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改写作文400字(共9篇)
1.泊船瓜洲改写作文400字 篇一
在一个夜色朦胧的夜晚,柔和的月光照耀着瓜州波涛汹涌的长江。宽阔的江面浩浩荡荡,向东奔腾而去,是那么的澎湃与美丽。在这个美丽的夜晚,远处的京口,近的江,一切的一切,是那样朦胧,隐约。
在这个时刻,王安石想起了自己的故地。诗人停船瓜州遥望家乡,看到的却是与瓜州相隔波涛汹涌的长江,那面是京口。想到这几座崇山峻岭之后,就是自己美丽的家乡——钟山。一道长江水,数座重山,可谓是路途遥远,山水相隔,诗人不是想着家乡的场景,还有自己在哪儿时美好的画面,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当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时,王安石心里也充满了乡愁,此时此刻,他心中所想全是家乡,在家乡的好也好,不好也罢,现在都化成了一种思念,只得眼望那边一轮明月,把自己的无限思想挂在上面,希望他的家人可以看到!
王安石想此地离家不远,但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便触景生情,随手拿起纸和笔,写道:“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此,这者思家乡的《泊船瓜洲》就流传至今。
2.《泊船瓜洲》改写作文 篇二
这一天,船停在了长江北岸的瓜洲渡,我走出船舱,举目四望。只见春风拂过小草,小草显得分外翠绿;草丛中,一株株鹅黄色的小嫩芽挺直了身子向上长,一朵朵野花枝在草丛中高高捧起了小花苞。那碧绿的柳条伸进了江水中,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在认真地梳理自己的头发。映在江水里的大山看起来清秀极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一轮明月从天边慢慢升起,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我的第二故乡。于是我站在这花好月好的夜晚吟出了这首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泊船瓜洲改写 篇三
那天晚上,小船在江面顺流而下。我站在船头,静静地看着一景一物。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哗哗”的长江水流着。却不像自己的家那样欢快,也不像自己的家那样温暖。
船慢慢地靠岸了,我小心地上岸去。回过头向自己的家乡望去。京口和钟山之间只有几座山相隔,虽然并不遥远,但却回不去。想当年,我也曾经路过这儿,但那时是大家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十分温馨。而现在,却只有自己一人前行。
晚风凉飕飕地吹着我,我把衣服裹得更紧。春风把嫩嫩的绿草吹拂着,在空中摇摆。它们好像在同情我,可怜我。我抬头向明月望去,明月在天空中格外皎洁,把一景一物都照得闪闪发亮。我不禁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人。但这只是思念而已。唉!不知什么时候能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回到家乡去,去看望老母亲,看望孩子?
4.泊船瓜洲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2、教学重点:
感受意境,理解诗意。
3、教学难点:
体味“绿”字等的精妙。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具准备: 挂图。
6、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朗读感知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
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三、精读感悟
1、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
根据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7、布置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朝阳园”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校园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三选一
8、板书设计:
5.《泊船瓜洲》课件 篇五
1、使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使学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预习并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大家知道是什么曲子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月亮一直是诗人们乐于描写和遐想的对象,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写月亮的诗就占去了五分之一,多达60余首。当然,宋代诗歌中也不乏佳作。这些写月亮的诗歌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喜爱之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宋诗《泊船瓜洲》,看一看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怎样的感情?(板书:泊船瓜洲)
本节课的任务:(1)通过各种方式的读,然后背过这首诗。
(2)通过读和老师的讲解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温故而知新
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谁能给大家背几句?(1-2个同学)学生有可能背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张继《枫桥夜泊》、白居易《暮江吟》、刘禹锡《望洞庭》等。(齐背)
刚才大家背的这几首诗,有二个特点:
1、它们都是写秋天的景象的
(“疑视地上霜”,“月落乌啼霜满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湖光秋月两相和”。)
2、都有月亮,
其中《静夜思》和《枫桥夜泊》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暮江吟》、《望洞庭》抒发对月亮的喜爱之意的。那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到底是秋天的,还是春天的景?思乡的?还是表达喜爱之情的呢?下面让我们在读中来感悟吧。
三、读(读出层次)
6.《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六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7.《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七
“不同文体,阅读的目标、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都有区别。”曾祥芹教授将这种区别称之为“文体阅读差异”。教学时,适宜的音乐配以诗意般的画面,在反复吟咏中咀嚼品读,师生一道享受读,享受诗意般教学。于是整个教学流程从知人论世解诗题、读通读顺明诗意、字斟句酌悟诗情、情境朗诵品整体四个环节进行。读通读顺明诗意时,我不落“用平淡文字翻译诗歌”的教学旧窠,而是鼓励、引导学生用现代散文诗进行创作式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学生如是写:
京口与瓜洲,就相距一条长江;家乡钟山,只隔着几座山而已。和煦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明月呀,你可何时照我还?
如此,学生既明了诗意,又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训练。散文诗与古诗两相和,学生兴趣盎然。
古诗词用语凝炼、精警,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老师用语要简洁、形象、生动,有韵味、富启发。比如: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为自己还能变法图强,造福黎民百姓而欣喜;可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尖锐的政治的斗争,实没有信心,顾虑重重。于是,诗人刚离乡就思归。这首诗透露出诗人当时心里既然欣喜又惆怅,赴任就思归,身不由己!
学生对“草绿”与“思归”相联系的理解不到位。下次教学时,可作提前预习铺垫。即课前把《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和王维《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初步理解,为教学《泊船瓜洲》提供“先行组织者”,相信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8.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八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在集体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时,我灵机一动,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于是,通过大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的情感。试想,假如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图画示意、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
9.泊船瓜洲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以一诗带多诗,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课前的预习,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读的情况。(1).指名读。
(2).读准字音与节奏。
2、任何一首诗都承载着作者的一份情怀,一段经历,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在里面呢?要想知道这些我们就要对作者王安石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王安石呢?(1).介绍王安石。(2).回顾《元日》
王安石这一生可谓是非常坎坷,作为一名大政治家,哲学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那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初期,此时身为宰相的他正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很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后来变法遭到失败,王安石也被废除了宰相,《泊船瓜洲》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便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了他赴任途中到达瓜洲时的心情。
二、精读品悟 深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提纲走近这首诗。
(1).运用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的多种方法,理解诗意。(2).对于不懂得地方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如果解决不了提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理解绿的用法
(2).试着背一背描写江南风光的诗句(3).理清“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
3、探究诗人情感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远。为什么作者只说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作者虽然人在途中,身向远方,然而心系家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背一背其他的思乡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第一次变法失败,宋神宗第二次要他当宰相继续推行变法,他曾经两次请辞都没有成功,可见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重心不在“绿”而是“又”。无情之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年“又”回到江南。而作为对家乡情深意浓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的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又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这首诗中融入了诗人太多的情感,思乡、对前途的担忧,作者沉浸在无限的惆怅之中,你能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读一读吗?
(1).指名读诗。
(2)、尝试背诵
4、回顾《梅花》这首诗
诗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宋神宗对变法越来越动摇,王安石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王安石再次辞掉宰相一职,重返家乡,这首诗写于他第二次辞官之后,作者借梅花傲霜斗雪的性格表现自己未能忘怀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王安石辞官之后,守旧派掌权,他所实行的新法被一一废除,不久,王安石郁郁而终。
三、课外推荐 续读升华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诗写得好,词也是一绝,欧阳修曾经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找了一首他的《桂枝香》,希望大家课后仔细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担忧前途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刘海深
《泊船瓜洲》说课材料
我讲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实际上是诗人对重返政坛、推行新法的重重担忧与无奈,寓在字里行间。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曾经修改了数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了出来,给人以动的感觉,因此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并掌握了一定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技能。
为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以一诗带多诗,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这首诗的教学我并没有遵循以前古诗教学的那几步。而是根据这首诗的特殊的历史环境,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基本上是按照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意气风发引出学过的古诗《元日》,第一次变法失败第二次被启用在上任途中写的《泊船瓜洲》,在这首诗中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惆怅。第二次变法失败后所写的《梅花》来感受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框架,整节课的主体还是对《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教学,我采取了检查预习、自学诗意、全班汇报交流、感悟情感、尝试背诵、课外推荐阅读等几个环节,以一诗带多诗,达到新旧知识联系,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具体的教学过程我不再一一叙述。
课后反思:
《泊船瓜洲》说课材料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泊船瓜洲改写作文400字】推荐阅读:
《泊船瓜洲》王安石作品鉴赏06-23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节课08-14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10-08
渔歌子改写成散文作文400字10-17
寻隐者不遇改写作文400字12-08
改写《赠汪伦》古诗改写作文300字11-26
木兰诗改写600字作文11-21
改写《稚子弄冰》作文500字10-05
《石壕吏》改写作文750字11-14
关雎改写500字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