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系统

2024-08-28

数字校园系统(精选8篇)

1.数字校园系统 篇一

益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在数字化校园统一综合管理平台普及前,校园网各个应用系统相互独立存在,登录不同的应用系统都要设置登录密码并进行验证,造成应用系统认证资源的浪费,电子身份信息的重复、造假等弊端。多个应用系统重复认证的弊端日益显露,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断完善,单点登录技术应运而生,建设安全有序的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得到重视。安全有序的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通过集中身份认证,实现用户只需一次登录认证,就可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实现对所有被授权的应用系统的无缝访问,保证了用户电子身份信息的唯一性、真实性、权威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工作机制

用户通过用户名及密码认证等多种认证方式将用户登录信息传递给各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在接收到用户提交的信息后。向认证前置机发出认证请求。认证前置机首先确认该应用服务器的应用是否是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所认可的。如果应用服务器的应用是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所认可的,则认证前置机与后台的认证服务器进行用户认证信息确认。在通过对用户身份认证的同时返回一个认证令牌给用户;否则,将直接返回失败信息,用户通过认证令牌即可访

益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问应用系统,并可在其他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所认可的应用系统间自由切换,无需再次认证。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管理身份认证方案功能:

(1)通过对在校已注册用户身份的认证提高了用户信息的安全系数。

(2)通过身份认证可以对已注册用户信息访问、修改、增加和删除。

(3)该方案是实现一卡通的基础.会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

以安全有序为目的建设的浙江大学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设目的在于构建浙江大学统一的数字身份管理与服务中心,保障学校信息资源的有序应用,确保学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安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由身份数据库、身份管理与数据服务、资源管理与访问控制、PKI基础设施、电子签章及其应用等组成,能够向全校范围内所有部门、信息系统提供用户身份数据服务,能够为网上审批、网上支付等应用服务提供数字证书认证,能够为学校整合现有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支撑,能够满足师生“单点登录、多点漫游”的需求。

目前可用浙江大学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登录的网站和系统有29个,包括校级OA、益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部门学院OA、浙大办公网、科研管理系统(人文社科版)、科研管理系统(科技版)、计财查询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教职工数据服务系统、现代教务管理系统、本科教学课程中心、设备资产管理系统、消防信息管理系统、邮件系统、网络学术创新门户、网络存储、个人主页系统、学生数据中心、校园卡综合服务、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电子离校单系统、学生公寓网、出国出境、车辆年检用校印、法律事务办理、会议室管理系统、部门公章申请审核、电子签名章申请审核、电子印章管理系统、浙大校历。

2.数字化校园方案 篇二

根据重庆市教委《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渝教基[2010]9号)和《关于推进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的精神,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为重点,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和谐校园等项工作,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原则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摸清底数,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趋势,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立足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校一策,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软硬件兼顾、全面建设的原则。既重视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办学条件改善,又重视教师队伍、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

三、基本情况

(一)我校有教师108人,学生1500人,所辖一所中心校(21个班),一所村完小(6个班),一所村校(4个班)。

四、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目标

工程建设从2011年1月开始启动,计划到2015年结束,全部达到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使学校基本达到校园内功能完善、教育教学技术装备配备基本达标、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师生需求、教育信息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主要任务

1.办学条件

(1)适度控制学校规模。中心校控制在24个教学班,班额不超过55人;大梁完小控制在6个教学班,班额不超过45人;茯苓村校控制在3个教学班,班额不超过45人。

(2)新建教辅用房,保证学校校舍面积。

(3)配齐设备设施,确保教育教学顺利开展。配置新建教辅用房内桌、椅、柜、架1337套,计划投资约40万元。其中:黑河小学434套,13万元;黑河三中535

套,15万元;黑河四中419套,12万元。

新补充教学专用设备计划投资904万元。其中:黑河小学229万元;黑河三中393万元;黑河四中282万元。

2.队伍建设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开展校长业务提高培训,使其具有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选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从事多年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领导学校发展。

(2)开展学校内设机构改革,班子成员科学合理地分工合作,相互尊重,团结合作,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核定适合于教育发展的弹性教师编制,优化编制使用结构,提高编制使用效率,配齐配全各科任课教师。至2010年,计划新聘教师45人,其中黑河小学10人、黑河三中20人、黑河四中15人。

(4)构建稳定的教师结构,形成教师学历结构合格,职务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学科分布均匀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占85%以上,高级以上职务占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75%以上,中级以上职务占教师比例达到55%以上。

(5)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和多元发展性评价机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形成校内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与职工代表委员会共同监督,党支部和教导处共同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考核有机结合的教师考核制度,考核合格率达到95%以上。

(6)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新教师培训、拟晋职教师培训等全员系列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效果、有经费保障的教师培训体系。

(7)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律法规,关注学生发展,依法从教,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3.教育教学

(1)明确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温馨和谐的校园。培养优良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绿化、美化、净化、硬化的文明洁净校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2)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形成政府教育督导部门为统领,以学校教育教学督导执行委员会为骨干,严格按照督导评估原则和程序,对学校工作进行督导评估。

(3)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德育为首地位,做到有规划、有组织、有制度、有工作网络。坚持德育工作以学校为主阵地,课堂为主渠道,学科渗透为主要方法,德育活动为主要形式,将德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加强德育

教育基地建设,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共建共育网络,做到班主任每学期对每个家庭走访不少于1次,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达到95%以上。

(4)重点抓好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开全开足开好三级课程,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聚焦课堂,回归课堂,积极探索师生互动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感受学习过程,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努力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互补,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格局。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办学理念。继续实施课题牵动策略,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开展体育艺术活动、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在保证常规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在四中建设黑河市艺体特色教育基地,突出发展该校的艺体特色教育。

(5)积极探索质量评价新机制。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继续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记载学生成长轨迹,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描述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均衡安排学期、周课程和作息时间,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原则和考试科目、次数规定执行。

(6)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积极招收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小学生六年保留率达到99%以上,升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初中生三年巩固率达到97%以上。

4.学校管理

(1)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设置学校,取得法人资格,承担民事责任;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2)规范财务管理,资金使用讲求效益;严格学校资产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升留级和学生流动情况报告制度;强化学校安全管理,落实安全应急机制,开展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实行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

(3)规范办学行为,落实素质教育,不设重点校,不分重点班。按划定的学区招生,对学区外流入的学生,按照流入地为主的管理要求,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收任何费用。

(4)加强民主管理,以人为本,用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关管理学生;强化职代会作用,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思想和生活,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实施。成立黑河市市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发改、人

事、建设、规划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为成员,负责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建设资金,组织工程实施等工作。市教育局负责统筹规划和实施工作;市发改委负责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给予重点支持;市财政局负责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市人事局负责根据标准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关规定核定学校事业编制;市建设局负责落实新建改扩建校舍的优惠政策;市规划局负责协调学校建设用地及校舍规划;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保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加大投入,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市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将教育费附加收入主要用于标准化建设,同时统筹使用各项学校校舍改造资金。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强化队伍,确保人力资源充足。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吸纳教育人才,建立健全学校人员管理编制机制,灵活掌握在岗教职工情况,及时补充缺岗编制,做到满足教学需要,统筹教师资源。继续实施校长、教师轮训制度,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将在职校长教师全部进行轮训,以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建立学校领导、班主任挂职交流培养制度,将优秀的干部和班主任送到省内外名校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吸纳先进经验,引领本校发展。

(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课程规划”向“课程实施”的过程转变,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突出特色办学,加强学校管理,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素质教育导向机制,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小学、初中继续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制度,推进高中配额制度,确保城区中小学校均衡发展。

3.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三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4.数字校园建设方案2 篇四

一、数字校园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更新也是必然的,但是目前众多教育软件是分散的,不易管理,缺乏一套专业的、综合的、易于管理的集成教学管理平台。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解决了数据冗余、不易管理等问题,实现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数字校园项目建设。

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是集办公、教务、总务、人事、后勤、开放教学、学生系统等功能模块为一体,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与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相结合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为广大师生、家长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教育信息服务,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教育行业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二、数字校园集成核心

校级统一信息系统是学校统一组织建设的全局性信息系统,能够支撑学校的各项业务有序运转,是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具有六个核心要素,即:整合的基础设施、整合的数据、整合的用户、整合的应用、整合的权限和整合的流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应用集成阶段、信息集成阶段和业务集成阶段。

三、数字校园目标

3.1环境数字化

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为实现更科学合理的学校数字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管理数字化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3教学数字化

构建囊括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培训等在内的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3.4产学研数字化

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

3.5学习数字化

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3.6生活数字化

构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一卡通系统,实现校内外主要消费流通、学生入学缴费、身份认证及门禁管理等。

3.7一站式服务

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校园信息化全面实现后,大学功能、范围将得到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数字化校园。

四、数字校园实例

1.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建设,必须满足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一卡通的设计要架构在校园网上,不仅具备消费功能,而且还要具备身份识别和校务管理功能。正确处理好一卡通与其他已有的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财务、教务等管理系统)的对接和系统数据共享问题是数据集中和应用集成的重要关键。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学校校园网为载体进行建设,是集身份识别、校内消费、校务管理、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核心应用项目,它不仅是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点之一。

2.数字校园管理平台

主要实现了教务管理、行政办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图书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功能。开放式教学平台支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自定义在线课程、在线作业和在线测验等学习活动。学生在家通过教学平台完成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和在线测验等学习活动,并且系统会自动为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分,并自动记录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这样,老师和家长可即时的掌握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构建沟通管道。

校园办公平台:主要参与者为校领导、教务、老师、班主任、财务、后勤、人事等。

门户网站:主要参与者为群众。学生子系统:主要参数与者为学生

开放式教学平台:主要参与者为老师、学生、家长、班主任、校领导等。适用范围:各个高中、初中、小学

五、数字校园实现技术

1.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2.rtlet:技术是基于java的web组件,由容器管理,并由容器处理请求,生产动态内容。Portals使用portlets作为可插拔用户接口组件,提供信息系统的表示层。作为利用servlets进行web应用编程的下一步,portlets实现了web应用的模块化和用户中心化。

3.webservices 的架构

4.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架构

5.ki/ca技术

6.集成技术

六、数字校园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一)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缺乏清晰的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日益彰显,学校在决定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认识上也体现出差异,通过调研,主要形成以下几类建设目的:为提高学校整体的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为拓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手段;完成教育现代化设定的指标要求;提高在同类院校间的竞争能力;完成整体的数据整理;以建设为契机,改善硬件环境等。对不同院校设定的建设目的是赞同的,肯定符合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出发点,不同观点是,笔者认为,应该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看作对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应以此作为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而不能孤立的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信息化管理应该集中体现管理理念的革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化建设本身。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能集中在技术方面,应充分考虑管理者、师生在信息化系统中的作用。因此,清晰的建设目的在整体建设应用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和需求分析准确性较难把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既涉及到硬件设施的布置、网络环境的建设,又涉及各类使用人员;从业务分布上,涉及管理、教学、教辅、科研、生活服务等各个类别;从参与部门上,基本要覆盖全部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教学部门;从数字化系统框架上,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流程。因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整体的规划、设计便尤为重要,而整体设计的困难就凸显出来了。主要体现在,对建设前基础资源的统计和论证难度大,对各类系统的建设需求较难把握。整体的数字化建设必然由各业务子系统组成,在建设阶段,各业务系统的使用者分散在各个部门,对数字化建设所需要硬件环境理 解不尽相同,对基础数据的共享范围和数字化系统本身应用中的环节了解不相同,所提出的硬件、数据需求,环节设计等都会大相径庭,这种状况会在建设中形成各业务系统建设程度参差不齐。存在的矛盾是,在总体规划时,既不能实现软件、硬件统一标准建设,也不能只按照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应两者有机的结合,准确把握需求,才能在使用过程中减少频繁的修正。

(三)建设步骤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是以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变革为目的,学校的现有管理制度应成为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能较好的支撑数字化<建设,如出现制度的缺失、不完善,在数字化建设中将产生很大的困惑和不确定因素,如果因为这类原因导致某些或某个业务系统停滞,将会极大地影响整体建设进度和完整性。建设过程中,对数字化软件的选择上,也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考验。本身数字化校园应用软件的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发展迅速并且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此类软件存在的问题是,过分关注模块化设计,过分关注统一标准设计,在建设中会存在与具体学校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情况。

(四)数字化校园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使用者的工作习惯,甚至改变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思考习惯。EJ(2006)在组织变革研究中指出,组织中的个体对出现的工作行为改变,首先即会表示出抵触。数字化系统的使用者也类似,对系统使用后产生的情况不能确定,或对使用系统心理上没有做好准备,下意识就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抵触,从而对应用的推广产生阻力。对数字化系统的过高期望也会在应用中产生阻力。在建设前,对数字化应用充满期待,甚至认为大量的工作可由软件所取代,或者认为通过数字化校园系统,可以解决工作中的很多复杂问题,在使用中达不到所设想的结果,使用者便会对系统的使用失去兴趣,以致产生对系统的抱怨和抵制。另外,不愿意和他人共享数据、对数据安全产生担心、对系统的使用前景产生顾虑等原因都会造成人为的阻力。

(五)使用人员的培训和技术维护支持

数字化校园系统涉及的用户包括校园内的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甚至包括校友、学生家长等,涉及的用户范围广、数量多,而且用户会不断变化。一个庞大的系统,其操作使用都会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也势必需要对用户保持不间断的培训和说明。在实际应用推广中,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不断出现,持续的对新用户的培训也有所缺失,这种现象对系统的应用推广无形中会产生阻滞作用。尽管目前主流的应用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但庞大的数据库和复杂的系统结构,会存在一定的技术故障率,这就对日常的技术维护和保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技术人员也提出很高的要求。

(六)使用效果和持续改进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各类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中,新的系统和新的技术是不断涌现的。新的工作方法就要求相应信息化手段与之配合,新的信息化技术就会带来不断地升级和推陈出新的更替。对用户而言,新的变化会带来新的使用困难。所以在使用效果的持续跟进、软件系统的持续完善方面,在数字化校园系统应用中提前研判和部署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考验。

七、解决办法

根据上文归纳的数字化校园在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建设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几点建议解决办法。

(一)转变思想意识、科学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败取决于管理者、使用者的态度和意识,在建设前和应用推广过程中,思想的统一、意识的转变尤为关键。建议,应在具体单位决定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起,分类别、分层次进行项目的说明和介绍,从单位领导层业务层、一线使用者不同层面开展广泛交流和研讨,切实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真正意识到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和改变,是贯穿整个单位发展、管理的核心工程,从而实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为建设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的论证和完善的总体规划应尽可能借鉴同类单位建设的经验,避免重复的低水平误区和失败。将建设的管理目标、应用目标、技术目标准确的确定出来,科学设计建设和推动计划,以保障全局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培训

任何的管理思路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核心要素取决于人力资源。数字校园的建设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维护保障人员、使用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建议在启动建设之初就应对各类人员做好储备,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整体人才队伍的知识更新和力量储备,为建设推进做好准备。数字化校园应用推广过程中,对各类使用人员的培训是能否顺利推广的重要因素。当数字化校园设备到位后,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用者的信息素养起着决定作用。信息素养既包括思想意识,也包括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因此,面向使用者开展的培训要根据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开展。

(三)持续改进、跨越发展

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两个属性:管理体系和技术设计,都是变化的动态过程。管理体系、管理思路、管理流程都处于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更是发展进步迅速,加上无论多成熟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都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经过研究也证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是需求推动,要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创造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产生新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动信息化建设。因此,持续对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对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变得不可避免,应用中应保持持续改进的意识和做法,不断的对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提高,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和应用效果。尽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是一个周期长,并且繁琐的过程,在建设、应用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困难和阻力,但以积极地态度去看,管理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甚至跳跃式发展的。在建设和应用的不同阶段,根据建设单位的实际需求,科学地论证,合理地规划,采取有效的配套办法,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跨越发展。

八、数字校园的展望

5.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黑狼口中学

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确保其建设质量,本着“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服务中心,重点应用”的原则,我校根据“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

从2014年11月-2016年12月底,拟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其主要目标是:

1、提出并确定“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制定“数字校园”的信息标准与应用标准,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

2、建立全校的电子身份体系,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

3、建立全校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建立一个统一的个性化门户,为校园网上的所有用户提供单一的访问入口点,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5、在网络平台不断升级完善、确保校园网络高效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重点完成校园网平台下网络信息化的全方位应用,构建一个具有渠中特色的数字化空间,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校园功能。

6、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整合环境、资源和活动信息,构建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我校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组织保障

为实现总体目标,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部门,全面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

(一)领导小组 组 长:杨志海 副组长:李全海 王卫东 成 员:杜 旺 邹德君

(二)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 成 员:杜 旺 邹德君

四、实施步骤

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重要应用优先的原则、实际应用易于推广的原则,考虑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应用情况,我校计划分三个阶段分步实现总体建设目标。

(一)2014年11月-2015年6月底目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根据教育局统筹安排,计划在2015年6月底完成我校“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更新校园网防火墙、核心交换机(采用双引擎双电源)、核心路由器等关键设备,消除单点故障隐患;建设防雷、防静电及消防系统,以“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安装上网安全管理软件,为我校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快捷、高效、功能强大的校园网基础平台;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功能扩展预留接口;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后期项目打好基础。

(二)2015年7月-2016年6月底目标(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

1、建立“数字校园”规范体系、数据标准 由学校成立的“数字校园”建设专门管理部门,针对学校的现有信息系统,完成统一信息资源规划,规范“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即技术规范、数据库规范及基础数据规范、业务系统数据集成规范、信息系统安全规范、系统运行保障规范等,为今后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可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2、建立公共数据库平台(含中心数据库)

公共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为今后建设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提供基础性的平台。建设覆盖全校的统一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继续教育管理、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教育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网络服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的网络支撑系统。

学校将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实施并完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班班通”建设,推广并完善集成数据环境中数据标准及共享数据库,实现全校内信息共享与交换。

3、逐步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的校园门户平台

整个校园门户平台是作为全校今后信息系统集成和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和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基础性平台。通过实施单点登录功能,使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则去访问不同的应用系统,提高信息系统的易用性、安全性、稳定性。

4、建立信息发布平台

统一学校主页和门户网站中各类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实现统一的信息发布流程和规范,完善互联网开放管理日志、校园网中心机房维护日志,实现各级部门分级信息管理。通过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学校日常的所有主要信息发布功能,不用通过多个系统去实现,从而方便和简化用户的使用和日常工作。

(三)2016年7月-2016年12月底目标(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的全面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共享。

五、建设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渗透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建设任务。

学校成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负责“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计划、统筹协调等相关工作。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部门负责“数字校园”的管理登记和维护记载,落实任务布置、工作检查、过程督查、经验总结和组织考评验收等工作,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争取资金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上级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重点实施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加快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数字校园”建设,教师备课、教学和办公计算机配备率达100%。

(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建设人才。

6.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篇六

组 长:陈登斌

副组长:姜佐澧 李伟舵 孔东阳

成 员:瞿佳木 张继伟 孙 瑜 陈登贵 曹端阳

一、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高校便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学院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根据省委省政府《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一五规划》和《2008—2015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加速我省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建设“数字湖南教育”的目标,学院决定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启动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构筑数字化校园环境,从而带动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基础

(一)学院校园网的现状

作为一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职院校,学院必须建设一个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无缝覆盖的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平台。学院于2006年启动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工程投资额达2100万元,建成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网络全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建成了网上共享的数字化实验室与虚拟实验平台;建成了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成了以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为主的互动教学环境;建成了以三维虚拟演播电视为核心的全院教学监控及音像系统。

1、建成万兆核心,有线与无线全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

2006年,学院开始建设校园网,确定网络核心节点的传输速度为万兆(10g),同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院敷设信息点3500个,覆盖全校园;互联网出口带宽300m(中国电信);校园网核心路由器采用华为ne40,连接2根千兆光纤,16根百兆光纤,共计3.6g的上行速率;核心采用两台华为6506交换机互为备份,以双光纤链路连接所有汇聚交换机,在知行楼、格物楼、数字图书馆建立三个万兆节点,形成环行网络,以千兆光纤接通每一栋办公楼、学生宿舍和所有实验实训室;用ar4620作为vpn接入设备;3台h3cns-secpath f1000-e-ac硬件防火墙,一台天融信ngfw4000/p硬件防火墙,一台h3cns-ips400-has1yips入侵检测防御系统作网络安全设备,建成一个高带宽、高可靠性、可应对突发事故的安全校园网络。校园网中心拥有20台服务器构成集群,同时配备了18.4t的存储空间,为数字化实验室、虚拟实验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为数字化校园的网络服务提供了足够的扩展能力。全院安装了20个无线网络ap基站,每一个ap基站就近接入楼道交换机,形成有线与无线共网的格局,为实现移动教室、移动实验室、移动计算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全网目前连通的教学与办公用计算机1500台,学生个人用计算机 2000台(不含笔记本电脑)。每台连网计算机均可流畅地上网工作。

2、建成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学的信息化,这包括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数字图书馆。为此,学院为图书馆建立了万兆节点,配备了三台图书资源服务器,两台影视服务器,计3.4t容量。图书资源服务器安装了中国数字图书馆的34万册数字图书,引进8个专业资料库。两台影视服务器不仅包括一般的影视节目,而且还包括由学院音像系统录制的学院教师教学音像资料。为此,湘信院获得“中国数字图书馆湖南高职院校中心馆”的授牌。教学过程信息化体现为: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实训室等校园网覆盖的场所,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图书馆的教学资源。

3、建成以校园网服务器集群为中心的共享实验环境

学院专业门类较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经济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专业。每一个专业配备了实验实训室,为落实“振兴行动计划”建立共享实验室的要求,任何专业的实验实训室能够共享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不仅具备校园网网上共享实验的能力,而且能够通过vpn从互联网上完成远程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安装proteus网络版软件,进行仿真,完成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网络共享;网络游戏开发平台,与有关网络游戏公司合作,研发了网络游戏运营与开发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实训系统、会计模拟实训系统、物流管理实训系统、国际贸易实训系统虚拟运营,从事游戏软件的测试,而且可以获得该平台拥有的全部游戏的源代码与运营平台的源代码。电子商务模拟训练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实训系统、客户关系实训系统、供应链实训系统等,已安装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上,供全网共享。

4、建成全院监控系统和教学音像系统

为了确保教学与考试质量,学院建设了124个教室与实验室的教学

监控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致用楼与控制中心的距离较远,采用共缆传输和非矩阵控制方式,所有摄像机能够同步扫描,所有监控器能够同步群翻,可以清晰的记录下教师的全部教学细节;所有采集的教学音像资料,经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形成流媒体的数据格式存储在数字图书馆的影视服务器中,通过校园网供学生浏览;音像资料可以直送达多媒体教室,供投影使用,也可以形成电视信号供教室内的电视机播放;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与专家,通过校园网可以评估所有的教学过程。

三维虚拟演播中心,与先进的录音棚一起构成艺术系的教学实验环境,也是计算机系动漫设计专业的实习的平台。这套系统还为视频会议、电视教学提供了基础。

5、启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和在线教学服务 为了满足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2008年11月份,教务处启动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可以通过b/s应用模式,快捷高效的进行信息查询、修改、提交,从而很好的满足了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各类需求。其服务有:

(1)为学生提供的服务

为学生提供学生学籍、培养方案、网上选课、教学安排、考试安排、学生成绩、网上评教、领取教材等服务。

(2)为教师教辅人员提供的服务

为教师教辅人员提供个人信息、教学任务、教学安排、考试安排、成绩录入、领取教材、网上评教、在线教学等服务。

(3)为管理人员提供的服务

为管理人员提供教学计划、教学资源、选课结果、课表编排、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事务、实践教学、教学考评、教材管理等服务。

6、购买了oa办公系统并部分启用

为实现学院无纸化办公,学院于2006年9月份,购入了一套功能完

善的oa系统。该平台运行在学院校园网络基础上,实现了学院与湖南省教育厅之间互联互通,实现了学院无纸化办公,保证电子公文、信息、数据的上传和下达。学院oa系统功能与应用有如下几点:

(1)办公与事务处理 办公与事务处理系统实现了学院内部无纸化办公和事务处理,主要包括公文管理、电子公文审批、公共信息查阅、会议管理、个人待办事宜、日程安排、通讯录、快速办理等功能。

(2)公文与信息交换

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了各级单位之间公文和信息的安全电子化交换与传输。该系统涵盖了文件起草、审批、签章、发送、接收、管理等整套公文传输流程,同时可以与办公与事务处理系统的公文管理模块进行相互的转送。

(3)信息发布与管理

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可同时管理多个单位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网站,操作人员通过ie浏览器把信息分类发布到指定的门户网站或内部办公网站,供社会公众和办公人员浏览。

(4)数据管理与分析

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是实现各类数据采集、数据查询、图表分析、报表打印以及各种应用系统之间集成的数据应用。可以通过标准接口与各种管理软件结合使用,如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学籍管理、教师教学、学生管理等。上级部门根据下级部门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自定义分析和统计,按业务需要可实时生成各种类型的报表和图形,为领导提供智能决策分析。

(5)档案管理

本系统完成电子文件和其它介质档案的编目、归档、借阅、查询、统计、授权等功能,实现档案的电子化管理。繁琐的档案管理变得更加省时、省力、省心。篇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最新方案.doc(12.2.5)

(二)特色项目建设

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一)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需求论证 1.数字化校园建设必要性。

⑴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构建数字化校园,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制高点,也是加快迈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现代职业教育特定为:知识学习大容量、能力培养广口径、德育培养全方位,必将要求学校教育教学采取内容广、渠道多、方式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既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辐射,也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⑵数字化校园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知识全球化和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要求,信息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字化校园的变革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对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改变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只有让教者、学者双方认识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能彻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跟紧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二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结束了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的传统教学时代。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开放教育和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项目教学、分组教学、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自学与

解答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将被大量应用于课堂。三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创新。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构造多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阅览室等。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数字化校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得所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书本,数字化音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交互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四是数字化校园为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示范校建设中职教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数字化校园搭建平台。数字化校园建成后,与其它地区、其他学校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可以最大最优化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教育教学手段将得以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将得到优化,办学形式将得以丰富,教育教学创新得以凸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常规化、正规化模式,内部管理将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将得到提升,从而实现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3)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用好数字化校园项目,将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2010年6月17日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敎职成【2010】9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产业发展实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

基础性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质量、结构、规模、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国家提出2010—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促使学校提高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基础和保证。陕西省“十二五”将职业教育发展做了:“创新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旬阳“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在2013年将旬阳县职教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校。根据目前现状,必须进行项目建设,在创造必备硬件条件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否则,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抓好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将会使我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我县职业教育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5)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

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从概念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为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成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将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提高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质量、效益和效率;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可行性:

⑴社会发展形势决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广阔前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正在步入成熟期,信息化应用水平逐年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越来越大,应用类型不断增多,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职业教育必然发展趋向。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交互式多媒体课件,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将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教师应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使得所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书本。数字化音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交互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在虚拟教室、虚拟学习社区、数字图书馆等这些虚拟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同时能更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达到教学模式的创

新。而这些,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⑵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投入不断增加,随着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学校发展,从领导到指导、从政策引领到资金支持。旬阳县人民政府更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自2008年以来,先后为职教中心建设投入资金3000万元,同时决定每年财政预算500万元用于职教中心建设,这些都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⑶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重要保证。一是旬阳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农业人口40.5万人,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20000人次,劳务总收入达8亿元。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能更好地与社会、与世界接轨,增强教学、劳务培训的适用性,为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工提供保证。二是旬阳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征土地223亩,建筑面积8.9万㎡,投资1.25亿元新建旬阳县职教中心,从2008年开始,每年财政预算500万元用于职教中心迁建,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证。三是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248人,教学班83个,在校学生4252人,年短训20000人;按照国家政策,中职学校将逐渐免费,这样本县学生就读职业中学的比例会越来越大;职教资源的整合、学校影响力的扩大,必然会有外县乃至外市、外省的学生来我校就读;届时,在校生会确保在4000到5000人之间,为该项目的使用提供了可靠的生源保证。

7.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篇七

数字化校园建设计划

天津市和平区建物街小学

2012年7月

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一、建设基础

(一)背景分析与重要意义

数字化校园作为中国21世纪校园的发展方向,可实现资源全球化、教学网络化、管理智能化、环境虚拟化等。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式,同时也不断改变着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发展模式,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加快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开放性具有重大作用。

1、教学科研的需要

数字化校园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息工具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校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拓展广大师生员工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说,没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现代的教学和科研就不复存在。

2、学校管理的需要

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学校构建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的必经之路。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校园网络覆盖面较全,网络设备老化和短缺现象较严重,校园网络有待完善。

2、学院缺少统一的应用平台,现有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形成了“信息孤岛”,造成数据不一致,信息难以共享。

3、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网络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4、师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参与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生活的行为方式,师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建设目标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目标是: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为指导思想,建设较完善的数字化的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推动我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建设数字化校园具体目标:

1、建设一个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文化的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院的以有线为基础、无线作补充的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

2、实现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协同办公等功能,扩展“一卡通”等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网络及应用进行全面集成;

3、建设学校数据中心,实现流控、安全、备份等建设目标,以提供对网络应用较好的支持和保障;

三、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是完整而全面的体系,其建设又是分阶段、分层次的。我们遵循先进性、标准性、开放性、实用性、安全性等原则,结合我校实际,规划设计了技术成熟、灵活可扩展性较强的数字化校园网络。以下是基于硬件网络设施、应用支撑体系、公共平台、应用系统、校园信息门户等多层次的校园网络体系架构。

硬件网络设施:网络是数字化校园最基础的设施,它构成数字信息的载体。应用支撑体系:作为核心支持系统的应用支撑系统,提供了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目录服务、域名服务等支撑体系。

公共平台:公共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它为数字化校园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使得各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

享,以及应用间的系统调用和统一的用户访问接口。公共平台包括用户管理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等。

应用系统:主要是教学、科研、管理的各种应用系统,用于满足教职工和学生对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现阶段信息化的主要应用系统包括:协同办公、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

校园信息门户:校园信息门户是整个数字化校园的访问入口点,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使用界面。用户进入门户后,除了可以看到公共信息外,只能看到与其身份相符的各项服务,成为个性化网络门户。校园信息门户其主要功能包括:统一访问入口、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导航、个性化定制、资源检索和查询。基于上述网络体系架构,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改造建设校园网络,最终形成核心千兆、无线补充覆盖、多种网络接入的校园基础网络,覆盖我校所有区域。

1、计算机网络系统

对现有网络核心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千兆连接;

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改造有问题的综合布线和设备;对没有综合布线或综合布线未使用的按六类综合布线标准进行建设;

对网络出口重新设计,实现负载均衡、WAN优化,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公网出口冗余,提高因特网访问速度;

2、数据中心建设

建设安全、可用、备份等功能的学校数据中心,为网络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3、网络安全建设

本部分包括出口设备、网络准入制度、入侵检测和防御、统一安全管理等建设,主要保障网络及应用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4、无线补充建设

在部分办公区域部署无线接入点,作为有线信息点的补充,随时随地实现数字化在校园内的应用。

(二)应用系统建设及集成实现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协同办公等目标,以门户为入口,将工作流贯彻至各个平台,形成以协同办公为基础的应用集成管理。

1、建立较完善的系统安全机制

2、实现基于强大工作流平台的协同办公系统

3、完善FTP共享管理系统

4、集成外网邮件系统

5、应用集成基于系统平台,采用高效、成熟的二次开发框架对校内现有应用系统进行集成(现有应用系统须公开接口或数据库)。集成如下系统:

 集成教务管理系统

 集成多媒体教学平台结构

 集成学生管理系统

 集成人事管理系统(限制性集成)

 集成财务管理系统(限制性集成)

 集成图书管理系统(限制性集成)

 集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限制性集成)

 集成构筑知识管理平台

 集成高级全文检索(跨平台)

 集成高级数据库检索(跨平台)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资源丰富、信息畅通、管理先进、高效快捷、师生互动、社会共享的教学资源信息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1、数字演播室

数字演播室是数字化信息处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情况出发,拟逐步建设约50㎡的小型演播室,主要完成下列功能:精品课程的录像制作;教学课件的视频、音频采集;新闻宣传节目等的制作;现场直播领导讲话,访谈节目、网络课堂直播等。

2、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设

(四)数字化服务设施建设

主要建设校园“一卡通”、视频点播、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

1、校园一卡通建设:拟建设“一卡通”等系统,使之在各方面都得到更充分地利用。

2、强化视频点播建设

3、多媒体教室建设:拟更新16间多媒体教室。

四、预期效果

(一)数字化校园建成后,将会形成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等为一体的数字网络空间,校园网运行环境会大为改善。

(二)重点建设教学资源库,建立起条件优良、功能配套、管理规范的优质资源公用系统和共享机制,实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同时通过资源平台的建设,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广大师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8.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 篇八

(试行)

安徽省教育厅 2014年11月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四化”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并被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愈显突出,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对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教育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3月28日颁布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皖政〔2014〕25号),2014年5月20日安徽省教育厅颁布了《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皖教秘职成〔2014〕40号)。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精神,认真落实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科学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6硬件基础对学校信息化起着支持作用。硬件基础主要包括校园网络、网络中心机房和设备、信息化教室、信息化教学终端、数字化功能实训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仿真室、课件室、录播室等。

(二)软件基础平台建设

软件基础平台是学校信息化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舞台。数字化软件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学校教学及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教学资源应用、管理与开发平台。前者包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办公OA、学校资产、人力资源和师生学习档案管理等,后者包括专业教学方案、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数字化综合实习实训、试题库、试卷库、教科研资料库等。

(三)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教师和学生是数字校园的使用者和实践者,也是数字校园的服务对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要突出培养学校管理者现代化管理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以及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具体包括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重点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课时数,网络在线课程数、课时数,使用数字校园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数,使用数字校园平台参与学习的学生数,信息化教学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信息化教学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的助推作用,信息化对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现代化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助推作用等。

(四)保障机制建设

保障机制是上述三个方面数字校园建设内容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也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包括学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组织架构、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

五、硬件基础能力建设

硬件是软件的运行基础,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高速公路。因此,硬件基础能力决定着数字校园的服务能力、开发潜力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能力。

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遵循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和兼容性原则,兼具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在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方面要遵守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一)校园网络

中职学校校园网络建设要以实用、高效、稳定、可靠、安全可控为标准,为师生资源共享、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学校信息化管理和网络文化生活等提供网络支撑环境。

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要求如下:

1.校园网络建设应有建设规划和设计方案,在进行技术论证、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校园网络所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是国家权威机构经过针对性的技术测试并验证合格。

10建设要求如下:

1.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配置合适的公用终端,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计算机等;

2.办公场所应配备办公计算机,以满足工作需要;

3.教师应配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台式计算机,师机比应达到1:1;

4.应鼓励学生购置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教学终端设备用于学习;学生个人学习终端数应达到1:1;

5.学校应在公共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功能实训室、虚拟仿真室、数字技能室部署计算机。以上用于学生学习与实训的公共计算机台数应达到或超过在校生的1/5,即生机比5:1。

6.学校为学生学习终端提供方便的有线或无线接入、电源充电、储存管理、专用课桌等配套服务。

(四)信息化教室

信息化教室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场地。省级、国家级示范校信息化教室数应与在校教学班数相当,达到1:1的规模。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室数不低于在校教学班数的50%。信息化教室建设要求如下:

1.应有2个或多个有线网络信息接入点,并有可管理的无线网络信号覆盖;

2.应有与本教室学生数相当的电源插口,供学生学习终端使用;电源布置应符合安全用电要求;

3.教师端应配备65寸及以上尺寸的交互式触控屏(教师自带笔记本配合使用)或触控一体机,或者配备“投影机+电子白板+电子展台+音响设备+计算机”多媒体组合设备,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数字资源展示与交互式教学需要。

4.信息化教室的施工、布线等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

(五)数字化技能教室

数字化技能教室是指实物设备与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室,实操实训功能由实物设备实现,实物设备的控制由计算机系统承担,支持技能演示、模拟训练、计算机考核等教学活动。

实物设备既可以为生产设备,也可以用仿真设备来替代,实物设备具有可实现接触型技能训练的功能,包括对设备外形与结构的认识,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过程、维护保养、维修等技能训练功能;

省级、国家级示范校的重点专业中,加工制造类专业、信息工程类专业应建设有数字化技能教室。数字化技能教室的建设要求如下:

1.数字化技能教室的计算机和实物设备配置应至少能满足一个实训班使用;

2.计算机系统应配置联网的计算机、实训仿真软件、投影设备或大屏幕触控一体机等;

3.能完成对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的认识教学,对生产设备的结构、拆卸、组装、维护、保养的演示教学,对生产操作过程的仿真训练。

4.辅助考核及其它可用计算机实现的功能。

314录播系统是一种集声、光、电于一身,聚音、像于一体,汇采、传、授于一线的教学与网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传播系统。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录播教室除了具有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功能外,还具有可以将授课教师的电子讲稿、多媒体课件与授课过程同步录制下来,根据需要合成为实时影像资源的多功能录播系统。

录播教室的建构对于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实现学校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促成网络交互学习;

2.在教学观摩、研究、评价、管理等方面,通过观摩教师的行为、讲话、板书、师生互动、课件等教学过程的录像,配合教学评估质量监测系统,更好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录播教室建设要求如下:

1.录播教室录制的课堂教学,应支持视频流媒体和三分屏格式; 2.录播教室要能支持网络实时直播及录像存储; 3.录播教室录制的课程,要画面清晰、流畅;

4.录播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远程教学和微课教学的实际需求,属于同类产品的主流配置,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5.录播教室的施工、布线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

6.要有专人负责录播教室的管理和维护,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十)其他数字化环境

其他数字化环境是指除学校经常用到的多媒体教室、信息化教室、计算机教室、教师研训室、录播教室等以外的各种信息化环境。这些数字化环境不一定都要单独建设专用场所或教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已有的教室内通过增添设备或软件,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建设要求如下:

1.建设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及时传播校园资讯; 2.建设校园网络电视台,丰富和传播校园文化;

3.建设数字校园安全防护系统,保障师生人身和校园财产的安全; 4.建设数字探究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 5.建设一卡通系统,便利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

六、软件基础平台建设

应用服务是基于软件应用系统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数字校园中的应用服务体系包括基础服务、教学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和生活应用服务。

软件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是云服务模式和自建模式。云服务模式即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维护由上级部门负责,学校只负责应用;自建模式即由学校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以及应用,部署在学校数据中心,通过信息交换的方式与外部联通。具有通用流程、高度共享需求的系统,如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等,建议采用云服务模式;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软件、高占用带宽的平台,建议采用自建模式。应用系统设计与建设要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应用系统之间要有效集成并预留接口,以便后期扩展和实现区域数据共享。学校

718的安全可靠,保障信息不被非法用户窃取;保障用户的合法身份不被盗用。具体技术功能要求:实现内容管理建站系统,网站栏目管理更加导向学校,网站管理员以所见即所得式、自定义对页面和栏目实现设置与管理;实现网页区域功能模块自由组合,网站具有全文检索功能,以便站内信息快速查找、检阅;支持门户网站群的建设模式;支持主从式结构;支持内外网结构;支持分布式结构;支持集中管理、分布式维护;支持分级分类授权;可远程管理和维护;提供网站内容的采、编、发;提供网站动态模板可视化管理;模板与内容彻底分离;共享大量展示组件,方便内容的多样化展现;与门户系统有机集成,可扩展成应用门户,完成投入一套系统即可满足整个学校组织的网站建设需要。

(二)学校资源服务平台

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学校资源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源制作平台、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利用平台和资源交流平台等四大系列,并提供多系统耦合平台在网络环境中将各个平台耦合起来,共享数据,形成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标准的数据互通的教育资源库软件环境,通过学校资源子站门户对用户服务。该框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服务性和流程化的特色,用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知识积累服务、学习模式服务、数据管理服务等。学校资源服务平台向上与安徽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有机对接,平行与各兄弟学校平台互动融合。在学校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整体框架下,开发多门资源开发重点专业,协作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并建成并与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1.资源制作平台服务(1)教师电子备课服务:

1)支持目录结构管理,可根据需要灵活创建个人和公共的教案目录结构,支持目录的创建、重命名和删除、移动、收藏等功能,个人教案目录由老师各自管理和使用。

2)支持教案设计;支持素材与教案可以在浏览器中方便的阅览、编辑、共享和打印电子教案和教学素材。

3)支持对教案和教学素材的收藏功能;支持评论和评论管理功能。(2)微课资源制作工具服务:教师通过微课工具服务在电脑、PAD、手机硬件等终端设备上,将围绕某一特定教学内容(知识点、习题、重难点内容等)的素材导入和现场教学结果导入资源平台指定目录下。支持云加端自动推送的应用,微课资源制作工具与学校数字校园资源管理平台无缝对接,统一获取教学素材,不限系统导入、拍照和二维码扫描等获取资源方式。让微课制作起来和微课教学更简单和易用。

2.资源管理平台服务

(1)服务内容:构建以校本资源为核心,同时可以兼容异构数据的校级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服务于各类有关教学资源与应用相关支撑。

(2)支持对全校教学和管理类的文档、图片、音视频、软件等各种电子文件资源进行整理与分类,通过 Web 浏览器操作,提供文件的存储、管理、共享、检索、上传、下载等操作。

122平台等各应用平台和系统构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过程控制为核心,从课程资源管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作业与评价等功能的完整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功能和权限设置,还可实现终身教育学习的平台建设。同时减少学校的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网络同步课程。网络同步课堂服务是基于BS技术架构,打开网页即可为师生双方提供了广播质量好、视频流畅、语音清晰一个虚拟的教学课堂。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双向交互的教与学活动。教师能够方便地管理和控制远程教学期间网络虚拟课堂上学生的动态。可以实现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实时交互的在线教学系统。系统支持单个教师面向多个课堂(学生教学),也支持多个教师多组合的课堂教学。同时还支持:音视频自然流畅,无断续等现象;支持数据协作功能,可同步观看多种格式文档,视频,图片等;具备电子教鞭,电子白板功能;可共享电脑桌面内容,网页同步浏览;满足多个课堂同时开课,多课堂及远程集中管理的应用需求。课堂可以录制,录制的课程可以提供点播等,实现虚拟课堂的同步教学。同步课堂在线并发用户数量不低于学校实际在校师生数量的30%。

4.资源交流平台服务

依托“学校资源服务平台”,拓展建设教师和学生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平台,建设可学习、可交流、可上传、可下载、可交互、可跟踪、可评价、可统计,方便、友好、多通道的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空间,全面实施职业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加强教师、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职业学校教师之间开展网络学习、网络教研、网络观摩活动。人人通应用空间应用是数字校园建设之“媒体”部分,实现三大交互策略:能在一个平台内,实现互联系下的三种主要沟通方式“邮件、即时通讯、媒体发布”;分组策略:可以实现任意形式的分组策略,如按班级、年级、学习兴趣小组、技能大赛小组、校内集体活动自定义教学小组等;在线应用:提供在线的投票、在线表扬、在线关注等主流SNS交流模式;“学校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与“人人通空间应用平台”有机对接,由此组成完整资源交流服务平台,对资源平台的内容进行直接调用与传递。同时,所传递的内容无需下载,实现在线预览,方便教学。真正实现“资源在应用中产生”。

(三)学校管理服务平台

学校管理服务平台是围绕学校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公文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信息化应用集合,实现对学校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旨在运用信息技术为学校日常管理服务,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满足学校管理服务工作高效化、无纸化和网络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及时为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1.教务综合管理服务(1)排课及课表管理服务:

1)支持符合职业学校教学特点的手动和智能排课两种排课方式。

526提供管理及服务的数字化环境。

(2)学生业务服务:招生办:针对新生信息进行添加操作,填写学生信息,再进行分班操作。学生处:方便学校管理员对学生信息进行设置。包括以下子功能:学生基本信息:对学生信息进行导入、设置密码、修改信息等操作;学籍管理:进行休学、退学的操作;日常管理:进行班级的添加、以及检查、考勤等日常管理操作;

收费管理:对学生费用进行管理;宿舍管理:对学生进行分宿舍操作以及相关业务管理;证书管理:对学生证书进行添加操作。财务处:费用管理,对学生的费用信息进行填写,包括应缴费管理、缴费管理、缴费统计等。后勤处:对学生进行物品发放的操作。教学处:对学生进行教材发放的统计操作。就业办:记录学生的毕业信息和实习信息等。

(3)学工管理服务:支持由综合信息管理、奖惩、资助、思政、校企合作等部分组成学工管理服务。业务流程与招生、迎新、就业、离校系统衔接,集中了学生信息、奖、惩、助、贷、勤、补等业务内容,优化业务流程,围绕着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过程。支持自定义填加学工服务管理模块,如竞赛管理服务模块、技能鉴定服务模块等。

(4)学生学业服务:支持学生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考试报名、学生评教、评教记录、实习信息、实习月报、单位评价、、实习成绩、实习总结毕业补考、问卷调查等服务。

(5)实习管理服务:对顶岗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监控、评价,实时记录学生实习阶段的全部动态,自动形成学生个人档案记录。

可自定义实习单位的设置和审核;实习班级和学生的实习资格审批;学生实习月报的管理;实习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的双向评价生成和最终学生完成实习结束报告等实习服务模块。

(6)毕业管理服务:

1)支持毕业生离校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其中包括所有毕业生离校工作涉及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宿管中心、保卫处、校医院、卡务中心等多个部门。

2)支持离校情况各类统计查询,如办理进度查询、办理记录查询、总体进度统计、项目办理统计查询等。

(7)就业管理服务:

1)支持除了包含传统的学生就业政策管理、学生就业咨询管理、就业状况管理、毕业生管理、毕业生异动管理、招聘会管理等服务。

2)支持毕业生就业各类统计查询。围绕学校就业工作,提供单位情况、生源情况、供需情况、签约率、工资收入等各类统计报表。为领导的决策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七、师生发展

数字校园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为了在数字时代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学生需要借助数字校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职业能力。

本规范从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与技能、合作与交流和社会

930(6)遵守模拟实训基地的相关规范和流程,做出合理恰当的操作。(7)理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要扬长避短的使用,既不能因为存在正面作用而全盘接受,也不能因为存在负面作用而一味否定。

(二)教师发展 1.意识与态度

(1)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职业教育内涵的变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变革;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了解信息技术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和意义;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应用意识:具有在教学中应用各类教学资源、利用数字校园提供的网络教学服务功能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意识;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具有积累和丰富开放课程、学习资源的意识;关注教育技术、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并尝试将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3)评价与反思: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征,对教学资源利用效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不断追踪和学习岗位信息技术的意识。

2.知识与技能

(1)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础、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了解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活动;了解实训仿真、虚拟仿真系统等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资源的特点和作用;了解职业教育中需要采用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尤其是真实性评价工具的作用;了解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和教学问题。

(2)基本技能: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清晰地描述教学目标;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和使用校本、通用、实训仿真等各类教学资源的方法;按照教学目标选择与开发常见教学媒体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3)教学技能:了解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资源,如实训仿真、虚拟仿真等特色教学资源的作用;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活动;了解职业教育特殊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特别要重视真实性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教学资源列表,定期收集行业协会发布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掌握岗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3.应用与创新

(1)教学设计与实施:了解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

334

(二)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1.学校领导应具备很强的信息化意识,把教育信息化发展当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能结合学校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3.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和氛围,制定有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保障制度;

4.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学校信息化评价能力,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资金投入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建立从公用经费中列支运营维护经费保障机制。

2.硬件、软件(含资源)和运维(含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合理,不能过于关注硬件投入,要加大应用和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

3.经费预算中应包括每年必要的运维经费。

(四)人员培训

1.学校应重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

2.积极开展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竞赛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培训,提高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素养。

4.依托专业领域、行业企业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践培训。

(五)制度建设

1.建立完备的数字校园管理规章,包括校园网络管理、学校网络信息及安全管理、电子教室、功能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管理等,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与管理在良好的制度下运行。

2.制定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激励政策,落实信息化教学的常规化和常态化。

上一篇:租金催收管理规定下一篇:同志扶残助残先进个人材料