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精选15篇)
1.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一
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上)P86~8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估算、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引新:
1、同学们,跟学校一样,朱老师也搬进了自己的新家。出示:这是老师新家的部分平面图。
观察一下,你能求出每个房间的面积吗?
2、书房面积怎么求?口答:2.12×3=6.36(平方米); 客厅面积:4.1×5=20.5(平方米)这两道都是怎样的乘法?(板:小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3、你还会求哪几个房间的面积? 口答:卧室面积、阳台面积。
怎么列式?板书:3.6×2.8=
2.8×1.15= 这是怎样的乘法?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一起读。(揭题:小数乘小数)
二、估算推理,探索方法,:
1、你能先估计一下,卧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生:把3.6看成4,2.8看成3,4×3=12平方米。
有道理,那卧室的面积是比12平方米多,还是比12平方米少?为什么? 3.6比4小,2.8比3小,那它们的面积肯定比12平方米要小,出示:比12平方米少。
把两个因数看成4和3这两个整数,我们可以估计出它的面积比12平方米少,那把它们想成哪两个整数,我们就可以估计出它的面积至少比几平方米要多?
3×2=6 卧室的面积比6平方米多。
卧室的面积一定在多少到多少平方米之间?
也来估一下,阳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这两个房间的面积到底是多少,选择其中的一个自己列竖式来试着算一下。生独立试算,指名板演。
3、交流:
①观察:在列竖式的时候,他们都注意了把什么对齐?(数的末尾对齐)②展示:在计算3.6×2.8时,我看到了这样几种不同的做法。
比较一: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一个过程是小数,一个过程是整数)你认同哪一种? 为什么?是的,与我们计算小数乘整数一样,都是先按整数乘法来算。(板书)比较二:都是按整数乘法来算,一个是100.8,一个是10.08,哪个得数是对的?
生:根据估算结果。
是的,用估算的结果来检验,100.8肯定不对。那得数为什么就是10.08?指名说。
③虽然是算3.6×2.8时,其实我们算的是哪道乘法?(36×28)出示两道竖式:想一想,按整数乘法来算,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指名说,依次呈现过程)谁能把我们推算的过程再完整地说一说。(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就被扩大了100倍,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是10.08)
④像这样来推算一下1.15×2.8得数应该是多少?自己说一说。指名说。指板书:他的得数是3.22,你有什么想说的?(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是先点小数点,还是先去0?(演示)
指黑板的板书,这样我们就算出了卧室的面积是10.08平方米,阳台的面积
是3.22平方米。算对的请举手。
⑤看来,用推算的方法,能帮我们找到小数乘小数的结果。用这样的方法,请你来想一想,填一填,给这两道小数乘小数的积点上小数点。
4、对比猜想,总结方法:
① 你觉得小数点点在哪里,跟什么有关系?
出示四道竖式: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对照竖式:3.6×2.8=10.08 几位小数,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1.15×2.8
几位小数,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8.7×0.9
因数中一共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72.9×0.14
积是几位小数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②讨论: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指名若干说。
小结: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哪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深化,理解方法:
1、带着我们所总结的方法来判断一下:下面每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否正确?
3.46×1.2=4.152
16.4×4.7=770.8
2.5×1.24=3.19
2、根据 148×23=3404,填一填:14.8×23=()
()×2.3=34.04
()×()=3.404
独立填一填,交流:14.8×23=340.4,为什么?
14.8×2.3=34.04 你是怎样想出这个14.8的?
1.48×2.3=3.404,0.148×23,14.8×2.3 不同的填法,共同的地方在哪里?
四、总结回顾,沟通方法。展示四道竖式:
我们的学习,从整数乘整数开始,到小数乘整数,再到今天的小数乘小数,它们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都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
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小数点的位置)虽然小数点的位置不同,但在点小数点的时候,都要去看什么?(因数中的小数位数)
计算教学
融情入理
——对评老师的《小数乘小数》的分析
刚才朱霞老师上的是一节计算课《小数乘小数》。朱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的结合了计算课“情与理”,使枯燥单一的计算课上得丰满而富有内蕴。
一、现实“情境”的导入体现重情为理。
学生对计算学习感觉枯燥,往往是因为所计算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对计算内容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今天朱老师巧妙利用我校新校区学生这两个月经历的最深刻的新校区搬迁的现实情境,过渡到出老师搬新家的情境,从而出示新家平面图,学生的情感牵引自然,促进学生产生计算的现实需求和计算意义,富有思维含量。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情趣化、主体化、生活化的情趣,情多情重,而如此精心的预设是为后面数学化、问题化、有效化的理性复习打下伏笔。情境为纽带以认知为主线,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得情境创设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让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学习数学。
二、在引入中进行复习引情入理。
本课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有:整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积的变化规律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其中小数乘整数是其中的重点。所以朱老师有意修改例题时,加入了书房和客厅面积,学生一方面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另一方面通过列竖式计算面积的思考过程,复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究提供了知识的铺垫。这里旧知的迁移激发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回忆,并大胆猜测出小数乘小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引入至此,学生熟悉的旧知情感中蕴藏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经验将小数乘小数算法之理呼之欲出。
三、在推理中实现转化,理重情牵。
(一)大胆估算,确定范围
估算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计算技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这一技能的培养。特别是本课中,学生对小数乘小数还未掌握,我们就可以通过估算,确定各个房间的面积的范围。一方面再一次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技能,同时为接下来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了一个判断依据。朱老师此处的处理合情合理。
(二)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通过对小数乘整数的回顾,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小数乘小数或许也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再确定小数点”这一方法。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算理推导,此处,如果我们认为“理”就是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而“情”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教师此处重理,带着孩子们一步一步清晰的推理,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因数同时扩大了10 倍,积就会扩大100 倍,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此处的慢,就是顾及学生理解上慢慢吸收,顾及学生推理情感的自然顺滑。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加上教师适当的追问和点拨,学生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并对计算中的注意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在学生利用猜测的方法计算卧室面积并得到正确结果后,朱老师及时引导学生继续利用这种方法计算进行尝试,同时提高难度,让学生在计算后集体交流,说说自己在计算时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数学推理活动中,探索并感受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同时感悟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即转化策略———“将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同时对“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也有了初步的体验。此处的算理的吸纳理解是教师顺应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心理发展规律来教学的,照顾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为加深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联系中呈现情的生动和理的严谨”
虽然本节课练习时间并不多,但朱老师仍然精心的设计了练习,生动多样的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练习的趣味,环环相扣的推导又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本节课多种知识,推理分析体现了数学的严谨之美。
如果说“理”需要我们尊重数学的学科特质,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情”
则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没有情趣的理性是枯燥的、缺少人文关怀的;而没有理趣的感性是肤浅的、缺乏数学品位的。只有情理相融,方能触及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欲望,师生共享数学理性的诗意。
2.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二
一、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课堂学习对教师的引导比较依赖,教师需要注意掌握课堂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进入五年级,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开始尝试独立思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数学教学,教师需要顺应学生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退居引导者的位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来主动掌握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都将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橡皮、文具盒、尺子、 讲桌和正方体魔方、粉笔盒等,让同学们说出这两类物体形状上的差别,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就会发现,正方体的所有边长都是相等的,而长方体并不是. 之后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的情况下继续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二、生活化教学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认知水平,但是仍然是一群孩子,贪玩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如果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枯燥, 学生就会自己寻找有趣的事情, 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教学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致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虽然学生们的天性会导致学生出现不专心、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则能够将其转变为优势. 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渐渐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被生活气息强烈、有趣味性、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所吸引,而不会因为枯燥的数字和死板的图形失去兴趣和耐心.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家里有一块蛋糕,我和爸爸平分,那么每人分得几块蛋糕? ”学生们会回答:“我和爸爸一人一半,每个人都分得半块蛋糕. ”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我和爸爸刚刚要分蛋糕,妈妈回来了,发现我们俩在吃蛋糕,妈妈也要吃,三个人分一块蛋糕, 每个人又分到多少呢? ”学生就会用算术计算,但是1是不能被3整除的,在四则运算中1 ÷ 3是除不开的. 但是生活常识告诉学生们,一块蛋糕是可以三个人吃的,那么每个人到底吃了多少蛋糕呢? 学生此时就会意识到,这是四则运算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对分数产生兴趣,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小学阶段, 学生对于教师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崇拜心理, 甚至有学生将教师视作自身的偶像,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时树立起继续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作为学生们的偶像, 如果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能够让学生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满意程度,从而自觉努力,找寻自身有待提升的地方.
例如“正方体与长方体”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呢? ”学生们会回答:“文具盒、桌子、格尺、饭盒. ”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 “对,你们答得很好! ”“不错呢,非常有想象力! ”但是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呢? ”学生会回答:“魔方、粉笔盒.”除此之外就很难找到其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除了这两样呢? 还有没有别的? ” “回答得很好, 但是可以再想想.” 学生在得到鼓励和暗示之后,就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正方体物品,从而进入更深刻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这样恰当温和的评价和鼓励,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结语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 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认为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正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评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赵娜.小学五年级学生数感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金阿忠.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2(06).
3.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8页信息窗4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用含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经验。
3.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含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三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收集数学中常用的符号,并了解他们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三峡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认识了五级船闸、天下第一门,并且从中学习了有关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咱们学习了哪些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找2——3名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说一说)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峡,学习有关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板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峡大坝真壮观啊!引来不少游客参观旅游。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山城旅行社共收入52.5万元,阳光旅行社共收入47.6万元。(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观察情境图,你读懂了什么?(找中等生回答,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找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的进行板书)(1)山城旅行社比阳光旅行社多收入多少万元?(2)山城旅行社和阳光旅行社一共收入多少万元?
(3)黄金周期间,山城旅行社平均每天比阳光旅行社多收人多少万元?(板书本问题)
(找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提出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如提不出本节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近期学过的内容提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或老师直接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看前两个问题是我们原来学过的内容,咱们课下自己解决好吗?
(如有说出与本课无关、难度太大的问题,建议学生把它放进问题口袋,留待以后解决。)
(2)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三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想一想,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出两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三个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能自己解决吗?它需要几步计算?(自己试一试)
(2)我们能不能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逐步加深难度)咱们在小组内商量商量吧!
(1)出示温馨提示:
①小组长负责分工,组织本组人员积极参与讨论。②想办法分析数量关系。
③想一想,列综合算式时先要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遇到用原来的符号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时,怎么办?
④小组共同完成综合算式,并讲明列式的理由,计算出结果与分部计算的结果比一比,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出现在哪里?为什么?
(小组长组织合作探究,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题目的分析,教师参与不同的小组,了解学生不同的思维及解题方法。)
三、交流汇报,评价质疑
1.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谈话:大部分小组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愿意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们解题的乐趣?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析数据的?全班交流。
(大部分小组完成合作后,找不同算法的小组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算法及推理过程,并让他们分析数据,阐述算式的含义,以便不同算法的同学理解,同时帮助学困生分析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学生解决问题方法预设:
分步计算或列综合算式解决。综合算式有:
52.5÷7-47.6÷7(52.5-47.6)÷7 =7.5-6.8 =4.9÷7 =0.7 =0.7 2.师生小结。
这样的运算就是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比起来,你有什么感想? 小结: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如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特别困难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和他们一起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认识中括号。
出示:31.2÷﹝2.6×(3.7-2.5)﹞
(1)谈话:你会计算上面的这个算式吗?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预测:如有学生知道,让他介绍从哪里见到的(课前收集的或家长教的),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如没有,教师直接介绍】(2)介绍中括号的写法读法,明确作用。为什么要用[ ] ?
(引导学生感受到中括号的使用改变了原来先乘除的运算顺序,符合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小结:中括号与小括号有什么区别?(同时有中括号和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3)检验运算顺序。
[113-(34.15+38.25)]÷2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呢?(4)学生计算验证结果。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对比算式的不同点,学生总结。(放手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能用小括号解决的问题就不用中括号,理解中括号与小括号的区别)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在学生积极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总结: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更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使解决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认识了中括号,知道在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使运算更简洁、合理。
同时知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同学们通过线段图、图解分析等方法解决了需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对所学新知概括总结,加深对新知的印象。)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教科书39页自主练习1 6.4÷0.8-1.5×4(1-0.2)÷(1-0.84)0.25×〔(2.8+4.4)÷1.2 〕 〔0.15+(2.4-1.8)〕×20 多媒体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本题意在了解学生能否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解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问题。)
2.教科书39页自主练习2(多媒体出示,学生读题。)
林丽出生是体重是3.25千克,3个月后的体重是7千克。林丽的体重平均每月增长多少千克?
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对个别学生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综合,教师个别帮助。)
集体交流,帮助出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3.多媒体出示:
你能利用我们这节课学过的内容帮助她们解决问题吗?独立解决,全班交流。引导归纳分析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本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意在联系生活实际,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会思考、分析问题。)
4.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合理利用中括号,并多想一想,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吗?
板书设计: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黄金周期间,山城旅行社平均每天比阳光旅行社多收人多少万元? 52.5÷7-47.6÷7(52.5-47.6)÷7 =7.5-6.8 =4.9÷7 =0.7(万元)=0.7(万元)答:山城旅行社平均每天比阳光旅行社多收人0.7万元。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新知的学习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例题先解决两步计算,再解决三步计算,在两步计算中初步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和整数的混合运算一样,都是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只有加减时,谁在前面先算谁。这样的设计学生易于接受,学起来较轻松。(2)探究新知,感悟分析
每位学生都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感悟分析数据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经历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到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算,最后小组探究中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体会正确分析归纳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分层练习,人人发展.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展开,层次分明。在习题的设计中,我先出示纯计算的题目,学生感知计算的顺序和方法。接着出现和例题相似的练习,学生能根据例题试着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再出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利用本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2.使用建议。
由于本节需学生自己梳理、分析的内容较多,容量有些大,在使用时可以减少部分练习题,较简单的问题放在课下解决。学生同时使用中、小括号列算式有难度,需要小组合作时,课前在小组内编好发言顺序,有次序的发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和中等生共同进步
3.需要破解的问题。
4.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教材第33、34页例
7、例
8、“做一做”及练习八第6至9题,本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例7从“发现”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和余数的变化规律,弄清这些规律之间的关系。例8的循环小数和例7不同,它的循环节是两个数字,教材利用小女孩和小男孩的对话框,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验证,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在学生经历了多次探讨的基础上,教材用描述性的方式揭示了循环小数的定义,并由这个特点引发学生对循环节的讨论,结合循环小数来认识理解循环节,学会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二、教学目标:、理解产生循环小数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3、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教学难点:理解产生循环小数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班班通设备。
五、教学过程:
前游戏:利用班班通,和学生一起玩一个找规律排图形或数字的游戏。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
师:同学们,喜欢刚才的游戏吗?可见你们都喜欢玩游戏,那老师就带大家再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根据你所听到的指令或大屏幕所看到的,用手指向部位。
师:如果我不说,现在你知道下面改指向哪吗?你是怎么想的?清说一说,这个游戏过程有什么特点。(理解关键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像我们刚才的游戏那样,依照一定的次序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找一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那么在我们这个奇妙的数学世界里是不是也藏着这样有趣的现象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探索之旅吧!
(设计意图:用游戏动作作铺垫,激发兴趣,使得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地,初步感知这节的重要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理解无限、依次、重复等词语;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建立了初步的知识概念。)
(二)探究新知,理解循环小数、畅言本出示主题图,学生看图。
师:你们看,这么多小朋友在干什么呀?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呢?(王鹏在校运动会400米比赛中荣获冠军,他400米只用了7秒。)你觉得王鹏跑得快吗?
师:我们一起来算算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你能自己列式并计算吗?
2、感受循环现象,初步体会产生循环的原因。
(1)
学生试着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2)学生交流。
师:为什么你们认为商的小数部分还会不断出现数字“3”?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到竖式中余数2重复出现,且从十分位起每一次除都需要在2后面添“0”再算,也就是不断用20除以7,所以商会重复出现“3”。
师:在这里商的小数部分会重复出现3,写得完吗?那我们就在后面写上省略号,数字中的省略号和语文中的省略号不同,是三个小圆点。(在横式上写好)
3、进一步理解产生循环小数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与循环节。
(1)提出学习任务。
400÷7的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出现数字“3”,这是一个偶然现象吗?请同学们试着列竖式计算下面两题。
28÷18
786÷11
(两名学生板演)
(2)进一步理解循环产生的原因。
观察投影展示的各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同样的数字不断重复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两个算式中余数出现了重复,商也就出现了重复的数字。
小结:正是由于相同余数的重复出现,导致了商的相同数字不断重复出现。
(3)“循环小数”的概念。围
绕
333•••、1•••、7144•••展开讨论:
师:看这些算式的商,可以发现什么共同点,什么不同点?
400÷7=333„
28÷18=1„
786÷11=7144„(出
示
333•••、1•••、7144•••、)看这些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小数部分都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不一定从十分位起就出现重复,也可能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开始;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师相机板书)
师:像这样的小数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出示1746746•••01033•••747474•••021428714287•••)
揭示概念:像上面这些,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设计意图:循环小数是一个教学难点,在探究循环小数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算一算、比一比、找一找等方法,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发现了循环小数的特点,并共同总结出了循环小数的定义。)
(4)揭示“循环节”概念,掌握简便记法。
a、师: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它、,的循环节。比如333•••的循环节是3,请你试着找出上面这些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b、师:如果循环节的位数特别多,像这样写就显得比较麻烦,那有没有简便记法呢?请同学们仔细看本第34面,你能不能找到非常简洁明了的方法?
学生自学,了解循环节的简便写法,333„„还可以记作3,你知道数字“3”上面的小圆点表示的意思吗?读作点3、3循环,你能用简便记法改写其他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答,师板书,要求学生说出在哪个数字上点小圆点)师:简洁明了的符号是数学的普遍要求,0214287只需两个小圆点就已清晰标示了循环节(14287),因此中间部分不需要加小圆点。
(设计意图:在学习循环节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自学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数学的简洁。)
(三)回顾梳理,再次理解循环小数。
(四)巩固练习:、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做一做”第2题)。
2、第36页练习八第7、9题。
(五)堂总结,鼓励质疑。
师:通过这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设计意图:这样的堂总结,让学生及时去反思自己的学习,留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带着问题后继续去探究。)
5.五年级数学《小数混合运算》教案 篇五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练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17÷0.70.4÷0.015.3+6.75.4-3.6-1.4
30×0.0115÷1.512.9-8.57.2×0.4+2.8×1.4
教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投影出示: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6.2加上4.2除以2的商,再减去1.5,差是多少?
(2)6.2加上4.2的和除以2,再减去1.5,差是多少?
(3)6.2与4.2的和除以2减去1.5的差,商是多少?
(4)6.2减去4.2与2的和,再乘以1.5,积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口答:练习十一第6题中每小题的运算顺序。
[69-(4.74+5.16)×6]÷1.2
[3.5+15-9.8÷0.8]×1.6
2.分析练习十一第8题的数量关系。
3.练习十一第9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7.5+6.1)]×1.5=14.7
[-13.6]=14.7÷1.5
-13.6=9.8
=23.4
生试做第二小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一第6、9题
四、作业
6.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六
本课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年级上册第一章《倍数与因数》的内容, 本节课是“复习巩固+拓展探索”性质的课程, 主要是对第一章的知识进行复习强化, 并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
本章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 新课标对本章教学内容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倍数和因数以及质数和合数; (2) 知道2、3、5的倍数特征,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 了解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2、3、5的倍数特征》、《质数与合数》本章所有的课程, 但是, 在对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掌握情况比较好, 把所有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学生就很难掌握, 容易混淆。因此, 本节课将本章所有的知识点混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强化巩固, 并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自然数, 整数的范围界定,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 加强训练2、3、5的倍数特征, 能够灵活找出符合2、3、5倍数特征的数字。
(3) 拓展探究, 探索4和25的倍数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现复习巩固的目的。
(2) 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以及合作探究, 拓展新知。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 收集有用的信息, 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在探索非零自然数的特征的过程中, 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教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 复习旧知识, 加深练习, 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灵活性。
(2) 探索新知识,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4和25的倍数特征。
四、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课程采用“复习巩固+拓展探索”的教学模式进行, 在“复习巩固”环节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 采用各种不同的题型, 利用各种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拓展探索”阶段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鼓励交流合作,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五、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节课在智慧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源以及工具主要有: (1) 优课系统; (2) 电子书包的实时监控系统; (3) IRS出题系统; (4) 云端书柜; (5) 电子书包教学资料 (PPT课件、练习题) ; (6) 电子书包的电子联络薄 (电子错题本) ; (7) 电子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复习巩固
11.热身抢答
教师利用智慧树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所学的知识点。
教师利用电子黑板展示PPT课件中关于第一章的练习题, 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抢答或者跟教师一起回答。
此部分主要涉及第一章概念性的知识点,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 对概念性的知识点进行快速的复习, 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行充分热身。
22.交互巩固
教师打开优课系统, 在电子黑板上进行展示, 利用集合类型的题目对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综合复习。一共有四个集合也就是四次机会, 学生推举男生代表、女生代表在电子黑板上进行答题, 在答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在数字列表中添加新的、易出错的、较难的数字, 增加题目的难度, 启发引导学生 (如图1) 。
此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教师不断地出难题考验学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被选为代表的学生充满了自豪感, 男生代表和女生代表展开了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竞赛, 这样没有被选为代表的学生也会有一种亲身参与感,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3.自由出题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IRS出题系统中的自由出题, 让学生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首先, 教师发送判断题的选择项 (即√和×) , 然后口述判断题的题干, 学生迅速作出选择确认提交, 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的终端监控以及计时答题界面监控学生的答题情况 (如图2、图3) 。
此环节是一个高度紧张的环节, 教师在口述判断题题干的时候全体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并积极思考, 惟恐听不清题目无法提交答案而落后于其他同学, 并且在答题的过程中IRS系统始终在计时, 超过时间限制就无法提交, 学生可以在计时界面看到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提交顺序, 提交答案较前的学生会充满自豪感, 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 每个人都争做最好最快的, 所有的学生都不甘落后, 积极参与。
(二) 拓展探索
11.交互体验
教师通过电子黑板将千数表派发到学生端的云端书柜上, 学生迅速进入云端书柜点击下载, 学生利用云端书柜的工具尝试标记出千数表中哪些是4的倍数, 在寻找4的倍数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器等辅助工具 (如图4、图5) 。
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积极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 并利用电子书包的优势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 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2.协作交流
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探究, 小组内成员将各自探索的成果互相展示, 通过组内的交流讨论对于4的倍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并且教师要求各小组举出例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最终小组代表进行小组探索结果汇报。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学习, 听取他人的意见, 还可以对他人的想法提出质疑, 组内成员对于同一目标共同努力,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3.网络探索
在网络上搜索“25的倍数特征”, 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资料, 讨论汇报。此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树立“互联网可以作为学习工具”的意识。
(三) 综合练习
11.IRS出题
教师利用IRS出题系统将巩固练习题发到学生电子书包端。
练习一 (单项选择型) :喜羊羊“我帮您”热线号码是:A-5的最小的倍数;B-最小的自然数;C-7的最大的因数;D-既是4的倍数, 又是4的因数;E-它的所有因数是1, 3; F-最大的一位数;G-只有一个因数。你能根据以上信息, 猜出这个热线号码是多少吗?
A:5074391B:1072390C:5072391D:1072391
练习二 (多项选择型) :1既是2的倍数, 又是5的倍数的数 () ;2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的数 () ;3是4和25的倍数的数 ()
A:2656, B:405, C:15096, D:1800, E:1980, F:3550, G:4095
练习三 (生活应用型) :有60个乒乓球, 装在若干个盒子里, 要求每盒装的同样多, 且每盒不多于15个, 不少于8个, 有哪几种装法 (在电子书包的草稿纸上完成或拍摄上传) (如图6、图7) ?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综合性的题目对学生深入检测, 利用IRS出题系统将题目传送给学生, 学生提交答案, 教师能够利用测评系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针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另外, 在IRS出题系统中教师可以随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反馈的效率, 不用把所有的问题都留到课后去解决, 而且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可以被展示, 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总结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评测分析总结自身的学习情况, 并将本节课做错的题目归纳到自己的错题本内, 学生利用评测分析, 可以按照学科、时间等信息检索出测试正确率及错题本信息, 也可按照时间和学科查看“我的错题本”, 针对课堂答错的题目, 可以重新答题, 并把最新的答题信息记录在系统中。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测评分析功能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帮助自己梳理、归纳、总结知识点 (如图8、图9)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进行, 教师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以及电子黑板的优势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使数学复习课不再枯燥乏味。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2、3、5的倍数特征”产生的负迁移, 直接抛出问题 (4和25的倍数特征) , 激发了学生原有认知和探究欲望, 本课中, 学生很快地进入问题情境, 探索、猜测、反思、观察、讨论, 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
7.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七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变化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复习除法算式的意义。
16.8÷15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为:
────────────────
a、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此算式表示已知两个因数是16.8,其中一个因数是15,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b、按“平均分”的意义表示把16.8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多少?
C、按“倍”的意义,表示16.8是15的几倍。
结语:小数除法的意义用整数除法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口算:
P18页11题。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怎么想的?不同的想法可以相互交流,后报出答案。
3、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15.48÷4841.6÷16
先判断各商,哪道题小于1的,为什么?然后再独立计算。
4、错题医院
出示错题,让学生来当医生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100÷800=8576÷7559.86÷19
87683.15
100800755761959.86
80052557
─────51028
045019
60096
60096
00
二、课堂练习
1、某食堂有15吨煤,计划烧25天,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吨?
2、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4.5米,是宽的3倍,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作业。
8.五年级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案 篇八
教科书第48页,例9、例10、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7~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比较分数与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面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0.20。320。312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9。
(1)出示例9。
(2)要比谁用的彩带长?其实是比什么?
(3)你有什么比较的好方法吗?
在小组中说说。小组讨论方法。
(4)汇报方法。
0.5米是1米的一半,3/4米比1米的一半多,所以3/4米比0.5米长。
把3/4化成小数,3/4=3÷4=0.75,0.75>0.5,0.5<3/4。
指出:两种方法都可以比较出3/4>0.5,哪一种方法更合适呢?为什么?
(5)。我们对分数和小数进行比较时,经常要把分数化成小数,谁来说说应该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呢?(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如果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3、教学例10。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把小数化成分数。
(1)出示例10。这三个小数各是几位小数?
(2)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二位、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呢?
(3)你们能把这些小数该成分数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改写。你是怎么想的?
(4)。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4、练一练。
观察每组数,说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几组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
指导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的,为什么这样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第8、9题。
独立完成,小组中交流。
3、完成第10题。
比较什么的面积大,就是比什么?怎样比好?
独立完成。
4、完成第11题。
读题,理解题意。
比谁做的快,其实比什么?应该怎样比较呢?结果呢?(谁用的时间少谁做的快)
四、课堂
9.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九
教学片段描述
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从简单的时间计算的练习引入,然后改变数据,使学生理解数据不同,但解答方法相同的规律,并尝试完成例题的解答,再逐步归纳计算方法,最后解决较复杂的时间计算问题。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 自主探究
师:请大家自己尝试算一算,将思考过程记录在学习单上,可以画图、列式等,要能让其他同学能读懂你的想法。然后,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过程。
2. 学生交流、讨论,形成解题方法。学生依次在实物投影仪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算法,有不同方法的学生再进行补充。
3. 算法优化
4. 模仿练习
……
观察与分析
课后,我们将观察员所作的记录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就专门观察“探究新知”这一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发言方面,得出了观察结果。
我发现,课堂中我虽然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他们在组内交流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从记录的数据看,效果差强人意。学生能正确计算,也有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能辨析出方法本质上的相同,并运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新问题。但总感到学生是在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要得出结论是需要课堂上个别聪明的学生“帮教师一把”,其他学生大多是作为“听众”。我想:这样的课堂设计虽然表面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实际上学生是跟着教师设定好的步子在走,课堂上缺乏思维的碰撞,所以对学科情感的培养作用不显著。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习引入时过于强调时间的算法,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用以前的方法来解答今天的问题上。二是学生展示思考过程的方式为一个一个用实物投影,有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学生来不及深入分析,也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三是缺乏生生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正因为课堂上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思考的动力不足,就对学生的学科情感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助推力。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我渐渐体会到:既然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有所了解,何不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将他们的方法充分展示,如果学生在交流中有创新的想法,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互动和交流,相信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激发他们思维,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又进行了新的教学尝试。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展示思考过程
师:请同学们先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看看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然后将你们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每个小组配有磁性白板,记录在白板上,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间互动,质疑解惑,激发创新思维
师:先看一看这些解题过程,有不清楚的地方吗?可以向这一小组提问,被提问到的小组进行解答。如果有新的想法,也欢迎大家立即提出来。
3.师生互动,观察、分析、分类
师:能将这些思考过程分类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巩固,生生互助
1. 独立完成模仿练习,小组内交流讨论,帮助做错同学找到原因,得出正确结果。
2. 小组汇报组内完成情况:做错的同学交流原先错在哪里,并说一说正确的解题思路。
……
观察与分析
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原先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情况完全转变了。较之前一次的设计,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对于一时没有看懂的解题过程也能提出疑问,而相应的小组更能主动进行回应,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生生互动。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研课,使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有新的认识:创设不同层面的互动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注重互动交流,但更多的是小组内的生生交流,探究活动后的交流汇报,侧重于师生交流,但小组之间的互动往往被忽略了,而恰恰是小组间的互动能够使学生表达想法更为主动自由。
10.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十
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左边添0.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发猜想
把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说说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2.5 1.0026 0.78 40.125
谈话:就像同学们刚才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可以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小数乘10,100,1000……
11.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二)、能力目标:通过猜测、验证等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少儿频道吗?都看过那些节目?老师喜欢看“三星智力快车”,因为他与幸运
52、开心辞典都差不多。瞧:这是前几周“三星智力快车”的周冠军,他们神气吗?你们愿意像他们一样或者超过他们吗?那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并且注重知识的积累,就一定能做到!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第五章《小数加减法》的学习,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看看老师给你们定的目标!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①出示竞赛一——比一比,谁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要求:用最快的速度列算式并笔算应用题,并思考做题的方法。
②出示复习题,学生独立解答。
③师生交流:算式是什么?
为什么用加法?可见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自我进行评价。
2、①出示——竞赛二:比一比,谁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要求:先独立完成应用题,再同桌交流答案,并说一说的出的结论或注意事项。
②复习题改编成例1,生独立完成。
③师生交流:算式是什么?
填空:小数加法的意义。
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比较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①出示——竞赛三:比一比,谁能做对!
要求:用最短的时间笔算两道小数加减法题目,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教不会的同学。
②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1.6+5.4= 12.03+0.875=
③师生反馈校正。
④自我评价。
4、①出示——竞赛四:比一比,谁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
要求:先同桌互猜小数减法的意义,再自己独立列出减法算式,并列竖式笔算;然后对照课本,检验自己的猜测和计算是否正确;最后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中的异同。
②出示例2,生列式计算,并看书验证猜测。
③师生交流:计算是否正确?
小数减法意义猜测是否正确?
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中的异同。
④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5、①出示——竞赛五:比一比,谁会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验算小数加减法。
要求:用最短的时间笔算并验算两道小数加减法题目,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教不会的同学。
②出示题目:12.16+5.347= 0.4-0.125=
四、归纳整理:你本节课作对了几道题?目标你能完成吗?
五、应用扩展:
1、我会填:(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2、练习二十六第一题。
3、我会判断: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不相同。
②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数字对齐。
③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位数不
够减,可以在被减数小数末尾添0,变成与减
数小数位数相同时再减。
4、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
12.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十二
微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备“时间短、容量小、针对性强”的特点。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任何移动终端、任何时间进行多次重复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一年来,笔者进行了基于微课的数学分层教学研究,并对此有了一定的收获与心得。
一、学生自学阶段:学生与资源分层
此阶段是学生自学阶段,主要指课前预习,也包括课后复习。此阶段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与课堂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初步将学生分为A(学优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在分层时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定量分析的数学学业水平(主要根据四年级的单元及综合测验水平);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毅力、耐心)等。
微课作为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学习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进行分层设计,力求做到资源的“准确投递”,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学。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复习”这节微课中,先按照教材的思路,将本单元中出现的多边形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进行梳理,至此,基础部分学习即完成。接着,微课展示了另一种动态几何的推导方法,将梯形通过动态变换变为长方形、三角形等。
以上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所有学生学习到基础内容之余,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了思维的拓展。而在看完视频后的学习任务报告单中,教师也对此进行了预告:“在此微课的4分18秒后,将是与书本不同的进阶推导方法,如果你对书本的方法已经非常了解,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可以学习到与自身程度相匹配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报告单的指导下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学习报告单上分层次的自我检测,为参与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课堂学习阶段:教学与练习分层
学生完成了对微课的自学后,带着收获与问题来到课堂。此时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于部分新知识,学生不再陌生。而且由于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出现了比以往更大的差异。此时学生会出现三种不同情况:A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好,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对知识一般都可以达到理解,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应用的程度。B层学生如果家长有一定的辅助学习,对知识也一般可以达到理解的程度。而C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弱,在家长重视的情况下,一般可以达到识记的程度。
通过学生课前上交的学习报告单,了解学生课前自学的情况。再根据情况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不同目标要求的知识点,让A层生多教,B层生多练、C层生多问。教师从旁起到辅助和点拨的作用。
在巩固练习阶段,采取分层练习的方式,将练习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层次,要求A层学生完成三层或后两层,B层学生完成前两层,C层学生完成第一层,同时也鼓励学生“超层”完成任务。分层次的练习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也实现了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知识巩固阶段:辅导与反馈分层
采用小组合作、生对生、师生一对一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其分为同质小组(由同层次学生组成)与异质分组(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在不同类小组中进行学习。
上课开始,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对提前自学的微课进行讨论,包括微课所讲授的知识、自我测评的反馈以及困惑等。在此过程中,A层学生可提供更广的思路给B层学生,B层学生也可以对C层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困惑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师答疑、讲授完新知后,学生进入巩固练习阶段。此阶段,学生可分成同质小组。由于大家层次接近,可以触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完成进阶练习有促进的作用。将同质学生放在一组,也方便教师进行小组辅导或个别辅导,提高辅导的效率。
在巩固练习结束后,可进行测评。在测评完成后学生再回到异质小组进行互相批改和订正。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次进行辅导交流,答疑解惑。
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充分地展示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能得到帮助和提升。互相提问解疑、交流想法的学习过程符合“学习金字塔”底层要求,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生对生”辅导,一般在课后进行。本人通常指定某A层生做“师傅”,带一名或两名C层生“徒弟”,也可以不同层次学生自由结对。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等进行检查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共同回看微视频,进行“教”与“学”的学习。当然,这样的学习一定要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展开,并与对学生的评价挂钩。
对于基础特别弱,或是学习习惯极差的学生,采取“师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由于这样的学生人数较少,我就可以较细致地对其个案进行研究,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的收效也比较明显。
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作业,通过批改学习报告单、作业、观察法及访谈法等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面批、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要求,为后续微课设计提供参考。
将微课应用到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分化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学业水平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微课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微课这种学习形式,也很认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持续性学习兴趣。相信随着微课设计及应用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分层教学可以开展得更加有效。
摘要:由于五年级数学知识的特点及学情等,导致这个时期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出现较大差异。微课作为新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和针对性。将微课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对有关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分层微课设计等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了实施的建议及方法。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剑.谈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体会[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8).
[2]李玮.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3.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十三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P.4~5页的例3和例
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练习2.口头总结
二、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师:完成做一做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6.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位数不够的练习1.列竖式计算。0.56×0.04= 2.总结位数不够时的解决办法:要在前面用0补足。
四、做一做练习(p6)1.独自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
2.总结: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14.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 篇十四
标及教材分析
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白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
1、谈话: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2、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3、引导: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08×3”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题:小数乘整数。
二、探索计算方法
1、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用什么方法。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谁还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先猜想,后动手验证,再小结。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
板书:08„„8个十分之
×3
24„„24个十分之一
讨论:谁能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
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4、提出要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交流:列出的加法计算式是求几个23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
23是几位小数?23×3的积是几位小数?
6、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
三、教学“试一试”归纳计算方法。
1、出示476×12,28×3,103×02,要求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2、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3、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四、指导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题。(集体交流、纠正。)
小结:如果积是小数而且末尾有0,一般要进行化简。
提问:刚才计算的题中,还有哪些题目计算结果需要化简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在教科书上填一填,指名交流。
五、堂作业
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练习十第2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初步了解学生作业情况。
指导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讨论:响雷和打闪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但为什么会先看到打闪,后听到雷声呢?指出:因为光传播速度快
提问:这道题中雷声在空气中传播了几秒钟?每秒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想一想,要求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就是求什么?
学生在作业本上解题。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提问:这辆汽车的油箱里现在有多少千克汽油?这些汽油够这辆汽车行使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讨论。
六、全小结
本节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
15.小学数学教学五注意 篇十五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 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 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课堂语言的科学性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应体现在语言的叙述要合乎逻辑, 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分析和综合要合理。
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 随意性很大, 教学语言不够科学, 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中, 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 学生说:“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比较异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师不清楚, 学生也不清楚。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没有问, 学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也就是正方形包含长方形。接下来学习平行四边形, 比较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相同点的对边相等, 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而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认识, 而不是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放在一起认识? 教师没有问, 也没有讲。
2.注意阅读训练
2.1进行学法指导, 教给阅读方法。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 科学传授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 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 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比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提供自己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示范。如阅读应用题, 怎么抓重点词, 怎样停顿, 读文字题时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 都要一一准确示范, 让学生从中悟出读的方法, 提高读的质量。对于高年级学生, 要求他们归纳整理阅读要点, 并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评价, 交流与对话, 可以写阅读心得。
2.2重视课本阅读, 把握阅读重点。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编写教材的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征、知识基础与接受水平、在教育的原理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因此, 一定要重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课本的阅读一般有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疑点, 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课中阅读要把读、思、练结合起来。对于定义、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的阅读, 要有耐心, 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其产生过程的基础上, 逐字逐句反复读, 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 体会出数学的思想、观念、方法。读书还要与讨论、质疑结合, 使读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课后阅读要进行整理归纳, 起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让学生逐步养成不读懂学习内容就不动笔计算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单化
3.1教学设计过程简单化。
如何把数学复杂问题简单化, 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 如果老师讲得很深奥, 学生就难听懂、难理解, 也就很难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 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本来数学问题是严谨的、科学的, 必须按照它本生的定义去理解、去证明。这些正规的很科学的数学理论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 我认为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的语言理解, 能熟练运用和掌握, 那就已经达到要求了。
3.2教师教学讲解设计简单化。
教学中要重难点突出, 讲课时不啰唆, 做到学生会了的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每一节新课, 都要想想, 怎样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老师说话啰啰唆唆, 把简单问题讲复杂了, 则不利于学生接受。用自己熟悉的、精简的语言阐述数学概念和定义, 这样有利于加强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忆数学公式。用汉语把数学公式翻译过来记忆, 避免了对数学符号的记忆错误。比如, 连续减法的简便运算:a-b-c=a- (b+c) =a-c-b, 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为:连续减、减去和、找相同。教学中要规范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我们要厘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 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同时, 结合小学生实际, 列举一定数量的事例, 便于更准确地把握这些数学内容的深广度及相应的数学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这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 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个体系而言, 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 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及数学的思维方式, 进而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而相对于不同的课程领域, 其侧重点有所差异。例如, 数与代数领域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运算、模型观念, 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点在于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 建立几何直观, 发展推理能力, 积累几何活动经验, 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5.注意建构自我学科知识发展计划
教师可以按照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 特别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 寻找其中的盲点和薄弱点, 然后设计弥补盲点和薄弱点的计划, 包括需要提高的内容、提高的方式、时间的安排等。做到了解自我、有的放矢,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有助于及时见到成效, 从而树立自信心。
在备课—上课—反思中增长学科知识。如果能在平常的工作中自然地增长学科知识, 不仅会减轻教师的压力, 而且会使教师感到亲切。笔者在参加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与课后反思活动中发现, 较少涉及所教内容的学科知识。其实, 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思考和交流研讨是重要的。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不断增长学科知识, 包括对已有知识的不断改进或必要重组。
【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的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整数乘小数教案10-16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11-07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教案12-17
讲解最小公倍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2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11-01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06-09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