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2024-07-04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共15篇)

1.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一

高中生物教学的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教学的主要导向。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而逐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相关生物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及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1]。自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相关学者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策略的探讨研究较多,生物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2-3]。但在如今普通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4]。作为课改的主要实施者,一线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了解、学习最新的课程标准,更要将两者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之上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文章对社会责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四维目标进行一一阐述,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与各素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于教师在各章节教学中进行相关素养的渗透,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学科涉猎广泛,跟生活中的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社会责任素养即在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后,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主动地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主动宣传生命、安全、环保等意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一种素养。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高一生物教师需在生物教学中挖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相关章节作为载体,对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以及分析、讨论社会热点议题等进行教育引导(如表1所示)。

二、生命观念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观念素养即学生通过自己或他人提供帮助,观察、了解到一定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特性等,形成对生命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具备对更大范围的相关生命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生命观念素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主要包括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及进化与适应观,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渗透情况。

三、理性思维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理性思维指的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向、充分的思维依据的基础之上对现象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等的一种逻辑推理思维,主要包括归纳与概括思维、模型和建模思维、批判性思维、演绎和推理思维。诺贝尔奖得主劳厄曾说过:“教育是将已学习过的东西都遗忘以后所剩下的东西”。同样,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学生获得并且永远牢记生物课本上的知识,更是通过相关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

四、科学探究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探究素养是指具备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此外还包括团队组织、交流合作及创新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高一生物教师可充分利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相关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素养的渗透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实验、学习及生活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而促进终身发展。

五、结语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教师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作为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最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将课程标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品格及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本质

引言

核心素养作为研究热点, 正从国外转向国内, 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其与教学的传统结合起来, 可以寻找到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基础。高中生物学科作为自然学科较高层次的知识教学, 重在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形成基本的生命观以及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一些理论层面的思考, 以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这种理论思考的目的不在于形成多么高深的理论, 而在于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类似于默会知识式的指引, 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朴素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高中生物的学科本质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核心素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 但从复杂的表述中可以提出这样的理解: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形成的基本素养, 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体现。从这一表述来看, 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有相通的地方。但是,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不完全是三维目标, 因为三维目标是相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而言的, 是面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态度情感而言的。核心素养则不同, 其更具社会意义, 强调从社会良性发展需要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必须形成的基本素养。

生物学科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从21世纪初的风靡一时的“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到当下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驱动作用的体现, 无一不彰显着生物技术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显然要超越考试评价的层面, 要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实施教学。而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 又不可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需要将之与传统的教学理解结合起来, 尤其是要与生物学科的本质联系起来, 笔者亦以为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有研究者指出, 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可以从生物概念理解、生物探究的过程、生物科学的能力等角度来进行。而生物学科的本质, 是指向“生命”这个关键词的, 自然界里的生命经由亿万年的发展, 在生物学家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可以成功地描述生物的发展过程, 可以预测生物发展的方向, 因此被证实是一门科学学科。同时, 生物学科在具有自然科学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又具有特有的研究范畴与体系, 譬如其是研究生命观与生物学观点的, 而这一点与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科学领域的探究, 此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的奥秘, 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基本的科学方法, 形成思辨、质疑的思维品质。而这种能力向学生学习品质延伸, 就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说得再具体一点, 高中生物涉及生命的本质特征, 涉及不同生物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生命是什么”的问题, 涉及以细胞分裂、分化及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调控过程为研究对象, 以基因的本质为研究主线的“生命活动怎样进行”等问题, 很显然, 对于这些问题的学习与思考, 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质性思考, 可以在搭建生物学科框架的基础之上, 让学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并以之为基点进行发散, 进而形成核心素养。

二、如何基于生物的教学实践培养核心素养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几经实践与思考, 提出如下几个思路供同行们参考, 并希望得到有益的指正。

思路一:利用概括能力整合生物知识网络。高中生物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对整体知识形成一种宏观认识, 这是建构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关键, 而这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用课程专家的话说, 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最需要的能力, 对生物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 就是对不同概念进行内化, 对不同体系的知识进行脉络探寻的过程。通常情况下, 教师可以从细胞、新陈代谢、稳态与调节、生态系统、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等角度, 给学生渗透进化思想以及系统论与生态学思想。而有了这两者作为知识概括的总纲, 学生一般就可以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基于生物学科的概括能力的提升, 其实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其显然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路二:基于思想方法寻找生物学科的学习品质。生物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 是有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的, 从生物概念的模式 (即生物学习过程中对事物形态以及表现方式等) 建立的角度, 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建立对细胞周期、碱基序列等的理解与分类等;又如经典的生物模型的建立, 如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细胞模型结构的建立, 种群增长模型的建立等, 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 自然也就有了一个让学生不断地认识基本概念, 进而形成模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思想方法的运用, 可以让学生超越知识层面, 形成一种方法论。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路三:精选探究活动, 设计并实施。高中生物教学从内容上来看, 还是非常多的, 因此生物学科的探究总难以落到实处, 如何协调这个矛盾呢?笔者的观点是精选其中若干个探究内容, 将探究充分进行。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就可以多花一到两课时的时间, 让学生在其中观察细胞, 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新细胞, 进而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显微镜的操作, 还是装片的操作, 还是进一步的观察与比较, 都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以形成深刻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所用到的实证思想, 以及若干个逻辑推理, 都可以让学生形成探究认识。这个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 就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三、生物核心素养的理解实施贵在落地有声

像很多课程改革的概念一样, 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一大隐患, 就是理论的高调与实践的偏差。因此笔者以为, 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贵在“落地有声”, 要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经历一些丰富的过程, 以真正提升他们自身的核心素养。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个经典的教学理念,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生物学科的学习本身并不困难, 难的是学生的知识构建与学习体验。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如何走出知识的机械理解的层面, 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高效构建生物知识, 原本就是生物教学的一大挑战。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考虑这个问题, 更需要教师付出努力。笔者的观点很简单:真正结合课程标准与当下先进的教学理念, 真正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落到实处, 在此过程中将素养方面的内容适度显性化, 就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3.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个性化教学 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人体等,其知识面非常广阔,能很好的补充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展开个性化教学。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生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教材的理解实质上就是探索科学的过程,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行个性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传授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比如教材中“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探索历程、“生长素的发现”、“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等,都包含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和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并最终掌握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在高中生物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學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一些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案例时,要强调科学思维的渗透[1]。

比如,在“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过程制作成动态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其变化过程,自主推想,并与达尔文的推想进行对比,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设计实验来证明推想,当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由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对于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要做出肯定的评价,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巧设问题,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2]。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也设计了很多探究性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亲自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的设计、操作和总结,明显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例如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从而保证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学习“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因素有哪些?”很多学生纷纷做出回答,包括温度、溶液浓度、酶的加入量、溶液的酸碱性等。教师再利用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纷纷对这些可能对酶活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设计为一个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各个小组针对本小组的探究主题共同探讨出一个完整的探究方案,若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则需要有完整的实验方案,最终由教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再对此加以指点和解答。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以问题引导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方向,然后在探究过程中运用问题设置层层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重视生物实验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生物科学研究的源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想象,大胆提出新问题,尤其在生物实验操作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用不同的实验方案验证现有的结论,开拓学生的思维[3-4]。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实验设计也是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比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等等。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且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大胆假设,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找到多种创新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重点强调实验方案的新颖和独特之处,鼓励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尝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时,师生共同探讨出营造生态环境所必须的几大要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爱挑选小植物,并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制作出精美的、满足要求的小生态瓶。

四、结语

高中生物的知识结构虽复杂科学性较强,但是其规律性也很强,只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好生物。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多,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质,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信息,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志明.重视高中生物教学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 中学教学参考 2015(22)

[2]戴英操.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35)

[3]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 [J].课程·教材·教法 2015(11)

4.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以实验为主,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同时,化学实验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故而,教师需要合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本文以此为基础,浅谈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并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化学实验的目的,并直观的展示实验现象。化学实验中若是能够增加实验现象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使其终身难忘。化学实验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应清晰的展示每一个化学实验,实验操作准确,使学生能够从实验现象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同时,教师应准确的选择实验仪器,实验试剂、药品等;为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的优势,放大实验,保证任何一个方向的学生可以观看到清晰且完整的实验过程和现象。

其次,规范操作化学实验。高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技巧。故而,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按照化学实验的流程展开实验,并在结束时做好整理工作。规范操作主要包括合理放置仪器、仪器的拼接、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等,教师的操作应大方、简洁、准确。学生会模仿教师实验操作的过程,并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有潜移默化的教学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操作规范不仅增加实验成功的机会,且具有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细致的实验态度。若是教师对待实验不认真,学生则也会向教师学习,忽视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教师规范操作每一个化学实验。

二、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增加实验探究教学

深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化学实验的探究教学。近年来,高中化学教材内容更加倾向于实验教学,重视化学实验原理、规律的形成,以探究的形式引导学通过化学实验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猜想实验现象和结果、设计探究实验、并思考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的增加化学实验。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除教材中的实验外,教师可以拓展实验教学,增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延伸学科核心素养。

(二)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而实验又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故而,教师应将化学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注意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增加学生的化学知识含量,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度。化学实验教学中,常态的实验更加便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领会新课改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并将其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资源,提高每一节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尽量在常态化的化学实验中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知识的良好习惯,并能够认真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使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对实验现象的表达更加准确。此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实验教学,掌握好时机培养学生的微观与宏观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根据化学物质分类的意识,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三)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实验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使其正确运用化学知识;同时,探索并自主设计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控制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例如:硫与氧气通过燃烧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不仅会产生蓝色火焰和热量,生成的气体也含有刺激性气味,对生成气体的处理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处理生成的二氧化硫。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设计二氧化硫处理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二氧化硫,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探索化学实验,从而实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化学学习上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教师采取的主要教学措施有增加实验探究教学、实验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实验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实践能力,并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的融汇贯通,体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⒖嘉南祝?

5.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五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素养提出挑战。迎刃教育时代难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剖析化学学科本质,立足于课堂教学,可采用聚焦核心知识、建构思想观念、注重宏微结合、引导实验探究、启发科学思维等策略。

[关键词] 化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标志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方面,[1]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内涵丰富,价值多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聚焦核心知识。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课程标准的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根,是化学教学评价的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依托,让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化学学科应有的贡献。化学学科知识就其重要性而言,可分为核心知识、次要知识和外围知识,核心知识就是指那些在整个知识系统、学科结构中处于轴心地位,对周边知识领域起着统摄、关联作用,发挥结点功能的课程内容。[2]化学核心知识犹如植物的根系和经脉,具有内核性、统摄性和生长性。加强化学核心知识教学,有利于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集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例如,硫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硫,从知识主线上看,它位于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知识链的节点上;从化学性质上看,它既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又具有还原性和漂白性等特性;从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上看,它与日常生活、环境污染及防护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素材;从它所处的课程模块上看,它属于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上看,它几乎涉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所涵盖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有关二氧化硫知识应当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来组织教学,而三氧化硫则属于一般性的次要知识。教学中可通过物质分类、实验探究、证据推理和宏微结合等,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还原性与漂白性等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建构,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建构思想观念。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以及绿色化学观念等,多个条目均与化学学科思想或学科观念相关联。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科学在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最具影响力的思想集合体[3],例如物质变化思想、质量守恒思想以及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等。而化学学科观念是个体对化学研究对象、化学研究过程以及化学学科价值的本体的见解或意识,具有超越具体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4]例如,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等。长期以来,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化学学科思想与学科观念的区别模糊不清,事实上它们是化学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做出的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共同体在头脑中构建的学科观念等同于学科思想,而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对学科内容的学习达成与学科思想相一致的观念。[5]所以,笔者以为在化学教学中不必刻意地区分学科思想与学科观念,重要的是要通过无痕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自觉领悟与形成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氨属于必修模块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内容,喷泉实验是学生学习氨的溶解性和氨与水反应的重要实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喷泉实验的原理上,而将氨与水的可逆反应简单告知。笔者认为,喷泉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重点应放在基于实验现象的证据推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虽然必修模块中没有出现化学平衡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应对平衡思想有一定的认识。相反,锦程论文之家服务因为只有部分学生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就更应该在必修模块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平衡思想,以满足国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此,可在喷泉实验之后提出3个问题:(1)通过喷泉实验,了解到氨有哪些物理性质?(2)氨溶解于水仅仅是物理变化吗?(3)氨溶解于水后得到的溶液(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和微粒观,并建议再补充一个实验:用吸管在喷泉实验的圆底烧瓶中吸取少量溶液注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上套一个气球以达到密封的效果,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冷却后再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此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实验现象的变化却可以让学生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有具体的感性认识,相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化学必修课程学习中也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注重宏微结合。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和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宏观辨识要求,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微观探析要求,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符号表征要求,了解化学符号的蕴涵,使符号表征成为概括、提升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重要环节。[6]有专家指出,化学学习存在三种水平: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水平。[7]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把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置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条目之下,一方面规定了高中阶段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层级要求(宏观水平和微观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化学符号表征有所了解,能从基本的化学符号表征中解读出它们的宏观意蕴和微观意蕴。

例如,学习乙烯的加成反应时,要求学生从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宏观现象入手,推断出乙烯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能从乙烯与溴的分子结构上分析和理解反应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正确书写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而推测乙烯与氯化氢、乙烯与水、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教学中注重了宏微结合,化学方程式就不再是冰冷抽象的符号,而是赋予了灵魂的宏微结合的载体,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富有意义的建构活动。

四、引导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与实验相关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问题解决,明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相互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信息加工并获得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合作意识。所以说实验探究既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素,又是综合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学习苯酚的酸性时可采用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8],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观察苯酚样品及分子结构模型,展示苯酚软膏,阅读说明书有关条款,从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引出问题。苯酚具有酸性吗?酸性强还是弱?

[猜想与假设]根据苯酚、乙醇、水分子中均含有羟基,猜想苯酚能电离产生H+,可能具有酸性。

[制订计划]设计苯酚与指示剂、Na、NaOH溶液作用,判断苯酚能否电离产生H+;设计苯酚在非水、非醇条件下与钠反应。设计苯酚钠溶液与HCl、CO2反应,进一步判断苯酚酸性强弱。

[进行实验]

(1)将少量苯酚溶于热水中,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

(2)将少量苯酚溶于苯中,向其中加入一小粒金属钠。

(3)将少量苯酚晶体与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并振荡。

(4)将制得的苯酚钠溶液分为两份,向其中的一份中滴加稀盐酸,另一份中通入CO2.[收集证据]苯酚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金属钠缓慢反应放出H2,能与NaOH溶液反应,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或通入CO2,均出现浑浊。

[推理与结论]由于受苯环的影响,苯酚分子中的羟基变得活泼,能电离产生H+,表现出酸性,其酸性比H2CO3弱。

五、启发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等要素。

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表述为证据推理,上述苯酚的酸性探究实验中,学生根据苯酚的分子结构做出猜想,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并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苯酚具有酸性的结论,就是在实验教学中基于证据推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一则教学案例。

模型建构源自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因而模型认知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它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认知方式。化学教学中借助于模型认知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加深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复杂联系或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例如,原电池教学时就可以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很好地体现出来。首先组织学生实验,通过铜丝与锌粒在稀硫酸中接触,铜丝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发猜想锌失去的电子转移到铜上去了.果真如此吗?学生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原电池的概念。猜想验证的过程其实就是证据推理的科学思维过程。然而,这一装置具有普遍意义吗?将铜片换成石墨、稀硫酸换成乙醇试试?在此基础上建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模型,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如何判断一个装置是否属于原电池?就需要借助模型认知,学生尝试从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氧化还原反应等方面做出判断。借助于模型认知,不管遇到怎样陌生的情景,只要将复杂的反应、陌生的装置与模型中的要素一一对应,就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必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融合,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6.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六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偏向形式化,基本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之后再总结实验结果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种形式并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政策,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而这一切都要基于物理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其重要性,并寻找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式。

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主旨是在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高中学生即将面临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物理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正确理解物理的基本内涵将有利于学生系统物理思维的建立,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物理基本知识、物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和学习态度之上提出的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强调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运用,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科学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科学导向,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和社会认知的决定性条件[1]。

1.2重要性

由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借助学校教育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动力,而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只有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有效提高,物理的内涵才能够充分体现,也才能够被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离不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物理这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支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才是正确的物理教学方向。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7.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七

一、上好起始课,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观点。设计探究活动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主体思考和实践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然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机会毕竟比较少, 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 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 以探究为思维主线, 把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改变照本宣科的态度,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比如在《遗传与变异》一章的教学中, 老师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教材的设计思路是由微观、宏观按照顺序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基因是什么——基因如何遗传——伴性遗传。这条思路是符合逻辑思维的。但是探究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的认知顺序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 如果开始就揭开了神秘遗传物质的面纱, 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前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那种探索的乐趣和智慧。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 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所谓现代意识, 具体地说是指团结协作、自立、自信、思考、竞争、效率、责任、法制、信息意识等。而中学生物学教学, 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中, 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几年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习生物学能力的同时, 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教育,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要充分重视实验的教学作用, 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是演示实验, 有些老师认为演示实验准备起来麻烦, 做起来费时不如干讲。这种做法固然省时、省力, 似乎教学效率很高, 其实失去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的重要机会。如果说生物课比其他课生动活泼的话, 演示实验功不可没。演示实验以其直观、生动、鲜明的特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促使他们思考, 加深记忆,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上必修一第四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课时, 课前老师的备课思想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探讨中的“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 理解蛋白质在膜对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 提出载体的名词。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并互相交流, 板书给出三种运输方式的比较表格, 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做出系统的评价并总结。也就是说整个课堂讲解过程中主要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几个班级上完课后与老师的备课思想都有出入, 有的课堂气氛非常安静, 学生之间的活动非常少;有的课堂学生甚至完全不理会你在说什么、做什么, 仍旧在说笑或者在做自己的事情。高中阶段, 正是学生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 让学生认识自我, 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以及能力, 分析自己的特长, 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发挥自己的内在资源和潜能, 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 不断进步。当我们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和资源时, 就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心窗, 当学生的认知发生改变的时候, 他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解决学习为什么的问题。这点与是否是班主任无关, 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是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以后的老师教学管理就会事半功倍, 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明确的方向性。

三、要把讲知识和介绍相关的生物学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讲生物学史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甚至还有些人认为会喧宾夺主, 影响了正常教学内容的完成。我认为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其实, 就人类记忆和理解的特点来看, 越是孤立的东西, 越是容易忘却, 而孤立的东西只要能和某些有趣味的事情相联系, 就容易理解和记忆, 这种记忆一旦形成是非常牢固的, 极难忘却。这已被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生物学科的发展史是极其生动有趣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相关生物学史教学不但不会耽误正常教学内容的完成, 而且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 会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本科内容。生物学史上的趣味性故事, 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

四、习题教学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要给学生以规律感, 解题有章可循

习题教学历来是生物教学的难点。不少习题课不是太简略落于空乏, 便是太繁杂失之要点。究其原因就是习题教学没有做到条理性和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各类生物习题要有深入的研究, 并能从中归纳和总结出层次分明的类型, 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很多同学往往是在“课一听就懂, 题一做就错”的情况下, 逐渐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的。因此在习题教学中一定要让他们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总之,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世界科技新动态和周围一些生物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 从而增进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 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也不能放松, 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避免信息作弊、侵权等不良行为, 提高自律性,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摘要: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本文对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信息素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策略, 并结合实际教学中设计的一些案例来说明具体的实施过程, 很多工作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史维忠, 杨建明.浅析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科技促进发展, 2009, (12) .

[2]吴全会.关于信息素养及信息哲学素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11) .

[3]吴翔, 梁丽.新课程观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8) .

[4]赖永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情报探索, 2006, (02) .

8.核心素养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篇八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93-1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来源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即 DeSeCo )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什么是素养?辞海的解释是“修习涵养”。如此一来,“素养”一词的释义就非常清楚了,说白了,就是“通过修习以后所获得的能力”。那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进行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自身能力是不断在增长的。换句话说,学生自身的素养是不断提升的。

那又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经合组织界定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2)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3)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

从这三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是一种对所有公民都重要的、能够在复杂多变环境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去完成个体目标,并产生积极结果满足个体自身需要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合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强调的要点是:(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种能力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重要需要;(3)这种能力既与特定情境相练习,又能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具有广泛迁移性;(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他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人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它对所有人都重要;(6)这种能力具有21世纪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它是“21世纪素养”。

显然,“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它是一般素养的高级形式,是一般素养中的精髓和关键。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去看学校的课堂教学,对其教育目的层级化要求更加具体了,也更具现代化与科学化了。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对生命的感知和体悟。生物学科是充满生命力量的学科,处处都体现着生命现象和规律。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奇妙。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章节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草履虫的游动,那种兴奋和激动对年幼孩子心中的积极性的冲击和带来的那种生命科学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学科活动感知到生命科学是“活的”,从探究活动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活力,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让学生慢慢感悟到生命的奇迹和伟大。

2.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曾经,我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物体表面爬得快”这节课上问了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个陌生人仗着你比他小很多,就强迫着你去给他干一天重活。晚上结束的时候他狠狠地打了你几巴掌,然后骂你滚蛋。你会是什么反应?”学生们惊呼:“哪有这样差劲的人?!简直是混蛋嘛!”我说:“对啊,我也觉得这个人是混蛋。那我问你,当你结束今天实验以后,你怎么处置自己手中的蚯蚓?”课堂瞬间静了下来。这时一位男孩说:“如果,我把蚯蚓无情地杀害了,我觉得自己比那个混蛋更混蛋!”学生们听后哈哈大笑,却纷纷点头称是。这个场景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应该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孩子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缺少这一环节注定是不合格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每一位“小公民”都很重要,是必备的核心素养。

3.对自然的认识与珍惜。对自然的认识是不同于对生命的认识的。因为自然不仅包括生命物体,还包括非生命物体。生态学概念中阐述生物和非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完整的系统。单一地去认识生命现象和探究生命规律,而忽视了另一部分是不够科学的。生命现象是建立在非生命物质基础之上的。作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对自然的完整、科学、系统的认识是显得十分有必要的。翻了国内外部分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也不难发现其中学习生物学知识之前都是从普通的非生命物质介绍起来的。万事万物本是同源。另外一点,就是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对自然的珍惜这种价值观显得十分的重要,也是提升了生物学科教学品味的一个重要的体现。随着工业社会向前发展,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这一点。

9.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九

有效的课堂对话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有效的课堂对话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合,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核心素养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通过不断反思融合知识、技能和情感而发挥作用。核心素养除了其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之外,普遍认为还应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核心素养具有整合性。首先,指功能的整合。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从而推动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指内容的整合。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情感的整合。

其二,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的普遍素养,核心素养是最基础的,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跨学科跨情境地规定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

(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课堂教学特征

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它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基于此,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养成必然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新课堂教学方式将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的过程。核心素养不仅要促进个人的终身发展,而且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二者都是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学会自主学习,而且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在异质社群中生活,所以未来的课堂教学应将个体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

其二,课堂教学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培养统一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融合,三者是融为一体的,而非彼此分离,所以未来的课堂教学应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与情感的培养融为一体。

其三,课堂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一方面需要开放自身,倾听各种声音,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从而习得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探寻知识的个人意义。

(三)对话教学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适切的教学方式

对话教学正是与学生核心素养内在精神最为契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对话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融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自我发展,而且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关系存在和社会存在的课堂对话包含了三个维度:“意念的、人际的、元交际的维度”。课堂对话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展现和提升的过程,课堂对话能够让三者有机融为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正好符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精神;另一方面,又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融合,从而推动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由此可见,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有效的课堂对话: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应有之义

(一)有效的课堂对话践行对话智慧,促进学生的认知理性与德性的统一

课堂对话的情境是动态的、模糊的,没有任何现成的对话规则或技术可以应用到所有的情境中。课堂对话需要参与者不断地实践反思,需要对个体自身独特情境的深入理解。

那种需要灵活性、适应性和判断力的对话“方法”实际上不应该被称为方法,而应该被称为实践智慧。一方面,对话参与者的实践智慧具有很强的情境敏感性,这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的推理、洞察和顿悟,是一种具体情境中的实践理性,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参与者的实践智慧绝非仅仅是一种实践理性,更重要的还与对话参与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实践智慧是一种德性,是与人的品行不可分的。实践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没有美德就没有实践智慧,同样没有实践智慧也就没有美德。“实践智慧是一个知道如何生活幸福的人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种关于个人的知识,这是因为它体现和表达了那个人属于什么样的类型的人。”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对话智慧的对话参与者必定是一个认知理性与德性相统一的人。

(二)有效的课堂对话运用探究性话语,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反思意识

英国教育学者巴恩斯(D.Barnes)区分了两种课堂话语:“陈述性话语与探究性话语。陈述性话语:说话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调整语言语调和表达方式以适应听众的需要,然而探究性话语更关注于梳理她或者他自己的思想。”

巴恩斯特别强调探究性话语的重要性,他认为探究性话语能有效推动对话者整理自身的想法,尝试新的观点。“探究性话语是犹豫的,不完整的,因为它能够让说话者尝试不同的观点,能听到它们是如何发出的,能看到他人是如何创造它们的,能够把信息和各种观点排成不同的模式”。探究性话语是一种反思性话语,是一种敞开心扉去倾听对方声音的话语,是一种随时与听众和情境展开对话的话语。课堂对话中的探究性话语可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反思意识。

(三)有效的课堂对话奠基于多元化的对话模式,推动学生的多元理解

不管是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学科内容以及教学任务,还是内在于课堂对话之中的张力,都决定着课堂对话不能也不应有理想化的、普世性的模式。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布勒斯(N.C.Burbules)将对话分为四种类型,“即会话型对话、探究型对话、辩论型对话和指导型对话”。

首先,从对话与知识的关系方面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向心型对话和离心型对话。所谓向心型对话是指:“至少从原则上讲,对话者的不同立场都能够消解在一个合意中,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中。”所谓离心型对话主要是由巴赫金在他有关“复调”的观点中提出,即对话中的每一个主张都具有多元性。其次,从对待对话中的对话伙伴的不同态度上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包容型对话和批判型对话。在对话中,持包容型态度的对话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去理解为什么对话伙伴坚持如此立场或观点,去理解该观点或立场背后的信念、感情或经验到底是什么。与包容型对话相比较,持批判型态度的对话者“更加怀疑和质疑对话伙伴的主张,强调对于对话伙伴的立场的客观准确性作出判断,而且会毫不犹豫地根据所获得的证据以及观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进行验证。”博布勒斯所主张的对话类型具体如下:

10.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十

——课题研究方案

利川市建南镇乐福店中学周忠银

一、课题的提出:

1、生物教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生物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兴未艾。然而一批批莘莘学子的生物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低下的尴尬局面,又始终围绕着教学一线的生物老师。究其原因,是直接受到升学、就业问题的制约,家长们看中的是今后的专业、就业方向;学生们看中的是中考、高考中该学科是否参考及分数所占比重的大小;学校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的主要尺度也是分数。这就使得多少一线的生物教师不得不按课本上的知识体系循环,局限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进行教学。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以应付考试,考完就忘。在实际生活中,一般常见的植物都不认识,动手能力更差,呈现出高分低能、综合素质差的现象。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的生物学已远不是对生物体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作简单的描述了解,而是借助于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从宏观和微观对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本质的研究。生物科学知识的更新、生物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材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从知识能力角度,而且从动手能力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因此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是时代的要求。

(2)、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先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培育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以发展成创新能力,是我们生物

教师研究的课题。通过实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的界定:

“动手能力”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运用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题是研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途径和措施,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时,通过生物学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提高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真正做到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性学习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有了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创造性、甚至创新能力。

2、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体现了教育要全面发展的思路。

3、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着重研究教育行为如何通过影响学生的内部过程,注重动机思维和情感等过程,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另外,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认知。研究成果对于如何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理论导向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四:研究目标:

1、以教科研为先导,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思维,主动参与,大胆实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实际能力。

3、探究推进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

五、研究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挖掘内容上的教育因果,坚持潜移默化的教育。

2、主体性的原则: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各种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的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不仅要求活动的内容是科学性的,而且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4、趣味性原则:

从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富有趣味性,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5、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指开展多种多样的、易为多数学生接受并参与的活动。

6、基础性原则:

开展一般层次的大众化的活动,从选题上看,活动周期不宜长,课题不宜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背景;难度不宜大,成本不宜高。

7、专题性原则:

要求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及对某项活动有一定的研究收获。

六、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为使研究具有深度和普遍意义,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兴趣小组和初一

(二)班、初二

(二)班为实验对象,初一

(一)、(三)班和初二

(一)、(三)班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课题实施。

2、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

(2)、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

(3)、调查研究法。向学生发问卷,开座谈会,收集学生体会,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每一阶段的经验,并推广应用。

(5)、教育实验法。采取定量与定性、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实验班、对照班,增强可比性。

(6)、个案研究法。收集各种活动的资料,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7)、实践培养法。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8)、教学设计研究法。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活动,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

七、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方法现状的调查分析。

2、素质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

3、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八、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1、酝酿申报。

2、理论学习:收集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听专家讲课;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3、规划方案:

通过调查、分析、集体讨论,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操作、巩固发展: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按素质教育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思维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如基础类的小实验、小制作和宣传类的“爱鸟周”活动及环保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

3、进行各种竞赛,如标本制作、显微镜操作、生物报制作。

4、建设生物园(50平方米)。

第三阶段:总结定性

整理素材,归纳出一套操作模式,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和教育教学论文,供实验、操作、推广,以点带面,优化整体。

九、预期成果:

①将整个研究阶段得到的“学生实验评价表”整理、归纳、提高编印成册进行推广使用。

②将整个实验所撰写的各种研究论文编印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论文集》。

11.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十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把“物理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只有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成绩.但是,部分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被严重忽视,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实验教学被忽视,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成绩的提高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加强和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既符合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又是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阐述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了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并给出了实验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经过几年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实践成效,供同行交流、指正!

1主要经验

1.1培养学生对物理创新实验设计的兴趣

物理的教学始终离不开物理实验的教学,有趣的实验现象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亲手操作是培养学生物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此外亲身的实验经历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1.1在自主课堂上设计相关的创新实验引入课题

在引入新课时,我们教师会选择一些有趣、新奇和使学生感到意外的创新演示实验,由创新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比如:抓百元大钞引入自由落体,将一百元的人民币折成纸团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让一位学生在下面用两只手指来抓住,提高课堂趣味性;“巧劲拉书”突破超重失重规律教学,首先将两本的物理书一页一页的叠在一起,叫两个力气大的男生将用力把书拉开,他们不管怎样使劲都无法将两本书分开.再叫一个女生,偷偷告诉她秘籍,要求她把书从较低的地方轻轻上抛,等书到最高点时,两只手分别抓住两本书的边缘将他们分开了,这就是利用了完全失重的原理.这些创新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兴趣,创造愉悦的物理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2在自主课堂上,注重学生徒手做分组“小”实验

这些实验基本不需其他实验器材,主要利用双手进行实验,如将双手的食指肚正对接触并用力挤压来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或用五指并拢来观察远处日光灯光线的衍射现象.通过这些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即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体会了做实验探究的乐趣.

1.1.3开设《玩具中的物理》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

这门选修课从物理学角度介绍了从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的设计原理,涵盖高中物理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各个部分.比如不倒翁的原理,从力矩角度解释不倒本质;飞机和风筝的原理,从流体力学角度阐明了尾翼设计的重要性.使用玩具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充分挖掘玩具的物理特点及刺激功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产生独特的教育功能,可起到使用现成实验仪器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1.1.4定期举行趣味性创新实验大赛

大赛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践实验——分析评估——交流总结”的探究过程,如“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比赛”“鸡蛋撞地球比赛”“纸桥承重比赛”等.进一步培养了动手、归纳、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喜悦,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信任,领悟到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精神,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

1.2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实验创新能力,传播实验教学理念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资源,并能够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实验,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是教师秉承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理念,由课程的复制者走向课程的创造者的有效尝试.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1.3创设创新性实验大厅、操作性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

1.3.1大厅实验

在学校大厅走道制作一系列展板,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最为经典的、最为前沿的实验,在大厅里摆放能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仪器.实验装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引领他们走进物理世界.

1.3.2操作性实验

操作性实验设立于创新实验室内.设立这些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初步形成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素养.

有些实验,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简单的阅读或自学去理解其原理和内在的物理概念,而学生观察到了某种实验现象后又有迫切需要解开这些谜团的意愿,我们就转移到实验室中,在老师的带领帮助下解开这些谜团.有些演示实验无法在大厅放置,我们将这些实验放在实验室内进行,一方面老师可以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对实验器材的保护也比较好.还有一部分针对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开设的实验,我们也将它设立在操作实验室内.

1.3.3开放性实验

这是创新实验室创建的重点,真正能够锻炼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方式,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和感悟才能做到.

我们创建创新实验室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质疑能力、发散想象能力和迁移独创能力.因此在设置实验内容和方式的时候改变了以往仅仅服从于教材和教学需要的模式,而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模式.传统实验更注重的是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的要求,而对实验的创新、改造和再开发支持不够.传统的实验尽管有其成熟、经典、严谨的优势,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主要依托学习包展开.在高中阶段,主要有以下四个学习包:自由落体、太阳能的利用、自动控制和模块机器人以及电磁波.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和内容外,还要适当的加入课外拓展部分.

2实践成效

2.1一年一次的物理创新实验设计大赛成为了学校科技节传统的比赛项目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探索科学知识的愿望强烈,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作氛围.

2.2创设了校园科技长廊

向学生介绍物理最为经典的、最为前沿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科技的欲望,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2.3建立了多个实验室

交通事故研究、抛体运动研究(竖直上抛、平抛、斜抛)、超重与失重、水波干涉、声速的测量、逆风行舟、翻身陀螺、飞机升力演示仪、傅科摆、陀螺仪、啄木鸟、凯尔特魔石、昆特管、比利时咖啡壶、多米诺骨牌、不会掉下来的圆环、耦合单摆、圆偏振驻波、动量守恒演示仪、超声雾化器、迷你锅炉、太阳能发电、卡文迪许扭秤等.

电磁学实验室:安培力演示仪、电磁炮、赫兹谐振器、避雷针原理、光电效应、雅各布天梯、静电摆球、富兰克林轮、磁悬浮演示仪、磁阻尼摆、磁阻尼管、温差发电演示仪、自感现象演示仪、互感现象演示仪、电流秤、高压输电模型、光的偏振现象、全息照片、辉光放电、自动控制电路、脚踏发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地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冲击电流计.

2.4确立了开放性实验的四个主要学习包

2.4.1自由落体

自由落体学习包的课内任务主要是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而在此之外,我们还建立若干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包括验证型的和探究型的.验证型的例如:重力加速度的精确测量,重力加速度和纬度的关系等;探究型的例如:测人体反应速度,对雨滴的下落的研究,重力加速度的测定方法等.

2.4.2太阳能的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

太阳能的利用除了完成课内任务以外,还联系能量的转化、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相关内容进行展开.

有关太阳能的子课题有:建造太阳能发电塔、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的方法、太阳能发电技术及其发电效率等;有关新能源的子课题有:太阳能驱动斯特林热机的研究、制作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照明、LED照明技术、声音制冷等.

2.4.3自动控制和模块机器人

自动控制在课内部分比较简单,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和创造发明课结合起来,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并且应用这些逻辑电路实现简单的自动控制功能,能够做出成品,应用到教室或是家庭中.如防盗系统的设计、自动感应灯光系统、交通信号灯的自动控制等.

模块机器人即可利用乐高机器人参加机器人比赛,也可以独立设计机器人,还可以把一个机器人进行模块化,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模块,最后组装成为一个可以运行的机器人,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这个项目的重点是小组统筹协作和通过设计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2.4.4电磁波

电磁波的常识和种类是课内所要求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电磁波的测量、电磁波对生物的影响、无线通信技术(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天线的设计等课题的研究.还可以进行辐射的研究,比如核辐射的测量、核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区别等等.

2.5形成了一套基于自主课堂的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方法

如“找不足”列举法、“谈理想”列举法和“知识交集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找不足”列举法,顾名思义,就是列举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外,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其中,找到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是本方法应用的重点;“谈理想”列举法,这是一种通过提出对事物的希望或理想,进而探究解决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技法,其应用要点在于如何提出合理的希望或理想;“知识交集法”则是对相关联的知识原理、实验器材进行不同的实验创新设计.

2.6促使科学素养的养成向基本核心素养的转化

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沟通讨论能力加强了,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了,思考问题更加严谨了,做事的责任心也更强了.

3问题思考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方法渗透,要注意阶段性和层次性,由低到高有观察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类比法、数学法、等效法、近似法、假设法、模型法等.教师要明白学生对思想方法的领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其渗透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潜意识的,不同年级对同一方法的渗透是螺旋递进的不能一步到位.我国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研究起步较晚,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更无从谈起, 目前, 多数高中物理实验还是普遍采用传统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尤其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相对较少.正因为如此, 学生利用物理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客工作的人很少;在实验完毕后, 由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进一步来讲, 利用数字物理实验室, 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学生, 以及横向拓宽实验设计的学生就更少了.这一切都充分地说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也暗示着目前物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方法上的问题.

3.1物理实验创新与实践是一门可以通过学科素养的落实转为学生素质的课程

虽然我们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这是一门持续性的课程,我们依然要思考“物理能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

3.2在创新实验室的创建伊始,还有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很多问题在创建的过程中逐步去发现和解决

12.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十二

一、运用信息技术,确保学生“真”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器材条件、客观环境、实验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实验并不能体现出严密性,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缺失,实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不足以说明问题,使得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降低,不愿意认真动手实验或敷衍塞责,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验环节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例如:教师在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简单电路》时,要求学生通过导线、电池和灯亮组成电路。首先,学生先自己动手,制作成最简单的电路。在下一环节中,进行“让更多的灯光亮起来”的实验时器材较多,实验常会因为一些意外而失败,“人多手杂”的小组合作也常成为组长一人动手做、组员围观的状况。“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开展体验式、合作的、探究的教学过程,必须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乐学爱学,勇于尝试,有观点、有想法。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个实验时,就可以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可视化儿童编程Scratch软件,在课前为学生制作Scratch软件的电子实验教具。在课堂上,学生打开小猫爪Scratch程序,自己用电池、灯泡、开关等将电路连接起来,拉动开关,电灯亮起来表明学生的实验成功了。在剩余时间里学生可以调整器材的不同摆放,进行多次实验(如图1)。

运用信息技术,使得小学科学实验得以高效的展开,学生不会因为导线接头不灵敏、电池电力不足、灯泡亮度太低、器材故障等种种意外向教师求助,教师也不必忙于应付、奔波往返在“救援”路上。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实验“真”起来,每位学生都能自己进行实验,让实验中少一点意外,多一些探究体验。

二、运用用信息技术,让实验生动呈现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器材、时间的制约,许多实验不能有效地在课堂中开展,或者无法清楚看到实验的过程或细微的现象,学生只能观看文字、图片,缺少了直接体验,课堂教学或多或少有了些瑕疵。

在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点亮小灯光》时,学生需要了解“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并画出电流的路径。对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非常的抽象,教师可以制作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观看Flash把抽象的电流流动变为生动的动画,使学生由此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又如:在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五课《蚂蚁》时,教材要求“进一步观察蚂蚁”,了解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学生阅读教材知道“信息素”这一神奇的分泌物,对此非常感兴趣,可又无法继续深入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录制视频,呈现蚂蚁的这一神奇“语言”。学生观看视频,进行形象生动的学习,跨越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有效提升了学习体验(如图2)。

三、运用信息化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得心应手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归纳、总结性的课文,如:三年级上册教学中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等。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对于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能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则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由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一概而论就会“疏忽”掉学情,人为地把学生起点平衡化。对于课文中这些难点的突破,就可以运用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实验教学,让学情参差不齐的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素材,或反复观看找到细微的不同,从而将归纳比较性的课文真正“理解消化”。

当下最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当数“微课”,恰当地运用微课可使其在这些归纳、总结性的课文学习里大放异彩。微课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把主题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思考、练习测试都融入微课视频中,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方便学生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实验微视频,包含了动物“老寿星”象龟的介绍视频,一段在陆地上活动时的“弹涂鱼”视频,并在微视频中加入启示,让学生思考动物的特殊性,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理解有一些特殊的鱼是可以在陆地上长期生活的,鱼的鼻孔不是用来呼吸的等知识(如图3)。

此外,信息化学习方式还能为师生提供许多方便使用的好帮手。例如:使用“网络在线讨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互评,畅所欲言;“在线测试”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参加科学学习后的评价效果,还可以把评价结果做成柱形表等,帮助师生获得更直观的评价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核心素养”指导科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个关键词,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主要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科学教师要能运用这一现代化的“法宝”,让学生每一次成功的果实铸就他们自信的品格,让智慧学习像灯塔一样指引学生前行,让课堂上学生纯真美好的感情绽放出美丽的光环。

参考文献

[1]陆黎峰.初探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微课”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09):34.

[2]张文付.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吉林教育,2014,(02):53.

1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我曾经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30个本质问题〃并写了《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我觉得〃教师如果把这些核心问题都弄明白了〃课就容易讲了。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

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 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 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14.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四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Z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其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中,排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运用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基本素养。问题是,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功用,并使之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有所作为呢?

一、发挥文本的导向功能

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说,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高速重演”,一定要强化阅读教学为培养写作能力服务的意识。但文本只有导向功能,没有规定功能,只能指出一条路来。作为阅读教学,应用问题是不能包的,只能帮助学生“布好云彩”,至于什么时候落雨是阅读教学无法解决的。不是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写出几篇文章来。它只能提供发展的方向、应用的渠道空间,或者提供运用的案例模式作为示范,如此而已。不是说要画个葫芦了马上开个瓢,这是不科学的。

课文的教学,关键要看文本在学习读写方面能否给学生当“样子”,即文本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哪些条件、打下什么基础;写作能借力于文本中哪些典型性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知识和技巧。

二、实现读写一体化

阅读课需要强化“为写而读”的理念,但在处理“读”与“写”问题上,我们要谨防“以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极端做法。“为写而读”不是用“写”取代“读”,而是为“写”来选择“读”、改造“读”,本质还是“读写结合”。“读”与“写”相辅相成,实在不能分出个高低贵贱。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机械盲目、为写而写,写者最终只会江郎才尽;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巩固运用的实践,读者最终也只能纸上谈兵。

“读”与“写”没法分清楚,任何解读都是表达,所谓解词,就是寻找熟悉的意思来解释不熟悉的意思,分不清是解读还是表达,读和表达是融为一体的,是分不开的。阅读就是用已有的经验与文本对话,这本身既是阅读行为,也是表达行为。不能说纯阅读就没有表达,除非死读书。死读书,读的是别人的书,抄的是老师给的词解,背的是老师给的中心思想……这是失掉自我的阅读,学生始终是被阅读、被表达的工具,而不是主体。

阅读教学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向前走一步――研究怎么写。关注怎么写,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奥秘,掌握表达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并轨

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小学生无论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思维能力都不具备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而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体当然是课内,经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指点门径。

低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写字;中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理解;高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表达。

阅读力包括:理解的核心、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找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联系生活经验谈感受的能力、自己搜集背景知识读懂文意的能力。

我们不否定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大量阅读肯定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我们反对的是以自主阅读之名而心安理得地放弃语文课的责任,放弃学生的工作,放弃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的阅读非常重要,但不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高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学生必须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合理开发语文技能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术业有专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获。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15.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策略 篇十五

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学生最初接触化学这门科目时,最感性的认识就是化学可以做实验,而且实验的现象很有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来完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的实验,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联系.教师要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注意结合实际生活,化工生产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魅力,达到学以致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焰色反应实验前,可以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焰火表演创设情境;进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探究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自制水果电池.

二、利用对实验的亲自动手操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明确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应该积极指导,辅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八种智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都可以得到训练.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离子检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后,要求能用语言描述实验方法、现象、结论,规范运用化学用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在进行物质的鉴别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时,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在进行蒸馏,萃取分液等实验基本操作时,通过仪器的组装,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在分组实验中,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

三、利用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拓展、迁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并积极思考,设计或改进实验.实验探究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方能收获新知,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在“氯水成分探究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水中有无氯气,有无氯离子,以及新制氯水是否呈酸性;第二个实验,探究氯水中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第三个实验,可以向滴有酚酞的Na OH溶液中加入氯水,看到溶液褪色,试着对褪色原因做出解释,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四、利用实验结束后的反思,培养学生实验评价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强调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继续探究,对失败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等.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主要是对实验的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记录,很少反思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实验存在哪些误差等.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实验教学中,反思和评价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以“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为例,依上述策略,对实验后的反思作如下设计:(1)钠为什么会熔化为游动的小球?(2)钠球在水面上为什么会着火燃烧?(3)燃烧的物质是钠还是氢气?为什么燃烧的同时常伴有“嘶嘶”的响声?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觉主动地进行探讨,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要勇于质疑,利用已有知识大胆推测.跨越已有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上一篇:公司副总辞职报告下一篇:净化舆论环境工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