造和建设了旅游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2]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面, 新建了一批沿海豪华旅游码头和海岛旅游码头等, 有力地改善青岛市旅游设施。奥运比赛场地浮山湾建设成为大型国际豪华邮轮停靠码头, 成为位于市中心和旅游热点区域的专用邮轮码头, 提升了青岛作为邮轮接待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并且, 在重点规划建设诸如极地海洋世界主题公园、海滨及温泉旅游度假设施、海上观光、运动休闲等对城市旅游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特色项目和基础项目。
2.青岛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青岛实现了滨海旅游由观光型向度假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 并且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青岛滨海旅游的发展, 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海上旅游产品开发仅限于海上观光, 其他专项旅游较少;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滨海旅游涉及管理部门多等等。具体而言, 问题如下。
2.1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 结构单一
青岛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未得到充分挖掘, 许多海洋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许多海岛在旅游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 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青岛滨海旅游的线路设计、项目开发及管理上都不尽如人意。
经营区域狭小, 线路、项目过于单一。大多数游船仅限于青岛湾、汇泉湾、团岛湾、浮山湾, 项目主要是海上观光、餐饮娱乐、水上牵引伞、划船、摩托艇等。
现有游船总体上档次偏低。目前的游船中小型的占90%, 缺乏那些可提供观光、娱乐、餐饮等综合功能的中高档游船。
2.2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合理规划
青岛滨海旅游产业在规划过程中, 有些项目创意很好, 但因资金、建设未能及时跟上, 延误了时机, 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 即使之后再建, 也缺少轰动性和震撼力。
青岛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始终未能脱离旧的模式, 缺乏大手笔、大策划, 始终未能形成名牌旅游产品和精品工程。
2.3滨海旅游形象陈旧, 新形象宣传力度不够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青岛的滨海旅游形象一直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形象存在于人们心中, 但随着北方其他滨海旅游城市的开发, 旅游形象变得越来越不鲜明。
以滨海旅游为特色, 重新定位, 大力推广新形象的宣传, 成为青岛滨海旅游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2.4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仅经一次性处理以及部分单位、个人严重违反规定排污, 排入近岸海域。这严重影响了青岛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5滨海旅游资源可替代性强
沿海地区滨海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滨海风景旅游资源共性大, 差异性小, 在竞争中可替代性强。
滨海旅游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 从世界性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发生地的空间组合来看, 青岛虽然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但由于距离客源市场远, 且旅游淡旺季明显, 因而对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客源缺乏强有力的吸引, 在国际滨海旅游市场竞争中并不存在优势。国内北有大连、秦皇岛等, 南有厦门、三亚等滨海旅游城市。国外有夏威夷、加勒比、南太平洋、印尼巴厘岛、地中海等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
在旅游产业国际化、普遍化、共性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 世界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 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变, 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如何使青岛的滨海旅游产品具有个性特色, 是发展青岛滨海旅游的最重要的条件。
3.青岛滨海旅游发展对策
青岛应当本着独立性原则、地方性原则、市场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针对青岛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 全面提高旅游业的发展。
3.1打造适应国际潮流的滨海旅游产品
顺应21世纪国际滨海旅游市场需求, 整合、完善和深度开发青岛滨海观光旅游产品, 优化滨海旅游产品结构, 设计一批新产品、改造提高一批老产品, 规划一批未来产品, 使青岛旅游产品丰富多彩。
借助奥运项目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的契机, 迅速形成一个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集海上旅游、国际游船、海洋科考、海洋探险、海岛旅游为一体的著名滨海旅游目地的形象品牌。充分利用位于市中心的浮山湾大型帆船运动场地、海上综合运动中心的优势, 开展诸如帆船、帆板、摩托艇、水上摩托车、滑水、海钓等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的海上旅游项目。同时, 借鉴国内外滨海旅游发展经验, 推出海洋科研修学游、海上体育专项游等精品海洋旅游产品。
3.2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海岛游
充分利用青岛海岛资源丰富的优势, 深度挖掘, 按照“一岛一特色”的模式, 推出一批海岛精品游,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选定竹岔岛、灵山岛、大公岛、小管岛等多个岛屿, 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 根据各个岛屿不同特点, 开发度假休闲、旅游观光、海上运动、海岛垂钓和探险体验等滨海旅游项目, 让生态与旅游相得益彰。
3.3进一步加强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高水平建设一批高端五星级酒店, 促进滨海休闲度假游发展。此外与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公司协商谈判, 在崂山风景区、琅琊台风景区、石老人度假区、四方滨海欢乐城和世博园建设五星级酒店, 在数年时间内使青岛主要风景区及休闲度假地拥有多家高端五星级酒店。
组建高端旅游车队和船队, 建设直升机停机坪, 精心打造完善的“陆海空”旅游交通体系。购置了数十艘游艇、钓鱼船、观光船等各类船艇, 开辟多条滨海观光航线和海岛旅游航线。所有的旅游项目都建直升机停机坪, 满足高端需求。通过完善的“陆海空”旅游交通体系, 让游客方便舒适地到达青岛各个景区和休闲度假地。
3.4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滨海旅游人才
发展青岛滨海旅游, 当前突出的矛盾是高质量涉外滨海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必须在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 加强综合信息和多语种翻译以及导游、领队人才的精心培养, 为青岛迅猛发展的滨海旅游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建伟.国际滨海度假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3) .
2.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研究 篇二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对滨海旅游的认识逐步深入,出现了一大批海滨旅游城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研究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休闲度假旅游以及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概念,继而对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其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机会、威胁及优劣势,据此进行了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形象定位,最后针对形象定位提出产品开发策略和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滨海休闲度假;SWOT分析;产品开发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休闲度假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业的新起之秀已成为大众旅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于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历史较短,国内机构、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对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很少从区域特别是地级市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地市级的角度研究休闲度假旅游,以海滨城市威海为研究对象,对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理论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具有指导作用。
一、相关概念
(一)休闲度假旅游
度假与休闲密不可分。休闲是指人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在平和的、愉悦的精神状态下一种放松自我的活动,休闲旅游是人们以休闲为目的,以特定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以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惯常居住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间的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娱乐消遣、休闲度假等活动的统称。度假旅游是指人们利用假日外出旅游,进行以度假为主要目的,实现放逸身心、康体健身和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休闲旅游活方式。从二者之间的概念看两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因此被统称为“休闲度假旅游”。
(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是指依托滨海游憩系统开展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具有形式丰富多样、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鲜明特色。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具有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独特资源优势。
二、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及交通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威海的地理位置是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游的天然优势。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21°11′至121°42′北纬36°41′至37°35′之间,东、北、南三面濒临黄海,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现辖文登、荣成、乳山和环翠区。
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相对较便捷的交通条件,作为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城市,威海三面环海,海运交通便利,威海港现有开往大连的国内班轮和通往韩国仁川的国际班轮。西与烟台接壤,陆路交通发达,现有烟威高速公路、青威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通往济南、北京、汉口、菏泽、烟台、枣庄、济南、滕州、即墨、上海虹桥等地的旅客列车。威海大水泊机场有通往多个城市和地区的航班。
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优势,为威海发展成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2.资源优势。威海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奇峰异石、泉水湖泊、海岸风光等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尤其是具有疗养作用的温泉资源对于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来说非常有利。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被誉为“海上诸山之祖”的昆嵛山遍布文物古迹,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迄今仍留有道教真人墨迹,是人们感受道教文化的圣地,甲午海战遗址刘公岛是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首选之地,同时威海还是著名的龙乡(神话传说李龙爷的故乡),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此外,作为海滨城市,威海的海鲜海味和渔家风情独具特色。
海滨城市历来是人们夏季避暑度假的首选之地,而秋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海滨城市基本属于旅游淡季,但威海由于拥有温泉这一资源,很好的克服了旅游淡旺季的劣势,这是与其他海滨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此外渔家人民质朴的情怀,使得威海的渔家风情也成为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亮点。
3.环境和气候优势。威海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海岸线绵长,有众多的海港和岛屿,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威海春温秋爽,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最适宜游客休闲度假。其次由于威海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没有大型工厂无重工业的污染,1000公里海域的海水未受到江河的污染,海水清澈见底,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海水最清洁,城市最干净的地方之一,率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绝对优势。
(二)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粗疏。威海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且由于资金的限制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景区景点中也很少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景点一直沿用原来的发展模式,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新。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旅游高素质的服务和规划人员,导致度假区旺季超载运行,淡季疏于管理和维护,造成资源的浪费。
2.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特色产品。目前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尚处于较低的开发水平,缺乏文化的发掘,尚未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导致旅游地产项目与当地文化的契合度较低,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也明显不足,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和政策规范。尽管威海历史悠久,历史遗迹遗址众多如甲午海战遗址、昆嵛山道家发源地、成山头秦始皇登临遗迹等,但目前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导致不少优秀的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对于已开发的资源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没有形成特色产品,缺乏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区分度。
3.缺乏大型的知名度假区。威海尚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度假集团公司和知名的旅游度假区。目前威海仅有天沐温泉度假村和汤泊温泉度假村两处较为高端的温泉度假区,其他温泉度假区大多是停留在传统的温泉洗浴层次,规模比较小,客源大多数是周围居民,还有少数的温泉洗浴中心虽建有游泳池,桑拿等设备设施,但服务和设施档次较低,难以满足高端市场休闲度假的需求。而且威海缺乏其他类型的旅游度假区,导致度假产品单一。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政策支持。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威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威海政府大力支持威海旅游的发展,正式出台了威政发[2013]8号《威海市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2016)》提出完善公共休闲设施,积极打造城市休闲品牌,重点开发海洋、温泉、文化等十大休闲产品,力争到2016年全市旅游业态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从观光游向观光度假游和休闲体验游并重转变,切实提升“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内涵和综合吸弓I力,打造主客共享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吲。这_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宏观市场条件更加成熟,对威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人们休闲观念的转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升级,人们休闲观念开始转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享受,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国政府对国民休假政策的不断改革,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使得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这一系列变化为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了机会。
(四)威胁分析
1.中低纬度国家的挑战。世界上中低纬度的滨海城市多为著名休闲旅游胜地,如地中海最大的城市巴塞罗那、地中海最发达的度假中心马洛卡岛等地以及中国周边低纬度的巴厘岛、塞班、芭堤亚等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这些地区对于国内外游客来说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因此威海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周边城市的竞争。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竞争者众多,不仅有来自中低纬度国家的挑战,更有来自周边城市的威胁。周边城市青岛和烟台与威海同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威海基本相似且同为海滨城市,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如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中,威海无论在入境还是国内市场上份额远不如其他两市,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周边城市青岛和烟台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旅游最大的威胁。因此威海必须利用自己的温泉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克服其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三、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威海虽然没有名山大川,却山清水秀;没有攒动的人群,却正好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本人认为威海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可以依靠温泉、碧海蓝天以及渔家风情三大优势,整合温泉、渔家风情和碧海蓝天三大资源,突出温泉旅游,形成山、水、泉、情一体化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将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形象定位为:感受仙泉圣地,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并针对威海的形象定位,开发温泉休闲度假产品和渔家风情旅游产品。
(一)威海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针对目前威海温泉开发利用不足、低端温泉洗浴产品众多、高端温泉度假产品缺乏的现状,威海应重点开发高端温泉度假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的健康,因此温泉度假产品应重点突出其放松身心,促进健康这一特点,同时结合威海碧海蓝天的形象,开发温泉组合旅游产品。
1.开发集保健、美容、医疗于一身的康体温泉产品。温泉富含钾、钠、钙等20多种微量元素,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对神经、消化、运动和心血管等系统病患及皮肤病疗效明显,能起到舒筋活血、强身健体、润肤养颜、安神定惊、抵抗衰老等保健作用。因此可以开发专供游客医疗保健的温泉产品,建设相应的温泉度假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和专业的服务人员,为需要的游客提供专门的医疗保健服务。
2.开发以运动、娱乐为一体的温泉产品。结合海滨活动项目,开展如冲浪等水上运动项目,建设水上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增加运动量以此来促进游客泡浴的需求。将温泉与海滨相结合,一冷一热给游客全新的体验,满足追新猎奇型游客的需求,还可以将高尔夫与温泉结合,开发高档温泉产品。
3.开发与文化相结合的温泉产品。威海是道教发源地,可以结合道教文化开发温泉产品,道教讲求养生与清净因此建设有道教特色的温泉度假村,将五行文化融入其中。在度假村中营造一种清静无为的氛围,各个浴池可以采用八卦图案迎合道教文化氛围,其中的服务项目和产品也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特点,金代表高贵,木代表自然,水代表清新,火代表热情,木代表淳朴,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威海渔家风情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目前威海的渔家乐大多是位于海滨,与其他海滨城市的渔家乐差异性不大,且知名度不高,很难形成特色。但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威海的渔家乐越来越受到青睐,特别是拍摄地鸡鸣岛更是人气爆红,因此应该借此机会开发海岛渔家乐产品。威海岛屿众多,在发展海岛渔家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威海知名的海岛有市区的刘公岛、日岛、双岛、小石岛,乳山南黄岛、小青岛,荣成鸡鸣岛、苏山岛、海驴岛等。因此可以对威海这些知名岛屿进行开发,推出独具特色的威海海岛渔家乐,不仅要有传统的赶海拾贝、垂钓、乘船出海、品尝海鲜等项目,还应利用海岛天然的悬崖峭壁开发岩石攀爬的项目。白天出海捕鱼,垂钓,晚上可以带上露营的帐篷,吹着海风,望着星空,品尝着自己亲手捕捉的海鲜,更好地体验威海的渔家风情。
四、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促进产业发展
1.政府组织领导,完善产业规划。威海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科学规划,导致目前威海的休闲度假旅游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应强化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根据市场发展,制定产业规划和总体发展战略,明确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方向。其次,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目标的推进。此外,在完善产业规划的同时注重各地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为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促进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威海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应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区这一平台,以开放的心态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和大型旅游企业,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当地旅游企业的用地和贷款创造便利的条件。
3.加强区域协作,完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威海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应寻求合作。在外部合作方面,打破地区壁垒,与青岛、烟台等城市形成联动关系,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胶东半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在内部合作方面,整合各县市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产品,联合进行市场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的形成。
(二)培育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1.强调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项目品位。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产业,在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目前威海的休闲度假产品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深度挖掘威海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当地的民俗和历史文化融入到项目开发中去,使项目和产品拥有灵魂,恰当合理地利用文化内涵来提升休闲度假项目的格局与品味。
2.突出滨海休闲度假产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威海依山傍海,海岸线绵长,沙滩岛屿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威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与其他海滨城市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因此在发展中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突出产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明确自己的资源优势,借助独特的温泉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质朴的渔家风情,分区开发不同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其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项目。
3.树立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如今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品牌形象,一个拥有自己品牌的城市人们对其忠诚度也会增加。威海目前给人们的印象只是环境优美,尚未形成休闲度假的品牌。因此,未来威海应紧紧围绕“感受仙泉圣地,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的形象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形象,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三)加强旅游人才建设,提高旅游科技含量
1.注重人才培育,提高服务质量。未来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旅游人才是发展地区旅游业不可多得的优势。首先,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到来,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定期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完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意识。再次,要与专业的旅游院校合作进行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的结合保证专业的旅游和管理人才的供应。
2.推进“互联网+旅游”进程,提高旅游科技含量。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威海应抓住机遇,在引进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加强相关旅游网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预订系统和旅游自助服务系统,提升旅游度假区的科技含量。
(四)加强宣传营销,全力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威海应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渠道营销”的策略,采取形象营销、新媒体营销、联合营销等一系列营销方法,全力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1.形象营销。注重铸造良好品牌形象,积极举办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利用节会平台,扩大旅游影响力,通过组织开展旅游宣讲会、展示会、推介会和交易会等会展形式,提高知名度。此外,在车站、机场、码头放置旅游宣传折页、旅游地图册,在各个高速路口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品牌。
2.新媒体营销。借助传统的电视等平面媒体的宣传与注重与新媒体的结合,进行网络营销,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加大营销力度。同时创新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方式,可以通过开展关注官方微信、微博赢取免费的威海休闲度假游等活动提高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3.联合营销。通过与旅行社、旅游专线、4s店、自驾游组织、户外俱乐部、拓展公司等合作,联合培育重点客源,进行联合营销。与同程网、携程网、去哪儿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此外还可以和周边城市联合,推出“胶东半岛旅游一票通”,借助其他城市的影响力进行宣传营销,扩大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五、结束语
3.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三
二十一世纪文化产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重要产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都将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兰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人才培养和成长出现新气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其主要成就表现为:
1.文化机构和文化人员呈较快增长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兰州市纳入文化系统管理的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摊点共3566家,其中文艺表演团体36家,歌舞娱乐厅497家,网吧430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1276家,印刷业716家,书刊经营网点451家,文物监管物品及工艺美术品经营点160个;资产总额6.7亿元,从业人员2.4万余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5%;年营业收入10亿多元,约占全市GDP的1.8%左右。文化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摘得文化部首批42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牌子。2008年开始,我市 每年投资6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文化市场、打造文艺精品,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06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兰州向外推介文化、旅游项目28个,签订意向性合作项目金额4300多万元,当年文化产业投资新增3120万。总投人2300万元、9800多平方米的兰州文化艺术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计划总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2亿元的兰州剧院整体改造工程正式立项。
2.文化行业已初步形成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市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文化、印刷、艺术品及文物监管品等文化产业体系,且这些行业都初步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兰州市文化机构的数量占全省的28%,从业人员占全省的43%,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1%。2006年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方案,确立了以构建“一县两馆”、“一岁一站”、“一村一室”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完成21个试点村文化活动室、1个新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0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总投人200万元。之后,兰州市文物局在全省率先启动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首次工业遗产调查,完成普查总量一半。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及旧城改造项目跟踪文物调查与保护,先后对兰州二热电厂等6个建设项目实施现场文物调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出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 案》,兰州太平鼓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人国家级保护名录,兰州羊皮筏子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人省级保护名录。春节文化庙会成为群众欢度传统佳节的文化大餐,兰州合唱节成为都市“赛歌会”,黄河风情文化周成为盛夏兰州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三项大型文化活动演出文艺节目199场,放映电影161场,吸引观众、游客170万人次。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八办纪念馆、美术馆、画院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人数达百万人次(包括县区“三馆”)。
3.优势文化产业逐渐崛起。
政府的支持,市场的培育,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使兰州某些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优势。
(1)文化演艺业硕果累累。市属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仅2006年兰州大剧院两院四团(兰州歌舞团、兰州交响乐团、兰州秦剧团、兰州豫剧团)新创、新排、复排、整理演出剧目17台,演出539场次(其中接待和引迸演出137场),观众76,6万人次,演出收入809万元。在全省新创剧目调演瞥第二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奖赛上,舞剧《大梦敦煌》、秦腔《梁宫秘史》(第二本)、豫剧《山月》分获创作特别奖、一等奖;被誉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的舞剧《大梦敦煌》从2000年首演至今,在国内外共演出500场,票房收入逾5000万元。2008年深圳文博会上,《大梦敦煌》又与澳大利亚演出公司签下3000万元的大单。
(2)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兰州旅游业得到 迅速的发展。兰州地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交汇点,旅游景点、风景名胜独特,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现已基本形成“两山一河一街四区六线”的发展旅游格局,特别是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兰州旅游的一大亮点,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春节文化庙、黄河风情文化周、兰州水车节、兰州合唱节等活动期间,文艺演出、放映电影、展出书画作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吸引了上百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享受兰州文化大餐。2007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441.53万人,比上年增长 24.72%;实现旅游总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22.25%,占全市GDP的3.7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4%;全年旅游新开发项目和续建项目共完成14140万元。
(3)报刊出版业出现大发展的局面。兰州日报社从1980年设立,由最初的一份《兰州报》发展到后来的《兰州日报》、《兰州晚报》、《都市天地报》、《中学生导报》、《新世纪小学生报》、兰州新闻网等五报一网,其中《兰州晚报》已成为兰州报业市场上的一个知名品牌,报纸的发行网络已覆盖全省十三个地州市,广告收入位居全省各媒体前列。报纸的质量、品位、公信力和亲和力、影响面都位居全省各报前列。2007年兰州日报社经营收入7846万元,其中《兰州日报》收入达834万元,《兰州晚报》总收入6718万元。兰州的图书出版业发展较快,总体上水平和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4月《读者》杂志发行量突破千万册大关,近年来,《读者》杂志连续获甘肃省和国家期刊奖,是中国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双高”期刊,多年来一 直稳居全国9000多种期刊发行量榜首,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市场占有率达全国期刊总量的三十四分之一,海外发行量已超过50万册,行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第4届中国品牌高峰会上,《读者》杂志以36.28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4年入选排行榜。
(4)体育产业迅速崛起。近年来经过探索和发展,以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兰州市现有体育场地总数为2730个,其中标准场地2139个(体育系统78个,占3、64%,教育系统1619个,占75、68%,其他系统442个,占20、68%)。全市体育场占地面积573、16万平方米,人均1、88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383、74万平方米,人均1、26平方米。乒乓球室1996个,游泳馆12座,排球馆250个,保龄球馆10座。此外,还有一些台球室、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棋牌室等体育设施。目前,我市拥有各类体育组织1000个,开展包括保龄球、棋牌、健美健身、武术、跆拳道、信鸽等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新兴的波比足球、沙狐球等22个体育项目。近几年体育彩票销售持续增长,2007年,突破2亿大关,销售量达2.0879亿元。体育彩票已成为兰州体育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同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800余项,直接参与人数达200余万人次。
(5)广播电影电视业逐步发展。兰州广播电视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有线网络传输为主业,电影发行放映、电视剧(片)制作、音响发行、技术服务、广告经营等相关 行业配套的多元化行业体系。目前,兰州电视台共开办四个频道、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开办3套节目,近两年相继开办了《一把手上电视》、《兰州零距离》、《快乐兰州》等几个名牌栏目,收听收视率不断提高,在省城电视界和广大电视观众中有较大影响。近两年,兰州电视台四个频道在省城10个电视频道中保持60%以上的收视份额。2007年全面启动全市有线电视数子化整体转换,完成6.3万户双向化改造,有线电视数字转换13万户。
4.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些年,全市文化系统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多,重点文化工程四库全书藏书楼竣工并对外开放,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482万元,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800多万元改扩建了全省一流的金城大剧院;融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西北地区第一家五星级的电影院-----东方红影城;投资900多万元改扩建了体育公园;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兰州水车博览园;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兰州市文化艺术综合楼;投资100万在省内率先建成了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兰州分中心,初步建成全省第一个文化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文化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和“文化兰州”网站。另外在文物管理和保护项目方面,通过修缮或易地重建,使皋兰文庙、鲁土司衙门、五泉书院、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白塔、庄严寺、金天观、隍庙、万渊阁、齐天庙等一批文化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2006年,兰州市在建旅游项目26个,项目计划投资共计4亿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了兰州的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5.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和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近两来,兰州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表演、娱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文化、印刷业、文物和艺术品及文物监管品等市场组成的综合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和建设的格局,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繁荣有序的局面,文化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先后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集中行动、“集中执法季”行动、“反盗版百日行动”、“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等专项治理。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700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4299台(次门检查出版物集中经营场所385家(次),出版物经营单位、摊点、游商6526家(次),印刷单位1651家(次),网吧1380家(次);查处违法出版物经营单位475家(次),印刷单位8家,网吧66家(次),吊销网吧证照2家;破获各类涉黄、涉非案件10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29人,刑事拘留7人。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图书167069册(本);收缴各类非法音像制品477595张(盘),其中:淫秽色情类光盘9916张(盘);收缴伪造包装、装演印刷复制品2940个,侵权商标11100个,违法广告2000张。为引导网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举办了中国兰州首届网吧网管技能大赛;举办文化市场经营人员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300多人次。市 文化稽查队因工作成绩突出,屡破大案要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省“扫黄打非”工作小组授予甘肃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誉。文化市场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秩序。
6.文化企业日渐发展壮大。
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3000多家,新建立的民营文化企业有70多家。近几年,国有文化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公司、兰州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兰州报业集团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其中,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是一家综合性、集团化大型文化企业。拥有电影放映(发行)、演出经纪、文化旅游、音乐、美术培训和考级、健身娱乐、广告代理、音像制品、房地产经营等十多个经营项目,存量优良资产近2亿元。投资3000多万元的东方红影城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后,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势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省文化系统的龙头企业之一,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也是甘肃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文化企业。
7.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把事业单位中的文化经营性部分分离出去,变成独立自主的文化企业。对市属文化事业 单位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试行全员聘用合同制,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竞争上岗,分配制度上打破“大锅饭”旧体制,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大小分配原则,并且还实行了各类不同的奖励制度。转换政府职能,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之间的关系,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调整并引导文化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目前,全市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和各类报刊都逐渐加快了改革的力度,已组建了6家较大型的企业集团,“核心层”文化产业单位和“相关层”文化单位都全力推进改革,新闻传播、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品制作和信息文化网络系统都开始按照市场配制资源的方式进行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文化生产力要素和文化资源的开发。
二、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兰州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和西部的一些城市相比,还处于后进阶段,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存在观念、体制、市场、资金、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兰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因此,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突出问题是:
1.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思路滞后。
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把文化看作是公益事业,政府出钱办文化并把它当作福利无尝提供给人们来享用。文化开发意识薄弱,文化管 理部门重事业,轻经营的思想和做法仍然存在,即使能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但还停留在“以文补文”的阶段,对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思想观念的落后,必然缺乏总体规划、有效管理和支持力度不足,无法使文化资源充分地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发展思路与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对创意文化认识不足。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路仍是“资源导向型”,往往只在传统的文化资源中找出路,而对现有的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型的策划、包装和市场开拓,其结果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未能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或产业化程度较低。因而,无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很低。
兰州文化资源丰富,品位较高,但是由于文化基础设施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落后,因而,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向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精品名牌。现有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品味不高,管理经营粗放,与其他产业联动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对外宣传力度不足,推介方式落后。
3.文化人力充足,文化人才短缺。
人才制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兰州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从总体上来讲,兰州人才总量充足,但层次和质量不高、分布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人才浪费和人才流失现象都大量存在。目前,兰州地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5万多人,但高级文化人才和文化专门人 才以及文化管理人才都十分短缺,尤其是熟悉业务、懂经济、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兰州高级文化人才比重不足10%。文化专业人才供求矛盾很突出,短缺率达50%以上,文化管理人才更为稀缺,有60%从事文化管理的人员均不是管理的内行,多数是其他部门的改业人员,还有相当多未受过文化基础知识培训的人。总之。兰州文化人才的状况是一方面文化人员过剩,但另一方面文化人才又奇缺。另外,文化人才又大量外流。我市文化教育方面人才的流失在西部居前位。文化人才流出和流入的比约为10:1左右。在文化人才流出增加的情况下,而集聚人才的机制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见,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人才危机。此外,兰州文化人才结构和分布均不合理,传统的文化事业型人才相对充裕,人才的知识结构也以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而既有本专业专门知识技能、又具备市场经营能力的人才十分匮乏;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大量集中在省、市条件较好的文化事业单位,而基层文化单位、乡村、文化产业经营部门人才匮乏。这种结构和分布情况极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4.事企分离缓慢,体制性障碍突出。
目前兰州的报刊业、广电业、演艺业等大部分没有摆脱文化事业的隶属关系,多数是“财政供养加市场补充型”体制,基本由政府控制,经营活动只能作为副业。文化企业还缺乏独立发展的生命力,而且事业企业不分的情况还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形成分配不公、违规占有,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兰州文化部门和单位的改革起步晚,进程慢。目前,文化系统的单位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事业单位,主要靠财政供养。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艺术表演团体都有不少生产经营单位和经营人员,但由于体制改革进程慢,资金没有从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仍然存在着企事业混合的现象。另外,许多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单位行政性管理机构设置重复,部门分割、单位分割、功能分割现象仍然存在。行政管理部门仍然存在过多干预基层文化单位的微观行为。一个文化产业基层单位就有五、六甚至十多家部门争夺利益,争夺管理权,给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行政性障碍。全省有名的宗教文化阵地和旅游观光单位,存在园林部门、宗教部门、旅游部门、消防部门、文化部门等多头管理,多头检查的现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不了促进作用,反而形成了重大的障碍和门槛。全市政府办文化的局面还未彻底改变,各级政府仍是各类文化单位的“婆婆”,文化企事业单位对政府的依赖性也很强。这一切表明,体制障碍仍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5.经济实力薄弱,文化投入偏低。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兰州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低。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为732.76亿元,在西北省会城市中虽居第三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22位。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偏低,这就大大限制了经济对文化的支撑力度。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数量较小,而社会融资的渠道又很不畅通,特别是省外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程度低。资金短缺使文化部门和文化产业领域经常陷入投入不足的困境。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缓慢,许多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因资金短缺不是推迟,就是延期竣工;一 些历史文物和文化活动场所破损严重,维修困难,大大限制了文化企业的生产与服务能力和经营发展水平。可见,经济实力的薄弱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6.文化企业规模小,促进产业规模化后劲不足。
虽然兰州文化经营单位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来讲,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弱。行业之间交流少,联合少,发展参差不齐,某些领域还存在着垄断经营的现象。兰州的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资产在百万元以下的小型文化企业,千万元以上的中型文化企业仅有5多家,亿元以上的大型文化企业廖廖无几,大部分文化产业企业资产几十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或几万元。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都拥有较大的资产,但规模优势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总体上,由于我市文化企业实力薄弱,规模小、层次低,因此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步伐缓慢,这就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文化资源的节约,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7.文化品牌创新不足,市场开发规模很小。
兰州市已经开发出一批传统的文化品牌,尤其是《读者》杂志已成为誉满全国,走向世界的著名品牌。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豫剧《山月》等舞台艺术品牌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总体上兰州的文化意识薄弱,品牌创新不足,但由于形式单一或策划包装不够,市场运作不利,被长期埋没,难成大器,陷入“捧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除了《读者》,《大梦敦煌》外兰州能够在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与兰州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显得很不协调。兰州 大量的文化产品都是传统产品,缺乏创意,层次比较低,在社会影响、市场占有、审美或收藏价值、科技含量、商业价值、市场竞争力诸方面,都十分缺乏。目前,兰州市文化产品种类繁多,数量成千上万,其中主要有剪纸、雕刻、绘画、刺绣、历史文物复制品等,一旦有好的开发创意,就会显露其可观的价值。由于文化品牌特别是国内名牌太少。因此,文化产品的收入很低,对经济的贡献很小。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约为1.8%。
三、促进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兰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总体上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有序推进、健康运行的局面尚未形成,因此,兰州文化产业要努力提速、扩容、增效,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全面促进发展。
1.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规划先行。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的整体布局中,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一是市、县区和有条件的乡镇要分别制定近期和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二是不同部门要分别制定各自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博展、互联网服务、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文物和艺术品等重点行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制定一些特殊的文化发展规划,如制定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等重大政策条件下的文化发展规划。
实现兰州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还必须以完备的政策体系作保障。一方面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政策进行整合,对其中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内容进行清理、修正。对大量的尚处空白的文化产业政策要尽快制定出台。一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政策。抓好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做好各类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工作,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既要打破资源的部门所有、垄断经营、人为限制开发、随意设定市场准入的藩篱,又要防止无序开发、随意开发和破坏文化资源等现象,创造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政策环境。二是财政金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多元投资、金融信贷、文化基金、财政保障、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使兰州文化产业发展尽快突破资金瓶颈。三是文化市场公平竞争政策。在国家市场经济政策和保障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更为具体的政策法规,包括市场准入、市场开放、市场待遇、权力限制、市场净化和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要制定出台鼓励民间文化发展的政策、文化人才政策、文化产业开放政策、文化安全政策等,为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另外,为保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全面落实,必须以法律、法规、制度为保障,保证规划和政策的长期性、一贯性和严肃性。
2、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辈出的机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有技术又懂经济,会经营的人才,既熟悉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有精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法则的人才的复合型人才。以人为本,树立人才意识,重视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使用、保护和引进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机制,集聚和培养人才,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文化经营人才队伍、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和文化教育科研队伍,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走上依靠人才、依靠人的素质的科学轨道上来。一是大力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重视人才培养,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为文化人才制定优惠的户籍、待遇、退离、教育、培训政策和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造就文化产业的开发者、创造者和管理者。建立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特别要培养和吸收创造性人才,设计创意性文化产业,突破资源约束,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实施聚才工程,积极引进文化人才。以真心求才,以政策揽才,以事业引才,以灵活的机制借才、用才,并且建立文化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机制。鼓励以优质项目、流动岗位吸引优秀人才,大量引进各类急需和短缺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参与“文化兰州”建设。彻底打破文化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城乡二元的身份地域等界限,创造有效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调剂、补充、交流、重组人才,使一些过剩人才较快的流出,使其寻求新的组合地区和部门,而同时又加快各类短缺人才流入步伐,及时挽救人才危机, 实现人才资源存量、余量、分布和结构的最佳配置,使文化人才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此外,要坚持求其所用,不求其所有的方式,可以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落户,也可以采取“候鸟”的方式自由来往,还可以一身二任等多种办法使人才向兰州文化产业部门集聚。另外,引进人才要唯才是举,淡化学位、职称和年龄,把实用性放在首位。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活力。
一是加速事业与产业分离,尽快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转型。报刊业、广电业、演艺业、音像图书业等行业要逐步转换机制和身份,由文化事业性质转化为企业化经营的文化企业,条件成熟的可以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变成现代企业。二是文化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现有的报刊、广电、演艺、文化旅游、图书发行等资源进行整合,按现代企业的规则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股份制公司,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小型的文化企业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向市场化过渡,三是全面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转变政府文化部门的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方式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以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增强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给文化企业以充分的自主权,实现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打破地域、行业、主管部门的界线,实现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特别要消除多头管理、多头收 费、争夺权力、争夺利益的弊端,消除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的行政性障碍。要加速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分别根据企业和事业、公益性与非公益性单位的不同特点,进行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工作制度的改革,以改革添活力、促发展。
4、培育文化资本市场,拓宽文化融资渠道。
资金紧缺,资本市场不发育,融资渠道狭窄,是兰州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要实现兰州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特别是通过培育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 吸引民间投资、外资、社会赞助、捐赠等拓展兰州文化产业资金渠道,形成多渠道筹集、多主体投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文化对外开放范围,清理各种限制措施,放宽外部资金准入尺度,启动民间投资市场,全方位激活文化资本。加大争取其他各类资金的力度。要继续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特别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对西部的支持,获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资金;还要争取文化扶贫资金,国内外的慈善资金,各种社会捐赠,试行彩票集资等发展兰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资金运作,培育文化资本市场。组建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上市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可有控制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也可试行彩票集资方式。组建市级文化商业银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建立文化投资基金,启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信用担保。发展 文化产业拆借市场,一些有过剩资本的文化企业或非文化企业可以把一部分资本和资金转借给文化企业,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缓解一些文化企业的资金困难。扩大文化领域的招商引资。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兰州文化产业。也可引导非文化经济实体介入文化产业,开展混业经营。
5、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规范文化发展市场。
兰州文化发展环境建设既有自然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建设等硬环境方面的缺陷,又有政策不配套、体制不完善、管理不科学、市场不规范、人的文化素质不高等软环境方面的困扰。一是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继续推动退耕还林、绿化美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大力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气、供暖及各类生活设施等基础建设,另外抓紧政策、体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软环境建设。制定优惠文化政策,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二是建设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严格执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在市场准入、市场运作、利益获取、税费负担方面,为不同的竞争主体提供平等的条件。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严厉打击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扫除“黄、赌、毒”,确保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新作品、新艺术、新技术手段和各类新的文化品牌上,按知识产权保护和使用的法律,进入市场交易和产权保护服务范围。6.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一是积极挖掘、整合兰州文化资源,推进文化精品战略。开发的触角要涉及报刊、广电、互联网、演艺、音乐、图书、博展、旅游、体育、休闲娱乐、音像、民俗风情、影视、工艺品收藏制造、书画、餐饮、服饰、文学艺术等广大领域,挖掘和打造有价值的品牌。重视无形文化品牌的打造。要花大力气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演艺、会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品牌。二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特别是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文化精品。三是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打造优势文化品牌。抓住兰州的历史和地域特点,重点开发与黄河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文物精品和文化典籍、西北山水名城等方面相关的文化品牌。开发与工业文化、高科技文化、现代商业文化相关的产品和品牌。对业已形成的优势文化产品进行再开发、深加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读者》的综合开发。对兰州地区已有优势和具备开发潜力的兰州太平鼓、丝绸之路音乐舞蹈、黄河风情线旅游等,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产业优势。
7、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兰州文化产业要逐步适应这一趋势,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在吸收国内外文化产业进入的同时,兰州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也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面向世界,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放眼世界,广采博取,使兰州的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引进高科技研发、高水平管理人才,特别是在文化创意、影视 传媒、数字技术、现代文化工艺品制作等领域的国际优秀人才。同时将兰州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特别是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设计文化招商项目,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要组建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创造条件同国外文化企业交流与竞争。既吸收国外的文化珍品来兰,也将兰州和甘肃的文物精品出境巡展,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面向全国,积极开展省际、市际间的文化交流。将兰州的优秀文化产品介绍到全国各地,占领国内文化市场,以文化为媒,促进兰州文化企业与国内各地区文化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8、转变落后观念,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设计。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兰州的创意型文化产业,应当根据市场需求,汲取国内外创意文化的经验,结合自身条件,多方面探索、推进。一是全方位介入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开发,主要包括有特色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航天科技展示、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博展活动、工艺品创作、大型文体活动或休闲园地及设施。二是立志创造,推陈出新。兰州现有的传统文化产品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此,应当用新的文化价值观、新的营销理念,配以新技术、高技术的武装,进行全面的策划、包装、改造、升级,点石成金,推陈出新。
4.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四
通过对旅游管理局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在旅游危机意识、旅游危机管理制度、宣传教育、旅游资源安全防控、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救援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旅游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环性,往往给人措手不及的感觉。旅游危机事件发生后,旅游景区会出现游客数量减少、旅游收入锐减、旅游设备设施闲置等不良影响,如何通过旅游危机管理减弱危机事件对景区的不良影响,保证石林景区稳定、持续的发展是很多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石林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其旅游危机管理水平引人注目,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石林景区旅游管理局各部门负责人访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一手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尝试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有益于石林旅游危机管理。
一、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
石林景区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旅游管理模式,由石林风景区管理局统一对石林风景区资源保护、规划建设、旅游开发、社会治安、市场秩序、服务监督等进行管理。石林风景区管理局下设石林风景区派出所、石林交警中队、综治办、安全监督办、信息部等20多个处室。涉及到旅游危机管理的主要部门有:安全办、综治办、信息部、消防队、急救中心、风景区派出所,其中安全办、综治办和信息部在日常旅游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安全办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景区旅游安全生产法规的宣传教育及执行情况的督察工作,景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修订、预案启动,景区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的监督整改以及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景区防火工作。
综治办是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简称,负责配合各部门维持景区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综治办在维持景区治安秩序、日常的安全巡逻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治办根据安全办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有具体的综治办消防应急计划、医疗急救应急计划、扑救火灾应急计划以及游客疏散分流预案,对景区的旅游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
信息部在旅游危机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监控系统对景区旅游环境进行流动的监控,通过紧急广播对火灾以及其他灾难进行报警、疏散以及指挥,通过卫星遥感对景区内的资源进行监测,运用可视距离远的设备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设立SOS救援电话以及呼叫中心,满足游客咨询、投诉、求救等多方面的需求。信息部的监控技术防范和综治办的巡逻人力防范综合使用对景区的旅游环境进行综合管理。
目前,石林景区管理制度中没有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方面的制度或规定。根据石林景区的特殊性以及实际情况,在事故应急处置、游客高峰时期的疏导分流、游客求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先后制定了《石林景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预警信息发布标准》、《恶劣天气应急处置预案》、《森林防火扑火预案》,以及石林胜景、望峰亭、小石林等景区游客疏散分流方案、预案。旅游安全方面有:《安全检查、事故排查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制度》《事故调查和处理制度》等9项制度。这些相关的管理制度或措施都是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石林风景区旅游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中外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石林”,促进石林旅游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制定的。可见,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相关规定仅仅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措施和
规定。
二、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林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建立了严格的保护机制,形成“县、局、乡、村”四级保护,卫星定位遥感监测保护系统的人防、技防相结合的保护网络。成立旅游安全监督办公室、景区消防中队、景区卫生防疫站、景区事故隐患排查机制、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每年与景区单位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组织专业队伍和干部群众开展应急大演练,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虽然石林风景区的旅游以良好的态势发展,但是在这次实际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旅游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旅游危机意识不强
通过对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得知,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旅游危机意识不强。石林景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高价值性并没有让旅游者知晓,虽然景区提供了一些警示牌、标识牌、游客须知以及安全注意事项,但是在景区之内还是有游客任意攀爬石柱、践踏草坪等行为的发生。在旅游旺季、黄金周时期,旅游人数众多,旅游景区制定的也只是旅游高峰时期疏导分流的方案,而没有采取休养生息的办法----限定每日游客进入量。石林景区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培训方式,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但是没有把安全意识上升到旅游危机意识的高度。
2、缺乏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景区都存在着旅游危机管理制度有所欠缺的问题,石林景区亦是如此。相关的一些管理制度或规定都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或者是关于旅游安全方面的规定和措施,并非是指向旅游危机管理的,使得旅游危机管理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3、宣传教育不到位
宣传教育是实现旅游危机管理有效性的途径之一,不管是对旅游者而言,还是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只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资源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才能被感知,而目前景区对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并未引起重视,与资源安全相关的宣传册很少,对游客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使得很多游客无法掌握到景区旅游的安全注意事项。虽然景区定期聘请地质专家对导游人员进行地学知识培训,通过导游对游客进行石林地质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但还是缺乏对旅游危机意识、旅游资源安全和保护旅游资源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景区内可以见到一些温馨提示、警示牌或者是一些对游客的敬告,这些只是静态的宣传教育手段,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
4、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
石林景区正在进行“数字石林”项目建设,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数字化建设项目有智能停车场、石林旅游网、基础通信设施、视频监控、LED和虚拟翻书。视频监控的视野范围也只是在旅游者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一些比较偏僻、视野范围比较空旷的野外,技术难度比较大,因此存在盲点。监控系统还可以对资源、地质等进行监测,但是在比较容易发生旅游危机事件的地方,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还没有采用有效的技术保护手段,依靠高科技手段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还有待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在这些地方加强人员
巡逻。
一方面,由于自然风化对岩柱的侵蚀作用,缩短了石林景区旅游资源的使用期限,怎样运用高科技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延长旅游资源的使用期限,是现代高科技手段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高科技手段应用方面还应该思考: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否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另外的损伤?因此,旅游资源安全防控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提出了高的技术
要求。
5、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救援能力还有待提高
石林景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完备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盲点,在一些比较危险的路段,虽然配备 “危险路段,禁止通行” 的警告牌或者一些标识牌,但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比如说设立护栏。在一些路面比较滑的路段以及比较狭窄的通道旁没有设立警示标牌,景区内公厕的卫生问题也是游客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这些设施建设的盲点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石林景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配备有专门的消防队,消防队的人员以及设备齐全。在景区大门附近设有一个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医疗救护点,这是由县医院在景区内设置的,可以在发生旅游突发事件时采取急救措施,但是由于与县城存在的城市空间距离而出现的紧急救援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三、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对策
针对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石林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水平:
1、动、静态宣传手段相结合,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危机意识,降低因旅游行为而造成的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识水平决定着旅游危机意识的浅薄,因此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危机意识,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识。目前石林景区的宣传手段仅仅是静态的警示标识牌、旅游宣传册和导游人员的口头提醒,缺乏动态的宣传。动态宣传指的是利用声、光、电技术的使用来对旅游者宣传一些旅游危机意识的宣传片或者是科学小知识的传播,充分体现石林数字化管理的特点。旅游者危机意识的提高,可以减少因旅游行为因素造成的旅游危机事件数量,降低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2、加快数字石林建设,尽早完成调度中心建设项目,提高景区旅游危机监控管理能力,保证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营造良好的安全的旅游环境氛围
调度中心是在视频、GPS监控指挥、应急处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支持下,利用电视墙、大屏幕设备,接入显示各监控点的视频,并利用多个大屏幕同时放大显示重要位置的视频和GPS监控电子地图。调度中心可以实现景区内资源的统一调度,协调各部之间工作的协调联动。在发生紧急的旅游危机事件时,工作人员可以更充分的了解现场状况,迅速的找出最佳措施,并及时向各职能部门发出指令,快速控制和处理危机事件,因此调度中心的建立,可以提高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监控能力和旅游危机管理能力,同时数字石林建设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提高石林景区旅游资源安全的防控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来保证石林景区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性,满足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营造良好的安全的景区内部环境氛围,从而减少因旅游环境不安全状态引发的旅游危机事件
数量。
3、与云南途安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中心合作,增强景区应急救援能力
提高旅游危机意识和调度中心的建立可以说是旅游危机事件的事前预防措施,而增强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则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措施。云南途安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中心是在旅游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以及安全保障机制薄弱的背景下成立的,以推出旅游安全组合保险和成立救援中心为标志,救援中心与云南省120急救中心签订救援救助协议,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故,云南省急救中心可在第一时间内投入抢救工作,确保伤员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一旦发生旅游意外事故,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资金一律由承保保险公司全额垫付。救援中心负责全省旅游投保、统保工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医疗机构及其他救援机构,共同建立旅游救援绿色通道和旅游安全事故救援保障体制。它是旅游企业与保险企业之间的桥梁,以“有责赔付、无责垫付、负责追偿”为服务宗旨,在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均设有救援中心工作站。
与救援中心合作,可以减轻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压力,提高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同时,有第三方管理机构的介入,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可以提高旅游者对事件处理的信任度,协调因旅游者滞留处理而产生的费用问题,缓解景区救援资金和人力紧张的问题,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提高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能力。
5.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五
1.1 散客旅游的概念
散客旅游(Full Independent Tour),简称F.I.T,也称“个别旅游”,其旅游日程、线路等由旅游者自己选定,然后再由旅行社作某些安排,如机票、旅馆等。因散客旅游灵活、自由,可选择性强,因此为很多旅游者喜爱。
1.2 散客旅游的特征(宁波召开的国际旅行商会“旅行社自由行机遇与挑战”)散客是区别与团队旅游而存在的,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国民的家庭收入提高到一定阶段,人们的旅游速度就会放慢,更倾向于自由、休闲、深度的旅游方式。权威统计显示,中国旅游团队游数量已由1989年的70%下降至目前的30%,而自由行,散客的比例迅速飙升。“散客时代”的来临,更是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散客旅游不断受到游客的青睐,它的特征表现在一下几点:
1.2.1 批量小。由于散客旅游多为旅游者本人外出或与其家人、朋友结伴而行,因此与团体旅游相比,其人数规模小得多。对旅行社而言,接待散客旅游的批量比接待团队旅游的批量小很多。
1.2.2批次多。散客要求旅行社提供的服务不是一次性的,有时同一散客多次要求旅行社为其提供服务,增加了旅行社的工作量。
1.2.3预定期短。由于散客旅游要求旅行社提供的不是全套旅游服务,因此要求旅行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提供有关的旅游服务。
1.2.4要求多。散客中有大量的公务和商务旅客,由于他们的旅行费用多有公司承担,所以
他们在旅游中的应酬及商务、公务活动,不仅要求水平高,且对服务的要求也较多、较高。
1.2.5变化多。散客往往由于旅游经验较欠缺,在出游前对其旅游计划缺乏周密安排,会出现很多临时变化情况。
2.南通散客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1三大散客接待中心
2.1.1南通旅游超市——欢乐之旅
南通旅游超市是目前南通市场上最大的散客旅游批发商,产品多针对现在的上班族,周末发班,满十人发班,发班线路适当,是南通游客周末旅游的一个好的选择。
2.1.2南通集散中心——城际通
“长三角旅游集散中心城际旅游直通车换乘中心”是城际通存在的现实支持,因为有了这个中心的存在,能够充分展现游客的个性化要求,集合长三角的游客,将有共同目的地的游客统一集合,实现“天天发班,一人发班”的目标。
2.1.3南通大世界
南通唯一只做市区客人的散客旅游接待社,因其不把县区客人考虑在内,虽在旅游人数上没有竞争力,但是避免了县区与市区之间的衔接不当的问题,减少了游客,导游以及旅行社的不便。
2.2南通旅游市场现状
南通市旅游业“十一五”成就报告 2006年到2010年期间,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南通市景点创A 和饭店评星奖励办法》、《加快推进市区高星级酒店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10年南通市大型团队旅游奖励办法》等激励政策,大力推动了旅游业发展。2006年到2009年旅游业实现了营业总收入24.58%的年均增长率。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市的旅游业仍然保持了营业总收入连年递增的趋势,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都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到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为25.66%,入境总旅游收入年均增长为23.58%,2009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3.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09亿美元。据初步测算,今年1-10月,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25.5亿元,同比增长35.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南通旅游业的发展呈持续上涨的趋势,而在这一趋势下的散客旅游,又是一个主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这一“散客流”的现状。
2.3南通散客接待程序
报名——同行操作——计调调配——出团——导游带团——回程
游客出游,在其通过自主决定,或是由旅行社推荐其旅行目的地后,就会进入散客报名阶段。
报名的一系列繁琐程序完成之后,如果该报名社就是组团社的话,那么游客信息一律由负责该线路的计调统一录入,如果组团社是同行社,那么就要将游客信息及时准确的报给组团社,双方以盖章的传真件为合同书,并存档。
每一个组团社都有一个总计调调控出团线路的一切事由,再由计调分配工作,共同完成所有工作,在其中,计调就要十分谨慎,确保调配得当。当一切收客工作结束之后,就要分配导游出团任务,通知出团客人。
导游按出团任务书走完所有行程,完成接待计划。
3散客接待中存在的问题
3.1报名中产生的问题
3.1.1 组团社与报名社信息表达不一致
导游带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游客只认报名社,而不认组团社。例如,在国定假期中,常州中华恐龙园是没有“亲子游”的政策的,但是因为报名社信息更新不及时,所以仍是按亲子报名,到了景区,儿童牵扯到购票的问题,有的游客就会拒绝购票,而这最终的结果其实就是补票,但是却给导游,甚至是组团社的信誉都产生了一定的损坏。并且,游客给钱也给的不情不愿,就影响了整个旅游的愉悦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报名社的信息更新不及时,景区政策是不停更改的,只有掌握好了信息才能给旅游者提供好的咨询服务。二是作为组团社对线路较为熟悉,所以对于准确的信息要即使反馈给报名社,若发现问题没有及时提出,才会产生这类问题。
3.1.2接待人员未与游客说明出团注意事项
门市接待人员在接待旅游散客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给之后导游出团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在此,必须针对这一问题重点提出。
首先,接待人员对于行程的介绍过于简略,只说了要去哪里,而对于行程的时间安排没有说明。只说了要收取多少的报名费,而没有说明这些费用包含了什么,哪些还是需要自费的。只说了包含保险的,却没有说那是旅行社责任险,而非旅游意外险,旅行意外险是要自行购买的。这些游客不问,不代表就可以不向他们说明,有的游客旅游经验较少,对这些可能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也有旅游经验丰富的,他有要求走严格的行程标准的意识。而门市接待人员的职责,是不跟他的旅游经验挂钩的。
其次,门市接待人员把自己负责的事做好,一来为自己赢来了客户,与此同时给出团导游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
3.1.3报名社向旅游者隐瞒组团社信息
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幕,游客来门市询问“有去**的团吗?”于是该名门市接待人员拿起电话就给组团社打电话,问“你好,是**旅行社吗?我这边是**,你们家这个礼拜有去**的团吗?”而此时游客就在旁边。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游客知道是哪家在发这线路,还会在该社报名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客人上门来咨询,肯定是对旅行社的一种信任,而当着客人的面讨论这个问题,客人肯定会有一种“被卖”的感觉,那他们为什么还要乖乖坐着等你把他“卖”了呢?
3.2散客接送中产生的问题
南通下辖如皋、海门、如东三市,海安,如东两县,与此同时,南通又由崇川区,通州区,港闸区和开发区组成。而在这些市县区中又有很多旅行社不从事散客接待工作的,所以
就会将散客集中至南通拼团。而这就无疑产生了接送的问题。
3.2.1接送时间及地点
南通的周末散客游,一般在早上六点半统一从集合地开往目的地。因此在六点半之前,所有的游客都要到达集合地点,旅行社所通知给县区客人的时间以及集合地点一定要准确,例如在如东,有新的文峰大世界和旧的文锋大世界,而旅行社通知的时候就一定要说清楚是新文峰,不然就可能会耽误时间。
为了避免接送耽误时间,旅行社通知的时候可以比预定时间稍早,因为游客不可能都是准时的,路上情况也会很多。
3.2.2接送人员及车辆安排
有县区接送就必定得安排接送车,接送车的选择也是要慎重的。
首先,接送车要能够装下所有的县区客人,有时,旅行社为了节省费用,会选择让客人挤一下,而有的私人包车为了赚钱也不在意超载的问题,而这对游客是很不负责任的。
其次,出团前一天,旅行社一定要把接送客人的准确信息发给接送人员,接送人员按照信息来确定客人及人数,万一有出入,及时和旅行社取得联系。
3.2.3接送衔接
接送衔接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到的是南通青旅的散客接送。一般的县区接送除了通州和如东是一起接送之外,其他的都是单独接送的,而南通青旅的接送却不是这样的。他是安排一辆车去接各个地方的散客统一至南通,这中间就产生了时间的浪费以及会使游客产生疲惫感。
3.3散客座位安排中产生的问题
3.3.1先来后到。有的游客在报名的时候就会向旅行社索要自己的座位号,上车的时候按座位号入座,这也是导游上车工作的程序。但是,有的游客没有索要座位号,在导游还没有到达集合地点之前,他们就直接坐上了前面的位子,并认定那便是他的座位,等导游来调适座位的时候,便不肯移动了。
3.3.2座位号重复。组团社同行操作人员,在回复传真的时候,应游客的意见会给予相应的座位号,但是,因为有的旅行社会在系统上预留座位,而有的旅行社是打电话来问的,同行操作人员在回复电话询问的时候就会尽量把座位号往后给,给前面的座位留有余地,就这可能产生座位号的重复。
3.3.3少安排了座位。旺季的时候,同行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同行操作人员不可能只做同行工作,他们同时要做导游,或者忙的时候还要当门市接待。因此在疲劳
之际,出错是肯定会有的,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座位安排少了,如果这一问题发现早还能想办法解决,但是如果出现在发团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车子上有空位还可以另行安排,但是如果满座的话就会产生超载的问题,一旦超载,为了游客的安全,车子是不会动的,这就会影响整个的行程。
3.3.4晕车。现在游客晕车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车上有一半的游客都是晕车的,他们都要求坐在前排,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导游在通知客人的时候,一定要提醒游客自备晕车药,做好心理准备,实在严重的,可以适时的调动座位。
3.4带团导游的安排
3.4.1经验不足。散客对于导游的安排相较于团队对导游的要求可能不是太高,但是不代表说谁都可以带散客的。散客是由不同的家庭拼团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旅游需求,因此,导游首先要灵活,要有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其次,带团导游还要能压的住客人,团队会有一个凝聚力,但是散客很难形成凝聚力,每人说一句话就会让你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导游把魄力摆出来,让他们先听你的话,再由游客代表发言。
3.4.2不按服务标准办事。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只是在带散客班的导游上会有,在很多导游身上都会发现。导游的基本工资少的可怜,只有团费可以拿,但是又不可能每天都出团,因此收入有限,因此才会有出现导游加点,强制购物的现象,这是导致导游投诉的一大问题,同时,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导致游客对旅行社存在反感,不相信旅行社。针对现存问题的处理对策
6.滨州市滨海生态旅游空间布局研究 篇六
1滨海生态旅游区概况
滨州市地处渤海湾南岸,海岸线长240km, 约占山东省的8%,海岸属典型的泥沙质海岸,滩涂宽广,有滩涂面 积17万hm2,约占山东 省的31%,宜盐面积9.6万hm2,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沿海有岛屿50余个,渔港5处,是全国四大渔场之一,贝砂资源得天独厚,海岸带有两条宽数百米、绵延数十公里的贝壳梁。此外,滨州市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先后被列入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全国产棉大县“百强” 之列,素有“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中国冬枣之乡”的美誉。
滨州市滨海生态旅游区含无棣、沾化两县,位于山东省最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 地处山东半岛和京津塘两大经济区的联结地带, 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济南省会城市群最近的出海通道,国家“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两大工程的主战场,陆海空立体交通优势突 出。 滨州市滨 海生态旅 游区总面 积4 212.57km2,总人口82.63万人,共辖12个镇、 9个乡、1个办事处。2008年,该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0.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3.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3亿元,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型向 “二三一”型的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 显提高,人均生产 总值 (GDP)达到29 121元,国民经济实现了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滨州市滨 海生态旅 游的开发 提供了可 靠的物质 保障[1,2]。
2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2.1海岸带地质地貌独特
滨州海岸系黄河冲积而成,海岸地貌类型为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其中,无棣古贝壳堤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特地质地貌,在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三大古贝壳堤中,无棣贝壳堤不仅纯度最高、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 此外,它还是典型的贝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是山东省、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珍贵海洋遗产,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际生产价值。位于无棣的碣石山海拔63.4m,方圆0.39km2,是73万a前火山爆发喷出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2.2沿海滩涂景观独具特色
滨州沿海地貌类型主要为滨海缓平坡地,土地资源和黄河水沙资源丰富,浅海滩涂广阔,草场和宜林面积大。无棣县东北部属滨海平原和近海滩涂,滩涂广阔,有鲁北滨海盐土草场、牧草肥美, 为沿海牧渔盐区。有浅海渔 场15万hm2,滩涂6.53万hm2,潮间带3.2万hm2,宜盐面积6.53万hm2,已开发盐田3.56万hm2,是全国大型优质盐生产基地和重点出口盐基地,百万亩盐田景色优美,尤为壮观。 沾化县有 滨海草场4.67万hm2,苇田2.67万hm2,沾化境内徒骇河形成原地貌、原生态状的奇特的河流潮汐景观。该河沿河自花家闸向北至秦河口段,河道宽窄不一,植被覆盖不均,沿河有三处无名岛屿,以及许多水鸟、涉禽,景观独特。
2.3湿地生物景观奇特
无棣两列贝壳堤岛之间的湿地和向海的潮间湿地与潮下湿地组成了世界罕见的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贝壳堤内外的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共有鸟类45种,其中留鸟9种,夏候鸟18种,冬候鸟4种,旅鸟14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 2006年被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沾化徒骇河沿途生物多样性特点显著,栖息着丹顶鹤、白天鹅等大量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其自然潮汐波斯湾生态、海洋滩涂生态、动植物生态,构成了黄河三角洲极珍贵的资源。
2.4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沾化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稀世珍果沾化冬枣,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冬枣是一种珍稀果品资源,成熟期晚,色泽光亮赭红, 皮薄肉脆,细嫩多汁,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被誉为“活维生素丸”。2007年,沾化冬枣种植面积已达3.33万hm2, 总产3亿kg。其中,沾化下洼冬枣生态旅游区是国家AAA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无棣县栽培枣树历史也十分悠久,品质独特,被誉为 “华夏枣都”。全县有枣面积7.67万hm2,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枣乡”,在2002年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
2.5文物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众多
该区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 无棣的碣石山有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黄河故道的“古化石”,是秦皇汉武赐履、魏武帝曹操观海的地方,它对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追溯近代人类活动踪迹及火山岩科研教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人文地理意义。此外,无棣镇的韩家窑遗址,广武城、光武城、 信阳城古城遗址,韩信马童墓、魏王豹墓、李佐车墓古墓遗址,青旗将军庙古庙遗址,海丰塔、大觉寺以及明清县衙大堂、吴氏故居、清代高等小学堂古建筑文化资源丰富。沾化的董其昌书法碑刻、 墓碑刻、表彰碑刻、记事碑刻,杨家古窑址、陈家、 郑家古窑址、文峰门楼、文峰台、董部堂、迷马庄、 落后寺、永丰寺、官灶城等古迹都是重要的文物遗迹。
3滨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及空间总体布局
综上分析,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地域性、资源相似性、与现有海域相关规划尽可能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3], 将滨州市滨海生态旅游区划分为4个空间区(见图1)。
3.1原生态湿地景观区
包括沾化县滨海乡、下河乡、富国镇和海防办事处,区内拥有徒骇河黄金水道,浅海滩涂,海滨湿地草原、横店草场、下河苇荡、苇场苇荡,滨海乡4万hm2盐田,徒骇河农 场温泉、滨海乡温 泉(群)、县城温泉(群)等湿地景观资源。可以开展黄金水道游、滨海滩涂休闲游、滨海草原风情游、盐田观光游和温泉康体疗养游。
3.1.1黄金水道风光游依托徒骇 河生态、水韵、文化深厚的优势,有选择地吸收世界各国运河、滨河滨水先进景观设计理念,重点打造徒骇河观光旅游带,形成一个景观轴线,沿河开辟一系列旅游景点,如水鸟观赏、海岛猎奇、水上娱乐项目、 乘游船观光、水上人家餐饮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水上旅游项目。逐步形成集水景景观、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康体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风景带。以大禹治水等历史事迹、沿河渔家民俗文化资源为基础,力争建成集内河航运、旅游观光、民俗展演为一体的徒骇河文化旅游带[4]。
3.1.2滨海滩涂休闲游利用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滨海滩涂资源,开展休闲度假旅游。依托滩涂淤泥质海岸,开展赶海、垂钓、海泥雕塑等多种特色游憩娱乐活动,重点建设赶海园、垂钓园、雕塑园等旅游项目;依托滨海滩涂特有的矿物质成分, 开发矿物质成分含量高的泥质海岸,供人们享受矿泥浴,与泥滩游憩娱乐活动相配套,开展矿泥美容疗养游;滨海滩涂湿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鸟类越冬、栖息、繁衍地,依托本区栖息的候鸟等珍贵鸟类资源,打造看海、听涛、赏鸟为一体的湿地观光旅游项目[5]。
3.1.3滨海草原风情游依托滨海湿地草原资源优势,开发草原娱乐项目,如草原骑马、草原卡丁车、草原射箭、草原足球等;利用万亩草场,开发篝火晚会、歌舞表演、民俗风情园等草原度假项目。在开发的同时,应注重对草场的保护。
3.1.4金色苇荡生态游依托下河乡和海防办事处的万亩苇田资源,突出其生态休闲观光功能, 开发建设苇荡垂钓场、苇荡乐园、苇荡迷宫、水上游道等旅游项目。建设观景台,使游客能够登高远眺一览周围的苇荡生态环境和各种鸟类。营建度假别墅,并通过木栈道彼此相连,使其既发挥度假功能,又能成为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游客在此休闲度假,在观景的同时可以享受苇荡绿色氧吧浴,学习苇编工艺品制作等。
3.1.5万亩盐田观光游滨州海盐生产历史悠久,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依托百万亩盐田,开展观光旅游。建设观景台,登高远眺,灰蒙蒙的一片盐田尽收眼底,视线的源头是海与天的连接。近观可见每一块黑乎乎的盐田中结着白花花的盐晶,在阳光下发出闪闪银光,构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此外,可以使游客了解海盐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向盐民学习如何晒盐,体验劳作的乐趣。
3.1.6温泉疗养康体游该区有被国家地热委员会鉴定为医疗用矿泉水的温泉多处,水温36~ 72℃不等,单井日流量达500~1 600m3,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理疗用的理想温泉,可以开发建设温泉度假村、温泉洗浴、温泉宾馆等项目,打造集餐饮、娱乐、疗养于一 体的休闲 度假场所。
3.2海岸奇特地质景观区
包括无棣县埕口镇、马山子镇、小泊头镇、碣石山镇,区内拥有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并存的无棣贝壳堤岛;我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的碣石山;以及黄河岛海岛旅游资源。每年这里还候鸟翔集、栖息着丹顶鹤、白天鹅等大量国家一、 二类保护鸟类。可以开展科学考察游、湿地景观观光游、地质遗迹风光游等旅游项目[6]。
3.2.1古贝壳堤科学考察游依托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系统,打造集科学考察、旅游观光、 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海奇特地质景观区。以海洋地质环境保护为主题,重点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基地,野外实习基地和专家、 学者海洋科普考察等基地,通过科普旅游,来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2海岛休闲度假游位于无棣县的黄河岛旅游区,属滨海平原与海岸滩涂交接地带,岛上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渤海湾独有的海岛风情, 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功能较高。以黄河岛开发为契机,建设集休闲、娱乐、游览、度假、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岛旅游度假圣地;依托岛上现有的别墅群,以书画等艺术创作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黄河三角洲艺术品创意产业基地,创建一流艺术创作环境,充分挖掘和传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3.2.3火山地质遗迹风光游无棣县的碣石山形成于距今73万a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一中心式喷发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在火成岩、 地质构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秦始皇、汉武帝、 曹操登临地。以碣石山为依托,利用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美丽的传说开展登山观景、地质科考、历史寻踪等旅游项目。
3.3滨海农业生态观光区
包括沾化县冯家镇、下洼镇、大高镇、黄升乡、 泊头镇、利国乡和无棣县的柳堡乡、水湾镇、西小王乡、佘家巷乡,区内拥有冬枣、棉花生产、畜牧业和海洋捕捞业等生态农业资源。可以开展农业观光游、科考游、捕捞游。
3.3.1红色枣园休闲观光游以下洼镇为核心区,以“冬枣节”为载体,依托万亩枣园,突出 “生态、休闲、采摘”三大主题,开发冬枣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生态休闲娱乐、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打造 “冬枣生态观光之旅”。 借助冬枣节、婆枣节品牌优势,打造黄河三角洲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生态旅游品牌。不断完善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枣种植、枣加工等一体化的产业链,建设相关枣文化展览馆。深入发掘无棣县金丝小枣的栽培历史,利用“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中国枣乡”的品牌优势,发展生态枣园观光、采摘等体验性旅游。
3.3.2蓝色海产捕捞游该区沿海有大面积的水域,海洋生物资源多样,其中,沾化县冯家镇的鲁北海产品批发市场,历史悠久,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盛产对虾、青虾、琵琶虾、梭子蟹、鲈鱼、梭鱼、文蛤、牡蛎等数十种“名、稀、特”海产品。 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打造集观海、听潮、捕捞、渔家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旅游项目;依托沿海渔村,将沿海渔民、渔村生产、生活的海洋民俗风情、海洋节庆以及海洋历史传说进行有机整理,开发建设海洋民俗旅游项目。
3.3.3白色棉花生产观光游依托棉花种植资源,开展“白色”旅游,使游客在观赏白茫茫一片的棉花的同时,亲自体验采摘棉花的乐趣;与滨州市棉纺织产业相结合,通过到相关企业参观,使游客了解棉纺织生产的全过程。
3.4滨海历史文化游览区
包括无棣县的车镇乡、信阳乡、无棣镇和沾化县的古城镇,区内拥有众多古遗址、名人故居、宗教寺庙等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展遗址寻踪游、科学考察游、古建筑观光游。
3.4.1古文化遗址寻踪游该区内古文化遗址众多,主要有无棣镇韩家窑遗址、韩信马童墓、魏王豹墓、李佐车墓等古墓遗址等。依托这些古文化遗址资源,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以“开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主线,加大对古窑、 古墓等遗址的挖掘、开发、保护、修缮力度,开展古文化遗址寻踪游。
3.4.2古城遗址考察游该区内还拥有众多古城遗址,如无棣县广武城、光武城、信阳城等,依托这些资源,以古城历史文化开发为轴线,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一些老古城的旧貌,打造千年文化古镇,开展古城遗址考察游。
3.4.3古建筑群观光游该区内拥有青旗将军庙古庙遗址、明清县衙大堂、吴式芬故居、清代高等小学堂、唐塔遗址、大觉寺等古建筑群,应突出本区名人故居、宗教建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搞好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其观光功能,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区。
4结论
通过对滨州市滨海旅游发展空间格 局的优化,重点打造滨州市滨海生态旅游四个片区:原生态湿地景观区、海岸奇特地质景观区、滨海农业生态观光区、滨海历史文化游览区。全面提升滨州市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城市形象,提高滨州旅游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和国内知名度,实现滨州市滨海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滨州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把滨州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独具生态特色 的旅游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忠诚,李金莲.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J].经济地理,2006,26(12):83-86.
[3]张立明.湖北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与战略布局[J].旅游资源,2005,21(5):473-475.
[4]吕连琴,夏保林.南阳市旅游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J].河南大学学报,2009,39(2):168-172.
[5]张广海,陈婷婷.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区域整合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3):132-137.
7.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郑州市;业余;羽毛球运动
1前言
羽毛球运动是我国发展较快、较为普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竞技和趣味兼具的特性,使其获得不同年龄和阶层民众的喜爱〔1〕,已经成为郑州市较为普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郑州市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加了解郑州市业余羽毛球运动参与人群的运动方式和基本特征,揭示郑州市现阶段业余羽毛球运动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为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咨询了郑州市的一些羽毛球运动专家,调查了郑州市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参与者、场馆管理者等人员,设计调查问卷。并以郑州各个羽毛球馆的参与人群为对象,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问卷189份,有效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郾5%。并运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郾1郑州市业余羽毛球运动参与人群基本特征的抽样调查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在郑州市的业余羽毛球运动中,男性参与者要多于女性,并且绝大部分的业余羽毛球参与者的收入呈中等以上水平。参与者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在于羽毛球运动是体力消耗较大的对抗性体育运动,而且属于“高消费”的运动,由于中青年拥有充沛的体力,经济境况较好,所以成为参与的主体。而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所迫,空余时间很少,无法参加体育活动,而且更可能选择体力消耗较小的运动,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则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沉重的升学压力,参加业余羽毛球运动也很少。
3?郾2对业余羽毛球参与人群技能自我评价的调查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参与者的运动年限普遍在3年以下,技能水平则大多集中于业余中等,这就从一个侧面表明郑州市的业余羽毛球运动发展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参与者的技术水平还有提高的极大空间。
3?郾3业余羽毛球运动参与人群运动效果的调查
相对于专业羽毛球运动员,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参与者一般都带有比较复杂的参与动机,那么经过一定时间的运动,他们是否实现了自己运动目的?笔者就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3?郾4对业余羽毛球运动参与人群场馆满意度的调查
笔者走访了几家郑州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羽毛球馆,发现经营状况良好的占90%,而且经济效益也很不错,但是业余羽毛球参与者对场馆的满意度却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调查问卷发现,郑州业余羽毛球参与人群对羽毛球场馆的硬件设施较为满意,但是,对于场馆经营管理服务和场地规模,参与群体整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3?郾5对业余羽毛球活动参与人群消费情况的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郑州市业余羽毛球运动参与人群的年均消费大多数集中在800-1200元以下的层次,年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所占比例并不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州市业余羽毛球运动的消费水平并不低。
4现阶段郑州业余羽毛球运动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郾1经营性羽毛球运动场馆数量不足
通过调查知道,知道郑州市市场化经营的羽毛球场馆数量非常有限,无法完全满足羽毛球爱好者的要求。这种情况使羽毛球运动的消费者对羽毛球场地数量有着很强的诉求,而花费高昂的价格也使其更加不满,同时这也制约了场馆的经济效益的规模化发展。
4?郾2业余羽毛球市场尚不成熟
郑州市业余羽毛球参与群体的竞技性不高,比赛水准有限,观赏性无法和专业比赛相比,因此,业余羽毛球运动的社会关注度并不高,而且羽毛球运动市场尚未完全开发,不能够引起企业和赞助商的积极参与。郑州的业余羽毛球运动市场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4?郾3业余羽毛球运动管理不规范
郑州市至今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业余羽毛球活动申报、审核的一系列程序并无规则可依,对业余羽毛球活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的规则和实施办法也不明确。郑州市羽协应该作为郑州市业余羽毛球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郑州羽协的作用和影响力相对有限。
5郑州业余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郾1加强羽毛球场馆的建设和利用
羽毛球场馆设施是发展业余羽毛球运动最基本的硬件设施,政府可以政策扶持。同时建议一些经营性的羽毛球馆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另外,一些大学、中学和小学的体育场馆也可以对外有偿开放,这样既可以方便群众,这些学校也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购买更多的设施和维护场馆的日常运作。
5?郾2充分发挥郑州各级羽毛球协会的作用
必须充分发挥郑州市以及各级羽协的带头作用,首先,各级羽协可以建立一系列的有利于业余羽毛球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活动细则,为大家构建一个积极而有序的环境。其次,各级羽协应该帮助其成员建立相应的羽毛球俱乐部,为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请一些专业的羽毛球的教练或运动员,提供面对面的指导,从而提高郑州市业余羽毛球整体水平。
5?郾3借鉴它市业余羽毛球发展经验,打造郑州的业余羽毛球赛事品牌
在2004年,广州羽协在国内第一个创立属于自己的纯业余羽毛球新赛制品牌的协会,并且经过多年的策划和组织比赛,建立了相应的等级体制及升降级规则,吸引了国内众多业余羽毛球爱好者的参与,也得到很多优秀企业的关注和支持〔4〕。郑州市应该充分借鉴这一经验,建立自己的业余羽毛球品牌和形象,创办和组织全国性或地域性的业余羽毛球赛事,以扩大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从而为业余羽毛球运动提供更多的企业支持与赞助。
参考文献
〔1〕郑州市羽毛球协会正式成立〔EB/OL〕.http://www.chinabadminton?郾com/ball/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4002&ID=856420,2005-03-20.
〔2〕傅小惠,王佳宾,张林?郾我国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郾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郾
〔3〕段立军?郾河南省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郾中州大学学报,2011(1)?郾
【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惠州中考科目及分值07-12
惠州市惠城区土地革命10-22
惠州市价格调节基金管理规定解读06-28
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年审公告10-29
惠州市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09-15
广东惠州初中分片范围06-17
惠州vts管理细则07-02
惠州社保个人帐户查询09-20
广东省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07-16
惠州西湖的说明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