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2024-08-05

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共12篇)

1.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篇一

关于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体系的探讨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程序和内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最重要的审计成果。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主要经济指标评价体系

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国家颁布的一项重要的规章制度。审计机构在接受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仅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程序和内容,也是组织人事部门和被审计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评价标准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证。本文就有关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提出如下探讨: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应当由审计的内容来确定,也就是审计的内容决定评价的内容,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根据中办、国办发布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以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规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一)对被审计单位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位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

第二,与财务收支工作相关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如事业计划中销售量、销售收入、利润、费用预算执行等情况的评价)。

第三,重大经营决策的执行及其经营效果的评价(如项目的投资及其效果等方面情况的评价)。

第四,单位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和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情况的评价。

第五,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风险管理控制方面的评价。

(二)对被审计人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评价的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界定的内容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率差、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及违反财务会计制度和违反财经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评价被审计人员应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审计查出单位的问题,被审计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第一,直接责任。一是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行为;二是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三是失职、渎职行为;四是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第二,主管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外,主要负责人对其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外,主要负责人对其非直接主管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责任的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即评价的尺度,也就是说拿什么样的标准来作为审计分析、评判的依据,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一)经营计划指标标准

经营计划指标标准是以企业经营计划指标为标准,借以衡量和评价企业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的完成程度。企业的经营计划指标,是指母公司或集团公司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下达的经营计划指标。

界定计划指标完成情况是目前大多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主要经济责任的体现,也是作为考核和兑现经营者收入和奖惩的主要依据。

(二)企业发展规划目标标准

企业发展规划目标一般是3~5年的发展规划目标。发展规划目标应经过企业经营班子、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通过,并报上级部门(或集团公司)批准认可。

(三)历史指标标准

历史标准可分为时点标准和区间标准。时点标准一般是离任时点指标与任前时点指标进行对比,如总资产、净资产、股东权益、资产负债率等。

区间标准即任期内时间段累计或平均指标与任前相同时间段累计或平均指标进行对比。

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历史最高或历史平均标准。

(四)行业指标标准

第一,同行业同一时间平均经济指标标准。

第二,同行业同一时间先进经济指标标准。

(五)政策法规标准

第一,根据审计查出的问题,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分清查出问题的性质,界定和评价经济责任。

第二,对查出违纪违规资金分类确定量化标准。

违纪违规资金总额、违纪违规资金占比审计资金比例、某项违纪违规资金占某项审计资金比例等,并由此确定量化评分或评价的标准。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

这里主要介绍比较分析法和评分法,这两种方法是目前在审计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根据审计查明的结果,与有关标准比较衡量,然后根据差异情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析评价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一是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的对比:二是实际指标与历史指标比;三是实际指标与同行业指标对比;四是实际指标与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达到的指标对比。

(二)评分法

根据被审计单位得分多少来评定任期经济责任的方法。通常按审计内容分解,按权重设定评分标准,再按实际审计后得分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三)综合分析评价法

在审计实践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上述两种方法和其他方法综合运用,既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相结合综合运用。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经济指标体系

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资产状况是否优良,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是否实现了持续的增长,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是否实现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切实回答这些专业的经济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必须通过对一系列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和评判。主要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一)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

第一,股东权益保值增值率。该项指标是评价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的主要指标之一。在评价的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概念的准确。要区别是保值还是增值的概念。如指标值为100%以内(含100%)时,应表述为股东权益保值率。当指标值大于100%时,则应[(期末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1)%]表述为股东权益增值率。

第二,利润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任期内企业利润增长情况的指标。在计算时应剔除虚增盈亏的影响因素。

第三,总资产报酬率。表明企业占用资产与创造利润的关系。期末总资产是对应的利润期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由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是某一时点上的静态反映,容易受归还贷款或借款时点的影响,也可采用净资产指标来计算报酬率。

第四,销售利润率。该指标反映产品销售的获利能力。

第五,人均创利润。表明人均创利能力,属于劳动生产率指标,也可以用人均创利税指标来反映。

第六,投资回报率。计算该项指标时,可以是某一单项投资,也可以是长期投资或全部投资。该项指标是反映投资成本和投资取得的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评价投资项目和投资决策的重要指标。在评价投资项目时,一般使用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等指标。

第七,每股收益增长率。该项指标主要是用于评价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及投资效果的指标。

在计算该项指标时,应注意相同口径类比,注意增发、扩股、转增、分红等因素的影响。

(二)反映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

第一,总资产增长率。表明企业管理和使用的总资产增长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规模的做大和实力的增长。

第二,资本增长率。表明资本积累增长情况,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三,固定资产增长率。可以用固定资产原值计算,也可以用固定资产净值计算,在用净值计算时,应考虑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会计政策,所引起折旧率和折旧额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四,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可以是产值、销售额、销售量,采用什么份额计算,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市场可以是全国市场,也可以是某一地区市场。

第五,销售收入增长率(或主营业务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可以采用基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的分析评价方法。在某些企业,由于受产品周期性强的影响,经营波动较大,可以用任期内累计数计算其增长率。

第六,资产负债率。该项指标主要与任期前进行对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实力和能力,主要用于评价经营风险。

(三)反映运营效率的指标

第一,总资产周转率。该项指标一般采用销售收入与资产占用总额的比值的计算方法,表明企业占用总资产的使用效率,一般用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表示。

第二,流动资产周转率。一般用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表示。

第三,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增加率。该指标反映离任时点与接任时点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第四,应收账款周转率。该项指标是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的指标。

第五,存货周转率。该项指标是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情况的指标。

第六,产品销售率。该项指标是反映已销售产品和已生产产品的比率关系,非生产性的商业贸易性企业,可以用已销售商品和已购入商品计算它的销售率情况。

第七,产品销售回款率。该项指标是反映已实现销售收入的产品的回款比率,即实现产品销售价格的货币资金收回情况。

第八,达产率。是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达到产能的比例关系。设计生产能力,可以按主要设备的生产能力计算,也可以按整个工厂(公司)的设计和建设的能力计算。

(四)反映资产质量状况的指标

第一,不良不实资产占总资产比率。该项指标是反映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对不良不实资产的界定,一般要通过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在离任审计时,要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的评估有一定的困难,可以根据已掌握的审计证据资料,对不良不实资产进行判断和评估。

第二,全部跌价损失占总资产比率。该项指标表明已计提跌价损失占总资产的比率,是衡量资产管理质量方面的指标,也可作为衡量资产质量的一个副指标。

第三,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基础元素,其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是衡量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第四,资产负债率。把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Y产质量的一个指标,主要是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比例关系上看其比例是否合理,也是测定和评估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五,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反映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的指标,是分析和评估企业短期内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也可以作为分析流动资产结构变化和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可以间接地从某一个方面反映流动资产质量的情况。

五、资产负债表科目中主要资产质量审计评价指标

第一,应收账款。主要分析的指标有不良不实应收账款所占比率及全部应收账款按其权重及账龄计算出它的平均账龄。平均账龄指标便于与历史及相关时期进行比较。

第二,存货。一是不良不实存货占比率(有账无物,账实不符);二是不需用(积压)存货占比率;三是存货跌价损失率;四是存货平均账龄(按加权平均计算全部存货的账龄)。

第三,长期股权投资。一是不良不实长期股权投资比率;二是长期股权投资跌价损失;三是长期股权投资增长率。长期股权投资增长率指标是反映投资运营效率和运营效果的指标,也可以作为间接分析评价长期股权投资资产质量的情况。四是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现金分红率。该项指标主要反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现金分红情况,是反映长期股权投资管理和运营质量的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间接反映其资产管理的质量情况。

第四,固定资产。一是不良不实固定资产占比率;二是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占比率;三是固定资产成新率;四是固定资产跌价损失率;五是主要固定资产设备利用率。

第五,在建工程。一是不良不实在建工程费用比率;二是在建工程跌价损失率。

第六,无形资产。一是不良不实无形资产比率;二是无形资产跌价损失率。

对资产负债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进行质量判断和评价时,应主要运用经济指标对比分析的办法,以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及量化指标为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评价资产质量,一是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的各科目静态分析入手,主要看该项资产的账表是否相符,是否真实反映了账面价值,有没有潜在亏损或“水分”;二是从资产结构上分析其合理性,各项资产配置比例关系是否符合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三是从动态上分析,主要看该项资产的管理过程、运营效率和效果,作为分析资产质量的一个因素,而从另一个方面则反映和分析资产管理的质量情况。

作为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它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揭示和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和发展能力、企业运营效率、企业资产质量的状况。审计机构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选择和运用能够揭示和反映经济事项本质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作者单位为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精要与案例[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篇二

时代的不断变革, 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的扮演角色之一, 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学者也提出过企业社会则让你本质上更突出的经济法责任而不是商事法责任, 这样也更加显现出了再经济法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所存在的必要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矿难事故, 食品事故等等的企业事件, 都在另外一个方面强调了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严峻的挑战, 之所以会出现的这样的社会问题, 是因为理论对企业责任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少是避免不了的, 更重要的是需要企业在经济法的前提下履行责任这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与发展

(一)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产物, 自从垄断加剧, 企业的扩大和加深, 随之接踵而至的社会危机全面爆发后, 足以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企业作为市场的活跃者, 为了能够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得到平衡, 企业自身应该从企业内部出发重视自身的形象和行为, 不能只单单从财富的角度出发做出危害政府和社会的恶行, 因此在这一点企业必须考虑到自身的社会利益, 对于过去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私权绝对的观念是需要修正的, 在这一层面企业应该做到在利己的情况下达到不损人的程度, 虽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所强调的是在社会所处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 理论界也有一些学者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也有的则是支持企业承担责任, 在这里认为的是企业是拥有社会责任的。

(二) 企业责任的发展

在20世纪初的美国, 便针对公司对利害关系人负责的观念从而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这一说法, 为了保护企业股东、雇员、顾客或者广大群众在公司所处的利益, 但是, 随着说法的深入和问题的发展, 许多学者都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其中在著名学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 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 而是他自身的利益, 这也表明了其考虑到是自身利益并不是社会利益。然而企业责任之理念是对传统理念的变相批判, 70年代以后, 企业社会责任在法律理论的前提下等到确立, 特别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逐步形成这样的思想理念。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加大了我国与国际的交流, 许多的跨国企业在不断深入和巩固企业社会责任所提到的要求。当然, 因为SA8000社会的来到, 社会责任认证标准也得到确立及运作。也逐渐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遍及全球。

我国从国情出发, 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分为三个阶段,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企业并没有自主性, 完全由政府掌控, 承担了许多不应由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保障职能或者是教育职能:在市场经济刚起步的情况下, 企业忽略了社会责任一味追求自身的盈利;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今天, 企业在自身盈利的同时也在相应的承担着社会的责任, 但是在宏观调控的操控下也依然存在弊端, 其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企业在劳动、环保、食品安全、劳动者权益上都存在着危害着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生态环境的发展, 然而, 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深入, 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一) 社会责任的一般界定

从早期的经济活动我们了解到社会责任只是履行在慈善事业或者是其他社会福利活动的道德义务。但是随着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在市场经济中的不断突出企业所带来安全的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按常规来说企业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是需要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当地经济地区的发展责任、当地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责任以及社会福利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以此可见, 企业处在社会的地位则是举重若轻, 企业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与社会发展的步伐, 从而减少与社会的摩擦, 然而这一切发展则是离不开法律的发展。一切活动都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活动的,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也是需要在经济法视野下进行的。

(二)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在本文看来, 认为企业具有二元性质, 除了企业自身根本目的盈利最大化外, 也兼顾相应的社会责任, 认为企业在经济法允许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社会义务, 而并不是一些学者所强调的一元论, 当然这也离不开法律上的支持, 本文所讲的企业是广义上的企业, 无论是国有的或是合作企业, 都有绝对的义务履行对社会的责任。

四、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经济法的实质不仅在经济生活中强调贡品, 同时经济主体为了发展, 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为社会发展承担相应的义务, 这也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结合。在经济法所涵盖的内容里我们可以了解到, 即使经济主体的行为并没有真正意义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经济法不仅对优势和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管制, 也在扶持相对较弱势的企业, 避免造成过大的贫富差距, 因此在经济法所拥有作用和理念里可以看出, 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法具有共同性, 下面将对各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 经济法的社会利益与企业责任的共同点

所谓的经济法, 强调社会利益作为根本的利益, 这一点出发要求社会各界都要为社会利益而负责, 这里所说的负责则是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提高方面。如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产品质量法》和《证券法》这些等等之类的法律都是具有一定的属性, 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最终都是以社会利益为落脚点, 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这时候便是得到很好的表现, 企业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 所考虑到不仅是自身的存在问题, 还是要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 为了使两者互相协调, 需要企业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法野下的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因此两者具有共同性。

(二) 经济法的社会效益价值与企业责任的共同性

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 将社会效益作为价值取向。在范围方面, 经济法所包含的是社会的整体效益, 为了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福利, 在各项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上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另外还在人文和自然环境方面做到统一, 企业有责任做到在发展的同时, 尽量做到不破坏人文和自然对景观, 这样的社会效益带来的社会文明延续, 也增强社会的效益。其次为了更大可能的发挥整体效益, 需要各种经济的企业去不断与之相协调, 市场经济中企业与社会是无法单独存在的。企业发展的前途思考, 企业的责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也在考虑到企业相关股东的利益, 为了避免发生冲突。这需要企业确立良性的内部关系这样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最后将社会的效率也相对提高, 因此经济法所具有的价值中在企业责任内部也同样存在共同的原理。

(三) 经济法特有的调整方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性

经济法在实质和价值取向方面与企业社会责任有着相同的共性, 经济法像一个看不见的手, 运用它与企业为之不同的方法去对市场经济的企业进行调整, 既规范手段又有强行手段, 提倡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管理这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便是经济法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对于企业而言, 这些条文法令都在规定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而在这些经济法野下也是可以适当采取一下鼓励的措施去积极引导企业的发展, 如某地区为了促进某产业的发展, 相关地方政符可以根据地方的情况, 采取优惠或者奖励的措施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使得产业发展更加规范化, 这为地方经济发展也带来很大的帮助, 因此经济法运用它独特的方式不仅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很好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五、如何从企业角度履行在经济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

(一) 提升职工参与度和完善相关制度

职工作为企业成员之一, 所代表的利益是与股东息息相关的, 在新《公司法》中规定里强调加强公司机关制度的中对职工董事或者职工参与都做了相关有效地安排, 为了体现出公司法在企业的平等实施, 在新《公司法》里提到的职工监事制度里, 重新确定了职工代表在监事会的人员比例,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职工地位, 也稳定过了企业内部的发展, 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 加强企业劳动法的实施

我国出台了许多保护企业和员工的相关法令, 这些法令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职工和企业的权利。但由于缺乏操作性或者模式过于僵硬, 导致现在社会依然出现许多劳资纠纷或者其他企业问题,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错误大多来自企业自身对这些经济法的逃避, 也在变相的拒绝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情况下认真的履行企业的该有承担的社会责任, 不但有利于稳定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 减少劳资纠纷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也为社会和谐贡献出一部分力量。因此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六、结语

在经济法野下对企业责任进行分析, 从企业社会责任概述和发展作为讨论的起点, 再将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企业如何在自身内部在经济法野下进行社会活动, 从以上的阐述中看待经济法野下的企业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往往是不够的, 也需要健全其他各因素的发展, 如在税法, 劳动法其他相关法律方面的完善, 也需要企业自身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实现企业活动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做到可持续性的阶段。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上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迎合时代的步伐, 形成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李祖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熊俊.企业社会责任的法理分析[J].武汉工程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96.

[4]王淑芹.企业社会责任论解[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

3.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探析 篇三

关键词:经济法;企业;社会责任

1前言

我国学术界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有理论文献初步形成,法律法规中也将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给加入进来;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部分企业为了促使经济利益得到最大化的扩大,经常会出现一些忽视社会责任的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三鹿奶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事件。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将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给构建和落实下去,以便推动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

2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2.1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消费者是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消费者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现实当中,企业与消费者往往对立起来;企业为了获得较大利益,产品质量往往会遭到降低,这样消费者的权益就遭到了损害。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就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2.2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责任

从内部角度来讲,企业的一个重要社会责任是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维护和促进;劳动人员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部分企业为了扩大利润,会对企业员工大力压榨;特别是经济状况不好的形势下,就无法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法律上规定了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如休息休假权、培训权、社会保险福利等,但是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高于法律规定。企业需要将安全的工作环境提供给员工,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积极培训员工,提升其文化技术水平,并且让员工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在现实当中,这些方面的员工权利,企业容易忽视。

2.3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我国如今开始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像是一个掠夺者,掠夺自然资源,获得经济效益,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环境。并且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情况日趋严重。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国家都选择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发展中国家正在重复这条路,因此,现代企业就需要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特别是近些年来,雾霾天气席卷北京、郑州等地,引起了全社会普遍的重视;企业在环境破坏方面,也有很大的责任。

2.4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

企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是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推动社会公益,这个责任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如捐赠社会、将弱势群体招聘过来等,这个方面的责任法律没有做过多规定,而是从道德层面约束。

3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性

3.1与经济发展实质正义价值是统一的

正义是法律价值的总体,我国学者用法的价值来对法律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法律的研究基础就是法价值;法价值作为人的一种重要需求,属于人为范畴。因此,价值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法的认识和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会受到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秩序、自由、正义等都属于法价值得了诶讯,其中正义的价值是核心目的,要从正义的指导下来对社会自身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只有诉求于正义,方可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与纠纷。

3.2与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是统一的

具体来讲,经济法指的是结合经济整体发展要求,来干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经济法的核心是社会本位思想,也就是充分维护社会的公众利益,以便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为例,都属于这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本位的角度上去讲,企业首先要生存下去,获得经济利益,这样方可以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将社会责任给承担下去;如果有冲突发生于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就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要求来处理。企业需要结合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来有机结合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寻求一个契合点。

4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4.1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以《公司法》为例,仅仅原则性的概括了一下,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并且没有制定规定来对利益相关者有效保护;在这样的条例下,部分公司就不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认为只要依法经营,不违反法律即可,不会积极主动的履行社会责任。研究发现,在很多单项法律中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如《产品质量法》、《劳动法》等。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的宽泛,如果法律规定形不成一个完善的体系,那么企业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也无法有效执行下去;且法律都是独立存在,涉及到多个法律部门,那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容易混淆,或者出现空白问题。

4.2需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惩罚力度

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没有严格惩罚企业的各种违法行为,这样法律的威慑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但是造成的后果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严格惩罚那些违法企业,促使其他企业将社会责任给充分纳入到考虑范围中。在食品安全方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如何依据法律规定,促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饺子事件发生之后,涉案公司的总经理以死谢罪于国民。在本案件的处理中,检察机关将劣质食品的制作设备给没收和销毁了,还将一系列的强硬措施给运用过来,如取消许可证书、封闭工厂等;处理完之后,韩国还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改革,明确用保健犯罪来定义有害食品的制造行为。

4.3没有足够的法律执行力

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都从属于道德范畴,在现阶段我国发展中,将经济建设作为核心,那么就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虽然部分规定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却在较大程度上破坏到生态环境,法律却不处罚这样的行为。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等,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会频繁出现,如果这些法律无法彻底贯彻落实,那么法律的意义就得不到保证。

5经济法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完善措施

5.1对法律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研究发现,《公司法》集中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那么在日后的完善当中,就需要将《经济法》的核心作用给发挥出来,对《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健全和完善,解决出现的问题,构建一个系统的法律体系。首先要细化目前的法律规定,比如在《公司法》中,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明确要求,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确规定出来,如果这些责任得不到履行,需要追究企业法人的相关责任,同时,在其他的法律体系中,也需要进一步细化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给构建起来,结合过去的信息披露情况,将对劳动者、消费者、债券者、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责任给纳入进来。

5.2对民间组织力量进行强化

研究康菲案件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在法律诉讼中属于弱势地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借鉴过来,将组织力量给引入进来,如行业协会等,以便更好的保护个体权益。以美国为例,职工的利益由美国工会反映出来,对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有效保护,如工作环境、社会福利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首先同企业积极协商,无法统一意见之后,就需要将压力施加给政府,以便达到保护个体权益的目的。这样工人个体的局限性就得到了克服,工会与企业直接开展谈判,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可以得到有效强化。仅仅依靠政府或者企业自身,社会责任都无法得到推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公众的监督力量有效强化,促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为了更好的保护职工权利,可以将美国的工会制度借鉴过来,成立相应的组织,将员工的根本利益给反映和维护下去,并且积极与企业政府等进行谈判,促使员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有效落实。环保组织需要推动环境保护的进展,以康菲案件为例,相关的环保组织就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如渔民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促使社会的公共利益得到维护。

5.3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给构建起来

企业自身也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从法律角度上来讲,需要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报告制度给构建起来。企业要将公司法、消費者权益保护法等方面法律法规给严格贯彻落实下去。我们以韩国三星为例,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事务局,在管理当中,加入了经济、环境、社会责任等方面指标,并且每年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给树立下来,我国企业也可以将这种做法给借鉴过来。但是在现实当中,部分企业可能无法深入认识社会责任,因此,就需要将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给构建起来,并且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加入本方面的内容。

5.4增强法律执行力

企业虽然对公共利益造成了较大损害,但是却没有对其有效的警戒,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严格的执行法律。我国大部分法律仅仅是从原则上规定了公司社会责任,没有统一认识,这样在实践中就会有诸多问题出现。并且,仅仅对法律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是无法有效实现公司社会责任法治化的,政府还需要科学严格执法,将自己的职权给切实履行下去。要做好执法监督工作,坚决严厉查处出现的贪赃枉法以及各种渎职行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身财产会直接受到安全问题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充分重视安全问题。

5.5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给构建起来

如今,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到我国市场,为了统一于世界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我国就可以将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借鉴过来,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给构建起来,详细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劳动法》、SA8000标准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科学制定;因为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开始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世界当中,那么在法律层面上,也需要接轨于世界惯例,这样方可以促使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6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近些年来才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但是却引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关注。我国大部分企业只顾发展经济利益,社会责任遭到了忽略,这样就容易出现诸多的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经济法可以有效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因此,就需要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细化法律规定,将民间组织力量给引入进来,严格科学的执行法律等,促使企业能够将肩负的社会责任给切实履行下去。对于政府来讲,还需要将引导监督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政府对角色合理定位,将现代化企业制度给构建起来,实现政企分开。

参考文献:

[1]钱镜伊.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J].职工法律天地,2014,3(10):123-125.

[2]胡元聪.外部性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8,4(19):55-57.

[3]高建勋,王昌林.经济法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江南大学学报,2008,5(19):66-68.

[4]程信和.经济法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甘肃社会科学,2011,4(18):55-57.

[5]严霞.经济法视野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探讨[J].华人时刊,2011,4(17):99-101.

[6]温明月.探究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商场现代化,2015,6(13):133-134.

[7]宋志强.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商品与质量,2015,6(11):55-58.

[8]刘慧英.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科技展望,2014,7(22):234-235.

作者简介:

4.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篇四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一、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随着交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交换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愈发突出。特别是买方市场形成并成为常态以后,信用交易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商品交换关系也更多地表现为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进一步完善这个体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从近几年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信用环境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经济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一些经济利益主体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乘市场发育不成熟和市场体制不健全之机,肆意扰乱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特别是近些年来,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骗汇、非法集资、恶意合同违约、故意拖欠债务等违法犯罪现象严重。即使在不违法的界限内,也存在着大量失信违约现象。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失信现象,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经济进入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的程度越来越深,信用缺失的问题不解决,将干扰我国的对外开放,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所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必须着力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近几年先后部署并开展了一系列打击走私、偷逃骗税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出台和修订了一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权责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和执法体系,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有效地遏制了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蔓延的势头。两年多来的专项整治斗争,着力解决的是市场领域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强、行政组织推动、依靠社会力量联合实施等特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必须看到,专项整治是一种事后解决矛盾的办法,为治本创造了良好氛围,但很难根除滋生经济秩序混乱的社会土壤,整顿过后秩序混乱的现象还有可能复生。中央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治本主要是指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度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建设就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形成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抓好关键环节,建设长效机制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规范诚信的社会机制,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它对于失信行为具有记录、揭露、预警和惩戒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遏制市场交易当事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造成一种“违规失信,处处制约;诚实守信,路路畅通”的社会氛围,使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诚实守信者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和保障,从而有力地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注重抓好以下关键环节。完善社会信用法律。立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运行规则,以及政府部门的公共信用服务和监管等,用法律加以规范,使关系社会信用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利于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目前,我国协调交易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已有不少,但社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还有空白,应当抓紧建设,逐步完善。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道德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支撑,主要依靠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信念、文化习俗和社会舆论来维持,从对人的人格、品质塑造和社会评价上形成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力。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把诚实守信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社会信用体系覆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务、信息等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的体系。社会信用缺失,严重损害中华民族明礼诚信的道德传统,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亵渎。因此,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道德为支撑,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诚信的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使社会成员树立诚信方面的道德意识,重视他人和社会对自身信誉的评价,增强对各类失信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誉从信来,人无信难立,企无信难兴。我们要通过诚信道德这个支撑力量,使我国的信用体系形成最广泛的社会自律机制和道德评判机制,引导和约束经济活动主体守信践诺,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而健全的信用体系则是产权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市场主体才会产生追求长期经济利益的动力,事事处处讲信用、树信誉;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才能保护产权不受侵犯,保障产权的合理收益。抓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公开政府信用信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政府各部门,包括有政府背景的特殊企业和公用事业单位,掌握着大量管理对象的信用信息。目前这些信息主要用来为内部监管服务,很少向社会提供。

5.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篇五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审核、企业文化等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改革和创新愈加重要,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经济管理体系,以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满足新时期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发展要求。

1.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

1.1 内部审核和控制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仅是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更是参与市场竞争,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作用和范围来看,企业的领导层在制定管理措施时就必须要结合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效益目标以及产品开发研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以确保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管理者还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对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在时代发展下不断创新和完善,促使其作用最大化发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1.2 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考核

管理者要具有大局意识,把外部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内部实际状况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分析,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创新和调整,从而使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大都是由管理层的领导者来直接指定的,同时授予一定的职责,以确保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进而更好的实现创新完善,因此,就必须要在市场环境下,进一步强化对经济管理体系的评审和考核,评审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发展方案和企业实际相一致。

1.3 对产品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改进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产品生产过程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要实现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就必须要对内部生产过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在采购环节,要保证采购活动和管理制度是相一致的,不仅要保证物资采购的质量,而且更要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健全完善的长远发展方案,对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相应的创新优化。

2.可持续发展下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对策

2.1 创新经济管理组织机制

传统的经济管理组织机制过于强调组织结构的稳定性,这样很容易造成的一个现象就是企业信息的来源单一,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传达不及时不完整,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意识也由此降低,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基于此,企业管理层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对现有的经济管理组织机制进行创新完善,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要协调合作,一方面要对领导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思想高效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信息交流的时效性,部门间形成一个有机协作整体。此外,管理层也要积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实行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形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效率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协作,而对资源共享机制进行创新完善则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保障。企业管理层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具备正确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以及合作意识,注重和其他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不断拓展外界交流范围,在相互学习交流中提升自身实力,对之前部门的划分进行优化,积极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打破部门间的交流限制,确保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从技术、知识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提高内部交流机制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市场环境的客观性要求。

2.3 创新理念和制度的与时俱进

要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创新,首先就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确保了在制度的先进性下才可以保证经营模式、经济目标顺利实现。企业的制度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内部资源组合的科学性,只有保证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完善健全,才可以实现内部资源整合的优化,顺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一个完整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激励体系的构建,而且也可以使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得到顺利实施,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文化氛围的带动来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3.总结

6.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问题 篇六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在欢呼社会进步的同时,越来越为社会不公平和腐败现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所困扰,并由此而导致社会各界对社会公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平;关系

一、正确理解公平的涵义

公平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人们对公平的理解并不相同,且许多人在公平的理解上存在偏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公平的涵义。

首先,我们通常说的公平至少可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不同的范畴。经济公平主要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各个经济主体能够实现等价交换。社会公平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享有均等的机会,拥有平等的权利,特别是拥有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其次,从动态层面来看,公平又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三种状态的公平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和保证,公平的起点和过程最后都要通过结果表现出来,并且要受到结果的检验。结果公平是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最终目标,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都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因而我们在谈论公平问题时,不光要看结果是否公平,同时要从起点和过程的角度来衡量是否公平。在解决公平问题时应当三者兼顾,不可偏废。

二、全面地理解“社会公平”概念

社会公平具有十分广泛的含义。从社会角度看,它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法律、文化、道德、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方面所受到的公正、平等待遇,即表示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从经济角度来考察,社会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在财产占有、产品支配,以及就业、生产、分配、交换、收入、消费等方面所得到的平等。

首先,社会公平要求人们参与经济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上的均等。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平等地位;二是指人们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平等。显然,这两层含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在均等的生产条件、劳动权利、收入分配标准下,获取相同的经济效果。然而一些非经济因素,诸如人的天赋能力、受教育程度、劳动经验、人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以及自然条件等,也会影响人们最终获得的经济利益。因此,即便在均等的条件下,也未必取得相同的结果。

其次,社会公平要求与效率相统一。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两大主题。效率的提高必然依靠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又取决于劳动者对自身经济利益实现公平与否的感受。因此,只有精心自觉地去协调它,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一致相互促进,在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三、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辨证关系

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之间是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辨证统一关系。

首先,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动人们思想观

念的更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宏观上促进社会公平;而且在微观上有利于增强经济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整体意识,实现社会公平。

第二,强调社会公平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要求市场经济系统内部各类经济主体必须按照公平、规范、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平等地参与竞争,保证市场竞争公开、公平和公正,使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强调社会公平,改变高低悬殊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做法,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更有凝聚力的市场经济系统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这对于发展市场经济是必不可少的。强调社会公平,对高收入者征税,对待业者和低收入者实行救济、补助等福利措施,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的社会保障体系。它不仅有利于企业减员增效,也有利于企业破产法的实施,对那些负债累累、扶助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从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强调社会公平,消除两极分化,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有序发展。

其次,二者也有矛盾和对立。

第一,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危害社会公平。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市场机制既有调节供求、有效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危害社会公平。这在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其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原则,会导致收入严重不均,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够完善,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商品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易于诱发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择手段的经济行为,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等。其二,在市场活动中,商品交换要以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这就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对货币的神秘感,认为“金钱万能”,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从而诱发拜金主义思想。一些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利用权力和工作之便,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腐败滋生蔓延,危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其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既有同一性,又有矛盾。市场经济对解决环境污染、公共消费品生产、公共设施建设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劳动力,一些企业和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作出某种抉择时,过多地考虑个人或小团体的物质利益,产生利己主义、本位主义思想,无视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这就使经济主体在权利和义务、地位与作用上产生不平等,危害了社会公平。第二,如果片面强调社会公平,则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社会公平,不能任意夸大,片面追求。例如,强行拉平人们之间的分配收入和财产,抹煞了劳动差别,实则剥夺勤奋苦干、贡献较大者的劳动果实,去添补懒惰、不思进取的“饭锅”;使得更多投入、更善于经营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也滋长了懒惰依赖之风,从而造成经济的低效率。又如,片面追求社会公平,为了保障职工不失业,通过政府行为或其它行为去阻止企业减人增效和企业破产,这在客观上起着保护落后、支持缺乏责任心的行为和懒惰态度。再如,西方国家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广泛福利措施,这些政策的确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是又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竞争,牺牲了效率,以至出现“英国病”、“瑞典病”,经济增长减缓。

四、当前我国财富收入分配中的当前我国社会公平的特点、现状、成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收入分配中的社会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及公正体系中处于重要的甚至核心的地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但一个国家、社会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实施的水平会严重影响其它公平实施的状况。

我们在讨论财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注意到竞争结果的不公平,却同避经济生活中规则的不公平(起点与过程的不公平);当然也不能把社会公平看成仅足财产的分配过程,并因此把社会公平看成是国家职能“必须强化”的合法依据之一,把财产所有权和市场配置资源视为社会不公正的原因。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一个同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本价值体系。盲目或无原则地追求平等或“公平”将导致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过度干预,进而造就一个职能、规模和占有资源都不受限制的政府,而过分。大”而。强”的政府对市场社会来说决不是福音,它将对市场和公民个人的自由及公平竞争秩序构成威胁,市场机制将无从发挥作用。这一切都是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相悖的。

我国现阶段是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等突出问题。目前中国社会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整个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的日趋失衡。而其特点不光是指各阶层人们的财富收人差距存在着日趋失衡的现象,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用不公正的手段获得或者说是凭借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换取财富的现象(这是最大的特点和根本点)。目前中国公众最深恶痛绝的恐怕并不是财富收入差距的日趋扩大.而是那些贪污受贿新权贵的以权谋私。当前我们无法接受的社会现实或现状是:一方面是少数权势者凭借特权成为暴发户,另一方面却是千百万普通劳动者被迫下岗失业,陷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存权失去保障;社会财富主要不足集中到勤劳致富、守法经营者之手,而是集中到了特权持有者、攀附权势者、贪污腐败者之手。

当前我国财富收入分配公平日趋失衡的成因主要有:

其一,一次分配存在缺陷。对此。至少有两大不利因素:一是一次分配制度没有法制卜的保障。如中国尽管有最低工资制度,但法律名存实亡;并H最低工资制度在多数情况下只针对城市居民(不包括农民和在城市的农民工)。二是结构性的经济垄断。经济垄断对城市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差异影响最大。在“抓大放小”中的“抓大”策略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一些巨大无比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也往往是垄断企业.如电力、铁路、电讯、银行、证券、保险、烟草和石油等。尽管不同行业的收入不可能平等,但收入差异过大现象主要是通过垄断行业造成的。越是垄断性的企业,工资管理越是失控。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要这个结构存在,不仅改善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失衡情况没有任何希望,丽且也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其二,公共服务没有到位。公共服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以钱为本”,那么就难以提供真正的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应当说是有效改善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失衡状况的手段之一,也是政府二次分配的主要内容。但现有的公共服务显然没有对改变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失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首先是公共服务的不足,甚至缺失。更为严重的是,现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大多都是向有钱人群倾斜的。无论是教育、医疗和公共交通等穷人都遇到种种障碍,尽管所有这些领域较以前都有较大的发展。

其三,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一方面,国家用于改善基本民生方面(如社会保障、扶贫解困、义务教育以及公共卫生等)的资金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豪华性的公共投入(如楼、堂、馆、所等的基本建设及高比重的行政公务开支等)比例过高。

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和方法

实现社会公平不是要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相反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来推进社会公平,同时也借助其他身段来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目前,我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科学的社会公平观。

首先,我们所讲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社会公平只能是在效率基础上的公平,离开效率基础的单纯公平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追求的公平应以保障最低限度的效率为极限。其次,我们所讲的公平是有差异的公平。不承认个体差异的公平表面看来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没有差异的公平也是不存在的,差异性公平才是现实社会中真正存在的公平。当然这种差异性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不能超越社会的心理承受底线。再次,确立科学的公平观还应懂得: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社会公平是一种目标,是一种追求。是需要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我们需要为实现这种理想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地位。一要加快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公平竞争。二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减少市场主体起点的不公平。三要加强市场监督,严厉惩治各种违背市场公平规则的经济行为。四要推进劳动力和要素的市场化,矫正不合理的要素价格,调节劳动和其他要素以及各要素报酬之间的比例。五要强化垄断收益的分配管理和调节,减少或消除由于垄断带来的不合理超额利润。总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的优势和实现经济公平的本性。

(三)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无论起点如何如何平等,过程如何公正,其结果总是有先后胜负之分。因此,政府必须从公平与公正的出发,从关注经济建设转向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具体而言:一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完善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减少对生产领域的直接投入,加大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二要改善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也是保障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通过对高收入者和高消费者的高税收,可抽取高收入阶层一定数量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阶层,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应享有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一些做法,实行累进税率制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资本利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和消费税等针对富人的税种。三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不仅关注过程的社会公平更要关注结果的社会公平。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对社会公平与否有切实的感受。因此,要在鼓励和保护勤劳、合法致富的前提下,加强对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保护。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应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四)强化社会整合机制

现阶段我国公平问题突显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市场不规范,经济秩序混乱,以及社会其它领域中同样存在的管理失范。即拿1994年通胀中的情况看,由于秩序混乱和失控,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实现和利益交换就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于是纷纷采用涨价这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垄断价格到处出现,不规范的“泡沫经济”猖獗,“暴利”现象成为高收入阶层获利的突出方式。由此而刺激投机行为、寻租行为、欺诈行为、犯罪行为的滋长,促使政府腐败现象恶化。这可说是一场社会整合的危机。因而,要造就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格局,必须强化社会的整合机制。根据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经验,“软政府”的管理失范和社会整合危机将沉重打击工业化的进程。所以规范市场,使竞争有序化,防政府必须能够有效管理社会,止秩序混乱和失控,防止社会行为的非理性和盲目性。从这一要求出发,政府必须尽快加强自身的调控能力,提高自身的管理功能,尤其要强化中央政府的调控权威。同时,必须强化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坚决消除盲目的集权倾向和实际管理中的自行其是并存的状态,坚决刹住以“敢闯、“变通”、“绕道走”的名义抵制政令,为“小地方”、“小群体”、“小部门”谋取特殊利益的行为。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在体制上和方法上阻止政府权力向市场生活中的不正常的渗透和市场交易行为中向政府行为的渗透,切断社会中的利益集团向政府行为游说,企图左右政府决策的通道,保障政府体系运转的整体健康。

(五)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事业是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社会救济和从事公益活动,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捐赠可以弥补公共财政之不足,客观上起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作用。慈善事业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还有社会与政治的,能发挥市场和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赢得弱势群体对社的认同。目前我国慈善机构所掌握的资金总额还不到GDP的0.5%,而美国每年捐赠的慈善资金高达GDP的9%。积极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建立全社会认同的慈善环境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明确目标,激发斗志。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使人们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和慈善事业可以更加促进这种公平,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7.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篇七

一、发展碳会计的必要性

1. 低碳经济和碳会计概述。

低碳经济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 以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以缓解温室效应的经济发展形态;碳会计则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的以货币、实物或文字表达形式对企业履行碳责任的确认、计量和考核制度。目前, 低碳经济的热潮已经席卷了全球, 这股热潮给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较为沉重的经济发展压力, 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虽然国内产业转型无法在一夜之间完成, 但通过践行低碳经济的理念, 我国大量企业势必能够找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

2. 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 低碳经济将成为人类继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次革新, 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大潮, 已经开始纷纷推出碳会计相关决策, 并将低碳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低碳经济形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开始从负债、资产、收益等各个角度分析低碳带来的影响, 并建立了碳会计的核算机制。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 社会各界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低碳环保布局, 企业也将因此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

二、构建企业碳财务体系的策略

1. 计量碳会计。

碳会计的核心工作是计量并确认企业的碳排放权利, 为企业后续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低碳形势下, 企业应将和自身利益相关的成本变动计入到企业的整体财务系统中, 从而获取准确的计量数据。当前的计量工作最常见的三种观点包括存货、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 排污管理企业参与到排污交易中有可能因此投资而增值。排污权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 为避免超限排污的情况出现, 企业一定要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排污权, 企业只有在产生了排污量并履行排污权的企业才应付费。

2. 披露碳会计信息。

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可能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企业的碳会计体系也要将此因素考虑进去。企业应该拟定详细的计划或策略分析碳排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收益, 详细分析并披露企业的碳会计信息, 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碳会计信息的主要披露内容包括温室气体的减排管理和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核算, 另外还包括单独贡献、减排责任的气候化治理以及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减排目标、战略、风险、机遇等。审计、核算以及管理将共同构成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框架, 此三项工作之间联系紧密, 对碳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构建企业碳管理会计体系的策略

1. 交易、核算与管理。

交易、核算与碳排放的管理是最重要的三项工作, 是企业实现低碳减排的关键, 企业应更多地重视对低碳技术的开发, 并切实落实好节能减排相关工作, 从原材料的购进到生产、运输, 直到销售等过程采取全面完善的管理措施。低碳管理会计主要包含生产于运行、交易、贸易、成本控制等内容, 只要切实履行职责, 做好以上工作, 就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加企业效益, 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同时推动企业生产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发展。在目前的传统财务管理工作领域, 对企业周围的环境暂时不需要考虑, 但随着低碳经济下碳会计制度的建成, 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因此企业必须综合全面考虑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优化企业的财务决策方案, 分析研究核算碳成本的有效方法。

2. 提供合理的核算框架。

核算框架可以说是整个碳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领域, 企业应从环境成本会计的角度出发, 对循环利用成本、处理排放污染物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原料成本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从这些成本中分离出和碳排放有关的交易成本, 先分类, 再累计计算。在实际的工作中, 企业采用核算成本的方法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 而不同的核算方法也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企业的环境经营管理中, 根据战略管理的会计、战略成本管理, 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交易等内容来看, 企业如果能够对碳会计核算的框架进行全面的分析, 就更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交易管理系统和碳排放管理框架。此外在整个碳管理会计核算体系中, 会计人员本身也是应该考虑的内容, 他们可以设计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并协助管理者对各项措施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结语

市场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功能, 但也有缺陷, 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约束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帮助企业实现低碳经济。通过税收, 国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情况, 而这也是企业实行碳会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晓俊, 谢慧珍.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体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 2013, (8) :171~173.

[2]李坤蓉.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研究论述[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24) :170.

[3]辛宇琦.从低碳经济看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 2015, (1) :6~6.

8.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篇八

因为现存的世界经济行动的关联(交易联系)关系,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变化必然会产生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有鉴于此,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必须重新对国际经济法律体系进行构建。

可以说,现有的国际经济法体系是以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核心构建起来的。

国际经济法涉及领域

一部分持“广义说”观点的学者强调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即使是各个国家内部的经济运行也必然存在联动关系,所以国际经济法应当有所涉及。法律首先是以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如果涉及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就应当纳入到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当中。因此,只要是关于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国家和私人之间的民事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属于国际经济法的所涉及到领域。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根据国际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国际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经济关系,它是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而它规范的对象是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行为。对于私法主体之间跨国地贸易行为是由国际私法加以调整的。国际经济法规范国家行为,国际私法规范私人行为,从学科分类和体系构建上这本身没有什么疑问。但是这种体系划分本身就割裂了国内法与国际法,私人行为和国家行为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之下,新的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应当包含国际经济关系的方方面面。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角度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对于任何一个参与到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国家来讲,其国内的经济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经济相连。所以从体系上讲,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除了规范国际经济关系之外,还应当包括间接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国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法除了包括那些直接规范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而且也包括通过规范国内经济关系而间接作用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单纯的国内法律规范。

世界经济法律体系

世界经济法的基本框架由其所规范的目标来描述清楚,而它的目的是用法律规范世界市场秩序。这一任务在原则上区别于法律对国内市场的规范任务:首先,它使世界经济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成为可能,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交易秩序,最终在长期稳定的交易秩序下完成的商品交易会成为国际经济主体之间市场分工的基础。对此,应当制定必要的规则作为经济主体之间交易的法则,稳定交易秩序。其次,一旦交易法涉及因为市场失灵而导致国家干预时,特别是为了保护特定的总体利益(国家、公共利益)时,国家、国际组织在法律框架内适度的影响国际经济运行就成为必要,对此所制定的法律制度被称为是干预法。最后,是一项法律的任务,它保障世界经济秩序不因国家干预而导致分裂,它原则上确定在经济交易中的国家干预的界限,并且区分私人因素和公共经济因素,对于这些必要的规范称为是秩序法。 这样,在正常的世界经济运行中就形成了以私法主体之间交易为基础,以国家干预为例外,以规范国家干预为保障的世界经济法律体系。

交易法

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不是国家或政府之间的经济交换,而是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也就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世界经济联系从本质上来讲是世界范围内市场形式的私法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对于经济全球化而言,不能不正确地对待世界经济的“私人化”趋势。这一趋势从结果上符合由经济主体组成的世界经济社会的图景,世界经济体系正是通过各国经济之间联系建立起来,并且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作为世界私法社会基础来对待。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的私法关系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经济关系,其次才是诸如婚姻、家庭等私法关系。

经济交易的标的实际上是经济主体让与和交换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包括所有权和其他支配权)以及经济产品的让与或交换。世界经济法律制度首先是确定哪些可以成为经济主体,而这些法律制度大都来自各个国家自己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主体法律制度,例如民事权利、行为制度,主体制度等等。其次,作为世界经济交换的基础性前提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制度性地确立和保护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的所有和支配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世界经济交换的起点。最后,世界市场上的经济交换是通过世界范围内有效的债权法律制度得以实现的,即全球化的交易规范,它保障了作为经济交易的约定得以执行(主要指向的是合同法律制度)。

干预法

毫无疑问,市场经济需要政府适度干预,目的是消除市场经济自发调节时产生的不利因素,也因此产生了对市场失灵进行国家纠正的问题,特别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等公法利益。国家干预是在市场失灵或者超出国家经济决策者预期的情况下启动的,它与每一位经济主体来讲休戚相关。

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不同使得他们国家干预市场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中,每一个独立的生产者承担生产费用并且参加到世界经济交往当中,其目的是要其它国家的经济主体分担生产费用,并获取经济利益。因此,需要公众承认的国家干预,目的是控制私法主体的行为,以至于能够照顾到公共的利益。因为,依靠公法手段实现他国经济主体的私法权益,这本身也是有关于自己国家的公共利益。但是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国家干预加以规范,使国家干预具有全球性的特质,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与世界同步。不论是国家干预法,或是国际干预法来讲都是世界经济法的一部份。

秩序法

9.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发展与民生 篇九

体制是协调和维持人与人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是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机制。体制改革则是要改变现有的行为规则,实质上就是要改变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这就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同时受益,这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影响。这样,体制改革起点选择合理性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尽量使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能受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以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

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公有制经济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实现目的的手段又是什么?作为80后的我们,希望从民生的角度说说近一年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大小事,通过梳理各种媒介的信息从另一个视角来观察中国年轻一代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发展的状况。

结合实际,那么现在中国年轻的一代.但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第一,他们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出生在一胎化政策的年代.因为有了选择性的流产很多家长选择要男不要女,后果就是现今男人的数量超出女人数量的3千万.这个差别让社会存在一种潜在危险,但没人敢确定;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男生们可以到其它国家找女友.年轻人里的大多数都受过不错的教育.中国这一代的文盲人数少于百分之一.在城市里,有80%的学生上大学.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在变化的中国。今年,年龄超过65的人口已经达到百分之7点几,到2030年人口老化会达到15%.大家也许知道我们的传统是年轻的这一代有义务供养老的一代,在他们生病时候照顾他们.这意味着已成家的年轻人将需要供养4位父母他们的预期寿命是73岁.年轻一代的日子确实不是那么好过.大学毕业生的供应超过需求.在城市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大约在2560人名币一个月,但平均的房屋每月租金超过3250人名币.那怎么办呢?他们只能一起住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就为了省钱他们称自己为“蚁族.”至于那些打算结婚还要买房的人,他们认识到自己要打30-40年的工才能买得起一套住房.美国的比例是一对夫妻5年的薪水可买一套房,但在中国需要30-40年因为房价的高涨.在两亿的离乡打工族中,60%是年轻人.他们觉得自己有点被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他们大多数都不想回农村,但在城市他们没有归属感.他们的工作时间长薪水却相对较少,社会福利也不多.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像失业,通货膨胀,银行贷款政策紧缩,人民币升值,或是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需求的下降.去年,一场悲剧在中国南方的设备生产工厂发生了:13名工人年纪在20岁左右自杀,就像是一场传染病一样.只是死亡原因不同.整个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家开始关心这些工人身体和心理上的孤单.有些选择返回乡村的人,当地人十分欢迎他们回乡,因为他们在城市获得了知识,技术,和人际关系,通过互联网的帮助,他们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在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将农业升级并创造更多商机.过去几年里,在临海区域,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收入不平等.导致整个社会都感到沮丧因为他们失去了一部分的流动性.同时,针对富人和有权利人士的怨恨与憎恨开始蔓延.所以各种对腐败或是官商勾结的指控都可造成社会的谴责甚至**.通过观察新传媒:微博上一些最热门的话题,我们可以更了解年轻的一代.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年里,大量的城市化发展让我们看见了很多有关强拆私人住宅的报导.这些新闻引起了年轻人的不满和失望.过程中有时有人死亡,也有人以自焚来抗议.当这类报导大量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时候,人们强烈要求政府出面制止.好消息是在今年早期,国务院在房屋申请和拆建方面颁布了一项新政策同时允许法庭传唤那些强拆的地方政府官员.虽然年轻的一代确信自己在政策制定上的影响,但在自己生活方面的追求上却有点找不到方向.中国很快会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这还不包括在中国人在欧洲和其它地方的消费.但这其中一半的消费者收入还不到12800人民币.他们根本就不是有钱人.但这些名牌手袋和衣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个女孩在一个相亲节目上公开表明她宁愿坐在寳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脚踏车上笑.但当然还是有年轻人觉得寳马脚踏车都无所谓,只要能开心就好.“裸婚"现在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是一种流行的现象.他们不是在婚礼上不穿衣服,但已经决定要在没有车房,没有钻戒没有婚宴的情况下结为夫妇,来实现他们对真爱的承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市场,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在此潮流中,中国利用自身优势和利用外国技术资本等优势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回顾这30年,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大(特别是富人),中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言,它是目地,但对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标来说,它又是手段,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同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紧密相连。只有改革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发展,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的生产力。

而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却势必付出相应的代价。让民众担忧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有毒食品.还有有人发明了山寨版牛肉.这种牛肉精包含多种成分如果 把它们涂在鸡肉或是鱼肉上面,那就鸡鱼肉看起来就像牛肉了.最近,民众们开始担心食用油,原因是有上千的人发现餐馆使用的油是加工过的阴

沟油.这类现象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众的强烈不满.幸运地是,我们看到政府更及时和更平常地来消除公众的担忧。

经济发展仅仅需要硬件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单一和可怕的,7月23日的温州动车事故震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由这样一起特大交通事故,我们想到了很多。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就跟动车、高铁一样,令全世界羡慕,然而,在满足速度追求与速度激情的同时,可能会抛弃很多,忽略很多,比方说:能不能让我们去喝一杯放心的牛奶,能不能让我们住一套屹立不倒的楼房,能不能让我们走在城市里马路上时候不要出现突然的坍塌?能不能让我们坐一趟安全抵达的列车?能不能让发生重大列车世故的时候先别把车头埋掉?也许这些都是特例,如果把它整合成一句话的话,就是:能不能让人民的幸福享有基本的安全感?不少网民在微博上质疑了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人,央视新闻频道的主播也点评动车事故称“中国请你放慢速度的脚步,走得太快,不要把人民的灵魂落在后面”。

“幸福”是近两年中国的流行词汇。幸福不单单只是和个人体验和价值观相关,更多的,它与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在思考:我们是否要牺牲我们的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我们要怎样进行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来应对经济的发展,并且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这个系统的自我修正能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接受在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让人们在这么多冲突的情况下还能感到满足?我想这些都是中国人民需要回答的问题,而中国的年轻一代将在改变这个国家的过程中也改变自己。

10.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篇十

浙江农发澜海实业有限公司开发运营的杭州(楼盘)湾江南生态城(杭州湾旅游商贸综合体)荣膺“2013中国商业地产金地标·旅游商贸新地标大奖”。杭州湾江南生态城何以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全国性商业地产大奖?日前,浙江省农发集团总经理助理、浙江农发澜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德荣介绍阐述了项目前瞻性的市场定位和独特的开发思路。

问:随着住宅市场调控的深入和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商业地产的开发热度不断上升。您如何研判中国未来十年商业地产的发展态势?

答: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急剧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推进“三化”同步战略、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关键阶段。放在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来思考,才能对未来商业地产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前瞻性判断。我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将在以下四个方面产生巨变:

第一个方面是老龄化社会来临。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据预测,我国老年人口2050年将达到峰值即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老龄化社会特征是今后发展商业地产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产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未来农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市场对食品安全、绿色生态的需求,机械化、信息化手段的普及以及生产规模化,使得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成为必然;未来现代制造业的产能布局将进一步摆脱上游资源和终端市场的物理距离限制,更注重人才、技术、品牌资源的获取便利性,形成产业虚拟核心价值集聚的态势,与服务业的界限被模糊;未来服务业将空前发展,行业领域不断拓展和细化,并将逐步侵蚀第一、第二产业的边界,对产业的划分和演化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这对未来商业地产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和导向。

第三个方面是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用四句话来定义新型城镇化的“新”,即:突破城市的边界,扩大资源的共享,强调生态的保护,延续文化的传承。新的城镇化,就是让社会福利资源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更大范围地为公民所享;新的城镇化,就是注重“人的城镇化”,打造具有优美生态环境、可靠社会保障机制、延续性文化传承和久远生命力的社会群落。如果一提城镇化便简单的将其理解为依靠传统房地产扩大城市地盘,将误导商业地产走传统城市化的老路。

第四个方面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随着中国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中产阶层不断扩大,居民个人财富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更为个性化的追求,特别是由于环境破坏对生活环境带来伤害,绿色生态、安全环保、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文化修学等将成为主流的生活消费方式。未来商业地产的发展必须研究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有别于过去10年处于黄金期的住宅产业,未来10年商业地产的发展会更加注重差异化的定位和运营。产业导向和消费导向,是未来我国商业地产的两大主要风向标。

问:越来越多的国内房地产企业宣布进军商业地产领域,但是如果不科学规划、理性定位,商业地产

过热开发导致的过剩有可能无法避免。您认为中国的商业地产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

答:商业地产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是,按照产业导向和消费导向实现产品及模式的创新,引领中国商业地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结合规划建设“杭州湾江南生态城”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我们提出了几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

一是产业紧密结合型的地产。今后的产业地产开发将更依赖于产业的融合发展,展现旅游、商贸、会展、文化、人居等多重功能和空间结构。这类产业融合型的地产,更适合新城镇居民的当地就业、就地发展、跨产业边界交流,在资源相对均衡化的前提下,保障城镇居民具备和大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利和机遇。即使是在大城市内部,这类多种产业紧密结合的地产项目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变工业时代城市从业者“钟摆式”的早晚高峰流动,缓解传统城市规划布局下的诸多弊端,创造更高效、更宜居的城市生活空间。

二是生态养生型地产。市场对具有生态、健康、环保属性的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这对商业地产开发者来说是一个重要信号。新型城镇化势必引发一轮郊区化浪潮,如果一处地产项目能在完善的现代医疗、教育、商务、娱乐保障体系下实现田园牧歌式的生态人居需求,那肯定能在商业地产的战国混战中异军突起。

三是养老地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养老产业有潜力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龙头型支柱产业,关键是开发商要创新运营模式,摆脱纯粹卖房的盈利思路,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中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商要提升整合能力,集聚日用品供应、专业护工、医疗体检、金融保险(放心保)、老龄休闲等专业服务资源,配合信息化系统和物流网络,以养老地产项目为平台,完整地提供专业养老、居家养老服务。

四是文化体验型的地产。电子商务的爆炸式发展,使传统零售业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未来的文化体验型地产,应该是当前城市综合体休闲业态的升级版,借助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稀缺的文化地产项目,比如依托城市综合体较为稀缺的田园风光提供农耕文化的体验,借助高端艺术品的集聚资源打造文化会展和收藏交流的商业平台等等,提升文化体验型地产项目的附加值,增强品牌识别度。

问:“杭州湾江南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模式是怎样建构的,或者说它的优势和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杭州湾江南生态城”是浙江省农发集团商业地产开发的创新尝试,也是集团实现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集聚平台。

该项目位于杭州湾绍嘉跨海大桥南桥头堡,绍兴(楼盘)滨海新城的核心区域,规划占地13000亩,其中建设用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近百亿元。项目突破了传统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属性,意在打破“千城一面、千店一貌”的怪圈,根植于开发商自身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在更广阔的产业发展层面和消费需求层面上,创造出引领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和运营模式,创造一个大型商业地产与生态创意农业主题结合的成功案例。

一是构建国内现代农业智力中心。现代农业是浙江省农发集团的产业根基。通过拓展城市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创意性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元素融入到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架构,是农发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课题。我们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依托集团长期以来积累的产业优势和资源,建设 “杭州湾江南生态城”国家级现代农业总部园区,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农业科研实验、种子种苗培育、农业设施研发、物流技术创新、创意农业运营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集聚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品牌运营等专业人才和资源要素,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创意农业,打造国家级创意农业新平台;开发国际生态农业博览园、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绿色农产品展示

展销中心等,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农商总部经济园区。

二是打造田园生活全产业链。我们充分考虑未来国内消费市场对生态办公、生态度假、生态养生、生态养老、生态居住的需求,以“杭州湾江南生态城”万亩生态田园为基底,构建由田园种养、田园休闲度假、田园科技、田园文化、田园乐购、田园养老、田园人居等构成的田园生活产业体系,打造完整的田园生活产业链,实现区域范围内各种业态的有机互动和聪明生长。依托田园生活全产业链,“杭州湾江南生态城”在未来运营中将突出产业经营和服务增值功能,向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提供多元化、可持续的高端服务,确保整个商业地产项目在生命周期中的健康运行。

1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十一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评价体系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的前身是离任审计,始于1985年。经济责任审计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科学、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法律法规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并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经济运行中许多新情况的出现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有待学术界进行深入的研究。

现有研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策略与审计风险防范等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但是有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少。而且,就目前的研究文献,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单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角度来写的,很少有文献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将针对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方法和评价指标。

(1)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廖洪(2001)研究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包括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成本效益、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等6个原则;郭立宏(2002)认为搞好审计评价的有效措施是要准确把握好审计评价原则,指出应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以法规制度为准绳、权利与责任对等、政绩量化为原则,考核经济责任履行状况。

(2)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蔡春、朱荣、蔡利(2012)认为,以目标经济责任为导向,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为基础,是对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体系与指标体系的一种探讨;刘正午(2003)研究构建了复合审计评价系数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从而建立了含三个一级指标的三层次的复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孔维伟和张海(2012)依托其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应用。

(3)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洪承旭、阎建军(2002)认为,商业银行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发展能力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资产流动性指标和财务效益性指标四个方面予以确定;李晓群(2002)认为,对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审计应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社会贡献与积累状况、投资状况等六个方面来评价。

三、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界限难以划清

虽然领导干部作为部门或单位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和组织者,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负有全面负责,但是,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如因政策变化、行政干预等影响而形成的问题,受前任或历史遗留问题影响而形成的损失等,要分清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玩忽职守还是工作失误、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在实际操作中都难以量化。

(二)过于注重效益指标,对发展能力指标注重不够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于各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基本集中在,其是否履行了其所被赋予的责任,是否完成了委托人交付的任务。这些大多是对效益的审计,而对于其发展能力的审计却很少。本人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对发展能力的审计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很难对其进行评价;二是审计人员职业素质能力较低,未能对其进行评价。

(三)缺乏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高、风险较大的工作,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包括:评价体系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对前任与后任经济责任划分不清;审计资源还难于满足审计评价科学、全面、准确、客观的要求由于目前尚缺乏一套操作性强的审计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不仅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度,而且增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利用价值。

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在受托经济责任观下,如何实现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的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对其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构建一个良好有效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首先,要遵循评价原则,即前文中所说的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成本效益、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等;其次,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将各类不同的评价指标分为不同的层级,以达到对其评价的详略得当。最后,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发布,以使得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勇.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J]. 审计研究,2009,03:21-27+54.

[2]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05:84-88.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2005,05:80-83.

[4]罗韵轩.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2:35-41.

12.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篇十二

所谓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就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相结合,股东、企业、员工利益相统一,员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的一种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推行经济责任制的成效显而易见,农村一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迅速地解决了农民的生存问题。

民营企业在经营体制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国有企业更易推行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如何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执行有效的经济责任制,需要从两方面考虑。

1 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责任目标

1.1 按管理层次设立经济责任制目标

为了有效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应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从经营层到中层管理团队、普通员工逐层分解,确保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每个员工目标相关,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落到实处。

第一层次:企业经营层目标。企业经营层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团队,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经营层目标由董事会批准。经营层目标分为中长期与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一般指3~5年的目标,该目标通常与经营层长期激励挂钩,如股权激励等。短期目标一般指年度目标。短期目标通常与经营层的考核年薪挂钩。

第二层次:中层管理者(部门)目标。中层管理者目标由经营层批准,通常由经营层目标分解而得。中层管理者目标也可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指年度目标,长期目标通常与中层管理者的年终奖挂钩,有一些企业也会将中层管理者的月薪预留一部分与长期目标挂钩。短期目标为季度或月度目标。短期目标与中层管理者考核月薪挂钩。

第三层次:普通员工目标。普通员工目标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通常由所在部门目标分解而得。普通员工目标也可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为年度目标,短期目标一般季度或月度目标,短期目标与员工的考核月薪挂钩,长期目标与员工的年终奖挂钩。

1.2 按业务性质设置经济责任目标

经济责任目标分为财务目标与管理目标。由于不同部门、管理者的责、权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情况设置不同的目标。有的偏重于财务目标,有的偏重于管理目标,有的两个目标并重。如给营销部门的目标设置上偏重于财务目标,在合同额、回款额、项目利润等财务指标上设置较大权重。行政、人力资源、采购等职能部门会偏重于设置管理目标,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采购管理等管理类目标。

经济自主性较大、财务目标比较明确的单位经济指标与被考核者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经营层的考核年薪可以与业绩指标、企业净利润明确挂钩,列举简要公式如下:

经营层考核年薪=K×T×企业净利润

K:其他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得分相对应的系数(0<K<1)

T:企业净利润系数(0<T<1)

同理,企业内部的营销部门、工程实施部门、生产部门都可以将经济指标与被考核者紧密挂钩。

1.3 按企业发展阶段设置经济责任目标

企业各层级考核目标设置应与企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息息相关。指标要反映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特点并突出当前工作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企业效益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但却不是企业发展每个阶段的必须目标。处在开拓创业阶段的企业,可多设置市场开拓类目标,如设置合同额目标。在开拓的1~2年内暂时不设置盈利指标。在企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后,在设置市场开拓目标如合同额、回款额目标的同时,要设置企业的盈利目标如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目标。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还可设置新产品利润等指标。

总之,经济责任目标的设置要体现科学、合理、公正的特点,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与经营的管理水平相适应。过高、过低的目标设置均违背经济责任制推行的初衷。应该设置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另外,企业各层次的经济责任目标的设立,特别是经营层目标的设置必须考虑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性,考虑目标的延续性,以避免经营层只关注实现企业短期目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强化过程监控,规范考核体系

单位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后,需要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强化过程监控和严格进行考核,是单位经济责任制贯彻落实的重要环节。因此,单位内部应该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考核制度,简明、高效、有序的运行程序,标准、实用、精细的目标考核模式,以保障经济责任制顺利开展。

第一,考核中应把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专项考核与全面考核、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等相结合,坚持考核的制度化,避免重复考核。

第二,考核需要加强过程监控,通过过程监控,可以在监控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的同时,保证长期重要目标的实现。

第三,需加强考核的严肃性。首先考核目标一旦设立,不允许随意调整。考核目标确定后与被考核单位签订合同。目标调整需要执行非常严格的程序。其次考核的数据必须准确。公司内部须有相关的对口部门负责指标的相关考核工作,如利润类、费用等指标由相应的审计、财务部门提供。其次考核目标的设立与考核结果导入不因人而异,这是民营家族企业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再次必须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考核奖励,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第四,考核数据最好能够量化,定量指标比较易于考核,评价类指标由于主客性较大,不建议设太大比重。

只有加强过程监控,规范考核体系,才能保障经济责任制的有效开展。

综上,科学、有效经济责任目标的确立,需考虑管理层级、业务性质、企业发展阶段,体现科学、合理、公正的特点。通过过程监控、考核体系的规范,责任主体的落实,可有效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摘要: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全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已达到所有企业数量的80%。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部分企业股东与经营层责、权、利正逐步分离。通过推行民营企业经济责任制,确定经营层的生产经营目标,将企业经营目标逐层合理分解,将各级员工的收入、激励与目标实现挂钩,在有效调动各层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更有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企业效益、股东权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济责任制,激励与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小虎.单位建立有效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J].中国经贸,2012(16).

[2]邓镇伟.浅谈绩效管理与经济责任制考核的统一[J].现代企业教育,2008(13).

[3]韩万.我国家族企业变革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5(16).

[4]吴敏,林波.在“金改”背景下民间借贷出路的调研——以浙江省温州地区小微企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5(9).

[5]王月,卓清纯,叶翀.晋江民营企业品牌建设中政府支持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4(34).

[6]厉以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初次分配改革为重点[J].经济研究,2013(3).

[7]赖平.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5(17).

上一篇:论三毛的写作风格下一篇:中班数学活动:闯关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