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的意象

2025-02-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共7篇)

1.古诗词常用的意象 篇一

送别诗常用意象 :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

(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例:《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3)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鼓励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坦陈心志的告白 例:《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担忧、祝福、嘱托 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6)另有表达豪迈之情的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慷慨壮志、奋发向上、豪放激昂、气壮山河)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小结: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二、识技巧

1、比喻、拟人(略)

2、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寓情于景。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 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② 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4、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情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例。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四则,正因杨柳有了以上三则意蕴,所以,古人离别之时看到杨柳更添离愁相思之苦。

(2)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送别诗中常出现。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3)月,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4)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 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李白的《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李白的《谢亭》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注: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渡口、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注: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6)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7)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8)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二、唐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

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唱歌送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又如,李白的“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欣的“朝闻游子唱离歌”,许浑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五)写作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歌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移情于物(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情感倍增”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3)以乐景衬哀情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自己或对方(对写法)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5)比喻: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三、诗歌鉴赏题型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古诗词常用的意象 篇二

夫妇情笃和谐的象征古人常以琴瑟合奏, 两者的声音和谐悠扬。因此它常寄寓着美好的爱情。“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 “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诗小雅·常棣》,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后来就以“琴瑟和同、琴瑟和好、琴瑟相调、琴瑟和鸣”比喻夫妻不离不弃、相谐相和。“翰林无双鸟, 剑水不分龙。谐和类琴瑟, 坚固同胶漆。” (唐代魏氏《赠外》) 如胶似漆, 可见他们爱情深挚。可惜不是想往“琴瑟和鸣”的夫妻都能和鸣一生, 所以, 古代才有了“断弦”一说。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因为陷入党争而倍受排挤, 一生都在潦倒中度过的。他的妻子王氏清贫自守, 默默地承受了很多苦楚, 为了功名与生计, 李商隐多年里一直寄人篱下做些小官, 在外久久飘零。数年间夫妻短短相聚又匆匆离别, 人生的艰辛痛苦, 唯有两心相知。各种惆怅难言的情绪纠结于心, 诗人写下了让无数文人猜测不已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那刻骨铭心的情爱尽在琴声里。

兄弟朋友情谊的见证琴还被赋予了高洁的意义, 通过琴和琴道交往成了古人对理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寻求之道。俞伯牙遇钟子期, 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鹿鸣》) 朋友相见, 情深意厚。“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试》) 好友即将远行, “离堂”把臂, 伤“琴瑟”之分离, 离情缠绵, 令人感慨欷歔, 友情真挚, 令人击节赞叹。李白与友人的情谊更是超凡脱俗,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话说得直率, 情表达得酣畅。既然是朋友, 当然要遥寄相思。“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诗人闻风起思, 什么时候故人能够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 我当重理丝弦, 一奏绿琴, 以慰知音, 那有多么好啊!有时诗人也有知音难觅的悲怆:“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诗人想收复旧山河, 却遇到朝廷上下偏安一隅, 不思进取, 怎能没有英雄独弛荒野的孤寂与悲慨?

才子佳人知音的媒介琴也成为男女之间爱情的“缘牵”, 南朝宋时女诗人鲍令晖有诗叙说她爱的人曾送她一张琴, 他们之间或许也因此发生过曲折而生动的情事:客从远方来, 赠我漆鸣琴。木有相思文, 弦有离别音。终身执此调, 岁寒不改心。愿做阳春曲, 宫商长相寻。———鲍令晖, 《拟客从远方来》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可说是“琴为媒”里最著名的一段了。司马相如以琴代言, 奏了一首《凤求凰》, 卓文君久慕司马相如之才, 遂躲在帘后偷听, 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 如何听不出相如琴中求偶之意。两个人由此互相爱慕、情意暗通, 并私奔回到司马相如的家乡成都。李清照闲居小院, 形单影只, 了无心绪, 只得把所有的情思倾注琴音:“小院闲窗春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纱》)

人生理想志趣的寄托古代文人抚琴奏曲往往都是孤芳自赏, 抒发己趣。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受司马昭集团迫害处死, 临刑时还索琴, 从容弹奏了一曲他最喜爱的《广陵散》;唐朝一代文豪独孤及晚年不幸患眼疾, 却拒绝医治, 表示失明后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著名的孤寒诗人贾岛, 一生穷愁苦吟, 但始终离不开自己冻折过琴弦的一张古琴。在文人心里, 琴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精神力量, 有高不可攀的庄严。“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 (陶渊明《和郭主簿》)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杜甫《夜宴左氏庄》) 一张素琴, 一卷诗书, 足可悦目, 足可怡情。琴还可代表正直:怜琴为弦直, 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 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 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 不系有兴亡。 (刘一止《小斋即事》) 方直操守不变, 落得小斋独处, 无关乎国家兴亡, 诗人感慨颇深。

3.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 篇三

1.折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惯,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2.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3.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4.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5.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6.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7.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8.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9.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10.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11.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12.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13.春草(芳草):以芳草喻离恨,《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爱的人尚未归来。在这之后,诗人们就屡屡用“春草”意象来寄寓别情思绪,递相延续。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绝。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14.湘竹: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15.黍离: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离》之歌。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离”之悲。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眷恋故国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意象。16.芭蕉:孤独与忧愁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7.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18.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19.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20.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21.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22.鹧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23.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

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24.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25.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26.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27.青鸟:“青鸾”“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28.群鸥:源于远古传说,在流传中获得了约定性和稳定性,成为原型意象。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摒除心机,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淡泊情怀的载体。在以淡泊名利、归心林泉的诗作中屡屡出现。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9.哀猿: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30.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31.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3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33.浮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34.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35.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36.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表现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37.陇头流水: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38.巫山云雨:源于远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原始观念,其含义是男女幽会。...亦写作云雨巫山、阳台云雨、云雨等。39.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

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40.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41.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42.春: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43.秋: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44.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5.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46.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47.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8.寒冬:比喻陷入困顿、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等。...如“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如今更谁恨,便可耕灞浐。”(韩愈《赠张籍》)49.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50.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51.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

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2.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53.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4.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55.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56.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57.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8.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60.黄金台(燕台):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1.柳营: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62.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63.烽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64.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65.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66.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孟亮揆《于忠肃墓》)《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67.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68.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69.白云苍狗:慨叹人事和世态的变迁迅速、出人意料。如“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可叹》)70.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到幻灭、迷惘、苦闷。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71.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72.怀桔: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73.砧杵: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

4.古诗文鸟的意象 篇四

一、鸿雁

作为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鸿雁文化内涵丰富。1.思乡怀亲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还家。思乡之情含蓄而又婉转。“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一雁归巢,雁归人留,孤独清冷之意跃然纸上,思乡怀亲之情人木三分。“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夜里,从远方飞来的归雁的叫声,勾起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2.羁旅愁苦

诗人由鸿雁引发思乡之情进而表达羁旅愁苦,在古诗词中也较常见。“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诗人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长期遭贬而产生的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天色微明,大雁横空飞过关塞,点化出晚秋破晓时的冷清安静;在这静谧之中,陡然一声长笛,划破长空,显得那样清越凄厉,循声望去,只见一人危楼独倚。羁旅愁苦透过大雁、笛音已人心底。“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羁旅之愁的万端感慨倾泻而出。

3.哀鸿遍野

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胡儿夜哭,荒凉凄惨,不忍目睹。诗人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于诗语之中。“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夜深人静,思百姓凄苦使人痛苦万分,天寒地冻,叹人民流离使人痛彻心扉。

4.怀远自伤

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呜叫的,鸿雁呜叫意味着失群。写雁鸣就是要表达诗人怀远自伤的情感。“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客舟听雨图扑面而来,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包孕其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用“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喻自己(“江南游子”)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霜天、雁声等一组意象,渲染凄清萧索的秋景,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伤。

5.思远望归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信使。诗人往往借鸿雁传书的传说,表达对远人的思念、归乡的渴望。“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想要飞过洛阳的大雁传书给亲人,乡思愁绪已浓得无法化解。“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送行的人对即将入伍的征人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同样借鸿雁传书表达对征人的思念,相思之苦可见一斑。“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睹物思人,凄苦之情哀痛欲绝。

二、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人家屋内或檐下,为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也是一个意蕴比较丰富的意象。

1.惜春伤时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飞回,秋天社日南飞,所以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冥冥花正开,飓飓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沐浴着春风的繁花在盛开,哺育了幼雏的燕子在飞翔,不觉又是一年春天来了,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社之时,燕子回来,清明时节,春光绚烂,时序变迁,触人思绪。“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词中燕子尽态极妍,形神俱似。眼看春光流逝,诗人自然伤感无限。

2.寄托相思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因此成为爱情的象征,诗人也借“燕”写相思之情。“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古相思曲》),女子感叹年华易逝,对所爱之人的深切眷念与盼望流露于字里行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春雨里的双双飞燕,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3.时事变迁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这个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引发人们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作者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诗人借燕子表现了对国事沧桑的感慨,既有世事沧桑之感,又有黍离之悲。

4.幽诉离情

相传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使行贾湖中多年的任宗回心转意,夫妻相会。后来诗人借这个故事幽诉离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小令中借“燕足”“红线”两个典故,写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欧阳修《蝶恋花》),词人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被冷落而独守空房的思妇的凄苦之情,深隐而沉痛。

三、杜鹃

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蜀魄、断肠鸟等。关于杜鹃,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古诗词也赋予了杜鹃丰富的意义。

1.凄凉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月夜听到杜鹃悲惨的啼声,愁思绵绵,填满空荡的山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置身“孤馆”,词人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夕阳西下,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益发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羁旅客馆,不胜其悲。

2.思亲念家

杜鹃的啼叫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而容易触动游子的乡思。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云》),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碧涧驿晓思》),月亮落下,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叫声,在朦胧晓色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但这样的情景仍然无法排遣身处异乡的诗人的孤独感,思乡愁绪扑面而来。

3.忠贞不渝

诗人也常借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之心。“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就借杜鹃啼血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鹧鸪

在古人眼里,鹧鸪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涵。

1.离愁别绪

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愁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中的鹧鸪声,让旅人联想到旅途的艰险遥远,哀怨离愁溢满心间。“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对着江边的暮色无限惆怅,深山里又传来鹧鸪悲苦的叫声,这正是词人沉郁苦闷的真实写照。

2.思乡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听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苦。

五、鸥鸟

《列子·黄帝篇》记载: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鸟相亲相伴。他的父亲知道了,要他把鸥鸟捉回去。他再去海边,鸥鸟便不飞近他了。古诗中写鸥鸟,多是写人与水鸟相亲,用以表达诗人欲与大自然相依相谐、淡泊宁静的内心世界。“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李白《江上吟》),仙人要想上天,还得乘黄鹤,所以是“有待”;而“海客”(作者自指)与白鸥相亲无猜并无任何机巧之心,而是在忘却机巧之心的情况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比眼巴巴地等着黄鹤飞来的神仙还要自由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辱穷通就都不在话下了。“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这两句是说革堂南北绿水环绕、春波荡漾,景象十分可爱,鸥鸟成群,日日相伴,环境异常清幽。

六、乌鸦

乌鸦全身黑色,是一种不祥的鸟,经常出没在坟头,叫声难听,在古诗词中常与败落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当年放萤的地方如今已成废墟,只有腐草,景象令人惨不忍睹;暮鸦嘶鸣,亡国后的凄凉叫人耳不忍闻。“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一个黯然伤怀的意境。

七、黄鹂

黄鹂叫声悦耳动听,容易引发欣喜之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借翠柳、黄鹂,描绘出富有生机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春色之娇娆媚人,农家春游之乐让人心向往之。

八、鸳鸯

喻指恩爱的夫妇。“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希望能像鸳鸯一样携手同老,相伴终身,只要能这样,就算是能做天上的神仙也不要。

九、精卫鸟

5.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 篇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用他那善听的耳朵捕捉生命中每个跳动的节拍。声音意象在这首诗中发挥着奇特的作用,借助它,诗人勾勒出了一个爽洁而雅淡的山林世界,也创制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与生命的诗化飞跃。

王维还善于运用汉字中的单字自由组合的功能,变平常为奇幻,变腐朽为自然,从而给普通的文字中注入个人感觉和哲学的意蕴。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这方面,常用的手法是词序和词性的变异,在王维的诗歌中,不乏竹子和莲花成了主语的情况。但是竹子如何会喧哗,莲花又怎么会自己摆动?“喧”、“动”用得奇特,无生命的草木顷刻间精神抖擞。“竹喧”、“莲动”之句,声音意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是作者有意去刻画的,而是自然清新地呈现在诗人的面前。诗人诗意的山居生活同样也跃然纸上。这样,原诗的艺术品味和艺术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对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好奇的眼光。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此处声音意象的魅力更加动人。水气弥漫的田野上,来回翻飞着洁白的白鹭,夏日葱茏的树林间,不时传来黄鹂的婉转鸣叫。诗人对声音的应用极具匠心。在积雨空的天色之下,展现的是一片墨绿水田,映衬着白鹭的白、黄鹂的黄。更妙的是黄鹂的婉转叫声给一片静穆更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更让人觉得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诗人的表现,静中有动的田园图使读者回味无穷。又如“啼鸟忽凌涧,归云时抱峰”(《韦侍郎山居》),友人突然来拜访,诗人遂陪同他在山间游玩。好水好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景色自不必说,单单是一声鸟鸣,搅碎满涧的空寂,就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难以释怀。“啼”字以动写静,动静水乳般交融。诗句在铺排视觉界面同时,拓展了声响空间。

三表现盛唐气象高亢之声的声音意象

王维诗歌中,典型地体现盛唐气象的作品类型是边塞诗,这些边塞诗中充满着边塞意识。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39岁,他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这是他平生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当时崔希逸率军与吐蕃战于青海,时值三月,在这场保卫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唐军大获全胜。王维在秋天到达凉州,其主要任务是去慰劳前线将士。王维此去,不但扩大了视野,并且因为分享了胜利的喜悦,其创作也获得了丰富的素材。边塞诗写作本来不是王维的强项,但是王维的这类诗歌仍然有很多可观之处。正是声音意象的充分使用,使他的边塞诗震响着气凌沙漠的高亢之声,扣人心弦。例如《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此诗描写将军打猎的.情景,可谓唐人此类诗中的佳品。诗由声音写起,以辽远空间结束全诗。将军的豪放与意气风发,诗人的敬佩与赞赏之情,溢于言表。“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是写声音的古诗名句,“劲”、“鸣”的选用,历来被称为富于锤炼和理趣的典范。开篇用倒序的笔法,先写被拉满的弓箭在呼啸的北风中发出尖锐的颤音,开阔意境立现,这也正能衬托将军的矫健英姿,颔联以景观、颈联以动作,从不同角度极写将军神速,显示出前线将领气势非凡。末二句复以开阔之景收束,一句“回看”,将军之踌躇满志跃然纸上,诗人之欣赏赞美,隐藏其间。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

今存唐人观猎诗,能如此开篇者,绝无仅有。李白《观猎》诗以“太守耀清威,乘闲弄晚晖”开篇,不免失之平弱。王维的这种写法,方东树在《昭味詹言》卷21中称: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 ‘莽莽万重山,待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入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惊绝。”

又如“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李陵咏》),时间和地点皆已点明,日暮时分,黄沙漫天的沙漠,许是一场战事刚刚结束,烟尘当中似乎还弥漫撕心裂肺的喊叫,耳畔还有铮铮的铁鼓声。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宋人的词句“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声音开拓诗句中的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王维是精通音乐的,常人难以觉察的或者即便是听到也不会引起注意的声响都被他捕捉到并锤炼进诗歌中。声本无心,然而进入凝视内心世界的王维的耳朵,便成了心灵的导线。王维是幸运的,但他得到他那个时代的眷顾并非偶然,这其中有许多原因,而最值得重视的,是王维异常全面的才华,完全符合盛唐人对一个天才艺术家的期待。《新唐书》本传云:“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

6.古诗词常用的意象 篇六

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诗词不但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同时其语言力求优美和精炼。上乘的诗词中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就包涵无穷的意象和联想, 其独特性既是诗词巧夺天工之原因却也正是翻译诗词的困难所在。翻译诗词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原作的内涵与形式, 使得译作的读者能够近似地体会到本国读者读这些作品时的感受。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在诗词英译的过程中进行准确的文化意象的转化, 做到了这一点中文古诗词的英译也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二、不同种类文化意象转化程度的分析

意象丰富按照通常所用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五个部分:自然文化意象、物质文化意象、社会文化意象、宗教文化意象以及语言文化意象[7]。本文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长恨歌》几个译本为例试论文化意象的分类。

自然文化意象是指与特定区域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相关的文化意象。《长恨歌》中“芙蓉暖帐度春宵”这句话中“芙蓉”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像在中国文化中那样丰富的内涵, 也不能表现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杨玉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尊荣与华贵。将此句译为“lotus-flower curtain only for themselves”可以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但芙蓉这一文化意象的转化消失的直接结果就是作者蕴含在这句话中的基本意思的流失。

中国与西方都有着对方不曾拥有的物质文化意象。物质文化意象转化上的程度处理问题可以说比自然文化意象更为困难。《长恨歌》中的“九重城阙烟尘生”就出现了这一文化意象。“Dust filled the high-towered capital”表达的意义是安史之乱使得帝都长安都是一片战乱景象, 让人很容易想到帝都危机, 战乱严重。

社会文化意象是最为重要的文化意象, 因为社会文化意象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长恨歌》开头诗人就描述了杨玉环少年时待字闺中, 不经允许不能走出深闺的景象。“深闺”并不是很深的住所, 它代表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未婚少女不能随便让陌生人看到容颜的戒律。下面就是两个版本的比较分析Since she was secluded in her chamber, none outside had seen her;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这两种译法都把少女与世隔绝的状态表达了出来, 但是第二种译法很明显的把少女的形象刻画成了无知的状态。第一种则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少女不见生人的意思, 也给这位杨贵妃增添了几分神秘。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长恨歌》中在杨玉环死后有这么一句“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方士就代表着可以帮助玄宗找到已死的杨贵妃灵魂的神秘力量。可以说方士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力量。其中一个译本为A Taoist sorcerer came to the palace door, Skilled to summon the spirit from the other shore.Moved by the monarch's yearning for the departed fair, He was ordered to seek for her everywhere[6].这种翻译方式虽然繁琐却生动的再现了“方士”的真正含义。

语言文化意象不管是在中英文中都广泛的使用, 在中国古诗中应用尤为明显广泛。在所有的语言文化意象中转喻、暗喻运用的最为明显。“峨眉”表示美丽女子的眉毛, “宛转蛾眉马前死”这一句更是用峨眉代指杨贵妃, 也展现了这位美丽的女子死前的无奈与哀愁。把峨眉表述为“pretty eye-brows raffled by sadness”更能表现杨贵妃死前的所见所感。

三、文化意象转化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意象的转化程度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 但并不是无法可依, 从广泛意义上来讲三化原则可以为文化意象的转化程度适当提供一个可依遵循的依据[6]。

一是浅化原则。“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和化难为易等。把一些本来难以理解的文化意象采用这个原则进行进行处理, 这就使得一些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象也就有了对外传输的渠道。在《长恨歌》有着很多需要按照“浅化”原则进行翻译的例子。还以“深闺”为例, 这一文化意象就采用了“浅化”原则, 上文提到的两种译法里“Chameber”单从字面理解上根本没有包含“深闺”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但是由于这个意象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不共通的, 因此只能采取浅化的方式翻译并在后面加以阐述是的这一文化意象所包含的内涵最大程度的传达给不同文化的读者。

二是深化原则。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和以旧译新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诗词中的词在现代语言中已经有了新的意义, 这个时候同一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起来尚有难度更不用说外籍读者了。这个时候“深化”原则就很有必要了。把本来简单的意象进行具体化特殊化使之更容易被人理解。“九重城阙烟尘生”为例“Dust filled the high-towered capital”这一译本里面“九重城阙”这一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很简单的意象被深化为“high-towered capital”。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对这一文化意象加以具体化那么就很难完整的再现安史之乱对首都长安造成的巨大混乱。

三是等化原则。“等化”包括形似的对等、意似的对等、词性的对等、句型转化、正说反说和典故移植等。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共同文化意象的存在, 把两种文化共同的文化意象进行对等转化或者直接移植都可以保证这些文化意象原汁原味的以另一种文化背景传达出来, 这一原则也是最简单也最有必要遵守的。例如“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句的每一个文化意象东西方都是想通的。等化原则也就是翻译这一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则。“Earth endures, heaven endures;some time both shall end, While this unending sorrow goes on and on for ever”。这句译文里面“天”、“地”、“恨”这三个文化意象在东西方文化里面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都是想通的, “天长地久”与“Earth endures, heaven endures”也有着同样的代指意义。因此在等化原则的指导下这个翻译方式也就比较成功。

结论

本文目的是对诗词英译的发展以及现状的分析, 所选例子也都是一些文化意象非常丰富的中国古诗词的译本。通过这些有价值的例子不难发现具体的某一种翻译理论很难适合每一种文体, 尤其是在文化意象处理这一问题上。中国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异常丰富, 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理论只会对译作的水平造成限制。只有结合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理论, 甚至在某些特殊问题的处理上摆脱理论的束缚才能达到翻译的目标。

摘要:翻译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文化形象的转化。汉语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在其英译过程中文化形象转化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意象加以分类分析得出文化意象转化程度所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文化意象,转化程度,古诗词,翻译

参考文献

[1]陈植愕.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2]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李小燕.英汉文化意象比较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9月第3期.

[4]李占喜, 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年第2期.

[5]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序[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6]许渊冲.诗书人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7.古诗中的青山意象 篇七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青山”在诗歌中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战乱中诗人与朋友一同离开故乡,漂泊江南;战乱后诗人送朋友北返,自己却要独留南方。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他乡生白发”,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旧国见青山”则是诗人对友人回到故乡的想像:友人虽然可以回到故乡,可是田园庐舍已成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迎接游子的归来。青山白发的颜色对比极为净洁醒目,含蓄地表达了重回故乡的喜悦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转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

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青山的亘古不移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也往往导致人们迷失于历史的虚无。诗歌中的青山意象始终交织着诗人们这种矛盾的心态与感受。不过,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他好像在故意卖关子,其实已经透露了栖居碧山的理由——“心闲”;青山给他一片纯净的天地,他把青山当成知已,与之“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甚至有死葬青山之志。清代诗人查慎行则把“青山”视作情意相投的老朋友:“青山淡如故人,何可经时不相见”(《入兖州境望徂徕山》)。在伤口中最频繁地提到青山意象的当属宋代词人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

连绵青山似乎欣赏高洁之人,有心和他交谈;词人想招青山来到身边,青山无动于衷,他只好自己搬到靠山的溪边居住。他有一首著名的《贺新郎》,词的上片是这样的: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此时被投闲置散,徒伤老大,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的朋友,只好把青山当作知已。情,自是词人之情;貌,本是青山之貌。作者把自己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宁愿落寞,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他非常喜欢使用“青山”一词,而且喜欢用“妩媚”来形容青山,“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在他笔下,青山意象极富于人情味儿,甚至带有几分幽默之感。

诗人们喜欢以“青山”意象入诗,其原因除了山性的深隐旷达、山色的亘古不改,也不排除他们对“青”字本身的喜爱。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最抒情、最富于诗意的颜色之一,甚至在很多时候被用来暗示一种缠绵哀婉的情感:“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绵绵青草牵惹起离人绵长的思念,以至于梦魂萦绕;“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小雅·苕之华》),凌霄花嫩叶青青,自己的青春生命却在苦难中虚度,诗人甚至痛苦地希望自己从未出生!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行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像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与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范例。根据考官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青年节的五四运动寄语下一篇:顶岗实习报告师范生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