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2024-06-11

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精选9篇)

1.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篇一

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与待岗学习管理规定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与待岗学习管理,根据《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一、经济补偿规定

员工岗位双向选择落选,如岗位编制已用足,可实行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标准,分别以下三种情形计算:

(一)劳动合同期满

员工劳动合同期满,单位不再与员工续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从2008年1月1日起算,在烟草工作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2008年以前的烟草工作年限不予支付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员工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二)劳动合同未到期

1、员工劳动合同未到期,且员工不存在《人员进入和退出管理规定》中所列严重违纪行为的,单位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按员工在扬州烟草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员工在劳动 1

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员工劳动合同未到期,但员工存在《人员进入和退出管理规定》中所列严重违纪行为的,解除劳动关系,不予任何经济补偿。

(三)距退休时间较短

对于距退休时间较短,且在扬州烟草工作的年限较长的员工,如按本条第二款规定的经济补偿办法计算的补偿金额超过该员工退休前所领取工资的,以该员工退休前所领取工资为上限,与员工进行协商。

二、待岗学习规定

员工岗位双向选择落选,如岗位编制未用足,可实行待岗学习。

(一)待岗时间及待遇

员工待岗时间为3个月,离岗学习岗位工作要求,查找自身差距。员工待岗期间,应服从单位安排,从事临时性劳动。员工待岗期间只发放基本生活费,标准按扬州市在岗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从事临时性劳动的,在此基础上,按30元/天发放补助。

(二)重新上岗规定

员工待岗期满后,如待岗期间表现良好,并且本人承诺服从工作安排,可提交重新上岗申请。员工所在部门组织本部门人员对其重新上岗进行民主测评。测评权重为本部门负责人

40%,部门员工60%;有二级部门的,测评权重为本部门负责人20%,二级部门负责人20%,部门员工60%。经测评,同意该员工重新上岗的票数按权重计算超过60%的,报市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处审核,可以重新上岗。

(三)重新上岗岗位安排

单位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安排岗位,或者安排从事劳务外包工作,并按规定发放工资。

(四)劳动关系管理

1、员工待岗期间,如拒不服从单位劳动安排或存在《人员进入和退出管理规定》中所列严重违纪行为的,则解除劳动关系,不予经济补偿。

2、员工待岗期间如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则按经济补偿相应规定执行。

3、员工待岗期间,如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视为本人辞职,本单位则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予经济补偿。

4、员工待岗期满后,如未提交重新上岗申请,或经测评,同意该员工重新上岗的票数按权重计算低于60%的,解除劳动合同,按经济补偿相应规定执行。

5、员工待岗期满后,提交重新上岗申请,并经测评,同意该员工重新上岗的票数按权重计算超过60%,但拒不服从单位岗位安排,或拒不服从安排从事劳务外包工作的,则解除劳动关系,不予经济补偿。

三、其他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市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处负责解释。

扬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二〇一四年月

2.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篇二

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交换联系的唯一方式, 人也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从自然当中提升出来, 人越是了解自然, 就越远离自然, 也就使人自身能力更丰富化.如果说第一次提升是把人从纯粹依赖自然的狩猎状态进化到农耕状态, 那么第二次提升就是人学会了利用自然力去克服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时下, 人类理智的积累已经达到了可以利用、消费、使用理智的成果——“知识”——就能创造价值的时代, 反映了人类从直接作用于自然对象的劳动, 向间接地利用自然对象之间的特性的劳动发展。人类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利用自然对象之间不同的特性, 从事任何动物无法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就是因为人在劳动中会使用“脑力”, 人“脑力”的进化史, 就是人劳动发展史的写照, 正如人劳动发展史揭示了人的“脑力”进化史一样, 它们是“攀登与扶梯”的关系。而且人类进化史只要没有终结, “攀登与扶梯”就没有止境。

人类理智的发展集中表现在“知识”上, 因为人具有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记录下来、并传授给后代的独有能力。经过3到4万年人类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 特别是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 知识的积累和传授方式也获得了革命性飞跃。它突出表现在:一是科学性成为衡量知识价值的首要标准。人们对揭示自然规律、正确总结劳动实践经验的知识抱有真理性信仰。大量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建立使人类自信百倍增强, “知识就是力量”, 应该说是认识到知识价值的最早和最典型的表述。二是科研部门国家化。像欧洲诸国建立的皇家科学院, 国家图书馆, 包括像俄国这样的军事封建国家也建立起科学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为确立科学知识的权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教育——知识传授的社会化迅速兴起。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理论, 培养年轻的科学研究者成为主要任务。同时, 不断出现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所揭示出的自然界奥秘和生产能量, 刺激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学习的兴趣, 并形成一个国家完整的教育体系。四是应用科学知识在生产领域逐步利用。科学知识的巨大力量迅速表现在生产领域中, 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竟争, 使资本主义商品涌向了全世界, “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 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可以这样说, 工业革命带来生产领域中应用科学知识的越来越广泛的利用, 是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社会基础。不应该把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前此以往的经济形态割裂, 相反, 而是要从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中去探讨新经济形态出现的根本原因从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变化中揭示出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方式的改变, 而不是试图证明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性质的改变。

2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也是劳动

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类一般劳动的看法, 它是肌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的消耗, 那么,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也是一种劳动。因为, 在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 人的脑和神经, 乃至肌肉都有大量消耗, 特别是创造知识这类“脑力劳动”, 更需要付出巨大的脑和神经能量。根据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 我们同样得出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第一要素这样的结论。

从创造价值这个角度看,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并不像过去一样是一个静态的、被动的、单个的行为, 而是动态的、主动的、合作行为;并不是一个人喜好、个性选择的结果, 而是社会需求、个人价值体现的要求;并不是知识无价, 全人类共享、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而是要负出代价、负出勤奋的劳动, 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 并取得社会认可的证书。这一切说明,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 或者说, 本质上是当代社会衡量社会一般劳动的必要条件, 社会在购买产品时, 其价格中就已经包含了形成一定合格劳动力教育培养的支出费用。这也才能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 具备一定知识的专门人才, 其具有的劳动力价值高于一般劳动力的原因所在。并不是知识本身创造了价值, 而是通过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的劳动, 使知识与劳动能力合二为一, 从而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直接创造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作为当今社会必需的、特有的社会劳动过程, 形成了教育系统、信息系统、科学研究系统, 这三个系统与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相对应, 并直接为整个社会“生产”、“提炼”、“造就”生产者。可想而知, 这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给整个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这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为什么“知识就是财富”, “知识就能产生价值”的根本原因。

3“知识劳动”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逐步扩大,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相当时期里, 社会物质财富的实现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而与物质财富增长相拌生的精神财富的实现却隐蔽在物质财富之后, 或以思想的物化成果形式流通于专门的市场, 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只要是商品, 它就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高度发展的今天, 这两者在创造劳动价值上去金趋近合一, 而且无形的“精神”内容开始在一件商品中占有较大的价值成分, 按照OECD的计算, 当一件产品中知识的含量达到60%, 就属于知识经济的产品了。那么, 当知识成为劳动对象、劳动要素时, “知识劳动”本身就具有了商品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不在于这种特殊商品“有形还是无形”, 而在于它本身具有使用价值, 并因走向市场而具有价值。

可以肯定, 在未来世界中, 从事“知识劳动”的人将占到劳动生产者的绝大部分, 这一方面是因为维持整个社会良好运行的系统已达到如此高的科技程度, 以至离开“知识劳动”将成为不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地球可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的减少, 使社会财富的创造转移到以知识的学习、使用和创造为主的劳动领域中, 并直接促进再生资源和新的替代方式的产生, 改变已有的生产或生活方式, 向更高层次的“自然化”回归。到那时, 表面上人们的生活简单了, 但其中所包含的每一件用品、每一个物件都是高科技的产物, 是与周围环境有机互换的部分。因此, “知识劳动”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主要形式。

4 结语

从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知识经济, 我们的结论是知识创造价值, 首先它必须具有劳动的本性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源泉, 知识成为生产要素并直接创造价值的时代到来, 是人类长期劳动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都是一种劳动, 并体现为特殊的价值形态。

摘要:提出了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也是劳动的观点。指出其表现形式为“知识劳动”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并对知识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

[1]OECD,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5.

3.新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 篇三

关键词:劳动经济;限制;发展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放宽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民工”更是成为了社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劳动经济应运而生,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分析当下的劳动经济形势和成长策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劳动经济是经济的一个分支,和政治经济、生产力经济、部门经济等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指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它的投入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劳动经济的核心是劳动的投入与产出,它的发展也依托于劳动力的壮大。

如今,国民收入直线上升,但是,农民的收入也仍然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这是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且大多数农村居民只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很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生产效率较低,而农业作为国之根本,相关产品的价格关乎国民生计,一直由国家控制,很少出现价格上大的波动,即农产品的价格较为稳定,一般不会上升,而从现在的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种子、农药等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总体利益下降,与之相联系的乡镇企业,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管理模式落后,发展速度逐渐趋于平缓,并非农民寻求新出路的最佳选择。因此,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很多农民选择了脱离农业,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城市下岗工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农民工涌入城市,甚至是支撑起了城市的大部分正常运作,大大促进了城市劳动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民工上学难、看病难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导致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的一些原因短期内并不会消除,因此,劳动经济的现状总体来说仍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

二、新形势下劳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形势下的劳动经济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在经济不断的改革中,政策的影响和金融危机的一再打击,都令劳动经济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农村人员综合能力的限制

农村劳动力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因此他们在对事物的认知上会有偏差,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感程度较差,文明素质较低,缺乏冒险意识,和投资创业的意识,对未来和自身发展缺乏规划,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进一步学习的农民工而言,学费高,夜校少,考证难等也是限制其提高的问题也当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发生矛盾的时候,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各部门机构在问题处理上都会存在一定偏见,其切身权益得不到保障,与城市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2、大环境的限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农民工共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同比增长了4.4%,其中住户外出农民工占12584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占3279万人,本地农民工占9415万人,与上年相比都增加了5%左右。针对这样大规模的涌入,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靠城市是无法解决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的,尤其是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居民,大多是一家人只有一个劳动力,城市逐渐无法负担起这样的群体。对于这种现状,发展城镇化的工厂企业才是最佳办法,能够分散地吸引劳动力,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收入。但是,我国的城镇化企业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在政策上并未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合理转移和分散转移。而已经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由于无法得到城市户口,且国家对下岗工人的扶持多于农民工,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公会也并未发挥其服务功能,一些企业以不正当手段对农民工进行处罚,并最终达到清退的目的,导致很多地方的农民工重新回到了农村。

三、新形势下劳动经济的发展策略

人们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不但是为自身谋求更好的发展,更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方向,因此,对农民工不合理分配和回流问题,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1、加大对小型非农业产业的投入

劳动经济的核心是劳动的投入和产出,其主要发展方向是非农业,因此,国家在政策上应该扶持自营个体商户和小型企业的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在均衡国家发展的同时迂回地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和分配问题。尤其是对于城镇企业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小城市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可见,城镇发展是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带动农村经济和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现在,城镇的发展仍处于起始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应抓住时机,以宽松的政策促进农民工流向城镇企业,建立成人学校等相应设施,使农村劳动力与城镇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深度改革户籍制度和相关法律

户籍问题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放宽与限制之间建立合理的平衡点是应该解决的问题。而在法律方面,农民工的权益也应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在医保、教育等方面提供方便,减少其后顾之忧。

3、加大劳动力的输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依然局限于土木工程等方面,技术性输出较少。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应该在长江珠三角等偏重技术的地区设立务工期限,即外来人员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必须离开,除非公司将其转为更高级员工,这是为了促进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在技术地区学习其工作理念、操控技术、管理方法之后,可回家自己创业或从事更高级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西北和国外的劳务输出,合理分配劳动力,也为其提供锻炼机会,并在国际上为中国人贴上吃苦耐劳的标签。

结语

新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是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国家应从劳动力切身利益出发,在政策方面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人们也应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倩;基于经济增长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2]沈新;劳动经济——农村全面小康的“助推器”[J];科学决策;2006(02)

4.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篇四

一、国外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

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该理论主要认为:劳动力市场不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特点和方式;各个劳动力市场之间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原因是集团势力的联合和制度因素的约束。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1.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最早全面阐述现代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的是多林格和皮奥里,他们在1971 年的著作中指出,根据工资决定、福利和升迁机制等不同特点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主要)劳动力市场和二级(次要)劳动力市场

2.职位竞争理论。这一理论是瑟罗和卢卡斯等人于1972 年提出的,它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之上。该理论主要观点如下:(1)职位有好有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由技术进步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3.等级或阶级划分的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一阶段还有学者从等级或阶级的划分方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做出了解释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复兴

1.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获得新的理论支持。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第一个突破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获得了效率工资理论的支持。Shapiro 和Stiglits(1984)提出的怠工

模型在效率工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绝

大多数工作中,工人在其工作业绩完成好坏上都有一定的自

由。劳动合同不可能准确规定员工绩效的所有方面

2.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基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第二个突破就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基础获得新的理论支持。Doeringer 和Piore(1971)最初只是从三个角度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原因,即技术的专用性、在职培训和习惯法则。

二、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

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正式研究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才开始出现。

国内学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性分割、体制性分割、产业分割等方面,探讨的重点多是集中在分割对劳动力流动及就业的影响等除了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外,国内学者结合经济体制演变的进程,还考察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层面、部门之间、产业之间以及职业之间的多元或多层次的市场分割。结论:1综合国外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看,可以发现其早期研究以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侧重于制度分析及对分割特征的描述;后期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实证检验以及对城镇劳动力市场多层次分割的研究。近几年国外学者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分割的形式和维度,而且逐步深入到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方面。与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体制性分割、部门分割产业分割等方面,尤其是对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各种制 度性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山东的劳动力市场现状

山东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是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起步的, 尤其是进入90 年代, 市场建设的步伐加快。从总体上看, 山东的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规范, 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初步显示, 促进了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为实现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作出了贡献。但是, 劳动力市场发育仍在起步阶段, 市场机制运行中还有许

多障碍, 特别是新旧体制的冲突、旧体制的惯性作用, 是制约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最大障碍 研究内容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定义及分类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劳动力之间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劳动力市场上各自享有属于自己的市场,而难以进入其它种类的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劳动力市场分割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主要类型。

二、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及影响因素

山东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雏形已经显现,初步发挥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分散的初级形态,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其分割严重阻碍着劳动力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地方保护主义原因、行业垄断原因、市场发育原因等特殊原因,使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呈现着较为复杂的状况,其中以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最为突出。

三、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省结构性失业。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方面来讲,造成的主要影响是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造成了就业量的减少,二是从城市中存在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分割来讲,其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 导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普遍不足以及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挫伤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浪费了人力资源。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多种歧视,致使部分农民工收入低至无法维持简单劳动力再生产,只能再生产低素质的劳动力。

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增加了劳动力要素的交易成本。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劳动力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的阻力增加,环节增多,流动的空间距离拉长,流动的时间延长,从而流动的费用大大增加,致使交易成本不仅相对的且绝对的攀升。

延缓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使农民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流动,不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且无法顺利的转化为市民,这又使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进而阻碍工业化进程。不言而喻,这既制约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影响城市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发挥。

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所引起的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贫富差距过大,严重阻碍了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构建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打破城乡分割,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农村最低保障体系,解决农民进城打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打破行业分割, 建立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政府应逐步弱化和取消保护垄断行业的就业优惠政策,禁止垄断行业自身出台保护性措施,即行业就业歧视,尽快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放开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自主流动,推动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运作的效率和公平,最终打破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垄断。

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劳动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全省劳动力市场网络,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

易成本.研究方法

1.相关文献研究

本文的写作时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并研究中外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参考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等等。还大量借鉴了国家及地方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门网站公布的相关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文的观点和论述。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力争将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论据更好的为论点提供说服力。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在使用搜集整理大量数据做定量分析的同时,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尽可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分别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使两种经济学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为本文的论述服务。

4.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不仅考虑了静态下一、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情况,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分析和解释了所研究的问题

创新点

制度创新是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创新,就是要在健全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同时,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创建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要建成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首先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其他制度的创新创造前置条件。只有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筹才有可能;只有拆除阻隔“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制度壁垒,才能有效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与城镇职工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省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差别,这是户籍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使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保险政策、社会福利等与户口完全脱钩,给进城务工者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健全覆盖城镇所有就业人员的统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化解农民进城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适应城镇化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既能减少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迈向城乡一元化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从眼前来讲,也将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筹资难和国企失业人员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难的问题。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与城镇职工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

(三)消除行业分割的制度创新

引入社会资本强化竞争机制。垄断行业的成本沉淀性和规模经济性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实现充分竞争,但完全没有竞争会扼杀企业活力,导致经营者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革新,使实际生产率远远低于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率。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要把其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开。对于非自然垄断领域,政府应放宽市场准入,对社会资本开放,允许新厂商进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此外,必须成立专门机构执行反垄断法。要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建立反垄断专业队伍,负责处理反垄断相关问题。

研究目的意义及目标:

山东省经济近年来发展良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但仔细比较其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却不难发现呈趋缓的态势,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负荷过高;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能力不强等。而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时就业的制约作用也日益突出,既导致了城市就业量的减少,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极大的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的危机等,严重影响了山东经济的良性发展。

而本课题则是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了排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建立起统一、竞争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意义: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理论从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征及结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主张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贫困、歧视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变化都是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区劳动力流动越活跃,经济增长的水平越高;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借鉴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反对用工歧视,健全制度,以提振其信心,这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劳动力市场,着力构建一个公平正义、使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社会,从而促进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

5.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篇五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加“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因为()

A.只要增加居民收入,就能拉动经济增长

B.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C.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D.有效需求不足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2.没有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这主要表明()

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3.据调查,目前我国至少有85%的新迁住户要装修居室,家庭居室装修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家庭居室装修业的兴起说明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扩大内需

B.超前消费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C.生存资料消费是居民最基本的消费

D.新的消费热点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

A.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B.落实科学发展观

C.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某市2007年各类经济成分在GDP中所占比重

上图说明该市所有制结构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

()

①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普通竞争行业,国有经济逐步退出

③控制力表现在国有经济越多越好

④对于那些重要行业的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国有经济不一定要保持100%的股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7.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意味着

()

A.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丧失

B.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C.公有制经济起补充作用

D.我国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8.在我国,之所以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非公有制经济的消极作用已经消除

C.非公有制经济能过渡为公有制经济

D.公有制经济能加快生产力发展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企业都是企业法人

B.公司就是股份有限公司 C.公司都是企业

D.公司就是有限责任公司 10.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是否

()

A.是国有企业

B.独立承担债务责任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D.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本

11.判断一个股份制公司所有制的性质是否具有公有性,关键是看它是否

()

A.扩大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B.壮大了国有经济的力量

C.巩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由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控股

12.右边漫画《难博芳心》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与欺诈是不可分离的B.诚实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C.必须把树立全民信用意识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D.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

少的条件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兼并、破产是()

A.改善经营需要

B.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C.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

D.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需要 14.下列关于劳动者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

②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③劳动者分工相同,地位不同

④光荣属于劳动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

()

①尽快制定《劳动法》,使农民工的权益有法律保障

②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③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④劳动者要提高竞争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虽只有短短十条,但惠及到了最广大的劳动者。职工带薪年休假主要体现了劳动者享有

()①劳动报酬的权利

②休息、休假的权利

③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④社会福利的权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7.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年底结账时,经常遇到雇主赖账或克扣工资的情况,当一些人把雇主告到法庭时,却因拿不出劳动合同而败诉。这表明

()①雇主不清楚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②签订劳动合同是极其重要的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息息相关

④这些农民缺少法律知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显示,居民拥有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仍为储蓄存款。这表明

()

A.储蓄存款是我国居民目前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B.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

C.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

D.我国居民可选择的投资方式单一

19.张某原有定期一年的2万元人民币存款,年利率为2.25%,利息税为20%,国家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14%,利息税为5%.在新的利率税率下,张某将2 万元存入银行,一年后比原来可以多获利息

()

A.360元 B.378元

C.426.6元 D.786.6元 20.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是

()

A.存款业务

B.贷款业务

C.结算业务

D.兑换业务

21.商业银行以“效益第一”为宗旨的根本原因是

()

A.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款为基础业务 B.银行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C.保证商业银行职能的发挥

D.它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

22.2007年11月4日,中石油宣布已完成招股工作,确定于11月5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股票代码601857,首日上市交易30亿股。公司总股本***8股,本次上市流通30亿股,发行价16.7元,预计该股上市首日价位在40元-45元左右。材料中的股票是

()①居民从公司购买的有价证券

②有限责任公司发给股东的出资凭证

③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

④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财政部2008年5月16日公告宣布,决定发行2008年记账式(七期)国债,实际发行面值金额271.5亿元。期限7年,经投标确定的票面年利率为4.01%。下列对国债的认识,正确的有

()

A.国债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

B.国债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有效投资方式

C.国债素有“金边债券”之称

D.国债的收益来源于企业利润

24.张先生打算用5万元进行投资。他没有医疗保险,希望在这方面有所投入。除此之外,他还选择风险较小的其他投资方式。比较适合张先生的投资理财组合是()A.人身保险和股票

B.人身保险和政府债券 C.财产保险和金融债券

D.财产保险和企业债券 25.公民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参加商业保险的共同点是

①都以获得利息为目的 ②都对国家和个人生活有利

③都是具有较大风险的投资行为

④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26.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我国为什么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分)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6分)

27.“今天的汽车产业,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正面临着重大的转折。包括应对新兴市场的扩大、应对美国企业平均燃效法案、欧洲二氧化碳限排案等层出不穷且越发严厉的环境法规,进而解决全球范围的环境、能源问题等等。为适应这种变化,我们现在必须对哪些是需要改变的、哪些是需要坚持的逐一做出准确判断。”在2008年的新年致辞中,汽车巨头丰田公司的掌门人渡边捷昭如此评价目前的汽车业环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如果你是汽车巨头该如何“自救”?(11分)

28.统计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到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

(1)居民个人投资主要有哪些方式?(3分)

(2)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你认为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

29.材料一:惠民县是山东省一个欠发达县,许多年轻人都离开这里,到外地寻找发展机会。因此,当毕业于山东大学的潘学鹏不留在大城市,反而回到落后的家乡小镇创业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4年夏,潘学鹏回到自己的家乡——惠民县李庄镇,贷款创办了一家绳网加工企业。两年后,公司发展成为年产值100万美元、利税8万美元、产品达9大系列120个品种的知名绳网出口企业。

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由于缺少经验,潘学鹏的产品最初曾因达不到验收标准而被拒收。面对积压的产品,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产品质量搞上去。他请来高级技术人员对工人进行培训,并严格管理程序,不让一件次品出厂。由于他讲诚信,善经营,仅一年时间,产品便打开了销路,订单雪片般飞来。

材料二:2007年500万大学生毕业,至今尚有100万未就业。“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事无人干”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不少人特别是大学生毕业以后“高不成,低不就”,给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1)结合材料一,说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经济意义。(6分)

(2)说明材料二“面对积压的产品,他横下一条心,一定把产品质量搞上去”的经济依据。(5分)

(3)根据材料一说明材料二中的大学生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就业问题?(6分)

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引用十七大报告的内容,强调的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而不是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B项不合题意,A项错误,D项不能说明题干的原因。故选C项。

2.D 本题具体考查生产决定消费的第四层内容: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题干的内容就是教材中的例证,依据教材答案选D项。3.D “家庭居室装修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说明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ABC与题无关,不选。选D项。

4.C 依据题干的内容和教材的表述,正确选项为C。5.B 本题通过图示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由图示各种经济成份所占的比重可知,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项是正确的。A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不符合图示内容。CD表述错误。所以,选B。

6.A 本题考查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的理解。③的表述是错误的,应排除,故选A项。

7.D 本题考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一知识点。从题目要求来看,排除错误题肢ABC,选D项。

8.D 本题考查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A项错误,非公有制经济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C错误,因此选D。

9.C 做好本题主要是要搞清企业、企业法人、公司三者的外延关系,就三者外延来说,企业的外延最大,它包含企业法人、公司,企业法人的外延包含公司,公司的外延最小,公司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知A项错误,C项正确,BD错误。10.D 教材中有“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对比”,但表格对比内容中没有其最主要区别。而要把握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主要区别,必须对教材相关部分的探究内容有所思考,才能选出D项。

11.A 这道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判断一个股份制公司姓公还是姓私,关键是看控股权,如果公有制资产掌握了控股权,则公司的性质姓公;反之,则姓私。所以,本题选A。12.D 首先要看懂漫画的意思,然后抓住“启示”这个关键词,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每个备选项进行判断。A项正确,但不是“启示”;B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符合题意,应入选。

13.B 从四个选项来看,本题考查的角度是企业兼并与破产的原因知识点。ACD不能说明原因,只有B项符合要求。

14.C 关于劳动者的叙述,③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劳动者分工相同,地位相同,所以答案应排除③,答案选C。15.B 本题考查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知识点。①说法不合事实,我国已经制定了《劳动法》,要排除。④与题无关,应排除,所以答案是B项。

16.B 本题通过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从《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这个名称来看,就可知道劳动者享有的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故选B项。17.B 本题由四个要素构成的组合选择,每个备选答案都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只要排除一个即可。根据材料并不能说明①,将①排除,答案选B项。18.A 根据材料只有选A项。19.C 本题考查利息的计算。张某原有定期一年的2万元人民币存款利息为:20000×2.25%(1-20%)=360;国家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后,在新的利率税率下,张某将2 万元存入银行利息为:20000×4.14%(1-5%)=786.6。因此,张某一年后比原来可以多获利息为:786.6-360=426.6。

20.B 本题考查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根据教材内容,选B项。21.D 扣住“效益第一”,只有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BC不能说明根本原因。故选D。22.C 本题考查股票的含义知识点。①②说法不正确,③④符合股票的含义,选C项。23.C 本题考查债券的含义、特点知识点。A项是基金的含义,B项说的是保险,D项说法不全面,可以通过排除法,确定选C项。注意C项说法来自教材相应部分的探究内容。

24.B 张先生没有医疗保险,希望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应上人身保险。他还选择风险较小的其他投资方式,应购买和政府债券。所以,比较适合张先生的投资理财组合是B项。25.D 本题考查储蓄、债券、商业保险等异同点。①是储蓄、债券的共同点,但不是商业保险与储蓄、债券;③是股票的特点,不是储蓄、债券、商业保险的共同点。②④是它们的共同点,答案选D项。26.【提示】本题考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第(1)问主要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回答第(2)问要把教材中相关探究的内容包含进去,否则要点就不全面。【参考答案】(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分)

(2)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2分)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1分)③加快科学支柱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1分)④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2分)27.【提示】本题考查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解答这道题依据教材中三个要点,运用材料加以具体分析说明,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参考答案】(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对不断提高的油价和环保门槛,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4分)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了应对公众日益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企业必须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做到既保持和提高汽车的动力,又提高产品的“效能”,进一步降低油耗,贯彻节能减排策略。(4分)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高油价时代,企业要落实节能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汽车行业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做到诚信经营、守法经营。(3分)28.【提示】回答第(1)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中所提供有效信息;其次,结合教材内容,从而得出居民个人投资的主要方式。回答第(2)问,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作答。【参考答案】(1)主要有储蓄、购买债券(国库券)、商业保险、股票和基金等。(答出出三种主要投资方式即可得3分)

(2)①要注意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分)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一点。(2分)③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弱,可买国债或银行储蓄。经济实力强,可选择高风险、收益高的投资方向。(2分)④投资方向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和政策。(2分)29.【提示】本题考查劳动和就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知识点。第(1)问要把材料教材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谈谈意义。第(2)问要紧紧扣住“面对积压的产品,他横下一条心,一定把产品质量搞上去”这个关键句、关键词,找出经济生活的依据。第(3)问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劳动者应具有的“素质、精神、观念”三个方面来回答。【参考答案】(1)①大学生自主创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分)②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③大学生创业,能够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④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2分)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把产品的质量搞中去,才能通过使用价值的顺利让利而获取价值。(3分)另外,产品质量好,信誉好,就会引进商品的供不应求,使价格高于价值,从而使商品生产者获取更多的利益;才能占据市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2分)(如果从“经营战略、竞争优势、诚信经营”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6.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篇六

浅析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经济补偿金规定的合理与不合理 经济补偿金,是指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

一般来讲,经济补偿金是在不可归责劳动者的主观过错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时,尤其是经济性裁员时,或者劳动合同终止时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补偿。XX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确立了我国经济补偿金的基本制度。《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七种情形,第四十七条规定了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和方法。与以前的有关法律、法规相比,《劳动合同法》关于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在两个方面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一是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主要表现在劳动者要求经济补偿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即使是劳动合同期满,在某些情形下用人单位仍要支付经济补偿;二是对于高收入人群的经济补偿有了强制的“封顶”规定。通过这学期对劳动法的学习,我发现《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经济补偿金的规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这在解除劳动合同和终止劳动合同后可以得到很大的保障,使劳动者可以得到相应的失业救济或缓冲资金,但是经济补偿金范围的界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补偿金与其它规定的衔接还存在一些弊端,在计算上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的情形外,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不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于劳动者都相对有不公平的地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平等主体,其权益都受法律保护,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应得到更多的保护,但是却不能违背公平原则。《劳动合同法》确立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制度,过分强调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负担。对于劳动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是双方自由意志的体现,用人单位在无任何过失或者过错的情况下还要给付补偿金等于对于用人单位的惩罚,无疑使用人单位用工成本。劳动补偿金是对劳动者对于单位的所做的贡献的一定形式的补偿,但作为用人单位辞退一些不能胜任所在岗位职务的人员,完全符合公平原则,甚至对于一些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员工,单位基于效益的原理也只能对其进行辞退。

这种情况法规概括的用“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致使双方的用工关系受到很大限制,用工单位必须基于总体利益来衡量员工的辞退,这样无疑使一部分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得到了庇护,极大的限制了单位的用工自由,增大了成本。再者,此规定忽略了对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保护,使这部分的劳动者游离于经济补偿金的规定之外,使他们缺乏法律的保护。

然后,《劳动合同法》对于高收入人群实行的封顶制度过于僵硬,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平。《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了:“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这样的规定是基于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的角度,衡平用人单位利益和经济补偿金对劳动者的保护。可是从实际分析,单纯的规定向高收入人群的经济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而对于其他人群的年限不予控制,这样的规定会给接近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但用工超十二年的人群的经济补偿金在一定情况下超越高收入人群。这样的规定过于僵化、笼统,不能很好的区分各种劳动者对于单位的贡献和所应得到的补偿。

7.当前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 篇七

1 劳动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原因

目前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 但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农业已经不能成为担当农民致富的全部载体。因此, 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许多农民开始脱离农业, 进入其他行业, 积极寻找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 这样直接促进产生了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具体的原因, 包括以下方面:

1.1 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且生产效率低下长期

以来, 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城市和农村采用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及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 加上农村的劳动力人数众多,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少量的土地上, 只能从事农业的生产以及相关的产业, 对于农业以外的就业空间很少触及。有限的耕地面积与庞大的农村人口不成正比, 决定了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并且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 造成农业的生产效率低下。所以, 在这种状况下, 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收入的增长是极不现实的, 必须寻求其他的出路。

1.2 农产品的价格稳定, 没有足够的提升空间农业

是我国的基础产业, 农产品的价值与市场经济是密切联系的。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对于农民收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由于农业主要承担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农产品的价格会一直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没有提升的潜能。

1.3 农业生产的成本上升, 并且投入与产出比例失

衡目前, 农产品的价格有小幅的增长, 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农业税被取消以后, 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长, 并且农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逐渐失衡, 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一直不断下降。实际上, 现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只是依靠物质、资金以及技术的投入, 在提高农业的产出能力的同时, 也使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消耗增大, 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长, 最后还是会减少农民的收益。

1.4 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缓慢, 不能吸纳足够的

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有密切联系, 乡镇企业大多在农村起步, 以农村的劳动力作为主要的劳动力来源。通常状况下,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经济效益比较好, 农民的收入会相应的提高, 反之, 就会下降。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起点较低, 产品缺乏技术含量, 企业的管理不科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淘汰, 也使得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减少, 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2 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形势下, 劳动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制约劳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农村劳动

力受教育程度不高, 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首先,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使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 对于专业技术不能熟练掌握。其次, 农村劳动力缺乏创业意识和投资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经济的发展。

2.2 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只是依靠城市解决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是不可能的, 城镇化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有了一定发展,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还处在起始的阶段, 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依然比较低, 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其他产业的转移, 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3 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实

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形成了城市进行工业发展, 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定式, 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 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 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有些地区为了解决城镇的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甚至出台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和清退农民工的政策;有的地区采用经济手段对聘用农民工的企业进行处罚, 导致很多已在城镇工作的劳动力被清退, 所以, 很多地区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的现象。

3 促进劳动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

向是非农产业, 私营经济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的载体, 所以应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国家应该对私营经济、集体经济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促进企业走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 加大对非农产业的关注和投入,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提高这些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增加农民的收入。

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方式

王小平1高会艳1都继萌2 (1.河北经贸大学;2.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京津冀经济圈的核心发展要素。基于契约理论和博弈理论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方式包括组织建设、基金项目、举办会议、竞合发展等;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必须建立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合作协议、完善市场与政府激励机制、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等。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京津冀协作方式

1京津冀经济圈服务业协作发展的必要性

京津冀经济圈的服务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政策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打造首都经济圈, 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连云对记者表示, 京津冀三方的一体化合作之所以会提速, 一方面与国家对“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高度重新定义有关, 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经济的现实发展, 三方都找到了利益的交汇点。截止目前为止, 长达8年的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编制的《首都经济圈综合发展规划》将有望在2013年出台。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京津冀经济圈的合作发展波动性较大, 如图1所示。2012年北京第三产业占比76.40%, 天津为47.00%, 而河北只有35.30%, 不到北京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1/2, 天津也是河北的1.33倍, 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第三产业的需求程度远远大于了供给, 最终导致京津冀第三产业供求发展的不均衡, 呈现了所谓的“大梯度”现象 (具体可以详看图2) , 并且相对于长三角上海60.00%、浙江45.20%、江苏43.50%的波动, 京津冀经济圈的波动要更大一些, 也不及以香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94.00%、澳门93.6% (2011) 、广东46.20%为中心的珠三角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俗话说:“瘸子走不快”, 京津冀经济圈第三产业的发展协作是势在必行。在第三产业中, 生产性服务业是其核心内容, 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 因此,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势所趋, 并且要势在必得。

2京津冀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方式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的协作是在专业化分工的技术上, 企业间的纵向一体化协作,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作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 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有助于转变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而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协作将更有利于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纵观这几年京津冀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方式, 几乎没有脱离以下几种方式:第一, 组织建设。由国家发展和

参考文献

[1]胡荣华, 刘光平.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以南京等市的分析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 2002 (3) .

[2]李彦.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保护的探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 (23) .

[3]周勇.如何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J].中国经贸, 2012 (22) .

[4]王艺.浅谈当前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5) .

8.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篇八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大学生;就业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中国大中城市正一步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农村“被就业”的农民将在本世纪开始的头20年内被吸收殆尽,而总体劳动力的供给不可避免的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总体的趋势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作为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但是不同于农村劳动力,2003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为212万,而截止到2013年底时,毕业生人数已经增长到699万。增长率呈逐年走低的态势,但是绝对人数还是以庞大的数量逐年增加的。市场经济刚开始代替僵化的旧体制时,出现的职工大规模下岗问题曾一度引起社会热议,而如今关注的热点转向了高校毕业生也对于毕业后“何去何从”的抉择。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每年新增的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与历年累计的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不断累加,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尽管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从2004年的32.08%减少到了2013年的2.79%,降幅明显,但是社会在近10年来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仍然不能尽数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宏观政治局势的变动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动荡不堪的社会里面劳动者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国家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大都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以适应局势的发展,并没有对就业形势产生大的波动。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不乐观,可能会要面临尴尬的“毕业即失业”窘境,这一现实问题其实是和我国经济结构有关。其一,由于我国产业价值链结构严重扭曲,低端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而高端产业发展缓慢,大学生受到的教育相对较多,但反而难找到工作,而受到教育较少的农民工却越容易找到工作,并且他们的工资水平近年来有持续走高的趋势,甚至高于大学生的工资水平。这是都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有关。

3.社会观念未能及时转变。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过于乐观。高等教育的大众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学文凭的含金量缩水也已经成为了事实。但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 的错误观念仍然影响着大学毕业生,让他们不愿意从事一些看起来并不那么体面的工作,影响着他们的择业,也影响着他们创业的热情。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及早改变就业观念,放弃自己对工作不切实际的憧憬和幻想,那么成功就业,势必还是长路漫漫。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择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时,存在着或明显或隐含的户籍歧视,并且在选择“985”“211”大学求职者与普通大学求职者时也往往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三、当前《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整个《劳动合同法》都贯穿着对劳动者权利的保障,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目的。具体来看,法条第十条对劳动合同正式化,书面化形式的规定有利于劳动者在自己权益被侵害时有法律的依据。而二十条和二十一条则对试用期工资和单方解除权进行了规定,限制了用人单位对权力的滥用。不过新法的一些规定也引起了多方争议,外商威胁撤资,多位港商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劳动合同法》是否存在帕累托改进尚且没有定论,但外商撤资后势必要影响到一批劳动者的就业,其消极影响的确不言而喻。 当前《劳动合同法》完善了1995年以来劳动立法实践中对于劳动合同的规范和管理,在细则的规定方面更加全面具体。其更加致力于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人群中一类重要的群体,自然也能够从中有所受益。例如法条二十条和二十一条对于试用期的规定。试用期是大学生就业会首先遇到的问题。对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遇到”无限试用期”以及充当免费劳动力的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当前《劳动合同法》对于增强大学毕业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其就业质量,改善其就业环境应该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新法实施后对于试用期时限和工资的相关规定能够有效扭转普遍存在的“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和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及时足额取得工作报酬。

四、结论和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立法者都是希望能够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尽一份力。但是大学生本身更加应该积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不怕吃苦,积极创业。大学生应该确定明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不能够盲目攀比,也不能够一味的理想主义和依赖心理,要积极开拓和发展自身,树立信息,积极的应对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证券时报》,2014年7月27日第A03版.

[2]罗雪峰, 方宁:《<劳动合同法>修改动了谁的奶酪?》,《中国对外贸易》,2006 年第6期.

[3]时秋:《法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劳动合同法探析》,《才智》, 2009年22期.

[4]黎建飞:《<劳动合同法>: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规则》,《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

9.劳动经济学 篇九

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实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年失业率(该有失业经历的人/占劳动者总数的比例)*(失业者的平均失业周数/52)*%

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失业率: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中失业状况最基本的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消除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不正常,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需求不足)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消减货币工资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对策:摒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化为国家垄断;放弃节约,鼓励消费;增加投资需求和提高消费来刺激需求;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政策和温和的通货膨胀,增加有效需求,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基本观点:需求决定供给;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收益递减;流动偏好。

菲利浦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说明。他唯一的经济政策市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即使货币供给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长。最终使高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的市场失业率接近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最好方法,是刺激供给方面,而不是增加商品和劳务的消费。1税收的作用2保障的作用3立法的作用 试述失业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特点。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在就业要求和获得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引起。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2、信息是否完善。

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短。Ps:正常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特征,可以与充分就业状态并存。

结构性失业:劳动者的机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状态。表现为技能结构失业、文化结构等方面。主要原因:

1、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2、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特点:明显的群体性;职业周期长。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型):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形成的。原因:

1、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2、人力资本投资额非均衡性。

3、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特点:源于经济总量失衡,与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有关,由经济萧条、产品需求下降而派生的;因经济周期深度不同,各个周期失业率有较大差异;有较大普遍性,发生后会波及各个领域。隐性失业。原因:

1、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2、不同:政府干预的结果,制度设计。特点:表面上就业;无法准确识别。

五、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六、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

业产生的原因有,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机器、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改变生产过程、使用新材料和改善经营管理。

七、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这部分自愿失业者通常被认为是丧失信心者,需要给予帮助。

研究就业失业的意义: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从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角度讲);与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密切关系。影响就业的因素:人口;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劳动制度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心理因素。

菲利普斯的就业理论:实际是对工资变化和就业数量变化的一种关系描述,在假定其他条件给定时,工资增长率就等于物价上涨率。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的替代关系的描述,对应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是自然失业率,此时通胀率为0.非加速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强调在自然失业率为0时,通货膨胀率不一定为0,即自然失业率可以同任何水平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替代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公式中,代表名义工资变化率,u代表失业率,代表通货膨胀率。如上图所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

试分析如何看待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动态的市场经济中,保持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及其结构上的持续均衡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充分就业一般说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当充分就业时,并不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摩擦性失业及其他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并行不悖。尽管人们关注失业问题,但要完全消灭失业是不可能的,即使人们对目前的工作状况基本感到满意,也并不意味着充分就业得以实现。这是因为,在劳动力的范畴内,有些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意义:凯恩斯理论从总体来说,是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他认为,在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在有效需求原理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有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之外,还有非自愿失业,即工人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受雇于资本家,却仍然打不到工作。如果有这种状态存在,就说明社会尚未实现充分就业。在凯恩斯看来,只要想办法消除了这种非自愿失业,就意味着充分就业。

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

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

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费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的分析: 所谓预期,就是在产生通货膨胀的情况

下,人们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并把这种预期作为指导未来经济行为的依据。弗里德曼根据其提出的预期因素,提出了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这是因为,弗里德曼把劳动力供给变化描述为货币工资实际变动和工人预期的价格水平的函数,即想象的实际工资的函数,加上适应性预期的作用,工人按照原有的物价总水平来衡量自己的工资,由于缺乏信息,以为价格总水平没有变化,名义工资的增加就代表实际工资的增加,从而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弗里德曼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就业政策,因为他的就业理论是从属于其货币理论的。他惟一的经济政策是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即使货币供给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长。他认为,如果依靠“单一规则”使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稳定,就业问题将在这个正常的经济环境中逐步得到解决,最终使高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的市场失业率接近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借鉴西方国家失业情况,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失业的特殊性: 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的,此外,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性失业等类型也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

(二)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四)隐性失业显性化。摩擦性失业的特点:

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2、失业周期较长。隐性失业的特征:

1、表面上就业。

2、无法准确识别

根据本章内容,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谈谈如何降低失业率。

(一)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特点。

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3、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

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二)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方针。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的就业方针,使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重新成为可能,也使政府减少了许多不该包办也包办不了的事情。

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

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1)改变了劳动就业工作只是安排劳动力,只是为劳动者找“饭碗”的观念,明确了应该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2)改变了只管城镇就业、不考虑农村就业的倾向,认识到应该重视城乡统筹安排。

3、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

(三)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和展望。1998年6月,中央提出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

1、劳动者自主择业。

2、市场调节就业。

上一篇:秋老虎是什么意思?秋老虎有多少天下一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